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14 仁王經疏法衡鈔-唐-遇榮 (master)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五
譯經證義講經律論廣演大師遇榮 集


【疏】外草等者第八識中色法種子而無形相本識變
[005-0487a]
之令生現行質礙色法此種望現是親因緣現行色
中如穀種子而生苗稼此是增上緣中說因緣義非
親因緣。


【疏】三世善惡者由善惡業所感之果通之世受行相
云何善惡之業總有四種謂今生作業今生受報名
順現受業或復有業順次第一生即受其報名順生
受業或復有業於第三生乃至百生千生可定生數
受其果報名順後受業或復有業以輕微故或受其
報或容不受若時若報俱不決定名不定受業瑜伽
第六十四句分別一者報定時不定業謂所作業定
受果報或於今生或於來生或後後生時不定故二
者時定報不定即前三種業定於時分而受果報如
不善業由遇勝緣懺悔力故不必受報三者時報俱
定即前三種業也四者時報俱不定即前第四類不
定受業也。


【疏】種於識中等者本識持種種無形相即是本識相
分攝也本識如空色心如雲晴空皎潔瑩淨無霞龍
皷雲飛隨空廣遍復增雷雨種種差別法亦如是本
識皎淨種子無形遇緣變現色法心法種種差別隨
應遍於三界九地各隨因業受苦樂報意令遣此虗
妄色心淨其本識所以示此法門乃至三世善惡因
果皆如空中雲也第二解意空喻真性雲喻色心虗
空瑩淨由雲翳之若遣浮雲空即瑩淨真性本淨由
蘊翳之若遣妄蘊本性即淨教示菩薩觀本性淨遣
[005-0487b]
妄相也霈普蓋切大雨也


【疏】然上等者總十句疏初一句標次四句能治之行
次四句所治之障後一句結初觀法體若色若心皆
如幻故明法是假對治執法實有倒也二觀法用作
業受果如夢所見明受不實治執領納倒三觀體用
名權假施設如呼聲響顯名是假治執名字倒四觀
法生滅猶如陽焰明相續假治執斷常倒五觀十八
界藉緣暫有猶如電光有無一異如第二月明相待
假治執自然倒六觀法緣成現蘊處界如水上泡顯
法緣成治執空倒七觀法因生因果同異三世善惡
如空中雲明因生假治執無因倒教示菩薩治七顛
倒住不顛倒安處無相自利利他如實觀察。


【疏】垢識者前七識聚煩惱相應故名垢識或是有漏
八識總名垢識同於相縛遍八識故。


【疏】相縛者有漏八識緣境之時境相縛見令不自在
相即能縛名為相縛二縛如下。


【疏】世俗即諦者依瑜伽論釋四諦云苦諦有三苦事
苦理苦如皆名為諦餘諦名三此中事相名諦世俗
即諦名世俗諦理如名諦世俗之諦名世俗諦此中
二諦攝彼四諦故作是釋。


【疏】勝義即諦者通依圓性也審實名諦勝義之諦名
勝義諦。


【疏】中智等者涅槃經說凡夫智緣而不能證名為下
智對中上智也。
[005-0487c]


【疏】依法辨諦等者諸宗立諦總有四種一者小乘所
立彼依初時多說有教立二諦義俱舍頌云如瓶衣
世俗異此名勝義瓶及衣等虗假之法為世俗諦餘
五塵等有為無為有實體法為勝義諦二者勝義皆
空宗依第二時多說空教立二諦義俗諦門中歷位
修證可說是有真諦門中無修無證一切皆空三者
應理圓實宗亦依第二時多說空教立二諦義般若
論說有為事相而為俗諦無為實相而為真諦四者
應理圓實宗依第三時非空非有中道之教立二諦
義一世俗諦二勝義諦二諦各四共成八諦如疏中
說。


【疏】法有勝劣等者法有勝劣互相形待而為真俗總
依五法相對四重共成八諦一真假二諦瓶林等假
為世俗諦蘊處界實為勝義諦二理事二諦蘊等事
法麤為世俗諦四諦道理細為勝義諦三淺深二諦
四諦安立淺為世俗諦二空真如深為勝義諦四詮
旨二諦二空真如帶詮為世俗諦一真法界亡詮為
勝義諦四真四俗各有異名法苑釋云世俗諦四者
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隱覆真理當世情
有墮虗偽中名曰世間凡流謂有依情立名假名世
俗世間即世俗諦名世間世間世俗諦餘皆持業二
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謂蘊處界隨彼彼義
立蘊處界名為道理事相顯現差別易知名為世俗
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安立諦謂苦集滅道施設
[005-0488a]
染淨因果差別令其趣果名為證得有相可知名為
世俗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非安立諦謂二空真
如玅出眾法聖者所知名為勝義假相安立非體離
詮名為世俗謂名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假名施設帶
於詮故勝義諦四者一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顯現
諦謂蘊處界事相麤顯墮虗偽中名曰世間亦聖所
知過第一俗名為勝義世間即勝義諦名世間勝義
諦餘皆持業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謂苦
集滅道知斷證修因果差別名為道理無漏智境過
前二俗名為勝義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
謂二空真如無相聖智依詮空門顯證真理名為證
得凡愚不測過前三俗名為勝義四勝義勝義諦亦
名廢詮談旨諦謂一真法界體玅離詮逈超眾法名
為勝義聖智內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廣如彼文。


【疏】一云等者俗諦門中有說聽相由對俗諦立於真
諦故成二諦名為不一依第一義諦無說聽相不立
俗諦無俗諦故亦無真諦真俗相形俗泯真亡名不
二也真俗之外非真非俗亡詮之法名第一義諦如
瑜伽說四諦之外有非安立諦此二諦外有第一義
諦。


【疏】二云等者有說有聽名為不一即顯二諦差別之
義無說無聽名為不二即顯二諦亡詮法體無差別
義也不一不二即是第一義諦者譬如依水而起波
浪若無波浪存舊水體非別有水法亦如是依於真
[005-0488b]
諦而有俗諦若無俗諦在舊真諦真諦即是第一義
諦非真俗外別有第一義諦意遮初解故疏言非。


【疏】因緣如幻有者若色若心成有情身由善惡業為
招感因由諸煩惱為發潤緣以此因緣受異熱果名
為有情此增上緣非親因緣故言似因似緣因緣不
實故如幻事或可因即是緣謂親因緣種子為因親
辦自果生諸有為若心若色如幻有也或因緣者十
二因緣藉待之義由前前支為因勢力藉待為緣引
後後支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皆虗妄故如
幻有有情各自前能引後為因緣義非自我作非佗
我作非苦我作非無因作。


【疏】中論者諸有為法不從自種因緣而生自無力能
藉他助故要具眾緣和合方生故彼頌云諸法不自
生亦不從佗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經】法性本無性者諸法真性本無妄性何以故由勝
義諦唯是空性真如理故。


【經】無無等者前第一頌顯勝義諦以無相故離依他
性第二頌中離遍計性此第三頌雙離二性勝義之
上無所執故名曰無無上上是能無下是所無也亡
詮勝義實相真無名諦實無勝義之體離生死喧名
為寂滅虗融無礙名勝義空。


【經】於解等者前經問云勝義諦中有世俗諦不若言
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
云何世尊答中初三行頌雙明二諦顯法令解次兩
[005-0488c]
行頌境智對辨一二行相此一行頌境智雙陳結成
一二之義也於能解智而常是一無分別相照勝義
故於所解諦而常是二不壞俗諦證真諦故若能達
此一義二義安立說聽俗故不一是謂二義亡於說
聽真故不二是謂一義菩薩摩訶薩如是照解是真
入解勝義諦者也若不達此一二之義是似入解勝
義諦者或是謬解勝義諦者也。


【經】世諦等者有情無始多著有病故此重廣世諦不
實幻化而起幻似於化名幻化也如空中華由眼病
有喻遍計性由亡情有空喻圓成依圓成性有虗妄
故如形帶影從形發喻依佗性影有情之身從業緣
現如毛輪者合顯二性依佗不實從因緣有遍計都
無隨妄情有猶如毛輪由眼病有也。


【疏】維摩等者維摩居士受長者子善德所奉瓔珞分
作二分一分施於最下乞人一分奉施難勝如來無
所分別佛及眾生平等施故其福齊等名為法施觀
行法故功德法故。


【經】空空故空者上能破空次所破空故空是結以此
空義破彼空病故說此空。


【疏】有說等者法相宗說無明為本行等是末觀十二
支修行趣聖乃至成佛得一切智如是諸法無自佗
相故名為空第二性宗意說久遠劫前本覺為因無
明為緣擊靜令動初起三細次起六麤輪迴生死從
本起末本覺是本餘皆是末根本無明順自迷暗違
[005-0489a]
他本覺故眠生死覺迷返本從生死末歸本覺性違
自迷暗順他本覺歷住修證至佛果位得一切智也
生死界中辨迷悟相故以無明為自本覺為他自他
之相依對待立無分別慧照解勝義泯相絕待無自
他相一切皆空此文釋成於前佛及有情一而無二
行相所以也。


