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150 般若心經略疏顯正記-唐-法藏 (master)


No. 53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顯正記卷上


般若心經疏顯正記并序
縉雲沙門釋 仲希 述


予甞輙以贒首大師般若心經疏注於經文之下
兼治科文又述記一卷釋之目曰顯正文華無取
葢逃學者忽忘之患豈敢呈諸先覺云爾時皇宋
慶曆四年歲次甲申季冬月朔日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并序。」


【釋疏分二初題目二初經疏總題十字之題能所
三重略疏二字為能解餘為所解經字為能詮上
皆所詮心字為能喻上皆所喻今總取一經之題
為疏之別名疏即通名也般若心經之疏依主受
稱般若等八字如下開題處釋言略疏者以此疏
但釋經文大旨更不委明三科境智等諸法名體
故云略也又簡非解廣部但釋略本亦名略也疏
者疎也決也疎通經文決擇義趣故曰疏也并序
者以顯此疏兼有一序也。】


「翻經沙門  法藏 述。」


【二述疏人號翻經等者以疏主曾預譯場備翻經
論今從勝從略故但云翻經也沙門者即釋子之
通號梵語沙門此云勤息謂能勤修戒定慧息滅
[001-0746a]
惑業苦者故通號為沙門即生善滅惡之稱也法
藏者即疏主之名諱本康國人姓康氏平居西太
原寺華嚴第三祖立五種教以判如來一代聖言
理無不盡後人制譔罔敢不遵廣有著述今現流
行聲震一時道光千古敕謚賢首大師具如別傳
述者明非制作亦是謙辭也故論語云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等。】


「夫以真源素範沖漠隔於筌[ㄇ@企-止/弟]。」


【二疏文三初總敘大旨二初廣敘經文然般若有
三一實相即所觀之理體二觀照即能觀之智用
三文字即詮二之教今具敘者以下疏文總用此
三為宗趣故文二初敘所詮四初境智離言詮然
此境智文中各有四義一正指體二歎體德三顯
體量四示體離過入文即見文二初明理境夫者
發語之端以由也真源二字即正指實相般若為
所觀理體也真謂真實源即是喻由此實相本非
偽妄故曰真下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等有
隨緣義喻之水源能分萬派下經又云空即是色
也素範者謂此理體惑不能染故曰素素潔也軌
生物解任持自性故曰範範法也法以軌持為義
故此歎理體之德也沖漠者沖深也漠謂沙漠謂
此理體竪窮三世故曰沖圓覺疏云過去無始未
來無終橫徧十方喻之沙漠廣無邊故圓覺疏又
云十方窮之無有涯畔此顯理體之量也下示理
[001-0746b]
體離過故曰隔於筌[ㄇ@企-止/弟]也隔猶絕也筌能捕魚[ㄇ@企-止/弟]
能網兔故周易云得兔忘[ㄇ@企-止/弟]得魚忘筌今借筌[ㄇ@企-止/弟]
喻言教魚兔喻理境見真理者須忘言教猶得魚
兔者須忘筌[ㄇ@企-止/弟]也夫真理雖假文字詮顯且真理
之體本非文字佛頂經云玅性圓明離諸名相般
若經云總持非文字文字顯總持既體絕文字故
云隔於筌[ㄇ@企-止/弟]也。】


「玅覺玄猷奧賾超於言象。」


【玅覺下二顯觀智玅覺二字正指觀照般若為能
觀智體也玅名于不可思議覺即是照以此智體
言思罔及故曰玅下經云行深般若等靈明鑒照
故曰覺下文云般若以神鑒為體等玄猷者玄即
幽玄猷道也即總指此智之體是幽玄至極之道
也然道有二義一為因義無量果德非智不證故
二能通義始自凡夫皆由此智到極果故即總名
猷也此歎智體之德也奧賾者即竪深之義顯非
權小之淺智故云奧賾大論云智度大海唯佛窮
底下文云行深般若稱之奧賾不亦宜乎以竪該
橫故但標奧賾此顯智體之量也刊定記說慧能
揀擇故在因中智但決斷唯居果上今慧即智未
可分張下示智體離過故云超於言象也言謂語
言象似也當其義也夫語言義相皆由分別今此
觀智體非分別故超言象也周易又云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
[001-0746c]


