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四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德王品



瑤亮謂小山瑤靈味亮也。


乃至九十等者餘三從省故云乃至具明應云三四
廣梵行五六廣天行七八廣嬰兒行也。


太昌下僧宗判前二家。


後四廣後兩等者第七功德始發心至第十功德修
[014-0539a]
三十七品見佛性此皆自行而病兒兩行俱是化他
故云全不相應。


光宅釋中文有二段初雙標次同是下雙釋初釋體
一謂五行十德同是因善非是極果外凡十信窮學
等覺感後下釋義異若望妙覺報果則十地巳還同
名為因而此因中自有習果。


感後習果者地前習因感地上習果也故名能感之
因為五行。


醻前習因者地上習果醻五行習因也故名能醻之
果為功德是則五行是地前之習因十德是地上之
習果此即義異也若望妙覺二俱是因向云體一良
在於此斯乃別教始終教道之說如何消釋圓經若
謂不然豈初地巳上而無八得報果耶故下破云乃
菩薩之位也。


以金剛心為體者彼見第六功德有入金剛三時之
言便謂用等覺金心為體也兩家即瑤亮。


如其所說者如太昌破也。


開善下初敘彼義文云下引文竝破。


何處不勸者五行文後皆有勸修何待德王方明獎
勸。


研其遺文者謂研覈諸師所遺疏義如向所破皆不
與經旨契會故引而駮之。


今依下明今釋先依文定義五行云修在因明矣此
語地前十事云得得即是證在果明也此語登地。
[014-0539b]


前三下釋疑顯意。


其文則少者所明行果其文不多。


非不明修者如向引第九功德初發五事即是修也
乃是捨少從多去傍取正故以修證判其行德。


釋德王名中初以自行化他釋次約三德釋顯上自
他不出三德故有次釋初云外化廣者遍照十界故
內行深者位居等覺故是則位隣妙覺故稱高貴證
過十地故號德王德即所證三德也又光下次約三
德釋名如文。


法性尊極者應云法身。


從人題品者若從所證應云十功德品今約能證之
人者意明人巳證法顯法不虗。


經修行如是至功德者修行即是依經修前五行而
證此十德也問天行是果病兒是用何云修前五行
耶答五行俱通因果而有傍正之殊今約通因以說
況復三諦圓觀五行具足義如前記。


分別智所不知等者通別菩薩出假分別智難生兩
教二乘入空泥洹智易得中道佛性非此二智能知
故云非難非易。


無邊無中者即邊而中故無邊即中而邊故無中中
邊互無孰為相貌。


三慧似道者即小乘四善根位在通即性地也。


尚不下別教初地證道同圓由地前次第今尚不用
古人何得用通教共乘三慧似道而釋此耶故去圓
[014-0539c]
文其義逾遠。


文明下結前三家共成十失。


文明不聞等者初事顯云不聞而翻作聞慧釋義故
成失也。


作思議解者小乘三慧可思議故。


作顯露解者今文十德正是圓乘祕藏而他作小乘
顯露釋之。


作偏缺解者小乘偏真三慧非圓備三德也。


尋常解者小教三慧昔日巳明是尋常法如何今聞
翻更驚恠。


作差別解者五法圓證無差豈得相由差別。


邊窮者小乘偏真是空邊非三德無窮之法也。


佛經下云云者拒抗之𠍴即前十失。


猶參因相者以而聞之言雖是約證一往似從他聞
故云猶參因相也參雜也。


亦是證中之行者如初地復起二地之行此則真因
巳是分果故知十德唯約證得。


若尋文取義者如今師尋此品聞巳等文知是證相。


依義判文者如前五行既正約修因則知此十德必
明證得故依此義以判其文。


不然下斥古人也𠕀像亦可云仿像未實貌也。


非他邊領者即華嚴云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剎說塵
說無有窮盡即其相也此亦是斥古人約聞慧解也。


即是聞聞者既從他聞則有能聞所聞故曰聞聞。
[014-0540a]


何得下不聞是理聞則是智從理發智故云不聞聞
也。


略舉三種者具說無量不出三諦故此略舉巳收具
說三諦皆云不聞聞者即是依三諦理發三種智也。


此之下顯前說雖前後證必同時故云三法在一心
也不同別教前空次假後中及二觀淺中道深也尚
不同別豈與兩教二乘共耶。


其雖下但證偏真不達真空本具諸法而當體即中
故云不知祕密。


經三寶性相者相別故三性同故一是故名為一體
三寶。


經一切諸佛無變者舉深顯淺良由菩薩同諸佛
證故舉諸佛以顯菩薩。


經如來涅槃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是不來而來
義當於始涅槃謂所證所入即是不去而去義當於
終此以始終合一句也。


一一事無非中道者謂五事既皆中道異名故能各
具二十句義經中二十句欲略消其名者初非有非
無中道非二諦也非有為非無為者非於四諦有為
苦集也無為道滅也非有漏無漏者非於證真不證
真也非色非不色者非於色心也非名者非四陰非
不名者非色陰非相者非於生住異滅四相非不相
者非真也非有非不有者非二十五有之有非二十
五也空非物者非六根所覩隱顯情塵非不物者非
[014-0540b]
真諦也非因非果者非分段變易二處因果非待者
非二邊相待以顯絕待非不待者此絕亦絕方名絕
待非明非闇者非佛果智明非凡夫闇惑非出者非
二乘運出三界非不出者非人天不出生死非常者
非出假菩薩及外計邪常非不常者非二乘滯空之
無常非斷者非於斷惑位非不斷者非於不斷惑位
非始非終者非於外計冥初之始八萬劫巳滅沒之
終此即非斷常二計也又非發心之始究竟之終非
過去等可解。


餘亦如是者下九功德亦爾。


經所謂一切外道經書者而此經書元是涅槃不思
議俗諦之法故前文字品云是佛所說非外道說法
華云治世語言皆順正法即此意也但外道不知執
為巳法二乘不達謂是邪書菩薩悟之無非俗諦故
下經云祕密之義今得知之。


