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62 揅經室一集-淸- (master)


[003-1a]
揅經室一集卷三
  明堂論
粤惟上古水土荒沈橧穴猶在政敎朴略宮室未興
神農氏作始爲帝宮上圓下方重葢以茅外環以水
足以禦寒暑待風雨實惟明堂之始明堂者天子所
居之初名也是故祀上帝則于是祭先祖則于是朝
諸侯則于是養老尊賢敎國子則于是饗射獻俘馘
則于是治天文告朔則于是抑且天子寢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黃帝堯舜氏作宫室乃僃洎夏商周
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
[003-1b]
門三朝後曰路寢四時不遷路寢之制準郊外明堂
四方之一鄕南而治故路寢猶襲古號曰明堂若夫
祭昊天上帝則有圜&KR0588祭祖考則有應門內左之宗
廟朝諸侯則有朝廷養老尊賢敎國子獻俘馘則有
辟雍學校其地旣分其禮益僃故城中無明堂也然
而聖人事必師古禮不忘本于近郊東南別建明堂
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冊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時令
朝四方諸侯非常典禮乃于此行之以繼古帝王之
迹譬之上古衣裳未成始有韍皮椎輪初制惟尙越
席後世聖人采僃繪繡無廢赤芾之垂車成金玉不
[003-2a]
增大輅之飾此後世之明堂也自漢以來儒者惟蔡
邕盧植實知異名同地之制尙昧上古中古之分後
之儒者執其一端以蔽眾說分合無定制度鮮通葢
未能融洽經傳參驗古今二千年來遂成絕學試執
吾言以求之經史百家有相合無相戾者勒書一卷
以僃稽覽括其大恉著于斯篇
 神農明堂
淮南子主術訓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于
胷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時降五穀
蕃植太平御覽七/十八作播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
[003-2b]
終獻功御覽功作貢文子及/北史字文愷傳同以時嘗穀祀于明堂明
堂之制有葢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御/覽
寒暑作/燥濕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慤不忿
爭而財足不勞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
是故威厲而不殺御覽作不/試文子同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
煩故其化如神御覽作敎/化如神
  元案大戴禮記盛德篇云明堂者古有之也據
  主術訓云云是明堂之名始于神農特無宗廟
  郊壇朝廷路寢之分總以明堂爲天子所居卽
  後世郊外明堂也其云以時嘗穀祀于明堂卽
[003-3a]
  月令天子居明堂以時嘗穀之始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祀明堂有葢而無四方御/覽
  元案此與淮南子同桓譚時古籍猶多或不專
  本淮南也
 黃帝明堂
尸子曰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宫文選/注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則是黃帝合宫
  元案合宫者天子所居各禮皆合行于此故無
  宗廟郊壇朝廷路寢之分亦卽後世郊外明堂
  也
[003-3b]
管子桓公問篇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賢也
  元案此明臺當卽合宫中南向之堂
漢書郊祀志上曰申公曰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
成伯璵禮記外傳曰明堂古者天子布政之宫黄帝
享百神于明廷是也
  元案明廷猶明臺其云接萬靈享百神卽月令
  以時祈祀之始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
極考建五常
  元案惠氏士奇云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
[003-4a]
  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然則明堂五室始于黃
  帝矣
史記封禪書曰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
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葢通水圜宫垣爲複
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
  元案後世郊外明堂之制似卽放此其云四面
  無壁以茅葢與神農時明堂有葢而無四方正
 同
 堯明堂
今文尙書堯典曰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
[003-4b]
衡以齊七政鄭氏注云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
明堂
  元案堯時明堂當巳分建授受大典故在明堂
  也
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元案孫觀察星衍云周書嘗麥解維四年孟夏
  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大祖合之淮南主
  術訓有神農以時嘗穀祀于明堂之說則知史
  所云大祖卽明堂也
桓譚新論曰明堂堯謂之五府府聚也言五帝之神
[003-5a]
聚于此御/覽
  元案明堂名五府及祀五帝實是舊禮尙書帝
  命驗云五府五帝之廟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
  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元矩鄭氏注尙書云文
  祖者五府之大名大戴禮記少閒篇云武丁開
  先祖之府取其明法足證府名甚古惠徵君棟
  云周官有天府乃明堂掌陳寶之官取法于唐
  虞也
管子桓公問篇曰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
  元案衢室義取四達卽四面無壁之謂
[003-5b]
尙書大傳虞夏傳曰尙考大室之義唐爲虞賓鄭氏
注云大室明堂之中央室也
  元案據此明堂五室之制非始于夏
 舜明堂
今文尙書堯典曰歸格于藝祖用特鄭氏注云藝祖
猶周之明堂馬融注云藝禰也
  元案此巡方大典故歸格郊外明堂也文祖藝
  祖皆指祖考而卽爲明堂大室之名周公稱文
  王爲文祖義同猶後世稱某帝爲某廟也
尸子曰觀堯舜之行於總章文選/注
[003-6a]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有虞總期李善注章期一也
  元案總章總期之義皆同合宮以各禮總于此
  表章故名總章以各禮總于此期會故名總期
  字異而義則同也
今文尙書堯典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又曰闢四門
  元案城中朝寢無四門之制此亦指郊外明堂
  也四方諸侯來朝大典則於明堂中行之
禮記祭法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鄭氏注云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此禘謂祭昊
天於圜&KR0588也祭上帝於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於明
[003-6b]
堂曰祖宗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
堯而宗舜韋昭注云禮祭法與此異者舜在時則宗
堯舜崩而子孫宗舜故郊堯也
  元案禘郊祖宗四者皆爲配天之祭鄭注明白
  可據總享五帝五神於明堂則以顓頊與堯配
  祭自王肅有心違鄭謂祖宗爲祖有功宗有德
  其廟不毁誤仭爲宗廟之祭非屬明堂遂致其
  義不明也
 夏明堂
[003-7a]
攷工記匠人曰夏后氏世室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
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鄭氏注
云世室者宗廟也魯廟有世室牲用白牡此用先王
之禮
  元案世室乃明堂五室之中猶尙書大傳所言
  大室夏特取此爲名槪其餘耳古字世大通故
  大子又稱世子世叔又稱大叔矣匠人言三代
  明堂之制皆郊外明堂也自室中度以几以下
  乃通言城中王宫之制非專指明堂鄭注謂世
  室爲宗廟殆以魯世室例之耳其實夏之名世
[003-7b]
  室非專爲祀祖卽如夏小正爲觀天測時布令
  之書禮亦當行于世室與舜在璿璣玉衡于文
  祖同
成伯璵禮記外傳曰夏謂大廟爲世室又曰夏后一
堂之上爲五室南面三階五室象地載五行五行生
于四時故每室四達一室八窗象八節
  元案此云一堂之上爲五室世室乃一堂中央
  之室也較他室爲尊故稱之爲世室世與大皆
  尊稱之辭成氏以大廟擬之是也
鄭氏攷工記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則夏一
[003-8a]
尺矣相參之數禹卑宫室謂此一尺之堂與
  元案此自指郊外明堂而言
禮記祭法曰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
而宗禹韋昭注云虞夏俱黃帝顓頊之後故禘祖之
禮同虞以上尙德夏以下親親故夏郊鮌也
  元案說見舜明堂下
 殷明堂
攷工記匠人曰殷人重屋堂修七㝷堂崇三尺四阿
[003-8b]
重屋鄭氏注云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寢也
  元案鄭注以爲王宫正堂非也此所言仍是郊
  外明堂之制至于國中寢宮之制止取郊外明
  堂四面之一向南爲之斷非如郊外明堂四面
  皆有堂也
大戴禮記少閒篇曰成湯卒受天命發厥明德順民
天心嗇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諸侯作八政命
於總章服禹功以脩舜緒爲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
明視民明敎通于四海之外肅愼北發渠搜氐羌來
服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卽位
[003-9a]
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爲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

  元案此總章卽襲舜明堂名謂郊外明堂也四
  夷來朝于此者非常典禮不於國中朝廷行之
  必在明堂以繼舜禹之業周公之明堂朝四夷
  同此其云先祖之府亦指郊外明堂與堯典文
  祖藝祖同葢先代典冊亦藏于明堂也
管子桓公問篇曰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
  元案說文解字云街四通道也此名總街者亦
  取明堂四達之義
[003-9b]
尸子曰殷人曰陽館唐會要明堂下/顔師古議引
  元案孫觀察云明堂在國之陽以此文知夏商
  巳在東南郊也
桓譚新論曰商人謂路寢爲重屋商于虞夏稍文加
以重檐四阿故取名御/覽
  元案此誤以國中南面之路寢爲郊外四面堂
  之路寢也
禮記祭法曰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國語魯語曰展禽曰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
韋昭注云舜當爲嚳字之誤也
[003-10a]
  元案說見舜明堂下
鄭氏攷工記匠人注曰周堂高九尺殷三尺
  元案說見夏明堂下
 周明堂
攷工記匠人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
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元案此本指郊外明堂與宮內路寢不同故匠
  人又曰宮中度以㝷
禮記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
負斧依南鄕而立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
[003-10b]
位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
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
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
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東面南上五狄之
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九采之國應門之外北面東
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諸
侯之尊卑也
  元案明堂位雖魯儒傅會而此段言周公明堂
  則必是周初相傳舊典由此知郊外明堂惟向
  南一面有臯應路三重門其三面惟一門
[003-11a]
大戴禮記盛德篇曰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者生
於天道不順天道不順生於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則
飾明堂也
  元案此篇飾字凡六見皆飭字之訛飭字从力
  古力字作&KR0708所以訛爲巾也觀篇末曰則飭司
  馬則飭司寇則飭司空皆作飭明此飾亦當同
  此例爲飭字也明堂天法之所在故天災則于
  此飭之
逸周書作雒解曰乃位五宮大廟宗宮考宫路寢明
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郞常累復格藻梲設移旅
[003-11b]
楹舂常畫旅內階元階隄唐山廧應門庫臺元閫
  元案五宮卽下五處前四處皆在城中惟明堂
  在郊外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曰或以爲明堂者文王之廟也又
曰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室
  元案明堂中大室爲宗祀之所故以爲文王之
  廟路寢亦指明堂而言路與大通故又稱大寢
  鄭氏注月令以大寢東堂大寢南堂大寢西堂
  大寢北堂釋之是也
孝經孔子曰昔者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003-12a]
詩周頌我將序曰我將祀文王于明堂也我將我享
維芉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旣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孔穎達正義云謂祭五帝之於明堂以文王配而祀
之卽孝經所謂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也文
王之配明堂其祀非一此言配文王于明堂謂大饗
五帝于明堂也
  元案此郊外明堂祀五帝以文王配也
禮記祭法曰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國語魯語與祭法同韋昭注云此與孝經異也商家
[003-12b]
祖契周公初時亦祖后稷而宗文王至武王雖承文
王之業有伐紂定天下之功其廟不可毁故先推后
稷以配天而後更祖文王而宗武王也
  元案此言行宗祀于郊外明堂宗祀卽堯典六
  宗之祀
尙書洛誥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鄭氏注云文祖者
周曰明堂以稱文王又曰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鄭氏注云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盡明堂之德
明堂者祀五帝太皥之屬爲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禮
六典就其法度而損益用之又曰予以秬鬯二卣曰
[003-13a]
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鄭
氏注云明禋者六典成祭于明堂告五帝太皥之屬
也旣告明堂則復禋于文武之廟告成洛邑
  元案此以文祖卽郊外明堂中太廟是也其云
  明堂祀五帝亦是古禮唯分告明堂與禋廟爲
  二非是惠徵君曾駮之
詩周頌淸廟序曰淸廟祀文王也周公旣成洛邑朝
諸侯率以祀文王焉
  元案此淸廟卽郊外明堂中央大室也周公居
  攝五年制度大僃朝諸侯于明堂卽率以祀文
[003-13b]
  王于此此二事顯而易見者我將之祀文王于
  明堂與此有別者此率諸侯助祭禮尤盛也
春秋隱公十一年左氏傳曰淸廟茅屋昭其儉也
  元案此卽郊外明堂明堂以茅葢屋也若國中
  朝左之大廟未聞以茅葢屋也
尙書洛誥曰王入大室祼王肅注云大室淸廟中央
之室
樂記曰武王伐殷薦俘馘于京大室續漢志注引/蔡邕明堂論
  元案此亦指郊外明堂而言鍾鼎𣢾識所載伯
  姬鼎師毛父敦&KR2939敦牧敦等銘所云大室葢皆
[003-14a]
  謂淸廟中央之室古者朝諸侯祀祖考獻俘馘
  皆在明堂也
逸周書本典解曰維四月旣生霸王在東宮告周公
曰嗚呼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
無惑矣
尸子曰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踐東宮宗祀明堂明
堂在左故謂之東宮袁準正/論引
  元案此東宮亦指郊外明堂攷工記匠人左祖
  右社疏引劉向別錄云左明堂辟雍是明堂在
  左矣
[003-14b]
周禮大宰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
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賈公
彥疏云縣治象之法于雉門象魏從甲至甲凡十日
斂藏之明堂于後月月受而行之謂之告朔也
  元案此雉門乃國中之雉門葢以明堂所藏之
  治象月吉縣之國中挾日仍藏之郊外明堂也
禮記月令
  元案此篇文多不錄呂覽同以此皆古帝無路
  寢專居明堂布政之遺制周時王居城中路寢
  此禮未必全行也
[003-15a]
 魯明堂
禮記明堂位曰大廟天子明堂鄭氏注云言廟及門
如天子之制也孔穎達正義云言周公大廟制似天
子明堂
  元案魯之大廟猶周明堂中之淸廟也故春秋
  桓公二年左氏傳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
  內于大廟臧哀伯卽以淸廟茅屋爲說魯侯國
  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禮皆于大廟行
  之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
[003-15b]
  元案此禘卽祫也天子禘于明堂諸侯祫于大
  廟一也惠徵君云成王賜魯重祭而有禘祭止