「雖真俗雙泯二諦恒存。」


【雖真下二明境智體不二三初別明境智不二二
初明境不二然此所觀實相之境非真非俗而真
而俗故得二諦即存即亡存亡不二也言真俗雙
泯者泯亡也真即真諦一體無殊俗即俗諦萬境
有異今明真即俗故真亡俗即真故俗亡既互奪
兩亡名為雙泯也二諦恒存者存在也俗即真故
真在真即俗故俗在既相亡互在故曰恒存恒常
也如上所明即顯而隱故雙泯即隱而顯故恒存
隱顯同時唯一實相般若為所觀境豈不玅乎經
部順機別明空爾故下文云照五蘊空又云諸法
空相大部之中咸言清淨等若論通意理乃常圓
下文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由是疏主下文判
歸實教攝者得意在茲。】


「空有兩亡一味常顯。」


【空有下二明智不二所觀之境既存亡不二能觀
之智亦隱顯同時函蓋之義可以為況言空有等
者空即照真是如理智有即照俗是如量智真境
無相智照名空俗境萬差智觀稱有今以空即有
故空泯有即空故有泯故曰兩亡亡泯也此智文
中但亡而不存者顯在上文也一味等者此即總
結存亡不二唯一觀照般若為能觀之智體非生
滅故曰常顯。】


「良以真空未甞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
[001-0747a]
即空以明於有。」


【良以真空下二通釋不二所以或曰境智各二名
義懸殊云何此中俱言不二故今委釋令知所以
也良以等者良實以由甞曾也意謂前說真俗不
二者實由真諦之空常自隨緣成俗諦有未曾間
斷故云未嘗不有即有等者既全空成有反知有
即真空所以前說即俗是真故云即有以辨於空
也幻有等者始亦猶曾也俗諦之有從緣無性即
真諦空未曾有實故云未始不空即空等者既全
有是空反知空即幻有所以前說即真是俗故云
即空以明於有也所觀之境既真俗不二唯一實
相能觀之智豈可殊塗準境思之無煩委釋問向
明不二境智各辨今釋所以何故不分答體即用
故理非智外用即體故離智無理體用不二猶珠
與光凡夫本具諸佛證得凡聖自異一心豈殊疏
今通釋意在於此。】


「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


【有空下三約義通結不二言有空等者上俗諦之
幻有即空之有是體不異空故云不有此結上即
俗之真也空有等者上真諦之真空是即有之空
體不異有故云不空此結上即真之俗也所觀既
然能觀亦爾故通結也。】


「不空之空空而不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既亡
百非斯遣。」
[001-0747b]


【不空下三遣情執然前境智體用雖別性明無殊
不斷不常非空非有凡邪迷倒異計紛紜前雖具
明又恐難忘情執故今遣蕩令見心源也言不空
等者顯上真空是即有之空空若離有即是斷空
今既不爾故云不斷不有等者顯上幻有是即空
之有有若異空即成常有今既不爾故云不常言
四執者空有斷常但計一種故名四執又一異有
無各有四句謂一非一等如次所引隨計其一亦
名四執言百非者起信記云此於一異有無等四
句上明之謂一非一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為
一四句異等例此共成十六又過現未來各有十
六成四十八又巳起未起各四十八并根本四都
成百非也今疏意但不生分別寂爾亡懷情執自
除過非斯泯故云四執既亡百非斯遣。】


「般若玄旨斯之謂歟。」


【般若下四結玄幽般若二字即正指此經亦傍該
廣部如上所敘一經所詮若境若智玄玅旨趣理
極於此故云斯之謂歟斯此歟語辭也。】


「若歷事備陳則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則理盡
一十四行。」


【若歷下二敘能詮上敘所詮既當實相觀照二種
般若今敘能詮即是文字般若也文三初示廣略
文若歷等者顯彼廣部也陳說也然般若廣部六
百卷文總開八部謂大品小品等其中所說始自
[001-0747c]
色心終乎種智八十餘科今顯其廣故云二十萬
頌言頌者諸疏所說凡有四種一阿耨窣都婆頌
此不論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頌二
伽陀此云諷頌亦云直頌直以偈頌諷美法門故
三祇夜此云應頌應前長行頌故四集施頌積集
法義令誦持故今於四中即初是也若撮下顯此
略本也撮取樞即門臼喻其要也以一總多曰要
理即義理意謂若具歷事相備說法門誠如廣部
六百卷文若擇其宏綱取其要義即此略本攝廣
巳周故云理盡一十四行古來經文皆以十七字
為一行故今經但有一十四行也。】