經四毗陀論澤州疏云外國有四大論師一婆耶婆
造四毗陀論亦名韋陀此云智論一億力毗陀明事
火懺悔法二耶爰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毗陀
明一切鬪戰法四三摩毗陀明知異國鬪戰法知此
生智故名智論第二論師名婆尼尼造毗伽羅論此
名記論明一切音聲名字音句等法第三論師名伽
毗羅是黃頭仙造僧佉經此云數是所造論名論中
辨二十五法用通大地中慧數為體二十五諦如前
記及下陳如品第四論師名優樓佉是青目仙彼造
[014-0540c]
衛世師經此名最勝明六諦義。


疏云根本有三外道者然一切外人所計不過二天
三仙二天者謂摩醯首羅天毗紐天此云遍淨俱舍
云是第三禪頂天大論云遍淨天者四臂捉貝持輪
騎金翅鳥有大神力而多恚害時人畏威遂加尊事
摩醯首羅天者此云大自在色界頂天三目八臂騎
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能傾覆世界舉世尊之以為
化本廣如止觀第十記三仙者一迦毗羅此翻黃頭
頭如金色說經有十萬偈曰僧佉論此云數術用二
十五諦明因中有果計一為宗二優樓僧佉此云鵂
鶹仙其人晝藏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說法教化
猶如彼鳥故得此名說論亦有十萬偈名衛世師此
云無勝計因中無果以六諦為宗三勒沙婆此云苦
行以算數為聖法造經亦有十萬偈名尼乾子此人
斷結用六障四濁為法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亦一
亦異為宗六障四濁及六諦名義竝如前第十一記
疏云但列迦毗羅優樓佉者衛世師即婁佉所造論
也今疏據三宗外道消經則經中伹見二仙而無勒
沙婆者伹是從略。


又迦下此據勒沙所計不出向二故經不明若約四
大論師則經文巳足如向引澤州所釋。


經初未曾聞者即不聞今於此經得而得知之即聞
此謂不聞聞也。


不聞聞真諦法者小乘十一部伹詮偏真故經云十
[014-0541a]
一部知是真諦。


即是圓證者了二乘真空即具三德汝等所行是菩
薩道悟小即大故云圓證是知若曉十界一心則三
諦俱融何所致惑不聞聞義豁若披雲經深密之義
不聞也今因此經聞也。


非是思慧之益者重破他解也。


文云下引下廣釋經文以證古非。


言近菩提者乃是分真十地近於究竟菩提也。


先提緣由者謂聽受是經即是獲分真利益之緣由
緣起因由故曰緣由。


假智照事者問假智了達性具三千正是照理何名
照事答由達性具遂知諸法咸自我心故觀外事唯
見性具故云假智照事耳夫尋言教必識根源不可
逐名而迷其旨故知三觀體雖融即較甚功用不無
差殊是則遍攝諸法以歸心境則莫盛乎假遣蕩計
著入於無生不越空中三觀圓觀佛道可復。


經遠見佛道者即小見大何名為遠耶此言見深遠
之佛道非二乘之淺近耳。


歷四法者謂一書寫二讀誦通利三為他說四思惟
其義初是身業二三口業四是意業又三是自行為
說化他經凡舉四雙八隻校量四法超於聽受須知
聽受之言竝約賢位書寫等四俱在聖位他師不曉
謂是思慧者謬矣經中四雙者初義理一雙次善男
子下名義一雙三復次下解行一雙四善男子下法
[014-0541b]
義一雙。


經得見檀者無明分破見檀法界也。


斷疑是外論者由內證利益故於外境斷離疑心故
云是外論也。


亦稱智斷者前章內證利益是智德此斷疑是斷德
明生下喻智斷同時。


前後互明者前明智德必具此斷此明斷德必具前
智明暗之喻思之易知。


未見佛性者以別圓聞思修位在地住之前故而今
文云了知一切悉有佛性向利益中云則得見之況
利益斷疑其義互現故知今云了知即前見性須約
地住方順經文聞思之釋一何謬也。


今作下正示今義。


疑佛涅槃是無常倒者謂佛定滅故屬無常。


三單對一雙者三單即樂我淨一雙即涅槃與常。


注云云者應云疑佛是真樂疑佛是苦等則義當有
八然此疏主所釋自是一途若依荊溪文義甚便即
私謂下是也但總別分其五句既知涅槃是總名四
德是別號於總起疑則成倒也問若依荊溪消文則
八倒不足答今助釋之初疑定涅槃否即是總疑四
枯下之四疑即是別疑四榮總別消文八倒宛足。


須具例佛性者於三乘文下盡合云為有佛性為無
佛性前疑從略但云為有為無至解實理方言佛性
故云互現。
[014-0541c]


經了知一切眾生者即前三乘人。


即離實法上疑者以無常即是四念觀謂觀色不淨
等既約五陰故屬實法而經言眾生非眾生者以眾
生是攬陰而成是知雖有眾生之語而正在除五陰
實法上疑也命非命亦爾。


離假名上疑者以計五陰起我見故。


經圓讖者說文讖驗也謂占後有效驗也。


經見老人等者即是東門見老南門見病西門見死
北見沙門事載瑞應經上卷略如前記。


寄有無而言非有非無等者示經深意也文寄有無
意在雙非文意兩全則三諦義顯文意無滯故竝云
寄。


不可下結嘆三諦上兩不可思議是嘆真俗復不可
思議即嘆中道三一互融故俱不思議。


玄而下有無相即巳是於玄又即中道故云復玄。


經聞不聞義者只是不聞聞此乃德王謬領之非德
王意謂若云不聞不應言聞若聞不應言不聞故成
謬領。


分使成兩者奪聞成有法奪不聞成無法有無性別
故須成兩如來向者何故以不聞聞為一義也故次
文以生滅遮之。


生滅不得作一者不聞是無聞即是有有無碩乖定
是二法是故不聞不得有聞故經云無不應生此乃
舉不聞遮聞也言聞不得有不聞故經云有不應滅
[014-0542a]
此乃舉聞遮不聞也。


