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17 法華五百問論-唐-湛然 (master)



No. 939-A


重刻五百問論序


五百問論何為而造耶曰為俾破權執悟實道也然
篤而論之如來一代說大小權實教每會必各有囑
累諸大羅漢弘演小宗彌勒以權教為職文殊大乘
為任等是荷擔菩提莊嚴雙樹其間豈容優劣哉及
至滅後諸大祖師後先遞出分宗立家偏弘一門葢
亦各受密囑乘願轂而來者也若慈恩基師專據深
密主張瑜伽以三時教該括一化三無二有統轄眾
機其極遂至乎以一乘為權三乘為實矣斯旨也始
與我所弘法華之者戞戞乎不相容焉則不得不作
為玄贊別立一家之說也然竊忖其意豈非木牛楊
葉俯提弱喪以餘深法示教利喜者耶所謂世界故
實第一義故實權誘方便皆無唐捐但稟今宗教眼
未明者或眩其說將泣兩岐又彼宗徒牢執一途或
恐馴致蹋順璟之禍又復焉知無或不幸而寶器受
粗食者乎是論主之所以深憂遠慮而有此造也歟
條章雖多大要有三焉一開顯正意為決定聲聞而
翻判屬有性以敗種之論通再活之經安得今巳生
[001-0600b]
竟引論滅之此剡足徇屨點金成鐵不知其可二今
經要在乎顯一代設化之意諸法門綱目總讓之前
經然虗張名相廣開章段大小參雜今昔莫辨而大
事因緣措之弗顧買櫝還珠不亦戾乎三末世弘通
專為行人紛綸法相茫如烟海不見一語及于行要
問橋論箭空費光景一朝瞑目色心何依此棄所急
而不知務也他若事義去取訓詁同異類則抑末矣
三要既呈矣庶幾教台徒確有所守及習彼宗者祛
膠著或有圓種者生慕嚮焉非必圖強聒一切悉使
捨彼從此也製作主意葢如斯而巳矣此論智證大
師之所將來趙宋時彼方巳失傳最宜須寶護獨奈
舊刻鹵莾訛謬相望而復靡別本可讐校慧心致疑
其來也久矣每一披卷未曾不憮然而增慨也山門
碩匠有守篤和尚恒惋惜不置乃據昔人所考覈及
玄贊等默索精思嚴訂其譌疑者不敢輒改別為箋
註三卷論定是非且略釋肯綮難通者於是從來以
為不可讀委諸高閣者皆喜而讀之研之得益者寢
多其孫昌宗上人銳志進學稱不愧堂搆之任比以
和尚校本壽之梨棗仍以箋註分會入本論各章之
下合刻之將欲以公于大方而揭論主之志於幾墜
也其為功為惠亦豈小哉刻成徵余弁言余聞之喜
甚乃不自揣敢攄鄙見如此且為提其要曰清涼國
師有言法華云此經難信難解佛現在世猶多怨嫉
況滅度後誠哉斯言若保執三乘五性不信一乘一
[001-0600c]
性者深為可愍此甄簡權實絲毫不貸所謂寶山無
非寶取之先擇摩尼也智證大師曰釋法華者三家
三論法相天台竝是法王之一官法界之一門能為
眾生之妙藥能為諸趣之律梁此四悉投機諸祖一
揆所謂雪山無非藥採者期於對病也若異其異而
不通於大同則於和合海分河飲水徒長見慢與夫
外道諍訟何異乎雖然此猶未也智者大師之言曰
方便說稱妙不妙見理之時無復權實非權非實亦
無妙與不妙是故稱妙也嗚乎此何等境界安得與
法界有情同造乎斯地受廣大妙法喜樂乎讀者倘
幸稔知之則守篤和尚用心之苦併昌宗上人致力
之勤皆為非唐設也乃是論流通日昌月盛我有望
焉豈不大歡喜哉。


寬政六秊歲次甲寅孟秋 後學六如沙門慈周撰


凡例




* 此論專對破慈恩玄贊本邦上代性相相拒若守護章法華秀句一乘要決等蓋皆其流亞諸祖未必閱此論而暗相發明者多今宗學者最所宜講究伹恨舊本烏焉剩脫義路茅塞先師患之殫力訂正稍覺披豁。
* 註稱光山本者乃野州日光山所傳訂譌頗精先師多釆用之惜乎中卷失傳。
* 本論所牒玄贊則有現本可對校其他率推徵文理究其所必當然而後從之其難決者且存舊不
[001-0601a] 敢擅改換焉。
* 格上私記條數以便搜求然不與本論題下條數同者意古來傳寫經多手致此離合耳今且據現本。
* 先師校本主辨誤字若其句逗國譯未遑盡匡覽者請自裁正焉。
睿山南溪沙門 昌宗 識No. 939
五百問論卷上一百一十一問
毗陵沙門 湛然 述


問釋一經文前幾門。


答開為六門一敘經緣起之意
二明宗旨三明經品得名四明品廢立五彰品次第
六釋經本文今意謂之不然除釋本文餘之五門初
文略明緣起可爾餘三明品在無非經骨格第二宗
旨未曉如何容子陳疑方知遠旨曾聞有用名體宗
用教相等五稍似得於此經旨歸。


問何謂緣起。


答緣起為五一酬因請二破疑執三為
彰記行四為利今後五顯時機初文有二一酬因二
酬請酬因又六一酬行因即方便品初云佛曾至未
曾有法二酬願因亦方便品云我本立誓願及壽量
[001-0601b]
中每自作是意等三酬求因即達多品四酬持因論
云佛曾巳下為讀誦甚深及後之四恒即四依是及
不輕品受持之文五酬相因謂雨華等彌勒疑問等
六酬說因三世諸佛成佛巳後必說故也今謂雖列
六因竝今昔大途之通因而非出世本意之別因經
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等四十餘秊不顯真實
今始得暢而不為酬因徒說久遠何益於今故今別
因大唯二種一為迹門開權顯實二為本門開迹顯
遠此則正當一代別因不同諸教。


問曰何謂酬請。


答曰釋迦初成梵王請說但說方便
今酬身子請說權實境酬文殊請說安樂行酬彌勒
請說真應果今謂一代大小皆酬梵請身子所請通
為三周三周所陳豈獨於境權在於昔安合重求況
法說周三世十方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乘是寶乘
遊於四方此豈非行直至道場此豈非果滅化寶所
行果亦然所談者教何以獨境餘之二酬至文方決。


問云何謂破疑。


答曰一破疑二破執初破疑者聲聞
疑謂永不成佛故云感傷諸小菩薩亦疑獨得又疑
菩提巳亦無分經云菩薩聞是法等文兼破悔疑小
不得作佛今聞作佛悔所以除知為大因故疑通三
乘悔唯小有以寬攝狹但說破疑今謂疑通悔局為
出何文文中既云諸求三乘若有疑悔豈從一句便
判疑寬以寬攝狹應俱有悔又諸小菩薩身住何位
初疑獨得後疑無分獨得與無分相違疑悔焉分於
[001-0601c]
大小。


問曰何名破執。


答曰法華論云決定退大二種聲聞
今經唯為退大一種經云我昔教汝志願佛道及明
大通十六王子今經正破退大者執四中非三今謂
論語現在且置未來若弘教者欲達經旨須遠尋始
達末謂於彼土生滅想時得聞是經滅想乃順現在
情執得聞則順化儀大體既云得聞是經何以蔽之
論云決定增上慢未熟故釋云其趣寂者元無大性
亦非不輕與記之限乃引例云如般若經皆令入於
無餘涅槃非皆盡入今謂違經背論徒引他文般若
現云皆入而反云不盡論云未熟而改云無如樹上
菓菓未熟時與元無菓其理同耶不輕品中始終無
復除趣寂言何以苦為菩薩除之除在昔教取出今
經何以將昔之除證今之取又云趣寂佛不記菩薩
記令信解上慢佛不記菩薩記令發趣若趣寂後作
佛違涅槃等處處教文今謂論文此二同為未熟未
熟則是後時必定當熟若趣寂永沈則上慢永沒上
慢教無長沒之文則趣寂義無永沈之理何事未熟
該於二人元無獨在趣寂若其二人永沈長沒何以
菩薩令解令發是則天親謬言不輕諭諂又云菩薩
有二頓悟漸悟漸悟二義從小向大名漸生數少故
從凡歸大名頓生數多故乃引涅槃八萬劫等云是
聖人非是異生二者曾發大小二心修二行者來歸
大者皆名為漸今謂生數多少在於勤怠安得以大
[001-0602a]
小判之又大含漸頓何得以所從判之又小通賢聖
聖兼初後凡通內外外兼博地而判能入若言涅槃
八萬劫等曾發大小正當趣寂昔具二緣但以大弱
小強小此大彼人不觀其始末輙判有無。


問何名彰記行耶。


答有二一記二行記謂未記聲聞
今為授記文云我設是方便等及迦葉等領解初文
今謂楞伽四義故記聲聞大集二三授聲聞記楞伽
大集為法華前後而云未記耶二彰行者今說一乘
菩薩行故下文云有佛子心淨等聲聞若菩薩等如
來但化菩薩等今問若唯為退大那為菩薩仍云但
化應不關小若以一乘化菩薩者若有菩薩非一乘
者應以一乘而化導之若是菩薩皆悉一乘豈以一
乘還化一乘若大小共聞成佛無疑二俱不聞俱不
成佛驗知三祇共位菩薩行同二乘故使得失而無
差降。


問何位名為一乘因果。


答曰七地為一乘因佛地為
一乘果今謂此經一乘因果通收始末遍於大小彈
指合掌敗種邪逆現在滅後一句一偈咸皆與記竝
入佛因豈至七地方為因耶七地巳前若非佛因復
非小行大小不攝為外道耶又云三周明一乘境安
樂行明一乘行壽量明一乘果今謂釋乃分張義豈
能會境如前難行果未詳且以行標其名行無理教
其行安寄觀一切法所觀者何讀說是經所說是教
夢坐道場此豈非果菩薩行之非人何謂壽量本行
[001-0602b]
豈非本因如實知見可非本理又云由此三故彰菩
薩行說法華經今謂三周未明行果境非說法之由
若能說之人由知契境所被之機由機契應所說之
法由二方談若安樂行但行無理非說經之由由經
可弘初心藉行大悲扶理順佛嚴勅機教相扣由義
方成若云果為彰行之由而說法華經者果謝於往
垂迹於今迹談果事遠為說本此品但云說壽得益
不語說經之相故文云聞佛壽長獲如是等增道之
位。


問云何為利今後耶。


答曰又二一利今二利後今利者
二一果記利如三周後二現證利如龍女作佛此界
菩薩乃至八部遙見悟解及分別功德品等乃至下
諸品末聞品得益後利者眾散巳後今謂今後可然
何不說往自本成之後大通之後二萬億後今日之
前豈無一人於此經文從佛得益故經云于今有住
聲聞地者故知過去受益葢多然現利中果記現證
二不相離法師品中滅後一句尚許通記豈現在獲
悟不名果記若非果記當得者何若現證者何名佛
與故經云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安住實智非證
是何名得佛法分何名獲大善利何名無上寶不求
自得何謂大寶自然而至何名而今自得何名得其
果報何名今得無漏大果何名其中應受供養。


問云何名為為顯時機。


答一時二機時謂諸佛說教
一頓二漸頓謂從凡求佛如勝鬘一乘一乘是權四
[001-0602c]
乘是實漸如此經一乘是實二乘是權今謂勝鬘一
乘何殊此經一乘一乘若同何以彼權此實彼頓此
漸彼四與彼一如何此二與此一同不四一若異四
中之一非一四一若同權實安隔一二若異非從一
開一二若一權實仍別異不可會一何須會又問此
二彼四同異云何若異何以俱非一乘若一權實不
等又問漸頓二途為何勝劣若言漸勝不定應從漸
入頓若言頓勝不應頓屬彼經若許須勝仍屬彼經
那云此經出諸經上若言從凡即名頓者此經諸天
八部下文八界微塵一句一偈隨喜勸聽此等豈即
盡從小來彼經三乘不愚於法亦從小入應在漸收
況彼以四一相對此乃一二雙陳是則二處俱具兩
文漸頓未能分路正直捨方便伹說無上道豈無上
道仍名為漸唯一無二十方唯一但化菩薩除佛方
便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發心不退竝不能知古佛塔
踊以來證本地踊出以弘經龍女須臾而見成邪王
即生而獲悟如斯等例非頓者何。


問此既屬漸漸相如何。


答舊有五時初為提謂為人
天教第二時即三七之後十二秊前說三乘有行未
說空行即阿含等第三時即成道後三十秊中說三
乘空行謂維摩思益大品等第四時成道後三十秊
中說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相說無常佛
果為真實即無量義法華等第五時即涅槃大悲經
等今謂乍觀可爾理即不然提謂中明長生不起法
[001-0603a]
忍等不應獨在人天之教第二時十二秊前者五秊
說大般若七秊說般舟九秊說鴦掘十秊說如來藏
皆明佛性實相又第二時說十地經又大般若云鹿
苑無量人得無生忍等故知且依古義五時為定恐
厭文繁且略應止具如古德廣有破斥非此可論。


