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14 仁王經疏法衡鈔-唐-遇榮 (master)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三
譯經證義講經律論廣演大師遇榮 集


【疏】宿住隨念智證明者聖智自在證達明鑒名智證
明智即證明名智證明隨念者隨所憶念過去世事
明記不忘所隨之念名為隨念能隨即念名為隨念
或所隨是念能隨是智隨於念知過去故所隨即念
也此智證明近於念故名隨念智證明隣近釋也智
[003-0454b]
從於境以彰其名宿住之隨念智證明也死生者諸
有情類死此生彼受報好醜悉能知故死生之智證
明也漏盡者煩惱過失說名為漏聖道斷盡彼漏法
故所顯滅性名為漏盡此智證彼漏盡理故漏盡之
智證明也或此智明知於自他漏染之法盡與未盡
亦漏盡之智證明也三明如次知去來今三世之境
對治三際愚癡暗故於六通內別以三通立為三明
問如天眼通乃是眼識相應之慧緣現在境如何即
是死生智證明知未來事答由天眼通觀諸有情死
此生彼由此引發死生智明知未來世五趣有情死
此生彼今歸能引故相即之。


【疏】出三明體者俱舍十智初世俗智唯是有漏第八
他心智通漏無漏自餘八智皆是無漏此初二明緣
世俗事即世俗智唯有漏也漏盡智明以四諦智及
盡智無生智六智為體證諸諦理漏盡性故唯無漏
智若事觀中緣四諦理通漏無漏或知自身煩惱漏
盡漏盡身中有此十智明證境界名漏盡智明總以
十智為體通漏無漏。


【疏】神境智證通者神謂神變靈玅之德等持為體境
謂境界所變化事神所變境名為神境或所變境不
可測度名之為神神即是境名為神境聖智自在證
達無擁名智證通智即證通神境之智證通名神境
智證通天眼者天謂色界天趣有情清淨色根發識
照境說名為眼依天之眼名為天眼此報得者也若
[003-0454c]
修得者身通欲色一類聖賢身在欲界由修習力令
自身中上地所攝眼根種子依下地身生起現行能
見被障細遠等色報得修得勝劣雖異然體不殊清
淨色根而為性故由此天眼發智證通也天耳通准
此。


【疏】若就根本知心非所知所非心者下言加行反顯
此言根本者修習成滿位也就此修習成滿之位知
他心王善染無記非是心所知他心所善染無記非
是心王修加行時觀他有情總聚心品善染無記便
得名為他心智證通宿住通名如三明釋。


【疏】明五體者若無間道正為斷障不發通故解脫道
慧為五通體依前所引十智出體取捨如疏。


【疏】唯四根本者四禪根本地定慧均平復增勝故能
發神通故偏依之四近分地定慧非勝難發通故故
不依彼。


【疏】顯揚等者五通尅性以慧為體若引發體定慧為
性若相應體彼慧俱時一聚心品四蘊為性眷屬五
蘊性。


【疏】三十七者分為七位一者四念住觀觀於內外身
受心法也通觀自佗故言內外謂觀身如虗空觀受
內外無觀心但有名觀法善惡不可得是謂菩薩四
念住觀住近念故名為念住念住即觀名念住觀二
者四正斷精進為體尅性能斷體即是慧精進遍䇿
助慧斷故立正斷名謂未生惡法修習斷斷未生惡
[003-0455a]
法是所應斷由精進力令惡不起說名為斷斷之斷
故名為斷斷巳生惡法修律儀斷滅惡之方法律軌
儀名為律儀律儀即斷名律儀斷未生善法修修習
斷由精進力修習生長未生善法令惡不起說名為
斷修習即斷名修習斷巳生善法修防護斷由精進
力護巳生善令轉增進令惡不起說名為斷防護即
斷名防護斷三者四神足以定為體神謂神變靈玅
之德足者是定神所依故是神之足名神足也欲勤
心觀四法為因得神足故四之神足名四神足故對
法云謂由成滿三摩地力發起種種神變事故修習
四行謂欲勤心觀欲三摩地者謂由慇重猛利樂欲
恭敬方便得三摩地勤三摩地者謂由無間方便觸
心一境性而常精進無時暫間心三摩地者謂先修
定觸心一境性由於前生數修定力令彼種子功能
增長由種子力令心任運於三摩地隨順轉變由此
速證心一境性劣定名心勝定名三摩地觀三摩地者由聞教法
內自揀擇觸心一境性聞思慧名觀也四者五根五者五力
出生眾善說名為根勝難屈伏說名為力六者七覺
分覺謂聖道分謂支分為因之義是覺之分名為覺
分輕安者唯識論云遠離麤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
對治昏沉轉依為業名為輕安由伏定障令所依身
轉安適故捨者體即行捨唯識論云云何行捨精進
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
為業謂由精進及三善根對治掉舉靜住正直故名
[003-0455b]
為捨為簡捨受名為行捨餘名可知七者八正道正
見正思惟皆慧為體問正思惟體何不取思答由正
思惟能發語言誨示於佗若非慧者餘無此能故對
法云正思惟者是誨示義如其所證方便安立發語
言故正見者是分別義如先所證而揀擇故正語等
者以無嗔癡所發身語名為正語正業無貪所發總
名正命此三遮防惡色不起假立無表色名以色思
為體餘名可知。


【疏】故三十七體唯有十者若依大乘九法為體十中
除尋故對法說慧能發語誨示他故名正思惟餘同
俱舍瑜伽論云覺道者眾多最勝三十七又云依止
菩薩無礙解由善方便所攝玅智於三十七菩提分
法如實了知然大小乘皆修此行有五義異一求果
異二斷障異三二死異小乘修習盡分段生死大乘
修習盡變易生死四悲智異大乘由悲故修小乘由
智故修五利行異大乘二利小乘自利。


【疏】修諸諦觀者十地菩薩修十度行遊二空觀然為
降伏二乘者故故四五六地如次傍修菩提分法諦
緣生觀。


【疏】依緣辨觀者依十二緣生辨三觀也華嚴經中先
明緣生次下便云此地菩薩觀前緣生得入空無相
無願門如疏引之


【疏】異熟等者五取蘊身名異熟果自害自損名蘊魔
也能招之業為士用因正捨壽時所有五蘊名之為
[003-0455c]
死而此死果從因得名士用之果名士用果死有自
害名為死魔或蘊魔樂住死魔樂滅蘊死二魔自相
害也。


【疏】體即是慧者四無礙解多以後得智為體緣事法
故義無礙解亦通正智證真諦故初地分得九地任
運離障圓成佛果滿足。


【疏】佛果十力者能摧怨敵義不可屈伏義故名為力
具云十智力智體即力名為智力智力有十名十智
力一者處非處智力因果相當名之為處若不相當
名為非處處者建立義依義起義能建立果為依能
起彼彼果故因立處名於此正知名此智力二者自
業智力一切眾生各自造業受異熟果於此正知名
此智力三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謂四靜慮八
解脫等持者諸有心定等至者諸有心無心定於此
正知名此智力四者根勝劣智力大小乘性有軟中
上名根勝劣於此正知名此智力五者種種勝解智
力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而修習
之成軟中上愛樂勝解名種種勝解於此正知名此
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界是性義若廣建立種種種
性一乘二乘乃至八萬四千性行名種種界於此知
故七者遍趣行智力諸趣門中隨順正行如貪行者
修不淨觀等名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門名遍趣
行於此知故八者宿住隨念智力於彼種種有情眾
中四方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宿所住
[003-0456a]
事所有自體無量種類皆能知故而此智力近隨念
故名隨念智力隣近釋也於宿住境正了知故九者
死生智力有情命終名為死時住在中有名為生時
於善惡趣死時生時皆能知故十者漏盡智力一切
諸漏及餘隨眠永斷無餘所顯實性漏盡顯故名為
漏盡或知眾生漏染盡故名為漏盡智力瑜伽論說
此十智力以慧為體若引發體定慧為性若相應體
四蘊心品故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彼相應心心所
法為智力體若尅實體菩薩地說信等五根為性若
眷屬體五蘊為性有定道戒為色蘊故餘四蘊可知。