  用禘禮禘樂魯無明堂無圜&KR0588之禘但有吉禘
  時禘皆于宗廟無配天之典雖行禘祭其實祫
  也
春秋文公二年穀梁傳曰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躋
僖公躋升也先親而後祖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
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故曰文無天
無天者無天而行也
  元案魯大廟猶周明堂明堂天法之所在故曰
[003-16a]
  無天
春秋哀公三年左氏傳曰季桓子御公立于象魏之
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也
  元案天子藏舊章于明堂魯無明堂當藏于大
  廟
春秋僖公五年左氏傳曰公旣視朔遂登觀臺以望
而書禮也
  元案天子靈臺在明堂中諸侯觀臺亦當在大
  廟周禮春官大史云頒告朔于邦國鄭氏注云
  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于廟
[003-16b]
  告而受行之故視朔與登觀臺竝書也
 泰山下明堂
孟子梁惠王曰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毁明堂毁諸
巳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
則勿毁之矣趙岐注云謂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東
巡狩朝諸侯處也齊侵地而得有之
  元案此明堂卽壇也與他處明堂異制周禮春
  官司儀云將合諸侯則令爲壇三成宫旁一門
  儀禮覲禮云諸侯覲于天子爲宮方三百步四
  門壇十有二㝷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鄭氏注
[003-17a]
  云王巡守至于方嶽之下諸侯㑹之亦爲此宫
  以見之卽指此也泰山在齊州齊居天下之中
  有王者起於山下朝諸侯卽於山上刻石紀號
  行封禪之禮
史記封禪書曰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
明堂處
漢書武帝紀曰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
坐明堂
  元案泰山下明堂據此西漢時尙存其迹自元
  封二年秋武帝因公玉帶所上之圖作明堂于
[003-17b]
  汶上後王莽又作明堂于長安泰山下明堂遂
  不可攷矣
 漢明堂
漢書河閒獻王傳曰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
雍宫應劭云辟雍明堂靈臺也又終軍傳曰建三宮
之文質服虔云三宫明堂辟雍靈臺也
  元案武帝明堂在奉高未嘗立于長安禮樂志
  言武帝卽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
  太平僅議立而已非實立也河閒獻王所對上
  下三雍宮三篇藝文志載其目胡梅磵以爲對
[003-18a]
  三雍宮之制度者是也
漢書平帝紀曰元始四年夏安漢公奏立明堂辟雍
後漢書世祖紀曰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
兆域宣布圖讖于天下
  元案明堂建于長安實始于此非建于武帝時
  明矣
三輔黃圖曰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辟廱在長安
西北七里明堂在長安西南七里太學在長安西北
七里
  元案八當七字之誤葢靈臺辟廱太學三者異
[003-18b]
  名同地俱在長安西北也三者在北明堂在南
  則明堂與三者又分建可知
[003-1a]
揅經室三集卷三
  商周銅器說上
形上謂道形下謂器商周二代之道存于今者有九
經焉若器則罕有存者所存者銅器鐘鼎之屬耳古
銅器有銘銘之文爲古人篆蹟非經文隸楷縑楮傳
寫之比且其詞爲古王侯大夫賢者所爲其重與九
經同之北宋後古銅器始多傳錄鐘鼎尊彝敦槃戈
劔之屬古詞古文不可勝識其見稱于經傳者若湯
之盤正考父孔悝之鼎其器皆不傳于今然則今之
所傳者使古聖賢見之安知不載入經傳也器者所
[003-1b]
以藏禮故孔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先王之制
器也齊其度量同其文字別其尊卑用之于朝覲燕
饗則見天子之尊錫命之寵雖有强國不敢問鼎之
輕重焉用之于祭祀飮射則見德功之美勳賞之名
孝子孝孫永享其祖考而寶用之焉且天子諸侯卿
大夫非有德位保其富貴則不能制其器非有問學
通其文詞則不能銘其器然則器者先王所以馴天
下尊王敬祖之心敎天下習禮博文之學商祚六百
周祚八百道與器皆不墜也且世祿之家其富貴精
力必有所用用之于奢僭奇衺者家國之患也先王
[003-2a]
使用其才與力與禮與文于器之中禮明而文達位
定而王尊愚慢狂暴好作亂者鮮矣故窮而在下則
顏子簞瓢不爲儉貴而在上則晉絳鐘鏄不爲奢此
古聖王之大道亦古聖王之精意也自井田封建廢
而梓人鳬氏亦失傳矣故吾謂欲觀三代以上之道
與器九經之外舍鐘鼎之屬曷由觀之
  商周銅器說下
三代時鼎鐘爲最重之器故有立國以鼎彝爲分器
者武王有分器之篇書序武王封諸侯/班宗彝作分器魯公有彝器
之分左定四年分魯公官司彜器分/康叔大呂分唐叔姑洗皆鐘也是也有諸侯大
[003-2b]
夫朝享而賜以重器者周王予虢公以爵莊二十一/年鄭伯之
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鑑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是惡王元案鞶鑑者后之器也說文鑑大盆也
鞶與槃盤皆通借故左定六年定之盤鑑釋文又作/鞶易訟鞶帶釋文或作槃可見鞶非本字鄭伯以其
爲婦人之物而惡之耳杜註解爲帶飾以鑑此望文/生義夫以小鏡飾于鞶帶之上經傳無徵且卽令如
此當云鑑鞶今云/鞶鑑文義倒置矣晉侯賜子產以鼎左昭七年晉侯/賜子產莒之二
方/鼎是也有以小事大而賂以重器者齊侯賂晉以地
而先以紀甗左成/二年魯公賄晉卿以壽夢之鼎左襄十/九年公
享晉六卿賄荀偃束錦加/璧乗馬先吳壽夢之鼎鄭賂晉以襄鐘左成十年/鄭子罕賂
晉以襄鐘杜注/鄭襄公之廟鐘齊人賂晉以宗器左襄二十五年杜/注宗器祭祀之器
陳侯賂鄭以宗器左襄二/十五年燕人賂齊以斚耳左昭/七年
[003-3a]
人賂齊以甲父鼎左昭十/六年鄭伯納晉以鐘鎛左襄十/一年亦
見晉/語是也有以大伐小而取爲重器者魯取鄆鐘以
爲公盤左襄十/二年齊攻魯以求岑鼎呂氏春秋齊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
鼎以往齊侯弗信/又見說苑新序是也有爲述德儆身之銘以爲重
器者祭統述孔悝之銘叔向述䜛鼎之銘左昭/三年孟僖
子述正考父鼎銘左昭/七年史蘇述商衰之銘晉/語是也有
爲自矜之銘以爲重器者禮至銘殺國子左僖二/十五年
武子銘得齊兵左襄十/九年是也有鑄政令于鼎彝以爲
重器者司約書約劑于宗彝周禮/秋官晉鄭鑄刑書于刑
左昭六年又/二十九年是也且有王綱廢墜之時以天子之
[003-3b]
社稷而與鼎器共存亡輕重者武王遷商九鼎于雒
楚子問鼎于周左宣/三年秦興師臨周求九鼎戰國/䇿是也
此周以前之說也自漢至唐罕見古器偶得古鼎或
至改元稱神瑞書之史冊儒臣有能辨之者世驚爲
奇故說文序曰郡國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
代之古文是也今畧數之則有漢元鼎汾陰得寶鼎
漢書元鼎元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四年六月得寶鼎后土祠㫄漢書/紀又
郊祀/志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張敞辨之郊祀志敞釋/文曰王命尸
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鼎小有欵識不宜薦于宗廟
元按此銘乃漢書約記/張敞之言非銘全文也永平六年王雒出寶鼎漢書/明帝
[003-4a]
紀永平二年六月王雒山岀寶/鼎廬江太守獻之詔陳鼎于廟永元元年竇憲上仲
山甫鼎竇憲傳和帝永元元年九年竇憲伐單于遺/憲古鼎容五斗其傍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
子子孫孫永寳用元按漢人習隸罕/識籀文此銘亦約辭非全銘之體吳赤烏十二年
寶鼎出臨平湖又出&KR0789縣宋元嘉十三年武昌縣章
山出神鼎二十二年新陽獲古鼎有篆書四十二字
泰始五年南昌獲古鼎容斛七斗七年義陽郡鼎受
一斛皆獻於朝並見符/瑞志唐貞觀二十二年遂州涪水
中獲古鼎傍有銘刻開元十年獲鼎改河中府之縣
名寶鼎縣十二年后土祠獲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
容一升色皆靑十三年萬年人獲寶鼎五獻之四鼎
[003-4b]
皆有銘銘曰垂作尊鼎萬福無疆子/孫寶用元按此銘文亦不全二十一年眉州
獻寶鼎重七百斤有篆書天寶元年平涼獲古饞鼎
獻之元和二年詔以湖南所獻古鼎付有司重一百
十二斤咸平三年乾州獻古銅鼎狀方四足上有古
文二十一字直昭文館句中正與杜鎬詳其文曰維/六月初吉史信父作&KR1092甗斯萬年子子
孫孫永寶用以上/皆見正史及會要此自漢至唐之說也北宋以後高
原古冡搜獲甚多始不以古器爲神奇祥瑞而或以
玩賞加之學者考古釋文日益精核故考古圖列宋
人收藏者河南文潞公廬江李伯時等三十餘家士
大夫家有其器人識其文閱三四千年而道大顯矣
[003-5a]
古之器余不得而見余今所見之器安知後之人能
見否也且又安知後千百年新出之器爲今所未見
者不更多也是宜以周以前唐以前北宋以後三者
分別論之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序
鐘鼎彝器三代之所寶貴故分器贈器皆以是爲先
直與土地並重且或以爲重賂其造作之精文字之
古非後人所能及古器金錫之至精者其氣不外洩
無靑綠其有靑綠者金之不精外洩于土者也古器
銘字多者或至數百字縱不抵尙書百篇而有過于
[003-5b]
汲冡者遠甚漢代以得鼎爲祥因之改元因之立祀
六朝唐人不多見學者不甚重之迨北宋後古器始
多出復爲世重勒爲成書南宋元明以來流傳不少
至我
朝西淸古鑑美僃極矣且海内好古之士學識之精
能辨古器有遠過于張敞鄭衆者而古器之岀于土
田榛莽間者亦不可勝數余心好古文奇字毎摩挲
一器搨釋一銘俯仰之間輒心往于數千年前以爲
此器之作此文之鑄尙在周公孔子未生以前何論
秦漢乎由簡策而卷軸其竹帛已灰燼矣此乃巋然
[003-6a]
獨存乎世人得西嶽一碑定武片紙卽珍如鴻寶何
況三代法物乎世人得世綵書函麻沙宋板卽藏爲
祕冊何況商周文字乎友人之與余同好者則有江
侍御德量朱右甫爲弼孫觀察星衍趙銀臺秉沖
比部樹培秦太史恩復宋學博葆醇錢博士趙晉
何夢華元錫江鄭堂張解元廷濟等各有藏
器各有搨本余皆聚之與余所自藏自搨者集爲鐘
鼎款識一書以續薛尙功之後薛尙功所輯共四百
九十三器余所集器五百五十數殆過之夫栞字于
板本不如鑄字于金之堅且久然自古左國史漢所
[003-6b]
言各器宋宣和殿圖無有存者矣兩宋呂大防王俅
薛尙功王順伯諸書冊所收之器今亦厪有存者矣
然則古器雖甚壽顧至三四千年出土之後轉不能
久或經兵燹之墜壊或爲水土之沈薶或爲傖賈之
毀銷不可保也而宋人圖釋各書反能流傳不絕且
可家守一編然則聚一時之彝器摹勒爲書實可使
一時之器永傳不朽卽使吉金零落無存亦可無憾
矣平湖朱氏右甫酷嗜古金文字且能辨識疑文稽
考古籍國邑大夫之名有可補經傳所未僃者偏㫄
篆籀之字有可補說文所未及者余以名搨本屬之
[003-7a]
編定審釋之甲子秋訂成十卷付之梓人並記其始
末如此
  山左金石志序
山左兼魯齊曹宋諸國地三代吉金甲于天下東漢
石刻江以南得一己爲鉅寶而山左有秦石二西漢
石三東漢則不勝指數故論金石于山左誠衆流之
在渤海萬峰之峙泰山也元以乾隆五十八年秋奉
命視學山左首謁
闕里觀乾隆
欽頒周器及鼎幣戈尺諸古金又摩挲兩漢石刻移
[003-7b]
亭長府門卒二石人于矍相圃次登岱觀唐摩崖碑
得從臣銜名及宋趙德甫諸題名次過濟寕學觀㦸
門諸碑及黃小松司馬所得漢祠石象歸而始有
勒成一書之志五十九年畢秋帆先生奉
命巡撫山東先是先生撫陜西河南時曾修關中中
州金石二志元欲以山左之志屬之先生先生曰吾
老矣且政繁精力不及此願學使者爲之也元曰諾
先生遂檢關中中州二志付元且爲商定條例曁捜
訪諸事元于學署池上署積古齋列志乗圖籍案而
求之得諸拓本千三百餘件較之關中中州多至三
[003-8a]
倍實始爲修書之舉而秋帆先生復奉
命總督兩湖繼且綜湖南北軍務矣元在山左卷牘
之暇卽事攷覽引仁和朱朗齋文藻錢塘何夢華
偃師武虚谷益都段赤亭松苓爲助兗濟之間
黃小松司馬搜輯先已賅僃肥城展生員文脈家有
聶劔光泰山金石志藳本赤亭亦有益都金石志
稾竝錄之得副墨其未見著錄者分遣拓工四出跋
涉千里岱麓沂鎭靈岩五峰諸山赤亭或舂糧而行
架岩涸水出之椎脫梱載以歸雖曰山左古蹟之多
亦求者之勤有以致之也曲阜顏運生崇槼桂未谷
[003-8b]
錢塘江秬香鳳彝吳江陸直之鉅野李退亭
濟寕李鐵橋東琪等皆雅志好古藏獲頗富各郡
守州牧縣令學博生徒之以拓本見投欲編入錄者
亦日以聚舊家藏弆之目錄如曲阜孔農部尙任
陽牛空山運震等亦可得而稽金之爲物遷移無定
皆就乾隆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在山左者爲斷故孫
淵如觀察蒞兗沂曹濟其所藏鐘鼎卽以入錄石之
爲物罕有遷徙皆就目驗者爲斷其石刻拓本并毁
如嶧山秦刻者亦不入錄至于舊錄有名今捜羅未
到及舊未著錄新出于榛莽泥土中者惟望後人續
[003-9a]
而錄之以補今時之缺略焉六十年冬草稾斯定元
復奉
命視學兩浙舟車餘閒重爲釐訂更屬仁和趙晉齋
校勘凡二十四卷所可以資經史篆隸證據者甚
多若夫匡謬正譌尙有望于博雅君子是時秋帆先
生方督師轉餉戮逆撫降寒暑勞勩嬰疾已㴱雖有
伏波據鞌之志實致武侯食少之虞竟以七月三日
卒於辰州元以是書本與先生商訂分纂先生蒞楚
雖羽檄紛馳而郵筒往復指證頗多先生爲元詞館
前輩與元父交素㴱先生又元妻弟衍聖公孔冶山
[003-9b]
慶鎔之外舅也學術情誼肫然相同元今寫付板削
裒然成卷袟而先生竟未及一顧也噫是可悲已
  王復齋鐘鼎款識跋
此冊款識五十九種爲王順伯復齋所輯内畢良史
牋識十五器皆秦熺之物此外朱敦儒一器牋識數
行以詞意推之亦似熺筆葢敦儒子爲熺所用宋史
本傳所譏䑛犢畏逐而節不終者此外周師旦鼎楚
公鐘虢姜鼎爲一德格天閣中之物其餘數十種乃
劉炎張詔洪邃等人所藏皆非秦氏之物王復齋所
&KR0724成冊而釋之者也兩浙名賢錄云復齋名厚之
[003-10a]
字順伯諸曁人乾道三年進士厯官淮西通判改江
東提刑直顯謨閣致仕洪容齋四筆云趙明誠金石
錄三十卷在王順伯家順伯別有復齋碑錄已散佚
宋陳思寶刻叢編引之又慶元黨禁中興編年皆載
復齋與朱子同列僞學之籍其人之行誼學術可以
槩見三代法物自足萬古不以遇秦氏爲辱不以歸
王氏爲幸周孔之書爲趙忠定朱子所讀又何嘗不
爲秦檜韓侂冑所讀哉嘉慶七年予得此冊于吳門
陸氏加以攷釋摹刻成書更因諸跋所未及者略識

[003-10b]
  釋宋戴公戈文
戈之内有字二行首行一字曰 次行八字曰
下半/剝蝕今釋其文曰朝王商戴公歸之
造□何以謂 爲朝也詩惄如調飢釋文作輖今作
 者字形相近而刀鑿少誤輖音周周朝一聲之轉
古字通借此戈借爲朝覲之朝猶毛詩借爲朝夕之
朝矣其右旁作舟古鐘鼎舟周每同字也謂商戴公
爲宋戴公者宋人本其古國而稱商已辨于商距末
跋中史記戴公爲微子八世孫當幽平之世矣釋
爲歸者石鼓文作 从辵是其證也謂 爲造者古
[003-11a]
戈造字多作 形卽告字造之省非吉字也古貨刀
有齊節墨 乃卽墨造貨也告字下一字似是金旁
其右太剝不可辨矣此戈乃戴公朝於平王歸後所
作至子武公時始加銘追記作戈時乃朝王之後故
稱謚也戈造於先銘勒於後故文鑿而非鑄非後人
所能僞託矣
  晉眞子飛霜鏡拓本跋
眞子飛霜鏡逕今尺五寸七分體圓外作八瓣菱花
形背白如水銀左方四竹三筍一人披衣坐狨置琴
于膝前有几几置短劔二鑪一又一物不可辨右方
[003-11b]
一鳳立于石二樹正圓如帚形下方爲水池池中一
蓮葉葉上一龜龜値鏡之中虛其腹下卽爲鏡之背
鈕也上方有山雲銜半月形月中有顧兔形雲下作
田格格中四正字曰眞子飛霜眞子者鼓琴之人飛
霜其操名也予審此爲晉鏡何以知之以書畫之體
知之也書非篆隸晉以後體也畫樹直立圓形如帚
畫月内加兔此晉人法也予見唐人摹顧愷之洛神
賦圖樹形與此同且畫太陽升朝霞句日中有陽烏
同此形矣眞子飛霜于書無所考見予以意推之或
卽晉戴逵耶晉書逵傳云逵能鼓琴工書畫其餘巧
[003-12a]
藝靡不畢綜師事術士范宣于豫章宋書戴仲若傳
云漢始有佛像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據此二史
則善鼓琴善畫善鑄銅師術士逵一人實兼綜之眞
子將毋卽逵也錢博士云古人製器原欲以流傳
後世使其人不作此鏡則湮沒無聞矣故好事好名
之徒今亦不如古據博士此言眞子若非戴逵微此
鏡則眞子無傳矣爲逵鏡可寶非逵鏡尤可寶也
  秦琅邪臺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元至山東求秦石刻如嶧山成山皆久佚泰山石刻
於乾隆戊午歲燬於火惟得舊拓本之罘石刻墮入
[003-12b]
海鄕福山官士訪之終不可得惟琅邪臺秦二世石
刻巋然獨存是神物也甲寅春至靑州時檄諸城學
官物色之以拓本來遂知之甚悉琅邪臺在諸城縣
治東南百六十里臺三成成高三丈許最上正平周
二百步有奇東南西三面環海迤北爲登臺沙道臺
上舊有海神祠禮日亭皆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
在焉色沉黝質甚粗而堅若銕以工部營造尺計之
石高丈五尺下寛六尺中寛五尺上半寛三尺頂寛
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今字在西面碑中偏西
裂寸許前知縣事泰州宮懋讓鎔銕束之得以不頺
[003-13a]
前知縣事傖父某于碑南面磨平逬裂痕刻長天一
色四隷字自署名而隱其姓葢同一有事於此而學
與不學分矣碑之秦始皇頌詩及從臣姓名久剝去
今所存者二世從官名及詔書十三行八十六字其
首行五夫 二行五夫 楊樛皆二世所刻從官名
史記所言二世元年春東行郡縣李斯從盡刻始皇
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是也或指爲始皇從
臣姓名之末行誤矣自皇帝曰以下與史記文句無
少異今計首行五夫 三字二行五夫 楊樛五字
三行皇帝曰金石刻盡七字四行始皇帝所爲也今
[003-13b]
襲八字五行號而金石刻辝不稱八字六行始皇帝
其于久遠也八字七行如後世爲之者不稱八字八
行成功盛德四字九行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八字十
行史夫 臣德昧死言臣九字十一行請具刻詔書
金石刻八字十二行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八字十三
行制曰可三字上下各刻一線爲界下線之下有碎
點星星殆椎鑿使然自二行第二字至未行第一字
有橫裂痕第三行八行十行之前皆有直裂至底如
雨漏痕第十二行前裂痕半至第五字而止綜計每
行八字二行與三行相間少遠詔書與從臣名不相
[003-14a]
屬也三行止七字者爲四行始皇提行地也後六行
八行十三行並提行矣末行三字漫漶特甚餘皆可
指而識也碑字高跂足始可及拓時須天氣晴朗否
則霧重風大拓不可成碑上薜荔皆滿捎去周視之
再無可辨之文矣別有熙寕中蘇翰林守密令廬江
文勛模刻之本在超然臺上相距百餘里與此無涉
都元敬金薤琳琅所載宋莒公刻本十七字皆頌詩
中語今亦無存又元仲夏登岱頂見無字碑碑之高
廣厚尺度一如琅邪臺碑所差不過分寸間由此可
決無字爲秦石之立而未刻者其刻者反在碧霞宫
[003-14b]
下耳
  摹刻泰山殘字跋
秦泰山石刻殘篆乾隆間燬于火世間搨本漸少嘉
慶十四年揚州阮氏以舊拓本屬吳門吳國寶摹刻
與重摹漢西嶽華山碑石同置北湖祠塾
  摹刻漢延熹華嶽廟碑跋
漢西嶽華山廟碑明代己毁今海内流傳僅有三本
惟此本爲全碑整搨唐李德裕等題名皆全嘉慶十
四年揚州阮氏屬吳門吳國寶摹刻與重摹秦泰山
殘字石同置于北湖祠塾又以歐陽文忠公集古錄
[003-15a]
跋墨蹟卷内華山碑跋一段摹刻于漢碑缺處
  漢延熹華嶽廟碑整拓本軸子二跋
