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17 法華五百問論-唐-湛然 (master)


五百問論卷下一百二十五問
毗陵沙門 湛然 述


○五百弟子受記品



問五百弟子受記品其義如何。


答論七喻治七增上
慢中第五無定人於下劣心生虗妄解增上慢為說
繫寶珠喻釋曰謂彼散亂心實無有定者宿有大善
不自覺知不求於大於下劣心生虗妄解為第一乘
對治此故說繫珠喻今謂論意指前入城以為其人
然不得以餘意消文以如前說故論文云第五人者
顯示過去善根令憶念故教入三昧故他釋云此是
凡夫有學未得定心執二乘道以為究竟不知過去
大乘善根今令入三昧憶念彼時如醉臥繫珠今問
二乘之人既以小定能知宿種得小果巳即應自知
若不爾者今入何定若有大乘定可入者乃是巳入
大門巳應證大理小乘法中無此定故況今只是為
應得記者說於往緣即是令其憶念何須加足入定
之言若云佛加令入令見方有是理論文不云凡夫
及以學人入定何用加之論第四無上云令解無上
說繫珠喻謂說往緣令生覺解今謂義同佛加則能
領解言令入三昧者令知彼時也。


又曰十無上及七
喻中但云繫珠不云五百授記者根熟即記後方說
喻從初為名故名授記今謂不然但由文狹入此品
中豈可未記而不領耶領謂領法非專領記若此中
領記但領法者即應有過故知不要如是通難若領
[003-0646b]
記者何以上中領前記後當知此意不須更通。


又曰
下根滿慈前巳領解五百巳下記訖更陳重明本意
解悟分明今謂滿慈內懷大行外現小迹故今世尊
為發實本非領解也。


又曰此品滿慈千二百皆記何
得唯云記五百耶答曰有四解一在會不在會二佛
與傳與三別與轉次總與無轉次四有領解無領解
滿慈一人少故不記今謂不假初義。


問從爾時至神通之力者何耶。


答曰此滿慈心念領
解今謂非領如前丘者玉篇云大阜也又丘陵塚也
㵎水名廣深四尺曰溝壑者谷也深也坑也虗也窟
室也。


問經云法食等者何耶。


答曰攝論四食一不清淨二
清淨三淨不淨四示現依止住食餘諸經論四食者
謂觸思識段增一阿含九種食四是世間五是出世
間世間謂前四出世謂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
脫食五喜食常共當除世食得出世五世食資出世
食破裂有漏於有漏不名為食又佛地經二食謂廣
大味喜樂所持可然。


問經從五百至名普明者何人耶。


答曰有云即千二
百中五百二云別也前解正也。


又云親友家者真善
友故友者同志親也禮記云僚友稱其悌執友稱其
仁鄭玄云僚友同官執友同志可爾。


問經云官事等其義何耶。


答曰餘處行化名官事當
行亦如泛駛舟而東邁矚凝沼而西流其實不行自
[003-0646c]
背真化自謂佛去今謂文辭好屬對佳。


問云何名無價寶珠。


答曰寶珠有三一水精二如意
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二中品吐一得
萬三上品吐一得無量喻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從小
至大如次配之今謂能吐所吐既殊於一出三復定
本乘不動不與三同又問此珠吐巳更能收不収入
一時能入所入同耶別耶。


又曰彼以末那相應名為
醉臥今以第六不共無明名為醉臥之體今謂若以
不共無明名為醉者若共無明應是醉醒若取通途
迷真起妄而為醉者以異生位一切無明皆為醉體
又醉與內衣其相何別既以意識為衣正是醉時意
識與彼不共無明何別若其不別應當繫醉何名繫
衣若醉即是衣醉醒應脫若醉非衣不共之時如何
取別。


問經云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五欲者何耶。


答曰
即五安樂一自性安樂二因安樂三斷受安樂四苦
對安樂五無惱安樂或云佛果五法清淨法界及以
四智今謂不爾若等以五欲合五應云色清淨故般
[003-0647a]
若清淨餘四亦然五法清淨即五解脫解脫即涅槃
涅槃即是安樂五種解脫悕向慕樂義當於欲五義
及欲復是安樂三義俱成故知五種安樂非圓極義
不得作於法華因果。


○授學無學人記品



問來意云何。


答下根之徒略有二類名高之輩前品
與記名非高輩此品與記今謂不然亦高亦名或在
前高而不名多在此中名而不高非記所攝何況前
耶然諸聖本豈有高卑迹示前後安將判記。


問經從爾時至三菩提者其義何耶。


答曰初說始因
也俱舍云於三無數劫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
釋迦牟尼今說中途隨一所逢非最初也今謂若釋
俱舍得作此說今釋法華應如壽量壽量之外應皆
云迹既其迷空王之遠乍可指寶藏之近今一代教
中行有多種如舍那因即釋迦因也迷權之說與理
相乖佛化尚自存權弟子如何執實。


問經從阿難常樂多聞至斯記文相如何。


答此陳後
行也華嚴云譬如貧窮人等故不唯多聞而能超越
要行助故彼經又云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患應當
一切時發勇猛精進即能得菩提要假聞為導又云
多聞能引樂多聞攝眾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故知此文且據一相又云亦同眾生意樂意趣今謂
若以阿難為非而引證者只應引初譬如貧窮人譬
如聾聵人等何事須引讚多聞偈及聞行相假文耶
[003-0647b]
夫引文證義先定義宗次定所引大小偏圓同異況
佛引意亦非全毀只云難與多聞成之前後阿難雖
後持我法藏故次授記。


○法師品



問來意云何。


答初一品序述因由次八品是正宗如
前信解品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此品又云開方便
門顯真實相即以一乘正為經宗逗不定性并與授
記後十九品名為流通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開
權顯實正說一乘之處雖此品及持微有一乘八部
四眾授記其因言總記略非更說一乘逗令修學而
與授記故皆流通今謂若不正逗即應傍逗傍正則
應俱是正宗若是流通但通於正何論一乘有之與
無若言八品唯為退大藥艸何故却更施三而為真
實反以法華而為權耶故知此品正開三乘之方便
以顯一乘之真實又是雙開三一之方便顯非三一
之真實故五佛章及以譬說宿世因緣只是別明逗
彼三根今此總明重顯別妙若總非顯實別亦安是。


況一代教中未曾顯遠父母之壽不可不知始於此
中方顯遠本若以權望實實正權傍若以迹望本迹
權本實如何以一經之正軌反為流通前八品內巳
有正宗至安樂行為流通分豈必說遠壽方令迹門
正說為流通耶但恐才當一國不識父母之秊所失
雖小所辱至大若不知父母之遠復迷父統之邦徒
謂才能全非人子況因果疑妨非發迹不裁。


況二乘
[003-0647c]
得記其數可知菩薩損生界塵為量夫說教者本擬
利人如何以益多為流通益少為正說若言分別功
德品中所得益者亦是前三周中人重更得益為流
通者初周巳益下二亦是重益何不以為流通況三
周中得益能幾三周外者為是何人。


若流通者只應
直爾流通正經何故逸多因地踊而䖍請世尊因有
請而頻誡誡請多於前經所說昔未曾有若也此非
正說金剛藏所請豈得是正一切經中不見流通更
有誡請不見斯旨徒勞釋經故法師巳下直爾讚說
受持之功此則正屬流通明矣。


未審以開三而糅一
實抑本正而雜流通如是抑糅福利何在。


故古人尚
分以為二段前十四品為言方便言真實後十四品
為身方便身真實約說約身俱有開顯如何後段判
無一乘故古德所分為今昔本迹況微有一乘即是
正宗未審全無聞何得道故品品中皆有總說一品
若闕流通不成若言流通但指前正則應品品皆須
指之指則不無何謂無也故知但有法華之名則顯
一部具足所以法師功德即以五師為總隨喜功德
以說聽為總不輕一句為總藥王供養為總妙音觀
音三輪為總囑累付授為總神力勸發各以四法樞
要為總故神力舉樞要以付之勸發攬樞要以重示
況復從法師去品品三軌軌法也法玅也他不見之
何須破立。


又曰於十九品中又分為三初之四品讚
重流通讚法讚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安樂行下
[003-0648a]
七品學行流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損後之
八品付授流通示相付囑稟命令行今謂初後可爾
中間不然初後即是本迹二流通也中間除壽量分
別巳餘亦流通言學行者指安樂及法師功德巳下
文者可然豈可本地久行及顯久遠之壽及以聞壽
之益而判為學行耶安樂行品明迹中行只可自利
迹中之人與彼本屬深淺永別。


問曾聞他問餘經流通何少此經何多。


答曰下文云
我所說諸經乃至千萬億其中此經最難信解諸佛
祕要常自護之從昔巳來未曾顯說義旨深遠生信
者難故流通文多又化大機易化迴心難故多流通
種種勸勵今謂義旨與前諸大乘經相貌何別而此
經獨云從昔巳來未曾顯說不判所以伹云深耶又
化二乘迴心之人所化既難能化之法與昔何別若
言會實實義不成巳如前說藥艸更為三實實義不
成亦如前問十方三世無不巳說何曾祕之言祕復
要其義何耶等引文證何不更引巳說當說今說而
於其中此經第一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未聞未解不
名善行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逆罪得記龍女果成肉
身淨根現聞獲益極至一生滅後一句咸皆與記如
是等例諸經所無小既聞法與記何須多置流通況
復流通不專在小弘經者不許獨深毀呰者安非高
上。


問法師之名其義何耶。


答曰可軌可持為法可習可
[003-0648b]
範為師此教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為法此法可習名
為法師今問此理何以不得軌名此教何以不得持
稱故知今品正語五種法師受持讀誦法華之教故
軌與持不可離判。


問經從何況盡能至廣演此經其義何耶。


答曰大論
云不退菩薩深愛樂故問深愛樂者其相如何乃名
不退答聞則深心身毛皆豎念佛慈悲惻愴流淚若
聞深法則大歡喜如軍敗怖懼倒地閟絕死者親族
見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則起隱軫不爾則死菩薩
亦爾聞說佛功德妙理歡喜毛豎色異悲泣當知是
輩必得菩提異此無分引文甚切然於所聞不能辨
異四階菩薩豈不然耶何處教中以倒地等辨菩薩
異耶。


問經云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者何耶。


答曰
三業順佛故成使等使意業也遣語業也事身業也
又云傳佛教故名使用佛語故名遣同佛行故名事
今謂義未必爾佛以三輪加弟子以三業受佛三輪
者現身為身輪口遣為口輪意加為意輪故佛三輪
為能遣弟子三業為所遣即意業恭順身業奉命口
業宣傳即使義成不傳他事唯傳佛事佛以因果而
為事也佛雖具三業正以語業為能遣弟子雖具三
業正以語業宣傳。


問經從藥王至其罪深重者何耶。


答曰毀持經者罪
多於佛者惡世損多故大集云毀呰犯戒比丘過出
[003-0648c]
萬億佛身血今謂大集通方此中從別若以為況而
云何況毀呰持法華者其義則同又勝天王會云殺
大千塵數佛其罪尚輕毀謗此經罪多於彼永入地
獄無有出期毀呰讀誦者亦復如是今謂亦應更云
何況毀謗持法華者若無此言雖知經有獨顯之言
未了經有出過之旨。


又云毀佛不損二利故毀人反
此。


又云佛無憎愛。


又云毀佛難。


又云佛在世時眾生
根勝等今謂並有此理然並未有法華之意。


又大集
云毀呰發菩提心者罪過五無間五無間逆不毀一
切佛法故也毀發菩提心者毀壞一切佛法今謂應
引如來藏經。


問經從所以者何至三菩提者其理何耶。


答曰由此
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王等極祕密故今
問只是教化數千聲聞令入一乘一乘之文處處有
之何以獨此不付阿難耶華嚴涅槃亦皆不付何獨
此經阿難過去護持法藏亦護將來諸佛法藏何以
此生此經不付為過未法劣此法耶。


又曰用毒為藥
大醫所堪小師不能今問誰為大醫何者名為以毒
為藥若以此經一乘名毒諸經亦有一乘之法。


問經從爾時世尊至供養持經者乃至盡偈其義何
耶。


答曰此明法華功高一切今謂準此等文前後非
一皆云法華出諸教上弘者何事却引俱舍婆沙等
文而釋妙經。


問經偈後長行初云爾時佛復告至難信難解者何
[003-0649a]
耶。


答曰直云三世經中此經難信解令捨權就實無
生而有生道理幽玄迂𢌞而方證故難信解今謂若
言令捨權就實如淨名中亦五百聲聞皆被彈者皆
令捨權又華嚴中法界品初如聾如瘂後見文殊逝
多林出悉皆就實般若中云若有聲聞能發心者我
亦隨喜豈非捨權就實文耶大集云第二第三授聲
聞記豈非就實涅槃十仙皆悉入實言迂迴者此亦
非奇經云行大直道無留難故何故乃以迂迴釋直。


