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


【涅槃經疏卷第四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經長壽品第四卷第三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長壽品


前之三品嚴觀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為長移壽
在下西方語倒不移亦善譯人左右應無別意恐
依上文當知如來即是長壽或依偈初云何得長
壽長只是常何不用常為名正言由常樂我淨獲
此長壽從所得立名故也今釋長壽為四一同諸
佛法身智慧壽命皆悉同等故言長壽二由物欣
長惡短引令樹善故三對破偏修無常之拙明圓
勝修之常四長短相形是對治門會非長短之長
故言長壽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對菩薩眾隨問而
施凡十四品諸問答中長壽為首從初命品餘各
隨便其文有二勸問正問初勸比丘次勸大眾初
勸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慇懃故又初勸除疑
二勸受寄三勸益物其上疑既盡初勸則默既不
堪寄付次勸則辭既無化力後勸則推初文者。】


「佛復告諸比丘汝於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問我當
[003-0375b]
解說令汝心喜我巳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明了
通達汝等比丘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


【何故偏勸問戒律河西云佛法有兩一經二律上
巳問經今勸問律是義不然經深律淺既能問經
豈不能問律而待勸耶觀師云律是聲聞之本又
是今經之宗不殺為因得長壽果故偏勸問是亦
不然今案經云於諸戒律是則律儀定道俱名為
戒諸語不一豈獨律儀又將下驗上非偏勸問律
空者慧也寂者定也當知勸諸比丘問戒定慧有
人作二諦消是亦不然二諦文晦三諦文明何者
戒定慧三是入真之梯隥即勸問真本性空寂即
是問中明了通達即是雙照二諦即勸問俗又言
莫謂如來唯修空寂者如來既不專修真俗即是
勸問非真非俗第一義諦。


第二再勸為二初勸次辭。】


「復告比丘若於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問。」


【初問戒律者一云略耳具說如上又取下文意佛
欲寄付故以戒律而為勸端。


次辭者既於戒律不能問者即辭不堪有法譬合
法說又三正辭釋結。】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無有智慧能問如來應
供正偏知。」


【正辭辭無智慧不能問於三號如文。


次釋辭釋三號皆不思議。】
[003-0375c]


「所以者何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所有諸定不可思議
所演教誨不可思議。」


【如來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諸佛故號如來我不能
問則是辭上本性空寂所有諸定不可思議窮於
甚深微妙禪定能為一切而作福田故名應供我
不能問則辭上明了通達所演教誨不可思議者
窮於一切言說邊底示導眾生是道非道號正徧
知我不能問則辭上戒律又釋辭不能問於三諦
諸佛境界是不能問中所有諸定是不能問真所
演教誨是不能問俗。


三結辭中。】


「是故我等無有智慧能問如來。」


【云無智慧者無三智也。


次譬辭為四一聲聞不堪寄二如來不應寄三聲
聞強受寄四如來失所寄初明不堪。】


「世尊譬如老人秊百二十身嬰長病寢臥牀席不能
起居氣力虗劣餘命無幾。」


【言老人者閻浮果報將盡之秊譬諸聲聞十二緣
觀支支十二從過至現故百二十過現滅故老死
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將入涅槃身嬰長病者
正使雖盡習氣尚存又無明別惑未侵一毫故言
長病寢臥牀席者沈空滯寂失遊戲神通不能起
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起不紹三寶如不能居氣
力虗劣者無常住命如無氣無十力雄猛如無力
[003-0376a]
少真實故名虗非勝修故名劣餘命無幾將入灰
斷。


次有一富人者下譬如來不應付囑。】


「有一富人緣事欲行當至他方以百斤金寄彼老人
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寶物持用相寄或經十秊
或二十秊事畢當還還時歸我。」


【智斷圓滿故言富人緣事欲行者適化多務故言
緣事乘如起應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脫漢
書稱一萬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萬一句解脫
既有一萬解脫以為眷屬百句解脫即有百萬解
脫而為眷屬或經十秊二十秊者有三解一云十
劫二十劫二云人中為十天二十三云正法為十
像法二十是義不然若爾後時如何得歸會耶今
明通惑為十別惑二十逗緣除物通別兩惑名付
家事受寄者除通別惑即感我歸還時歸我者舊
二解一云只指釋迦餘方應盡此土感興後還猶
見我昔法寶二云彌勒下生猶見釋迦真實之法
法身不異故言歸我今解通別惑盡即是還時即
是歸我此義稍便。


三是老病人下聲聞妄受。】


「是老病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復無繼嗣其後不久
病篤命終所寄之物悉皆散失。」


【無繼嗣者舊二解一云無善心實男慈悲心女二
云無受化眷屬紹續其後今言無常住信心之子
[003-0376b]
病篤命終者灰身入滅。


四財主行還下如來失所寄法寶喪失。】


「財主行還求索無所如是癡人不知籌量所寄可不
是故行還求索無所以是因緣喪失財寶。」


【癡人者二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癡人不能籌量妄
受人寄二云能寄者名癡人假設此言若遂寄聲
聞則是癡人若不寄者則非癡人。


次世尊下合譬但合妄受喪失不合前二合後二
中先合第三。】


「世尊我等聲聞亦復如是雖聞如來殷勤教戒不能
受持令得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


【次我今下合第四。】


「我今無智於諸戒律當何所問。」


【從佛告下第三勸益物為三一勸二推三讚初如
文。】


「佛告比丘汝等今者若問於我則能利益一切眾生
是故告汝諸有疑網恣隨所問。」


【次推功為二先譬後合譬又四一譬歎菩薩。】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秊二十五盛壯端
正多有財寶金銀瑠璃父母妻子眷屬宗親悉皆具
存。」


【二十五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壯端正者是諸三昧
王多有財寶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諦
一諦為母一諦三諦為父法喜為妻善心為子道
[003-0376c]
品為眷屬十方諸佛即是宗親。


次時有人下譬正應付囑例上釋。】


「時有人來寄其寶物語其人言我有緣事欲至他處
事訖當還還時歸我。」


【三是時壯夫下譬秉持受寄。】


「是時壯夫守護是物如自巳有。」


【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


「其人遇病即命家屬如是金寶是他所寄彼若來索
悉皆還之智者如是善知籌量行還索物皆悉得之
無所亡失。」


【世尊下合譬先舉不應。】


「世尊亦爾若以法寶付囑阿難及諸比丘不得久住
何以故一切聲聞及大迦葉悉當無常如彼老人受
他寄物。」


【次合應寄。】


「是故應以無上佛法付諸菩薩以諸菩薩善能問答
如是法寶則得久住無量千世增益熾盛利安眾生
如彼壯人受他寄物以是義故諸大菩薩乃能問耳
[003-0377a]
我等智慧猶如蟁蚋何能咨請如來深法時諸聲聞
默然而住。」


【三爾時佛讚下即讚也。】


「爾時佛讚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等善得無漏之心
阿羅漢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緣應以大乘付諸菩薩
令是妙法久住於世。」


【無漏心羅漢心者忘我推功也二緣者緣聲聞不
能菩薩則能或善能問答或法寶久住利益眾生
悉出上文。


從爾時佛告一切大眾下第二通勸大眾問。】


「爾時佛告一切大眾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壽命不可
稱量樂說之辯亦不可盡汝等宜應隨意咨問若戒
若歸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佛既普等若得問人普皆利益又對於偏勸故普
勸也先偏後普明偏普不定顯非偏非普問比丘
寡德慇懃三勸菩薩不爾何俟二三勸耶答佛如
師子殺象及兔皆盡其力終無厚薄故皆三勸若
爾菩薩亦應無疑而有辭讓答比丘皆無菩薩皆
有以有問故故知有疑是故菩薩則可付囑以慈
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無而意異菩薩久解是故
無疑自謙是退義稱佛菩薩乃是推功問何故約
命言不可量約辯言不可盡若戒若歸而勸問耶
答多有所關略舉四意一如來是大富施主隨其
所求而給與之若問命即開長壽金剛身身密等
[003-0377b]
義若問辯即開般若四相口密等義若問歸戒即
開善業首楞嚴能建大義百句解脫意密等義乃
至開邪正四倒四諦如來性文字月鳥等義涅槃
施得顯也二如來施主方便無量若問命即開天
行若問辯即開梵行若問歸戒即開聖行嬰兒行
歸戒所防即開病行五行若立十德自顯涅槃行
明三如來施主正法寶城莊嚴無量如來能問無
可問處如來能答無能問人百金妙寶初求付託
得能問人問命即常莊嚴問辯即樂莊嚴問戒即
淨莊嚴問歸即我莊嚴能問能答具二莊嚴雙樹
涅槃其義得顯四如來施主慈悲無量愍念邪僻
哀憐不善若能問歸即用常辯攝邪若能問戒即
用常命攝惡涅槃之用得顯為此義故舉此三種
以為問端問問端通後亦通前不答問命即是常
修問辯即是樂修問歸戒即是我修又問命即常
法身德問辯即樂般若德問歸戒即淨我解脫德
又問命即常命常色常力問辯即常語問歸戒即
常安又文云能如是問則大利益一切眾生即通
前通後問端該廣籠括如此云云


就第二正問為四一欲問二許問三謙問四正問
欲問又二初經家敘起次自諮問發敘中為四一
敘本位二敘迹宗三敘感對四敘威儀初本位者。】


「爾時眾中有一童子菩薩摩訶薩。」


【有通有別菩薩通位童子別位論云十二而能問
[003-0377c]
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幼而棄於法
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於菩薩道信念堅固
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
類文殊童子即十地頂聖位難知且用十地釋童
子也。