問舊義既然更有新義不。


答曰新經義者頓教大乘
但唯一時不從小起教被唯一若漸大之教乃有三
時如解深密經為勝義生菩薩依三性說三無性勝
義生白佛初於一時在痆斯仙人墮處鹿苑林中為
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法轉正法輪有上有容未了
義故第二時中唯為發趣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
輪斯處甚奇甚為希有亦是有上所容受猶未了義
亦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時普為一切乘
者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今謂彼經是第三時故
此菩薩不說後品後聞法得益具結大小二道不同
乃以阿含為第一時隱密說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
第二時中隱密不了而生諍論第三時中仍存諸乘
故云一切以有諸故驗未會三乘。


問深密既然如何判釋。


答曰第一時隱密說有未說
於空第二時者隱密說空謂般若等第三時者顯了
說有云依他圓成故也謂華嚴等亦顯了說空空所
執性今問般若之中有圓成不若其無者實相般若
如來種智色心乃至無上菩提一一皆云一切智智
[001-0603b]
清淨三智品中三智一心名為佛智又此解深密經
為是法華前耶後耶涅槃既明五時驗此既在法華
前道理未有深密後事又復不辨鹿苑巳前信知只
辨中間三昧又曰金光明經亦明三種法輪謂轉照
持轉謂四諦法輪為空照謂照有照空持謂非空非
有可任持故今謂何經無此有空等三又曰新醫舊
醫新醫即第三時也頓悟之機一果之證無三時教
若機漸成定有三時此經三周說一乘處多被聲聞
先說般若巳教其空破彼有病不愚於法既信解巳
今說第三時令其歸趣為顯第三真實之教故說此
經故與金光明解深密同第三時今謂三教三時其
義各別不可以二經同解深密金光明通立大乘有
等三諦何關漸三涅槃經二醫相對本譬邪正兩常
故與漸教永別涅槃幸有五味何不用之復順論文
何為固執論云依法者如經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
方便種種因緣念觀方便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如是等譬喻者如依牛有乳酪生熟蘇乃至醍醐此
五味中醍醐第一為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以此
喻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聲聞同者
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二乘法身平等論
與涅槃經合何事固違兩經復是終窮論解終窮之
經何事却引不了之教彼部若了何以通小通小若
了此經亦應却得小果若得小果何會之有。


問何名顯機。


答曰依涅槃經唯有一機然性有二種
[001-0603c]
一理性如勝鬘說如來藏二行性如楞伽說如來藏
前皆有之後或有無談有藏無說皆作佛今謂若唯
一機何以二三二三是機不應唯一唯言表獨一切
不開若諸教更開則唯言成誑徒立二藏二無二也
理必行在於當行必理在於昔豈有前皆具有令後
或有或無若弘教者談有藏無過在談者若言在佛
經無此言經無說有增謗之義理在於斯又曰依善
戒地持有二種性所謂有無彼經論云性種性者無
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此依行性無種性人雖
復發心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但以人天而
成熟之即無性也被有此依行性非被於無今謂何
不云無性是決定聲聞而云是人天種性若爾則有
二種無性二乘之人尚判為無三途四趣道理非有
今問勤行之人幾時不得即知定屬無性之人況講
說者復不勤行則有無俱無是知不曉一切教中咸
具折伏攝受二義如毒天二鼓藥珠兩身是故論中
有眾生意樂意輙於一事中或呵或讚豈可聞五性
便謂人天二乘永無覩一性宗乃言一切皆有故大
論云說人天教者譬如王子從高墮下父王接以人
天繒綿令不至三途之地而成大損故說善戒且免
三途歎於滅想令脫果繫豈可聞有即生有見聞無
便謂永無處處生著引之難出。


問此經下文妙莊嚴王品八萬四千得法眼淨為是
何位。


答是被聲聞傍利益故今謂若爾何經不然諸
[001-0604a]
大乘經皆有二乘聞大獲小二子勸王聽法華經聞
經乃成令得小果此典何名唯為會三諸教之上其
言徒施唯一佛乘有言無實藥王十喻空歎芭蕉法
師三說全同泡沫又曰涅槃三種病人此經三艸二
木逆次配於三時教也今謂三時豎經一期病人艸
木橫判人法如何以橫而判於豎信用深密亦是胸
襟又曰般若云三乘定性及不定性此經大乘無復
定性今謂在般若中有定不定若入今經無復定性
若至此經猶尚不轉暫名為定發在界外故也般若
仍挫故有不同又曰楞伽五性三乘及以定性無性
無性即是闡提之人勝鬘四性亦復如是今謂此並
猶在不了抑揚教故不可引權以證實教。


問云何名為宗旨。


答曰教乃有三宗即有八言教三
者一多說有宗阿含等是二多說空宗即中百十二
門般若等是雖多說空亦不違有三非空有宗即華
嚴深密法華等是今謂淨名楞伽為屬何教若阿含
明有何故中含中說大空經其經最廣廣明二空二
乘證空為與阿含空所證同異所證若同空有乖諍
所證若異小教兩分乃至成論所明空理猶屬小攝
所言二多說空指中百等者論申於經何不兼指所
申之經而獨引能申之論縱引般若百論破邪般若
顯正復云等者為攝何經何惜更引三兩部類而單
引般若直云等耶又般若中有三智品品中純明三
種智慧一一切智是聲聞智二道種智是菩薩智三
[001-0604b]
一切種智是佛智聲聞智既屬於空而菩薩佛智不
可同小又般若中若以十八空為頭以對諸法稍似
明空若以六度四諦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等
為頭則一切皆有及非空有豈可唯空又十八空為
頭乃云更互清淨不必唯空又若云般若為二乘說
空是則般若諸經何殊二乘之典鹿苑二乘先以證
空更為說空增其小習何益增進耶又般若論中明
一切實等四句不同又云般若如火聚四邊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應四句取之何獨空耶若言非空非有
指華嚴深密法華等經淨名楞伽攝屬何教華嚴始
終只明四十二位住前先修十梵行空得入初住一
身無量身平等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豈唯雙非入法
界品諸善知識善財於善知識所各得無量法門或
云如幻或云最勝光明或離欲際挊沙算法等一切
法門又云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剎中一切塵塵剎
剎塵亦復然身土土身亦皆爾何曾獨云一雙非耶
又阿含部內處處文中皆離斷常雙離豈非雙非文
耶又法華若與華嚴深密同一教者法相大小及記
大小亦應合同何故二乘於華嚴迷大於法華會小
於深密中大小並陳若異法同教一切諸異只應皆
同何須立異而異於同雖辨三時又不成別一一時
中同不成同如是不成其過無量。


問何名宗八。


答曰一我法俱有宗即犢子部二有法
無我宗即薩婆多等三法無去來即大眾部四現通
[001-0604c]
假實即說假部五俗妄真實即現出世部六諸法但
名即一說部七勝義皆空即般若部等八應理圓實
即法華等成實當第四今經一乘宗今謂般若之外
皆一乘宗此記聲聞餘處皆爾般若之中有廣乘品
一切諸法皆摩訶衍豈非大乘大寧非一則一切大
乘無非一乘大經云一切眾生悉一乘故又宗猶尊
也尊者主也宗既一教之主寧可主一教多云何教
三宗乃八耶若言教八宗唯一者六前在小小乘但
是宗計之宗則非宗尊之宗也若六可為六亦應為
十八何伹六耶若小乘部別則分為六宗般若等經
宗應隨部何以合華嚴等共為第三。


問亦曾聞說諸品得名各各不同其相如何。


答曰唯
蓮華一名諸釋同異自下諸品所釋得名悉皆不殊
什公云蓮華者奔荼利迦新經論中說青黃赤白梵
云殟鉢羅俱某頭鉢特摩奔荼利如次以對四色不
同今是白華準下文云放白毫光有大白牛故也今
問對白甚善許車之時何故不云羊車鹿車大白牛
車何惜白字而略白著之耶又曰理教行果為蓮華
下文具有理等四相今問何故有時即云無量義中
伹說理教法華中惟明行果一家之說自語相違何
故復云三周明境境只是理壽量明果果非教行若
總一經通明此四是故題中具此四者今問三周正
當迹經大旨何以但境流通中應當品品皆具四法
何以增減多少不同又曰法即是妙是蓮之華即是
[001-0605a]
持業依主二釋亦可大法之妙是依主釋亦可妙法
如蓮華持業釋亦可妙法蓮華經是持業釋若俱是
理亦持業釋若妙法是理經即是教即依主釋今謂
前何故云教理行果今離持業依主多釋乃棄行果
但取教理故知妙法二字教則俱教理則俱理餘二
亦然故知蓮華但譬四法耳等是帖於六釋何以不
華含蓮為有財釋華繞於蓮為隣近釋華因非實為
相違釋四色相望為帶數釋六釋皆悉全具四法。


問下諸品名得名如何。


答曰二十八品以為四例一
義有十五二義有十三義有一四不定有二初十五
者又為四從法為名有四謂方信持陀從譬有三謂
譬藥化從人有四謂法提常妙從事有四謂序授踊
屬二義十中又為三從人法有八謂學無學記如來
壽量法師功德如來神力藥王本事觀音普門嚴王
本事普賢勸發能所伹一分別功德因果但一隨喜
功德三義有一五百弟子授記四不定有二安樂行
見寶塔今謂屬對甚佳終成不見法華之文異諸經
處又曰隨朝岌法師譯藥艸品後添半品正妙二經
及論俱無今謂此大不曉應是聞正經名未曾親讀
正本具有如何云無言句少殊義理不別若爾引用
正經未可依據又曰有彰品次弟子欲聞乎今謂下
文釋經品品皆立三門解釋本意即是品之次第何
煩預談空費光景又曰更有明品廢立亦欲聞耶今
謂至下廢處但知廢之何須此述。
[001-0605b]


問曰略知文前正釋如何。


答曰不取古人今為三段
以序為序次八品為正餘為流通今謂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又有明稽古者可憑何以依嘉祥而隱其名
分章段而越其則嘉祥是天台弟子用義仍未深奧
稟其法者乃天台之孫如何不順祖考之令又曰隨
朝有遵法師以方便下二十七品俱為正說凡有益
處皆名正經今謂有益為正一往似通具如諸品之
末縱無聞品益人亦有行之獲利雖然終失佛自被
機而為正經告令宣弘而為轉利又失滅後正像之
益不順佛所付囑之言不順菩薩發誓之意又曰說
一乘處以為正經非一乘處非為正宗此則不如遵
師益處為正如陀羅尼及以勸發不說一乘而亦獲
益今謂初聞遵釋欲嫌奢慢及聞八品之外不明一
乘却不及以遵師通勢若等是唯八品為說一乘則
餘者皆無何獨此二勸發之中總攬一部以為四法
撮要授柄而云非經一何謬耶陀羅尼聞護經力大
乃至有能護持其名福不可量故總信一乘功深利
廣是故獲益若總聞非一護總無功總聞總護若非
別聞別記何益此二既爾餘例可知。


問更有餘意只如向耶。


答曰亦可方便至持品明一
乘境安樂踊出明一乘行壽量下五明一乘果何者
三周說境令知權實勸應捨權而取於實聲聞聞此
遂便得記說行令知因之是非勸令學是除非由斯
踊出說果令知身之真化證之果因勸識於化求證
[001-0605c]
於真漸獲因果二位勝德菩薩知此遂便道證具顯
因果所成勝德須徵因果權實真化今問若八品為
正正唯說境何以進趣令至持品若言安樂是行若
從所行行即屬法若從能行行即有人若無人者何
以經言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若言
無境何以文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若言無果成外
道因戒取所攝經何故云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地乃
至夢中行詣道場若說果非果現證是果壽量說往
餘品說當當果若非往果寧是從顛倒生故說說豈
非教壽量下五判屬果者壽量可爾餘四如何分別
功德報思供養及以授記記果在當何名為果若當
果為果義同向說何獨此五隨喜下四準此可知若
言相從生者即名為果一切皆從方便品生遠從鹿
苑最初成道故亦不定。


問曰願聞經文釋文疑妨。


答曰序準論文有七成就
七義具足餘經所無今問餘經所無華嚴深密何以
無耶若言無者何以同時若有者與向為妨若言華
嚴深密之外名餘與前不同為妨。


問曰如是二字何義理耶。


答曰初明說由如阿難所
問五事今謂此乃緣起事相一意耳又曰若約所以
如肇公云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今謂
但是師弟有付受之意耳又曰應以十義釋此信字
一信極果之初因二信證諦之歸漸三信通妙真之
證淨四信荷至德之嘉威五信聖七財之元胎六信
[001-0606a]
善本因之俶路七信啟機門之勝手八湛心水之清
珠九信達名道之良資十信頴衷誠之隹傅今謂文
才甚妙義理寬疎準此流例其類葢廣本迹未顯權
實不彰又曰若依地論復有四釋一依譬喻如說富
貴定無有異二依教誨如云當如是讀誦三依問答
答言如是四依許可如云我當為汝如是思作今謂
若消他經可依此四若釋今經未知譬喻譬喻何等
乃至許可許可何等寧知此經與諸教異若如是等
不殊諸教是則一部誰辨不同所無之言便為徒設
又曰真諦云結集昇座眾有三疑今謂三俱除疑餘
理未顯又曰寶法師云此經離五謗謂一有二無三
亦有無四非有無五非非有非非無今謂此乃無小
乘經之所離何假今經又曰光宅云如是者一部也
今雖𨷂餘文大理斯在又曰梁武云如斯之義是佛
說也今謂猶劣光宅光宅指一部則不失當部武帝
云佛說則太成通漫又曰三藏云一就佛三世同然
二就法古今不異三就僧阿難傳聞不異故也今謂
此通一代未顯法華何廢通消事須辨別唯通無別
則失當部之旨歸唯別無通乃遺佛化之大體故知
向來一十五釋咸末甄衡將法華之別文寄通如是
之下故末可也他釋如是還有二三紙皆咸未詳。


