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443 紫山大全集-元-胡祗遹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紫山大全集巻十    元 胡祇遹 撰
  記
   重修羑里文王廟記
天地文明之運至中古而盛先聖後聖之德至文王而
備文王之盛德大功皦如日之在天愈久而愈光不以
廟貌香火廢興厚薄而汙隆焉然千百世而下凡曰有
知追慕聖人之功德自不能已或以聖人里門之所在
[010-1b]
都邑之所營建車輪馬跡之所嘗涉歴則必垣而宮之
像貌而冠冕之時和歲豐春奠秋薦儀誠兼至不威而
嚴不率而齊莫不鼓舞而踴躍歡忭事死如事生兹非
龐恩厚澤淪浹于人心孰能使之然哉湯陰北十里道
右孤城如塊土人傳曰羑里文王之廟在焉考其事跡
蓋太史公所謂羑里之庫者也兵後祠宇焚蕩某年某
月某日邑人彰德路詳議劉敬文卿倡鄉里之好事者
前楹後寢創為一新凝旒端冕神復以宇居者樂於祈
[010-2a]
年報本過者喜於下車瞻聖且求文石以識其歲月無
知小子惡乎敢言哉至於聖人之出處則有明夷之彖
辭易之大傳太史公書韓文公之羑里操有耳目者孰
不聞知尚何言哉所可懷而慕傷而喜者八百年文物
之周賴是城以興伏羲先天之心畫賴是城以明在聖
人明夷於一時而發瞽開聾垂裕後人昭昭於億萬世
之無窮若然則聖人一時之不幸而為後世無窮之幸
雖聖人亦不自以為不幸向使獨夫惡不貫盈文王之
[010-2b]
化行乎西土不過潤及於一時一隅配禹湯成三代禮
樂典章貽則來世者未可知已易經之衍明亦未可知
矣兹城也䝉囚聖之惡名後之君天下者存而弗毁良
有以也劉敬以篤敬之誠復完祀事方之助淫祠崇異
端處身聖人之門而張皇非聖人之法者邈矣是又可
喜者也惡得而不書至元六年夏十有二日太常博士
借注户部員外郎兼應奉翰林文字武安胡祇遹記
   創建三皇廟記
[010-3a]
生聖人者天地成天地者聖人也天地賴聖人而成而
况於人乎况於萬物乎不讀易詩書語孟不見聖人之
功知聖人者孟子而下惟韓文公為最原道一篇詳且
盡焉孰為聖人由周孔而上則文武文武而上禹湯堯
舜三皇堯舜之師也傳天地心代天地言贊天地功立
萬世斯人之極天地位萬物育三聖之功也人生報祀
天地廟貌香火血食舎三聖孰先焉後世祀典不明不
敬愛其親而敬愛他人悖禮悖德奔走祈禱僥倖僭妄
[010-3b]
非理之祭不可禁主三皇之祭者獨醫巫兩人耳我朝
欽崇郊祀舉秩廢禮大都小邑皆廟三皇至元戊子彰
德路宣差逺公總管少中胡公卜地之逺闤闠幽寂爽
塏可以宅神妥靈卜於金鳳坊之東創建而崇起之洗
庸工之陋像開天日之聖儀俾萬姓皆知報本崇德不
獨在於醫巫也噫良吏惠政一方感恩戴德人猶不忘
况萬世永賴之聖功乎但恨無倡始開悟者自今以始
因敬以求其敬之之由希慕企仰上智者聖其聖而神
[010-4a]
其神中人隨氣稟之厚薄各有所得愛身循理樂其樂
而利其利心仁而身壽希聖之効人自知之少中大夫
前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祇遹譔
   太安寺鐘樓記
武安僧寺五太安為崇麗宏深大定明昌間僧衆亦盛
法鼓齋鐘粥鯨經幢像大而聲洪住持者戒行精嚴緣
法福厚寺火於金亡之兵蕩為灰燼五六十年不復舊
觀至元丙戌夏余以事還鄉一至其門則法堂西廡及
[010-4b]
諸僧房煥然一新院宇清淨再往過之都綱神元謂余
曰自吾祖師德祚受業親師廣沂二人相繼補壞起廢
而得至此神元等繼續先業惟恐不克負荷凡院門之
未備敢不竭力一一修緝近賴外護功德主宣差縣令