次迹宗中。】


「是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大迦葉。」


【言婆羅門者迹託高宗姓大迦葉者寄生貴族如
此間甲族。


三以佛神力者感對也。】


「以佛神力。」


【為決定眾而為上首感佛威加作對揚主令五十
二眾同飲甘露非斯大器孰能為之。


四即從座起敘其威儀。】


「即從座起偏袒右臂繞百千帀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次而白佛言下自諮發者。】


「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咨問若佛聽者乃敢
發言。」


【佛雖通勸寧許問否是故有諮。


次佛告下佛許如文。】


「佛告迦葉如來應供正徧知恣汝所問當為汝說斷
汝所疑令汝歡喜。」


【三從爾時迦葉去是謙問文為三初大小為一雙
次高廣為一雙三借助為一雙初文者。】
[003-0378a]


「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哀憫巳垂聽許
今當問之然我所有智慧微少猶如蟁蚋。」


【如來哀愍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蟁蝱小智小
中之小以小問大寧得相稱。


次雙者。】


「如來世尊道德巍巍純以栴檀師子難伏不可壞眾
而為眷屬如來之身猶真金剛色如瑠璃真實難壞
復為如是大智慧海之所圍繞是眾會中諸大菩薩
摩訶薩等皆悉成就無量無邊深妙功德猶如香象
於如是等大眾之前豈敢發問。」


【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師子難伏明其眾廣如來之
身猶真金剛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海圍繞則大
眾智大佛及大眾高廣若斯我以蟁蚋何能當此。


第三雙者。】


「今當承佛神通之力及因大眾善根威德少發問耳。」


【若論巨細不言自絕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眾
善根添我機辯乃能發問。


四從即於佛前是正問舊說三種不同一分偈二
問數三因起初分偈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
問後四偈請答又一師云前二十一行是問後二
行自謙又一師云從前至後無非是問又一師云
縱容兩存後亦非問乃是迦葉巧致問之餘勢為
諸品生起又亦得是問甚深行等是問五行十德
安樂性是問師子吼迦葉等云云二問數不同者
[003-0378b]
梁武三十二問河西三十四問靈味亮冶城素莊
嚴旻竝用之中寺安三十五問開善三十六問光
宅三十七問三因起不同者開善云一一問皆從
純陀哀歎中生太昌宗云悉是臨時致問皆不從
前文生靈根令正云或有從前生或不從前生豈
可一例從前生者云何得長壽問從純陀品生當
知如來即是長壽生金剛身問從法身常身金剛
身生願佛開微密從哀歎品祕密藏生云何得廣
大從迦葉為眾作依止生有屬當者可從上生無
屬當者不從上生興皇云此問不應近自純陀乃
通論釋迦一化教門始自王宮終于雙樹何者文
云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即是問始即初成道
時事後問云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此即問終是
最後涅槃時事中間施化法門非一欲顯發如來
方便密教應來應去種種示現此意宏壯包羅廣
大大明覺道囊括古今今觀此二十三偈前十九
偈雖即是問問中有請唯願大仙說是也後四偈
雖是請請中有問安樂性諸行等是也又開合不
同如初一偈合成兩問開成四問云何知天魔一
偈合成一問開成兩問若直數云何則有三十二
問若數合偈亦只有三十二問若數開偈則有三
十四問若數請偈中三問足合偈則有三十五問
若數請中三偈足諸云何亦有三十五問若數請
中三偈足開偈者則有三十七問各有舍取致盈
[003-0378c]
縮不同意在於此此是事數增減在人不勞生諍
今依河西數開偈不數請偈但為三十四問答盡
大眾問品言因起遠近者若謂諸問因上文生聲
聞未曾聞常聞可生疑菩薩久聞何故致疑又聲
聞聞說疑執巳破菩薩利根那忽未解救云為緣
故疑若爾則問不因上又云菩薩知佛應說此法
承佛神力預為諮問者佛力無所不至何乃近在
兩品耶又言問於一化始終者與經抗行全不相
應經問長壽之因答佛往昔至心聽法持不殺戒
是長壽因今乃取一化從王宮來佛在何處聽法
從誰受戒雙樹之終復聽誰經為受何戒若無此
事一化不成彼為極談今謂不與文會故非極談
今試出其意云何得長壽此問常果元本之因佛
答云若業能為菩提因者至心聽受聞巳轉說我
修此業得三菩提今復為人廣說是義如此之因
蓋非近世如法華中點塵數劫猶不能知今正問
此久遠之因本若無常果不應常本若是常常不
可修而未能知長壽常果所因云何若問此義任
運自顯非常非無常之常因獲得非常非無常之
常果因果常義既顯果上萬德悉是雙非之因獲
得雙非之果義雖無邊一往結撮是問過去本初
因果行位誓願功德智慧道品六度等諸法門若
問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即是問一化始終
現在逗緣所施諸教何者若其無初即無於後今
[003-0379a]
既問後任運問初既問初後中間可知當知一化
始終凡對無量機緣所施言教不可窮盡雖不可
盡一往結撮是問現世隨他隨自隨自他無量法
門若問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即問來世所施
方便引導眾生國師道士儒林之宗住首楞嚴種
種示現無量無邊雖不可盡一往結撮是問來世
權實曲巧方便誘接荷負度脫等諸法門略舉三
句示斯問意不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諸佛境
界自利利他無量法門豈出三世若尋古始元元
不窮若尋現世廣廣無極若尋來際永永無盡如
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覺道可謂諸佛之境界豈
只近因兩品亦非遠由一化今敘問意宏遠若斯
猶懼不會諸佛境界之明文況諸師所言寧稱佛
旨興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無而空諍長短不知
諸問進否諍於問數少多何益今用河西於問中
分二十三偈為兩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問後四
偈請答初一行問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
現未強可指於過去。】


即於佛前說偈問曰。


「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次一行云何於此經問今教今教當機而說不可
言是過未強可言是現在。】


「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003-0379b]
 廣為眾生說」



【云何得廣大下十七行雖義通三世上巳屬兩世
竟強可名為未來。】


「 云何得廣大
 為眾作依止
 實非阿羅漢
 量與羅漢等
 云何知天魔
 為眾作留難
 如來波旬說
 云何分別知
 云何諸調御
 心喜說真諦
 正善具成就
 演說四顛倒
 云何作善業
 大仙今當說
 云何諸菩薩
 能見難見性
 云何解滿字
 及與半字義
 云何共聖行
 娑羅迦隣提
 云何如日月
 太白與歲星
 云何未發心
 而名為菩薩
 云何於大眾
 而得無所畏
 猶如閻浮金
 無能說其過
 云何處濁世
 不汙如蓮華
 云何處煩惱
 煩惱不能染
 如醫療眾病
 不為病所汙
 生死大海中
 云何作船師
 云何捨生死
 如蛇脫故皮
 云何觀三寶
 猶如天意樹
 三乘若無性
 云何而得說
 猶如樂未生
 云何名受樂
 云何諸菩薩
 而得不壞眾
 云何為生盲
 而作眼目導
 云何示多頭
 唯願大仙說
 云何說法者
 增長如月初
 云何復示現
 究竟於涅槃
 云何勇進者
 示人天魔道
 云何知法性
 而受於法樂
 云何諸菩薩
 遠離一切病
 云何為眾生
 演說於祕密
 云何說畢竟
[003-0379c]
 及與不畢竟
 如其斷疑網
 云何不定說
 云何而得近
 最勝無上道」



【何故言強大般涅槃非三世攝非謂菩提有古來
今皆以世間文字強說之耳。


後四偈請答前三意初一偈願為諸菩薩說微妙
諸行等。】


「 我今請如來
 為諸菩薩故
 願為說甚深
 微妙諸行等」



【前問長壽果果必有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請答
過去法門。


次一行請答現在。】


「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唯願大仙尊
 為我分別說」



【前問云何開祕密此中請答安樂性安樂性由來
未開故知是請答現在。


後兩偈請答未來。】


「 眾生大依止
 兩足尊妙藥
 今欲問諸陰
 而我無智慧
 精進諸菩薩
 亦復不能知
 如是等甚深
 諸佛之境界」



【上問廣大依止此請答未來法門甚自分明巳列
問數結請文竟次示答文處云何得長壽凡四問
此品下文及金剛身品答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
岸名字功德品答願佛開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
廣大為眾作依止實非羅漢等四依品答云何知
[003-0380a]
天魔凡兩問邪正品答云何諸調御心喜說真諦
四諦品答演說四顛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業能
見難見性竝如來性品答云何解滿字文字品答
云何共聖行鳥喻品答云何如日月太白與歲星
月喻品答十五問竟云何未發心下有十二問皆菩薩
品答云何未發心夢見羅剎逼令發心答云何於
大眾而得無所畏三偈答云何處濁世四華喻答
云何處煩惱醫師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
作船師風王四譬答云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金
師兩譬答龍能脫骨可譬涅槃云何觀三寶菴羅閻浮樹答
三乘若無性文殊騰疑本無偈答云何諸菩薩而
得不壞眾舉護法因緣答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
導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云何示多頭常為眾生
而作父母答云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如人有子
始生六月答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凡七問皆
大眾問品答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放光奉供
答云何勇進者示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來
誓願而發願者於世最勝不能觀了常者是旃陀
羅答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說二十一行偈答
云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三病人答云何為眾生
演說於祕密廣釋諸有餘偈以無餘偈答云何說
畢竟及與不畢竟用云何名為無餘義耶云何復
名一切義乎唯除助道常樂我淨善法其餘一切
皆名有餘答云何而得近最勝無上道亦取前諸
[003-0380b]
菩薩遠離一切病答上三種病人得滅罪後近無
上道兼答此問若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此
去佛最近若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則次近若遇不
遇皆不差者此去佛遠又云取大眾發心如來授
記以答此問今引十證明答問竟一者偈中興問
次第而來長行相對次第而答故知答問盡二者
偈中設問竟即自謙云甚深微妙安樂性等非我
所知請於如來為諸菩薩自演說之若從此意知
答問盡三者答若未盡不應謝恩答問既竟時眾
得益起禮燒香散華供養故知答問盡四者上來
召眾雲集慇懃勸問答若未竟寧得猗臥涅槃既
右脅息言知答問盡五者付囑文殊寢而無說大
眾重請既受請巳跏趺融懌方談五行故知答問
盡六者對告德王賓主有異知答問盡七者師子
更問問人既別知答問盡八者文云如來初開涅
槃經時說有三種人三種人乃是答問之末實非
創說之初今云初開乃是後說之初非初說之初
既有初說後說不同知答問盡九者前問多答卷
少後問少不應答卷多知答問盡十者河西面對
梵文口決曇讖指授慇懃親說十九偈是問後四
偈非問斯人不信孰可信耶。