【疏】十體隨應者初牢固力及第六七八九十此六以
慧為體第二慈力無嗔為體第三悲力不害為體第
四精進第五禪定各如自名。


【疏】故一等者金剛三昧屬等覺位第十地菩薩近無
等等佛果之位近金剛三昧等覺之位也。


【疏】七賢等者大小乘教皆說三乘五位行相有殊應
各說之今隨疏意敘小乘教以補闕略且聲聞乘發
心修行從生死地發心趣果總分為二初外凡位後
內凡巳去外凡位者俱舍第二十二云云何方便勤
修趣見諦道應先安住清淨尸羅戒為本故次應勤
修聞思修慧謂先住戒以淨身器方堪作諸加行善
法功德所依應於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德背生死
過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具聞等慧而令修慧速得圓
滿次具三因一者身心遠離身遠離者離相離住遠
[003-0456b]
惡朋黨心遠離者離惡尋思二者少欲知足三者次
應安住四種聖種一衣服喜足聖種二飲食喜足聖
種三臥具喜足聖種四樂斷樂修聖種此四能為證
聖因種故名聖種四中前三皆是喜足第四即是樂
斷煩惱樂修聖道前三助道生具第四助道事業以
諸弟子歸佛出家捨俗生具及俗事業世尊哀愍立
此助道生具助道事業令修行者解脫非久俱舍又
云以諸眾生於我我所而起貪欲如來為令暫止息
故立前三聖種永除滅故立第四聖種此四聖種無
貪為體內凡巳去者五位分五資加二位名七方便
謂五停心觀等也方便者方法便宜為因之義為因
趣入見道位故具此方便賢善之德亦名七賢行七
中前三屬資粮位後四屬加行位隨疏可知


【疏】五停心觀者以諸眾生無始時來流轉生死起諸
過失隨境而轉無由得定證會聖果故佛令作五種
觀行停息其心總說過失八萬四千約類分之不過
五種一多貪二多嗔三多癡四著我五尋伺對治如
是五種病行如來教示令修五停心觀而便得定若
自覺知或教誨他若多貪者作不淨觀若多嗔者作
慈悲觀若多癡者作十二因緣觀若著我者作界分
別觀多尋伺者作持息念觀俱舍又云觀雖有五要
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觀以諸眾生多此二種
過失增故謂貪猛利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
觀察不淨能正入修以諸眾生多於玅色起貪愛故
[003-0456c]
貪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玅觸貪四供奉貪
謂於美色相狀玅好身體柔軟折旋供奉故起四貪
為欲對治此四貪故緣於四境假想勝解作四觀行
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顯色貪緣被虫食等治形色
貪緣虫蛆等治玅觸貪緣屍不動等治供奉貪如是
數修令貪不起又彼頌云為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鏁
觀廣至海復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為巳熟
修繫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此頌意說作骨鏁觀通
治四貪以骨鏁中無四貪境故修此觀行有三位殊
一初習業位二巳熟修位三超作意位且初位者修
骨鏁觀應先繫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餘隨
所樂處安止其心心得住巳依勝解力假想思惟皮
肉爛墮漸令骨現乃至具觀全身骨鏁見一具巳復
觀餘人爛墮亦爾觀第二具巳漸次一房一寺一村
乃至遍地以海為邊骨鏁充滿為令勝解得增長故
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白骨齊此漸略不淨觀成
名初習業位二者為令略觀以勝解力於一具中先
除足骨思惟餘骨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齊
此轉略不淨觀成名巳熟修位三者為令略觀勝解
自在除頭半骨繫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
極略不淨觀成名超作意位如是修習乃至得定此
不淨觀以治貪故無貪為體持息念觀者梵語阿那
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來謂持息入是引風入身
義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
[003-0457a]
義以義翻為持息念也以慧為性息者謂風念能持
彼息故名持息念分有財釋今目慧者為由念力慧
於境中得分明故名持息念隣近釋也修此觀行差
別有六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數者謂從一
至十入息為先出息為後由具四緣息方得轉一息
所依地謂欲界初二三禪名有息地二風道通謂口
鼻三毛孔開謂出母胎四入出息地謂麤心現前入
無心定闕麤心緣在母胎中四緣不具生無色界四
緣俱闕此等諸位緣不具故息皆不轉具四緣處以
念憶持入出息數離三過失名為正數一者數減失
於二謂一等二者數增失於一謂二等三者雜亂失
於入謂出於出謂入若十中間心錯亂者復應從一
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然以先入後出共為
一數二三等亦爾隨者謂繫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
隨息而行念息入時遠至何所為行遍身為行一分
隨彼息入唯心臍臗髀脛乃至足指念恒隨逐止者
謂繫心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
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煖為損為益觀
者謂觀察息風體巳兼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
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為境界轉者謂移轉轉息風
覺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第一法淨者所謂勝
進入見道等得無漏淨尋伺是散亂之因故令數於
入息出息能離散亂不起尋伺即不散亂也。


【疏】心遠離等者離染污作意者及離無記作意者翻
[003-0457b]
彼二類親近修習能引義利定地作意者也。


【疏】緣起觀等者觀十二緣起從緣而生支支遷變無
常苦空無我假和合故輪迴不息皆是無明為輪迴
本如是觀察對治愚癡。


【疏】界差別觀能離憍慢故者隨行者病離憍慢也前
不淨觀足驗無我又觀緣起及六界差別皆具顯示
無常苦空無我故故與俱舍所治有異也。


【疏】總結者瑜伽復云若薄塵行者即便安止於對面
念不必修習五停心觀也。


【疏】別相念住等者俱舍第二十三說前修不淨觀等
巳成勝奢摩他此云止品次為成觀品修四念住身受心
法名之為別於此四境或以自相別觀或以共相別
觀是故名為別相念住除身受心餘皆名法謂觀身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所觀四境
各別自性名為自相言共相者諸法共有此相名為
共相謂一切有為皆非常相一切有漏皆是苦相一
切諸法皆空非我相於觀身時唯不淨性謂三十六
物所成性故名自相別觀若觀此身與一切有為皆
非常相與一切有漏皆是苦相與一切法皆空非我
相空者空其我所非我者無實我故本意但觀於身
不欲總觀一切諸法是故名為共相觀觀身既爾餘
三亦然雖有自相共相二類不同總得名為別相念
住以諸眾生無始時來由四顛倒流轉生死於諸境
事起淨樂常我四顛倒故故諸行者為超生死對治
[003-0457c]
此失修四念住不減不增觀身乃至一極微色一剎
那時亦是苦性亦是非常空非我性如是名為四念
性成滿也依俱舍論二義釋名一云由念力持慧得
住境是念之住名為念住以慧為體二云謂由慧力
令念住境於所觀察令得明記念即是住名為念住
今慧名念性者與彼相應近念住故名為念住隣近
釋也。


【疏】雜緣法念住等者引文闕略正理論說別相念住
所觀四境前三唯不雜緣第四法念住通雜不雜法
名寬通攝餘境故觀別別法名不雜緣若以四境二
二合緣三三合緣總緣四境復以自相共相總合雜
緣法念住境即是別相念住修習成滿於此雜緣法
念住之後總相念住之前修無我行次觀生滅次觀
緣起次三義觀謂蘊處界乃至依於聞慧學作十六
行次依思慧學作十六行並是總相念住加行此乃
遠從於前雜緣法念住起總觀四境攝一切法修四
行相謂非常苦空非我名總相念住亦以慧為體七
賢行中巳上三位名資粮位資粮者為欲遠趣菩提
果故積集福慧二種資粮名資粮位亦名順解脫分
解脫是果涅槃果故分是因義因能順趣解脫果故
順即是分名為順分解脫之順分名順解脫分。


【疏】煖善根等者七賢行中此後四種名加行位也此
加行位修習巳久近見道故能與見道為加行故名
加行位亦名順決擇分決擇者無漏聖慧順分如前
[003-0458a]
此加行因順趣彼故決擇之順分名順決擇分又正
理云分是段義謂見道智是決擇中一分攝故決擇
即分也煗等善根順趣彼故決擇分之順名順決擇
分。


【疏】謂色界攝者意取定善修慧相應善法也小乘宗
說四善根中前二可動後二不可動各有下上劣勝
異故成四善根謂煗位中容造無間等業由福德故
速出惡趣必至涅槃於頂位中不造無間業容造餘
惡業忍世第一不作惡業名不可動故俱舍頌云煗
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世第一離生。


【疏】然此等者疏但說緣而有八類謂諦本名說名為
緣不說其行謂一一諦各有三行上下八諦共有二
十四行若緣若行合而說之總三十二於三品忍及
世第一從廣至略勤加修習順趣見道且下品忍具
觀四諦十六行相謂觀欲界苦修四行相無常苦空
非我觀上界苦亦四行相如是乃至觀上界道修四
行相謂道如行出如是名為下品忍位下忍成巳復
觀欲界苦聖諦境修四行相乃至觀上界道諦但修
三行謂道如行減於一行即中品忍是第一周復觀
欲界乃至上界諦修二行相謂道及如是第二周減
二行也復觀欲界苦乃至觀上界道唯修一行是第
三周減三行也復觀欲界苦乃至觀欲界道具修四
行不觀上界道諦是減一緣減一緣時亦減一行減
緣攝故但說三周減行一周減緣如是漸次略觀乃
[003-0458b]
至唯觀欲界苦諦修四行相不觀上界苦等諸諦即
是七周減緣二十一周減行復觀欲界苦修前三行
相是第二十二周乃至唯觀欲苦但修二行經二剎
那心是中忍位滿復觀此苦修前一行一剎那心為
上忍位總說名為忍位圓滿依俱舍疏第六苦諦四
行隨留何行理皆無遮以觀行之人有其二種一者
利根利根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留於
空行二者鈍根鈍根有二若我慢者留無常行由於
有身迷無常理恃著生慢故懈怠增者留於苦行懈
怠不能強精進故觀諦為苦不安隱故進修出離隨
留何行即以此行入見道也。