【疏】有說等者此相宗義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相而
為煩惱以煩惱相依覺性故隨性以說相故言以菩
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性而為菩提煩惱相
滅覺性存故隨相以說性故言以煩惱為菩提如鹽
在水未煎之時鹽即是水若巳煎之水即是鹽此亦
如是第二性宗意云如波依水水之動相轉名為波
對波說水分波水異其實是一法亦如是煩惱是相
依菩提性性之染相轉名煩惱對煩惱相說菩提性
分為二類其實煩惱即是菩提餘如疏說


【經】應頌諷頌者梵語祇焰此云應頌亦云重頌伽陀
此云諷頌或單言頌有作誦字不順梵語。


【經】實相即是等者十二分教詮實相故文字般若為
佛智母母者因也生長之義由聞此教熏習智種漸
次生長諸佛智故詮實相教復為聖位有情智慧之
母凡夫有情生善根本由契經等生彼德故若歸勝
義十二分教即是實相即以實相為佛智母凡聖有
情生善根本智慧之母同無量義經義無量者從一
法生也。
[005-0489b]


【經】諸佛等者何所以故前云實相即是智母次云此
即名為一切智體故此釋云未成佛時名為智母若
巳成佛名為智體約位因果得名別故復次未證實
相名為因性巳證實相名為果智以此二番釋成前
文智母智體名義相行也有四為字皆平聲呼作也是也


【疏】由聞熏力等者謂由聞說詮實相教文字般若熏
習聞慧復由聞慧引生思慧復由思慧引生修慧復
由有漏修慧引生無漏修慧由有漏修慧熏本識內
本無漏種令漸增長由無漏修慧熏無漏種令生現
行始從見道生玅平智證實相理乃至佛位圓證實
相此皆因聞詮實相教緣實相理引生佛智故說實
相為佛智母諸佛巳成佛即為一切智智實性故瑜
伽論云菩提菩提斷皆名為菩提此一切智即菩提
斷也。


【疏】未得為性者性是因義未證理時聞法熏習令無
漏種漸次增長當生佛智即此實相是彼佛智之因
性也若巳證得實相理者即為佛果智實性也。


【疏】覺解圓極即為智也者此性宗意即此實相便是
覺解也因中本覺有勝功能令無明等漸漸輕微實
相本覺分分顯現猶如磨鏡一分塵盡一分明現凡
夫伏障如初磨鏡明相未現十地菩薩障分分滅覺
分分明等覺末位解脫道中爾時本覺乃現圓極名
一切智。


【疏】未得為性者性是因義於因位中障覆本覺理性
[005-0489c]
因故離障本覺名佛果故故說實相為佛因性也。


【疏】因聲詮顯名言故熏者音聲屈曲立於名言詮顯
實相因由聞此詮實相之名言故數數熏習發動識
中本無漏種令漸生長乃至得佛之智證實相理皆
因聞彼實相之名緣實相理正智得生故說實相為
佛智母。


【經】護佛果者結觀如來品護佛果及化有情也護十
地行者結菩薩行品護諸凡聖十四忍行及化有情
也經依殊勝偏說十地前之二品顯示能依果德因
行此二諦品顯示所依世俗勝義前別後總俱明內
護。


【疏】明前理事等者前三品文明理及事逗令修學此
下結釋前文大義及顯前文未了之義也。


【經】云由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蘊相乃至非相非無
相而非無量此遠結釋前二品中所化機性根行無
量能被法門亦復無量法門雖多究竟皆契實相真
理又云若菩薩隨諸有情見一見二乃至是故法門
非一非二此近結釋二諦品中一二之義見有一二
即是俗諦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是真諦也又云一
切諸佛皆說般若乃至得三菩提此通顯示前三品
中未明之義顯此般若功德勝玅說不可盡生淨信
者超諸苦難有受持者當得菩提也此二義中初二
結前後義顯德二義結中初義遠而通結後義近而
別結也。
[005-0490a]


【疏】而非無量者隨能證智雖有眾多然所證理一無
漏相一解脫味非無量也。


【經】何況等者前舉一念淨信之心尚超苦難何況有
人書寫持說修多法行所得功德乃與諸佛因中果
位功德無異所以當得三菩提果。


【疏】名護國品者問此經總題名護國般若云何此品
獨得彼名答波斯匿等請佛世尊說護國法因此如
來先為菩薩明其內護顯示般若有勝功能稟之修
行降伏魔怨乃至成佛次酬所請而為諸王說護國
法意顯般若勝用功高尚能降魔斷生死苦護國安
民故為小事由應諸王本所求請所以此品獨得護
國之名問佛未出前堯舜治化國界豐樂既無佛法
何者能護答彼時人民煩惱輕微仁慈孝順王臣德
勝上令下從民安國泰不須護之佛不出世說護國
法今時不爾故須護之問只如梁武帝崇建三寶精
研釋典御服節儉奉佛治民如何候景致其身亡答
此蓋梁帝候景宿結怨讎故致然也若不奉佛聖運
不久由建立三寶盛興佛教所以在位近五十年國
土豐樂洎乎壽數老邁又令忠臣會遇宿因上昇御
梁帝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六歲臣侯景作叛帝憂慮而崩諸如此例不須致
疑故經頌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問既說宿因若灾若福皆由宿因何須
護國之法答因有二種一者酬宿業因如梁武帝亦
如阿闍世王殺父是也二者初起業因剏造惡因必
[005-0490b]
有惡果剏造善因必有善果又有二因一者宿因二
者現因由宿因業現因助之其果必生隨闕一因果
必不生如此所說依法積善內德增長外灾殄滅又
有二因一者順現受業二者順生等業如史記云鄒
拘齊獄夏日降霜丹質秦邦烏頭變白周易云積善
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此等皆是順現
因果問若以凡僧講誦而灾難除亦應凡僧作惡而
灾難起答應須分別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
王臣治化法天而行不敢違天若違天者即不順佛
為天所棄由天棄故魔鬼作亂國土灾興若依佛法
建國安民順諸天故為天守護善神警衛國土豐樂
凡僧奉佛依法講誦即與王臣同契佛心王臣有位
威勢自在能致國土人民苦樂凡僧無位若有作惡
自禍一身不禍人民若有講誦福助王臣國安民泰
正由王臣僧兼非正。


【疏】亦得淨命勝玅茵蓐者無垢稱云四靜慮為床淨
命為茵蓐淨命即是無貪所起身語意業也茵蓐謂
文縟華氈之類。


【經】每日二時者辰朝將暮之時表說般若如日初出
破幽暗故日將暮時暗相漸增末代眾生癡暗轉盛
表說般若破癡暗故又解說金剛經日正午時明盛
之極表說般若照明一切說上生經於初夜時表說
深經發生明慧破癡暗故合彼二經即此經意也。


【疏】去年等者大唐永泰元年乙未歲四月內譯經畢
[005-0490c]
至永泰二年二月十一日勅良賁法師入內於南桃
園修述義疏故指去年也神曉抄云譯此經時詔不
空三藏於承明殿建置道場及詔懷感等十人大德
於南桃園與三藏對首翻譯四月一日起首至十五
日譯畢繕寫進呈其日酉時勅詔良賁子璘二法師
取來日於承明殿道場中讀新經時三藏執梵本御
案舒舊經帝手執新經而對讀之不起于座一部告
畢帝極嘉慶禮經稱讚詔諸大德至五月盡在內道
場轉讀至八月八日勅於資聖西明兩寺各五十人
共成百座而講讀之自七月中旬秋霖連霔至八月
盡建無遮會勅九月一日京城釋子竝集於光華門
迎經其日卯時經從內出忽爾晴開澄空如鏡百寮
慶賀勅諸近臣宰相巳下與朝仕九品皆悉迎經至
望仙門南北長街車騎圓噎歌樂沸天日邊五色雲
現廣十餘頃千變萬化繢𦘕不及道俗士庶數十萬
眾觀雲禮經涕淚如雨香華引前經擔徐徐南行七
八里至資聖寺彩雲漫覆宛轉空中經擔入寺雲隨
經捲徘徊少頃分一半經送西明寺幡華出寺人馬
翼從至天門街日邊彩雲依前而現術衢士庶無不
覩之經入寺巳五色雲收恩勑獎譽如疏自九月初至其月
半天晴月皎煙塵不飛時十五日西明寺設散講齋
軍容使得牒知僕固懷恩不義集兵西戎北狄數十
萬眾西北至奉天縣西南至𥂕屋縣東北至同州京
國振驚百寮失色郭令公子儀河東兵馬未至關中神
[005-0491a]
䇿將士亦未備擬軍容使魚朝恩於西明寺佛殿上焚
香發願曰香從百座天極澄霽此之晴明表經威力
今既蕃戎天下三面俱至國家兵馬又未相接仁王
般若波羅蜜多實能護國者願從明日至二十四五
日秋雨復下使其蕃醜不得進兵河東令公復來至
此容有准擬免其失守即是般若護國之力也流淚
至誡言畢歸苑從十六日午後直至月末晝夜連注
河東兵馬盡至京師城中將士屯軍苑北時奉天縣
來使奏云二十六日晚後天雨稍歇土蕃大軍圍奉
天縣可百餘迊雖填濠了不敢近城番問其由蕃軍
中說遠見城上有被甲人身長丈餘土蕃驚退自互
相殺西奔涼外遍臥溝壑僕固自死勅諸軍營置天
王像每日申時精嚴百味而以祭之報其功焉。