爾時佛讚下第三佛答又二初讚問次答問讚問
又二初讚次謙讚又二先總讚次別讚酬其上別
總二請若三十四問是歷法別請後則總請先酬
[003-0380c]
總請故初云善哉善哉。】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


【所以順此讚者世間問答酬往稱美佛不違世法
是故先讚人但見秊幼不期智深見問淵玄方知
非淺又若見佛讚皆發奇特心是故須讚他方來
眾見小小菩薩能問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須讚
又此一一問皆與理合是故須讚皆有所擬云云


次別讚者即是別讚三世之問初讚其問過去法
門。】


「善男子汝今未得一切種智我巳得之然汝所問甚
深密義如一切智問等無有異。」


【有三義一舉果讚因言汝未得者非全不得乃是
因中分證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二舉甚深密
藏讚其所問汝問長壽佛以一切種智為命此之
智命果地所證故言我巳得之巳得非始得巳圓
滿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云甚深密藏而汝能問
是故讚其所問之法三讚其被加其上請云承佛
神力今加而讚之故言等無有異。


坐道場者讚其問現。】


「善男子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
僧祇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
深義然其所問句義功德亦皆如是等無有異。」


【其上問云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佛即舉三義
讚之一舉初以成後讚其巧問該現化之始終故
[003-0381a]
言我坐道場初成正覺二讚其一人以均大眾故
云有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三讚其現得大
眾加助其上請云及因大眾善根之力今明功德
句義無異是為讚問現在法門。


從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是讚問未來。】


「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


【上問言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此言利益可解
云云舊解坐道場亦曾問者或言是華嚴中問翻
經不盡其文未來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來
或言是祕密教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乃
是元初圓滿始坐非方便道場第二卷云我巳久
於無量劫來久巳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巳來甚大
久遠昔諸菩薩曾問此義如今不異正對過去之
問非一化之始不應據寂滅道場及偏方祕密。


爾時迦葉下第二自謙佛向讚其上等如來下齊
菩薩其謙亦兩一謙所問橫豎不及二誓聞法頂
戴增加初文者。】


「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我無智力能問如來
如是深義世尊譬如蟁蚋不能飛過大海彼岸周徧
虗空我亦如是不能咨問如來如是智慧大海法性
虗空甚深之義。」


【不能飛過大海橫不及也不能周徧虗空豎不及
也。】


「世尊譬如國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巳頂戴
[003-0381b]
恭敬增加守護我亦如是頂戴恭敬增加守護如來
所說方等深義何以故令我廣得深智慧故。」


【次文云頂戴守護高深增加守護廣大何以知然
文中次釋云願令我得深廣智慧。


從佛告迦葉下第二正答問大分為兩初次第答
三十四問次大眾供養初答者初盡此品文是答
長壽之問又兩初答長壽因後答長壽果更釋因
果之名一云若有因果則墮常義若無因果則墮
斷義若言開因果之祕故說因果此語小勝若為
顯涅槃兼言因果此語最勝涅槃無因果方便說
因果縱容抑案顯於正法故言因果今明若因自
是因果自是果則墮自性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則
墮他性因果因緣故因因果因緣故果則墮共性
非因非果故因果墮無因性皆墮斷常但以四悉
名為因果顯非因果故云因果前文非不明果後
文非不明因從多從正分此二門初答因為三初
誡聽次正答三論義初誡聽者。】


「爾時佛告迦葉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將說長壽甘露妙藥若覆器不聞則思修俱失故
須誡眾釋論云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
云云


從如來所得長壽之業去是正答文為五雙一指
果人因人以標業二指果法因法以勸業三明自
行化他以證業四開譬合譬以況業五示果報華
[003-0381c]
報以結業。】


「如來所得長壽之業菩薩以是業因緣故而得長壽
是故應當至心聽受。」


【初果人者如來因人者菩薩若無此業不名菩薩
佛無此業不名如來此業成因因名菩薩此業成
果果名如來業若定因不得作果業若定果不得
作因當知此業非因非果能因能果雖能因果因
果叵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來境界不可思議
精進菩薩亦不能知豈是凡情闇心圖度不能巳
巳輒述所聞。】


「若業能為菩提因者應當誠心聽受是義既聽受巳
轉為人說。」


【次果法者菩提也因法者三慧也聽是聞慧受是
思慧轉為人說即是修慧若菩提無此業不得成
果三慧無此業不得成因至高無頂至廣無涯多
所成就其相云何若業能破業是為破業從無住
業立一切業是為立業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是為
正業如是正業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則失用
[003-0382a]
言三則傷體即體而用即用而體即體而用故言
此業能為菩提之因得菩提果道前體用廣為人
說道後體用即用而體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上
文云以珠力故水即澄清豈非即體而用下文云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豈非即用而體。


三從善男子我以修習去是舉自行化他證成於
業。】


「善男子我以修習如是業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今復為人廣說是義。」


【我以修習故得菩提即證道前體用今復為人廣
說此法即證道後體用然我果久成道前之業非
復今時故知却明過去法門答初之問。


四開譬中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王子犯罪繫獄王甚憐憫愛念子故躳
自因駕至其繫所。」


【譬如王子者似譬道前王譬菩薩子譬羣生犯罪
譬起惡因繫獄譬受惡果憐愍譬天性相關愛念
譬拔惡因躳至繫所譬拔惡果夫王子者剎利種
也罪為獄囚眾生亦爾同佛之性罪業所拘流浪
生死亦有佛性亦無佛性如王子是囚囚是王子
為此義故慈悲與拔。


菩薩亦爾下合譬。】


「菩薩亦爾欲得長壽應當護念一切眾生同於子想
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授不殺戒教修善法亦當安
[003-0382b]
止一切眾生於五戒十善復入地獄餓鬼畜生阿脩
羅等一切諸趣拔濟是中苦惱眾生脫未脫者度未
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諸恐怖者。」


【凡舉三法合譬初一子地合同體大悲況即體而
用次四無量心拔苦因與善因拔苦果與樂果大
喜慶悅大捨平等況用不離體即用而體三四弘
誓願偏約四諦苦諦則通不伹四趣集諦亦通不
但十惡道諦不但戒善滅諦不但灰斷弘誓之境
囊括則周故用三法合譬況業。


五舉二報結者。】


「以如是等業因緣故菩薩則得壽命長遠於諸智慧
而得自在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聖人以慧為命智慧自在故壽命長即譬果報天
上受樂則譬華報云云


三從爾時迦葉白佛去是論義凡四番問答初番
先問次答問有三意一述不解二謂不應三正作
雖不解者。】


「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等視眾
生同於子想是義深隱我未能解。」


【領長壽業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隱。


次不應者。】


「世尊如來不應說言菩薩於諸眾生修平等心同於
子想。」


【一子之地同體大慈體無愛恚云何子想若同子
[003-0382c]
想即是起愛起愛云何同體同體云何起愛故云
不應。


三作難者。】


「所以者何於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毀正法者
云何當於如是等人同子想耶。」


【破戒作逆應須治罰治罰乖慈云何等視等則無
罰云何言治治偏乖慈慈之與治二俱乖體展轉
有妨難從此生云云


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於眾生實作子想如羅睺羅。」


【云我於眾生同一子想如羅睺羅者同體之慈是
慈清淨微妙第一非染愛慈是慈深隱非但難解
亦復難說即體而用不妨等視如羅睺羅既即體
而用慈亦復然一言答三其意在此然迦葉問菩
薩修慈此問道前佛以道後果慈答之云我於眾
生亦一子想舉後答前前後不異。


次從迦葉復白去是第二問答先問次答初問中
舉昔事難今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薩時曾於
具戒清淨眾中有一童子不善修習身口意業在隱
屏處盜聽說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剛杵碎之
如塵世尊是金剛神極成暴惡乃能斷是童子命根
云何如來視諸眾生同於子想如羅睺羅。」


【力士無慈碎聽戒童子童子命斷即昔事也若承
[003-0383a]
佛力即如來遣害傷慈縱毒頓乖一子即難今義。


次佛答中明三世之慈為三初明童子是昔事若
答此事擬過去慈。】


「佛告迦葉汝今不應作如是言是童子者即是化人
非真實也為欲驅遣破戒毀法令出眾故金剛密迹
亦是化耳。」


【童子金剛二皆是化幻人幻杵以害幻命寧有實
耶設權懲惡正是大悲拔其苦因假設濟危正是
大慈與其樂果至慈至巧非一子義何者是耶他
解見機猶害五百淨行尚實有害事若將此釋都
無所損。


