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b0003 生經-西晉-竺法護 (master)




《生經》卷第四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水牛經第三十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告諸比
丘:「乃昔去世有異曠野閑居,彼時有水牛
王頓止其中,遊行食草而飲泉水。時水牛
王與眾眷屬有所至湊,獨在其前,顏貌姝
好威神巍巍,名德超異忍辱和雅行止安
詳。有一獼猴,住在道邊,彼見水牛之王與
眷屬俱,心生忿怒,興于嫉妬,便即揚塵瓦
石,以坌擲之,輕慢毀辱。水牛默然,受之
不報。過至未久,更有一部水牛之王,尋從
後而來。獼猴見之,亦復罵詈,揚塵瓦石打
擲。後一部眾,見前牛王默然不報,效之忍
辱,其心和悅,安詳雅步,受其毀辱,不以為
恨。是等眷屬過去未久,又有一水牛犢,尋
從後來,隨逐群牛。於是獼猴,逐之罵詈,
[004-0094a]
毀辱輕易。是水牛犢,懷恨不喜,見前等類
忍辱不恨,亦復學效,忍辱和柔。去道不遠,
大叢樹間,時有樹神,遊居其中,見諸水牛,
雖被毀辱,忍而不瞋,問水牛王:『卿等何故?
覩此獼猴,猥見罵詈,揚塵瓦石,而反忍辱,
默聲不應。此義何趣?有何等意?』又復以偈,
而問之曰:


「 「『卿等何以故?
 忍放逸獼猴,
 過度於兇惡,
 等觀諸苦樂。
 後來亦仁和,
 坐起而安詳,
 皆能受忍辱,
 彼等尋過去。
 諸角默撾杖,
 建立眾墮落,
 又示恐懼義,
 默無加報者。』」



「水牛報曰,以說偈言:


「 「『以輕毀辱我,
 必當加他人,
 彼當加報之,
 爾乃得抵患。』」



「諸水牛過去未久,有諸梵志大眾群輩仙人
之等,順道而來。時彼獼猴,亦復罵詈,毀辱
輕易,揚塵瓦石,以坌擲之。諸梵志等,即時
捕捉,以脚蹋殺之,則便命過。於是樹神
即復頌曰:


「 「『罪惡不腐朽,
 殃熟乃遭患,
 罪惡已滿足,
 諸殃不爛壞。』」」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水牛王者,即我身是。
為菩薩時墮罪為水牛,為牛中王,常行
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護,自致得佛。其餘
水牛諸眷屬者,諸比丘是也。水牛之犢,及諸
梵志仙人者,則清信士居家學者。其獼猴
眾,則得害尼犍師。本末如是,具足究竟,
[004-0094b]
各獲所行。善惡不朽,如影隨形、響之應
聲。」


佛說兔王經第三十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告諸比
丘:「昔有兔王,遊在山中,與群輩俱,飢食
果蓏,渴飲泉水,行四等心,慈悲喜護。教
諸眷屬,悉令仁和,勿為眾惡,畢脫此身,
得為人形,可受道教。時諸眷屬,歡喜從
教,不敢違命。有一仙人,處在林樹,食噉
果蓏,而飲山水,獨處修道,未曾遊逸,建四
梵行慈悲喜護,誦經念道,音聲通利,其音
和雅,聞莫不欣。於時兔王,往附近之,聽
其所誦經,意中欣踊,不以為厭,與諸眷
屬,共齎果蓏,供養道人,如是積日經月
歷年。時冬寒至,仙人欲還到於人間,兔王
見之,著衣取鉢,及鹿皮囊,并諸衣服,愁憂
不樂,心懷戀恨,不欲令捨。來對之,淚出
問:『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見,以為娛樂,飢
渴忘食,如依父母,願一留意,假止莫發。』
仙人報曰:『吾有四大,當慎將護。今冬寒至,
果蓏已盡,山水氷凍,又無巖窟可以居止,
適欲捨去依處人間,分衛求食。頓止精舍,
過冬寒已,當復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
『吾等眷屬,當行求果,遠近募索,當相給足。
願一屈意,愍傷見濟,假使捨去,憂慼之戀,
或不自全。設使今日,無有供具,便以我身,
供上道人。』道人見之,感惟哀念,恕之至心,
當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
[004-0094c]
『道人可我,是以默然。』便自舉身,投於火中,
火大熾盛。適墮火中,道人欲救,尋已命過。
命過之後,生兜術天,於菩薩身,功德特尊,
威神巍巍。仙人見之,為道德故,不惜
身命,愍傷憐之,亦自剋責,絕穀不食。尋時
遷神,處兜率天。」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兔王
者,則我身是;諸眷屬者,今諸比丘是;其仙人
者,定光佛是。吾為菩薩,勤苦如是,精進不
懈,以經道故,不惜軀命,積功累德無央
數劫,乃得佛道。汝等精勤無得放逸、無
得懈怠,斷除六情如救頭燃,心無所著
當如飛鳥遊於虛空。」