【疏】世第一善根等者從上忍無間有善根生緣前苦
諦一行一剎那心如是名為世第一法此與上品忍
有何差別正理六十一云色界善業而有九品謂下
三品煗位所攝若中三品頂位所攝上下上中名為
忍位此二品善三忍攝者上下品善下中二忍攝也
上中品善上忍攝也上上品善世第一攝也由勝劣
殊故成差別此唯一剎那必不相續為等無間緣即
能引生苦法智忍此四善根以慧為體相應四蘊眷
屬五蘊。


【疏】有士用力等者有漏心品引於有漏無漏心品引
於無漏如是二類前因後果自類相引同等流類名
同類因等流果今世第一位引於見道離同類因前
一剎那是有漏因引次後念無漏聖道前因後果漏
[003-0458c]
無漏異因有士夫之力果從彼生中無間隔名無間
士用果也唯修爾所者唯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為
入聖之緣故不修多即此一行一剎那心似於見道
苦法智忍也。


【疏】八勝處等者初二勝處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貪故
名內有色想後六勝處由久修習內巳伏除見者色
想貪故名內無色想少色者有情色資具色多色者
大地山河等色如是觀彼少多色時一一復修七種
行相一若好色謂一向淨玅二若惡色與上相違三
若劣色謂不可意四若勝色與上相違五勝知謂奢
摩他道六勝見謂毗鉢舍那道此云觀也七得如實相於
勝未勝二種之中離增上慢生制伏想後四勝處青
黃赤白復各有四行相謂青顯青現青光四中初是
總句餘三別句青顯者謂俱生青如青華等青現者
謂和合青如衣青等青光者是前三青之上所有鮮
淨之光如青既爾黃等亦然作如是等殊勝觀時心
勝境處名為勝處非如餘生心劣境勝被境牽迷也。


【疏】初二勝等者依俱舍論初三解脫如次引發初二
次二後四勝處也將能造色隨所造攝不言地等初
四勝處依初二禪觀色少多不淨相轉對治欲界及
初禪中顯色貪故後四勝處依第四禪觀欲界色清
淨相轉令心忻故審成滿故。


【疏】十遍處等者俱舍論說由第三解脫引發前八遍
處後二遍處即是空識遍一切處此亦內無色想而
[003-0459a]
觀外色謂觀所造青黃赤白遍一切處復觀能造地
水火風遍所造中故總成八為欲成滿前八周遍義
故所緣遍滿不過於空能緣遍滿不過於識是故修
習後二遍處周遍境處故名遍處。


【疏】後二等者俱舍論說後二遍處如次空處識處無
色界中定善為性非無記染亦非散善性微劣故然
通近分根本定善各緣自地空識為境者婆沙八十
四云謂初習業者先住思惟諸虗空相取此相巳假
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空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初
無色定故說此定名空無邊處今明空一切遍處即
是此定緣空為境緣識准此可知。


【疏】及道共等者等於生等四相小乘說此別有體性
有相助力斷諸煩惱而與現觀同一事業是故總說
名事現觀。


【疏】欲謂欲界者由此界中有彼婬食睡眠三欲事故
名為欲界具有五趣今明天趣仁君有六名六欲天
王。


【疏】四大王眾天者謂此天王統攝四大洲故名四大
王一洲一王類非一故復名眾也玅高四面面各一
王謂東名持國南名增長西名廣目亦名醜目北名
多聞此四天王統領諸鬼神等各護一方眾生之類
玅高山者梵語世羅蘇迷盧此云山玅高今順方言
名玅高山舊名須彌山訛也謂北金東銀南琉璃西
頗胝迦此云水精以此四寶成於山體說名為玅出水入
[003-0459b]
水皆八萬瑜繕那量故名為高瑜繕那者限量義西
域記說往昔軍行之一程也俗法八十里或四十里
聖教所說十六里也俱舍頌云玅高層有四相去各
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手及持鬘恒憍大
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謂玅高山形如腰皷
上下俱濶中腰細狹於其下半從水面上盡四萬瑜
繕那量有四層級上下相去各十千瑜繕那量四層
傍出繞玅高山從水面上第一層級出十六千瑜繕
那量第二層八千第三層四千第四層二千有藥叉
神名為堅手守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第二層有名
恒憍住第三層其第四層是四天王所住之處亦住
所餘七金山上是別聚落也梵語忉利提婆此云三
十三天玅高山頂四方各有八殿一殿一天為帝釋
臣帝釋居中住善法堂而為其君君臣合說三十三
天夜摩天者此云時分天由彼諸天受其喜樂各有
時分故又婆沙論說玅高山半巳上而無日月諸天
自依身光或珠光等作照導故依華之開合鳥之喧
靜或依天眾寤寐建立晝夜又以青蓮華合黃蓮華
開為晝翻此為夜依此等相建立晝夜時分名時分
天覩史多天者此云知足天由彼天眾於五塵境不
極貪著知欲樂足故樂變化天者樂自變化所用資
具而受用之非如下二天所用資具從樹生故他化
自在天者謂劣天子變於資具與勝天子而受用故
若彼此俱劣者互變受用由彼有情性欲爾故。
[003-0459c]


【疏】摩揭陀國等者是蠒兒為此處官立性仁慈不行
毒害之事以德為名名無毒害王也因為國號名無
毒害國智度論中敘世俗說名置甘露處。


【疏】帝釋往昔等者舊抄曰帝釋前身拘舍王家為奴
眾人敬信王放從良結於三十二人治街掃路勸人
行善名聞於上王欲封官佞臣讒之付象令殺象既
不殺封本郡官後娶四妻一名善法二名園生三名
歡喜四名清潔時此郡主共於眾人而造法堂善法
夫人作承露盤歡喜夫人繞堂置園園生夫人種植
樹木清潔夫人不修福業後命終巳皆生欲界第二
天中隨因受果故有善法堂等唯清潔夫人先不修
福生水鴛鳥中時天帝釋天眼觀見化身同彼教持
不殺戒由本妬忌捨水鴛巳生阿修羅宮中名為設
支帝釋娶之歸忉利天言設支者或名舍支此翻為
縛美色異常縛男子故修羅生男醜陋生女端正所
以帝釋娶之然帝釋宮中有蘇陀味此云甘露由此天與
非天互爭色味數興鬪諍。


【疏】色四靜慮者色界四靜慮也疏唯目定靜即慮故
又解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謂寂靜定之異名慮謂
籌度慧之別稱欲界有慮無靜無色界中靜多慮少
唯是色界定慧均平有靜有慮名為靜慮目器界也
四種別者瑜伽論云初有尋伺喜靜慮第二離尋伺
有喜樂靜慮第三離喜有樂靜慮第四離喜樂有捨
念清淨靜慮。
[003-0460a]


【疏】梵眾天等者其云梵覽摩此云清淨亦名極淨離
欲界染法於色界得極淨名然四靜慮皆名梵天初
禪居首故偏言梵中間禪者下二天眾有尋有伺二
禪巳上無尋無伺此大梵天有伺無尋名中間禪。


【疏】雜修靜慮者俱舍頌云先雜修第四成由一念雜
為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
言雜修者有漏無漏間雜修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
以第四靜慮最堪能故若阿羅漢或是不還為雜修
故必先入於第四靜慮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
生多念有漏次復引生多念無漏是雜修定初起加
行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
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
滿此後唯從一念無漏引起一念有漏現前無間復
生一念無漏如是中間有漏剎那前後剎那無漏雜
故名雜修定根本成滿前二剎那似無間道第三剎
那似解脫道由此能斷雜修定障然雜修定勝劣不
同總有五品謂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勝品五
上極品其所斷障亦有五品謂一下品二中品三上
下品四上中品五上上品修五品定斷五品障逆順
相對如斷煩惱由雜修定及斷彼障各有五故如其
次第生五淨居以五淨居凡夫不生唯是不還及阿
羅漢而居彼故名淨居天無始凡夫不生彼故若得
彼定證聖巳後不造新業復無故業諸不還者如何
生彼故依下三天處或初唯依廣果天處以雜修定
[003-0460b]
前後無間熏修中間有漏助彼前生凡位所造下地
故業令轉殊勝感生淨居由是聖修雜修靜慮總有
三緣一為生淨居故二為受用現法樂住故三為遮
防煩惱退故定所依地初唯第四禪修習成巳承此
勢力亦能雜修下三靜慮身所依地先於欲界人趣
三洲若退失巳後生色界承前勢力依色界身亦起
雜修靜慮疏中文略初後二天不言雜修。