正就不聞聞奪者前通約有無者意在以聞屬有不
聞屬無有無相奪其義既立故今正舉佛說奪之。


經定成兩者聞與不聞異故成兩。


定不應一者現見不聞與聞異如何而言不聞而聞
是一義耶。


凡累三譬者謂一去二生三得以此三事共顯聞不
聞義亦可去至喻聞涅槃生不生喻顯佛性得不得
喻顯菩提觀下縱門義勢應爾然此三喻疏文略釋
若欲委消者初喻中以去喻聞至喻不聞經譬如去
者喻能聞人經至則不去者類顯初句如彼世人巳
得至者不可言去合法者諸佛菩薩巳得涅槃不聞
法竟不得言聞經去則不至類顯後向如彼世人在
路去時不得名至合法者巳得聞者則更不得聞於
不聞次喻中以生喻聞不聞經生巳不生類顯後句
如彼生相生諸法時不得說言生於不生合法者巳
得聞時不得宣說聞於不聞經不生不生類向前句
如世虗空不可生故正名不生不得言生合法者不
可聞法正名不聞不得言聞。


第三喻中以得喻聞不
得喻不聞經得巳不得類向後句如彼十四不相應
行中有非色非心之得能得諸法今取為喻如彼諸
得得諸法時不得名為得於不得合法者巳得聞時
不得說為聞於不聞不得不得類顯前句是兔角等
不可得法正名不得不可說之為不得得合法者不
[014-0542b]
可聞法正名不聞不得說之為不聞聞舉此三喻以
顯不聞與聞二義宛別如何世尊言聞所不聞是一
義耶故疏云皆定奪為兩也。


疏云即不生不生者謂終不生於不生之法也。


合譬不得為一者前法中有二初結定成兩次結定
不應一譬中但譬定成兩故云至則不去等今合但
以定不應一合之故云聞所不聞等。


譬中下點示譬文所闕。


但是下和會兩文。


開合互現者開譬則明定兩合譬但合不一此名互
現若依法文必須雙具若於譬中立不應一譬者如
初譬下應云云何而言至而去乃至第三譬下應云
云何而言得不得合中若據世行經本正是合前定
兩譬疏主云是合不一者恐今時經本訛錯若依疏
作不一合者經但應云聞所不聞亦復如是智者詳
之。


縱難者許其不聞聞是一也。


經十住菩薩者反徵也若言凡夫未有菩提未得涅
槃未見佛性是有是得是見者則凡夫與佛事無差
別何故如來向言十住見性未了了耶十住尚爾何
況凡夫驗知不聞聞二云何言一。


經如來往昔等者若從他聞即是於聞此縱也。


復言無師者反徵也既言無師則不從他聞是則從
他則聞不從他則不聞故知二法本異何故說言不
聞聞是一義耶。
[014-0542c]


結兩縱者既生佛不同是則定成兩法故知聞則得
道見性不聞則不得不見經皆竝難如文色聲況者
色聲是可見可聞之法尚有不可見聞況涅槃妙理
豈有見聞而云不聞聞耶。


初文下釋色聲義但取色在障內復是麤顯則可見
聲在近處則可聞反此不可或引色法有三謂可見
有對等全非文意障謂山壁等故文中舉柱以明之
質應作秖。


第二歎答下先片古。


今明下兼取下文共成三答謂一歎答二瑞答三兼
答也初一是當文復二在流光論中。


定相難者謂聞與不聞其義兩別以難如來不聞聞
義故云定相也。


佛明幻等者佛以幻空幻假幻中答之故云一切諸
法皆如幻化是則三諦互攝互無故皆如幻汝何定
執聞不聞義異耶應云假即空中聞即不聞空中即
假不聞即聞所以伹明如幻定執自除眾疑皆息以
歎為答良在於茲。


琉璃下明瑞答。


非青等不聞也見青等聞也故云豈非不聞而聞也。


後琉下明兼答應云後答琉璃光之問文逸答字。


即兼答者謂正答放光兼答不聞聞之問也下答放
光其有二段初明本即不聞義次明迹即是聞義即
本而迹不聞即聞即迹而本聞即不聞兼答之旨坦
[014-0543a]
然明白。


德王下明問意德王等覺實無所疑為彼三根發起
斯問俾佛三答各令悟解文義鈎鎻其若是乎。


三根釋然者上根聞嘆答即悟中根見瑞答乃解下
根聞兼答則了群疑須消喻以氷釋故曰釋然。


下別答者即指向瑞答兼答為別也。


皆破定相者即兼破德王定執之疑此光不屬因緣
故無定相。


經念佛者念法身也六段經皆說光體所以一一悉
云常住。


私謂下釋後一番明因緣義也疏有二段初治者述
文旨次疏主立問答。


自行破立者四菩薩自破無明自立菩提燈此既內
證所以皆嘿。


豈是常住者若論分常菩薩巳得今約究竟則金心
菩薩尚是無常。


一云下答有二義一約受加則智光同果二約本高
則常住何疑。


應以世諦者甚深是本體即不聞世諦是迹用即聞
應約迹用以逗物宜不須冥本故云莫入古經及疏
琉瑠光字皆單作流離古字通用義如前記。


經興師相伐者白虎通曰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
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左傳有鐘
鼓曰伐。
[014-0543b]


經年糓不登周禮以歲時登鄭玄曰登成也。


經是名因緣等者從本垂迹事光宛然故云是名即
迹而本於事達理故云亦非故此二句總前本迹是
名結迹亦非結本。


不能答下文具四悉可見。


此佛舉彼菩薩者即經云佛告文殊何故有此光明
即是釋迦舉彼菩薩也。


任理而說者直談大理不斥小乘。


彼土雖無下是則穢土具四淨土伹三據三益同則
淨穢俱說。


隨緣不定者夫問答之法是下問於上而佛問於流
光則上問於下葢隨順物機故無定式。


即是人傍者上純陀對佛論常而文殊橫來難之故
云人傍而所論之法還是常法故云法不傍。


即是法傍者正論不聞聞法而且問去來所以成傍
此據語異故云法傍若約義同此傍即正以去來之
法即不聞聞故。


人不傍者初佛問流光答次流光問佛答更無他人
橫難故云人不傍也。


汝見諸法有去來故來者此解經汝為至來也至謂
去彼至此有去來相即是約俗諦為問。


無去來故來者此解經為不至來也不至謂不從彼
至此即是約真諦為問下流光初二番答中乃約二
諦俱冥中道俱無去來。
[014-0543c]


