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62 揅經室一集-淸- (master)


[005-1a]
揅經室一集卷五
  古㦸圖攷
說文曰戈平頭㦸也然則㦸爲不平頭之戈矣說文
解㦸曰有枝兵也義亦相成也考工記戈廣二寸內
倍之胡三之援五之倨句外博㦸廣寸有半寸內三
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是㦸之異于戈者
以有刺且倨句中矩與刺是刺同援長可省言刺五
之但曰與刺而已今世所傳周銅戈甚多而㦸則甚
鮮鄭注又多晦誤于是古㦸制不可知余于伊墨卿
太守秉綬吉金拓本冊中見一㦸乃歙程彞齋
[005-1b]
[005-1b]
[005-1b]
  匙圖考
匙所以載鼎中之牲體者易坎詩大東匙以棘禮記
雜記匙以桑說文篆作 亦當象形然古木匙之形
不可見矣通俗文曰匙首劔屬其頭類
匙故曰匙首短而便用也文選鄒陽獄/中上書注引
然則得見匙首可知匙形矣庚午冬在
京師見門下士山西劉師陸所藏古
銅匙首今繪其形于後其柄上有
旁枝卽 字旁一小枝之所以
象形者古匙以棘桑爲之
[005-2a]
 當如此形特柄長
 可以撓于鼎
 中耳
[005-2b]
  銅和考
古銅器中有下半長方形而空其下口以待冒者上
半橢圓空中如兩輪形中含銅丸望之離婁然搖之
其丸鳴於兩輪中其聲鶬鶬然考古圖載李氏錄云
是漢武帝時舞人所執之鐃遂謂之漢舞鐃誤矣鐃
者似鈴而無舌周禮所謂以金鐃止鼓樂書所云小
者似鈴執而鳴之以止鼓大者懸而擊之象鍾形薄
旁有二十四銑非此之謂此乃古車之和鑾也鑾亦
作鸞鄭氏注戴記云鸞和皆鈴也又云鸞在衡和在
軾此據大戴而云然謂鸞在衡之端和在軾之前此
[005-3a]
器近世流傳甚多其下方空處應卽冒車前軾兩柱
之耑故有旁孔以待橫貫使不致脫韓詩傳云升車
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蓋鸞近馬首乘則
馬動而鸞鳴和乃應之左氏傳云錫鸞和鈴昭其聲
也經解云升車則有鸞和之音皆此物也鑾者謂橢
圜之瘠形爾雅曰巒山嶞詩曰棘人孌孌兮婉兮孌
兮皆謂瘦削之形執其鸞刀亦象其形或以爲象鸞
鳥鳴聲者此又從其聲而生義以名鳥也和字乃桓
字同音假借字車前軾兩柱如桓楹和門然若以爲
音聲之和則誤矣
[005-3b]
[005-3b]
  璧羨考
琢玉石爲周尺徑尺之璧于周禮璧羨之說考之而
有得焉春官典瑞云璧羨以起度考工記玉人曰璧
羨度尺好三寸以爲度爾雅釋器曰肉倍好謂之璧
按爾雅之說肉倍于好卽名爲璧若中好三寸則上
下之肉各三寸共成九寸此璧之常制故玉人曰璧
琮九寸也若謂上下肉各倍于好則好得肉四分之/一九寸之璧好一寸八分畸零不成度數
别有盈尺之璧較之九寸之璧羨餘一寸此卽名
爲璧羨猶曰羨璧也此璧于上下肉三寸之外各羨
半寸合成一寸且是周圍正圜皆羨半寸合成一寸
[005-4a]
[005-5a]
[005-6a]
  棟梁考
屋材之大者曰棟曰梁以今考之棟者五架屋由東
至西最高中脊下橫木之名也今俗名/中梁梁者屋中四
前二柱/曰楹由北至南縱架柱上之木名也今俗名/駝梁
以棟宜三而梁宜二梁木上受短柱以載棟楣下架
于南北兩楹之上而更出乎南楹之南北楹之北以
載南北兩檐&KR0764自傳注或以楣冒梁而今人俗稱或
以梁冒棟於是始相淆矣今以諸經義考之爾雅釋
宮曰杗&KR0764謂之梁說文杗棟也釋名&KR0764卽廇/字流也楚
辭大招注&KR0764屋宇也據此知通乎棟與&KR0764之大材始
[005-6b]
得曰梁矣棟在南北之中&KR0764爲南北兩檐然則架乎
其間者是南北之縱非東西之橫者矣今人俗名梁
曰大駝梁爾雅于杗&KR0764謂之梁下卽繼之曰其上楹
謂之梲其字指梁而言惟梁之上方可架上楹上楹
卽短柱若楣與棟安能再加上楹乎且上楹對下楹
而言下楹卽屋中四柱梁之所加也古者大梁或作
曲形今江南屋或尙曲之橋梁之梁罶梁之梁梁輈
之梁皆是上曲之形說文以橋梁爲本/訓棟梁之梁無訓故西京賦曰
亘雄虹之長梁結棼橑以相接西都賦曰因瓌材而
究奇抗應龍之虹梁皆明乎其如虹之曲長也列子
[005-7a]
曰韓娥鬻歌餘音繞梁惟其梁有空虚相架之處故
可云繞長門賦曰委差參以槺梁槺虚也爾雅自柣
謂之閾至落時謂之&KR2646皆專釋門戸之名其間楣謂
之梁一語乃專指一門一戸上之小橫木亦借梁楣
以爲名所謂門楣非屋楣不可以此與杗&KR0764謂之梁
之大梁相混也古屋五架正中曰棟再南一架則稱
楣故儀禮鄕射禮記曰序則物當棟堂則物當楣鄭
注曰正中曰棟次曰楣前曰庪是也聘禮公當楣再
拜公食大夫禮當楣北鄕注此者伹當云兩楹之上
橫木曰楣卽明矣今鄭氏乃兩引爾雅楣謂之梁一
[005-7b]
語遂致學者久惑不知爾雅楣謂之梁乃專指門戸
之上而言不但梁非正梁卽楣亦非正楣與儀禮當
楣之楣迥别不然曷重釋梁也說文日&KR2482門樞之橫/梁從木冒聲爾雅楣
謂之梁釋文楣亡悲反或作&KR2482亡報反是陸德明本/作楣而或本作&KR2482也許氏則&KR2482爲門樞之横梁與秦
名屋櫋聯爲楣兩物爾名然/鄭氏所見爾雅漢本則作楣曷由知梁架楹上更出
楹南也五架之屋棟次曰楣楣前曰庪庪者懸而出
之之名爾雅曰祭山曰庪縣儀禮飮射禮但曰鉤楹
內由楹外而已不聞兩楹前更有兩柱如今人之屋
有檐柱也旣無檐柱則前霤檐宇何所支庪是必梁
之曲而下者更出乎兩楹之南橫檐一木以爲檐霤
[005-8a]

  古劔鐔臘圖考
古劔鐔臘之名之制及古劔之存于今者已見之歙
程氏通蓺錄矣予在京師又得一古劔其劔首鐔與
通蓺錄同不過如今胡桃之半殻而已吹之殊無大
聲莊子所謂吹劔首者吷而已矣尙未合也余門生
[005-8b]
錢塘陳均自秦中歸得古劔柄其首之鐔乃隆起空
中旁有一孔如人鼻孔大吹之其聲噭然淸高聞于
百步之外又其莖上之臘作四出長鬛形如今梔子
花蒂莖上小銅釘周滿留手不滑亦不刺手不必緱
纒特其臘以上之劔身折去耳必如此則臘之所以
名臘獵獵然如長鬛者乃可見也今程氏及余所藏
之劔其鐔臘皆僅具其名而簡其形制者也陳氏劔
柄乃考工之本制本形也莊子書所謂劔夾卽臘也
以其夾劔身也戰國策馮煖所彈之長鋏卽夾也臘
也左傳所謂長鬛者相卽其義也爰考之并圖其形
[005-9a]
[005-10a]
[005-11a]
  鐘枚說
予所見古鐘甚多大小不一而皆有乳乳卽考工記
之所謂枚也其枚或長而銳或短而鈍或且甚平漫
鐘不一形竊思古人製器必有所因此枚之設將爲
觀美耶未足觀也然則欲此纍纍者何用乎乙丑春
余在杭州鑄學宫之樂鐘與程氏瑤田李氏共算
其律以定其范將爲黃鐘者及鑄成則失之爲夾鐘
矣鑄工曰若不合者當用銅錫傅其內可改其音余
乃令其别擇一鐘挫其乳之銳者乳鈍而音改矣夫
乃知考工但著摩磬之法而不著摩鐘之法者爲其
[005-11b]
枚之易摩人所共知不必著於書也
   字瓦拓本跋
嘉定錢君旣勤得古瓦作 字上下左右作四神形
甚奇古可愛並爲之考曰周豐宮之瓦 卽聲引鄭
康成大射儀注證之斯言諒矣元謂說文此卷豐豐
二字注皆被後人刪改其義久晦說文曰豐豆之豐
滿者也从豆象形此誤矣當云豐豆之豐滿者也从
豆 象形 聲說文曰豐行禮之器也从豆象形此
亦誤矣當云豐行禮之器也从豆凵象形 聲二徐
尙不知 之爲聲宜更不知 之爲聲因而刪改耳
[005-12a]
鄭君大射儀注云豐字从豆&KR1969聲此正鄭君精于六
書之驗鄭注三禮多用說文此當許君舊說鄭引之
也何以明 之爲聲也丯字古拜切古音與豐字同
一部古音平聲脂微齊皆灰上聲旨尾薺駭賄去聲/至未霽祭泰快夬隊廢入聲術物迄月沒曷末
黠鎋薛皆/同爲一部詩三百篇古韻朗然可按丯字雖未見於
詩而害字從丯得聲如泉水三章二子乘舟二章蕩
八章悶宮五章其用韻之處皆與上聲禮體澧鱧最
近則豐字之从丯得聲也明矣不特此也 部次于
丯部許云从木推丯元謂此下亦當有丯亦聲三字
徐氏不知而刪之耳 與豐亦同部相近也从丯得/聲者尙
[005-12b]
有夆㓞二字從㓞得聲者有齧挈/契/絜恝六字皆與豐字同部豐豐从豆 皆
聲凵 爲象形凵 與 原可不相聯屬故古文
豐字無凵明可省去又說文豐字上六畵皆當左低
右高作 形今本作 平畵者訛俗無以下筆舉此
數證質之旣勤審定之庶無蔡中郞不分豐豐之誚

  與程易疇孝廉方正論磬直縣書
通藝錄論考工記磬直縣于鼓上及鼓右之際設孔
已明白大著于儒林無疑義矣今又得讀汪君孝嬰
推算所以中縣之數以孔爲衡樞而平其衡直其
[005-13a]
繩其理益明元竊謂磬縣重法如等子法以遠勝近
也蓋股之所積少而鼓之所積多以少稱多而縣能
直者鼓下垂而近股外揚而遠股如等錘鼓如等盤
與五金孔其等繫也磬直縣已見之通藝錄六證記
矣元又謂考工記磬氏經文本明言直縣曷言經文
本直縣也磬氏曰已上則摩其旁已下則摩其耑所
謂摩其耑者股之上角向天如圭之耑者也圭有耑
故曰瑞瑞者上銳之形也所謂摩其旁者鼓之外邊
所以曰旁也若非直縣曷曰耑也耑之一字直縣之
確證也 製磬之工于旣設孔之後卽不能再改
[005-13b]
孔矣于是縣之而股或昻而上是鼓少重也乃摩其
鼓之旁抑股或墜而下是股少重也乃摩其股之耑
如此則輕重相稱而縣直矣二鄭注謂上下爲聲之
淸濁似誤矣經所謂旁者乃鼓厚一寸之處若摩厚
爲薄是摩廣三寸之面不得云旁矣且若摩其耑之
兩面則股必減輕縣者不直矣
  王伯申經義述聞序
昔郢人遺燕相書夜書曰舉燭因而過書舉燭燕相
受書說之曰舉燭者尙明也尙明者舉賢也國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
[005-14a]
未腊者璞周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乃
鼠也夫誤會舉燭之義幸而治誤解鼠璞則大謬由
是言之凡誤解古書者皆舉燭鼠璞之類也古書之
最重者莫逾於經經自漢晉以及唐宋固全頼古儒
解注之力然其間未發明而沿舊誤者尙多皆由於
聲音文字假借轉注未能通徹之故我
朝小學訓詁遠邁前代至乾隆間惠氏定宇戴氏東
原大明之高郵王文肅公以淸正立朝以經義敎子
故哲嗣懷祖先生家學特爲精博又過於惠戴二家
先生經義之外兼覈諸古子史哲嗣伯申繼祖又居
[005-14b]
鼎甲幼奉庭訓引而申之所解益多著經義述聞一
書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旁徵曲喻而得其本義之
所在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頤曰吾言固如是數千年
誤解之今得明矣嘉慶二十年南昌盧氏宣旬讀其
書而慕之旣而伯申又從京師以手訂全帙寄余余
授之盧氏盧氏於刻十三經注疏之暇付之刻工伯
申亦請余言序之昔余初入京師甞問字於懷祖先
生先生頗有所授旣而伯申及余門余平日說經之
意與王氏喬梓投合無間是編之出學者當曉然於
古書之本義庶不致爲成見舊習所膠固矣雖然使
[005-15a]
非究心於聲音文字以通訓詁之本原者恐終以燕
說爲大寶而嚇其腐鼠也
  王伯申經傳釋詞序
經傳中實字易訓虚詞難釋顏氏家訓雖有音辭篇
于古訓罕有發明所頼爾雅說文二書解說古聖賢
經傳之詞氣最爲近古然說文惟解特造之字如亏/凷
而不及假借之字如而/雖爾雅所釋未全讀者多誤是
以但知攸訓所而不知同迪攸與由同由迪古音相/轉迪音當如滌滌之从
攸笛之从由皆是轉音故迪/攸音近也釋名曰笛滌也但見言訓我而忘其訓
爾雅言間也/卽詞之間也雖以毛鄭之精猶多誤解何况其餘
[005-15b]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其終風諸
說每爲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書今二十年伯申侍
郞始刻成釋詞十卷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
而共證此快論也元昔敎浙士解經曾謂爾雅坎律
銓也爲 聿詮也字之訛辛楣先生韙之又謂詩鮮
民之生書惠鮮鰥寡鮮皆斯之假借字詩綢直如髮
如當解爲而髮乃實指其髮與笠/同非比語傳箋並誤老子夫佳兵者不
祥之器佳爲佳同/惟之訛老子夫佳二字相連爲辭者/甚多若以爲佳則當云不祥
之事不/當云器若此之疇學者執是書以求之當不悖謬於
經傳矣論語曰出辭氣斯遠鄙倍可見古人甚重詞
[005-16a]
氣何况絕代語釋乎
  焦氏雕菰樓易學序
周易爲羣經之首古今治此學者獨多有列國人之
易有漢人之易有晉唐人之易有宋人之易荀虞之
易漢學也所存古法尙多自王輔嗣以老莊言易易
全空矣靜而思之㩁而論之聖人之造易也象因卦
生辭因象著大之天地山川小之井鮒車鬼豈如詞
人屬文隨意掞藻乎是必有一定不易之辭與字存
其中焉易有爻有位豈如今人并互體亦不論乎是
必有錯綜經緯千變萬化極變易之道存其中焉易
[005-16b]
有吉凶悔吝豈如今人三錢占瞽者能之乎是必有
不盡之言與意隨所遇之而取决焉乃今求之晉以
後之易皆不能使易之經文語語有因字字有據然
則空論而已古聖人造易必不若是江都焦氏居北
湖之濱下帷十餘年足不入城市尤善於易取易之
經文與卦爻反覆實測之得所謂旁通者得所謂相
錯者得所謂時行者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盡
騐其往來之迹于經文之中而知其所以然蓋深明
乎九數之正負比例六書之假借轉注而後使聖人
執筆著書之本義豁然大明於數千年後聞所未聞
[005-17a]
者驚其奇見所未見者服其正卓然獨闢確然不磨
雖使義海以下諸賢衆咻之而不能折其說此我
大淸文治之所以軼乎前也豈焦君一人之所通哉
焦君之易之爲書也曰章句十二卷曰通釋二十卷
易圖畧八卷其大旨見於圖畧而旁通三十證尤爲
顯據可例其餘或曰比例爲圖因其末之同而遡其
本如此則所通不幾多乎元曰此正可見聖人之易
錯綜參伍化裁推行聖人不能一一悉舉之特各于
相通處偶舉一隅以示其例而賅其餘若其因事而
揲筮因卦而求象必有一定之法亦必有無盡之言
[005-17b]
使各象變適于各事以决吉凶是以左傳筮辭更出
于今易辭之外藉曰非也何以折其三十證之所說
哉或曰通釋多因假借而引申之不幾鑿乎元曰古
未有字先有言有意言與意立乎諸字未造以前伏
羲畫☰☷而定其言與意至倉頡始造乾坤之字故
徒言遯而遯與豚同意徒言疾而疾與蒺同意傳謂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卽此道也若立乎其後而分執
之蓋未知聲音文字之本矣藉曰非也虞翻何以豚
魚爲遯魚韓詩外傳何以蒺藜爲據疾哉元與焦君
少同遊長同學元以服官愧荒所學焦君乃獨致其
[005-18a]
心與力于學其初治易也亦不圖至斯乆之如有所
牖而此學竟成元于嘉慶十九年夏速郵過北湖里
中見君問易法君匆匆于終食間舉三十證語元元
卽有聞道之喜及至江西時時趣其寫定寄讀讀竟
而敘其本末如此傳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其是學
之謂乎嘉慶二十一年夏四月
  與郝蘭皋戸部論爾雅書
古人字從音出喉舌之間音之所通者簡天下之大
言之所異者繁爾雅者近正也正者虞夏商周建都
[005-18b]
之地之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于王都之正言也予
姻家劉端臨台拱之言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雅言
者誦詩讀書從周之正言不爲魯之方言也執禮者
詔相禮儀亦以周音說禮儀也小雅大雅皆周詩之
正言也劉氏此說足發千古之蒙矣然則爾雅一書
皆引古今天下之異言以近于正言夫曰近者明乎
其有異也正言者猶今官話也近正者各省土音近
于官䛡者也揚雄方言自署曰輶軒使者絕代語釋
别國方言夫絕代别國尙釋之况本近正者乎言由
音聯音在字前聯音以爲言造字以赴音音簡而字
[005-19a]
繁得其簡者以通之此聲韻文字訓詁之要也大戴
記小辨一篇足明爾雅之學小辨者一知半解之俗
學也魯國當時或有此學猶漢急就章宋王安石字
說之類然不可考矣小辨之學易爾雅之學難故孔
子曰社稷之主愛日又曰士學順辨言以遂志順與
訓通借卽訓詁之訓遂志者通其意也不學其訓則
言不辨意不通矣又曰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
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爾雅以觀于古足以辨言矣
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夫亦固十變之稘由
不可旣也而况天下之言乎孔子此數言述爾雅之
[005-19b]
學甚明何後儒之昧昧也訓詁錯則言語錯執古聖
之書以小辨破其言而齗齗論之道義皆錯矣使古
聖人見後人如此錯解之也必啞然笑曰吾所言本
不若是也是以不明爾雅之學則五經四書皆鼠璞
矣今子爲爾雅之學以聲音爲主而通其訓詁余亟
許之以爲得其簡矣以簡通繁古今天下之言皆有
部居而不越乎喉舌之地孔子曰辨言之樂不下席
余與子接席而辨之其樂何如
  與高郵宋定之論爾雅書
定之足下蒙問爾雅注義欲撰爾雅集注一書誠說
[005-20a]
經之盛心也元昔亦嘗有志于此徒以宦轍鮮暇力
有未逮耳竊謂注爾雅者非若足下之㴱通乎聲音
文字之本原不能何也爲其轉注假借本有大經大
緯之部居而初哉首基其偶見之蹟也山水器樂草
木蟲魚諸篇亦無不以聲音爲本特後人不盡知耳
如巒山墮義與考工鳬氏兩欒毛詩棘人欒欒義同/氿泉義與考工車軌出兩轂中義同槮涔同音假借
毊簥從高得聲得義虋赤苗之與毳衣如璊之璊立/死椔之與輪菑接菑蜆縊女之與磬天絸羽蜠大而
險之與典同險聲/音義皆相通證故以聲音文字爲注爾雅之本則
爾雅明矣其引生明生魄以證哉引夏屋逸書以證
權輿多寡有無無關輕重也懷祖先生之於廣雅若
[005-20b]
膺先生之於說文皆注爾雅之矩矱此事足下識超
而年富正宜及早爲之古注之善者采之淺者誤者
棄之其有新義卽下已意不拘郭氏一家之學兼采
友人精確之說要當以精義古音貫串證發多其辭
說爲第一義引經傳以證釋爲第二義也
[005-21a]
[005-22a]
[005-1a]
揅經室三集卷五
  紀文達公集序

朝賢俊蔚興人文鬱茂鴻才碩學肩比踵接至於貫
徹儒籍旁通百家修率情性津逮後學則河間紀文
達公足以當之夫山川之靈篤生偉人恒間世一出