問經云藥王至手摩其頭其義何耶。


答曰此明由法
其人成師勝德有七一佛衣覆柔和忍辱衣具慚愧
故為佛慈之所覆故二佛護念由此根熟佛善護念
諸菩薩故三有大信四有大志願五有善根六佛共
宿同住慈悲室空慧勝義舍故七佛手摩其頭佛教
被心佛攝受故今謂經文但云佛滅度後書持讀誦
供養及說則為衣覆乃至手摩應須全指書持讀誦
而為衣等之所覆也如何乃云柔和等耶若言佛衣
是柔和等者書持如何名佛衣等佛滅度後此等皆
是退大迴心人耶又前段長行初求二乘者求菩薩
者聞皆得記亦迴心耶天龍八部亦是退大迴心者
耶。


問經從藥王至尊重讚歎其義何耶。


答曰明是法身
舍利應可供養初列若說等五處次所以者何下釋
也初顯是全身舍利明理智皆滿即具足法報二身
由此反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通取菩提涅槃事理
[003-0649b]
雙盡矣今謂智即是行理即是教滿即是果何以四
法去二存二次釋又復四法具足又與無量義辨同
異等乖耶又此四法與諸大乘四法何別又云佛教
造像書寫法身舍利安於像中云諸法從因生如來
說是因彼法從緣滅大沙門所說是為法身舍利今
謂此是身子聞頞鞞述佛所說乃是小乘四諦中三
言法身者乃是小乘五分法身之舍利引證法華常
住法身之舍利真為可笑況安泥素之中使此泥素
義同五分與此經文全不相關大小兼獨別故權實
開施異故。


又問若以書偈例於經卷所住義如入塔
者若說若讀亦入塔耶此中文意但有五處即須起
塔塔中義當巳有法身全身舍利若引異名堅固舍
利此則可然若引金光明如如如如智名法身者此
是法身非法身舍利此中只云法華之教是法身舍
利故說等處即舍利處誰云在人所證法身在人即
在釋迦身中何須乃云法華經耶。


問經從藥王至菩薩道者何耶。


答曰是正因故巳入
劫數名為善行今問若入婆沙初阿僧祇此與法華
永不相關此之菩薩正當未聞未解之流聞竟還只
入於初祗尚未及於共菩薩地後心之位故非法華
聞思菩薩若言未聞未解此法華經為未善行則聞
解思惟淨名般若楞伽思益皆非善行。


問經從其有眾生至三菩提者其義如何。


答曰見聞
此經得近初地正覺聞是聞慧信解是思慧受持是
[003-0649c]
修慧今問此段上來總有三節唯於中節但有說等
前後並有書持之言為此並是修慧等耶豈以受持
即名修慧書持豈可全無慧耶前多處文皆云七地
在於分段生死與二乘齊等此中何故即近正覺豈
地前伏惑初地即得成正覺耶又復初地為歡喜耶
為乾慧耶華嚴初住巳得法身何故此中入地方乃
近於正覺。


問經藥王譬如至知水必近者何也。


答曰論云喻佛
性水成菩提故即教所詮理性初地菩提須規求也
廣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森羅萬像出過諸道以
難陟為高原以外道教為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以
妙慧為先達三業為作具簡擇推尋求菩提故二乘
昔教無大覺相名為水遠施功不巳者二利不息故
般若空教為濕土有菩提勢故聞此經為知水必近
即顯二乘教以為遠大乘教以為近空教為疎中教
為親今問正法為平原外教為平川平川有平原應
當外教有佛法二乘昔於何處以慧簡擇而求菩提
法華巳前復指何處為昔日耶若有二乘巳有二利
何須更用迴心求大二乘於昔其心巳死何處能施
功不巳般若中空與小何別般若中空何以無中中
教復指何者是耶若今教是中應當見水而但云親
耶般若自濕有菩提勢何關二乘耶又言勢者為巳
發心為未發心若巳發心何假法華。


問經從所以者何至而為開示何耶。


答曰大菩提法
[003-0650a]
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遠傍因教理行果及智相性
五種智慧並屬此經由經得故此經攝故開方便門
者即攝遠傍昔說二乘教理行果故顯真實相即攝
近正今說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盡故並攝此經今
問應當開門未顯真實若開即示者遠傍即是近正
今此經中何文先開而未示耶何處經文方是示耶
若指方便品三世佛說三車一車化城寶所等而為
開示如何對無量義四法分張此中即云四法具足。


問經云深固幽遠為何義耶。


答曰深謂妙而難測固
謂不可破壞大劫修因妙智證故非佛不剋故無人
能到窮真邊際今化菩薩故為開示今謂前何故云
唯化退大迴心者耶若唯化小何故方便品中云伹
化諸菩薩皆為化菩薩故故不唯化於聲聞迴心者
也故知伹見一途而巳若唯佛能到等覺無分故知
此經只是佛為佛說何關下地何以正宗唯為二乘
及令眾生開佛知見。


問入如來室至法空座為何義耶。


答曰教示儀軌如
十住毗婆沙云說法之人處師子座有於四法一應
先恭敬禮拜大眾二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
禮有大人相顏色和悅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所畏四
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法一不輕自身二不
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今謂此事甚善然
亦所引不當此經此經寂忍衣大悲室法空座乃引
二四都不釋經。
[003-0650b]


○見寶塔品



問初來意云何。


答如論云三平等除三染慢三染慢
者一信種種乘異二信生死涅槃異三信彼此身異
三平等者一乘平等如前巳說今謂既云如前即指
前品非獨法師若前巳破信種種乘何得藥艸更立
差別次為除信生死涅槃異故說現寶塔如來涅槃
巳後現身故三為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佛
身論云略者多寶如來一法身體示現攝取一切佛
身由平等身但說一身攝一切身又二佛同坐塔顯
二身無差釋迦分身集身無異故彼佛身即是我身
又論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示現多寶
如來塔踊分身佛集佛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國土頗利為地八方各四百萬億那
由他國清淨等顯佛法勝不唯穢土亦於淨土佛土
元淨故有此品來今謂準論釋之無法不通。


問曾聞此品有妨難云問何不依清淨土為二乘說
說巳證法方有淨土。


答曰欲顯二乘趣於大故初穢
後淨今謂若爾二乘迴巳不復更退應當其土永淨
不穢故知二乘得授記時各各皆得淨土之記則了
化土淨穢為生不待此淨方為所表蹔淨還穢即表
入實於淨名中亦見如來足指按地淨巳復穢仍證
初果故知今經土淨為坐分身說法所表乃居空土
正表二乘得授記巳入無生忍分證法身分入空土
故以表之乃至般若中放光所見諸土所表準知況
[003-0650c]
復此明塔踊證經經力巳令所被入寂故居常寂而
以表之不須餘釋。


問佛何故現無量身耶。


答論云示現彼此所作事業
無差別故初權後實所作同故今謂若前序中因光
所見及以文殊引古佛答巳表一切先權後實此中
分身本為開塔塔表只是證於開顯如其不開徒云
先權及以後實何益於此開妙意耶故知所表不得
雷同。


問有人問云何故塔踊昇空而不變土分身佛集始
變土耶。


答曰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之相分身為
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今謂多寶處空土何用淨分
身在地故土須嚴嚴於化處表諸佛所居元皆淨土
空表法體以時眾新證悉等於空若言多寶為順二
乘即令始穢終穢分身為順菩薩令始淨終淨當土
淨時多寶亦在當土穢時菩薩亦在同穢同淨何以
分張況復塔踊在空不曾居穢何以居穢而為並難
況云法華專為二乘只令始終一切俱穢況與前穢
後淨義復相違又多寶為聽法華經故經既通益菩
薩聲聞何伹順聲聞而違菩薩土淨不專菩薩故知
順義不成。


又曰多寶為順二乘之初位故居穢土分
身為順二乘之後位故居淨土今謂分身順後義巳
如前多寶順前何不順後空不涉穢巳如前說故前
後二釋義旨相違又聲聞法華前後若別菩薩本在
何位而令後淨耶既云七地巳前同於分段聞經增
[003-0651a]
道方乃後淨亦同二乘何須別說又若二乘人因聞
故淨三周之後即應巳淨何為至此因集分身故知
謬矣。


問又有人問主變有三時客坐但二位。


答曰顯分身
數多今謂此亦非答客多何妨三位。


又曰顯次第至
三方極顯此一乘三乘極故今問若淨至三表三極
者應當三極一不極耶。


又云方便對藥艸三一二俱
極前後互相破三一俱不極故知淨所表何關於所
聞。


又曰本穢顯凡位初變表聲聞次變表緣覺三變
表菩薩出二至一位滿足故不多今問何以穢前屬
聲聞此穢屬凡夫所表既無定良由所釋非若言客
主及客多亦未成正答是故多少答非答於二三故
知三坐亦不妨多又若三變用表三一何得對坐二
三為問又一變至三淨無差別三乘深淺所斷義異
故知不可用表三乘況復今經既本會三何須更用
三別為表。


問又有問言客佛何以再坐。


答欲令三變至於道故
今謂此亦不答問以不答故故更設問何不三坐答
再證法華文義深故今謂文義至三文義應淺以答
不了又更自云并多寶坐亦是三也今謂本問三變
坐那將變前答若據此問詞元來不須問何須苦建
立述答又不明今謂客佛再坐表應勝劣三淨無異
表圓三智圓破三惑諸佛所依咸依三諦能坐諸佛
三智無虧多寶先巳處於實空欲見多寶須證三淨
[003-0651b]
故知非具三智無以見非破三惑無以開。


問經從唯留此會至他土者如何。


答曰堪聞有緣者
留不堪聞無緣者去今謂三千之外八方各移四百
萬億此等是今釋迦化外本來不論有緣無緣何以
移之以論可否又八部何以在會人天何以被移應
有所以不見判之。


問又有人問諸佛侍者何以各一。


答但證開塔不假
侍者傳信軌儀一人足辦今謂傳信軌儀一人足辦
理實如然將對開塔理非穩便開塔理須集於分身
分身理應有於侍者親疎似別非全不假是則一侍
者表眷屬無雜主伴並為開塔之緣。


又曰侍者何處
坐答何須坐今謂共教聲聞迹近於佛是故令坐菩
薩形儀疎遠故立若大乘中菩薩則坐聲聞乃立此
中侍者傳信與欲理合未迴經無却迴之文共成開
塔之事是則同坐空座同表寂光坐處高深何謂不
坐。


又曰淨名待客座假燈王釋迦延賓侍者無座答
彼俗此佛是故不同今謂淨名挫小故空室而待今
表巳空寂故借座於燈王為挫小愚折而還與若言
彼俗應辦座以侍賓何以知客應來而除去所有日
時欲至而中饌落然不辦供須而反責於客怪無牀
座推過在他故知不應俗情為並。


又曰變土有五一
變土量二變惡生三變淨相四變惡土五變土嚴今
謂量相如經其事可爾生移非變嚴乃新來。


又曰下
文云令諸菩薩於靈山散華以不變會處故也上文
[003-0651c]
唯留此會眾此理不然上文云唯留據堪聞法者豈
待變淨留穢示客事亦不然據實而言山處皆變於
山散華說舊名耳今謂此解甚善伹帶世情縱留靈
山少穢用表舊化之境以對分身諸佛有何恥客之
慚仍舊無失移山未放。


又曰以淨覆穢名之曰移未
發心見穢巳發心見淨隱穢彰淨名之曰移移相移
心故伹云移諸天人不云移處今謂處本不移何須
並難覆不名變何用曲消凡言覆者下穢仍在後若
復穢羯却新來有去有取乃名為覆又言覆者淨從
他得復穢將去故名為覆若不爾者徒勞虗立況心
之與相但可云變不應云移又若天人但移心相此
亦違經經現云移即是移身何名移相故但順教理
自宛然留山移眾二相灼然何關辨心移淨彰隱。