主簿以寺未有鐘鐘未有樓二舉而二美具適幸車從
之來臨敢以文為請因告之曰竊惟佛之立敎亦因世
人資稟清濁昏明高下之不齊設為科品以訓諭各因
所見所悟而入道所謂對病用藥殊途而同歸者也直
[010-5a]
指人心見性成佛一也因性理以立言演說千經萬論
日講月究二也嚴列條律不可違犯三也有因有果立
像開悟四也人之所以不能成佛者氣血嗜欲害之也
衣食溫飽則安逸怠惰昏妄放肆早寢而晏起夢想顚
倒無所不有沙門之義居徒侶衆多非洪音警告則起
居之不能齊一昏怠之不能嚴肅進退之不能如律講
誦之不能依時勸戒之不能徧知使聲入乎耳戒生乎
心律周於身性成於内然則立像之為訓豈淺淺哉汝
[010-5b]
輩此舉其可嘉尚然而自兹以往仰危樓之高明而能
四通八達不為物欲蔽塞而墮下流聽洪鐘之聲如聾
而聰如寐而寤如醉而醒如晦而明初則知戒戒則定
定則慧苟不知此雖檐楹齊雲潮音沸海一虚器耳神
元曰執事儒道也是說與佛法合請以斯言刻諸石
   方山重修元魏孝文皇帝廟記
堯舜禹湯文武而下歴二千歲之久巍然南面者奚啻
百千人知君人之職能止於仁以善養民者幾何人哉
[010-6a]
立德立功立法福澤萬世使人香火廟貌敬之如天地
永永而自不能已者又幾何人哉當其據至極之位操
死生天下之權奔走聽命則有之愛慕敬恭中心悅而
誠服則無有也一旦長往棄世則誰復思之而况於血
食香火據處廟祀乎元魏之種鮮卑也袵金革死而不
厭生長見聞之恒性也自詰汾傳世十二而高祖孝文
皇帝立帝名宏時生五年矣有至性前年其父病癰親
吮之未冠而能親祀七廟經讖緯巫卜詔均田自是立
[010-6b]
政置三長定民户籍制五等公服作明堂辟雍國子學
分置州郡定樂章非雅者除之大旱請有司賑貸出宮
人罷末作犯死刑而親老無他子旁親者以聞詔羣臣
言事太后馮氏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毁過禮逾年
始聽政進蔬食追感哀哭終日不食太和十五年更定
律令親决疑獄定廟祧之制正祀典祀圓丘明堂迎春
于東郊十六年祀明堂朝日于東郊修堯舜禹及周公
孔子之祀親行拜祭養老於明堂以太后再朞哭於永
[010-7a]
固陵左終日不輟聲凡二日不食十七年親録囚徒謂
司空穆亮曰自今朝廷政事日中以前卿等自先論議
日中以後朕與卿等共决之是歲冬十月營洛邑明年
南廵祭比干墓以太牢自為文曰嗚呼介士胡不我臣
三月還平城議遷都九月考績黜陟百官十八年冬發
平城至洛陽置牧場于河陽十二月易冠裳語言從漢
十九年夏四月如魯城祀孔子封其後為崇聖侯減冗
官之祿求遺書法度量遷都洛陽詔州牧考官屬得失
[010-7b]
以聞十一月祀圓丘二十年改姓元氏初定族姓詔羣
臣聽終三年喪詔諸州中正各舉民望五十以上守素
衡門者授以令長以久旱不食三日是夕大雨置常平
倉除逋亡緣坐法以彭城王勰為宗師使督察宗室不
率敎者以聞二十二年秋七月省宮掖費用以給軍賞
二十三年夏四月殂于穀塘原帝友愛諸弟始終無間
嘗從容謂咸陽王僖等曰我後子孫邂逅不肖汝等觀
望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取之勿為他人有也親任賢
[010-8a]
能從善如流精勤庶政朝夕不倦每出廵邏有司奏修
道路輒曰粗修橋梁通車馬而已勿出草剗令平也在
淮南行兵如在境内禁士卒無得踐傷粟稻或伐民樹
皆留絹償之宮室非不得已不修衣裳浣濯而服之鞍
勒鐵木而已此帝之仁政之大略也平城之於洛陽南
北取道彰德為直要故於府治之西多駐蹕之所土人
䝉其恩惠廟而祀之水旱禱於廟則遂不為災風雨時
若歲乃大熟若夫雄才英略混一六合之志未遂而天