河間獻縣在漢爲獻王封國史稱獻王修學好古實
事求是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被服儒術六藝具
舉對三雍獻雅樂答詔策文約指明學者宗之後二
千餘年而公生其地起家甲科厯躋淸要
[005-1b]
高宗純皇帝命輯四庫全書公總其成凡六經傳注
之得失諸史記載之異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
奥提綱溯源徹委所撰定總目提要多至萬餘種考
古必衷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光
稽古之聖治傳於無窮準諸獻王之冩定周官尙書
禮禮記孟子老子厥功尢茂焉
國家舉大典禮恭進頌冊恭和
聖製
御製諸作皆從心所發雍容揄揚有穆如之風公受
兩朝知遇有所疏奏皆平徹閒雅爲對揚軌儀請試
[005-2a]
士子春秋文以左氏傳立論輔以公羊穀梁二傳而
廢胡氏傳尢爲有功經學他所著撰體物披文不襲
時俗所爲詩直而不伉婉而不佻抒冩性靈醖釀深
厚未嘗規橅前人罔不與古相合蓋公鑒於文家得
失者深矣公著述甚富不自裒集故多散佚公之孫
香林員外勤爲搜輯者數年得詩文集十六卷梓以
行世屬序於元元以科名出公門生門下初入都公
見元所撰書稱許之自入詞館聞公議論益詳蓋公
之學在於辨漢宋儒術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僞
主持風會非公不能至於此集雖非公所自勒然亦
[005-2b]
足以覘全量矣
  王文端公文集挍本跋
王文端師詩文不自以爲重蓋公所重在立朝風節
也公薨後公子堉時收羅雜稿寄至江西屬元編刻
之元乃手編爲葆淳堂集若干卷又訂成年譜一卷
付之梓梓成元匆匆移河南爰以板寄閩是時公子
巳出守閩郡矣板中誤字頗多同門友李許齋賡芸
手挍一過改補之此李公手挍本也故跋之
  淩母王太孺人壽詩序
吾友淩次仲官寕國敎授明年太孺人壽八十有一
[005-3a]
將稱觴於學齋以書來屬元爲文書諸屏元與次仲
交久且深凡以詩爲壽者元固宜序其事矣次仲長
元七年合志同方誼若兄弟以故知太孺人最悉太
孺人姓王氏海州舊族次仲嘗謂元日昔先君子以
依親戚自歙客海州娶太孺人某兄弟實生於是焉
某六齡而孤兄年二十有六貧不能自給太孺人鬻
簪珥使就塾師讀書麤記名姓而巳少長習賈于市
往往爲人所紿太孺人曰汝爲賈而恥與人爭利恐
難成宜從事于學然學非蘄爲博士弟子之謂也必
通經立行爲古之儒焉且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005-3b]
吾有汝兄侍養汝其游四方就師友以成之於是次
仲乃挾書出游博通經史善屬文尢精三禮及推步
之學乾隆辛丑與元訂交於揚州問學相長各期束
身修行少有所表見於世以無忝所生未幾次仲入
都翁覃溪先生奇其才敎以制舉業勉之應試遂以
巳酉庚戌兩榜成進士次仲例選知縣投牒吏部改
敎授以奉母是時天下識與不識無不重次仲之學
行者嗟乎次仲生東海僻陋之鄕非太孺人朂之以
游則鬱鬱與駔儈老矣烏能顯名於天下哉癸丑元

[005-4a]
命視學山東詣熱河
行在元與次仲同爲王韓城朱大興兩公所得士時
次仲寓韓城公直廬元往别焉公於座中謂之曰吾
不能强子改冷官子願之甚善且吾亦嘗爲此然非
耐貧不可也今次仲之貧如故而循陔致養閉戸著
書其志趣爲何如太孺人怡然安之其德敎又何如
也至於疇昔砥厲之言尙冀始終無負他日太孺人
登期頤上壽元當躋堂賦詩爲諸交游倡焉
  里堂學算記序
數爲六藝之一而廣其用則天地之綱紀羣倫之統
[005-4b]
系也天與星辰之高遠非數無以效其靈地域之廣
輪非數無以步其極世事之糾紛繁頤非數無以提
其要通天地人之道曰儒孰謂儒者而可以不知數
乎自漢以來如許商劉歆鄭康成賈逵何休韋昭杜
預虞喜劉焯劉炫之徒或步天路而有驗於時或著
算術而傳之於後凡在儒林類能爲算後之學者喜
空談而不務實學薄藝事而不爲其學始衰降及明
代寖以益微閒有一二士大夫畱心此事而言測圓
者不知天元習囘囘法者不知最高謬誤相仍莫能
是正步算之道或幾乎息矣我 國家稽古右文昌
[005-5a]
明數學
聖祖仁皇帝御製數理精藴
高宗純皇帝欽定儀象考成諸編研極理數綜貫天
人鴻文寶典日月昭垂固度越乎軒轅隸首而上之
以故海内爲學之士甄明度數洞曉幾何者後先輩
出專門名家則有若吳江王 闇錫闡淄川薛儀甫
鳳祚宣城梅徵君文鼎儒者兼長則有若吳縣惠學
士奇婺源江愼修休寕戴庶常莫不各有譔
述流布人間蓋我 朝算學之盛實往古所未有也
江都焦君里堂與元同居北湖之濱少同遊長同學
[005-5b]
里堂湛㴱經學長於三禮而於推步數術尢獨有心
得比輯其所著加減乘除釋八卷天元一釋二卷釋
弧三卷釋橢一卷總而錄之名里堂學算記書成而
屬元序之元思天文算學至今日而大備而談西學
者輒詆古法爲觕疏不足道于是中西兩家遂多異
同之論然元嘗稽考算氏之遺文汎覽歐邏之述作
而知夫中之與西枝條雖分而本幹則一也如地爲
圓體則曾子十篇中巳言之七政各有本天與郄萌
日月不附天體之說相合月食入於地景與張衡蔽
於地之說不别熊三拔簡平儀說寓渾於平而崔靈
[005-6a]
恩巳立義以渾葢爲一矣的谷四方行測剏蒙氣反
光之差而姜岌巳云地有游氣蒙蒙四合矣然則中
之與西不同者其名而同者其實乃彊生畛域安所
習而毁所不見何其陋歟里堂會通兩家之長不主
一偏之見於古法穿穴十經研求三數而折中乎劉
氏徽之注九章西法隨事立說闡其隱祕而日月五
星之果有小輪與夫日月五星本天之果爲橢圓與
不則存而不論昔蔡中郞撰十意未竟上言欲思惟
精意扶以文義潤以道術著成篇章今里堂之說算
不屑屑舉夫數而數之精意無不包簡而不遺典而
[005-6b]
有則所謂扶以文義潤以道術者非邪然則里堂是
記固將以爲儒流之典要備六藝之篇籍者矣元少
略涉斯學心鈍不能入㴱且以供職中外斯事遂廢
今見里堂成此書敬且樂焉吾鄕通天文算學者
國朝以來惟泰州陳編修厚耀最精今里堂之學似
有過之無不及也
  舊言堂集後序
昔陸士衡觀才士之所作而得其用心良以用心之
地觀之實難靈均以降大同以前昭明觀之可謂審
矣自兹以降李唐趙宋文體變遷士衡昭明非能逆
[005-7a]
覩者也學者身處近代遙隔前徽享其所素習屏其
所未知執以一端蔽夫衆體何其陋也吾師烏程孫
松友先生學博文雄尤深選學摰虞劉勰心志實同
夫且上溯初唐下沿南宋百家書集體裁所分古人
用心靡不觀覽是以濡墨灑翰兼擅衆長不泥古而
弃今不矜今而廢古曩撰四六樷諙二十篇各窮源
委冠以敘文學者誦習得研指趣今哲嗣復裒刻殘
稿爲舊言堂集四卷諸所擬議咸具兹篇又其古今
體詩托跡中唐衷以風雅文家能事亦備於斯元籍
列門生舊被敎澤凡師心力所詣略能仰見一二謹
[005-7b]
爲後序以諗文家
  綠天書舍存草序
裴山錢中丞幼勤于學工於文孝于節母余丙午歲
入京師蚤相友善已酉同榜成進士入翰林登堂拜
母益相愛重洎余出使在外裴山直軍機相見爲稀
及裴山亦出撫粤楚遂不相見矣中間以詩相酬和
者頗多彼此半逸其稿庚午辛未間
天子方重用之而裴山遽以病卒
天子傷悼故於飾終之典有加焉裴山有一女曰德
容程太夫人愼于擇壻松相國譽余子祜于太夫人
[005-8a]
太夫人旣見祜甚愛之曰吾早識雲臺雲臺與吾子
善且祜致佳遂締姻焉太夫人手一囊付祜之母曰
此亡兒之詩需雲臺訂之余受而讀之始見裴山前
後數十年詩筆之全其詩風格淸超性情縝宻粹然
想見其爲人裴山將母至勤而不盬于 王事可謂
泰山之竹冉冉孤生朝陽之桐萋萋盡力者矣余旣
爲作傳復刪存其詩編爲六卷刋于廣州卑其嗣子
承志俾世守之嗟乎人生聚散心跡奚可預計哉當
丙午丁未間余與裴山居京師嘗共乘敝車以文藝
相示俄爲翰林曷嘗有一言及于外省官又曷嘗有
[005-8b]
一言及于兒女子乃二十七年而裴山卒又四年而
太夫人卒嗚呼一星後曙古人所哀微雲抹山賤子
何忝書成酹酒悲從中來存殁之情結于涕泗矣嘉
慶歲戊寅十月序于羚羊峽舟中
  孫蓮水春雨樓詩序
上元孫君蓮水之詩葢出于隨園而善學隨園者也
蓮水從隨園游奉其所論所授者以爲詩而本之以
性情擴之以游歴以故爲隨園所深賞有一代淸才
之目而蓮水亦動必曰隨園吾師也不敢少昧所從
來謂蓮水之詩非出于隨園不可然隨園之才力大
[005-9a]
矣門徑廣矣有醇而肆者亦有未醇而肆者使學之
者不善益其所肆者而肆焉以爲出于隨園而隨園
不受也卽不敢肆其詞而遺其醇焉以爲出于隨園
而隨園亦不受也吾觀蓮水之爲詩清麗有則唐人
正軌也且不苟作不多作意必新警語必逋峭一字
未安吟想累日所以性情正而詞氣醇與其肆于詩
之外無寕有所蓄於詩之中吾固曰此唐人正軌而
善學隨園者也乾隆乙卯春予識蓮水于歴下同爲
蓬萊觀海之遊嘉慶已未冬又同爲武林之遊詩中
蹤跡略可見壬戌夏五蓮水歸秣陵訂春兩樓詩爲
[005-9b]
書數語于卷首秣陵山水淸麗而壯予不見之久矣
今春雨樓中詩境相似爲掩卷凝思者久之
福謹案蓮水名韶
  華陔草堂書義序
今平湖令尹嘉定李同年許齋早年以經術名於江
南及從錢辛楣前輩遊盡得其學經史文辭披華擷
實六書九數靡不綜覽乾隆丙午秋朱石君師典試
江南合經策以精博求士於是平湖以第四人中式
元以第八人中式相見于春明性情學術契若兄弟
也庚戌石君師總裁會試會元旣定擬之曰此似江
[005-10a]
南李許齋及揭曉拆封自第六人始平湖寔第六人
大嗟訝繼拆第一人乃歙朱蒼楣文翰蓋蒼楣亦以
經史爲根抵兼工漢晉古文酷似平湖者吾師之所
以取士吾友之所以受知皆於書義中具見全量然
則平湖之全量不可以書義盡之實可於書義見之
矣平湖事母孝出爲孝豐德淸平湖三縣令以潔白
養政聲聞都下毛詩序曰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白
華孝子之潔白也斯文有焉且讀斯文者當知寓經
疏史志于明人法律之中爲近時獨闢之徑未可以
尋常程式比也
[005-10b]
  王柳邨種竹軒詩序
予昔聞翠屏洲王君名久矣歲丙寅丁卯間相遇于
揚州讀所著詩驚異之心爲之下旣乃爲翠屏洲之
遊洲在焦山北岸桃柳數萬株襍之以竹人跡罕至
江潮到門置詩人於此間安得不異於是相與選訂
本朝詩集于曲江亭上此江蘇詩徵所由昉也此後
予馳驅南北别數年復以癸酉春相會于楊子江上
同訂詩徵已四千餘家王君復出柳邨詩選屬序之
予軍艘轉運畢迴舟泊高明寺夜雨瀟瀟春鐙搖焰
讀是詩至子夜歎其體裁正情性眞才雄氣靜將擬
[005-11a]
之古人其靖節耶明遠耶正字摩詰耶嘉州蘇州耶
抑子美太白耶將母同復於晚唐後擬之無相似者
夫乃歎其洵有異于時俗之所爲也王君身處蓬茅
名滿海内布衣而老必爲傳人是集亟當刻板以貽
同志王君子名屋年尙幼已工詩有佳製曷附錄數
詩于集後以誌家學
  䢴上集序
元曩輯淮海英靈集揚州圖經翻閱各家詩集于䢴
上事蹟特詳未嘗不歎風氣人物園池觴詠每藉當
時名家别集疊見側出掩卷凝想如將見之明代
[005-11b]
國初不具論近年馬氏玲瓏山館材力非甚饒健也
徒以聚書好客扶助風雅迄今家貧書散而故宅&KR0785
瓏一石猶得歌于松嵐觀察詩集中餘可知矣觀察
工詩善書甲子乙丑間僑居揚州勒所得詩爲一卷
曰䢴上集體格藴藉如漁陽在揚州時相遇之客則
有若吳穀人胡西庚洪稚存方子雲王惕甫樂蓮裳
諸君子遊讌之地則有若篠園康山休園白沙翠竹
江村各園亭相主之人則有若沈旣堂江子屏楊竹
廬江文叔諸舊家詩之以䢴上而得歟抑䢴上之得
人詩也余故幸䢴上不甚陋尙得屢見于各家之詩
[005-12a]
甚且以此專勒集名也福案觀察劉/大觀聊城人
  惜陰日記序
漢書云脩學好古實事求是後儒之自遁于虚而爭
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也豈河間獻王竟逆料而知
之乎我
朝儒者束身脩行好古敏求不立門戸不涉二氏似
有合于實事求是之敎仁和宋氏咸熙潛修力學丙
辰丁巳間助予䉵集經詁在精舍中爲前一輩學者
嘉慶辛未入都以所著惜陰日記相質其間考訂經
史古籍皆據實以求是非沈篤澹雅之才能若是乎
[005-12b]
  存素堂詩續集序
時㠶先生詩前集元爲之刋於杭州收入靈隱書藏
後集未挍刻而先生卒先生子中書桂馨以稿寄江
西屬訂而桂馨又卒廻憶二十餘年交誼傷悼不巳
念先生具良史才主持詩派衷于雅正足爲後學之
式平生學問交游敦篤靡已元雖勞于積牘感先生
之誼亟爲挍閱付刻其年譜一卷乃先生子錄寄雜
稿敘成者亦加刪定附于續集之首福案時㠶翰林/學士法式善
  是程堂集序
予於浙西見文筆三人曰陳白雲曰查伯揆曰屠孟
[005-13a]
昭白雲文筆淸古拔俗伯揆則宏麗矣孟昭學于白
雲而友于伯揆故其風骨文采出于其閒年雖少而
波瀾老成三人皆館閣才也乃白雲以進士授知懸
伯揆不願舉進士以舉人就知縣孟昭成進士入翰
林矣復改知縣所治之縣各著循聲是天將使其循
良之政早及于民不徒以文學掩壯年歲月也儀徵
吾邑也地處大江之濱北接淮河繁劇難治孟昭領
此邑裕如也邑累于稅孟昭自除之邑有難獄孟昭
力斷之邑民貧且惰孟昭以木棉蠶桑耕織爲敎而
民化之邑有鹽梟日益橫孟昭聚武士擒治之民閒
[005-13b]
頌聲日騰達聞于遠方其政成矣而其文筆復裒然
成集知不以政廢其學且其所以爲學者卽其所以
爲政也余早識孟昭之才與學于吳山讀書之時余
雖抗顔然今邑民也知其循政親切不誣兹序其集
在于甲戌自今以往政績文學懋勉益上者當與年
俱進烏得以此百里地十四卷書衡量之耶福案孟/昭名倬
  徐雪廬白鵠山房集序
昔張楊園先生幼孤貧受業于其母母召之曰孔孟
秪兩家無父兒也是以旣長而得蕺山之傳自古孤
根危露得母節激厲而成其學者多矣豈非席豐者
[005-14a]
易淪于草木貞苦者可勒于金石哉武康徐雪廬孝
亷予昔一覽而異其才旣而屢試之知其幼被賢母
苦節之教是以行誼文筆卓然有成其詩矢正音而
持雅裁淸遠峻潔不移于俗駢體文得齊梁初唐之
遺交遊旣廣乃莫不知爲賢母之子克自樹立無忝
所生者予昔所以試雪廬者在文筆兹序其集豈在
文筆哉束廣微補詩曰白華朱萼被于幽薄予爲雪
廬誦之福案雪廬/名熊飛
  郭書屏鸛井集序
余在浙與守令言民事無暇言詩文然守令中有學
[005-14b]
者未嘗不知之鄞縣令郭君可典文誌其人也鄞爲
海疆劇於海寇郭君拊之多循聲郭君閩中進士予
每令其鞫海中閩盜悉知其鄕語以故鞫盜甚多得
其情無酷枉者余考績卓異薦之其先爲海上汎舟
之役近乃奉總督檄采銅於滇夫渤澥之大昆池之
遙極其遊矣所爲詩爾雅眞摯實事求是亦足以紀
其所遊鵬之所摶鵾之所徙乃可以擬之鸛井云乎

  靈芬館二集詩序
靈均之騷類性體物無所不有唐宋人詩各成流派
[005-15a]
卽以爲同出于騷亦無不可吾讀靈芬館詩二集而
益有悟于此吳江郭君頻伽臞而淸如鶴如玉白一
睂與余相識于定香亭上其爲詩也自抒其情與事
而靈氣滿天奇香撲地不屑屑求肖于流派殆㴱于
騷者乎或惜其久試未第惟以文得名予曰不然新
舊唐書列傳夥矣全唐人詩亦夥矣予未見繙讀唐
書之人多于繙讀全唐人詩之人也然則亦各蘄至
于不朽滅而已矣何惜焉郭君廣涉歴喜交游山川
芳草所助者實多所爲古文辭雅潔奥麗有古人法
度所塡蘅夢詞浮睂樓詞淸婉穎異具宋人正音卓
[005-15b]
然名家久爲王蘭泉吳穀人諸先生所推重殆亦乞
靈于騷而揚其淸芬者歟福案頻/伽名麐
  畫舫錄序
揚州畫舫錄十八卷儀徵李君艾塘所著也揚州府
治在江淮閒土沃風淳會達殷振
翠華南巡
恩澤稠疊士曰以文民日以富艾塘于是綜蜀岡平
山堂諸名勝園亭寺觀風土人物仿水經注之例分
其地而載之以上方寺至長春橋爲草河錄以便益
門爲新城北錄以北門爲舊城北錄以南門爲城南
[005-16a]
錄小東門爲小秦淮錄分虹橋外爲虹橋上下東西
四錄分蓮花橋外爲岡東錄岡西錄蜀岡錄共十六
卷别紀工段營造錄舫扁錄二卷凡郡縣志及汪光
祿應庚平山堂志程太史夢星平山堂小志趙轉運
之璧平山堂圖志所未載者咸紀於此或有以楊衒
之孟元老之書擬之者元謂楊孟追述往事此錄則
目覩
昇平也或有疑其采及瑣事俗談者元謂長安志敘
及坊市第宅平江紀事兼及仙鬼詼諧俗諺此史家
與小說家所以相通也且艾塘爲此垂二十年考索
[005-16b]
于志乘碑版咨詢于故老通人采訪于舟人市賈其
裁製在雅俗之閒洵爲深合古書體例者元受讀而
服其善因序其略俾知吾鄉承
國家重熙累洽之恩始能臻此盛也福謹案李/君名斗
  王竹所詞序
詞人之作小令以五代十國爲宗守其派者有晏氏
父子歐陽公張先秦觀賀鑄毛滂諸人慢曲以淸眞
白石爲宗沿其流者有吳文英張炎盧祖臯高觀國
王沂孫周宻蔣捷陳允衡諸人自元明以來傳染草
堂結習而花閒集樂府雅詞絶妙好詞諸書之遺意
[005-17a]
莫或窺尋無怪乎詞學之不振也王子竹所㴱於詞
三十年前卽以之名大江南北兹復手自刪訂埽去
骩骳從俗之作其所存者小令則寓穠纖於簡厚慢
曲乃如溪流㴑風波紋自行而冷光翠色一望演漾
不可盡蓋於四聲二十八調中獨得唐宋人精髓㴱
於此者乃知其爲必傳也福案竹所名/初桐太倉人
  羣雅集序
昔歸愚宗伯訂别裁集謂王新城執嚴滄浪之意選
唐賢三昧集而于少陵鯨魚碧海或未之及此宗伯
獨親風雅之旨其實新城但于三昧集持此論耳其
[005-17b]
裁僞體與宗伯固無岐趣也近今詩家輩出選錄亦
繁終以宗伯去淫濫以歸雅正爲正宗與其出奇標
異于古人之外無寗守此近雅者爲不悖于三百篇
之旨也丹徒王君柳邨之論詩也以宗伯爲歸近日
數大家聲氣炫赫之時王君獨去之若凂抱殘守拙
以爲吾恐其言之或非雅也以故伏處大江金焦兩
山之北渚而交遊亦幾徧于海内用是著錄
國朝別裁以後諸家之詩積成卷袟名之曰羣雅集
卽以歸愚宗伯居首雖爲先輩友人錄其著作而編
詩大恉亦卽在是蓋巳汎濫于宋元諸家及明嘉隆
[005-18a]
前後之蹊徑門戸而折衷而得所歸焉又何慮近時
門逕之少有出入者乎王君以未定之草示元屬元
爲序元將入
覲馬首戒途囱遽未徧讀而其大旨已得覽之乃爲
之序
  重刻宋本太平御覽敘
太平御覧一書成于太平興國八年北宋初古藉未
亡其所引秦漢以來之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
考其書傳于今者十不存二三焉然則存御覽一書
卽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洵宇宙間不可少之
[005-18b]
古藉也惜世所行者自明人刻本外鮮有善冊吳門
黃蕘圃主事有刊本三百六十六卷乃前明文淵閣
宋刻殘本又五百廿卷亦依宋鐫所抄其餘缺卷並
從各家舊抄過錄予乙丑丙寅間在雷塘庵取明黃
正色本屬友人密加謄校知黃本顚倒脫落至不可
讀與明活字板相似其偏旁之訛更無論矣且彼本
妄據彼時流傳經藉憑臆擅改不知古書文義深奥