問曰我聞如何。


答傳法菩薩自指巳身今謂雖即明
指自身須判所聞法體又曰非謂我者定屬一人謂
諸陰界假者是也今謂一人何妨假我假我還指一
[001-0606b]
人者必在人假辨非實又曰大論三我云云


問何不稱名而但云我。


答有三義故一不乖俗二自
在等今謂用世流布未為自在世人未必共有自在
如集法傳三阿難三者親義世人共言我聞親也若
言阿難或非親聞今謂我還非親世共用故況我非
阿難未堪承信又曰我總耳別今謂總別實爾而闕
辨所聞教別又曰大乘云根識心所對境和合方聞
然根有五義勝於識等故根名聞若但聞聲可唯耳
識既緣名義便在意中故瑜伽云聞謂比量耳者親
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故以二為門熏習在總因
聞所成總名為聞廢別耳意總名我聞此界以聲而
為佛事聲為所依名等有故菩提要因聞熏成故由
斯經中不說見覺今謂此釋勝於獨指行蘊則失和
合熏習成聞但不辨法華而為所聞未成準的。


又曰
佛本願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利他善
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
明顯現故名我聞今問如來聞者二識何別若別不
應二俱名識不應三無差別若同不分凡聖之位若
名同體別何不從智若如來識還從利他善根因緣
而生聞者亦從熏習因起俱從因緣並無常耶何以
故利他善根非本有故還成似現無異聞者若佛本
有生亦本有生若由佛所熏佛亦由生所習經云一
切眾生即涅槃故涅槃初分佛亦無常又問佛識為
遍為不遍耶不遍同凡若其遍者遍凡識耶若遍凡
[001-0606c]
識者與凡相似同處現耶異處現耶云云若云末尼
天鼓無思而作此釋當理須辨作相而有五時同異
之相以前釋而無破立者良由不知教法共別故也。


問一時云何。


答有二義故一說聽事訖二說聽相會
今謂說聽始終而為一時相會在初事訖在後但云
始終即攝初後然淨名經中前中後以為一時涅槃
晨朝至於中夜以為一時此經八季而為一時餘經
例說可以意得然須明此始終等時及辨化儀并辨
法體是故須云感應道交此經唯為一大事故而論
一時又曰五陰和合念念生滅假立於時今謂此時
不對於法但是柯邏羅等時何關此經又曰準唯識
論說聽二徒心識變作今謂生佛二變如釋我聞又
曰不定其時或長或短今謂應對諸經方云長短直
云不定此亦不然又於一經如五十小劫謂如食頃
此約一經之內不定則不得判經初一時。


問佛義如何。


答自覺覺他覺滿等廣如諸教不出自
覺覺他及以覺滿自覺只是二智斷於二障盡耳今
謂諸經明此三覺不同若俱舍婆沙等及諸部阿含
皆悉明於三十四心自他及滿大品三乘共行十地
至第十地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自覺覺滿
亦以此覺而以覺他次諸經論或云華王界或云色
究竟受佛職位破無明盡成大菩提名自覺滿亦以
此覺而覺於他若華嚴中及以此經壽量本論判三
身菩提一時具滿此是經論正文而人多不探討同
[001-0607a]
異如前四義各有其因各自成果不知何以然耶若
云二智斷障為更許別途為唯許此耶若不許別途
大品三智四智所斷各各不同又曰問三身之中何
身攝耶答準處準機若應聲聞即應化身準文準理
教諸菩薩即合報身如此土眾見異見燒即是應身
若見不燒即報身也推功有本即法身也今謂聲聞
何以無文理菩薩何以去處機如靈山處一處即多
處以所被一機具多機昔聞聲聞之教理至此乃成
法華之四法小菩薩之機處成圓常之三德又曰劬
師羅長者覩三尺而發心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
信無邊身菩薩窮上界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覩丈
六而無盡今謂上界之餘未名真體此經所覩令見
何身不判此文徒談境異。


問住王舍城者其義若何。


答古人因此解梵天聖佛
等住住名雖同義意全別語䆳義幽之處曾不屬心
名同理別之文虗張援據今謂不尋異論失在於茲
此是龍樹菩薩釋大品佛住之文龍樹意以四住相
望不差於佛見古人引便謂古釋望風斥聖其過不
輕乍觀文筆之幽䆳未若鈴場之下流名同理別之
文請思向釋如是等義亦復如是又曰茅城古先君
王所都多出吉祥茅艸崇山四周以為外墎西通狹
徑北闡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里子城周
三十餘里北門有窣覩波是調達放象害如來處次
此東北有塔是身子見馬勝得初果處廣在西域記
[001-0607b]
頻婆娑羅王所都編戶之家頻遭火灾居民怨嗟王
曰以我無德民庶遭患修何德業可以攘之羣臣曰
大王德化黎庶不謹請制嚴刑以懲後犯若有犯者
遷之寒林王遂其言乃先後宮失火王曰我其遷矣
命太子攝國事自遷寒林吠舍黎王聞住於野集軍
來伐邊候奏聞王自建城故稱王舍城後以此施婆
羅門今純婆羅門居之置千王於其地謬矣今謂若
撿大藏及諸記傳皆無方可彰言又曰城乃摩羯國
之中人王所都表一乘乃三乘之中法王所住之境
城出餘城故經勝餘經今謂此亦與前判教為妨一
乘三乘之後何曾在中中山最高表過二乘意亦如
是又曰城無物而不出表無嘉德而不具難亦如是
若但過二乘不出三祇但為婆沙俱舍所攝又曰處
有三謂淨穢空說但二謂靈山及空空處訖至經末
今謂與諸同異亦未能論又云標創會故云靈山今
謂亦與諸文為妨未論。


又曰地論云列菩薩眾者輔
翼圓滿天龍眾者眷屬圓滿今謂若釋圓滿實如論
文但所說圓滿未及此經若同此經他種何不授二
乘記。


問眾之來意其意有幾。


答曰來意有五一證信二顯
德三啟請四當機五引攝今謂曾聞古德立四種眾
大德欲假竊彼義改彼名仍𨷂結緣證信顯德兼於
影響啟請義當發起當機名同引攝亦在發起眾中
若依古大無復欺誑所用嘉祥何惜少許言及疏主。
[001-0607c]


問此眾之中為幾權實。


答依佛地論一約處化佛穢
土聲聞為實菩薩為權報佛淨土菩薩為實聲聞為
權今此化報雙有隨應兩權二實初列靈山化佛菩
薩為權後列壽量報身淨土聲聞等眾一切俱權況
多寶分身悉為化現今謂不應壽量巳前萬二千人
一切俱實滿慈為是萬二千外為是內耶為在會內
為非會耶若在會在數復應問言後方權耶初即權
耶何故爾前內祕於大外現小耶身子既為法說之
首豈定實耶四大聲聞一切實耶菩薩八萬為盡權
耶是八萬人至壽量耶若至後品變為實耶至後品
時無聲聞名那云權耶兩權二實為二俱有耶依向
所問何相違耶至壽量時論具三身法身為復攝何
眾耶論云報身即引經云無量無邊豈指今耶論云
化身即指經文伽耶所成即報身耶壽量之中聲聞
菩薩見法報耶諸菩薩等見多寶時變為權耶諸聲
聞等皆成實耶故不可依何須待問。


問束一切眾為成幾類。


答眾有十五僧二高名無名
尼二尊重內屬次聖德難思眾帝釋眾三光四王眾
自在眾色眾龍緊乾脩迦人後眾有六謂多寶分身
龍宮地涌妙音普賢今謂僧中立無名眾何不為高
名隱德眾若云無名亦似無德尼中可爾但舊亦立
內屬故若云尊重似非內屬菩薩不應單云聖德難
思僧尼二眾皆有大權隱在小中聖而叵測直云聲
聞菩薩從迹於理何爽而云聖德使濫餘聖況帝釋
[001-0608a]
至人無不有權而引於實若一槩從迹不應獨著難
思之言以隱餘眾却難思故後六直列理合如然。


問若望他經為同異耶。


答六門分別一約三乘則無
獨覺仁王則有下文亦云求三乘者二約三界無無
色界照不及故仁王則有三約五趣則無地獄獄苦
逼故陀羅尼則有本為息苦威力所致此經進善無
暇故不來四約四眾無二俗下威儀中則有五約八
部無夜叉摩睺下文具有六約二王無輪王下文具
有今謂將初列文以對眾何故不辨有無所以緣覺
之人濫佛滅後故列眾則無下文有者唯聞十二因
緣故若直云有無莫知所以或是集經者略不列之
無色不來言照不及既非如來悲智短闕應求不照
不來所以及對仁王有無之由曾聞古釋甚有所以
何不思之地獄不來乃以進善息苦釋之非無此理
法華終窮乃是進善息惡之極復言威力者陀羅尼
力本佛所置佛豈別假陀羅尼耶必若別假何不經
經說陀羅尼合其來耶若有來不來應有所以準望
古德約乘戒等豈不然耶俗二眾者何待威儀中耶
闍王所將即其相也八部二王或是略無或別有意
既別序具有必是略耳。


問一切諸經列眾先後必如此耶。


答曰準華嚴經羅
摩伽經炬樓王經和休經大五濁經竝先列菩薩次
列聲聞論大小故今謂或可爾未必全然。


問歎羅漢德願聞其理。


答大義有六謂數位離德名
[001-0608b]
識今謂理即如是何無表彰及辨同異可一切皆亦
大耶。


問諸漏乃至心得自在其義何耶。


答曰準大般若及
舊論中有十六句今依彼經以對論文今謂此甚疎
遺論中諸句但是釋於經中五句何得取於大般若
中十六句文苦和會耶雨大法雨等八句亦然若依
般若消十六句可幾紙數答近六七紙今謂繫而不
要請不須說。


問此中所列二十一人從何次第。


答或出家次第如
報恩經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人五十次度優樓頻
螺門人五百次度伽耶門人三百次度那提門人二
百次度鶖子門人一百次度目連門人一百合舉大
數成一千二百五十十二遊經佛成道後二秊度五
人三秊度迦葉兄弟三人五秊度目連今謂此是部
別見異何足會耶況報恩但言次第度十二由則言
其秊數巳下次第未必全依出家前後。


問優樓等三名有何義。


答曰優樓頻螺此云木瓜胸
前癭起狀如木瓜又云池中有龍名木瓜也伽耶者
象頭山亦云城城近伽耶名伽耶城那提河名因果
經說三人皆在河邊修道。


問餘名如何。


答舍利弗此云鶖即百舌鳥亦云春鸎
自古共云鶖鵠鳥詩云在梁似鶴小鳥也目連此云
大採菽氏上古有仙採豆為食迦旃延大般若云迦
多演那此云大剪剃婆羅門姓上古有仙多年頭髮
[001-0608c]
長無人剪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覲父小者為諸仙
剃頭因此為稱孫陀羅難陀身長一丈五尺二寸也
佛到城二日度尼中摩訶波闍佛有三母此為最小
大母生佛七日命終耶輸陀羅此云持譽天人讚詠
故也相傳云乾達婆女彼生男為樂神生女為玉女
若玉女不應有子今謂釋名雖爾應問此中歎聲聞
及諸名與維摩思益般若等經為同為異若其同者
自初得道遍歷諸會具聞大小德亦增進豈一向如
初若一向如初豈諸利智聲聞之人被諸菩薩彈訶
為如來加說來至法華大機將動宛然如舊博地凡
夫一席經耳尚有所得如何大聖始終無緣若其異
者德隨解轉轉相何似請釋其途。


問菩薩眾者其義如何。


答曰此諸菩薩有二門一者
自行大智為首二者化他大悲為首今謂菩薩悲智
誰不知之但大小乘殊偏圓各別四階成道三乘共
地瓔珞諸伏華嚴普賢文殊善財及入法界諸知識
等為一槩耶有階降耶大論大集大智有三謂一切
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慈悲有三謂眾生緣法緣無緣
既無分別實暗所聞。


問此諸菩薩是何地位。


答曰皆八地巳上為簡小故
名摩訶薩今謂若簡小乘初心即異簡小菩薩未審
菩薩從何以分大小別耶若從諸教如四階成道三
祗滿百劫種相之初亦未逮於瓔珞初信更有諸別
且此未論若也從位十地望於等覺尚小何須八地
[001-0609a]
方受大名。


問諸菩薩德諸句如何。


答曰初不退轉者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謂十信第六名不退心故次位不退即十
住位第七名不退住三證不退即初地得無退失故
四行不退即八地巳上有為無為皆能修故今謂若
釋不退信位之名即指第六第七方有不退名證行
二位無不退名何名不退若從義立何須指處若指
處者六七巳前為退不退若不退者十俱不退何須
分限證行二種何以證前而行居後信住俱有不退
之名向行何事獨無不退若證未極更須修行豈證
真如行有退耶未審退相其相如何不知行退至何
處止初地巳上亦名為位證位巳上行位若退安知
信及以位二種不退又曰樂說辯才者四辯七辯七
辯者一建辯以無謇故二迅辯如懸河故三應辯不
差機故四不謬辯契當理故五無所斷辯如連珠故
六義味辯多義理故七最上辯如雷震故今謂應辨
所說寬狹不同判諸菩薩所演各別信知三祇共位
不關普賢文殊。


