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0 華嚴經疏注-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七入第四十七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五常徧演法力。此即不退言音。無變無斷盡故。
文二。初明一身轉法三。初顯所說多。】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身佛剎微塵數文字句義。」


【△二明所說常。】


「如是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所轉法輪無有窮盡。」


【△三示所說體。】


「所謂智慧演說法輪辯才無畏種種莊嚴法輪。」


【△二明多身轉法。】


「如一佛身以神通力第五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是則常恒之說。前後無涯。生盲之徒。對而莫覩。隨
所感見。說有始終。
△六德相降魔力。】


「佛子一切諸佛第六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即當難獲。然十皆難獲。世多魔惑。所以偏立難獲
之名。
△七圓音徧徹力。】


「佛子一切諸佛第七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077-0790b]


【即是威德。聞皆調伏故。
△八心無障礙力。即無量
力。離量非量故。文二。初無塵惑障礙。】


「佛子一切諸佛心無障礙絕為無為一切言說。」


【△二起用無障礙。】


「於不可說無邊境界盡諸有漏心善解脫。」


【心善解脫者。由三種相。一於諸行徧了知故。二於
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三煩惱斷巳。於一切
處。離愛住故。】


「慧善解脫住於實際第八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九法身微密力。】


「佛子一切諸佛第九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即是最上。此總收前八後一。更無加故。文列二十
五身。或即應之真。即真之應。即性之相。即理之智。
十身圓融。同一法界之身。不可配於報化。故云最
上微密。
△十具足行智力。即是廣大力。因行如海。果
智普周五無邊界。大用無涯故。文四。初萬行圓淨。】


「佛子一切諸佛等悟一切身語意行悉皆無雜。」


【△二智用周圓。】


「住佛所住諸佛種性成不退智入諸佛數。」


【△三動寂自在。】


「雖巳證得不可言說以無礙智悉能知見。」


【△四用無涯畔。】


「佛子一切諸佛第十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上之十力。不出三業。可以思準。
△三結。】
[077-0790c]


「佛子此一切諸佛大那羅延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九有三門。答無礙門。初明所作決定。無能為礙。】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


【此約一類世界。故云決定法。異類界未必定然。又
約佛定能為。故云決定耳。】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定從兜率是為十。」


【△二明令他無礙。】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


【如如意寶。見速獲益。薄福不覩。】


「何等為十。」


【十句五對。】


「所謂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圓滿殊勝功德。」


【離惡趣。圓勝德。】


「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往生淨妙天上。」


【成善因。感樂果。】


「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除疑惑。滿大心。】


「一切諸佛若未入正位清淨世出間一切諸根。」


【始入位。終清淨。】


「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能獲得無畏辯才是為十。」


【淨二礙。具四辯。
△三念持無礙。】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舉佛無二礙。勸物念持。】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過去因緣是為十。」
[077-0791a]


【△十有三門。答解脫問。初門明智障解脫。】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


【智安事理。故名為住。由離障故。一切能知。】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是為十。」


【△二定障解脫。】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


【由離障故用廣。為無量體深不可思故。十種之中。
各先明在定。後一念徧用。】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恒在正定是為十。」


【△三業用解脫。】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


【智論云。菩薩有不思議解脫。諸佛有無量解脫。所
作無障。脫拘礙故。故各於一塵。頓為微細作用。今
約別答十問。】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不可說諸佛出興於世。」


【答出現。】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


【答音聲。】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不可說眾生受化調伏。」


【答本願。願化盡故。】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


【答國土。】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授記。」


【答智慧。能授菩薩之記。】
[077-0791b]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諸佛。」


【答佛身。】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諸世界種。」


【答種性。云世界種入世。化物之種。應非世界海中
之種。以前有國土竟故。】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神通。」


【答自在。】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眾生。」


【答無礙利益。眾生無障礙故。】


「一切諸佛能於一塵現去來今一切佛事。」


【答解脫。無不為故。既隨一門。皆答十問。則知包含
該攝無盡。是以名為不思議也。然此文末既少結
束。似經來未盡。或顯佛德無盡故。相海等品。猶答
前問故。】


「是為十。」


【此下入第四十八卷經。】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初來意者。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近答
前品佛身之問。遠答普光眼等六根。非唯眼等徧
於法界。而其各各具多相用。難思議故