與後世判然不同淺學者見爲誤而改之不知所改
者反誤矣或其間實有宋本脫誤者但使改動一字
卽不能存宋本之眞不能見重于後世故余所謄挍
[005-19a]
者以全依宋本不改一字爲主今此刻本又皆全依
余所校者付梓且精挍再三不滋舛脫足使藝林偁
快後世委心古藉古人皆藉是更垂不朽矣
  郝戸部山海經牋疏序
左傳稱禹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姦禹鼎不可見今山
海經或其遺象歟漢書藝文志列山海經于形法家
後漢書王景傳明帝賜景山海經河渠書以治河然
則是經爲山川輿地有功世道之古書非語怪也且
與此經相出入者則有如逸周書王會楚辭天問莊
子爾雅神農本草諸書司馬子長于山經怪物不敢
[005-19b]
言之史家立法之嚴固宜耳然上古地天尙通人神
相雜山澤未烈非此書末由知已郭景純注於訓詁
地理未甚精徹然晉人之言已爲近古吳氏廣注徵
引雖博而失之蕪襍畢氏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而
訂正文字尙多疎略今郝氏究心是經加以牋疏精
而不鑿博而不濫粲然畢著斐然成章余覽而嘉之
爲之栞板以傳郝氏名懿行字蘭皐山東棲霞人戸
部主事余已未總裁會試從經義中識拔實學士也
家貧行修爲學益力所著尙有爾雅疏諸書蘭皐妻
王安人字瑞玉亦治經史與蘭皐共著書于車鹿春
[005-20a]
廡之間所著有詩經小記列女傳注諸書于此經疏
並多校正之力亦可尙異之也
  宋本附圖列女傳跋
此圖當分别觀之余甞見唐人臨顧愷之列女傳圖
長卷其中衣冠人物與此圖皆同若衞靈公所坐之
低屏&KR0238室女所倚之木柱顧圖中皆有之絕相似否
則誰能畫柱爲枯株之形也觀其宮室樹石如孟母
圖中書院之類或有宋人所增然卽此尙可見宋屋
之形至于人物鐙扇之類定爲晉人之筆無疑且恐
晉人尙本于漢屏風也
[005-20b]
  杭州紫陽書院觀瀾樓記
康熙四十二年浙江鹽法道高公熊徵創建紫陽書
院於杭州省城紫陽山下有詩十二章分詠其地今
之聽事北向者爲樂育堂堂後高屋三楹拾級乃登
者爲五雲深處折而東有池廣一畝湛然淸深曰春
草池池上水閣南向今名凌虚者曰南宫舫東向者
曰簪花閣池南有山如重巘山之空明處皆南宋人
所抉剔曰别有天曰尋詩徑曰巢翠亭曰螺泉曰鸚
鵡石曰筆架峰曰垂釣磯鸚鵡石側之校經亭爲元
所建山之最上者曰看潮臺臺久圯嘉慶八年都察
[005-21a]
院巡鹽使者延公因書院生徒日多附課者皆給以
膏火之資席不敷坐乃建高樓五楹以冠此山移樂
育堂朱子栗主祀於樓下祀魁星於樓上藉爲生徒
藏修息游之地本孟子之義名之曰觀瀾樓斯樓處
山之顚俯視城市萬屋鱗次長江如帶環曲於外若
其風日流麗波濤不驚越山淸遠澄流東下有足觀
者又若潮汐自海亹騰駕而來雲馳雷動震曡心神
發皇耳目更有足觀者然則學者觀瀾之術可知矣
觀于海者難爲水游聖門者難爲言聖言莫大於孔
子海瀾莫大於浙江善乎趙岐之言曰所覽大者意
[005-21b]
大觀小者志小朱子之言聖道大而有本學者漸乃
能至生徒之登斯樓者莫不志於大道成章乃達敎
生徒以學者亦將操此術於盈科之流水以觀之矣
使者名延豐滿洲人家世甲科䘏商愛士使浙四年
多惠政書院院長王君名宗炎蕭山進士深於經術
學行醇厚生徒三百二十有八人董斯工者敎官楊
秉初丁治時五月朔甲午
  諸城劉氏族譜序
禹貢曰海岱惟靑州諸城在漢爲琅邪郡今屬靑州
故乾隆二十一年宰相劉文淸公以翰林視學安徽
[005-22a]
賜詩有曰海岱高門第也嘉慶十九年諸城劉氏共
修族譜成以前明宏治由碭山遷諸城之祖爲始祖
迨今三百二十餘年傳十四代列表者八百二十一
人誌其祠墓記其遷徙井然秩然何其愼也劉氏之
望二十有五漢唐以來將相名人不可勝數今諸城
譜謂碭山以上不可稽不妄推世系又何愼也唐書
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今諸城文正文淸兩公
非徒爲宰相且爲賢宰相天下仰之族譜不因宰相
而修而賢相更足立族譜之望嗚呼此
聖翰所以特許爲海岱高門第也烏有
[005-22b]
先帝巳推高門第而猶不本老泉族譜序意亢宗睦
族奠系分房者乎是譜之修非止世家之乘且裨
國史之表誠不可緩于今日矣元爲文正公門生門
下之士文淸公亦爲館師今大司農又同榜進士也
大司農以譜屬元爲序元不敢辭敬書大義僭附卷
末云爾
  岱頂重獲秦刻石殘字跋
泰山秦李斯石刻厪存二十九字乾隆初年碧霞宫
火石失世間拓本最可寶貴故余以舊拓本合漢延
熹崋山碑同摹刻于揚州北湖也嘉慶二十年前任
[005-23a]
泰安縣常熟蔣君因培在岱頂玉女池水中搜得殘
石二尙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字新搨淸朗
如故洵爲快事後之攬者當有感焉
  葵考
葵爲百菜之主古人恒食之詩豳風周禮醢人儀禮
諸篇春秋左氏傳及秦漢書傳皆恒見之尓雅于恒
食之菜不釋其名爲其人人皆知也故不釋韭蔥之
名而但曰藿山韭茖山蔥尓雅不釋葵其曰菟葵芹
葵戎葵蔠葵皆葵類非正葵亦韭蔥之例也六朝人
尙恒食葵故齊民要術載種葵術甚詳鮑昭葵賦亦
[005-23b]
有豚耳鴨掌之喻唐宋以後食者漸少今人直不食
此菜亦無知此菜者矣然則今爲何菜耶曰古人之
葵卽今人所種金錢紫花之葵俗名錢兒淑氣卽蜀/葵二
字吳人/轉聲者以花爲玩不以葉充食也今之葵花有四
種一向日葵高丈許夏日開黃花大徑尺一蜀葵高
四五尺四五月開各色花大如杯此二葵之葉皆粗
澀有毛不滑不可食惟金錢紫花葵及秋葵葉可食
而金錢紫花葵尤肥厚而滑乃爲古之正葵此花高
不過二尺許花紫色單瓣大如錢葉雖有五歧而多
駢誠有如鮑明遠所謂鴨掌者異于秋葵之葉大多
[005-24a]
歧不駢如鶴爪也齊民要術稱葵菜花紫今金錢葵
花皆紫無二色不似蜀葵具各色秋葵色淡黃也左
傳云葵猶能衞其足杜預注云葵傾葉向日以蔽其
根曹植表云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爲之廻光然
向之者誠也王篇云葵葉向日不令照其根此皆言
葵之葉能衞其根卽葛虆庇本根之義非言其花向
日自轉也藿爲豆葉豆之花亦豈向日而轉哉予嘗
鋤地半畝種金錢紫花之葵翦其葉以油烹食之滑
而肥味甚美南中地暖春夏秋冬皆可采食大畧須
地肥而葉嫩大如錢乃甘滑儀禮士虞禮稱之曰滑
[005-24b]
者以此又余嘗登泰山其懸崖窮谷曲磴幽石之間
無處無金錢紫花之葵皆山中自生非人所種山中
人采其葉烹食之但瘦耳然則世人雖久不食之而
名山古地尙有畱存者矣說文云藿豆之少也余嘗
種豆采其葉苗食之味亦美葵葉之味與藿正相似
益可知古人葵藿並舉之義秋葵葉嫩時亦可食但
此與葵性相近終非正葵葵之花開于夏此則至秋
始開其葉不能四時常可種食耳
  化州橘記
按志橘紅出化州者佳化州四鄕多橘以城内者爲
[005-25a]
佳城内多橘矣以及聞州衙譙鼓者爲致佳及聞鼓
之橘多矣以衙内蘇澤堂前者爲致佳蘇澤堂前秪
兩樹矣尢推頼氏園中老樹一株爲致佳老樹久枯
其根下生新樹今數十年高丈許故復稱老樹賴氏
守此世爲業買者就樹摘之以示其眞花多實少之
年一枚享千錢雖官不能攫之園中近老樹者數十
株亦佳然惟老樹皮紅有白毛㦸手香烈而味辛識
者入手能辯之夫蘇澤堂橘官物也徵之者多則州
牧不暇給長官若買之則官不受價否則攫而巳予
于庚辰十一月過州知賴園之橘可買也命僕人入
[005-25b]
園訪老樹賴叟曰老橘賣巳盡惟零丁數枚矣卽以
數千錢摘之賴叟其古橘中人歟或云化城多蒙石
蘇澤堂當石上而賴園老樹根下蒙石之力或更巨
物性所秉或亦然歟
  自鳴鐘說
自鳴鐘來自西洋其制出于古之刻屚小學紺珠載
薛季宣云晷屚有四曰銅壺曰香篆曰圭表曰輥彈
元謂輥彈卽自鳴鐘之制宋以前本有之失其傳耳
酉洋之制器也其精者曰重學重學者以重輕爲學
術凡奇器皆出乎此而其佐重學以爲用者曰輪曰
[005-26a]
螺是以自鳴鐘之理則重學也其用則輪也螺也古
屚壺盛水因屚滴水水乃漸減遂以爲輪之轉運是
水由重而漸減爲輕也自鳴鐘以鐵爲卷置銅鼓之
中捩之使屈其力力由屈求伸亦由重而漸減爲輕
也鐘凡二鼓一鼓以記時一鼓以擊鐘記時之筩外
纏綆以奪弟二塔輪之力塔輪者形如臥塔所以受
綆也塔輪奪弟三中心輪之力記時之鍼管乎中輪
中心輪奪弟四直輪之力直輪奪弟五齒輪之力若
齒輪無物以節之使齒聲其數以漸退則各輪之力
不勝鼓中鐵卷之力砉然立解其綆頃刻巳盡而其
[005-26b]
卷亦驟伸矣故有懸鎚往來揺動藉以節之與齒輪
之齒相應齒輪漸退則四三二輪亦遞退綆漸解而
卷漸伸也擊鐘之筩外纏綆以奪弟二塔輪之力塔
輪奪弟三擊輪之力擊輪者外管擊齒内樹杙以動
鐘鎚弟三撃輪奪弟四鳥頭輪之力弟四鳥頭輪奪
弟五小輪之力弟五小輪奪弟六風輪之力若無風
輪使其力少重而滯于轉則其擊鐘也甚速無節矣
擊鐘之鼓其機亦管乎時輪時至則擊齒缷而鼓中
鐵卷之力伸矣伸少者擊少伸多者撃多擊畢則齒
礙而關其力以待後時或以二鉛錘代鐵卷之力則
[005-27a]
無兩鼓其爲重學也益明兩鼓各輪皆合于二銅版
其合也皆螺釘之力其轉也皆輪之力究其塔輪與
鐵卷亦皆螺旋也綜其理皆由重以減輕故曰重學
也此制乃古刻屚之遺非西洋所能剏也
  淸遠峽記
踰庾嶺而南至淸遠縣凡南雄韶州連州之水皆滙
流過淸遠峽始至三水縣南趨于海此峽兩山相對
水出其間峽北有飛來寺立寺門與隔岸人可呼而
相與語甚狹也然而三郡千里之水舍此無由入海
觀其曲折夾束貫行之勢亦奇矣若水舍此而别有
[005-27b]
所由則此間計惟數十畝平田耳指寺前叱犢之地
謂爲古揚㠶之地誰其韙之凡水分流有二者最易
畱其一塞其一此峽之上古無分流故千古不塞也
又安知古亦有二流已塞其一而畱此一也三江者
禹貢所著也南江在今蕪湖以上漢書地里志水經
注皆有分江水豈誑後人耶今塞耳或人疑池州寕
國之間皆山無古江之故道此未多歴地形也余歴
地所見如淸遠峽最狹者有二焉一則浙江桐廬縣
之七里瀧一則廣東高要縣之羚羊峽此二山行水
之地形皆與淸遠等而羚羊峽過廣西一省之水爲
[005-28a]
尢巨豈可足未繭于衆山之中而遽斷其爲無是哉
  新建南海縣桑園圍石工碑記
南海縣之西南有西樵山焉勢高而基厚連綴甘竹
飛鵞各小阜盤礡數十里西北兩江之水所共抱而
洩海者也此山古必居海潮中數千年兩江泥沙附
山而渟漸渟漸廣山之距水亦漸遠于是始有田田
患大水之浸于是北宋以後始圍以隄始有桑園圍
之名田之未圍隄也大水浸之則泥沙加積焉一年
積二三分厚之泥沙百年卽高一二尺厚之田地自
有隄而田無水患地亦不復加高然而順德香山新
[005-28b]
會下游之海變爲田者愈久愈多下游之田旣多則
上游兩江浩瀚之水難速洩以難速洩之水抱不復
加高之田水高田低且以不堅之隄捍之烏能不險
而潰哉 國朝以來屢經修築以衛民生溯宋元明
事載前碑誌不具述余于嘉慶二十二年冬初&KR0681
是年夏水決三丫基民命田稼所傷實多察知歲修
資少乃籌庫資發商生息歲得銀四千六百兩以濟
之然終不能無大患南海人伍元蘭伍元芝兄弟並
官刑部郞捐銀六萬兩新會人盧文錦前官工部郎
捐銀四萬兩請于險處皆建石隄以障之其險者如
[005-29a]
三丫基禾义基天后廟大洛口吉贊橫基諸處隄上
用條石曡之隄坡隄根用磈石護之共叠石一千六
百餘丈護石二千三百餘丈始斯役者南海令仲振
履終斯役者南海令吉安躬斯役而勞心力者佐貳
顧金臺李德潤舉人潘澄江何毓齡等二十五年工
成用銀七萬五千兩餘銀還之三部郞三部郞不願
復受請以濟三水縣隄及公事之用夫桑園圍内數
十里如一小邑隄若潰則順德龍山諸地兼受其衝
伍與盧無田廬在其中乃捐銀至十萬之多志在保
障可謂好義而樂善者矣是役也工鉅用多不可不
[005-29b]
奏而行二十四年元會同撫部奏奉
旨允行道光元年以工竣奏且請照禮部建坊例奬
伍盧以坊題
欽定樂善好施四字奉
旨又允行余閱水師出虎門歸過順德歴斯圍各險
處勘其工謁 海神廟致禱焉且誡圍中各堡紳士
耆老等自兹後歲逢大水土隄之薄者厚之低者崇
之漏者塞之石隄之壞者增之脩之磈石之卸者増
之壘之官士請樹碑以記其事書此付之庶幾此一
方永臻安定焉
[005-30a]
  恩平茶阬硯石記
嶺南恩平縣南廿餘里溪盡處入山又廿餘里有巖
曰茶坑産異石嘉慶初山民始掘之持至端州端州
硯工見之曰此非吾端石何佳乃爾于是端州工始
采爲研以冒端州石端州老坑石幾盡阬閉不復采
今采者新阬耳新阬有魚腦靑花火捺鸜鵒眼諸色
與老阬同恩平石無魚腦靑花而石中有黃龍火捺
綠眼又多綠胍或縱橫相交此則端巖所少矣端州
新阬潤而滑不發墨恩平石雖不及老阬而發墨勝
于新阬端州之石割于洞故石外無皮製硯者必削
[005-30b]
其磽确使中規矩恩平石則天成橢扁三角等形積
萬小石戴土成大巖&KR1176&KR1176碎泐不相連屬采之者如
拆壁掘地而得甎或重數十觔或重數十兩石外有
皮色裹之或黃如霜葉或紅如橊皮如燕支或綠如
蕉葉如苔錢如荇帶如蛛絲或皴如松皮或斑如虎
皮或靑綠如古彝器剖之其中或有黃龍紋如氣水
之流或有綠紋如繩線之結或靑綠數層相叠種種
形色與端巖大異而硯工必盡去其異者以冒端巖
故二十年其名未顯余近知此石佳惜其久冒端巖
而不自立名也爰命硯工買石畱其形色而琢爲硯
[005-31a]
且記之
福謹案泐說文解爲水之理非石裂也而考工記/曰石有時以泐則泐字似有裂意今觀各坑石一
大塊之中復有文理順其理擊之卽裂研工指之/日此水線也凡石皆有水線石久卽裂裂必從水
線之理由此可證攷/工說文互明之義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序
余從韓桂舲大司㓂獲識仁和王君文誥於嶺南王
君學識淹通深於史所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尤
精博匪特聚百家爲大成更可訂元修宋史之舛陋
余於接席間歴扣王君致力於蘇詩之處王君曰蘇
詩編年注不始於施德初與顧禧也當元豐間坡公
[005-31b]
遷黃彭城陳師仲爲編述密徐二郡所作古律以寄
事載東坡集中今王龜齡集注姓氏錄彭城陳師道
後載有陳希仲以其注内劉共父或稱洪父張敬夫
亦稱欽夫例之是希仲註卽師仲也其後坡公北歸
有前後集編年註則趙次公宋援李德載程縯四家
也李敬齋載在古今黈謂之四註本繼有林子仁者
復附益之改四註爲五註考子仁於政和中賜號高
隱處士而自政和上溯建中靖國僅一十七載註已
兩刋德洪親見黃魯直而謂坡公海外詩中朝士大
夫編集已盡可爲崇觀時刋行四註五註之證是編
[005-32a]
年註出於北宋者也次公同時有趙䕫者嘗知榮州
納交於叔黨別創爲分類註垂三十年而刋於紹興
之初自鳴一家復有師民瞻任居實孫倬李堯祖四
家接踵於後其爲體例一本於䕫而取編年五註並
納入之是爲八註十註庚溪詩話轂乾道初梁叔子
入對阜陵謂近有趙䕫等註軾詩甚詳而龜齡集註
序則云舊得八註十註考䕫序其詩分五十類自爲
單行與編年五註各不相牟乃刋定後閱三十五年
而阜陵目爲趙䕫等註此卽䕫註五註並入八註十
註之證䕫序仍以分類弁首故云趙䕫等也龜齡集
[005-32b]
註實由八註十註推廣今編年五註猶有存者檢對
龜齡集註其入選者十有六七亦惟此十家註獨賅
備與龜齡增輯諸家繁簡懸殊此是十家分合具可
考也龜齡在隆興朝力持國是阜陵方倚爲用其不
及集註者龜齡亦僅有此八註十註而已殆至乾道
漸知諸將不足用於是一力請外專以及民爲務而
其排纂亦在此時以阜陵不及集註考之是書成後
六年矣呂伯恭廣䕫註爲七十八類龜齡實主呂本
故集註亦七十八類載入姓氏錄伯恭名下而䕫之
分類亡今其序猶存而與集註分類不符由於此也
[005-33a]
龜齡序又云自八註而十自十註而百均之百人此
又八註十註積累至百之證計其所均之人列門牆
預後進者爲黃魯直陳無已秦少儀潘邠老王直方
劉無言曾公衮晁沖之韓子蒼李商老潘仲達蘇養
直釋祖可出魯直西江派者爲謝無逸洪朋高子勉
楊信祖夏均父何人表洪芻饒德操李希聲謝㓜槃
徐師川洪炎汪信民釋巽中流入播遷號耆舊者爲
王性之汪彦章林敏中呂居仁王長源江端本元不
伐林子來通計北宋註可知者四十七家南渡傳閩
學者爲劉子翬黃通老陳體仁汪聖錫龔實之胡邦一
[005-33b]
衡劉共父張南軒呂伯恭甄雲卿登朝籍及閒放者
爲張孝祥汪養源吳明可馮圓仲芮國器胡元任鹿
伯可陳少章王壽朋葉飛卿丁鎭叔孫彦忠項用中
葉思文喻叔奇王百朋張器先傅薦可通計南宋註
可知者三十一家此編年累改爲分類&KR1672爲集註之
大略也施德初登張孝祥榜龜齡出五載始入爲著
作佐郞其與顧禧爲編年註應在淳紹之時據陸游
原序槪論作詩事實而下云德初絶識博學係指題
下施註紀事又謂助以顧禧該洽係指句下顧註徵
典紀事引本集欒城史傳不載出處徵典引經史子
[005-34a]
集外藏悉載出處顯屬二手卷端施氏顧氏以次標
列亦可與序參證卷中疵議趙䕫程縯等註輒曰舊
註而於次公間一標名其編年依仿五註亦見施顧
所因又凡原引經史正義已盡則避去佐以別載此
緣施顧不時繙檢五註十註是以相爲表裏所在符
合其體段概可知矣施宿爲餘姚令乞序於游至嘉
定付刋已較集註後出三十五年凡刋五十五年至
景定而曼漶鄭羽爲淮東倉汰其字大小七萬一千
五百七十七計一百七十九版自此流入元明無復
表見而集註有元刋者則已增入劉須溪註須溪在
[005-34b]
宋爲國博終於元季書雖元刋内有𥙷列數家當卽
須溪所爲其去宋刋固不遠也
國朝康熙間宋牧仲得施顧殘本邵子湘取肆本分
類補綴因以編年爲施註而目肆本分類爲王註沿
說至今肆本省七十八類爲三十類在前明已有之
而不詳所自或言此出吳興茅本而新安朱本復省
爲二十九類然迥非龜齡集註之面目此後查夏重
得影鈔施殘本翁君覃溪得牧仲施刋本馮君星實
兼得宋刋編年五註後集及元刋龜齡集註夏重補
施星實王施並補參覈得失皆能赴其力之所至然
[005-35a]
於各註遞爲乘除而貫串一氣卒無有言其義者此
編年註出於南宋近又兼并分類之大略也余復讀
王君之書知其涉歴諸家精校博考然後能集諸家
之成而發其所未及王君葢謂變法改法之不明則
由於史陋朔黨洛黨之不辨則由於史諱紀時紀事
之不當則由於註誣改編補編之不確則由於註淆
此皆於兩公本事未嫻貫於心而徒馳騖於外故其
岐舛脫闕治之愈棼爰創立總案以統各詩復訂正
誌傳以統各案而補所不備於蘇海識餘中於是擊
空踐實而裁爲具體意向畢達其前之以王補施也
[005-35b]
先因肆本轇轕莫測誰某論者無徵五註集註出馮
君星實猶以南渡後爭尙蘇學牋解人衆爲言葢相
沿王註悉出南宋乙舊說耳王君乃嚴趙呂之類別
窮施顧之編年上追豐祐下逮貞元發明北註南註
先後變易成於風會且其旁搜遠紹氣類源流通感
分合本末明晰泰然大同是皆確有所據足補前註