【疏】娑婆者正云索訶翻為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
多諸怨嫉眾苦逼迫堪耐勞倦而忍受之因以為名
悲華經云諸有情類忍耐煩惱不生厭患是故名為
娑婆世界楞嚴經云何名世界世謂遷流界謂方位
十方為界三世為世故名世界。


【疏】化身變土者彼諸梵王或依定力起變化身來至
佛會或依定力運通來此然欲界之地麤而虗疎不
堪梵王細身依止梵王福德力故宮殿隨身自變器
界依之而住。


【經】諸趣變化者變謂變改變小令大變大令小變好
令醜等無而忽有說名為化若變若化無量形類皆
來集會。


【疏】人唯有四無生得故者三乘修通義如常談婆沙
論說有陀羅尼名因持利持此能往十方世界名呪
得通如龍樹菩薩有勝玅藥能隱身騰空入水不溺
等名藥得通如班足王以業力故承通往來名業得
通鬼趣可知傍生趣中龍金翅等有生業二通俱舍
[003-0460c]
論說地獄趣中初受生時得宿住通能知過去作惡
業等於受苦時以苦逼故即不能憶有業通者如次
疏引正法念說。


【疏】以彼等者由佛動地大悲變化令彼三塗及八無
暇皆離苦難同詣佛所復令一類從彼捨命得生人
天憶宿住事賀佛恩深同詣佛所。


【疏】羅[目*隻]者此云執日非天與天戰時時四天王先與
其戰日月天子助四天王放盛光明射非天眼此為
非天前鋒以手執日障蔽其光故云執日勇健者舊
云婆稚新云䟦稚迦此云團圓身力充實有勝用故
義翻勇健次執日後與天戰時有勇健力故華鬘者
梵語佉羅騫駄佉騫去聲駄字平聲此云廣肩髆形貌最大故
以為名義翻華鬘妻公者公猶父也。


【疏】天神者經文巳列三界天眾故言阿修羅等也依
舍利弗問經別有一類天趣中神靈通變化名為天
神身有光明住於空界宮殿中也。


【疏】龍神者謂能變化入水騰空興雲量雨阿含經說
龍有四種一天龍持天宮殿令不墜故二人龍在於
人間興雲雨故三地龍持大地故四王龍守王庫藏
故正法念經如奉持品引。


【疏】藥叉者舊名夜叉真諦翻為輕健神慈恩翻為勇
健亦云暴惡飛行空中食噉生類此雄者也雌者地
行名羅剎婆此云可畏鬼。


【疏】健達嚩者此云尋香行尋食香氣作樂求故經音
[003-0461a]
義云海中有之屬於非天十寶山間而有樂神名乾
闥婆忉利天子意須音樂此神身有異相神知天意
往娛樂之有角者名緊那羅無角者名乾闥婆。


【疏】玅翅鳥者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四生玅翅鳥
謂卵胎濕化有四生龍亦卵胎濕化卵生玅翅食卵
生龍設爾欲食胎生龍等鳥即喪命如是胎生玅翅
食卵胎生龍濕生玅翅食三生龍化生玅翅食四生
龍玅翅有四一大威德迦樓羅王有大威德諸龍怖
故二大身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故三大滿腹
中有龍食常飽故四如意頷下有如意珠故樓炭經
說金翅鳥王住在須彌山南大海之北各有宮殿廣
長二十四萬里七重城壁皆是七寶七重欄楯樹木
園苑小鳥和鳴以為同類。


【疏】緊捺落者慈恩翻為歌神隨佛所說歌詠之故如
世音樂歌君德故正法華中列尋香行及此歌神皆
云天子顯是天趣歌神有四如法華經。


【疏】大腹者腹肚大故大蟒者大蛇也蛇王也田蚥者
音斧切韻云蜛蚥螗蜋之別名此等多於田野中有
故名田蚥無足者蟒有足者蚥皆名大腹。


【疏】以二種業者總報惡業別報善業一趣受果。


【疏】人非人至正法者於八部中有是人形有非人形
也涅槃經說機有四類一者乘急戒緩於戒緩故墮
傍生中於乘急故見佛聞法二者乘緩戒急急持戒
故生人天中於乘緩故不聞正法三者乘戒俱急有
[003-0461b]
智凡夫及諸聖賢常生人天見佛聞法四者乘戒俱
緩常處三塗不聞正法又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得
聞法故於乘緩者是名為緩不聞正法沉惡道故此
等八部多是戒緩乘急者也。


【疏】所變之土者法華疏云國土清淨者示現一切佛
土清淨無比勝出世間善根生故大而且淨世間善
根生非淨而小也瑜伽論說十八變中此有四種一
者示現示現十方淨土相故二者轉變即此經文變
淨土也三者所作自在謂現師子座現種種華等也
四者能施安樂謂師子座上現佛說法施法樂故。


【疏】師子之座者佛能降魔猶如師子能伏眾獸佛於
眾中威德自在猶如師子獸中無畏師子人所坐之
座名師子座然現淨土表說般若淨土因故現百億
座者表大千界百億如來同說般若得無畏故。


【經】其中等者問但可顯示化眾來集何須示現諸佛
說法答意顯釋迦欲說般若諸佛亦爾表同說故。


【疏】法華等者二禪眾生見於下地劫盡火燒我佛淨
土如故安隱菩薩天人充滿其中以佛國土一處見
異淨穢雙彰故爾。


【疏】法華白日者經云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玅法
蓮華無量義處者若教若理皆是真如所流之義處
者處所出生之義真如從彼所生無量教理以彰其
名無量義之處名無量義處三昧從境彰名無量義
處之三昧也。
[003-0461c]


【疏】今茲等者佛說此經初年月八日入定放光表說
般若八正道體於諸法中為先首故經言八日顯非
夜說下云今日如來放大光明表其般若慧日皎然
破癡暗故其猶白日鑒照一切故無垢稱云如來動
用施為能令所化有情調伏皆轉法輪事無虗設皆
有表矣。


【疏】皇唐御曆建寅為正者皇猶大也曆算之官御詔
造曆故以名焉建正歲首在寅月也昔夏殷周建正
各異夏時建正於寅寅有引也萬物引生之月也殷
時建正於丑丑者冥昧之貌萬物雖生未萌之月也
周時建正於子子者始生之貌各至一陽始生故為
歲首西天三時略有二說一者准起世經寶積經及
諸部律從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為春時從
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為夏時從八月十六日
至十二月十五日為冬時每時四月月有黑白西天
先黑後白合成一月若依此說丑為正月即今十二
月二十三日是春際首黑日八日二者依僧祇律及
西域記一年三時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
熱際時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際時從
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為寒際時若依此說寅
為正月即今正月二十三日是熱際首黑月八日故
云初年月八日然翻譯者廢於佛出周時建正子月
但就此方現今所用建正寅月也。


【疏】大寂靜者定所證境也謂即般若深廣無窮說名
[003-0462a]
為大離惑業苦名為寂靜大體即寂靜名大寂靜三
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專一境轉名為等持而
此等持通凡聖得如來所得勝餘凡聖故復稱玅玅
即等持名玅三摩地此三摩地從境彰名大寂靜之
玅三摩地也玅觀察智相應勝定觀所說法然後出
定如證而說法華論云三昧成就而有二意一成就
自在力身心不動故二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故初力
意云若不入定有分別動搖於法不能證說自在今
入三昧身心不動離於分別動搖於法便能證說自
在後力意云由入三昧離諸定障隨順於法證說自
在若有定障於證及說不自在故廣如彼疏定所依地者
謂第四靜慮定慧均平功德勝故佛多依之餘地非
勝佛多不依。


【疏】答佛等者佛無散心常在定中略由五義示相入
定一者師範後學令修定故二者顯慧必由依定引
發示相入定發勝慧故三者定慧雙修不傾動故入
定定滿掉散不動說法慧滿問難不動四者入定放
光現神變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故又顯說法三業
示導利眾生故能示能導名為示導身業能起神變
示導神通變化利有情故語業能起記心示導記別
說於他心事故意業能起教誡示導教授修善誡勗
斷惡故俱舍說此名三示導大乘諸教名為三輪又
此入定顯示如來三密滿故放光身密說法語密入
定意密三業深密而無比等下位不測故第五義如
[003-0462b]
疏。


