KR6i0313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隋-智顗 (master)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卷第七
北涼三藏法師 曇無讖 譯經
天台智者大師說文句門人灌頂錄
四明沙門 知禮 述文句記
雙徑沙門明得會句并記入於經文


【【記】第五散脂品二初品題。】
[007-0261a]


「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第十」


【【記】句文分二初釋名并領二初翻梵名二初翻名。


【文句】具存梵音應言散脂脩摩此翻為密。


【記】二示義。


【文句】密有四義謂名密行密智密理密云云。


【記】密名順世界密行可為人密智能對治密理是
第一義皆約三法不縱不橫非偏小凡下所知是
故名等悉稱為密注云云者旨在於此。
二明屬
領二初明所屬二初正明所屬。


【文句】蓋北方天王大將。


【記】二兼明三將。


【文句】餘三方各有東方名樂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名
善現各有五百眷屬。


【記】二明所領二初出部數二初就方維明數。


【文句】管領二十八部孔雀王經云一方有四部六方
則二十四部四維各一部合為二十八部。


【記】六方者四方天地也四維者四隅也。
二約五
大明數。


【文句】又說者云一方有五部謂地水火風空四方有
二十部足四王所領八部是為二十八部。


【記】此五各有主執之神故。
二示功能。


【文句】巡游世間賞善罸惡皆為散脂所管。


【記】二明品來意。


【文句】聞經歡喜發誓護於說者從能護人受名故言
[007-0261b]
散脂云云。


【記】注云云者雖三天王各有神將散脂為首故獨
標名令釋此意也。
二經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為四一從白佛下發誓護持二從何因緣下
述有能護之德三從散脂大將下誓以智力充益
說者四歸敬本師初段有經家敘正發誓悉如文。


【記】二隨釋四初發誓護持二初經家敘。】


「爾時散脂鬼神大將及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即從座
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


【【記】二正發誓。】


「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若現在世及未來世在在
處處若城邑聚落若山澤空處若王宮宅隨是經典
所流布處我當與此二十八部大鬼神等往至彼所
隱蔽其形隨逐擁護是說法者消滅諸惡令得安隱
及聽法眾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於是經中乃至得聞
一如來名一菩薩名及此經典首題名字受持讀誦
我當隨侍宿衛擁護悉滅其惡令得安隱及國邑城
郭若王宮殿舍宅空處皆亦如是。」


【【記】二述有能護之德二初分文。


【文句】述德又為三初標次述後結。


【記】二釋義三初標。】


「世尊何因緣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將唯然世尊自當
證知。」


【【文句】標如文。
[007-0261c]


【記】經唯然上聲禮對曰唯野對曰阿。
二述二初
節句立意。


【文句】述又為三初五句述智次五句述境次五句述
正三番稱世尊知是三種意也。


【記】二總別釋義二初總釋三初據名標義。


【文句】神既名密述名顯德應談密義。


【記】大權所為有本有迹以智證真名之為本隨情
立俗名之為迹雖分本迹但立一名昔從密本垂
於密迹今從密迹顯乎密本垂迹之際此之密名
但詮世俗統領神眾有於密謀今對世尊敘護經
德宜須顯本此之密名合詮理智非是偏小賢聖
所知稱之為密散脂本迹既於此彰以驗四王諸
天神等皆是從本而垂迹化是故今釋委論密義
豈獨能顯諸天本迹亦乃能彰經體宗用。
二依
名釋義二初約境智釋二初釋三智即能觀之三
智境即所觀之三諦正即顯境智之非邪能所互
融邪正不二密名顯德其在茲乎初初五句明智
密。】


「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緣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齊如
法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記】文二初揀非。


【文句】智若淺深階級次第不名為密。


【記】淺深階級者別雖三智前空次假後中此可言
思何所論密。
二顯密二初約三智互融。
[007-0262a]


【文句】即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
而一切者斯是智密。


【記】不出三也初句即一智是三智妙空智也次句
即三智是一智妙假智也後雙非三一雙照三一
即妙中智也若指諸法為一切者未必盡備以空
假中為一切者更無遺餘矣。
二附文示融。


【文句】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五而一
而五唯數唯密爾。


【記】五句即三智配釋如下。
二次五句明境密。】


「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
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


【【記】文二初揀非。


【文句】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說者境則非密。


【記】智知即可思口說即可議那成密耶。
二示密
二初正示。


【文句】不可智知不可識識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說
是名不可思議密境也。


【記】境非智外豈以偏小智之可知識即是境豈以
六凡識之可識此明絕思也境離名字豈以諸法
名字名之境離言說豈以四句言說說之此明絕
議也。
二附文。


【文句】而約五數論密者例前可知也。


【記】前三智云唯數唯密今雖五句句句皆云不可
思議即唯數唯密也。
三後五句明正密。】
[007-0262b]


「世尊我於諸法正解正觀得正分別正解於緣正能
覺了。」


【【記】文二初揀非。


【文句】若對邪道明正道待邊說中此正非正此中非
中皆非是密。


【記】介爾對待皆非中正乃麤顯法密義不成。

示密二初直就理示。


【文句】即邪而正即邊而中邪正中邊無二無別者乃
名為密。


【記】邪正中邊趣舉其一收法畢盡更欲與誰而論
待對欲令解了強言中正。
二引思益證。


【文句】思益云若以心分別一切法者一切法邪若不
以心分別一切法者一切法正即其義也。


【記】心通真妄今以分別有無分之言分別者分於
邪正別於中邊乃令諸法不正其中其失既然得
可知矣。
二結。


【文句】我行正道若境若智從此得名唯然世尊自當
證知云云。


【記】二約三業釋二初釋。


【文句】又此三番一往是身口意密前五句言知知即
意密次五句言現見現見屬眼眼屬身即身密後
五句明正解由正解故言正分別分別即口密。


【記】言一往者既智境正外傍顯此義故也散脂今
就密名顯本本密必三謂身口意若其不爾何能
[007-0262c]
示現神將三業令眾不知故未顯本前非同證者
皆不能測此乃三密使之然也。
二結。


【文句】所以言不彰露者是密義也。


【記】雖在三業言且不彰復是密義如先陀婆非智
臣莫曉。
三結前生後。


【文句】如此述名密義巳顯賞味無巳更復略說。


【記】二別釋前以五句共明智密乃至五句共為正
密但以智等彰其密名故當總釋今於初五句分
對三觀乃至後五句分對三身故當別釋二初大
師用三法釋二初正別釋二初約離釋義二約合
對題初三初約五句別對三觀三初牒文示義。


【文句】世尊我知一切法下作三觀義解之。


【記】作觀釋者此出散脂本脩之行也。
二依義釋
句二初二句示境。


【文句】知一切法一切緣法兩句同是因緣所生法境
何者能生為因是初句所生為緣是第二句能所
合故諸法得起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此義也。


【記】能生所生皆言一切法者如十二支皆是能生
皆是所生能生生所生所生資能生能生名因能
資為緣因緣不盡生法無窮此等即是所觀境也。


二三句示三觀三初一句空觀。


【文句】了一切法者了達虗無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是為從假入空觀也。


【記】了達虛無者悉從因緣無性實故虛離名相故
[007-0263a]
無畢竟叵得方名了法。
二次句明假觀。


【文句】知法分齊者知空非空用道種智分別假名凡
聖之法而有差別中論云亦名為假名是為從空
入假觀也。


【記】了無性相名曰知空不礙緣起名曰非空以一
切道起一切種名道種智此智分別十界假名海
印森羅而有差別而或作無字必誤。
三後句明
中觀。


【文句】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者以二觀為方便得入
中道第一義諦中論云亦名中道義即是中道第
一義諦觀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觀能雙
照二諦故言含受。


【記】以二觀等者出安住行相也圓論三觀若非一
心觀體則縱若其不以二為方便中為真實觀體
則橫今論三觀不縱不橫如此脩之即能安住十
界之法如於本性即脩成性功由一心三觀之力
也故荊谿云以正觀安故世諦方成不思議也此
則雙遮中道也雙照二諦故言含受遮乃遮情照
則照性邊情既泯二諦皆中中既不偏是故空假
各含一切經云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不作雙照
中道解之經意莫顯也。
三結觀名密二初揀非。


【文句】若三觀一異縱橫並別者則不名密觀。


【記】二示密。


【文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為密欲知智在說說即
[007-0263b]
口密也。


【記】即一而三故不一即三而一故不異縱橫並別
非之例知欲知等者兼用口密以結此文。
二約
次五句別對三脫此明散脂自顯本地巳證解脫
而兼三諦者得脫由見諦也三初牒文示義。


【文句】世尊我現見下五句作三諦三解脫義釋之。


【記】二依義釋句三初一句示圓淨。


【文句】現見不可思議智光者光是實智如日月光常
明不息此實智照不可思議真諦境成圓淨解脫
也。


【記】實智照不思議真諦者真諦體是性德般若全
性起脩名為實智諦非般若寧發實智此諦離縛
乃成分滿圓淨解脫當知理果終始一如。
二三
句示方便淨。


【文句】不可思議智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權智如人執
炬屈曲照物乍興乍廢隨順機緣或此或彼行因
義聚是果義從因以向果果興而因廢皆是權智
照不可思議俗諦成方便解脫也。


【記】隨機屈曲因果廢興皆是權智照不思議俗諦
俗諦體是性德解脫全性起脩名為權智離縛乃
成分滿方便淨解脫理果不二準前可知。
三後
一句示性淨。


【文句】不可思議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與法如如
冥故言不可思議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議中道第
[007-0263c]
一義諦成性淨解脫也。


【記】前云智光乃至智聚四名但召能照之智唯此
智境雖亦標智體是諦理義當所照故疏引經法
如如智此智與法如如冥故意彰境智如如不二
然而此說人皆知之所解終成二物相合蓋以不
曉境智之體故也欲知境體須簡頑境及偏小妄
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與智不二今依馬鳴立境
體者所謂本覺其智體者所謂始覺故起信論云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
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文畢此覺是性全性起脩名為始覺論云
始覺者即同本覺既云離念豈有思議既等虗空
無所不徧豈有一時一塵一心而非本覺及始覺
邪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為所觀境三世
十方生佛依正為能觀智境智名別其體不殊是
故能所二而不二境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智
智照於境此四句說說即無說無說而說此四句
照照而無照無照而照不可思議智境斯之謂歟
此之智境須論六即今是分真究竟二位。
三結
脫名密二初揀非。