曰如文殊欲至華現山中何處有山山巳移訖若作
不移宛然仍在今謂既置若作之言豈非從來無決
當知本自猶豫何須難必移山鑰者玉篇云戶鍵也
關東謂之鍵關西謂之𨷲鑰古字耳。


問經從釋迦至結跏趺坐者何耶。


答曰論云示現化
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為成大事故也即一大事
因緣也又曰表三乘同坐一乘座今謂人是能依座
是所依若約事責二乘之人出家與菩薩同坐一牀
有何可恠若從理責解脫為從所耶能耶所脫是惑
得空既異所脫豈同若言七地巳前齊於二乘名同
坐者此乃大品三乘共位未足釋此同坐之儀若至
[003-0652a]
法華無三乘號亦不得立同坐之言。


問經從身出妙香令法久住者何耶。


答曰顯身出香
利生說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佛出乍長讀文似分
身佛出長行伹有釋迦燒香以待客非客出香以待
主今謂等近世情如世設食主客更宜復有何失故
全近世情非釋聖理。


問經從諸餘經典至是則為難者何耶。


答曰總有六
難皆有對比初五行說難次二行書難次二行讀難
次二行說難次三行聽難次五行持難今謂分文甚
善何以不見述難所由為諸經並然獨此法華耶若
其並然經非奇異獨此有以何不云耶。


問經云若有能持即持佛身者何耶。


答曰此結持勝
今問何不釋持名持佛身之所以耶若持餘經持佛
身不。


問經從若佛滅後至應供養者何耶。


答曰如華嚴經
偈云若以三千大千世界頂戴一劫中不動彼之所
作未為難信是法者是為難大千塵數眾生類一切
供養諸樂具彼之功德未為難信是法者為殊勝若
以掌持十方剎於虗空中住一劫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甚難十佛剎塵眾生類一切供養諸樂
具彼之功德未為難信是法者為殊勝今謂此之殊
勝以讚彼經彼經為即此經以不此經若異何以引
來若即此經如何辨異況彼華嚴但以福比不同此
經以法比之故云乃至不受餘經一偈人不思之徒
[003-0652b]
引何益。


○提婆達多品



問品意云何。


答論云六記之中即無怨記也今謂無
怨者明怨本無非為無怨而方與記。


又曰為顯持人
可尊重故又顯此經成道疾故即龍女是今謂何不
云為顯師承為妙果因為顯聞品得大利益為開調
達非定惡人為顯佛迹所稟不同。


問品名何義。


答曰佛之堂弟斛飯之子從天乞得故
名天授今謂若直作此釋與下文違若準此世從天
乞得則不應為釋迦之師故應須云天授迹也證天
然理應授萬物本也故知此經不可卒爾而消釋之。


問有人問云此品有龍女成佛何以獨云調達品耶。


答曰引天授之良緣乃釋迦之師傅餘雖顯勝非佛
往因故不題品今謂經題品名隨事不定或離或合
並可通行忽餘文多亦可別目。


問有人問龍女何不別題品耶。


答曰文殊順緣之善
友諸經或同天授不然顯經可重故以違緣而為品
目故不以順緣而為品名今謂亦不全爾此品意說
釋迦之師顯釋迦之尊法故引調達昔事智積請還
如來留之知文殊應至顯所持法勝畜尚須臾而成
佛驗以早契而辨教功而苦以違順二緣挍題品目
若也順緣不合題品妙音觀音法師藥王豈並逆耶
況復諸教造逆之緣不關本時弘經之事同在迹中
所顯仍別故知受經之日還是順緣造逆之時不云
[003-0652c]
弘法逆順迹異本非異緣故勸持經非專順逆何以
將末而談本耶阿私此云無比蓏力菓反作苽音讀
今謂鄉音謂之為鄙經語不可輒移國土所譏隨宜
亦善玉篇云菓謂桃李之屬蓏謂苽蓏之屬又云有
核曰菓無核曰蓏又木實曰菓艸實曰蓏又云木上
曰菓地上曰蓏。


問有人問云智積何故白多寶佛而釋迦留。


答曰待
者請還故白多寶賓主之道釋迦留之今謂雖附世
情不無端鄙欲還應白本佛理合如之留住屬在利
緣非直專存賓主知事弟子方可從師深達外儀應
物設則知證前巳白去曉起後以白還故佛留之令
待妙德。


又有人問經首及。


答並在會中何故此中始龍宮出
答利物多端去住咸益佛創說一乘便即隱而不現
今為證驗方出龍宮今謂此中小違自昔共質乃緣
經無去語是以眾共置疑只云創說而隱何成釋疑
但名為法王事迹難測故海會之質豈待此迴不可
二身並設故潛此彰彼非隱而隱此須無形不來而
來言從海出儻宜並現如集分身忽俱不宜如佛告
滅問又有人問分身既在不獨兩尊何故文殊獨禮
二聖答逐近偏歸未必須普故知東方聖人偏禮二
尊西方開士寶但分二分身尚在亦復何𠎝今謂分
身若在理雖無爽今既巳去問答不成故不可以施
寶為例若以施寶而為例者以後例前誠為非理驗
[003-0653a]
施寶分二必分身巳還今分身未還故文殊不爾所
以文殊來時其塔未閇故云敬禮二世尊足東來西
聖二義永殊妙音來時請釋迦為示觀音施寶與塔
非人故於二緣𨳲而尚住分身諸佛由此而還若引
以為儔失之甚矣。


問經從智積菩薩至其數幾何其文何耶。


答曰此有
二益一成道速二轉惡身去畜生之貌轉女人之質
皆是經之所致也今謂身子得記八部猶同何以此
女獨成正覺況四眾人類悉無所階人畜相形為何
所以又此龍女先得經力應先巳成何故會中獻珠
表速乃成獻珠速達何關經力令成以此諸途希聞
與決為餘經亦爾為唯獨法華若唯獨法華釋迦昔
日曾為王子未云成佛尚覆講經而於于今始八方
作佛若餘經亦然何足可歎因智積問別求速得文
殊別引以證速成見佛獻珠五礙疑盡忽然變化徑
往南方釋迦何遲經茲塵劫豈王子弘法劣畜女耶
請答。


問經云仁往仁者何耶。


答曰周禮云仁者有六德一
曰仁鄭玄云愛人及物曰仁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
親曰仁殺身成人曰仁仁者忍也好生惡殺善惡含
忍曰仁此俗人之仁非文殊之德以文殊勝德合之
有何不可。


問文殊師利至能得何耶。


答曰文殊答中有十六德
一龍二女三小四慧利五知根六得陀羅尼即聞持
[003-0653b]
也七得定八了法九不退十辯才十一慈念十二具
德十三迅辯十四所說深遠十五仁慈謙讓十六和
雅今謂此十六德無以顯速但經列之應有深旨除
第一第二餘須辨異初二雖除應云何以居龍而小
有餘十四令速成耶若唯由經經誰不得羅漢得記
經劫供佛而此畜女如何速成請答。


問經從舍利弗至是事難信為何義耶。


答身子申疑
次所以者何至速得成佛者釋曰一身穢不得二時
少不得三障重不得又如超日明三昧經云上度比
丘語慧施曰不可女身得成佛有三事隔五事礙故
也三事隔者謂在家由父母出嫁由夫主夫死從子
亦同俗書三從之義五事同今但彼云梵王須淨行
四等今文意者女人欲重故帝釋須勇猛少欲女人
多態故魔王須具十善尊三寶事父母師長女人輕
慢教故輪王須十善崇德女人無淨行故今問既引
經廣述知不得作竟有何因緣龍女得作若指法華
其行似何請答。


問經從時龍王女至速於此者何耶。


答曰龍女成佛
有二初獻珠喻後示成佛初又分四一獻珠二反問
三直答四結喻今問獻珠何能斷二聖疑若二聖難
當則龍女事非若龍女事真則二聖難謬難謬則引
經無據問當乃龍女嘿屈不釋所以直云獻珠耶請
答。


問經從當時眾會至妙法其義何耶。


答曰示現成道
[003-0653c]
又二一見因二見果今謂言示現者為久先成為今
始現若今始遂何因果耶不釋智積所疑而但直云
因果請答。


問經從無量至得受記者何耶。


答曰但彼此得益今
謂聞說何法速得益耶若說餘法豈引法華行因以
證法華行速若說法華此等益眾從何處來為皆悉
是退大迴心耶請答。


○持品



問品目如何。


答論云持力有三謂法師安樂行勸持
釋曰法師通能所安樂唯所持此品唯能持今謂論
文但云持力有三故一持字通於能所故知三品皆
通能所如法師是人師從故法安樂是行藉能行人
勸持灼然義兼能所法師無法非法師故安樂是果
行是能趣望果行因有人方達勸持是人所勸是法
如何偏判各云能所。


問能所既爾請更釋名。


答曰持任持令不壞故書寫
乃至修行皆名為持今問既云書等書等即所何謂
為能亦單云持義亦如是若勸持雙標即前是佛勸
而今持之或云此品是佛顧菩薩勸持理雖未爽經
多單題今謂等欲依論何不順論復云經多單題非
單亦是寧可雙是焉可從單。


問經從於惡世至遠離解脫者何耶。


答曰明惡有六
一土二生三根生四多煩惱五貪名利六不欲解脫
今謂六惡雖爾應云緣別化物在機。
[003-0654a]


問經從復有至不實者何耶。


答曰此土有八惡一處
惡二人弊三慢惡四德惡五瞋惡六濁惡近外道故
七謟惡起諭謟故八不實今謂同是此土何以前六
此即八耶。


○安樂行品



問此品下文何義理耶。


答三流通中上四品讚重流
通此下七品學行流通今問學行屬能如何屬所又
曰雖復前巳讚重若不說學能行弘經之行末代多
難頻生傷毀不能弘通準此釋豈判屬所又曰於七
品中安樂一品是所學弘經之行誦出等六能持經
之人人由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若無所學之行
其人何由建德故安樂為所學之行若無能行之人
其法何由廣布今謂若此品為弘經之行此則可然
如前所釋云身子文殊彌勒為三處請主此則不爾
何者凡有請者皆是請正此中自判以為流通文殊
但云於後惡世菩薩摩訶薩云何能說是經故知不
得為經緣起緣起在於初中流通居後故不例也故
知安樂行是迹門始行弘於迹經云何釋言云是涌
出菩薩之行安令本地久成反學迹中始行若實學
於迹中始行如何彌勒不識一人乃問受持誰經集
何佛法從誰發心因如來答說醫師喻父少子老乃
至住入出於百千三昧如何得云伽耶佛化集此佛
法始離惡緣不說他人好惡長短等方始夢見當入
諸位故壽量品唯說如來本地久成久遠眷屬豈應
[003-0654b]
反學迹中始行如八十老人為教玄孫令讀孝經如
何令子反讀此典又分別功德但論聞於長壽獲益
經文何曾令學四種之行縱八界塵是初發心亦是
聞遠非聞安樂行而發心也隨喜功德彼自挍量第
五十人以淺況深淺法以為法師品本不輕自明往
弘一句得淨六根亦非專修四安樂行若通方云引
於法華此乃可爾又學無學巳前諸品既是一實唯
為聲聞豈令地踊久行菩薩反學聲聞入實行耶究
竟不知何為六品所學行耶。


又曰論云為七慢人中
第六集功德人謂有功德人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
增上慢為此人說髻中明珠釋云求三乘果者名集
功德人昔日總相說於大乘彼心未定退取二乘取
非大乘得功勳小但賜餘物今謂論中直云非大乘
不云小者非大之言義兼大中漸次等也兼取安樂
弘經之行是非大乘之對治也應取此行退取於小
即非大乘也又論但云說大乘法以此法門同十地
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記乃釋云令二乘同十地行佛
密授記今謂論說初心四安樂行同十地滿即是發
心畢竟二不別也義同賜珠如十地滿初心一句尚
堪記故況弘經者而不記耶此經二乘顯露得記是
微密之密非祕密也。


問四安樂中為有幾行。


答曰四行之中具有二行但
在初行中說之耳。


又云有二行一妄二真應無所行
捨諸妄想今謂初行觀於實相實相不當空有真妄
[003-0654c]
四行既其總名安樂安樂即是四行之果一一行中
具足四句不當四句以實相果非四故也。