佛說如是,莫不歡
喜。


佛說無懼經第三十二



昔者有人,作性仁賢,修奉經戒,精進守德,
每生自剋,行無過惡,一身遵行為天下則。
行來四輩,息意休穢,行正不迷,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無所悕望,以法自衛。
行來同學,無有異計,若有法會,輙往聽經,
不以厭惓。念佛功德,如來、至真、等正覺、明
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
佛、世尊,流布弘恩,歎法之義,唯志無為。
法本柔潤,法香普熏,十方悉聞,去惡就善,
居家為穢,出家無弊。志常思法,以法為
務,勤誦經法,猶服甘露——法為道藥多
所療治,法為橋梁通諸往返,法為舟船
度諸未度,法為日月晝夜照明,去諸窈
冥陰蓋消除,覩於無形。又信聖眾,眾中學
者,猶如眾流遊於大海。聖眾之中或得道
[004-0095a]
跡;或得往來;或獲不還;或成無著緣覺果
證;或行菩薩,至不退轉、一生補處,無上正
真亦由是生,此則無極。至深道海,菩薩
所奉,周旋往來,度脫一切,靡不興載,道
慧高妙,無所罣礙。其人每行,出入四輩,
常宣三寶,身自歸命。并化一切,常尊三
事:一曰,興立功德修治佛寺;二曰,誦經
念道宣布典教;三曰,一心定意而無放逸。
奉四等心——慈、悲、喜、護,行空、無想、無願之法,
解了善權,隨時化人,使發道意。


其人年長,
命欲終時,四輩眾學及諸親里、五種諸家,
咸往問訊:「將無恐怖,安心勿懼!」其人即以
偈答眾人:


「 「吾棄捐眾惡,
 奉行諸功德,
 今身以是故,
 無一恐畏心。
 猶如有橋梁,
 柱強上下堅,
 如人乘牢船,
 欲度至彼岸。」」



眾人聞之,悉共欣悅,代之踊躍。其人命盡,
壽終之後,生兜術天,稽首彌勒,得不退轉。
與諸菩薩,講經論法,開化不逮。


佛說五百幼童經第三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遊波羅奈國,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俱。爾時,五百幼童
行步遊戲,同心等意,相結為伴,日日共行,
一體無異,一日不見,猶如百日,甚相敬重。
彼時一日俱行遊戲,近於江水,興沙塔廟,
各自說言:「吾塔甚好,卿效吾作。」其五百童
雖有善心,宿命福薄。時於山中,天大卒雨,
積水流行,江水大漲,流溢出外,漂沒五百。
[004-0095b]
諸戲幼童水中溺死,墮于隨流,眾人見之,
莫不歎惜,各心念言:「可憐!可憐!」父母
舉聲悲哀大哭,不能自勝,求索死喪,
不知所在,益用悲酷。


時眾人往反,諸比丘
具白佛意。佛告眾人:「各豫知之,宿命不
請。呼諸父母,告之莫恐。此兒五百世,宿
命應然,今雖壽終,生兜術天,皆同發心,為
菩薩行。」佛放威神,顯其光明,令其父母見
子所在。


佛時遙呼:「五百童來!」尋時皆來,住
於虛空中,散花供佛,下稽首禮:「自歸命佛,
蒙世尊恩,雖身喪亡,得生天上見彌勒
佛,唯加慈澤,化諸不逮。」佛言:「善哉!卿等快
計,知道至真,興立塔寺,因是生天,既得
生天,見於彌勒,諮受法誨。」佛為說法,咸
然歡喜,立不退轉。各白父母:「勿復愁憂,人
各有命,不可稽留,努力精進,以法自修。人
在三界,猶如繫囚,得道度世,乃得自由,
歸命三寶,脫于三流,發菩薩心,乃得長
久,遊四使水,度脫四瀆。」父母聞之,悉從其
教,皆發道意。時諸天子,稽首足下,遶佛三
匝,作禮而退,忽然不現,還兜率天。