「是知詮真之教乍廣略而隨緣。」


【是知下二明廣略意二初廣略由機是知者指上
文辭乍者權宜文稱教詮真理故曰詮真之教意
謂前文所敘或廣或略者但由機有利鈍使之然
矣利者宜聞略說則悟鈍者宜聞廣說方解本非
佛意故云乍也緣謂機緣即利鈍者然今但約悟
解而分利鈍若約聞持分利鈍者義則反此非今
疏意。】


「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現。」


【超言下二理常不異宗主也所詮真理是一經之
主故名為宗離言說相故曰超言能詮之教雖有
廣略所詮之理則無增減本自圓融平等顯現故
云性圓通等。】
[001-0748a]


「般若心經者實謂曜昏衢之高炬濟苦海之迅航。」


【般若下三歎功能勝二初正歎言實謂者即指定
之辭曜照也昏衢者衢謂衢路昏衢喻二障即生
死因次云苦海即生死果然三界有情常居苦趣
飄沈生死不證菩提者靡不皆由此也二障名體
廣有會釋存乎別卷若略明者唯識論中一名煩
惱障體即根隨二名所知障體即無明持業依主
具如別說所宗既異不須繁引金剛疏云煩惱障
障心心不解脫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既是有情
生死根本又能障翳無生理智其猶昏暗衢路履
即顛墜莫詣前所故以為喻言高炬者即火炬高
炬喻般若也即意謂若能依此經文發深玅慧了
心本寂見法元空然後悲智兼修自他俱運泯乎
取捨亡矣順違則二障潛袪三空可契亦猶火炬
高照昏衢頓明豈有前所而不速至哉故云實謂
曜昏衢之高炬也濟苦等者濟救迅疾航謂舟航
迅航亦喻般若也苦即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由上
二障之所感故二死苦相無有邊際喻之若海然
三界無定靡不皆苦眾生不敏妄計為樂以智觀
之何可樂耶故我大聖由悲願力特演斯典濟救
有情使即登般若之智航疾度竛𥩵之苦海故下
經云行深般若照五蘊空度一切苦等。】


「拯物導迷莫斯為最。」


【拯物下二結歎拯接導引也物謂物機迷謂迷惑
[001-0748b]
斯乃顯此一經決能引導迷者拯接物機離二障
昏暗之衢踐智慧坦明之道則涅槃高岸尚可即
登生死微波何疑不度寄語後學思而行之以前
正歎中云曜昏衢濟苦海故今總結上義乃曰拯
物導迷莫斯為最也。】


「然則般若以神鑑為體波羅蜜多以到彼岸為功心
顯要玅所歸經乃貫穿言教。」


【然則下二略敘經題二初正敘般若等者般若此
云智慧神名不測鑑謂鑑照體即性也意顯此智
雖不可測而性常鑑照故云以神鑑為體也波羅
蜜等者唐梵雙舉也顯此智有離此到彼之功能
故離到之義如下釋題處辨心顯等者以人心藏
是一身所歸要勁微玅之處喻此略本是彼廣部
之要也亦如下釋經乃等者法喻竝彰也以經能
持義喻線能貫華顯不散失故此經則是能持義
理之言教故曰經乃貫穿等也。】


「從法就喻詮旨為目故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從法下二總結法即所喻謂般若等心字是能喻
詮謂能詮即經之一字旨謂所詮旨趣即上法喻
等是則乃法喻能所合為此經題目故總結云從
法就喻等。】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
五解文。」


【將釋下二別釋經文二初列章五門等者前三懸
[001-0748c]
判後二釋經然此五門生起有緒何則夫聖人說
教必有因由故辨教興言教既興不逾三藏故論
藏攝雖知所攝大旨若何故示宗趣巳知大旨經
目須明故曰釋題題目雖彰入經未曉故須解文。】


「初教興者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
少因緣令得震動。」


【初教下二隨釋五初中二初舉論譬喻此論是龍
樹菩薩造釋大品般若經今釋般若故特引用須
彌等者梵語具云蘇迷盧此翻妙高四寶所成曰
妙出水八萬由旬曰高眾山中尊故曰王非無等
者反顯彼山有因緣故多因緣故方得震動此山
震動須有勝緣謂諸佛示生八相成道等具如彼
論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般若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故。」


【般若下二顯經因緣三一標具多緣般若等者彼
論所顯般若之教須具緣興同彼妙高非緣不震
故云亦復如是等。】


「一謂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迴二乘令入大乘故
三令小菩薩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諦中道生正見故
五顯佛勝德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七令
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諸重障故九令得菩
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後代益眾生故。」