問諸菩薩等因緣德業名義如何。


答曰文殊在北方
常喜世界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聞名能滅四
重又曰過去作佛名龍種上尊王又曰肇云此諸菩
薩皆無生忍無生忍者無處不生今謂肇意豎通少
分可依。


問說大乘經至佛所護念其義如何。


答曰論云欲說
[001-0609b]
法時成就今謂論云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為諸菩
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乃至法門故既云欲說即指
法華名為正說說無量義猶名為欲。


問何以先說無量義。


答曰有三義一者依人先為菩
薩說無量義次為聲聞說一乘二者依利先以一乘
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薩次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退
大聲聞三者依法先談無量義法體次說法華法用
今謂三義各有大妨若為菩薩說無量義不知無量
義為是何乘若言先為菩薩何故彼經列眾具列聲
聞及菩薩眾其數乃與此經無別故十功德品廣說
不可思議十種大功德力巳一切菩薩得無量義三
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支
佛羅漢四果又說法品三萬二千菩薩得無量義三
昧三萬四千菩薩得無量陀羅尼門四眾八部王及
仕女百千眾俱聞佛所說或得燸法乃至世第一法
須陀洹乃至羅漢支佛及無生忍諸陀羅尼此等豈
非益聲聞耶菩薩舉數聲聞云諸驗知諸言表多安
得云獨為菩薩耶若言此經為聲聞者菩薩聞是法
等分別功德菩薩得益又下諸品聞品得益過於彼
經二依利者自他之言不應別對若在能化俱有自
他二德具足若在所化先須自利聲聞得記發誓弘
經若得記巳還令自利而此行果何殊小宗況復一
乘須具自他豈可分之以為兩段況復教理唯被菩
薩行果唯為聲聞只為聲聞昔迷大教而失大理而
[001-0609c]
今還以迷教理之行果與彼聲聞何不只依法華之
前具四法之小教況與釋名四法相背又若無量義
巳說一乘何須更說此法華耶言體用者今謂二俱
一乘並有體用用即利物物益須體豈有以無用之
體化彼菩薩闕體之用教此聲聞無用有體之一乘
有情咸具無體有用之一乘外道神通當知彼化三
乘名之為用此經實相妙體灼然是則彼經從體開
用之一乘故三乘稟益此經是収用入體之一乘故
令三歸一故無量義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此經云
種種因緣皆成種智況復體是法本無益於人何得
三番分張異釋。


問大是何義。


答十二門論六種釋大一出二乘二佛
果最大此乘能至三佛所乘四能滅大苦而與大樂
五觀音等大人所乘六盡諸法源底今謂過二乘獨
在佛息大苦盡法底諸經共有然須簡出豈無量義
耶又曰攝大乘對法有七大一境大緣百千教法故
二行大具二利故三智大了二無我故四進大三僧
祇故五方便大具悲智離二邊過故六證得大成就
十力無畏故七業大窮生死邊際建佛事故今謂須
簡意亦同前又曰勝鬘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
性佛性即涅槃今謂勝鬘是權一乘今經是實一乘
何得以權來釋於實權實既殊涅槃豈等云云


問諸經如淨名等並有異名此無量義有異名乎。



曰論中具列一十七名初名無量義乃至第十六名
[001-0610a]
妙法蓮華第十七名最上法門今問對前三異則名
異義異本不相關若其相關名異義同此經亦應名
無量義耶如其亦得名無量義乃是此經與彼同體
同法同人異名而巳若異名而巳巳聞無量義竟何
須三請更說法華若也不同與論妨不況論但云是
法華異名不云無量義也又曰無量義云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無相如是無相無相不相
無相不相名為實相菩薩安住如是實相發大悲心
故知如是安住能開實相發菩提心則與今經能會
之實其相永別又曰無量義云善男子菩薩若能修
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如一
種子生百百生千千生萬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
乃至無量此經亦爾從一法生乃至無量故名無量
義彼釋曰此經不唯取所出教理無量義體即真智
境體今謂彼經正明從一出多為宗何以棄所出之
無量取能出之正體體雖極要經意不然若然者從
一出多何異此經會多歸一同異屬目而無解分辨
異則以三義取體爾乃同為一類此事可見何以固
違。


問既知無量義名同異若是餘名不能盡理追逐第
十六名名法華者前雖略釋因茲更問其義何耶。



曰一出水義以所詮理名華二華開義以能詮教名
華今問經詮因果及以權實以故蓮華譬彼二雙何
以但語教理棄蓮存華開與出水華實無缺安得二
[001-0610b]
時輒分能所況復與前四法義違然亦與向行果文
背。


又曰無量義者又有三義故一名無量義體用勝
故二教菩薩法化根熟故三佛所護念依佛有故今
問何故前對法華但有體而無用今獨釋無量義乃
云體用勝故又勝何經名之為勝若勝小乘未足為
勝若勝大乘法華亦在大乘之根若當體名勝小乘
亦然何獨此耶。


問曰曾聞他問法華亦與無量義同名何故此三昧
起方說此經。


答有五解一者蓮華二時得名彼如未
出水時性能出故故未化二乘令趣一乘此經如出
水正化二乘二彼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此正化二乘
傍化菩薩故彼正名無量義傍名法華此正名法華
傍名無量義時異體同然將教理以對行果三彼據
智體名無量義此約智用名為法華會二歸一故四
彼以理教名無量義菩薩巳修一乘因趣一乘果故
不為說行果一乘名蓮華由但不知應病與藥之教
理但說教理名為蓮華此聲聞未能應病與藥故不
為說教理蓮華但說行果蓮華令趣入故故下經云
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因行蓮華也唯以佛之知見示
悟眾生果蓮華也論云開者無上義示者同義悟者
不知義入者令至不退轉地義釋曰前三是果後一
是因五者彼以教理二種無量義此經對彼二乘教
理行果並名蓮華前之三義彼此體同後之二義此
寬彼狹又曰實理經文上下亦通教理行果今謂五
[001-0610c]
義釋異自覺不當乃伏云理實上下具於四法當知
上來二二異釋其義自壞何須更難且如第一義立
彼如未出水時若以聲聞未迴心時名未出水則爾
前諸教一切皆然何獨無量義耶二傍正者彼經亦
應少許聲聞於彼得記若全無者何名為傍只應有
無相對何名傍正相對若言此經正化二乘即應聲
聞得益多於菩薩何以菩薩得益倍於餘經若言彼
經正化菩薩菩薩得益應多於此如何少耶若云但
是名傍正者論中直列一十七名名既並施傍正何
在正即俱正傍亦並傍三體用者巳如前難四教理
等其義巳壞伹開示等四準論文中不云因果然論
釋開只云如來能證令眾生知次釋示云法身平等
示眾生知釋悟中云唯佛一乘令眾生悟並無果名
準不退地其地却成直至道場道場是果何名為因
其第五義亦隨前破言菩薩不知應病與藥之教理
何異聲聞只緣聲聞之人未知正應授與故知聲聞
自行義強唯稀化物菩薩化他久著唯應進行至果
若果不須至分別功德何須進位諸義既廢何論寬
狹。


問從佛說此經巳至不動者其義如何。


答曰表智處
得理方可說法今謂此為入於何等三昧得何等理
若入無量義三昧還得無量義理只應正為菩薩而
說教理若入法華三昧經文但云入於無量義處三
昧況復得理應記二乘又曰若不入者則有分別動
[001-0611a]
搖說不自在今入三昧身心不動離於分別動搖於
法自在又離一切障謂入三昧離諸定障若無定者
於障及說不自在故今問何以將婆沙之義用釋法
華三身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不謀而應無運而作佛
不入定何障何縛而不自在但為示化儀現入定相
亦令見者得四悉益得種等益得顯密益。


問曾有人問佛常在定何須云入。


答曰有十義故一
者隨緣動靜利物故二者為放光若不入定則非佛
瑞三凡欲說法須先審機四顯法殊妙今謂此四既
然餘六請止與前釋佛氣類欲同若言隨緣動靜如
須菩提亦不違物情若言放光不入則非佛瑞如般
若中支節放光及涅槃中面門放光乃至諸經凡有
放光豈必入定若言審機與婆沙中日夜三時審機
何別若顯法妙華嚴般若及以大集涅槃直爾說之
豈不妙耶故知此四並附小乘非法華意。


問天雨四華其義如何。


答曰華名柔軟表見者離於
剛強麤鑛三業今謂華表顯實之徵預呈開權之兆
但除麤鑛三業欲定亦可治之。


問華既如是四者表何。


答曰表度四生興四念住修
四生勤獲四神足行四法迹證四諦截四流斷四繫
去四軛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證四德今謂華本表因
不應指果若也指果天應雨實況但以多四連煩為
對不知四內大小相違應知四生唯在界內若度界
內興何四住證何四諦乃至流軛羅漢巳袪故未是
[001-0611b]
得四智等人等是煩列何不更列四大方海等耶。


問云何此界地動地界不動放光則及他土。


答曰光
明寬狹或唯此界如阿含經下生入胎乃至轉法輪
等皆有六動十八動等又勝思梵天經七因緣故動
一怖魔二攝散三調放逸四念法相五令觀說處六
令熟者脫七令隨順正義今謂大小乘經雖皆地動
當其部會必不徒然大小不同各有所以況須云廣
狹所以故知後代弘教應求旨實若法華中只同小
教大小法相亦應無殊信知古釋可依近代未為準
的。


問放光瑞其義云何。


答曰前雨華動地未是殊絕之
能是故今更放神光希奇今謂若華地非殊應表餘
教若也與光共表今經如何其瑞有絕不絕又曰放
光七義一令信佛最勝二破癡暗三引出世四表內
發智光五息眾苦六召眾至七令猒色境今謂此全
不是法華經瑞四含何曾不云佛勝所破之暗暗體
如何若欲界癡外道初禪巳能斷之外道尚除下八
地癡小乘出宅巳名出世證得初果乃至三十四心
亦名智發三界之惑小智先無此中放光非為召眾
不淨觀者色境巳傾若表他經必無是過儻在般若
猶召勝機大集華嚴還招物議。


問其光何故偏照東方但萬八千。


答曰西方以東為
上表法華唯被佛性大乘不被餘性今謂自釋別序
巳來至此言涉今典若然唯被佛性佛性無偏定聲
[001-0611c]
聞人天流轉此中豈無佛性者耶又曰萬表涅槃寶
渚萬德八千表菩提白牛八正今謂萬德可爾千數
如何但以八表八而復不云一乘八正無簡小乘義
尚通途未足以為法華之表又曰振地唯在此界偏
驚有緣放光照萬八千顯明權實今問若唯此界不
涉他方何故妙音往來十方地踊普賢神力此等亦
何。


問六趣名相於此要耶。


答曰光中既見理須消釋此
應六門分別一者釋名趣謂所趣假者起業所歸趣
處地持云所受自然俱舍云光潔自在名天涅槃云
多思雜心云意靜名人雜心云從他求又云飢虗多
畏名餓鬼俱舍云傍行傍生名畜畜養之義人之資
具故也捺落迦此云苦器其處不定非唯地下阿素
落云非天此之翻名一切大同無顯今教二出體者
皆以第八異熟識而為趣體無覆無記性攝故唯識
云此第八識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是為趣生之體無
勞別執實有命根今謂凡諸釋義須分大小若小乘
經未明第八欲釋趣體亦第八耶若小乘能造如正
法念六道皆由心之所造即第六識若言所造能趣
所趣不越命根若從大乘第八為定大乘須分徧圓
不同若從圓教從無住本世間常住常住世間水波
波水終無別號三開合者總一生死二謂善惡分段
變易今謂若約小乘無變易名法華依大則有變易
復應消釋六趣之中幾聞不聞開不開等今經只云
[001-0612a]
受報好醜復何得以變易加之若言變易在六趣中
則須分分段六趣變易六趣實六權六本六迹六若
大乘中通云生死方可二種相對論之又若變易在
六趣中釋六趣時即云變易者諸佛常體遍一切處
若釋六趣亦可為三一分段二變易三佛身。


又曰三
即三界四即四生及以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今
謂夫離合者開一為多合多為一餘數亦然故生死
與六六一相對此則可爾若對四生四有未必全然
四生與趣相攝不同生能攝趣趣不攝生況人傍生
全攝四生獄天中有寬狹永乖生等四有一一攝六
以四對六開合不成又曰方便因緣有後無後今謂
攝大乘所立四種寬狹永別雖俱名生死高下不同
六趣但合在於分段四俱不攝若順變易在六趣中
進退有妨巳如向問又曰或五除素落今謂若以此
五開合亦殊應知變易隔在五外何名開合方便等
四都不相關又曰或七五趣并業及以中有今謂以
業中陰而對五者乃成三重列於六趣等是重列何
以四中伹加於中除生本死若有去取不成開合又
曰或九謂九有情居今謂但對六趣此則可爾由前
復對變易生死及以四有故亦不成二十五有不成
亦爾又曰餘三門在第二經中亦如後破。


問見諸菩薩及種種修行等義何耶。


答曰不出三寶
僧開三乘今問種種之言多耶一耶頓耶漸耶大耶
小耶既云光之所照本顯權實俱同種種之言權耶
[001-0612b]
實耶與此經會同耶別耶若同何以三乘未會若異
何能顯經若實不應種種若權與此永乖大小漸頓
準例可知。


