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47 御選唐宋文醇-清-高宗弘曆 (master)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四十四目録
  睂山蘇軾文七
   記
  超然臺記
  寳繪堂記
  眉山逺景樓記
  石鐘山記
[044-1b]
  衆妙堂記
  喜雨亭記
  中和勝相院記
  李氏山房藏書記
[044-2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唐宋文醇巻四十四
  眉山蘇軾文七
  超然臺記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竒瑋麗者
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
吾安往而不樂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
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
[044-2b]
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
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
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内而不遊於物之
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觀之未有不髙且大者也
彼挾其髙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
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横生而憂樂出焉可不
大哀乎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
勞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
[044-3a]
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盗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厨
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
豐髪之白者日以反黒余旣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
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髙宻
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
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
耳常山出沒隠見若近若逺庻幾有隠君子乎而其東
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
[044-3b]
師尚父齊桓公之餘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
思淮隂之功而弔其不終臺髙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
温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
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方是時
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
余之無所徃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黄道周曰此篇不惟文思温潤有餘而說安遇順性
 之理極為透徹此坡翁生平實際也故其臨老謫居
[044-4a]
 海外窮愁顛倒無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044-5a]
  寶繪堂記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
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
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然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
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錬阮孚之放也而好
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凡物之
[044-5b]
可喜足以恱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
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鍾繇至以此嘔血
發塜宋孝武王僧䖍至以此相忌桓𤣥之走舸王涯之
複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凶其身此留意之禍也始吾少
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
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
而重畫豈不顛倒錯謬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
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
[044-6a]
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復念也
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駙馬都尉王
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
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逺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
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恐其不幸而
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逺其病
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歐陽修好金石文字為集古録朱子議之軾謂書畫當
[044-6b]
如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去而不復念乃能常為吾
樂而不為吾病所見加於修一等矣然猶未足為言之
至也唯曰㽜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
為樂斯實千古至言焉先王之經曰惕若曰懼以終始
曰畏天之威曰用顧畏于民碞古之聖人未嘗頃刻忘
其懼思者不懼以思則道心息而天命不流行於吾心
矣而語則曰樂在其中矣又曰知者樂又曰好之者不