二釋名者。如來十身標人顯德。言相海者。依人顯
相。如來十身並如前釋。福報奇狀。炳著名相。相德
深廣。故稱為海。故經文有十蓮華藏微塵數相。相
體廣矣。一一用徧。相用廣矣。一一難思。互相融入。
[077-0791c]
體用深矣。若此之相。唯屬圓教。所以但標十身故
也。觀佛三昧海經。辨相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
十二相。二略說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
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雜華。即此經異名。三
中初通權小。示同於人。端正不亂故。次唯大乘。菩
薩修八萬四千波羅蜜故。後唯一乘。謂一乘修無
盡行故。又初約化。次約報身。後屬十身。十身之相
海。依主釋也。又初凡聖同見。次唯地上。後唯圓機。
然通五位。若語其體。初以形色。次即定慧。後以無
盡法界。若語其因。後通純雜。如初會說。故一一相
果。皆周法界。前二相因。如瑜伽智度等論涅槃大
集等經。廣如別章說。


三宗趣者。顯說無盡相海為宗。令物共修無盡之
行顯成為趣。


後正釋文。文有三別。初告眾許說。】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演說如來所有相海。」


【所以普賢說者。相海普周故。令行普行。獲普相故。
普賢本是會主。前說巳窮。此便說故。或前品末經
來未盡。更應別答國土等問。
△二正陳相狀。略舉
九十七相。相相之中。文通有五。一依處。二列名。三
體嚴。四業用。五結數。或略不具。至文當知。或加成
益。業用中攝。然名但依體用以立。是故皆以體用
釋名。或單從體用。或雙從二。隨文思之。或名與體
用義不相似者。即是文略。義則包含。細論一相各
[077-0792a]
依一處。則為九十七段。經自標次。今以類例相從。
依十八處。即為十八段。始自於頂。終至於足。斯即
順觀如來相海。今初依頂。文三。初約處總標。】


「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寶莊嚴。」


【通顯體嚴事實。則云皆摩尼等為莊嚴故。亦顯智
寶圓淨嚴故。一一相中。皆有事理二嚴。隨宜解釋。】


「大人相。」


【大人之相故。
△二別列名相。三十二相。文各唯四。
以依處一種。巳總標故。此處獨有三十二相者。理
實應多。為顯圓融。一即一切。故一頂中。便具權教
三十二數。若爾。餘何不然。顯頂尊勝故。善生經云。
一切世間福不及如來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
及一好功德。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一切相不及
白毫。白毫不及無見頂相。故知勝也。此約相好。相
對明之。若約人具。有好為勝。故相伏於人。好勝天
故。餘處則說好為微細。
△三正釋文。】


「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網。」


【第一相中四者。一列名。名從用立。】


「一切妙寶以為莊嚴寶髮周徧柔輭密緻。」


【二體嚴。】


「一一咸放摩尼寶光悉現佛身色相圓滿。」


【三業用。】


「是為一。」


【四結數。下之四節。皆倣此例。】
[077-0792b]


「次有大人相名佛眼光明雲。」


【雲義如初會。】


「以摩尼王種種莊嚴如眉間毫相所放光明。」


【體嚴即釋光明義。毫相放光。如現相品說。】


「其光普照一切世界。」


【業用釋佛眼義。佛眼無不照故。餘體嚴業用。並皆
準思。】


「是為二次有大人相摩尼王寶以為莊嚴。」


【摩尼名意。故不同如意。】


「常放菩薩𦦨燈光明出妙音聲充滿法界。」


【辯業用。】


「如是皆從諸佛智慧大功德海之所化現。」


【因亦業用攝。】


「是為十一次有大人相具足莊嚴彌覆法界。」


【辨業用。】


「自然演說四菩薩行其音普徧諸法界海。」


【四菩薩行者。瑜伽菩薩地云。一切菩薩略有四行。
一波羅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
情行。】


「是為十四次有大人相以為莊嚴具足千輪。」


【梵本云。具千輻輪。】


「內外清淨從於往昔諸佛菩薩智慧妙藏。」


【示身智二光。俱顯智慧。】


「是為二十一次有大人相如來淨眼以為莊嚴。」
[077-0792c]


【此通十眼。下顯業用。】


「光照十方一切世界。」


【亦通身智二光。淨眼及光。釋前普照。】


「於中普現去來今佛所有一切莊嚴之具。」


【是上輪義。即法輪故。】


「復出妙音演不思議廣大法海是為二十六。」


【從二十七至三十一。並略無莊嚴。亦由名中巳含
有故。】


「次有大人相名光照佛海雲一切法界莊嚴雲。」


【下辨體嚴。】


「最處於中。」


【此居頂極。特顯別處。故云處中。則知所餘皆繞此
相。略不明取。】


「漸次隆起。」


【正顯其相。智論第五云。如來頂有骨髻如拳。觀佛
三昧經云。如合拳。即隆起之相也。】


「閻浮檀金因陀羅網以為莊嚴是為三十二。」


【△三總結為嚴。】


「佛子如來頂上有如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以為嚴好。」


【△二眉間唯有一相。自下諸文並有依處。故文有
五。】


「佛子如來眉間有大人相。」


【依處。】


「名徧法界光明雲。」
[077-0793a]