【一謂下二略顯十意然此十意不離人法解行因
果悲智自行化他前三是人餘皆是法又四五屬
[001-0749a]
解六至第八屬行又前八是因九當於果又前九
是智後一是悲又四至九是自行餘皆化他斯則
不獨般若一經亦通餘典以俱須具此諸因緣故
今以類從通束為四一破邪小執外道等者心行
理外唯修邪因故名外道顯非正解故曰邪見然
外道邪見不離斷常依此而起六十二見等廣如
別卷法華云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若知空寂
諸見自亡故云破也二乘者即聲聞緣覺也此二
類人但住化城不登寶所唯能自利不慕化他若
聞中空必亡彼此遽迴小徑頓進大塗故云欲迴
二乘等小菩薩者即十信心及加行位十信則未
解法空如下所引寶性論中三疑者是加行則分
別未亡以空為得如頌云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
識通是迷徒例貶為小若聞般若融蕩是非可入
三賢即階十地故云令小不迷也四令下二令因
行成二諦等者了真即俗知俗即真真俗無殊唯
一中道方名正見如下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即是真俗二諦既互相即是顯中道也顯佛
德等者佛德無量四義統收即常樂我淨也圓覺
疏云常樂我淨佛之德也諸法雖空佛德無爽於
此忍樂淨信無疑發菩提心者菩提心體即悲智
願也以真空妙本彼此咸同他既長迷用悲下化
自猶未證以智上求若闕要期曷能成辦三心之
體自此而興修深廣行者然菩薩行總有二種一
[001-0749b]
者隨相二者離相由離相故寂然無得故名為深
即依真如門修止行也由隨相故萬行具修故名
為廣即依生滅門修觀行也二行相資不可偏觀
據金剛疏云故雖䇿修始終無相令斷重障等者
障即煩惱所知略如前辯能壓有情永沈苦海故
名為重若明空理二障何存金剛疏云二執若除
二障隨斷今經同部意亦準知然欲修道正解居
初此解現前以信為本信解既備必發三心信解
發心意在修行妙行斯就惑障自亡次第五緣理
應若是九令下三使果德滿菩提即智果涅槃即
斷果如下經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槃等十流下
四為益未來至後代等者代世也夫談空蕩著意
在益生豈為一期須傳來劫由茲彼論囑勸頗殷
寄語後賢無倦持說巳上十緣束為四者夫般若
一經意在破執執情既遣因行須修行既巳成果
證斯獲既自證果說教化他般若之興唯為此也。】


「略說此十具收彼意令知教興。」


【略說下三結意歸宗略說等者意云彼論多緣不
出此十大品既爾今經亦然故云令知教興也。】


「第二藏攝者謂三藏之中契經藏攝二藏之內菩薩
藏收。」


【二中二初明藏攝三藏者即經律論也梵語欲底
修多羅此翻契經即契理契機之經也表非律論
故云契經藏攝具辨此三如圓覺起信等記鈔二
[001-0749c]
藏者即聲聞菩薩也三藏約法二藏約人由上三
藏詮示小乘理行果者名聲聞藏詮示大乘理行
果者名菩薩藏今經既云菩提薩埵得究竟涅槃
知非小乘故此菩薩藏攝。】


「權實教中實教所攝。」


【權實下二明教攝然今經雖大大乘語通有權實
故實教攝者下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顯色
空不二唯一中真又說因人果人皆證究竟菩提
涅槃應知非權故實教攝問賢首五教判盡群經
般若談空義當始教始教屬權何云實攝答若就
別論正唯始教今約通義故實教收圓覺疏云言
有通別就顯說故前明境中說文略辯然是權實
之實非終實也學者思之。】


「第三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三中二初總釋名語即語言表謂表示宗者尊也
尚也歸趣皆向義也斯則語為能表宗為所表語
言表示所尊尚者必有所向之處故云語之所表
等也。】


「然先總後別總以三種般若為宗一實相謂所觀真
性二觀照謂能觀妙慧三文字謂詮上之教不越此
三故以為宗。」


【然先下二別釋義二初總唯釋宗然般若論說般
若有五種前三如疏四相應般若即與智同時心
王心所五眷屬般若即與智同時五蘊前三為正
[001-0750a]
故今用之一實相者大論云從本以來不生不滅
是為實相名此實相為所觀境也二觀照者既有
所照之境必有能照之智名此照用為能觀智也
三文字者即是能詮前二之言教也斯則能觀所
觀能詮所詮總為語之所宗故云不越等實相及
文字亦名般若者實相能發慧文字能詮慧故俱
名般若也又金剛疏云文字性空即是般若。】