次從迦葉去明現世慈本地指三業行慈又三。】


「迦葉毀謗正法及一闡提或有殺生乃至邪見及故
犯禁我於是等悉生悲心同於子想如羅睺羅。」


【初如來之意於諸眾生生一子想雖謗法闡提邪
見毀戒悉如一子況復餘人心常平等即意慈也。


次從譬如國王去明口行慈又三一先舉國憲次
明佛法後結治罪。】


「善男子譬如國王諸群臣等有犯王法隨罪誅戮而
不捨置。


如來世尊不如是也於毀法者與驅遣羯磨訶責羯
磨置羯磨舉罪羯磨不可見羯磨滅羯磨未捨惡見
羯磨。」


【初國之嚴刑以酷為本二佛之法網以慈為宗舉
[003-0383b]
非顯是佛法有三苦擯永出眾外四羯磨不出眾
外唯不得為羯磨之主十四知事人今通名羯磨
而實有輕重初言驅遣羯磨即是律中驅出羯磨
馬師滿宿二比丘於聚落汙他家行惡行佛令與
驅出羯磨出此聚落呵責者即律中苦切羯磨般
荼盧伽比丘喜鬬諍鬬構兩頭與人鬬競至城中
訴乃以辭牒結著衣帶數數如是佛令作苦切羯
磨苦惱切勒置者即依止羯磨施越比丘為人輕
薄數犯可悔罪數悔惱僧佛令與作依止羯磨令
依剛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數犯舉罪者即
律中下意羯磨鬱多羅比丘為質多居士菴羅寺
主恒得好食居士後時遇優婆斯那於舍供養不
與寺主相知鬱多羅生嗔語居士言飲食雖美伹
無胡麻歡喜丸耳此居士少秊貧時曾為此業故
以刺之居士因之即說譬如雞與鳥共生一子或
作雞鳴或作鳥聲汝或善語或作惡語而此比丘
父母異國故以譏之佛知令與作下意羯磨僧中
遣一人將此比丘往居士所下意懺悔不可見即
是三擯八法之中以明三擯一不見擯二不懺擯
三惡邪不除擯此中無不懺之名是滅𢷤一事教
門不同不可見即是不見𢷤車匿比丘數數犯罪
諸比丘勸懺悔答言我不見罪佛令與不見𢷤不
懺者還是車匿數犯人勸答云我雖見罪不能懺
悔佛令作不懺擯滅即滅𢷤未捨惡見即惡邪不
[003-0383c]
除𢷤事起利𣅒言欲不障道三諫不從與作惡邪
不除𢷤。


三從善男子如來所以去是結治罪之意。】


「善男子如來所以與謗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為
欲示諸行惡之人有果報故。」


【使其無復惡因則無惡果即是大慈施無恐畏。


三從善男子汝今下即是身行慈也。】


「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即是施惡眾生無恐畏者若
放一光若二若三若有遇者悉令遠離一切諸惡如
來今者具有如是無量勢力。」


【舊云照人為一天為二五道為五又云常光為一
非常光為二面門三眉間四通身為五云云


三從善男子未可見法去明未來世行慈而言比
丘糾治者比丘護法文為四一標來世二明持毀
三譬四結。】


「善男子未可見法汝欲見者今當為汝說其相貌我
涅槃後隨其方面。


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
遣訶責糾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


【初二可見。】


「善男子譬如有王專行暴惡會遇重病有鄰國王聞
其名聲興兵而來將欲滅之是時病王無力勢故方
乃恐怖改心修善而是鄰王得福無量持法比丘亦
復如是驅遣訶責壞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無量善
[003-0384a]
男子譬如長者所居之處田宅屋舍生諸毒樹長者
知巳即便斫伐悉令永盡又如少壯首生白髮愧而
翦拔不令生長持法比丘亦復如是見有破戒壞正
法者即應驅遣訶責舉處。」


【第三譬中言暴惡者譬破戒人會遇重病者譬所
犯彰露鄰王興兵者譬持戒糾治病王無力者毀
禁惡止恐怖修善者明其得益譬中有三三種何
異初為各住各學行非法者故以鄰王為喻次為
同住各學行非法者故以宅樹為喻後為同住同
學行非法者故以白髮為喻又解斷四住惑解惑
相治如除鄰王斷塵沙惑除體上垢如除毒樹斷
無明惡同體之惑如除白髮云云


四若善下結。】


「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驅遣訶責舉處當知是人
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


【即判真偽不治毀禁壞亂佛法佛法中怨無慈詐
親是彼人怨能糾治者是護法聲聞真我弟子為
彼除惡即是彼親。


從迦葉白佛去第三番問答先問次答問又為二
初非佛旨次舉事難初文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則不等視一切
眾生同於子想如羅睺羅。」


【領前能呵責者是我弟子不驅遣者佛法中怨此
則一是一非愛憎去取則無等視一子之心昇沈
[003-0384b]
碩異故仰非也。


次舉事者。】


「世尊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復有一人栴檀塗佛佛於
二人若生等心云何復言當治毀禁若治毀禁是言
則失。」


【若一塗一割等無憎愛亦應一持一犯咸不賞黜
既賞持黜犯亦應治割賞塗塗割既等持犯應均
若治毀禁此言則失若不治刀割彼言則虗進退
結難。


次佛答為三開譬合譬況顯開譬為四一生諸子
二付嚴師三囑苦教四得福無罪。】


「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國王大臣宰相產育諸子顏
貌端正聰明黠慧若二三四。」


【初王大臣者譬佛菩薩生育諸子譬生信者生信
不同故言諸子形貌端正譬戒能防色聰明黠慧
譬定慧防心二三四者有人云一二是出家二眾
三四是在家二眾此義不然舊云若二是小大若
三是三根四是四部此亦不然一是一乘二是小
大大是一乘三是三根上根是一乘四是四部四
部中有一乘若爾一子諸子皆處處著亦處處有
是則太亂今以信心為子生信不同略為四種謂
藏通別圓各有三學通皆得論端正黠慧準下合
文以壞法者為子此不相乖三種者信偏則破壞
法性即是可悲為子就正信者可慈為子。
[003-0384c]


次付嚴師者。】


「將付嚴師。」


【舊云四依為師依下合文以國王四部為師此是
秉法之人而秉法者以法為師下文云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法有嚴與不嚴不嚴有三嚴即圓法。


三而作下囑苦教。】


「而作是言君可為我教詔諸子威儀禮節伎藝書數
悉令成就我今四子就君受學假便三子由杖而死
餘有一子必當苦治要令成就雖喪三子我終不恨。」


【可教詔者教偏入圓威儀禮節者譬圓戒技藝譬
圓定書數譬圓慧學圓速成不須苦切若不速成
要當苦治杖譬於智藉杖故子死如由智故偏破
偏破故如三子死圓立故如一子成言破偏者非
但治毀三藏通別持毀悉皆苦治何以故於藏是
持於圓是犯通別亦爾故言雖喪三子我終不恨
圓子信常是故不死未階究竟故言苦治舊以四
部為四子杖殺何部何部不死合義不成不會經
文今所不用。】


「迦葉是父及師得殺罪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以愛念
故為欲成就無有惡心如是教誨得福無量。


善男子如來亦爾視壞法者等如一子如來今以無
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是諸國王及四部眾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
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
[003-0385a]
法者國王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善男子是諸國
王及四部眾當有罪不不也世尊。」


【次合譬中如來合王臣視壞法者合諸子國王四
部合師三品法合禮節等應當苦治合杖死不也
者合唯福無罪云云


三從善男子即是況顯。】


「善男子是諸國王及四部眾尚無有罪何況如來善
男子如來善修如是平等於諸眾生同一子想如是
修者是名菩薩修平等心於諸眾生同一子想善男
子菩薩如是修習此業便得長壽亦能善知宿世之
事。」


【王之與師是子則念非子不念成就其子不成就
他偏念偏治尚無有罪況佛平等慈念平等成就
平等治之而當有罪故云如來善修平等心故王
之與師偏念偏教尚得福無量況復如來等念等
教寧不獲福故舉三世功德善修是現世長壽是
來世宿世是過世云云


迦葉復白去是第四番問答先問次答初問又三
初非佛旨次譬釋非三合譬結過初非佛旨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若有修平
等心視諸眾生同於子想便得長壽如來不應作如
是言。」


【領上修平等心得三世福謂此旨為非。


次何以故下舉譬為三一如知法人但有其言。】
[003-0385b]


「何以故如知法人能說種種孝順之法。」


【二還至家中都無其行。】


「還至家中以諸瓦石打擲父母而是父母是良福田
多所利益難遭難遇應好供養反生惱害。」


【三是知法人結言行相違云云。】


「是知法人言行相違。」


【三合譬結過亦為三修習等心合上知法。】


「如來所言亦復如是菩薩修習等心眾生同子想者
應得長壽善知宿命常住於世無有變易。」


【今者世尊去合上無行。】


「今者世尊以何因緣壽命極短同人間耶。」


【如來將無去合上相違。】


「如來將無於諸眾生生怨憎想世尊昔日作何惡業
所害幾如得是短壽不滿百秊。」


【若言慈心應得長壽而今短壽必有怨心此結言
行相違不殺命長而今短壽凡殺幾生此結身行
相違口行相違巳如上說。


興皇述他釋云迦葉恒執迹為難佛恒用本為答
此則問答永不相關不問本迹何以為答而云執
此生疑難耶只約丈六一身疑者不達恒言無常
達者了此即是於常常若異此則非常也此釋未
明常義甚多佛以何常而為答問無常亦多迦葉
為執何無常耶云云次佛答為兩初彈其麤言次
明常壽第一。】
[003-0385c]