【顯名。】


「摩尼寶華以為莊嚴猶如日月洞徹清淨。」


【明其體嚴。謂此相若收。則右旋如覆瑠璃之椀。若
展則具十楞。有大光明嚴。唯一寶光具多色。中表
皆空。即是洞徹。】


「其光普照十方國土復出妙音宣暢法海。」


【明其業用。復出巳下。即是法光。故此光名。從用而
立。】


「是為三十三。」


【結數。
△三眼有一相。】


「如來眼有大人相是為三十四。」


【△四鼻有一相。】


「如來鼻有大人相是為三十五。」


【△五舌有四相。初一即舌廣長相。】


「如來舌有大人相名示現音聲影像雲。」


【上顯名。下體嚴。】


「眾色妙寶以為莊嚴宿世善根之所成就。」


【宿善成者。此舉因嚴。偏此說因者。令譖演一乘故。】


「其舌廣長徧覆一切諸世界海。」


【即語其體。福德之人。舌長至鼻權佛至於髮際。餘
大乘中。明現神足。方至梵世。或覆三千。今直語體。
便覆一切。不假神變。次辨業用。】


「如來若照熈怡微笑徧一切剎住無量劫。」


【演法之言釋上音聲。現佛之言。釋上影像。】
[077-0793b]


「是為三十六。」


【△二舌掌之相。】


「如來舌復有大人相猶如眉間所放光明。」


【掌謂近根。次辨業用。】


「其光普照一切佛剎唯塵所成無有自性。」


【光照諸剎。令應度者無俟更假觀破摶聚。自曉佛
剎。但合塵成。何性之有。】


「光中復現無量諸佛是為三十七。」


【△三有二相。同在舌端。或居左右。或在上下。觀文
業用。但有展卷。二義不同。今依此科。初卷佛海於
舌端。】


「如來舌端有大人相是為三十八。」


【△二展諸佛於法界。】


「如來舌端復有大人相是為三十九。」


【△六上齶有一相。】


「如來口上齶有大人相是為四十。」


【上齶既有。下亦宜然。或是梵本脫漏故也。
△七牙
有四相。】


「如來口右輔下牙有大人相是為四十一。」


【謂左右上下四大牙故。故佛涅槃。四牙不碎。輔者
頰也。亦有處云。煩車骨也。】


「如來口右輔上牙有大人相名寶𦦨彌盧藏雲。」


【名彌盧者。顯妙高故。】


「摩尼寶藏以為莊嚴於虗空中流布法乳。」
[077-0793c]


【四中有法乳等三。同一演法。約資法身。名為法乳。】


「法燈。」


【照了萬境。故稱為證。】


「法寶。」


【令其圓淨。故稱為寶。即演三德涅槃之法。亦成三
德涅槃之益也。】


「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四十四。」


【△八齒有一相。】


「如來齒有大人相是為四十五。」


【△九脣有一相。】


「如來脣有大人相名影現一切寶光雲。」


【上顯名。下體嚴。】


「放閻浮檀真金色蓮華色。」


【以脣色赤好。如日初出。紅蓮葉故。】


「一切寶色廣大光明。」


【次辨業用。】


「照于法界悉令清淨是為四十六。」


【上二各應分出上下。
△十頸有一相。】


「如來頸有大人相紺蒲成就柔輭細滑。」


【紺蒲者。形如林檎。紋有三約。如前巳辨。】


「放毗盧遮那清淨光明是為四十七。」


【△十一肩有五相。】


「如來右肩有大人相是為五十二。」


【右二左三。或亦脫也。
△十二胸有十二相。初一當
[077-0794a]
中。】


「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卐字名吉祥海雲。」


【卐字正翻。應云吉祥海雲。謂以依形而立名故。先
標形相。應迴[乏-之+艸-屮]字。安名之下。以屬體攝。無違前後。】


「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是為五十三。」


【△二右有五相。】


「吉祥相右邊有大人相是為五十八。」


【△三左有五相。】


「吉祥相左邊有大人相是為六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