【疏】若云等至通有無心者九次第定中滅定無心名
等至者此有二解一云等謂正在定位身心安和平
等名之為等在滅盡定有第七八識亦名身心平等
安和至謂定體能至名至是等之至名為等至二云
等者定者定前加行修加時遠離沉掉高下失故名
之為等修等加行至定中故所至名至是等之至名
為等至前八以定為體第九滅盡定體滅定如下等引者
即前八種有心定也准前等至二義釋名。


【疏】此云豐德者上生疏云室利羅筏悉底舊云舍衛
國訛略也此云豐德城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
名也為簡南憍薩羅故以都城為國之稱國中有彼
豐德城故室羅筏之國也。


【疏】波斯匿者上生疏云鉢剌犀那侍特王舊名波斯
匿王此云勝軍王象馬車步四軍勝故鴦掘摩羅此
云指鬘誓殺千人取指為鬘因為名也。


【疏】舍利弗者具正云奢利弗呾羅奢利此云春鸎亦
名鶖鷺即今百舌鳥也彼飲春水即能巧語若飲秋
水即不能言故得二名尊者之母由懷子故善巧言
論生子巳後而無詞辨眼復俊相如舍利故弗呾羅
云子是彼生故鶖鷺之子略言鶖子。


【疏】須菩提者正云蘇補底此云善現初生之時舍等
皆空善相現故因以為名亦名善吉亦名空生鶖子
善現皆婆羅門種入法因緣如別處說。
[003-0462c]


【疏】彌勒者正言梅呾利曳耶此翻為慈三義得名一
輔相家生母懷子巳行慈愛故子從母名二自行立
名自性慈故三宿願立名於古彌勒佛所發弘誓願
願作彌勒故亦是姓者因性行慈立於姓氏謂姓慈
氏以姓標名也師子吼者內證無畏吼法降魔也。


【疏】舉此等餘者舉三類人皆言等故顯遍問也其問
意云如來現相是何意趣作何佛事說何玅法有此
種種異常瑞相然此問眾略有二解一云波斯匿王
位居因地不知佛意故問眾人二云波斯匿王雖不
知盡佛果境界然亦分知知佛欲說甚深般若如下
文說龍光王佛時王為四地菩薩佛為佛為八地從
彼至今足驗位高逢緣不少植業良多豈復覩放光
而不知觀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發問以
警群心也。


【疏】為法甚深者此指佛意所欲說法也下位不知上
位意故無能答者也。


【經】廣作音樂者以樂供養表佛出定說法音聲悅眾
意故。


【經】三千大千世界者四洲日月乃至初禪各有一千
以鐵圍山而總圍之量等二禪名小千界復以十箇
小千是一萬百箇小千是十萬千箇小千是百萬以
鐵圍山而總圍之量等三禪名中千界復以十箇中
千是千萬即此千萬總為一億百箇中千是十億千
箇中千是百億此千中千即是大千世界以鐵圍山
[003-0463a]
而總圍之量等四禪以大兼小合此小千中千大千
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經】一一光中等者放無量無數光表無量無數世界
諸佛皆說般若於一一光中現無量無數華表眾聞
法開因行華結菩提果其華千葉皆作金色表說此
經濟大千界諸有情類第一之珍寶故如來三業舉
足下足皆轉法輪故皆有表。


【經】恒河沙者河有恒神故名恒河正云殑伽訛略云
恒西域記說摩竭陀國西北有九黑山黑山北有大
雪山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香氣芬馥聞者醉故雪山
北香山南有無熱惱池其池縱廣五十瑜繕那量唯
得通者而能到彼其池四岸以金銀琉璃頗胝迦四
寶所成金沙布底水味香美具八功德大地菩薩以
願力故於中潛宅出清冷水濟贍部洲諸有情類於
池四面各出一河東名殑伽南名信度西名縛芻北
名死多各各出時繞池一匝隨自本方流入海中或
曰地下潛流貫中華境即死多河為孟津河之上源
也其殑伽河具五義故經多為喻一由沙多二由世
人共為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劫壞名字
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說玅法五眾人共委故多為喻
仍取初出池口長四十里廣二十里沙為喻也。


【經】東方等者大般若經四百一說東方蓋殑伽沙等
世界最後世界名曰多寶佛名寶性現為菩薩宣說
般若彼有菩薩名曰普光見此光明雨華動地而問
[003-0463b]
於佛彼佛具說普光請來彼佛許之爾時普光及諸
眷屬到此會中供養讚佛禮佛足巳退坐一面餘方
菩薩來相皆爾。


【疏】聞思等者慧體是一約用就境有多異名謂聞所
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生空智法空智俱空智加
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皆為觀體法苑章云聞慧唯取
意識相應慧為體性所引伴類亦通五識相應慧性
七識不外緣八識佛果起皆無聞慧思意唯取意識
俱慧前五識無行相殘故非七識俱在無漏位行相
深勝不思擇故佛無思慧非第八俱也修慧之體因
果通論八識俱有名聞所成慧者聞謂能聽即是耳
識能聞於聲成是生長圓滿之義慧者揀擇義因聞
法故成於此慧名聞所成慧思謂思數由思籌慮勝
慧方生因相應思成此慧故此所成慧近於思故名
思所成慧隣近釋也或依主釋修者證義明證境故
體即定數因定相應成此慧故隣近依主如思慧說
皆言所成者顯此三慧是彼聞思修三因成也但言
聞慧等濫持業故婆沙四十二說聞所成慧於一切
時依名了義念三藏教及師友教隨其所念皆能解
了然成熟位實唯緣義據其初位說唯緣名思所成
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捨
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巳能捨文而觀義
故譬如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曾學未
成或捨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
[003-0463c]
爾然此三慧三乘凡聖而皆容起發三乘心巳去於
見道前資粮位中散多定少多住聞思少起修慧加
行位中定多散少多住修慧少起聞思三乘見道唯
起修慧內觀諦理非散心故二乘修道及無學道三
慧容起菩薩修道七地巳前定散相間三慧容起八
地巳上無漏相續都無散心皆唯修慧依十地論八
地巳上有聞思修慈恩釋云以修慧體一剎那中能
取外教而尋義理名為聞慧能深籌度先理後文名
為思慧於此二中能證明顯即名修慧聖智迅速於
一念頃義分三慧實無別體唯修慧故於三界中欲
界無修有聞思慧色界無思起心思時即入定故有
聞修慧無色界中無聞思慧唯有修慧其聞思慧不
通根本唯有修慧通加行根本後得智也今此經意
三乘凡聖皆觀如來故通三慧其中菩薩見道巳去
二空本智觀佛法身加行後得觀報化身凡位菩薩
以加行智觀佛三身二乘凡聖以加行後得智觀佛
化身彼雖證理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經文
大意教示三乘凡聖觀察如來色相之身即無相法
身也。


【疏】如來者起信論意心源本體湛然常住非生非滅
性離昏迷獨照明靈名為本覺依此本覺一念心起
說名不覺由此不覺迷本覺故妄有輪迴生死他國
從於他國他習玅行返趣本覺如從外來故名如來
返本覺時虗妄皆滅生死幻夢事相俱寂唯法身如
[003-0464a]
來譬如大海波浪息滅湛然寂靜也。


【疏】當相者當相皆去聲呼由此品題契當本文所詮行相故
名當相。


【疏】結加趺坐者婆沙論云以兩足趺加其兩體䯗名
結加趺坐。


【疏】如覆等者攝論中說攝耳專心勿如覆器故令諦
聽令生恭敬勿如漏器故令善思不令顛倒勿如穢
器故令念之如次令生聞思修慧猶如仰器完器淨
器。


【疏】云何住至作心思念也者此是論文明諸菩薩愍
念心切求於眾生勸令修行出生死苦也作者起也
於一切時起心思念願化四生無厭倦故。


【疏】是男等者中有末位男子受生於母起愛於父起
恚競色嗔故居母腹中倚腹向脊以受生時向於母
故女子受生於父起愛於母起恚競色嗔故居母腹
中倚脊向腹以受生時向於父故男作事順居母右
脇女作事背迂迴不順故居左脇。