[010-8b]
不假年三十三而夭惜哉使帝得伊尹周公之輔弼太
甲成王眞庸主矣方山父老以廟貌久傾壞不戒用勸
各出家貲新高殿宇雄壯絢麗增倍於舊垣墉門廡深
嚴完好像設邃穆瞻仰起敬既落成相率來乞言刻石
以紀其歲月以倡勸後人嗚呼魏之易代帝之殂落幾
寒暑矣使人敬愛不忘之如此大德大功及於生前身
後生為仁君沒為明神此誠之所以不可掩也故備錄
史傳之所紀而大書之仍刻諸人姓名於碑陰庶幾子
[010-9a]
孫世世毋墮賢祖考事神報德之敬某年月日記
   德州顏魯公新祠記
忠臣敬君憂國之心切痛良苦者社稷宗廟將傾逆亂
將大作位卑而不敢言言之而不能上達上達而不見
信欲自為之備則犯分越禮職微力薄不能申明而獲
罪不為之備則禍於旦夕而身與國亡虚負不智不忠
之恥徒魚肉於梟獍虎狼之口於斯時也危乎艱哉唐
明皇享太平三十年恃宴安縱淫逸惡直言疎斥正人
[010-9b]
寵悅媚耳目逢迎詭隨之姦邪䧟身於聚麀肆人欲而
絶滅天理安其危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而不恤喪心若
是足致亂亡明智忠愛之心曷勝憂懼悲夫天奪其魄
降天帝之尊崇而親接糞穢虧日月之光明而喜愛螢
燐豢豺狼犬豕為麟鳯納侮招凶梟喙一鳴河北二十
四郡土崩瓦裂披靡而從賊平原以塊爾孤城無山河
之險固無甲兵之堅利犄角常山拒賊鋒綴賊後使賊
不敢長驅而西庶幾京師得為緩禍平賊之計深明逺
[010-10a]
慮忠勇精誠照青天貫白日數千載而下想見風采凜
凜也後之有天下者莫不欲臣下之死節於我激勵孱
懦然則平原之廟貌血食終天地而不廢爭光日星可
也為人臣而忠於君來守是邦聞魯公之風宜如何哉
百年以來廟火于兵故基斷碑埋沒于荆棘瓦礫至元
乙酉知州劉某下車未幾詢訪陳跡力起祠宇賢矣哉
侯之處心也人之修已臨政即其尚慕崇敬者觀之則
其人可知也狄梁公毁淫祠千七百所而立大禹伍員
[010-10b]
之祠乃知忠義尚賢之心千萬世一心也劉侯前知蔡
州魯公死事之地而廟像焉始終惓惓於公之節義尚
志者能已於言乎故書
   汴州二賢堂記
金眞祐五年夏五月滏陽黄冠師威儀薛正圓坐遊於
趙禮部閑閑公家公葬之汴之東城作文以祭納銘於
壙厥後其徒韓忠誠徙葬於其鄉至元某年道士某等
立祠於州之天慶觀而像事之以閑閑公金國高年之
[010-11a]
元老待正圓最深故以閑閑中堂而正圓侍坐扁其堂
曰二賢且慮後人莫知二賢之為誰來徵言以識其姓
名竊嘗聞我先人之言曰大定二十五年廷試天人相
通汝祖閑閑是歲同榜登第以是思之同年家之情好
分義吾鄉之尚賢樂善二賢之文德人品俱不可辭閑
閑之聲稱有耳者皆知之正圓以野服黄冠得與為友
生前身後親厚若是則其人可知矣天慶宮正圓受業
之所閑閑之里門鄉井二賢精爽吾知其眷也必矣矧
[010-11b]
道人庭宇松竹交蔭香火清深終日無履聲雞犬跡實
足以栖神妥靈若以閑閑銘威儀之壙祭威儀之靈二
篇之文刻於石則二賢堂之為誰顯煥暴白於千世矣
奚待俚言之為贅某曰我乞言於子如子之說則記已
竟矣謹受敎
   胡氏别業記
彰德西南迤邐崗阜去城僅一舎村曰王佐一水西來
曰羑水東過羑里之庫去去漸下智者鑿石為渠又因
[010-12a]
其勢之趨下奔湍宂石為坎深尋丈圓徑倍焉注落觸
激以轉水磑晝夜麵麥十餘斛雖夏秋霖潦不為害少
西二百餘步復鑿立一磑之巧猶天成渠湄樹林陰翳
屋宇籬落如畫鷄犬鵞鴨不勞飲飼而鮮澤肥腯問其
主人之姓居者曰此胡氏之别業也胡氏世為隆慮農
家近世子孫名全者潛德不仕徙其家安陽其子元大
名府開州酒稅醋三務提領壽七十五終于府郭南之
私第元之子名允中字信卿皆遷葬於安陽王家崗讀