此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未翦本卽四明本明時藏
寕波豐學士萬卷樓
國朝歸鄞縣全謝山編修祖望謝山有跋載鮚埼亭
集中後歸范氏天一閣乾隆間嘉定錢太學東壁
范氏編金石目錄成范氏以此碑非司馬舊物酬贈
之嘉慶十年錢氏質于印氏十三年戊辰歸于余此
本全碑單紙未翦未褾是以謝山有二百餘年不缺
不爛之語篆額左右唐李衞公題名爲各本所無李
[003-15b]
衞公兩至碑下與新舊唐書及予所藏嘉定鎭江志
所引衞公年譜衞公獻替記皆合華山碑今海内止
存三本此其第二也其第三本爲明陜西東雲駒兄
弟郭允伯
國朝王山史張力臣淩如煥黃文槎諸家所遞藏今
在大興朱竹君學士家其第一本爲明長垣王文蓀
國朝商邱宋漫堂陳宗尹所遞藏有王覺斯朱竹垞
等跋今歸 成親王詒晉齋中此二本皆翦褾本而
長垣本百字皆全爲勝余旣于十四年摹刻四明本
曁秦泰山殘字于揚州北湖墓祠矣復攜拓本至京
[003-16a]
師拓本紙力已敝急爲&KR1149池成軸復借鉤長垣百字
補于缺處幷記以詩
嘉慶十五年華山碑旣僄成從桂香東少宰處得
觀長垣本摹其碑右所全百字雙鉤補于此碑缺處
是年冬竹君學士之子少河錫庚歸自山西復相約
會于南城之龍泉寺名攜山史四明二本校讀竟日
二本葢同時所拓也三本皆以庚午年相聚于京師
洵金石佳話也
  金石十事記
客有問於余日子於金石用力何如余曰數指而計
[003-16b]
之有十事焉余裒山左金石數千種勒爲山左金石
志事之一也余裒兩浙金石千餘種勒爲兩浙金石
志事之二也余積吉金拓本五百餘種勒爲積古齋
鍾鼎𣢾識事之三也揚州周散氏南宫大盤東南重
寶也歲丁卯鹺使者獻於
朝余模鑄二盤極肖之一藏府學一藏文選樓事之
四也天一閣北宋石鼓拓本凡四百七十二字余摹
刻爲二一置杭州府學明倫堂一置揚州府學明倫
堂事之五也余步至揚州甘泉山得西漢中殿苐廿
八二石於厲王冡天下西漢石止此與曲阜五鳳石
[003-17a]
共二石耳事之六也余遣書佐至諸城琅邪臺剔秦
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一行事之七也漢府門之倅
大石人二仆於野爲樵牧所殘余連車運致曲阜矍
相圃中並立之事之八也余得四明本全拓延熹華
山廟碑摹刻之置之北湖祠塾事之九也余又摹刻
秦泰山殘篆吳天發神讖二碑同置北湖祠墪事之
十也客曰善此十事於金石爲有力矣余曰不敢不
勉尙願增其事焉
  散氏敦銘拓本跋
此敦朱兵部爲弼釋析父之義甚精陶太史釋散
[003-17b]
氏與散氏盤同與散宜氏有別義亦確太史又謂此
篆瘦刻勁挺葢亦有故余所見鐘鼎文字揣其制作
之法葢有四焉一則刻字于木范爲陰文以泥抑之
成陽文然後以銅鑄之成陰文矣一則調極細泥以
筆書于土范之上一次書之不高則俟其燥而再加
書之以成陽文以銅鑄之成陰文矣三則刻土范爲
陰文以銅鑄之成陽文矣四則鑄銅成後鑿爲篆銘
漢時銅印有鑿刻者用此法亦陰文也其刻木之法
卽周禮梓人之法飮器之中量與否梓人任其責考
工記鄕衡而實不盡罪在梓人抑埴範金者但遵梓
[003-18a]
人所刻以爲之而已梓人刻字有工拙肥瘦出鋒不
出鋒之別此散敦銘以刀刻木之蹟顯然可見葢瘦
而出鋒者
  甘泉山獲石記
嘉慶十一年予在雷塘墓廬曉視雷塘水自甘泉山
來乃肩輿溯源登其山山有惠照寺寺階下四石半
薶于土色甚古若有文字以帚振水刷之其文字之
體在篆隷之閒歸而命工以紙搨之其一石可辨者
中殿第廿八凡五字又一石弟百册三字其二石尙
未能辨以俟識者太守汀州伊墨卿同年善古書嗜
[003-18b]
金石爰以吿之太守卽輦置郡齋審視之復以搨本
示江君鄭堂江君曰此漢淮南厲王胥冡上石也太
守曰若爾則與五鳳二年石同時爲西漢物可比美
魯石矣當寄蘇齋再辨之余按揚州甘泉山舊志皆
以爲漢厲王冡旱鳴鼓攻之輒致雨今冡基不可[瓜*見]
而西峰有靈雨壇舊址土人亦言山有琉璃王墳琉
璃者劉厲之傳訛也沈約宋書樂志陳思王樂歌云
中殿宜皇子然則皇子所居可稱中殿魏在漢後其
爲厲王遺蹟似更可據矣揚州無古石唐以上卽䍐
覯昔惟汪君容甫在寶應得漢射陽畫象石兹石更
[003-19a]
古若應太守惠政雅風而岀者十二年太守嵌此石
于府學壁閒幷屬元記其事遂書之
 翁覃溪先生蘇齋跋云廣陵厲王胥武帝元狩六
 年封宣帝時坐祝詛自殺元帝初元二年復立
 子霸此文稱中殿第幾則是 爲王時自造宮殿
 有此刻文非冡中石也漢刻最在前由篆初變隸
 有橫直無波策若東漢之初永平六年鄐君開石
 門字亦未變隸字勢而遜此古勁遠矣此刻雖無
 歲月然考厲王國除在五鳳四年此葢在昭宣之
 間視五鳳二年石字更在前耳
[003-19b]
  二郎廟蔬圃獲石記
嘉慶丙寅予過揚州新城準提庵僧舍經二郎廟蔬
圃見有破古石井闌似有字痕洗拓之乃口熙十口
三公石口數字熙字之上字不完似是淳字葢以熙
爲年號踰十年者在揚惟淳熙耳十字下似是年字
爰移置準提庵東廂内幷記之丁卯秋日
  積古齋記
李義山詩云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詞義
山唐人尙不見器而重其詞況今又千年不但存其
詞且有其器耶所以予於鐘鼎古器有㴱好也與吾
[003-20a]
同好者有平湖朱子右甫右甫得一器必摩挲考證
之頗於經史多所剏獲予政事之暇藉此羅列以爲
淸娛且以償案牘之勞兒子常生好兒童之篆刻亦
刷拭以侍壬戌臘日舉酒酬賔且屬吳縣周子秬卣
繪積古圖是日案頭所積凡鐘二鼎三敦一簠一豆
一匜二彝一甗一卣二尊一銒一角一爵一觶三觚
一洗三劔一戈六瞿一弩機二削一鏡二十鐙二及
刀布印符之屬同積者有五鳳黄龍天冊興寕咸和
永吉天冊蜀師八甎謂之積古者元督學山左時
高宗純皇帝賜
[003-20b]
御筆筆誤識過文一卷此文紀筆誤試題稽古論爲
積古論引過一事元奏摺謝
恩奉
批答云文佳非徒頌卽規愚豈能于
聖德規頌萬一而積古一言反有㴱愜私衷者因名
纂山左金石之齋曰積古齋所以紀
恩述事也兹之名圖猶此志也
  杭州揚州重摹天一閣北宋石鼔文跋
天下樂石以周石鼔文爲最古石鼔脫本以浙東天
一閣所藏北宋本爲最古海鹽張氏燕昌曾雙勾刻
[003-21a]
石尙未精善元於嘉慶二年夏細審天一閣本復參
以明初諸本推究字體摹擬書意刻爲十石除重文
不計凡可辨識者四百七十二字置之杭州府學明
倫堂壁閒使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師法十二
年又摹刻十石置之揚州府學明倫堂壁閒幷拓二
本爲冊審玩之以杭州本爲最精揚州之本少遜也
天一閣本鮚埼集以爲北宋吳興沈仲說家物而彭
城錢逵以薛氏釋音附之者也錢氏篆文甚工後歸
趙子昻松雪齋明中葉歸鄞豐氏繼歸范氏蒼然六
百餘年未入燕京時搨本也元登天一閣見之但未
[003-21b]
見錢氏篆耳曾加題識屬范氏子孫謹守之
  漢延熹華嶽廟碑跋
漢延熹西嶽華山廟碑末有郭香察書一事或以爲
郭香書者無顯據或以爲蔡伯喈書者語見都南濠
元敬引徐季海古跡記季海爲唐時書家其言必
有所本然自唐以前無可考證今姑以後漢書蔡邕
傳推之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
善鼓琴遂白天子勅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
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閒居翫古不交當世建寕三年
辟司徒橋元府出𥙷河平長遷議郎案五侯擅恣在
[003-22a]
桓帝延熹二年是時爲陳留太守者左敏卽左悺之
弟必是悺使敏促邕入都邕恥以宦官進故至偃師
以病回里是大迕悺敏意矣延熹八年春悺以罪自
殺度邕此時始稍稍出遊入關故八年至華陰爲太
守書碑而郭香適奉京兆尹遣來察書因此相識或
且交契以學術相長故郭香亦通明天文律術也又
中郎集中載有袁逢碑延熹八年又爲楊震之子秉
撰碑秉亦華陰人八年卒於位秉之子賜當與伯喈
相善伯喈延熹八年以後蹤蹟或在宏農或在雒陽
未可知也迨建寕三年始應司徒橋元之辟繼爲議
[003-22b]
郎靈帝熹平四年郭香爲太史治術郎中馮光陳晃
上言天元不正攻及郭香詔下三府集議伯階首發
議韙郭香四分術爲非妄光晃議罪光和三年伯喈
與楊賜同入金商門論灾異劾宦者又嘗與賜之子
彪著作東觀是伯喈與郭香袁逢楊賜楊彪學術交
遊之蹤蹟又可見也初平三年伯喈卒年六十一論
灾異時年四十七議天元時年四十四書碑時年三
十四稱疾時年二十八前賢事蹟史所不能盡載者
毎於文章碑版得之因讀華山碑而擬議中郎蹤蹟
如此然所據者徐季海言而已亦未敢定也
[003-23a]
 伯喈本傳光和元年年四十六與六十一卒相舛
 一年未知孰是
  秦漢六朝唐廿八名印記
余所藏古人名印以百數子常生以其姓名考之列
史有所見者自漢至唐得廿八鈕余因第而錄之卽
命常生釋注之一曰秦秦嘉璽作曲矩形旋轉五字
曰海上嘉月鉩此印形曲甚古世所罕見秦嘉立楚
王陳涉之倫也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
守慶于郯陳王使武平君畔爲將軍監郯下軍秦嘉/不受命自立爲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日武平
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及/陳王敗死秦嘉等乃立景駒爲楚王引兵之方與欲
[003-23b]
擊秦軍定陶下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并力俱進齊/王曰聞陳王戰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
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于天下田儋誅殺公孫慶地理志泗水
有淩縣考淩在今安東/閒地瀕海故曰海上二曰李廣其漢飛將軍耶史/記
卷一百九李將軍傳廣隴西成紀人也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十四年廣以良家子擊匈奴爲郎爲武騎常
侍孝景中徙爲上谷太守武帝立以上郡太守爲未/央衞尉後以衞尉爲將軍擊匈奴兵敗免爲庶人數
歲召爲右北平太守居頃之代石建爲郎中令元狩/四年從大將軍岀擊匈奴因失道後大將軍自剄
三曰劉勝勝景帝子封中山王者史記卷五十九五/宗世家中山靖王
勝以孝景前三年立爲中山王勝爲人樂酒/好内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立四十二年卒四曰劉
慶慶六安共王孝武所封史記卷五十九五宗世家/膠東康王寄以孝景中二
年用皇子爲膠東王二十八年卒孝武立寄長子賢/爲膠東王奉康王嗣而封慶於故衡山地爲六安王
[003-24a]
立三十/八年薨五亦曰劉慶河閒孝王漢書卷三十三景十/三王傳河閒獻王德
以孝景前二年立立二十六年薨子不害嗣四年薨/子堪嗣十二年薨子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慶嗣四
十三/年薨二印爲一人爲二人未可定也六曰司馬遷遷
漢太史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談有/子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三仕爲郎中奉
使西征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纍紲乃作史記七曰張勝同蘇武使匈奴
漢書卷三十四蘇武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至匈奴勝與虞常謀殺衞律事覺被繫而降八曰
孔霸褒成君孔次儒也漢書卷五十一孔光傳霸字/次儒治尙書事夏侯勝昭帝
末年爲博士宣帝時爲太中大夫以選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高密相元帝卽位徵霸以師賜爵關内侯號
褒成/君九曰楊忠漢安平侯漢書卷三十六楊敞傳忠/丞相楊敞子敞薨忠嗣安
平/侯十曰陳萬年漢廣陵太守御史大夫漢書卷三十/六陳萬年傳
[003-24b]
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爲郡吏察舉至縣令遷廣/陵太守以高第八爲右扶風遷大僕後代于定國爲
御史大夫/八歲病卒十一曰張山拊漢儒林事小夏侯建爲博
士論石渠漢書卷五十八儒林傳張山丹字長賔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爲傳士論石渠至少
十二曰王禁漢平陽侯外戚也漢書卷六十八元/后傳王柰字稚君
少學法律長安爲廷尉史生女政君入掖庭爲家人/子後宣帝選送太子宮壹幸有身生成帝于甲館孝
元卽位封禁爲陽平侯/永光二年薨諡曰頃侯十三曰鄭崇哀帝時丞相漢/書
卷四十七鄭崇傳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少爲郡文/學史至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爲尚書僕射數求見諌
爭後爲尙書令趙昌奏崇與/宗族通下獄窮治死獄中十四曰王匡起綠林攻
莽者漢書卷六十九王莽傳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雲杜綠林號曰下江兵衆皆萬餘人後
爲嚴尢/等所破十五曰王憲自稱漢大將軍舍東宫妻莽後
[003-25a]
宮乗其輿服建天子鼓旗者漢書卷六十九王莽傳/鄧煜以宏農掾王憲爲
校尉將數百人北度渭入左馮翊界降城略地至頻/陽所過迎降會長安旁兵四會城下十月戊申朔破
之庚戌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公賔就斬莽首/持詣憲憲自稱漢大將軍城中兵數十萬皆屬焉舍
東宮妻莽後宮乗其車服六日癸丑鄧煜入長安以/憲得莽綬不輙上多挾宮女建天子鼓旗收斬之
十六曰劉宣隱不仕莽後封安衆侯後漢書卷十五/卓茂傳劉宣字
子高安衆侯崇之從弟知王莽當篡乃變名姓抱經/書隱避林藪建武初乃岀光武以宣襲封安衆侯
十七曰李忠後漢豫章太守後漢書卷十一李忠傳/忠字仲都東萊黃人也
元始中爲郎王莽時爲新博屬長更始立拜都尉官/遂與任光同奉光武爲右大將軍封武固侯建武二
年更封中水侯遷丹陽太守十四年三公奏課/爲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病去官十九年卒十八
曰張根漢武始侯子奮之兄後漢書卷二十五張奮/傳奮兄根少被病父武
[003-25b]
始侯純薨光/武詔奮嗣爵十九曰王廣建武中石城侯後漢書卷/五王常傳
建武十二年常薨子廣嗣山桑侯三十年徙/封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坐與楚事相連國除二十曰
徐咸漁陽太守功曹後漢書卷七十一獨行劉茂傳/兀初中鮮卑數百餘騎宼漁陽
太守張顯率吏士出塞追擊虜虜伏兵發射中顯主/簿衞福功曹徐咸遽起之顯遂墮馬福以身擁蔽虜
並殺/之二十一曰張成千秋江夏太守張耳後也後漢/書卷
五十七黨錮傳張儉山陽高平人/趙王張耳之後也父成江夏太守二十二曰竇武大
將軍也此印模範嚴正篆跡明切凜然有生氣焉後/漢
書卷五十九竇武傳武字遊平扶風平陵人安豐戴/侯之元孫也延熹八年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爲貴
人拜武郎中其冬貴人立爲皇后武遷越騎校尉封/槐里侯永康元年冬帝崩無嗣武立解瀆亭侯宏是
爲靈帝拜武爲大將軍八月以奏免黃門/令鄭彪事爲長樂五官史朱瑀等所害二十三曰
[003-26a]
李豐蜀諸葛武侯表爲江州都督三國志卷四十蜀/書李嚴傳建興八
年諸葛亮表嚴子豐爲江州都/督督軍典豐官至朱提太守二十四曰陳武三國
吳偏將軍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陳武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孫策在壽春武往修謁因從
渡江征討有功拜别部司馬及權統事轉督五校累/有功勞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
死權哀之/自臨其葬二十五曰劉淵晉元海大單于晉書載記/卷一劉元
海傳淵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生而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太康末以左部
帥拜北部都尉楊駿輔政以元海爲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鄕侯後成都王穎拜元海爲北單于
未幾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永興元年僭卽漢王位/年號元熙永嘉二年僭卽漢皇帝位改元永鳳以永
嘉六/年死二十六曰張偉北魏征南將軍小字翠螭者魏/書
卷七十二儒林傳張偉字仲業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世祖時與高允等俱被辟命授中書博士累遷
[003-26b]
爲中書侍郎本國大中正使酒泉慰勞沮渠無諱還/遷散騎侍郎聘劉義隆還拜給事中建威將軍賜爵
成臯子岀爲營州刺史進爵建/安公卒贈征南將軍幷州刺史二十七曰馮亮北魏
隱嵩高好佛理者魏書卷七十八逸士傳馮亮字靈/通南陽人少博覽諸書又篤好佛
理隱居嵩高世宗嘗召以爲羽林監領中書舍人將/令侍講十地諸經固辭不拜還山數年與僧徒禮誦
爲業蔬食飮水有終焉/之志延昌二年冬卒二十八曰雞林道經略使印
方二寸此唐劉仁軌之印也曷由知爲仁軌印也雞
林道經略使惟仁軌專之雖官印可以姓名定之新/唐
書卷三高宗本紀上元元年二月壬午劉仁軌爲雞/林道行軍大總管以伐新羅又卷一百四十五東夷
傳新羅龍朔元年法敏襲王以其國爲雞林州大都/督府授法敏都督咸亨五年納高麗叛衆略百濟地
守之帝怒詔削官爵以其弟右驍衞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仁問爲新羅王自京師歸國詔仁軌爲雞林
[003-27a]
道大總管衞尉卿李弼右領大將軍謹行副之發兵/窮討上元二年二月仁軌破其衆于七重城以靺鞨
兵浮海略南境斬獲甚衆詔李謹行爲安東鎭撫大/使屯買肖城此雞林道之名所自昉也考百官志于
經略使之置略而不具唐時西河黑水皆有經略使/固唐初官也自此迄五代新羅朝貢甚謹不復有征
討之事唐以後又不聞有雞林道之/名此印爲唐劉仁軌之印無疑矣嗚呼古人姓名
銅印多矣其于正史無考者未必皆絶無可傳之人
也或謂漢人鑄名印千百以殉葬好名好事今人亦
不如古耶夫不見于史而唯以一鈕之銅傳數千年
後亦可悲矣史法貴嚴然余謂善善長惡惡短能繁
毋簡庶幾左氏遺法若馬班范崔之倫或亦多所遺
略致其害歟
[003-27b]
  與王西沚先生書
往歲奉到賜書問元所刋鄭司農碑頭垂暈所昉元
己據洪氏隸續及目驗今曲阜漢碑舊式爲對矣旣
思漢碑之所以有垂暈者何故其垂暈或左垂或右
垂者何故今似得之敢以就正于有道古碑之制有
二一爲中廷麗牲之碑一爲大夫以上葬窆之碑禮
記檀弓曰縣棺而封鄭君注云不設碑繂不僃禮又
曰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鄭君又據周禮及喪大
記注云豐碑斲大木爲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後四角
樹之穿中于間爲鹿盧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
[003-28a]
前後各重鹿盧也四植謂之桓諸侯四繂二碑碑如
桓矣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無碑孔沖遠疏云繂卽
紼也以紼之一頭繫棺緘以一頭繞鹿盧旣訖而人
各背碑負繂末聽鼓聲以漸卻行而下之據此數義
知古人墓碑有穿以貫鹿盧其繂繞鹿盧橫而斜過
碑頭碑頭爲此暈以限繂使滑且不致外脫如今石
井欄爲綆所漸靡之形矣漢碑有穿有暈必效三代
遺制其暈左垂者右碑也右垂者左碑也又國䇿曰
昔王季歴葬于楚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元謂前和卽前桓桓和古同聲其通借之迹多矣
[003-28b]
[003-28b]
則國䇿之來荀子文選又作黍矣楊倞注欲改黍從
來誤矣此末來二字皆誤當是黍字也何以明之古
人爲銘必用韻文逾少而韻逾密此銘乍黍相韻釐
國相韻葢上聲之語與入聲之鐸同部平聲之之與
入聲之德同部也左傳讒鼎銘用韻正同此矣若是
末字則與國字作字皆不相韻矣然則今銘文明是
末字者此弓簫未必卽是古始造之巨黍後人仿其
名而爲之故國策訛來今銘文巨又作距同是金工