佛說如
是,莫不歡喜。


佛說毒草經第三十四



昔者一國,有大叢樹,樹木參天,無折傷者。
中有樹神,明達義理,出入行節,與眾不
同。四方來趣,經歷樹木,時樹神悅豫恣人
所欲,採果薪草,不以為恨,蔭涼泉水,服
者大安。時有一鳥,他方口含弊惡毒草,飛
過此樹,因投其上,適墮上枝,毒侵其樹,尋
[004-0095c]
枯過半。時叢樹神,心自念言:「此毒最凶,
適墮樹上,須臾之間,令半樹枯,日未至
中,未盡冥頃,如是悉枯,未滿十日,恐皆
毀死。此叢樹木,當奈之何去斯毒害?」


時虛
空中,有天神曰:「如是不久,有明人來,歷
遊道路,過斯叢樹。卿取樹間所藏金,雇掘
此毒樹,盡其根株,令無有餘,爾乃永安。
設不爾者,日未冥頃,毒樹盡枯,悉及叢樹。」
樹神聞之,因化人形,住於路側待之。已
到即語其人:「吾有金藏,當以相賜,願掘毒
樹,窮索其根。」其人聞得重金藏寶,即言唯
諾,便前掘之,盡其根原。樹神喜悅,尋與
金藏,其人取去,家居致富。樹神歡然,得離
毒難,眾樹長安,花果茂盛,不慮毒患,諸罪
皆散。


佛言:「叢樹者,謂三界;樹神者,謂發意菩
薩也;鳥從他方取毒來者,謂魔事眾想從
無明致;虛空神者,如來、至真、等正覺也,教諸
學者,不從魔法,當順善友菩薩大士修同
志者,乃拔三垢眾勞之厄。掘樹盡根,謂消
婬怒愚癡之冥,設不爾者,溺在三處,罪蓋
自覆,無有威勢拯濟眾生生死之惱。得
賜藏者,謂道法藏,菩薩大士展轉相助成,
猶萬川流合于大海。樹神欣然,悉無憂患,
還處樹者,以能逮得無所從生大哀法忍,因
往三界,廣度一切。得寶喜樂家居富者,
以得總持——六度無極、三十七品、修四等心、
四恩十力、相、好、四無所畏——諸根寂定,為無限
寶,道富無量。還歸家者,解歸本淨真道之
際也。示現佛身,廣宣道化,開度十方,靡
[004-0096a]
不蒙恩。」


佛說鼈喻經第三十五



昔者有一鼈王,遊行大海,周旋往來,以為
娛樂。時出海邊水際而臥,其身廣長,邊各
六十里,而在其上,積時歷日,寐息陸地,而
不轉移。時有賈客,從遠方來,遙視見之,
謂是可依水邊好處高陸之地。五百賈客、
車馬六畜有數千頭,皆止頓上。炊作飲
食,破薪燃火,飼諸牛、馬、騾驢、駱駝,行來
臥起。於時鼈王,身遭火燒,欻作擾動,因
即移身,馳入大海,遊走東西火害不息。
賈人見之謂地為移,海水流溢,悲哀呼嗟:
「今定死矣!當柰之何?」鼈身苦痛,不能復忍,
因沒其身入大水中,溺殺眾人,牛馬六畜
皆共併命。


菩薩時告諸弟子曰:「假喻引
譬,以解其意。遠來估客,謂三界人。五百
群眾,謂五陰六衰諸入之難。鼈身廣長,各
六十里者,謂二六牽連十二因緣,輪轉無
際,周流五趣,無一懈息。燃火炊作為食
具者,謂三毒熾盛,情欲發興。鼈馳走入大
海水者,謂犯十惡沒溺三惡——地獄、餓鬼、畜
生之中,若不可言。是故如來,降其聖德,無
極大慧,往返生死,救濟危厄,罪所覆蓋,盲
冥不解,顯示法燿,令心開闡,咸發無上正
真道意。」