「佛告迦葉善男子汝今何緣於如來前發是麤言。」


【今明麤言者汝以果討因乃謂如來怨心殺害汝
何不以因討果明如來命長必無惡因而謂有者
即是麤言。】


「如來長壽於諸壽中最上最勝所得常法於諸常中
最為第一。」


【次於諸常中最為第一者於何等常而言第一自
有世間相續不斷名常復有三無為常斷煩惱得
者名數緣常事緣差者名非數緣常無此二者名
虗空常此之四種皆悉不及如來之常如來常者
即是妙有故言第一此三藏義又真諦之常對生
死虗偽謂此真常既無生死亦無此真亦無應照
如來常者本自有之無所待對其常實照故云第
一此約通義又言常者出常無常即是非常非無
常真常而巳此約別義又如來常者即邊而中具
足三點不縱不橫是故此常最為第一約圓教義
從白佛去第二佛答長壽果文為二初明佛寶常
次明三寶常就初有二先略問答次論義初問如
[003-0386a]
云云。】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得壽無量。」


【次佛答舉四譬初譬諸壽入常壽常壽第一次常
壽出諸壽常壽第一三譬常壽非常非無常故常
壽第一四常壽能出能入故常壽第一亦是生死
壽命之河入涅槃河涅槃河出生死河非生死非
涅槃而生死而涅槃云云初文者。】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八大河一名恒河二名閻摩羅
三名薩羅四名阿夷羅䟦提五名摩訶六名辛頭七
名愽叉八名悉陀是八大河及諸小河悉入大海迦
葉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壽命大河悉入如
來壽命海中是故如來壽命無量。」


【舊解八河譬四生各有因果又四生為四人天地
及虗空為八今謂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各有生陰
中陰壽命是為八河若為論其出入凡是一切生
陰中陰所有壽命若長若短皆當作佛果地壽命
如八河流必歸於海一切諸命悉入常命是為人
義。


次言出者。】


「復次迦葉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如來亦爾出一
切命。」


【大涅槃河常命為本能出人天地及虗空長短之
壽如阿耨池流出四河大品云由般若故出生剎
利婆羅門等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為出
[003-0386b]
義。


三非出入者。】


「迦葉譬如一切諸常法中虗空第一如來亦爾於諸
常中最為第一。」


【若定出入何能出入故非出入舉虗空歎。


四能出能入舉醍醐歎云云。】


「迦葉譬如諸藥醍醐第一如來亦爾於眾生中壽命
第一。」


【次就論義文為三一躡宗作請二問世性三問法
性初躡宗中問如文。】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壽命若如是者應住
一劫若減一劫常宣妙法如澍大雨。」


【次答為四一非二況三結四勸可解。】


「迦葉汝今不應於如來所生滅盡想。


迦葉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外道五
通神仙得自在者若住一劫若減一劫經行空中坐
臥自在左脅出火右脅出水身出煙𦦨猶如火聚若
欲住壽能得如意於壽命中脩短自任如是五通尚
得如是隨意神力豈況如來於一切法得自在力而
當不能住壽半劫若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若無量
劫。


以是義故當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如來此身
是變化身非雜食身為度眾生示同毒樹是故現捨
入於涅槃。
[003-0386c]


迦葉當知佛是常法不變易法汝等於是第一義中
應勤精進一心修習既修習巳廣為人說。」


【就世性問為二初唱世出世兩章門。】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與世間法有
何差別。」


【次難難又二初難兩教無異。】


「如佛所言佛是常法不變易法世間亦說梵天是常
自在天常無有變易我常性常微塵亦常。」


【次難兩理無異。】


「若言如來是常法故者如來何不常現耶若不常現
有何差別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


【次佛答中皆作異答初答教者先佛說常教外道
盜常教盜不盜異云何不異次理異者佛理微妙
是故不現外道理偽是故不現微妙與偽云何不
異答此為四一先佛被盜次後佛認歸三結正四
勸修初先佛章有開有合。】


「佛告迦葉譬如長者多有諸牛色雖種種同共一群
付放牧人令逐水草唯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
[003-0387a]
𤚼巳自食長者命終所有諸牛悉為羣賊之所鈔掠
賊得牛巳無有婦女即自𤚼捋得巳而食爾時羣賊
各相謂言彼大長者畜養此牛不求乳酪唯為醍醐
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為世間
第一上味我等無器設使得乳無安置處復共相謂
唯有皮囊可以盛之雖有盛處不知鑽搖漿猶難得
況復生酥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
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初開譬中言長者者先佛也羣牛說教也色種種
逗機異也同共一羣詮理等也付放牧人弘經者
也令逐水草隨機化益也唯為醍醍期常住也不
求乳酪不期人天二乘無常𤚼以自食弘經人自
益也長者命終先佛去世也賊掠羣牛佛教被盜
也無有婦女無慈心也𤚼以自食有得之利也相
謂言去欣慕深理也我等無器非根性也設使得
乳無安置處設能持戒非常住基唯有皮囊天人
感報設能持戒成諸有業不知鑽搖無定慧方便
漿譬人天善初酪譬似道後醍醐譬真道加之以
水譬起我人知見等也一切皆失起見墮惡人天
善失。


凡夫亦爾去合又二先略次廣。】


「凡失亦爾雖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


【凡夫善者盜佛餘法餘是像末之世盜竊得起正
法時不得起也。】
[003-0387b]


「何以故如來世尊入涅槃後盜竊如來遺餘善法若
戒定慧如彼諸賊劫掠群牛諸凡夫人雖復得是戒
定智慧無有方便不能解說以是義故不能獲得常
戒常定常慧解脫如彼群賊不知方便亡失醍醐又
如羣賊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爾為解脫故說
我眾生壽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
及以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實亦不得解脫
涅槃如彼羣賊不得醍醐是諸凡夫有少梵行供養
父母以是因緣得生天上受少安樂如彼羣賊加水
之乳而是凡夫實不知因修少梵行供養父母得生
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歸依三寶以不知故說常
樂我淨雖復說之而實不知。」


【入涅槃後合長者命終雖復得是合不知鑽搖為
解脫者合加之以水有少梵行合𤚼巳自食實不
知因修少梵行生梵天者合無婦女雖修行生天
實不知因於佛法。


從是故如來出世之後去二明今佛認歸又三法
譬合初法如文。】


「是故如來出世之後乃為演說常樂我淨。


如轉輪王出現於世福德力故群賊退散牛無損命
時轉輪王即以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
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眾生無有患苦。」


【次譬中云輪王今佛也羣賊退散者驅逐外道徧
六大城牛無損命認常樂等具足還歸付放牧者
[003-0387c]
付弘經人即得醍醐者自他俱契法性常住。


三從法輪王去合今佛出世凡夫不能合驅外道
令諸菩薩去合放牧人。】


「法輪聖王出現世時諸凡夫人不能演說戒定慧者
即便棄捨如賊退散爾時如來善說世法及出世法
為眾生故令諸菩薩隨宜演說菩薩摩訶薩既得醍
醐復令無量無邊眾生普得無上甘露法味所謂如
來常樂我淨以是義故。」


【三如來是常不變去結正。】


「善男子如來是常不變易法非如世間凡夫愚人謂
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稱要是如來非是餘法。」


【是非可解。


四從迦葉當知下勸修又二初勸修次簡修初又
二先勸迦葉次通勸云云。】


「迦葉應當如是知如來身。


迦葉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繫心修此二字佛是常
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當知是人隨
我所行至我至處。」


【次簡修者簡昔顯今。】


「善男子若有修習如是二字為滅相者當知如來則
於其人為般涅槃善男子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
性也。」


【若修二字作滅相者昔教灰斷法性也若修二字
常住者是今教法性。
[003-0388a]


三問答法性中問為四初標問作請次舉昔難今
三以今難昔四結也初可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法性者其義云何世尊我
今欲知法性之義唯願如來哀憫廣說。」


【次文者。】


「夫法性者即是捨身捨身者名無所有若無所有身
云何存。」


【然昔教身智兩捨今問法性即是捨身不言捨智
者數師言智有二種有漏智滅即是涅槃無漏智
滅是非數緣不取為涅槃既有是非故不言捨智
論師云兩智滅皆是涅槃而有二義若言道能致
滅此邊則非若言果盡此邊即是涅槃既有是非
故不言捨智觀師云不應爾特是略耳若無所有
者難也故以法性難身。


三身若存者下以今難昔。】


「身若存者云何而言身有法性。」


【身若存者是身難法性法性是無身即是有有無
相害更互相難。


四身有法性下結其不解。】


「身有法性云何得存我今云何當知是義。」


【佛答為兩先非次譬初非者。】


「佛告迦葉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滅是法性夫
法性者無有滅也。」


【我不曾言滅身滅智名為法性此乃昔說今則不
[003-0388b]
爾是故非之。


次譬又二先譬次合譬又二先正譬次譬斥非。】


「善男子譬如無想天成就色陰而無色想。」


【初云無想天者數師云無想初念猶有心起從生
愛結無想樂成即便滅心則有非色非心補處論
師云心不可滅而言無想者爾時心細如蟄蟲冰
魚似無細心而言無色想者不復緣於麤色。


次不應下譬非。】


「不應問言是諸天等云何而住歡娛受樂云何行想
云何見聞。」


【此中具論五陰云何住即色陰受樂即受陰想行
即兩陰見聞即識陰一解云但是四陰後言若為
行於想心不別言行陰。


次善男子下合譬又二初合正譬次合斥非。】


「善男子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不應
說言如來身者是滅法也善男子如來滅法是佛境
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初合無想天成就色陰而無有色想如來法性成
就寂滅而無有滅不應作滅不滅問也。


次汝今不應下合彈呵云云。】


「善男子汝今不應思量如來何處住何處行何處見
何處樂善男子如是之義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諸佛
法身種種方便不可思議。」