【疏】善法堂號豈虗也哉者資聖寺講堂之號也九月
十五日西明寺百座畢後時諸大德移入資聖寺時
冦盜侵逼內出天香詔良賁法師於講堂中依舊講
經道液法師於西明寺般若院講經其諸大德宜加
精誠轉念讀誦時諸大德每夜集於講堂中念摩訶
般若波羅蜜多眾意䖍誠而願蕃軍退散至𨳝十月
二十三日勅於資聖寺設無遮大會勅曰百座道場
幸依此寺八旬講誦宿夜苦勤遂得海內澄清蕃夷
併服即知般若神力寧殊善法之堂寶位天長自同
帝釋之壽如無旌記何表玄功賜善法堂號額長講
仁王經其額御書般若經說天帝釋宮有善法堂修
[005-0491b]
羅軍眾與天鬪時覺勝天皷即云怨來天主即集天
眾於善法堂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羅即退天眾
安樂。


【疏】二十八部者孔雀經說二十八部藥叉大將有四
藥叉住在東方其名曰地㗚伽此云長大蘇甯涅囉此云玅目
布囉拏迦此云圓滿劫比羅此云黃色其餘三方上下各四四
維各一共二十八各領無量眷屬於十方界擁護有
情除灾難事。


【疏】出佛身血者佛不可殺但言出血如提婆達多推
山壓佛迸於小片傷佛脚指出血也殺父殺母壞恩
田故餘棄德田反背恩德故成逆罪殺阿羅漢有其
二類一者應化起後教故能殺所殺俱示現也二者
稱實初二果人於此現身不久當得無學果故與阿
羅漢名殺業未盡故被殺之破和合僧此逆有二一
破羯磨僧二破轉法輪僧復有二義一破事和僧二
破理和僧如提婆達多於象頭山與五百愚癡比丘
別作羯磨於一界中僧分二部事不和合名破事和
僧別作羯磨名破羯磨僧彼復別說五法是道一著
糞掃衣二常乞食三樹下坐四不食酥油五不食魚
肉此非沙門喬答摩所說八支是道愚癡比丘而生
信受信別異法乖真正理名破理和僧說別異法名
破轉法輪僧此等破僧此竝攝盡由彼作亂三千界
中人天疑惑難分邪正廢於斷證教行法輪不轉故
成大罪依法華疏殺父母等名三乘通逆通對三乘
[005-0491c]
說此罪故薩遮尼乾子經云五逆罪者一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盜用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正法障
礙留難隱蔽覆藏三於出家人有戒無戒持戒破戒
打罵呵責說其過惡或脫袈裟逼令還俗禁閇牢獄
駈促斷命四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
僧五起大邪見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此名大乘別逆
別對大機說此罪故僧殘者梵語僧伽婆尸沙此云
眾殘式叉摩那者此云正學毗柰耶云謂勤䇿尼受
十戒巳復受六法戒名正學女二年學女二年學持
方受大戒大犯棄之小犯許懺而重修學六法者一
不得獨在道行二不得獨渡河水三不得染心觸男
子四不得與男子同室宿五不得為媒嫁六不得覆
尼重罪是正學女六法戒相當勤修學。


【疏】涅槃說者彼經第十二說過去世時有大國王名
為善住於其頂上忽生一皰滿足十月其皰乃開生
一童子形容端正字曰頂生時善住王以國付之入
山學道時頂生王福德所致統四天下七寶千子一
切具足國土豐樂問諸大臣四洲歸化更何所為諸
臣白王三十三天自恃天福未來歸化可往討之王
與七寶一切營從上忉利天時天帝釋出門迎之與
王執手陞善法堂分座而坐形貌無別唯目眴異時
頂生王念奪天位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
示分別為眾演說以是因緣有大威德能却頂生時
頂生王即便墮落而還閻浮提後患惡病即便命終。
[005-0492a]


【疏】班足者賢愚經第一卷說過去此瞻部洲波羅柰
國王名波羅達磨入山遊獵下馬小息有女師子逼
王行欲王乃從事師子去巳後生一子形皆似人唯
足班駮師子銜兒送至王前王憶前事即便收養因
名班足亦名鹿足亦名兩翅父王崩巳班足嗣位十
二年後忽於一時厨人少肉時王須肉厨人出門見
死小兒以充王食王食此肉讚美倍常王問厨人厨
人具說王言常以此肉供於我膳厨人白王前者偶
見後從何覔王言密而取之厨人夜間密捕小兒每
日供王城中人民各各行哭諸臣議之夜伺求捉乃
獲厨人縛巳見王王言我教諸人怨王臣議除之城
外有園中浴池候王入浴伏兵殺之後園時王浴臣
等欲殺王知必死便發願言我先福業迴此變作飛
行羅剎語巳即變於是飛行羅剎翼從黨類漸多害
人漸廣諸羅剎等白班足言我為翼從當取千王拘
閇深山充王常饍班足依之巳得九百九十九王唯
少一王未滿千數諸王念言須陀索彌王此云普明王也
大方便若得彼王濟我等苦作是計巳白羅剎王時
羅剎王即便取之須陀索彌王愁憂悲泣白羅剎王
我一生來未曾妄語有婆羅門從我乞馬我許施之
我今不施違誠信也願王放我七日之暇此經云一日也
巳就死班足放去既到國巳見婆羅門歡喜供養時
婆羅門此云飯食沙門也故俱舍云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知王之意為王
說偈大同此經王聞法巳思惟歡喜國付太子與諸臣別
[005-0492b]
而還赴死諸臣白王王住勿憂以鐵為舍王居其中
班足若來有何患乎王告臣言誠信為本我寧信死
不違信生王乃出城國人皆送悲啼悶絕時班足王
山頂遙見顏容怡悅班足問言誰不惜命汝何歡喜
遂即答言我於七日供養聞法心少開解我雖就死
忻慰如生班足問言汝聞何法即為班足方便演說
殺生苦報不殺之福乃至廣說班足聞巳敬承信受
即放諸王各還本國。


【疏】九山八海者瑜伽俱舍皆有廣文玅高山王處於
中間外有七重金山圍遶復有一重鐵輪圍山而總
圍之九山中間各有一海故成八海山海皆深八萬
瑜繕那量玅高山王出水亦八萬瑜繕那量自餘八
山半半漸下至第九鐵圍山高二百十二瑜繕那半
於八海中玅高山下大海廣八萬瑜繕那量餘六半
半漸狹第八重海廣三億二萬二千瑜繕那量四大
洲界在此海內九山通計闊一十五萬九千六百八
十七瑜繕那半八海通計闊四十八萬七百五十瑜
繕那山海通論其量可知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齊初靜慮橫遍
八方其中所有百億須彌乃至巨海磨滅無餘。