佛說菩薩曾為鼈王經第三十六



昔者菩薩,曾為鼈王,生長大海,教化諸類,
子民群眾,皆修仁德。王自奉正,行四等心
——慈、悲、喜、護——愍於眾生,如母抱育愛于赤子,
[004-0096b]
遊行海中,勸化不逮,皆欲使安,衣食充
備,不令飢寒。其海深長,邊際難限,而悉周
至,靡不更歷,以化危厄,使眾罪索。於時
鼈王,出海於外,在邊臥息,積有日月,其
背堅𤍜猶如陸地高𤍜之土。賈人遠來,見之
高好,因止其上,破薪燃火,炊作飲食,繫
其牛馬,莊物積載,車乘眾諸,皆著其上。
鼈王見之,被火焚燒,焚炙其背,車馬人從,
咸止其上,困不可言。欲趣入水,畏害眾
賈,為墮不仁違失道意,適欲強忍,痛不
可言。便設權計:「入海淺水,自漬其身,
除伏火毒,不危眾賈,兩使無違。」果如意
念,輙設方計。眾賈恐怖,謂海水漲:「潮水卒
至,吾等定死。悲哀呼嗟!歸命諸天釋梵四王
日月神明,願以威德,唯見救濟。」鼈王見
然,心益愍之,因報賈人:「慎莫恐怖,吾被
火焚,故捨入水,欲令痛息,今當相安,終
不相危。」眾賈聞之,自以欣慶,知有活望,
俱時發聲,言南無佛!鼈興大慈,還負眾
賈,移在岸邊,眾人得脫,靡不歡喜。遙拜
鼈王,而歎其德,尊為橋梁,多所過度,行為
大舟,載越三界,設得佛道,當復救脫生
死之厄。鼈王報曰:「善哉!善哉!當如來言,各自
別去。」


佛言:「時鼈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賈人,
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追識宿命,為弟子
說,咸令修德。


佛說毒喻經第三十七



昔者有一家,家喜行毒——一行毒已,家中
得富,宿命罪福,自令其然——一國惡之,不敢
[004-0096c]
往來與共從事,畏見危害。一國遠之,行求
子婦,無肯與者,各各相令:「此行毒家,世之
最惡,不順義理,欲害人命。設與婚姻,行毒
無處,反來危人,是故遠之。猶離劇賊,賊
與人鬪,手拳相加,尚有強弱。行毒之家,默
然以與人,人卒被此害,命不可救。」咸共令
知,皆遠離之,無與從事。其人困極,遍求子
婦,無肯與者,因行他國千餘里外求其子
婦。


其人家富,既復豪貴,婦家貧俠,且復
不貴。見彼家富,貪與其女,不行毒故,益
入財物。尋迎婦來,在家行禮,威儀悉備,不
失婦禮,出入應節。時其家中,耗損不諧,
當行毒害,乃得富耳。姑嫜勅婦,令其行
毒害殺某人:「吾家本業,自應其然。」婦聞愁
憂白姑嫜曰:「我家行慈,初無加害,不任
行毒,死死不犯。」姑嫜罵詈,不肯受教。因語
毒神:「今取此婦,不行毒藥,以加害人,而
不肯從。當奈之何?」毒神答曰:「吾當化之令
不違教。」毒神便往,化為毒蛇,來趣其婦。
其婦恐怖不知所至——或現頭上、食現其前、
飲現器中、臥現床上、行步逐後,其婦恐怖,
不知所到,羸瘦骨立,不能飲食。毒神勅
之:「令行毒藥,乃相置耳。」窮困無計,可之
從教。


于時本土比舍,有人到此國邑,見其
女身羸瘦不安,以用愕然:「何故如是?」女具
語意:「還到我家,宣白父母,令疾迎我,不
爾載死。」人還具說,父母聞之,愁慼憒憒。父
嚴車馬,疾行迎女,到其鄉土,具喻姑嫜:「女
母悲泣,夙夜思女,故遣迎之,當聽相見,
[004-0097a]
不久來還。」姑嫜聽去,父載女還,便語姑嫜:
「卿家行毒,吾奪汝女,不復相與。設共諍
者,自有官法應得爾,此是滅門之憂。
不肯聽者,棄行毒事,乃相還婦。」夫婦共
議:「此婦端正,世之希有,不可棄之!寧
棄毒業。又官家聞,便相危害。」便止毒業,與
其約誓,不敢復犯,遣棄毒神,家中遂安。



毒神者,謂四魔。行毒求富,謂諸魔天,惡鬼
神輩,日日迎婦。國中人民不肯與者,
又謂其人不從魔教。迎婦者,行到他方,
求以為人。便取得婦者,謂染法。教使
行毒不從言者,覺知魔,不墮五陰。使
人還歸語父母者,謂從般若善權之教。父
執將歸,謂從本無。令其女聟止毒乃與女者,謂去三毒眾妄想,求應四等,因六
度無極善權方便,一切得度三界,至於正
真無極之慧。