問經從菩薩至變現之戲者何耶。


答曰此中有三一
損害緣二惡見緣三壞亂緣菩薩雖為普化之緣始
行之人應為簡擇今謂此中既云始行之人何以分
品云踊出修學又云律中入王宮者有十種過失吳
主同輦一代為榮秦王讓妻千齡受恥今謂吳主同
輦永代光榮秦王讓妻千齡莫測何不自誡譏斥先
賢尼乾子離繫外道既云是後六品之行豈地踊眾
須此誡耶言文筆者謂詩歌之類為文碑誌之屬為
筆言路伽耶陀者先言惡答對人正言路迦也底迦
云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惡徵問人正云縛摩路
迦夜底迦云左順世外道執與前乖者名左順世也
者言貫上二處那羅者文畫其身變現獻者作幻術
等阿含云智常懷憂如似獄囚愚常喜悅猶如光音
天今謂此不許觀何論作耶扠刃佳反以拳加人經
文云不親近至律儀者旃陀羅此云殺者不律儀也
正云旃荼羅此云嚴飾惡事自嚴行持以為標幟搖
鈴持竹為自標故此中舉六雜心十二謂殺羊養鷄
養猪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呪龍屠牛犬伺
獵涅槃十六牛羊猪鷄為利故買肥巳轉賣為利故
買巳屠殺即為八九釣魚十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
膾十三捕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呪龍對法第
八有十四屠羊養猪捕鳥捕魚獵鹿罝兔劫盜魁膾
[003-0655a]
害牛縛象立檀呪龍守獄讒構好為損等正言意思
廣重損害寔深𩵾亦捕也亦可作漁。


問經從又親近至無所希求者何耶。


答曰如大經云
菩薩怖畏二乘如惜命人如寂調音天子所問經云
佛告文殊譬如有飢渴羸瘦寧忍飢渴不食雜毒之
食菩薩亦爾寧慳嫉破戒惡口懶墯妄念無智終不
悕求二乘果地佛告天子如貧人食是輪王毒故二
乘者持戒精進即是菩薩破戒懶墯故不親近來者
說法不願親狹利養恭敬今謂彼經譏剌彈斥不同
此經不共住止亦不捨離故於是人不讚其美不說
其惡故知與彼一向不同於此二乘皆當作佛故不
與彼滅種經同人不知之徒引何益。


問經從文殊師利至以為親厚者何耶。


答曰有二一
長染緣二非器緣十誦云譬如熟食人所愛食一切
女人亦復如是令人愛著不能捨故智論云清風無
形猶可捉毒蛇含毒猶可觸女人之心難可近捉劒
向歒猶可勝女賊害人難可禁四分律數往俗家有
五過一數見女人二數相親三轉相親狹四便生欲
想五或時致死次死苦惱今謂大小乃殊所防可爾
然須分別二教意殊小為自行此為弘經彼為成小
此為棄小彼唯制無開此亡犯興利。


問從不獨入他家至不樂與同師者何耶。


答曰此有
三一譏呵緣二非軌緣三散亂緣瑜伽論云應離十
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言十四者長
[003-0655b]
含云身語惡業有四謂婬殺盜妄惡因有四謂貪瞋
癡慢離六損財法一躭酒二愽戲三放蕩四迷著伎
樂五惡友相損六漸隨彼說今謂此乃常誡於安樂
行其事太麤豈安樂行者有酒愽耶藏隱六方者如
長含云羅閱城中有長者子名善生積世相傳清旦
禮六方令六神常護父死後忽然值佛問有法義不
佛言有與汝不同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
西方親友為北方僕使為下方沙門高德為上方。



此始行弘經伹不許親近何得以俗中邪計遇佛正
法化耶乃至四惡友四善友却非安樂行人之所離
也。


又曰膾割也細切為膾衒者行賣也亦自媒也里
者五家為隣五隣為里二十五家為里居也方居一
里之中也乞食法有十三種一住正戒二住正威儀
三住正命四住正見五依法六依時七依處八依次
九離貪十離取著十一離瞋惱十二離麤獷十三離
憍心初四正住乞次四住軌則次五捨煩惱又有二
種一自利二利物纓絡二十種寶雲經乞食得巳分
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擬與貧下乞兒一分
擬施水陸眾生一分自食然以一食供諸佛等今謂
十三之中前八可爾後五小法今不用之安樂行人
自有離著深妙觀行非離而離而行乞食乞食具於
三德之法具如古疏釋迦葉中。


問經從衣服臥具至安樂供養者何耶。


答曰如大論
四法師偈偈後又云得入旃檀林而取於臭葉既入
[003-0655c]
七寶山而但取水精有人入佛法不取涅槃樂反求
利供養是皆為自欺亦欺他人今謂此乃誡於貪名
利者亦非誡於安樂行人今此自有安樂大利伹為
護於弘經行者恐有退緣。


問何名輪王威耶。


答曰瑜伽有四輪王金輪望風自
伏銀輪遣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輪奮戈始降如
次以配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今是化身化二乘
人故是鐵輪今問論文何以具列三身此經既其只
化二乘論文具列論則有失又用化身化二乘人何
以乃云破變易魔況釋行相與涌出行相永乖耶。


○踊出品



問來意如何。


答文中有三此品正明具安樂行流通
之人壽量及以分別功德因釋此疑展轉生起隨喜
及以法師功德明於助正依安樂行流通之人所得
功德常不輕明佛自身往居因位以安樂行及忍辱
等流通此經勸物修學故此品來今謂壽量及分別
功德釋疑故來應以踊出而為正也若爾方便品等
亦證彌勒疑故來何者文殊答竟恐因起豈證弘經
不虗須明佛壽長遠故召下之意本在發疑疑為正
由此之謂也。


問論何所云。


答論云七者教化眾生無上故地踊出
無量菩薩摩訶薩今謂論釋甚當正明如來住昔所
化所化既久眷屬數多稟法非小受者功大召昔遠
以示近令弘經以益當化無過此故云無上何須苦
[003-0656a]
云行安樂人及以因起等耶若爾應當踊出無安樂
行答曰從通則有據別乃無安樂果通其行亦遍今
乃從始始則從別果通因別行始果終豈令極人更
行始行故知此是緣理修習弘經之行理即三德故
稱涅槃即與法師三法持品被鎧等同故自法師來
皆緣理立行以弘大法故彼菩薩一一皆是唱導之
首居極三德而弘三軌之妙教也。


問此踊出品踊字亦跣足耶。


答曰若作此踊亦跣足
義此如水漫應從水作今謂亦不必爾所言踊者只
是騰躍身子心喜如上騰也何必須以跣足義耶乍
可稍如水踊故也。


問曾有人云何不云從傍而來乃言踊出。


答曰明依
四行以持經踊出生死之地今問此諸菩薩一一皆
是唱導之首各將六萬身皆金色三十二相位居補
處既出生死之地不應修於始行若出生死之地何
以住於下方事問理答於義未通為何時中修此四
行今方出於生死之地。


問爾時佛告至廣說此經者何耶。


答曰顯佛化功止
他不許縱令他護亦有何𠎝今謂作此說者不無其
妨一者不知壽量以踊出為序兼令地踊弘經二者
不知化境從緣所弘處別。


問經從諸菩薩至謂如半日者何耶。


答曰此經所說
劫者或晝夜月時秊此以晝夜合數不廢二十五夜
成五十小劫或五十日五十月及以時秊讚德逾深
[003-0656b]
時長可悉受讚神力亦等讚時神力變其本心聖通
延促光景眾生受法以是忘疲況聖冥加輒生勞厭
故諸四眾謂如食頃法食資持神通制御故經多劫
年命不虧今謂只云五十晝夜或時秊等謂如食頃
有何不可何須云劫以亂大劫勞子巧解迂回曲通
為佛智力神通竭耶不能令其五十小劫如食頃耶
又何不直云經五十劫而云小耶是則應云小夜時
月秊等若爾何者以為大晝大夜時秊月耶小本對
大大即八十小一增減若只夜等而以為劫何須復
著變心聖加延促等語論雖通明時等意舉通以取
別又日若名劫淨名中只應云七劫以為一劫一劫
以為七劫而以七日對於一劫為延促耶為諸經論
但是延促皆日時等而以為劫只此中耶故此中解
不可信也。


問經從我於此眾至決眾疑者何耶。


答曰此不識也
今問何以釋迦補處不識行四安樂行者耶應云阿
氏多阿逸者訛也。


問經從娑婆至悉當得成佛者何耶。


答曰顯住處智
深於此伽耶化處乃知昔化非今伽耶故云常在靈
鷲山等今問既非今化何時行此四安樂行況處別
智深故此四行非教此眾況劫壞後伽耶應改縱使
劫劫皆名伽耶乃是名同其體必別如何得云我常
在此又問常在之伽耶與成壞之伽耶同耶別耶不
成不壞名伽耶不不成不壞名華藏不處名華藏是
[003-0656c]
報身不。


又曰佛生伽耶道成摩竭相去非遙故云不
遠。


問經從從是巳來四十餘秊者何耶。


答曰如本起因
緣經云十九出家思惟無相三昧經云三十成道智
論佛臨涅槃告須跋陀羅我十九出家出家巳後過
五十秊不說成道之時是則佛秊八十矣有云十九
出家後五秊事仙六秊苦行三十成道故告須䟦過
五十秊故今云四十餘秊即七十餘矣亦有諸部大
乘經中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等又增一中含雜
含出曜和須蜜論並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善見論並
三十五成道本起經云出家時指耶輸腹却後六秊
汝當生男遂懷羅云佛六秊苦行成道之夜始生羅
云但云六秊在胎不說十一秊在胎故知二十九出
家三十五成道六秊之內苦行事仙菩提流支引經
偈云八秊作嬰孩七秊作童子四秊學五明十秊受
五欲六秊行苦行三十五成道四十五秊中教化諸
眾生真諦及西域記並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金光明云佛壽八十今言四十餘秊即七十有五并
初成道秊合四十一秊名過四十今謂佛生時節涅
槃住處身相說法諸部不同乃由見別不須定判故
古德消經漸中更加不定祕密良由於此若不爾者
豈可決判本起等經而為非耶亦不應以多說之文
而證為定若多說為定上座部應非況諸不同皆是
佛說同聽異解斯之謂也。
[003-0657a]


問經從譬如至難信者何耶。


答曰舉喻難信色美喻
佛相好莊嚴髮黑表佛設秊八十而無老相於一切
時好巡舊處故大般若說八十種好中云有常少不
老今問是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必有八十種好何
以即老上云修安樂行安樂乃名涅槃涅槃無老故
第七經云能持是經不老不死是則合譬譬法不成
二老相違兩少乖互。


又曰秊二五表佛出生死不居
二十五有今謂是諸菩薩從地出巳即詣虗空亦表
不居二十五有何以譬於百歲人耶。


又曰巳上表佛
成道近設秊八十但如二十五今謂此諸菩薩可即
如老人耶況復伹云出二十五有義理未成。


問經指百歲人者何耶。


答曰表所化菩薩高高位遠
百福莊嚴云我生育令其道長是事難信今謂佛亦
百福莊嚴之身亦應百歲德高位遠可過於佛若菩
薩位高何以令行始行安樂。


問經從佛亦如是至甚為難有者何耶。


答曰初牒佛
成道時促後明菩薩七德七德者一脩時長二勤精
進三定自在四得神通五久修行六能習法七巧問
答今問既具七德如何誡之令勿酒愽遠畜養等及
遠不男魁膾等耶。


問經從譬如少壯人至舉世所不信其義何耶。


答曰
此與長行互相影顯父言色美髮黑具相巡舊之徵
子稱髮白面皺久修猶缺之相髮白有聖道久修之
徵面皺帶相好未圓之兆今謂未圓即少那云子老
[003-0657b]
巡舊即老那云父少故知佛垂化身而設化表以色
美髮黑之秊菩薩住法身而稟法表以面皺期頤之
兆是則化望於報相乃未圓不斷惑因修時行缺是
諸菩薩七德巳圓望彼四階故父翻少久修為子事
正相當。