「別亦有三初教義一對以文字教為宗餘二義為趣
二境智一對以真空境為宗觀照智為趣三因果一
對以菩提因行為宗菩提果德為趣。」


【別亦下二別兼宗趣一教義等者此則總取前三
般若分為宗趣也義即所詮前二般若教即能詮
文字般若夫宗能詮言教之意趣所詮境智之義
也二境智等者於上所詮境智二法而分宗趣也
夫宗真境者意在由境發智以智照境故以智為
所趣也三因果等者菩提是果因行是智即能證
菩提之因行也斯又以前能照之智為宗因中宗
習此智行者意欲趣證菩提果故故以果德為趣
也然此三對初則約解次則約行後則約證解行
證三正是一經之宗趣也。】


「【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四釋題者亦有三對初教義分二謂般若心是所
詮之義經之一字是能詮之教。」


【四中疏三初牒章二正釋經題三初中二初別指
[001-0750b]
教義例前宗趣中三故今云亦也教義等者顯此
經題雖具八字總而言之不離教義之二也般若
是法心即是喻法喻屬所詮義。


經字屬能詮教也。】


「即能詮般若心之經依義立名。」


【即詮下二總顯立名能詮下義如向釋依義等者
依於所詮法喻之義以立能詮一經之名是故題
名般若等。】


「二就所詮義中法喻分二謂般若等是所詮之法心
之一字是所引之喻。」


【二中二初別指法喻此除經字唯就所詮七字之
中而分法喻之二也。】


「即般若內統要衷之妙義況人心藏為主為要統極
之本也。」


【即般若下二以法合喻初指法也即般若內者總
指廣部統要下顯今略本統總也要徑也衷中也
正也以此略本所詮法門總攝廣部六百卷內要
徑中正微妙之義也況人下指喻也如人身中雖
有五藏若克明主宰要徑統攝至極之元者唯一
心藏故云為主為要一身四藏用喻廣部心藏統
要以喻此略文況比也。】


「三就前法中體用分二謂般若是體此云智慧。」


【三中二初釋體此又除心一字唯就所喻法中六
字以分體用之二也文二初正指體翻名刊定記
[001-0750c]
說那若翻智即屬果般若翻慧即屬因今此通論
故翻智慧。】


「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源也。」


【即神下二正顯智體即神悟等者悟即覺也顯不
測智本覺自然幽玄深奧為其體也妙證等者證
即冥契之義謂此智體微妙冥契真空之源也以
是即理之智故故云妙證心源也。】


「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


【波羅蜜下二釋用二初指用翻名到彼岸者刊定
記云生死為此岸有情居故煩惱為中流最難渡
故涅槃為彼岸諸佛住故即以彼岸喻於涅槃也
涅槃為所到慧為能到故到字能所俱通。】


「即由斯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揀不到彼
岸之慧故以為名。」


【即由下二正顯智用生死過等者夫有情不得證
真空者皆由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為過患本妙慧
若發了諸法空空病亦空翛然無寄何有生死此
岸而不離涅槃彼岸而不到乎真空即涅槃也既
能翻生死得到涅槃非用如何故云由斯妙慧等
揀不到等者然凡夫淺慧但明有漏是生死因不
出三界此不足論二乘之慧雖名無漏唯證偏真
但亡分段十地菩薩分有變易此二類人亦未名
為究竟得到彼岸之慧今此妙慧解二空理修二
空行斷二障惑離二死苦證二德樂安住妙覺無
[001-0751a]
住涅槃方名究竟到彼岸慧此約極果以明彼岸
故云即揀不到等優劣既殊故須揀辯。】


「謂體即用故法之喻故義之教故立斯名耳。」


【謂體下三六釋結歸前文巳約教義等三通解一
題故今總結前三歸於六釋體即用者結前第三
也顯此妙慧全神悟之體成離過之用故云即也
法之喻者結前第二也法即般若喻即心字揀喻
非法故云之也義之教者結前第一也法喻屬所
詮義經字是能詮教揀能非所故亦云之也一即
持業餘二依主故立斯名者謂集經人約上教義
等三對以立一經之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顯正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