佛說誨子經第三十八



昔者有人,父早命過,少小孤寡,獨與母居。
未被教勅,出入不節,不拘禮教,違失先
聖典籍之誨。不肯學問諮受經法,唯以愚
伴迷惑之眾,以為徒類。嗜酒博戲,高抗華
飾,有表無裏,放恣情欲,噓天雅步。不以孝
順修德經心,當用立身,身犯眾惡,口言麤
[麩-夫+黃],心念毒害。不念所生親之遺教,唯
以非法亂行為業。母甚患之,因欲教勅,
示其至密威儀法節,令改心行,慎身護
口,奉先聖典,修其祖父所生之則,敬受世
尊無極之道。因以慈意演出妙誨,而告子
[004-0097b]
曰:


「 「子常行柔和,
 結伴從善友,
 恒宣喜勸助,
 長修正法化。」」



子又問母曰:


「 「若常行柔和,
 以何為爾乎?
 設結善友者,
 何用為增益?
 假恒宣勸助,
 何為修此義?
 長修正法化,
 何所有加施?」」



母告子曰:


「 「若常行柔和,
 眾人所愛敬。
 設結善友者,
 堅住無能動。
 恒宣勸助者,
 致獲大財富。
 長修正法化,
 壽終生天上。」」



子白母曰:「善哉親教,其誨無上,其法無限,
巍巍難量,不可稱載。吾之愚冥,其日久矣!
背恩向偽,不識至真,迷於容色,惑于種
姓。自謂才智,不明謂明、不達謂達,不別尊
卑、親之明誨,賤善貴惡,不惟孝養慈親
之德,捨厚就薄,愚伴為侶,遂使致是癡惑
日甚。賴蒙親化,顯以慈仁,垂流愍澤,
乳養之本,轉令興隆,通于十方。啟受頂奉,
不敢遺忘,子稽首謝,修行親命,終始無違。」


子如法進,常行柔和,一國宗焉。擇善為友,
無能侵焉。恒行勸助,合偶離別,和合鬪
諍,大得供遺,財寶無量。稽首歸佛,奉受五
戒,修行十善,諸天衛護。


國主聞之,召為大
臣。王告之曰:「朕聞德行一國悅之,故以相
命。國無良臣,唯為良輔,使土清寧,四國
歸德,爾乃顯榮。」其人曰:「諾,不敢違聖。唯
[004-0097c]
恐薄德不副功教,為慚愧耳!違負聖教,
黎庶怨望,所以自難不敢順命!」王曰:「觀仁
言行舉動進止,果能辦之,故相召耳。其人
默然,立為大臣。」


王復告曰:「某許國王,本時
與吾親親無二,猶如一體。有傳口者,兩頭
相鬪,令身相失,年月時久,各爾廢礙,無能
解者。欲卿身躬自往和使如故,當重相賜
財寶重位。」其人曰:「諾」因取家財,供作美饌,
又齎寶物,往詣彼國。跪拜陳謝:「素自闇塞,
被蒙天潤,為王所使,遣此飲食金銀珍
寶,以貢大王。前者謬誤,舉動不當,相
失聖意,從來闊別,積累年載,慚愧羞耻,踧
踖無顏。故遣貢遺,願恕殃舋,原其罪過。」其
王聞之,心中欣然,亦返責己:「吾久有意,
欲得和解,無能發者。使彼興意,先來相
謝,是吾不逮之所致也!」便手執筆,作書報
之:「惟別歷載,不得言面,每思舊好,何日
捨懷?中間隔絕,不及所致,不見忽捐,復遣
賢臣,美供瑰琦,以相謝矣!剋抱來意,終始
不忘,願一同會,及散久逈。今寄珍琦,是
身所有,貴致微心,言面乃敘。」


彼王得之,歡
然無量,剋期會日,快共相娛。察本所失,蓋
不足言,傳者過差乃至此患,以為比國,友
親意厚,急緩相救,自遣大臣,名不可計,
寶增益其位。


阿難白佛言:「母之至教,莫
能大焉!」佛言:「至哉!」


復問佛言:「將來之世,皆
承此教乎?」佛言:「有從不從。所以者何?將來
之世,人民悖亂,貴惡賤善,放逸情意,臣欲
害君,子殺二親,弟子危師,不念弘德乳
[004-0098a]
養之恩,欲令其沒,獨見奉事,嫉妬其師,
猶如怨家,罪莫大焉!所以者何?弟子後世,
在前陽供,在後欲攻,心不與同。師出天
下,宣傳道化,度脫一切;反憎惡之,罪中之
罪,不可為喻。後世德人,時時有耳。天下樹
多,香樹希有,香草尠生,少少山地,出金
寶耳;好人行德,亦復如是!惡人行時,伴黨
相隨,識真者少。彌勒佛時,德人乃多,貴善
賤惡,無有偏黨,道德盈盈,不可稱量。修
德無上,不為罪殃,孝親敬君,奉承師長,
歸命三寶,三乘興隆,三毒消索,所度無量,
皆使得道。」