【文句】若三諦三解脫一異縱橫並別者非不可思議
也。


【記】二示密。


【文句】以不一異並別故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故
[007-0264a]
名密也。


【記】俱例前。
三約後五句別對三身三初牒文示
義。


【文句】世尊我於諸法下五句作三身釋之。


【記】二依義釋句三初二句示報。


【文句】正解正觀正解能顯體體顯名正觀正觀是報
身也。


【記】正解能顯體等者此乃似解能顯真體真體乃
是性德般若既得顯發即能觀達根本無明故名
正觀而言報身者在心名觀就身名報四十二位
皆得論之。
二二句示應。


【文句】得正分別正解於緣者分別機緣不待時不過
時普應一切即是應身也。


【記】分別約法知藥病也解緣約機知生熟也非此
解別則無應身故應身對機未熟而出乃名待時
巳發後出乃名過時啐啄同時是應機相。
三一
句示法。


【文句】正能覺了者無覺無不覺名為覺非了非不了
名為了究竟清淨之覺了即法身也。


【記】無覺等者此義須對報應簡之秪一大覺而有
寂照及非寂照三種之能故名三身覺即照覺能
照理故即是報身無覺即寂覺能現形故即是應
身今云無覺無不覺者即非照非寂覺能雙亡雙
用名究竟覺即是法身是故三身名為三佛三種
[007-0264b]
之了亦復如是就身名覺就心名了三義宛然。


三結身名密二初揀非。


【文句】若此三身縱橫一異者不名為正。


【記】二示密。


【文句】非一非異不前不後故名為正正即密也。


【記】可見。
二約合對題二初合三德對題。


【文句】約正明法身即是金義約觀明般若即是光義
約不思議明解脫即是明義。


【記】上文約正明於三身觀明三觀脫明三脫三三
皆可對金光明此明離也今合三身為一法身但
對金字合一三觀為一般若但對光字合於三脫
為一解脫但對明字諸經諸論以三德等作脩二
性一說者圓人解之是合三義此意至妙學者應
知。
二明五章皆密。


【文句】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從密教
生密解安住密理行於密行以密利他故我名密
唯然世尊自當證知。


【記】三德是佛所證密藏以被機故說金光明微密
之教散脂本因稟此密教而生密解即聞密名也
住理乃是顯於密體也行行乃是脩於密宗也利
他乃是起於密用也不言教者同佛故也。
二明
互通。


【文句】復次此十五句互相釋成若正解正觀十五句
皆正解正觀也若不可思議智光十五句皆不可
[007-0264c]
思議智光也若我知者十五句皆知也云云。


【記】雖作三身三脫三觀三節解之而十五句一一
皆是金光明海體量高廣故使名義展轉相釋如
涅槃中百句解脫以一一句皆是三德微密藏故
大師釋句句具百成於萬句今舉正解具十四句
能具成十五句合云由正解故正觀由正解故得
正分別由正解故正解於緣由正解故正能覺了
由正解故不思議智光乃至由正解故於一切
法含受一切法以正解一句為首既然餘句為首
例亦如是乃成一百七十五句以體量一貫故名
義相成疏於三五皆舉頭句例於四句皆十五句
注云云令此銷釋也。
二用五性釋所用五種皆
名佛者是果德故皆稱性者不改義故若將此五
對今三節五句義者能顯散脂本證圓常迹用周
徧護經德妙利人益深此乃今家對釋意也文二
初大師對初五句二初示五性異同二初明三種
不異。


【文句】又作五種佛性釋者正性緣性了性三名不異。


【記】正謂中正緣謂助緣了謂覺了此三名義諸師
立同故云不異。
二明二性出沒二初二家立異
二初明異相。


【文句】又一家取果性境界性為五又一家取果性果
果性為五。


【記】果性者緣了所剋智斷果也境界者緣了所轉
[007-0265a]
境界即陰等十種境也果及果果者果則別在智
德果果者別在斷德智德之上又加斷德故重言
果此之二二皆稱性者悉以常住不改為義境界
不改者脩惡即性惡故也。
二明開合。


【文句】若作果果性即沒境界性為緣因性所攝若開
境界性即沒果果性為果性所攝。


【記】沒境界性為緣因所攝者陰等十境乃是正觀
近方便法親發了因故可攝屬緣因也沒果果性
為果性所攝者智斷雖殊俱名果故。
二五數不
虧。


【文句】雖開合不同終是五數。


【記】二約五句對性二初對初家五性。


【文句】今以五知對五佛性我知一切法者知一切法
中悉有安樂性安樂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一切緣
法者無量功德低頭舉手之善緣因佛性也了一
切法者即是般若空慧了因佛性也知法分齊者
即世間出世間因果不濫境界因佛性也如法安
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
法者還是果性能雙照含受也。


【記】安樂性即正因佛性者安樂乃是涅槃之義具
足三法今就合說但名正因世出世等者六道是
世間因果三乘是出世因果言因佛性者境界之
性但齊九界十如是法望佛是因以其佛界十如
是法望九稱果皆屬能觀不名境界故起信論但
[007-0265b]
以九相而為境界是故業相名細中細為佛境界
又云依轉識故說名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可
說故故境界是九界法若爾何名佛性良以果人
不獨成就佛界十界亦能成就九界十法是故千
法眾生雖具體用不彰唯佛究竟圓融自在所以
因法是果人性。
二對次家五性。


【文句】若作果果性者取知法分齊為果性克果智照
分明為分齊也安住如性含受為果果性云云。


【記】境界既以合入緣因遂取知法分齊之句而為
果性究盡實相名智照分明見無分齊之分齊也
如云智度大海佛窮其底豈非無底而為底耶乃
以安住諸法如性一切皆能含受一切同名果果
性此則果後任運永永雙遮雙照也。
二章安例
兩五句二初例上合對。


【文句】若然者下兩種五句亦應對五佛性。


【記】二準義須釋。


【文句】師雖不釋義例應爾準須釋出其義消文令會
爾。


【記】五性秪是開於三法三番五句既其番番對於
三法亦合番番對於五性後之二番大師不釋意
云可見章安恐後學不知故略指云義例應爾復
令講者伸釋其意故云準須釋出等也第二番中
智光是了因性智炬是境界性知境不濫如炬照
物智行是緣因性智聚是果性智境是正因性若
[007-0265c]
依次師沒境界性者則智炬是果果性斷德對機
不濫也第三番中正解顯體是了因性正觀體顯
既當報身合是果性正能分別是境界性正解於
圓是緣因性正能覺了是正因性若依次師沒境
界性則以正能分別為果果性果後應機任運分
明也。
三結。】


「世尊以是義故名散脂大將。」


【【文句】世尊以是義故下是結文也。


【記】三發誓充益二初分文示好。


【文句】從世尊散脂大將下是第三發誓以智辯充益
說者文為二先益能化次益所化益能化為三莊
嚴言辭下益其口業眾味精氣下益其身業心進
勇銳下益其意業從以是之故下益其所化此亦
為三以是之故廣說是經此是未種者令種也若
有眾生下是巳種令熟也無量眾生下是巳熟者
令脫悉如文此消文大好。


【記】二依此消文二初益能化三初益口業。】


「世尊我散脂大將令說法者莊嚴言辭辯不斷絕。」


【【記】二益身業。】


「眾味精氣從毛孔入充益身力。」


【【記】三益意業。】


「心進勇銳成就不可思議智慧入正憶念如是等事
悉令具足心無疲厭身受諸樂心得歡喜。」


【【記】二益所化三初未種令種。】
[007-0266a]


「以是之故能為眾生廣說是經。」


【【記】二巳種令熟。】


「若有眾生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說法之人為是眾
生閻浮提內廣宣流布是妙經典令不斷絕。」


【【記】三巳熟令脫。】


「無量眾生聞是經巳當得不可思議智聚攝取不可
思議功德之聚於未來世無量百千劫人天之中常
受快樂於未來世值遇諸佛疾得證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一切眾苦三惡趣分永滅無餘。」


【【記】問既得智聚又攝福聚斯乃真似二種莊嚴合
居方便及實報土經那但云無量千劫人天受樂
答須知十益皆悉不離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
方便人天實報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有眾
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經說須知四土若橫若竪
秪在三界一處而論學者宜審。
四歸敬三寶。】


「南無寶華功德海瑠璃金山光照如來應供正徧知
南無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莊嚴其身釋迦如來應供
正徧知熾然如是微妙法炬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
事大功德天南無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大辯天。」


【【文句】從南無寶華下是第四歸敬文也佛說一切眾
經初皆歸敬而譯人略之諸論初亦先歸敬此文
是說竟歸依三寶在文可尋也。


【記】一切眾經初皆歸敬者謂結集經者皆有歸敬
在通序前此方好略譯人省之亦有存者如薩遮
[007-0266b]
尼乾子所說經初云歸命大智海毗盧遮那佛注
云外國本一切經首皆有此句諸論下即造論者
歸敬也如智度起信等三寶者佛法可知功德大
辯即菩薩理和僧也南無此云歸命。】


【【記】二正論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經二初正論品二
初品題。】


「金光明經正論品第十一」


【【記】句文分二初正釋題二初直釋二字。


【文句】正論者正名為聖聖有二種一世聖二出世聖
論名覈實一覈事實二覈理實。


【記】世聖者謂輪王也易曰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
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
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此皆言世間聖人出世聖
謂三乘果人斷惑證理名聖也覈者說文云考事
之實也覈事實則世間正論可以治國覈理實則
出世正論可以詣道。
二委明四悉謂世間正論
而有四益皆引孝經結成其義文為四初世界。


【文句】此品是先王舊法世世相傳先王傳力尊相力
尊相傳於信相信相又傳其子其子又傳於後世
世世正聖世世善實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
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記】先王舊法即世間事實世世不同即世界意也。


二為人。


【文句】王行此法法律相應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
[007-0266c]
百穀以之豐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
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亦是為人悉檀立名
名正論品。