[010-12b]
書幹局累監倉庫務閒暇以才慧營生理故成此業一
木石一塼甓皆手自移植雖巧匠良工弗若也余駐馬
久之計其功不二十年不可完問之則果然有子男五
人長曰長安今為河間景州判官次曰長慶曰進德曰
水兀曰山兀俱讀書嗚呼世衰俗薄雖農家亦皆滅裂
鹵莽有種木者共笑以為迂務口舌趨近利鬻風賣雨
踏虚駕空知有今夕而不計明晨者皆是也背鄉井棄
墳廬弗恤也苟可以得溫飽則就之人反以為智權若
[010-13a]
允中之用智勞力能為世之所不肯為不趨末不妄求
不欲速不求近利坐遺子孫以長樂久安之業可尚也
夫子孫遵守而不失百世富安可卜也抵暮入城翼日
語諸親友或曰是不可以不記貽胡氏後使知其祖考
之賢余應之曰可某年月日書
   靜勝堂記
宿州公廨後圃連北城城高數仞直後圃雉堞因城築
土方數畝當火雲赤日退食登覽向明俯臨民居市井
[010-13b]
里巷車馬喧闐背倚軒楹城下長洲芰荷鷗鷺龜魚川
泳雲飛左顧右盼阡陌村落山阜如畫不知人間之有
酷暑月建之當長夏帝炎帝而神祝融也堂曰靜勝命
名者良有旨哉升兹堂也熱已無有何以勝為人於養
心無學致疾而不知疾之所由生人之制心最難者靜
靜則清涼最喜者動動則煩燥煩燥則雪樓冰殿不能
解晝夜十二時心無時而靜飲食中亦動夢寐中亦動
才者汲汲於功業貪者孜孜於財利烈士屑屑於名譽
[010-14a]
誇者皇皇於權位處州縣而慕府郡守一郡而慕臺省
居人臣之極貴不得於君則熱中朝廷急於得賢甫霑
一命而望為宰相者皆是也萬思千慮如沸羹如烈火
如銛鋒如悍馬聖訓所謂人心惟危者數千年後其言
愈信命斯名者欲使後人各安其分思不出其位息妄
想之紛擾澄淵涵蓄恪居官次明恕生民之利病詳察
田里之休戚一夫失所畏懼慄慄不冬而寒外熱奚足
勝哉某年月日某官復新楹宇軒户請記於余老謬妄
[010-14b]
意如此未審扁門者為何如登兹堂者為何如
   叢桂堂記
墅業則連阡陌篋笥則金玉滿堂謂之慶門可乎此富
室也非慶門也高楹甲第車騎塞閭身居大官勢可炙
手謂之慶門可乎此貴家也非慶門也所謂慶門者富
與貴不與焉圬者王承福之言曰吾操墁以入富貴之
室有年矣有一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
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其隣曰身死其子孫不
[010-15a]
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以是觀之其可因一時之
富貴而遽以慶門為許乎必也子孫繁衍盡事親敬長
之職靳靳則保家超卓則亢宗孝弟婣睦才能問學處
鄉里稱善人入仕途為名士廣前人之聲副高明之志
是以謂慶門吾鄉富貴之家不啻千百可以慶門目之
者吾於蓋氏見之矣蓋公為總府經歴官披荆剪棘撫
瘡摩痍化相殘為同井易草芥為桑麻以功以德富與
貴固所宜有子六人珠明玉立蘭薫桂芳承義方之訓
[010-15b]
克自抑畏經歴君歿迨今將三十年友愛融怡與君在
無異内外族屬百口大小無間言凡九世遺業不唯不
敢失墜而又增廣焉𤣥曾孫男女三十餘人然則蓋氏
之慶如火始炎泉始達焰焰滔滔其可量也哉六人長
曰居敬字立甫次居正字元甫次居仁字義甫次居簡
字行甫次居寛字德甫次居實字誠甫元甫起堂於其
第手足宴集不肖亦在席酒酣仰而視相顧而樂舉杯
見屬曰吾兄弟輩固不能遂先人責望之心然堂構前
[010-16a]
業日愼一日常恐弗能光昭先人之令德所以成此堂
者非止於娛悅妻孥誇耀閭里偃息此身而已也歲時
伏臘聚宗族於斯會昆季友朋於斯誦常棣之詩歌鶺
