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89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牧常晁 (master)


[001-001a]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之一下三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
    門人一山黄本仁編
      此純然性理即太極有中
      之眞無無名天地之始也
      此理氣混沌即无極无中
      之妙有有名萬物之母也
   无極太極圖序
无極者无所至至之謂也又无中之眞无也
一元无象二炁未萌空洞玄虛寂然不動此
[001-001b]
無名天地之始也后世强曰无極曰太易因
靜極而後生乎動動而不已生乎炁炁理混
沌三才由是而胚育變化之道生矣此有名
萬物之母也故謂太極經曰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易者无極也由无極而有太極由太極
而有乾坤乾離而日生焉坤坎而月生焉四
象立而八卦列陰陽合而男女生人倫由是
始也離震而坎兌晝夜由是以分四序由是
以運也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結而不散者
爲山嶽融而不滯者爲江河抽地陸者爲草
[001-002a]
木潜淵藪者爲鱗介走者曰毛飛者曰羽由
是寒燠相因濕燥相感情僞以交精氣以接
蠢動含靈之屬有生無識之類生生而不可
已也
   論无極妙有
无極太極之眞无也太極无極之妙有也眞
无者性之始也妙有者炁之始也妙有胚混
先成乾 象兩乾以爲坤 乾坤既立人倫
萬物由是以生性命之道立矣至於均四象
布五行環八卦導三元成代謝迭興衰是特
[001-002b]
陰陽二氣之流運者也而无極之本無加損
焉在太極上寂無形變在二儀之下不與物
遷其曰太易太初太素太始其名異其道一
也然而太極受命於无極乾坤受命於太極
人物受命於乾坤即一貫也非无極外生太
極太極外生乾坤乾坤外生人物始於理之
眞無成於炁之妙有也
   論无極太極即理炁
无極者純然理之謂也蓋有是理而後有是
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極此有名萬物之母也
[001-003a]
至於三才立萬物生理之均物謂之性氣之
付物謂之命原人物性命即天地間之理炁
也天地間理炁人物得之爲性命也始則理
炁混然太極終則天地具乎理炁理於炁不
獨存炁於理無奇立與三才萬物相爲而無
終者理炁也然理之體靜而形虛炁之機動
而形靜靜而虛者道也動而形者器也始於
无極成於太極分爲兩儀散爲萬類而理與
炁未始乎離未始乎息亦未始乎加損也
   性命之源
[001-003b]
太極無形肇生乎一一𣂔爲水火之數彰焉
一與二偶乾體乃成是爲性命陰陽之本初
人倫萬物之資始也由是中分乾 以爲坤
 兩儀立而四象峙八卦列而晝夜交自乾
元始判性命遂分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蓋乾道未分水火所以自具也至於乾道變
化分以爲坤萬物得乾坤所分之炁各正乎
性命以生此乾元降本品物流形也故全於
乾者爲陽分於坤者爲陰陰陽之立品物資
之以生得乎乾之具者曰性得乎坤之分者
[001-004a]
日命得乎水之一爲精得乎火之二爲神得
乎性命精神之具者曰道也○水一火二合
而爲乾此乾元自具水火之妙也元命本性
之始也至於分一爲二則一體無而二體有
合而爲一則一體有而二體無此有無之互
爲變化者也故大道以無爲體以有爲用所
以无極即太極之眞无太極即无極之妙有
故乾之始者本無因一立以成象坤之始者
本無因乾分以成形分合有無此生陰陽萬
物之大本也○乾元水火陰陽性命精神之
[001-004b]
自具也故乾性於道人性於乾合乾而順坤
成性而復命也乾分爲坤坤合復乾二體分
合性命乃全故伯陽修仙叅同以易謂性命
不過乾坤也精神不過坎離也乾坤坎離不
過一也一者不過太極也太極不過无極也
一之未形太極之無始也一之既立太極之
有始也無始者性之始也有始者命之始也
合乎二始乾道乃成性始乎無虛靈知覺生
焉命始乎有流行生滅繫焉有無之對動靜
之交變化之道立矣然一體包二乾體包坤
[001-005a]
不俟其變水火陰陽備矣能一太極以全乾
元合無形而包二始者其聖元合元形而包
二始者其聖人事業乎
性理神炁命序
道在太極前謂性性在天地間謂理理之妙
覺之謂神神之虛靈合乎炁炁之付物之謂
命易曰寂然不動者性之體也感而遂通者
神之用也性於物無所不至理於物無所不
公神於物無所不應炁於物無所不成本然
無爲者性也物之均具者理也玄通妙覺者
[001-005b]
神也運行不息者炁也本乎性順乎理存乎
神炁以生者命也
   萬法歸一圖說
一者萬法之母也故兩一成二兩二成四重
四成八重八十六合爲三十二重三十二爲
六十四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離
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應一朞也故乾
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
坤之策其有萬千五百二十故一數成乎一
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復生諸法總而
[001-006a]
言之曰萬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義依義
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職依職立用依用立
功依功立異依異立竒依竒立是依是立非
是非既立於愚别智於否别通於多别少於
少别衆於同别異於等别差於中别偏於正
别邪於大别細於精别粗積而襲之因而重
之自此以往雖巧歷不能得也三千八萬隨
事訓名皆事物之交錯人心之變通也无極
之始惡有是哉智者必總萬法而一之還其
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復萬法旋元故聖人
[001-006b]
一以貫之曰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苟非一以
貫之直乎萬又萬矣
   一齊萬法
夫萬法之於天下也以滄海爲口黄河爲舌
不能盡辯其是非崑崙爲筆青天爲紙不能
盡寫其情狀世愈下而法愈變人愈詭而道
愈乖故一源纔動萬法交馳猶雨挫群叢風
號衆竅紛紛焉擾擾焉莫知能禦也雖使犧
軒重立法瞿聃再談玄不能抑其既動之源
也其萬法之多萬法之廣有以智慮而窮之
[001-007a]
是以不齊而齊其不齊也齊之者何一而已
矣一之者何會其極以歸其極也然萬法虛
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動則萬法無生吾將一
以貫乎萬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惡得不齊
者哉謂一不可反法不可齊者未悟可齊之
理也
           三乘四果
           凡釋學者
           百家諸子
           凡儒學者
[001-007b]
           三界羣仙
           凡道學者