所誤耳此器中空一面有陷圓而向下確是弓簫末
張弦之處以今弓末驗之可知矣又此器翁覃溪閣
[003-29a]
學据商國二字以爲商器按此二字不類商銘且色
澤亦不肖商之古此葢周器宋人物也宋人每稱宋
國爲商矣春秋左氏傳哀公九年利以伐姜不利子
商杜預注子商謂宋又二十四年傳周公及武公娶
于薛孝惠娶于商杜預注商宋也禮記樂記曰宜歌
商鄭康成注曰商宋詩也皆其證也
  宋搨楚夜雨雷鐘篆銘跋
余藏宋搨鐘鼎欵識冊内有楚公夜雨雷鐘旁有北
宋石國佐公/弼所手書標識云政和三年武昌太平湖
所進古鐘後有紹興四年榮芭跋云紹興十四年間
[003-29b]
茂世先兄自成都運判除倉外郎總領淮東軍餉邵
澤民見屬云我有雷鐘藏之久矣兩得秦會之書見
取度不可留爲我達之會之償以三千緡鐘高二尺
有畸紐上坐一裸鬼葢雷神也五色相宣銘在鐘裏
今諸處所刋咸其雲仍對之可見元按此鐘篆文乃
北宋時所搨自南宋歸秦檜後此鐘不知所存卽諸
家所刋亦不可見嘉慶二十二年攜此冊至武昌與
江漢書院院長陳工部展賞久之共歎楚公造鐘
在數千年前沉沒于水土之中宋時得見于世今又
不知存亡厪留此搨紙流傳于王復齋趙松雪項子
[003-30a]
京諸家今歸于元元至楚此搨本得庋藏于節樓之
中豈非善事工部與武昌章觀察廷/樑共摹其篆幷楚
諸鐘鼎文字搨本勒石于書院楚先賢祠壁問題曰
楚中法物使諸生有所觀感也此鐘篆文云佳八月
甲巳楚公自作夜雨雷鎛楚之八月亦周六月也楚
中六七月間毎憂雷雨之少此鎛所鑄裸鬼卽是雷
神雷神之形見於論衡其文又曰夜雨雷或楚公當
年雩禱所用歟今年自六月以後夜雷雨甚多山田
不旱湖田不潦穀豐而米賤亦此鐘數千年復歸其
所之嘉會歟七月十三日曉起雷雨初霽殷其未歇
[003-30b]
臨窓展册再題後尾
  吳蜀師甎攷
吾鄕平山堂下濬河得古甎文二曰蜀師其體在篆
隸閒久載于張燕昌金石契中未知爲何代物近年
在吳中屢見蜀師古甎兼有吳永安三年及晉太康
三年七月廿日蜀師作者然則蜀師爲吳中作甎之
氏可知按揚州當三國時多爲魏據惟吳五鳳二年
孫峻城廣陵而功未就見于吳志本傳此年紀與永
安永康相近然則此甎爲孫峻所作廣陵城甓無疑

[003-31a]
  南屏司馬溫公隸書家人卦考
南屏山隸書家人卦摩崖碑學者以爲司馬溫公筆
苦無實證元考廣西融縣老君洞亦有司馬溫公隷
書家人卦摩崖碑爲公曾孫僃判融州軍時所刻且
跋云先太師溫國文正公書紹興十九年曾孫僃倅
融刻之元親見此拓本以證南屏石刻爲有據矣
  秦漢官印臨本序
揚州方君槐精于刻印以乳石撫秦漢印無不肖其
形神刻將成弟而譜之以類相從曰王曰君曰侯曰
侯夫人曰將軍曰將曰督曰軍曰尉曰司馬曰軍曲
[003-31b]
候曰大夫曰太守曰牧曰史曰令曰丞曰長曰從事
曰相曰宰曰佐曰士曰使者曰三老曰祭尊曰監曰
臧曰蠻夷王君曰蠻夷侯曰蠻夷長其印以數百計
古人之印有鑄者有鑿者有精工者有粗略者各極
其妙今悉以刀法摹得之可謂形神畢肖矣秦漢人
文字不多見此印文一袟可以僃秦漢摹印之法兼
以補證漢書官制地理之遺豈徒篆刻哉
[003-32a]


 揅經室三集卷三終
[003-32b]
[003-1a]
揅經室二集卷三
  太傅體仁閣大學士大興朱文正公神道碑
懿夫唐虞之際仲尼致歎堯舜之道孟氏所陳然則
際兩朝授受之盛備元輔公孤之隆謨明弼諧非道
不言
聖天子納所啟沃以爲帝德且極尊師重道之誠徹
乎始終孚于中外者非太傅朱文正公曷克膺此公
諱珪字石君號南厓晩號盤陀老人元至元閒遠祖
福三居浙東明洪武閒德三遷蕭山黄閣河遂爲黄
閣河朱氏八傳至公高祖尙絅明末官游擊曾祖必
[003-1b]
名祖登俊我 朝官湖北長陽縣知縣中書科中書
父文炳陜西盩厔縣知縣始遷籍于順天大興三世
皆以公貴 贈光祿大夫 太子少保戸部尙書曾
祖母白祖母何馮母徐皆一品夫人公以雍正九年
正月十二日生于盩厔縣有兄三堂垣筠公祖與高
安朱文端公同省爲知縣相友善淸名亦相埓公父
受經于高安故公十一歲卽傳高安之學年十三丁
母艱孺哀毀瘠服除補附學生年十七科試第一舉
于鄕與叔兄齊名震都下公卿爭延之次年會試中
式 賜梁國治榜進士出身改庶吉士習 國書座
[003-2a]
師阿文勤公劉文正公鄂剛烈公皆以學行重之乾
隆十六年散館第一授編修明年 大考二等授侍
講二十三年 大考二等授侍讀學士公所撰進文
冊陳宫中
高宗純皇帝亟賞異之特達之知實始于此二十四
年主河南鄕試復 命旋奉 使告祭南嶽登祝融
峯明年充會試同考官秋授福建糧驛分巡道抵閩
兼攝福州府事毁和合等諸淫祠民大驚服二十八

特旨擢福建按察使兼署布政司閩人裘自位假平
[003-2b]
臺灣功鬻武職獄連數十人公誅正犯一人諸受欺
者皆不坐有告家譜妄逆者讞之僅戮一撰譜者屍
不坐其子孫二十九年秋丁父憂戴星奔至京口阻
風哀號祭江風驟轉抵京治葬于二老莊阡三十二
年服除補湖北按察使時緬甸用兵公司驛務無遲
誤無擾累楚北亂民聚衆公鞫之不少縱然脅從者
皆得免三十三年調山西按察使明年授山西布政
司秋奏立保固城工法令後任隨時修䕶如隤在三
十年內與原築官分賠下部議行三十六年暫代巡
撫事奏改吉州爲散州與鄕寕并隸平陽府改霍州
[003-3a]
爲直隸州以趙城靈石隸之又奏撥歸化綏遠二城
榖十萬餘石配放兵糧以省採買而免紅朽奏免士
默特蒙古私墾之罪以所墾無礙牧地三千一百餘
頃許附近貧苦兵民認耕納租歲六千餘兩增官兵
盤費奏太僕寺牧地苦寒宜改徵本色爲折色以便
民除弊皆下部議行三十八年勘歸化城水災奏撫
䘏之且予修費借榖種其民種蒙古之地幷請䘏之
三十九年按察司黄檢奏公終日讀書于地方事無
整頓明年入
覲授翰林院侍講學士四十一年 命尙書房行走
[003-3b]
侍今
皇帝學時初置 文淵閣官
特授公直閣事主福建已亥鄕試四十五年督福建
學政將行上五箴于今
皇帝藩邸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已曰致誠
上力行之及
親政亦常置座右四十八年冬還朝明年扈 蹕南
巡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郞閱浙江江蘇召試卷五
十一年授禮部侍郞主江南鄕試督浙江學政五十
四年置蕭山祭田百畞作圭田記冬還朝充經筵講
[003-4a]
官五十五年 經筵進講時 諸皇子侍班聽講
高宗純皇帝顧
今上曰此汝師傅講之善春總裁會試秋授安徽巡
撫 命馳驛賑水災乃攜僕五人乘小舟與邨民同
渡賑宿碭山靈壁泗五河盱眙民以糧借懷遠鳳台
壽民以糧及種築決隄六十餘丈民乃安復請展春
賑分厰親給于民五十七年奏鳳潁水災 恩賞糧
種免民欠萬五千兩祁門縣築城成輕騎往驗之至
新嶺有欲巡撫怒其歙縣令屬掌亭人以饐餲進者
公恬然飽之五十九年調廣東巡撫六十年兼署兩
[003-4b]
廣總督旋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尙書皆畱巡撫
&KR2006咭唎國入貢呈土物于總督卻之嘉慶元年征
苗調兩廣兵萬二千親調遣之夏授兩廣總督兼署
巡撫六月 降旨內召曰將欲用爲大學士也俄以
閩浙總督魁倫奏粤東艇匪駛至閩浙乃公總督任
內不能緝捕之咎寢前
命仍加 恩補安徽巡撫鳳陽等州有水災蒙 恩
賑親給之官吏無敢侵者時楚豫多邪敎流言安徽
有隱伏者公曰疑而索之是激之變也乃親赴界上
籌防禦徧&KR0681潁亳等州城鄕聚長老敎勸之徧張告
[003-5a]
示簡明諄切民大感化故數年閒安徽無以邪敎倡
亂者明年授兵部尙書調吏部尙書皆畱巡撫任宿
靈壁水合肥定遠巢來安全椒旱親賑之民無逃亡
凍餒之苦明年蒙亳復水䘏賑如之
高宗純皇帝上賓于天今
皇帝初親政卽馳驛召公公哭且奔先上奏曰聞
太上皇帝龍馭上昇膽裂呼天角崩投地欽惟
大行皇帝十全功德五福考終傳器愜心於昭在上

皇上純性超倫報天㒺極竊聞定欲躬行三年之喪
[003-5b]
此舉邁千古而欽萬世然而天子之孝不以毀形滅
性爲奇以繼志述事爲大親政伊始遠聽近瞻默運
乾綱霶施渙號陽剛之氣如日重光惻怛之仁無幽
不浹思修身嚴誠欺之介於觀人辨義利之防君心
正而四維張 朝廷淸而九牧肅身先節儉崇奬淸
廉自然盜賊不足平財用不足阜惟願我
皇上恒久不忘堯舜自任之心臣敢不隨時勉行仁
義事君之道
上嘉納之及至京哭臨
上執公手哭失聲旋命直 南書房管戸部三庫自
[003-6a]
是凡 國家大政有所咨詢皆造膝自陳不草一疏
不沽直不市恩軍機大臣不相關白公第在外城遠
且隘 賜第西華門 紫禁城騎馬加 太子少保
充實錄館總裁 國史館總裁己未會試總裁冬調
戸部尙書時
上禁浮收漕米之弊外省以運丁貧仰資州縣州縣
取民不得不浮于是安徽有加贈銀江蘇有加耗米
之請部議將擬行矣公思之不寐綜其數較原徵加
倍乃決計駁曰小民未見淸漕之益先受加賦之害
不可行竝令漕司以後凡事近加賦皆議駁以體
[003-6b]
皇上損上益下之意長蘆鹽政奏鹽價一斤加錢二
文公駁曰前蘆東因錢價過賤已三加價又免積欠
二百六十萬兩餘欠展三年商力自寛且今錢價漸
貴所奏應毋庸議廣東布政司奏陞濱海沙地賦公
駁曰海沙淤地坍漲靡常是以照下則田減半賦之
今依上中田增賦是與沿海民計微利非政體且民
苦加賦必多坍豁別有漲地亦不肎墾不可行後倉
場衙門復請預納錢糧四五十倍準作義監生公駁
曰國家正供有常經而名實關體要于名不正于實
有傷斷不可行凡駁議皆親屬藳奏
[003-7a]
上皆韙之五年秋兼署吏部尙書公之輿夫毆傷禁
門兵免 太子少保解三庫事復以彭文勤公墮馬
西華門內公呼其輿入門舁之違例議降二級仍留
任六年陪祀祈榖壇末曙誤行墜甬道下傷左跨
賜醫 賜食絡繹于道遣内監賫
硃諭至第視病詢事公隨時覆奏三月小愈卽趨
朝夏充會典館總裁閱殿試卷七年秋扈 蹕灤陽

制以戸部尙書拜協辦大學士仍加 太子少保銜
公謝摺云豈有嘉謨嘉猷入告我
[003-7b]
后于內勉期無欺無隱仰惟上質于
天八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原銜充 日講起居
注官春夏皆爲留京辦事大臣閱 大考翰詹卷九
年春用乾隆九年故事 幸翰林院先期晉公 太
子太傅及幸院 賜宴聯句
御書天祿儲才扁摹刻院堂以墨蹟 賜公第公在
翰林爲二十四科前輩資最㴱且掌院事領袖淸班
瀛洲典故盛且榮焉十年正月宣 制拜體仁閣大
學士管理工部事
上以是命爲遵
[003-8a]
先帝遺詔也命詣
裕陵謝明年春公感寒多痰嗽步遲蹇肝火觸右目
微眚
上曰此火盛也可以游覽散之乃赴西山吕邨二老
莊祭墓過戒壇潭柘諸寺秋復祭墓游西山時公年
七十六矣九月奏乞休
上曰待八十當爲壽旋 命戸部尙書戴公衢亨賫
賜詩十韻及王鳩杖
諭天寒閒二三日入直且俟日出後至南書房候
召對每 召對則預定召對後期十一月庚午寒甚
[003-8b]
乾淸宫 召對畢降階忽痰壅歸第
上遣侍衛領醫官來視疾疾少差 賜假兩月十二
月乙亥坐外軒作芻獻詩有云天道神難測民心惟
一中知人可安衆 居所自持公
上將
親臨公第丁卯復 命戸部尙書戴公來夜逾子痰
盛氣微遽薨是五日戊寅也報聞
上震悼泣諭朝臣 降制曰大學士朱珪持躬正直
砥節淸廉經術淹通器宇醇厚蒙
高宗純皇帝特達之知由詞垣擢補道員洊厯兩司
[003-9a]
内用爲翰林學士
特命入直上書房朕講貫詩文㴱得其益嗣以卿貳
出任封圻有守有爲賢聲益懋迨擢至正卿
皇考卽欲用爲大學士朕親政後召令還朝在南書
房儤直有年簡任綸扉㴱資啟沃凡所陳奏均得大
體服官五十餘年依然寒素家庭敦睦動循禮法洵
不愧爲端人正士卑倚方殷本年入秋以來因患病
稍久氣體就衰朕優加眷念賜杖賜輿時加存問朱
珪感戀彌殷時時力疾進內朕鑒其誠悃特行給假
兩月俾得安心調養曡遣御醫診視冀得就痊正擬
[003-9b]
日内親至伊邸宅視疾兹遽聞溘逝㴱爲悼惜于初
六日親臨賜奠己派總管内務府大臣阿明阿賫賜
陀羅經被竝著先派慶郡王永璘帶領侍衛十員前
往奠醊追維舊學良用軫懷著晉贈太傅入祀賢良
祠賞給内庫銀二千五百兩經理喪事其任内一切
降革處分悉予開復所有應得䘏典著該部察例具
奏己卯
上親臨奠三爵哭不止回 宫不待内閣擬謚 特
賜謚曰文正復 降制曰昨因大學士朱珪溘逝業
經降旨加恩因思乾隆年閒惟故大學士劉統勳蒙
[003-10a]
皇考高宗純皇帝鑒其品節
賜謚文正易名之典備極優隆顧劉統勳于署總督
任內曾經獲咎褫職復蒙
皇考施恩錄用至朱珪立朝五十餘年外而敡厯督
撫内而洊直綸扉身躋崇要從未稍蹈愆尢絶無瑕
玷靖恭正直厯久不渝猶憶伊官翰林時
皇考簡爲朕師傅爾時朕于經書巳皆竟業而史鑑
事蹟均資講貫其所陳說無非唐虞三代之言不特
非法弗道卽稍涉時趨之論亦從不出諸口啟沃良
多揆諸謚法實足以當正字而無愧毋庸內閣擬請
[003-10b]
著卽賜謚文正本日朕親臨奠醊見其門庭卑隘淸
寒之況不異儒素睠念遺風愴懷未巳著于本月初
九日由內務府辦飯一桌派二阿哥前往代朕賜奠
俟殯送時派慶郡王永璘前往祖奠目送以示朕眷
懷舊學哀榮僃至之至意復撰抒痛詩十二韻
命南書房翰林黄公鉞于殯前焚之壬辰 命禮部
尙書承恩恭侯阿拉
諭祭公第距內西華門僅半里許 御蹕時出入禮
不久殯乃以甲午啟殯庚子葬于二老莊吕邨舊阡
陳夫人祔焉明年
[003-11a]
御製碑文刻石阡門上巳日
上謁
西陵蹕路距公墓數里
上遠眺松楸追懷愴惻 命工部侍郞英公和詣墓
賜奠
高宗純皇帝實錄成以公總修八年 賜祭一壇長
子錫經服滿以京卿用褘哉
上之重賢傅任名臣納哲輔之益隆飾終之典至矣
非公之淸介忠正師表人倫上致君下澤民曷克膺
乎此哉公豐厚端凝中和醇粹爲仁若渴抗義不撓
[003-11b]
坦白公誠絶無城府于經術無所不通漢儒之傳注
氣節宋儒之性道實踐葢兼而有之取士務以經策
較四書文誠心銳力以求樸學經生名士一覽無遺
海内士心向往悅服佳士之文未薦被落者讀而泣
之才士黄景仁張騰蛟死稱悼之通人寒士必揚其
名于朝秦誓一个臣之心公斷斷有之公領試事不
受外僚贈遺不留貧生銀布政數省平餘銀鉅萬悉
不取撫安徽裁蕪湖關陋規閩省洋商陋規事發
欽使&KR0681治獨公實不受一錢公官于外厓岸廉峻中
朝大官絶無所援管部事持大端不親細事數十年
[003-12a]
淸操亮節人皆仰之公以孝弟爲仁之本事父愛敬
本于天性父杖兄跪而以身蔽受之慟母氏早殁事
庶母謝幾如母語子輩曰古人祭必有尸仿之以申
吾慕非過禮也庶祖母李撫公有恩 貤贈一品夫
人事諸兄悲愉如一體別則夢見聚則聯牀兄之喪
哭之咯血幾致毁事寡嫂盡敬撫諸兄子如己子三
䣊故交靡不周䘏敎子孫讀書敦行皆誠篤有公之
風公嘗曰吾三十九歲夜坐忽腹閒自暖由脊上貫
于頂甘液自咢下注由是流轉至老不絶實因自致
非關學力乃知朱子注參同契本非虛語公年四十
[003-12b]
餘卽獨居迄無一妾
御製抒痛詩有云半生惟獨宿一世不貪錢知之㴱
也公爲文筆奥博沈雄 國家有大典禮撰進雅頌
詩冊文跋
高宗純皇帝必親覽之以爲能見其大頌不忘規或
陳坐隅或 命諸 皇子皇孫寫爲副
聖製詩或寄示 命和公官撫督時
上在書房常頒手札積一百三十九函裝六卷歸朝
繳進
上亦書數年懷公詩數十首爲二冊上冊題曰蒹葭
[003-13a]
遠目下册題曰山海遙思以示公公跋曰臣之蕪陋
何足以當非常眷注惟有此心不敢欺耳於大學義
利之辨通鑑治亂之由天命呼吸可通民情憂樂無
閒反覆敷宣不以爲迂闊而遠于事情也公文集
 卷知足齋詩集三十餘卷元請刻公詩公命元選
爲二十四卷
上命以刻本進 賜題七言律詩四首于卷首公𬒳
先帝特賜蠎袍筆墨荷包等物今
上賜大珠綠縫鞾黑狐毳袍
先帝御用四團龍卦四開襯袍等物其餘 恩賫多
[003-13b]
不具書公配陳夫人宛平人思南府知府邦勳女乾
隆十四年來歸有婦德四十年八月以疾卒 贈一
品夫人生二子錫經己亥舉人一品蔭生官刑部員
外郞遷戸部郞中次錫緯附學生先公卒女子子一
適通州馮秉騝秉騝官張掖縣知縣孫涂庚申 欽
賜舉人錫緯生女孫一適萍鄕劉元恩吏部侍郎劉
公鳳誥子也錫經生曾孫三甘霖香霖貫霖元不才
爲公門生受知二十餘年矣㑹持父服居鄕公之子
書來命爲碑文不敢辭秋免䆃服當執心喪敬按年
譜及平日所知者泣爲敘銘曰
[003-14a]
星精嶽神蔚爲
帝傅學正文明道㴱性固
先帝任公決于一顧授鉞卜甌久隆知遇公遇盛時
佐祁輔嬀
君爲堯舜臣爲皋䕫經邦之道坐而論之非
帝宣綸世祕未知
帝曰調元資于師相舊學交修天工寅亮温樹之閒
靑蒲之上蒼生被澤黄扉孚望公之保民敷政優優
公之儲材其心休休德如霖雨淸比江流庭不旋馬
路無喘牛公有恒言竝舉二事曰不嗜殺曰不言利
[003-14b]
公之講史長編資治公之執經十章衍義皤然三公
邁榮軼光乃不憗遺而覲
先皇
帝憑和軾愴眺阡岡勒碑墮淚西山蒼蒼
常生謹案文正公子屬家大人撰碑文磨石以/待家大人以未大祥不爲韻語之文遲寄數十
日公子迫不及待屬吳學士鼒代家大/人爲文刋石及此文到京而碑已刋矣
誥授光祿大夫刑部右侍郞述庵王公神道碑
公姓王諱昶字德甫號述庵以居蘭泉書屋學者稱
蘭泉先生先世居浙江蘭谿縣高祖懋忠遷江南靑
浦縣名在幾社曾祖之輔祖璵父士毅皆以公官累
[003-15a]
贈至光祿大夫刑部右侍郞母錢太夫人以雍正二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公公少穎異博學善屬文體
貌修偉弱冠爲名諸生侍父疾居喪盡禮服除家益
貧作固窮賦以見志乾隆癸酉舉于鄕甲戌成進士
歸選班二十二年 南巡召試一等第一 賜内閣
中書協辦侍讀直軍機房洊陞刑部主事員外郞郞
中三十三年以言兩淮鹽運提引事不密罷職時緬
甸未靖阿文成公以定邊右副將軍總督雲貴請公
佐軍事遂至騰越出銅壁關擊賊江中勝之緬酋乞
降阿公屬公草檄允其降班師旋永昌緬甸貢表久
[003-15b]
未至復從阿公如騰越三十六年温公福代阿公移
師四川辦金川事奉
旨授吏部主事從温公西路軍進討温公屬公作檄
斥僧克桑罪遂克斑爛山進攻日耳寨阿公奉
詔由北路進兵兼督南路公復從阿公軍攻克美美
卡以皮船渡水克小金川僧克桑遁澤旺降進討大
金川阿公奏公無兄弟母年七十餘明大義勖以殫
心軍事今從軍五年矣得
旨陞員外郞三十八年至當噶山山脊絕險官兵營
壘與賊錯處且雨雪甚夏温公兵潰木果木阿公亦
[003-16a]
退兵至翁古爾壟時警報絡繹
詔旨疉至公力疾叱馬懸厓日行數百里夜治章奏
文書于礟火矢石之中無誤無畏冬大兵復進據美
美卡攻大板昭小金川平補員外郞擢郞中復從討
大金川克勒烏圍刮耳崖四十一年三路兵合攻益
急索諾木等率衆投罪公草露布告捷于是兩金川
地悉平公在軍中前後九年每有所攻克輒議敘凡
加軍功十三級紀錄八次凱旋之日以戎服行禮
賜宴 紫光閣
賞賚優渥奉
[003-16b]
旨王昶久在軍營著有勞績陞鴻臚寺卿賞戴花翎
在軍機處行走秋擢通政司副使四十二年三月擢
大理寺卿四十四年乞歸改葬光祿公曁嫡母陸太
夫人依遷葬禮服緦秋赴京冬授都察院左副都御
史四十五年授江西按察使檄府縣力行保甲禁族
祠訟門之習坐堂皇六十餘日決獄百餘案秋丁母
憂哀毁盡禮服除補直隸按察使調陜西按察使奏
命盜逃犯宜于定案時速通緝議行之逆回田五倡
亂奉
命僃兵長武時賊勢張兵少公試礟巡城籍強壯繕
[003-17a]
守具民以無恐京外大兵皆過長武用車馬以萬計
公飛書草檄立辦之曁乎班師迄無一誤河南亂民
秦國棟等戕官奉
旨督緝獲之五十一年授雲南布政使雲南銅政繁
公盡發故籍著銅政全書示補救調劑之術五十三
年調江西布政使五十四年擢刑部右侍郞五十八
年乞歸修墓冬還京以病乞休
上鑒其老允之
諭以歲暮寒俟春融歸明年歸名其堂曰春融堂嘉
慶元年以
[003-17b]
授受大典至京與千叟宴四年
純皇帝升遐復至京謁
梓宫蒙
召見敕建言公密封以進不留草夏歸靑浦分賠滇
銅鬻田宅以入官居于廟廡朋舊贈遺盡以刻書五
年年七十有七重游泮宫十一年年八十有三五月
病瘧六月初六日病甚口授謝
恩表自定喪禮屬元撰神道碑文初七日雞初鳴公
曰時至矣遂卒子肇和以嘉慶十二年春葬公于崑
山縣雪葭灣年字圩卽公所自營生壙也公妻鄒夫
[003-18a]
人祔焉側室許陸黄三孺人亦從葬焉公之扈
駕巡山東江浙也古帝王聖賢名臣陵墓祠廟嘗分
遣致祭已卯庚辰壬午順天鄕試辛巳癸未會試五
爲同考官壬子主順天鄕試皆以經術取士士之出
門下爲小門生及從游受業者二千餘人又嘗主婁
東敷文兩書院
欽定通鑑輯覽同文志
大淸一統志續三通等書奉
敕與纂修事又奉
敕删定三藏聖敎經咒徧譯佛典㴱于禪理者不及
[003-18b]
也前後奉 使鞫奏高郵州假印重徵江陵縣偷减
隄工等七案公正研求分別虛實高郵州案巡撫府
州竝擬罪隄工案以知府草率揑飾劾落其職公之
爲學也無所不通早年以詩列吳中七子名傳海外
初學六朝初唐後宗杜韓蘇陸侍讌賡歌賜賚稠㬪
詞擬姜䕫張炎古文力追韓蘇碑版之文照于四裔
積金石文字數千通書五萬卷所至朋舊文讌提倡
風雅後進才學之士執經請業舟車錯互屨滿戸外
士藉品藻以成名致通顯者甚衆公治經與惠棟同
㴱漢儒之學詩禮宗毛鄭易學荀虞言性道則尊朱
[003-19a]
子下及薛河津王陽明諸家居憂不爲詩文不就徵
聘生平重倫紀尙名節篤棐之誠本于天性在軍營
和平簡易自科爾沁王以下皆親重之爲司冦時與
阿文成公爲舊識他非所契嘗訓子曰易言比之匪
人不亦傷乎非匪人之能傷比者自重其傷也公所
著書春融堂詩文兩集宏博淵雅有關于經史文獻
金石萃編靑浦詩傳湖海詩傳琴畫樓詞續詞綜等
書皆刋成餘若天下書院志征緬紀聞屬車雜志朝
聞錄等書四十餘種尙待次第校刋之元居憂受公
遺言撰碑銘不敢辭旣除服乃爲銘曰
[003-19b]
怐于儒者不達政事習尉律者迷誤文字惟公兼之
經術爲治荏弱于文無能卽戎折衝千里于經鮮通
惟公兼之乃多戰功尊漢學者或昧言性悟性道者
妄斥許鄭公兼通之履蹈賢聖皇熊疏義拙于文詞
陸沈藻繢樸學不知華實竝茂公亦兼之公爲君子