【記】百穀者楊泉物理論云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
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為六
十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凡為百穀社稷者孝經
緯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濶不可盡敬故封土為
社以報功也稷五穀之長也穀眾不可徧祭故立
稷神以祭之禮記曰厲山氏之子厲或作列柱及周棄
為稷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為稷神共工民
之子后土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為社民用
和睦者人民被服其教自相和睦尊卑上下無相
怨者。
三對治。


【文句】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內姦不敢驚妖星不敢
現惡虹不敢行暴風不敢動疾雨不敢零是則禍
亂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對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記】內姦謂亂臣賊子孔安國曰在內曰姦在外曰
宄禍亂下禍者謂善人逢殃亂者謂臣下悖逆作
起也灾者天反時風雨不節也害者地反時水旱
傷稼也。
四第一義。


【文句】此之世善本金光明從金光明出此正論善用
此正論天宮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長
天心為之倍樂天之法味為之倍加深遠即是先
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品
[007-0267a]
也。


【記】本金光明者即四王品云所作國事所造世論
皆因此經也至德要道者至謂窮理之極要謂以
一總眾謂茲正論是先王舊法為德之極道之要
也前之三悉屬於世間且就本辨今此第四兼出
世足故雙明本末之義令其聞者解悟兩種第一
義故鈍者但得世間要道此從末也利者乃悟出
世要道此從本也增益天德亦須兩分從末者益
但生天若從本者益在義天亦兼淨天以金光明
屬通教故。
二明來意。


【文句】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經感通冥聖
天王佐助善政興隆。


【記】冥聖者即諸天是冥聖也故法華三昧云一切
冥法。
二經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為二一長行說事本二偈頌說正論長行中
對告地神說昔尊相。


【記】二隨釋二初長行。】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過去有王名力尊相其王有子
名曰信相不久當受灌頂之位統領國土爾時父王
告其太子信相世有正論善治國土我於昔時曾為
太子不久亦當紹父王位爾時父王持是正論亦為
我說我以是論於二萬歲善治國土未曾一念以非
法行於自眷屬情無愛著何等名為治世正論地神
爾時力尊相王為信相太子說是偈言。」
[007-0267b]


【【文句】如文。


【記】經受灌頂位者華嚴三十九云轉輪聖王所生
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
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法幢然香散華
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
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之數即
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轉輪聖王。
二偈頌二
初分文。


【文句】偈有八十二行文為四初二行半集眾次三行
半發問次一行結問開答後七十五行梵天答即
說正論也集眾文為三初一行是佛敘尊相欲為
天子說先王本法次一行佛敘尊相誡聽次半行
明說論處所。


【記】二隨釋四初集眾三如分科初佛敘尊相欲說。】


「我今當說諸王正論為利眾生斷諸疑惑。」


【【記】二佛敘尊相誡聽。】


「一切人王諸天天王應當歡喜合掌諦聽。」


【【記】三明說論處所。】


「諸王和合集金剛山。」


【【記】二發問二初分文。


【文句】次四王發四問一問云何呼人為天二問非天
所生而名天子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四問以
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記】二釋義四如分文初問呼人為天。】
[007-0267c]


「護世四鎮起問梵王大師梵尊天中自在能除疑惑
當為我斷云何是人得名為天。」


【【記】二問何名天子。】


「云何人王復名天子。」


【【記】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


「生在人中處王宮殿。」


【【記】四問人王治世那得名天。】


「正法治世而名為天。」


【【記】三結問開答。】


「護世四王問是事巳時梵尊師即說偈言。」


【【文句】次一行成前起後可見云云。


【記】四梵天答二初述意分文二初述意。


【文句】問既有四答亦為四一答天護其入胎雖是人
子而稱天子三十三天各分巳德雖是於人而稱
為天雖處人宮殿用天律治世雖是人主而稱為
天雖是人法治世令眾生行善多生天上以因中
說果故稱為天。


【記】佛經釋天子義此文最顯若儒教則云王者父
天母地為天子之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
子。
二分文。


【文句】從汝今雖以下是梵答文為二初十行半略答
後六十四行半廣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許答次
因集業故一行略舉昔因今果答其問王義次五
行舉三義答其問天義次三行舉三義重答問王
[007-0268a]
義。


【記】二隨文釋義二初略答四初許答。】


「汝今雖以此義問我我要當為一切眾生敷揚宣暢
第一勝論。」


【【記】二答王義。】


「因集業故生於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


【【記】故稱人王者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
稱王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
三答
問天義。】


「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雖在人中
生為人王以天護故復稱天子三十三天各以巳德
分與是人故稱天子神力所加故得自在遠離惡法
遮令不起安住善法脩令增廣能令眾生多生天上。」


【【記】文二初指出三義。


【文句】答天舉三義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


【記】未入等是一義分德是一義力加是一義。

明答三問三初以護胎答第二問。


【文句】以護胎故稱為天子答第二問也。


【記】未入護者猶在中陰巳入護者處在胎藏此之
二時多為鬼害故假天護。
二以分德答第一問。


【文句】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稱為天答第一問也。


【記】三以力加答三四問。


【文句】神力所加脩善遮惡後必生天因中說果故稱
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為天問也答半名
[007-0268b]
為天三義竟。


【記】前第三問處王宮殿何故名天四問以人法治
世那得名天故今答中雖處人宮天力加故自在
如天答第三問也遮惡勸善令人生天答第四問
也。
四重答問王義。】


「半名人王亦名執樂羅剎魁膾能遮諸惡亦名父母
教誨脩善示現果報諸天所護善惡諸業現在未來
現受果報諸天所護。」


【【記】文二初正明人王三義三初明執樂名王。


【文句】從半名人王巳下答有三義故稱半為王一名
執樂者樂由於王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
風十日一雨老者擊壤小騎竹馬誰不歸德故執
樂者名王。


【記】王執此樂者謂持禮樂以化民也孝經曰導之
以禮樂而民和睦樂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
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
謂也使天下去明樂之化成也京房易候云大平
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徵時若之應
風土記曰擊壤者以木作之前廣後銳長尺三四
寸其形如履臘節僮少以為戲也逸士傳帝堯之
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
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豈非至聖之德
為而不宰玄功讚運是以百姓日用不知竹馬兒
童所戲也人王執樂治國故得天下和平老幼俱
[007-0268c]
樂其性也。
二明遮惡名王。


【文句】二者遮惡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
折傷民無疾癘者誰不歸德故遮惡名王。


【記】即經云羅剎魁膾等以能遮暴惡故亦名羅剎
魁膾也以亦名二字貫下如羅剎中魁卒故眾鬼
不敢為非也。
三明父母名王。


【文句】三父母者誨示禍福導語善惡制禮作樂而民
知禁誰不歸德故父母名之為王。


【記】即是王為民之父母也誨示禍福等者謂違仁
義者致刑罸是禍惡也錄仁義而授爵祿是福善
也制禮以檢其迹作樂以和其心故樂記曰樂者
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民知禁者民
知有禁令也。
二兼顯天子三義。


【文句】能為民下作父母故諸天護之名為天子以遮
惡不起諸天分德名之為天以執樂故因中說果
復名為天非但半名人王義成半名為天三義亦
顯。


【記】因中說果者以禮樂化民必生天上故。
二廣
答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廣明非法失於六義。】


「若有惡事縱而不問不治其罪不以正教捨遠善法
增長惡聚故使國中多諸姦鬪三十三天各生瞋恨
由其國王縱惡不治壞國正法姦詐熾盛他方怨敵
競來侵掠自家所有錢財珍寶諸惡盜賊共相劫奪
如法治世不行是事若行是者其國殄滅譬如狂象
[007-0269a]
蹋蓮華池暴風卒起履降惡雨惡星數出日月無光
五穀果實咸不滋茂由王捨正使國饑饉天於宮殿
悉懷愁惱由王暴虐不脩善事是諸天王各相謂言
是王行惡與惡為伴以造惡故速得天瞋以天瞋故
不久國敗非法兵仗姦詐鬪訟疾疫惡病集其國土
諸天即便捨離是王令其國敗生大愁苦兄弟姊妹
眷屬妻子孤迸流離身亦滅亡流星數墮二日並現
他方惡賊侵掠其土人民饑餓多諸疾疫所重大臣
捨離薨亡象馬車乘一念喪滅諸家財產國土所有
互相劫奪刀兵而死五星諸宿違失常度諸惡疾疫
流徧其國諸受寵祿所任大臣及諸群僚專行非法
如是行惡偏受恩遇脩善法者日日衰減於行惡者
而生恭敬見脩善者心不願錄故使世間三異並起
星宿失度降暴風雨破壞甘露無上正法眾生等類
及以地肥恭敬弊惡毀諸善人故天降雹饑饉疫死
穀米果實滋味衰減多病眾生充滿其國甘美盛果
日日損減苦澁惡味隨時增長本所遊戲可愛之處
悉皆枯悴無可樂者眾生所食精妙上味漸漸損減
食無肌膚顏貌醜陋氣力衰微凡所食噉不知厭足
力精勇猛悉滅無有懶墮懈怠充滿其國多有病苦
逼切其身惡星變動羅剎亂行若有人王行於非法
增長惡伴損人天道於三有中多受苦惱起如是等
無量惡事皆由人王愛著眷屬縱之造惡捨而不治
若為諸天所護生者如是人王終不為是有行善者
[007-0269b]
得生天中行不善者墮在三塗三十三天皆生焦熱
由王縱惡捨而不誨違逆諸天及父母勅不能正治
則非孝子起諸姦惡壞國土者不應縱捨。」


【【文句】從若有惡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廣明非法不得
名天不得名王六義俱失三十三天各生瞋恨是
天不護不護故非天子是諸天王各相謂言是天
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捨遠善法增長惡法
則無天因寧得因中說果歎人為天也生大愁苦
者無執樂義疾疫流徧無遮惡義縱惡不顧善無
父母義云云。