   三教同元譬說
窮理治天下莫大於儒性超生死莫大於釋
復命御三才莫大於道夫三家者同一太極
共一性理鼎立於華夷之間均以教育爲心
也其元同其爲思其納衆理也由郭之納衆
庶也海之納百川也鼎之納衆味也身之納
九竅也天地之納萬物也貴乎靜不貴乎動
貴乎清不貴乎濁靜則萬慮不生動則萬機
俱作清則神明萃集濁則癡暗混凝官天地
府萬物會精神調六炁莫不由乎心之所以
[001-008a]
用也古人無能名之故爲之字以此下象三
才萬法





全於无極之謂性分於太極之謂命道所當
然之謂理包括衆理之謂心心者也緫萬法
而言之其形廣大其體虛无妙覺玄通包含
萬有初無善惡小大之名由人物所以用也
[001-008b]
用其末異者後世異之所以異也譬兄弟三


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世兄弟離流
他國及其長也承嗣三家各變其姓氏三家
之君忽有民土之爭其三人各緫絶世之智
出奇運軍擁將調兵遇於中原之野或攻於
左或攻於右或攻於中雖復鋒鏑以交兵刃
以接終自不能相下何哉蓋其力齊智等勝
負所以難分也有識者曰昔同父母今者寇
讎爲之奈何雖欲解其兵釋其患和其光同
其塵盡其心智心在天爲天心在地爲人心
在天下爲天下心在萬物爲萬物心不過一
[001-009a]
心也舍其物而得其名心本無常隨用爲常
心本無度隨用爲度心本無動隨用爲動心
本無思隨用爲思用其善者爲善心用其惡
者爲惡心用其小者爲小心用其大者爲大
心以此心象郛郭也由是知心之宰衆理者

   性命身混合圖說




[001-009b]
性者元神之妙也萬物莫不均得之其體至


靜至虛至玄在聖不增在愚不減在古不變
在今不移天下之動不能動其動天下之至
不能至其至此所以爲性也命者元炁之正
也炁之與物謂之命又令也令之爲人奉行
天地之情性也在物則在窮通在理本無生
死萬物無常此形器之物於分限者也而元
命未嘗斷續焉以不召而行所以謂命也身
者令根本也始於無形因縁父母而成其象
實受天地之正炁故肖天地以爲形眼視耳
聽鼻嗅舌談意知情識手執足蹈此所以爲
[001-010a]
身也非身則性命無所寄非性命則身無所
主混而合之曰人明其性者曰道夫寳身命
而不寳其性者特炁息寄於一物耳或曰身
無常命有限身命不存神安在哉曰是身假
物也終久必還是命流行也物於生滅有身
則合而爲人炁散則歸之於道聖人外身而
身存元神元命曷嘗喪焉若離身求命求性
是外水而求魚龍外天而求日月也
   牛車寳諭身性命說


[001-010b]




