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17 法華五百問論-唐-湛然 (master)



五百問論卷中一百三十五問
毗陵沙門 湛然 述


○譬喻品



問譬喻品何故身子居初。


答曰身子上根是先悟者
故在品初今謂初周悟兼餘眾豈獨身子如八部四
眾又曰中根待況即四人也今謂領解雖四人豈可
一向全無他眾上根尚有中下非無。


問論文七喻所對如何。


答曰論將譬為七種對治治
於七種增上慢人及為三種無煩惱人三昧解脫見
等染慢即為治此說三平等又於餘殘修多羅中明
十無上顯二十六品然此七譬各在一品至文當點
三平等者有九品謂譬喻授記五百學無學法師勸
持調達不輕寶塔初之八品名乘平等寶塔說涅槃
平等及身平等十無上有二十一品初九無上有七
[002-0625a]
品謂譬喻化城五百弟子見寶塔安樂行踊出壽量
中間五品各一無上初後二品各二無上餘殘修多
羅是第十無上謂餘十四品於中有二力一法力二
修行力法力三品謂分別功德隨喜法師功德修行
力有七品合十品於修行力有七一持力有三品謂
法師安樂勸持也二說力謂神力品三苦行力謂藥
王四教化眾生苦行力謂妙音五護眾生力謂普門
陀羅尼六功德勝力謂嚴王七護法力謂勸發及後
品故第十無上是九無上殘今謂十中前九在正殘
屬流通如何違論乃以壽量而為流通故知三周巳
後皆成菩薩故論乃云十皆無上又論云七譬為具
足煩惱治七種增上慢又為三種無煩惱人三昧解
脫見等染慢何知為七一求勢人說火宅治二求聲
聞解脫人說窮子譬三為大乘人說雨譬四為有定
人說化城譬五為無定人說繫珠譬六為集功德人
說解髻珠譬七為不集功德人說醫師譬今謂論文
先暫約別別為對治須曉其旨不可迷旨何者本為
三乘說火宅譬窮子本領火宅之旨藥艸本述五乘
不虗化城還為聲聞下根繫珠只是下根領解唯解
髻一在迹流通若為一正仍在於正唯醫子譬別屬
本門若依他釋亦在流通豈可七譬各為一人所治
不同與經違妨應知此乃隨其文勢若附文勢則父
如國王求見父故名求勢人聲聞自領名求聲聞其
雨一味名求大乘專為求小異名有定人即以化城
[002-0625b]
權赴其計先大後小故云無定若其作差別消者亦
不論文一雨之意至城必進名為定人故知論文不
遮定性繫後不知還能發故名無定始行之輩求弘
經益名集功德不肎服藥見父不覲名不集功德故
知不可生於別見。


問三乘之差為由佛說為由生異。


答曰諸乘皆不能
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故說羊鹿今謂不了故種智
說三若不說三諸文何故皆云佛說及趣波羅奈於
一佛乘佛以方便力等。


問踊躍何義。


答曰依俗釋云踊者跣也躍者跳也跣
足跳者喜之極也今謂斯言太甚字訓雖爾豈舍利
弗大阿羅漢復聞深法理水潤心而生喜踊跣足跳
耶經文只云踊躍歡喜方從座起合掌白佛何得未
起先跣足跳縱重釋云聞真道巳即能超權故云踊
躍即顯聞法超權跣跳今問在般若時為聞不聞。



不聞者加說義壞。


尚云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
法而於是法永無願樂豈自不聞能為他說。


須菩提
云我從昔來所得惠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何故乃
云而今從佛聞所未聞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故知
古人所釋妙得其旨若云得記為未曾者此中乃是
未得記時。


問喜有何義。


答曰三義故喜一聞法心安知佛非魔
所以歡喜今問昔小乘教巳知世尊不同天魔及諸
外道豈至法華方始知非豈得見於將非之言謂聞
[002-0625c]
法華方知魔別二者得聞一實解昔三權而為一因
所以歡喜今問何不云二而言三權三為一因菩薩
非實信三須會何待固辭三聞佛說千二百羅漢悉
亦當作佛所以歡喜今謂準此三周全無會於支佛
之文將何以為會二文耶故準子說只會其聲聞歸
婆沙菩薩況復此文正當領解之辭而生歡喜文中
未有領千二百何須加之文領三世及以五時何不
論之而却別取千二百耶。


問從所以者何我昔下是何義耶。


答曰釋歡喜所以
文為四初失大法以興嗟今謂何處失大此中述耶
二世尊下處小階而起歎今問見頞鞞後何處起歎
三世尊我從下喜今聞而惱盡今謂惱之言事在極
果既云惱盡何得但至十信初耶既云惱盡何須更
令供佛修行四今日下知佛子而道成今問何等道
成而引論云為令決定聲聞之人知當作佛又曰同
入佛法體類之中今問體是法身即是巳入法身之
位若不了復與道成之語相違況復惱盡不得法身
何異小乘三界惑盡。


問待說所因為何義耶。


答曰承望希須生渴仰也今
謂譯者何以大屈曲耶只云待說所因成菩提者佛
必以大而度脫之故不應云渴仰所因故知不及古
人作待對停待釋也。


問必以大乘而得度脫者大乘位在何許耶。


答曰七
地四菩薩行四菩薩行者一菩提分二波羅蜜三諸
[002-0626a]
神通四熟有情今問今日迴心始入初信豈昔渴仰
即齊七地若也大乘只是四菩薩行者何須初釋方
便名釋真實中及釋一大事中太煩雜耶又必以之
言應指與此開權同類若直只指四菩薩智昔日諸
經何處不明又此四智何必七地初地初住悉皆得
之乃至行向豈不得耶況但云分及神通等三祇亦
得有何奇耶又云有三種一厭有為二求菩提三深
念眾生此三乃是四階三祗亦能得之何關法華況
厭有為非菩薩道不捨生死而入涅槃不斷五欲而
淨諸根安得但見菩薩之言便一槩判甚不可也。


問曾聞人問疑生分別入見即除悔多憂俱離欲巳
捨如何身子今二方除。


答曰煩惱之疑預流即盡煩
惱伴悔離欲巳除今法執之疑如阿羅漢不識黑鹽
之輩今問若身子等至今法華巳除法執異熟之疑
與佛何別若言但有因果之別則應亦是等覺巳下
如迴心人只在初信況復法執豈識黑鹽以為其類。


問云何名為真佛子耶。


答曰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謂
是大師子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
得法等分論自釋云初一句總後五句別釋云腹生
簡異卑劣子故得聖者者是佛腹生異生即是所養
之子一切眾生佛不親生非腹生故今問窮子曾為
異生來不若也曾為何故今日長者自言我之所生
若言得法為腹生者得法乃是示昔腹生因迷背父
後遇見之若一切眾生皆非腹生當知爾後假指他
[002-0626b]
子故知論意在折挫時又云如二乘等非是婦生乃
是妾生今謂正是大母真遺體生豈以中逃降為妾
子不然一切眾生皆妾生也又曰下文云若如我子
今問何以引彼除糞之時挫言如子何不引至法華
之文會親族云我之所生豈故會諸王認此妾子為
巳子耶次云說法為口生福慧為化生無漏法財為
法分也今問若必腹生方是子者化生何關親腹生
耶口生腹生復應別耶行為法生復不同腹無漏乃
是二乘舊得何須今日云得分耶若言今得大乘無
漏何以復云但是決定未得道證故知不曉六句是
一子而巳又曰論自釋云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
相似法故故五句中前三句顯生圓滿後二句顯父
相似法今謂若爾只是共成一佛子義何得蹔聞腹
生之言優降異生言非腹生故論自釋於理不違況
論自云後之二句襲父遺體遺體云襲乃是本有非
為造化況諸經論佛子之言隨事各別小乘經中聲
聞為真子菩薩為似子大乘經中菩薩為真子聲聞
為似子故知究竟實說無非佛子即今經文云一切
眾生皆是吾子愛無偏儻然論取結緣之後方立子
名故與今經親疎少別何得以權而證實說亦可論
中腹生通指一切口生法生方從成就故論云生圓
滿故又曰攝論云非如二乘無智猶如妾子今謂論
文亦是折挫之語。


問經云金色三十二去頌其意如何。


答曰失大法興
[002-0626c]
嗟今問婆沙論亦釋三十二相十力等義何大之有。


問身子得記差別如何。


答曰有二種初是因記當得
果記初因記者未入信心尚二萬劫況起心後時應
遠故此第一先經多劫方遇諸佛今問前云惑盡道
成證真無我此中何以所得未深。


問受記得名其名不同何以然耶。


答曰理非一準如
釋迦彌勒因觀先佛以立名故身子外飡祕法巳內
發智光故名華光今謂經無正文義須從別方是名
因內發智光中下皆爾如何獨是華光別名乍可云
聞法內照先入真因故曰華光又云如大論諸天子
見佛土莊嚴而發心得記名莊嚴王佛又云舌相品
十萬億人見十方菩薩來以華供養而發心得記名
為覺華今謂此等並是別因因華因嚴名華名嚴故
知身子與中下根同飡祕法必非因此得華光名經
文既其略無名因須苦立。