就前境者以從彼來此正是前境直約此說名就前
境。


而迹有去來者迹謂事用是故流光至此是事迹故
有去來今流光答佛直談理本故此兩番之義俱無
去來。


經至亦不來者此明來即不來。


不至亦不來者此明不來亦不可得以俱冥中道故
經諸行若常等者常即是俗無常即真真俗即中故
竝不來。


迷悟亦爾者據後八番通約迷悟而義亦小異初云
有眾生性等是約果次憍慢下約因三有取行下約
有取著無取著未見大涅槃理皆名取行四若見如
來下約二乘見去來五不聞佛性下約能破明去來
六若見聲聞下重約二乘明去來七若見聲聞支佛
下約名明去來以二乘真諦亦有四德之名而體不
同故須簡遣八若見如來下約雙非明去來而此八
番文義雖殊不出迷悟迷有去來悟無去來。


兼答高貴不聞聞者理本不聞事迹有聞悟故不聞
迷則有聞應知本迹俱在於聖迷悟則凡聖對論又
凡夫執迹迷本則本迹俱迷。


經且置斯事者且置去來之事我今正欲問不聞聞
義也此乃置傍明正。


琉光在本下謂在本國問滿月佛亦同德王作奪縱
況三雙之問也。
[014-0544a]


證是內悟者證理名不聞發智名聞故云不由外聞
也。


證中之修者謂真修也故此真修即是分證當位名
證望上起行名修。


念念增明者進入名聞常契理性名不聞。


似如六度者佛意多含未敢定判故曰似如。


而不次第者若依次第應初施二戒三忍四進五禪
六智而今文初進乃至六施故云不次第應是如來
明圓六度展轉相攝故以不次而現其旨。


此約精進許者若非精進安能善說無怠。


約戒度許者若無畢竟戒安能拔除二邊毒箭戒以
止惡為義拔毒即止惡也。


上文云下即卷初經云何等不聞而能得聞乃至云
三實性相常樂我淨等也既明四德即是佛性異名
此證不聞聞是廣明佛性義故云復是其義。


高貴亦然者謂佛今既許流光得了因智慧乃云我
有慧炬能為照明故知高貴亦得了因以所問既同
佛許亦等。


下文云下引證得了因也。


若不聞下以總名佛性而總中含別故有三性之別
故今舉總以徵其別。


不聞下正約四句以對三性乃五性也言五性者於
三性上更加二種而諸說不同或云如境界性及果
性故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因性若
[014-0544b]
釋義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無量功德低頭舉手之
善名緣因性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名正因性善
惡事異名境界性單論智德菩提名果性兼論斷德
涅槃名果果性單約十二因緣事境為因性兼取觀
因緣智名因因性諸說不同數必至五若作境界性
即沒果果為果性所攝若開果果性即沒境界性為
緣因所攝若沒因性及因因性者因性為正因所攝
因因性為了因所攝其義可知今文對五性且泛據
一說。


不聞聞是了因者以聞屬智故即諸法不聞而般若
聞也。


聞不聞是緣因者以緣是福德體非智照故曰不聞
正因可見。


是境界者善惡事境不相濫故故曰聞聞若將境界
望正因以辨同異者正因在理境界屬事一切諸法
即境界也安樂性即正因也然理既即事而理事乃
即理而事故知三性五性若開若合或性或修大有
所開安可卒具下注云云意亦在此若解修性不二
門意義則易知。


又是下以聞聞及聞不聞二句義兼通故故更對之
是因因性者十二因緣屬事故是聞復起觀智體達
三道本無故是不聞以聞不聞對者義在此矣。


亦復如是者謂以來不來等三種四句例對五性也。


此約忍度者若不安忍二死豈能為他種智舡師。
[014-0544c]


約禪度許者若非住如來禪以四無量心普覆法界
安能等視眾生同於赤子。


約檀度許者三檀中即法施也此之六度皆約一心
實相隨義立名故有六別文不次者由互融故。


莫求其過者執偏毀圓也。


釋覆巳者起三毒則不進巳道其猶覆器。


不觀種姓者以西土有四姓剎利淨志是好姓毗舍
首陀是惡姓無以貴姓見重賤姓見輕但取其法唯
德是與故野干說法帝釋修敬也亦猶文王生於西
羗大禹生於東夷太公本於屠釣傅說始乎坂築甯
戚飯牛初平牧羊豈以種類卑賤而棄其聖賢之德
哉在儒尚然何況於釋故佛誡之莫觀種姓。


勿漏生死者以憍慢等是凡夫心故不起此心則真
空發明故不漏落生死也。


勿漏涅槃者以自度等是二乘心故不起此心則弘
誓滿足故不漏落涅槃也經云自度乃至自涅槃對
四弘誓可知。


勿污大乘者先人後巳乃是大乘自調自度名之為
污。


若作別體者見三寶差別無常即污一體。


不能尊法者大涅槃是所稟之法也。


若起小乘下明後三污同在自巳故云即不能尊自。


凡行十法者初誡覆有三次誡漏有二聞敬師一事
義開應三今且從文故但二法并誡污中五故合成
[014-0545a]
十法又一一法皆先遮次行專取行為十法也。


結是至心者即經云汝能如是至心聽法是總結文
也。


南方謂江南也。


後兩四句是譬說者古人見有如字即名為譬而不
知不生生等是轉釋不聞聞故。


初四是教相者彼謂既云不聞聞等必聞聲教也。


次二是證相者彼謂生生等是能證之行至至等是
所證之理。


法身起應者法身是不聞起應是聞。


法身嶷然者謂不起應時也。


生死紛糺下生死是聞修道斷生死是不聞。


非是正意者謂聞聞四句但為生生四句作哢引故
所以但釋生生自曉前義。


不聞不聞是涅槃等者合云不生不生古師欲顯前
句故且牒之下之三句直約生等。


無始無終者以涅槃理體不當始終是則一不聞為
無始一不聞為無終。


無始而始者理雖無始而有初地證得之始故不生
即無始生即而始。


無終而終者理雖無終而有妙覺證得之終故生不
生即種智巳圓無智可生故云不生也。


生死亦然者謂生死亦約始終等說須知彼約生死
涅槃各有三句不生不生定屬涅槃生生定屬生死
餘二句其義互通。
[014-0545b]