【疏】生之等者瑜伽論說初受生者本居中有極長七
日命終極多不過七七日住造惡業者中有如黑羺
光或陰暗夜業有勝劣中有二類也造善業者如白衣光或晴
明夜中有二類准惡業說隨當生相所往無礙見巳同類及當
生處造惡業者眼視不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
人趣者傍若造不律儀業生地獄中見昔同類喜樂
馳趣遂被拘礙純苦鬼界傍生亦爾若餘雜業隨業
[003-0464b]
善惡隨處生也居母腹中初一七日內名羯剌藍此
云雜穢父母不淨共和名雜深可厭惡名穢若巳結
凝仍內稀故二七日內名頞部曇此云疱猶如豌豆
瘡疱之形表裏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內名為閇尸
此云凝結猶如熱血稍凝結故雖巳成肉仍極柔軟
四七日內名為健南此云凝厚漸凝厚故由巳堅厚
稍堪摩觸五七日內名鉢羅賖佉此云形位猶如泥
團五箇相連一身四支內風向外擊生根形差別相
故即前肉團增長支分相現六七日內名髮毛爪位
髮毛生故七七日內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明盛顯故
經此初後方鈎三月種種成就若不增減如是合經
三十八七日在腹圓滿更經四日頭趣向下雙足向
上胎衣遂裂逼趣產門種種眾苦于時逼迫然於腹
中或由先業母食灰鹽子髮毛稀尠或由先業母食
煖熱子黑暗色或赤色生或由先業母食冷食或近
寒室子多頑自母習婬欲子多疥癩癬病等生母多
跳躑威儀不整子支缺減繚戾不安如是穢身初攬
父母不淨依之而住後以母之不淨而資長之現緣
既爾故業招致百惡所成三十六物不淨為體如是
惡身不可受樂輪轉不窮受胎微形世世增長廣如寶積


【疏】瑜伽等者四生合論總四因緣一業思二卵殻三
胎藏四濕潤配四生如疏中化生最勝具緣少故然佛出世
多化人趣隨彼胎生涅槃經說如來不受化生者化
生滅巳無遺體故佛欲留身遺形舍利故受胎生。
[003-0464c]


【疏】人與等者婆沙論說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生巳
羞耻以函盛之棄殑伽河隨流而去隣國收得經數
月後各生一子長大驍勇所往皆伏即與般遮羅王
以力共戰夫人知之具說前事子若見母必不致害
夫人登城告五百人說前因緣汝若不信皆應張口
妃按兩乳有五百道乳各注其口應時信伏兩國和
安布洒陀王頂皰生子顏貌端嚴王抱入宮諸人皆
言我願養之此頂生王即是濕生劫初化生胎生如
常傍生具四者如四生玅翅食四生龍鬼多化生少
分胎生如有鬼母告目連言我晝生五百子夜五百
亦然隨生即食之終不能充飢即胎生鬼故俱舍云
人傍生具四鬼通胎化二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


【疏】身量大小者俱舍頌云贍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
色天瑜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僧倍倍唯無雲減三
佛滅度後一千年初天親造論說人身量贍部洲人
隨身大小各如自肘長三肘半或長四肘若東洲人
等此洲人七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若西洲人等此
洲人一十四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若北洲人等二
十八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或四肘量准加可解俱
盧舍者此云鳴喚大牛吼量可應二里故以為名以
其二里開為四分半里成一分也四大王天身長半
里三十三天一里夜摩天一里半兜率天二里化樂
天二里半他化天三里瑜繕那者限量義十六里也
[003-0465a]
梵眾天身長半瑜繕那梵輔天一瑜繕那大梵王天
一瑜繕那半少光天二瑜繕那無量光天四瑜繕那
極光淨天八瑜繕那少淨天十六瑜繕那無量淨天
三十二瑜繕那遍淨天六十四瑜繕那其無雲天若
依倍增即一百二十八瑜繕那論說減三即長一百
二十五瑜繕那也減三所以者超於三禪變異受故
一向捨受而修習故身量減也又以有情業力之差
感報如是不可以事而責不容增減福生天二百五
十瑜繕那廣果天五百瑜繕那無想有情同廣果也無煩天一
千無熱天二千善現天四千善見天八千色究竟天
一萬六千是謂色天身量差別地獄鬼趣傍生有情
飛空水陸形量大小無量差別身量不定然化生有
情頓生頓滅卵胎濕生皆漸生長漸而衰滅。


【疏】此明等者菩薩利生於三界中據四生類有情界
說所依器界非此所要樂者敘焉。


【疏】雖菩等者問所化四生總攝五趣其中三塗八難
之類如何化之設人天中根未熟者如何強化故此
釋云雖菩薩願四生等化然其理實所化有情隨對
根緣八難之處及非難處待機熟時應時而濟非強
化之也。


【疏】趣無中有者無色天趣而無中有不離欲色二界
立無色界故無所往趣故無中有。


【疏】若無分別勝義相應者有相觀心名為分別若巳
其相無分別觀冥勝義諦玅觀相應修一毫善發跡
[003-0465b]
趣聖必至佛果豈況多善故令不觀色相不觀色如。


【疏】此無分別遍下言之者此指經中不觀之言應云
不觀受相不觀受如想等亦爾我人知見常樂淨倒
亦不觀相不觀如乃至力無畏等一切諸行亦不觀
相不觀如。


【疏】謂於等者謂於四蘊皆離分別巳蘊相故攝相歸
性如波歸水離水無波波即是水離性無相相即是
性所以性相平等境智皆如如是觀察泯一切相意
令對治執有病故能分別心依他起性而亦遣之。


【疏】依蘊妄執先我後法者一切有情無始巳來盲無
慧目不了五蘊從緣虗幻妄計此蘊謂有實我謂有
實法若總執此五蘊之身有實主宰勝玅自在名實
我相別執此蘊一一皆有軌持勝用任持自體名實
法相凡夫外道情見千差總聚論之執我執法各有
四類故各四倒配數如疏


【疏】我謂主宰者我如國主實自在故我如宰輔能割
斷故又主是我體宰是我用又主是我體宰是我所
二十見中即陰計我是主義離陰計我是宰義和合
十見陰是所計皆名為宰能計妄情名為主也此我
是總人及知見是我名別相。


【疏】離陰計我者如將車人離車有人離陰有我名離
陰計我。


【疏】疏分別我故者分別執著我及我所皆我倒也。


【疏】無著論者彼云取體相續說為我相相續者不斷
[003-0465c]
義總執五蘊體常不斷說為我相此前世我是今世
我所執取故今明所取前世我也。


【疏】人者無著論云展轉趣餘趣取為人相意云如今
世中人趣之我能趣後世餘天趣等說為人相執取
未來後生異趣即後世我。


【疏】言知者諸論皆說數論外道執有實我我即是思
受用諸法此能知者即現在我。


【疏】言見者謂即我執通執三世推求計我說名為見
即身見也執身為我體是實有身名有身見。


【疏】由斯等者我執為頭引生一切諸煩惱障法執為
頭引生一切諸所知障由二障故起或造業生死輪
迴永沉苦海為障既重故令菩薩修無住行治我法
執於此四種不觀相倒不觀真如澄心自在豁虗湛
寂修而無修度而無度是謂菩薩修無住行。


【疏】唯無分別者無分別相也無相定慧能治我法二
種顛倒若有相觀分別觀察蘊相蘊如我人知見常
樂淨倒執相不除亦即是病必不能除我法二倒為
令菩薩以無相觀對治二倒故佛示云不觀色相不
觀色如等。


【疏】即相觀無相即無相者性相融貫彼此無二所以
即相觀無相即無相即相也說此觀行意者欲使順
流者返本迷途者悟道著有者泯相居因者證果息
妄歸真究竟常寂也。


【疏】謂令等者為令菩薩無相勝觀而現在前所修勝
[003-0466a]
行皆悉無相所以能住即是所觀諸大菩薩反觀自
身而不見相不見如故或有一類勝行高者巳離相
故觀於能住即是所觀今復示之令不起於分別之
心所以觀彼不見相不見如總此兩類正離自他分
別之心住無相行。


【疏】又解等者依金剛經住修降伏三行重釋前文三
段經意也應如是住者住無相心趣大覺故教化四
生者修利他行化眾生故不觀蘊相不觀蘊如乃至
於佛菩薩亦不觀相不觀如此等顯示降伏著相分
別之心意令遣相契無相理證圓寂故此三為因當
成三德三身佛果三德如下


【經】所以者何者前說不觀蘊相不觀蘊如乃至觀佛
菩薩亦復如是不觀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以諸等者重廣前文不觀色等三節文意也前文
雖說遣相之行義意未盡故此徵起而廣釋之攝相
歸性五蘊諸法皆勝義諦是故不觀蘊相不觀蘊如
等此是所以。


【疏】釋法四倒等者眾生無始依於五蘊妄執常樂我
淨第八識心為能執心而熏習之因此熏成我執熏
習在本識中由此識浪流動不息四相循環有來有
去有生有滅若了彼倒妄計所執常樂我淨體即是
空唯勝義諦無來無去無生無滅是故前說常樂淨
倒不觀相不觀如。


【疏】同真際者離妄名真法本名際萬行是用真際是
[003-0466b]
體廣遍相似用於體故言同真際於諸行中行一切
行虗融無礙等於法性也以是義故於四攝等一切
諸行不觀相不觀如。