【記】二廣明正治得於六義。】


「當正治罪是故諸天護持是王以滅惡法脩習善故
現世正治得增王位應各為說善不善業能示因果
故得為王諸天護持鄰王佐助為自為他脩正治國
有壞國者應當正教為命及國脩行正法不應行惡
惡不應縱所有餘事不能壞國要因多姦然後傾敗
若起多姦壞於國土譬如大象壞蓮華地怨恨諸天
故天生惱起諸惡事彌滿其國是故應隨正法治世
以善化國不順非法寧捨身命不愛眷屬於親非親
心常平等視親非親和合為一正行名稱流布三界
正法治國人多行善常以善心仰瞻國王能令天眾
具足充滿是故正治名為人王一切諸天愛護人王
猶如父母擁護其子故令日月五星諸宿隨其分齊
不失常度風雨隨時無諸灾禍令國豐實安樂熾盛
[007-0269c]
增益人民諸天之眾以是因緣諸人王等寧捨身命
不應為惡不應捨離正法珍寶由正法寶世人受樂
常當親近脩正法者聚集功德莊嚴其身於自眷屬
常知止足當遠惡人脩治正法安止眾生於諸善法
教勅防護令離不善是故國土安隱豐樂是王亦得
威德具足隨諸人民所行惡法應當調伏如法教詔
是王當得好名善譽善能攝護安樂眾生。」


【【文句】從當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廣說六義當
正治罪即父母義諸天護持即天子義以滅惡法
即魁膾義魁膾名典軍遮制惡鬼鬼畏典軍不敢
亂行也脩習善法即執樂義應各為說即示因果
義諸天即分德義還以六義消文皆可尋云云。


【記】此六經文前後相參故并前段皆不細分講者
當以六義得失對文銷之其理自會。
二示觀明
本二初令思觀義。


【文句】此中應明觀義自思之云云。


【記】自思之者稟斯宗人合知二種脩觀之法故疏
不示令其自思今恐後學未能別之不免略說此
於三種是託事觀謂託世天明於諦境託於人王
明於玅觀即此一念性是義天依止此天能令此
觀不起邊倒名天護義中觀也觀合義天同天之
德不分而分名天分德空觀也義天神力加玅觀
故能歷諸境皆得圓融假觀也又託人王脩理觀
者全諦起觀中觀雙照即父母義空觀伏惑即魁
[007-0270a]
膾義假觀立法即執樂義此諦此觀皆離縱橫秪
於一心具茲六義。
二設問明本二初設問。


【文句】問金光明是正論本其意云何。


【記】上四王品云閻浮提內諸國王等所作國事所
造世論皆因此經豈非正論以金光明而為其本
欲令答示即末之本故興此問。
二答示二初正
示方等所說豈有一事不本於理如向散脂翻為
密者常所稱呼豈知召於秘玅三法今於此典自
敘密名十五句義斯乃委彰世名之本此之正論
是梵王說梵王之本諸經開為法身菩薩法身菩
薩隨所住處是常寂光以身例口隨有所說無非
秘藏今之正論此金光明而為其本豈可末事暫
乖本理水波金器本末同時以金光明具世間法
故即世名而可示本自此為二初明末即於本二
初就天子三義示本。


【文句】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護分德
者即光也報身與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
者即明也云云。


【記】應先了知此金光明是法非譬以法報應是金
光明異名故也天者第一義天也子者無上眾生
本來人也攬金光明妙三實法為此假人此人依
止第一義天本離八倒是天護義此人智光冥法
身金德與法同為分德義此人應益名之為明義
天之力之所加也。
二約人王三義示本。
[007-0270b]


【文句】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為父母故遮惡即光也
執樂即明也。


【記】此妙假人體是金故雙具權實能與一切而作
父母體是光故照惑本空即遮惡義體是明故能
生眾善即執樂義。
二明末從本立。


【文句】以此為本故能正論爾。


【記】如上所示本之六義因果六位皆即此義此義
能作世出世間一切事本今即此本而談正論其
圓教機聞治國事即達其本乃能頓治四種之國。


二例結。


【文句】如半名人王牛名為天為世間正論半名出世
間正論本末相關即此意也。


【記】經於一人而立人天兩種之稱意顯此論通世
出世也。】


【【記】二善集品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善集品第十二」


【【記】句文分二初正解題二初釋善集得名二初據
名廣集六善。


【文句】此轉輪王集眾善法如海導師善海無涯六度
則攝。


【記】海導師謂海中船師善法雖多不出此六。

附文別集檀智二初明攝六。


【文句】六度又廣二度略攝謂檀與智。


【記】檀能攝六智能導五成就二嚴故舉茲兩。

[007-0270c]
示經文二初正示經。


【文句】提如意珠捨四大地滿中珍寶以用布施即集
檀行也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宣揚顯說是金光
明即集智行也。


【記】經舉此二其相深廣寶滿四洲盡奉三寶興隆
事廣合掌而立聽金光明證悟理深。
二例餘行。


【文句】檀智既然餘法亦爾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


【記】此王心大集善不輕檀智深廣在文既然驗餘
所脩皆非聊爾。
二用悉檀立品。


【文句】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脩於五度是
為人集善也脩於智度是對治集善也皆波羅蜜
是第一義集善也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記】總舉六度名數不同是世界五度望智且在事
善屬為人智照五度破取相惡屬對治達六法界
絕乎思議皆到彼岸名第一義此王具集四悉檀
善故以其名立今品目。
二明來意。


【文句】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經上明世間正見感動天
地此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云云。


【記】治國之論是世正見聽金光明是出世間上上
正見夜睡夢中聞佛功德是感動聖及見比丘名
曰寶冥是感動賢縱入分真望佛名賢。
二經文
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分文。


【文句】文為二初對告地神二以偈說偈有六十四行
半分為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六十行半別
[007-0271a]
明善集施財施法別為六一六行半明事本二十
一行半明聖王請法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揚四
十行半明輪王行施五二行結會古今六十行半
引因果以證以勸。


【記】二釋義二初對告地神。】


「爾時如來復為地神說往昔因緣而作偈言。」


【【記】二佛以偈說二初通明因地行檀。】


「我昔曾為轉輪聖王捨四大地及以大海又於是時
以四天下滿中珍寶奉上諸佛凡所布施皆捨所重
不見可愛而不捨者於過去世無數劫中求正法故
常捨身命。」


【【記】二別明善集二施謂四天下寶施財也請說此
經令無量眾聞金光明施法也此別為六當如分
文以義解釋初明事本。】


「又過去世不可議劫有佛世尊名曰寶勝其佛世尊
般涅槃後時有聖王名曰善集於四天下而得自在
治政之勢盡大海際其王有城名水音尊於其城中
止住治化夜睡夢中聞佛功德及見比丘名曰寶冥
善能宣暢如來正法所謂金光微妙經典明如日中
悉能徧照。」


【【記】經治政之勢者謂化之勢分極於海際。
二明
聖王請法。】


「是轉輪王夢是事巳即尋覺寤心喜徧身即出宮殿
至僧坊所供養恭敬諸大聖眾問諸大德是大眾中
[007-0271b]
頗有比丘名曰寶冥成就一切諸功德不爾時寶冥
在一窟中安坐不動思惟正念讀誦如是金光明經
時有比丘即將是王至其所止到寶冥所時此寶冥
故在窟中形貌殊特威德熾然即示王言是窟中者
即是所問寶冥比丘能持甚深諸佛所行名金光明
諸經之王時善集王即尋禮敬寶冥比丘作如是言
面如滿月威德熾然惟願為我敷演宣說是金光明
諸經之王。」


【【記】三明尊者宣揚。】


「時寶冥尊即受王請許為宣說是金光明三千大千
世界諸天知當說法悉生歡喜於淨微妙鮮潔之處
種種珍寶廁填其地上妙香水持用灑之散諸好華
徧滿其處王於是時自敷法座懸繒幡蓋寶飾交絡
種種微妙殊特末香悉以奉散大法高座一切諸天
龍及鬼神摩睺羅伽緊那羅等即雨天上曼陀羅華
徧散法座滿其處所不可思議百千萬億那由他等
無量諸天一時俱來集說法所是時寶冥尋從窟出
諸天即時以娑羅華供養奉散寶冥比丘是時寶冥
淨洗身體著淨妙衣至法座所合掌敬禮是法高座
一切天王及諸天人雨曼陀羅大曼陀羅摩訶曼殊
眾寶妙華無量百千種種妓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
寶冥比丘能說法者尋上高座結加趺坐即念十方
不可思議無量千億諸佛世尊於諸眾生興大悲心
及善集王所得王領盡一日月所照之處時說法者
[007-0271c]
即尋為王敷揚宣說是妙經典。」


【【記】廁雜也填塞也繒帛之總名也曼陀羅此云適
意曼殊沙此云柔軟舊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擊
也。
四明輪王行施。】


「是時大王為聞法故於比丘前合掌而立聞於正法
讚言善哉其心悲悼涕淚橫流尋復踊悅心意熈怡
為欲供養此經典故爾時即提如意珠王為諸眾生
發大誓願願於今日此閻浮提悉雨無量種種珍異
璝琦七寶及玅瓔珞以是因緣悉令無量一切眾生
皆受快樂即於爾時尋雨七寶及諸寶飾天冠耳󳬨
種種瓔珞甘饌寶座悉皆充滿徧四天下時王善集
即持如是滿四天下無量七寶於寶勝佛遺法之中
以用布施供養三寶。」


【【記】熈怡悅樂也璝美石次玉琦玉名耳󳬨釋名云
穿耳施珠曰󳬨應作珥璫珥如志反蒼頡云珠在
耳也。
五結會古今。】


「爾時為王說法比丘於今現在阿閦佛是時善集王
聽受法者今則我身釋迦文是。」


【【記】六引因果證勸。】


「我於爾時捨此大地滿四天下珍寶布施得聞如是
金光明經聞是經巳一稱善哉以此善根業因緣故
身得金色百福莊嚴常為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等類
之所樂見既得見巳無有厭足過去九十九億千劫
常得作於轉輪聖王亦於無量百千劫中常得王領
[007-0272a]
諸小國土不可思議劫中常作釋提桓因及淨梵王
復得值遇十力世尊其數無量不可稱計所得功德
無量無邊皆由聞經及稱善哉如我所願成就菩提
正法之身我今巳得。」