問涅槃何義。


答曰六門解釋今謂施教之來意在修
行何棄行而全略至涅槃而廣張涅槃為行之所期
應對行以分判初出體中具列四種謂自性清淨有
餘無餘及以無住處今問華臺始滿初成正覺有餘
無餘其相何似又曰二釋名者出所知障名為法身
勝鬘云在纏名藏出纏名法身今謂引勝鬘此說甚
有典據然應須辨與涅槃等諸大乘經同耶異耶藏
名含藏在纏之時全藏為纏如何復云能藏若云含
法則藏是能含法是所含此之能所與惑別耶與惑
同耶又復含者為唯含染亦含淨耶為唯含因亦含
果耶為唯含凡亦含聖耶若一法不含不名一切若
俱含者巨有所妨不含法身不名為藏涅槃經云祕
密之藏三德具足若勝纏藏三德不具非如來藏是
眾生藏又問佛性與法身同耶異耶所言佛者從何
立名果耶因耶若從因者因無佛名若從果者凡即
是佛何名為性故知勝鬘是未了之說是以因藏對
惑言之又曰三乘俱坐解脫牀亦非大涅槃今問三
乘俱坐既俱非大驗知菩薩有大非大若也非大理
須法華更會何得輒云會唯二有若非大不會現違
經文菩薩聞巳疑除善行若依此義自語相違又曰
由擇滅故體如伊字今謂圓經無擇滅稱何得以三
[001-0612c]
十四心之擇滅用釋五十二位之涅槃。


問文殊師利何故獨名法王子耶。


答曰未紹法王之
位獨得王子之名今謂餘者不稱王子一切皆應上
慢龍種尊王古佛不合更稱王子逸多現居儲君何
無王子之號方等列眾十一菩薩皆名王子應當皆
悉位居等覺方受王子之名但知諸經或略或存如
淨名經歎菩薩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皆等覺也故
所列菩薩亦略王子又曰文殊菩薩是第四依巳供
八恒并前三依供二十六恒今謂四依供五至八如
人步涉所至近遠劣者始行五百次者六百次七次
八豈令次者行於十一次行十八後者行於二十六
耶故知只是一一加之名六七八如聲聞人出化城
時豈歸凡地行初由旬只於三百即前進也此見小
乘修熏禪者有五階差五各三品以後後人三三增
之便謂四依供佛亦爾若其五人各行三百道理最
後一千五百故知此中不須別釋。


問曰何故以恒河而為喻耶。


答曰有五義故一由沙
多二世人計為福水入中滅罪沒死生天三劫劫名
存四佛多近住五眾人共悉乃取池口初出方四十
里沙為喻今謂夫兼俗之言事須去取若全用者五
義之中豈緣第二沒者生天佛取為喻故應須簡第
二存四為信之首。


問七寶名體其事如何。


答曰一金說文云五色黃者
為長久埋之不生百練不輕二銀亦曰白金三珊瑚
[001-0613a]
佛地論赤色石脂樹形四真珠即赤珠佛地論赤蟲
所出或珠體赤五末尼如意神珠無瑠璃故開二珠
六車璖青白間色七馬腦此言杵藏或胎取堅實今
謂經意釋施以辨度相用辨今經判五時別直釋名
體有何不可然文正意事在辨異以顯於同若不顯
同何繁說耶。


問車等如何。


答曰車者夏后代奚仲造之古音居行
居人也今曰車車者舍也行如舍故乘者駕也周禮
云載也輦輓車也人前引之古卿大夫皆亦乘之自
漢巳後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乘者曰輦輿者
說文云車輿也又云無輪車也作轝非體欄鉤欄也
門遮也楯檻也縱曰楯橫曰欄華葢者酉方暑月持
之遮熟釋名雖爾須會此經意亦如前又曰唯識云
具足攝受方成度相頌曰安住與依止意樂及事業
巧便向清淨度成由此七於此中伹舉迴向一今謂
雖有清淨之言為有相耶為無相耶非相非無相耶
與華嚴般若施為法界及攝大乘與大品中度度攝
六為同異耶又曰施有五種謂志心信心隨時自手
如法行捨此五即攝七中事業今謂既攝入七問意
同前都無般若無住相故亦無楞嚴互相攝故。


問此中經文六度之相雜亂次第二種何所表彰。



曰雜在地前次在登地今謂教純行雜一切皆然純
雜相望乃雜進而純怠何者正行施時未修餘故若
云初地成就檀波羅蜜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不審
[001-0613b]
初地菩薩為破何戒違何則瞋不行何行何惑所亂
有何愚癡世人但知信權教而迴轉不窮實以歸宗
今文因光所見乃見地上地前及以七地尚乃不知
地前為何所表不判所表徒設餘辭況所釋行相全
同人天戒善而巳。


問從或有菩薩至無上道文相如何。


答曰初之一行
是後得智今問後得智體獨在於佛亦通菩薩若根
本智在佛獨有如何後得屬菩薩耶故知深是不要
此解。


問爾時文殊至大士何義理耶。


答曰此答成就也今
謂大文雖即在答成就今此初文是經家序出答人
非答成就文也論中但云文殊師利以宿命智能答
彌勒不云此文為答成就分文既悞何足可怪。


問從如我惟忖去文是何義耶。


答曰論分此文云成
就十種事初是大義因成就經但五句論有八句應
作四對今謂論以八句釋於四句何須以增句添經
文耶廣如疏記。


問十號名義何。


答瑜伽云無上丈夫調御士薄伽梵
為第十即世尊也故知如來是下九號之總序也今
謂此亦譯人意別何足和會什公善曉音辭計無忝
於新學所譯經論皆如此經何得後譯獨為前後故
笈多添品一句不改後代豈可過笈多耶。


問頗羅墮唐名何等。


答曰此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
可爾。
[001-0613c]


問八王子名為何表詮。


答曰應為四對一大智大悲
二了有了空三進善破惡四違偽知真今謂直聞所
對對甚分明及至屬名未為的當如何有善名為悲
智無量及寶為了有空唯進善破惡稍欲相似響雖
虗假不可全偽法通真俗未必無假。


問彌勒當知至汝身是也此是何文耶。


答古今相即
也今謂自古章疏皆云結會古今而忽改為古今相
即何足為奇人雖相即事處天隔。


問瑠璃是何義。


答曰應云吠瑠璃無吠略也頗黎應
云頗胝迦即水精也亦云水玉或白珠智論云出山
石窟中俗云過千秊冰而化為之若西方地熟無冰
何物化之伹應石類今謂此釋甚佳。


○釋方便品



初來意中云一依八品為正蓮華有出水開敷之二
德妙法具果秀行竦之兩能今經唯為一乘故破二
會二歸於一乘為法華宗主今謂始欲設問方便之
由子既自云不無疑失三周既無緣覺之人何得但
云破會二耶菩薩須破非止一文至下諸文子當自
挍又曰亦可十九品為正初十二品明一乘境安樂
行明一乘行壽量品明一乘果今謂前何故云八品
明於一乘之境至此那忽加四品耶境無餘三巳如
前難安樂唯行壽量唯果及不輕等合入果耶不便
如前又曰十二品中初八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法
師下三勸募持行下之一品稟命捨權持行實法今
[001-0614a]
謂何故適云十二品明境今即忽爾屬行境乃是理
行是能趣又聲聞之人聞三周時權巳被會豈至持
品方勸捨耶又捨不名會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則知
三是一家之三如於一拳分別說指今還合指以成
於拳故知捨指何異捨拳若其捨權無實可趣若三
周未捨領解空談若言自行持實化他持權是故須
勸持於權者自三周來聲聞何處尚自執權而言勸
捨。


問論文從此方便品去謂何文耶。


答曰論曰自此巳
下示現所說因果相故釋曰此下明經宗旨所說因
果體相相狀此有三釋一者所說諸佛智慧為果能
詮智慧教門為因今謂能詮所說悉皆是教況教因
智果未見明文諸佛乃以教為行因行為果棄行存
教有言無實端拱待理終無此事若佛智是果何獨
云境諸佛有果而具境眾生有境而無果境通果別
通別混和況復此果濫於壽量二者三請巳明一乘
之事開示悟入前三為果後一名因今問向以教為
因今以入為因二因參雜兩果縱橫因一果三違論
如向三者初智及門門因智果開示悟入三果入因
教理行果俱法華故令識昔者教行方便說三今談
乘體理果果慧唯一聽三乘之教解一乘之理行三
乘之因證一乘之果法華意也今謂教行理果俱法
華故別對義壞巳如前難若四俱法華則昔亦有四
聲聞在昔豈無昔四若今昔並四何以乃云識昔教
[001-0614b]
行談今理果又何以前對無量義即云行果今對昔
小即云理果豈以所對不同即令能對互失又豈有
聞三解一證一由三若聽行三乘之教因解證一乘
之理果昔教既具昔應巳證何待今耶況聽小悟大
都非主對又云聲聞聽三為聽三中之一為總聽三
消釋糾亂不可整理。


問何名方便品。


答曰先明字訓便字應房連反今謂
此是北人喚字不正反音又悞依北應云傍連反依
南應須去聲呼之他釋云佛智有二一真實智二方
便智真實智有二一實法二實智實法亦二一體實
謂有為無為二真實謂真如妙理實智亦爾一如體
實智即觀體實無漏真智對凡妄智不知名實根本
後得二智俱是二證真實智唯正體智此有五對一
對妄名實智二對事名實智三對相名實智四對知
詮名實智此之四種實智皆是唯觀第四真智餘四
所對如次皆是四世俗智五對權智名實智謂一乘
理智對二權智此依證智以第四真智對後三俗智
若依趣入智以第三真智對第三俗智方便智有三
或四一進趣方便智謂見道前七方便也有則曰方
隨宜曰便二施為方便謂善巧波羅蜜多後智妙行
二利𦲷真入俗曰方自他俱利曰便三習成方便同
體諸法巧相習成且真如中具恒沙佛法以智為門
以識為門皆攝一切包總有則曰方以少含多曰便
四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以三業權化利物
[001-0614c]
有則曰方隨時而濟曰便又有三方便一接下方便
下文云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即權巧方便此乃
有三謂身語意二顯上方便如淨名云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及下文我設是方便等三通障方便下
文云何故世尊慇懃稱歎方便等乃至瑜伽十二種
方便等今謂此五對真智三四方便不知真實智外
別有方便為真實內即方便耶不見融通直爾分釋
若望今方便品但有方便而無真實非法華方便立
進趣方便不知更令世尊修七方便為復世尊用七
方便令人修習若令修習與小乘何別入俗不知復
入何俗三乘共地七地巳上亦能入俗習成乃是菩
薩因行不知復行何波羅蜜為婆沙中前四後二為
華嚴攝大乘楞嚴中諸度等耶若無簡擇佛何故於
諸經之中所說不同所被不等唯第四權巧可為方
便與諸經共未可全用次接下者云無二三乃是破
下何名接下況復不是今經之意言顯上者乃引淨
名無方便等此亦不然彼經四句二二相對方便與
慧更互相須具乃名解闕即名縛乃是上下更互相
顯不名顯上言通障者不知以何而為障體若以二
乘為障與接下何別若云佛身中障與進趣習成等
有何別耶故釋法華方便品者先須與諸大乘經中
簡擇同異方可出其正慧之體若不爾者如何得出
諸教之上空歎芭蕉具如前難。


問此方便品即以方便而為其體為別有體。


答曰以
[001-0615a]
後得智為性唯識云說後五波羅蜜皆後得智今從
根本智今謂消今法華之文不應引於唯識論釋唯
識自通諸部方等以彼方等彈呵二乘挫言敗種論
順經旨權云種無後弘經人不曉斯意以申敗種之
論用通再活之經先不生者今皆生之安得今巳生
竟引論滅之故知論中破小破外今經正意會小會
外破會天隔通義不成況方便之名不在根本況根
本後得並有方便真實二種若根本無方便云何經
言如來方便波羅蜜皆巳具足若後得無實何故經
云今為汝說實既是俱具何可依論但論無圓因非
今經意故不可用論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
如暴流我於凡夫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此與世
間相常住同耶異耶與為眾生開佛知見與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等為同異耶不同之事非此可申。


問品初云從三昧安詳而起為從何等三味起耶。



曰雖是無量義三昧多是第四禪今謂經文但云入
於無量義處三昧何以專趣貶佛之定而云多是第
四禪耶若言諸佛成道說法入滅等皆在第四禪者
即附傍方便小教作此說耳如何經文自云欲說法
華先入無量義定改云入第四禪如華嚴中佛欲說
法亦先入第四禪耶。


問何以獨告舍利弗。


答曰隨深智慧與如來相應故
今問身子為未聞法華先相應耶為得聞竟方相應
耶今既未聞若巳相應何須更申三請之慕豈身子
[001-0615b]
諂附知而強請耶等取相應應告文殊文殊既曾釋
彌勒疑復愜眾望故聲聞智與佛永乖又曰一聞即
解此乍可爾但未聞未解何名相應又曰根相應非
智相似名為相應今謂此乃自壞向義復違論文又
言根相應此則須云機感相應則端美矣中下二周
時未至故故知相應甚不應理。


