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150 般若心經略疏顯正記-唐-法藏 (master)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顯正記卷下



「三就觀行釋者謂依於三性立三無性觀。」


【三中三初總標謂於三性立三無性者唯識頌云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等斯則依徧計執性立
相無性情有理無故依依他起性立無自然性既
依緣起非自然故依圓成實性立無前二性前二
空處即真如義見次記引唯識頌。】


「一於徧計所執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二
於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淨從緣無性三於
圓成實性作無性觀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
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


【一於下二別釋二初以三性別釋此以徧計等三
性如次別釋不生不滅等三對經文也一於徧計
等者謂六七二識徧於染淨一切法上計實我法
名徧計所執能計是有依他起攝所計我法情有
理無如繩上蛇觀此相無名無相觀謂彼下結意
歸經彼即所計我法所計既空生滅何有故經云
不生不滅也二於依他等者染淨諸法依他眾緣
而得生起故云依他起也生即無生皆同幻化如
麻上繩能如此觀名無生觀謂依等者既依緣起
[003-0757b]
染淨即空故云無性染即是垢故經云不垢不淨
也三於圓成等者以前依計無相無生唯一真空
圓滿成實名圓成實前二性無真空理顯其猶繩
蛇既泯唯麻獨存若此觀者名無性觀謂前下前
二即是依計此二雖無真空非損智冥理顯真空
非益故云非減及不增也又在纏等者纏即是障
謂煩惱所知也在纏名凡凡則德泯出障名聖聖
則德增空非凡聖故經云不增不減也唯識頌云
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
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彼云真如即今真空
也。】


「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淨真空無增減。」


【又妄下二以三性通釋妄法即徧計緣起即依他
真空即圓成本唯圓成由隨緣故成依他由執實
故名徧計若了所執非有隨緣性空則依計廓然
圓成體現如是觀者方見唯心何生滅垢淨增減
之有哉是故經云不生不滅等也。】


「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以此下三總結前通別兩釋皆約此三義雖有殊
性空無異故前經云是諸法空相故總結云以三
無性顯真空相也。】


「【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
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明所離然真空所離歷法多門統略有四一法
[003-0757c]
相開合門二緣起逆順門三染淨因果門四境智能
所門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滅等真空中故。」


【牒前經疏可見正明經疏二初敘意分科歷法多
門者大部八十餘科法門皆是所離然彼之廣不
逾此四題云心經其實有旨。】


「無色等者彼真空中無五蘊等法此就相違門故云
無也理實皆悉不壞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壞故下竝
準知。」


【二隨科正釋四初法相門然此三科釋名辨相具
如圓覺詒謀等鈔避繁不引須者往檢五蘊經色
等質閡名色領納名受取像名想遷流名行了別
名識疏二初通示下文隱顯此就相違門者經云
無色當知真空違於色等理實下遮疑也空既無
色恐疑色滅故云理實不壞以自下釋不壞所以
也下準知者從十二處乃至境智亦雖無而不壞
故。】


「此中五蘊即合色為一開心為四。」


【二正明開合楞嚴疏云梵語塞健陀此云蘊古云
陰蘊是積聚陰是蓋覆積聚有為蓋覆真性也五
根六塵皆是色法今束為一故云合色心但是一
約用分四即受想行識故云開心也。】


「二無眼等者空無十二處十二處即合心為一半謂
意處全及法處一分開色為十半謂五根五境為十
及法處一分。」
[003-0758a]