○壽量品



問來意如何。


答此中大眾因見菩薩位高眾大生疑
今辨法身本無起滅化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眾
何所疑哉故次前品來也今謂此品化誰故來增道
損生盡皆退大以不故知非可直云是今報身法身
應云久遠所證法身故論列報身即引經中壽量為
證故知不得云今日也若獨云法報何經無之華嚴
云毗盧遮那淨名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又云金剛之
身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虗空實相般若等諸例甚眾
何不先以地踊立疑令識真化聞法之眾何不皆如
分別功德何以苦蔽久遠之功但云此品釋疑故來
應信久遠之談一代所覆來至此品方發近成釋中
雖有久證之言而不識於說遠之意釋分別功德品
文亦云聞佛壽命長遠之益而對面不覺說遠功深
何不只云聞佛法身空寂之益而云聞於長遠益耶
又云若十九品為正宗者下之五品明一乘果又分
為二初之二品明巳滿果後之三品明未滿果初巳
滿中又二初正明滿後辨時眾因此獲證不同今謂
流通與正二義元乖何得兩度分文二義相反況三
[003-0657c]
周說法得記果圓方便品初廣明果智十方三世滿
果義同長者耆秊正譬於果信解失子之日其果巳
成藥艸印述之時果智久滿化城導師之號信是果
人示五百之衣珠明非因友開輪王之頂髻果義巳
張故立壽量之言為發昔果之近令知昔果所化不
多久遠先成眷屬難測徒自多說不曉旨南問論云
治第七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說第一乘不
取為第一為第七增上慢為對治此說醫師喻論又
云第七人者根未熟故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釋云
現在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令集善根悕取一乘示
現涅槃分限名量令集善根後方調熟今謂準此論
文既闕釋疑之言又無果疑之語久成本果復不指
今若但指今今果曾說何須踊出以釋果疑若只辨
果以對於因諸經常談何足出轍而增道損生數倍
餘經驗一代所無信人情咸暗論文既云未熟信知
本迹義殊豈有方便開權復聞藥艸開出入流通分
仍曰機生故知迹熟本生須聞長遠所以雖曉迹中
開顯不達久遠一乘故示本地益人令知久成先熟
功德具足成就數多數數唱生涅槃非一非一故表
滅非滅涅槃故表生非生故實成巳來生滅為物伽
耶始現知生非生一代教中咸云始滿久說誠為不
易今古誦迷津故論云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
示現三種佛菩提有此品來故知論意欲總明自受
用報為報佛菩提智所契法以為法佛菩提對今應
[003-0658a]
化及以中間唱生唱滅咸屬化佛菩提故自受用一
向在遠此中應化一向在近他受用身近遠無定又
若今世實滿則自受用無俟遠談若實久成事須實
說是則自受用報不併長時豈並如釋迦咸喻茲塵
界而論文簡要但直語三身久遠之言具指經本論
釋此本遠近共論三身具足人不見之但云從果果
若實近三並非遙果若實遙三並非近今對近示遠
本具三遙故知迹經咸示三近若不發近何能識遙
故一代不知事不徒爾今方顯示誠非易知然近遠
約事理無本今應尚不當於本今法報豈專於遠近
故知論云成道無上者成中顯極故云無上故論三
佛義兼本今論又云九者示現涅槃無上故說醫師
喻釋云除七慢中說醫師喻者化根未熟示現入滅
令其根熟佛入涅槃化滅非滅非如二乘故名無上
今謂此是中間滅非滅耳今既未滅而說滅喻實成
後化滅非真故一代教中未說爾前有曾成處何滅
之有諸經所無故云無上故知論意深契經宗但時
代釋人違背教旨又前釋經緣起中云此品為酬彌
勒之請夫酬請者皆是正經流通但云發誓弘法若
以酬於身子之請而為例者此則可然本迹義殊何
須別說。


問品名如來其義何耶。


答如來者法報應化之通名
壽者所受之命量謂齊限故此品明三種佛身命體
齊限住法性理顯應群機即受用自體今謂若依三
[003-0658b]
身釋品契論符經何惜豎論詮量本迹況釋壽上聲
量字平聲謂貶量校量三佛壽量褒貶計校三佛之
壽今謂貶者退也減也損也褒謂取也起也亦稱歎
也故三佛之壽長劫稱美未得一毫一念貶量其過
莫大呪復不云有量無量長短同異伹云褒貶得失
便生應化有終法報豈爾法報無量應化不然故知
品文豎論久遠三佛之壽對迹三佛同異詮量具如
古德所釋品目。


問有人問何不以醫師為品號而以壽量為名耶乃。


答云因壽量舉醫譬去末從本今謂壽量是法醫師
是喻舉法攝喻非本末也。


問又有問云初科文云先陳壽量除根未熟等何故
非是法華正宗乃名流通分攝耶。


乃答云當機一乘
正逗聲聞以示滅後化初根未熟故故非正宗雖說
壽量不記聲聞雖說醫師亦無記小以此智積前者
請歸不爾中途請還何速由斯此品但是流通說為
正宗便有此妨今謂不集功德巳如前述理須屬正
豈待固論故知此師懼義不穩假生此問以塞他疑
徒施從來理竟無準若云不記聲聞便不屬正今亦
反難未顯本壽應非正收良由不曉本迹二門致令
判文進退是則本門一向永異諸教迹門由可有異
有同故迹門中以今望昔則今正昔傍本門望迹則
本正迹傍二門傍正俱名為正二正之外方在流通
故一經之中以本為主未發迹時而以伽耶為實成
[003-0658c]
者機未熟故故以三周且生根敗令成菩薩方說久
成故增道損生益至補處示滅在乎雙樹醫師指於
涅槃涅槃本示滅即是生故舉中間以指本滅智積
發起文殊化事唱去密意以待留緣豈有古佛侍人
不知文殊應至不知本經未訖唱去留仍住耶若以
請還之緣判屬流通受留聞經故須屬正何法師一
品寶塔半章判屬流通令經破碎故古德所判本迹
各三本迹理彰三義彌顯故知流通屬正為失乃輕
正屬流通失當機益。


問經云爾時佛告至誠諦之語其義何耶。


答此品有
三一釋迦三敕次彌勒四請後如來正告此初文也
三身妙體位在果窮上智猶不能思下愚何由可解
恐彼心疑口謗因法而致毀傷三勅丁寧方申正說
亦恐耳不專於法教意不仰於玄宗又眾生性鈍聞
不能解令法入心再三告示表示三身今謂若屬流
通只通前法前法只是一乘權實何須至此三告懃
懃前聲聞求向判屬正此在菩薩寧屬流通況前請
但三此中至四靳固於初却屬流通又未審三身與
前一乘為同為異同則巳聞竟如何上智不測得記
作佛仍自不知不測三身為是何等若言異者何故
前令入無三身之一乘耶無三之一與小何別若言
果法下不測上唯佛與佛下豈測耶前既巳成何須
至今方云在果故知未達仍在下愚猶謗猶疑尚傷
尚毀不名一乘徒云得記況耳不聽意失玄宗性鈍
[003-0659a]
無聞真法未入全屬凡散得記成虗故三身之言意
在久遠人不曉此浪置諮章故知爾前巳說三身稟
者固應不待三告誰不知佛伽耶始成豈有補處上
智三周下愚至此品聞三身方具故知三周得記二
生當圓尚恐生疑聞品傷毀經為誰說令誰益耶況
疑謗之惑傷毀之𠎝初果巳無方等先盡豈流通分
方乃誠耶又若必屬流通何故乃云方陳正說待請
正說信非流通故玄宗之言不唯於此是知近釋無
可為憑三告四請以勅誠諦一代特出其言有由。


問經云是時諸菩薩至佛語者其義何耶。


答此四請
文也佛既慈悲三告大眾何得虗然故加四請表悕
法心重故三告示以說三身各祈四德悕四智濟四
生今謂酬佛慈悲三告大眾不可虗然狀似人事相
酬祇對四海而巳所以至此告多加請者如人求物求
頻必物貴如與人物囑重必物珍若但表四智三身與
前何別況但濟四生則不通無色變易永乖損生無分。


問經從爾時至之力其義何耶。


答此如來正告也
言祕密者法報二身神通者化身佛所藏護名祕
義深難解名密今謂前說實相一乘諸佛權實二
智若未關三身祕密三周所領者何若不領悟三身
仍同小乘五分五分先得何待三周爾前祕之信未
曾說至今仍護豈非邪解故方便品初諸法實相即
法身也佛所成就即報身也方便等言即應化也故
知爾前巳聞伽耶之應身應必有法未辨久遠之法
[003-0659b]
報垂今應身告請重重良有以也彼師又引對法論
中有四祕密於方廣中佛之所祕皆應決了所言四
者一者令入祕密謂為聲聞說色有為令無怖畏漸
入聖教非一切有今謂此是有為權教覆實為祕二
相祕密謂依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等破所執有相說之為無今謂既是破執之無猶是
以權覆實故知實理三性同時無生無滅不當有無
三者對治祕密佛為除諸障故說種種教且為除八
障一為除輕佛障二除輕法障故說我曾名勝觀法
身同故三除懈怠如說願生極樂皆得往生等四除
少善喜足於一善根或讚或毀五除貪行障稱讚淨
土富樂莊嚴六除慢行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七除惡
悔修善障說於佛等雖輕毀我然彼有情亦生天趣
八除不定性障令捨聲聞下劣意樂記當作佛又說
一乘更無第二今謂八中前之七治猶種種故未會
一實故權覆實而名為祕故以聲聞作佛最後說之
前不堪故故名為祕以此準知聲聞根敗尚得作佛
況餘善根自餘七中皆權對治故不可以平等之言
以證今說以今經文皆實說故四轉變祕密如說覺
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今
謂後時方得其實體是密說後時故名為祕論云如
是等祕密名言解之令異此中祕密即是第三由輕
佛德及貪慢行者說他佛身以為自身稱讚於佛如
下文云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今謂聲聞者屬前
[003-0659c]
三周餘文尚非前三周意何況此中若引證此前巳
說竟何須慇懃三告四請恐不信耶故知畢定法華
巳前釋迦牟尼巳曾成佛是故不可一切皆作平等
意趣以說此久成屬事故也若指佛身為平等者亦
未成等應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方名平等故知彼
論所說報身非久遠報餘經尚闕況彼論耶。


問經云一切世間至三菩提者何耶。


答正說壽量今
謂何不云流通之初況此中準論但為二段初明菩
提無上次從諸善男子至所成壽命重顯報化二身
差別之相涅槃無上於初文中論分三段示三佛菩
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見者而為示現如經皆謂
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三菩提
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常樂涅槃如經善男子我
實成佛巳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三者法
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淨不變故如經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故所以者何巳下文是今謂論文分明指久人不見
者但云三身故三身義通指久意別故引經云無量
無邊等故不指久但語三身則昔教之三身也以迷
久故判屬流通諸經未論寧知永異論文甚妙釋者
自迷所以涅槃無上須指三德寂滅後在久本圓常
諸教所無故云無上彼師復引經論所明多少不同
以證三佛或唯一佛寶或二佛如佛地論謂生法又
如般若論真非真或三佛如此論或四佛如楞伽一
[003-0660a]
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金光明亦四佛
一化非應二應非化三亦應亦化四非應非化地論
亦四一受用非變化即自受用二變化非受用謂地前
三亦變化亦受用即他受用謂登地所見四非受用
非變化即法身驗此判地自與前違若華嚴中有十
身佛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故二者願佛願出生故三
者業報佛信成就故四者住持佛隨順世間不斷故
五者涅槃佛示滅度故六者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
現故七者心佛善安住故八者三昧佛成就無量功
德故九者性佛善決定故十者如意佛以普覆故乃
判云前五世俗佛後五勝義佛今謂徒勞廣引諸數
不同未足以證久成之說況華嚴十佛二五離張故
華嚴經文意在融即令知世俗不離勝義若更分張
深違經旨世不達者問云天台何以立於四佛今問
何故此中立二諦佛故所引教更無一文有久遠說
信法華特立識者應知況不可引近而證於遠又云
以承文便故略明之今謂遠近叵同既於文不便何
須明之以惑時聽又云今以類通莫過二種一真二
化今謂若知離合何必定二定二為正餘應是邪故
知若置久遠一言自蔽諸說徒勞立異經旨彌遙。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那由他劫為何義耶。


答此下正
明三乘不知於中分三初標成道來久次解成來時
節後結成前說初從我成佛來甚大久遠即初文也
論釋但云報佛成道修生覺滿名成法身今問三乘
[003-0660b]
不知何但此中方便品中身子支佛發心不退皆不
能知何待至此故知不曉本迹二門不知遠近義別
故使爾耳真身與一乘異同巳如前辨況復此品全
無二乘何須更著三乘不知若得記巳尚名聲聞應
聲聞時巳得受記若聲聞時巳得授記自茲巳往何
文記耶現待法華明知義別本迹時異乘義永乖況
復本迹二文菩薩不知義別若云不別彌勒巳從文
殊釋妨何故到此疑請更多故前解後迷二文義異
況復彌勒位居等覺等覺不了唯佛自知若不爾者
何故說壽量得益葢廣得益者誰猶有地前地前仍
在不知之限豈補處上人不知真應況二乘得記不
知三身何得記於非真之佛不異小乘三周徒施。