問何不告菩薩。


答曰有五義故今謂不須餘說但直
述其旨答曰告不定性兼持所餘所餘者即定性人
令不愚法今謂兼即是被不愚即解何名此經不被
定性前後相違無可承準。


問經云其智慧門等其義何耶。


答曰有二智慧及門
論云一證甚深即智慧理二阿含言教甚深又曰一
切種智者謂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若教若理此即是
境一切智智者一切智即根本智重云智者即後得
智今以理窮智慧有五攝一切法一智性謂真如今
謂真如是境境性非智智性照境寂智照故應別也
二智相謂根本後得二智為體今問何以釋相而云
體耶應當戒體是戒相耶真如之體亦即相耶亦可
四相名四體耶三智伴謂塵沙萬德有為功德今謂
智屬了因有為功德乃屬緣因福慧二嚴準此理異
四智因者謂能詮教今謂今智在果非教可辦行解
相資方乃至果彼弘教者機感相稱時熟果滿方受
智名五智境謂有為無為空有真俗今謂此智既唯
真如為性復以有為無為為境境與真如為同為異
[001-0615c]
性即真如則不名智若名為智應照真如若但以真
如為性不照真如若以真俗有為無為等為境何異
二乘不照真如即只但照三界真俗有為有漏即彼
伴耶又曰今依實勝慧唯取性相為體故火宅牛車
即是智相牛車言行各與一故今謂不知如何賜子
真如及以二智今為說教何以不云賜其智因復云
聲聞但入初信唯得教故若言行聲聞之人行未辦
故故不可以果中二智與諸子等又曰寶所舊有即
是智性今謂若云舊有乃是眾生本有覺藏還賜眾
生理本之藏何名果地根本等耶。


問無量知見其智既以真如二智為其性相何謂無
量。


答曰性相伴境如其次第體遍用寬德備法廣如
空無限德數無窮終必無盡故曰無量今謂五中何
以但取性相為體何釋無量總舉四耶此是智慧之
無量無量若四智慧亦四豈至無量而加二耶。


問其智慧門為何義耶。


答曰論云其智慧門難見難
覺難知難解難入釋曰凡夫現量智不知名難見凡
夫比量智不知名難覺聖人根本後得智不知名難
知初無漏智不知名難解後無漏智不知名難入入
者證也今謂經對二乘鈍根菩薩名為難解及以難
入難非不入即應入故又對前稱難今非難故何以
云佛二智不知耶佛若不知為以何法而教他耶若
以小乘無漏智初後不知為難解難入此似可爾於
今正入後非不入論以前三釋於後二難見故難解
[001-0616a]
難覺知故難入如何以小二無漏智與佛二智同一
釋耶。


問二乘之人為唯不得此五種智餘亦得耶。


答曰所
得解脫三乘同證般若法身相性智慧彼所未得今
謂若未得此二餘亦未得既許三德無前無後不縱
不橫如何一德許二乘有得一則三種俱成無二則
信三咸闕而見經中云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
法到於涅槃即將以為三德之一此深未曉聲聞自
序一解脫者序初述時脫非脫故述情謂同而今知
別方求異趣自斥昔非若昔是真涅槃應極涅槃若
極不應更求故知不可獨有一德是故須曉大小理
殊。


問無量無礙去其義云何。


答曰論中牒經增十八不
共五根五力及菩提分今謂準此論文亦是增句解
釋經也故不得與經中並列為對而釋如八句五難
即其例也如歎聲聞德一向不應用十六句又曰於
此釋四無量五門分別列名釋名辨行出體差別一
釋名者一切有情感梵天福成如來故今謂若梵天
福成如來者一切梵天並巳成佛復更何用無緣等
耶梵福有漏佛所不許次辨行相乃為三類一無樂
者與樂名慈不瞋為體二有苦者掖苦名悲不害為
體三有樂者助喜名喜不嫉善根為體又於無苦無
樂起於離想令離諸惡名捨今謂既其不語小中大
千不知所緣廣狹分齊借使大千只云不瞋不害為
[001-0616b]
體當知只是婆沙有漏無量次出體者四種即體今
謂應以所緣為體為依根本為依無漏為依真如體
既不同行相自別直爾指四但依世間尚無限齊況
能在佛耶次差別者有三一有情作有情想二法緣
不見有情唯作法想三無緣離分別心作真如想或
法無量緣諸教法今謂應以此三而分行相分行相
巳乃同有漏又復不判屬於有情法緣無緣皆以法
心及真如心緣於有情如何但云法想真如想耶又
亦不判諸經今經各於三慈得何等慈及三四同異
時耶此經三四何殊餘耶。


又曰若釋四辯三門分別
列名辨相出體法謂能詮名句文聲今謂無簡別於
大小宗異義謂所詮真俗今謂不辨二諦大小之殊
辭謂諸方音辭今謂不辨方所廣狹不同辯謂七辯
今謂七辯亦須明其辯異然是須識修相所依以婆
沙中亦釋四故故出體中但指無漏即婆沙文也乃
至無畏無礙解等若立義章是須對於諸經辨別顯
法華勝徒列章門不明同異若辨同異自廢章門。


問無量等既爾禪定等云何。


答曰禪謂四靜慮定謂
四空定也今謂禪名既通權實大小今應唯實若有
禪名必四禪者大論亦云無記化化亦四禪耶若一
切定必四空者首楞嚴定亦四空耶大經云能觀心
性名為上定地持九禪等豈此經中開小入實所明
禪定更指小教有漏等耶。


問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其義何耶。


答曰大論云五種
[001-0616c]
音聲從佛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
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今謂其事實
然須辨所說及所被多少為同大論伹釋共教及不
共耶。


問云何名唯佛與佛至諸法實相。


答論云無量成就
說不可盡實相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改變故佛智
具知此實相體今謂前明禪定是佛所得。


若依論釋
理窮教極豈依向釋能見法身論文既以藏及法身
並列故不同於勝鬘別對故知勝鬘尚是方便不可
用釋真實之教豈更用於根本禪定釋佛智耶故知
下釋如是相等須依藏身以論相等。


問既云論以身藏而釋實相其十如相為何似耶。



曰若許論釋今亦依論論有四釋初釋云何等法云
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初可等法者謂三乘法
云何法者起種種事說何似法者依三種門得清淨
故何相法者三種之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唯一佛
乘無異體故今謂準論釋十如文各通三乘故次句
者事謂三乘差別不同次句者三乘教門不同故也
次者唯一大義無他義故次句者唯一理體故次番
釋者論云何等法者有為無為法以初句對聲聞及
六道有為故論云云何法者因緣非因緣故他云轉
釋有為無為今謂以初句中緣覺法對六道計非因
緣故論云何似法者謂常無常法他云轉釋因緣今
謂以初句中菩薩乘對八法界八界皆悉計常及觀
[001-0617a]
無常俱無常故論云何相法者生等三相及不生等
三相法他云轉釋常無常今謂總以三乘對六界說
論云何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他云轉釋三相
非三相今謂十界皆五陰皆非五陰第三番釋但作
三句何似法者無常有為因緣法何相法者謂可見
相等法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可取是苦集體故又
五陰者是道諦體今謂初句唯約六道釋次五陰者
下只指六道五陰為能觀耳第四番釋論云復有依
說何等法者謂名句字身故云何法者依如來說法
故今謂並能詮十界教故論云何似法者能教化可
化眾生故今謂說前三番以化佛故何相法者依音
聲取彼法故今謂可化眾生尋詮得益者故何體法
者假名體相故今謂判能詮所詮皆假說故論中自
以四番釋者信知此義非容易故一卷論文唯只此
文及開示悟入重重釋之驗知兩文是經文宗骨如
向是也故知古師釋方稱論文。


問何名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答曰初地上得四
證淨今謂四證淨義乃是婆沙俱舍之文若取此文
則使法華不殊小典焉使一切四十餘秊不得聞耶
又云除初地外餘無信者一句與記為何人耶二乘
得記為信未信若也未信不應與記若其巳信先入
初地耶如何迴心始入初信若也所餘是不信者地
前向乃不信此經此經為復教何人耶此經若其不
教下凡當知不應此界中說。
[001-0617b]


問不退不知未審不退為在何位。


答曰七地巳前不
能知也今謂向者適言初地被除即當信者信故即
知如何此中七地方知應當此經被八地去為令眾
生其言虗設豈唯八地是所為耶。


問爾時舍利弗至難信難解之法其義何耶。


答曰準
論云何事疑義釋云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同
同坐解脫牀是故生疑今謂解脫若同豈更生疑巳
前難又曰大涅槃有其三事摩訶般若解脫法身解
脫雖同般若法身即是佛智慧性相果體餘二未得
四眾不解所以生疑今謂亦如前難。


問偈文初云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為何謂耶。



曰成道多秊不曾顯說今謂不曾顯說應曾密授密
乃眾人不知顯後云未曾說爾前諸經為說何法自
釋經來未曾云此與諸經異。


問經云皆當驚疑何等驚耶。


答曰準論文中具列五
種驚悕釋云總有六人五即五悕一人不攝也定性
聲聞為損驚悕不定性聲聞即悔驚怖未得謂得凡
夫誑驚怖具煩惱凡夫顛倒驚怖退位菩薩即多事
驚怖不退菩薩即五不攝捨權就實忻趣佛位今謂
不退不知何為不怖若言八地巳上為不退者八地
巳前一切皆怖瓔珞云初地菩薩念念入法流心心
趣解脫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今聞法華而不免怖為
何謂耶如華嚴中初住菩薩亦得法身遍應一切為
亦怖耶。


又曰佛為不退說此一乘不逗餘器又曰如
[001-0617c]
來為二種人謂多事及悔者今謂既七地巳去不能
及云唯為不退者說何故更取此二種人并天龍八
部及聞一句耶又嚴王龍女適來是畜及在邪見為
是退人為不退耶又曰多事即不說有驚怖餘四有
驚怖者故論總云驚怖今謂論一一別說何以言總
故知論出五怖無所去取應皆得入何所簡耶。


問眾中糟糠至故去譬義如何。


答曰折摧枝葉扇拂
糠粃風驚粃落霜殞貞存今謂言辭甚善與經未合。


問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其義何耶。


答曰如是說聽
佛者總包十方三世大事者事物體事事義道理隨
應皆得今謂不說事相但云事物等有益在何今大
事者指法華經則他經非大故應思擇。


問開等四句其義何耶。


答曰論釋開云除一切智智
更無餘事釋曰重言智者謂根本後得又曰一切智
是佛根本智重云智智者是後得此二智是用故有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又大經云未得菩提時一切
善不善皆名佛性淨名七識貪欲瞋癡十不善等為
如來種如是等非一因緣今謂既引此文如何初地
方名信力七地菩薩猶退不知又曰有四種藏一能
含藏謂賴耶識如庫藏等二能生德藏謂報身種子
如穀種等三能覆藏謂煩惱等如土覆物四能顯德
藏謂法佛性如金性等今問此四藏體同耶別耶若
言別者金性是譬還指煩惱覆處有性報身種子何
處成立若無始大不名種子若有始立則必有終若
[001-0618a]
有始終而為種子還感始終而為果報是則此報因
果無常又此種子在煩惱中耶煩惱外耶法身既以
煩惱為能覆法身是煩惱家之所覆則法身煩惱天
然二物若在煩惱時不能除惑誰有智慧來治此惑
顯此身耶若也昔能與惑共住後時何能常離於惑
賴耶乃是報識之上假立二名假名為藏以為能藏
信知所藏皆無實法又此所藏與煩惱等為同為異
耶異則非惑豈以報識假名之藏能含非惑出世法
耶若其同者只是煩惱在報之時假立其相又曰所
知障斷證佛報身菩提圓滿煩惱障斷證佛法身涅
槃圓滿諸佛出世欲令眾生斷所知障及所發業并
所得果圓證菩提開佛知見今謂二障若斷二身亦
亡只緣二乘自斷惑故斥名斷法身對惑報身種子
巳如向問次引論釋示云三乘法身平等明佛性法
身無差別故今謂論云三乘平等何以簡於沒定性
耶論云悟者令悟真實處故今謂亦令三乘悟真實
處何以苦云永不能發此三何曾云是果耶論云入
者入初地故今問前云七地不知何以初地能入。



曰論中委解此方便品餘但總解大意而巳故知若
解此品巳解一部今謂若爾何以因果不同境行差
別權實立異有無乖角乃以八品明境安樂行去行
前文在因壽量去果藥艸存權爾前取實一乘在前
安樂去無若其解境即解因等何須下文更說餘耶
若也須明下文行等當知解此未解於彼故知解此
[001-0618b]
即解於彼言甚分明但是不曉方便義足。


又曰大經
云大事者所謂佛性今謂應當為佛性故出現於世
何以却簡滅定性耶。


又曰大經云佛性者名為一乘
即是開貧女之寶藏證示悟入等及祕密藏亦復如
是今謂佛性一乘眾生本有若簡定性應非有情情
有必有無情乃無徒引圓經用證偏謬。


又曰如圓伊
三點開等亦同今謂若解脫巳在於聲聞一點離張
而屬小滅二障以趣果何以煩惱前袪除無知以在
當何以法身後證若煩惱障斷不證法身何須別對
又煩惱障若障法身二乘斷盡應當巳證如是進退
違妨難量故知準向所引諸文開等豈分因果藏等
安立假名。


又云西方伊字如倒品字今謂天目應當
二目在上若準梵書短聲呼伊為於冀反則一點在
下若長聲呼則為於夷反則一點在上計近三藏諳
梵體不知何事云如倒品又自釋云短聲一點在下
長聲一點在上自古讀經無有此字短聲呼者何須
乃云如倒品耶故古有釋皆如艸下則天目義同。