【從復次善男子下第二通明三寶一體是常歸依
[003-0388c]
文為二初明三寶常次論義初又三一勸修常二
明得失三正辨歸依。】


「復次善男子應當修習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
者無有異相無無常相無變異相。」


【先勸作常想後明無無常想。


次若於三法下明得失。】


「若於三法修異相者當知是輩清淨三歸則無依處
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終不能證聲聞緣覺菩提之果
若能於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則有歸處。」


【舉失為誡舉得為勸若昔四時都不得言三法異
想而不得戒何以故以作別體歸依故也開善云
前巳得道得戒若不得者今教起時何不更受既
不更受當知巳得若見今時一體教起猶執昔別
不依今圓即是不信故言無戒若能於是者更重
勸也。


三譬如因樹去是正辨歸依又三開譬合譬舉非
顯是。】


「善男子譬如因樹則有樹影。
[003-0389a]


如來亦爾有常法故則有歸依非是無常。


若言如來是無常者如來則非諸天世人所歸依處。」


【迦葉下是論義有兩初番問答次番領讚。】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樹無影。


迦葉汝不應言有樹無影伹非肉眼之所見耳善男
子如來亦爾其性常住是不變異無智慧眼不能得
見如彼闇中不見樹影凡夫之人於佛滅後說言如
來是無常法亦復如是若言如來異法僧者則不能
成三歸依處如汝父母各各異故故使無常。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我從今始當以佛法眾僧
三事常住啟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甚奇世尊
我今當學如來法僧不可思議既自學巳亦當為人
廣說是義若有諸人不能信受當知是輩久修無常
如是等人我當為之而作霜雹。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今善能護持正法
如是護法不欺於人以不欺人善業緣故而得長壽
善知宿命。」


【皆可見云云興皇云樹譬常住影譬如來而為眾
生作歸依處迦葉難闇中有樹無影譬如來滅後
則不為他作歸依處佛答闇中有影肉眼不見如
來常為作依薄福不見而言非依。】


「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五」


【金剛身品


金剛能譬身是所譬金剛四義一紫磨金精世界
[003-0389b]
基本二其體堅牢無能侵毀三其用勁利所擬無
前四其色不定焴爚難視金精譬法身至極攝一
切法體堅牢固譬常住不動離百絕四勁利譬寂
而常照大覺大明不定譬無礙自在徧一切處然
法身具足無量功德此中正明離百絕四堅牢常
住答上金剛之問若從能譬言金剛品若從所譬
應言法身品此則法譬雙題故言金剛身品復次
上雖三十四問通用一意只長壽故金剛之身即
堅固力而不可壞法身常身非雜食身圓通無隔
若解長壽即解金剛之身乃至諸問皆悉通達若
不解長壽亦不解金剛之身乃至諸句為不解者
更分別說若以通當名非無別義若以別當名非
無通義通不當名則通非通別不當名則別非別
非通非別而通而別今從別意明金剛身答第二
問有人解長壽是法此法附人金剛是人此人有
壽堅固力是用此是人法體用之異以判通別今
明等欲分別何不附文上文云施汝常命色力安
無礙辯初巳略說今則廣說言長壽者即是常命
金剛身者即是常色堅固者即是常力名字功德
即是常安言四相者常無礙辯後廣答問亦不離
此常住五果五果故別常住故通若別若通若束
若散皆非總非別非束非散自在無礙直明通別
一意統攬理義推之自明故不多說又他明長命
短命可壞不可壞常無常等各自兩邊不相關涉
[003-0389c]
非長非短非壞不壞非常無常在兩邊外此則縱
橫竝別乃是一途非經正意今則不然即長而短
故枯林人滅即短而長故榮林入滅東方雙者為
破無常而說於常即非短非長雙樹中間非榮非
枯中道法性第一義諦一中一切中榮即是真一
真一切真枯即是俗一俗一切俗三諦即一諦一
諦即三諦差別無差別無差別差別非差別非不
差別而差別而不差別諸佛境界具足如此不可
思議不可破壞故名金剛身品就文為二初明法
身果次明法身因上問中含兩今答為兩章初明
身果又兩一明法身二論義。】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
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略舉五身明法身義舊解法身常身是當體得名
不可壞身非雜食身從離過得名金剛身從譬得
名又言四身更互相成常身故不壞不壞故常身
非雜食故成法身法身故不雜食故金剛譬之今
明四句皆當體皆離過皆法皆譬亦得相成何者
金剛有四能成顯法身法身有四德成於譬意金
剛立世喻法身體堅喻常身勁利喻不壞身不定
喻非雜食身正用此意標品豈可作餘釋耶。


從迦葉白佛去第二論義文為三謂問答領解初
問中二先問次釋初問者。】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等身我悉不見唯
[003-0390a]
見無常破壞塵土雜食等身。」


【舉所見難所不見既應入滅是無常身病苦所侵
是破壞身碎為舍利是塵土身受純陀供是雜食
身既不見四身亦不見能譬金剛之身。


次何以故去是釋初無常身餘例可解。】


「何以故如來今當入涅槃故。」


【次從佛告去答又為三初非其所問次正答三結
勸初如文。】


「佛告迦葉汝今莫謂如來之身不堅可壞如凡人身。」


【次正答中具百非者然此百非若單數則一百六
十句若複數則一百句既言百非理應複數然百
非之中或有雙非兩捨或一存一亡雖不常住非
念念滅即雙非之意非身是身即一存一亡然古
舊相承不解百非唯釋非身是身一句今出七家
一云非身者非是食身是身者是法身又云非身
者非生身是身是法身又云非身非金剛前身是
身是金剛後身此三家悉用俗為非以真為是又
非身者法身冥如是身者應現十方又云非身者
真諦是身者俗諦此二家以真為非以俗為是又
云非身者非真身是身者是好身此一家漫漫不
知何者為非何者為是雖復漫漫終有是非興皇
云法身不為是之與非是所不能是非所不能非
絕百非非百是無是無非能是能非故言是身非
身觀師云是身非身因緣相成法身非身不妨是
[003-0390b]
身終日是身而復非身終日非身而復是身文云
是空離空雖不常住非念念滅此兩家是一意今
未能精識眾家旨趣且為書之天台大師明三種
四句一單二複三具足單四句者謂是非亦是亦
非非是非非複四句者是是是非非是非非亦是
是非亦非是非非是是非非非是非是是不是是
亦是亦不是是非是非不是是前句約非次句約
是亦應前單後複具足者是是是是是是不是是
是是亦是是亦不是是是是非是是非不是是是
名具足有句非是非不是非亦是亦不是非非是
非不是非是是非不是是非亦是是亦不是是非
非是是非不是是是名具足無句餘兩具足句類
之可解不復能作但依天台大師止觀文中三四
句相則易可見私云既云伹依止觀文則易見今
比望彼文是非各作三種四句先約是者是不是
亦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單也是是是不是不是
是不是不是亦是亦不是是亦是亦不是不是非
是非不是是非是非不是不是複也是是是不是
是亦是亦不是是非是非不是不是是不是不是
不是亦是亦不是不是非是非不是亦是亦不是
是亦是亦不是不是亦是亦不是亦是亦不是亦
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非是非不是是非是非不
是不是非是非不是亦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非
是非不是次約非中亦三四者非不非亦非亦不
[003-0390c]
非非非非不非單也非非非不非不非非不非不
非亦非亦不非非亦非亦不非不非非非非不非
非非非非不非不非複也非非非不非非亦非亦
不非非非非非不非不非非不非不非不非亦非
亦不非不非非非非不非亦非亦不非非亦非亦
不非不非亦非亦不非亦非亦不非亦非亦不非
非非非不非非非非不非非非非非不非不非非
非非不非亦非亦不非非非非不非非非非不非
仍存章安先釋不敢擅易然雖是非各別成句不
非即是不是即非為成三四故須互對將此三種
四句望前諸師所非為非何四句未非何四句非
此等諸四句彼伹出四句之見未出絕言之見那
即結為法身耶今言非身者非如此等諸見所得
雜食之身無常塵土之身故言非身即非而是是
於法身常身金剛之身然佛身非是非非能為物
現非身是身又解除一法相者不二也如來身者
實是雙非而言法身者蓋為緣耳故云除一法相
大品云除為薩婆若心古來非唯不釋百非亦不
出其意何故唱百為非何所屬當今試言之夫如
來身離於百非佛身既權實不同百非亦淺深有
異百非者下文云具足百福成於一相如是展轉
具足成就三十二相言百福者持不殺戒有五種
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乃至正見亦復如是是
五十心名初發意決定成就是五十心名百福德
[003-0391a]
如是百福成於一相又云一善具十是為百福釋
論云大千人應失眼失命有能救得其眼命者是
為一福如是百度名百福德對百福論百惡百惡
為非從百惡感得四趣雜食無常塵土之身名為
非身從百福感得如來相好之身法身常身金剛
之身五分清淨名法身得三無為名曰常身八十
億魔不能壞名金剛身故名是身此乃三藏佛身
離百非也又百福所感三十二相清淨之身悉是
有為有為果報賢聖所呵釋論云毒器不任貯食
食則殺人有心行行不任得道故知迦葉正難於
此我今唯見雜食無常塵土之身當知百福為非
福性空故為是故曰凡有相者悉是虗妄若見諸
相非相即見如來此以空法為法身空無生空為
常身空不得空便是金剛身是為通教佛身離百
非又空中無法無是無非亦復無身豈可以空為
是若不是者即為非也二乘得空何故不是佛身
如空不可窮盡無相無礙普能顯現乃可稱是二
乘不能現者但是偏空非時取證名雜食身此空
可破即無常身此空須棄是塵土身故空為非身
諸佛得空能現身者是中道空中道即是法身常
身金剛之身是名別教佛身離百非也又非百惡
入百福非百福入百空非百空入百中次第淺深
縱橫竝別皆為非也次第取證即雜食身前後勝
劣是無常身差別隔礙是塵土身故別非也佛身
[003-0391b]
圓妙無復若干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非一非無量
不一不異具足無缺名大涅槃惡即中道無二無
別一切諸法悉安樂性百惡尚中況百福空而不
即中即中之法法身常身金剛之身乃可稱是是
名圓佛離百非也離前三非名佛身者他經中意
第四即非名佛身者今經正意古來諸師全不料
簡雖唱百非不知何非徒言法身未知是何此釋
大意可見此既諸佛境界玄妙難測鑽仰彌難更
又一解初人天身一句即具九十九句功德後涅
槃句亦具九十九句功德中間亦然何者一句既
是法身故備諸功德依經又三番前三句為一番
明非人天身似如非俗入真。】