【【文句】悉如文。


【記】二指歸三法言就此品論金光明者就其所說
論三法門疏文秪云論金光明驗直就法立此三
名實不從譬以前後文悉皆如是講者學者知之
知之然以諸句對三字者以此三是深廣法性當
體之名法性可尊可貴名金法性寂而常照名光
法性能多利益名明與諸三法無二無別若指品
內事理依正即此三者乃令行人達乎所詮不縱
不橫絕思絕議此典方得名為經王是知對三深
有所以此自為三初就善集論。


【文句】就此品論金光明者善集波羅蜜金也集般若
光也集五度明也。


【記】翻波羅蜜名到彼岸是所歸處故名金般若翻
智故名光五度是行故名明此就智行及果為三
對金光明。
二就寶冥論。


【文句】就寶冥論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滿月光也讀
誦如是經明也。


【記】窟是所依名金滿月能照名光讀誦是行名明
此約依正對於三法。
三就二人論。


【文句】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許為王說光也王提
[007-0272b]
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明也。


【記】寶冥依正與王雨寶對於三法行者應知秪一
法性名金光明豈可光明暫離於金豈可金光暫
離於明今以三名分對依正自他人物為令了依
不離於正自不離他人不離物以金光明舉一即
三全三是一不縱不橫而高而廣物物皆是金光
明海心心皆是三德秘藏若不爾者何名經王耶。】


【【記】第三鬼神品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鬼神品第十三」


【【記】句文分二初正解題二初正釋鬼神二初釋鬼。


【文句】鬼字訓歸又云畏也報多怖畏如阿脩羅云云
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


【記】歸者尸子曰人死曰歸云云者觀佛三昧經云
脩羅與天帝戰時空中刀輪而下脩羅軍眾身支
墮落即便怖畏竄隱藕絲若依俗釋者鄭玄云聖
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禮記曰明
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二釋神。


【文句】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
變化。


【記】二對上題品。


【文句】此品通列一切天龍江海日月諸神上巳天題
品竟無容再出雖通列諸道而鬼神文多從多故
以之題品。


【記】二明來意。
[007-0272c]


【文句】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龍鬼神天地靈祇咸皆發
誓溥徧弘宣以勸流通。


【記】二經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為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中先舉事別次圓
供養。


【記】二釋義二初長行二初列二釋二初舉事別。】


「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以不可思議妙
供養具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及欲得知三
世諸佛甚深行處。」


【【文句】事別者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蓋應佛也佛
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佛也一切法悉是
諸佛行處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歷別若脩
事之供養供養亦別也。


【記】佛從等者果後慈悲熏法現象說法化人此乃
應身被機之佛從本覺如起始覺智合本真如名
報身佛是始覺也一切諸法元是諸佛所行之處
即法身佛是本覺也三佛歷別者脩二性一能起
所起能顯所顯條然異故事供別者四事供養資
持應佛萬行功德資成報佛稱理之智顯發法佛
資成顯發皆供養義三佛既異三供亦別。
二圓
供養。】


「是人應當必定至心隨有是經流布之處若城邑村
落舍宅空處正念不亂至心聽是微妙經典。」


【【文句】圓供養者勸聽經聽經是法之供養諸供養中
[007-0273a]
最為第一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佛說文字是
應佛能詮是報佛所詮是法佛能敬文字即敬三
佛亦是敬三世佛諸佛從此生故供養文字即供
養一切諸佛云云。


【記】前有理智以歷別故貶之為事今聽經事以融
即故褒之為法第一供養者不思議供也能聽所
聽體不二故秪於文字了具三身能說是應解脫
德也能詮是報般若德也所詮是法法身德也不
解新伊但論能所豈顯圓佛及圓供耶文字若非
秘密之藏那生諸佛恭敬之心非秘妙者安能圓
供三世佛耶注云云者令如向釋也。
二敘重聞
二初標示謂四願一勸也。


【文句】又別時重聞更記之長行舉四願欲而作一勸。


【記】二釋出二初出四種願欲。


【文句】若欲知佛行處行處者即如如境法佛也欲知
者知是如如智報佛也能聽此經此經即文字文
字即應佛也能聽者隨順佛教即法供養法供養
即妙供養也。


【記】問經示行人欲以妙具供三世佛及知他佛甚
深行處大師何故即以知字而為報佛所知是法
二必垂形是則三身皆屬行者因既濫果供養義
乖此解違經如何取信答前揀事別正却此情經
云欲知豈非行者甚深行處既是法身能知之心
寧非報佛文字之應現亦唯心若生佛條然能所
[007-0273b]
永異斯出小教何預圓宗今就圓宗解四願欲若
迷三世諸佛三身同在剎那法界六塵頓彰妙解
是可思議正當違經。
二明一事滿四。


【文句】聽經能生覺智覺智生故即是佛受供養也聽
經一事具諸願欲秪圓一事具別諸事也。


【記】三世諸佛覺智為命而與眾生同一心性乏熏
脩故即不受供養諸佛壽命不滅而滅以隱為滅
也今以聽經為供養故即是受供諸佛壽命不生
而生以顯為生也行人應了生佛無差聽經智生
即諸佛現以諸如來同一智故觀行相似分真之
佛與究竟佛無二無別又了智生即三佛生即一
而三不縱不橫此乃欲供欲知三世諸佛秪聽經
一事四願俱滿。
二偈頌二初分文。


【文句】偈有一百二行半分為六一從若欲供養下十
一行頌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脩二
從隨所至處下三行半舉聽經即能攘灾以勸脩
三從於說法處下六行舉聽經致靈瑞以勸脩四
從威德相貌下五行半舉秪聽經有威力以勸脩
五從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舉聽經能致天龍
鬼神以勸脩六從於諸眾生下二十七行半舉秪
聽經能令國土安樂以勸脩云云。


【記】二隨釋六科節並如分文所列初頌上長行秪
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7-0273c]


若欲供養一切諸佛欲知三世諸佛行處應當往彼
城邑聚落有是經處至心聽受是妙經典不可思議
功德大海無量無邊能令一切眾生解脫度無量苦
諸有大海是經甚深初中後善不可得說譬喻為比
假使恒沙大地微塵大海諸水一切諸山如是等物
不得為喻若入是經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安住其中
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生天人中常受快樂以能信解聽是經故
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福聚悉巳得之。」


【【記】經若入是經者一言於經即有三種謂教行理
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經若不然者安得入
經即入法性所入法性無量甚深三義具足名金
光明稱此安住名之為如即見釋迦三身妙體須
論觀行相似分真入經見佛。
二舉聽經即能攘
灾以勸脩。】


「隨所至處若百由旬滿中盛火應從中過若至聚落
阿蘭若處到法會所至心聽受聽是經故惡夢蠱道
五星諸宿變異灾禍一切惡事消滅無餘。」


【【文句】蠱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䖍伽陀漢言善
品主蠱毒也。


【記】經若百由旬滿中盛火應從中過者為法亡軀
也。
三舉聽經致靈瑞以勸脩。】


「於說法處蓮華座上說是經典書寫讀誦是說法者
若下法座爾時大眾猶見坐處故有說者或佛世尊
[007-0274a]
或見佛像菩薩色像普賢菩薩文殊師利彌勒大士
及諸形像見如是等種種事巳尋復滅盡如前無異
成就如是諸功德巳而為諸佛之所讚歎。」


【【記】經文殊師利云玅德彌勒云慈氏。
四舉秪聽
經有威力以勸脩。】


「威德相貌無量無邊有大名稱能却怨家他方盜賊
能令退散勇悍多力能破強敵惡夢惱心無量惡業
如是惡事皆悉寂滅若入軍陣常能勝他名聞流布
徧閻浮提亦能摧伏一切怨敵遠離諸惡脩習諸善
入陣得勝心常歡喜。」


【【記】經勇悍說文云多力也。
五舉聽經能致天龍
鬼神以勸脩。】


「大梵天王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迹鬼神諸王
散脂大將禪那英鬼及緊那羅阿耨達龍娑竭羅王
阿脩羅王迦樓羅王大辯天神及功德天如是上首
諸天神等常當供養是聽法者生不思議法塔之想
眾生見者恭敬歡喜諸天王等亦各思惟而相謂言
令是眾生無量威德皆悉成就若能來至是法會所
如是之人成上善根若有聽是甚深經典故嚴出往
法會之處心生不可思議正信供養恭敬無上法塔
如是大悲利益眾生即是無量深法寶器能入甚深
無上法性由以淨心聽是經典如是之人悉巳供養
過去無量百千諸佛以是善根無量因緣應當聽受
是金光明如是眾生常為無量諸天神王之所愛護
[007-0274b]
大辯功德護世四王無量鬼神及諸力士晝夜精勤
擁護四方令無灾禍永離諸苦釋提桓因及日月天
閻摩羅王風水諸神韋䭾天神及毗紐天大辯天神
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護世間晝夜不離
大力鬼王那羅延等摩醯首羅二十八部諸鬼神等
散脂為首百千鬼神神足大力擁護是等令不怖畏
金剛密跡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
大菩薩等亦悉擁護聽是經者摩尼䟦陀大鬼神王
富那䟦陀及金毗羅阿羅婆帝賓頭盧伽黃頭大神
一一諸神各有五百眷屬鬼神亦常擁護聽是經者
質多斯那阿脩羅王及乾闥婆那羅羅闍祁那娑婆
摩尼乾陀及尼楗陀主雨大神大飲食神摩訶伽吒
金色髮神半祁鬼神及半支羅車鉢羅婆有大威德
婆那利神曇摩䟦羅摩竭羅婆針髮鬼神繡利蜜多
勒那翅奢摩訶婆那及軍陀遮劒摩舍帝復有大神
奢羅蜜帝醯摩䟦陀薩多琦黎多醯波醯阿伽䟦羅
支羅摩伽央掘摩羅如是等神皆有無量神足大力
常勤擁護聽受如是微妙經者阿耨達龍娑伽龍王
目真鄰王伊羅鉢王難陀龍王䟦難陀王有如是等
百千龍王以大神力常來擁護聽是經者晝夜不離
波利羅睺阿脩羅王毗摩質多及以茂脂睒摩利子
波訶棃子佉羅騫䭾及以楗陀是等皆是阿脩羅王
有大神力常來擁護聽是經者晝夜不離訶利帝南
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常來擁護聽是經者若睡若寤
[007-0274c]
旃陀旃陀利大鬼神女等鳩羅鳩羅檀提噉人精氣
如是等神皆有大力常勤擁護十方世界受持經者
大辯天神無量天女功德天等各與眷屬地神堅牢
種植園林果實大神如是諸神心生歡喜悉來擁護
愛樂親近是經典者。」