問經云譬如五百至數不知者其理如何。


答解成佛
來時節於中有二初明說報佛菩提成道來久為物
說近今問準經既云報佛成久所說成久亦順經文
何事苦掩正說久成但作流通三佛之解只闕此一
所失甚深又云從復次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下密
說法身由證此故成佛實久應物權現初是證智後
是證理今謂論文彰灼巳對三身何須此中復更論
密理即法身豈非顯說。


問經云自從是來至導利眾生者何耶。


答恒所住處
自受用身實遍法界相狀難見仍約隨情以釋自體
舉用顯之故云自在今謂他受用身尚非情見況自
受用隨情能知法身義顯何須云密又云有起用處
[003-0660c]
法身即在故亦如虗空廣邊無礙今謂此中意明本
迹大用用即屬事虗空屬理不當本迹何得引理而
證於事若先達事方可論理理無本迹不思議同。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方便分別者何耶。


答此中為三
謂標釋結此初標也他眾疑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
中間所有燃燈佛等說法度生復是誰耶故今釋云
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成道入滅皆是方便善巧
分別說於他佛非離我身無別彼佛今謂釋迦且敘
一身誰論不許他異他異自在迹化安用本果消之
若言所指皆是他身豈得三千五百塵點一切皆以
他為我身若爾序中橫見萬八千土及以豎見二萬
燈明方便品中十方三世神力品中十方諸佛何曾
皆說是釋迦耶若許有他身不得須此判故如不假
如斯曲申。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鈍根其義何耶。


答為二初明所
由次隨所應度至歡喜心顯差別也此初文者願見
佛者名為來至所觀五根利鈍差別為利根者說久
成為鈍根者說現成今謂若以本迹二門言之自爾
巳前一切皆鈍故知此品獨讚久成對昔近成以辨
利鈍何故獨以三身言之仍云釋疑因便等故故知
迹會望今猶鈍從品初來未別集眾何處即得如許
利根若是舊人還是鈍攝何須分於鈍利根耶是故
不應正說中利至此流通悉皆成鈍只聞正巳發誓
弘經名為流通不聞流通故鈍成利當知釋倒非經
[003-0661a]
倒也又云為利說成為鈍說滅今謂應當鹿苑一切
俱利至於鵠樹一切俱鈍中間生滅亦利亦鈍聞說
久成三界皆如非利非鈍何得獨判成利滅鈍耶況
聞三身不滅應一切俱利見寶塔唱滅應一切俱鈍
為是義故斯判不明。


問次隨所應下明差別者其義何耶。


答由諸來者根
性異故世尊自說名字不同成道巳來久近秊記大
小身量不同成道巳來說一二乘三四乘法方便不
同故也今謂應須先指久本餘在中間何須以久近
相望例諸大小生滅等耶經文自云中間大小若指
本者殊不相應只為爾前迷於久成故使彌勒不識
本眾為欲令知示不識人因問說之方知成久乃示
中間大小不等如是不等皆非久成何得更以久近
相對而云大小逗利鈍耶又云只如澄空璧彩洞曉
無崖任水旋光暉華有極水清而月影便現水濁而
月影便沈全破器現不同明暗猶來有別此乃報化
之差別此有二釋一者不廢釋迦實成道久化現新
成二者何廢釋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四祕密中對治
祕密除輕佛法障并破慢行說他為自今謂二釋相
違是非相覆若許久成則意趣義壞若許意趣則久
成義非何得雙存以惑後輩故知論中意趣未涉法
華諸經尚無論何所述是故不可用論權說隱蔽真
經聲聞尚自不輕佛法既巳得記一切慢除四意趣
中通折染慢及論對治除法報上近成之憍若不區
[003-0661b]
分混和難辨不了本迹良由於茲。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作如是說為何義耶。


答此結前
也善少故德薄罪多故垢重應小器而近登正覺對
大根而實成來久今謂此中以何而對大小華嚴經
首始成正覺法華壽量方說久成乃成彼小此為大
也況一代諸說未說遠成應當一切皆屬小耶鹿苑
可然寂場非類況今經內爾前未明應當前後而分
大小況罪福之語義在輪迴豈對今經而分大小豈
法華外本門之前一切諸機咸皆德薄三周之後尚
垢重耶既不許以壽量長遠而為正宗安得對之以
分大小故一切教無三乘外更分大小請細思之何
須固執。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不虗者其義何耶。


答身謂內體
事即事業巳身謂說我曾為薩埵尸毗王等他身謂
說彌勒往為一切智光仙人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
等示巳身者現為釋迦身自出世勝鬘請佛佛現空
中等示他身者現為毗婆尸佛等現出世間如開塔
見多寶佛等巳事者現為釋迦降魔等事他事者謂
示作大通智勝佛等動地放光今謂先說久成久成
之後中間所現並是釋迦現作巳他他身何必須指
大通況大通近事所現不多未足全顯中間之迹若
其巳他身只如此何不續前直爾說之何須先以眷
屬發疑靳固前却方述本事故巳他事若身若說不
出三身則佛佛皆然於理易顯何為單指應身巳他
[003-0661c]
亦如嬰兒未知尊劣乃謂父母與巳同秊凡有言說
論巳所見父母恐招四海譏議為說八十秊事及子
未生之時後時其子轉說父言還攬未生之前以為
生後之說豈不識者所嗤鄉隣切論若佛自無遠壽
容可隨宜指他如何一代極談反作逗機之說。


問經云所以者何至無錯謬何耶。


答曰證法身故然
真理本無此事也今謂如此等文須附先德改頭換
後何益者耶伹依論文堪為準的論云三界相者說
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第二句論
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謂常恒清淨不變故也第三
句者論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者謂如來藏真如之
體不即眾生界不離眾生界非實非虗非如非異者
論云謂離四種相故四種相者是常住故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者論云如來能證能見真如常住法身凡
夫不能見故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但依此解其理自
深若信餘談法華非妙仍須簡云此是本地實成如
來所證所知故也且如近代釋初句云如方便品世
間相常住此則可然釋第二句云退謂輪迴出謂出
離生死謂生死法有退出故今謂此釋如來始出分
段生死全同二乘何足可歎釋第四句云生相實有
滅相是無住相為如變相為異法身無四故四皆非
今謂法身非四道理實然但所非非深能非焉遠若
令四相通至變易方令法身稱於常住。


問經云諸善男子至復倍上數其義何耶。


答本立誓
[003-0662a]
願度眾生盡方入無餘生無盡期故壽不盡復倍上
數今謂論釋三身具足如何唯說化身經意唯論過
去何得輙指未來況中間示生凡經幾度示入無餘
只緣眾生尚多所以數唱生滅豈獨應身不滅與生
俱窮今現告終應當生盡若然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則是眾生巳盡不耶論文但云我本行菩薩道今猶
未滿者以本願故生界未盡願非究竟言未滿者非
謂菩提是故論云所成壽命今未盡者示現如來常
住壽命不云應身住世不盡。


問經云今非滅度至化眾生者何耶。


答報身不滅化
相滅度今謂報本不滅何俟更論經文正言即此化
身非滅唱滅故云今非實滅今指伽耶何曾云報而
便於此以報加之。


問經云所以者何至網中者其文如何。


答此二初明
本性惡後明更生惡此初惡有六一者薄德離勝人
法二不種善根無因感果三貧無財法志意下劣四
者下賤自輕劣故五者著欲煩惱昏醉六入憶想見
網邪詐聰明錯行亂學今謂若云性者應一切皆然
豈一切人並具斯六故與後六不須別分次若見如
來至恭敬之心即更生惡復有五也一憍恣放逸二
懷厭不樂親近三懷懈怠不能自察四不生難遭想
見佛不生悕遇之心五不生恭敬心不生渴慕心今
謂此段由不唱滅於前六上更生此五若唱滅巳前
六存耶經文並是唱滅之由何須分擗性生二種以
[003-0662b]
後望前後五亦性性憍恣故性不敬故。


問經云又善男子至不虗者為屬何文。


答報身法爾
願度一切化身隨順眾生愛憎忻厭示有生死故涅
槃經云假使鳥與鵄同共一處栖猶如親兄弟爾乃
永涅槃等總有四偈今謂此中經意明唱滅有益故
不應引不滅之文彼經正唱不滅有益故引證謬也。


問醫師譬文總為幾段。


答離十二句今謂言辭似玅
而不明本迹及本迹意何由可消十二句文經云我
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論釋云此報佛如來真實淨
土第一義諦所攝論云第九示現涅槃無上說醫師
喻第十示現勝妙力無上說餘殘修多羅今謂自此
巳下方名餘殘者即正說餘名餘殘也故知以壽量
中涅槃無上判為流通雙違經論。


○分別品



問品初來意其相云何。


答初意者一者二品傍釋踊
出疑今謂踊出乃是開壽量端當知為壽量故踊出
踊出故生疑不應却以踊出為正亦由不了長遠特
出故使分文詺章前却若爾亦應身子懷疑為正三
周與記為傍涅槃經初二十六問為正佛答迦葉為
傍淨名長者獻葢為正佛答淨土因果為傍。


問此中正因地踊出疑佛為釋疑豈得為正。


答此中
前說權實兩佛理智二身今謂應當涅槃純陀論議
因茲發問承此佛答亦不名正淨名合葢亦復如是
分別功德因聞長壽辨得益異故亦屬正故知他判
[003-0662c]
傍正翻倒故論云一者證如經我說如來壽命長遠
時等前為發起後辨得益故並為正壽量定非流通
故也彼師又云總萬德之鴻基綰三明之極體聞之
者悟契融之者道證今謂萬德鴻基三明極體豈過
十方三世化等故方便品巳廣明之譬及因緣至再
至三藥艸喻品佛巳述竟此但明遠非專鴻基雖云
本行菩薩等豈過方便波羅蜜等如何至此方讚鴻
基得益之位倍倍於前人不見之徒自疲苦又論云
此品巳去法力有五門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
讀誦持說證謂菩薩聞於壽量有十一位證聖不同
信謂八界塵數發心信解供養謂天雨華等上之三
門在此品中後二長行偈頌并隨喜品聞法歡喜讀
誦持說謂法師功德品論自解云初四門彌勒品示
現皆告彌勒故後一門常精進品示現唯告常精進
故今謂由證信之功大故獻供之事廣然三周中唯
法說末八部四眾散衣奏樂諸天雨華其事猶微此
中所供養橫至八方豎極梵世故知本門事重報德
不輕判為流通全不可也又論云次修行力攝十一
品一法師二持三安樂行四神力五藥王六妙音七
觀音八陀羅尼九嚴王十普賢十一囑累皆屬第十
勝力無上而勝妙力無上中乃兼本正故論不立流
通之言等用論文何不盡依故知論文勝妙之言兼
於二段是故無上勝妙等言並是歎於經部故也故
別簡三品餘名修行故不應以壽量之文而為流通
[003-0663a]
故修行言屬在利他弘經之相。


問何名功德。


答功謂功勞聞法力用德謂道德分別
可知今謂雖作此釋不辨與前功勞共別將何以簡
與三周異。


問有人問云云何聲聞聞實權而領悟乃為授記菩
薩聞真化而解知不為授記有人。


答云菩薩之記佛
巳數彰但說證因不說當果今謂何以不明所聞之
法與迹不同而但辨能聞得益差別況辨差別但論
因果何故不云法記應記二相不同不辨淺深與平
等異又亦不明生數所以況辨能聞豈專因果前聲
聞中供佛為因安得獨果後菩薩中當得是果豈但
專因況聲聞領悟俱成菩薩此更獲益其位彌深況
壽量中亦明中間處處權實前三周中佛乘即是真
化故也亦由不了本迹之旨故二處領悟俱屬正宗
咸名授記亦不應判記不記別故知若不了於本門
深遠則真化何謝於實權小悟何劣於大解若解本
妙與迹永殊則真化之言有歸權實之語有據又若
云聲聞與菩薩得記但言有劫國無劫國等異者此
則可然以聲聞人爾前未曾與其授記故以劫定之。