鴒之章篤孝友而厚親愛毋胥逺毋胥怨以棣華相輝
為可重以玉帛財利為可薄使世世子孫毋改此轍此
樹堂之志也願命之以名誌之以文庶幾不墮其成言
僕不敏請以誠吿賢昆仲之相友愛以古人自期以今
人薄惡紛競為戒誠發於中陰相於神明故能同心之
[010-16b]
言如蘭桂之馨聲相應氣相求急難相救助如林桂叢
蘭之相蒸潤足以照映一時而流芳百世然則揭曰叢
桂又奚若僉曰唯命於是乎掇前賢觀物之餘議感叔
世天倫之衰薄紀蓋氏賢父子之實迹而為之書
   董氏遐觀亭記
去藁城西北三分舎之二村曰大張沃野平豁稼肥木
茂聚落如畫居民熙熙仰恒山于雲端來滹水于天際
郎中董公彥才别墅在焉築亭水湄徵名友人胡某扁
[010-17a]
之曰遐觀因求立名之義曰何謂也曰此吾友顧瞻之
間胷中之至樂因名以形容之奚問為是地也當戰國
之際而為燕趙之郊中山九門如指諸掌孰勝孰負一
得一失及其智力俱困折而入秦秦不能有復歸諸漢
漢于恒山為王國為名郡犬牙相制小大不常陵夷至
于魏晉朝漢而暮趙晨燕而夕秦暫一于隋而又為唐
所有安史一亂而藩鎭以終五季之末巖然而城淵然
而隍變為遼宋之疆場再變而為金元氏之中土甫百
[010-17b]
年而今為我朝之郡邑上下三千年之事歴歴在目前
人陳迹煙飛雲散城郭山川按圖可攷長空鳥沒消沉
萬古登兹亭也豈非遐觀天地古今之變歟自吾友爲
鄉之奇童子以迄于今為名卿為材大夫歲未五十周
前日某氏之第而今為某氏之園嚮也某氏之圃而今
某氏之阡登兹亭也豈非遐觀百年盛衰鄉邑閭井及
吾一身之變歟春萌夏葩秋實冬荄蠶月條桑剥棗納
禾入此室處曰為改歲兹非遐觀農事氏勞四時之變
[010-18a]
歟亭臯之下通道京師車馬絡繹南去北來增職拜命
忻忻以趨貶竄降逐慘慘而還兹非遐觀仕途得喪之
變歟外觀物變之無窮内觀此身之可驚景觸于目理
契于心視窮達為一致閱古今如旦暮當其闤闠喧闐
人事紛擾躍馬横䇿一臨兹亭負手放目靜觀返視戰
紅塵爭白日皇皇汲汲蟻聚羶蠅聚血龍隆昏耋進不
知退甜不知恥者為何如哉凡君子處已觀物惟靜也
故能見百動之得失惟遠也故能辨百物之紛殊古人
[010-18b]
所謂已在堂上而能辨堂下之人睫在眼前反不能見
此遐觀之義也吾友性靜而識遠故以是言之彥才曰
名義昭矣吾心喻矣吾亭之記畢矣問一得三請識諸

   籍君玉主簿東軒記
前主武安簿君玉籍公中年以來優游鄉里角巾私第
築屋于堂左而三楹焉楹為懸軒開豁爽塏去市井不
遠而喧閧塵坌不能凂軒下植小花草數本砌外穿井
[010-19a]
引水圃蔬雖隆冬青潤可愛短垣僅隔雞犬求其所以
不崇墉之意當其陽旦陰伏煙収雲斂朝氣清爽主人
晨興東坐游目或澗溪而屋或高原而耕雞鳴犬吠煙
火籬落相接負城花柳村墟之外日光天際紅翠照映
諸峯屏立一重一掩莫能形狀諸峯巍然矗空若青芙
蓉峯顚雙浮圖僧宇明滅乎其下峯名紫金迤邐而南
如萬馬奔突之狀者不可勝數歲已卯余罷官來歸主
人置酒觴詠于軒下酒酣衆賓歡適舉酒見相屬曰吾
[010-19b]
鄉嘉山水在在如畫然城居者不得見負郭卜宅者多
不巧遇萬一巧遇而背山起樓者十常八九籍君此區
結廬人境而坐享山林丘壑之供又能閒適笑傲與佳
客共之子能無一言以誌之余應之曰紀事責實而立
名欲清衆美畢具而一辭不能罄使聞之者企慕而欲
一來見之者坐賞終日而不忍去然則扁曰東軒因以
為主人之號異時與東山東野東里東臯子同得名于
後世未必不自此軒始皆曰可請為之書
[010-20a]
   楊子忠潛齋記
洛陽隱士楊庸子忠先生以德以學特詔起為孔林敎
官先聖羣孫顏孟諸孫問道講經於席下先生發明聖
學躬行聖道盡革近代章句文詞之弊學者亦洗心易
慮薰沐漸摩童子冠者各知學之小大道之本末復洙