是生死無始無終者輪迴無際故無始終。


不生生下迷真理之不生起妄惑之生故生死有始
生不生下謂生死之生初地分破妙覺究盡故曰不
生故生死有終。


今謂下今破初句總斥諸家。


何者下歷破多解。


方不會圓者諸師偏解欲釋圓經何殊方抦而入圓
鑿故云不會。


屠割傷體者三番四句法理圓通諸師以分限釋之
何殊屠割四支傷割身體。


依於一諦以釋四句等者彼謂皆由證一實諦而能
不聞而聞乃至聞聞前釋古中不出此解今破諸師
因便而引故云又一師也。


雖言親密者比望諸師此無屠割之咎故云親密以
專執一諦不知諸法互融故云彌益疎遺此解最勝
尚有疎遺況二諦等釋屠割傷體耶。


況作互無者即第四師約終始釋也謂涅槃無生死
中三句生死無涅槃中三句故云互無此乃理事體
殊但得小乘㭊法之意尚無體法小乘之意故云少
分意耳。


又此十事者即十德也。


千途萬轍者如今師約四法五行五性三涅槃大小
律論等釋猶慮不契當內證圓通普該諸法之旨而
況諸師偏執一義耶。


蓬飛等者此喻諸師偏執事相於圓融理全無依託
[014-0545c]
只似蓬飛大野之外萍流滄海之表耳文選班叔皮
北征賦云飄萍浮而蓬轉注云如浮萍轉蓬無所依
託。


觸處皆通者如下約五行等釋是也。


應扶佛語者經中佛自解釋故今更伸明佛語使義
顯然故無別途故云應扶佛語。


意在通修者以由住前緣修得入初地真證故不聞
聞等須對修論。


修道忽謝者住前智行名為修道智三即名字位行
三即觀行相似位今轉似解登住真證故云忽謝。


故名不聞不聞者涅槃無能聞所聞相故。


名聞不聞者聞即是惑證起斷惑名聞不聞。


隨扣則應者隨機現應說法無盡故曰聞聞此之四
句前三約自行後一約化他又前三中初句是智次
句是理後句是斷智即般若理即法身斷即解脫。


明證智等者謂證家之智乃至證家之應也。


若事下事即是應理等對句可解。


自他者理智斷是自行應是化他。


釋二人疑者二人即德王及流光也。


復次下約五行釋。


是證聖行者聖行是智慧莊嚴即不聞聞也。


是證梵行者梵行是福德莊嚴即聞不聞也此皆一
往以分福慧。


證天行者天行是理理非福慧故是不聞不聞嬰兒
[014-0546a]
同善病行同惡隨機現應故是聞聞。


復次下約五佛性釋。


不聞聞對了因等者只由了因是慧緣因是福正因
是理故此對之然此五性至初住時一時分顯即一
即五非一非五思之可曉。


復次下約三涅槃釋以性淨等三皆不生不滅故名
涅槃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名性淨涅槃修
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名圓淨涅槃寂而
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名方
便淨涅槃對句其義易見。


云何名如者是問起。


是不異義者即答釋。


雪山割肉等偈者諸行無常等是雪山偈如來證涅
槃是割肉偈。


生不生是諸行無常者生即諸行不生即無常。


不生生是是生滅法者不生即滅也。


即是生滅滅巳者生生是所滅故。


是如來證涅槃者此約能證之智故對不生生即諸
法不生而般若生也。


生不生下生是生死永斷即不生。


即是生生者生死即上所斷也生而復死死巳還生
故曰生生。


若能下無量樂是所得之理故是不生不生。


自淨其意下云云者此偈於小乘則是防止三業上
二句是身口七支淨意是意地三支若演小歸大則
[014-0546b]
成十界諸惡是三惡法界諸善是三善法界淨意是
四聖法界謂㭊空淨意即空淨意即假淨意即中淨
意也。


大小經律者如上所引大經小律也。


道義下注云云亦應與地論四句同謂空有不二不
異不盡又云云者諸文或以生生四句及中論四句
對教自是別途非此中意此中正明分真內證則四
竝在圓又若約內證圓通則對教無爽以四聖法界
性本具故小律但在人天向文尚對四句而況四教
耶。


有二義者謂外法內法也外法約凡夫生死內法約
聖人理觀或云外法約聖人現應初念託胎即託摩
耶胎也此釋不可如下約外法釋世諦死時乃云福
命俱盡此豈是聖應滅耶當知但是約凡夫生死為
外法耳。


修習方便等者以修習解安住義也。


世諦者無明共法性出生一切隔歷分別故名世諦
今云修習方便乃是以止觀安於世諦令成不思議
境觀行位成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託聖胎。


從修發證者即是初住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名出聖
胎不見無明世諦故言不生獲佛知見故名為生故
云無明豁破等此不生生句位在初住即自行因也。


經無有生相者斷德巳圓無明不生智德巳圓般若
不生故言不生不生位在妙覺此說自行果也。
[014-0546c]


經世諦死時等者無明是其根本既破無明故言世
死世死故名生不生此釋初句也上緣於理智德成
故言不生生此句下破於惑斷德成故言生不生不
生名雖同事理大異初句詺智慧開發為生此句詺
結業起動名生生名雖同而縛脫大異此同初句是
自行因耳。


經釋生生云一切有漏念念生故者此明化他之所
菩薩何意不生而生良由一切有漏眾生相續不斷
是故菩薩而起大悲示自在生而度脫之。


經重釋第三句云四住菩薩生自在者前解說自
行之惑滅今重釋明化道之興何者菩薩斷四住時
破結業生即能自在生況斷五住耶以劣顯勝彌彰
化道二乘斷惑沉空不能如此故標菩薩也此即化
他能也故此四句總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皆悉具
足疏解四住菩薩先引古釋次明今解如文。