【【記】文二初翻現文疏從摩醯去也。


【文句】摩醯首羅餘經翻為天自在灌頂經翻為威靈
帝摩尼䟦陀翻為威伏行富那䟦陀翻為集至成
金毗羅翻為威如王賓頭盧伽翻為立不動車鉢
羅婆翻為忍得脫曇摩䟦羅翻為學帝王摩竭婆
羅翻為除曲心繡利蜜多翻有功動勳勒那翅奢
翻為調和平劒摩舍帝翻為伏眾根奢羅蜜帝翻
為獨處快醯摩䟦陀翻為舍主薩多琦棃翻大力
天波利羅睺翻勇猛進毗摩質多翻為高遠睒摩
利子翻英雄德波訶棃子翻威武盛佉羅騫䭾翻
吼如雷鳩羅檀提翻戰無敵。


【記】經閻摩羅王或閻摩羅社此云雙王閻摩雙也
羅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
事故曰雙王又苦樂並受亦名為雙那羅延此云
鈎鏁力士難陀此云喜䟦難陀此云賢喜兄弟二
龍風雨應時能令人喜賢謂性又賢善故毗摩質
多此云淨心正法念經翻為響高亦云穴居正云
吠摩質呾利此云綺畫又云寶飾帝釋婦公舍支
之父佉羅騫陀此云廣脾。
二却解初段。
[007-0275a]


【文句】脫因者脫業障也脫果者脫報障也度諸有者
脫煩惱障也。


【記】脫因等者初段文云能令一切眾生解脫度無
量苦諸有大海既云一切眾生解脫度諸有海須
於界內及以界外各脫三障故以因果對於業報
諸有由惑故當煩惱。
六舉秪聽經能令國土安
樂以勸脩。】


「於諸眾生增命色力功德威貌莊嚴倍常五星諸宿
變異灾怪皆悉能滅無有遺餘夜臥惡夢寤則憂悴
如是惡事皆悉滅盡地神大力勢分甚深是經力故
能變其味如是大地至金剛際厚十六萬八千由旬
其中氣味無不徧有悉令涌出潤益眾生是經力故
能令地味悉出地上厚百由旬亦令諸天大得精氣
充益身力歡喜快樂閻浮提內所有諸神心生歡喜
受樂無量是經力故諸天歡喜百穀果實皆悉滋茂
園苑叢林其華開敷香氣馝馚充溢彌滿百草樹木
生長端直其體柔軟無有斜戾閻浮提內所有龍女
其數無量不可思議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在在處處
莊嚴華池於其池中生種種華優鉢羅華波頭羅華
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於自宮殿除諸雲霧令虛空中
無有塵翳諸方清徹淨潔明了日王赫燄放千光明
歡喜踊躍照諸闇蔽閻浮檀金以為宮殿止住其中
威德無量日之天子及以月天聞是經故精氣充實
是日天子出閻浮提心生歡喜放於無量光明明網
[007-0275b]
徧照諸方即於出時放大光網開敷種種諸池蓮華
閻浮提內無量果實隨時成孰飽諸眾生是時日月
所照殊勝星宿正行不失度數風雨隨時豐實熾盛
多饒財寶無所乏少是金光明微妙經典隨所流布
講誦之處其國土境即得增益如上所說無量功德。」


【【記】經優鉢羅華下四句四色蓮華優鉢羅是青波
頭摩是赤拘物頭是黃分陀利是白。】


【【記】四授記品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授記品第十四」


【【記】句文分二初正解五初明今是二種。


【文句】有四種授記今是二種云云。


【記】四種記者首楞嚴三昧經佛告堅意記有四種
一者未發心記或有流轉六道生於人間好樂佛
法過百千萬億劫當發心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行菩薩道乃至供養佛化眾生皆經若干劫當得
菩提二適發心與記者是人久劫種諸善根好樂
人法有慈悲心發心即住不退地故故發心與記
三密記者有菩薩未得記而行六度功德滿足天
龍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薩幾時當得菩提劫國弟
子眾數如何佛斷此疑即與授記舉眾皆知此菩
薩獨不知四無生忍記者於大眾中顯露與記也
今是二種者即適發心記及無生記也。
二約訓
釋二字。


【文句】授者與也記者記成道事也。
[007-0275c]


【記】三明所記之人。


【文句】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成佛事故言授
記。


【記】四釋記異名。


【文句】亦名授莂亦名授決授劫國數量名為莂審實
不虛名為決。


【記】五明授非受。


【文句】從佛所與名為授從其所得名為受此中從佛
所與故言授記。


【記】二來意。


【文句】此是流通中第四意舉昔行經之因方成圓極
之果證弘護不虛以勸流通也。


【記】昔行經者金龍尊王讚佛發願而為行經十千
枯魚聞法熏脩而為行經以為因方猶將也今得
記莂將來作佛證驗今日若親弘經若為外護不
久得記成佛不虗。
二經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為二一與記二疑記與記為二一與三大士
記二與十千天記與三大士記又二一同緣者集
二正與記。


【記】二釋義二初與記二初與三大士記二初同緣
者集。】


「爾時如來將欲為是信相菩薩及其二子銀相銀光
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時即有十千天子威
德熾王而為上首俱從忉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却
[007-0276a]
坐一面。」


【【記】過去同緣此經不說或見彼經。
二正與記。】


「爾時佛告信相菩薩汝於來世過無量無邊百千萬
億不可稱計那由他劫金照世界當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號金寶蓋山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
是佛般涅槃後正法像法皆滅盡巳長子銀相當於
是界次補佛處世界爾時轉名淨幢佛名閻浮檀金
幢光照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
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是佛般涅槃後
正法像法悉滅盡巳次子銀光復於是後次補佛處
世界名字如本不異佛號曰金光照如來應供正徧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


【【文句】世界轉名淨幢者應論四句此中是其一也。


【記】世界轉名淨幢者應論四句者一名轉土不轉
轉名淨幢是也二土轉名不轉如往古釋迦取土
名娑婆今釋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轉如觀音補
彌陀處四名土俱不轉如今銀光補金幢光照佛
處世界名字如本不異此中是一者恐誤合云二
也。
二與十千天子記二初分科。


【文句】十千記又二一聞經生解二正與記。


【記】二釋義二初聞經生解或相似解或分真解經
無定判故須從容。】
[007-0276b]


「是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受記莂復聞如是金光明
經聞巳歡喜生殷重心心無垢累如淨瑠璃清淨無
礙猶如虛空。」


【【記】經心無垢累等如下釋疑疏中明。
二正與記。】


「爾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與授菩提
道記汝等天子於當來世過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
他劫於是世界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共一
家一姓一名號曰青目優鉢羅華香山如來應供正
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如是次第出現於世凡一萬佛。」


【【文句】云云。


【記】既云於是世界而無別名即是還名娑婆此乃
土轉名不轉一句注云云者令如向釋也。
二疑
記二初分文。


【文句】從爾時道場下是第二疑記又二一疑問二佛
答。


【記】二釋義二初疑問。】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名等增益白佛言世尊是十千
天子於忉利宮為聽法故故來集此云何如來便與
授記世尊我未曾聞是諸天子脩行具足六波羅蜜
亦未曾聞捨於手足頭目髓腦所愛妻子財寶穀帛
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珠珊瑚珂貝璧玉甘饌飲食
衣服臥具病瘦醫藥象馬車乘殿堂屋宅園林泉池
奴婢僕使如餘無量百千菩薩以種種資生供養之
[007-0276c]
具恭敬供養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等諸佛世
尊如是菩薩於未來世亦捨無量所重之物頭目髓
腦所愛妻子財寶穀帛乃至僕使次第脩行成就具
足六波羅蜜成就是巳備脩苦行動經無量無邊劫
數然後方得受菩提記世尊是天子等何因何緣脩
行何等勝妙善根從彼天來暫得聞法便得受記惟
願世尊為我解說斷我疑網。」


【【記】文三初行淺記深。


【文句】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極果積行
方剋忉利暫下無久聽之勞不聞往昔有難思之
行行淺記深是故疑惑。


【記】二約權疑實。


【文句】如餘菩薩者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非捨身命
處戒忍禪智滿三僧祇若通教菩薩從假入空非
止一世脩行從空入假動逾塵劫若別教菩薩直
行一行動經無量阿僧祇劫況復徧行眾行量不
可數尚不獲記少時聞經而得斯決。


【記】引錐指地者謂無有容錐之地不是捨身命之
處也從假入空非止一世者菩薩性地經於三祇
脩六度故直行等者歷別漸次其相如是。
三為
眾發問。


【文句】時眾咸疑故樹神發問也。


【記】大權解頓自必無疑為他故問。
二佛答二初
分文。
[007-0277a]


【文句】佛答為二一舉現行二舉遠緣。


【記】二釋義二初舉現行。】


「爾時佛告樹神善女天皆有因緣有妙善根以隨相
脩何以故以是天子於所住處捨五欲樂故來聽是
金光明經既聞法巳於是經中淨心殷重如說脩行
復得聞此三大菩薩受於記莂。」


【【記】文四初明三事和合。


【文句】現行者捨天宮樂故來聽經聞三大士獲菩提
記我昔本誓與其法食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


【記】二證聽經功德。


【文句】此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
及欲得知諸佛行處決定至心聽此妙典雖有此
旨未見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


【記】順前三教上求下化亦得名為脩法供養但以
偏漸故經多劫一聽此經頓達妙性一攝一切名
真法供既生圓覺即三世佛皆受供養能知諸佛
甚深行處三身頓顯今萬天子來此聽經若不能
滿四種願欲安得受於成佛記莂驗知前品所說
不虗。
三明稱經悟入。