夫性人之所性也物無不均有之身者人之
本也性命之所寄也命者炁之序也生生之
所由也受天命以爲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
身非命不能立其本命非身無由存其生性
非身命不能寄之以靈成之以善此三者不
能須臾離乎本也今借寳諭乎性車諭乎身
[001-011a]
牛諭乎命寳者貴重之物也車者容載之物
也牛者承行之物也夫以寳載車然後駕之
以牛故牛行車行寳在其上矣牛能行不能
載車能載不能行寳雖貴非牛與車亦不載
矣故牛非車則無所運車非寳則無所載故
寳逸而牛車實勞矣夫車假合之物因牛行
道因寳而載非假合必不能相爲其用也况
假合者終久必離奉行者終久必弊猶牛終
死車終破也寳非假合故得獨存焉由此觀
之身之亡有生之常也命之窮流行之常也
[001-011b]
不與身命俱亡者惟性理也今不明其性是
去寳不取也不知命是去牛不駕也不修身
是去車不用也至於牛死車破寳亡悲夫
   陰陽以靜爲主說
陽動陰靜陽清陰濁世所共知至以靜爲主
則世不知之矣夫太極之體本乎靜其動者
依乎靜然後而動非先以之靜故不能繼之
以動三才之道是以靜者爲動者之主矣況
靜而生性動而生炁靜而生仁動而生智天
下之事莫不由動之所以生也今謂陽動其
[001-012a]
所本必靜陰濁其所本必清靜爲動之體動
爲靜之用也由此觀之靜者逸而動者勞靜
者尊而動者卑苟非靜何以一天下之動也
非清無以明天下之濁故聖人取至靜以爲
道非賤陽而貴陰也取乎太極之始也夫天
雖動而有動中之靜地雖靜而有靜中之動
天非靜故不能應萬物之情地非動故不能
發萬物之生故乾之中陰爲離日象也坤之
中陽爲坎月象也是陽必以靜爲體陰必以
動爲基也天體靜所以剛而愈徤地體動所
[001-012b]
以生而不息故天地常應常靜之妙也陽動
陰靜天地之正體也陽清陰濁天地之正形
也陽剛陰柔天地之正理也陽尊陰卑天地
之正位也一起一伏陰陽之升降也一住一
來陰陽之代謝也一晝一夜陰陽之明晦也
一寒一暑陰陽之推遷也至於充塞兩間之
不變周游六虛之不移窮之不見其終推之
不見其始寂然不動靜體本然者此又非陰
陽之形寒暑之炁可以測也
   佛氏卐字心輪圖說
[001-013a]
         陳遁齋曰此圖甚妙
         由釋氏之閫奥造儒
         者之門庭從前大善
         知識開示未嘗及此
佛氏以卐字書于胸中者表法也謂其如輪
兩相交互均於四象齊爲八卦交爲經緯互
爲始終會於中爲五行爲五常五炁五戒在
經爲四句在人爲四大陰陽性命道德仁義
精神䰟𩲸汞鉛龍虎乾離坤坎之妙莫不均