如樂之者其嘉與門弟子也又曰囘也不改其樂夫能
[044-7a]
樂與否何關學問而孔子顧乃反覆申重昭示後世寧
不與經之言教人懼思者不相侔哉曰此固天人所由
判恒性物欲所爭為低昂者也夫人自有生而後物至
知知以至物至而不知之日其間固唯以得其所欲為
樂耳欲之而不至斯不樂矣欲之有至有不至而至者
不足樂不至者致足不樂矣欲之而即至欲之而皆至
而至焉者必不能如其所欲者之大且多則亦終無有
樂矣况乎樂從欲而至者其不樂之根即濳伏於可樂
[044-7b]
之境而先後至焉如掌之反覆然則是以欲為樂者其
人自物至知知以至物至而不知之日其間究無一息
之樂可斷也如春蠶作繭如秋蛾赴燈日求其樂日得
其苦之死而卒不悟可不謂大哀乎自非廓然無欲舉
世間之所假名為樂而日之乎苦之途者蕩滌淨盡消
融無餘則孔子所云之至樂真樂安得一嚌其胾也軾
言微物皆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然則留意於
物者獨有苦耳安得樂耶學者誠有悟於此之無徃不
[044-8a]
得其為苦然後可以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然後可以
終身之憂與終身之樂並行而不悖
[044-9a]
  眉山逺景樓記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
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
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聲律取士而天聖
以前學者猶襲五代文弊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
漢文詞為宗師方是時四方指以為迂濶至於郡縣胥
吏皆挾經載筆應對進退有足觀者而大家顯人以門
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謂之江鄉非此族也雖貴
[044-9b]
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縣令如古君臣旣去輙畫
像事之而其賢者則記録其行事以為口實至四五十
年不㤀富商小民常儲善物而别異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為非雖薄刑小罪終身有
不敢犯者嵗二月農事始作四月初吉穀稚而草壯耘
者畢出數十百人為曹立表下漏鳴鼔以致衆擇其徒
為衆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進退作止惟
二人之聽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罰量田計功終
[044-10a]
事而會之田多而丁少則出錢以償衆七月既望穀刈
而草衰則仆鼓决漏取罰金與償衆之錢買羊豕酒醴
以祀田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俗葢如
此故其民皆聰明才智務本而力作易治而難服守令
始至視其言語動作輙了其為人其明且能者不復以
事試終日寂然茍不以其道則陳義秉法以譏切之故
不知者以為難治今太守黎侯希聲軾先君子之友人
也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苛衆以為易事既滿將代不
[044-10b]
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奪其請旣留三年民益信遂
以無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築之作逺景樓日與賔客
僚吏游處其上軾方為徐州吾州之人以書相徃來未
嘗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為記嗟夫軾之去鄉乆矣
所謂逺景樓者雖想見其處而不能道其詳矣然州人
之所以樂斯樓之成而欲記焉者豈非上有易事之長
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
馬者借人乘之今亡己夫是二者於道未有大損益也
[044-11a]
然且録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獨能累世而不遷葢耆老
昔人豈弟之澤而賢守令撫循教誨不倦之力也可不
録乎若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軾將歸老於
故丘布衣幅巾從邦君於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
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元豐元年七月十五日記
朱子謂韓愈作滕王閣記篇末云江山之好登望之樂
雖老矣如獲從公逰尚能為公賦之蘇軾作逺景樓記
結處大意畧同祖愈之意而為之也今按為記必叙其
[044-11b]
地之景物而愈未至滕王閣軾雖眉人而宦徐逺景樓
之作軾所未見其不可懸擬一也故其結處暗合蓋古
人文辭尚實事同則語同非有意摹繪昔人之謦欬也
[044-12a]
  石鐘山記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
風鼓浪水石相摶聲如洪鐘是説也人常疑之今以鐘
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訪其遺蹤得䨇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
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説也余尤
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
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
[044-12b]
邁將赴饒之徳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
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絶壁下
大石側立千仞如猛獸竒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
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
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
上噌吰如鐘鼔不絶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
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廻
[044-13a]
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窽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
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
之無射也窽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
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㫁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
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