「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
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


【入真之意即俗即真雙非兩捨如放金剛到金剛
際乃止。


次八十句為一番明非身是身似如非真出俗。】


「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
無有足迹無知無形畢竟清淨無有動搖無受無行
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為非業非果非行非滅
非心非數不可思議常不可議無識離心亦不離心
其心平等無有亦有無有去來而亦去來不破不壞
不斷不絕不出不滅非主亦主非有非無非覺非觀
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見了了見無處亦處
[003-0391c]
無宅亦宅無闇無明無有寂靜而亦寂靜是無所有
不受不施清淨無垢無爭斷爭住無住處不取不墮
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非福田無盡不盡離一切盡
是空離空雖不常住非念念滅無有垢濁無字離字
非聲非說亦非修習非稱非量非一非異非像非相
諸相莊嚴非勇非畏無寂不寂無熱不熱不可覩見
無有相貌如來度脫一切眾生無度脫故能解眾生
無有解故覺了眾生無覺了故如實說法無有二故
不可量無等等平如虗空無有形貌同眾生性不斷
不常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不退不轉斷一切結不戰
不觸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陰
入界亦陰入界非增非損非勝非負如來之身成就
如是無量功德。」


【出俗之意即空即中一出一切出隨應度者皆得
見聞。


後十七句為一番明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似如雙
非二邊。】


「無有知者無不知者無有見者無不見者非有為非
無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
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眾生非不眾生非沙門非
婆羅門是師子大師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除一
法相不可算數般涅槃時不般涅槃。」


【即邊入中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雖此分別亦不一
向若一向者不成微妙微妙者即入即出即中又
[003-0392a]
即出即入即中又即中即出即入不一二三而一
二三。


三如來下結勸又二初結。】


「如來法身皆悉成就如是無量微妙功德迦葉唯有
如來乃知是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迦葉如是功德
成如來身非是雜食所長養身迦葉如來真身功德
如是云何復得諸疾患苦危脆不堅如坏器乎迦葉
如來所以示病苦者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善男子汝
今當知如來之身即金剛身。」


【如是乃名微妙法身具足功德餘四身亦如是結
非聲聞緣覺所知結成常身二乘無常不能知常
非長養結成非雜食身真身不同坏器結成不壞
身結金剛身如文又結不壞身云示病苦為調眾
生者即是示破壞身若例此文亦應示非法身鹿
馬等亦應示無常身朝生暮殞等亦應示雜食身
為獵師食肉等亦應示非金剛身芭蕉泡沫等明
五句法身即入非身意也示五非法之身即出是
身意也即入即出即出即入即是微妙功德之意
非入非出是不可宣說之意也依入五身身具百
句即五百句依出五身身具百句即五百句是為
一千又即入即出即出即入又是二千非即入非
即出非即出非即入又是二千總為五千句文云
如是無量微妙功德豈止五千約此經文聊作五
千。
[003-0392b]


次從汝今日去勸也。】


「汝從今日常當專心思惟此義莫念食身亦當為人
說如來身即是法身。」


【勸自行化他如文。


三從白佛去是領解。】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成就如是功德其身云
何當有病苦無常破壞我從今日常當思惟如來之
身是常法身安樂之身亦當為人如是廣說。」


【領上兩勸云云


從唯然世尊去是第二答法身因因有得果之能
能名為力即是答得大堅固力之問也。】


「唯然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云何。」


【迦葉前疑無常速朽聞佛百非非於雜食塵土等
身然後方顯常身不壞悟解歡喜而猶未知法身
所因云何更騰疑牒問金剛身是騰前所因云何
是起後。


佛答為三一正答二領解三勸修初有略廣略為
二初明護法次引證初文者。】


「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


【護法不壞今得常住不壞之身取相似因而為答
問。


次我於往昔是略引證。】


「迦葉我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
不壞。」
[003-0392c]


【從善男子護持正法去廣答又二初廣明護法次
廣引證初又二一在家二出家。】


「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劒
弓箭矛槊守護持戒清淨比丘。」


【在家護法取其元心所為棄事存理匡弘大教故
言護持正法不拘小節故言不修威儀護法有四
句出家在家共不能護者無名行比丘無勢力俗
人是也在家出家獨不能護者還是兩種各各不
能出家在家獨能護者佛及仙豫是也出家在家
共能護者今文是也昔是為今非今非為昔是今
昔俱非今昔俱是昔時平而法弘應持戒勿持仗
今時嶮而法翳應持仗勿持戒今昔俱嶮應俱持
仗今昔俱平應俱持戒取捨得宜不可一向。


次從迦葉白佛去是出家人護法有問有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離於守護獨處空
閑塚閒樹下當說是人為真比丘若有隨逐守護行
者當知是輩是禿居士。」


【問中棄理存事為難。】


「佛告迦葉莫作是語言禿居士若有比丘隨所至處
供身取足讀誦經典思惟坐禪有來問法即為宣說所
謂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雖能如是種種說法然
故不能作師子吼不為師子之所圍繞不能降伏非
法惡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眾生當知是輩懈
怠嬾惰雖能持戒守護淨行當知是人無所能為若
[003-0393a]
有比丘供身之具亦當豐足復能護持所受禁戒能
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
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
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唱如是言
涅槃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
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如來先於
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
如法治之驅令還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師子吼時
有破戒者聞是語巳咸共瞋怒害是法師是說法者
設復命終故名持戒自利利人以是緣故我聽國主
羣臣宰相優婆塞等護說法人若有欲得護正法者
當如是學迦葉如是破戒不護法者名禿居士非持
戒者得如是名。」


【答中棄事存理為答如文。


二從善男子過去久遠去是廣引證文為四一護
法本緣次從爾時有一去明護法行三從尋即命
終去是護法果報四從爾時王者去是結會前二
如文。】


「善男子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於此拘尸城
有佛出世號歡喜增益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世
界廣博嚴淨豐樂安隱人民熾盛無有饑渴如安樂
國諸菩薩等彼佛世尊住世無量化眾生巳然後乃
於娑羅雙樹入般涅槃佛涅槃後遺法住世無量億
[003-0393b]
歲餘四十秊佛法未滅。


爾時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覺德多有徒眾眷屬圍繞
能師子吼班宣廣說九部經典制諸比丘不得畜養
奴婢牛羊非法之物爾時多有破戒比丘聞作是說
皆生惡心執持刀仗逼是法師是時國王名曰有德
聞是事巳為護法故即便往至說法者所與是破戒
諸惡比丘極共戰𩰖令說法者得免危害王時被創
舉身周徧爾時覺德尋讚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
護正法者當來之世此身當為無量法器王於是時
得聞法巳心大歡喜。


尋即命終生阿閦佛國而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
將從人民眷屬有戰𩰖者有隨喜者一切不退菩提
之心命終悉生阿閦佛國覺德比丘却後壽終亦得
往生阿閦佛國而為彼佛作聲聞眾中第二弟子若
有正法欲滅盡時應當如是受持擁護。」


【第三中云阿閦者道行云無怒放光云妙樂無怒
妙樂二名相成淨名云無動王前生是第一比丘
後生是第二又約四依王是初依第一比丘是第
二依為聲聞者非小乘也乃是大乘聲聞舉此二
人定以何人為證舊取王能護為證或雙取為證。


第四如文。】


「迦葉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迦葉
護正法者得如是等無量果報以是因緣我於今日
得種種相以自莊嚴成就法身不可壞身。」
[003-0393c]


【次迦葉白佛如來常身猶如畫石是領解。】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身猶如畫石。」


【我以常解解佛常身耿耿不沒喻如畫石。


三以是因緣下勸修又二初通舉因果以勸四眾。】


「佛告迦葉善男子以是因緣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應當勤加護持正法護法果報廣大無量。」


【次別勸在家開執刀仗文即為二先勸。】


「善男子是故護法優婆塞等應執刀杖擁護如是持
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具者不得名為大乘人也不
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護正法者應當執持刀
劒器仗侍衛法師。」


【次簡又四一問二答三領四述就問為二初問師
之有無二問戒之持犯問者。】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諸比丘與如是等諸優婆塞持
刀仗者共為伴侶為有師耶為無師乎。」


【問其與持刀仗者隨猶有師德為無師德。】


「為是持戒為是破戒。」


【就佛答又兩初正答後結歎正答中二初答戒之
有無次答師之有無初文二初正答者。】


「佛告迦葉莫謂是等為破戒人善男子我涅槃後濁
惡之世國土荒亂互相鈔掠人民饑餓爾時多有為
饑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禿人是禿人輩見
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
殺若害。」
[003-0394a]


【是無戒人與護法相隨而護法者非無戒人如文
次既自持戒云何化他更問此事。】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持戒人護正法者云何
當得遊行村落城邑教化。」