[001-013b]
於其中也其進亦平其退亦平順可行逆可
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縱亦無窮横亦無窮
天人之理無不該載所以佛氏書之於胸象
法輪於心中轉運不已也其音曰萬言萬物
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
於五圓於十包於萬卐字乃十字委曲也曲
直兩通之義也所以華嚴經自始及末每事
舉十取其上下平等體用互换無欠無餘無
高無下猶應輪寳藏周匝莊嚴一切義理無
不宗之意義甚深非言可盡
[001-014a]
   中庸 眞常 常住
無過不及之謂中不易不偏之謂庸中也者
兩儀間之極則也人心中之極理也庸也者
天下獨存之至也古今不變之常也在釋氏
之謂常住在太上之謂眞常常住者不變故
不遷流之義也眞常者不妄亂不更易之義
也堯舜以之而揖讓孔孟以之而授受釋氏
以之化萬類太上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
中庸儒者之極道也常住釋氏之極道也眞
常太上之極道也因時有古今道有升降故
[001-014b]
體同用異也非聖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聖人特施設不同說
太極之道始之於性終之於命三才之立無
過此也萬物之生不出是也況兩儀之大風
土之殊人物之衆各秉乎性命以生品類雖
異太極未始不同也故釋氏用之以化天下
復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復元炁儒氏用
之以化天下復元命非性無以明大道之妙
非炁無以彰太極之原非命無以行教化之
大此三者超形器復炁母正大倫天人之本
[001-015a]
也三才不能須臾離之是故取之有體用得
之有先後非所謂過與不及也窮其始終釋
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謂釋之寂滅不近人情
道之清虛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義不足以
超生死是各執其一偏於得失之間耳聖人
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淺深之間哉用之於天
下特施設之不同也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常者不變易也清者天之性靜者地之性也
天地之理貴常是以取之爲道也且天非清
[001-015b]
故不能極其高而垂萬象地非靜故不能厚
其下而載其萬物其德不常則天可傾也地
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熱也四時可顚倒也
萬物可錯雜也惟其常故能於萬物古今不
遷變焉況人肖天地爲形合陰陽爲命禀受
一靈之妙常自清靜秪爲無明煩惱之所汨
没愛欲昏亂之所牽纏由是其常汨其清動
其靜故不能與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眞也
誠能契其常合其清靜天地敢不悉其妙而
歸之哉
[001-016a]
   度人經元始寳珠說
元始者大无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極之上居
乎九炁之先其炁降爲乾分爲坤合爲人三
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
立也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本乎是矣夫
元始一炁至清靜至虛无至無爲至精一是
爲萬道之宗萬靈之本萬化之首萬物之根
本無名言故天尊假名言而名言之經曰元
始天尊懸一寳珠大如黍米於空玄之中寂
無遺響此經一段乃天尊開方設便引化群
[001-016b]
生言之各有所表者也夫寳珠者玄牝之一
竅也眞空之妙有也水火乾元之本也萬靈
之性智也居於空玄之中空者表來處本無
也玄者表無中生有也去地五丈者表五行
大衍之圓數也木火土金水之一貫也五屬
土居中央統攝坎離震兌之四象也此珠必
去地五丈高無過踰低無不及表玄牝一竅
始出於五行之首終居於五炁之中也元始
登引天眞大神等俱入寶珠之中此表一炁
之微含吐十虛範圍三極細無不入大無不
[001-017a]
包也天人仰看惟見勃勃從珠口中入此表
玄牝一竅爲衆妙之門也元始以一眞之妙
汲引群生從如是妙門而入也既入珠口不
知所在此表群生同此妙門而歸由是智遊
於冲漠性合於太虛故曰不知所在也是以
國人覩寳珠之妙咸悟元始之道故得塵勞
廓散心地悉復平正也夫心珠廣大空洞無
形三才萬物莫不均入是珠既入於理夫復
何言故曰說經都竟也元始以無說而說衆
眞以無問而聞各悟眞理反本還源故曰諸
[001-017b]
天復位也智性玄微非聲非色悟之則法界
全彰迷之則秋毫不覩故曰寂無遺響也故
太上始以寳珠之微示其心跡終以寂無遺
響以會其虛無此妙有眞空之全體无无不
无之全機聖人之㫖玄妙難通必施方便以
示群生使之自求自得之也故先由珠口如
是而入衆眞從之開悟人天必由此門而入
也然群生之身數懷寳自古及今初無變易
非但元始獨有是珠也懷其寳迷其邦得其
門者鮮矣且萬法之多萬言之廣一珠足以
[001-018a]
包之珠之外經亦奚庸哉讚曰元始入珠珠
之元始元始與珠一而已矣說經都畢萬法
歸一視聽無同混淪太極
   儒家四句偈
人心惟危浮妄不停感思易入馳紛競得趨
欲徇情逐物動而難安謂之人心道心惟微
體之至靜幽遠難明理悟則存情揆莫測不
可得而視聽謂之道心
惟精惟一以危即微止動歸靜人心道心極
至純粹毫髮私欲無雜謂之精一
[001-018b]
允執厥中危微之心極于精一持爲日用罔
不合理無有偏倚之伏之患謂之執中
   道家四句偈
視不見我内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
無其形融妙虛寂不可以情知意識名曰視
不見我
聽不得聞反聽自心湛然虛寂了無聲色猶
元始於寳珠之中說經都竟倏忽之間寂無
遺響名曰聽不得聞
離種種邊不著邪見不墮偏執無過不及之
[001-019a]
患離去一切邊傍立於至中之中名曰離種
種邊
名爲妙道無我無聞無邊無内形容不及聲
色無干出於視聽名之外名爲妙道
   佛家四句偈
不立文字心由自悟文不在斯道本見成理
無修證豈言教之所能述故曰不立文字
教外單傳學於無學以心契心得意忘言取
悟爲則出乎言辭之表曰教外單傳
直指人心惟此心宗至簡至易不由蹊徑不
[001-019b]
涉典章一悟頓生本原曰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覺性眞體極乎空寂精識本心妙
臻至理理然明白洞達故曰見性成佛
右金剛經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
若持此經中四句偈意謂不達佛理以身命
布施但得有爲之福不如受持經中之妙見
性成佛也四句者至少之義也若識得破天
下無多經可看無多書可讀故於三教爲撮
其要語依金剛經名曰四句偈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