【疏】雖諸等者問一切法性本來常住無名無說性離
言詮何因緣故安立名字而廣分別諸顛倒法非顛
倒法乃至四攝六度俗諦真諦致使聞者依言推度
起諸妄幻諸佛菩薩何用說乎故此釋之誠如所難
雖諸法性本來常住無名無說性離言詮然諸眾生
生無慧解不識是非若不以言顯示是非愚迷有情
無由曉悟修證出離所以於彼無名法中方便以言
而顯示之即以其言說無言法令其曉解捨離顛倒
修不顛倒起六度行證真常果故佛菩薩出現於世
廣為開示種種法門教示眾生學是除非然諸學者
依教修行而未亡相猶謂見有能說所說及凡聖等
自他差別由相拘礙障於上位無相勝德故佛令觀
佛菩薩等無二無別無差別故猶如虗空第二解意
逐難廣前五蘊之義也五蘊諸法所依真性其體真
實故言以諸法性即真實也性被妄熏者如烟熏珠
珠不受熏由烟熏故而於珠上有烟塵生翳於明珠
人不見珠但見珠上烟塵之相真性亦爾而被眾生
妄識熏之性不受熏由妄熏故而於性上有妄塵生
翳於真性人不見性但見妄相五蘊事法來去生滅
今即相以說性五蘊諸法性本空寂唯勝義諦無來
無去無生無滅也次二句意以相同性存於相故名
[003-0466c]
同名等後二句意教示菩薩安止觀心泯性亡相於
所觀境圓融絕待無二無別如彼虗空無別無二第
三解意前文世尊教示菩薩不觀蘊相不觀蘊如等
彼等皆是差別之相不應觀之應觀法性常住真實
所謂法性常住離三世故無來無去常住不變離起
盡故無生無滅餘文可知。


【經】蘊處界相者大小乘教說三科義少異多同今釋
大乘經略敘大乘說如對法論第二卷說蘊義有三
一者積聚義所謂色有十一種一過去二未來三現
在四內五根色五外五塵色六麤有對色七細無對
色八劣不可意色九勝可意色十近自界色十一遠
他界色總略攝義說名為蘊體不可聚聚義名蘊受
想行識蘊義准此二者廣大義苦相廣大故三者荷
擔義荷擔雜染故初通凡聖佛非後二次第爾者如
識而住初立色蘊如其色相而領受故如所領受取
像知故如所取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而了別故故
色受想行識如是次第然由世執我事有五謂我身
具事我受用事我言說事我造作事我自體事今顯
是蘊唯法功能無實自性非我我所故唯說五不減
不增彼論又說處義有三一者生長義生長心心所
故二者種子義諸法因故三者攝一切法差別義攝
諸義故然以世間相見問訊塗香受膳侍給分別故
佛說處次第如是界者有三義一者能持自性義由
根境識各持自性故二者能持因果性義由根及境
[003-0467a]
能持六識故三者種族義以此六類根境識相各為
族故前處次第識界隨生故十八界次第如是能取
於境是內六根界眼等所取是外六境界相依根緣
境似境了別是六識界相由外道等執有實我能持
諸法佛為破彼施設為界界能持法非我持故然般
若說蘊等皆空者由外道等執有實我種種勝用眾
生依學永沉生死佛為破彼妄執我故於非蘊等無
言法中方便安立說為蘊等教示眾生捨彼學此引
令入真永出生死其二乘等而不了此方便言說遂
便執有蘊處界法如來顯彼所執蘊等都無體性於
因緣中無實蘊等法性空理無蘊等相依三無性說
蘊等空故經說言五蘊皆空又云眼處但有名乃至
法處但有名眼處空乃至法處空於十八界次第皆
空然佛說法善染無記色心因果有為無為隨機開
示無量差別天親菩薩立一百法攝盡諸法復以三
科攝一百法令易解故廣說心所略說色心明於五
蘊攝一百法頌曰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
行蘊八王識蘊收無為非積聚故非蘊門攝廣說色
法略說心心所法明十二處攝一百法頌曰內外各
五處十色隨自名八王意處收八十二皆法廣說色
心略說心所明十八界攝一百法頌曰根塵各五界
十色隨自名八王歸七心八十二皆法。


【疏】種族界義者眼根色境眼識為一種族乃至意根
法境意識為一種族即此種族為同類因引生自類
[003-0467b]
等流果故即界是因義。


【疏】執我一常者有情異見妄起計執執我體一而性
常住或執此我勝用領納或執此我了知取像或執
此我造作事業佛為破彼故說五蘊於五蘊中由受
領納非我領納由想取像非我取像由行造作非我
造作諸國外道執我情見乃有多端妄見說法誑誘
眾生如來愍彼說蘊處界隨彼彼執以此此破是故
總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經】若菩薩眾生性無二者前云菩薩應如是住教化
四生不觀蘊相不觀蘊如乃至菩薩如來亦不觀相
不觀如經自釋云無二無別猶如虗空意顯一切諸
法眾生菩薩如來皆無二也故以者言牒前問之此
等所明三種般若以此重廣前文住化眾生無相觀
行之義也。


【疏】後列四倒者常樂我淨重指前文也眾生無始計
執五蘊謂有常樂我淨故先標此蘊及四倒後顯彼
空。


【經】法性等者經文大意法性真如謂即實相般若不
住五蘊四倒中也何以故以諸法性悉皆空故歸勝
義諦一切諸法皆是真空不可更說住彼彼處是故
法性不住五蘊。


【疏】常樂我淨者具足應言不住常不住非常乃至不
住淨不住非淨淨謂淨倒餘名非淨常等亦爾法性
不住四倒中故。
[003-0467c]


【疏】言本等者意顯境智俱空也由修空觀觀一切法
皆是真空漸引聖智見真空境所證之境能證之智
悉皆是空是故能化菩薩所化眾生不可更說住彼
彼處以勝義諦一切皆空無化相故若有化相即成
俗諦屬後文故。


【經】以諸法性悉皆空故者總論空義略有四類一者
無法空龍樹等說第一義諦一切不立廓然凝寂故
名為空二者遍計空妄心所執實我實法情有理無
故名為空慈氏等說三無性義皆依此辨三者因緣
空龍樹所造中論說言諸心心所元無自性依四種
緣而假立之一者因緣謂諸種子二所緣緣謂所緣
境三等無間緣謂前引後四增上緣謂他緣助由此
四緣共成心心所法若離四緣而無心法故心心所
一切皆空一切色法元無自性依二種緣而假立之
一因緣二增上緣由此二緣合成色法若離二緣而
無色法故一切色皆是空也如是色心自性本空愚
夫不知固謂實有故佛說言五蘊皆空依世俗諦說
因緣空為遮斷見亦名幻有四者勝義空亦名真性
空略言真空謂真如理虗融無礙故與空為性故因
空所顯故名之為空此真空義諸教共談上下疏文
多依第四空義兼顯餘空隨文可見。


【疏】知斷證修者說真令知勸斷妄執說俗令解勸證
修學真空俗有次第明矣。


【經】造福等者福是殊勝義由諸善業自體及果殊勝
[003-0468a]
可愛名之為福諸不善業自體及果相鄙劣故不可
愛樂名為非福感上二界天趣之業名不動行不可
改轉異地受故能感上界定地果故此三行中復有
順三時異是故言等因果皆有結文也。


【疏】雖下等者尋伺憂苦喜樂入息出息名為八患初
禪出憂二禪出苦尋伺三禪出喜四禪出樂無出入
息火水風灾如次壞初二三禪唯第四禪離此三灾
八患捨念清淨雖下三禪有灾患動今約上界定地
名為不動感不動地果之業名不動業第二義云又
初禪業招初禪果不可改轉感果決定名為不動。


【疏】業果處定立不動名者雙結二解也故慈恩云若
定地名不動即通一切若不異處受名不動從多分
說如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生五淨居有動轉故。