之未逹矣坡公立朝犯難語言文字志節不磨得王
君發之始無所遺誠括衆美而舉其全矣余適覯是
書之成復問而知其心得之要著於簡端俾海内讀
是書者由是而擴蘇公詩之意洵盛事也
[005-36a]
  學海堂文筆䇿問
問六朝至唐皆有長於文長於筆之稱如顔延之云
竣得臣筆測得臣文是也何者爲文何者爲筆何以
宋以後不復分别此體
  男福謹擬對日自明人以唐宋八家爲古文於
  是世之人惟知有唐宋古文之稱竊考之唐以
  前所稱似不如此也唐人每以文與筆並舉又
  毎以詩與筆並舉是筆與詩文似有别也由唐
  溯晉則南北朝文筆之稱多見於史分别更顯
  矣况金樓子文心雕龍諸書極分明哉謹綜六
[005-36b]
  朝唐人之所謂文所謂筆與宋明之說不同而
  見於書史者不分年代類列之以明其體矣
  漢書樓䕶傳長安號曰谷子雲筆札
  晉書蔡謨傳文筆議論有集行於世
  宋書傅亮傳高祖登庸之始文筆皆是記室參
  軍滕演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自此後至於
  受命表䇿文誥皆亮辭也
  南史顔延之傳宋文帝問延之諸子才能延之
  日竣得臣筆測得臣文
  北史魏高祖紀帝好爲文章詩賦銘頌有大文
[005-37a]
  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書温子昇傳熙平初中尉東平王匡召辭人
  以充御史同時射䇿者八百餘人子昇與盧仲
  宣孫搴等二十四人爲高第於時預選者爭相
  引決匡使子昇當之皆受屈而去搴謂人日朝
  來靡旗亂轍者皆子昇逐北遂補御史時年二
  十二臺中文筆皆子昇爲之
  北史温子昇傳張臯寫子昇文筆傳于江外
  北齊書李廣傳廣曾薦畢義雲於崔暹廣卒後
  義雲集其文筆十卷託魏收爲之叙
[005-37b]
  陳書陸琰傳其所製文筆多不存本後主求其
  遺文撰成二卷
  劉師知傳師知好學有當世才博涉書傳工文
  筆
  徐伯陽傳伯陽年十五以文筆稱
   按文筆之分稱此最顯然有别
  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云古人之學者有二今
  人之學者有四夫子門徒轉相師受通聖人之
  經者謂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於辭
  賦則謂之文今之儒博窮子史但能識其事丕
[005-38a]
  能通其理者謂之學至如不便爲詩如閻纂善
  爲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謂之筆吟咏風謡
  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而學者率多不便屬辭守
  其章句遲於通變質於心用學者不能定禮樂
  之是非辯經敎之宗旨徒能揚榷前言抵掌多
  識然而挹源知流亦足可貴筆退則非謂成篇
  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筆端而已至如文者
  惟須綺縠紛披宫徵靡曼脣吻遒會情靈揺蕩
  而古之文筆今之文筆其源又異至如彖繫風
  雅名墨農刑虎炳豹鬱彬彬君子卜談四始李
[005-38b]
  言七畧源流已詳今亦置而弗辨潘安仁淸綺
  若是而評者止稱情切故知爲文之難也曹子
  建陸士衡皆文士也觀其辭致側宻事語堅明
  意匠有序遣言無失雖不以儒者命家此亦悉
  通其義也徧觀文士畧盡知之至于謝元暉始
  見貧小然而天才命世過足以補尤任彦升甲
  部闕如才長筆翰善緝流畧遂有龍門之名斯
  亦一時之盛夫今之俗搢紳稚齒閭巷小生學
  以浮動爲貴用百家則多尙輕側涉經記則不
  通大旨苟取成章貴在悅目龍首豕足隨時之
[005-39a]
   義牛頭馬髀彊相附會等張君之弧徒觀外澤
   亦如南陽之里難就窮檢矣
    按福讀此篇與梁昭明文選序相證無異呈
     家大人家大人甚喜曰此足以明六朝文
    筆之分足以證昭明序經子史與文之分而
    余平日著筆不敢名曰文之情益合矣
   劉勰文心雕龍總術篇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
   爲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按文筆之義此最分明蓋文取乎沈思翰藻
    吟咏哀思故以有情辭聲韻者爲文筆从聿
[005-39b]
   亦名不聿聿述也故直言無文采者爲筆史
   記春秋筆則筆是筆爲據事而書之證
  南史孔珪傳高帝取爲記室參軍與江淹對掌
  辭筆
  陳書岑之敬傳之敬始以經業進而博涉文史
  雅有辭筆
   按辭亦文類周易繫辭漢儒皆謂繫辭爲卦
   爻辭至今從之繫辭上下篇云聖人設卦觀
   象繫辭焉以明吉凶又云聖人有以見天下
   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
[005-40a]
    其吉凶是以謂之爻又云繫辭焉而命之動
    在其中矣又云繫辭焉以盡其言據此諸文
    則明指卦爻辭謂之繫辭孔子之上下二篇
    乃繫辭之傳不得直謂之繫辭也今本無傳/字釋文王
肅本原/有傳字其謂之繫辭者繫屬也繫辭卽屬辭
    猶世所稱屬文焉爾然則辭與文同乎曰否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趙岐注云文詩
    之文章所引以興事也辭詩人所歌詠之辭
    是文者音韻鏗鏘藻采振發之稱辭特其句
    之近于文而異乎直言者耳又按辭本是詞
[005-40b]
   字說文詞意内而言外也从言从司釋名曰
   詞嗣也令撰善言相續嗣也然則詞之从司
   卽有繫續之意詞爲本字辭乃假借也唐以/前毎
稱善屬文此古義/也宋後此稱少矣孔子十翼繫辭傳文言皆
   多用偶語而文言幾于句句用韻繫辭雖是
   傳體而韻亦非少繫辭傳上下篇用偶者三/百二十六用韻者一百一
十與/家大人所舉文言/中偶句韻語之義相合此文與辭區別之
   證亦文辭與言語區别之證也楚國之辭稱
   楚辭皆有韻楚辭乃詩之流詩三百篇乃言
   語有文辭之至者也
[005-41a]
   王充論衡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
   頌紀載乃彰萬世
    按此筆卽記事之屬
   梁書任昉傳昉尤長載筆才思無窮
    按南史本傳作尤長爲筆沈約傳云彥昇工
    於筆攷禮記史載筆任彥昇長于碑版亦記
    事之屬故曰筆
   唐書蔣偕傳三世踵修國史世稱良筆
    按此筆亦記事之屬
   陳書徐陵傳世祖高宗之世國家有大手筆必
[005-41b]
  命陵草之
  陸瓊傳瓊素有令名深爲世祖所賞及討周廸
  陳寶應等都官符及諸大手筆並敕付瓊
   按此筆謂詔制碑版文字故唐張說善碑誌
   稱燕許大手筆
  梁書劉潛傳潛字孝儀秘書監孝綽弟也幼孤
  兄弟相勵勤學並工屬文孝綽常曰三筆六詩
  三卽孝儀六孝威也
   按詩亦有韻者故與筆對舉明筆爲無韻者
   也上曰工屬文下曰筆曰詩蓋詩卽有韻之
[005-42a]
   文與㪚體稱筆有别
  南齊書晉安王子懋傳文章詩筆乃是佳事
   按此文章是有辭有韻之文詩又有韻之文
   之一體故以文章詩筆並舉
  梁書庾肩吾傳簡文與湘東王論文曰陽春高
  而不和妙聲絕而不尋竟不精討錙銖覈量文
  質有異巧心終愧妍手是以握瑜懷玉之士瞻
  鄭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閩鄕而歎息詩
  旣若此筆又如之
  北史蕭圓肅傳圓肅撰時人詩筆爲文海四十
[005-42b]
  卷
  劉禹錫中山集祭韓侍郞文子長在筆予長在
  論持矛舉楯卒不能困
  趙璘因話錄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
  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金元好問詩云/杜詩韓筆愁來
讀似倩麻姑癢/處搔本于此
  杜甫寄賈司馬嚴使君詩賈筆論孤憤韓詩賦
  幾篇
   按此皆以詩與筆並舉
  南齊書高逸傳歡口不辨善於著筆
[005-43a]
   按此筆爲無藻韻之著作之名
  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
  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温潤箴
  頓挫而淸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
  平徹以閑雅說去/聲煒曄而譎誑
   按此賦賦及十體之文不及傳志葢史爲著
   作不名爲文凡類于傳志者不得稱文是以
   狀文之情分文之派晉承建安已開其先昭
   明金樓實守其法
   家大人開學海堂于廣州與杭州之詁經精
[005-43b]
    舍相同以文筆策問課士敎福先擬對爰考
    之如右 家大人以爲此可與書文選序後
    相發明也命附刻于三集之末
[005-44a]
[005-1a]
揅經室二集卷五
  嚴忍公子餐方貽傳
錢塘嚴杰通經術余詁經精舍翹材生也爲忍公先
生之八世孫子餐先生之七世孫方貽先生之六世
姪孫生以其家狀請爲傳遂合傳之曰
嚴武順字忍公明餘杭人父大紀嘉靖乙未進士官
太常寺正卿公補增生八南京國子監生而頴異七
歲爲詠蟁詩輒驚人及壯與兄調御弟勑相師爲學
海內偁三嚴先生武順學以正誼明道爲宗尢究心
於經世之務諸史傳志得失成敗制度沿革靡不通
[005-1b]
其源委善古文詩詞篆隸行草亦善鑒别尊彝書畫
生平坦直勇於赴人之急守已嚴義利之辨動以古
人爲師所著有古秋堂詩文集十二卷鑑閣集四卷
讀史質疑二十卷子沆
沆字子餐幼讀書以孝聞爲詩古文浸沈六經史漢
爲西泠十子之冠善射命中無虚發順治十二年進
士改庶吉士
御試第一十三年
帝諭吏部庶吉士敎習已一年授爲科道果有忠言
讜論始不負所學沆授兵科給事中沆疏言臣蒙
[005-2a]
恩簡庶常
特授言職正矢忠報效之日伏念
皇上側席焦勞求治甚切而諸臣習爲故常因循諉
卸積弊不除六部大臣總司政紀近遇大政會議皆
借端推諉稽時廢事請以後事在某部滿漢堂官先
盡心參酌詳列上陳
勑下廷議可否裁定請
旨卽關地方利病亦不得輒諉督撫查議致延時日
而卸職任至諸臣條奏因時變通豈無足錄亦當虚
公酌量不得執泥成規止以無庸再議塞進言路得
[005-2b]
旨所言是嚴沆可謂不負作養所疏議行旋歴吏科
戸科刑科禮科給事中太僕寺少卿僉都御史宗人
府府丞左副都御史沆在臺省先後疏言各省皆有
經制額兵又諸路遣滿兵駐防互爲犄角今遇警卽
請禁兵以致勞師靡餉宜專責成各督撫提鎭標兵
精加選鍊與駐防兵同心協勦不得專藉請援自疎
職守各省廢弁宜令囘籍不得仍畱舊地蓄丁製械
南北水驛不得借起運官物名色横索牽夫攔截鄕
民充夫解役僉解逃人途次强住民房需索搆釁請
嚴行禁止立限舖遞刊榜懸示戸部各差囘部例應
[005-3a]
考核再准掣差今徃徃惜掛欠之名遲年餘未考核
者宜立限掣差堂官親注冊督撫請吿理宜候代乃
具疏後閉門養安曠廢數月宜嚴申飭吏部文選考
功二司宜擇有才望者調用皆議行十三年疏云大
軍進征湖廣川湖總督不能兼制請專設四川總督
從之十月授倉場侍郞公試士以公明著康熙丁酉
江南科場舞弊各省舉人皆覆試惟公所主山東試

㫖不必覆試已未
詔舉鴻博科朱彝尊方象瑛魏禧皆公所薦舉也十
[005-3b]
七年卒於官所著有北行日錄二卷臯園詩文集四
卷奏疏十二卷子曾榘
曾榘字方貽早傳家學才識超越善行楷書康熙三
年進士由庶吉士授廣西道御史十一年補河南道
御史在臺疏言刑部民命每奉有所擬太重尙輕之
㫖卽此類推凡六部各案事同罰異引例不當者更
多地方利病下部題覆者動偁毋庸再議大抵滿漢
司員多而意見不一始則議論參差繼且因循推諉
及限期旣迫草率具奏請嚴申飭督撫保舉貢監吏
員異途出身人請詳列居官政績聽部察議庶庸流
[005-4a]
不致冐濫皆議行十二年以父任僉都御史迴避十
七年丁父憂二十一年補江南道御史二十八年補
右參議尋轉遷鴻臚寺卿三十年遷通政使十月遷
太僕寺卿三十一年遷副都御史三十六年授兵部
右侍郞三十九年卒於官公廉謹自厲居官無所儲
殁之夕幾無以爲殮有詩文集四卷
  順昌縣訓導伊君墓表
君諱應聚字文起號淸泉爲商阿衡之苗裔世居汴
州陳畱陳畱有古莘城唐末諱顯者入閩至寕化居
焉二十世至淸泉君君明諸生君生明季入
[005-4b]
本朝由生員歲貢入成均選順昌縣訓導時値耿逆
之變有僞劉將軍者擾郡縣劫君使從逆君誓死不
爲動笞榜極苦卒不能屈以免於難康熙中年天下
無事有司舉賓筵之典君三爲鄕飮正賓卒於康熙
辛卯十月二十有六日年八十有三葬城西謝家科
娶陰宜人管宜人子爲臯爲臯生經邦縣學生經邦
生朝棟乾隆己丑進士刑部安徽司主事官至光祿
寺正卿貤贈君奉政大夫又數十年朝棟子秉綬復
以己酉進士刑部郞知揚州府事於戲君以校官値
變守正不屈大節如此卓然傳矣細行雖不書可也
[005-5a]
  瑞州府學敎授浦亭阮公墓表
公姓阮諱湖字少川號浦亭先世系出晉陳畱阮瑀
瑀後遷巴陵宋名子宗者始遷新建名逵者宋承事
郞名宣名簡者皆宋進士簡官袐書省校書郞簡七
世孫子升徙忠孝鄕之竹山又八世爲公曾祖士藻
績學不仕祖嗣中縣學生父龍光乾隆庚午舉人知
河南通許縣擢湖北黃州府同知有惠政公幼聰頴
善屬文試輒高等以第一人補廩膳生壬子中式副
榜就敎諭職歴署餘干縣學敎諭廣信瑞州府學敎
授所至以造士爲已任慮民閒孝節爲吏所壅乃親
[005-5b]
諭各鄕舉報之餘干之俗奸民貸錢於生監之富者
不遂輒摭事訟之學公曰生果惡當訟之縣令訟之
學圖傳訊洩忿耳擲其詞俗乃變廣郡旱隨知府集
紳士減價糶穀民以安公子爲暹及兄子爲暄爲昆
爲景等皆先於公中式舉人公以甲子科始中式舉
人乙丑會試不第閏六月五日卒于京師年六十歸
葬於新建公性孝弟母丁宜人疾侍藥衣不解帶父
卒於官致哀毁扶柩歸伴宿三年卜葬地北極西山
南至瑞河足跡遍百里跋涉寒暑蓋其愼也新建阮
氏族譜無專書公明世系辨昭穆支分而總輯之譜
[005-6a]
成曰松湖族譜告之祖考搆屋於省城爲試館名曰
雲溪别墅後堂祀同知公象曰念德堂子孫應試者
咸居讀焉子姪讀書者公終年約之在塾戒毋外遊
毋習浮靡書馬伏波誡兄子書于座右其視諸兄之
子猶子也嘗語人曰吾不愛兄子是秦越吾兄也且
自吾父吾祖視之皆孫也疎之非祖父志也誡子弟
曰爾曹勿營私吾兄弟蒙祖父澤只知有骨肉不知
有財利皆名言也竹山阮氏無祖祠公度地興工構
祠堂甚宏敞祀始祖始遷祖于寢室各房小宗以次
祔於東西聽事復立四室分祀儒學宦績孝義文藝
[005-6b]
置田五十畝爲奉祭祀課子弟讀書之用祠右半畝
園建雲溪書院爲子姓讀書地名其軒曰靜軒取濂
溪主靜之意撰鏡心鎔質二銘揭于東西廂諸遠祖
墓皆立碑時修飭之輯高祖以上遺文及曾祖老閒
居士詩古文祖六閒子集等編爲阮氏流芳集老閒
居士舊殯于宅前琉璃岡公于其地建祠專祀曾祖
祖父三世統名曰司馬祠又於父皇封岡墓建廬十
餘楹爲展墓止宿之所事諸兄盡弟道手足相依雖
白首如童時所著有古今體詩餘干吟等集十八卷
病于京邸猶作文雉賦以見志妻唐孺人生爲暹嘉
[005-7a]
慶戊午舉人㨂選知縣繼妻劉孺人生爲昇爲昺皆
幼讀書孫一孺僑爲暹子也公蒙先業飭祠墓奉祭
祀修譜牒敎子姪讀書皆有成可謂孝義矣偶爲校
官輒盡其職涉治民當若何然觀其諸所設施厚矣
後之子姓當更有大其宗者
 吾阮氏明季自淮安遷揚州明初自江西淸江遷
 淮安溯其始則自陳畱阮瑀後遷湖廣巴陵宋由
 巴陵遷新建復遷淸江雖元明兩遷譜系失考不
 可妄續之然新建阮氏固吾宗也嘉慶十年冬同
 姓孝廉爲暹奉其考浦亭公柩過揚州相弔焉明
[005-7b]
 年孝亷以公狀來乞銘元方居憂不爲韻語十二
 年再祥乃寄文表其墓如右
  翰林編修河東鹽運使司沈公旣堂墓志銘
運使沈公諱業富字旣堂元代由吳興徙高郵明代
遷貴州普安官河南按察副使奕琛者復歸高郵曾
祖弼官廣東高州府知府遷儀徵祖文崶遷江寕父
之亮徙揚州府城公猶以高郵通籍祖父皆贈如公
官公幼頴異好學雷學使鋐始拔之年二十二舉于
鄕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習 國書有謂公早達爲
倖者里巷擊柝者曰吾每當子夜風雪時過沈氏書
[005-8a]
樓未嘗不聞讀書聲何倖也越二年散館授編修撰
制誥文辦院事庚辰充江西副考官壬午充山西副
考官乙酉分校順天鄕試皆以先正法衡文得士爲
盛尢屏絕聲氣關節不通館譽重之前後充國史館
續文獻通考館纂修官乙酉冬補安徽太平府知府
掌院劉文正公曰纂書之勤無如君者欲畱公京秩
未果公久于太平府任者十六年于災眚尤盡職已
丑大水城野成巨浸公隨布政司坐浴盆經行邨落
公曰太平昔年賑多者三四萬口今非五十萬口不
可賑乃大行當塗縣大官圩決公夜半至見遠邨肆
[005-8b]
奪火光銃聲不絕公自爲密札十下各官圩勸富家
糶濟曰本邨人面相識鄰邨卽路人矣今當各保各
邨毋轉掠轉掠是圩皆路人也互相殺能保富乎今
密札不顯諭者别有以靖之也有告某富家不糶者
笞械之曰汝奉何明文令富家出粟耶民始定糶濟
大行總督聞之下其法于他郡辛卯秋泗州水撫部
裴公知公賢檄治其賑公釐戸口之弊民受其惠乙
未旱禱雨無應爲文哭祀社稷木主卒得雨庚寅大
疫設藥局瘞局絕葷祈禳民乃寕前後課各邑種柳
數百萬株官路綠陰相接成幄督理暴露十餘萬棺
[005-9a]
有一邨同時舉數百棺前明之棺尙在者民始而譁
及見其親之骨感泣曰非府君敎督不至此戊子割
辮妖妄案起羽檄紛馳捕搜徧各郡獨太平不獲一
人有誣者立出之上司責公公曰本無奸曷捕焉蕪
湖有兄弟訟者公察其詞出一手杖主訟者兄弟悔
悟友善如初當塗有師弟互以陰事訐者公取火盆
置案前卷盈尺遽火之曰爾等詞必有稾可上控曰
郡守焚案不汝靳也師弟皆泣訟乃息貴池有以墓
地訟于部者塵案山積公夜視舊牘得成化二十一
年閏四月官契公謂愚民安知閏檢明史七卿表得
[005-9b]
是年閏四月文遂据以定其讞公治郡資最深每考
績輒有尼之者或勸赴省公曰求之得可恥也不得
更可恥也逮辛丑始授河東鹽運使