筮匪不比沖澹其神靖共其位&KR0993厯中外進退禮義
公爲名臣
帝嘉厥功金川磨盾 紫閣弢弓獄平政飭本孝于
忠瞻彼中江秀鍾峯泖海内淸望雲閒大老雖不憗
遺亦欥壽考佳城鬱鬱葭灣之中杏歸春雨蒓起秋
[003-20a]
風勒銘無媿碑樹桓豐
  吏部左侍郞謝公墓誌銘
公姓謝諱墉字崑城號金圃又號東墅先世㑹稽郡
人系出晉太傅廬陵郡公後遠祖諱琛一遷嘉善縣
之楓涇鎭曾祖諱元一祖諱春芳父諱永煇皆以孝
友文學傳其家竝因公貴累
贈封爲光祿大夫吏部左侍郞公少穎異舉止端雅
如成人讀書不忘究心實學經史百家靡不綜覽乾
隆十五年以優行貢太學十六年
南巡召試弟一
[003-20b]
賜舉人授内閣中書十七年
賜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辦翰林院事
譔翰林院文與繙書房措詞竝誤落職廿四年獻平
定囘部鐃歌復原官在 尙書房行走充 起居注
日講官丙子庚辰順天鄕試癸未㑹試皆同考官乙
酉福建鄕試正考官洊陞授翰林院侍講右春坊右
庶子翰林院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郞以父
憂去官起復拜前官授工部侍郞充 經筵講官卅
九年提督江蘇學政
上東巡狩時兩金川蕩平
[003-21a]
御製告成太學碑文
特賜先睹于是譔平定金川說得
旨嘉奬四十三年春調禮部左侍郞會試知貢舉吏
不敢欺士皆稱便秋充江南鄕試正考官四十五年
復充知貢舉調吏部右侍郞國史館副總裁冬吏部
有捐復事公議與大學士阿公不同
上從公議四十六年充會試正總裁 殿試讀卷
上擢錢棨爲一甲第一錢公鄕會兩元皆出公門至
是成三元稱盛事四十七年轉吏部左侍郞四十八
年充江南鄕試正考官卽授江蘇學政五十一年旋
[003-21b]

召問時政公疏言洪澤湖形勢日淺昔如釡今如槃
偏災賑恤請改本色爲折色銀由藩司印封給發以
防吏弊
上諭以折色不能應饑民之急河務
命公親往履勘勘知前奏誤請議處奉
旨寛免先是大學士阿公以公被江南傳聞考試不
公對語嘲誚入告至是
召對訓飭降補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郞五十四年
京察以前事革職留任 尙書房各官曠課
[003-22a]
上以公在
內廷久尢切責降補翰林院編修冬復
命在 尙書房行走和詩
賜福字
恩遇如前公病濕
上遣太醫院堂官臨治六十年得
旨以原品休致時公疾日篤
今皇帝曁 皇子 皇孫遣中使存問公尙敬詢
起居伏牀叩首稱謝四月卒距生于康熙五十八年
九月春秋七十有七累階至光祿大夫公至性孝弟
[003-22b]
居親喪哀毀骨立及通顯每遇晉階輒以悲繼喜逢
諱日未嘗不涕泗交頤也公事貴以禮待下不驕大
學士傅文忠公以禮聘授館額駙尙書忠勇公曁文
襄王皆沖齡請業公九掌文衡而江南典試者再督
學者再論文不拘一格皆衷于典雅經義策問尢急
甄拔丁酉拔貢科所選皆孤寒尢重江都汪中容甫
汪強記博聞才氣橫發貧困未知名于時公語人曰
予之上容甫爵也如以學予于容甫北面矣其不惜
自貶以成人名如此公再督學元始應童子試公奬
勵極力居公第讀書數年高郵李進士惇嘉定錢進
[003-23a]
士唐山陽汪侍講廷珍儀徵江侍御德量通州胡學
士長齡陽湖孫觀察星衍甘泉焦明經循金匱徐孝
廉嵩等識㧞不可勝數是以江淮南北懷經握槧者
靡不服公之學願得若公其人者再涖爲幸公所著
安雅堂文集十二卷以經史小學爲本雖心好沈博
絶麗之文而擇言必雅 國家有大慶大功雍容揄
揚擬諸雅頌安雅堂詩集十卷格律凝重直溯盛唐
東墅少作及存稿四書義二卷典麗獨絶尢㴱文律
六書正說四卷發明三代造字本義詮證秦漢諸儒
之說刋正二徐鄭樵戴侗楊桓周伯琦等謬誤尢好
[003-23b]
鐘鼎古文獨追象形象事象意之本謂許愼篆文乃
沿秦石刻結體校以商周尊彝岐陽石鼓則形事意
三者皆所不及指微抉奥令人解頤形聲轉注假借
三事亦博揬倉雅出入經訓故公之爲小學也依据
許氏而更溯其本又嘗校正荀子楊倞注逸周書孔
晁注合之盧學士文弨所校鋟板貽學者公初娶費
夫人
贈一品夫人繼娶金夫人
封一品夫人子五昌鑒庚寅舉人蚤卒恭銘庚子舉
人丁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候選八品京官揚鎭
[003-24a]
欽賜舉人應鏘捐職州同知卒慶鍾太學生女二孫
八江宇澄淮河漢濟泗伏保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
十日公子恭銘等葬公于嘉善縣四中區藏字圩夫
人祔焉時元督學浙江敬勒銘曰
吳越之間霛秀所鍾仁悳之後必大厥宗懷毓純篤
實生我公我公孝弟稟于幼沖推以事
君迺克竭忠
帝曰汝才旣博且鴻用汝于文黼黻郅隆臣殫厥學
賡拜 禁中五花書鳳九章繪龍其文或或/有有其光熊
熊秉鑑景徹物無遁容氣伸雋異淚感孤窮士敦經
[003-24b]
術皆公之功惟
帝肓臣千石代農惟
帝敎臣協恭和衷惟
帝愛臣恩周始終臣形雖阻精誠尙充詩書雒誦子
孫其逢林泉岡道佳城穹窿雲飛桓表日冷高松蠧
書漆簡題湊共封敬勒貞石納諸幽宫
  刑部侍郞&KR1875山阮公傳
阮公諱葵生字寳誠號&KR1875山淮安山陽人先世自明
初由淸江以武功隸大河衛七世祖嘉林宰益陽舉
循吏第一擢監察御史曾祖晉縣學生與同邑閻百
[003-25a]
詩應鴻詞徵祖應韶監生父學浩翰林檢討兩世皆
以公贈通政司參議公生之夕父夢客以寶石贈故
小字寶石六歲就外傅不好弄七歲孝經周易諸經
已成誦隨父入京師與弟芝生齊名有淮南二阮之
目乾隆壬申舉於鄕偕弟就學於天台齊宗伯息園
辛巳㑹試取中正榜授内閣中書充方略通鑑輯覽
兩館纂修官軍機司員處行走緬甸不靖軍書旁午
公入直甚勤秋扈
蹕木蘭㑹京師割辮案起蔓延各省公虛心推鞫日
一具奏大端以爲本無其事妖言由是漸息三十六
[003-25b]
年補刑部主事時總理刑部者爲諸城劉文正公久
於樞廷識公才吿同列曰阮某選西曹總讞事有人
矣明年兼雲南司總辦秋審三十九年鞫山東亂民
王倫脅從至部者無枉縱升員外郞四十一年升郎
中時有弟殺兄牛而兄故殺弟者議者以爲弟是罪
人兄爲尊長公判曰弟殺兄牛本非盜賊兄刃弟頸
實喪天良竟抵罪浙江捕盜船事有以內洋改外洋
者大吏均擬絞公判曰法嚴首惡律重誅心千總據
實報聞其情輕都司代改招詳其情重槪擬絞不可
且非稱與同罪律義千總改擬流又有兄被殺而父
[003-26a]
受賂私和弟首其事證父以賄擬徒公判曰爲兄洩
憤手足之誼雖全陷父充徒恩義所傷實重使依前
擬不特父不能無憾於子子亦何能一息自安應改
子首如父自首例令其弟代父充徒則無媿兄弟之
義亦不賊父子之恩矣會有議復讐例宜删除者軍
機大臣集議公撰議稿曰查律載父母祖父母爲人
所殺子孫不吿官而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其卽時
殺死者勿論少遲卽以擅殺論細繹律意登時殺死
勿論者蓋子孫當場目擊怨憤不惟不暇告官並不
及慮已擅殺故得勿論至少遲則仍是登塲目擊怨
[003-26b]
憤故予以杖六十皆原其倉卒不吿擅殺之罪也若
旣逾時到官有司不爲昭雪或勢豪稽誅兇手詭脫
子孫含憤操戈乘隙刺殺則所仇者實爲應抵之人
其所復者亦有應得之罪但
國家明罰敕法冤無不伸律文雖載引此者稀縱有
一二藉口報仇者然國法已彰私仇卽冺假如其父
之冤旣伸其子卽無仇可復所殺非應抵之人則於
法無可寛之律擬以謀殺定入情實原爲罪所應得
至於律文相沿已久自當仍舊以俟法外之仁庶幾
情與律兩得其平矣卒如其議公之理刑允正類若
[003-27a]
此四十五年京察一等改監察御史部臣以刑名諳
習請留部㑹有疾請假南歸四十七年冬入都先是
部臣奏公名
上曰秋審近當促之來及至補監察御史十二月
特旨以四五品京堂用擢通政司參議五十年審釋
監禁待質之犯
特命專其成四月超擢刑部右侍郞九月辦秋審平
允復邀
褒奬五十二年扈從灤河覆校 文津閣四庫全書
命和詩三十餘首時臺灣逆首林爽文執至部公侍
[003-27b]
廷鞫晝夜無少閒而校書和詩如常五十四年二月
二十一日以疾卒年六十有三先是公父修淮安學
廟畢設灑埽㑹諸生日聚一錢爲修廟資至公時錢
有餘公爲置田名一錢莊立規條二十以期久遠在
京師建淮安西館於橫街居鄕修勺湖草堂汎舟湖
上歌誦先芬總漕楊淸恪公改置麗正書院於城東
屬公董其事院成出藏書數百種卑諸生讀焉公性
孝友篤於宗族尢好奬掖後進與錢辛楣程魚門諸
君交京邸設消寒吟秋兩㑹爲詩酒社平居廉介淸
潔門無襍賓退直後靑鞵布韈如諸生時暇則讀書
[003-28a]
自娛古文章疏於宣公温公韓范諸公外尢愛范忠
宣胡文恭詩賦出入漢魏六朝而以流麗爲主晚乃
訂其詩文爲七錄齋集二十四卷茶餘客話三十卷
阮氏筆訓族譜若干卷子鍾琦鍾璟孫以立以言
論曰公治刑以明察平允見稱於時然其神智所開
乃自唐宋諸賢奏議而來故能持大體不爲苛細公
卿之異於刀筆吏者在此
  山東糧道淵如孫君傳
孫君諱星衍字淵如江蘇陽湖人明功臣燕山侯興
祖諡忠愍禮部尙書愼行諡文介之後曾祖謀康熙
[003-28b]
辛末進士禮部郞中祖枝生父&KR0564乾隆丙子科舉人
官山西河曲縣知縣君河曲長子也君生時大母許
太夫人夢星墜於懷舉以授母金夫人比旦而君生
君㓜有異禀讀書過目成誦河曲授以文選君全誦
之及長補學生員與同里楊君芳燦洪君亮吉黄君
景仁文學相齊袁君枚品其詩曰天下淸才多奇才
少讀足下之詩天下之奇才也遂相與爲忘年交君
雅不欲以詩名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
百家皆心通其義錢少詹事大昕主鍾山書院與君
講學又極相重㑹陜西巡撫畢公沅以母憂居吳門
[003-29a]
起復聞君名遂同入關西安幕府初開好賢禮士一
時才人名宿踵至君譽最高畢公撰關中勝蹟志山
海經注校正晏子春秋皆屬君手定乾隆丙午科大
興朱文正公典試江南文正在都與彭文勤公約曰
吾此行必得汪中孫星衍公搜落卷得其經文䇿曰
此必汪中也及拆卷得君名而汪實未就試丁末以
一甲第二
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己酉散
館君試厲志賦用史記匔匔如畏和相國珅疑爲別
字置二等引
[003-29b]
見奉
旨以部員用故事一甲進士改部或奏請留館時相
國知君名欲君屈節一見君卒不往曰吾寕得
上所改官不受人惠也遂就職又編修改官可得員
外前此吳文焕有成案或謂君一見相卽得之君曰
主事終擢員外何汲汲求人爲自是編修改主事遂
爲成例補刑部直隸司主事總辦秋審君所居埽室
焚香爲諸名士燕集之所高麗使臣朴齊家入貢在
書肆見君所校古書特謁君爲君書問字堂扁賦詩
以贈乾隆五十六年轉員外次年春扈蹕五臺越年
[003-30a]
扈蹕天津會大風
御舟阻
上改肩輿至
行宫君約同僚步行卅里赴
宫門辦事
上特賜緞五十九年陞廣東司郞中相國阿文成公
大司冦胡莊敏公皆器重君每有疑獄輒令君依古
義平議行君執法求平所平反全活甚多甲有竊主
財逾貫詣其友乙匿其數以告分金而逸事發乙得
知情藏匿罪人減等罪應流君以爲律稱知情則坐
[003-30b]
乙不知滿貫也應以所知數坐減問徒大司冦詰以
乙所言無質証如獲甲言實告以逾貫奈何君言此
名例所謂通計前罪以充後數也乙卒減徒君又言
律文稱囚者在繫之名稱罪人者犯事在官之名今
或末到官名之罪人或藏匿罪人問擬縱囚非正名
之義湖廣有子護嫁母傷人至死獄
勅下法司議或以嫁母期服減于母則護嫁母不得
與母同科君以古者父在爲母亦期屈于所尊嫁母
服期因宗子主祭非謂情當殺也引宋王博文請封
嫁母又爲行服謂子無絶母禮又引唐八座議凡父
[003-31a]
卒母嫁有心喪三年之制子無絶道故也護嫁母出
母俱當與母同議減鬬殺罪甲有馳車犯乙死者己
當過失殺罪甲恐以無故馳驟車馬獲重罪介所知
以兼金求免君曰吾不受暮夜金君罪止過失殺無
爲人所誑也甲慙謝去有孝子爲父報仇殺縣役坐
死其父姊控部弟實爲縣役逼斃請檢尸傷當道某
屬託君君曰吾豈能枉法殺孝子哉其持正類此五
十九年京察一等次年五月奉
旨授山東兖沂曹濟道君以濟陰湯陵書傳所傳卽
在曹南其山西榮河湯陵雖列祀典實宋以來傳譌
[003-31b]
之迹因徧考諸書據漢崔駰魏皇覽晉伏滔湯陵在
濟陰之說移山西布政司並考榮河之陵出後魏小
說家言張恩破陵得銘附會殷湯未爲典要宜改正
申大府後君再官東省曹縣令卒爲修整湯陵廟屋
以祭田奉祀立碑紀事嘉慶元年七月曹南水漫灘
潰決單縣地君偕按察使康公基田築塞之君鳩工
集夫五日夜從上游築堤遏禦之溜歸中浤不果橫
決康公語君曰吾治河數十年末見以決口能卽堵
閉者惟曹南之役吾與君成之省
國家數百萬帑金矣時巡撫王德公調任浙江
[003-32a]
上以山東新任按察使張長庚在軍營不能來東
命新撫伊江阿會同舊撫舉道員中能勝臬事者以
聞兩撫以君名入奏奉
旨署按察司事君下車日以整肅吏治爲己任親問
囚定爰書矜愼庶獄甲與乙有姻共飮乙醉墜火炕
吐燒酒引火燄灼爛至死甲醉臥不知鞫獄甲以奪
壺斟酒有爭鬬形擬鬬殺罪君曰甲主乙賓奪乙壺
勸之飮名奪實讓也改甲坐過失殺出其罪有婦因
姦謀命獄其婦某家妾夫遠出主母惡之會僕婦死
誣以謀毒問官又實以姦夫言婦淫主婦令僕婦守
[003-32b]
之惡而行毒已具獄君鞫婦以某日歸寕僕婦後二
日以子殤與夫爭忿自盡出冤婦於獄囚有共毆人
至死過堂呼冤者自言本縴夫見所過有衆共毆人
勸止之不從而去越數月邑令始拘訊之酷刑誣服
下手毆人君詰以衆中有相識者否荅以有舅氏某
爲縣役在旁知狀密拘縣役詰之乃因姦殺人縣令
回護聽其屬甥認罪始以鬭殺傷輕緩其死上司駁
詰改擬傷重入實囚知死乃不承君告縣官乃以失
察處分枉人命吾爲子救正陰禍也有詬詈婦女致
死獄君以事在一月前不得謂之忿激鞫得婦自與
[003-33a]
夫毆詈自經狀出生罪凡權臬七越月平反數十百
條活死罪誣服者十餘獄亦不以之罪縣官云縣官
實不盡明刑律皆幕僚誤之也山左風氣爲之一變
君又以先儒伏生承秦蔑學之後壁藏尙書唐虞三
代載道之文得以不絶鄭司農康成箋注易詩書禮
論語孝經可比七十子身通六藝皆宜建立五經博
士後大吏奏請鄭被駁而伏准行其議實自君發也
濰縣有武人犯法挾厚力求脫令不可干因賄通和
門屬託大府君訪捕鞫之械和門來者於衢巡撫奏
言河防任重宜令君回本任
[003-33b]
上俞之君回兖沂曹濟道任時各屬感君廉正却陋
規相率斂費贈君君不納五月赴工秋江南豐工及
山東曹工同時漫溢君以無工處所得疏防咎大府
加之嚴議
上以兼管官特予留任君外補時有勸加級以防降
調者君曰吾安命故事道員嚴議無特
旨予留者蓋異數云曹工分治引河三道君與濟東
道署登萊道各治二十里君所治中段廣深中程君
察弊嚴不煩擾不染指畢工校上下叚引河共省三
十餘萬兩官民比他處得蘇息凡河工堵築決口須
[003-34a]
于將合龍時放引河則水疾下而無停淤時隄未大
塞而巡撫欲放引河康河帥力止之不得旣放水河
盡塡淤于是又抽溝而曹工遂不能合矣四年二月
大府奏稱君熟習刑名操守廉潔辦理地方事務皆
裕如惟河務非其所長請以君留補地方道奉
旨允準先是河工分賠之員或得羨餘謂之扣費君
不取悉以給引河工費仍取領結存庫是時曹工尙
未合河道總督巡撫亟奏合龍移君任尋又奏稱合
而復開開則分賠兩次&KR0309工銀九萬兩當半屬後任
而司事者并以歸君君亦任之曰吾無寸椽尺土然
[003-34b]
旣兼河務不能不爲人受過也六月君丁母金夫人
憂歸里僑居金陵祠屋六年四月元撫浙建詁經精
舍於西湖之濱選督學時所知文行兼長之士讀書
其中與君及王少司冦昶迭主講命題課業問以經
史疑義旁及小學天部地里筭法詞章各聽搜討書
傳條對以觀其器識諸生執經問字者盈門未及十
年而舍中士登巍科入館閣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
可勝數君澹於宦情又以大母老是以服闋後遊吳
越間數年終以追河工賠項急不得巳再出九年至
都吏部奏請奉
[003-35a]
旨仍發山東以道員用十年委署登萊靑道補山東
督糧道十一年許太夫人卒君哀慟過禮乞假三月
委知州代行公事山東衛河經臨淸閘口夏秋水漲
高於閘内之汶水卽閉閘謂之悶口糧艘阻滯君知
德州哨馬營及恩縣四女寺舊有兩支河合流入老
黄河卽鈎盤鬲津故道經樂陵至海豐入海請開濬
以洩衛水異漲德州舊設滿營駐防官兵五百口一
口爲一戸增至二千七百餘口而額餉無可加每年
例支道倉米七千八百餘石内有折色米三千餘石
每石支銀一兩糧價昔賤今貴折色不敷半石之數
[003-35b]
官兵日苦累道倉支剩餘米厯年運交通倉者官丁
運費共需米銀二千餘兩君請以存給官兵本色除
折色不獨恤滿兵又省運費皆准行十二年六月署
布政司印值部使廣少司㓂興在省按章供張煩擾
君愼守帑項不肯妄支事竣北行君獨無所餽後廣
以賄敗豫東兩省以支庫獲罪者衆君不與焉十三
年君督運北上隨漕入
覲請

上知君甲第及詢在部在東年月畢面陳乞假三月
[003-36a]
省迎老父于江南
上允行秋至江寕與族人置田爲孫子祠肖孫子及
齊將臏象又擇祠西鐵佛庵廢屋故阯爲許太夫人
建旌節專祠十月始回任自郯城取道費縣訪季桓
子得羵羊井銘於縣署又屬縣令訪曾點南城葬處
及澹臺子羽墓立碑季桓子井上君官兖沂道曁權
按察時嘗考太平寰宇記先賢閔子墓在范縣東知
今所傳在厯城者爲後世之誤曾檄縣令訪求遺墓
迨嘉慶八年再至東省以察賑按行范縣之墓所在
會河溢不能詣謁及官糧道忽夢浚井出古丈夫布
[003-36b]
衣泥塗狀自稱閔子覺而異之因出貲屬縣令訪視
廢墓申禁採樵華亭唐晟宰是縣以修祠堂門垣栽
種柏樹申報乞君爲文紀事並訪義士左伯桃羊角
哀墓於縣之義城寺東乞君考其事以存志乘十六
年七月君引疾歸十九年應揚州阿鹽使聘校刋全
唐文二十一年主講鍾山書院先是君父陽曲以君
貴封中憲大夫又加封通奉大夫君早年文辭華麗
繼乃沈潛經術博極羣書勤於著述性喜奬借後進
所至之地士爭附之又好聚書聞人家藏有善本借
鈔無虛日金石文字搨本古鼎彛書畫靡不考其源
[003-37a]
委其所爲文在漢魏六朝之間不欲似唐宋八家海
內翕然稱之君嘗病古文尙書爲東晉梅賾所亂官
刑曹時卽撰集古文尙書馬鄭王注十卷及逸文三
篇歸田後又爲尙書古今文義疏 卷蓋積二十餘
年而後成其精專如此其餘撰集有周易集解十卷
夏小正傳校正三卷魏三體石經殘字考一卷倉頡
篇三卷孔子集語若干卷史記天官書攷証十卷寰
宇訪碑錄十二卷平津館金石萃編二十卷孫氏家
藏書目内編四卷外編三卷續古文苑二十卷問字
堂文稿五卷岱南閣文稿五卷五松園文稿一卷平
[003-37b]
津館文稿二卷古今體詩若干卷其所校刋者有周
易口訣義六卷尙書攷異五卷春秋釋例十五卷孫
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景定建康志
五十卷唐律疏議三十卷其餘篇簡小者不可勝數
君以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卒於江寕距生於
乾隆十八年九月初二得年六十有六君妻王夫人
名采薇工詩善書早卒君訂其詩爲長離閣集君初
以弟星衡子籛爲子後君側室金氏又生子廞俱㓜
元與君丙午同出朱文正公之門學問相長交最密
知君性誠正無僞言僞行立身行事皆以儒術廉而
[003-38a]
不刻和而介屢以諤諤者不獲乎大府于其卒也海
内學者皆悼慕之元爰爲傳且贊曰
君爲儒者亦爲文人以廉爲孝以直爲仁執法在平
布治以循測學之海得經之神人亡書在千載常新
  循吏汪輝祖傳
君姓汪名輝祖字焕曾號龍莊晩號歸廬浙江蕭山
人父楷官河南淇縣典史娶方氏無子側室徐生君
方卒繼娶王君生十一年而孤王與徐撫且敎世稱
汪氏兩節母君才識開敏年十七補縣學生員練習
吏事前後入諸州縣幕佐人爲治疑難紛淆一覽得
[003-38b]
要領尢善治獄乎情靜慮侔境揣形多所全活以其
暇讀書年三十九舉於鄕又七年成進士需次謁選
得湖南永州府寕遠縣知縣縣雜&KR0889俗積逋而多訟
前令被訐去攝者政姑息黠者益伺間爲挾持地流
丐强横勢&KR0837&KR0837君下車卽掩捕其尢而驅餘黨出境
徵賦期迫君用書告民剴切誠至民讀之慙且感相
戒無負好官不逾月而輸賦足額治事廉平尢善色
聽剖條發藴不爽輕重及其援据比傅惟義所適律
之所窮通以經術所決獄辭不可殫述人藉藉頌神
明而君益欿然聽辭畢輒問堂下觀者曰允乎僉曰
[003-39a]
允矣遇罪人當予杖呼之前曰若律不可逭然若受
父母膚體奈何行不肖虧辱之再三語罪人泣君亦
泣或對簿者反代請得保全去卒改行爲善延見紳
耆問民疾苦四鄕廣狹肥瘠人情良莠皆籍記之然
後敎民多種殖知禮讓惜廉耻誡昬禮之費而民知
儉禁䘮禮之酒而民知哀鄙僿之俗翕然丕變歲以
大稔復行鄕飮酒賓興禮祭建節孝祠行保甲政聲
大播他邑有訟聞移君鞫之則喜寕遠當食淮鹽而
鄰境多食粤鹽淮鹽直數倍于粤民多食粤私大府
遣營弁微服偵捕人情惶優君爲帖白上官請改淮
[003-39b]
引爲粤引久之末報君引例張示諭民零鹽不及十
斤者聽偵弁謂君故縱私聞於總督君復揭辨謂縣
官當綏靖地方張示諭民勢非得己揭上總督鎭洋
畢公沅大嘉賞立弛零鹽之禁時偉其議稱莽知縣
云官寕遠末及四年以足疾自劾免時大吏已疏調
君善化疑君詭疾有所避竟坐是奪職歸民空邑走
送境上老幼泣擁輿不得行君歸里値西江塘告險
塘關數邑田利巡撫覺羅公長麟吉慶先後遣官勸
君董其事不獲辭興事任工初定費錢二萬八千九
百緡用君議增工倍之而省錢六千三百餘緡工用
[003-40a]
堅實君一渡江謝巡撫歸而閉戸積書數萬卷不問
外事暇輒手自讎校以譔述課子孫嘉慶元年
詔舉孝廉方正邑人以君應君辭君少尙志節老而