【疏】成住壞空等者劫章頌云劫名次第及數量成住
壞空并始終餘三無定不可准故約住劫論多少且
成劫者謂此世界前巳經壞空住時久等二十增減
劫方成劫興前火灾壞從初禪成前水灾壞從二禪
成前風灾壞從三禪成且初禪成者瑜伽第二云謂
[005-0492c]
一有情能感成劫業增上力爾時最初於虗空中最
初靜慮器世間成如有雲地及宮殿等猶如化出爾
時第二靜慮中有諸有情由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
從彼天沒而來生此諸宮殿中言壽盡故者業所招
果時分盡故應時而死業盡故者由於順生順後受
業受用盡故應時而死此二別者前約總報果盡故
死後約總別異熟因盡故死福盡故者由彼有情貪
著定味福力滅盡因此命終名福盡死論文意說初
一有情極光淨天沒生初靜慮梵世界中為大梵王
獨一而住經一增減劫由一獨故而懷不悅作是念
云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由希念故餘諸有
情由壽等盡亦從彼沒生初靜慮為梵眾天梵輔天
次成他化自在天樂變化天兜率天夜摩天宮殿器
界皆如化出諸有情類從極光淨天沒來生此處諸
宮殿中依劫章頌頌欲界空居四天情器俱生然後於下空中有微風
起漸廣漸堅時經久遠盤結成輪運持世界深厚十
六億瑜繕那量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底也由諸有情
業增上力於虗空界金藏雲興從此降雨滴如車軸
注風輪上深十一億二萬瑜繕那量上八落叉水餘
凝結成金即此金輪厚三億二萬瑜繕那量水金二
輪廣闊量等二十落叉三千四百半瑜繕那量又由
有情業增上力而復降雨注金輪上深八萬瑜繕那
量由其種種威德猛風鼓擊此水復令凝結成九山
八海地獄鬼界於此洲下與洲同成成器界也次成
[005-0493a]
有情先成人趣劫章頌云二禪福盡生瞻部身長千
尺二千尺光明皎潔能飛騰所食地肥地味餅香味
具足資諸大漸次生貪競多取地餅失沒林藤生復
競林藤失粳米生貯積復失香稻生食漸麤澁成便
利男女爾時差別形由躭染情身光滅世界黑暗失
光明菩薩慈悲興日月星競取香稻食地利於是竊
盜乃初行共立□□□□□□□界畔布均平等瑜
伽婆沙起世經等大義□□□□□□□彼劫初業
增上力此業殊勝欲界所攝內□□□□□□□二
禪有情由壽等盡而來生此初食地肥□□□□□
□□馥其色鮮白猶如珂雪味如石蜜經於多□□
□□□□□一人稟性躭味齅香便食餘人隨學競
取食□□□□□□地餅生如雨際後地皮捲起色
黃明淨其味□□□□□□地餅隱沒有林藤生亦
名林條從地而起其□□□□□□大皆生菓實滿
枝條上色藍婆柯華割之汁流如□競取食之林藤
隱沒有粳米生可長七寸而無糠麧次□□稻而有
糠麧皆取食之此食雖美麤於前三便利在身為欲
蠲除便生二道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
生起宿習力故由此便生非理作意失意猖狂行非
梵行耻於□□方造室宅以自蔽隱由食香稻躭染
情欲失於身光□□□悲興日月星法華疏云有經
中說觀音菩薩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
作月天子虗空藏名寶光作星□□□次法華經中
[005-0493b]
寶光天子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名日天子也復由□
□□稻因故遂於其地復起攝受由此因緣更相爭
奪犯□□□即由此緣立有德人封為田主三滿陀
王各以所□□□□□一以奉於王求王守護如是
乃至十種業道皆悉具足以造惡故如次墮於鬼界
傍生地獄復有利智覩斯三惡□遂心生修行十善
以此善因漸次生餘東西北州四王忉利□成劫終
始從梵王終忉利天有情器界皆以成立如是量□
二十增減總名成劫第二住劫者謂前有情初生瞻
部□□□億歲仍屬成劫成未終故乃至有情生忉
利天瞻部洲□□八萬四千歲時名成劫終劫章頌
云爾時瞻部人長命八萬四千為最上乃後百年減
一年至十歲時減劫終從□子年倍父增還登八萬
四千歲一增一減為一劫數滿二十劫□時即此住
劫稱賢劫瑜伽論說二十增二十減合四十增減為
住劫量最後增巳爾時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為壞
劫□子年倍父者中阿含經說十歲時人互相殺害
仙人相誡遠離殺生彼人受生倍二十歲復離不與
取倍四十歲復離邪婬倍八十歲復離妄語倍一百
六十歲復離兩舌倍三百二十歲復離麤語倍六百
四十歲復離綺語倍二千五百歲此行難行故超壽
量復離貪嫉倍五千歲復離嗔恚倍一萬歲復離邪
見倍二萬歲復離非法惡貪邪行倍四萬歲復由孝
順父母尊重恭敬沙門梵志修福業等倍八萬歲若
[005-0493c]
依餘教八萬四千歲者即超倍中增出也經就整數
故下□□□□增減中每於減劫人壽三二十歲時
復有小三災現謂儉病刀且儉災者瑜伽論說人壽
三十歲時方始建立飢饉災□當此之時精玅飲食
不可復得唯煎朽骨共為醼會若遇得一粒稻夌粟
稗子等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
無氣力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飢儉有情之類亡
沒欲盡儉災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婆
沙一百三十四云謂彼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
平等愛邪法縈纏嗔毒增盛天龍忿賁不降甘雨久
遭飢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由飢饉故便有聚集白
骨運籌聚集有二一人眾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
集而無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
箱篋中擬為種子故飢饉時名有聚集白骨亦二一
謂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謂彼時
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運籌亦二一由粮
食少行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曰得少
麤食二謂以籌挑故倉場得少穀粒多用水煎而共
飲之以濟餘命死亡略盡瞻部洲內存萬餘人瑜伽
論云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
退減儉災遂息人壽二十歲時病災起者瑜伽論說
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疾氣障厲災橫熱惱
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疾病多分殞沒如是病災
經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婆沙論云由具如前諸
[005-0494a]
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輙命終難可救療都
不聞有醫藥之名疾疫流行死亡略盡瞻部洲內存
萬餘人瑜伽論云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
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人壽十歲時刀災起者
瑜伽論云本起厭患今還退捨爾時有情展轉相見
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
皆成刀劒更相殘害死亡略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
七夜方乃得過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一者
壽量衰損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二者依止衰損謂其
身量極長一磔或復一握三者資具衰損爾時有情
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褐為衣中第一以鐵為
莊嚴具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謂酥蜜油鹽甘
蔗婆沙論云時瞻部洲人壽極為十歲由具如前諸
過失故嗔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
野禽畜隨手所執皆成刀仗各逞兇狂互相殘害七
日七夜死亡略盡瞻部洲內存萬餘人瑜伽論云爾
時有情屍轉聚集起上厭離刀災遂息又捨損壽惡
不善法受行增長壽量善法由此因緣壽量色力富
樂自在皆漸增長乃至壽量經八萬四千歲瑜伽次
云然有聖言若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世決
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坦雞起慇淨心奉
施僧眾於未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以一搏食起
慇淨心奉施僧眾於未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起問
如是三災餘洲有不答無根本災有相似災謂數加
[005-0494b]
飢渴身力羸劣嗔毒增盛此說二洲北洲亦無相似
之災以無罪業□□□□□□無有嗔增盛故第三
壞劫者謂火水風且火□□□□□□過二十劫住
巳壞劫便起壞有二種一有情壞二外器壞□隨義
便合而說之瑜伽論謂諸有情能感壞□□□□□
爾時無間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為壞劫始乃至餘
那□□皆當沒盡爾時名為壞那落迦傍生鬼界亦
復如是俱舍□□□各先壞本□住處者若人天雜居者與人天同時壞也爾時人天
法爾自然起厭離心樂修諸□□善命終者多生上
界劫章頌云人多厭世樂修定無間有情死不生壞
劫爾時初漸起地獄鬼畜三惡盡狗盧勝身牛貨洲
瞻部四王忉利空六欲諸天次第捨始從無間終他
化時經十九增減同又云下界虗空無有情日加四
倍增常熱溝池乾涸草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
日出海泉盡六七興時山石融爾時大地竝炎暉三
千世界猛火聚聳焰上騰交梵眾諸天奔走趣二禪
梵輔梵王次第昇三千世界竝灰燼從地火起梵王
去復經一箇增減同十九從多壞有情一劫約少唯
論器第四空劫者謂此世界都無所有空曠而住時
分等於二十中劫過此空劫成劫復興劫章頌云從
是虗空如黑穴還同二十增減時過此空時成劫興
大梵天王最初建若水災者謂如前說火災壞界無
間七火此後方是水災壞之先壞有情次壞器界如
火災說如是從下乃至第二靜慮隨一有情法爾自
[005-0494c]
然得第二靜慮其餘有情展轉隨學亦復得定皆此
沒巳生上諸天婆沙論說如契經言既空曠巳次於
第二靜慮中有俱生水界起壞器世間如水消鹽水
界與器一時俱沒如是沒巳復二十劫空曠而住若
風災者如前所說水災壞巳并前七火總名水災後
兼前故空曠而住二十中劫過空劫巳世界復成爾
時最初於虗空中第二靜慮器世間成猶如化出爾
時第三靜慮中有諸有情由壽業福隨一盡故從彼
沒巳生第二靜慮餘一切處漸次成立如前應知次
火災壞如是次第七火災巳復水災壞為第二水災
也復七火災世界成巳而住復水災壞即說名為第
三水災後兼前故如是總有七七火災一七水災總
說名為七水災劫七水災巳復七火災次後方有一
風災壞謂如前說有情漸捨乃至第三靜慮隨一有
情法爾自然得第四靜慮其餘有情展轉隨學亦得
彼定皆此沒巳生上諸天爾時名壞有情世間既空
曠巳從此無間於第三靜慮中有俱生風界起壞器
世間此之風界與器俱沒都無所有復經二十中劫
空住如是總說八七火災一七水災後一風災名一
風災劫後兼前故次後復有七火災等終而復始風
災壞巳世界成時最初於虗空中第三靜慮器世間
成猶如化出等廣說如前前引婆沙說俱生風水者
以諸色法四大所成由劫初時諸有情類業增上力
感此四大與身器俱名俱生地水火風復由有情共
[005-0495a]
業力故變現身器任持不壞後能感業勢分盡時俱
生風水能壞器界也一風災劫等八水災劫量亦等
六十四火災劫量內有五千一百二十增減劫也婆
沙云問火災起時火從何出答世界成時有七日輪
俱時而起持雙山後隱伏而住然後彼處一日輪昇
達蘇迷盧而為照曜至劫將末火災起時餘六漸出
能壞世界由諸有情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
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火生乃至梵宮皆被焚燒
瑜伽論云能感壞業增上力故火災壞時復有六日
輪漸次出現婆沙又云第二靜慮邊雨熱灰水由此
器界皆被浸蕩第三靜慮大風卒起傾拔器界令互
相擊上下翻騰如[麩-夫+少]搏空中散滅皆由有情業增上
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災水風
生能壞器界言近處者俱生風水也更有諸師如婆沙論俱舍
論云何緣不說地界為災答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
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問如何火水
風三如其次第壞下三禪答由初靜慮諸煩惱品與
尋伺俱燒惱身心引外火災第二靜慮而有喜受遍
潤身心如水流潤引外水災第三靜慮有出入息引
外風災第四靜慮離八災患無此等事若爾第四靜
慮應常住耶俱舍頌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