阿難聞之,悲喜交集:「將來末世
乃有此患,不如山野愚民癡人,勝此輩者,
能知去就進退之宜。」稽首而退。


佛說負為牛者經第三十九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及眾菩薩。時佛
明旦著衣,手執應器,入城分衛。時遠方民,
將一大牛,肥盛有力,賣與此城中人。城中
人買以出之,欲以殺之,在城門中,與佛
相遇。其主見牛,既大多勢,畏犇突故,請
十餘人,將牛共行。牛遙覩佛,心中悲喜,
絕靷馳逸,數十人救,救不能制,走趣如
來。如來則知憶本宿命。阿難見之,前欲搏
耳,逐之一面,恐觸如來;一切眾人,亦懷恐
懼,畏來傷佛。


佛告阿難:「聽之來,勿得呵
之!」牛徑前往趣佛,屈前兩脚,而嗚佛足,淚
出交橫,口自演言:「唯然,世尊!加以大哀,救
濟危厄,令脫此難,今是其時。大聖難遭,億
[004-0098b]
世時有所以出者,為眾生故。唯垂弘慈,
一見濟拔。」佛言:「善哉!甚可愍哀,意之迷人,
乃值斯患。」


阿難、從天龍鬼神人民,莫不愕
然,甚怪所以?畜生之類,自歸天尊。阿難長
跪,前問聖尊:「此牛見佛,何故自歸?本末云
何?」


佛言:「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轉輪王,王
四天下,千子七寶,治以正法,不枉萬民,天
下太平,人民安寧,五穀豐盈。又有四德:
視民如子,民奉猶父;沙門梵志,長者人民,
莫不啟親;身未曾病,永得安寧;四域宣德,
徹于十方。時轉輪王,遊觀四方,還欲歸宮。
時見古世一親親人,而為債主所見拘
繫,縛在著樹而不得去。時轉輪王七寶侍
從,停住不進,怪之所以?『遙見故舊為人
所拘,負五十兩金,令不得去。』聖王報之:
『解之令去,當倍卿百兩金。』其人白曰:『吾復
轉負某百兩金,當以償之,不能捨置。』聖王
即勅諸臣下:『到宮與其百兩金。』臣下言:『諾!』
即解債主得還歸家。其人數數,詣王宮
門,求金不得。債主求之,避不知處。遂在
生死,周旋往來,無數之劫,不償所負,至于
今世,墮此牛中,所債所賣,數千兩金,故來
歸佛,宿緣所牽。」


佛語阿難:「時轉輪王,則我
身是;其債主者,此牛是。佛為聖王,保之為
償,竟不與之,故來歸佛,求索債救。」


佛告
牛主:「佛為卿行分衛倍償。」牛主不肯,還欲
得牛。佛復重告:「吾稱牛身斤兩輕重與
若干斤金。」故不肯矣!時釋梵天俱來下,叉手
白佛:「佛勿分衛!所欲得金,萬千億兩,吾等
[004-0098c]
致之。」布兩牛皮,釋梵四王,積累金寶,滿兩
牛皮,爾乃各罷。


將牛到祇洹中,入其中
門,觀察佛身及聖眾形,諸菩薩德,巍巍無
量,光光堂堂,猶星中月,威神照遠,不可稱
計。因時思惟,念佛法眾,七日命盡,忽生天
上,尋憶自識宿命世尊功德,來還人間,散
華供佛,報其恩德,稽首佛足。佛為說經,
即發無上正真道意,輙得立在不退轉地
從無生忍,乃還天上。


佛說光華梵志經第四十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人。
于時眾人無央數千,皆來集會在於佛所,
悉下鬚髮行作沙門,各自與五百群從,修
治道德,精進不懈,成得神通,生死根斷,普
獲道證,周旋十方,濟度眾生。阿難白佛:「此
等眾學,宿有何行、本修何德,乃致此譽,神
通之慧,然為第一?」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
遠世時,經歷劫數九十有一,維衛佛時。有
一國王,名曰旃頭,城號旃頭摩提。爾時有
一梵志,名光華,博學眾經,廣宣法典,無義
不達;有五百眾,侍從啟受。數數往詣維衛
如來,聽受經典,誘化群黎,開發愚冥,勸示
正真,行作沙門修德為業。時彼國中五百
營從,將五百人大臣群僚,亦作沙門。有大
長者,化諸群眾,皆復捨家,行作沙門,奉行
精進,不犯禁戒。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天
上壽盡,來生人間。如是上下,終而復始,九
十一劫,於此佛世,皆作沙門,悉會佛所,
[004-0099a]
為佛作禮,退坐一面。」