問有人問云何因說乘權實菩薩記證雙無說身真
化聲聞記證雙闕。


乃答云菩薩無取捨聲聞未證故
今謂若以佛果為證菩薩亦無若以小果為證則聲
聞巳得若以期佛而為取捨菩薩反有若以見取為
取二乘先無若以證位為證菩薩先有若以佛果為
[003-0663b]
證菩薩亦無是故問答俱非徒費言論然教內之事
何以存而不言說身真化聲聞巳為菩薩菩薩得益
何殊聲聞益耶說乘權實菩薩非無記證故法師品
首云皆與記與記必證不得云無故知三周雖語聲
聞義沾菩薩所以至法師品重述向因以少況多令
多可識聲聞根鈍須委言之菩薩先聞未假劫國若
云兩雙互闕乃是迷旨惑名故知菩薩先知權實聞
身何妨更證聲聞未聞本化聞巳理合道增若菩薩
取捨先無聞身何得生損何以不問經首但列八萬
人俱至此聞法益中而數倍千萬。


問有人問何故說權實以記聲聞乃為正宗說真化
以記菩薩乃屬流通。


乃答云法華開秀正對權實陳
宗不說真應豈說身為宗旨今謂大事因緣出現於
世豈非真應三祇菩薩被會權開豈非華秀故知別
說則迹華本蓮總論乃二文咸具雙題二字豈可分
張深鑒之流於茲取信故知本迹雙美華實敷榮顯
一代都無總斯經咸妙。


問經云爾時至法輪者何耶。


答初明證得後明信發
論云無生忍者謂初地八生至一生者諸凡夫決定
能證初地隨力隨分八生乃至一生證初地故者前
六門依位證後五門依生證而云無生者是境無所
執生故法者是教詮無生教地前昔聞未能智證今
始智證名無生法忍忍者證義今謂若準智論及大
品云於聲聞名果於菩薩名忍故忍者是因讓佛從
[003-0663c]
果聲聞果促處處有之若立證名與果何別故生是
所無法是所證證無生之法位猶在因故名為忍又
曰即三無生名無生忍徧計所執名相無生依他起
生名自然無生圓成實性惑苦無生今謂若相無生
未除惑苦何曰無生依他未證圓成則無自然之稱
若以淨法緣起為自然者灼然須證圓理方號自然
今謂應云無遍計者是見修無生無依他者是無知
無生證圓成者是無明無生次與不次隨義準知初
地初住分得全得例餘可知又有人引地論云聞持
三地或五地樂說五地或九地旋陀羅尼七地或十
地不退法輪八地清淨法輪十地仍云不必次第今
謂一論一經各有深淺如何引論令失方隅未敢自
專仍著或字。


問經從阿逸多至一切種智等文相如何。


答分此長
行乃為七段初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二從阿逸
多至深信為見佛報身淨土三從又復如來至頂戴
如來為即頂戴如來四阿逸多至供養眾僧為行者
即為起佛塔僧坊供養五況復有人至一切種智為
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菩提六若人讀誦至道場
樹下為兼行六度為利他故趣於道場七阿逸多至
如佛之塔為在處起塔供養今謂若不以四信五品
分文伹逐文強詺非不一途故應問言何以現在與
滅後通為七文意趣難明乃成繁芿。


○隨喜功德品


[003-0664a]


問來意如何。


答此之七品學行流通於中此品是傍
修行法師功德常不輕正依行功德今謂此經始自
散心終乎補處莫非正行悉成佛道豈有聞經勸聽
判之為傍不輕專弘為正故法師不輕良由隨喜功
德隨喜勸聽竝淨六根況隨喜品是校量前經劣行
以為六根遠因獲淨六根且為隨喜近果位雖深淺
不等不可傍正分之況隨喜中與陀羅尼共生一處
百千萬世終不暗啞乃至人相皆悉具足如何以此
而為傍耶若此為傍下二非正又應問言判傍正者
為約能弘之人為約所弘之法若能弘師此品是佛
次品常人後品菩薩何得以佛為傍餘者為正況復
初品初依之初後之二品初依之末豈以初末分傍
正耶若從所益判傍正者此品總持共生一處六根
功德勝化四百萬億四生令得五位與六根淨雖劣
少多與不輕謗其事乃隔若所弘法則一槩法華若
但流通又非優劣。


問有人問此品自行兼人何故不名勸人他。


答云從
本為名今謂舉劣兼勝以況校量從劣為言不須餘
說言瘡胗者胗音棊忍反脣上瘡也若作緊者是緊
慢字。


○法師功德品



問品名如何。


答依法修行可為軌範故名法師非所
行法名為法師今謂有所行法人方可軌除所行法
可軌義虧行法師功故名法師功德。
[003-0664b]


問經云是人當得至皆令得清淨者何耶。


答古有二
解一云十善互資有百自行教人讚法讚行四行三
品故千二百三根勝故三品具足千二百三根劣故
但有下中故但八百故今難云若十善為首諸經皆
然何獨法華故華嚴十種六根此經不應增減有人
云六根具百福一一皆十善故成一千伹有二三增
減不等亦有人引莊嚴論正法華各一千有人難云
理安在耶有人云百福各十善十善之因所感之果
今謂以因足數未見所由本論之中唯有三根各千
二百三根各八百不得以莊嚴論等例同此經今問
正妙雖殊梵文無別承前依論至此何乖梵本雖同
譯者雙立既無深致徒生去留乃為四釋一者此經
修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持讀六受
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一一相資故成百
也對自他讚等言為四百各各三品成一千二百二
者十行對十善餘文同上今謂論文云於一根中悉
有聞等五用如此釋者善得經旨論文又云在地前
位中此釋甚符古德妙旨故知既云父母所生豈有
一生以至迴向信前六十劫信中萬劫是義難消況
復三賢無一生辦故須依於華嚴圓釋以地為住信
即六根具如古人消通甚便又云此義有二一互用
在十地位但引唯識證互非關地前故知但依本論
一切竝通終無反求滅種之論以釋佛乘生敗之經
有人又不知華嚴六根一一互用與此法華淺深位
[003-0664c]
別二云唯在十地若加行力分得六根亦許地前故
本論云凡夫者此言至妙鼻根中準華嚴經亦聞無
色諸定之香云云


○常不輕品



問此中來意其義如何。


答未得滿果故次此品來今
謂下去諸品何者果滿又云前說六根清淨未知得
者是誰今說我身往行彼行得之復將此得勸勵時
眾故此品來今謂六根清淨圓位之始入位之法多
門不同或廣或略有相無相相與無相二雙竝資廣
如法師功德品中五種不同略如此品一句利物有
相如五種法師無相如初安樂行故知法師功德不
必須禮四眾不輕雖禮終須讀說圓經故不輕菩薩
臨終之日具聞此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故使
前品讀誦即六根清淨之行何待此禮四眾不輕通
記以望聞經但是事中同異而巳是故只可以大同
小異而為來意何須專以能行之人而與前品為次
第耶又云欲顯安樂行威勢無比我為不輕行安樂
行眾生于時損害於我初雖受苦還由我力竝得道
成何況親自行而不能作佛今說此事以逗時眾故
此品來故知安樂行中安處法座隨問為說此中遠
見故往禮拜又彼有所難問方乃為答此瓦石打擲
猶強為宣又彼常好坐禪在空閑處此不專讀誦入
眾宣通又彼深愛法者不為多說此被虗妄謗猶強
稱揚又彼初問云讀誦此經此但流通作佛一句又
[003-0665a]
彼唯是如來所說此獨是菩薩申弘又彼初修一十
八空此但懷一句之解又彼聞化佛所說詮虗空身
此聞虗空身所說以表化事又彼以夢表遠果此乃
口宣當得又彼約解髻喻開二乘之權此約結緣表
顯一乘之實又彼以順化故存於軌儀此以逆化故
忘於恒迹又彼舉行法以取人此立行人以通法如
是十異略舉事端理同事殊不可具舉如何以此為
安樂行人若言逆化而顯經力及所詮理為一乘境
以益於他冥熏下類者是義可然泥洹真法入門不
同利生之儀寧拘定格下去諸品化儀不同即其事
也。


問經云最初威音王去文相如何。


答可分為八一惡
人益勢二善士增勤三語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
名既起六勝果遂生七惡人從化八善士增道問若
爾初義如何答言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
及是比丘而非菩薩皆非此行今問簡是比丘而非
菩薩此理可然簡是菩薩而非比丘義不全爾文中
雖云菩薩比丘何即簡是菩薩而非比丘故俗菩薩
遠禮四眾正曰不輕今此比丘是菩薩故俗眾尚禮
況道眾耶故偏名不輕良由此也若出家常儀禮分
位次大小兩眾一切悉然今忘其事檢冀通彼至理
但緣起在於緇位紹行何甄於素流所以俗眾安樂
行人於聲聞道流尚不同止故往禮拜乃為宣通故
在家菩薩能集斯行亦越恒儀是以得受不輕之稱
[003-0665b]
況出家菩薩行說此者非不輕乎故不必簡非比丘
也。


問經云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其義何耶。


答有
種性者若起習性發心修行必得作佛今謂但見必
禮皆云作佛若應簡於無種性人凡經錯禮幾許無
性誤授幾滅證之人下文得道禮者皆然經自不云
除無種性故杖木打擲之輩當時正當無性之徒況
四眾中有聲聞人故虗妄授記之說亦當無種之人
後時教化皆成不退故無性之語折挫於其時當得
之言終窮之極說如親兄弟言真是奴豈光益於二
親詎榮顯於三世故俗教尚不獨子於其子豈釋典
同親而敗貶之乃令子不親其親離張骨肉是則非
但疑弟無識亦表長兄愚癡準斯喻之合喻可識又
云唱不輕者為生眾生諸善根故今問乃是滅彼正
因之善徒生小善何益化儀還未能令為見佛因故
知正是圓了因毒而強逼之亦不由其現生受。


問有人問比丘云何禮俗。


答云菩薩不作是禮即是
有犯禮即不犯今謂此義前巳明竟今更為通故更
問云梵網何條制令禮俗安樂捨惡但在空閑何不
制令常禮俗眾而不故往問訊等耶又云菩薩於性
罪必持於遮罪有越今問菩薩禮俗為制為遮若言
遮禮何名有犯若言制禮何名遮罪進退有過[仁-二+罔]像
非真況禮俗非性何以必持故知大小兩乘比丘定
遮禮俗忘犯利物方順所開又云禮四眾而不犯禮
[003-0665c]
一眾而有虧今謂此深不曉教門況亦未知經旨經
云凡有所見意在無簡異同以眾攝諸豈專待眾期
心禮四亦結愚癡若眾若獨唯禮所尊於不輕未成
立行故不輕之號從俗從卑故大漫判虧盈徒論持
犯尚非大小常則何關不輕之儀又云敬佛性非禮
身今問何不先簡無性無性則身性俱棄有性則禮
性除身況存性除身則非佛性況道俗在服復不名
身故知服身名色色外名心無始色心未嘗相離一
切諸法但色與名名色諸陰無非佛性故此菩薩若
謂身非佛性禮此亦無根淨之期故此經云世間常
住位相咸如生死涅槃煩惱般若故應問此非身之
性內耶外耶俱內外耶離內外耶若言在內遍不遍
耶若言遍者即耶離耶若言離者等不等耶若不等
者如豆等耶故除身禮性眾過尤多又云既不專讀
誦亦不專禮拜即是讀誦又禮是故云也今謂此語
現背經文但云不專讀誦何以輒添既字致使後句
令禮不專經云伹行禮拜伹是專之異名以兼釋但
情所未可顯佛性之語因果義通顯佛性故出經之
正體通因果故辨經正宗記四眾故出經之大用體
宗用足功由一言讀誦之儀自在前品徒加於此貶
挫行功又云新學比丘禮維摩詰足未有知故非舊
學故今謂若全無知亦不知犯何以知犯而不識罪
懼佛威大請決同徒圓頓機成感斯妙應持律之上
莫測病源白衣沙門善除患本故波離以小術求悔
[003-0666a]
居士以大理忘𠎝除患既超於小儀設禮亦泯其少
事准他不見斯妙悟但謂二德無知若其不然非但
顯二德之少識亦乃增波離之無知若爾何不責淨
名超分輙議出家律儀若也責二比丘無知何不恠
身子之禮座況諸弟子皆被彈訶應竝舊人咸是新
學又引地論云不行讀誦但為禮拜即反難云亦應
言不讀誦經何用專字故知不專亦是不但今謂何
以憂不專即兼讀誦何不慮不但以妨於但不專以
對他專但行表行無雜乍可對曾讀誦名曰不專今
專禮名但義從不雜彼此無妨順經從但。