問釋授記義差別如何。


答曰六門分別一記由二能
記三所記四差別五釋妨六聲聞類異初言由者論
云一生聲聞決定心故非成法性亦非巳證今謂此諸
聲聞至此聞法雖入無生未知如來決定許不故佛
記之令生定解言未證者只是未證究竟佛果非謂
不證初住無生故非法性意亦如是若不爾者何故
名為不求自得二為顯佛法身平等故今謂若身子
不得法身將何顯同言顯同者同有八相故知身子
巳得一分平等法身故佛記之顯其巳得若其未得
[002-0627a]
何所顯耶若許未得一切眾生皆悉同等何獨身子
耶三為除菩薩疑心故謂久疑聲聞不得作佛今謂
此是四階三祇及以三乘共位菩薩久謂二乘與巳
同觀同位同證而二乘人於法華前自謂滅種不求
於大是故久疑必非華嚴大集大品等中諸大菩薩
而有是疑豈文殊普賢疑諸聲聞不得作佛須佛記
巳方除疑耶四忻佛者見記自忻今謂此則可爾五
說一乘十義所以今謂十義巳如前問次明能記有
三謂所依記體記用記初所依者論云六處示現五
佛一菩薩五佛中別記如身子等同記如五百後記
如學無學四無怨記如提婆等通行記如龍女等示
女人可成佛故五具因記是菩薩記如不輕示諸眾
生皆有佛性故今謂前五可然第六如何不輕示有
佛性後代判於一分永無不輕不及後代見耶若不
爾者一切眾生豈皆不作決定性耶次記體者為他
受用化身五陰隨宜為體今謂體謂主宰應指所證
依得記者以之為體記用可知三所記者有二一所
依二體性所依即六處體性謂因體即無漏善根通
現及種因所得果體通五陰多是化身及他受用顯
慈悲故顯德高故今謂此是何位化身更經若干劫
數供養若干諸佛即得究竟三種身者亦不應爾地
踊菩薩經中自指本時所化仍於此中更獲增道損
生之益豈聲聞人只經爾所劫數諸佛即證妙覺三
身果耶又觀諸土並是化身非他受用身受用身處
[002-0627b]
華王界或色究竟寂滅道場又無漏之名亦濫於小
四差別中如楞嚴四記寶雲經同瑜伽六記一巳發
心二未發心三現在前四不現在前此四同楞嚴五
定時限六不定時限又如大經八六四二今謂前文
可爾若引涅槃八六四二此則不然雖似授記其意
則別以諸經中無有文明二乘發心此中既因法華
記巳故明定性發心時限顯滅種義權故非授記又
云經爾所劫方入信心以於佛道迂迴故不如初心
即修菩薩行由此故言過無量無邊劫今問若爾一
切聲聞應皆過於無量無邊何故乃至增減不同若
云不如初發大者理必如之降入初信此則未爾又
曰有三決定一種性定遇緣便能證得正覺二發心
定發大心巳更不退轉三不虗行定得自在巳於利
有情終不空過今依初意今謂雖即獨記聲聞準三
周中三周得益不唯在小記通菩薩何妨第二第三
人耶若指迹門雖妨可下文菩薩得道數倍故不可
云在遇緣遇緣乃在瓔珞經中無數菩薩從於無垢
入妙覺位正當其人五釋妨者問云諸聲聞人為成
佛故記為不成佛若成佛者諸菩薩等何故於無量
劫修習功德若不爾者此記成虗答曰論云令彼聲
聞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釋云此意說令聲聞得決
定心進修行非巳證會二空法性真如之理今謂論
云非成就者非究竟法身了此自是一途未為通難
與菩薩為妨只如經中所供佛時未足顯遠位未極
[002-0627c]
更修何疑伹未證二空為在何位若二乘未證則菩
薩皆得若唯在佛菩薩無分何以前云除二障得二
空惱盡道成證真無我又曰聲聞身盡云何與記經
三僧祇方得菩提答顯揚論說依變化身非業報身
成唯識云即是變化生死別名釋曰未發心前現身
有限由受記後誓求菩提度有情類便入邊際無漏
勝定資昔所作顯今報身令其長時與果不絕此所
資業由無漏資展轉微妙舊麤異熟漸漸微細廣大
殊勝異於本故猶如變化名為變易生死數數資長
乃至成佛由是義故分段生死雖皆永盡說過三百
由旬化作一城變易未盡說更行二百方至寶渚趣
寂聲聞便無此事今謂經不曾云得記聲聞必經三
祗何須此問答中初引顯揚之文依變化身非業報
身此乃論文分明誠證業報之身則不得久捨報身
巳入變化者方可經於長時至果何以強釋云留報
身無漏資令長時耶又成唯識此是變化生死別名
正言長時只變化生死別名何故引論文而復改苦
強異解耶如舍利弗等聞受記巳何處修邊際定耶
得聞會三一乘常住此法自是常住邊定故殃掘云
得不壞常住與生死邊際等即是邊際定別耳豈可
棄此別修無邊際定此定若異會三之一此乃還用
小乘四禪乃是不受顯一之言若本先有無漏勝定
只依本有何求聞於一乘妙理若以此定則令此身
與果不絕故知不假一乘法也又舍利弗等何以滅
[002-0628a]
度若滅度者長時何在若爾此界則應多有過去勝
定資身之人曾無一人云是長時變易壽者若分段
死復云永盡則無漸漸勝妙之理況復化城通有餘
無餘若此生前進於有餘身即改觀故若無餘者巳
捨分段入變易者豈存報身以進二百至成佛耶故
知乃是通教權設之言定計乃成事同魔說況諸經
論並皆說有變化之土何須安著分段中耶若言但
是同質別見則一切佛土並在此中然須辨別方明
同見又曰勝鬘云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謂二
乘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廣如瑜伽佛地唯識今謂
且勝鬘文正明界外變化土中別稟因緣不同分段
三界因緣亦不云分段之身漸成佛果不捨分段終
無是理以無教文三種意生在分段故。


問論四聲聞其二與記二不與記根未熟故應當此
二後時熟耶。


答曰未者不也永不與故今謂論文但
云根未熟故如來未記此唯現在未記名不論又云
菩薩與記菩薩方便令發心故故知不得云永不發
故知論文真得經旨故以滅想彼土得聞如何曲釋
以未為永若爾應當種未熟時名為不熟懷任未生
名為不生如人未死名不死耶。


問理必然耶更有別途。


答曰準理應云趣寂之人不
愚於法信根未熟佛不與記菩薩乃與諳含通記有
理佛性方便令發信大乘心上慢亦爾今合為一人
言根未熟者非趣寂者當可成立今謂論云定性未
[002-0628b]
熟乃云不熟自思不穩却更釋云趣寂之人不愚於
法復輒合之以為一人却云未熟非趣寂之者翻覆
難定實無可依故依古德決定此土則云未熟若於
彼發熟在於彼故此云未不須紛紜強為多釋。


問為依所判定若是耶更有誠教。


答曰如莊嚴論云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不盡今謂此亦不閑折挫
之文故使所引前後互違重引還違向所立義云趣
寂者不愚於法亦違論文未熟之語故不應將折挫
之教用證法華真實之說故法華前一切菩薩對二
乘人須云滅種。


問更有教耶。


答曰亦如涅槃八六四二今謂此亦正
當趣寂能發何事節節前後迴惑若云八六四二亦
云不解我意諍論之事巳如前問又曰故知趣寂定
不作佛今謂定說正當諍論之文此乃不知佛意兩
遮遮於雙諍若得佛意乃名雙是趣寂不發施權故
是若言能發顯實故是若引諍論之文還成諍論之
事如此豈成體佛意耶故一家判一切實等四句不
同成前逗後彌復可依知論弘權方了教旨。


問論中云應化聲聞於此經中其誰是耶。


答曰有人
云身子及四大弟子為上根五百為中根學無學為
下根今解不然華嚴經初說身子是化入法界品云
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為說十種之法發菩提
心即此經中授記者是故非應化今問華嚴是佛初
成道說身子於彼巳能發心何故初見頞鞞方除邪
[002-0628c]
見淨名訶斥宴坐非真至般若中被加方說法華之
始疑悔欲除聞方便會三乃稱歎領解若彼文是化
豈此說却非亦由不了華嚴長遠復由不見聾啞之
文聾啞望法界品文當部乃自相翻曉相違之大旨
不會法亦自通未達八教之宗同亦久成永別。


問應化聲聞為唯化作退大聲聞亦能化作入滅者
耶。


答曰攝論楞伽等文並云聲聞多劫入於涅槃飲
三昧酒後從彼起發心向大者並是諸佛菩薩化作
誘彼餘類今謂此乃決定性人之誠教也暗者不知
化者既其久住三昧然後發心誘彼餘類信知餘者
則非應化同共入滅故名為類故知教文甚自分明
釋者異見致有諸說。


問經云有八交道其相如何。


答曰修八齋戒行八聖
道今謂若彼圓極無作八正乃感難思虗空寂光寂
光諸土一多多一而現諸土豈獨八交化土而巳。



云東西四南北四或一方各八或八方名八今謂此
釋罔像而知。


問七寶行樹所表如何。


答曰修七聖財今謂亦不全
爾應隨教別。


問云何名為若欲行時寶華承足。


答曰以七淨華今
謂若不云觀及以所表不可專輒作此釋也若作所
表須依土體以立行相。


問云何名為正像等耶。


答曰正法時教行證三皆悉
具有像法無證末法無行唯有教在今謂約此三法
[002-0629a]
以判正像唯此穢土其理必然唯今華光及諸聲聞
並是淨土何以無行但有教耶未審淨土至末法時
即生慳貪破戒等耶若有此等不名淨土。


問初周既訖譬周如何。


答曰從此巳去譬喻說周文
分為四初佛喻化二中周領三藥艸述四佛記今問
前後依論此中何不依論以立對治平等等名仍不
分判不依之意故知論判本在於同。


問經從是諸千二百至疑惑者其義何耶。


答曰巳得
決定復聞佛說捨權就實今謂捨權就實與前教何
殊而經但云一切皆成佛道及以一切皆為佛乘何
以將於取捨之言用釋即權而實之教。


問何名國邑聚落。


答曰化佛但化三千國土國如大
千邑如中千聚如小千廣雅云聚落者居也聚也人
所聚居落亦庭院太窄長者既大大於垢衣大既三
千為所居土垢衣所居為寬狹耶此與信解門內長
者為同異耶。


問長者之義有差別不。


答曰長者有三一可承長者
喻慈普慧圓妙決疑網二者耆敬長者喻佛道羣聖
神通莫測三可親輔長者喻佛智滿今謂雖有慧圓
智滿之言若滿若圓何教無之決疑等言仍須教判
曾見古德以十德消帖經文甚為周悉於十德中仍
為三釋謂世出世及以觀心。


又云以異熟識為宅佛
處其中故宅中火起今問為佛居眾生異熟識中為
佛自居佛異熟識為是種子變為三界佛入眾生所
[002-0629b]
變識中為是誰宅大火起耶若屬眾生何故云今此
三界皆是我有。


問門有幾耶。


答曰有五唯有一門火宅門狹小門在
門外佛教門今問唯一只是火宅之門狹小還指火
並喻教教即是法何須云五豈以分五處即出五門
耶。


問其火宅門其數只然更有別途。


答曰又有二門一
者大門即一乘教二小側門即二乘教今問出宅只
有一門而巳何以輒立大小兩門初以三車出火宅
竟諸子方乃從父來索車索三既無父唯賜大故知
大車於宅外得如何大小俱是宅門若爾宅門即長
者之門若即是者出宅之時應當巳得大乘教法何
故得小四十餘秊方受大化。


問曾聞人問經云安穩得出出在子前何故下文云
若不時出必為所焚。


答曰下文譬云聞巳驚入合譬
中云為度眾生而生三界大經云譬如長者其家失
火從舍而出為諸子故還旋赴救不顧其難佛菩薩
亦爾今謂若消却入其理則爾忽不時出佛豈焚耶。


問經從舍利弗至從舍出之等其義何耶。


答曰分為
四段此初從此至出之為大乘果化今謂此始思惟
辭用於大如何即云用果化耶況判下文方屬果段
二復更思惟至而復狹小為大乘因化今謂此是思
惟欲息大化何名因化三從諸子至為火所燒為大
乘行化今謂此乃諸子無有大機故云幼稚未有所
[002-0629c]
識如何名為大乘行化又行只是因如何因行以分
兩化四從我當為說至所燒害為無悕取大乘之化
今謂此是長者為說五濁怖畏之文不名無悕取文
也作此消文不順經語故不用之況對四比與前違
反。


問經從父知諸子至情必樂著為何義耶。


答曰正明
為說三乘喻此初知機也三乘種性各別故今謂既
受大化何以為說三乘故知此三俱非大也若不爾
者何故不云為說二耶而次子乃云三車也翫者弄
也亦戲也亦翫習也好也當知不受於一唯翫方便
之三。


問曾聞人問何故與城之中不云先好與車乃言好。


答曰車是遍趣行機學可言好城但是息苦非生不
名好車是修生城是修顯故車說好城不說之今問
車苦應不息城應無趣行車既至宅外豈可不息苦
城始勸令入何得不論行故知說城時有好故能入
聞說三車時息苦故方好豈可無好言即云無好義
見車有好字却置息苦理況復三乘俱為息苦故俱
翫好故息苦乘非究竟乘而告之言去知即見是昔
日賜三車也三既在昔故非今日等賜一大故婆沙
中四階成道同在小部人不思之故令意悞。