諸天、龍神、乾沓和、阿
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靡
不來到,會於佛所,稽首足下,遷住一面。
佛時便笑。阿難問佛:「何因緣笑?至真世尊,
終不虛欣,唯說其意。」佛告阿難:「見此眾
人天龍鬼神來會者不?」答曰:「已見。」


佛告阿
難:「維衛佛時,有一大國,名旃頭摩提,王名
旃頭,皆奉大法,歸命三寶。時有梵志,名
光華,總攝三達,博綜眾經,無義不達,見
維衛佛化於十方,天上天下,靡不啟親,誘
五百眾,往詣佛所而作沙門,咸受經戒。時
其國王,棄國捐王,與五百眾,亦作沙門。
有大長者,亦化群從五百之眾,行作沙門,
普受道化,進獲神通,奉四等心——慈、悲、喜、護——
九十一劫不歸惡趣,生天上人間,今得人
身,悉來會此,亦普出家,行作沙門,啟受經
戒,皆得道證。欲知爾時所行梵志豈異人
乎?勿作斯觀,則吾身是。國王人民,及大長
者之眾,皆是維衛如來至真同時學者,彼
種此獲,功不唐捐,皆自得之。」


佛說是時,無
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應時立不退
轉地,一生補處亦不可計,得成羅漢亦復
如是。


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佛說變悔喻經第四十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
大比丘眾俱。爾時有一居士——厭世苦患,萬
物非常,身之所有財物如幻,寄居天地,猶
如過客無一可貪;唯道真正,永可常存——
因便出家,行作沙門,精進不懈,志本不達,
[004-0099b]
則便入山。山中修行,夙夜不廢,不惜身命,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守志不動,
不得道證,心欲變悔,還作白衣:「學道積
年,勤務不休,然心冥冥,不知所趣。本在
人間,數蒙說議,口舌流盈,今在山中,復
無所獲,進退無宜,不知所湊,不如脫衣
還就吾業。」猶豫未定。


時山神樹神覩之,
惜其功夫,方欲成就,反欲還家,志在瑕
穢,代之恨恨,不可為喻。因則化作比丘尼
身,冀化亂意欲發道心,堅固其志。其比丘
尼,身著珠寶,面色光榮,非世所有,復現女
人,顏貌端正,色像第一,姿曜煒煒,眾類無
逮。俱相謂言:「卿比丘尼,何故身著寶瓔珞?
脣口妙好,猶如赤真珠。」比丘尼曰:「寶如幻
化,脣如彩畫,端正喻膏,有何可貪?如卿
今身,色雖端正猶如春華,身若果落不久
著樹,四大合散,無有正主。唯心為本,在
三界中,獨來獨去無一隨者,禍福追身如
影隨形。三處皆空,無一可賴,為罪所覆,
五陰六蓋,心閉意塞,不解三昧。」


比丘聞之
心即覺了,知審如言識別四大本因緣合,
貪身自害,剖判本空,猶如寄居,觀十方人,
無有親疎,則心了意解,諸漏得盡,生死已
斷,悉無起分,出入自由,不著垢塵,爾乃達
知,山樹有故,化如除浮雲。樹神跪拜,自
陳:「辛苦周旋三界,五陰所覆,十二牽連,忽
始相因,唯見愍哀救濟此覆。」即為說經,
使心開解,奉受五戒,修行十善,塞惡三塗,
道心稍前,遂至無極,入佛正真。


於時世尊,
[004-0099c]
告諸比丘:「解其本末,執心當堅,無得後
悔。」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馬喻經第四十二



昔有長者,畜一好馬,初得之時,志操犇突,
不可御調。適欲被騎,舉前兩脚,跳上遊
逸,四出橫走,不從徑路,入於溝渠,突樹牆
壁。其主長者,甚懷瞋恨,還歸在家,鞭撾酷
毒,不與水草,獨令窮困。飢餓心惱,而自剋
責,心中無計,不知何施?空中聲出,則告之
曰:「順從其主,時無患難。」時馬心解,明日長
者,故乘騎試,以著鞍勒,馬即受之,不復
跳踉。騎上鞍住,亦不為態,牽東西南北,行
從而不違,與穀飲之,隨時消息令飽滿肥
盛氣力。後騎將行,轉遂調柔,日日成就。