【經】生老等者上二句四相交侵下二句餘苦逼迫合
為八苦也一者生苦對法論云生苦者眾苦所依故
眾苦逼迫故九月十月處胎藏間如在糞穢坑中長
[005-0495b]
受寒熱等苦生熟藏間如兩山逼迫正趣產門其苦
難堪乍出風飄如刀割錐㓨不覺失聲廢忘巳前所
有事業名為生苦故有頌云識託胎胞起生從受欲
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脣向乳
開為迷真覺性還却受輪迴二者老苦時分異變故
苦身分沈重諸根熟昧皮肉緩行步傴曲寢膳不安
起坐呻吟喘息氣逆所為遲緩為人所輕世情迷篤
世事皆息名為老苦故有頌云對鏡容顏改登堦氣
力羸咄哉身巳老趍拜禮還虧命似臨崖樹心同念
水龜尚猶躭有漏不肯學無為三者病苦四大變異
乖違故苦百節酸疼四支苦楚能壞一切安穩樂事
如雹損苗頓傷興盛涅槃經云如人壯美王妃竊愛
遣使私通王便捉獲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
形容頓改為人惡賤病苦所逼為人所惡亦復如是
名為病苦故有頌云忽染纏縈疾俄成臥病身妻兒
慊共語明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脉聲吟徹四隣不知
前路險猶自縱貪嗔四者死苦壽命變異故苦風刀
解支節無處不苦痛張口太息手足紛亂翻睛吐沫
捫摸虗空汗液交流便洟雜落涅槃經云死者於險
難處無有資粮去處懸遠無有伴侶晝夜常行不知
邊際深邃黑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
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雖非惡色而令
人怖雖無破壞見者愁毒叫在耳邊不可覺知名為
死苦故有頌云精魄辭生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萬
[005-0495c]
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華永絕攀早求無上
法定免四方山四方山謂四相五者愛別離苦可意人物忽
爾分離或世不寧或因官事父母夫妻男女親知兄
弟姉妹或因事以分離或恩深而身卒情懷痛切違
逆愛心名愛別離苦故有頌云愛別情偏苦生離最
可傷子行五百里慈母半千強衰聲徹心骨泣淚洒
襟裳痴貪無慧解寸寸斷肝膓六者怨憎會苦兒女
不孝夫婦不和兄弟相嫌姉妹生分宿業緣會一處
同居心恨貌恭情懷忿毒願死而命不早殞欲病而
身不著床呪詛麤言憎嫌互起或由宿業利刃相殘
或現違緣暗行陷損諸如是等名怨憎會苦故有頌
云夫婦如怨賊宗親若鼠狼因緣同處住不喜恨心
膓伺便謀相害遮防怨被傷嗚呼緣業力何日悟真
常七者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搆獲不成求色求榮計
謀不遂巳得貪著未得追求搆獲五塵皆生苦惱法
華經云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乃至又以貪著
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
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
種種諸苦故有頌云貪恚與愚癡駈遣爾疲晝謀財
色苦夜想利名悲有者憂離散無時起濫思空王垂
拔濟何謂不知之八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取蘊之義如前
巳釋舊名五盛陰苦五陰熾盛生滅遷流無常性故總略攝彼三界有漏四蘊

五蘊而為此苦麤重性故能顯行苦無常所隨不安
隱故除前七苦餘有漏法皆此苦攝故有頌云取蘊
[005-0496a]
無樂長年行苦隨輪迴增有漏流轉益無知愚者剛
生愛賢人見起悲空王示出路汝等意何之憂悲苦
惱者稻秆經云追感往事言聲衰慼名為憂追思相
續名為悲苦事逼迫名為苦煩惱纏縛名為惱十地
經云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憂發聲號哭名悲
五根相對名苦意根相對名憂憂苦轉多名惱。


【疏】又生等者生老病死四相交侵逼迫義名苦唯欲
界有今約流轉義名苦即生住異滅與五盛陰苦合
為行苦通三界有怨憎愛別約相違義合為苦苦苦
上加苦重言苦苦唯欲界有求不得苦所欲不遂得
巳散壞乏受用義名為壞苦由壞生苦名為壞苦唯
欲界有總攝八苦約流轉義相違義乏受用義立此
三苦。


【疏】結有等者九中初七即唯識說十根本煩惱後二
即是隨煩惱也由初七結八萬四千塵勞本故說名
為結所執三見能執二取各立一結餘五各依相自
名結在家白衣慳恡財物為貧窮因出家外道嫉妬
名利為惡道因立慳結嫉結故成九結。


【疏】識謂本識恒轉如流者現行本識無始恒續展轉
因果如流不斷問何因緣故本識恒轉如流不斷答
由業如風能起識浪識隨業遷恒轉如流也如緣生
中行支如風識支如浪浪即流也由風漂擊其浪展
轉相續不斷由業招集識支現起展轉相續念念不
斷故說本識恒轉如流名識由業漂故唯識第三云
[005-0496b]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答非斷非常以恒轉故論自釋
云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
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
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乃至云
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第二解意
證由業漂者識異熟現行本識善惡之業與六識俱
即此業識種子依本識住藉於現緣方可現起業識
現行藉現緣者其義云何境界如風本識如海業識
如浪少風漂擊少浪隨生多風漂擊多浪隨起一境
緣擊一識隨生多境緣擊多識隨起如是現識隨境
界風動本識海起業識浪作善惡因漂轉三界故云
識由業漂故唯識論第二義云又如暴流隨風等擊
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隨遇眾緣起眼識等
而恒不斷乃至云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
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
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上皆論文


【疏】楞伽等者疏第二解業識為浪唯前六識楞伽經
意藏識如海前七如浪寬狹少異識浪意同初頌舉
喻後頌法合溟壑者溟渤之壑海之異名常住者藏
識恒轉故名常住騰躍者騰波躍起大浪之貌餘文
可知。