純皇帝所特簡也河東鹽池受淡水歉產商運蒙古
鹽多勞費及鹽盛產而弊益多商益乏公曰鹽池自
古爲利不當革若聽民自販必致蒙古鹽內侵商人
之力不在寡在不均其弊有三奸商弃瘠據肥一也
費浮地遠伙攫其利二也簽代之期貧富倒置三也
乃立均引順路之法總三省引地以三等均之復以
道路相近者順配爲五十六路路各一籖令各商鬮
[005-10a]
分籖掣之於是賂絕而弊不行洎乾隆六十年後廢
商運蒙古鹽內侵嘉慶十一年復舊制皆如公所預
燭者公所蒞皆興學愛士修書院習樂舞運司署西
隙地仿鄕場號舍立四十舍月課諸生才人黃景仁
歿于山西公署公經其喪厚其賻送其柩歸常州海
內高其義事母以孝聞在晉甫一年以母老宜奉歸
請終養撫部不許固請乃許之俄而湖北陸撫部有
凡官親老者勒令終養之議撫部曰非一月前入奏
今無以對子矣公曰但得終養卽勒歸無憾也母卒
喪以禮服闋以溼疾恬然不復出居鄕十餘年多善
[005-10b]
舉里黨皆曰沈公乃正人所著有味鐙齋詩集若干
卷文集若干卷公生于雍正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卒
于嘉慶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公子在廷以十三年某
月干支葬公于某某山之原配鄭淑人祔焉子一在
廷癸卯舉人內閣中書女一適工部郞中裴正文孫
二勤增太學生員次勤埴元昔以長女荃字之余女
殤勤埴亦未冠卒公與 先大夫友善且爲姻家故
公子屬元爲銘銘曰
公文在經公學在性忠厚其心砥礪其行拙于成宦
勤于從政飽民之饑療民之病以史斷獄以道出令
[005-11a]
苦盬旣調澹泊無競以孝辭職壹志溫凊旣享其壽
乃歸其命藏此佳城積善餘慶鄕里私諡僉許曰正
  默齋張君誄
詁經精舍生烏程張鑑通經博覽善詩古文佐予書
記者有年矣嘉慶十一年丁父憂十二年秋述其父
之言行以示予予謂立言爲三不朽之一鬷蔑一言
可知其賢今張君之言善是宜傳而爲之誄也君諱
德奎字聚東號默齋國子監生父元熙爲長生會育
嬰堂諸善舉君繼之勿替每出遊閒月一歸鐙下爲
鑑講柳州小記馬伏波誡兄子書韓昌黎寄符城南
[005-11b]
讀書詩談古今忠孝事至漏三下不止嘗訓鑑曰凡
人爲忠孝事不獨身名俱泰卽祖若父亦蒙其榮否
則里閭恥談其姓氏而行路之人唾棄之故心術不
可不謹也又曰爲善之大小有不同其存乎心者則
一余生平不自知其善與否然未嘗爲惡昔范孟博
臨終與子訣曰吾欲使汝爲惡則惡不可爲吾欲使
汝爲善則吾不爲惡此雖有激之言終與聖人樂善
之㫖有閒汝宜思之君以同學計魚計學行淵雅命
鑑從之學學或不進卽怒之嘉慶辛酉鑑選拔貢生
從諸城劉侍郞入都君敎之曰此行遇合有命任事
[005-12a]
不可不謹汝身安則我心安矣鑑試畢旋里予招入
幕君敎之曰食焉勿怠其事汝勉旃甲子鑑中副榜
舉人十一年從予在揚州冬君病鑑奔歸得順風一
晝夜行四百里抵家治湯藥逾數日乃歿年七十有
八著八詠樓吟草四卷君善醫著桐雷歌訣二卷誄

惟忠與孝祖父榮聖賢樂善有令名嗚呼張君言之
而能行
  知不足齋鮑君傳
乾隆三十八年
[005-12b]
高宗純皇帝詔開四庫館采訪天下遺書歙縣學生
鮑君廷博集其家所藏書六百餘種命其子仁和縣
監生士恭由浙江進呈旣著録矣復奉
詔還其原書其書內唐闕史及武經總要皆
聖製詩題之
皇上御製內府知不足齋詩云齋名沿鮑氏闕史
御題詩集書若不足千文以序推注云齋額沿杭城
鮑氏藏書室名乾隆辛卯壬辰
詔采天下遺書鮑士恭所獻最爲精夥內唐闕史一
書曾經
[005-13a]
奎藻題詠嗣後其家刊刻知不足齋叢書以唐闕史
冠冊用周興嗣千文以次排編每集八冊今已十八
九集可爲好事之家矣嘉慶十八年方公受疇巡撫
浙江奉
上問鮑氏叢書續刊何種方公以續刊之弟二十六
集進奉
上諭生員鮑廷博於乾隆年間恭進書籍其藏書之
知不足齋仰蒙
高宗純皇帝寵以
詩章朕於幾暇亦曾加題詠兹復據浙江巡撫方受
[005-13b]
疇代進所刻知不足齋叢書弟二十六集鮑廷博年
逾八旬好古績學老而不倦著加恩賞給舉人俾其
世衍書香廣刊祕籍亦藝林之勝事也元按君字以
文號淥飮世爲歙人父思詡居于浙娶于胡胡卒又
娶於仁和顧生君君幼而聰敏事大父能孝念父遊
四方恒以孫代子職得大父歡大父卒旣葬君父攜
家居杭州君事父又以孝聞以父性嗜讀書乃力購
前人書以爲歡旣久而所得書益多且精遂裒然爲
大藏書家自乾隆進書後蒙
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伊犁得勝圖金川圖四十五年
[005-14a]
南巡狩迎
鑾獻頌蒙
賜大縀二疋叠膺
兩朝異數褒奬彌隆君以進書受
知名聞當世謂諸生無可報稱乃多刻所藏古書善
本公諸海內至嘉慶十八年年八十有六所刻書至
二十七集未竣而君以十九年秋卒遺命子士恭繼
志續刊無負
天語之褒君勤學躭吟不求仕進天趣淸遠嘗作夕
陽詩甚工世盛傳之呼之爲鮑夕陽元在浙常常見
[005-14b]
君從君訪問古籍凡某書美惡所在意恉所在見于
某代某家目錄經幾家收藏幾次鈔琹眞僞若何校
誤若何無不矢口而出問難不竭古人云讀書破萬
卷君所讀破者奚翅數萬卷哉
  武進臧布衣傳
布衣姓臧名繼宏字世景晚號厚菴先世山東東莞
人遷浙江長興復遷江南武進曾祖琳祖晉父兆魁
幼貧困失學冬寒無厚服日得四五錢以爲食及長
助人理業誠謹勤篤稍能自給乃力舉先代五殯卜
葬孺慕以終其身族之無嗣者繼之寡者贍之孤女
[005-15a]
嫁之負貸者代償之嘗旅行遇虎見覆舟皆無懼色
葢有以自恃也生子四鏞堂鱣堂禮堂屺堂卒于嘉
慶元年春秋六十有九布衣殆敦孝友篤行于鄕里
者歟然而布衣之曾祖玉林先生經學大儒也學與
太原閻百詩徵君齊徵君稱爲隱德君子所著經義
雜記三十卷尙書集解一百二十四卷大學考異二
卷知人編三卷困學鈔十八卷水經注纂三卷皆未
傳于世布衣篋藏之不失片紙命其子鏞堂禮堂從
餘姚盧召弓學士遊朂以經術不期以科名遂通九
經三史尢明小學乃命啓其篋校錄之曰四世相傳
[005-15b]
之業勿自我而墜足慰先人于地下矣嘉定錢辛楣
少詹事金壇段若膺大令見之歎曰此漢唐儒者之
學不刊之書也然則非布衣能守先緒啓後學不及
此吾是以論而著之
  孫頤谷侍御史傳
孫君名志祖字詒穀字或作頤谷號約齋仁和人乾
隆丙子舉人丙戌二甲進士分刑部補山東司主事
由員外郞陞雲南司郞中
欽差通州坐糧㕔擢江南道監察御史乞養父母歸
里復少宦情不復出以著書爲事嘉慶六年掌紫陽
[005-16a]
書院敎二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年六十有五侍御性
孝友雅近和平生而穎悟過人得毛西河全集鐙下
讀之不寐累夕凡讀經史必求釋其疑而後已同時
全謝山杭堇浦厲樊榭張曦亮諸君子皆相與質難
以益所學以解經見重於督學汀州雷公補附學生
其舉于鄕也禮部侍郞武進莊公策問李鼎祚周易
集解惟侍御對最詳其以第六名中式禮部也工部
尙書新建裘公試詩黍稷與與文惟侍御以黍稷分
比數典不紊凡此皆稽古之力無所愧于科名任刑
部時于庶獄必察至再三精覈與其治經史同管糧
[005-16b]
務革陋規以公治之軍民稱便居族黨重然諾施予
無德色嘗云但願一生常助人不至求人助亦幸矣
侍御幼寡嬉戲所樂讀書而已羣經文選成誦易而
熟精其理似素所習者卒之前歲病中夢金碧樓殿
牓字非民間所有又夢見故友趙鹿泉先生握手曰
來日苦少豈非天性和正讀書多而爲政舉吳越間
固多靈氣其生也有所秉其死也有所歸歟侍御所
著書有家語疏證六卷謂王肅作僞難鄭誣聖背經
旣作聖證論以攻康成又僞撰家語飾其說以欺世
因博集羣書凡肅所剿竊者皆疏通證明之如鞫盗
[005-17a]
之獲眞藏也其有功于鄭氏似孫叔然文選考異四
卷據潘稼堂何義門諸校本參稽衆說仿朱子韓文
考異之例以正俗本之誤文選注補正四卷仿吳師
道校國策之例輯前賢評論及朋輩商榷之說以補
李注所未及又輯風俗通逸文一卷又補正姚之駰
輯謝承後漢書五卷讀書脞錄七卷考論經子襍家
折中精詳實事求是不爲鑿空武斷之論慤然如其
爲人又謂孔叢子亦王肅僞托其小爾雅乃肅借古
書以自文作疏證辨其妄惜未成書又脞錄續篇亦
未成侍御無子以兄景曾子同元爲後同元好學能
[005-17b]
文得侍御敎傳其家法
  四川廣安州知州阮君墓表
君諱和字煦初江西新建人系出晉陳畱阮瑀自陳
畱徙巴陵宋徙新建松湖鎭明遷竹山鎭父龍光乾
隆庚午舉人官通許縣知縣擢黃州府同知有循聲
君讀書有才畧少隨父任習民事甲午遵川運例爲
知州試用之四川丙申署天全州印又署會理州印
會理居蜀邊夷獠雜處土司譎悍互吞并君以德感
之皆帖服丁父憂去官民哭之爲立碑辛丑服闋仍
赴川署天全州事調署雅州府軍糧同知統轄漢土
[005-18a]
官兵兼爐關稅務綏理番夷藏驛事皆無誤癸卯實
授廣安州知州甫下車卽革搶穫移屍諸惡俗州城
多傾圯君捐俸倡修之東南隅當渠水衝以石隄捍
之城中少水君浚塘注水以澹火災倉穀書院次弟
經營屢决大獄無寃縱者癸丑調署汶川縣事又署
雲陽縣事雲陽多險灘廟漑東陽尤甚舟行易溺君
鑿石平之嘉慶丙辰大寕邪賊起廣安民日夜望君
囘總督亦以川東北緊要檄君囘廣安九月達州邪
敎王三槐等倡亂往來鄰界君獻議大帥曰達州邪
匪勞動
[005-18b]
王師川東北民受害已不小兹復竄擾嘉陵江以西
東鄕太平等處賊聚黨橫行隘口水次更須嚴防卑
州境內現設寨八十四座大寨約三五千戸小寨五
七百戸及千餘戸不等卑職傳諭各寨首聨五六寨
爲一團同團以二十里爲度按戸挑壯丁一名每月
操鎗一次如有賊圍攻彼此互援辦理己有成局又
古制寓兵於農今似可仿行查卑州額征糧五千餘
石按糧一石二斗僱募健勇一名每名全年酌給工
價鹽菜錢二十千著令糧戸公捐每糧一石攤捐錢
一千七百卑州約得鄕勇四千名遵照兵制操習行
[005-19a]
伍愼選舉貢生監爲領隊逐日操演軍器由官捐備
火藥赴局支領並請委武弁六員來州敎習鎗箭敵
愾禦侮事竣論功行賞文武領隊以爵秩議敘鄕勇
或准作武生或酌賞銀自當人人奮勇爭先如此以
逸待勞似可事半功倍若川北川東州縣均能一律
辦理則處處有義兵截殺逆賊無所逃遁首惡旣誅
黨羽必散矣奉大帥准行乙卯王三槐兩入境皆以
防堵嚴密去丙辰五月又來州屬之金山場靑崗場
君率士勇禦之乃折囘大竹梁山而逸六月川賊冉
文儔陜賊張漢潮等由淸溪場逼州境徐添德又由
[005-19b]
大竹鄰水入州焚掠八月王光祖由大溪口竄入河
東九月張添德張子聰徐添德冷添祿各賊分竄州
境之河東河西焚擾君令寨民竭力防守城不可攻
野無所掠賊知廣安嚴相戒勿犯州北老鷹巖者峭
壁高州城數倍中開一窩約十餘里君曰此造物設
險以䕶人若棄不守必爲賊據賊據則挾建瓴之勢
以臨我州城危矣乃亟商之樓尉集紳耆召匠築堡
於是鄕民移居者踵相接爲錫名曰安居城州城由
是益固而民間牛馬器具糧食益有所屯積矣己未
四月冷添祿入境君督鄕勇對壘三日賊不退乃請
[005-20a]
叅贊額侯督兵來州殲冷賊於石笋河餘黨戮殆盡
大帥入
吿額侯復爵而君名旁奉
硃圈軍功議敘加二級自後張子聰張添祿包正洪
以及各賊竄入境者不下二十餘次莫不望風走自
丙辰至庚申凡五載廣安獨無恙皆君設策保䕶功
也是歲䕶理順慶府知府事總督勒公以君團練得
法通飭各州縣遵照辦理曰毋讓阮牧獨爲好官辛
酉五月州民張老五李合等以阻米起衅聚衆滋事
君率壯丁親往捕治外委王家元被賊戕并斃役十
[005-20b]
餘名張老五李合自稱元帥總督發兵勦捕殺賊一
百餘名生擒一百五六十名張老五李合藏山林君
懸重賞鼓厲寨民搜山親擒首逆張老五餘悉平奏
上奉
上諭知州阮和不能先事防範本有失察之咎但首
逆張老五係其親自拏獲功過尙足相抵加恩免議
處君因勞敝年齒衰邁遂吿退君治廣安前後十六
年署他州縣六年一本其父治通許者治之而在廣
安疊遭賊擾艱難又復過之乃履險如夷卒能全城
全百姓皆盡心愛民所致也去廣安之日士民如失
[005-21a]
所怙送者數百里始返歸祀家廟垂涕久之凡祖墓
歲必再三至視其罅漏察其燥濕事父孝夜嘗爲父
煖足父母遺象朝夕拜之有微物必獻每視象若有
憂喜色者輒應休咎素惡分㸑曰吾雖不能爲張公
藝姑待吾沒世可也嘉慶九年夏病卒年七十有四
葬于某某之阡以軍功遇
覃恩授奉直大夫父母如其階妻夏氏繼妻梁氏子
三長貽昆辛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妾葛氏出次綬
江都縣丞次爲昻國學生並梁氏出嘉慶十六年貽
昆在京師乞元表君墓元之先自元末明初系出江
[005-21b]
西爲同姓遂載筆焉
誥封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陳君墓志銘
君諱鶴書字東麓先世居閩泉州曾祖式璜遷福州
閩縣祖應瑞父起龍皆以農業佐儒術起龍補縣學
生君幼頴異家貧雄于文試輒高等朱文正公紀文
達公王文端公在閩皆賞拔之累不舉于鄕補歲貢
生敎授鄕里生徒衆多嘗主講仙遊龍巖邵武漳平
上杭書院皆有經法弟子多舉科名者君恂恂端謹
守身如玉質直好義交不逆詐詩集數卷古體沖淡
近陶韋今體綿婉近白陸嘉慶十五年七月干支卒
[005-22a]
年六十有五以子壽祺官得
封妻亦封宜人子三人壽祺己未進士翰林院編修
文淵閣校理
國史館總纂京察一等
記名御史壽 壽 皆儒業壽祺幼被父敎文藻博
麗規畫揚馬通達經傳精究小學康熙己未乾隆初
年皆有鴻博科儒術爲盛嘉慶己未雖非
制科然如張惠言王引之壽祺等擬之前人似無讓
也顧壽祺之學皆出于其父之敎然則君之所學可
知矣壽祺爲元門生在都聞訃星奔歸葬來請銘其
[005-22b]
墓銘曰
君行肫誠君學通明匪有金在籯而敎子惟經子顯
揚其名名重者勢輕山靈氣淸鬱鬱乎佳城
誥贈中憲大夫山東兖沂曹濟兵備道一鳳孫公曁
  妻許恭人墓表
公諱枝生字一鳳氏曰孫先世定遠人明初有諱興
祖者以佐命功封燕山侯侯之從子諱繼達以行省
都鎭撫守禦常州賜田宅是爲武進孫氏凡二侯三
指揮使登庶司者百人尙書愼行尤以淸望著其傳
世與明相始終公曾祖艅封翰林院檢討祖自儀桂
[005-23a]
陽州同知封翰林院編修父謀康熙辛未科進士禮
部主客司郞中禮部公淸宦家貧旣沒公尙幼其從
兄鳳飛官廣西州吏目公以諸生從之廣西贅于許
氏公念門戸中衰二親早弃養綴身妻家非學無以
自立乃下帷讀書刻苦無閒晨夜體素羸遂致疾雍
正九年四月壬子卒年厪二十有六嗚呼公以望族
丁衰祚讀書勵行天不假以年無事業著述表見于
世微乎微矣然公之子若孫以學行掇科甲名滿天
下交遊偁之非公之隱德餘蔭曷克及此哉公妻許
太恭人以嘉慶十年六月辛未卒于其孫山東糧道
[005-23b]
任所春秋九十有八距公之卒蓋苦節七十五年矣
太恭人以二十三歲而寡乾隆二十四年奉
旨旌表節孝今之節母且致上壽未有如太恭人者
也太恭人父建宜興人以舉人官廣西義寕縣知縣
無子欲爲太恭人擇壻見公于鳳飛家器異之以爲
館甥二年生子又二年一鳳公卒義寕君欲奪太恭
人志而以公之子爲許氏後太恭人誓且泣曰女何
不若兒孫氏一綫不可絕父無子我當祀許于孫氏
義寕君知不可奪從之旋卒太恭人以一婦人自粤
西奉父及夫之棺以歸陟嶺嶠浮湘湖山林叢密風
[005-24a]
波險惡猿啼于晝鬼歗于夜太恭人抱孤子以泣顚
連修阻卒達江左奉義寕君棺葬于宜興遵公遺言
厝棺于夾巷祖墓母病侍藥不解帶者五月喪如父
禮以贈嫁陽羨田易田于常州爲祭田奉春秋祀事
又以子官俸置祀田于宜興歸之許氏宗祠孫氏歲
時祭祀必兼祀義寕君夫婦以至于今太恭人性矜
嚴廉儉不苟言笑不拜佛誦經年近百齡每奉壽觴
必戒曰吾食半盂飯卽飽製一衣著數十年無受屬
吏金幣爲也方太恭人之初歸江南也先人敝廬厪
二閒有半炊烟滿梁太恭人晨夕操作紡織緘黹以
[005-24b]
易食夜篝燈課子讀書子有過必責之責必哭敎孫
學亦如之嘗反鍵書室自牖納食故學行迄有所成
嗚呼方在粤西孫氏之系不絕如縷非太恭人矢志
撫孤力貧敎學又曷克及乎此哉公子名勳中乾隆
癸酉科舉人句容縣敎諭截取河曲縣知縣署渾源
州直&KR0674沁州事孫三人長星衍乾隆丙午舉人丁未
科一甲第二名
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改刑部主事陞郞中授
山東兖沂曹濟兵備道署山東按察使今官山東督
糧道次星衡河南候補縣丞署洛陽縣典史次星衢
[005-25a]
直隸候補布政司經歴署安州州判一鳳公初以子

勅贈修職郞句容縣敎諭後以孫官
誥贈奉直大夫刑部直隸司主事前翰林院編修晉
贈中憲大夫山東兖沂曹濟兵備道太恭人初勅封
太孺人晉封太宜人太恭人嘉慶十年冬附葬一鳳
公墓墓在常州府某地之原
誥封奉政大夫掌陜西道監察御史歲貢生游君墓
  表
君諱晟字若李號旭軒先世出鄭世叔唐未邃始自
[005-25b]
固始從閩王入閩至宋文肅孫桂又自建陽至長樂
康熙閒高祖鍾元爲耿逆所掠遂家福寕著籍霞浦
曾祖勝岳生員早卒祖瑨州鄕飮賓父煒生員以孫
貴誥贈奉政大夫母程宜人晚生君故尢鍾愛年十
八始鄕學下筆驚其長老試輒冠其曹屢爲學使者
所器然卒不遇以明經老君性孝侍贈公病無倦容
祭必泣素不習靑烏家言以葬贈公遂通其說母程
晚喜飮酒左右必盡歡有女弟早寡割宅宅之爲之
立後居平課其子極嚴光瓚成進士歸令授徒禁與
外事將謁選則敎之曰吾上世皆積行累善汝無以
[005-26a]
吏事害其家聲旣而選漳州敎授則又諭之曰師道
立則善人多汝勉旃迨叔子光繹以進士官翰林歲
必以金卑之曰詞臣淸貴毋以貧傍人門戸及爲御
史以事降官君乃亟命之歸晚尢愛交友種花果坦
白無城府暇則爲文酒之會談先世勤儉孝弟則亹
亹不倦年七十有二自營生壙時儗之司空表聖嘉
慶十年閏六月五日卒年七十有九例授修職郞
勅封儒林郞翰林院編修晉封奉政大夫娶王宜人
繼葉孺人子四光纘庚子進士福州府學敎授光繼
勅封儒林郞光繹己酉進士翰林院編修掌陜西道
[005-26b]
監察御史皆王出光縝葉出孫六大釗大鎔皆廪生
大鉎大琛皆附生大芳大謨
[005-1a]
揅經室外集卷五
  東臯詩集五卷提要
元馬玉麟撰按玉麟吳陵樊川人仕元官叅知政事
著有詩集五卷嘗自號東臯道人故名其稿曰東臯
漫稿云此編成于元至正間當時周伯琦王宗堯皆
爲之序玉麟當元之末季仕宦顯要乃能躭工吟咏
時出淸言且又惕事感時借抒經濟今閱其古今體
詩率皆婉麗暢達可謂有關于名教有禆于諷諫者
矣卷末附錄東臯先生傳一首係洪武中王遜所作
記其生平行事甚詳
[005-1b]
  周易新講義十卷提要
宋龔原撰原字深甫遂昌人少與陸佃同師王安石
進士高第元豐中爲國子直講官至寶文閣待制事
蹟詳宋史本傳宋藝文志稱原著易傳十卷續解易
義十七卷朱彝尊經義考則云未見東都事略偁原
著有易傳春秋解論語孟子解各十卷并載有鄒浩
一序按所云易傳疑卽是書晁氏讀書志云宋王安
石三經義當時俱頒學宮獨易解以爲少作未善不