【二十二處經眼耳等即六根也以能見色故名眼
能聞聲故名耳乃至能緣法故名意皆名根者識
所依故能發識故前五即以能造四大謂地水火
風所造四塵謂色香味觸一一具八法而為其體
第六意根即第七識以第六意識緣外塵時必內
依第七為染汙根也經色聲等即六塵也以眼所
取者曰色耳所取者曰聲乃至意所取者曰法皆
名塵者以坌汙心識故約凡夫說也亦名為境此
通凡聖疏十二處者根境各六故言處者楞嚴
疏云梵語鉢羅吠奢此云入亦云處境入之處故
亦是識生處故合心者對蘊開四故今云合此標
也謂意下釋也意處唯心故云全法處一分者詒
謀鈔云法處有二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伹取相
應諸心數法二者非心法即過未色法及心不相
應諸行及三無為法今取彼云一者心法是也開
色等者根境多種通是色法故云開色為十半此
標也謂五下釋也五根五境可見及法界一分者
亦詒謀云二者非心法是也。】


「三無眼界等者空無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開
準上可知。」


【三十八界經但舉初後既略中間故云乃至十八
界者根境識三各有六故然六根六境巳如向辨
今正明空無六識也夫言識者了別為義能了色
塵名為眼識能了聲塵名為耳識乃至能了法塵
[003-0758b]
名為意識通明界者楞嚴疏云梵語䭾都此云界
界是因義根境識三互為因故又種族義此三各
一種族故又眼等六種族別故疏準上者開色為
十半則準上十二處開心為七半則不準上以前
未開六識故今以六識及意處全并法處一分心
法共為七半兼色十半故成十八界也問此上三科
既唯色心何須開合成蘊等三答俱舍頌云愚根
樂有三故說蘊處界斯則愚根樂等各有三也且
愚三者愚迷也為迷心者開四故有五蘊為迷色
者開十半故有十二處為俱迷者色心俱開故有
十八界也根有上中下樂有略中廣故佛亦為各
說三也。】


「釋此三科具如對法等論說。」


【釋此下二通指廣瑜伽顯揚俱舍等論皆廣明此
義故云等也。】


「【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緣起逆順門無無明者順觀無明流轉門以真空
故云無無明也亦無無明盡者逆觀無明還滅門以
真空故無可盡也此舉初支中間十支皆應準此故
云乃至末後一支謂老死亦流轉還滅皆空也。」


【二緣起門經無明者無真智之明故曰無明體即
是惑此十二支初二是過去因次五是現在果次
三是現在因後二是未來果又無明愛取屬煩惱
道行及有支即業道餘皆苦道疏順觀者先觀由
[003-0758c]
無明故有行由行故有識乃至由生故有老死如
是順觀後十一支生死之法皆由無明有也流轉
門者觀因支名流果支名轉或云觀無明行愛取
有名流為此五支體是業煩惱能漂溺諸有情故
餘七支名轉以是三界苦果有輪轉義故以真下
釋無此無明之所以也由此無明迷真妄有其體
本空是故無也經無明盡者盡滅也疏逆觀者觀
老死支滅因生支滅生支滅因有支滅乃至行支
滅因無明支滅如是逆觀後十一支滅皆因無明
滅也還滅門者觀能斷十二支無漏智名還棄生
死還歸涅槃故觀十二支盡處無為名滅是寂滅
法故以真空下亦是釋無此無明盡之所以也如
前可見舉初支者此無明是十二支之始故中間
十支者謂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也應云
無行亦無行盡等略此十支故經云乃至流轉還
滅皆同上釋故疏云皆應準此也疏末後一支者
此老死是十二支之最後故流轉及還滅義釋亦
同前今真空中十二因緣生死之法自性尚無流
轉還滅二種觀行從何而立故經皆云無疏云皆
空也。】


「【經】無苦集滅道。


三染淨因果門苦集是世間因果謂苦是生死報先
舉令生厭集是彼因謂是煩惱業厭苦斷集先果後
因故也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涅槃果先舉令欣
[003-0759a]
道是彼因謂八正道修之於後皆空無有也。」