云得法身則二障滅二死盡今謂二死不出界內二
障不異婆沙如何得常住法身又復應云二死盡法
身滿豈可先得法身死障後破。


又曰擇滅即是解脫
今謂大乘圓常用智融妙故華嚴般若宗極之談必
無擇滅斷惑之說。


又云雜集中擇滅諦有三能滅所
滅滅性即是三大般若在上為能證道如額上目法
身解脫如下兩目即是所證今問般若無所至果應
[001-0618c]
常至果不名能證如何能在於上名為般若餘二在
下仍立別名上下前後既乖因果能所永別大品云
菩薩常觀涅槃行道故知般若能照涅槃所觀涅槃
具三能觀亦爾能所一合彼彼互融如是方為法華
妙境境妙須智以智為門入門見理須行行即知見
波羅蜜也入位證果起用益他能所一切具足如是
方名方便品耳故解方便即解後品。


問嘗聞人問無學果位亦居分段應在門中如小菩
薩應非出宅。


答曰果位二乘從因名出諸小菩薩惑
未斷故故不名出今謂會二歸此不出菩薩為何益
耶。


又曰問何以二子趣於羊鹿故稱出宅大子牛車
未名出宅答二二乘惑盡故出宅菩薩初劫煩惱猶
行如未出宅今謂婆沙菩薩三祇百劫惑尚猶行豈
況初祇具同凡品會二歸此何足為奇故知全迷瓔
珞華嚴菩薩位行。


又曰七地分段盡此一生亦名出
宅二乘同故巳前即非猶多生故如有學類故出宅
巳方乃上車今謂七地同於二乘乃是大品三乘共
位何得先引三祇後援共地兩無分判故二並非若
以得有餘果名為上車有餘未出分段何以出宅索
車菩薩三十四心爾前猶來未上菩提樹下巳號極
尊佛更索車都無是理。


問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云何分別。


答五門分別一出
體性二釋名三明說意四彰差別五問答料簡初體
性者略為三一總含體謂無漏若種若現有為無為
[001-0619a]
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佛德皆名一乘一乘者即
大乘也亦名無上乘今謂若別論宗體理合甄分通
而言之應兼能所自他因果豈以能成獨立乘耶況
因果等不判深淺又通種現大成混和以種現共論
其理天隔若其別說種屬凡愚若凡亦名乘事應未
可。


又曰中邊分別論云無上乘有三品一正行體謂
十度二所緣謂十二緣三修證今謂若準此論不取
種也雖不取種未了所緣既修十度以為行相故所
緣如何取異緣覺故依古釋別有差分二隨勝體有
六一攝事歸理如勝鬘等多以法身真理法性為一
乘二攬餘歸智體亦以真智為一乘如上文云方便
知見不退不知等三隱劣隨勝體下文云諸佛唯以
大事故出現於世四二運廣用體唯以因智名為一
乘如火宅中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
場五勝出分段體通取因果出分段死所有理性名
一乘體六引攝殊勝體以詮旨一乘教門名一乘體
今謂隨六種勝體義不成如人名位事業功用可多
可異若論其體不可分張然六中初理依希可爾言
依希者事理之名通涉大小直爾言之不成一乘若
攬餘歸智智不名體理智既別故簡是非從勝乃是
佛出世意不名乘體廣用二運亦非車體自運容可
從因運他理須在果況自利利物皆須因果不獨用
故故至道場道場是果也勝出分段者應云二死不
獨分段況因果非出教體永乖故知雖云有體而實
[001-0619b]
無體並是莊挍但可以當體為名耳三真實體者根
本大乘理教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能運載故品初云其智慧門等本論云阿含言教
今謂真實之中理教行果與隨事中理等何別第一
是理豈可不攝事耶第二是智智即是行第三即是
四法因緣第四是因因亦屬行第五亦行行通因果
又屬此果第六在教徒分四異粟柄禾莖況復四法
共釋一乘與前法華對無量義自相違也。


又云此真
實體五門不同一詮旨謂理教今謂若以能詮為教
所詮為理故不應以二共為體二因果三福智四覺
寂五二利今謂因果二利亦與前同福智在因覺寂
有果何須更以四法而為真實變化五門之名望前
都無別義又曰三六如所引之法身即是乘體佛性
含三乘語通無足以顯一乘之體今謂皆是乘果及
具度耳。


又曰釋名者乘運載今謂運至何處所載者
何從何處來有何資具互為大小車主是誰駕者幾
人經歷幾處云云


問曾聞人問因行名乘果運既息何得名乘。


答曰五
義名乘一者因通二運果廣運他今謂此正答所問
二者能體通二運能體並名乘果中體有能非無亦
乘攝今謂此不答所問何須列之本問因果不應更
以有無足之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名乘況佛廣
運他何理非乘攝今謂此亦不答所聞本問因果所
得之名徒將大小以相對又下二句其言不成應云
[001-0619c]
況佛廣利他豈得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二
用勝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種類亦乘攝
今謂種類之名非正收故知不如從初答五者因中
二運常增進作用勝故得名乘果中自運窮未來令
他增進得乘攝。


又云初四隨他不正答後一隨自正
義答今謂初一乃可正義答後四相從因起答。


問何名為一。


答曰有三義名一一者簡別故名一二
者破別故名一三者會別故名一言簡別者昔三今
一一實二權至佛極界方名為一非簡別三論云無
二乘者無二涅槃體又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又云如火宅之許以三車出宅門巳伹與牛車。


又云
二十秊中常令除糞今謂自昔至今二乘難破逐難
為語如向所引若以此文即定法華一部文者何不
引序中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
無有餘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未聞未解不名善
行菩薩之道願賜我等三種寶車許三索三佛以方
便力示以三乘教三皆方便皆權皆索故知白牛非
三中一。


又曰一理簡教二果簡因今謂若以一理簡
於三教簡二歸於何處菩薩四階位耶共地位耶五
十位耶故佛度五人名六羅漢三乘同坐所證無殊
簡因因本不殊至果果無別簡教教本不同但理無
異趣故證法皆同。


又云三乘疑佛為除斷者身子除
疑耳經文三乘竝除釋義但歸身子違經背義當奈
之何雖引論文伹云無二但不見論釋開等中三乘
[001-0620a]
同得若但為二不應云三淨名菩薩尚自被彈於法華
中豈得不會彈本在會教旨可知若不會者婆沙四
階大品共地瓔珞賢聖華嚴初住而此四者所證法
身同耶別耶。


又曰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此自與前難
會義同豈能合於願賜我等三種寶車亦云願賜我
等第二第三耶次破二者準望可知。


又釋會云有四
義故一者會教如無垢稱一音說法今謂彼經若有
一音即是彼經巳會何須更至法華方會若彼巳會
何故彼經仍云種敗二者會理寶性論云三獸度河
河性無差得水淺深今謂釋法華理應引今教今教
無文方求外部況部有會方乃求之求於本無何名
求耶若諸經無文何論獨有論無經有理乃可然論
有經無終無此理得水名同應無三獸獸三仍別會
義不成若以寶性釋法華則二乘至於法華猶住聲
聞緣覺。


又云下文高原得水今謂此與寶性同耶別
耶寶性尚住二乘此經同記作佛況高原對水以昔
異今不得引證會教文也三會行者鶖子云為是究
竟法為是所行道今謂幸有汝等所行之文如何引
昔迴遑之教以證今經會行語。


又曰我設是方便令
得入佛慧今謂亦不應引佛施權智用證二乘會行
之文四會乘者下經文云為求牛車出於火宅今謂
若二乘至此應求行果何以證乘況出宅之牛車非
入大之寶乘若出宅車是等賜車巳乘出宅何須更
求則昔教巳會何須至今。


又云雖依諸教而法華中
[001-0620b]
顯會教理密會行果今謂若顯密二文同在今教今
教之中何處是顯何文是密聲聞於此專求行果應
行果是顯聞教得記二顯不虗夫云密者唯自巳知
而眾不知或眾皆知而巳不知於此何人不知得記
而以四法分顯密耶若準前以無量義經而望法華
則云法華正明行果則應行果名之為顯何以教理
却為顯耶若是密者法華仍是覆相明一教仍在權
何名入實若以微密為密教者此經教理非麤非權
故皆不可。


問若真實方便相對今經此二何者是耶。


答曰此經
正以一乘因果以為真體教為方便今問若以實教
對實理等而為此二則應教為行因行為證因若棄
行唯教有言無行何可師之若以方便教而真實之
方便彌不可也況因果二法不名一體具如前問。



云今此小義雖未動於智海如愚所知頗亦絕於今
古博識深智當自詳之今謂自媒自衒士女惡聞然
此法華一乘為主攢一代教總括諸乘大事因緣於
茲適遂降為小義寧免自傷如以祖考為後生以大
王為小吏有耳識者莫不寒心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豈有愚見能絕古今衡岳台崖雙弘禪慧靈山親稟
妙悟斯宗尚云佛法不思議唯教相難解二乘及菩
薩尚所不能測何況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
人分別日輪相欲判虗空界一切諸色像而言了達
者畢竟無是事。
[001-0620c]


問說此一乘為有義意。


答曰凡有十意一為不定性
二乘今問何不辨於此土他土我於餘國作佛等文
彼土所說非法華耶若非法華何以經云得聞是經
二任持所餘不定種性謂六住菩薩退依二乘涅槃
故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今謂向不定性二乘
即此六住等退者耶況退大巳依小涅槃即名二乘
何以復引證菩薩耶若此屬退大尚應名決定況退
大者不必皆從六住退也經稱六者據其退位耳三
者法等故行乘雖異真如無差今問若理性真如名
無差者三途四趣皆悉無差豈三乘耶若巳得真如
名無差者地前菩薩尚自未得何關二乘又無差者
差定性不若差定性則非無差又定性差為待性定
方乃差之為未定前即便差耶若未定差者法界眾
生幾許應當入定性耶故不可也四無我等我既無
實故說一乘今問為語眾生身中之我本無說一乘
耶為初果去見我巳無說一乘耶若眾生身中我本
無為說一乘者應當一切俱得何以乃有餘不聞者
何故乃云八地方堪若初果人應當昔教巳入一乘
何須至今若言真我不應無實若理性我難亦同前
五解脫同故三乘同得脫煩惱障今謂解脫巳如前
難脫煩惱障昔教巳脫何以不入若被八地須脫二
障全未脫者可不聞耶彈指等善無煩惱耶六性不
同故不定種性有差別故聲聞身中具有聲聞及佛
種性今問一切眾生並有佛性皆是所為何獨聲聞
[001-0621a]
若獨聲聞龍天八部四眾五道非聲聞者應非所為
七佛於有情得同體意樂今問昔教何曾不說同體
仍棄定性何名同耶若依此意何須立前差別意耶
同體亦齊法等何別八二乘於佛得自體意樂今問
一切有情誰不於佛得自體耶是盲者過日用不知
與前同體法等何殊若指此經豈獨二乘耶九為化
故諸教所明多文云佛從定起得授記別今問法華
巳前何教中明身子得記八部四眾別得記同壽量
何曾因定起耶十究竟由過此外無別勝乘依理究
竟最為殊勝依論伹與二乘人也今問若無勝者何
以獨為聲聞而不為菩薩諸經多為菩薩此教唯為
聲聞聲聞不勝菩薩則此教劣於他教若唯為二人
何故開等三乘通為及至正釋於性相體等四番之
中咸為三乘豈執一文而生別見又曰法華論中無
此十義今謂但是章疏假構之言何須自樹以為形
斥乃出天親智不如巳若觀論文無有一言而過分
者。


問此法華經與諸經何別。


答曰此之一乘與勝鬘涅
槃何殊此通理智彼唯佛性今問理與佛性有何差
別又涅槃云亦名般若等五又慧聖行豈非智耶若
以所通而為通者此經亦是理為所通亦由不知名
異體同若準前意則法華唯為行果果為所通復云
法華具足四法四法中理即是所通又云此唯攝入
彼通出生今問此唯攝入何以藥艸喻品通出生耶
[001-0621b]
彼通出生何以涅槃一切眾生悉一佛乘故金沙大
河直入西海得道女人必無諂等耶若勝鬘經與涅
槃經同出生者何以後引勝鬘四乘用同此經藥艸
喻品況勝鬘斥小何曾出生一代教中唯無量義明
於出生而不引之乃引他經經意各異又云此唯有
性彼通無性今謂此經亦通無性諸經敗種至此咸
生涅槃唯有一切眾生皆有性故故涅槃中八六四
二後能發心故知不許存於無性世人信言而不思
理故使失處非一途也又曰此經唯不定性彼通定
性今謂唯言亦與彼國為妨若言彼經通定性者涅
槃經中十仙外道雖取小果悉知常住伹見小果之
言謂通無性不見鎮常之說咸趣一乘又云此多說
教理彼多說行果今謂四法相違數不可知若對無
量義即云此經正說唯為行果今對涅槃即云此經
多說理教前文又云密說行果而今此中多說理教
問此多說何如無量義中亦多說耶又云無量義中
巳說一乘今問何不記小。


問經從舍利弗至法亦如是其義何耶。


答曰釋迦依
一切佛先權後實今問若一切佛皆先權後實者自
法華前應一切權若一切權淨名般若華嚴如何若
云一切香積如來及無量壽等皆先權耶身子本願
故說三乘豈必先權寂滅道場初成即說亦先權耶
又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以方便力示三乘教三皆方
便豈可亦謂梵本錯耶又云十方世界法式皆同如
[001-0621c]
華嚴中十方說者皆四菩薩大般若中十方說者請
者皆同說楞嚴時十方世界俱說楞嚴如是等經在
法華前皆悉十方並先權耶又云於論指前文云如
向說種種因緣者謂三乘法彼三乘法唯有名字章
句言說非有實義然彼實義不可說故今問準論豈
非三皆方便未顯真實真實於三不可說故故知天
親了了明見後弘教者徒自疲勞。