專以取士故紹聖後又有龔原耿南仲註易並行塲
屋考之宋楊時之說曰龔原本王學一派其人其書
[005-2a]
似無足取惟宋時古笈傳世絕少而此書完善猶存
李衡義海撮要李簡學易記趙汝梅筮宗多取其說
且耿南仲書已收
四庫兹編續出亦未可偏廢矣
  通紀七卷續五卷提要
唐馬總撰總有意林
四庫全書已著錄史偁總篤學雖吏事倥偬書不去
前所著有年厤通厤行於世此書起自太古訖于隋
季共十卷中間厤代之事粗陳其槩展帙瞭然後荆
南孫光憲者復輯全唐洎五代事蹟十卷以續總所
[005-2b]
紀率多未寔今自十一卷唐高祖起閩王審知止係
孫氏所續然宋時卽僅存其五卷矣晁氏讀書志云
總書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刪取秦漢至
隋世紀興滅又取虞世南略論分系于末今書中自
四卷至十卷有公子曰先生曰者當卽世南之略論
也惜前三卷已闕無從補錄玉海所偁齊推序更無
可考矣蓋總以史籍繁蕪故上索典墳迄于隋季以
簡暢之筆成兹一編事簡而明辭約而該亦讀史者
所不廢也
  諸葛武侯傳一卷提要
[005-3a]
宋張栻撰栻有南軒易傳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傳不載南軒文集乃從宋刋單
行本影寫其闡發武侯生平考證極確自陳夀作三
國志尊魏斥蜀使後世莫明正僞且言武侯志大而
短于用司馬光作通鑑朱子作綱目乃正其非栻更
摭拾舊聞成此一卷具明才學過于管樂稱其有正
大之體且傳中述前後出師表與今所傳字句間有
異同其後跋云徵自文獻不敢存疑則其所見詳明
必有古書足據矣
  離騷集傳一卷提要
[005-3b]
宋錢杲之撰杲之晉陵人所註離騷集傳一卷見宋
史藝文志楚辭類杲之以爲古詩有節有章賦則有
節無章乃分離騷三百七十三句爲十四節其名爲
集傳者以王叔師曾有離騷注解杲之不敢同于王
註也然其註旁採爾雅本草淮南子山海經等書其
旨一禀於叔師惟不解昭明置騷於詩後之意遂認
騷爲賦未免隅見錢曾讀書敏求記中稱之如此此
冊借宋板影抄得之
  策要六卷提要
元梁寅撰寅有周易叅議
[005-4a]
四庫全書已著錄其門人黎卓序其文集云尙有方
策稽要曾鋟梓行世卽此書也寅于諸經皆有訓釋
史學亦頗考究是書元元本本能撮其要領宜爲學
者所重耳
  愼齋集四卷提要
明蔣主忠撰按主忠字存恕儀眞人與兄主孝皆以
詩名時稱景泰十才子者主忠其一也是集共四卷
詞旨淸逸致爲可誦考之朱彝尊所著明詩綜曾錄
其芙蓉一絕句而此編古今各體計得二百八十餘
首已爲全稿無疑矣
[005-4b]
  詩義指南一卷提要
宋段昌武撰昌武字子武廬陵人官朝奉郞是編諸
家目錄均未收錄惟見朱彝尊經義考昌武又有叢
桂毛詩集解讀詩總說二書此冊彝尊謂爲舉業發
題而作自關雎以至鳬鷖或取詩中一章一節發其
義語簡而深義約而盡自篤公劉以下惜未之及耳
  增廣鐘鼎篆韻七卷提要
元揚銁撰銁字信文臨江人政和中王楚始作鐘鼎
篆韻薛尙功已重廣之銁又博采金石奇古之蹟益
以奉符黨氏韻增補兩家所未僃其篆則夏商周秦
[005-5a]
之篆而以象形奇字終之自琱戈鈎帶以及碑刻古
篆莫不畢載馮子政序稱三代禮樂之古文奇字盡
在是矣洵不誣也又云自唐開元時以隷楷易漢本
尙書而學者自此不識古文是書參訂博采使古文
奇字列列在目可與薛氏書輔翼而行卷末有洪熙
侯書籍印蓋明時本也
  玉峯志三卷玉峰續志一卷提要
宋淩萬頃邊實同撰萬頃字叔度景定三年進士本
陽羨人因其父壻於崑山顔氏因家焉邊實陳畱人
其高祖始遷崑山詳前志邊惇德傳而續志又復爲
[005-5b]
自序一篇誇其家世玉峰本崑山地宋南渡時始析
爲縣卽今之嘉定是也志中所載沿革風俗以及人
物古蹟甚悉宋元時崑山志乘世不多得是冊足僃
一方之文獻也
  長春子遊記二卷提要
元李志常撰是編志常記其師邱處機西遊事蹟孫
錫序云凡山川道里之險易水土風氣之差殊與夫
衣服飮食百果草木禽蟲之別靡不畢載卷末附錄
則載當時詔勅等篇處機字通密又號長春子棲霞
人自幼住蟠溪龍門者十有三年金大定時曾自終
[005-6a]
南召令赴闕賜以巾冠待詔天長觀後放還山及元
太祖時常召至雪山之陽眷渥倍至後復居燕之天
長觀年八十餘著有磻溪集六卷此册所載足資考
證卽處機各詩亦淸眞平淡多可誦云
  軒轅黄帝傳一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見錢曾讀書敏求記傳記類曾于是
編之前載有廣黄帝本行記一卷亦無著書人姓氏
案注中引劉恕外紀蜀檮杌等書蜀檮杌爲張唐英
所著則此卷當是南宋人手筆書中僃載黄帝顚末
及其子孫唐虞三代相承世數甚悉可補皇王大紀
[005-6b]
之闕
  養正圖解全卷提要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
四庫全書己著錄是編見黄虞稷千頃堂書目萬厤
間竑以修撰爲皇子講官編此進之書中僃採前言
往行可爲則傚者繪之於圖而詳爲之說卷首有竑
自序及祝世祿序稱此書繪圖爲丁雲鵬書解爲吳
繼序並一時知名之士也
  尉繚子直解五卷提要
尉繚子
[005-7a]
四庫全書已著錄直解明劉寅撰寅所撰書皆名直
解凡六種見林泉筆記此則六書中之一耳每篇下
各有小序發明其義注中所論多精審處如注威戰
篇妙勝之論云卽孫子所謂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
多也于受命之論云卽太公論立將之義于踰垠之
論云卽太公所謂越江河渡溝塹之義寅以兵家言
注兵書猶儒者之以經注經也惟于天官篇刑德之
說而不用淮南子天文訓凡用太陰左前刑右背德
及兵略訓注刑謂十二辰德十日之語又將理篇云
壻父曰婚女父曰姻而不引爾雅壻之父爲姻婦之
[005-7b]
父爲婚未足爲據然瑕瑜不相掩也
  關尹子言外經旨三卷提要
關尹子
四庫全書已著錄言外經旨宋陳顯微撰同時王夷
鋟而傳之者顯微序云關尹一書莊列不能言文程
不能道其言簡其義詳似爲道德經作傳案是編分
上中下三卷自一宇以至九藥莫不詳注而發明之
王夷所謂因言悉旨轉語明經設喻以彰元反辭而
顯奥或指意于言前或顯微於意外也尹喜書本屬
依託之冊然在僞書中頗有理致顯微經旨吐屬亦
[005-8a]
復淵雅可謂質有其文
  爲政善報十卷提要
宋葉畱撰畱字景良括蒼人是編見浙江通志本傳
凡十卷此其前編也其書採取經史各說以及當時
宦蹟錄其功在生民慶畱後裔者以成一編意取於
官師相規以爲有位者勸用意忠厚考證精詳殊不
多見同時陳相爲注其出處此從元人刻本過錄惜
後編已佚之矣
  東漢文鑑二十卷提要
宋陳鑑編鑑建安人自稱石壁野人殆南宋遺民歟
[005-8b]
是編自光武迄獻帝凡九朝大半采從本傳共得文
二百三十餘篇宋史藝文志不載惟明人百川書志
千頃堂書目絳雲樓書目並載有宋陳鑑西漢文鑑
東漢文鑑而東漢文鑑誤作十九卷又天一閣書目
亦載此書乃明刻本此從宋巾箱冊錄之以存一代
之藝文焉
  道德經論兵要義四卷提要&KR1920
唐王眞撰案眞此書獨取道德經所論兵戰之要摭
拾元微本上下二卷後更分爲四卷與鄭樵通志所
載卷數合元和間進之于朝唐憲宗嘗手詔褒美之
[005-9a]
具載篇首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僃舉大道至德修身
理國之要數十章後乃言及于用兵其旨微其言博
自河上公爲之訓釋後若嚴氏指歸開元注釋固已
發蘊指微而眞所著要義獨于論兵之法經悉言之
夫眞以朝議郞出領漢州軍事久列戎行而考其談
兵意指顧深求乎老子之說唐人之書不多是宜錄

  遺山樂府五卷提要
金元好問撰好問有續夷堅志
四庫全書已著錄伏讀
[005-9b]
御定厯代詩餘載詞人姓氏云遺山樂府錢唐淩雲
翰編輯是編從舊鈔本依樣過錄無雲翰姓氏疑轉
寫者誤脫耳案錦機集云僧李菩薩灑酒作花開牡
丹二株遺山爲賦滿庭芳傳誦一時是作今載集中
張炎偁其詞深于用事精于鍊句風流藴藉不减周
秦合觀諸作良非虚美也
  招捕總錄一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是編藏書家未著錄蓋佚已久矣此
從舊鈔依樣影寫所記元代招捕事宜起于世祖至
元迄于英宗至治案卷未云招捕不止此是惟取其
[005-10a]
人名地名及事與序相干者入注中分二十九種其
事多不見於正史而寔有關於正史雖篇祑無多而
叙述典核彌足爲信是亦罕覯之秘笈矣
  詩義集說四卷提要
明孫鼎撰縣字宜鉉廬陵人永樂中領鄕薦任松江
教授擢監察御史提督南畿學政是編凡四卷蓋采
取解頤指要發揮矜式等書擇其新義彚爲一編仍
分總論章旨節旨各類展帙釐然頗屬精僃其中所
引如彭奇詩經主意曹居貞詩義發揮朱彝尊則云
未見謝升孫詩經斷法則云已佚考之黄虞稷千頃
[005-10b]
堂書目知是書成於正統十二年經義考曾列此書
而注云未見此則從原刻影鈔惜其序文已佚耳
  唐陸宣公奏議註十五卷提要
唐陸贄撰贄有翰苑集
四庫全書已著錄是編惟有奏議宋郞煜注煜事蹟
無考卷首載經進奏議表銜題迪功郞紹興府&KR0792
主簿煜又註東坡文集事畧題銜與此相同此編所
註惟採經史爲多無泛捜博引之失不特選擇得當
節錄亦多精審使讀者易見端倪兹從元至正甲午
翠巖精舍重刋宋本影寫亦讀史者所不廢也
[005-11a]
  雲間志三卷提要
宋楊潛撰見宋史藝文志按雲間卽今江南之華亭
縣在宋時兼今松江全郡之地此志體例繁簡得中
不讓宋人會稽新安諸志書成于紹熙四年而知縣
題名載至淳祐八年而止則張頴以下三十人是後
人所續又進士題名載至寶祐元年姚勉榜錢拱之
而止則慶元五年趙汝詒以下二十四人亦後人續
八也又載樓鑰等記並爲後人所增考之元徐碩至
元嘉禾志華亭一縣全取是書中語知潛此志爲當
時所重矣
[005-11b]
  司馬法直解一卷提要
明劉寅撰寅有三略直解
四庫全書已著錄寅作直解共六種見張綸林泉筆
記司馬法亦六書中之一也寅自序云是書言辭古
簡而義深中間又有闕文誤字儒家多不經意學者
由是不得其說今姑爲之直解其言非無所見而又
能不妄改古書舊字如仁本篇會之以發禁者九註
云發當作法卽周禮大司馬九伐之法也定爵篇變
嫌推疑註云變當作辨辨別人之所嫌也又是謂兩
之註云之當作支謂兩相支持之道用衆篇因其不
[005-12a]
避註云避當作僃因其不僃卽所謂乘其無僃也又
註仁本篇正不獲意則權云正者萬世之常權者一
時之用湯武仁義之兵而濟之以權者尢爲切實近
理之言矣
  楊氏算法三卷提要
宋楊輝撰錢塘人是書成於德祐間分田畝比類乘
除捷法及算法通變本末爲上卷乘除通變算法爲
中卷算法取用本末爲下卷末附續古摘奇於古算
經若五曹張邱建諸家多疏通而證明之如張邱建
云不患乘除爲難而患分子母爲難則云分子母有
[005-12b]
二本不爲難較其多寡者則用課分均不齊之數者
則用平分斤連銖兩匹帶尺寸非乘分除分不能治
之又於五曹算經亦多正其誤荅之處與秦九韶數
學九章並爲習算術者之所宜究心者也
  松窗百說一卷提要
宋李季可撰季可永嘉人摭拾古今事實而各爲論
說凡百條王十朋極稱賞之謂其有益風教比於唐
之杜牧紹興年間尹大任爲之付梓攷之志乘及各
藏書家均未著錄書中直書所見以采摭經史爲文
據正排異爲意同時如葉謙曾幾趙居廣諸人均有
[005-13a]
題跋此從舊鈔影寫
  續墨客揮犀十卷提要
宋彭乘撰乘有墨客揮犀十卷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其續編也宋陳振孫書錄解題
則前續二編俱載共二十卷而不著撰人姓氏明商
維濬刻稗海題彭乘之作蓋以書中所自稱名爲據
卷中所載軼事遺聞以及詩話文評徵引頗爲詳洽
足補前編之所未僃其所議論多推重蘇黄亦與前
集相同合之以爲完書
  陶靖節詩註四卷提要
[005-13b]
宋湯漢撰漢字伯紀鄱陽人淳祐間充史館校書官
至端明殿學士謚文淸人品爲眞德秀所重事蹟具
宋史本傳淵明詩文高妙學者未易窺測漢乃反覆
研究如述酒之作讀者幾不省爲何語漢云窺見其
指詳加箋釋以及他篇有宜發明者亦併著之淸言
微旨抉出無遺馬端臨文獻通考以爲淵明異代之
知已其所稱說多與世本不同如擬古詩聞有田子
泰句魏志作泰今本多僞爲田子春惟此與魏志無
異其他佳處尤不勝指此從宋槧影寫誠秘笈也
  貞一齋詩文藁二卷提要
[005-14a]
元朱思本撰思本字本初豫章臨川人常學道于龍
虎山中貞一其號云顧嗣立元詩四集稱思本嘗從
吳全節居都下博治文雅見稱於時所著詩文稿世
無刻本僅存范椁劉有慶歐陽應丙虞集柳貫及全
節六序俱諸人手書藏吳中劉損抑夫家此本乃叢
書堂吳寛手鈔凡二卷上卷爲雜著文下卷則古近
各體詩思本好學遠遊遍厯名山大川幾半天下嘗
以昔人所刻禹迹圖混一六合郡邑圖皆有乖謬乃
叅閱郡縣九域一統等志攷訂古今校量遠近成輿
地圖一書計里開方之法至思本而始僃今文稿內
[005-14b]
有輿地圖自序一篇可証也大約思本之學地理爲
長也
  輿地紀勝二百卷提要
宋王象之撰
四庫未著錄惟有輿地碑記四卷云象之金華人嘗
知江寕縣所著有輿地紀勝二百卷今未見傳本此
卽其中之四卷今于江南得影宋抄本二百卷前有
象之自序象之東陽人略云余披括天下地理之書
參訂㑹粹每郡自爲一編以郡之因革見之編首而
諸邑次之以及山川人物詩章文翰皆附見焉東南
[005-15a]
十六路則傚范蔚宗郡國志條例以在所爲首而西
北諸郡亦次第編集今考其成書之年在南宋嘉定
十四年故其所指在所以臨安府爲首而一切沿革
亦凖是時又宫闕殿門壽康宫下引朝野雜記云寕
宗始受禪云云則是作序在嘉定全書之成又在理
宗時矣是書自卷一行在所起至劍門軍訖共府廿
五軍卅四州一百零六監一共府軍州監一百六十
六內或有一府一軍而分爲上下二卷故與總數不
合其卷數全闕者自十三至十六又自五十至五十
四又自一百卅六至一百四十四又自一百六十八
[005-15b]
至一百七十三又自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共闕三十
一卷至其餘各卷內之有闕葉又皆注明于目錄卷
數之下
[005-16a]
[005-1a]
揅經室續集卷五 文選樓詩存十二目錄
 癸未
  道光癸未正月廿日余六十歲生辰時督兩廣
  兼攝巡撫印撫署東園竹樹茂密虚無人跡避
  客竹中煮茶竟日卽昔在廣西作一日隱詩意
  也畫竹林茶隱圖小照自題一律
  福兒汲得學士泉煮茗作詩因再題竹林茶隱
  圖中
  癸未四月住閱江樓閱肇慶八營官兵
  宿閱江樓
[005-1b]
  羚羊峽峽東卽端溪研洞今有水不令開鑿福
  兒隨來端州住閱江樓數日呈詩文一卷題其
  卷首
  廣州城西荔支灣荔林夾岸白蓮滿塘卽南漢
  昌華舊苑也諸兒遊此折荔歸來題圖一首
  五月廿七日內子生辰復避客獨遊荔支灣憩
  擘荔亭歸示福祜孔厚卽用前寒韻加刪韻
  堂院中用竹木架成平臺與簷齊爲夏夕趁凉
  之所秋卽拆之
  道光癸未狀元爲廣東吳川林召棠報至粤越
[005-2a]
  華粤秀兩書院院長同稱喜復用三元詩韻一
  首
  道光辛巳
恩科兼攝廣東巡撫監臨事和德文莊公乾隆庚寅
  監臨試院中舊扁詩韻題甲子浙闈試院煎茶
  詩卷中
  督署西堂木棉
  題海印閣
  不浪舟小坐
  坡公謂嶺南凉天佳月卽中秋不以日月爲斷
[005-2b]
  癸未中秋天凉月佳續其句成一律
  楊桃
  重九夜過端州
  過平樂
  癸未秋閱兵粤西道出灕江
  陽朔舟中
  淸灕石壁圖歌
  題崑崙關策騎圖
  藤鼓
  粤西
[005-3a]
  由粤西入粤東
  將由肇慶往雷州至新興河頭水最淸淺
  由高州望欽州書示兒輩
  過電白温泉題僧壁二律
  雷州道中
  題頤道堂詩集卷首
  雨脚
卷六 文選樓詩存十三目錄
 甲申
  省城詩社之詩有刻本見獵心喜擬作二首
[005-3b]
  西齋
  唐荔園
  種沙摩竹子西齋
  題小瑯嬛畫付福兒
  修廣州城及城北五層樓工成
  西洋米船初到
  題杭州詩僧嘯溪詩卷
 乙酉
  正月二十日學海堂茶隱
  三水縣行臺書院新成停舟登三十六江樓
[005-4a]
  乙酉春宿端州閱江樓四夜
  乙酉春夏間屢登粤秀山憩坐學海堂因題
  賦得仲秋上&KR1243得中字書院課士作
  西齋有欹廊將傾徹而新之且安茶竈
  西齋茶廊坐雨
  遊花田翠林園
  泊舟峽山寺登飛泉亭囘憩玉帶堂晚飯
  老蚌珠光研研石中有石紋圓暈數層莫知造
  物之理鎸詩代銘
  余屢過羅浮山下皆未入山誠以地方供帳俗
[005-4b]
  習牢不可破減從逕行殊爲無謂弓刀小隊更
  非所宜乙酉冬閱兵惠潮六過此山亦惟遙看
  山色而已
  惠潮海邊四咏
  乙酉仲冬望日閱碣石鎭水陸兵全海肅淸夜
  看海月
  過豐湖書院
  過寒婆徑
  揭陽䇿騎
  題嚴厚民書福樓圖
[005-5a]
卷七 文選樓詩存十四目錄
 丙戌
  潄珠岡萬松山上建漢楊子祠
  焚香
  自陽朔溯桂林再題陽朔竒峰圖卷
  粤西舟次題周夢巖學使評梅山館圖
  題潘紅茶封使富良江使槎圖
  桂林東郊耕耤田
  沿紅水江至遷江縣宿東軒春月甚朗十年中
  三宿于此皆見明月因題曰寓月軒
[005-5b]
  行過遷江古之瘴鄉今雖瘴少然氣候殊不齊
  閱邊
  啜茶
  邕江舟中
  得復初齋全集邕州舟中讀之卽寄野雲山人
  祭馬伏波將軍廟畢放船下横州大烏灘
  潯州道中
  過端州羚羊硯石峽
  三月晦日立夏節過端溪
  定靜堂前手種荔支今夏結子頓多積雨甚凉
[005-6a]
  甘漿欲迸學白沙就樹噉荔法噉之
  奉
命移節滇黔濱行拜 天后廟
  檢書
  劉樸石彬華何湘文南鈺謝里甫蘭生胡香海
張棠村業南李繡子黼平諸書院院長曁學
  海堂學博生徒皆有圖詠送別題荅一律
  別醫者范素庵
  避暑
  舟過廣西陡河謁分水神廟
[005-6b]
   泊舟浯溪登&KR3794
   湘江村舍
   泛湘川過南嶽得雨
   日出洞庭湖
   夜泊
   八月七日又泊
   過㑹同
   沙岸坐月
   過黃平登飛雲巖再用壺中九華韻
   過淸鎭安平縣
[005-7a]
  重九日登黔西老鷹崖
  雲南督署之東園亭館花木之勝爲厯任所未
  有心念此間宜有鶴未幾日忽飛一白鶴來翌
  日又有一鶴盤旋空中鳴聲相呼薄暮並集於
  園月餘遂馴且能舞矣作來鶴篇
  栽花
  滇園煮茶
  雲南督署宜園十詠
  閱兵至開化
  夜坐
[005-7b]
卷八 文選樓詩存十四目錄
 丁亥
  宜園