【三染淨門經苦集滅道即是四諦苦即三苦八苦
集即惑業滅即有餘無餘二種涅槃道即八正道
等審實故名諦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
說苦諦不可令樂等廣釋此四具在別卷疏世間
因果者此之二諦既是有漏故屬世間苦諦是果
集諦是因此標也謂苦下指苦諦體正是有情生
死果報也先舉等者經先舉苦意令生厭離故集
是等者指此集諦是彼苦因彼即苦諦也謂是下
明集諦體是苦因之所以也集諦之體唯惑及業
由此為因所以能感苦諦果也或曰據法次第先
因後果何故經中先苦後集故疏釋云厭苦等也
若先厭苦必能斷集經意在此故先舉苦果後舉
集因也疏出世間因果者此二諦體既是無漏故
屬出世滅諦是果道諦是因此標也滅是下指此
滅諦體即涅槃涅槃是果法故然滅有二義一滅
前苦集得證涅槃故二滅即寂滅體即涅槃故疏
先舉下亦是釋經果先因後義也先舉滅諦之果
者意令生欣慕故道是等者指此道諦是彼滅因
彼即滅諦也道諦之體唯戒定慧由此為因得證
滅諦果也既欣滅果方修道因故疏云修之於後
也皆空無有者苦集是染道滅是淨染淨相待真
空絕待故苦集等皆無也。】


「【經】無智亦無得。
[003-0759b]


四境智能所門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智亦不
可得故云無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
得也。」


【四境智門經疏二初正釋此文非但猶不獨也空
中者指上不生不滅等之真空也諸法者即前三
科諦緣等法也真空不獨無此諸法令知無之智
亦復不有故云亦不可得等經無得者得即證得
疏此即等者能知既泯所知亦亡能所俱亡真空
方顯若存一法去道甚遙大品云不信一切法是
名信般若。】


「問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
無豈非此空是滅色耶。」


【問前下二通前問答二初前後相違問前云空即
是色今云空中無色前後相違故成此問。】


「答前雖不閡存而未嘗不盡今此都亡未嘗不立。」


【答前下二存亡互現答三初正答前文云空即是
色是不閡色存存而即亡故疏云未嘗不盡今文
云空中無色是色都亡亡而即存故疏云未嘗不
立存亡互現不須致疑。】


「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此無。」


【故大下二引證即存而亡故云無所有即亡而存
故云如是有有此所無諸法故云有此無也。】


「此就無所有前據如是有也又前就相作門此據相
害門一法二義隨說無違。」
[003-0759c]


【此就下三會同彼經無所有即同今文空中無色
故疏云此就等也彼經如是有同今文空即是色
也故疏云前據等也又前等者前云空即是色是
空作色今云空中無色是空害色疏一法下顯體
無別唯一法性本具隨緣不變二義由不變即隨
緣故前云空即是色由隨緣即不變故此云空中
無色經文綺互義乃同時此意若明言則無失故
云隨說無違也。】


「【經】以無所得故。


第四辯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明所得今初
也言以無所得故者牒前起後也以者由也故者因
也由前無所得為因令後有所得也大品云無所得
故而得。」


【牒起經疏由前等者由前所說三科因緣四諦境
智等諸法俱無實體唯一真空故云由前無所得
也依此為因念念熏習觀行成時得證下文菩提
涅槃二轉依果故云令後有所得也大品下引證
可知。】


「【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薩得涅槃斷果後明諸佛
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舉人依法後斷障得果今
初也言菩提薩埵者舉人也義如前解依般若波羅
蜜多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後也。」


【舉人經疏如前解者前能觀人中巳明此義也疏
[003-0760a]
依此法行者法即般若妙慧依此慧行達無所得
所以證後涅槃果也經中故字是所以義由是疏
釋云起後也。】


「【經】心無罣閡。


二斷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斷障三得果今初也
言心無罣閡者行成也謂惑不閡心故境不閡智故。」


【行成經心即真心義兼理智疏惑不閡心者惑即
煩惱心即理也心體寂靜惑相喧動動寂相違故
名為閡金剛疏云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今由妙
慧照惑體空唯心理存故云不閡也境不閡智者
此明心字義通於智智即慧也境即染淨是所知
境故金剛疏又云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今由此
慧了境本無唯一實相故亦不閡也。】