泗之正亦不復有權謀功利之念歲月既久告老還鄉
井結廬於洛南名其齋曰潛凡敬慕先生者怪而問之
曰潛之為言在易在詩其義昭昭先生之盛德升聞大
[010-20b]
名滿天下江湖流而日星垂雖欲潛得乎先生曰非是
之謂也吾欲潛心於聖學者也難者又曰先生之謙退
不足不知老之將至則可若夫先生之於學自總角而
至於今七十年矣無書不讀必探其原無義不究必洞
乎底炫爛乎春華成結乎秋實目擊道存聲入心通無
事於潜紫山野老聞而嘆曰學者之知先生先生之自
處兩盡其美然睿聖武公作抑之詩於年九十有五聖
賢之於學死而後已天斯須而不行則不天地斯須而
[010-21a]
不生則不地修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德不修學
不講孔子以為憂韋編三絶尚有假我數年卒以學易
之嘆先生可為斯世之師也歟剽竊涉獵欺世盜名聞
先生之言過先生之齋必將有所興起有所慚愧而自
失焉者毋以先生之言為過自抑畏夫人才有自足之
心則不進而日退曾子易簀曰啓予足啓予手吾今而
後知免夫故前賢乃有蓋棺事乃定之說行百里者半
九十里之喻吾將以先生為法先生以書來求言敢以
[010-21b]
鄙辭復
   泗水縣重建廟學記
天下之治亂係乎人材之賢不肖人材之賢不肖係乎
學校之廢興學校之廢興内則係乎京尹外則係乎守
令故曰守令賢則主德宣子游之治武城使君子小人
皆知學故君子知愛人小人則從化而易使在位者愛
民市井田畝雍煕而從化非太平而何太平則天地位
萬物育所以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然則學校之
[010-22a]
所係豈細事歟中統建元遐荒異域奉表上章皆成文
理朝廷始重儒學列位雜以儒者荒域小邑皆立孔子
廟興舉學校尊師重道人材輩出泗水縣去曲阜不兩
舎洙泗遺風人易從化廟學荒廢至元癸未縣令李某
前令喬某同心協力即其故基剪荆棘拾瓦礫聖宇講
堂前後具備邑人僉曰二賢宰化民成俗之意不可不
刻石以書其美憲司提舉學校故來徵言不敢以不敏
辭因勗之曰經不云乎雖有嘉肴不食不知其味也雖
[010-22b]
有至道不學不知其旨也學既立矣主善者可無人焉
鄉人子弟之俊秀者惡可使之止於胥史而已耶即今
内外要職之人材半出於東原府學之生徒豈非明效
大驗歟某曰唯謹受敎不敢失墜請文諸石
   亢宗堂記
古之立德立功非仁無為非禮無行一於修身而無愧
一以冀子孫之賢明為子孫者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其
於繼志述事宜如何哉不能立身行道光顯祖考𢎞大
[010-23a]
門閭自視此身若無所容於天地間是之謂大孝彰德
總府知事魏憲作新私第北堂落成聚親友而宴飲酒
歡適舉杯來前曰户牖固卑陋門楣名扁以識記以戒
誨願先生一言乃書曰亢宗酒數行復為之請曰先生
光寵蓬蓽何幸如之不敢以煩瀆逃罪願文其名義書
於屋壁朝夕起居以為座銘惟先生可否之余應之曰
以足下卓然自立不輕賤其身不辱其親不負前人高
門之望又有以光大之既能庇宗又能亢宗故以云雖
[010-23b]
然古人有言曰興衰慶弔相倚伏足下既能榮其祖宗
當思所以成就之不易居仁由義恒以行百里者半九
十里警戒無虞德垂後裔不聞圬者王承福之嘆此明
名堂之義也某曰謹受敎某年月日書
   韓氏遵誨堂記
題遵誨之堂者記銘箴贊序說詩什盡文體之變韓氏
賢父子昆仲之言行嘉美者揚譽具備舉陳言往行惡
為戒善為法比類發興横竪立說周折詳盡至於辭藻
[010-24a]
之情實華麗簡潔豐贍奇澁平易疊見層出可以光史