絶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
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
[044-13b]
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蘇軾自䟦錢塘東南皆有水樂洞泉流空巖中皆自
 然宫商又自靈隠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谿行兩山
 間巨石磊磊如牛羊其聲空礱然真若鐘聲乃知莊
 生所謂天籟者蓋無所不在也建中靖國元年正月
 某日海南還過南安司法掾吳君示舊所作石鐘山
 記復書其末
[044-14a]
  衆妙堂記
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
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謫居海南一日夢至其處
見張道士如平昔汎治庭宇若有所待者曰老先生且
至其徒有誦老子者曰𤣥之又𤣥衆妙之門予曰妙一
而己容有衆乎道士笑曰一已陋矣何妙之有若審妙
也雖衆可也因指灑水薙草者曰是各一妙也予復視
之則二人者手若風雨而歩中䂓矩葢煥然霧除霍然
[044-14b]
雲消予驚歎曰妙葢至此乎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斵
信矣二人者釋技而上曰子未覩真妙庖郢非其人也
是技與道相半習與空相會非無挾而徑造者也子亦
見夫蜩與雞乎天蜩登木而號不知止也夫雞俯首而
啄不知仰也其固也如此然至蛻與伏也則無視無聽
無飢無渴黙化於荒忽之中候伺於毫髪之間雖聖知
不及也是豈技與習之助乎二人者出道士曰子少安
須老先生至而問焉二人者顧曰老先生未必知也子
[044-15a]
往見蜩與雞而問之可以養生可以長年廣州道士崇
道大師何徳順學道而至於妙者也故榜其堂曰衆妙
書來海南求文以記之因以夢中語為記紹聖四年三
月十五日蜀人蘇某書
嘗怪東坡脫屣生死無一物可以膠其中平生貴賤險
夷履之一如遇可以為民請命者則一往無毫髪顧藉
心誠為有見於道者而好導引服氣似不能無惑於長
生之說者良不可解及讀此記而乃釋然夫生死之等
[044-15b]
於夢覺也審矣然死不得謂之覺而生亦未始非夢生
死皆夢也唯原始要終而知死生之說者則為覺人若
夫長生乆視縱有其事要亦是夢而非覺夫夢之中或
徹夜如一息或一息成經年長短皆非真實又豈得謂
短者夢而長者非夢耶軾之為導引服氣蓋亦在夢言
夢而已此於道士何徳順之請記衆妙堂也特為夢語
以答之然其夢語固長生乆視之真訣也
[044-16a]
  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
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
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風之明年
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
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
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
[044-16b]
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抃於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
而吾亭適成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
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
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盗賊滋
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
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
優游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㤀耶既以名
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
[044-17a]
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
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
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㝠㝠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

記曰天子有善讓徳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卿大夫
有善薦於諸侯士庻人有善本諸父母存諸長老此記
篇末數語殆取義於此斯義也其下學立心之始上達
天德之基乎夫士庻人有善曰惟我父母師長之教訓
[044-17b]
子弟之道當爾矣然為其父母師長者本所不有而受
此空言無實之名亦胡為者況天子之於諸侯諸侯之
於卿大夫又非父母師長之比而欲其下之有美必歸
於上抑已隘矣為君之道唯在知人善任百辟卿士乃
一人之股肱耳目也耳目聰明股肱恭重便是天君之
至正寧見股肱耳目日頌其天君曰吾所以能然者皆
天君之教訓哉至於讓徳於天益若濶逺天之為徳其
諄諄然命之乎乃曰斯義也下學立心之始上達天徳
[044-18a]
之基何歟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又曰小人以小善
為无益而不為若是乎聖人之日以善望人也雖閭巷
細民曰爾善則欣然喜曰爾不善則怫然怒若是乎民
之秉彛好是懿徳無不欲善之出於己也人人皆欲善
之出於已而聖人又日以善望人而善之名遂為人類
所必爭雖君臣之嚴分父子之至親亦且心相競焉而
不顧豈非蘄善而大不善乎莊子曰為之仁義以矯之
則并其仁義而竊之者也聖人立教盡絶其有我之私
[044-18b]
而習之於忠孝之路士庻人有善則歸諸父母師長而
己無與諸侯卿大夫有善則歸諸君上而已無與不使
絲毫有所係累以啟其殉名䘮實之漸而惟日孜孜惟
善之從豈非下學而上達歟且為父母師長者固必又
有父母師長也父母師長固皆不有也卿大夫之上有
諸侯諸侯之上有天子天子之上有天天子諸侯卿大
夫皆不有夫人不有而天有乎天固妙萬物而不有者
也軾故曰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也雖然妙萬物
[044-19a]
而不有萬物是以大有人人不自有其善天下於是大
善而豈區區焉斤斤焉飾貌矜情以諧媚君父矯誣上
天云爾哉軾斯記也幾於道矣而茅坤謂之滑稽儲欣
謂之淺製洵乎髙言不入於衆人之心也
[044-20a]
  中和勝相院記
佛之道難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學之皆入山林
踐荆棘虵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膾燔燒烹煮以肉飼
虎豹鳥烏蚊蚋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年而
後成其不能此者猶棄絶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實晝
日力作以給薪水糞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師如生
務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畧十其詳無數終