○如來神力品



問此經文為屬何等。


答曰自下八品方屬流通今謂
依第二科文正宗甚遠巳如前破前文又云取初科
為定至此何以惑耶。


問何名如來神力耶。


答分身能寂俱號如來妙用無
方曰神威勢能摧為力今謂此力諸經咸有何足以
題今文故付囑餘經未足為難囑此法華諸經未有
云云


問有人問云踊出曾稟佛化何假現通信生乃。


答云
踊出久信不假現通勸發初機須現神力今謂流通
此典豈獨初心況十方通同所表法門非近彈指謦
咳亦爾宣通不輕故知不須此問是故答亦徒張何
者踊出初但發誓弘經亦自欲得真淨大法次從爾
時下方為文殊等舊住諸眾現大神力現神力竟因
[003-0666b]
告踊出明弘經功深成前發誓乃重舉四法之要何
得云神力令踊出生信又云信有淺深付有輕重若
不現通直付恐謂所付猶輕若不更令深信恐彼生
信尚微悕法易行故現神力今謂踊出位在何許而
云淺耶況前判云過於四恒此中云何乃言無信。


問有人問云此經現通付囑餘經何故不然。


答此經
祕密會二歸宗餘經不然故無神力今謂華嚴不會
法界虗融但會二乘何足可恠二乘被會尚須現通
忽會菩薩更現何相。


問經云出廣長舌至無量光明為何義耶。


答云自古
相傳現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咳四彈指五地
動六合葢七變土今加為八謂示現令他方遙見今
謂不如古德現十神力。


問八相何表。


答出舌相者論云令憶念故如施佛䊩
水緣吐舌覆面今謂吐舌雖同緣宜各別彼記斷外
道之傍今相顯圓常之典引而簡之其事可爾取而
混之於理不爾論云謦咳者說偈令聞是故聞巳如
說而行今謂此令流通教法為本教行方乃可修此
文既然上下皆爾。


○囑累品



問何故有此囑累品來。


答此有二意一依今時次第
神力品令信付囑此品摩頂付囑二依本論云在普
賢品後今謂若論為正初釋義非若向釋有信依論
未可理無雙是俱立互違。
[003-0666c]


問何名囑累。


答囑謂付託累謂重疊再三付託令其
護持今問何不述於再三之意令異諸教。


問經云如來至勿生慳恡者為何義耶。


答成實論中
慳有五種一住處慳二家慳三施慳四稱讚慳五法
慳初住處慳又五一未來勿來二巳來者不喜三令
早去四藏僧施物五於僧施生我所心次家慳亦五
一憂白衣事二與白衣同喜三喜白衣有富貴四令
白衣勿施五生其家為廁蟲施慳亦五一常乏資生
二令施者不得為福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呰善
人五心常憂惱當生地獄設生人中常處貧窮次稱
讚慳亦五一聞讚他人心常憂動二毀呰善人三自
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於未來世常無淨心法慳者
於正法生慳欲我獨知不欲他勝及自祕而不說此
過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癡三多怨中生四退失
聖胎五諸佛怨賊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今謂如
此之慳兄者比是如何以釋法華經中最後大捨耶
又問如來至此云無諸慳恡未審爾前為有是慳無
是慳耶有乃二經何別無亦請說其途。


○藥王品



問此去何耶。


答下去流通準本論文分之為五初藥
王自行苦行力以流通妙音教化眾生苦行力以流
通觀音陀羅尼護眾生諸難力以流通嚴王功德勝
力以流通普賢及囑累護法力以流通今問若前科
為與此經合故亦付囑相次而來若云護法狀似稍
[003-0667a]
乖勸發即護相分明囑累則都無護相但有佛述因
行三付三摩重舉無慳令斆先習菩薩所以三受三
度發言次佛告分身令各還本土故知護義唯在普
賢言後品者如餘所述。


問何故有若干千塔。


答準僧祇律有舍利者名為塔
婆無舍利名曰支提準瑜伽等有舍利者名窣都婆
無舍利者但名制多塔婆訛也。


問經云後五百歲其義如何。


答依大集云佛滅度後
初五百解脫堅固二五百禪定三五百多聞四五百
福德五五百鬬諍今謂不應辨此。


○妙音品



問經云爾時至劣想何耶。


答如思益經思惟梵天菩
薩欲來娑婆日月光佛告曰汝應以十法遊於彼土
一於毀譽心無增減二聞善惡心無分別三於愚智
等以悲心四於上下眾生意常生平等五於供養毀
呰心無有二六於他闕失不見其過七見種種乘皆
是一乘八聞三惡道亦勿驚懼九於諸菩薩生世尊
想十佛出五濁生希有想無垢稱經香臺佛誡文勢
大同。


○觀音品



問經云無盡意至功德之利者文相何耶。


答此有二
解一云經是論錯應以菩薩而為校量何得以佛比
量菩薩以論云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者及受持六十
二億恒河沙佛名彼諸福平等者有二種義一者信
[003-0667b]
力故二者畢竟知力故信力復二一者求我身如觀
音畢竟信故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畢竟得
故二畢竟知者決定法界故法界者名為法性彼法
性初地能證一切佛菩薩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
如法身是故佛名與觀音無差今謂論文消經經云
六十二億菩薩盡形供養與一時供養觀音福等論
舉況釋尚與佛等況菩薩耶言佛等者論自釋云法
身等故若以因果相奪而論只可云與初地八相六
十二億佛等若與而言雖觀音分明與究竟同亦可
與其究竟果佛法身同等發心畢竟二不別故又若
依經言菩薩者此則優劣相望以偏比圓若論文錯
此則不厭等云論錯何不云普賢品末無復後品前
一一品皆悉列名至此囑累何惜兩字但云後耶又
引十輪中以地藏比彌勒乃至文殊觀音亦不比諸
佛若不爾者應佛功德劣於菩薩今謂若準論意假
使更過六十二億至遍法界法身亦等何但六十二
億即云劣耶又云依論亦無爽觀音巳久成佛而不
捨於菩薩之行示為菩薩何得不比於佛只如觀音
成佛國土勝於無量壽佛佛身豈可劣於觀音耶故
知但是勸信之語雖經校量以菩薩比佛亦無過咎
今謂論文云我身如觀音者意明念者供者即是凡
夫尚令其信巳同觀音何妨觀音身與佛等故知經
以法身理等不須更將化佛國土及觀音久成以比
同異及以勸信之語釋之此則降於觀音之德德實
[003-0667c]
不與六十二億菩薩盡形供福同等若云勸信之言
此甚迷教若云久成可得比佛者此亦經顯菩薩為
大以多菩薩校之若佛佛相校菩薩菩薩相校竝不
應立多少之語若菩薩不得引佛為校量者華嚴何
故初住菩薩過牟尼尊他又解云論釋成中有二釋
一者信力二者畢竟知力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
音畢竟信故謂求六十二億恒河沙佛與觀音信心
無別今謂論但云釋不云釋成故知求我之言義當
心佛及以眾生三無差別以是觀力念於觀音故與
佛等故但依論不須別求他人又云十輪第一云假
使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類而是上首殑伽沙諸
大菩薩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念禮拜供養以求諸所
願不如有人於一念頃至心歸依稱名供養地藏菩
薩求所願一切悉皆速得滿足彼乃釋云有緣所宜
今謂經釋觀音最勝反引地藏形之不達二經相違
不能融通教旨如此引者未成釋經隨宜之言何經
不有末足以釋優劣之妨。


問何名長者。


答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
長者今謂不如十德又曰守道自怡寡欲蘊德名為
居士處位莅人名為宰官大莊嚴論云若能展手施
此手名嚴勝受者能縮手嚴勝復過彼若言我施與
是語價難量受者言我足難量更過彼今謂論言甚
善然用釋觀音亦令縮手只恐經意不然使無盡意
展臂終成未稱教旨無盡意施寶乃稱法施觀世音
[003-0668a]
受財而云愍生何得以兩凡之破慳貪用釋二聖之
利彼我又引天請問經云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
故菩薩不受愍物而受今謂菩薩所為無不利物今
經意者縱是利物應分偏圓何以直云利他而巳。


問頌文如何分擗。


答於中分二初一頌問次二十五
頌佛答答中分四初三行總標許說次十二行答名
因次三行答行化後七行頌歎德勸歸初文又三初
一行敘答總標應諸方所名行雙說次一行談往因
行發願逢緣長劫修行後一行許陳名行次答名因
中分為九段一除火難二除水難三除山難四除刀
難五除拘繫難六除詛詈難呪囑也以善惡之辭相
囑也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有作咀嚼者非此義如巧
醫師初動其病後令痊瘉故初著本人後令發勝意
今謂此釋未為全當具如阿含文也七一行除惡人
難八二行除惡獸難九一行除天灾難雲雷皷者西
域呼為雲聲掣電者此方云陰陽氣擊輝釋名云掣
者引也雷殄也謂乍現即殄雹者鄭玄註禮記云陽
為雨陰氣脅之凝而為雹後七行中分之為六一標
五種觀一明大慈即能滅灾難一明法施能除煩惱
大悲誡如似雷震言警勅也方言云誡備也無畏施
也一明施財二勸念禮第三段地持讚寶雲經菩薩
有十法名為持地三昧一者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
薩亦爾二者如地為眾生依止所欲稱意菩薩亦爾
三者如地無好無惡不忻不恨菩薩亦爾四者如地
[003-0668b]
受天雨菩薩亦爾而受諸佛法雨五者生艸木為眾
生所依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皆悉依之六者一
切種子依之而生菩薩亦爾生一切法七者能生眾
寶菩薩亦爾能生眾德八者出生眾藥菩薩亦爾能
出法藥九者大風不動眾生無虧菩薩亦爾諸緣不
能動十者師子等吼而不能驚菩薩亦爾諸外道等
而不能驚非不一途而闕約教。


○嚴王品



問善知識者其義何耶。


答如涅槃云佛及三乘俱名
知識乃至十善不自殺不教他殺等名真知識今謂
於法華經名知識魔。


○勸發品



他云準普賢觀經行此有五一三七日見二七七日
見三一生見四二生見五三生見又說六法一嚴道
場二洗身三六時禮四啟請六師五晝夜讀誦大乘
六思惟甚深空法作是觀時即見普賢能滅百千萬
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今謂雖引觀經不知此經結
於法華亦不知令修觀法與法華觀有何別耶亦不
知欲修法華觀投心何所終日徒說竟無所歸貧人
數寶未足為喻一朝冥目色心何依況始自經初終
極末軸不見一言依經立觀寄言後輩勤學不如擇
師余亦不愍但依古釋悲其悞耳余亦不是閑其宗
途因一觀之見其錯失仍錄之以為自鏡非欲興毀
而自他故。
[003-0668c]
五百問論下

No. 939-B



開成四年六月於大唐台州國清寺日本新堂書
寫此本會昌三年三月三日付僧仁好等送上日
本國延曆寺徒眾大德三綱宿德耳。
圓載記上


大唐開成四年於台州天台國清寺日本新院書
寫此本於本學天台人令知大師教迹勝過別宗
學者知之。


文永八年索秋之比自延曆寺宗澄法印之灌頂
借寄此書同九年中夏之候託當寺叡舜顯興房
令書寫之畢同晚夏之初託宗成少輔公令一校
畢。


同六月七日于時於東大寺尊勝院護摩堂南西新
學問所手自書直謬字畢為興隆佛法勸學傳燈
也。
權僧正 宗性年齡七十一夏﨟五十九
[003-0669a]

No. 939-C




古人曰一代藏經唯一心字註脚況法華終窮極說
自非觀心則本迹玄關可由何而入乎故今家立四
釋也仍言前三望觀屬事若慈恩玄贊豈不洪愽而
淵奧乎而毗陵造論問難之凡五百條雖義理繁衍
其要亦在責義觀不備也故曰不見一言依經立觀
製論之由其可見矣焉爾此論舊刻疑誤甚多讀者
病焉惜夫希代至寶遂棄在塵篋也先師篤翁和尚
殫力讎訂至其艱深者則略箋釋以便初學亦惟昆
岡片玉桂林一枝雖未為盡善而其美亦不可掩焉
不肖昌宗叨紹其志與本論合刻廣于世學者倘依
此研求則益知觀心之為先務而庶乎免說食之誚
矣區區所以報先師之恩耳云爾。


寬政七年乙卯二月佛泥洹日 法孫釋昌宗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