地經六住者還是別義向佛尚以通劣而顯圓勝豈
無以別顯於圓耶故地經云從初發心住至十地束
為六住一種性住二解行住三淨心住四行道迹住
五決定住六究竟住種性住者若人無有種性雖生
善道數退數進不得在菩薩六人數中若種性處成
就無有退失數數增進得是一人也解行人是初地
方便淨心住是入初地得出世間心離凡夫我相障
故名淨心住行道迹住者從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
決定住者八地九地也巳得報行不還不退故名決
[014-0547a]
定究竟住者第十地學行窮滿故言究竟。


第四相應者經稱四住正是行道迹住從二地巳
上正是入假化他之位處處現生而非實生將別顯
圓初出胎時即能利他化生自在於圓義雅合故云
與此義相應。


具如下即破法遍初文也。


欲因生生廣解諸句者諸句即生不生等三句及不
聞聞不至至等各四句也。


有漏之法應無此生者有漏是所生法故且以有漏
之法定是無常今能生既是於常則所生有漏定無
此生也故經云則無有生此約四相遷物以難四相
中生相居初易起常計故先云常也。


若無常者牒下句經也。


生自下釋出經義。


不能自固者能生之相既是無常敗滅尚不能自固
其體豈能生於有漏耶。


不為生之所生者此顯有漏自然獨立既非因緣生
法非常如何。


言生既自是所生者釋經生若自生句也此是牒計
謂此生相自是所生法更別有能生也。


非復下釋經無生自性句此是正難。


非復能生等者謂既自是所生豈能更為能生既非
能生是不見有能生自性也。


二云下釋經若能生他下文也。


望自俱他者望能生是自故所生俱他。
[014-0547b]


非六問者即非前常無常等三雙也。


六非一是者前六句皆云不可說故曰六非第七乃
云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名為一是。


第四生他之難等者下不生二字即是無漏不生無
漏故云不生不生。


云何不生生下疏釋六非有二段初隨文正釋二約
義廣示然此六句總而言之不出界內外通別解惑
也觀乎佛答其義幽遠方顯流光所難玄深。


兩事相乖者不生是常此指法性真理生即無常此
指無明妄惑真妄義別故曰相乖此乃二乘巳證界
內不生無明既在猶受變易之生故云不生名為生
此語界外附體之惑不生而名為生生即顛倒顛倒
即不顛倒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以酬琉光
定常之難也。


為生所生者即是大生生小生八相所遷有漏之法
故是無常此即界內見思惑也惑即是事全理成事
故云舉體是生故經云生生故生也。


復為滅所滅等者此滅即寂滅常住之理也以因緣
生法即空即中無常即常全事是理故云舉體皆滅
即經云生生故不生也既即惑是理無常即常故不
可說以醻流光定無常難也。


本取生死者此指經中生字是生死之生非般若生
也疏主意謂諸法不生故云生不自生是則生死本
無不從四句生略舉不自生一句既生死不生則真
[014-0547c]
空理顯即界內解也界內之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
生既不見從四句生故不可說以酬流光定作自生
之難若止觀釋生不自生乃約般若生與疏主意小
異以二義並通故彼此互現豈章安尊者反破大師
耶。


而是修道得故者此由緣修真修之因而得極果所
證此即界外之解酬流光意疏文明矣。


釋第五下此是總結破內外之惑界內生生亦是生
界外不生生亦是生只是無明生生必假緣生緣生
即空即中故經云以生無故也緣生是有此有即無
此酬流光定有之難。


釋第六此是總結破內外之解界內之解亦是修道
得故界外之解亦是修道得故故云有於可得之事
也得即詣理理絕心口故不可說以酬流光定無之
難也。


第七可說下明一是也前六非即破此一是即立破
故非不生生乃至非不生立故隨彼機緣說四教解
惑則是不生生乃至不生。


除後兩支者除生老死也以未來未至故。


為生作因緣者過去於無明心中造作㭊法等行於
行業心中巳具四教機緣復由無明潤業成今識名
色乃至取有於愛取心中善根將發由昔善緣成機
感佛為說四教之法則是十因緣法為生作因故云
亦可得說。
[014-0548a]


無生之觀等者彼破法遍是依今經無生教門修無
生觀行則彼觀此教展轉契會故義例明止觀指的
唯依二經一依法華顯實二依涅槃顯常旨在斯也
然經文下約義廣示也。


一句具四者如生生是藏教當教復有四門有門即
生生空門即生不生兩亦門即不生生雙非門即不
生不生乃至以不生不生是圓圓教四門即是不生
不生句中具四句也況復圓中四門門門互融復各
四句況復即權而實三教即圓一一融通安可偏說
明其內證妙盡於斯若得此意下明事理皎在目前
即事而理者四句即是智斷因果化他能所故名為
事。


若知即是說者無說是理若解理者方名真說故
妙玄云口無言聲遍誦眾典也。


約教行證者謂不聞聞等約教不生生等約行不至
至等約理。


非無此義者一往許之而復不用。


初兩下先標。


通別惑者通惑謂界內見思枝末別
惑謂界外無明根本。


通別解者通解謂偏真智別解謂中道智。


不生生下次釋。


別惑單者理體不生而惑是生故
云不生生此惑則單約無明也。


通惑複生者界外之惑巳是於生從生惑上復生於
惑故云生生即是根本枝末二惑重論故云複也。
[014-0548b]