問曾有人問何故方便品權實理智因果雙彰下之
二周理智因果各互偏說。


答曰初周根利雙盡玄宗
中根一聞微知權實取捨雖辨未識取因故說三車
[002-0630a]
令識一乘之行隱果中之覺寂說因內之智車祕因
位之理乘遣修生於種智理微解故智未閑故下根
雖聞權實及與智果果理猶迷更彰理有假真說本
令其取捨隱果中之智品藏因位之雙嚴應機不同
三周少異今謂文辭至美於理未彰譬中初敘三車
權也後與一大實也三車敘昔一大在今豈非譬中
俱說三一各賜諸子諸子各乘遊於四方因也直至
道場果也其車高廣理也有大白牛智也長者為說
教也各得遊戲行也具遊四方位也果即覺寂何隱
之有車從理立安祕之耶中根具聞此之四法下根
三聽四法彌精豈以言之廣略便以增減判之事似
稍殊於理不異不爾則不名三周若前後增減乃成
一周何謂為三周謂周迊即三迊說入於人理等況
復三周俱說於教不可巳於教下所詮故知四文一
不可廣故請後學開眼思之。


問曾聞有人於此立五問云何為五。


答一問云智中
有虗實三種並名車理中有假真城名遍三種何故
大涅槃不名為城名寶所二問二乘學智果智果分
羊鹿二乘學滅果滅果城應二三問何故城嶮而車
在門外四問何故車則云遊戲而城云安穩五問何
故化城勸前進今車云速出彼亦具有答答還不盡
理是故不能述今謂凡設問者必須使答能破大疑
方可置問若不爾者虗增費辭且如初問智中虗實
為從何處得虗實名耶良由不分菩薩殊四階不名
[002-0630b]
為實理中有假真真名無簡判聲聞證真實一切教
皆然如何說無真而獨稱為假城名遍三種三種並
在昔是故大涅槃須別名寶渚不分大小殊故有如
斯問智果從人分滅果從理一道理必須然何勞設
此問從人以論理理亦隨人異智果從義同智果亦
無二城未出二死二死未安穩車從分段出是故須
云外城從分段說城亦三百外車無二死說車亦名
在嶮不了相望殊徒勞設此問車能運諸子出苦名
遊戲城從息勞苦故得名安穩城既息苦巳城中亦
遊戲車巳出流轉車亦名安穩守名迷於義是故生
此問城從巳入邊故勸更前進車從未上義是故勸
速出速出望離苦前進投寶所所望永不同何須作
此問。


問經從爾時諸子至爭出火宅何等義耶。


答曰子免
難也稱悅三乘所忻心故今謂此亦三乘在昔之文
免難三乘與賜一乘若是一者出宅之時即是得大
何須更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既云各各各各即是
三乘俱出俱索俱無故須等賜故知昔三俱非一乘
所以節節點出文者執者重故迷除遠故故子消於
長者歡喜之文亦云父遂心安離灾度難名曰安穩
出宅三乘並觀四諦故云四衢故知並觀即皆在昔
所以小衍兩乘諦別觀別行別位別惑別果別如何
俱出俱觀俱得安穩並從索車即云但是會二歸一
言大不須會必無是理又云大乘之人巳入初地得
[002-0630c]
無生忍住大涅槃伏諸煩惱離分段死名露地坐無
隨礙也今問俱出俱坐何得大乘獨入初地準於瓔
珞華嚴仁王並離二死破障真如微細無明方入初
地如何伏諸煩惱但離分段得入初地若三乘共位
初乾慧地伏尚未極何能斷耶若也俱坐之處與二
乘同菩薩獨得初地名者二乘迴心即應入地何以
乃云始入信心。


問經從時諸子等至願時賜與此為何義。


答曰此分
為四初諸子索三二但與一三釋成父志四越子本
心今謂此亦三在昔文乘三方便出被斥俱失三是
故俱詣父索昔所許三昔三既俱虗故俱父不與故
知於昔大小外方乃等賜一妙乘又云二乘出宅求
證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依於本論初地巳上雖
離分段未證解脫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無餘是
故不說菩薩入城今謂若言初地巳入平等法界海
何以而言未入城若未入城猶在分段豈可伏惑能
離分段縱以法執為惑亦不應言伏能入地若爾與
小不同亦不俱坐又曰無住涅槃亦息分段縱名入
城不乖道理若也無住是大涅槃豈同二乘入於化
城則大顛倒焉不乖理況復取菩薩不入化城為正
義者為入城巳更入生死名為不入為由有惑故不
入耶若由有惑還同凡夫尚在宅內何關無住大涅
槃耶却入生死亦不得名不入化城。


問曾有人問三乘俱出分段苦二乘獨稱入化城大
[002-0631a]
子亦應俱出苦亦應相與入化城。


答曰大子無倦不
厭苦亦離生死故出宅今謂三十四心前為惑潤生
故未離生死信知道樹前未曾出火宅若也大菩薩
應不住二死亦不住無明如何未斷惑名為不厭生。


問曾有人問若大不入城何故亦上車二子若入城
何故不上車。


答曰厭苦求息故入城大不厭苦故不
入見息止處故說二是故明大不入城今謂問中自
乖理如何令他答三乘俱出宅出宅即入城俱出俱
索車云何上不上二子不上車應當仍在宅菩薩不
斷惑何曾云上車二乘巳斷惑却云不上車大小既
顛倒於理難消通答中云大不厭苦不入城若不入
城車豈上又問門外設三車車中許有三中路設化
城何因但設二答曰車本對大因門外三車設權城
對實果中路化城施今謂徒立此問答義亦不相應
小車對大因車應但有二權二對實一化城應有三
況復文中城導師云化一亦更有人置多問答殊無
別旨誑制文言只見煩辭不申經意又曰索車不索
城等今問車對賜大初是故得有索城中始初入云
何即云索車據初說時車亦無索語城唯說化事非
實亦須索依義不依語何為當守株。


問大車以何為體。


答曰果車以後得智為體因車以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中種智為體今謂智有四別何
義取三而棄於一況果因體別雖從因成不至於果
若不至於果體應殊況復智是白牛全非車體若是
[002-0631b]
白牛尚不應替經云遊於四方直至道場豈乘因牛
不至於果中路迴換因果二耶況復因體亦不應別
別非體故如何二智而為車體縱云二智各取種智
又亦應問二智既不同其中種智云何不別二智種
智如其各別別相如何故知種智所照雖殊能照不
別故所引經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故知皆得只是一
種不應分於兩種智也。


又云今取後得智為車體根
智為白牛今謂車體本不動牛動故車動根本智不
動後得方有動如何以不動却能引於動是則只成
兩牛相牽未有車體車體在理理無去來由智證體
智有淺深故知白牛從始至末車體本來未曾去住
又云同涅槃及以勝鬘唯取真如而為車體今謂涅
槃勝鬘一乘若異容可車體彼此不同若一乘同前
義自壞今亦問云真如體唯一如何云各賜真如無
去來如何至道場真如無遲疾何故疾如風若由牛
所引引即通初後如何後得智及以根本智從初至
後耶又問真如與二智為一為異耶若同無能所若
別非境智如是妨甚多請為通斯旨。


問若得車時位在何處。


答曰頓悟大乘從初發心雖
亦是車今取八地巳去不退因行七地巳前猶分段
故今問今賜一乘豈唯不退初聞一句亦與授記況
七地分段尚是共乘共乘六地同羅漢故華嚴初住
巳得法身若得法身即除二死復過行向得入七地
如何六地仍在分段何故引論大乘入地證無生忍
[002-0631c]
無生忍位豈更有退言七地退此應不然若言頓悟
須取八地與初地伏惑能離分段復大相違至八方
悟何名為頓又引下文不退菩薩今謂此由前文不
知之人亦有不退故今不退亦合悉入若此法華唯
為不退諸菩薩者只合在於法性土說不應住此娑
婆界中令諸眾生開示悟入若獨入地及不退者則
隨喜功德法師功德提婆達多並是凡夫為經所棄
佛巳取之何以棄之。


問其車高廣齊至何處。


答曰佛種智體高於三界今
謂若佛種智只高三界此與羅漢種智出宅二乘何
別故知止是四階之果會二歸此斯言不虗。


問曾聞古釋丹枕者是涅槃也有人非之。


何者既在
車上明非涅槃乃取滅定而為丹枕今問既在大乘
車內何有小乘定耶滅定不動安隨車運。


問云何名為其疾如風。


答曰初地巳上能速進修觀
空觀有不稽留故今謂得車之時巳入八地乘車疾
進却初地耶況觀空有全未見於平等中理第一義
諦菩薩偏有二乘偏空二俱不名平等大運若也雙
觀即是瓔珞十迴向位前何故云七地猶退退則不
名其疾如風如風乃是進中之極理既不立何可依
耶。


問經從所以者何至諸子其義何耶。


答曰此釋賜所
以匱者乏盡也以此一乘假設遍授一佛國土五道
眾生有性無性及以定性尚不匱乏何況唯與有大
[002-0632a]
乘性者及不定性佛之真子恐不足耶今謂若以五
道無性定性同為一類若定性不記即名為匱若不
記三類五道何辠若不記五道又亦無分人若無分
經為化誰身子記後天龍八部及四眾等為是何耶
故知不匱正與經會若定性不與何須況耶況經文
中只云一國即以無性定性加之故知經云一性一
種不須專輒改換加足。


問經從是時諸子至非本所望其義何耶。


答曰既云
各乘明知各得不同化城眾共同入今謂化城從人
亦是各得大車從法豈不同耶故知城語雖同亦是
各得城若共入即名為同三乘同入亦名為同菩薩
乃與二乘同證菩薩何故獨不會耶故知纔見各各
之言即作各各之釋若各各者其車無量無量何故
云賜一車會一之言便為無用由迷各各言而亡等
一之語故知化城息處說二大車咸證一乘豈可以
各共之言而分大小。


問經從舍利弗至非虗妄其義何耶。


答曰凡夫離欲
伏諸煩惱名免火難離三惡苦名全軀命未免人天
名為火宅今謂此是以小況大長者問云先三後一
非虗妄耶何得乃以人天不虗為答只云乃至不與
最小一車猶不虗妄不云不與人天猶不虗妄若爾
何得下釋從世尊巳下文云況得大乘而成虗妄。


問經從大慈大悲去其義如何。


答曰合年邁衰老老
人之相愍念逾深今謂慈悲入惡同事利生乃示稚
[002-0632b]
小之形安得現於老相。


問八苦等相其義如何。


答曰委在婆沙俱舍正法念
大涅槃等今謂示廣實爾然須說意此中點示今昔
始末何暇妄論八苦等相。


問經從舍利弗至雖復身手有力乃至珍寶大車其
義何耶。


答曰但以言說方便勸勉濟度諸子火宅巳
後方乃與一大乘今謂既云後與一大驗知昔三非
一故釋今經不分今昔三一同異何能免悞。


問經從而作是言至無所依求為何義耶。


答分四初
勸厭三界二勸取三乘三引巳為證四歎乘勝德今
謂厭於三界勸取三乘故知三乘並治三界大乘與
小並厭並忻同時勸取即是四階成道菩薩亦可取
於共乘菩薩豈大菩薩與二同厭又引三皆同證巳
為是誰何處同證何經何位若華嚴經毗盧遮那豈
與二乘同厭同取況復並云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
生是則勸三乘俱是誘進所歎三乘與二乘一何曾
異於菩薩別耶故下三人皆言出宅他不見此奈何
奈何。