【疏】由境等者境風動海起業識浪故云識由業漂。


【疏】乘四大起者色身運用故謂之乘前說心法識由
業漂此說色身乘四大起眾生無始於其內身生過
[005-0496c]
重故經偏說之實通內外寶積經云生母腹內臥糞
穢中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名羯
邏藍此云雜穢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煑
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
羯邏藍身有地無水便即乾燥而皆分裂譬如手握
乾[麩-夫+少]乾灰有水無地便即分散如油滴水有地水界
而無火者便即爛壞譬如夏月陰處肉團若無風界
即便不能增長廣大若不增減經三十八七日穢惡
資長成熟此身更經四日迴頭向下雙足向上胎衣
遂裂逼趣產門種種之苦于時逼迫乍出風飄如刀
□切初攬父母不淨依之而住後以母之不淨而資
長之現□既爾故業不善百惡所感三十六物不淨
為體如是惡身□非堅實衰變滅壞不可妄執有我
我所。


【疏】識隨等者第八本識隨業遷逝而往餘趣身即無
主主識去故即成空也第二解意舉前二句顯無我
義我者主宰義識不隨業可有主宰識隨業遷此滅
彼生身即無主故無有我。


【經】證空三昧者由聞前說有為不實顯法空義識隨
業遷顯我空義是故普明證二空之三昧也。


【經】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義法華疏說謂能證彼寂
默理故復能離煩惱諠故故名能寂又釋迦是姓牟
尼是號如別處說。


【疏】對法等者彼說佛不共德略有十八種一無誤失
[005-0497a]
法謂身無失如阿羅漢遊行城邑逢惡象馬齊足越
坑如來永無二無卒暴音謂語無失如阿羅漢遊行
林野或迷道路揚聲叫喚或由習氣聚露脣齒而現
大笑如來永無三無種種想謂意無失離怨等想故
四無不定心常在定故五無妄失念唯正念故六無
不擇捨善觀機故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精進無減
十定無減十一慧無減十二解脫無減謂勝解數此
之六法於善境轉勝用無減唯佛有也十三身業隨
智慧行十四語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常
以智慧為先導故不隨貪等行也十六知過去世無
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世無
著無礙此十八法唯如來有不共二乘有故名不共
德瑜伽三十八說一百四十種不共功德謂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四一切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
不護大悲心無妄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玅智總一
百四十唯佛有之餘聖所無名不共德相好功德如
般若說十力如前四無所畏如後四一切清淨者一
所依清淨謂內五根二所緣清淨謂外五境三心清
淨謂八識四智清淨謂四智心智俱時觸等心所隨
心智說不別標勝是助伴故三念住者一緣順境不
生歡喜念住二緣違境不生憂蹙念住三緣俱境不
生喜戚念住三不護者如來三業任運無過不須護
之大悲心者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舉悲攝餘也無
妄失法者謂身語意無過失故永害習氣者二乘菩
[005-0497b]
薩猶有餘習佛永無故一切種玅智者佛具遍知非
如餘聖有未知境然諸如來隨所化機略指爾許功
德令知敬令欣趣證理實諸佛不共功德而無數量
不可說盡。


【疏】三意等者且初意云示散華事一多互入互遍無
礙顯體空義所以然者由依般若修大乘行離法執
故欲令一類不樂大乘者除不樂心起忻樂故故有
散華一多互入遍空之義第二意者佛土互入塵剎
互入山芥互入如是名為轉變無礙為遣一類我我
所執也第三意者凡聖互入大小互現淨穢互現如
是名為顯了無礙本記文略不言大小淨穢為諸小乘怖畏生死
急自求出不樂利他不求作佛故此顯示眾生身中
而有佛身佛身之中有眾生身不即不離彼此互有
苦厭生死即厭佛故意全小乘不怖生死藉生死身
欣求作佛故有凡聖一多互入顯了之義此三意中
初遣所知障迷大乘故二遣煩惱障我我所執不自
在故三通遣二障令諸行人不怖生死依生死身修
成佛故。


【疏】略作等者由諸如來或大菩薩巳斷法執礙解所
知障故得大菩提於境自在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
無礙理心得自在由此心境勝用無礙略有三義巨
細互容無礙自在一者由斷煩惱障故證無礙理理
無礙故事亦無礙二者由斷所知障故得智自在達
有為法從因緣生緣無自性和合而成猶如幻化於
[005-0497c]
境無礙轉變自在三者由離有漏得無漏識無漏淨
識變現諸法隨心自在心無礙故境亦無礙由此三
義一切自在一多互入大小互入凡聖互入小中現
大大中現小如是乃至延促時景增減壽命一切自
在疏敘三解即此三義不詳勝劣有多意故。


【疏】第五等者經有七義初之二句結第五凡聖互入
亦結第六大小互現世界不可思議者結前四義一
多互入亦結第七淨穢互現也。


【疏】治地住者鑄鍊義故名之為治治前玅行轉生諸
善猶如治地而下種子生苗稼故華嚴經云此住菩
薩發十種心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怜
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巳心事師心導師心如是菩
薩名治地住。


【疏】修行住者審觀自身多法聚集虗幻有故自性空
故離有空邊修習福慧名修行住華嚴經云此住菩
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所謂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
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
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
無堅實如是菩薩名修行住。


【疏】生貴住者所有福慧從正法生種姓尊貴生婆羅
門剎帝利貴姓家故勝二乘故名生貴住華嚴經云
此住菩薩成就十法謂永不退轉供養諸佛深生淨
信善觀察諸法了知眾生了知世界知業果報業果為二
知生死涅槃具此十法名生貴住。
[005-0498a]


【疏】具足方便住者巧慧觀真不滯真諦起悲愍物不
滯俗諦於真於俗能雙修習名為具足方法要便名
為方便。


【疏】法王軌度等者華嚴經說此住菩薩有十種善巧
如王太子一者法王處善巧善巧言論及諸伎藝悅
可王心菩薩善巧方便說法稱諸佛意二者法王處
軌度坐立軌儀進退法度有規矩故法喻皆爾三者
法王處宮殿父王在宮行父子禮父王處殿行君臣
禮菩薩亦爾依涅槃殿即一切法皆皈實性處慈悲
室行一切行恩及有情四者法王處趣入令諸小國
皆皈王化菩薩亦爾化一切機令入佛法五者法王
處觀察觀王聲色察臣賢愚菩薩亦爾觀佛法意察
眾生根六者法王處灌頂隣於灌頂未即灌頂也七
者法王處力持智力謀安慎危利民菩薩亦爾修一
切行力能任持安樂自他八者法王處無畏王子仁
慈不畏小國菩薩修行不怖生死九者法王處晏寢
晝無內晏夜無外寢菩薩修定內離昏沉不滯於境
外止散亂不異其心十者法王處讚歎讚佛功德歎
眾生苦。


【疏】灌頂住者前之九住觀無生理修習巳久至此滿
足成就智身下賢位極佛以法水灌其心首喻名灌
頂。


【疏】金剛頂經等者彼說五種灌頂一者寶冠灌頂謂
諸法王與諸菩薩摩頂受記付囑傳法喻如王子戴
[005-0498b]
寶冠故二者印契灌頂諸佛菩薩手結印契密加持之
灌其頂故三者海水灌頂義如常談四者光明灌頂
謂諸菩薩修行位滿於色究竟天玅淨土中大寶華
王座上諸佛流光灌頂成佛果故廣如下疏五者名
號灌頂謂三賢十地隨修一位而得成滿立彼名號
順彼意樂皆名灌頂此明下賢位滿名灌頂位本業
經云由上九住觀察得無生心此最勝故名灌頂位
如王太子堪受王位行漸勝故而與灌頂。


【疏】十智者華嚴經說此住菩薩學修十智今隨釋之
一者三世智知三世境不離其心隨心轉故亦名隨
心轉智二者佛法智知三世佛法之智也正覺照明
三世佛法亦名正覺照智三者法界無礙智照了十
方法界無滯礙故亦名照法界智四者法界無邊智
通達普知十方三世事相智也入解彼彼事故亦名
自在普入智五者充滿一切法界智變現嚴淨十方
界故亦名至一切處皆嚴淨智六者普照一切世界
智照了一切眾生界之智也了知眾生心行染淨差
別亦名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七者住持一切世界智
於十方界隨眾生心敬三寶者住持在彼世界中故
亦名知心境界智知眾生心樂住彼彼界故八者知
一切眾生智知諸眾生三乘五性善根成熟未成熟
故亦名知諸根性智九者知一切法智知諸根器樂
廣樂略應根說之亦名當根說法智十者知無邊諸
佛智無邊諸佛皆能說法令眾滅障我亦應爾亦名
[005-0498c]
滅一切惑智前五自利後五利他皆是上位佛菩薩
智此位菩薩勤學修此十種智也。