生二子,至數歲,長者乘之。後不順從,跳
踉橫走斷絕韁靽,捶杖加之不以改行,還
歸餓之。乃思己殃,食以臭草,飲以濁泉,
自作己受,何所復怨?夜行見母,長跪問言:
「今者大家,獨見憎毒,不得水草,撾鞭甚酷。
母獨高處,不念親慼,行來欣欣,一身喜樂,
高望遠視,猶若鴻鵠,不憂子孫獨遇此酷。」
其母答曰:「是卿身過,何所怨責?長者授勒
被鞍,即便受騎,汝隨順東西從之,便見
愛耳!斯事極易而卿反之,故獲此殃!」子聞
母教,明日即從。長者試之,安然順之,騎之
授身,令行即行,令住尋住。長者大喜,馬即
調良,飲食隨時,與母無異。


假以為喻,長者
謂佛,馬喻學人,不受佛教,放心恣意,不
從道化,故為說法,令知去就。跳踉走行,不
[004-0100a]
可制者,加以捶杖,為演五戒十善,生天人
中,罪者示以地獄、餓鬼畜生,勤苦之難,三
界之患,往來輪轉,無一可安。設不犯惡,五
戒十善,乃開化之,四等六度,神通之行,在
於十方諸佛共會,三毒消除,去諸陰蓋。其
子從母,長跪問曰前聞其師所行法則,師
說深淺之行皆有意。故五戒十善因,為天
人說,空無相願,六度無極,四等四恩,不在
生死,不住滅度,乃入正真,勇果之徒,處
神通乘,周旋三界,度脫一切。


佛說比丘尼現變經第四十三



昔者舍衛之城,城名拘薩。國中有諸蕩逸婬
亂之眾,專為凶惡,不隨徑路,一國患之,以
為酷苦,伴黨相追,共為惡逆,官家求取,馳
走叵得。於時國中諸比丘尼,俱共遊行,樹
下精專,思惟正道,不捨心懷。眾比丘尼,
智慧第一,名曰差摩;神足第一,名蓮華鮮,
各各有德行,威神巍巍。時天小熱,俱行欲
洗,詣流水側,凶眾遙見,即生惡心婬意
隆崇,欲以犯之。候比丘尼,適脫衣被,入
水洗浴,尋前掣衣,持著遠處,欲牽犯之。


時比丘尼,見發逆意,意中愴然,愍之為愚,
因脫兩眼,著其掌中,以示諸逆。「卿所愛我,
唯愛面色,今我以盲,何所可好?」復示腸
胃身體五藏手脚各異,棄在一面,謂凶眾
言:「好為所在?」逆凶見此忽然恐怖,知世無
常,三界如寄,其身化成,骨血不淨,無可貪
者。尋還衣被,稽首悔過:「所作無狀,反逆無
義,願捨其殃。」長跪叉手,各受五戒。將至佛
[004-0100b]
所,稽首于地,自責其罪:「盲冥無知,迷來日
久,作惡不罷,不覺世世當受禍危,今蒙
大聖垂恩救濟,乃感比丘尼威德化眼,去
罪罪輕,稍近無為。」


佛言:「善哉!惡趣已離,轉
當成就,如樹花枝,果實以茂,行亦從斯。」
諸人欣然,求作沙門。佛即聽之:「正心為本。」
尋時出家,守護諸根,眾殃永除,五蓋不存,
三毒消滅,為佛子孫,以斷生死,自然神通,
爾乃識別佛之大恩。


佛說孤獨經第四十四



昔有一人,幼少孤苦,獨一身居。種作廣田,
益有犁牛,得收五穀,乳酪醍醐,眾果菜茹
不可限量,供給遠近諸食之者,往來每與
窮困,名德流布普通十方。時說眾喻解
悟其意,當得伴黨獨不可諧,眾人咸來
皆共居止,在其人邊居家遂多,更立城邑。
取婦生子,子大眾多,父轉年大,教告諸子:
「當可施行,護身口意,布恩施德。」子各違
錯,不從其教言。「父今已老,何不寂然?妄有
所教,誰當受之?」父得子惱,心自念言:「吾本
一身,所豐廣施遠近,下及不逮,今得諸子,
亂我身心,不從其教,不如無子。」


佛言:「人
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奉於正行,
強有所觀,不解本無,自見有身,因生五陰
六衰之惑,反為所迷,不至正真;後解三界
一切皆空,五陰悉除,三毒自滅,乃至無上
正真之道。」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生經》卷第四
[004-01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