又曰言保任者保當也信也任亦保也安也可
也持也今謂保任之言通三乘不若其通者安有別
途若有別途安可信也。


問經云緣覺乘中云自然智其相云何。


答曰不求與
佛同時出世非見佛巳方得果故有經云釋迦出世
五百獨覺從山中出來至佛所仁王經中有獨覺眾
先成道巳後遇世尊非如聲聞佛處得道瑜伽論云
[002-0632c]
或觀待緣而證聖果名為緣覺即觀十二因緣而超
證果華嚴云菩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有十相現第
三相云右手出光明名嚴淨世界於大千中若獨覺
人遇光即便入滅若不入者光力移之此異緣覺也
若聲聞解脫分作獨覺者可得百劫入四善根作獨
覺者乃成部行小故也。


問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何以於一而說三耶。



由上所說得道因緣於一乘體分別說有三教不同
於一極果說有三因實無三體三乘極也今問若唯
二權但只應云無二體極何故皆云無三極耶何不
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二。


問經云其宅久故三界無常安得久故。


答曰猶如幻
事名為久故今問幻事鯈忽豈得久故既云無常安
得如幻。


問何名頓弊。


答曰非漸漸滅名為頓弊今謂三界成
壞是漸非頓況此之頓是頓乏頓非漸頓頓如何乃
作頓漸釋耶故公羊傳云行頓者進退出頓以實下
此意云行時膝脛下虗不實名為頓乏。


問經云墻壁等文字義如何。


答曰𡉏普美反坼裂也
阤池爾反說文云奪衣作褫切韻山崩曰陊玉篇析
薪隨木理曰掟或為[豸*虎]不知所從今應作阤今謂釋
此字義但依應法師經音自有數訓。


問聞有人言有人是誰。


答曰聞有二義一自他影彰
故不自見眾生沒苦亦聞三世佛所傳說親疎相顯。
[002-0633a]


問先因遊戲等其義何耶。


答曰背理乖真義名來入
非先出故今始名入斯釋得理仍闕事釋今謂大通
佛所發菩提心義之言出退大流轉義之如入對彼
理解事理具足二解之中寧可存事豈可唯理而失
於事。


問經云吾為汝等造作此車車為何造。


答涅槃寶所
無為本有不云我作車是菩提有為之體所以言作
牛車種智從教行生羊鹿二車名教施設故並云作
雖並是作牛車作體羊鹿作名今問經文直云此三
皆作誰分名體強為別之三車俱作非本有真如大
車無邊不匱咸知諸子本有故開眾生本有理佛知
見聞名乃能進行從證並契真如涅槃無別。


問諸子聞說至離諸苦難為何義耶。


答曰互相勸勉
馳走而出今問自爾巳前二乘曾無勸諸菩薩令出
三界而云互相但三俱到空地坐耳俱到既同與不
斷惑菩薩為妨但知三乘須會而不知與菩薩為妨
自法華經前一切菩薩無有過於聲聞位耶若有過
者云何俱出亦無菩薩始初發心未能出耶。


問何名到於空地。


答曰隨其所應離於三障處二空
地即二無學及初地也今問二無學位與地同耶初
地為即具二空耶七地有退為住何空仍齊二乘空
安得別其位既齊二空應等菩薩百劫未曾斷惑如
何初地即證二空況四階之初乃至百劫三十四心
都不曾聞十地之號如何專輒將十地位釋四階耶
[002-0633b]
若其無別釋於婆沙俱舍等文得將十地向行住名
用消釋不若不得者如何不別。


問諸子至四面俱起其義何耶。


答曰善根難起名為
生育甚難今謂為指何處為初生育但著生育之言
而不明其大小若以結緣而為生育久巳曾生不名
難起若以理性而為諸子本來自生誰論其起生論
生子育在善根生巳入火良由不畏不畏乃由闕於
善根因育根生故云生育。


問經從爾時諸子至三種寶車其為何理耶。


答曰頌
諸子索三今謂諸表非一故三俱索二乘之人被斥
無實是故即索先所許車菩薩既實何須亦索索即
非實驗三俱權故下文云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何故
不云以是方便為說第二若第三耶。


問經云見有讀誦書持經者等為有幾人。


答曰此成
四人於此四人起於四惡謂輕賤憎嫉今問與餘經
何別而獨此經不得輕賤等耶。


問此所墮苦為幾趣攝。


答曰此中前文明五趣義六
門分別巳說三門三門在此更為分別今謂前之三
門巳四五紙今更三門復應不少只是處所果報壽
量等耳故請止之妨論要旨。


問經從若狗野干去分為幾法。


答曰應為十果始從
𩑔瘦至死被瓦石於野干身自四惡果一疥癩二無
一目三打擲四致死蟒身五果一身大二聾三騃騃
者癡也四無足五小蟲食應作𠯗字子合反若作唼
[002-0633c]
者鳥食。


問經若得為人至無所依怙如何分節。


答曰此中十
頌得惡人果有二初七行有惡報後三行無善果初
中四初三頌惡形次一頌無依次二頌薄祐次一頌
橫羅其殃初文有十七果一鈍二痤三醜四𤼣𤼣手
拘也五躄躄足拘也六盲七聾八傴傴脊曲也九人
皆不信十口氣臭十一鬼著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
四他使十五多病十六痟瘦十七無怙或開瘦成十
八雖親附人下二果若修醫道下二果抄掠者強取
物也竊祕取也次從如斯罪人下頌無善果有三一
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一頌常根缺無數劫至諸根
不具頌八難也初頌有一佛前佛後難第二六難地
獄畜生餓鬼北洲長壽天為生難處世智辯聰難為
狂聾心亂永不聞法今謂世智辯聰不必狂聾心亂
亦非永不聞法但聞而不受第三一頌諸根不具合
八難也今謂一往似具亦未全當但只依經自成惡
果何須苦將對八難耶若得為人下四頌惡人果有
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狀一頌半惡行啞字
非說文大笑聲耳若有利根下一頌半分為六德一
利根二智慧三明了四多聞五強識六為說法華今
謂此不須開以為六德開亦無失若人曾見下十頌
六度初一行半頌曾施者今謂諸善德本豈獨施耶
一頌進可然一頌半定習者離愚兼慧又三頌戒者
亦未全然以初一頌通論親近善友非專戒也若見
[002-0634a]
佛子下一頌半恐是戒耳若人無嗔下一頌半忍者
此稍可爾次復有佛子下二頌慧者亦或可爾若有
比丘至可為說者善戒經云內學大乘若未究竟不
得學餘乘餘明若內學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學
內一分學餘況此中不許學餘經一偈今謂但依梵
網不許捨大而學於小乃至今經須依安樂行也。


○釋信解品



初明來意有二一鶖子聞上根而喜領四人中品承
喻曉而開悟若準七譬應依論文今謂論文自是一
途巳前說。


問何名信解。


答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四人昔疑自
不作佛今謂夫疑緣兩境或作不作迦葉頭陀精進
第一昔於何處生此疑耶若引在座身體疲懈為在
何座而生疲懈言疲懈者䇿而不進懈故生疲名為
疲懈昔於何教䇿令發心而稱疲懈不肎修於菩薩
行耶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
復信三而不解一今亦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
一心淨復知故名信解能入之心曰信解乃所達之
理明解深信淺初後並說今問二乘之人只應當教
自云昔日論信論解云何言三若言三人學解名為
昔日解三信三何故復以三一對說若三皆昔解三
信三二乘於昔何處教中解三而不信一信三而不
解一等耶鹿苑則自知巳教淨名之中雖聞一如聾
如盲般若之中雖復信一而無悕取何嘗將於三乘
[002-0634b]
與一對為信解互有闕耶況若解三豈能知一解一
方乃知三況復不知三是一外之三為復一內之三
一復為是三外之一為是即三之一若三外一昔亦
曾聞而無互信互解之理若三內一與今法華其相
何別若言法華即是三內之一何故令其捨權取實
若權即實捨權即是捨實故也即一之三準例以說
故知信解具足即是一三不二若二即是信解未周。


又曰信顯由他解明自悟今謂從他若唯信無解自
悟若唯解無信故信解二俱不成故但由他令我信
解又曰以四句料簡根鈍正見信而不解利根邪見
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
今問見體如何信相深淺若邪在外道不應對今互
論有無故外道見鹿苑久亡佛法之信昔日先具如
何用之以釋今品又曰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證而巳
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謂闡
提亦是解而不信若以第二句為今品名二乘迴心
始在初信尚未入住況復乃至初地九地當知即屬
信而無解何能釋成今品目耶。


問經從但念空無相者其義如何。


答曰是說般若時
今問般若之中空等三昧如何取異小乘中三若還
只是小乘中三昔日巳聞何不只云鹿苑之三而告
云般若若異者何殊法華安樂行中觀一切法空如
實相若不異者昔於般若先巳聞之何須三請更欲
聞也又云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002-0634c]
故所領法異豈同法華若同法華則巳會權應巳授
記何故昔聞而不與記又若聞今經無別勝法但與
授記異諸經者何故今經更說三周以被三根但須
直與其記而巳故今復問會與不會其相何別既將
十六行對三三昧故知正是小乘三空若是小乘者
般若經中斥小如螢何得更有小三空也若言引於
小十六行出異解者仍不見有別出大相除此異解
唯取般若即有前過故又指云此十六行是小乘觀
若大菩提分法四念乃至八正道等亦大今還問言
大小四念乃至八正道別相如何不見分別而令後
學迷宗本也。


問云何名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其相如何。


答曰華
嚴經十種神通於八相中加第五苦行第七降魔今
謂淨土行之神通非八相之神通淨土神通是菩薩
行八相乃是果上感應今謂應須具如淨名淨土因
果。


問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國者何。


答曰生死國也今
謂出入言何別息利之相如何故知生死之名既通
二死變易又分方便與報盡是菩薩利他之所若只
分段諸小菩薩皆悉能作。


問經從秊既長大至遇到本國何名本國。


答曰未退
大前更重見佛今謂若未退大則不應離本發心師
未曾相離何名更見又若未退大豈住他國未離生
死復非向本復不應云加復窮困求出苦道為求衣
[002-0635a]
食何故後以此文為子長大還本長謂善根智慧增
進若其增進則無窮困復於此中開為六位而分此
文云一根漸長為習種性二未修福慧為加復窮困
今謂既退大巳何以不修三輪轉四生為馳騁四方
今問若馳四生入惡道不若入惡道何名未退復不
應云輪轉四生四規出苦道以求衣食今謂規出苦
道以求衣食即是退大何名未退五成聞思慧由種
性逼日日生善為漸遊行今問聞思二慧為大為小
若小聞思何名未退若大聞思巳是本國何名遇向
豈於小乘求出苦道而能生於大乘聞思況聞思長
即應入修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今謂非意而逢曰
遇本未退大何得名遇。