【經】習忍巳前等者住外凡位在資粮等五位外故僧
祇外故入正定聚住內凡位五位內故僧祇內故。


【疏】此明直往者瓔珞經說三劫三劫修習福慧入初
僧祇此經十千劫者性有利鈍行有遲速故劫數異
皆顯頓悟直往者也涅槃經說漸悟迴心五果如次
八六四二萬十千劫經爾許時住外凡位修大乘行
方到十信入內凡位初僧祇數四果相望煩惱輕重
有無異故聲聞獨覺利鈍有異由此劫數多少不同
然漸悟者是鈍根故非勇猛故頓悟直往是利根故
必勇猛故故直往者住外凡位劫數少也十千劫等
古有二解一云此是中劫謂增減劫二云是風災劫
大乘修行多用此故。


【疏】入正定聚者作五逆業誹謗正法名邪定聚入伏
忍位名正定聚所餘眾生名不定聚同起信論十善
位中厭生死苦求無上覺遇佛菩薩承侍供養彼修
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而能發心既發心巳入正
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不同小乘俱舍
論說造五逆者名邪定聚得聖果者名正定聚餘名
不定聚。


【疏】此伏等者此伏二執及執相應分別二障也地前
所伏分別二障有其二類一者因邪師邪教起我法
執引生二障行相麤顯資粮位中伏令不起二者由
[005-0499a]
自分別起我法執引生二障行相微細及俱生障加
行位中伏令不起。


【疏】不共等者意識相應不共無明及俱時起貪嗔忿
等伴類煩惱皆伏不起故言永盡無明有四如前巳釋


【疏】內法異生者巳入佛法住內凡位有二類人一放
逸者未得定故佛說彼人無明發行二不放逸者巳
得定故伏於麤顯二分別障佛不說彼因邪師故無
明發行。


【疏】住解脫位等者疏文太略應云伏忍位中初資粮
位而有二名等資粮者為欲求趣佛果菩提積集福
慧二種資粮從喻為名名資粮位亦名順解脫分解
脫者涅槃果德分是因義此因順趣解脫果故順即
是分名為順分解脫之順分名順解脫分故唯識云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粮故名資粮位
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智忍巳前
經十千劫修十善行是趣解脫位之方便故入正定
聚名住解脫位也。


【疏】一百二十四等者新華嚴中無一十百千萬數從
落叉為始百落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乃至第一百二十四不可說不可說轉自此巳上無
數名位也落叉云億俱胝云十萬依瑜伽論菩薩修
行所經之劫積風災劫滿三無數劫方成正覺此有
二解一云以風災為劫超過一切算數名位謂一百
二十四數所不攝故名無數劫二云即一百二十四
[005-0499b]
數中第一百四數名為無數此言無數者是數目之
名數風災劫至此數位名一無數劫隨前二解如是
無數復積至三總說名為三無數劫過此三劫方成
大覺也。


【疏】瓔珞經者彼云譬如八百里石方廣正等以淨居
天衣而重三銖即淨居天以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
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為一阿僧祇劫彼天歲數難
顯時量今以欲天日月歲數倍之擬附積數計彼時
量謂梵眾天望他化天及少光天望大梵天皆過一
倍壽量即知晝夜亦復過倍今亦倍倍計之彼淨居
處總有五天其壽短者以人間一百五十二億六萬
七千二百年為一晝夜其壽長者以人間二千四百
四十二億七萬五千二百年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
月十二月為年以彼天日月之量三年一拂拂盡此
石是一無數劫量。


【疏】超九等者婆沙論說釋迦菩薩百劫修相好業時
逢底沙佛七日七夜翹足讚之□超於九劫金光明
說薩埵王子捨身飼虎超十一劫涅槃經說雪山童
子於夜叉所求半偈法而捨全身超十二劫婆沙又
說摩納仙人逢然燈佛布髮淹泥超於八劫總四十劫
恩釋云翹足超九劫百劫中超布髮超八劫者第二
無數劫將滿時超餘總相說僧祇內超不指時位問
小中大劫超何劫耶答依唯識疏第九卷說釋迦菩
薩超四十劫是增減劫謂小三災劫也。
[005-0499c]


【疏】處夢等者生死流轉無有時限迷情悅識經劫常
儀不厭時長謂若發心修行作佛有定時限樂道進
修經劫常儀不厭時長又初心修學多在人中福慧
微劣煩惱增勝障礙事多行業未勝故有厭退者也
若久修習天上人間福慧殊勝煩惱輕微障礙事少
行業增勝故無厭退歷位斷證以為常式成佛非難
如貧病人厭光陰長富樂不爾。


【疏】三練磨心者陶練磨瑩菩提心也三種練磨心對
治三退屈謂菩提廣大屈萬行難修屈轉依難證屈
如其次第引他況巳練省巳增修練引麤況玅練如論
廣論


【經】修十慧觀者次明十行體即六度開為十行十行
相應慧觀為王最尊勝故十行對治十種顛倒慧正
對治餘行助之故此標云修十慧觀。


【疏】即行之行者十體即行名為十行持業釋也有十
菩薩修此行故是十之行名為十行依主釋也。


【疏】捨財命等者施有三種謂財施法施無畏施捨於
世財及捨法財又捨身命上供聖賢下濟含識拔苦
救命是無畏施亦施他命。


【疏】持淨戒者戒有三種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
有情戒此以思種防發功能而為體也。


【疏】無違逆行者此三十心皆華嚴經列名也餘教第
三名無恚行由忍力故對治嗔恚不逆他意也忍有
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怨害不酬苦
[005-0500a]
逼不恨審察真俗故此忍度名無違逆行餘教第四
名無盡行第八名尊重行餘名同此。


【疏】利自他者精進度也精進有三謂被甲精進攝善
精進利樂有情精進被甲自利利樂濟他攝善通二。


【疏】生死無亂者生時死時心無亂故得勝靜慮正念
相應離癡亂故靜慮有三謂安住引發辦事住受法
樂引發神通辦福慧故問唯識論說死生二位皆住
散心云何此說生死無亂是靜慮耶答由靜慮力生
時死時正念分明而離癡亂非是生時死時與靜慮
俱。


【疏】無相甚深者此十行位依十度立此第六行唯是
根本無相般若觀甚深理故云無相甚深此位菩薩
學修證故般若有三謂生空法空俱空疏引華嚴如
次觀遍計圓成依他三性甚深也。


【疏】無著行者依方便度立此行名也善修方便知我
法無故不滯有知因緣有故不滯空不滯空有名無
著行方便有二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


【疏】難得行者依願度立行名也願者邀期之義凡所
修善邀期進趣所求果故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
樂他願唯識二師出體一云願以後得智為體脩善
進趣善巧智故二云欲信勝解三法為體原以三此
為自性故疏依相應助伴之體說思念等。


【疏】善法行者依力度立行名也力者無屈伏義能摧
壞義能伏異計摧不信等令生信故力有二種謂思
[005-0500b]
擇力修習力。


【疏】真實□者依智度立行名也智有二種謂受用法
樂智成熟有情智。


【疏】三世等者達過去因起過去因忍達現在因果起
現在因果忍達現在因為緣能引未來果故起未來
果忍以第七行雙治過現二世顛倒達有如幻經意
寘故第八行云不求果報治執未來倒因果忍義如第三疏


【疏】住堅忍中者伏忍位中十住十行伏忍未勝不名
為堅十迴向位行巳殊勝立堅忍名。


【疏】然出體者總攝諸善通以行願為迴向體行願相
扶方出世故若別體者以慧為性於諸善中最勝玅
故能所引發定慧為性二運用廣定慧大悲三法為
性行願相扶定慧悲願四法為性相應總論意識心
品總為其體眷屬助伴五蘊為體。


【疏】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救護眾生玅慧相應能破
癡暗不著有相離眾生相名此迴向故華嚴云此位
菩薩念諸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我
為眾生作明智炬破無明暗而救護之。


【疏】三寶及戒為不壞信者依四不壞信立此迴向名
也故華嚴云此位菩薩於三寶所得不壞信悉能承
事一切諸佛誓修一切菩薩善根。


【疏】一切善根至一切處者菩薩所修福慧善根似於
實際遍一切處名此迴向故華嚴云此位菩薩修習
善根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猶如實際無處
[005-0500c]
不至。