愈厲持論挺特不可屈撼而從善如轉圜嘗自謂生
平得力在喫緊爲人四字故其自治汲汲孶孶不予
以暇性至孝痛父早殁兩母孤苦撫己成立撰父母
行狀乞天下能文章者以没身爲期凡傅誌銘誄賦
詩數千百篇彚爲雙節堂贈言集多至六十二卷自
以孤子所繫甚重故終身於守身之義凛凛自防罔
敢隕越官私一介不取而不以所守自矜有譽之者
[003-40b]
君怫然曰爲淑女蹇修而稱其不淫可乎爲文質而
有法詩寄興深遠尢邃於史留意名姓之學讀書貴
通大義凡所論述期實有濟於用所交多老宿以道
誼文章相切劘所著書有元史本証五十卷讀史掌
錄十二卷史姓韻篇六十四卷九史同姓名畧七十
二卷二十四史同姓名錄一百六十卷二十四史希
姓錄四卷遼金元三史同名錄四十卷龍莊四六稿
二卷紀年草一卷獨吟草一卷題衫集三卷辛辛草
四卷岫雲初筆二卷楚中襍詠四卷歸廬晩稿六卷
汪氏追遠錄八卷越女表微錄七卷善俗書一卷庸
[003-41a]
訓六卷過眼錄二卷詒榖燕談三卷其尤著者有學
治臆說四卷佐治藥言二卷嘉慶十二年年七十有
八卒子五人長繼芳丙午舉人第四子繼培乙丑進
士吏部主事
論曰天下雖大州縣之積也州縣盡得孝廉者治之
則永治矣余讀學治臆說佐治藥言未嘗不掩卷太
息願有司之治若汪君也余撫浙嘗行其書于有司
權撫河南復刋布之士人初領州縣持此以爲治雖
愚必明雖柔必强是故學與仕合濟于實用其道易
知其迹易由其事盡人能之而其業亦終身莫能竟
[003-41b]
君循吏也然孝子也廉士也嗚呼良吏之所以必舉
于孝廉者觀于汪君其效不益可覩哉
  蔣士銓傳子知廉
蔣士銓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淸容王昶蔣/君墓志其先爲錢
氏自浙江長興遷江西鉛山始姓蔣翁方綱蔣/君墓志父堅
有奇節袁枚蔣/君墓志士銓生四歲母鍾授以四子書及唐
人詩王昶蔣/君墓志斷竹蔑爲波磔點畫攢簇成字教之十
一父縛之馬背遊太行金德瑛忠雅/堂文集序讀鳳臺王氏藏
王昶蔣/君墓志冠而歸金德瑛忠雅/堂文集序補縣學生學政以孤
鳳皇稱之王昶蔣/君墓志士銓天稟英絶有覽輒記握筆如
[003-42a]
天馬怒馳超塵絶迹丁卯與於鄕甲戌考授中書丁
丑成進士入翰林散館第一授編修居官八年乞假
養母厯主講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灑然有終焉之
志士銓初入京師才名藉甚裘文達薦士銓與彭文
勤江右兩名士以故
上屢問士銓
賜文勤詩并及士銓名士銓感
上恩袁枚蔣/君墓志母没服終入京引
見以御史用旋患風痺還南昌士銓長身玉立睂目
朗然嶔寄磊落遇忠孝節烈事輒長歌紀之淒鏘激
[003-42b]
楚使人雪涕王昶/詩話生平無遺行志節凛凜以古丈夫
自礪金德瑛忠雅/堂文集序遇不可於意雖權貴幾微不能容
其胸中非一刻忘世者趨人之急若&KR0743鳥之發恩鰥
寡耆艾無所靳袁枚蔣君墓/志藏園詩序詩古文詞負海内盛名
王豫羣雅/集小序而最擅長者莫如詩當其意緒觸發如雷
奮地如風挾土如熊咆虎嗥鯨呿鰲擲山負海涵莫
可窮詰古詩勝於近體七古又勝於五古蒼蒼莽莽
不主故常如昆陽夜戰雷雨交作又如洞庭君吹笛
海立雲垂實足開拓心胷推倒豪傑王昶蔣/君墓志高麗使
臣餉墨四笏求其樂府以歸袁枚蔣/君墓志卒年六十一王/昶
[003-43a]
蔣君/墓志所著古文詩若干卷銅絃詞二卷塡詞九卷袁/枚
蔣君/墓志士銓長子知廉字修隅由㧞貢生就四庫館謄
錄議敘州同知署山東臨淸州州同遇秋雨水灾奉
旨振濟知廉親履勘乘小艇霜行草宿者三旬得水
腫疾吟五言絶句四章而卒年四十有弗如室詩集
梁同書蔣/修隅墓志詩得家法吳照/樂府
常生按此用/國史儒林傳集句/之法纂之以備編文苑傳料者也
[003-43b]
[003-1a]
揅經室外集卷三
  難經集注五卷提要
周秦越人撰越人卽扁鵲事迹具史記本傳明王九
思等集注九思字敬夫鄠縣人宏治十才子之一丙
辰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調吏部主事陞郞中坐劉
瑾黨降壽州同知尋勒致仕事迹附明史李夢陽傳
餘則未詳難經雖不見于漢藝文志而隋唐志已著
錄凡八十一章編次爲十三類理趣深遠非易了然
九思因集吳吕廣唐楊元操宋丁德用虞庶楊康侯
各家之說彚爲一書以便觀者案宋晁公武讀書志
[003-1b]
云德用以楊元操所演甚失大義因改正之經文隱
奥者繪爲圖以明之然則書中啚說殆德用所爲是
編日本人用活字板擺印吕楊各注今皆未見傳本
亦藉此以存矣
  脈經十卷提要
西晉王叔和撰宋林億等校定叔和高平人官太醫
令甘伯宗名醫傳稱叔和博通經方精義診處尢好
著述是編從宋嘉定何大任刻本影抄前有宋國子
博士高保衡尙書屯田郎中孫奇光祿卿直秘閣林
億等校上序卷末載熙寕二年及二年進書衘名又
[003-2a]
紹聖三年六月國子監雕版札子及各銜名案林億
序云臣等博求衆本據經爲斷去取非私又云今考
以素問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之書并千金方及
翼說脈之篇以校之除去重複補其脫漏云云用力
可爲勤摯世傳叔和脈訣一卷乃後人依託爲之與
此絕不相同也
  類編朱氏集騐醫方十五卷提要
宋朱佐撰佐字君輔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睂山蘇
景行序是編分風寒諸門采掇議論詳盡曲當凡所
載宋氏醫書多不傳之秘笈又皆從當時善本錄出
[003-2b]
如小兒病源方論長生丸塌氣丸較影抄本爲詳
  史載之方二卷提要
宋史載之撰載之字里未詳是編傳本甚希此從北
宋刋本依樣過錄上卷之末附載䟦語其文不全宋
史新編作史戰之方乃形近之譌施彦執北窗炙輠
錄稱其治蔡元長疾以此得名案所作爲醫總論闡
發甚明各推其因證主治之法精核無遺較諸空談
醫理者固有別焉
  書齋夜話四卷提要
宋俞玉撰玉字玉吾吳縣人有周易集說
[003-3a]
四庫全書巳著錄是編見千頃堂書目傳本殊希書
中辨字音字義以及六經子史莫不考求得失多前
人所未發如云周禮醢人箈菹雁醢謂箈當作菭从
艸不从竹一條案經文當作菭故鄭司農訓爲水中
魚衣卽說文艸部云菭水靑衣也後鄭始易菭爲䈚
復又誤爲箈字幾不可解又經傳之文耳卽而已爾
卽如是一條案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古音在第
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古音在第十五部如
世說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絕然
不同而唐宋人至今每每譌錯于古經傳致多難讀
[003-3b]
全書援引精確不可殫數固非漫無根柢徒爲臆斷
之談者所可及也
  遁甲符應經三卷提要
宋楊維德等撰維德附宋史方技韓顯符傳字里未
詳顯符稱其能傳渾儀法是編不見于宋志鄭樵通
志畧始著錄焦竑經籍志錢遵王述古堂書目所載
卷帙並同惟馬端臨通考則作二卷乃傳寫之誤此
從舊鈔本依樣過錄卷首有宋仁宗御製序末載永
樂間欽天監五官司厯王巽序其書以遁甲論行軍
趨避之用如言九天之上九地之下卽孫子形篇所
[003-4a]
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亦
卽李筌所云以直符加時于後一所臨宫爲九天後
二所臨宫爲九地地者靜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㢲
云其書立術精密考較詳明宜五行之家所不廢也
  六壬大占一卷提要
宋祝泌撰泌字子涇德興人以進士授饒州路三司
提幹年老乞休元世祖詔徵不赴事蹟詳江西通志
是編宋志不著錄鄭樵通志畧所列六壬多至八十
二家焦竑經籍志凡八十九家錢遵王述古堂書目
凡一十八家皆無是册蓋佚已久矣此從宋刻本依
[003-4b]
樣影鈔卷首有泌進書序及六壬起例案泌云六壬
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禮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
以方書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歲二十八星之號
卽壬盤之體三代之壬書惟此一證與術家以五行
始于水水生于一成于六之說異錄而存之以資參
考焉
  夷堅甲志二十卷乙志二十卷丙志二十卷丁
  志二十卷提要
宋洪邁撰影宋鈔本案夷堅志十集每集二十卷支
志十集每集十卷三志十集每集十卷四志甲乙二
[003-5a]
集二十卷共四百二十卷小說家唯太平廣記爲卷
五百然卷帙雖繁乃搜輯眾書所成者其出于一人
之手而卷帙遂有廣記十之七八者唯有此書亦可
謂好事之尢者矣邁每集各自爲之序唯四乙未成
不及序計序三十一篇篇各出新意趙與時嘗撮名
序大指載于賓退錄此本甲志序已佚餘三序存與
賓退錄所舉相合每卷之下注明若干事每事亦必
注明某人所說以著其非妄書中神怪荒誕之談居
其大半然而遺文軼事可資考鏡者亦往往雜出于
其間
[003-5b]
四庫全書所收者乃支志五十卷與此不相涉此本
卷首有元人沈天祐序稱建學所存舊刻閩本殘闕
承本路府判張紹先之命以浙本補全者邁與兄适
遵皆皓之子名位著述皆相埓世所稱鄱陽三洪是
也邁亦有弟二人一景裴名䆳一景何不知其名皆
見于此書
  策學統宗前編五卷提要
此書標題新刋精選諸儒奥論策學統宗其下列名
心易談㢲中叔剛挍正存理譚金孫叔金選次桂山
譚正叔孫端訂定三譚皆冠以古雲後學三人姓名
[003-6a]
旣不經見古雲亦不知其何地書中采輯劉子翬吕
祖謙陳傅良楊萬里諸家之文議論堯舜三王伊周
孔曾顔孟老韓者共三十三篇爲前集五卷
四庫全書提要載後集八卷續集七卷別集五卷共
二十卷而闕其前集今從元板影錄以成完書
  斜川集六卷提要
宋蘇過撰案宋史本傳過有斜川集二十卷藝文志
則云十卷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卷數與藝文志同其
書久已失傳世間行本大率因謝幼槃劉改之二人
之名與叔黨同竄改集名聊以欺世据明王世貞弇
[003-6b]
州題䟦則知以劉集充叔黨之書自元季已然眞本
散佚蓋已甚久王士禎香祖筆記記康熙乙酉有書
賈以此集兩册求售索直二百金惜未之見不知士
禎所述者果屬眞本否也乾隆朝仁和吳長元得舊
鈔殘本復從各書纂輯詩文若干其思子臺賦颶風
賦二篇見于本傳者從東坡集挍補又益以宋文鑑
播芳大全所選者合之猶可成袠然竟未及鈔入
四庫全書深可惋惜兹從舊鈔本重加繕錄釐定詩
文六卷雖未能盡復舊觀亦庶幾可慰藝林之跂想

[003-7a]
  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三十卷無注詞一卷提要
宋陳與義撰胡穉箋簡齋集十六卷
四庫全書已著錄此本作三十卷末附詞一卷蓋穉
作注時去雜文每卷復釐爲二卷首有樓鑰序併穉
自序又穉所編與義年譜及續添詩箋正誤鑰序稱
穉約居立學日進不已隨事標注遂以成編貫穿百
家出入釋老云云今觀所注多鈎稽事實能得作者
本意絕無捃拾類書不究出典之弊凡集中所與往
還諸人亦一一考其始末固讀與義集者所不廢也
  史詠集二卷提要
[003-7b]
宋徐鈞撰鈞字秉國蘭谿人與金履祥友善履祥嘗
延致以教授諸子是編卷首載許謙序末有張樞黃
溍及其子津後序謙溍並稱鈞取通鑑所載君相事
實人爲一詩總一千五百三十首此本所存僅三之
一止于唐而不及五季卽唐以前諸詠逸失已多然
意存勸戒隱發姦諛之㫖溢于言表雖殘闕之餘猶
爲藝林所重也
  平安悔稿十二卷提要
宋項安世撰安世有周易玩辭
四庫全書已著錄案文淵閣書目日字號載丙辰悔
[003-8a]
稿十五册又月字號載悔稿三册又一部六册並殘
缺之本宋史藝文志載丙辰悔稿四十七卷近日傳
本殊希厲鶚宋詩紀事僅從后村詩話方輿勝覽后
村千家詩蒐采數首此則依舊鈔過錄合前後集凡
一千二百八十五首分卷與宋志不合卽后村詩話
所錄春日堤上吹㡌臺抛毬糟蟹永州諸作皆未見
于是編卷六以下乃慶元丙辰謫居江陵後所作缺
佚雖多然就存者觀之固紹熙嘉泰間一作者也
  雲莊四六餘話一卷提要
宋楊囦道撰囦道字深仲里居未詳是編藏書家目
[003-8b]
錄未見此依宋刋本過錄凡宋人說部中之言四六
者若玉壺淸話容齋隨筆能改齋漫錄文章叢說之
類莫不廣捜博採其論四六多以翦裁爲工又云制
誥牋表貴乎謹嚴啟疏雜著不妨宏肆持論精審固
習駢體者之所必資也
  分類唐歌詩殘本十一卷提要
宋趙孟奎編孟奎字文耀宋太祖十一世孫寶祐丙
辰文信國榜進士官至祕閣修撰是編元書凡一百
卷分門纂類孟奎自序云得一千三百五十三家四
萬七百九十一首此本依綘雲樓舊藏過錄僅存天
[003-9a]
地山川類五卷草木魚蟲類六卷據毛扆䟦稱葉文
莊集謂從雷侍講錄殘本完者僅二十七卷公爲英
宗朝名臣前此且二百年尙止乎此云云缺佚雖多
然全書體例由是可推且唐人隱僻姓氏如毛扆所
記文丙詳大諸人亦未嘗不藉是以存也
  詩苑衆芳一卷提要
此書影元鈔本首題吳郡梅谿劉瑄伯玉編所選諸
家詩潘牥章康黄簡趙汝談方萬里鄭起潛文天祥
李迪鄭傅之何宗斗蔣恢朱說魏近思張榘張紹文
張元道吕江蔣華子陳鈞蕭炎沈規吕勝之江朝卿
[003-9b]
吳龍起二十四人一人之詩多不過十首少或一二
首計僅八十二首每人名著其字號籍貫所選之詩
近體較多率皆淸麗可誦蓋江湖小集之流亞而决
擇精當似取法于唐人之選唐詩也
  南海百詠一卷提要
宋方信孺撰信孺字孚若莆田人以蔭補官開禧中
假朝奉郞使金三往返厯淮東轉運判官知眞州至
廣西漕所著有好菴游戲詩境集未見是編乃其官
番禺漫尉時所作取南海古蹟每一事爲七言絕句
一首每題之下各詞其顚末注中多記五代南漢劉
[003-10a]
氏事所引沈懷遠南越志鄭熊番禺襍志近多不傳
厲鶚宋詩紀事載劉后邨序信孺詩文云宫羽協諧
經緯麗密于此亦足見其一斑矣
  聲律關鍵八卷提要
宋鄭起潛撰起潛字子升吳縣人少孤力學舉進士
官至直學士權兵部尙書是編乃其官吉州州學教
授時所上前有淳祐元年正月六日尙書省劄子云
總以五訣分爲八韻至于一句亦各有法是雖專爲
埸屋而設錄而存之以見當時學者之所業矣
  觀瀾集注三十卷提要
[003-10b]
宋林之奇編吕祖謙集注之奇有尙書全解祖謙有
古周易
四庫全書並巳著錄是編宋史藝文志著錄六十三
卷此從宋本依樣影鈔僅及其半甲集凡二十五卷
自屈平以下六十五人乙集五卷自揚雄以下凡十
九人分類編輯祖謙集注多本舊注爲之如離騷經
文賦閑居賦卽用五臣注釋捃拾精核足與之奇書
相輔而行也
  梅磵詩話三卷提要
宋韋居安撰居安吳興人景定間進士是編黄虞稷
[003-11a]
千頃堂書目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並著錄所論多南
宋時人之作名篇警句往往在是采掇亦復謹嚴卷
末云余丙子歲司糾三衢二月十一宋太后詔諭諸
郡歸附郡將而下奉詔依應吏民安堵如故云云是
居安以宋臣而入于元者也
  樵歌三卷提要
宋朱敦儒撰敦儒字希眞洛陽人紹興乙卯以薦起
賜進士出身爲祕書省正字兼兵部郞官遷兩浙東
路提點刑獄上疏乞歸居嘉禾此依毛晉汲古閣舊
鈔過錄案花菴詞客稱敦儒東都名士天資曠逸有
[003-11b]
神仙風致江西月二首可以警世之役役于非望之
福者是編江西月凡八卽指第五第六二首而言又
張正夫稱敦儒月詞挿天翠柳𬒳何人推上一輪明
月詞意絕奇似不食烟火人語是作今載集中餘皆
音律諧緩情至文生宜其獨步一時也
  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提要
宋趙聞禮編聞禮字立之臨濮人案文淵閣書目月
字號載陽春白雪一册乃闕佚之本此從舊鈔依樣
倣寫所選凡二百餘家宋代不傳之作多萃于是去
取亦復謹嚴絕無猥濫之習聞禮著有釣月軒詞周
[003-12a]
密絕妙好詞嘗采其作是編亦自錄一二如玉漏遲
法曲獻仙音瑞鶴仙等闋字鍊句琢非專以柔媚爲
工者可比也
  王周士詞一卷提要
宋王以凝撰以凝字周士湘潭人由太學生仕鼎澧
帥幕靖康初徵天下兵以凝走鼎州乞解太原圍建
炎中以宣撫司參謀制置襄鄧是編依毛晉汲古閣
書鈔過錄凡三十一首以凝詞句法精壯如和虞彦
恭寄錢遜升驀山溪一闋重午登霞樓滿庭芳一闋
&KR0712舟洪江步下浣溪沙一闋絕無南宋浮艷虛薄之
[003-12b]
習其他作亦多類是也
  詞源二卷提要
宋張炎撰炎有山中白雲詞
四庫全書巳著錄是編依元人舊鈔影寫上卷詳論
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宮調管色諸事釐析精
允間系以啚與姜白石歌詞九歌琴曲所記用字紀
聲之法大畧相同下卷厯論制曲句法字面虛字淸
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離情令曲雜論五要十
四篇並足以考見宋代樂府之制自明陳仲醇改竄
炎書刋入續祕笈中而又襲用沈伯時樂府指迷之
[003-13a]
名遂失其真微此幾無以辨其非蓋前明著錄之家
自陶九成說郛廣錄僞書自後多踵其弊也
  新增詞林要韻一卷提要
此書不分卷不知撰人姓名目錄標題新增詞林要
韻書中標題則曰詞林韻釋其書分一東紅二邦陽
三支時四齊微五車夫六皆來七真文八寒閒九鸞
端十先元十一簫韶十二和何十三嘉華十四車邪
十五淸明十六幽游十七金音十八南三十九占炎
共十九部而以上去二部依部列于平聲之後而入
聲不獨爲部凡入聲之作平聲作上聲作去聲者又
[003-13b]
各依類分隷于平上去之後要皆統于平聲十九部
之內其中每字皆有訓釋一字數意僃載無遺而詞
句簡妙精而不支書縫有菉斐軒三字近人厲鶚論
詞絕句云欲呼南渡諸公起詞韻重雕菉斐軒世人
知重此書實自鶚詩始發之然自來作長短句者未
嘗不以入聲押韻而此以入聲分隷平上去三聲蓋
後來曲韻之嚆矢或以曲盛于元而此書實出于南
宋爲疑今案書錄解題歌詞類有五十大曲十六卷
萬曲類編十卷則宋時未始無曲也此影宋鈔錄卷
端標題詞林詞林者猶藝林之謂非必指長短句而
[003-14a]
言以此爲詞韻殆鶚誤會詞林二字之義耳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四卷提要
金陳文中撰文中字文秀宿州符離人官太常明大
小方脈于小兒瘡疹尢造其妙金亡歸宋處漣水十
五年詳鄭全序案醫科一十有三小兒爲啞科其治
尢難是編分養子眞訣小兒變蒸候又形證門及面
部形啚皆先論後方鄭全云是書啚其形狀別其證
候跡其方論釐爲一卷今作四卷疑後人所分故書
中有稱陳氏云者考諸家目錄所載宋代小兒方症
各書今多不傳此本依宋刻影寫亦僅存之祕笈也
[003-14b]
  厯代蒙求一卷提要
元王芮撰按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厯代蒙求一卷汝
南王芮所編括蒼鄭振孫復爲纂注書中厯叙帝王
古今世代文約事該不繁不紊鄭注又復援經據史
貫徹古今較之周興嗣千文以字集而或乖其義補
注蒙求以事對而多失其序者其啓迪童蒙之功似
更爲過之矣此卷刻于元至順中馬速忽守新安以
其書有資啓發令郡教授王萱鋟梓以廣其傳此從
錢曾所藏本影寫尙是元時舊刻也
  論語叢說三卷提要
[003-15a]
元許謙撰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元史許謙本傳載謙讀四書章句
集注有叢說二十卷此本凡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孟
子二卷中庸闕其半論語則已全闕是編從元人刻
本依樣影抄其中有正文而誤似注者如中卷晝寢
章衣敝章下卷侍坐章驥章爲邦章性相近章荷蓧
章乃元代刻書陋習悉仍其舊案謙受業于金履祥
故書中引履祥之說獨稱先生吳師道云欲讀朱子
之書必由許君之說今考是書發明朱子之學旁引
曲證不苟異亦不苟同泰伯章云王文憲謂集注朱
[003-15b]
子因舊傳修入未及改美玉章云沽去聲訓賣若平
聲則訓買于此義不相合川上章云舍去聲止息也
見楚辭辨證集注未及改割不正不食節則云古者
燕響有大臠曰胾又云其餘牲體骨脊及腸胃肺心
割截各有一定所謂不正則不合乎度者頗有根據
皆足以資考證也
  讀中庸叢說二卷提要
元許謙撰案元史本傳謙讀四書章句集注有叢說
二十卷朱彝尊經義攷据一齋書目收入總經類注
云未見通志堂經解亦未及編刻蓋丗巳久不見其
[003-16a]
書矣今
四庫全書所收祗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而
已中庸本二卷已佚其半論語則已全佚今除論語
叢說三卷已從元板影錄進
呈外復從吳中藏書家得元板中庸叢說足本二卷
又影錄副本以𥙷前收之所未僃而許氏之書遂成
完璧案黄溍爲謙作墓誌載此書卷數二十與本傳
相符今所錄者俱遵元板論語三卷中庸二卷合之
大學一卷孟子二卷得八卷皆首尾完整明祕閣書
目所載四書叢說亦止四册殆與今本相同蓋未可
[003-16b]
據墓誌本傳而疑其尙有闕佚也
  續古篆韻六卷提要
元吾衍編有周秦石刻釋首一卷
四庫全書已著錄是編從舊鈔本依樣影寫衍以石
鼓文詛楚文比干盤泰山繹山等刻依韻分纂卽遇
無字之韻亦接書之非有闕佚蓋畱以待𥙷疑爲未