䇿而寶家藏者無一不有殿衆美而為言者不以艱哉
修前轍則贅出新意則鑿不贅不鑿請為諸作者之辯
大率諸人稱韓氏之孝循文解字致辭於遵之一言夫
依循奉行之謂遵父母之命依循奉行謹勅之士皆能
之又舉不孝之惡行以證明之何期韓氏昆仲之淺也
不孝之惡行尚忍言之哉孟子稱虞舜曾子之孝何嘗
舉凶人以為諭也通甫昆仲謙以自牧以行顧言名堂
[010-24b]
以遵誨可謂取名也廉矣視彼以孝自負大書門楣曰
榮親曰萊衣者為何如哉孟子曰舜由仁義行非行仁
義也父母之垂訓也其辭有限而人子之行已所遇之
時所處之地萬變而無窮有是訓則遵之無是言則恣
我而為之朝守暮畔一是一非吾觀韓氏昆仲之履踐
不若是之區區也平城府君吾不得而見之矣通甫君
美行平城君之遺體性情氣質如以燈傳燈不誨而同
不遵而行奚必以是而為多哉二賢知孝之時中離之
[010-25a]
而不為畔合之而不為守知孝之權在虞舜則為虞舜
之孝在曾子則為曾子之孝在我則有我當為之孝然
則名堂之義豈非思親自謙之一誡辭耶所以為諸公
之辯者若是未卜諸公洎二賢之心又以為何如也不
然古人事親之陳迹經傳孝弟之緒言二賢飽聞而熟
見之又何待我輩之復舉
   鄭千户棣花堂記
甚矣風俗世變之移人斲喪其良知良能之善性而不
[010-25b]
知愧悔也孩提之童莫不敬其兄愛其弟此不學而知
不習而能者也僕自改職户曹天下詞訟郡縣不能剖
决者聚至乎部因以聽斷而觀四方之風大抵析家貲
而昆仲相怨仇相詆訾辱及其先世而不可道者十居
八九諸侯之家為尤甚更甚者父母俱無恙昆季求析
居父母不以為怪六親不以為非守土有司不以為罪
抵官健訟連月蔓歲達部及省公斷弗服必至唐突而
後已吁於斯時也不為風俗移而能怡怡同處者良可
[010-26a]
尚已元州鄭氏在本土為巨族我朝革命元帥公諱某
者以雄武起鄉里歸命後鄉民賴以全活者不勝計以
功以德子孫得世其爵元帥公生子某某今為某官某
官小大骨肉凡數百口同居四世中外無間言侍衞親
軍千戸職當扈從起第於京師思其同氣各以從仕而
不能相合名其堂曰棣花蓋其友愛之篤懼其跡逺而
情疎歲久而或忘庶幾起居坐卧見其參前而隨於後
也使手足間之敬愛日厚沒身而不衰焉是以鄭氏篤
[010-26b]
行純至上達宸聰時人榮之千户之友侍衞萬户府從
事王某晉卿同僕來登是堂謂僕曰交友之義惡則諫
止之遷改之善則贊成之揚譽之惡弗能諫善弗能揚
奚以友為子何惜數語不以識之使起堂之意不揚且
無以遺訓後人僕應之曰聖人人倫之至也堯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傳曰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又曰孝弟之
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鄭氏慶門賢昆季都
元帥為國死事友愛復如是宜其虎符恩諭登壇典郡
[010-27a]
一門十餘人子孫繁衍𢎞彰祖業實旣立矣何以文為
雖然古人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又於几杖盤盂皆有
銘恐其為善之志有時而或替也堂之有記因以自警
惡得而廢之哉誠能以聖賢友愛之行日注乎心見於
行事世變風移之惡不接乎耳目以鄭之先世家法餘
澤傳及其身及其子孫及其無窮世世守之而不變化
鄉邑而及天下通神明而光四海安知不自此堂始主
人起謝曰記文已竟請刻諸石而銘諸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