通解單者界內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此則單有空
解也。


別解複者界外雙遣分段變易故言不生不生是則
空解之上復有中解故言複也。


次生句下後之二句只是結前若准止觀文大師以
前四句是思議解惑後二句是不思議解惑與今疏
不同以二說俱通彼此互現意如前示。


當其分部是常者只是四相當體部類各自一性
未為餘相所變之時以常有故而得常名。


經云生亦是常者正指未為住相所變時也。


言無下釋無常義可見。


亦有常無常義者還是當其部分是常變易生住故
為無常故經云以法無常異亦無常也。


巳生來生壞者謂生相巳生壞相則改故云壞不得
是常也壞即本無今巳生故即是今有。


本有今無等者若約本有壞相今巳生故今無壞相
亦是無常經文雖舉本無今有準義合具本有今無
故疏明之。


涅槃所斷者四相是妄涅槃是真達生死即涅槃不
見四相唯一涅槃名為所斷斯則不斷而斷也後四
難即自生他生本有本無也。


正答第五者即本有難第六即本無難三四可知。


此中言有下解妨也初立妨應問云既四相俱無何
故向經自云有生性第耶若然者豈非定性之執乎
[014-0548c]
即是下釋妨也以定執巳遣隨機說有能生之性則
無所失。


如前下舉前經為例。


非性執竟即四句俱不可說例今四相俱無。


後方下例今後說有能生性也。


經家敘相者巳聞法竟增道損生寂光分顯故以踊
空表其內解。


陳其得解之門者琉光上根於聞不聞悟大眾中根
於不生生得下根尚未解不至至義況前二四故假
無畏發起然方悟入是知三種四句雖一一互攝而
其領悟三根自殊。


此兩相成者初問此生彼即是問修因二問彼利根
即是問得果修因必得果得果由修因二義同歸其
猶一身無殊因轉側故乃分彼此。


若入實淨土勝者如淨名經說香積土菩薩坐香樹
下即獲德藏三昧今無動國例爾是故自行入實則
淨土為勝經云利智捷疾則此義也。


穢土則勝者若化他入權備諳藥病則穢土為勝如
備歷文武方入將相如淨名中香積國中菩薩而來
此土學雙流行。


經不動世界者即琉光本國也清淨莊嚴之相如上
經文由琉光自彼至此論不至至等義故今無畏舉
以問佛即是為下根廣明不至至義之弄引也。


兼遣後問者兼遣第二彼利根問也。
[014-0549a]


是止善下止謂止惡如不殺等行謂行善如放生等
而經中前段亦有行後段亦有止但約多少旁正分
之各從一善。


總別不異者四弘是總十善是別總別相濟淨業斯
成止善中十行經文即是十善每一行明一善次第
在文。


經招提者訛略梵語也正云招闌提奢此翻四方謂
處所為四方僧所住也或云招引提携此乃謬說。


經不惱眾生者思益云此土眾生從旦至中無嗔礙
心勝於淨土百千萬年修行六度等此由穢土境惡
嗔心難防故也。


經僧鬘者梵語也此云對面施。


三種六種者即前德王凡作三雙難謂一奪二縱三
況也。


佛說六喻即如幻如炎等。


若爾下問意者既不至與不生同名涅槃何故前則
重言不生不生今則單言夫不至耶答意者前複此
單機緣宜爾。


不至者即凡夫下正釋經中未至義未還是不故云
不至或恐字誤應牒云未至者當知經云未至不至
者不至直約涅槃之理未至乃云凡夫未至涅槃故
知未至二字即約凡夫不修圓因以說前複云不生
不生而俱名涅槃智斷兩不生也向云單複義在此
矣。
[014-0549b]


於生死互舉一邊者前云不生生是諸法不生而般
若生此以智德釋生字今云不至至則是不至生死
至於涅槃涅槃是斷德此以斷德釋至字故知前約
般若生此明世諦死然智生必惑死惑死必智生故
云互舉一邊也。


亦是互舉者前解生不生有二意初云世諦死時名
生不生次云四住菩薩名生不生初明自行惑滅次
顯化他道成今釋至義伹約化他道成故經云為欲
化度故示現在中等也既能化他道成必由自行惑
滅故云亦是互舉此約釋至字義與前釋生字義辨
同異也若釋不至與前釋不生義同以俱約世諦死
故即經云三乘巳得永離故名不至也。


經阿那含者以三果上界惑在猶居分段故名至至
初文中下凡兩番分文初分三段次分七段欲應答
文依三為正。


於第三問復有四章別者謂於第三問下子分五章
初章正明是有與大科名同餘四別有異名謂二是
可見故常等即分七段中後四文也合論應云五章
今據名別者故曰四章別耳。


初問又三者經從爾時不可得聞是領旨。


云何下是
略問何以故下是廣問法譬合可尋。


第五有兩重譬合者初虗空譬二害冤譬各有合如
文。


第六有譬有合引昔者譬合可知。
[014-0549c]


如佛昔於下是引昔也。


經凡因莊嚴等者既假外嚴則非本具故屬無常。


經阿那波那此云遣來遣去謂出入息也此即數息
觀。


經破㭊六大者維摩經云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
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
如空離我我所觀空大也是身無知如艸木瓦礫觀
識也六大觀破我執此皆據小教修因以難也。


經譬如虗空者虗空則平等皆得不擇賢愚涅槃有
得不得分於迷悟故不同空。


經一人得時應多人得等者此由德王不達性體不
同而同彼彼互遍故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
正同而不同彼迷此悟宛爾差殊一室千燈喻意可
識。


地人下釋經本自有之也。


真修謂登地顯理緣修謂地前修行三論謂中論百
論十二門論古人盛弘三論名三論師。


經非生非出者非凡夫生死故非生非二乘涅槃故
非出。


非墮非死者非墮謂不墮三無為坑非死謂非二種
生死。


非圓非方者非別故非方非通故非圓非空故非尖
非有故非邪。


經久乃得出父母者雖經久方出父母等終不謂
[014-0550a]
其子是今始有也。


即兼餘四者謂可見故無常等四問也。


似四緣三因者意云今經五因似成論中四緣三因
彼論四緣者一因緣具足三因故二次第緣謂心心
數法次第而生三緣緣如識生眼識四增上緣謂諸
餘緣也三因者成論以所作因即是增上緣故不別
立伹立報因即今生因也自分因即今習因也共因
即今依因也所以今五似彼四緣三因也。


疏云但無次第緣者以因緣具足三因故前三因巳
是因緣故於四緣伹闕次第若俱舍論云能作及俱
有同類與相應遍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又大論三
十二云言六因者所作因相應因共因自種因遍因
報因釋曰所作因者不礙於他相應因者心心數法
同時相緣以心心法共相應故名相應因如親友知
識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為法各共生故更相佐
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法與現
在善法為因現在善法與未來善法為因惡無記法
亦復如是遍因者苦集諦下十一遍使名為遍因謂
苦下五見及無明疑為七集下四耶見見取及無明
疑此十一使是生死根本能遍為五部作因名為遍
使報因者行善惡因得無記報名為報因新名異熟
因謂異類而熟名異熟因四緣者如上五因名為因
緣心心數法託緣生故名為緣緣新名所緣緣諸法
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今五復與大論等六因四
[014-0550b]
緣似同也。