成之本故藏書家目錄多未采入末卷辨疑字專爲
鄭樵薛尙功兩家石鼓音義而作如云第十鼓中一
字薛作獻鄭作狩衍則云當作獸意通案周官庖人
賓客之禽獸注云獻古文爲獸是也錄而存之于小
[003-17a]
學不無所助焉
  皇元征緬錄一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撮舉大綱有臣作政典云云蓋
卽撰元口政典章者政典中稱英宗爲今上皇帝是
編似亦成于至治之初體例謹嚴非若政典之漫無
端緒不足以資考證所載征緬事多與元史緬國傳
相同自大德二年以下更足𥙷正史所未僃蓋明時
修史卽用此爲藍本錄而存之以僃參考焉
  元祕史十五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其紀年以鼠兒兔兒羊兒等不以支
[003-17b]
干蓋卽國人所錄明黄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十二
卷明文淵閣書目字字號云元祕史一部五册又一
部同又云祕史續稿一部一冊又一部同並闕佚之
本此依舊鈔影寫國語旁譯記元太祖太宗兩朝事
迹最爲詳僃案明初宋濓等修撰元史急于蕆事載
籍雖存無暇稽求如是編所載元初丗系孛端义兒
之前尙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紀述其先世僅從孛端
义兒始諸如此類并足補正史之紕漏雖詞語俚鄙
未經修飾然有資考證亦讀史者所不廢也
  羣書通要七十三卷提要
[003-18a]
不著撰人姓氏是編藏書家未著錄此依元至正間
重刋本影寫前有大德已亥王淵濟序稱蒙翁因嘿
齋于君所輯之本旁捜博采增至數十卷凡詩家之
一字一意悉羅致之視初本殆將十倍命其子彌高
壽梓云云所謂蒙翁嘿齋未詳其人其書自甲集天
文至庚集譬喻凡三十七門每十卷爲一集捃摭經
傳子史及前人詩文中成語分類排纂頗藉以有考
視明人類書餖飣禆販者大相徑庭辛壬癸三集卽
元混一方輿勝覽疑重刋時所增故淵濟序中未及
其書且有至元戊寅菖節梅軒蔡氏刋行啚記詹事
[003-18b]
錢大昕云勝覽于澤州無陵川縣解州無芮城縣而
書中又有冀寕之名係大德中所改則書成之後別
有竄易皆書肆射利者爲之而不知其牴牾也
  遊志續編二卷提要
元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
四庫全書已著錄是編繼宋陳仁玉遊志而作所載
多唐宋元人遊覽之作自樊宗師柳公權元結而下
凡四十有八家撰擇精審並足以資考證書中有存
其目而其書未經採入者若李格非之洛陽名園記
范至能之驂鸞錄吳船錄後人遂疑爲未成之書案
[003-19a]
朱彝尊云宗儀所著各書有禆史學此其一也
  玉山璞稿二卷提要
元顧瑛撰瑛字仲瑛崑山人事蹟附元史陶宗儀傳
後玉山璞稿
四庫全書已著錄一卷是編乃至正壬辰乙未間所
作凡古今體詩二百七十五首詞一首書中送董參
政鐃歌十章如克淮西入昌化定安吉諸題足𥙷史
所末僃元史惟稱秋七月饒徽賊犯昱嶺關及杭州
路案是時董搏霄率兵復之所云參政及送周天蟾
詩中大參董侯皆其人卷末有云水戰甚難蓋舟檝
[003-19b]
有遲速風水有逆順故不能齊其隊伍然則瑛于舟
師之法亦畧窺其一二非僅以詞語流麗見長也
  桐江集八卷提要
元方回撰回桐江續集
四庫全書巳著錄皆其元時罷官後所作其前集名
虛谷集見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疑卽是編案周密極
譏回爲人之鄙全無品行伏讀
四庫全書提要云集中諸文居然醇儒之言就文言
文要不可謂其悖于理也如賈似道魯港喪師之後
衆皆慮其復入回上書數其十罪繼又言似道與其
[003-20a]
客廖瑩中皆當卽誅又請罷王爚平章以佚其老見
集中前後上書本末並確有所見中外快之卽他文
亦多有根據固宋未元初一作家也
  王徵士詩集八卷提要
元王沂撰沂字子與泰和人博通經史學者稱爲竹
亭先生至正間嘗試于有司不偶遂不復出洪武初
徵爲諸說書授福建鹽運司副使以老辭歸不赴是
編乃其門人蕭翬所編梁潛稱沂與大梁辛好禮楊
伯謙上元周伯寕淸江彭聲之豫章萬德躬倡詩道
于東南期以關世教爲務今案沂詩于古體多沖淡
[003-20b]
瑩潔近體則典麗鏗鏘宜其凌跨一時矣
  松雨軒詩集八卷提要
元平顯撰顯字仲微錢塘人明洪武初官廣西藤縣
令案顯集初刻于滇南是編乃其裔孫所重刋今依
樣過錄暹序稱其足跡半天下有似于子長學博而
行峻直道而屈身云云今觀其詩及風土之同異道
途之陒塞以及友朋之離合悉見于篇蓋得于遠遊
之助爲多耳
  蟻術詩選八卷提要
元邵亨貞撰亨貞字復孺有野處編四卷見
[003-21a]
四庫全書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亨貞所著蟻術詩選世巳無傳此
從舊鈔依樣過錄凡古今體三百七十六首又聯句
三首詩格高雅絕無元世綺縟之習案馮遷汪稷跋
野處編並云其書乃上海陸郯以授稷而刋行是編
及詞選每卷首皆有新都汪稷校字様是亦郯所授
刋之册䟦又云并所著蟻術詩選蟻術詞選爲十六
卷今合三書卷帙觀之並屬完善之書惟卷首不著
名而著字乃明人刻書陋習也
  名儒草堂詩餘三卷提要
[003-21b]
元廬陵鳳林書院輯本未詳選者姓氏自劉藏春以
下凡六十家皆南宋遺老選錄精允秀句淸言多萃
于是而黍離之感有不能忘情者厲鶚跋稱弁陽老
人絕妙好詞而外鮮焉寡匹余于此二種心所愛玩
無時離手云案千頃堂書目始著錄一名續草堂詩
餘卽是編也
  蟻術詞選四卷提要
元邵亨貞撰亨貞有野處集見
四庫全書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亨貞所著蟻術詞選世巳無傳又
[003-22a]
云其詞世不多見惟陶宗儀輟耕錄載所作沁園春
二首雋永淸麗頗有可觀蓋所長尢在于是惜詞選
今巳久佚矣是編從舊鈔依樣影寫藏書家未見著
錄古今詞話亦稱其沁園春詞新艷入情書中追和
趙孟頫十首案侯文燦所輯松雪詞巳佚其點綘唇
一闋感皇恩一闋蝶戀花一闋未嘗不藉是以見其
梗槪也
  名家詞十卷提要
國朝侯文燦編輯所選爲南唐二主詞馮延已陽春
集宋則張先子野詞賀鑄東山詞葛剡信齋詞吳儆
[003-22b]
竹洲詞趙以夫虛齋樂府元則趙孟頫松雪詞薩都
刺天錫詞張野古山樂府文燦自序云古詞專集自
汲古閣六十家宋詞外見者絕少又稱孫星遠有唐
宋以來百家詞鈔本訪之僅存數種合之笥中所藏
共得四十餘家兹先集十家付之梓人云云是編子
野詞
四庫全書巳著錄卽陸安集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此本近時安邑葛鳴陽所輯凡詞
六十八首此則一百三十首較爲完善末附東坡題
䟦其餘所選亦簡擇不苟要不失爲善本也 止
[003-1a]
揅經室續三集
  荀子引道經解
荀子此篇言知道者皆當專心壹志虚靜而淸明不
爲禍蔽故曰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
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道經
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機惟明君子而後能
知之元按後人在尙書內解此者姑勿論今但就荀
子言荀子其意則曰舜身行人事而處以專壹且時
加以戒懼之心所謂危之也惟其危之所以滿側皆
獲安榮此人所知也舜心見道而養以專壹在於幾
[003-1b]
微其心安榮則他人未知也如此解之則引道經及
明君子二句與前後各節皆相通矣楊倞謂危之當
作之危非也危之者懼蔽於欲而慮危也之危者已
蔽於欲而陷危也元謂榮爲安榮者荀子儒效篇曰
爲君子則常安榮矣爲小人則常危辱矣凡人莫不
欲安榮而惡危辱據此則荀子常以安榮與危辱相
對爲言此篇言處一危之其榮滿側若不以本書儒
效篇證之則危榮二字難得其解矣故解道經當以
荀子此說爲正非所論於古文尚書也又考道經者
黃老古說也此等古說周漢之間尚多存者故大戴
[003-2a]
記武王踐阼篇武王問黄帝顓頊之道師尙父曰在
丹書尚父西面述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
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然則荀子戴記所謂
道經道書者皆黃老之古說與今老子五千言又少
異且虞書尚無者字何況黄帝之時然則此書亦周
人所託耳
  塔性說
東漢時稱釋教之法之人皆曰浮屠而其所居所崇
者則别有一物或七層九層層層梯闌高十數丈梵
語稱之曰窣堵波見後魏碑及妙法蓮華經音義唐/以來詩文家稱之爲浮圖誤也此
[003-2b]
浮圖家之傑構卽今之/塔不可直稱日浮圖晉宋姚秦間翻譯佛經者執
此窣堵波求之於中國則無物無文字以當之或以
類相擬可譯之曰臺乎然臺不能如其高妙于是别
造一字曰塔以當之說文無塔字塔字始見/于葛洪字苑玉篇等書絶不與
臺相混塔自高其爲塔而臺亦不失其爲臺至于翻
譯性字則不然浮屠家說有物焉具于人未生之初
虚靈圓淨光明寂照人受之以生或爲嗜欲所昏則
必靜身養心而後復見其爲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
此何名耶無得而稱也卽有梵語可稱亦不過如窣
堵坡徒有其音而已晉宋姚秦人翻譯者執此物求
[003-3a]
之於中國經典內經典釋文所謂/典者老莊出有一性字似乎相
近彼時經中性字縱不近彼時典中性字巳相近莊/子
性字本是天生自然之物駢拇馬蹄之喻最爲明顯/莊子日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謂之蒙蔽之民附
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是莊子此言復性謂復其自
然也晉人讀老莊者最重自然故與佛所謂性相近/也李習之復性書之復初則竊取佛老之說以亂儒
經顯然/可見也于是取以當彼無得而稱之物此譬如執臺
字以當窣堵波而不別造塔字也所以不別造字者
此時中國文人已羣崇典中之性字就其所崇者而
取之且若以典中性字之解不若釋家無得而稱之
物尤爲高妙典中之解性字未盡其妙也然而與儒
[003-3b]
經尚無涉也唐李習之以爲不然曰吾儒家自有性
道不可入於二氏於是作復性書其下筆之字明是
召誥卷阿論語孟子見余所著/性命古訓內从心从生之性字
其悟于心而著于書者仍是浮屠家無得而稱之物
此譬如今人以塔爲西域夷人所居甚卑屏之而其
所造所居所崇者必以臺且曰此毛詩內文王之靈
臺月令内高明之臺皆古人禮法之所構造吾所居
所崇必以此及問以爾臺何形則曰高妙之至七級
九級六窗八窗欄杆齊雲相輪耀日嗚呼是直以塔
爲臺口崇古臺而心炫西塔外用臺名內用塔實也
[003-4a]
是故翻譯者但以典中性字當佛經無得而稱之物
而唐人更以經中性字當之也佛經明心而見之物
原極高明淨妙此與莊子復初之性巳爲不同/與召誥孟子之性更相去萬里特惜
翻譯者不別造一字以當其無得而稱者而以典中
性字當之不及别造塔字之有分別也
  復性辨
莊子繕性篇曰繕性于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于俗
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蒙蔽之民又曰堯舜始爲天下
興治化之流&KR1935淳散朴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
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
[003-4b]
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
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元讀莊子未嘗不歎其說爲
堯舜孔顔之變局也彼所謂性卽馬蹄天放也卽所
謂初也以天放爲初而復之此老莊之學也唐李翺
復性之書卽本之於此而反飾爲孔顔之學外孔顔
而內老莊也內莊已不可矣況又由莊入禪乎文與
搏正是周孔顔曾之學而莊子以爲滅溺無以復性
之初然則禪家不立語言文字儒家借良知爲宗旨
非以莊子此說爲祖乎周孔顔曾之學首重文博後
人才力淺弱不能文不能博有復初之一說焉可以
[003-5a]
不讀書日安佚而其名愈高孰不樂趨之此亦如六
朝佛典太繁釋家別開禪學可以不說一切經而面
壁見性也
  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辯後
朱子中年講理固已精實晚年講禮尤耐繁難誠有
見乎理必出于禮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五倫
皆禮故宜忠宜孝卽理也然三代文質損益甚多且
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
禮折之則人不能爭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爭矣故
理必附乎禮以行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起矣
[003-5b]
如朱子議與/趙紘等不合朱子晚年與李季章書曰累年欲修儀
禮一書釐析章句而附以傳記近方了得十許篇似
頗可觀其餘度亦歲前可了自此之後便可塊然兀
坐以畢餘生不復有世間念矣又曰熹今歲益衰足
弱不能自隨兩脅氣痛攻注下體結聚成塊皆前所
未有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加以親舊凋零如蔡
季通吕子約皆死貶所令人痛心益無生意决不能
復支久矣所以未免惜此餘曰正爲所編禮傳已略
見端緒而未能卒就若更得年餘間未死且與了却
亦可以瞑目矣荅應仁仲書云所喻編禮如此固佳
[003-6a]
然却太移動本文恐亦未便耳老病益侵而友朋相
望皆在千百里外恐此日不能成爲終身之恨矣荅
葉味道書云禮書未能得了而衰病日侵恐未必能
究竟此事也又荅李季章書云國君承祖父之重康
成注賈疏其義重備若已預知後世當有此事者按/朱
子所據者乃禮記䘮服小記不繼祖與禰句下孔疏/引鄭志荅趙商之文故朱子有向無鄭康成則此事
終未有斷決之語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載不誤而/此書以爲鄭注賈疏則又涉及儀禮䘮服傳父爲長
子三年句/下疏文也憸人舞文弄法迷國誤朝飾邪說以蔽害
之甚可歎也又庚申易簀前一日與黄直卿書云䘮
禮詳畧皆已得中矣臣禮一篇兼舊本今先附案一
[003-6b]
面整理病昏且倦作字不成所懷千萬徒切悽黯此
朱子一生拳拳于君國大事聖賢禮經晚年益精益
勤之明證確據若如王陽明誣朱子以晚年定論之
說直似朱子晚年厭棄經疏忘情禮教但如禪家之
簡靜不必煩勞不必悽黯矣適相反矣然則三禮注
疏學者何可不讀蓋未有象山篁墩陽明而肯讀儀
禮注疏者也其視諸經注疏直以爲支離䘮志者也
豈有朱子守孔顔博文約禮之訓而晚悔支離者哉
此淸瀾陳氏所未及亦學海堂諸人所未言者故特
著之
[003-7a]
  學蔀通辨序
道光八年春粤中學人寄學蔀通辨來滇請序元謂
此書
四庫全書目錄載在子部儒家注云
內府藏本是此書曾爲
内府所藏而非外省所進也此書專辨朱陸異同推
尊朱子
四庫書提要曰朱陸之書具在其異同本不待辨王
守仁輯朱子晚年定論顚倒歲月之先後以牽就其
說固不免矯誣然建此書痛詆陸氏至以病狂失心
[003-7b]
目之亦未能平允元於東園淸暇重加披閱遵提要
之言手將病狂失心等語加以刪削而還之蓋除此
所剛則皆表章正學之要言卽有過激之論無非欲
辨朱子之誣粤中學人固當知此鄉先生學博識高
爲三百年來之崇議也
  文韻說
福問曰文心雕龍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爲無韻
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據此則梁時恒言有韻者乃可
謂之文而昭明文選所選之文不押韻脚者甚多何
也曰梁時恒言所謂韻者固指押脚韻亦兼謂章句
[003-8a]
中之音韻卽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
福曰唐人四六之平仄似非所論于梁以前曰此不
然八代不押韻之文其中奇隅相生頓挫抑揚詠歎
聲情皆有合乎音韻宫羽者詩騷而後莫不皆然而
沈約矜爲剏獲故于謝靈運傳論曰夫五色相宣八
音協暢由乎元黃律吕各適物宜欲使宫羽相變低
昻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
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又曰自
靈均以來此秘未覩至于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
于理合匪由思至又沈約荅陸厥書云韻與不韻復
[003-8b]
有精粗輪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盡辨休文此說乃
指各文章句之內有音韻宫羽而言非謂句末之押
脚韻也卽如雌霓連蜷霓/字必讀仄聲是也是以聲韻流變而成四六
亦袛論章句中之平仄不復有押脚韻也四六乃有
韻文之極致不得謂之爲無韻之文也昭明所選不
押韻脚之文本皆奇偶相生有聲音者所謂韻也休
文所矜爲剏獲者謂漢魏之音韻乃暗合于無心休
文之音韻乃多出于意匠也豈知漢魏以來之音韻
溯其本原亦久出于經哉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文言固有韻矣而亦有平仄聲音
[003-9a]
焉卽如濕燥龍虎覩上下八句何等聲音無論龍虎
二句不可顚倒若改爲龍虎燥濕覩卽無聲音矣無
論其德其明其序其吉凶四句不可錯亂若倒不知
退于不知亡不知䘮之後卽無聲音矣此豈聖人天
成暗合全不由于思至哉由此推之知自古聖賢屬
文時亦皆有意匠矣然則此法肇開于孔子而文人
沿之休文謂靈均以來此秘未覩正所謂文人相輕
者矣不特文言也文言之後以時代相次則及于卜
子夏之詩大序序曰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又曰
主文而譎諫又曰長言之不足則嗟歎之鄭康成曰
[003-9b]
聲謂宫商角徵羽也聲成文者宫商上下相應主文
主與樂之宫商相應也此子夏直指詩之聲音而謂
之文也不指翰藻也然則孔子文言之義益明矣蓋
孔子文言繋辭亦皆奇偶相生有聲音嗟歎以成文
者也聲音卽韻也詩關雎鳩洲逑押脚有韻而女字
不韻得服側押脚有韻而哉字不韻此正子夏所謂
聲成文之宫羽也此豈詩人暗于韻合匪由思至哉
王懷祖先生云三百篇用韻有字字相對極密非後/人所有者如有瀰有鷕濟盈雉鳴不求濡其軌牡鳯
凰梧桐鳴矣生矣于彼于彼高岡朝陽菶菶雍雍萋/萋喈喈無一字不相韻此豈詩人天成暗合全無意
匠于其間哉此卽子夏所/謂聲成文之顯然可見者子夏此序文選選之亦因
[003-10a]
其中有抑揚詠歎之聲音且多偶句也鄉人邦國偶/一風敎偶二
爲志爲詩偶三手之足之偶四治世亂世亡國偶五/天地鬼神偶六聲敎人倫敎化風俗偶七八化下刺
上偶九言之聞之偶十禮義政敎偶十一國異家殊/偶十二傷人倫哀刑政偶十三發乎情止乎禮義偶
十四謂之風謂之雅偶十五繫之周擊之召偶十六/正始王化偶十七哀窈窕思賢才偶十八其偶之長
者如周公召公卽比也後/世四書文之比基于此綜而論之凡文者在聲爲
宫商在色爲翰藻卽如孔子文言雲龍風虎一節乃
千古宫商翰藻奇偶之祖非一朝一夕之故一節乃
千古嗟歎成文之祖子夏詩序情文聲音一節乃千
古聲韻性情排偶之祖吾固曰韻者卽聲音也聲音
卽文也韻字不見于說文而王復齋楚公鐘篆文內/實有韵字从音从匀許氏所未收之古文也
[003-10b]
然則今人所便單行之文極其奥折奔放者乃古之
筆非古之文也沈約之說或可橫指爲八代之衰體
孔子子夏之文體豈亦衰乎是故唐人四六之音韻
雖愚者能效之上溯齊梁中材已有所限若漢魏以
上至于孔卜此非上哲不能擬也乙酉三月閱兵香
山阻風舟中筆以訓福
  學海堂策問
儒字造字之意何在儒名始於何代儒行始於何時
魯孔子時顔曾諸賢之儒行所尊尚者何等事所講
習者何等事其大指何在當細繹魯國聖賢言行在
[003-11a]
孝經論語大小戴禮記諸經經文內者以求儒之正
本大原而釋之至於荀楊及漢唐宋各家之說且不
必涉及不必辨論
自東晉劉宋至隋兼北朝其間經史諸學皆是極精
極博極明敏之時南北朝人學力之專之銳之深非
後人所能窺企中唐以後人蔑視六朝不知唐初諸
經正義及敕修諸史無不本於南北朝人或攘或掩
實存而名亡後人於南北朝之書多不能解卽如陸
法言等之音韻分部幸爲中唐以後人所不能解故
未經攘亂韻學自/國朝顧江戴段諸君始明古/法窮極精力然皆久在陸法言等所定範
[003-11b]
圍之/中其餘如三劉熊徐等之於經疏吕忱李登等之