【疏】離垢繒者華嚴頌云菩薩師子王頂擊解脫繒繒
喻解脫頂喻智慧諸功德中為先首故以智慧首緣
解脫理不馳散故如繒繫之。


【疏】習種未亡未離相縛者分別二障習種未亡被相
抅縛故所修行受分段生未出三界。


【經】業習果報者習謂習氣通種現也能熏現行所熏
種子皆名為習入見道時斷分別習所作善業趣菩
提果而不招感生死果報此見道前若業若習分段
果報未壞盡故受生三界分段身也。


【疏】此略明者此加行位即第十迴向攝也初劫滿巳
方修習之仍屬初劫唯識論中加行頌云現前立少
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長行論曰
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先修福慧資粮順解脫分既圓
滿巳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名加
行者如人意欲至於遠方初舉意時但思所至行路
至晚加功用行而求宿處此亦如是始初立意趣菩
提果積集福慧藉以為緣至極果故名資粮位修習
時久近見道故加功用行入於見道名加行位亦名
順決擇分分者因義決擇者無漏智也此加行因而
能順趣決擇智故順即是分名為順分決擇之順分
名順決擇分又婆沙云分是支分在見道故決擇即
分名決擇分此煖等四順趣彼故決擇分之順名順
決擇分加行有四謂煖頂忍世第一法由依四尋思
[005-0501a]
觀四如實觀初後位殊立四加行四尋思者既於前
位緣法義境故於此位作尋思觀一尋思名假施設
有實不可得二尋思義假施設有實不可得三尋思
名義自性四尋思名義差別亦爾無性攝論云此中
名者謂色受等一切法名名詮法勝亦攝名因果謂
文及文身句及句身尋思此名唯是意言唯假非實
義者謂名身等詮表蘊等若體若義總名為義以義
寬故而推求此名所詮義亦唯意言義名言者由言
顯故一切有為無為皆義中攝名之與義皆意言性
假有實無名本無義義不屬名尋思自性及差別者
依此二法觀其自性心外亦無唯是假立如我法等
本體無故差別亦爾如無常等亦唯是假實不可得
證知四種虗妄顯現依他起攝了達四種遍計所執
皆不可得巳上攝論大義瑜伽三十六云此諸菩薩於彼名
事或離相觀或合相觀依合相觀通達二種自性差
別皆是假立依離相觀別觀二種之自性故四如實
智者前四尋思觀計所執四種之境離識非有觀所
取無未觀能取此如實智忍可前境離識非有所取
空巳復能遍知能取彼識離識內境決定非有能取
亦空了知內識及所變相互不相離如幻事等唯識
之相此依他上無計所執便謂二空依此為門觀彼
空理入圓成實此善根位似三性觀未證真故前四
尋思煖是下位頂是上位以初伏除所取難故分下
上位至如實智下忍印無所取中忍順無能取未印
[005-0501b]
無故上忍印無能取合此三忍俱是四如實智下品
世第一法雙印所取能取二俱空故為如實智上品
由此尋思如實各有下上劣勝不同分成四加行位
也問何故名義各別觀察名義自性及與差別合而
觀耶答唯識論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
合思察意云名之與義能所詮異故各別觀名義一
種自性同故差別同故合而觀之二二者上二是名
義下二是自性差別尋求思察文迴互耳即釋尋思
之義也尋思如實尅性以慧為體。


【疏】初獲等者唯識疏云明得者初得無漏慧之明相
名為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即此所獲道火前相
說名為煖煖即是位名煖位也。


【疏】明相轉盛者由久修習漸近見道明慧轉盛故名
明增明增之定名明增定尋思觀行此位至極說名
為頂頂是極義頂即是位名頂位也。


【疏】印順定者順有二義一樂順二印順下忍起時名
為印忍印所取無中忍起時名為樂順樂無能取順
修習故上忍起時名為印順印能取無順觀察故印
通下上品集唯中品順通中上品合此三忍名為印
順印順俱時之定名印順定於無所取決定印持者
下忍位也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者中上忍位也既無
等者既無遍計所執實境離能取識何有能執遍計
之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遍計情境相待立故印前
順後者印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及印能取無故立
[005-0501c]
印順名合此三忍忍境忍識二俱空故故名為忍忍
即是位名忍位也。


【疏】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者無間道之定名
無間定無間即定名無間定世間異生有漏法中此
最勝故名世第一法世即第一名世第一世第一即
法名世第一法亦名世第一位。


【疏】皆帶相者相謂相狀所執空相依他有相為由帶
此空有相故未證真理也。


【疏】偈云等者唯識疏云菩薩於定位者此加行位多
在定中內門修行觀影唯是心者觀內心境影離心
無唯是內心此初觀察在煖位也遍計所執心外之
境義相既滅審觀察之唯自心想此在頂位也如是
住內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也次能取亦無中上忍
也合此二類俱即二空即世第一法以少時故從忍
位說後觸無所得入真見道觸證真理無所得相也。


【疏】此位等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皆學觀
察或總作一實真如觀引真見道或別作二空觀總
別三心為非安立引三心相見道作四諦差別觀引
十六心相見道有差別名言者為安立諦也無差別
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義若加行位不作
二種觀者不能引生真相二見道故亦不能伏二乘
者故為入二空觀真如理正觀非安立諦也為起遊
觀起勝進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觀安立諦也唯
識又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麤重縛亦未能斷言
[005-0502a]
相縛者一切有漏二性之心皆有分別所緣相故縛
能緣心有所拘礙令不明淨不得自在相即是縛名
為相縛此依正義通於八識有漏相貌縛能緣心名
為相縛非謂相縛即是執也問後得智品所變相分
應是能縛答不然後得智品斷漏方得體非硬澁故
非漏所增故緣一切境皆證解故後得變相非是縛
也問如自證分緣於見分應彼見分縛自證耶答可
爾所緣見分縛自證分體是有漏分別類故不明淨
故見分漏心增過失故有漏相貌縛能緣心皆名相
縛非謂相者相分也麤重縛者二障種子名麤重縛
性無堪任違細輕故拘礙上上勝功德故說名為縛
麤重即縛名麤重縛有漏現行名為相縛二障種子
名麤重縛故此位中未遣相縛於麤重縛亦未能斷
若至初地分遣相縛八地巳去第六意識全遣相縛
第七分無五八全有其麤重縛十地漸斷若至佛果
二縛全無此位菩薩全伏分別二障現行違見道故
乃至微細自分別生亦不現起俱生二障少分不起
二障種子全未能斷。


【疏】菩薩起此等者瑜伽六十九通說三乘依諸靜慮
及未至定能入聖諦非無色定止多觀少劣道不能
入現觀故此位菩薩修方便時通諸靜慮依第四靜
慮方得成滿即顯上品忍位世第一法趣入見道唯
依第四靜慮也。


【疏】極慼等者三惡趣身極苦憂慼無有勝慧上二界
[005-0502b]
中雖有勝慧欣勝厭劣皆不依彼唯依欲界人天善
趣之身起四善根佛出為緣起現觀故若佛滅後遺
法說故問有佛法世發心修習法滅後熟得入現觀
趣見道不答准顯揚論不得無此類者故慈恩又解
顯揚等論據一相說若久修習功行時至無佛法世
容入現觀趣聖道矣。


【經】歡喜地等者自此巳去巳證聖位漸次乃至十地
滿心方證極果今依唯識略明行相所貴學者曉其
大義唯識論云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
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意云十地通以理智為體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十地菩薩
修行斷證方圓佛果故皆言十若并佛地即成十一
也於一一地出心位中所斷之障各有九品唯識第
十疏云前六識俱所知障種修所斷者諸地漸斷乃
至云六識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類差別有眾多故
所以諸地分分別斷五識由六引故亦通二障又云
如初品無間至第二念為解脫道初品無間望第二
念即為加行此解脫道望自第二品即為無間望初
為解脫望後為加行至第三無間望第一念為勝進
道與第二品為解脫道自品為無間道與第四念為
加行道第二無間望前即非勝道但是解脫此是菩
薩十地位中斷所知障時分品類排次斷法若別別
斷一一智別起也由能印證及能斷惑復能容豫復
能欣求故具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菩薩利根故
[005-0502c]
能如是至第九品無間道位斷盡其障次後一念解
脫道起登後後地證後後如十地滿心最後一念無
上大覺證大涅槃即是圓滿真如為第十一然唯異
生性障於初地中入心時斷地前世道不斷障種入
見道時方斷種故此障迷理真見道中一品道斷餘
所知障九品道斷見道即是初地入心斷第一異生
性障證遍行真如登極喜地此極喜地而有三心謂
入住出唯初入心屬見道位住心屬修道位出心解
脫道也。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五



仁王經隨抄音切



丹質
下音致以人倚信也

昌兩也

章延切
霖霔
上音林下音注

音聊


上音田下烏結切

胡對切𦘕也
徘徊
上音裴下音回
𥂕厔
上張流切下陟栗切



子計切天晴也

徒魂切聚也
併服
上必正切下音伏從也

力質切
𡩋
奴定


蒲㒵普教二切

下沒切糠麧也

於見切飲也
蹎僵
上下年切頓仆也下居良

[麩-夫+少]搏
上尺少切下徒官切

莫厄切正作󳥬俗作脈

慈呂切
濤汏
上音陶下
音太

[005-05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