  正月廿日雪晴煮茶于竹林中題竹林茶隱卷
  倚松書屋春祭齋居
  仙館花臺欲栽牡丹價貴遂裁蜀葵
  月來政簡頗躭滇園之樂詩以自警
  摘蔬
  南雲行
  上已日東川道中
[005-8a]
   過以濯河
   閱黔西威寕鎭兵
   可渡橋夜月
   囘省看宜園新綠
   詠雙綠蝶
   綴家書後
   頻果
   孟夏草木長
   滇南小暑節
   閱&KR0777龍江登雄川閣望滇池
[005-8b]
   小暑節賞菊
   滇南伏日
   立秋日敬一堂晚坐
   西臺
   登西臺
   以藜爲拄杖
   中秋宜園鐙月
   暮登西臺看碧雞山色
   巡西邊曉發
   重九日登祿豐之鰲頭峰得伊莘農中丞寄贈
[005-9a]
   登鰲詩卽荅
   住大理閱兵三日看點蒼山
   麗江雪山
   天生石橋
   南詔殘碑
   建極銅鐘
   古哀牢
   渡瀾滄江鐵索橋
   宿永昌池館流泉樹石湛然淸華名之曰小蘭
   津并詩示鎭府諸公
[005-9b]
  漾濞溪道中
  漾濞合江上看月
  遊黑龍潭看唐梅二律
  余不能飮最多一杯而已滇園梅花盛開不可
  無酒命釀白糯數日卽熟花下欣然小酌仍不
  能醉詩以自嘲
  梅園晚景
  宜園三壽詩
  除夕園庭之花齊見者桃梅杏山茶玉蘭海棠
  木瓜櫻桃馬纓春蘭薔薇木香迎春水仙長春
[005-10a]
  報春蜀葵十餘種
 戊子
  定光寺看紅山茶花
  上元登西臺望月
  和女蘿亭東園花月
  出西城十里遊龍門山海源寺
  倚松書屋齋居
  同李文園學使棠階遊太華山憩太華寺
  仙館東新開二方石池一栽荷一養魚池上栽
  蘋果樹二株梨二株并於園南栽橡養山蠶以
[005-10b]
   爲民先
   牡丹一枝開極大
   梅花蜜
   老鶴
   登西臺看耕種
   東園初夏
   近華浦大觀樓新立石柱水誌
   晚飯於福兒書齋登西臺觀稼是日剪得七種
   園蔬桂花紫薇同開
   東園夏日
[005-11a]
  詠滇南景物
  重九曲靖道中
  白水河看瀑
  貴州省城水南新構小閣正對溪山余名之曰
  翠微閣并書扁
  鎭遠行臺在鎭陽江上江卽㵲水也後倚石屏
  山東橫天石橋橋南岸卽中元洞洞之上又有
  一亭東向川途余題扁曰上元亭
  沅江綠蘿山
  淸浪灘
[005-11b]
  武林舟中食蟹
  荆州渡江
  南陽道中早飯
  狐裘
  戊冬述職
賜賚蕃庶紀
恩四首
卷九 文選樓詩存十六目錄
 已丑
  雪夜曉行擬楊誠齋
[005-12a]
  溯沅水源入黔
  黔大定以西古羅施鬼國也穀雨過此牡丹處
  處盛開
  由七星關入烏撒
  東園夏日
  大理石小屏方尺許宛然設色山水巧合天際
  烏雲二句詩意
  伊中丞過東園蔬飯見示一律卽和原韻
  滇南風景
  登西臺
[005-12b]
  大暑節桂花初開
  秋祭東園齋居詩四十韻
  中秋塔鐙
  以八月十六日爲中秋
  秋園
  暮登東臺
  題伊莘農中丞不倚圖
  以園中杮芥餉莘農中丞見謝長篇因亦以詩
  相酬
  曉坐後院石壇
[005-13a]
  東臺待月
  霜降日暮登臺看西山
  大理石屏四時山水歌
  過開化天生石橋題名刻石
  戲荅家人
  坐月壇坐月
  新造擡礟演成速戰陣和伊莘農中丞韻
  報春花
  大理雪浪石屏用蘇公雪浪石詩韻
  冬至後連得大雪
[005-13b]
  山海棠
  臘八日園梅有開者
  園梅半開
  月夜遊園
  東園殘臘
 庚寅
  正月八日遊西山花紅洞法界寺
  正月二十日偕王劉二叟竹林茶隱
  立幅雪浪石屏高一尺六寸/寛一尺三寸再用坡公雪浪石
  七律韻并鎸字曰琅嬛館仿蘇公雪浪齋孫知
[005-14a]
  微畫法
  西宅後有紫薇二株葺其後屋題曰紫薇花院
  紫薇花院後圃坐月壇
  澹泉
  署西木臺將朽遂拆之遷於澹泉西南七丈許
  用七千土墼叠爲方臺名之曰碧雞臺
  食家園新麥麵
  東園夏日
  蜀葵花
  紅藜杖
[005-14b]
  夏登碧雞臺
  野鶴羣
  題碧雞臺
  大理石屏正面立看合疎影橫斜水淸淺背面
  横看合暗香浮動月黃昏
  九日登西臺
  翡翠玉效樂天樂府
  西行閱兵憩雲南縣靑華洞
  點蒼山書所見
  過蒼山第十五峰下登楊升庵寫韻樓又至大
[005-15a]
  雲堂外觀龍女花
  重修承華圃敎場閱武
  臘月十四夜游宜園
  大理石擬元人四時山水小幅
[005-15b]
[005-15b]
揅經室續集卷五 文選樓詩存第十二
 癸未 男福注
  道光癸未正月廿日余六十歲生辰時督兩廣
  兼攝廵撫印撫署東園竹樹茂密虚無人蹟避
  客竹中煮茶竟日卽昔在廣西作一日隱詩意
  也畫竹林茶隱圖小照自題一律
萬竿修竹一茶罏試寫深林小隱圖豈得常閒如圃
老偶然兼住亦廬吾傳神入畫靑垂眼攬鏡開奩白
滿鬚二十餘年持使節誰知披卷是迂儒
  福兒汲得學士泉煮茗作詩因再題竹林茶隱
[005-16a]
  圖中
酒中有至樂恨我絕不諳近歲作茶隱聊以當沈酣
禺山到鹹海已是珠江南怕汲斜水斜元和志邪階/水今名階水
出縣東百三十里太平寰宇記南齊時有邪階縣後/改爲正階縣廣東通志山川畧邪階水岀始興縣東
南邪階山水有別源日巢頭重嶺衿/瀧奔湍相屬祖源雙注合爲一川戒酌貪泉貪廣/東
通志山川畧石門水一名貪泉岀縣西三十/里平地卽晉廣州刺史吳隱之飲水賦詩處忽聞學
士泉輕與雲相涵廣東通志學士泉在番禺縣北七/里明天順中學士黄諫謫廣州品
其井水爲嶺南第一福汲取稱之/山泉輕於井泉此泉又輕於山泉滴墨辨眞僞此泉/貯白
磁碗中醮墨滴入墨沈而不/散以試他泉則浮散者多矣符調得一擔松柴與石
䂪煮試來吾男茗投龍井葉咀味淸且甘諸孫與杯
[005-16b]
勺可抵飴弄含七椀喫不得賒飮可及三耶律楚材/詩云盧仝
七椀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賖先生非醉吟白太傅集有醉吟先生/傳大人性不善飲而生
辰與白公同日故癸亥撫浙時有正月廿日四十生/辰避客往海塘用白香山四十歲白髮詩韻詩一首
隱几何醰醰此時竹林下蝶化羅浮𧖟
  癸未四月住閱江樓閱肇慶八營官兵
霝角叱仙羊觸石成一峽西江千派來受此兩山夾
連舟穿峽行遮眼峰疉疉雙塔指高要平/聲佳氣滿城
堞登此閱江樓輕帆卸雲葉
兹樓夫何如四樓合爲一南挹端江淸北列星巖七
東海多曙霞西巖隔紅日雨捲重簾來雲穿衆窗出
[005-17a]
卽此是崧臺况已隣石室廣東通志山川畧云石室/在高要縣北五里南北二
門名爲崧臺按石室山唐天寶六年/改爲崧臺山爲七星之一卽定山也
曉出崧臺郊入營勒嚴陣列纛五色翻中權鼓角振
勢湧秋潮來聲雄午雷震百粤控東西兵力重此郡
練彼膽與心道在使之奮
奮勇復選材翌日如臨敵雲中圭頂山肇慶府志白/沙岡卽今所
稱龜頂山在高要縣/西八里秀拔高聳視彼若堅壁分路競先登騰躍
攻且撃時平無戰爭將士少閱厯何以身先之勤習
比運甓大人新諭督標八營將弁於常操之外在圭/頂山下又練奮勇一陣不須量度地勢到處
可宜能合能分隨時變/動專以上衝捷便爲先
[005-17b]
樓居夕頗暇五宿在端州憑䦨弄江月四山凉若秋
豈徒閱軍實兼以成淸遊興來蹔自樂遠慮還多憂
綢繆語諸將又放出峽舟
  宿閱江樓
正當山水奔騰處更有高樓抵浪囘初夏暑風出羊
峽三更皓月滿崧臺行隨石磴層層轉臥使簾窗面
面開爲惜珠江太繁俗海珠樓上有誰來廣州靖海/門外珠江
中流海珠礟臺激流特/起上有樓閣甚雄麗
  羚羊峽峽東卽端溪研洞今有水不令開鑿
五羊仙人來何處必從此峽騎羊去萬羊化石埋紫
[005-18a]
雲石角無痕著巖樹端州研匠巧如神水洞磨刀久
迷路詩硯皆無迹可尋非仙那得知其故
  福兒隨來端州住閱江樓數日呈詩文一卷題
  題其卷首
西樓行吟南樓坐東樓晚飯北樓臥一家終日住樓
臺微之詩少香山和犢兒隨我弄筆來我豈長公爾
非過坡公年表紹聖元年坡公在當塗縣謫授寕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獨與幼子過八月度庾
嶺十月到惠州/寓居合江樓漫將小集學斜川宋史蘇過傳過家/潁昌營湖陰水竹
數畝名日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有斜川集十卷喜得溪山助吟課惜爾兄
弟皆未來縱有詩情遠難作試將此卷寫與之方職
[005-18b]
端州此樓大此樓高借石磯分東西南北四樓四角/又有抱樓合通爲一大樓與滕王閣黃
鶴樓岳陽樓合江樓/烟雨樓結構皆不同題成推研笑滄浪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人
唯在興趣羚羊挂角無迹/可求透徹玲瓏不可凑泊峽口羚羊挂雲破
  廣州城西荔支灣荔林夾岸白蓮滿塘卽南漢
  昌華舊苑也諸兒遊此折荔歸來題圖一首
海珠臺外珠江灣夾岸萬樹荔子丹偶然小艇撥荷
去綠杉野屋圍闌干紅雲低壓白蓮水論園買夏邀
人看劙枝不用縱猿摘蘇詩食荔枝引云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
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謂之將/軍樹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歸來勸我還飽餐
是時積雨淨暑氣甘漿迸齒尤淸寒黃蕉白藕且相
[005-19a]
避案前堆滿玻璃盤綠苞倒挂小香鳳廣東通志挂/綠荔紅壳上
有綠一綠或在肩或在腹以增城沙貝所産爲上按/粤東有翠羽小鳥俗名倒挂鳥卽所謂相花鳯也此
葢以鳥/喻之耳冰珠探出鮫宫丸廣東通志疑冰子日中照/之內外洞徹核在內半明
半滅亦名/水晶球連枝帶葉插簾戸譬在林下垂團欒新圖
一幅寫幽淨我亦著眼生喜歡何時我可棹船去淸
遊歎息何其難
  五月廿七日內子生辰復避客獨遊荔支灣憩
  擘荔亭歸示福祜孔厚卽用前寒韻加刪韻按/此
時猶未有唐/荔園之名
荔支灣中水幾灣荔支仙成十萬丹我獨棹船出江
[005-19b]
關穿林拂葉來河干羊城六度荔子殷昌華故苑今
纔看赤霞綘雪何斕斑就樹頗有遊人餐柴門草閣
見靑山雨餘五月江深寒野塘荷氣淸如蕳白菡萏
搖翡翠盤亭林靜寂泉幽潺況有黑葉垂晶丸皆荔/支名
夏遊得隱荔樹間春遊竹裏吟檀欒歸來寫詩自解
顔爲此枉駕眞古歡大人自注文選古詩十九首/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非避客來偷閒爾亦歎我淸遊難
  堂院中用竹木架成平臺與簷齊爲夏夕趁涼
  之所秋卽拆之
偶用杉爲架還將竹作簃平鋪杉白板密縛竹靑皮
[005-20a]
梯曲巡簷起欄疎借柱支檐低登易及柱近倚何危
向晚追涼去看霞啜茗時藤牀圍茉莉蠟炷䕶玻璃
判事猶披牘餘閒合詠詩星河天湛湛海月夜遲遲
小有樓臺趣兼於筆硯宜好從尋樂處聊以養吾衰
  道光癸未狀元爲廣東吳川林召棠報至粤越
  華粤秀兩書院院長同稱喜復用三元詩韻一
  首
文運三元西粤開幾年連向粤東來七千里外頻聞
喜八十年中間出才嶺海番禺承舊第乾隆四年狀/元莊滋圃先
生爲番/禺縣籍吳川水月起高臺吳川有/水月臺諸君說我多桃李
[005-20b]
五管春風見六囘近科瓊山探花張岳崧南海探花/羅文俊歸善會元吕龍光廣西三
元陳繼昌及今吳川狀元林召/棠皆大人門生所取之士也
  道光辛巳
恩科兼攝廣東巡撫監臨事和德文莊公乾隆庚寅
  監臨試院中舊扁詩韻題甲子浙闈試院煎茶
  詩卷中
  珠江試院藥洲旁又看茶煎第一綱大人甲子/在浙監臨
鄉試與潘芝軒盧南石兩主試倡和試院煎茶/詩是科多得人今提謂雷瓊道費公丙章卽是
科貢/士也三榜連元期兩省前科西省三元陳繼/昌岀大人門生門下
  傳登第喜同堂大人已酉岀文莊公門生門下/辛巳廣東主試陳殿撰沆傅編
[005-21a]
修綬又皆岀大人門生/門下上溯文莊爲五傳淸風滿座隔簾影明月
  照人聞茗香一十八年成老輩放闈還到少年
  場
   右詩爲辛巳秋作刻集時刪去詩中三榜連
   元本指陳三元也乃廣東辛巳得解元周燧
   壬午得㑹元吕龍光癸未得狀元林召棠說
   者以三榜連元竟眞兩省如期先爲之兆而
   此三元亦皆出門生門下兩省科名洵爲盛
   事福爰請補錄於此
  督署西堂木棉
[005-21b]
絳綃高向半天垂十丈難攀最上枝木棉名/攀枝花因在堂
西宜夕照若生嶺北更多詩淸陰勿翦百年後濃色
常留三月時有此紅雲能捧日牡丹那得染臙脂嶺/南
無牡丹盆/烘者有之
  題海印閣廣東通志海印閣在城東南沙洲明/萬歷中建今之新閣葢沿舊名之也
   誠齋榷使達三新構高閣正當海印石粤中/見聞
海印潛石也半岀波際上有京觀樓雉堞/四周與海珠浮邱相望隱隱若三台象焉
   北可以遠眺因名之曰海印閣書其扁
珠江雨後復炎蒸傑閣初成快共登窗納白雲山一
角帆收黄浦浪千層頓除豪氣凉停扇爲看禪光暮
[005-22a]
卻鐙高倚闌干提海印蓮花池外問南能
  不浪舟小坐節署二堂之東定靜堂之南有軒/五楹南北敞窗修狹似船故舊名
如/此
莫訝牽船上岸居絶無波浪一舟虚夾窗全借蕉榕
竹攤几惟留筆研書靜坐豈能忘世慮淸吟方算是
公餘若將綠影當秋水比似珠湖可得如
  坡公謂嶺南凉天佳月卽中秋不以日月爲斷
  癸未中秋天凉月佳續其句成一律
凉天佳月卽中秋况到中秋宿雨收淸露滿城凉滿
樹海光當面月當樓得閒心氣如雲淡向老年華似
[005-22b]
水流風景安恬波浪靜使君原是泛虚舟
  楊桃楊桃一名五棱子色黄有五棱八月熟時/其味似合橄欖與蔗而共嚼之未熟則但
酸澀可代橄欖/入茶且能解瘴
荔支生嶺南漢唐名已大味豔性復炎尤物豈無害
誰知五棱桃淸妙竟爲最試吿知味人味在酸甜外
  重九夜過端州
雨後秋風尙未凉半輪斜月認重陽濃濃雲氣瀼瀼
露到處山田晚稻香
  過平樂
凍雨洗截壁殘雷殷遠山時當九秋後人在萬峯間
[005-23a]
晚稻巳再熟溪漁偏獨閒喜看民氣靜餘意慰諸蠻
廣西通志諸蠻傳云平樂猺散處林/麓貯粟巖竇男女服飾與桂林獞同
  癸未秋閱兵粤西道出灕江
灕江爽氣照秋開閒倚篷窗暮色催日影倒騰峯頂
去晚凉平貼水邊來野漁舟小藏巖洞古堠烟淸䕶
石臺且向萬山深處宿夢隨殘月四更囘
  陽朔舟中
桂林陽朔峰千萬萬石林中水瀉灕灕漢書地理志/作離蒼梧郡注
云有離水關零陵郡零陵下注云離水/東南至廣信入鬰林行九百八十里石架琅玕立
不律屏開翡翠吹參差美人濃點靑螺黛學士驚題
[005-23b]
碧落碑唐國史補絳州有碑篆字與古文不同李陽/冰見而寢處其下數日不能去碑上有碧落
二字人謂之碧落碑漢川書跋云/李漢謂此碧落觀也故以爲名削盡坡陀不依傍
亂生頭角分高卑遍求異地絶此景幻出㝷常非所
思畫與未遊人共看是何邱壑太離奇
  淸灕石壁圖歌
   府江九域志蒼梧有桂江一統志/云一名府江卽大灕水也陽朔大磉
   汛陽朔縣名廣西志大磉汛上至/黄蹄塘十里下至黃埠塘十里下二里許
   有畫山載在通志截壁約高三十丈寛如之
   其西面平直如削可中懸繩淡黃色上有靑
   綠痕天然如畫家皴法具巒頭層㬪之形目
[005-24a]
   不明者見之以爲眞山不知其平直也明目
   者見之以爲摩天巨幅之畫也因在畫旁書
   淸灕石壁圖五大字五字長二丈餘舟/中視之猶嫌其小又寫
   道光三年阮元題七字刻於石直是上古巨
   圖今始題欵矣
天成半壁丹靑畫幡然高向靑天挂上古何人善畫
山似與關荆鬥名派此派渾同後世皴造物翻師唐
宋人認作名山反如假審爲古繪竟成眞縱横量去
成千尺五丁直削平無迹古絹依稀染淡黄巒頭重
㬪分靑碧淸灕一曲繞山流來往何人不舉頭六年
[005-24b]
大人自丁丑冬制/兩粤迄今六年矣久識奇峰面五度丁丑秋大人任/兩湖總督往湖
南閱兵八月二十八日衡州途次奉/旨調補/兩廣總督卽赴新任遂取道全州入廣西界到廣東
路經陽朔一次戊寅十一月往廣西查辦藩司富綸/案并閱兵經過陽朔一次庚辰七月往廣西查辦灌
陽㑹匪案往囘經過陽朔二次今年九月往廣西閱/兵由平樂到桂林經過陽朔一次取道柳州南寕潯
梧囘廣東/前後五度來乘讀畫舟石渠寶繪幾千卷天上雲烟
曾過眼乾隆五十六年大人在/南書房修纂/内府各書畫爲石渠寶笈先後/賜趙
孟頫無量壽佛元人戯嬰圖/宋人貨郞圖等名跡亦甚多何幸湘南漢書地理志/零陵下注云
陽海山湘水所岀按灕水亦岀零陵此湘南謂湘水/之南韓昌黎詩蒼蒼森入桂兹地在湘南是也漢志
長沙國有湘南縣在衡/山西北與此湘南異見此山眼福如今還不淺山
旁刻石擘窠書鑒賞標題始自吾後人來看道光欵
[005-25a]
傳出淸灕石壁圖
  題崑崙關䇿騎圖
巡過龍賓龍州賓州也龍州卽/今之柳州柳城縣又入邕州名卽今南/寕府城秦桂
林郡唐書地理志/邕州本南晉州畫將秋色代初冬一關路阻分雄
鎭百里陰森盡古松頗有雲山宜策騎久無夜宴似
征儂時平正恐軍心惰注目西南十萬峯邕州西南/卽廣東欽
州之西北西有十/萬大山接交阯界
  藤鼓
   藤爲明韓襄毅平大藤峽賊里所斷截中空
   冒爲鼓在肇慶府鼓樓至今以爲更漏之鼓
[005-25b]
   鼓長五尺圍丈五尺或當時不止一鼓今惟
   此存耳
武仙大人自注峽在廣西潯州/府武宣縣卽唐武仙縣厯千載乃產此巨藤
峽夾右江水國朝胡南藩潯州左右江考云粤有/三江並滙于梧滙于潯者二南日左江
北日右江右江之源/一日融江一日龍江一藤橫可縆晝沈夜浮渡潯州/府志
大藤峽岸有藤大十圍橫生過江日沈水/底夜浮水面渡賊而南以通龍山入寨妖由亂人
興誰其斷藤者桓桓韓中丞斷藤復段截造鼓示創
懲中空冒以革圍量丈五繩釁以老猺血十里聞鼟
鼟臯陶不用木考工記韗人爲臯陶/鄭司農云臯陶鼓木坐令鼛弗勝陽
明來駐節應歎見未曾軍門復東徙大人自注總督/初駐廣西梧州
[005-26a]
[005-27a]
緝茅索綯伐木架㩜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謂之麻闌子長取婦别闌而居與民不犯
凌峽中無伏莽野燒宵如鐙土民耕古寨有產亦可
恒裹盬柳子厚柳州詩靑/箬裹鹽歸洞客與賣桂大人自注猺中/產桂名猺桂
外非所能東歸過舊府復訪此鼓徵大昕郡樓上諸
將同來登
治平聲更和淵淵江水澄
  粤西
四千里路粤西還祗過東邊一半山大人自注粤西/幅&KR0695周五千餘
里總督祗/到東半耳襲職土司小封建大人自注四十六土司/官皆世襲有狄靑時者
有韓雍王/守仁時者射生巖峒古夷蠻鎭兵脛走鉛爲瓦大人/自注
[005-27b]