【文句】聞記當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
德身心無垢累起般若身猶如虗空起於法身一
心中聽三德圓成復有無量功德說不可盡此不
得記記與誰乎證聽功德意在於此。


【記】無有成佛不具三身三身之果由於今日聞金
[007-0277b]
光明以為妙因從法性明生殷重心應身因也從
法性光起無垢心報身因也從法性金起虛空心
法身因也此金光明與其三德無二無別三德為
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或似或真顯此三德是故
如來授與果記聽經之益其相如是。
四指今昔
因緣。


【文句】以隨相脩指今現行行隨實相而脩也有妙善
根指於遠緣也遠緣實相而種善根也。


【記】經皆因緣者一聞得記豈無因緣此乃總標有
妙善根別標遠因緣以隨相脩別標現因緣言因
緣者感應也或內心外教而為因緣何以故下釋
出現因緣行隨實相而脩者以十乘觀而為行也
不思議境名實相也即境為觀此觀順境名隨相
脩非今宗意此句莫銷然此十觀脩有三根上根
一觀中根二至七下根具用十今萬天子一坐聞
經匪但用一或在二三是信行根依言而脩入似
真位有妙善根下釋出遠因緣善既云妙乃昔聞
圓而為根種故云緣實相而種善根也。
二舉遠
緣。】


「亦以過去本昔發心誓願因緣是故我今皆與授記
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句】從亦以過去下是舉遠緣答也文為二一略二
廣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也。


【記】經誓願因緣者流水品云未來之世當施法食
[007-0277c]
也乃以此文對下二品而為略廣。】


【【記】五除病流水二初除病品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除病品第十五」


【【記】句文分二初來意即廣答遠緣四字是也。


【文句】廣答遠緣。


【記】意通流水文在此中。
二釋題。


【文句】由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


【記】方等經王標除病目不止除於果報病苦義合
該收惡業煩惱十種之病故下文云治諸眾生所
有病苦悉令除差文意含攝十種行人故上正論
品疏云半名世論半名出世論今豈不爾又荊谿
云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故文云直聞是言病
即除愈為中下根更須後法是故文云至長者所
為合眾藥故知不獨除果報病。
二經文二初通
後品分文。


【文句】通取後流水品文為五一緣本二遠緣三近緣
四結緣五會緣。


【記】二就二品釋義五初緣本。】


「佛告道場菩提樹神善女天諦聽諦聽善持憶念我
當為汝演說往昔誓願因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
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曰寶勝如來應供正
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善女天爾時是佛般涅槃後正法滅巳。」


【【文句】從佛告樹神下明緣本如文。
[007-0278a]


【記】二遠緣二初分文。


【文句】從像法中下明遠緣遠緣為六一明父二生子
三國人遇病四其子請五父為說六知巳徧治子
請為三一見人遇病二思惟三正問問為四初一
偈問四大增損二問飲食犯觸三問治病醫方四
問病動時節。


【記】二釋義六初明父。】


「於像法中有王名曰天自在光脩行正法如法治世
人民和順孝養父母是王國中有一長者名曰持水
善知醫方救諸病苦方便巧知四大增損。」


【【記】二生子。】


「善女天爾時持水長者家中後生一子名曰流水體
貌殊勝端正第一形色微妙威德具足受性聰敏善
解諸論種種技藝書疏算計無不通達。」


【【記】經受性聰敏敏達也孝經云參不敏何足以知
之。
三國人遇病。】


「是時國內天降疫病有無量百千諸眾生等皆無免
者為諸苦惱之所逼切。」


【【記】四其子請三初見人遇病。】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見是無量百千眾生受諸
苦惱故為是眾生生大悲心。」


【【記】二思惟。】


「作是思惟如是無量百千眾生受諸苦惱我父長者
雖善醫方能救諸苦方便巧知四大增損年巳衰邁
[007-0278b]
老耄枯悴皮緩面皺羸瘦顫掉行來往反要因几杖
因頓疲乏不能至彼城邑聚落而是無量百千眾生
復遇重病無能救者我今當至大醫父所諮問治病
醫方秘法諮稟知巳當至城邑聚落村舍治諸眾生
種種重病悉令得脫無量諸苦時長者子思惟是巳。」


【【記】經衰邁說文衰減也捐也廣雅邁歸往也謂壯
力巳往也禮記八十曰耄注云耄惛忘亦亂也顫
四支動也掉振也几杖者坐則凭几行則執杖。


三正問四初問四大增損。】


「即至父所頭面著地為父作禮叉手却住以四大增
損而問於父即說偈言。


云何當知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


【【記】二問飲食犯觸。】


「云何當知飲食時節若食食巳身火不滅。」


【【文句】身火不滅者食飽熱病暫息食消熱復更生故
言身火不滅也。


【記】三問治病醫方。】


「云何當知治風及熱水過肺病及以等分。」


【【文句】水過肺病者水多則損肺即是痰病也。


【記】四問病動時節。】


「何時動風何時動熱何時動水以害眾生。」


【【記】五父為說二初分文釋經二初分文。


【文句】父醫還答四問初六行答四大增損二一行半
答飲食犯觸三二行答病動時節四八行半答治
[007-0278c]
病方就六行中分二初一行是佛敘父醫答爾次
五行正答時節。


【記】二隨釋四初答四增損二初佛敘父醫欲答。】


「時父長者即以偈頌解說醫方而答其子。」


【【記】二正答時節。】


「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
三三而說從如是數一歲四時若二二說足滿六時
三三本攝二二現時隨是時節消息飲食是能益身
醫方所說隨時歲中諸根四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


【【記】文五初釋時節二初依俗法。


【文句】時節有二一俗法四時謂春夏秋冬冬為歲末
春為歲始而初言夏者或作趣作此言或可答問
正是於夏三三而說者一時三月謂孟仲季四時
即十二月也。


【記】謂孟仲季者孟始也仲中也季末也。
二依佛
法。


【文句】若依佛說法一歲三時謂冬春夏夏為歲末冬
為歲始何故爾為破諸弟子著常為開安居迦提
月故沒秋時爾佛法三時亦是三三說也。


【記】一歲三時以四月為一時也何故沒秋時耶為
破下凡有二一為破常計二為開迦提以秋是收
成物皆結實易起保著故不言秋為開安居者為
後安居人續結令成為前安居人開迦提月也律
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四月十六日是前安
[007-0279a]
居十七以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
是後安居若四月十六日結者至七月十五日夜
分盡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後至八月十五日
以來名迦提月明了論云本言迦絺羅為存略故
但云迦提此翻功德衣以前安居人坐夏有功五
利賞德律中受此衣故一畜長財二離衣宿三背
請四別眾食五食前後至他家西域記以迦提翻
昴星以昴星直此月故於昴星月中得受功德衣
故是知若不沒秋中後安居不名坐夏以後安居
人至八月十五方解故。
二釋若二二說三初依
俗法。


【文句】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依俗法四時時本二月
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陰陽二月一
時唯有陰陽二月合成六時正月二月是木王時
四月五月是火王時七月八月是金王時十月十
一月是水王時臘月三月是陽土寄王六月九月
是陰土寄王欲論本月亦二二說若論土寄王亦
二二說故言足滿六時也。


【記】土寄四季者三六九十二月也各十八日者四
季共七十二日也秪是陰陽二月者皆以奇數為
陽偶數為陰也陽土陰土者從冬至一陽生為陽
遁故十二月三月是陽土從夏至一陰生為陰遁
故六月九月是陰土若論下二陽土二陰土亦是
二二故加本月足滿六時。
二依佛法。
[007-0279b]


【文句】若依佛法解二二說者佛法有三時時有四月
各有初分後分從臘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
初分春時從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
春後分從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
時初分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後分從
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時初分從十
月十六至臘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後分故言若二
二說足滿六時也。


【記】皆起於十六日者彼以十六日為朔也。
三復
依俗法。


【文句】又云正月三月是陽月二月四月是陰月五月
七月是陽月六月八月是陰月九月十一月是陽
月十月臘月是陰月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


【記】皆以奇偶之數分陰陽也。
三釋三三本攝二
初正釋二初依俗法二初以孟為本。


【文句】三三本攝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攝後兩
月悉屬春分四月為夏本月攝後兩月悉屬夏分
七月為秋本月攝後兩月悉屬秋分十月為冬本
月攝後兩月悉屬冬分三三本攝也。


【記】二約五行說。


【文句】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時木於中王土寄三月
攝屬春時四月五月正是夏時火於中王土寄六
月攝屬夏時七月八月正是秋時金於中王土寄
九月攝屬秋時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時水於中王
[007-0279c]
土寄臘月攝屬冬時土寄四季正時為本各三月
並攝於土故言三三本攝主攝於客客是土也。


【記】二依佛法。


【文句】依佛法言三三本攝者本時各三月既廢秋時
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時時則四月論本則三論
攝則一故言三三本攝也。


【記】三時三月以為其本各攝一月故云三三本攝
二釋妨。


【文句】問四時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攝何謂三三本
攝答三為一數以三而數故言三三為本爾。


【記】既三為一數是故俗法及以佛法皆約三論但
以俗法本之與攝秪在三中故名三三本攝若佛
法者即以三三為能攝本乃以三一為所攝月亦
得名為三三本攝。
四釋隨時消息二初依俗法。


【文句】隨是時節消息者時如上說或四或三或二或
攝等種種不同隨時以意消息斟酌去取。


【記】二依佛法。


【文句】若依佛法無秋時而言秋時發病此云何釋從
八月半巳還隨俗名秋而夏時攝八月下半巳去
隨俗名秋冬時攝隨時消息者二法之間而斟酌
也。


【記】夏之後分冬之初分隨俗名秋隨此兩間消息
斟酌。
五釋代謝增損二初通內外釋。


【文句】代謝增損者春動肝病此可治春動脾病此難
[007-0280a]
治夏動心病此可治夏動肺病此難治夏末冬初
於秋分中動肺病此可治若動肝病此難治冬動
腎病此可治若動心病此則難治論四時增損大
略如此。


【記】春動肝病等者肝藏屬木木春王則可治牌屬
土木剋土故脾難治心藏屬火火夏王則可治肺
屬金火尅金故肺難治肺屬金金秋王則可治金
剋於木故肝難治腎屬水水冬王則可治水剋於
火故心難治。
二約佛法料簡二初問。