問云何名為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中止一城。


答曰
父者化身今問若未退大則未離父子不曾迷何謂
為離而令父求云不得若是化身其家不應財寶無
量僮僕眾多。


問經從時貧窮子至所止之城何耶。


答曰內道三乘
名為聚落巳遊三乘名遊聚落今問若遊三乘乃是
大小悉皆具足何須父念又曰所有說法神通之事
名為國邑又云或聽法之淺深或神通之勝劣今問
未見父前從誰聞法仍覩神通之勝劣兼辨勝劣又
曰識眾聖以否臧還至佛法大乘教內名到父城今
問若言值小名到父城父城乃是大乘家業若云值
小又云未退又云即是中途還逢大乘今謂若云未
[002-0635b]
退何謂還逢又復與前馳騁為妨。


問經從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其義何耶。


答曰我自昔
來未曾對眾說我曾教發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與
之今問為退大後為退大前若退大前本未退大何
以乃云未曾對眾說曾教大若退大後為過為現若
言過去諸聲聞人自爾巳前亦未稟小或居外道或
在凡夫為不向誰說未曾教若言今世故須應辨諸
經差別何得華嚴深密等經並第三時。


問經從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其相何耶。


答曰佛道
先圓為老朽未化聲聞為無子今問爾前何處未化
聲聞爾前復云但教大乘如華嚴中身子見文殊而
獲益說方等時第二第三授聲聞記說楞伽時密記
聲聞說般若時六十比丘聞法發心及須菩提涕淚
悲泣若謂鹿苑巳前云未化者此乃未化小乘何處
曾談老朽若言佛道先圓為老朽者對此小乘機尚
未發何須自念先所證耶況於生死相遇以大化之
何以乃言未化聲聞名為無子既未退大乃是猶有
菩薩之子何須但念無小子耶乃由不知頓大在初
對聲聞人不受大化故使釋義闕此一途則成迴惑
何可復論。


問經從爾時至住立門側何義理耶。


答曰見父驚走
身心精進以求出苦為傭賃故非是本心名為遇到
今問鹿苑巳前尚在外道爾前何曾身心精進而求
出苦若未退大復不於小而求出苦若退大後在外
[002-0635c]
道中復無小乘出苦之義又曰以大乘種子近生遠
熟子幸初逢於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教詮理
果故名為門分聽小修名為門側今謂亦與退不等
二義相違又曰小機未會於大名為門側今問向云
於大小修名為門側此何以云小乘未會名為門側
大小相違。


問經從爾時至遙見其父何等義耶。


答曰去不退位
及真理遙名為遙見今謂此亦與前教詮理違仍未
退大何遙之有門側與遙相去幾何四禪為牀何佛
所坐無何貪嗔之几為承何佛之足何等剎利圍繞
何王。


問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為何義耶。


答曰此明却走
見者比知非眼見也非智證見聞思比知今謂何以
聞思之人見化佛走耶又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為
見勢非巳能修能證故懷恐怖今亦問之何以聞思
菩薩而不能修化身正當地前所見何足怖耶況復
眼見即是證得尚非修慧何怖之耶又云此見化佛
淨土之相由勸作佛不能行之故云悔來前文既云
馳騁四方復云生死何以此中即云淨土淨土多種
何淨土耶若末退大本求作佛何須更勸却云不能。


問經云王王等者何耶。


答曰法身為王報身為等適
云化身那即云法及以報耶爾前何曾於此化身上
生法報疑況未說真化何明法報耶。


問經云父遙見之至莫復與語者何也。


答曰化二乘
[002-0636a]
教發心也今謂經云莫復與語乃是捨教何謂教權
況中止淨土那得此化未述退大之時何以忽施小
化。


問何故名為冷水灑面。


答曰勿強將來用二乘權歸
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灑且令制伏十纏之惑暫
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小微厭苦復本所忻名為醒
悟今謂人天非伏惑息苦之藥正當十纏八難之時
況復人天亦非厭苦況復微厭苦未復所忻所忻之
時非關厭苦何更不受大乘之化便即用於小乘之
權況復人天俱非小乘權之與實小乘自以照無常
等名之為權照真無漏名之為實若不受大即須用
小何須但用人天教耶人天復墮無性之限何得更
以無性化之或可爾前恐有此化終非冷水灑面之
時。


問云何名為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


答曰令聲聞性
遠生近熟名意下劣自德甚大為子所難今問化身
正當聲聞所見豈得甚大為小所難。


問經從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何耶。


答曰彼興小意
適本機宜初發小心故云得未曾有於生死中發菩
提心名從地起今問放捨乃是大小俱失何名發小
從地起巳趣於貧里何名發大況上句發小下句即
大小在何土大在何時即小即大未習其理此諸聲
聞鹿苑巳前於何方土遇大小化何以大小二初並
設況與貧里放捨相背。
[002-0636b]


問經從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何耶。


答曰實無二體
設有二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教二乘人故云二人
今謂不聞捨淨土之勝質忽現起穢邪之劣形復無
息大教之明文即施小教於茲國。


問經從其父見子愍而恠之何耶。


答曰愍無相好福
德恠無求大之心今問小尚未生安恠無大若恠無
大二使徒施欲設小乘之儀何須愍無相福種相為
佛道之因福德是人天所習小果成就尚無種於相
因小志未成何責相福之業。


問經從又以他日至汙穢不淨為何義耶。


答曰此下
身近也即有二義一見子二身同此初見子也除糞
巳上是遠世解脫滿位巳下是近世創以小教入四
善根位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日今問爾前所居淨土
應無小化何以令種解脫分耶況淨土見於化身豈
合生於畏避若淨土見畏此土豈安況復種於解脫
分善何有除糞之言及以共作之語何得遣二使於
他土自身同於此邦何以棄舍那之寂場空指遠世
淨土況未明宿世豈輒領前況昔既入於外凡今何
全同外道。


問經云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者何耶。


答曰
金剛道後成無學巳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見佛
今謂二十秊中常令除糞者前云尋與除糞為除糞
之始至此文中但指前說何得以尋與之文權屬種
解脫分此騰始末方判正除故知判文太成疎遠也。
[002-0636c]


問經從世尊爾時至體此意其義如何。


答曰此是示
大不悕喻有二初示大後不悕初文云疾者十二秊
後眾生惑增佛亦有疾此法華會前知涅槃時近所
應度者皆得度訖名知死不久今謂十二秊後惑應
漸薄何名惑增現疾是涅槃唱滅之始不應以十二
秊後釋之故知既以如來涅槃為終必不得以眾生
惑增為疾亦不得云示同苦集此乃通方現生之由
耳故十二秊後法華巳前凡說幾許大乘經典此等
皆是惑薄緣但從若佛久住於世方是現疾之勢耳。


問經從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者何耶。


答曰
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菩薩許少無為許多
有為許少自利為取利他為與今謂此四不判教時
處所便即判云多少取與聲聞之人昔於何處能知
大小有為無為自他取與多少等耶若聲聞人於昔
巳知菩薩及佛自他多少何須至此更請三周而不
分判同異得失徒現多釋以惑他人。


問經從復經少時至自鄙先心者何耶。


答曰般若之
後至法華中少長進故故名漸巳巳解二空其意弘
[002-0637a]
遠名為通泰通謂開達泰謂安泰今問既云般若巳
後至法華中今法華中與般若中未曾得聞如是之
經奚嘗自鄙之言亦通初後與淨名等中乘等於此
大乘巳如根敗有何別耶既言至法華中巳解二空
何故乃云始臨初信何故復云實未證得但為決定
諸聲聞人令知當得當得巳解二言相違若言但解
未能證得此與般若中聞解何別。


問經從臨欲終時其義何也。


答曰法華之後去涅槃
時纔有五秊名命終時命昔退大聲聞之子今謂何
經說於法華之後去涅槃時但五秊耶若準初命其
子即應合在法華經初若法華後五秊之內為說何
法於法華前般若融通諸法互入何不於彼會族示
子。


問伶俜者字義何耶。


答上郎丁反下匹丁反俾倉云
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行不正作竛𥩵郎丁反普
丁反亦作跉䟓即令檉音。


問經從忽於是間至是子所知者為何義耶。


答曰此
告也如佛地論云法華會上不定種性根機成熟應
捨分段受變易身迴心向大故言忽於此間會遇得
之今謂此論正言捨此至彼若能依之何患議斥既
有誠教何須固違云不捨分段漸漸微細以至佛果
虗繁紙墨浪費言辭正義若行令後有軌況復論明
法華會上正語此會得益之人論云不定性然復應
知若定性者於是此定於彼不定八六四二即其人
[002-0637b]
也況八六等教仍是權一切眾生皆當作佛豈法華
會一分成故知論捨分段之言涅槃一切之說真有
依也是有憑也。


問經從往來者眾其義如何。


答曰四眾八部往來者
眾今謂諸阿羅漢亦為四眾八部所歸依何足以顯
大富長者故知羣臣豪族不但四眾八部而巳故知
若四若八以名通難辨從德從位乃可甄分。


問經從爾時長者至注配劵疏其義何耶。


答曰計算
者諸聖作論分別計度諸聖財故今謂淨土何須菩
薩作論注記等者諸師作疏修撰文記廣雅云注記
也今謂淨土何有諸師作疏。


問眇目者何。


答曰一目少也視不正也又目匡陷急
曰眇眇亦少也今謂何不合譬。


問經云薦蓆厚𤏙為何義耶。


答曰無垢稱經四禪為
牀座淨命為裍褥今問何以將金粟之牀蓐為作人
之薦席若以釋長者師子座之茵蓐此則可然況淨
名只云四禪牀座從淨命生何曾淨命為茵蓐耶。


○藥艸喻品



問此品來意如何。


答曰佛法雖同機修有異故說此
品今謂此品述成信解信解領譬始終不殊何以將
異而述於同只緣昔異令同反更別同令異非但領
述差𤘆亦乃開廢乖張論中上慢言無二者恐人一
向撥無所會所會即是能會之本於一佛乘分別說
三三外無一一外無三今會三歸一三一不二若撥
[002-0637c]
無三還成撥一如眾藥為丸丸即是藥若不信藥豈
信於丸存實捨權過亦如是。


問更有何途。


答曰譬喻品說乘三體一四人領解實
一假三今此會門門即阿含教同機異名會其門如
說四諦三根俱聞依陰處界緣起三性觀修有異名
曰三乘故曰教同而機異也今問教為能詮體為所
詮若教體一昔教三異巳論一乘何須法華若破若
會況論體教能所不成故乘三體一之言在昔三乘
共行或在三祇百劫教理對言之若彼兩三對於圓
極大小永隔能所天殊如大經云我與彌勒共論世
諦五百聲聞謂說真諦故知二乘但知其名而不知
義螢光之智無照大千共學之乘預圓妙今既會教
而不會機又機異之言為唯藥艸亦在法譬及宿世
耶若唯藥艸述領不成述既不成三周天隔況教本
被物空教何為是則佛自說同眾生常異用會教為
若言同聞四諦三根不同以為例者不同之教非摩
訶衍如殃掘云云何名四所謂四諦此聲聞宗非摩
訶衍豈得將於會教而不會機將不會機證於會教
何況本論但云雨譬不云艸木艸木表異一雨顯同
況同是即異而同故使治謗無別經論泯合釋強令
乖又論云不離我身是無上義故知不離艸木即是
一地由是乃名無上故也。