兵之練㨗足者以一斤/鉛爲二瓦分縛兩脛猺婦肩傭銀作鐶大人自注/猺獞婦人
能負/重富不甚饒貧不餓乞兒少見路途間大人自注/今年米十
數錢一斤行數千里祗見乞/兒三四人較數年前大不同
  由粤西入粤東
每悵官居少靜緣難將淸興寄林泉卽今山水朝朝
換權作園池處處遷終日小輿看竹坐幾囘虚枕壓
溪眠一邱一壑如相傲可是珠湖射鴨船孟郊詩不/如竹枝弓
射鴨無是非大人四十歲時曾畫珠湖/射鴨小照珠湖分詠詩內有射鴨船
  將由肇慶往雷州至新興河頭水最淸淺
沙明石白淨潺湲一尺餘波路百灣水性本淸休咄
[005-28a]
怪客情相賞卽高閒行吟有興方成句坐臥何時不
對山寒雨㑹須添淺漲虚舟我復海邊還
  由高州望欽州書示兒輩
海角天涯輿地紀勝云海角亭在廣州合浦縣元范/梈有海角亭記天涯亭在欽州東門北畔
臨水宋陶弼有/登天涯亭詩望可哀古賢多少不能囘七千里外
櫬曾返大人撰先曾祖行狀乾隆初太府君任廣東/欽州營遊擊病足二十四年十月十六日卒
于任所櫬歸自欽/州入揚州城治䘮六十年餘孫竟來乾隆二十四年/至今道光三年
爲六十/四年家計百年自淸白
國恩五世受栽培先曾祖以三品官封贈二代大/人以一品官封贈三代兼蔭子
人有慶先人德文武科名豈易哉
[005-28b]
  過電白溫泉題僧壁二律
山光横電白隋書地理志高凉郡電白下注云梁置/電白郡平陳郡廢又有海昌郡廢入焉
地脈出溫泉廣東輿圖云熱水山在縣西三十里下/有泉湧岀熱如鼎沸粤中見聞云熱水
山上有石牀長二丈餘廣七尺刻/浴沂石三字浴温泉畢多臥其上一水自功德上池
常凈圓大牙大牙塘汛/屬陽江鎭今再到大人自注泉在/大牙郵舎東彈指
又三年庚辰十一月大人自廣州由陽江巡視高廉/雷瓊時曽經此于今三年矣庚辰有/國服
故無/詩僧說天台寺浙江天台山/萬年寺也遙遙省舊緣大人自/注泉上
僧習鴻云嘉慶初曾見余于天/台僧又曾到五臺峩嵋見雪
此間大雪節花放小桃枝況有温泉氣渾如春暖時
昔僧曾白脚踏雪上峩嵋我亦憶殘臘冷泉亭外詩
[005-29a]
大人庚申辛酉兩年臘月在/浙有入靈隱祈雪遇雪詩
  雷州道中
海南長至似中秋氣暖風淸雲霧收西海夕陽東海
大人自注&KR1681洲吳川爲/東海圍洲夕陽爲西海中間一道是雷州
  題頤道堂詩集卷首
   及門陳雲伯文述宰江都多惠政開伊婁河
   建彩虹橋以便民又監濬儀徵運河癸未夏
   江水爲菑拯䘏更力頌聲遠聞旋丁外艱去
   官與吾乙丑年在浙賑菑丁憂相似也偶閱
   其集中過文選樓詩有我是春風舊桃李種
[005-29b]
   花還得傍門牆之句續成一律題之
種花還得傍門牆滿縣春風憶故鄉埭駕一橋同召
伯水通兩邑勝河陽拊災似我昔巡浙奉諱如君今
去揚江北部民留不住門前桃李卽甘棠
  雨脚
斷虹消盡薄雲遮雲外穿來日脚斜向晚欲晴晴未
得又飛雨脚不成霞
[005-1a]
揅經室四集詩卷五 琅嬛仙館詩略
 庚申
  春日台州
滄波圍古郡弭節一登臨緯耒農人意樓船將士
心麥愁春雪厚帆慮海雲深世事積如此天台安
可㝷
  庚申正月督兵海上往返天台未能入山
前年遊屐入天台今日雲山不肯開縱使石梁難
再到飛流可向夢中來
  天台山大雪三日守凍剡溪
[005-1b]
天台三日漫天雪頓長千峯一丈高華頂定當排
玉樹石梁想見凍銀濤礀迷險磴常翻馬溪擁寒
凘不受篙安得春風吹暖日四山春水下輕舠
  守凍
剡溪百步寛積雪寒流壅我舟陷其中尺寸不可
動豈無槳與楫力士失其勇非冰疇敢履少涉卽
沒踵此時計舂糧如珠但盈捧四顧絕人迹惟見
玉山聳南中春水煖岸草媚丰茸爲想下天台輕
帆坐中擁豈料三日雪寒壓山川重事勢變莫測
及此乃深悚所以海上宼吾憂在甌甬
[005-2a]
  送趙介山文楷殿撰李墨莊鼎元舎人奉
使册封琉球
同是中朝第一流雲螺彩蟒拂麟洲狀元風度今
莊叔才子神仙舊鄴侯四月西湖畱駐節萬人南
海看登舟翰林盛事知多少如此乘風乃壯遊
  題孫淵如觀察萬卷歸裝圖
魯民爭道送歸程萬卷圖書短櫂輕使君去後一
帆遠惟有微山湖水淸右丞渭城一曲取調最高/&KR1055爲之裂北宋猶有能唱
之者東坡濟南春好雪初晴一首/用之此絶亦用其調未知合否
  綠葉
[005-2b]
我家讀書處團雲蓋老屋茲復來吳山繞屋列嘉
木巳當衆芳歇萬葉成一綠北窗人意閒瑣碎搖
晴旭疎雨過南樓蕉桐滴鳴玉半年勞簿領春筍
積成束賴此淸蔭濃稍可障塵俗隔簾影逾淨下
階涼更足不知此何時但見靑梅熟
  題西湖第一樓
高樓何處臥元龍獨倚孤山百尺松人與峯巒爭
氣象窗收湖海入心胸經神誰擅無雙譽闌影當
憑第一重却笑扶風空好士登梯始見鄭司農
  題徐碧堂司馬聯奎秋艇狎鷗圖
[005-3a]
鑑湖秋水放輕舟賀監歸來未白頭誰與先生最
相狎舟前三十六沙鷗
濠梁秋水坐忘機一抺靑山淡夕暉愧我今年機
事重海鷗終日背人飛
  贈李西巖總鎭
儒將威名定不虛風濤千里鎭儲胥海天飛礟親
檛鼓夜月揚帆坐讀書造得戈船浮木柹築成京
觀掣鯨魚封侯自有黃金印射石將軍恐未如
  次韻酬阮雲臺撫軍 李長庚西巖
 開府推心若谷虛要將民物納華胥風淸海外
[005-3b]
 除奸蠧令肅軍中畏簡書報
 國自應親矢石酬知未盡掃鯨魚庸疏何幸叨
 靑眼嫓美前賢愧不如
 文章高映斗牛虛絳節重臨護象胥帷幄申嚴
 三尺法指揮妙合六韜書不嫌樗櫟加丹漆着
 意箴規滅釜魚漫許胸中有兵甲運籌未稱待
 何如
  上虞道中
曹娥江外驛籤長百曲淸溪繞石梁夏氣出山雲
莽莽晴烟歸壑水浪浪風前高樹吟蟬早橋外平
[005-4a]
田吠蛤涼却羨老農耘稻畢一般閒意立斜陽
  天台行帳題楊補帆昌緒畫天台桃源圖
天台仙境去仍還百道淸溪萬叠山洞口桃花隨
水出巖前瑤草帶烟刪誰敎一路生靈藥却有雙
仙並綠鬟笙吹月明元鶴背樓臺霞護碧松關歸
雲隱隱聞雞犬飛瀑泠泠雜佩環千載偶逢開玉
戸春風常爲駐紅顔每依錦瑟終年坐除種胡麻
鎭日閑如此好山猶别去仙源那怪斷人間
  台州夜坐
雨後得秋意草蟲聲漸多樓陰流素月山影接明
[005-4b]
河坐覺風初定遙知海不波此時問韓說何處夜
橫戈
  初秋台州獲安南海宼事畢曉發囘杭州
海上羣山碧四圍新涼時候送將歸秋來天使浮
雲薄不待南風也自飛
  寫榜作
列炬搖紅唱夜闌屏風老吏侍闈官忽聞佳士心
先喜得上名經寫亦難撐拄五千古文字銷磨八
百舊孤寒榜花巳說孫山好還向孫山以外看
  漪園晚眺
[005-5a]
碧榭西風裏闌干閒更長萍開魚影亂松靜鶴巢
涼遠水交平㟁秋山耐夕陽不知惆悵久歸棹入
昏黃
  仲冬詣天竺復同孫蓮水吳山尊&KR1364汪芝
  亭李四香陳曼生鴻壽陳雲伯文述
  庾泉道源焦里堂過靈隱蔬飯冒雪登西
  湖第一樓
空山寂無人同雲闇然合微雪何荒寒僧境頗宜
臘翩翩羣屐來開堂見老衲鑪火爇松明茶烟出
禪榻煮筍出山去湖光更蕭颯櫓聲動烟水如與
[005-5b]
雁相答山樓對南屏萬樹擁一塔窗虛衆影歸懷
沖雅情洽古人重淸遊良貴朋簪盍寄言儒家子
禪悟不可雜
  浙東賑災紀事
冰凌塞谿壑積雪明羣山飽飯被復陶猶覺此地
寒矧兹災餘民食少衣復單庚申夏六月風雨夜
漫漫山海本交錯蛟龍出其間夷宼蕩頗盡婺栝
民亦殘狂流破山出百道開巑岏平地水一丈牆
屋崩驚湍漂人及雞犬决冡浮窆棺淸畎爲石田
沃土成沙灘萬頃稻始花擢拔同草菅客如疑此
[005-6a]
言試看高樹端樹端枝&KR1166椏藁秸猶交攢爾時不
死民垂淚呼長官長官發倉穀倉破穀不乾升斗
縱不多尙可數日餐飛章入告
帝民隱動
天顔
帝曰母諱災赤子皆恫癏近者急軍儲度支殊艱

帝之心不敢少吝慳金穀四十萬胥吏伺爲姦察
之苟不密何異官貪頑民受官所授著手親分頒
我來如視傷一一索其瘢治寇在於猛䘏災務於
[005-6b]
寛致災巳不德有力敢不殫所賴高田稔米價平
市闤種蕎亦成熟雖貧心巳安終思卅萬人家室
何時完朔風生磵道伏軾興長歎
  屬王椒畦同年畫珠湖草堂圖卽題
月落湖水平珠光弄殘夜夕霏巳媚人况是斜陽
下吾家甓社西臨水有茅舎當年 達人歸謝靈/運述
祖德詩云達/人貴自我行吟得淸暇投壺登小樓射鴨來虛
榭柳細早分涼荷香始知夏我豈不懷鄕塵鞅安
可謝武林好山水未宜稅烟駕終念甘泉山靑光
向湖瀉
[005-7a]
  題王椒畦同年畫金華載詠樓圖
夫容峯下碧城頭百里淸江繞樹流如此好山原
入畫祗須名輩一登樓荆州詞賦思王粲元暢詩
篇說隱侯我亦欲來同覓句恐聞鴻雁不勝愁
  登八詠樓
蛟龍城外迹鴻雁澤中聲山破雪猶積野荒風易
生三冬氣寥落六代意縱橫怪底休文瘦誰能遣
此情
  卽事
鴉盤老樹晚來寒密霰蕭蕭打竹竿風色滿天雲
[005-7b]
更緊絕無情緒倚闌干
  桐廬九里洲看梅花
九里江洲好畫圖梅花曾見此間無花農不記花
開數約畧一洲三萬株
潑眼花光江㟁前半成明月半成烟若非天女散
花地便是神仙種玉田
香和雲氣染人衣花與山光共四圍一片暮雲花
上落可憐香重不能飛
十萬瓊花路百盤入花容易出花難老僧菴外三
千樹巳耐詩人半日看
[005-8a]
 辛酉
  賦得雷乃發聲
   嘉慶六年正月久晴未雨望澤甚殷十六
   日頒到
御賜
御書福字並
批諭云親書福字賜卿願兩浙士民同霑厚福欽
   此是夜春雷應節雨澤優霑士民交慶十
   七日試三書院生童擬作試帖一首敬書
玉旨宣示諸生使知共被
[005-8b]
恩膏勉膺福澤也
風雨正漫漫鳴雷起夜闌一聲宣地氣百里破春
寒震在剛柔始屯如發洩難天門開鬱律車轂轉
盤桓紫電初囘掣靑雲巳直干伸舒聞雉雊動盪
啓龍蟠暖透山田麥狂消浙海瀾况逢
宸翰灑澤被士民寛
  蘇堤春曉
北高峯上月輪斜十里湖光共一涯破曉春天靑
白色東風吹冷碧桃花
  二月十七日過臯亭山看桃花用六言律體
[005-9a]
臯亭山下春色甘遯邨前夕陽柳葉纔匀鴨綠菜
花盡染鵞黃雙橋遠水弄影畫舫晩風載香況是
碧桃萬樹我來權作漁郞
  廿三日自海塘迴舟曉過臯亭復成一律
篷背東風太緊曉來桃柳橫斜溪頭飛溼紅雨山
半飄殘絳霞流水一年春色武陵何處人家莫㝷
洞口漁父且看紛紛落花
  登鎭海縣招寶山閱新造水師大艦
怒濤如雪擁蛟門百道樓船過虎蹲山/名旗鼓一新
人氣壯風雲四合礮光屯句章郡縣來相望橫海
[005-9b]
將軍許細論果使水犀騰浪去不敎海外有孫恩
  辛酉臘月朔入山祈雪卽日得雪出山過詁
  經精舎訪顧千里廣圻臧在東鏞堂用去年
  得雪詩韻
殘歲山崢嶸陳迹兩年合峯巒洩春氣一雪復成
臘空谷無行人白光凍千衲出山入精舍拂衣花
滿榻延賓有陳蕃下車愧衞颯煮茶說羣經鄭志
互問荅登樓對南屏還見去年塔頽雲潑墨濃圖
中認王洽撫景觸愁懷鄕園戸空闔慈竹壓墓門
風雪定紛雜
[005-10a]
 壬戌
  曉至西溪祭 社稷壇
路轉西湖曲松陰散曉涼五更山雨歇八月稻花
香流水開天影頽雲壓電光儘多祈報意無德感
勾芒
  海寕州迎潮
靑峯岑寂碧雲開忽見江流亂卷迥虹影化爲秋
水立日光曬倒雪山來難分龕赭東南路怕聽鹽
官日夜雷塘裏桑田外滄海敎人爭不重徘徊
  安瀾園小憩
[005-10b]
秋園風雨歇坐覺蕉衫泠竹樹含淸陰如雲淡無
影苔岑蟋蟀吟空庭閟幽靜我本懷秋人情賞相
與永
  自乍浦彩旗門觀海至秦駐山
八月試新寒蒼茫海㟁間天風吹大水落日滿羣
山潮汐防衝突艨艟計往還勞勞千里事行路反
成閒
  題汪蛟門先生少壯三好圖梁蕭琛自言少/壯三好音律書
酒/也
汪君磊落古丈夫朗朗玉立淸而腴百尺梧桐閣
[005-11a]
上居持喪郤薦爲醇儒君舉鴻博科以未/闋服固辭徵舉撐腸拄
腹萬卷書其才鬱塞不可舒一使金尊玉斝瀉&KR0812
醁一使哀絲豪竹催謳歈人生豈能無嗜好要問
好者爲何如旣不能讀五車又不能注蟲魚縱令
好色皆登徒餔糟歠醨爲屠沽吁嗟乎汪君磊落
古丈夫儒臣法吏心事俱君詩云半生心事無多/字只在儒臣法吏間
白雲靑史相縈紆文如介甫詩韓蘇漁洋山人/評君語
中經緯大有用一視餘子齷齪而麤疎君不見汪
君之友禹鴻臚寫此少壯三好圖龍舉篆隸陳坐
隅彈箏擫管皆名姝如有歌聲遏圖内一展卷後
[005-11b]
飛空虛靑天白眼互照耀酒氣拂拂搖其鬚此圖
流傳在江都秦君林下供淸娛五笥僊館貯萬軸
嗜好未與汪君殊秦敦夫編修博覽多藏書壯年/引疴新構藏書之屋日五笥僊
館屬元/題匾馳書寄圖索我句我句能寫汪君乎不能
顧曲不能飮自慚俗吏陋且迂惟有簿領來儲胥
又有經籍堆籤廚此間開圖呼女奴酬君以酒騰
花觚更裁素絹重臨摹百家題句寫無餘吁嗟乎
汪君磊落古丈夫風流文采今所無眼前之人誰
如蕭彥瑜
  秋日西湖泛舟
[005-12a]
三面靑山倚夕陽桂花天氣半溫涼不須泊㟁㝷
花去湖上秋風鎭日香
  駐杭州時毎九月花奴自揚州載菊一舟來
  一時瓶盎軒階俱滿奉 嚴親宴花下饒有
  家鄕風景爲寫秋江載菊圖題之
重陽花事滿江關千里花奴獨往還瓜步西風潤
州雨一船秋色過金山
爲寫秋江載菊圖黃花同我住西湖我來日飮西
湖水更爲澆花調一符
花稱鄕心酒半酣 老人安穩住江南階前半畝
[005-12b]
方池水便是延年古菊潭
松間石畔竹籬根栽滿黃花卽是園記得童游問
兒輩此間可似傍花邨揚州城北傍花邨種菊至/數百畝田家籬落風景絶

  同人分詠古十印得劉淵之印
漢寶缺角威斗亡永嘉六璽歸晉陽中間竊敓數
十載天生漢甥劉元海元海二角眞英雄蛟龍那
得居池中可憐王侯降編戸劉淵名但鐫頑銅此
銅鐫印尙靑組隨陸文兼絳灌武朱范同門傳五
經曾以書緘封印土無端玉璽來河汾改元刻瑞
[005-13a]
增三文淵于汾中得玊璽增淵/海光三字改元河瑞平陽光昌漢天子
豈監司馬家兒軍當塗典午皆成篡昭烈廟中出
降禪公主之孫能復仇人心到底思東漢惜哉和
曜性不仁不及李淵生世民若使石符奉漢璽諱
淵久巳如唐人我今得印繫之肘剛卯金刀辟邪
鈕囘水爲淵屬象形想見單于文在手元海生有/文在手日
淵故/名
  置西漢定陶鼎於焦山媵之以詩
   西漢陶陵鼎以漢慮俿尺度之高七寸三
   分身高四寸二分蓋高一寸六分蓋上有
[005-13b]
    三環名高一寸二分兩耳高二寸二分三
    足高二寸銅質五色斑駁腹有稜純素蓋
    鑿隸書銘大字十五曰隃麋陶陵共廚銅
    斗鼎蓋幷重十一斤小字四曰汧第卅五
    器鑿隸書銘大字十七曰隃麋陶陵共廚
    銅鼎一合容一斗幷重十斤小字十六曰
    汧共廚銅鼎容一斗重八斤一兩第廿一
    案漢書地理志隃麋汧二縣屬右扶風後
    漢書耿弇傳建武四年封耿況爲隃麋侯
    續漢書郡國志作渝麋誤也又續漢志定
[005-14a]
   陶在濟陰郡本曹國後漢屬兖州刺史部
   郭璞曰城中有陶邱史記云穰侯出之陶
   卽其地定陶共王康元帝子哀帝父永光
   八年自山陽徙封漢書丁太后傳建平二
   年上曰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遣大司馬
   驃騎將軍明東送塟於定陶貴震山東共
   王傳哀帝二年追尊共王爲共皇帝水經
   注濟水自定陶縣南又東逕秦相魏冉冡
   南又東北逕定陶共王陵此器云陶陵是
   定陶共王陵也隃麋汧二邑共此器故日
[005-14b]
   共廚銅鼎鐘鼎欵識漢好畤鼎銘云今好
   畤共廚金一斗鼎汾陰宮鼎銘云汾陰共
   官銅鼎上林鼎銘云上林共官銅鼎漢器
   體制如是漢陵廟皆有廚三輔黃圖昭帝
   平陵爲小廚裁足祠祝欵識漢孝成鼎銘
   云長安廚孝成廟銅三斗鼎是也此鼎蓋
   與器銘辭不相應者因有二鼎蓋與器互
   錯也器銘云并重十斤又云重八斤一兩
   云器重八斤一兩則蓋當重一斤十五兩
   矣今除蓋以庫平法馬稱之重五十三兩
[005-15a]
   七錢二分銘云容一斗以今官倉斗較之
   得一升八合定陶故城在今山東曹州府
   定陶縣西南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祗有周
   鼎若以漢鼎配之經史引徵可增詩事爰
   以官牘達之鎭江府丹徒縣付焦山寺僧
   永守之竝加冊於櫝繪圖搨歀鈐印備錄
   諸詩時嘉慶七年季秋月
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開雲歊古文十行照
江水百家詠釋窮秋毫千年古篆變爲隸西漢歀
識多鑿雕我有漢鼎五十字隃麋汧鑄供定陶斗
[005-15b]
斤兼記古權量汾陰好畤同禋祧濟水東流帝陵
起臣莽掘廚金不銷齋中拭刷出古澤鼎雖轉徙
猶堅牢煙雲過眼莫浪擲送爾安隱棲松寥焦山/閣名
卣鈃觶爵共相餞雁鐙翦燭吟淸宵壬戌之秋木
葉脫海門風起江飛濤蛟鼉踏浪避金景蒼然古
意生單椒此時此鼎入山去江天寶氣騰輕艘海
雲堂中多古木兩鼎扃耳初相遭周儀可補覲禮
周鼎呼史冊命之儀可補禮文/之不足諸家詩考未言及此漢事志傳徵班
曹倉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一波一磔
湛水石同隱有似由與巢胎禽仙去亦偶耳華陽
[005-16a]
 銘尙鐫嶕嶢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詩媵鼎各訂交
 他時得暇或相訪雲颿一片橫金焦
    考杜佑通典京口有譙山戌太平寰宇記
    亦以譙山爲戌海口之山余家藏嘉定鎭
    江志云江淹焦山詩舊本作譙山是北宋
    以前尙名譙山北宋以後始以焦孝然事
    傅會之孝然避兵娶婦於揚州見三國志
    注爾時孝然年尙幼似無隱譙山三詔之
    事且孝然爲魏以後人蔡伯喈卒於漢末
    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贊當别有一焦君似
[005-16b]
    無爲孝然作贊之事又焦山古鼎王西樵
    始據韓吏部如石言爲京口某公家物嚴
    分宜奪之康熙間人競以爲詩歌故實然
    自嘉靖以後明人書集鮮及此說天水冰
    山錄于分宜家物無所不載古銅器歀中
    祗有古銅鼎二箇共重一百一十四斤且
    有蓋竝未言及歀字此鼎一鼎之重巳不
    止百餘斤矣朱竹垞翁覃溪二君深於考
    古者其焦山鼎詩中皆不言此事爲其無
    據也故余謂焦孝然嚴分宜二事等諸無
[005-17a]
    稽勿聽可也
   浙撫署東徧誠本堂有巨石以漢慮俿尺度
   之高一丈二尺有奇勢如夏雲初起卓立成
   峯足圍甚小而要頂幾兩倍之峯之可望可
   穿上下通透者三十一穴余於嘉慶七年移
   立澹寕精舍方池中以余字字之日雲臺峯
   余鄕本有雲臺山也因用蘇黃壺中九華倡
   和詩韻題之
 雲臺海上有高峯何日爲雲上碧空隨我南來三
 竺外引人遊入九華中臨池當戸堂堂見透月穿
[005-17b]
風面面通欲與石交商一語那如銕壁不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