即是習因者謂自種因也新名同類因。


初雙答因果者經明六度是因明涅槃是果因果雜
明故云雙答。


經中三段初明修習二從大涅槃下明觀成三爾時
得如是相下明入證即初住也。


前五者初約有乞無乞二約時施常施三約生悔不
悔四約生怖不怖五約望報不報第四文中伹言生
四怖是波羅蜜者例知不生怖者則非度義。


少分涅槃者未能於一一施體達無相無得是故伹
為涅槃少分之因。


後一正是判度者經從若為恐怖名聞去也應有三
段謂先舉非二從修行如是下顯是三譬如有人下
舉譬舉非中云為恐怖者問前說生怖行施是波羅
蜜此亦生怖何故非耶答前約少分故得度名既存
相著故今云非也故疏云有相有得則非度義亦是
即有不有等顯前生生等四是三諦義生生是因緣
生法達此生法即不思議空故云即有不有即生不
生句也點空即有百界宛然故云即空不空即生不
生句也心性不動雙非二邊故云非空非不空即不
生不生句也三諦圓融四句具足深而復䆳義在斯
焉。


德王品之二



四罪者謂一犯二謗三逆四闡提。
[014-0550c]


佛性不持者既有佛性應任持此人令不墮獄。


前難令涅槃無常者指前卷末德王重論文也。


悉令皆轉者既轉凡作聖應轉聖作凡既轉小成大
應轉大成小故云難一切人等尋經可曉。


本取斷巳名一闡提者謂斷巳得之善方名闡提事
善斷巳復應還得佛性常理不當巳還故云性非巳
得。


又斷巳得下消經中若斷巳得。


惡人不定等者以若惡若善悉由心變心性隨緣善
惡何定。


如來不定者亦由如來證得心性故能隨機權變無
定。


經色與色相者青黃等是色方圓等是相。


無定之中亦有定相者生死不定涅槃則定如礦可
成金金不為礦。


方便道中如來不定者方便謂應迹權巧示生示滅
所以不定。


是故不燒者又涉公解內則護身外障塵坌亦表如
來內心堅淨外相臧美中間壞者萬累俱消舊師及
興皇解鬼非鬼義非不一途伹不互融及聞遮照故
今不用。


今明鬼即非鬼下於鬼上具足三諦。


非鬼下於非鬼上亦具三諦。


非鬼非非鬼下於雙非上亦具三諦鬼是俗非鬼是
[014-0551a]
真雙非是中既一一互融故各論三諦所以俗不定
俗真不定真中不定中不定之義如指諸掌豈與舊
解興皇為同年耶。


是一下結顯互融也問既三諦互融何故經中止作
雙照以釋耶答良由三諦互融故能雙照。


而最在後者章安明在後之意。


私謂下荊溪明廣釋所以。


轉三漏為四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明七漏者文中所列全依成論。


開邊為斷常者於五見中開邊見為斷常二見故有
六也莊嚴意云經文但標六種但是廣明身邊見相
我即身見有無即邊見以執此劣解自謂勝智復是
邪見開善所解則謂經文標釋具足先標六數我見
下次釋六種故其所立全異莊嚴然六種雖足要其
所歸只身邊耳。


假我者覽五陰以立主宰名為假我。


真我者只是神我耳。


行苦者者即經云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也
此苦最通者三界皆有故俱舍云譬如以睫毛置掌
而不覺若置眼睛上為損極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覺
行苦睫。


不得為一者以無常遷謝身為苦聚二事合論故云
行苦此非三苦中行苦也。


煩惱等四者等取陰死天子也。
[014-0551b]


所該甚廣也該謂該通。


只是助語者以證涅槃必斷生死故與上句義一故
云助語下云助句例此可知。


至期何處者凡云至心即至到心源源即三德妙理
期於極果究竟開發極果是所期之處故云至期何
處。


今生死亦是煩惱等者以業惑是生死因故。


今不復釋下云云者指前疏文。


直合等者以下兩句只是一義故向云不可分張也
只證此法下以證常故故無三世然此但以今偈上
半對前四句其義巳周故知言至心聽等只是明聽
受今偈云句前偈四句所詮之法耳。


亦應四悉者大論第一云有四悉檀一者世界悉檀
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
檀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
實無違背。


三觀治三漏者慈心不淨因緣三觀也瞋恚貪欲愚
癡三漏也廣如大論明對治悉檀中說。


或言有我等者大論明世界悉檀云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義故無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


即各各為人者得樂是生善義故。


涅槃只是因緣法者如經云四法是涅槃近因緣也
謂近善知識等。


即成性義者即同外道計自然性也。
[014-0551c]


四種佛性下言除正因等者准下配釋即是一果果
二因因三了因四果性今云除正因至四緣佛性者
恐文誤以偈明證得故無正因義正因在迷故。


亦斷十二等者亦纔也纔猶僅得惑僅盡故屬因究
竟盡屬果也。


只是淺深者前品猶是淺位菩薩今不痛即深位菩薩。


警柝他各反周易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左傳魯擊柝
聞於邾鄭玄曰手持兩木以相敵是為擊柝守備警
戒漢書中宮衛城門擊刁斗傳五更衛士周廬擊柳
皆談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經若須依受取者佛言施時不取後頓難得仲尼
曰義然後取人不猒其取。


經為四毒發者四大不調能害身命故名毒也。


因三受起三煩惱者即依苦受起嗔樂受起貪不苦
不樂起癡北遠疏云一是欲覺思求一切可意之事
二是嗔覺亦名恚覺念他違巳思欲嗔彼三者惱覺
亦名害覺念欲加害。


經連綴張衛反說文綴合著也。


經云何恃怙恃負也怙賴也。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四
[014-05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