問何名藥艸。


答曰治疾神功名藥受潤之形名艸有
藥是艸有藥非艸有艸非藥非艸非藥所喻亦爾理
[002-0638a]
教行果俱名為藥今取行藥稟教修生不取餘名不
能生長世出世種能生長者俱名為艸伹取五乘不
取生死惡道種艸今謂大小各有理教行果若以大
治小則四俱非藥轉小為大則四俱生長若行獨長
而三不長應當小行轉成大行而人仍住小理小果
若本巳得大理大果則教行二種亦不須長況言行
長而稟於教還稟小教行亦無長故知教轉成大其
行方長況言長者小轉成大迷轉成悟既存差別當
其自位何須增長況復本立經唯為小安得更存人
天差別應當亦是為人天耶況復今經云為二乘令
其轉小豈直令其但得小耶故知此經唯獨佛乘不
須餘釋。


問曾聞人問準論此經以雨為譬何故題云藥艸喻
耶。


答曰論取能潤經取能喻之體以破彼疑今謂能
潤是佛之大教所譬是物昔機殊何不云機殊是一
教所雨所譬本在於潤同若殊機稟同仍恒各別則
未受大化非此中取豈以不受之差用為此品題目
若也此品既其差別方便對昔昔教仍存三車一車
猶在窮子父子客作不移授記聲聞元來敗種故知
窮子所領佛述徒施。


問曾聞人問此品亦有二木何不標艸木品耶。


答據
理實爾今問縱以二木為藥成艸木品此之艸木為
是能治為成所治若所治順差別性若成能治則順
一雨既存差別此經應更新得小果及人天耶如其
[002-0638b]
無者差別不成若只重敘差別不同何經無之更須
此教又云艸寬木狹艸小木大顯通三乘不唯於大
顯潤生長不唯成就今謂等作差別艸乃人天二乘
大艸仍為菩薩二木雖後後攝於前能攝則寬所攝
則狹應云三艸名寬體狹二木名狹體寬又三艸名
寬位短二木名狹位長艸通大小人天不應唯小木
通大小菩薩名則唯大故此所潤不能顯於差別若
言不顯成就此亦不能增長本為成熟豈有長而不
成是故文云華艸敷實皆一地所生故知皆以地
為成熟若地非成記亦非熟。


又云古人有釋云藥者
是雨法藥能滋艸者是機所滋生性藥法成機二既
雙彰便無難矣文雖不然理亦何爽今謂此釋會理
唯小艸木得雨轉為藥王與地冥符同為一揆文體
正爾於理復齊故此釋巳差別義墮爾若許理然文
必順理。


又云前譬有所厭火宅所忻三車合譬但可
總言此以所潤機殊破彼執一之病故唯以藥為喻
今謂若許古釋何須復違譬中以宅對車車宅悉皆
敘昔故云三車出於火宅今此藥艸以對地雨艸木
敘昔地雨顯今會昔從今功歸地雨義當譬中三一
相對今一昔三會昔從今咸皆等賜故知但不可以
火宅忻厭例此施開故古人言正當其理得名能所
具如向云。


問經從爾時世尊至說不能盡其理如何。


答曰品文
分三初讚印迦葉當知下陳述三品末二頌結成說
[002-0638c]
實今問若其讚印會實及以陳述廢權品後偈文結
成說實何以品內專辨不同科文與義其相既殊故
知判釋未能稱理所以不可以差而述於會又曰顯
彼所言尚未窮德故更自歎佛同長者汝同窮子今
謂若以窮子長者顯同理須彼此會實故彼會窮子
此存出生水火既殊安可異述。


問經從於一切法至一切智地何義耶無。


答今謂何
不各從艸木而以至於智地故經云於諸法乃至一
切智慧又云佛知根緣初與三乘後示佛智眾生不
爾何理能知下喻及合皆有此勢今謂遍撿部內無
有眾生不爾之文亦無眾生不知之說何以不達論
旨判為不會之文正示令其咸知地雨反以不知倒
判經文請後學者分明勿謬余雖不慜所承有由。


問山川何義。


玉篇云山者產也生萬物故川者穿故
今謂若釋字義何往不然法相如何。


問經從諸樹大小至各有所受其相云何。


答此竪長
也論說大木不離我身是種子無上大艸之中分大
小樹不退位前名為小樹不退位後名為大樹此文
二義一七地巳前名為小樹八地巳上名為大樹具
四不退故準下頌文但為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
以分三品謂五地巳前名下六七八為中九十為上
此不攝地前故又取地前純有漏修故名為下初七
名中有漏無漏二雜修故八地巳上純無漏修故又
云地前為小地上為大證不退故又云二樹各立三
[002-0639a]
品住行向為小樹中三信入初住初住成八相大樹
三者初二三地下四五六中七八九十上名超二乘
又於三艸各分三位今謂所釋甚多理無二是佛意
何必令多釋耶然論云大樹不離我身是種子無上
者此有深旨於艸木中大樹居末仍云種子是生長
義言不離我身者即知此位明於常住若云七地巳
前為小樹者與二乘何別若七地巳前與二乘同八
地巳上但同大艸是則二木無安置處若云頌文二
木各三者對前成九既云各三須各增長如何前約
地位判耶何故復云不攝地前既知不攝何須苦立
縱兼地前及以登地亦同前破七地同二乘等以言
八地巳上純無漏故況復二木更各有三過分太雜
故知艸木始從種子終至菓實各各生長華菓不同
故得以上艸之中分於二木。


問經云一雲所雨至華菓敷實者何耶。


答曰稟潤差
異今謂破意同前經云所受各異者述法華前如法
說三乘譬說三車信解窮子豈由指昔即令法華成
差別耶。


問經云破有法王其義如何。


答曰或破一有三界一
業之所有故或破二有謂本有中有三四五九具如
前說今謂推此增數意義不殊作尺此破此有與四
阿含破有何別故知今經是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見二十五有我性豈可與阿含同秊哉。


問頌中慧雲含潤其義如何。


答曰雲有七德一慧雲
[002-0639b]
含潤喻佛慈雲內含萬德待生機而降迹應器熟而
宣揚今問一代教旨無不通然何以明於法華幽致
應云隱實本而含潤開權迹以遍灑二電光晃曜喻
佛化導今謂此亦通濫一代佛智應云開顯光而並
曜令權迹以瞑息三雷聲遠震驚覺有情喻佛出世
諸魔恐怖今問怖魔始感巳當斯號況又復不知與
涅槃八魔華嚴十魔云何同異若直爾言破只是道
場破天子耳乃是四階現成之相都非法華振驚之
儀況魔怖在昔雲潤於今四令眾悅預預喜逸也眾
喜雲興悅當蔭覆喻佛舟航五趣也今謂若只舟航
五趣運載通於二乘尚乃兼於人天何能出諸不退
應云蔭一乘之慈雲令七善而悅豫五日光掩蔽喻
除煩惱華嚴云掩邪見光小乘有部巳破邪見既大
乘圓常須除偏小六地上清涼喻令有情居生死地
得涅槃故此亦化城二地何關開會一乘應云令於
二死之地得實相之清涼七靉靆垂布如可承攬喻
佛降靈慈悲興盛今謂應迹與降靈大同一代始終
並屬斯意然須分別初後不同佛慈暢遂降靈意周
廣雅云雲盛貌也如上略述為對他辭古人消申意
不全爾雲本蔭於艸木今皆稟於一潤一潤理顯七
義可從佛慧斯亡分張何益。


問經從山川至百穀並茂其義何耶。


答穀者續也楊
泉物理論云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粇糯之通號菽
者眾豆之總稱三穀各二十合有六十蔬菓之實是
[002-0639c]
助穀亦各二十凡為百穀詩云播厥百穀周易曰百
穀灑於地蒲桃應作萄張騫西域使還得石榴胡桃
蒲桃廣誌曰蒲桃有白黑黃小艸無種性得譬人天
今謂前釋品題即以人天為生長若是無性如何更
生論云六道之中唯有人天最勝發菩提心豈以新
發心者即判為無性舊在人天者即為有性彼發心
者後生人天還應無性決定無性後生餘國必須有
性故法華巳前諸聲聞人無非無性何經簡彼發心
之餘名為定性不信法華真實之說而執權論方便
之文論自弘法華前經或探取於法華對昔而用定
判聲聞不發故不可也執實謗權尚招重譴執權謗
實意在何之。


問其雲所出至皆得鮮澤其義何耶。


答曰上中下根
既並在樹故二木並三故知並有根等四義總喻因
果今謂當知昔教木艸既殊因果復別何以通用一
種因果而釋二木等耶。


問經如其大小至各得滋茂其義何耶。


答曰三乘差
別今問何不知所潤是一若爾徒云取實無實可論。


問經從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緣者何耶。


答曰為大乘
也設說二權皆為種智今謂種種之言本在於昔若
更存三何會之有。


問經從一切眾生至住於諸地其義何耶。


答曰諸者
三乘十地謂乾慧乃至佛地今謂諸言不一何為獨
列乾慧等名況復乾慧之名不關歡喜等位故知三
[002-0640a]
乘共地不與五十二位相關況諸地之言豈必云地
意語隨所依者皆名為地若不爾者何須置於隨力
之言。


問經從又諸佛子至名為大樹者何耶。


答曰此即大
艸分為此二今謂只聞從大出小不聞從艸生樹況
復地前而為小樹小樹之前無位可論若爾小艸既
分為二木則小艸之位全無以別攝總但有二艸二
木而巳或但三艸而無二木又辨不知中七地猶屬
不知之人非今經攝何以此中小艸人天悉皆受潤
若云各不自知十地亦非今經所攝若唯佛能知等
覺亦在不知之限況知與不知佛咸為說說與不說
如來能知應當此經佛自顯實故恐不穩又以地前
而為大艸七地巳下而為小木八地巳上而為大木
多釋意擬収羅不意反成迴惑。


又曰或初發心而成
正覺此經八生至一生得或云三祇方得諸師於此
眾義不同然本論說劫有晝夜月時秊諸能超者雖
超前劫不超後劫今問彌勒超九劫為超何劫幾夜
幾時幾月等耶故此說者不達論旨論中因釋經中
日月燈明無量劫壽即列晝等五劫名意顯總非指
前四故論云彼無量無邊劫故故不可以秊等四劫
消通妨難言不超者但論語小教當教不可超於當
教應指別劫以為超義若大超於小頓超於漸豈有
言超但超月時等五耶況引諸文不能會通同異之
意三祇自在婆沙小教或在大乘僧祇後別初心成
[002-0640b]
佛自在華嚴圓教初住八生乃至一生具歷諸地損
生不同何須比望教教辨異。


○授記品



問授記品來意如何。


答曰論云為三種無煩惱人染
慢說三平等初說乘平等故授記故知上來佛說乘
體有異便有人執乘體定異為此說記莂顯乘平等
故有此品今謂不許執於乘體定異若不執者方堪
授記豈可前文更說差別令生別解至此方云顯乘
平等若論說平等佛說仍差別乃是菩薩很[彳*戾]於佛
若於前品定須異者聲聞之人於前品後及今品前
何處執異而今品破之故知此品但是記前得解之
人得解即是解前所說差即無差至今會巳無差即
差。