【佛答與護法者俱如文。】


「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人依諸白衣持刀仗者以
為伴侶若諸國主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為護法故雖
持刀仗我說是等名為持戒雖持刀仗不應斷命若
能如是即得名為第一持戒。」


【從迦葉夫護法者去二答有師無師之問先略後
廣。】


「迦葉言夫護法者謂具正見能廣宣說大乘經典終
不捉持王者寶蓋油缾穀米種種果蓏不為利養親
近國王大臣長者於諸檀越心無諂曲具足威儀摧
伏破戒諸惡人等是名持戒護法之師能為眾生真
知識其心弘廣譬如大海。」


【略中三意一持經二持律三摧伏破戒具此三德
故可為師正見是內解解經律遇強緣摧伏惡人
是外用。


迦葉若有比丘下是廣答還廣前三而不次第初
廣摧伏為三先出壞眾師弟。】


「迦葉若有比丘以利養故為他說法是人所有徒眾
眷屬亦效是師貪求利養是人如是便自壞眾。」


【次通舉三眾。】
[003-0394b]


「迦葉眾有三種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癡僧三者清
淨僧破戒雜僧則易可壞持戒淨僧利養因緣所不
能壞云何破戒雜僧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為利養故
與破戒者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
亦名雜僧云何愚癡僧若有比丘在阿蘭若處諸根
不利闇鈍𧄼瞢少欲乞食於說戒日及自恣日教諸
弟子清淨懺悔見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淨
懺悔而便與共說戒自恣是名愚癡僧云何名清淨
僧有比丘僧百千億魔所不能壞。」


【三明淨眾能壞前二眾。】


「是菩薩眾本性清淨能調如上二部之眾悉令安住
清淨眾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


【從善持律去廣明持律能壞前二。】


「善持律者為欲調伏利眾生故知諸戒相若輕若重
非是律者則不證知若是律者則便證知云何調眾
生故若諸菩薩為化眾生常入聚落不擇時節或至
寡婦及淫女舍與同住止經歷多秊若是聲聞所不
應為是名調伏利益眾生云何知重若見如來因事
制戒汝從今日慎莫更犯如四重禁出家之人所不
應作而故作者非是沙門非釋種子是名為重云何
為輕若犯輕事如是三諫若能捨者是名為輕非律
不證者若有讚說不清淨物應受用者不共同止是
律應證者善學戒律不近破戒見有所行隨順戒律
心生歡喜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
[003-0394c]
善解一字。」


【律中明六種五法一學人二無學人三神解四畜
弟子五訓誨六事用此中正是神解五法得離依
止堪為師位四事與律問答小異一事則異律謂
為誦木叉此中名隨時教化神解五法者一是調
伏眾生二知輕三知重四是律應證五非律不證
云何調伏調眾生時不得選擇時節處所又不得
一向漫調云云知重可見知輕者即十三前九無
諫後四有諫兩諫不從未結具方便罪三諫不從
方結正罪非律不證者知他犯律不應證之如有
人云佛入凡夫中作五欲便自忘是聖人後遇善
知識語云汝是聖人那作此事只覺自是聖人又
佛入地獄代眾生受苦實受割㓟之痛如此等言
餘皆不證聖人豈然又云彌勒應為五百我是一
人斯言皆不可證善解一字者即律一字應約律
字解五名也如止觀云云


善持契經明去廣持經。】


「善持契經亦復如是如是。」


【亦復如是例律應有五事一隨時教化二知有餘
三知無餘四非經不證五是經應證。


二佛法無量是結歎。】


「善男子佛法無量不可思議如來亦爾不可思議。」


【迦葉下第三領解。】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佛法無
[003-0395a]
量不可思議如來亦爾不可思議故知如來常住不
壞無有變異我今善學亦當為人廣宣是義。」


【佛讚下第四述成云云。】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如來身者即是金剛
不可壞身菩薩應當如是善學正見正知若能如是
了了知見即是見佛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如於鏡中
見諸色像。」


【學人五法者謂信戒定慧多聞從五停心至那含
也無學人五法謂五分法身齊第四果神解五法
如前畜弟子五法者一謂十夏十夏是長宿堪畜
弟子二持戒纖毫不犯今時不犯初篇即名不犯
後可悔故三多聞大小內外精通者若不能具會
須一藏無者不可四能除弟子憂悔若退戒還俗
應說苦切之事五能除弟子惡邪弟子既無衣食
勢力即欲越濟應為除其惡邪餘兩五法不論
。】


「大般涅槃經名字功德品第六」


【名字功德品


夫世間名字有同有異同者俱是體上之稱異者
名召於體字歎其德佛法亦爾隨順世間強分同
異以大般涅槃為名其餘稱歎不可思議諸佛境
界正法門等悉皆是字而此名字通有功德今先
分別名之功德文中舉七善七譬釋此經名謂語
善義善文善純備具足是獨一善清淨是行善梵
[003-0395b]
行是慈善金剛寶藏是備具善冶城取上中下足
為十善開善合為八善今依七譬釋七善文又餘
經及下文皆言七善不勞足之初譬明大是廣義
所謂八河入海又是深義所謂一方深奧祕密又
大是極義所謂悕望永斷又是第一義所謂象迹
為最又是勝義所謂秋耕為勝又大是寂義所謂
善治亂心又大是具足義所謂八味具足皆一一
敘之名大般涅槃此即名功德次稱歎字功德功
德有三一是諸佛之師文云無量無邊諸佛世尊
之所修習二是菩薩之門文云菩薩修是大般涅
槃得正法門能為良醫三杜眾生四惡之趣文云
眾生聞此經名墮四趣者無有是處然涅槃功德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略舉三條釋字功德六卷名
受持品此從能持人得名此文從所持法得名互
舉一邊此品答上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之問
文中明諸佛修習巳到彼岸菩薩得聞則是中流
眾生聞名發足此岸然涅槃之河非彼此中而彼
此中一問三答答過所問就文為四一勸持二問
三答四領解初為二一勸持。】


「爾時如來復告迦葉善男子汝今應當善持是經文
字章句所有功德。」


【二受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生四趣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如是經典乃至無量無邊諸佛之所修習所
[003-0395c]
得功德我今當說。」


【受持功德不墮四趣者舊云聞經修行登於性地
是則不墮二云為作遠緣起惡則墮但藉此緣後
能反本又云聞經理解與聞慧相應理數不墮興
皇云聞經名者下文自云名無名故聞不聞故如
此聞名無生正解尚超人天寧墮四趣當知所得
功德超度有流是佛境界二乘不知今皆不然聞
經得解自是生解功德何關歎於聞經功德此不
相應伹持五戒五戒小善尚不墮惡況復修行夫
大涅槃是深廣極勝第一寂靜具足之名信此為
受不忘為持如此聞名自不墮惡不俟深解。


二白佛去是問為二一問名功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


【二問持功德。】


「菩薩摩訶薩云何奉持。」


【向聞勸持及以聞名既猶未了是故更問。


三佛答其二問即為兩章答名為三初判名次明
七善三明七譬初文可見。】


「佛告迦葉是經名為大般涅槃。」


【次七善者。】


「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深邃其文亦善
純備具足清淨梵行金剛寶藏滿足無缺汝善諦聽
我今當說。」


【舊釋序正流通為初中後善招提云萬德是初善
[003-0396a]
萬善是中善萬果為後善果與善殊此不可用經
約行施是初善持戒為中善得報為後善云云


三七譬者。】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此
經如是降伏一切諸煩惱結及諸魔性然後要於大
般涅槃放捨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善男子又如
醫師有一祕方悉攝一切所有醫術善男子如來亦
爾所說種種妙法祕密深奧藏門悉皆入此大般涅
槃是故名為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
常有希望既收果實眾望都息善男子一切眾生亦
復如是修學餘經常希滋味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希
望餘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是大涅槃能令眾生度
諸有流善男子如諸迹中象迹為最此經如是於諸
經三昧最為第一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為勝此經
如是諸經中勝善男子如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眾
生熱惱亂心是大涅槃為最第一善男子譬如甜酥
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
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
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是為八味具是八味是故名
為大般涅槃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是中復能處處
示現涅槃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他解六譬釋大後一譬釋般涅槃今觀文初譬釋
大後六譬釋般涅槃然通釋名不分別也問此中
以常釋大應以大釋常便為不異答一往名異其
[003-0396b]
意則同以非常非無常故常非小非大故大故互
相釋降伏諸結者即煩惱魔魔性者天魔放捨身
命者即陰死兩魔餘五譬可見最後譬中云八味
者以譬四德開常出恒不為緣生故常不為緣滅
故恒開樂出安外無能壞為安內無所受為樂無
垢與清涼同皆是淨不老不死同皆是我問云何
是酥之八味有人用八功德水為答此不爾水乳
體別本不相關云云輭輕屬觸不臭是香飲時無
苦調適是功德云何併之而作味釋有人以六味
為答此亦不然苦辛鹹酢酥中永無對義不便數
又不足今謂乳酪時淡其味不足醍醐時濃味巳
純一酥居季孟之間兼備眾味可得為譬酥有生
熟去酪近即酪漿二味乳是其本即五味也就甜
淡膩即為八味。


二善男子下答奉持問。】


「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於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
當如是學如來常住法僧亦然。」


【上答名則廣今答持何略既廣達名字受持功德
亦復不少故不多說。


四白佛下領解也初領名。】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如來功德不可思議
法僧亦爾不可思議是大涅槃亦不可思議。」


【後領功德。】


「若有修學是經典者得正法眼能為良醫若未學者
[003-0396c]
當知是人盲無慧眼無明所覆。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涅槃經疏卷第四】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