【文句】問四時皆動病何故去秋時。


【記】二答意者佛所制法非為養身但為脩心及以
禁足分二初約破常答。


【文句】解此為二一為破保常秋時萬物結實人計為
常為樂為破此著故去秋時佛為弟子保常心多
故也。


【記】凡夫四倒常樂我淨顛倒之計託緣而成故廢
秋時令諸弟子不保常樂。
二約坐夏答。


【文句】二者為開後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
月半內巳還若是秋時便是坐秋為此義故故廢
秋時爾。


【記】既開後安居免於坐秋則前安居人得立迦提
月廢秋之意為此二緣。
二答犯觸。】


「有善醫師隨順四時三月將養調和六大隨病飲食
及以湯藥。」
[007-0280b]


【【記】文二初正明犯觸。


【文句】從有善醫師下一行半答犯觸犯觸有六一多
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猗散之三多行四
多猗五多語生風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
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熱壯若風
多吹火成熱病若風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無
病飲食得病者亦有六一過量食二少食不足而
止三過饑時食四逆時食未饑強與也五妨食如
食肉飲生乳使人癩六不曾食而強食如南人飲
漿北人飲蜜苦菜和蜜令不結男豬膏煎白鷺肉
令人癩若患熱而飲酒食小麥生牛肉令人失明
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飲甜肥醎酸令人𠲿鼻多汁
又㿃痢也。


【記】其中先明六事犯觸多行猗者猗立也次若火
下四大動病火少痰多者火減故水增也飲食下
通明六種犯觸過量等者封君達云體欲常勞食
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虛常去肥濃節醎酸減
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苦菜別示妨食。

略明六大。


【文句】六大者是六腑大腸小腸膽胃三焦兩膀胱也。


【記】白虎通曰府者何謂也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
焦膽也府者為藏宮府也胃者脾之府也膀胱者
肺之府也三焦者腎之府也膽者肝之府也大腸
小腸心之府也疏中兩膀胱唯一藏黃帝脉經云
[007-0280c]
上焦自頭巳下至心中焦自心巳下至臍下焦自
臍巳下至足廣雅云膀胱脬也脬字匹交反腹中
水府三蒼云盛尿處曰脬。
三答病起時節。】


「多風病者夏則發動其熱病者秋則發動等分病者
冬則發動其肺病者春則增劇。」


【【文句】從多風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時節四月五月是
風生時六月七月是風起時八月九月是風滅時
六月七月是熱生時八月九月是熱起時十月至
正月是熱滅時八月九月等分生時十月十一月
是等分起時十二月正月是等分滅時十月至正
月是痰生時二月三月是痰起時四月至七月是
痰滅時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動風者夏日毛孔開
通外風得入內風動也熱病秋動者毛孔閉塞熱
伏於內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動者春時動水肺
病不差至夏復動風風病不差至秋復動熱熱病
不差至冬俱動一切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損
肺肺病動也。


【記】生與起時相不同者微發為生動用為起微著
不同也夏日等者四病四時生起所以也。
四答
治病方法二初分文。


【文句】從有風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文為三初二
行半未病前以藥防次二行明正以藥治後四行
病退以藥補。


【記】二隨釋三初未病藥防。】
[007-0281a]


「有風病者夏則應服肥膩醎酢及以熱食有熱病者
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膩肺病春服肥膩辛熱。」


【【文句】風病夏服肥膩醎酸熱食者夏月毛孔開通具
以肥膩潤塞之令風不得入醎酢性熱能消水令
體堅實治於風虗熱食流汗引風令出又治虗冷
風不得進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熱也等分冬服甜
酢等除風也肺病服肥膩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熱
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記】二正以藥治。】


「飽食然後則發肺病於食消時則發熱病食消巳後
則發風病如是四大隨三時發。」


【【文句】飽食發肺病食既多則腸胃盈滿故發肺也食
消發熱者如食沃潤則熱病伏食消無潤熱病起
也消巳虗疎風氣入體故發風也。


【記】但舉病發者以病顯藥當用對病妙藥治也。


三病退藥補。】


「風病羸損補以酥膩熱病下藥服訶棃勒等病應服
三種妙藥所謂甜辛及以酥膩肺病應服隨能吐藥
若風熱病肺病等分違時而發應當任師籌量隨病
飲食湯藥。」


【【文句】風疎補酥膩醎除風甜除熱肺帶風水宜吐也。


【記】二示銷文所出。


【文句】此中銷文出真諦三藏疏中。


【記】良以真諦善閑世術兼有神通故銷此文全憑
[007-0281b]
彼疏。
六知巳徧治二初分文事釋二初分文。


【文句】從善女天下是第六知巳徧治文為二一病輕
聞說即差二病重服藥方除。


【記】二釋義二初病輕聞說即差。】


「善女天爾時流水長者子問其父醫四大增損因是
得了一切醫方時長者子知醫方巳徧至國內城邑
聚落在在處處隨有眾生病苦者所輭言慰喻作如
是言我是醫師我是醫師善知方藥今當為汝療治
救濟悉令除愈善女天爾時眾生聞長者子輭言慰
喻許為治病心生歡喜踊躍無量時有百千無量眾
生遇極重病直聞是言心歡喜故種種所患即得除
差平復如本氣力充實。」


【【記】二病重服藥方除。】


「善女天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病苦深重難除差者即
共來至長者子所時長者子即以妙藥授之令服服
巳除差亦得平復善女天是長者子於是國內治諸
眾生所有病苦悉得除差。」


【【文句】云云。


【記】此品事醫意含法藥除病不一非可卒陳次示
觀心略申其意其文在即故注云云。
二觀釋者
此品所詮是佛自敘宿命所作淨佛國因文中雖
說除果報病意乃通結四教機緣是故大師事解
之後示觀心法明彼流水結緣之意如觀音疏釋
於七難帖文但在事中火等至觀行釋方明三障
[007-0281c]
四教今豈不然問既結四教生土之機何故但約
停心方便而論觀心答語似三藏停心之法意則
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內外數息等四四教行
人無不脩證今之觀解約此而論彌顯除病結緣
之意分三初明觀之藥病。


【文句】觀心者三毒等分是內病也數息不淨慈心因
緣是法藥。


【記】三毒者謂貪瞋癡偏起也言等分者謂三毒等
起也然貪瞋癡性本相反終非三心一時並作但
是不定雜雜而生故云等分一分乃有二萬一千
四分共成八萬四千塵勞之門此則十界眾生心
病對前果報身病是外故今四分名為內病數息
等四對前甜辛種種之藥皆是事治故今四觀名
為法藥。
二示行之根性。


【文句】宜聞法藥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觀研心得
悟者法行人病差也。


【記】自有眾生聞說四觀四病得差屬信行人自有
研心脩此四觀四病方差名法行人信行則是學
讀之人法行則是坐禪人也今明二人皆通四教。


三明對病用藥二初明四分起相二明四觀治
相初四初約五根對時。


【文句】眼是春時舌是夏時鼻是秋時耳是冬時身是
四季攝屬諸時。


【記】此就五行對於五藏藏主五根根屬四時眼耳
[007-0282a]
鼻舌偏屬一時身通四時如常所說。
二明五欲
致病。


【文句】妙好五欲增貪病麤惡五欲損貪病妙好五欲
損瞋病麤惡五欲增瞋病平平五欲增癡病違順
五欲損癡病總三種五欲增覺觀病偏動三種五
欲損覺觀病是為增損之相也。


【記】以其五欲麤妙偏總對根不同致令四分增損
有異須知五欲徧界內外故使四分通別天珠迦
葉斷通故稱少欲未斷別故開琴起舞請觀音云
斷除三毒根成佛道無疑既論三毒寧無等分此
四亦由實報五欲麤妙偏總對根而起也。
三明
三受犯觸。


【文句】犯觸者違情犯瞋順情犯貪不違不順犯癡總
三犯覺觀。


【記】違情苦受順情樂受不違不順平平受此三偏
起也總三起等分名覺觀緣慮紛紜也。
四明四
分病因。


【文句】慢時即發瞋求須時即發貪僻解時即發癡放
逸時即發覺觀。


【記】五欲三受既從外境蓋是四分照發之緣今舉
慢等內心惡習乃是四分觀發之因慢心發瞋乃
至放逸發於覺觀并前犯觸通界內外例五欲說。


二明四觀治相。


【文句】慈心治瞋不淨治貪因緣治癡數息治覺觀云
[007-0282b]
云。


【記】前說外緣及以內因起四分心皆所觀境即是
病相今明四觀正明能觀四種法藥慈心治瞋者
瞋既通於界內界外能治慈觀不獨觀於眾生作
父母想與世間樂觀一切法無性無相能與眾生
涅槃之樂觀一切法無非法界能與眾生究竟之
樂以此治於三種瞋心是故釋謂明三種慈也不
淨治貪者不獨脩於實想假想破於凡夫依正之
染亦能破於二乘涅槃之染亦破菩薩執於次第
三諦之染故起信論云始覺能破六種之染因緣
治癡者不獨觀於三世無常因果破於凡夫斷常
之癡亦能次第觀於三諦十二因緣破於二乘有
無之癡又能一心觀於四種十二因緣破於菩薩
縱橫之癡是故大經觀十二因緣具四種智也數
息治覺觀者不獨數息觀於生滅而破凡夫有著
散亂亦能數息脩俗諦三昧深入緣起破於二乘
偏空亂意又體數息息息皆中諸法趣息破於菩
薩二邊亂意故請觀音於數息法得三乘道住首
楞嚴身如瑠璃毛孔見佛然此四治或可四人各
脩一法以其四法各含三觀人人自可依次不次
而治三惑或可四治秪對三觀慈心即假觀不淨
即空觀因緣即雙照中觀數息雙遮中觀此三自
可約次不次次復不定或可三人各一或一人前
後若不次者唯是一人一念而進觀音疏中尚以
[007-0282c]
三毒直對三觀而論次第及不次第況慈等四非
三觀耶若其圓人四分偏總而發起者即於一心
融妙三觀對病用之即止觀中勝別意也。】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