問此品之名有何差別。


答曰有云在小無勝劣在大
則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無學成佛轉次而得授記
二在小有勝劣在大無勝劣如學無學同時成佛三
小劣大勝如阿難學地成佛在羅云之前四小勝大
劣反上今此四人不依根性同於初句同是無學前
後作佛如迦葉覲三百萬億佛須菩提覲三百萬億
那由他迦旃延初覲八千億後值二萬億大目連初
覲八千億後覲二百萬億今謂此明覲佛多少豈此
即辨成佛前後故值佛多成佛應速如四依位供佛
多少多者速成故八恒位高初恒位下又若例四依
供佛多少則四位不同今此四人為同為異又云供
[002-0640c]
佛少者是退心之人非樂久行今謂若退即供少而
得速成只須退行即得速成何須更立精進超劫況
復若將四依供佛多少望於四人四人成佛只如瞬
頃何者二萬億數未有半稔許砂豈可聲聞不須供
多菩薩即供佛多耶又若供多應在後者義亦有妨
如身子得記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
萬億佛應在最後何以最前滿願不云供佛多少但
云過去諸佛所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應最前記何以
最後阿難羅云並不云供佛但云於當來世應前反
後以人不知涅槃存權此文約實及以供佛是淨土
行與物結緣。


問何以迦葉名為光明。


答曰此說自體覩毫光而生
明慧聽法義而瑩金光況久修因金光自飾故名光
明今謂此乃通因非關別號又久修者從別得名故
云過去以金飾迦葉佛自爾巳來身常金色暎蔽餘
光故名光明堆者聚土也阜者陵也玉篇云高平曰
陵大陵曰阜阜土也肥也長也。


問經從如從飢國來至乃敢食者何耶。


答曰小乘匱
乏大乘之法名為飢國佛之一乘名大王饌今者得
聞名為忽遇疑巳無分不敢修行名未敢食與授佛
記名得王教授後領納大乘修行忻當作佛名乃敢
食今謂此中得記由聞譬周次自領解三由印述四
人俱聞俱領俱述四中迦葉巳與記訖餘三未蒙故
引譬乞索表巳忻慕乃遇記緣如忽遇王饌如四客
[002-0641a]
俱至一巳親聞餘三曉知大王通設故重請命方乃
進飡故佛與其名號時節名為王教領受所記名乃
敢食若以乏大乘法食名飢乃是全未聞於法譬若
以修行待於王教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道行巳具何
須更修若以當修供佛為行既聞大法即巳發心發
心即須修菩薩行豈待記耶故知乏大乃在三請之
初不關今記。


問經從我等亦如是至快樂者何耶。


答曰此合喻也
義理同前此即請也聞佛音聲說一乘理總言我當
作佛如見王食未蒙別記領受修行忻當佛果名未
敢食蒙別授記如蒙王教即望修行忻當作佛名之
為食今謂大旨同前一乘之理二處巳飡法說之初
咸蒙教食謂善思念之譬說之初云諸有智者以譬
喻得解豈可聞法未飡待記故知請記非請當行若
前未有行何故乃云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問須菩提中記名云何。


答曰解體相空但有假名故
名名相今謂此諸聲聞誰不體空若言偏解應云無
相何名名相色空相即空勝色劣只應從勝何得從
劣又若以假名顯空只可光明顯慧下去準此或云
名之與相二義俱空故名名相今謂名之與相二義
俱空應名相空何名名相又云假名相以授法一切
俱然。


問記旃延名義如何。


答曰過去掃僧地身常金色又
目覩毫光等故名閻浮金光今謂前文可爾次文猶
[002-0641b]
通又曰瞻部提樹名在此洲無熱池岸側有經云在
此洲北岸近樹有紫金光暎蔽日月。


問目連名義如何。


答曰多摩羅䟦旃檀香者多是性
義阿摩羅是無垢義梵聲含故遂略去阿跋陀羅是
賢義檀香是唐音由大目連煩惱輕微名性無垢仁
德如香可重如賢今謂巳證無學後方聞一乘一切
羅漢誰不爾也不審目連斷何煩惱何煩惱輕又亦
應云未得果前金光賢香俱由供塔於理未損。


○化城喻品



問化城品來意如何。


答曰論解七對治中第四有定
人實無定而有增上慢以有世間三昧三摩䟦提實
無涅槃而生涅槃想治此想故說化城喻釋曰有學
凡夫為說往事令憶念故此所起慢或在欲界分別
或是上界煩惱三昧城者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在
無學身盡無生智後世間禪定所變解脫離能變無
總名三昧此定有漏名為世間此中意說佛說三事名
大涅槃三乘同得擇滅解脫即是無學道中所證生
空理由此後時惑苦不生名為解脫佛說此脫名為
化城生空智證名為暫入以息眾苦名為方便入涅
槃城引至寶所方至大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
變作此想至於無學解脫道中正證解脫都無分別
出此解脫復入世間定心重緣所得以心麤故不知
所證但見加行所求涅槃解脫相狀便謂涅槃實滅
豈非假解是世間定故云以有世間三昧實無而起
[002-0641c]
涅槃想凡夫有學聞此假名不識知故謂實有涅槃
起堅執心作意忻趣故今破之彼所證者猶如化城
此之有漏及世間定皆是法執出彼心後方起執故
今謂法執若只執於定小涅槃涅槃若破法執應盡
又一切教大小聖人莫不皆知巳所得法安得必須
入世定耶故法說周為利根人但云若但讚佛乘眾
生沒在苦等即趣波羅奈等廣得五佛章門聞巳即
領中根少遲須明有於三車之由所謂火宅三車劣
弱所趣非遙車體不廣闕莊嚴具牛非肥壯僕從不
多故出宅巳更與一大下根更鈍說理不逮須示遠
遠初結大緣所經長時義如五百所斯未達而於中
道生疲極想接以化城令生安穩想導師知息䇿進
本期說城非實實在前途感應道通對於法說仙苑
為便對於火宅可助三車敘於遠緣宜須立化然應
須知若身子若四人若五百皆是昔日結緣之眾並
於于今住聲聞地是則車譬城譬理一義三滅想咸
同趣寂無二何須至此方云謂實論對置化故著實
言城既實無故二乘所得全成世法何須曲釋解脫
[002-0642a]
等耶況論不云凡夫學人不應輒異增加其曲又引
論十無上中為修行無上說大通本事釋曰修行難
成非如二乘易修疾得故說大通道場十劫及佛自
說彼為王子今方始成及以聲聞於彼發心今方乃
熟故大因行非卒修成名行無上不說大通佛之行
也雖說今品號往因亦在乎其中今謂行無上者論
意不以難成而為無上但云結緣之始即在乎真乘
種子無過感今大化故云無上今此聲聞還依無上
之因方獲無上之果故云無上又云十無上中第三
示現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喻前說化城巳知非滅
商主能引至於寶所故今說之今謂論中但云增長
何須必以佛果而為寶所寶所義通意在圓極故此
一品論以商主為名若無寶所城未說化知寶所者
良由商主故從極說商主為名雨譬亦然可以意得。


問經從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至猶若今日者其義如
何。


答曰此顯巳能見以宿智知以慧眼見故今謂經
文現云如來知見見即是眼知是智佛眼及一切種
智何須苦以宿命智力及慧眼耶若爾佛眼智唯知
見於中道實理往事應以宿命智知以宿命慧眼等
名名濫於小佛之眼智名局於大大能兼小小不通
大故須從大依經勿改。


問曾有人問釋迦修行不越三祇經此多劫彼時猶
為王子。


彼答云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謂佛言我於
爾時曾名勝觀以法身平等故二別時意趣謂願生
[002-0642b]
極樂皆得往生暫念無垢光佛名定得不退菩提三
別義意趣謂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本來涅
槃四眾生意樂意趣謂一善根或讚或毀令增進故
今此依於平等意趣說餘佛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
若不爾者云何乃言爾所劫數今謂說他為我即名
平等未必說我必是他人良由不知三祇數權迹中
近事若爾但是說遠即屬他身致令說遠無可承信
故於此中即成二過一於迹門不識教過二於此經
違本門過致使問答並無所從故諸大乘經一切菩
薩皆悉依於無量僧祇何只三耶而王子時遙使指
他事壽量之說何足簡他故陶師之因不應無實大
乘實行豈必三祇特由佛壽久成大通在迹故不可
以而為實因復與三祇而為比況勝觀迹佛迹中近
事巳他之事未足校量若必王子而為他身何得指
為修行無上又云善心相續劫滿三祇諸心通論何
妨爾許劫今謂亦由不了本迹近遠徒更此釋增足
懸尤且約實論初二僧祇尚自有退何得初劫即云
無退故大論等文至第三祇方離惡道是其一焉第
三始得不生惡道豈於三祇善心即令相續不斷又
云依晝等劫何妨爾許時仍三祗內假令一日以為
一塵積日為月為秊為劫三千塵點亦在三祇之外
不可數劫況復曲判未為順文況四意趣未為了教
若言了者則一切經往生之文便為無用成佛久近
全是虗談一切諸法皆有自性本非涅槃眾生意樂
[002-0642c]
理數應爾故知通論前三莫非隨於眾生意樂何但
第四。


問經中何佛應有子耶而言佛子有十六王子。


答曰
他受用身有父母等如法皷音聲王經阿彌陀佛亦
有父母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等釋曰
若化七地巳前分段生死須有父母等若化八地巳
上變易生死理無此事不生死故他受用身與輪王
俱出故此佛祖轉輪聖王今謂他受用義雖通報化
語他受用應指報身對報辨異須云化身故彼彌陀
化分九品上品上生既是無生即當初地巳上位也
故登地巳上即見報身即他受用地前所見即是化
身化中仍須分別於優劣隨見異故不可雷同是知
下之三生須聞劣教以初生彼在小果故故知此等
始從華出須見父母生身故也豈上三品見父母身
故應須知化佛化土有淨有穢穢即娑婆淨即安養
淨中有穢復應多品以由乘戒不等故也且如妙喜
阿閦以對安養即淨不同娑婆對餘下類穢土即穢
不同只此方尚諸菩薩唯見今佛乘栴檀閣入於母
[002-0643a]
胎豈實母胎乘閣入耶故即父母而非父母彼亦準
知況七地等言未成通鑒瓔珞初地巳得法身仁王
經中初住巳入毗盧遮那華嚴亦爾豈至七地仍見
佛身反在分段凡父母身須現父母行向入變易生
身豈須見於化父母若言變易不生死者亦如是變
易猶久生死故地持涅槃並以初地離五怖畏破二
十五有見於佛性豈見佛性而生分段唯見化身父
母生身又曰泣者無聲出淚也眾生常苦惱苦諦也
盲冥無導師集諦也不識苦盡道道諦不知求解脫
滅諦也蔽人目令不見故名為瞑。


問經從大通智勝佛嘿然受請者其義如何。


答曰涅
槃嘿然不受今此嘿然許之以觀佛顏有舒斂故乃
令請者知佛說許否又云以佛身光表知許否又受
食法理須呪願故嘿然者知佛不許今謂經云佛及
弟子常行二事若說若嘿皆具四義謂受不受各四
故也。