於小學庾蔚之崔靈恩等之於禮服徐廣臧榮緒姚
察等之於史傳皆非唐人所能及唐初人猶讀南北
朝人之書天寶後知其學者鮮矣試論而表章之
今大小西洋之厤法來至中國在於何時所由何路
小西洋卽今港脚等國在今囘疆之南古天竺等處
元之囘囘厤是否如明大西洋新法之由廣東海舶
而來大小西洋之法自必亦如中國之由疏而密但
孰先孰後孰密孰疏其創始造厤由今上溯若干年
準中國之何代何年西法言依巴谷在漢武帝周顯
[003-12a]
王時確否六朝番舶已與廣東相通故逹摩得入中
國中國漢郄萌已有諸曜不附天之說後秦姜岌已
有游氣之論宋何承天立强弱二率齊祖沖之立歲
差等法皆比漢爲密與明來之大西洋新法相合是
皆在達摩未入中國前也至於唐時市舶與西洋各
國往來更熟元之囘囘法明之大西洋新法如是古
法何以不來於唐九執法之前九執法又自何來且
西洋又何以名借根方爲東來法也其考證之
唐宋人每輕視漢魏六朝人以爲無足論無論宋齊
疏義斷非唐以後人所能爲卽如邵公之爲人絶無
[003-12b]
可議其學如海亦非後人所能窺公羊之學與董子
繁露相表裏今能通之者有幾人哉不能通之而一
槪掃之可乎試爲漢何邵公贊
  四書文話序
唐以詩賦取士何嘗少正人明以四書文取士何嘗
無邪黨惟是人有三等上等之人無論爲何藝所取
皆歸于正下等之人無論爲何藝所取亦歸于邪中
等之人最多若以四書文囿之則其聰明不暇旁涉
才力限于功令平日所誦習惟程朱之說少壯所揣
摩皆道理之文所以篤謹自守潛移默化有補于世
[003-13a]
道人心者甚多勝于詩賦遠矣唐宋詩話多文話少
而明以來四書文話更少非無話也無纂之者也余
令學海堂諸生周以淸侯康胡調德纂之諸生共議
分二十四門編之一原始二功令三格式四法津五
體裁六命題七程文八稿本九選本十墨卷十一社
稿十二元鐙十三名譽十四考核十五師承十六風
氣十七興廢十八流弊十九起衰二十假借二十一
咎毁二十二談藪二十三軼事二十四五經文雖未
甚精詳然已積卷帙矣錄成二部一存粤東學海堂
一攜歸江南葢江南遺文舊說爲嶺南所無者尚多
[003-13b]
俟再令家塾子弟補成之時甲申冬日
  摹刻詒晉齋華山碑全字跋
嘉慶十四年余摹刻漢延熹華山碑未翦本於北湖
祠樓其右方缺石一由全缺者七十八字半缺者三
十三字因以家藏歐陽文忠公華山碑跋墨蹟摹補
於缺空處俄入京師得見成親王所藏已翦本雖無
碑額題名而余碑缺字彼皆未缺遂借鈎入未翦本
缺空處道光三年在廣州購端州巨硯材復摹刻成
親王本未缺之字及後銘詞内民說二字同置祠樓
若雨石並搨遂成全碑矣好古者以兩搨本翦補合
[003-14a]
裝爲一碑可留歐公書而分裝之亦可
  兩浙金石志序
余在浙久遊浙之名山大川殆遍錄浙人之詩數千
家成兩浙輶軒錄刻之訪兩浙帝王賢哲之陵墓加
以修䕶成防䕶錄刻之以其餘力及于金石刻搜訪
摹搨頗窮幽遠又勒成兩浙金石志一書爾時助余
捜訪考證者則有趙晉齋何夢華元錫諸君子許
周生兵部宗彦亦多考訂增益且錄全藁以去勿勿
十餘年矣道光四年粤中有鈔本十八卷校原藁文
有所刪鐘鼎錢印之不定爲浙物者亦多所刪然亦
[003-14b]
簡明可喜李鐵橋㢘訪率浙人之官于粤者校刻
之不兩月而工畢今而後藏板於浙印書通行使古
金石自㑹稽秦石刻以下迄于元末皆著於篇好古
者得有所稽不亦善歟夏五月望日書於嶺南節院
之定靜堂
  宋搨醴泉銘殘字跋
凡六朝唐人之碑別有一種筆力良由製筆之工尚
存古法今世之筆特湖州工人所造便于松雪筆法
耳于北朝隋唐之碑直是不合試細觀此碑筆當用
何等柱豪何等裹毛精思巧製若得此等筆則古書
[003-15a]
法不亡矣
  與學海堂吳學博蘭修
自陸灋言等定四聲韻爲二百六韻之後唐人作詩
賦并笮爲寛沿至今祗一百六韻矣以今韻爲今詩
文則可若作古賦詩辭而用今韻不今不古識者哂
之至於唐宋以來獨用通用淺人所爲巳鮮依據或
且臆以時俗土音動輒亂用直似以元人劇曲之韻
擬唐人爲律賦更不如今一百六韻矣豈有不明音
韻篆文訓詁能上擬相如子雲者哉卽如昌黎進學/解韻臆用無法
世罕知/其謬者然則將奈何因思古韻之分合近惟金壇段
[003-15b]
氏若膺六書音均表十七部爲善如之脂支咍四韻
唐人皆并爲四支合用孰知羣經楚辭皆斷分三部
絕不相混文選亦分不通用乎高郵王懷祖先生精
研六書音韻欲著古音一書因段氏成書遂卽輟筆
余三十年前/卽聞此論然其分廿一部甄極詩騷剖析豪芒不
但密于段氏更有密于陸氏者子屢欲并廣韻而以
古音分部使便於擬漢以上文章辭賦者取用之迄
未暇爲之計學海堂中年兄深揅古音曷就段氏精
審之而進以王氏之學定爲古韻廿一部以羣經楚
辭爲之根柢爲之圍範庶無隔部臆用之謬乎或曰
[003-16a]
漢習文章之韻已有出此圍範者奈何以此限之荅
曰漢晉文章齊梁之韻雖寛而之支脂等韻未曾通
雜若學漢晉文辭而更能謹守此漢晉以上之韻取
法乎上撥亂韻而反之正不更善乎况以今韻一百
六韻而并爲廿一部已寛之至矣學者亦何憚而不
用此韻哉年兄試再與堂中林曾楊諸子商榷寫定
卽如廿一部至質須在各韻中將/各字提摘而岀而刪去彼韻之字卽可在堂中栞板
成帙不過數萬大字卽可嘉惠學古之士子雖老亦
樂得觀之且可以分授家鄉子弟矣庚寅閏月
  虞山張氏詒經堂記
[003-16b]
唐人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然則人生所見數
十年耳將欲使後人見今如今人見古傳聖賢之事
記文史之詳殆非書不可虞山張氏金吾世傳家學
代有藏書不但多藏書至八萬餘卷且撰書至二百
餘卷不但多撰書抑且多刻書至千數百卷其所纂
箸校刻者古人實賴此與後人接見也後人亦賴此
及見古人也是詒經堂詩史閣求舊書莊諸地皆羅
列古今人使後人共見之地也此於古今人謂之有
功於已謂之有福夫遺金不如詒經猶徒爲一家讀
書計耳曷若以書公之天下後世乎世之有金者無
[003-17a]
所不爲獨不肯用之於書若是者謂之無福若在已
無學術焉則雖有之肯之亦無能用之若是者亦謂
之無福雖然福不可擅也福雖不可擅而有功以𥙷
之則其得此福而居之也豈不宜哉因詒經堂主人
求記而論之如此
  金子靑學蓮詩集序
已丑春子靑子以詩集寄滇南元於東園暇日往復
披讀如見久别之友且益慨然於其才與遇也子靑
子詩驚采絕豔宛委沉鬱兼慕唐之三李而得其神
理長吉短命而子靑則甚壽義山坎壈且有毁而子
[003-17b]
靑爲名門之壻處卽使之幕恬淡不干榮利有譽於
時太白得入翰林而子靑無官然太白仙才固不以
翰林重且今人讀唐人詩者無不醉心於義山而於
令狐氏則無聞焉文章之事固有不能以位競者歟
子靑子何愠焉子靑近年之集皆客隱於竹西草堂
所作也元竹西人也弱冠後惟持服三年居竹西計
子靑子詩之在竹西者前後數十年湖山登眺交遊
贈荅讀其詩憶其地懷其人豈能無故鄉舊友之感
哉韻語一函長江萬里年如逝水思切停雲聊寄數
言解慰此情云爾 終
[003-1a]
揅經室四集詩卷三 琅嬛仙館詩略
 丁巳
  桐廬九里洲面江背山梅花三萬餘樹侍
  親登㟁遍遊奉 命賦詩
梅花三萬樹春洲長九里上接戴山松下照桐江
水目力所不到花勢殊未已雪光晴不落香海浩
無底詩人誇鄧尉較此百一爾卸帆登中洲漸入
深林裏十圍合抱圓數丈拔地起拂帽更礙路眩
轉聊徙倚四顧無所見惟見萬花蘂萬花爭向人
一笑 親顔喜
[003-1b]
  金華夜泊
百里春風滿羣帆莫色橫遠山連野燒淡月下灘
聲墖影自孤直津頭將二更千家尙燈火遲我婺
州城是日民間/千家張燈
  夜至永康縣
四山看野燒一路入荒榛石臥頻疑虎松明遠照
人城關延過客行李累齊民爲憶去年好山陰畫
舫春
  栝蒼山雨歌示諸生端木國瑚等
栝蒼之山應天符粤惟羣仙之所都軒皇旣遠洞
[003-2a]
天閉何處尙有仙人閭我來茭嶺疊足望但見靑
峰萬丈矗立東南隅是時仲春日已炙陰巖起蟄
蛟龍蘇盤厓百里直到郡觸石巳見雲合膚一日
二日雷車驅三日四日雨始濡春城夜聽澑滂沛
北天晝看煙模餬遙知風門天井響飛瀑濺起萬
斛光明珠穿林度樾散成霧溼氣沍結松千株棠
溪管溪流並急箭發不受山縈紆陽開陰閉復幾
日此時眞有羣靈趨仙臺福地不能到誰來示我
經與圖却喜甌江水新漲石門山色迎川途我行
寫此示國瑚有山不吟毋乃爲腐儒
[003-2b]
  題方湛厓所藏張南華鵬翀雲溪圖卽用
  南華元韻
我聞練水城東南就中小結南華菴南華散仙據
梧坐濠梁之樂情所諳玉峰徵君極好事直欵靜
寄軒相探雲溪之妙不可說請君拂𥿄以筆談溪
上白雲四時好今當初夏猶濃酣雨晴風軟懶欲
臥橫空大雪堆靑嵐忽然低飛壓茅屋綠榆翠竹
相交參此時賓主靜無語惟見毛穎揮毿毿山中
白雲贈陶隱南方草木歸嵇含雲溪頗擬范攄宅
若作友議應成三南華仙才不久駐徒令和者悲
[003-3a]
而慙姚江學士又化去卷中有邵二雲學/士雙藤書屋題句雙籐想
亦傷䰐鬖方君此卷失復得水隨帆楫山隨驂屬
我長歌韻成疊渭城欲唱無何戡今日扁舟展卷
讀石門波影相吞涵溪中雲氣不能畫況有垂瀑
飛風潭是日同遊石/門看瀑布
  遊古永嘉石門觀瀑布石門新營在江西非/靑田但李太白卽以
此屬之/謝公
永嘉謝守弄奇譎手擘石門山壁裂侵晨直上靑
雲梯一派寒泉迸龍穴崕頭百丈直如削逼令泉
飛出其缺當其欲落未落時衝擊紛披忽三折坐
[003-3b]
敎破碎飄輕淸不使渾淪成注泄偶經宿雨更爭
來少得廻風便旁掣橫入雲氣派將斷影漏初陽
眼尤瞥沾衣溼意詫沉陰撲面淸光仰霏屑何人
拍手喝曰奇若使彼驚少吞咽到地灑石無暄聲
此石千年洗眞潔澄潭半頃綠光淨如著一塵卽
汚褻老僧新焙春中茶燒松煮水快一啜櫻桃蔗
漿漫相勝誰復此時猶内熱暑天風日諒不到寒
想冰絲半空結安得誅茅四時住坐對天紳自怡
悅出山一步一囘顧隔斷靑林始忍別行看雁蕩
大龍湫與此相衡孰奇絶
[003-4a]
  自麗水縣放舟至永嘉縣
桃花楊桺背通津十里溪山捩舵頻面壁每驚無
去路望烟始識有居人怒流不怕千囘折窮谷應
遲半月春若使客星逃更遠此間幽瀨好垂綸
雲徑歸樵忽有歌數家小屋倚坡陀砍松爲圈思
擒虎鑿領成田便種禾㟁下停舟妨亂石磴前躡
屐挽修蘿不知如此荒寒趣比似銷金湖若何
夜眠只合在深溪月黑巖高望已迷但見峰頭爭
上下偶因斗柄認東西舟人寄碇先尋夢山鬼驚
燈或暗啼且掛風帘護紅燭小瓶春色看棠梨
[003-4b]
東甌國在海山邊十里江城萬井煙已見颶風傾
蔀屋誰平鯨浪駕樓船三盤㠀嶼參差出百粤帆
檣雜遝連豈似登州高閣上碧環千里接遼天
  將由温州至台州過雁蕩山前一日宿扶容
  村
一行分兩戒其南極雁蕩重壓沙海頭險扼東甌
吭永嘉山水滋康樂尤淸放度嶺惟斤竹緣溪阻
修嶂天地惜靈秀不易使人剏及其終難祕疏鑿
任靈匠已勒大通碑更示詎那相坡公遊山分去/聲
平生頗自仗惟以詩酬圖未足供跌宕龍湫百二
[003-5a]
峰吾耳久知狀竊疑形容者奇幻言或妄今春渡
甌江百里山海上瑤嶺據海澨風潮午初漲箯輿
厲石梁足底走鹹浪晚程猶未歇兹山已入望情
隨嵐氣淸心與飛雲壯且投村屋宿行李聊摒擋
吾徒侈淸遊一飯若轉餉損之又損之勞費已莫
償惟願明朝晴風谷動淸曠同行若春雁斜向峰
頭掠懸知今夜夢先受山靈貺
  曉同江補僧錢可廬大昭蔣竹塘調張農
  聞彥曾方湛厓何文伯孫錦諸友曁家叔
  載陽樂淸竺令尹雯彬過四十九盤嶺至
[003-5b]
  能仁寺
曉程將何之四十九盤嶺嶺高盤愈仄曲折若修
綆肩輿未及上相顧色已警陵𬗟惑囘棧心怯息
尢屏不登丹嶂高安見海天永白雲翳人目初陽
生樹影度嶺入深谷倐忽闢靈境譬若讀古書艱
轖驟難省至於入之深道指乃可領行行至招提
幽籟泛虚靜中慄旣已平泉石生春冷
  大龍湫歌
山廻路斷溪谷窮靈湫陰閟龍所宫眼前無石不
卓立天上有水皆飛空飛空直落一千尺鬼神不
[003-6a]
任疏鑿功絶壁古色劃爾破山腹元氣冲然通有
時靜注絶不動春陽下照神和融有時飛舞漸作
態已知圓嶂生微風一甌春茗啜已盡水花未散
猶復搖玲瓏颯然乘飈更揮霍隨意所向無西東
不向尋常落處落或五十步百步皆濛濛豈料仙
境在人世誰作妙戲惟天公雲煙雨雪銀河虹玉
塵冰縠殊簾櫳萬象變幻那足比若涉擬議皆非
工石門飛瀑已奇絶到此始歎無能同惟有天柱
矗立龍湫中屹然百丈與此爭雌雄
  常雲峰
[003-6b]
怪石立孱顔濃雲常在山翻疑碧峰走出沒白雲
間雲氣無時盡此峰終古閒遙知滄海上認取掛
帆還
  寄雁蕩
我聞雁蕩波連頃却在最高峰上頭雲裏龍鱗接
煙水泥中鴻爪識春秋欲攀危磴千層去難向深
山一日畱果有經行古尊者擲詩還使逆波流
  過馬鞍嶺
林薄無疎影川谷莽囘互崕轉得新蹊已惜忘舊
路延緣入東谷狹嶺詎可度盤磴引高情飛泉入
[003-7a]
危步停䇿如據鞍雙谷兼盼顧沉雲散靈風萬石
盡豁露伽藍遠撲地蒙茸翳春樹宿心旣申寫景
物相昭遇徘徊下層巒嶺脊難久駐
  卽景
毛竹靑陰日影遲亂飛鸜鵒拂晴絲杜鵑花發松
花落正是山田秀麥時
  淨名寺蔬飯
石色峰峰變溪聲步步斜㯶閭圍野屋杉竹隱春
花入寺聽詩板穿林劚筍芽鐵盂香稻飯匙上有
雲霞
[003-7b]
  試雁蕩山茶
嫩晴時候焙茶天細展靑旗浸沸泉十里午風添
暖渴一甌春色鬭淸圓最宜蔬筍香廚後況是松
篁翠石前寄語當年湯玉茗我來也願種茶田湯/顯
祖云雁蕩山種/茶人多姓阮
  登靈峰望五老靈芝諸峰
春陽已西頽遊者殊未倦複谷窅以深羣峰闖然
見參差各離立戌削盡成片夐峰忽中空直罅裂
如綫淩厲出林表蟠逕將升甗三休始及上九折
石猶旋當門飛冷泉入腹抗高殿虚牝喧聲聚陰
[003-8a]
森和候變奇觀意已驚靈跡情彌眷頗知吾去後
定復來期羨
  度謝公嶺望老僧巖
謝公慧業早生天屐齒曾經到嶺前峰上丈人猶
化石不知成佛更何年
  遊石梁洞洞深可容千人石梁亘其外
古洞空山腹飛梁駕洞門横空規日影分罅夾雲
根仰險危將墜探深響易奔操蛇神若至應有夜
光屯
  石門潭
[003-8b]
蕩陰雙閣水齊向石門東淺瀨平春浪澄潭受遠
風晚潮歸海綠落日滿山紅囘首三重嶺都藏雲
氣中
  出山宿大荆營
&KR1380旗遙見大荆營麥隴茶田取次平斤竹澗通新
驛路石門潭抱小方城沙邊落日籃輿穩渡口春
風畫角淸今日郵籖促塵鞅他年重與細經行
  小窗
小窗紗影細如煙窗外蕉林綠滿天鸜鵒乍鳴茶
半熟醒來方悟挾書眠
[003-9a]
  咏鐵拄杖
瘦蛟飛舞蟄龍愁六尺錚錚敵佩鈞曾伴古仙登
葛嶺合依衰將住并州氣寒斷不因人熱骨重何
能繞指柔若是樂全生日鑄已隨銅狄較春秋
  與興化顧藕怡仙根遊山卽題其詩稿一絶
湖光山色上吟衣幾日閒遊便欲歸歸去詩情更
何許淸晨登隴看雲飛
  題謝侍御振定金焦夜遊圖
北固風雲靜此宵詩情酒興落金焦江聲夜滿松
寥閣月色寒深玉帶橋縹緲一帆孤掠雁蒼茫雙
[003-9b]
寺共乘潮舊遊我亦披圖見十載鄕心向海揺
  予在山左畜一馬甚駿馳驅齊魯動致千里
  及至浙出必以舟不施鞍勒者輒浹旬日柔
  脆以死詩以惜之
腐儒豈是九方歅負爾昻藏六尺身空使湖山埋
白骨未從秦楚踏黃塵懸金難得無雙士裹革從
來有幾人我本將家羞墮武敝帷零落下檀輪
  題王蘭泉司宼三泖漁莊第七圖
捕魚老屋三泖邊一圖題詠五十年英辭妙繪滿
湖海流傳半在吾生前先生作圖髮初冠七十手
[003-10a]
辭白雲案剡溪特賜賀知章不是經秋憶張翰當
年七子重三吳巳詠漁莊第一圖&KR1793水才人猶未
第草堂十志早傳盧星廬特奏相如賦從此漁莊
不能住鳳皇池上早朝來五柞宫前秋獵去忽與
嫖姚西出師上通井絡下昆池盾鼻飛磨露布墨
弓衣細織簫鐃詩毎當鐵馬金戈日却念綠簑靑
箬時還
朝顔色動
天子岳牧親民南奉使雲生蠡澤雨成霖門對滇
江心似水臯陶颺拜復賡歌從古詩人西部多久
[003-10b]
居臺省劉祥道舊狎煙波張志和釣艇歸來殊未
老手結香茅向圓泖東都經訓鄭司農堂下羅生
書帶草泖中人是畫中人千首新詞七尺綸淞水
風前蓴葉冷江南雨裏杏花春先生來踐西湖約
第七圖詩屬我作鐵&KR1055吹雲過塔山楊鐵&KR1055/居泖上小蒸
曬網成邨落曹雲西隱居泖/上作小蒸圖但寫閒盟鷗鷺身誰
知曾畫麒麟閣我亦家居甓社湖往來蹤跡惟樵
漁弱冠登
朝謁蒲褐公京邸蒲褐山房/乃歸愚宗伯舊第似公早歲逢歸愚暮
年若
[003-11a]
許歸湖曲學畫漁莊到七圖
  張子白同年攜蘀石翁畫至杭州展讀於定
  香亭上是時地荷怒發盆蘭襲人把酒論詩
  極一時淸興題詩記之
蓮花過雨淸宜畫蘭箭臨風韻似詩記取丁年秋
七夕定香亭上晚涼時
  七月十一日同人過西湖晚泊湖心亭看月
湖心有客夜停船白露如煙月滿弦風裏雲霞無
定色水中星斗落高天直愁銀漢浮身去惟見金
波著地圓亭是月中仙樹影四圍虚湛玉輪全
[003-11b]
座中仙侣認瀛洲一片淸光共舉頭極浦荷花騰
夜氣出懷詞筆破涼秋人因地勝方能聚景是天
開恐易收來有浮雲歸遇雨三更霽色爲君畱
  海寕安瀾園雜詠
修竹影風淪淸意每相媚秋逕有人來颯然破空
御題/水竹延淸
老竹露花垂新竹風梢亂莫聽琳琅聲微妙在鼻
御題/筠香館
樷桂抱幽亭秋香聚圓谷懸知昨夜晴明月三更
天香/隝
[003-12a]
小閣據木末千花向閣開不知出花上花底看人
羣芳/閣
窗前十畝池月出定滉瀁今宵難待月金波入淸
瀁月/軒
陂陀易畱人頗可釣寒碧雨餘秋水深又沒一層
碕石/磯
風來月復到吟弄當如何我不識禪理惟知張志
烟波/風月
雲生竹趣深雨歇荷香定有客放舟來風蟬動涼
竹深/荷淨
[003-12b]
虚庭雜花樹料此宜春宵笙歌初散後滿地花影
和風/皎月
癯叟說靑籐籐古叟尙幼朅來八十年入秋更堅
古籐/水榭
乘興每登樓坐見芳林杪寶思發春華高情屬雲
掞藻/樓
石徑滑蒼苔危欄四面開何人要脚健直上此亭
翠微/亭
  八月望後至海寕州登海塘觀潮
錢塘江潮秋最巨未抵鹽官十之五我來鹽官塘
[003-13a]
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
張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飛水不平流自僵𥪡海
若憑陵日再怒地中囘振千雷鼓馬銜高坐蛟鼉
舞拔箭倒發錢王弩須臾直撼塘根去搖動千人
萬人股如捲黑雲旋風雨如騁陣馬門貔虎如陰
陽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禦三千水擊徙滄溟
十二城隳倒天柱氣欲平吞於越天勢將一洗餘
杭土吁嗟乎地缺難得媧皇補大功未畢悲神禹
此是東南不足處豈爲區區文與伍滄海桑田隔
一堤魚龍黧首相鄰處我
[003-13b]
皇功德及環瀛親築長防俾安堵全用金錢疊作
塘不使蒼生沐鹹鹵邇來龕赭漲橫沙卻指尖山
作門戶雁齒長樁十萬行魚鱗巨石三層礎王充
論前有古蹟枚乘發後無奇語吁嗟乎此塘此潮
共千古詞人心樂
帝心苦
  秋桑
   吳興桑田之多與稻相半丁巳八月下旬
   按部至此西風落葉騷騷然有深秋意矣
   因成四律以邀和者且以此課郡中詩士
[003-14a]
扁舟衣袖乍驚寒下若桑林綠意殘初響天風知
半落未逢夜雪已先乾樓前有日蒼涼出陌上無
筝錯雜彈若使秋胡今駐馬黃金原向絹機看
西河古社重徘徊木葉應知庾子才淇水秋期貧
婦怨晉廷九月餓人來采菱纎手空成妒舞柘輕
要不共廻偏是吳儂感憔悴十年牆下記親栽
底須三宿問他鄕誰向花前笑索郎釀秫時光宜
薄醉調弦情緒動淸商但敎天下輕綿暖何惜林
間墜葉涼試種東坡三百尺芟來終比暮春長
漁陽八月已空枝還是吳興霜露遲飛鳥雨晴猶
[003-14b]
護羽野蠶風定尙懸絲遠揚試伐深秋後光景能
收落照時料有苕溪老桑苧垂虹秋色滿新詩
  題道場山歸雲菴孫太初墨蹟卷後卷中有/文董諸
名公數十/人書畫
山人化作秋雲飛吳山松冷雲初歸草菴白塔不
能到惟見白雲翻夕暉去年道場山上去杖䇿直
叩枯禪扉聽詩頗有古錦版侑茶不用黃金徽今
秋移文入山去直取朶雲來棘圍滿堂賓客共翦
燭把卷羣歎所見稀以文入山向僧取卷畱文爲/劵題畢乃交付以防胥吏匿
山人詩翰淸似鶴華陽眞逸猶嫌肥後來過客
[003-15a]
五百載縑楮半爲山人揮蒼煙過眼月露溼疑有
雲氣沾人衣此卷不可染塵俗送爾以詩歸翠微
  謝藴山前輩啟昆自南康遷居南昌別業有
  池翁覃溪先生名之曰蘇潭先是覃溪先生
  視學江西曾名南康蘇步坊之井曰蘇潭故
  藴山前輩卽以自號且繪蘇潭圖屬題
先生淸望似蘇公小住南昌別業中自有謝墩任
人奪却將蘇步與師同翁爲謝/之師百弓小圃堪盤鶴
半𤱔方塘好印鴻爲乞新詩壓圖畫瓣香先寄北
平翁
[003-15b]
蘇齋久巳入詩談更與西江水共叅坡公江西詩/曾用馬祖語
學士坊邊新改井先生溪上舊師覃論交白髮淸
同照若雨蒼生味定甘五百餘年書卷尾恐將終
號謝公潭
  題淩次仲敎授廷堪挍禮圖次 石君師詩
  韻
周儀治天下厥功逾誓誥揖讓升降中精義靡不
到吾友淩經師無雙齊許号緜蕞容臺上不受介
紹導旣有戴聖學且持高密操志氣堅不撼精力
滿無耗弱冠我同游許我入堂奥嚶嚶兩鳥鳴頗
[003-16a]
異凡咮噪實事必求是虚聲共恥盜君之入京師
以禮爲履蹈始知士相見盡化頑與暴北海一席
間驚譽馳四墺惟知抱一經不願駕雙驁宣城冷
官舍挍禮志雅好昌黎所苦讀而君力排奡經文
溯江河疏義析潢潦得間發一難皇公彥
敢報餘情述周髀知天若裨竈重輪引虚綫測視
目無眊淺儒襲漢學心力毎浮躁豈知后與慶家
法傳衰髦淩君發禮例楊如圭不屑冒金
易田及劉端臨召弓相視互不慠邇來文
更雄魏晉力能造始歎才之奇實惟天所燾吾師
[003-16b]
極重才愈奇愈憐悼新詩榮于褒華袞被單縞
制科儻三舉會見交章吿翹然賁弓車豈徒離席
帽平生學何事許
國敢悋憀辟雍仰
天藻詎止泮芹芼吾才陋且小地褊若滕郜與君
素投分又若邸與瑁同在文公門籍湜各樹纛親
老修天爵斯言昔所禱君今潔白養恩勤慰孚菢
已勝饑驅時負米比轉漕手此十七篇怡然志無
懊天將厚其後兹特先韋犒所以吾師詩披圖深
勸勞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