「【經】無罣閡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斷障也言無罣閡故者牒前起後也無有恐怖者
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離顛倒夢想者內無
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


【斷障經疏魔冤者梵語魔羅此云殺者以能斷人
法身慧命故然有四種一天魔即生死緣二煩惱
魔即生死因三陰魔四死魔即生死果疏云外魔
者即天魔也能惑行人令其退墮故貶之為冤今
由妙慧照魔界空即是佛界生死惡緣從此永滅
故云惡緣息也以天魔樂生死故經遠離是智即
能離也顛倒夢想皆喻於惑即所離也疏惑障者
[003-0760b]
惑即是障謂煩惱所知也由此惑故迷真執妄如
頂向下故經云顛倒顛頂也既真妄不辨如人夢
中認虗為實故云夢想生死過惡以惑為因今慧
照惑空故云惡因盡也。】


「【經】究竟涅槃。


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
盡名寂簡異小乘化城權立今則一得永常故云究
竟又釋智能究竟盡涅槃之際故云究竟也。」


【得果經涅槃者即斷果也以斷障而證得故疏謂
德等者萬德名德三障名障圓覺疏云覺性既圓
無法不寂故亦翻涅槃云圓寂也揀異等者法華
經斥小乘所證偏真涅槃喻若化城令暫止息非
是究竟故云權立今則下顯今實教所證涅槃體
即實相一證永證方名究竟無住涅槃也此乃唯
約所證理釋又釋下兼能證智釋究竟屬智涅槃
屬理智能證理故云盡涅槃際。】


「【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於中有二初舉人依法二
正明得果今初也謂三世諸佛更無異路唯此一門
故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舉人經三世諸佛即是果人因中亦依此慧行故
得證智果也疏無異路者無有一佛不依此慧而
證菩提慧能通果喻路與門楞嚴云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彼喻即慧之定此喻即定之慧定慧
[003-0760c]
雖別俱是能通。】


「【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
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
覺也覺有二義一正覺即如理智正觀真諦二等覺
即如量智徧觀俗諦皆至極無邊故云無上也上來
所得竟。」


【得果經得亦證得菩提即智果也疏二初翻文總
指覺有下二正釋本義正覺者以三藐二字對菩
提釋也如理等者如理而知名如理智即實智也
真理唯一無有虗妄故名真諦此智正能觀真諦
境故云正觀等也等覺者以次三之一字對菩提
釋也如量智者如其事相數量而知名如量智即
權智也俗境差殊名體審實故名俗諦此智徧能
觀俗諦境故云徧觀等也疏皆至下顯上二智更
無能過故云至極俱周法界故曰無邊由斯義故
故云無上此釋經中阿耨等翻無上也然諸佛菩
薩智斷俱證但分滿異義不可分經文互言葢影
略也上來下通前總結可知。】


「【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
呪是無等等呪。


第五結歎勝能於中有二先別歎後總結今初也言
故知者牒前起後也由佛菩薩依般若得菩提涅槃
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呪等。」
[003-0761a]


【別歎經疏二初釋故知等由佛下是出牒前文意
故知下正釋起後也文皆易曉。】


「歎其勝能略歎四德然有三釋。」


【二正釋別歎經云呪者孤山疏云呪者願也佛說
法時願眾生如佛乃至云則顯說密說咸是呪義
彼鈔釋云豈唯此經遂知一代大小據佛本懷為
令如佛悉可名呪從強從正且指密語疏二歎其
下初總標歎勝能者前說般若妙慧能了法空能
得二果故今歎也有三釋者欲歎其慧故先歎慧
體體必有用故次約功能妙用既彰必有果證故
後就位也。】