身念之寢食見之如是僅可以稱沙門比丘雖名為不
[044-20b]
耕而食然其勞苦卑辱則過於農工逺矣計其利害非
僥倖小民之所樂今何其棄家毁服壊毛髪者之多也
意亦有所便歟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
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師之所謂戒者為愚夫未達者設
也若我何用是為剟其患專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愛
其名治其荒唐之説攝衣升坐問荅自若謂之長老吾
嘗究其語矣大抵務為不可知設械以應敵匿形以備
敗窘則推墮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
[044-21a]
見輙反覆折困之度其所從遁而逆閉其塗往往靣頸
發赤然業已為是道勢不得以惡聲相反則笑曰是外
道魔人也吾之於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寶月大帥惟簡
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為記豈不謬哉然吾昔
者始游成都見文雅大師惟度器宇落落可愛渾厚人
也能言唐末五代事傳記所不載者因是與之遊甚熟
惟簡則其同門友也其為人精敏過人事佛齊衆謹嚴
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愛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
[044-21b]
及其從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國與其所以將亡
而不遂滅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畫又皆精妙冠世有
足稱者故强為記之始居此者京兆人廣寂大師希讓
傳六世至度與簡簡姓蘇氏眉山人吾逺宗子也今主
是院而度亡矣
釋氏在唐宋之交最稱有人乃軾所述如是可知本分
衲僧真同麟角也持此以概天下攝衣升座者幾無不
落其度内矣韓愈闢佛欲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果若
[044-22a]
其言佛固無絲毫增减若如軾言汰其似以求其真天
下釋子可立盡也雖然盡不盡佛亦豈有絲毫增减乎
[044-23a]
  李氏山房藏書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
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敝取之則
竭悦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敝取之而不竭
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
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耼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
後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於上國然後得聞詩之風
[044-23b]
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
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葢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
習於禮樂深於道徳非後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
者益衆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
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
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
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
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
[044-24a]
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此又
何也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
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
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巻公擇既已渉其流探其源採剥
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已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
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
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
於家而藏於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
[044-24b]
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間盡讀其所未見之書
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
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
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
而不讀為可惜也
古之立言者將以詔天下後世以行也故曰行之必可
言言之必可行孔門弟子子貢為多學而識而問一言
可終身行於孔子若是乎古所謂學不在多言唯力行
[044-25a]
何如也當是時書蓋至少世衰道微家為書而人為說
寖以多矣孟子息邪說放滛辭荀卿歴詆以為非古也
至於祖龍一炬玉石俱焚此文字之一變也漢世収亡
拾燼至於東京士多以說經進故有經明取青紫如拾
芥經不明不如歸耕之語是以先聖之法言為富貴之
㨗徑也此文字之又一變也魏晉尚清談蔑經典迨及
六朝雕琢曼辭六經掃地此文字之又一變也然而經
生守殘抱闕綿延不絶昌黎韓愈思振其衰文則近古
[044-25b]
於遺經有志而未逮然學者知有古文矣此文字之又
一變也宋承五代之凋敝穆脩歐陽修復振昌黎之業
當是時書蓋汗牛充棟矣經學藝文雜糅並列蘇軾繼
歐陽修之後其所見聞大畧相仿觀此記可以論其世
也濂洛關閩諸子出始斥俗儒記誦詞章之學求先聖
先師之意於遺經蘄物躬而淑世士風丕變然當其身
為俗所排目之為偽學顛躓困窮不得施於天下及其
歿也天下知宗尚矣而富貴㨗徑即出於道學一途轉
[044-26a]
可空談性命束書而不觀此文字之又一變也自明迄
今人誦程朱家崇孔孟尊經之效越漢邁唐然而經不
必窮行不必考更亦不必髙談性命但能帖括即取富
貴更無妨於束書而不觀此又文字之一變也嗚呼古
之立言者所以詔天下後世以行也行也者孔子謂之
行已蓋己之事而無與乎人者也若是乎古之有書所
以教人學聖賢今之有書所以教人取富貴取富貴又
不必其實而徒貌其名書之設豈端使然哉
[044-26b]
 
 
 
 
 
 
 
御選唐宋文醇巻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