問勉出諸群生為何義耶。


答曰有作勉勗也勵也有
作挽同國語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猶勉強也。


問云何名為轉四諦法輪。


答曰應為五門分別一出
體二釋名三廢立四釋妨五諸門初出體中如對法
云真如聖道煩惱不生名之為滅此說滅諦依於能
滅正智所證真如境上有漏法滅假實合論是滅諦
相無漏五陰為道諦依道自性及道眷屬以顯道諦
由此四諦攝諸法盡又涅槃云所未說者如林中葉
[002-0643b]
乃至四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等又喻伽
云四諦之外說非安立諦且依種類總說四諦若依
法體有麤有細能知之智有上有下勝鬘依義說有
八諦謂有作無作各四故也今謂若以煩惱不生名
為滅者一切眾生即涅槃相名為何等無漏五陰為
道諦者與初果人所得何別若言四諦攝諸法盡一
切眾生一切煩惱理性真如菩提涅槃乃至諸行從
因至果若正若助可非諸法如何但指無漏五陰及
以煩惱而云攝盡具如涅槃有四四諦攝在何許況
經中四諦是彼佛敘昔非大乘中遍攝四諦徒勞高
尚藥不治病釋名可見次明廢立中立四廢餘無第
五故如醫治病知病病因病除除法即足故也今問
凡廢立者並是有法不應指無應言立大則小廢立
小則廢大大小本無第五諦法何名廢立故為實施
權則實廢引權歸實則廢權即法華經意若廢小立
大則華嚴意廢大立小即鹿苑意大小並明淨名般
若意明知廢立須了根原。


問經從我於餘國作佛至得聞是經者何耶。


答云於
餘國作佛者菩薩處胎經云從此滅度於十方面各
三十二億姟諸佛國土而復成佛教化眾生下醫喻
中具顯此義今謂醫師辨過現處胎明當來此中明
利小醫師顯本迹處胎通設化此文逼小根並不相
關何得引用況今餘國別指二乘滅度之處非關諸
方。
[002-0643c]


問何故名為雖生滅想入於涅槃。


答曰於我有緣我
以神力接之於彼遇我得聞是經今謂準此一切生
滅想者無不值佛得發大心何須自立滅想不發又
云或是凡夫若是有學求於有餘無餘涅槃將此謂
為生實滅想求入證此二種涅槃修二乘行種性所
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我從此餘國作
佛是人於我生滅度想謂我入於無餘涅槃我引至
彼令求佛慧若無此緣亦蒙他佛菩薩教化聞是經
典當得作佛亦說潛化今是顯化今謂是人之言必
指無學有餘之人此土巳於自身及佛皆生滅想如
何至彼更於變易法性佛身而生滅想經文既云我
於餘國何須更云他佛菩薩凡夫有妨與無學違涅
槃八六四二等人亦於彼土得聞是經故知佛教大
旨難了又云平等意趣遇於餘佛亦說是我今謂經
文但云餘佛何須苦云餘佛是我皆是曲會未顯真
文當知論文且據現化故云退大若於彼聞即得授
記。


問經從云唯以佛乘而得度脫至方便說法者何耶。


答曰滅是涅槃如德王品有涅槃有大涅槃云何大
涅槃如聲聞經八六四二等之所住者名為涅槃法
王所得名大涅槃古人解此住無餘後起迴向心如
楞伽云佛所化作亦經爾所時後起迴向心今謂不
然彼於先時未迴心前巳得有餘名為涅槃非二乘
者諸有學位巳經八六四二故巳入涅槃亦非無學
[002-0644a]
入無餘依身智並無入無餘巳更起身智經二萬等
修行大行今問初二三果在於何處發心之後更經
爾所劫數行道經文只云經爾所劫至發心處或得
菩提若未發心安能行行何教相中言未發心前而
行大行又云阿羅漢身在何處不入無餘而住於世
二萬劫等行菩薩行又曰如信解品我等長夜持佛
淨戒乃至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則為巳得報佛之恩
今謂此是迦葉等於此迴心於此入涅槃若何得將
證八六四二況復信解巳成菩薩如何以證無餘無
學若引莊嚴論云二乘人若入涅槃善根盡者云何
經於八萬劫等更修大行始入信心後經三祇方得
菩提然三祇百劫俱未斷惑云何斷惑無餘羅漢更
至信心復入不斷惑三僧祇位又云本識既無無識
持種本識既盡將何修行誰得菩提今問識法為可
滅為不可滅若可滅者即應可生若可生者即同俗
計陰陽氣合眾生始生陰陽氣謝心識還滅雖不語
陰陽乃同有生滅又曰善根若在非但違教亦違正
理身智既在何名無餘不同如來無漏智在有漏依
盡名無餘依今謂此亦引折挫之教證常住之文如
父責子無心識人非即如木云無眼之人非即是盲
云不堪教非即永息非是我子豈即他生如迦葉於
淨名中自稱敗種於法華會中根獲記論申權經機
權宜折如何以申權折之論用釋圓妙之經又若心
可盡一切諸佛皆有始終若有始終生滅如上。


又曰
[002-0644b]
如勝鬘云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成唯識云不得無住
名為方便或住有餘迴心不得無餘名為方便今謂
方便之言對非究竟如何以對入無餘耶引成唯識
則可通行又曰古釋八六四二等從本為名故名須
陀洹等前之三人凡身得果聖身涅槃後之二人凡
身得果凡身涅槃經生多者則鈍經生少者則利又
菩提流支云仍以非想劫壽為一日夜積此成歲為
劫彼壽無量大劫過此發心驗此釋之未為典據經
釋初果者七生斷結得入涅槃其經八萬始發大心
至十信初誰言八萬劫住於涅槃此阿羅漢名須陀
洹經八萬劫始得發心大成可笑今謂七生斷結經
八萬劫可笑更甚可知且如初果七反人天人必三
洲天通指欲且與生天常居第六人定北洲七人只
成七千歲耳七天只成七箇一萬六千歲耳縱以人
間五十秊為一晝夜亦只五十倍增之尚未當一增
減之劫如何得成八萬劫耶若不爾者經七生後復
亦仍名須陀洹耶若也亦名須陀洹者何以笑他須
陀洹之阿羅漢耶今亦笑其須陀洹人七生之後無
住處也乃至羅漢不入無餘為住何處經二萬劫如
釋迦滅後人壽可知此劫唯有十一減在劫壞空時
羅漢報身何處活耶緣覺一萬亦復如是邊際定力
不當如前又言佛有漏盡得無漏智此智與小有何
差別無漏若同智不應別無餘若等徒分二文若大乘
中過於無漏真如圓滿方可佛智異於羅漢故小乘
[002-0644c]
中度五人竟乃云世間有六羅漢故小乘中佛與羅
漢惑斷處同故大乘中惑並未盡並未盡故身智不
滅以不滅故亦非無餘非無餘故仍有變易故小乘
中無變易名大小既乖不應漫判以此而言真為可
笑如前所釋只謂諳含又更重云如八萬劫須陀洹
者實是彼果非阿羅漢以彼名說亦非羅漢有經生
者故彼經意總說羅漢實是學人發心向大復經幾
時由是應以涅槃等經同瑜伽等最為善說今經羅
漢即云有學大經說小猶有生處乃引權判違佛云
無故不可引權宜之論以判涅槃真實之說。


問經云了達空法者何耶。


答曰具足二空今問法空
為空何法消經欲盡永不曾見判其淺深雖有依他
圓成之言永無分別能所功用。


問經從諸比丘至深入禪定者何耶。


答曰上說宿因
令念退大以就小下顯今果令知捨權以取實文分
為二先明今實次顯先權所由初知機熟後說一乘
機熟有五一涅槃時到二眾又清淨三信解堅固四
了達空法五深入禪定謂四禪九定今謂涅槃時到
乃是應終餘四即是機發故也又於四中若巳清淨
乃至深入此名受益竟何謂為機況上三義混於事
禪豈可以此為法華機又云聲聞具五方可會權今
謂此五既小十二秊前應巳入實若此五在大乃成
巳會何須處會。


問經從便集諸菩薩至得滅度耳者何。


答曰此說一
[002-0645a]
乘乘既說四而為了義說一而為方便如解深密云
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巳顯示若不知佛此密
意失壞正道不能往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
差別又勝鬘云攝受正法善男子等堪任荷負四種
重任喻如大地謂無聞慧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
成就之即是此說三艸中小艸二乘合是中艸求大
乘者即是大艸如來隨彼意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
餘乘故知據理說一為權說四為實解深密云非有
情性無差別故今此經中為化退巳還發大心故說
一實而二是權待根機熟五緣具足方說無二唯一
佛乘涅槃中說諸聲聞人皆得作俛不得作佛佛皆
悉云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經意亦能善順佛菩
薩心然今此會多皆退性故說一實而二為權會權
實之名通於人法若從法為語定須以一為實二三
為權若從人言之則大小不定宜者即實不宜權今
謂豈可以人不宜之言判法顛倒昔教機別故四實
一權今教機同故須四權一實故解深密及以勝鬘
在法華前一乘機生故一權四實如何釋熟而引於
生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若
一人獨度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如何引慳貪之
教判大施主之經故知勝鬘解深密小機未熟故彼
部中得於小果者故須以四赴彼眾機各各皆實故
云四實至法華會一切皆實故一實四權故此經中
更無有人得小果者妙莊嚴品名同義異不可判之
[002-0645b]
以為小果若言必定一乘為權應當深密勝鬘在諸
教之上如法華中藥王所願若言此經唯為退大法
師品初分別功德為記聲聞為記菩薩為聲聞多為
菩薩多以多為正少為正耶為從正判為從謗判涅
槃諍論二俱非者亦破昔經逗物之教眾生不解故
成諍論此中定判入滅不成正當諍論引諍證諍於
理何益巳如前說況所引教不曉今昔。


問經從五百至珍寶處其義何也。


答曰正法華云五
道為嶮難五怖畏為怖畏處釋曰正法華中出嶮道
體非釋五百數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惑業苦為三百
變易生死無明苦為二百今問若五道是體體皆嶮
惡嶮惡過巳即珍寶處應過五道即是寶所何妨正
法華五即是百乃至自釋亦五無百若先知變易在
分段外有無明苦以為二百何以前諸釋義並只但
云離生死耶又分段生死何故三變易生死何故二
分段之惑亦無明無明對苦亦為二分段之惑開於
業變易故知不但二變易無明對於苦分段無明應
亦然故知他釋不曉開合。


問經從導師多諸方便至一城者此義云何。


答曰攝
大乘云如末尼天皷無思成自事釋曰雖無勉勵思
亦有任運思實無思假稱思今謂等是無思何故苦
以有思釋之復云實無等耶思非任運任運非思乃
以凡心測於聖境故使此論便成小教豈法華中三
佛慧耶又曰一切諸佛晝三夜三觀眾生機今謂此
[002-0645c]
正當於婆沙中義尚不可以釋餘大乘況法華耶又
曰過三百者或云過五趣為五百此但過分段三百
而巳或令出三惡為三百實論初巳斷於分段雖亦
出於人天變易猶人天攝不名無出若依實說過分
段為三百由旬涅槃在於無學位故今謂無學在三
百由旬外即成四百立化城也是則違經經意只出
分段入變易出變易入佛地佛地即是寶所果也若
也變易却在人天佛果即却在於生死生死亦應却
在三惡。


問經云是時疲極之眾至安穩想者何耶。


答曰正起
生空智證法空理後煩惱不生名為入城當此之時
無此二想後世俗定起却觀前位即生此想涅槃假
滅二乘巳證故云前入化城二車種智本來無故二
子出宅車仍未上車是不繫出宅而索城於路施故
云前入今謂諸妨巳如前問。


問經從若眾生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為何義耶。



曰勝鬘明二乘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有餘梵行不
成因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道聖諦智也今謂
何不云於一說二之所以耶若但二乘未極未竟何
以不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二而云三耶。卷中
[002-064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