「一就法釋一除障不虗名為神呪二智鑑無昧名為
明呪三更無加過名無上呪四獨絕無倫名無等等
呪。」


【一就下二別釋三一中除障名神呪者神名不測
得除二障由不測慧故智鑑無昧者靈明鑑照無
昏昧故更無加過者此慧難思超權小故獨絕無
倫者唯茲妙慧更無倫等故。】


「二就功能釋一能破煩惱二能破無明三令因行滿
四令果德圓。」


【二中破煩惱者以不測慧破煩惱障故名神呪破
無明者能了無明即智慧明破所知障故名明呪
令因行滿者始從發心終至等覺皆由此慧因位
既極故名無上呪令果德圓者妙覺極果眾德具
[003-0761b]
顯是此慧功更無有等故名無等等呪。】


「三就位釋一過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齊果。」


【三中疏二初正釋經文凡夫之人無不測慧唯佛
有之故曰過凡小乘不達無明即明既名明呪故
曰越小等覺因位有妙覺上既名無上故曰超因
佛佛證齊餘無等者既名無等故曰齊果上皆唯
就妙覺極果方名大神呪等。】


「謂無等之位互相齊等故云無等等。」


【謂無下二別釋無等等然前釋上一等字於下等
字其義未且明故今重解疏二初正釋無等位者
即妙覺也此釋上等字互相等者妙覺果人自相
齊等此釋下等字。】


「十地論云無等者謂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
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耶示現等正覺
故。」


【十地下二引證初三字標上等字謂佛下釋也顯
彼眾生不能等佛故云無等無不也重言下釋次
等字唯佛與佛所證齊等故重言也何故下難云
但說無等其義巳周何故重言等耶故通云意欲
指示顯現佛與佛齊等證菩提是故重言也梵語
三菩提此云正覺。】


「【經】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


二總結勝能謂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分段變易亦云
一切苦也除苦決定故云真實不虗也。」
[003-0761c]


【總結經疏二謂三下初別釋此文三苦者一苦苦
苦依身上更加眾苦故二壞苦樂壞時苦故三行
苦生滅遷流故八苦者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
會求不得五盛陰也分段變易略如前記疏除苦
等者由決能除苦故經云真實不虗也總結勝能
者的指此二句經正是通結前文所說妙慧功能
定能除苦更無虗謬也。】


「上來廣略不同總明顯了般若竟。」


【上來下二通結廣略前略標綱要分云行深般若
是行度一切若是證即是略標行證二法也次廣
陳實義分云色不異空等又云諸法空相不生滅
等是解因人果人依般若故是行心無罣閡等是
斷得智斷果是證即是廣說解行斷證四法也廣
略雖殊皆是顯了說此真空般若妙慧故今結云
總名顯了等也。】


「【經】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自下二明祕密般若於中有二初牒前起後二正說
呪詞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呪未顯呪詞故今說之。」


【牒起經故字是牒前餘皆起後也疏文可見又前
別歎般若妙慧是神呪等但名顯了般若祕密般
若其義未彰所以今說也。】


「【經】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二正說呪詞此有二義一不可釋以是諸佛祕密語
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釋也。」
[003-0762a]


【正說經疏二此有下初不可釋以是等者唯佛與
佛及能知之非等覺巳還。】


「二若欲強釋者羯諦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德
重言羯諦者自度度他波羅羯諦者波羅此云彼岸
即度所到處也波羅僧翔諦者僧者此云總也普也
謂自他普度總到彼岸也言菩提者到何等彼岸謂
大菩提也言薩婆訶者此云速疾也令前所作速疾
成就故。」


【略釋絕筆述懷頌曰。


「 般若深邃
 累劫難逢
 隨分讚釋
 冀會真宗
 有緣披讀
 妙理無窮
 修行至極
 果滿方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法藏長安二年於京清禪寺翻經之暇屬司禮部兼
檢校雍州長史榮陽鄭公清簡成性忠孝因心金柯
玉葉之芳葩九列三士之重寄羽儀朝序城塹法門
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經數千萬徧心游妙義
口誦靈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輙以蠡管詎測高深
云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顯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