【疏】不同等者如欲界中純十善業感天趣果間斷十
善感人趣果謂若有人初修純十善業必感天趣後
時作惡間彼善業却感人趣即名動業餘趣准知。


【疏】餘之三果者斷盡三界分別煩惱證須陀洹果若
斷欲界前六品俱生證斯陀含果斷後三品證阿那
含果斷盡上二界俱生證阿羅漢果。


【疏】獨覺地等者依大乘教明獨覺性修行得果定不
定性總有四種有一種一性謂定性獨覺有二種二
性謂聲聞獨覺性及獨覺大乘性有一種三性謂具
有三乘性者若定性者亦如聲聞修資粮等以與聲
聞行無異故不定性中無大性者於聲聞位資粮加
[003-0468b]
行及聖有學皆能迴趣獨覺菩提若具大乘不定性
者於獨覺乘資粮加行有學無學皆可迴趣無上菩
提然無獨覺得聖果巳迴趣聲聞聲聞劣故得聖果
時無師自覺名為獨覺此獨證者有彼覺故名為獨
覺或覺之獨名獨覺也梵語辟支迦佛陀此云獨覺
者略言獨覺觀待緣起而證覺故亦名緣覺始從發
心至無學果分之為二一外凡位二內凡巳去且外
凡位者瑜伽三十四末云云何獨覺種性謂由三相
應正了知一薄塵種性謂彼種性煩惱微薄由此因
緣於憒閙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薄悲
種性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內
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中根種性謂慢行類論
總結云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歒自證菩提准
此論文獨覺種性若遇佛世化令修行若不遇佛亦
自依法修聲聞行若資粮位若加行位若巳證得聲
聞聖果隨何位中乃至迴趣獨覺菩提起善法欲心
巳去皆是獨覺外凡位攝第二內凡位巳去者有其
二類一麟角喻二部行皆有資粮等五位修證且麟
角喻獨覺資粮位者未起聲聞順決擇分從資粮位
迴求獨覺或有值佛或不值佛成熟相續專心求證
獨覺菩提初入資粮不必更修五停心觀等先聲聞
位巳熟修故依瑜伽論資粮位中修六善巧謂蘊處
界緣起處非處及諦善巧修習然於緣起善巧多所
修習是獨覺乘別緣境故如修習過百劫巳出無佛
[003-0468c]
世無師自能觀緣起故即能修習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此後為欲起加行修習五
根復更修習前五善巧謂蘊處界緣起即起觀處非
處以處非處即是緣起差別義故於此修習□□七
智次復修習四十四智即觀緣起歸四諦門即是第
□□諦善巧齊此總名資粮位也此後即屬加行位
攝具觀四諦修十六行起煖頂忍世第一法同聲聞
說齊此總名加行位也見道位者亦如聲聞起一心
真見道次起二心及十六心名相見道乃至第十六
心皆見道位攝修道位者巳於百劫資粮位中修習
玅行必以世道伏下八地修斷煩惱雖未斷種由世
道力巳虧損故入見道時真見道位與分別惑種一
時俱斷唯有頂地世道不伏而此聖者起九無間道
九解脫道斷障證理第九無間名金剛道齊此總名
修道位攝第九解脫道即是證得獨覺菩提名為盡
智盡智無間起無生智而具成就果位功德定性獨
覺乃至涅槃不定性者未趣大乘巳來如是總名無
學位攝名麟角者為彼一向樂處孤林乃至樂住空
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謂觀苦諦修空無我行是空解
脫門若觀苦諦修苦無常行及集諦四行是無願解
脫門於此二諦不願樂故若觀滅諦修四行相是無
相解脫門□□□□□道諦自是清淨行故非三觀
境是謂麟角喻獨覺也第二部行獨覺謂於昔時依
聲聞乘修行巳至順決擇分煖頂□□迴趣獨覺世
[003-0469a]
第一位以時促故不趣獨覺於見道位專□□諦亦
無迴心或有修行巳得聲聞隨何等果迴趣獨覺□
□法欲心巳去皆名獨覺外凡位攝自此巳後屬資
粮位□□□修習五停心觀資粮位中多觀緣起修
六善巧極速四生極遲百劫修習次第例前說之或
資粮位經多生數或於加行煖頂忍位亦容經生資
粮位中或有遇佛或不遇佛修習滿時由彼因緣出
無佛世自能修習菩提分法從四念住經五根位復
能修習六善巧位作七十七智四十四智觀次復引
起加行位等乃至圓證獨覺菩提如是名為部行獨
覺大義同前部行獨覺得聖果巳容可見佛麟角聖
者定不見佛華嚴經說菩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於
右手掌中放大光明名嚴淨世界三千界中若有獨
覺遇斯光巳速入涅槃若不入者佛光力故移置他
方不得見佛。


【疏】三中根性是慢行類者對前二類塵垢稍厚悲心
稍勝名中根種性由此塵垢而稍厚故名慢行類。


【疏】第二道等者以三類人依六善巧修習福慧說名
為道初二類人依凡夫身修六善巧第三類人依得
聖身修六善巧各求菩提。


【疏】百劫者俱舍論說獨覺修行百增減劫方成聖果
是此類也處非處者處是依因義建立義依善惡因
建立果故因果相稱說名為處外道妄計殺生祀天
求生梵福與上相違名為非處觀彼為境精勤修習
[003-0469b]
由斯入聖故名處非處善巧。


【疏】二有一類等者法華疏云若未入聲聞順解脫分
而作獨覺便成麟角入決擇分巳後作者皆成部行
在解脫分未定生時作獨覺者可成麟角生數多故
巳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數少故意云練修相對生數
多者練修時長而根性利名麟角喻生數少者練修
時短而根性鈍名為部行前第一類定性獨覺及修
聲聞順解脫分未定生者而趣獨覺成麟角喻此第
二類巳定性者故成部行依此凡身說當來世見道
修道漸次證彼獨覺菩提得沙門果究竟無學。


【疏】三有一類等者此第三類依聲聞乘修行得聖證
生空法現量觀察四諦境故名證法現觀隨應獲得
初二三果而無力能至極究竟聲聞無學也種性力
故迴趣獨覺復修蘊等六種善巧於此聖身容可經
生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果也畢竟離垢者煩惱
集盡分段苦亡也滅諦名梵清淨義故道諦名行行
解義故滅道圓滿名為邊際獨覺無學名阿羅漢。


【疏】第三習等者釋前三類修習行相也如彼論云云
何獨覺習謂有三類如疏引之初類意云修六善巧過百
劫巳出無佛世種性力故無師自能修菩提分法證
生空法現量勝觀得無學果此依凡身斷盡煩惱究
竟果滿故成麟角其後二類即次前文兩類部行本
學聲聞由彼種性因緣力故出無佛世迴趣獨覺雖
無師友自能修習菩提分法如次從前第二第三凡
[003-0469c]
位聖位迴心趣獨覺者也然此行位皆修六種善巧
由前巳說故略不言第四住者前三類人所住止處
第五行者前三類人化行之事隨文可解。


【疏】唯現等者以說法者令人生解獨覺之人現神通
相令人生解決疑起信隨求滿願是故說法不發語
言由諸獨覺性好寂靜若形言說而必集眾恐喧閙
故。


【疏】外道等者所執雖無能執之心是依他性故六十
二見亦名為有。


【疏】賢劫等者多類外道起此等見謂色是我或色是
我瓔珞莊嚴我故色是我僮僕屬我驅使故色是我
窟宅我在其中住故餘四蘊亦爾。


【經】若著名相分別諸法者疏外釋云分別是執著義
教示行人不執世諦但可了知因緣如幻悟因緣空
若着名著相著事法有為相所迷即不能見諸法實
性。


【疏】顯揚瑜伽者依常無常門一切諸法五法攝盡前
四無常攝諸有為名依他起性第五常法攝諸無為
名圓成實性遍計無體五法不攝就前四中初三有
漏第四無漏就前三中初二所緣第三能緣就前二
中相是所詮名是能詮由不解相以名詮之故以五
法攝一切法。


【疏】言覺相者覺覺了也妄幻心想皆能了別自分境
相故名覺相自性二相者釋上三法遍計自性依他
[003-0470a]
自性二種行相如如者即是真如但以二字稱呼依
漏無漏門有為無漏皆歸正智離戲論故說是離倒
圓成實性諸無為法體凝然故說是常住圓成實性
故楞伽經合以正智如如為圓成實性。


【疏】後世等者今詳後世諦文通前四法具三性義三
界因果生死之相分別妄想此三依他三乘因果通
漏無漏若有漏者名為分別依他性攝若無漏者名
為正智圓成實攝六十二見遍計如疏。


【疏】顯揚瑜伽屬此經者諸法實性不住色不住非色
等明勝義諦攝彼真如三乘因果有為功德通漏無
漏攝彼前四謂有漏者相名分別無漏者正智所攝
然三乘所證無為功德是勝義諦非此所明三界五
趣四生六十二見攝彼相名分別皆有漏故。


【疏】二諦等者前說法性顯勝義空此說三界三乘因
果顯世俗有其義未了故重廣之說二諦品真俗次
第爾者先明勝義令其遣相契無相理後說世俗勸
令修學知妄幻故二諦品廣明真俗教示菩薩依二
諦門修因趣果圓成大覺也。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三



仁王經隨抄音切



臍臗
上音齊下音寬
髀脛
上毗米切下胡定切
卵生
上落管切作外俗也

莫黨切



烏庠切

乙斬切
癩癬
上力代切下息淺切
繚[戶@犮]
上音了下郎計切

古堯
[003-0470b]

𪖻
許救切正作[鼻*自/犮]

音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