問論文以此經唯譬蓮華更有餘譬不。


答曰論云依
牛有乳乃至醍醐醍醐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
醐今經如醍醐今謂論文既云乃至故知中間越於
三味驗知應須具依涅槃用五味譬方了今經當第
五時具如古德所用者是何故苦依深密而云此經
當第三時而不肎依論用五味若以深密為最後教
判一切教但三時者深密為是法華涅槃前耶後耶
華嚴自云初成時說故知乃是最初成道先說之教
判與法華深密同時驗知不了深密與法華涅槃時
味前後凡云時者為判前後深密若在法華之後最
後正可判於前經故勝義生未知深密之後應說般
若法華且隨所見判為第三故第三時正與古德判
教意同故一家判教或時亦以鹿苑之前除華嚴教
方等亦成第三時故亦以法華當於第五醍醐教也
其義明矣順論順經與古人合因何乃云凡夫如牛
聲聞如乳支佛如酪小菩薩如生酥大菩薩如熟酥
佛如醍醐論云小乘如乳何須改之云凡夫耶若大
[001-0622a]
小乘譬於教者五味應須初從牛出如何檀改以乳
譬牛若準論文順古人釋若以五味譬漸教者須言
人天為乳。


乳教未入五時之限還以小乘方對初教
即解深密正當第三不違子見復依論文豈不善耶。


問一切種智是何乘。


答曰一切種智即一佛乘今問
判種智許是佛乘論釋種種因緣既云三乘當知聞
法改觀方為佛乘若菩薩先是佛乘豈有佛乘更為
佛乘若言菩薩是佛因者論何故云非有實義。


問經云從舍利弗至何況有三為何義耶。


答曰此遮
也尚無第二緣覺第三聲聞由此經云羊車鹿車為
求牛車出於火宅故伹破二不云破牛今謂文列三
乘各有所為各自出宅文未曾云羊鹿求牛索辭只
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得三車後方云長者見子得
出火宅自惟財富無量方乃等與大車當知三車出
宅並未得寶車若前文中巳是二乘求於牛車則是
二乘重求出宅出宅即是巳得大車何須長者更等
賜耶故出宅大車非等賜車以出宅車本為治濁況
三祇共地地及小信等如是菩薩濁猶未除三十四
心除五濁耳故經云初以三車誘引諸子何以不云
但二車。


問五濁何義。


答曰以五門分別第一釋名者濁以滓
濁為義五種漸增漸惡故佛出世若五漸好佛不出
世次出體者甚廣不能具述三明相者尼乾經中立
十二濁皆云示現謂劫時眾生煩惱命三乘差別不
[001-0622b]
淨國土難化眾生種種煩惱外道邪亂魔及魔業皆
是諸佛為利眾生非要故略。


問有他人有云減劫時佛出增劫時輪王出何故儴
佉與彌勒同世又佛不出家亦為輪王日月燈明八
子皆王四天下耶。


答曰儴佉增劫佛壽長故故得值
佛佛不出家堪為輪王非是定作八子亦爾。


又曰金
輪定增劫餘三則不定故無憂王佛滅度後百秊即
出事義可知。


問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者何耶。


答於一大乘分
別說三今問何不云分別說二亦經略耶應但第三
耶況第三非小獨在菩薩。


問經云舍利弗至辟支佛其義何耶。


答曰此釋疑也
疑曰如來不為上慢者說云何知彼是增上慢二乘
趣寂若遇佛者多不愚法彼不定性可迴心者不問
近遠必能聞知化菩薩事若不知者非真二聖今問
定性趣寂不愚迴心何須廣立前來諸教自立自壞。


問經從舍利弗至皆是增上慢人者何耶。


答曰顯增
上慢相今謂此是抑挫之辭不應判為增上慢相。


問經從所以者何至無有是處為何謂耶。


答曰真聖
趣寂者是不愚法人不定性者理信修學今問何故
復立趣寂為不定性趣寂即定何以復立為二人耶。


問經云若遇餘佛便得決了謂餘佛者為是誰耶。



曰如瑜伽云若巳建立阿賴耶識依無色界亦入滅
定信有藏識不斷絕故今謂何故自立定性之人滅
[001-0622c]
第八識今何更引不斷之文若定性不斷第八識
者而言永不發菩提心終無是處自立自壞義亦同
前。


問古人譯經名十二部新譯何故名十二分。


答曰部
濫部袟由斯道士立三十六部今謂立十二分何能
免於三十六分豈由道士展轉改耶外道專濫常樂
我淨何更不改立別名耶云濫部袟猶稍可通後人
雖復種種解釋終不能出達磨多羅。


何者是玫㺾。


答曰赤色說文云火齊珠也一曰石之
美好曰玫圓好曰㻁今謂事釋具爾。


問經云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等皆成佛道是義
何耶。


答曰論云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所作善根
能證菩提非謂凡夫及決定性聲聞未發心之所能
得如是乃至小低頭等亦復如是今謂經中自結菩
薩及二乘人天當知發心指今五乘在昔須發故知
乃是行菩薩行者之所能得仍恐譯論者情見而巳
至如八識九識梵本豈可混和譯者乖張後學分[乳-孚+人*人/木]
不知童子沙戲何處曾為大行若云無始曾發中間
微善被熏此或應爾今謂此是過去佛章乃是久遠
曾作小善巳後發大能使久遠小善成菩提因若不
爾者能得之言不在童稚所作之言指前能證之語
在後。


問音樂供養其事如何。


答曰音樂女色不以施人亂
眾生故出發菩提心經今謂施者必其心志豈可斷
[001-0623a]
彼善根音等事通女男仍須問彼施者但恐觀者心
亂不應斷他善心具如阿含有伎人問佛常作音樂
得生天不佛種種呵竟云必墮惡道今時託佛自縱
無明稱為供養應未可也如來不見女男之相約誰
辨失。


問諸佛兩足尊至導師方便說其理如何。


答曰具三
性義佛能證知遍計所執生法二我體性是無佛證
無我亦知此無是凡妄執今謂若法無我非破遍計
何以言之次佛種從緣起即依他性無漏依他報佛種
子因緣所生從緣所起因修作故由證真理斷能執
心染分依他知所執見從淨分依他因緣修佛種者
為一乘故重顯常法即圓成實法住法位者真如住
在諸法之中體性常名有為法住法有染淨離染得
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相者體性也世間本體即是
常住真如實性一乘體也於金剛座道場之中知此
諸法本性巳導師方便以名相說今問三性亦可俱
耶必前後耶若必前後一切菩薩唯漸無頓若一時
者知等如何又若相即體性如何經云如是相性體
三只應是一若是一者佛豈一法作三名說若此三法
是一法者自餘七句皆只一法何須論中何等等言
四番解釋故不應爾又云塵勞之儔為如來種豈遍
計中無餘二耶煩惱生死即是菩提涅槃故可一時
俱觀三性又曰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空二有空無
別體總立一性名為遍計有法差別分之為二常與
[001-0623b]
無常常名圓成無常名為依他又分為二漏與無漏
漏是依他無漏圓成今依前門無常名為依他依他
有漏皆悉除斷就中伹有無漏淨分依他究竟滿位
成菩提故故言佛種從緣起也意顯能證常住法性
真如二無我理乃能了知二我為無依於善友修習
智慧從緣起法菩提覺滿為證一乘真如妙理妙理
即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相大般涅槃今謂遍計若
空豈以依他圓成二體同名為有圓成不變依他隨
緣若不變隨緣二俱名有遍計豈得獨名為空若遍
計之性本無名空依他本有而無本空若定非空便
同外計真如隨緣何但獨隨唯有緣耶真如自體不
當空有而空而有故隨他之言他不定有若言真如
定有方隨他有亦可真如定空方隨他空若言圓成
唯在果者何名一切皆有三性若通因果亦隨遍計
通名為有空亦復然遍計是情情體是惑惑即般若
前文自立惑種即是法身種故又染淨二種依他不
同同名為有二有何殊二有若殊體性應別若染唯
有不能不有豈可令淨亦唯在有二有同名為染何
名為淨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問經云知第一寂滅至其實為一乘其理何耶。


答曰
此初開權後還顯實今謂應指開權教時處所若指
初轉為諸比丘名為開權初唯小故故得權名淨名
方等諸部般若悉皆有人初得小乘彼亦權耶若名
開權部應非大若非開權果應非小如般若心經觀
[001-0623c]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而告舍利弗。


問云何名為一稱南無佛。


答曰有本云稱南謨諸佛
南謨此云敬禮若言伴談或云伴題此云禮拜舊云
和南訛也今謂此釋事當又曰薩縛賴他悉陀唐言
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訛既出家巳淨飯王乃命當家
三人舅氏二人侍於太子五人云道安樂耶苦證耶
三人曰苦為道二人曰樂為道乃至太子苦行復受
乳糜等五人捨去等又此五人迦葉佛時九人學道
四人利根巳成道竟五人根頓乃至今日又經云過
去六人供佛五人取稻華一人待熟故五人先成後
即須䟦五夜叉食慈力王肉緣陳如初證四人至夏
初方得西域記云至安居後得。


問何名三輪轉輪何義。


答曰速疾義故見道似彼論
云如聖王輪捨後取前見道似彼捨苦集故明見諦
理不俱時故尊者妙音說正見思惟勤念似輻正業
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寧知法輪唯是見道見
道生時說為巳轉天親破有宗云三轉行相非唯見
道如何可說唯依見道立法輪名是故應唯轉十二
行諸論諸宗異釋甚多今謂此伹述昔而巳何須廣
述異宗。


問諸大乘經亦有法輪名耶。


答曰大乘總貫一切諸
文於中為五一法輪自體謂擇法覺正見正智等三
轉通於見修無學亦如妙音二法輪因謂生聖道教
謂聞思修等及行相方便三法輪眷屬謂諸聖道助
[001-0624a]
伴五陰瑜伽戒信助道觀也四法輪境謂四諦十二
緣三性等五法輪果謂大菩提今謂云何大乘法輪
自體但用擇法及正智等三轉復通見修無學復同
小乘妙音師耶乃至境為因緣四諦及以三性而果
得大菩提耶如大品大集法華華嚴涅槃等經皆是
法輪亦同小乘妙音師耶華嚴法界亦必須以四諦
因緣耶四諦因緣分大小耶故大小乘輪體相用因
位通塞伴助等相其義各別永不相關如何大小參
雜一槩判耶。


同經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者其相云何。


答曰
如大經云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到到十信初信今謂千二百人現在得記如何乃指
大經五人五人滅後方始發心經文各各經若干劫
故況十信未斷聲聞惑惡豈可小乘巳斷之位來入
大乘未斷位耶縱入未斷為是煩惱更生為復十信
巳斷又曰此等初修極為遲鈍不如初修始行菩薩
今問為復不如何等初修婆沙論中三僧祗耶為大
品中乾慧等即為大乘瓔珞歡喜等耶為涅槃中初
發心住是由不了多種菩薩及由不了斷不斷之位
趣入不同亦由不知大經五人元是敗種至大乘中
方說經生亦由不曉入大之位又云此據不定非諸
二乘皆定作佛故大經三十四云我於一時說一乘
一道及一行相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結轉
因成果我諸弟子不解我意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佛
[001-0624b]
說初果至阿羅漢皆得作佛今謂此是大經二十三
雙諍論之文何不更引我言聲聞永入涅槃我諸弟
子不解我意則謂聲聞永無成義二俱不解今為處
中令二俱解挫言不成理須俱成或引實挫權或存
權接物恐執實遮權故遮實恐執權遮實故遮權諸
餘諍論大意皆然當知示由不了諍論却引諍論偏
證一邊此乃生諍非息諍也若定不發何故前引大
經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況復諍論並指昔經涅槃法
華咸不諍攝故大經云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故決定
言豈同昔諍故知不應引昔諍教證師子吼故知息
諍豈合更引諍文引諍意者必在無諍故知涅槃法
華是無諍教令得佛意故立諍言通諸諍。


問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者難相如何。


答曰
賢劫第九減中四佛巳出後第十減中彌勒次出
至第十五減九百九十四佛次第出興此劫壞巳
鶻盧支佛獨王一劫更經十二劫後始有莊嚴劫千
佛出興初淨光稱王佛後更三百劫空過無佛如迦
葉佛住世七日不說此經如今釋迦四十餘秊方說
此經今謂懸遠似當不知經意正云出世說難聽難。


問子釋第一卷經為有幾紙章疏。


答曰近三百紙仍
恐疎略今謂曾見古德章疏消一部經三百餘紙甚
得經旨今巳太繁却云疎略當知少文而攝多義方
為善也故古人章疏第一卷經一百紙餘消法華經
兼通大小開合十方三世教法遠指過去久久本因
[001-0624c]
益未來際永永無巳況實相之理不得混和諸大乘
經依理起行涉位獲果義勢難融況消經文無有一
句非法華意觀向所釋何以多違縱名同而義乖或
似而意𤘆故餘所觀不如先古雖然仍欲問後餘文
旨趣得失如何為可否耶答曰可也。


五百問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