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232 東萊集-宋-呂祖謙 (master)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萊别集卷十六   宋 吕祖謙 撰
  師友問荅
   與朱侍講荅問
    太極圖義質疑
 無聲無臭而造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系焉
太極即造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也恐多系焉兩字
 所謂一隂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
[031-1b]
 命之道也動而生陽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
 資始也静而生隂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
 性命也
以動而生陽為繼之者善静而生隂為成之者性恐有
分截之病通書上云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
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却自渾全
 太極道也隂陽器也
此固非世儒精粗之論然似有形容太過之病
[031-2a]
 太極立則陽動隂静而兩儀分
太極無未立之時立之一字語恐未瑩
 然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禀不同所謂各一其性
 也各一其性則各具一太極而氣質自為隂陽剛柔
 又自為五行矣
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禀不同所謂各一其性則只
說得氣禀使果識所謂各正者則人物之分必不至混
然無别矣下文所云則其所謂生之謂性者語雖似而
[031-2b]
意差此則立義甚精
 公都子問性無善章是乃仁義禮智之具乎性者也
 性之中有是四者而已有外則非天心矣
此章所謂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鑠如
陵鑠之鑠盖言仁義禮智非自外来加我實我所固有
也性之徳也若云性之中有是四者而已有外則非天
心矣恐與文義不相恊
 富嵗子弟多頼章口耳目麗乎氣故有形者皆得其
[031-3a]
 同而心則宰之者也形而上者也故其所向者反隔
 於有形而莫之能通反躬而去其蔽則斯見其大同
 者矣
推其所以然則固如此然孟子之意恐只是舉口耳目
同然分眀處使人自顯推隠反求其心之所同然耳
 牛山之木章自旦而往其晝之所為則無非害之者
 矣
解旦晝文義恐費力旦晝猶俗語所謂朝日云爾
[031-3b]
   已上並孟子
中則無不正仁則無不義此語甚善但專指中與仁為
静却似未安竊詳本文云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
静是静者用之源而中正仁義之主也
 五行順施地道之所以立也中正仁義人道之所以
 立也
五行順施恐不可闕/以地道言之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亦似不必加中正字立人之道統而言之仁義而已自
[031-4a]
聖人所以立人極者言之則曰中正仁義焉文意自不
相襲
 □者陽之動也○之用所以行也□者隂之静也○
 之體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之根也
 無極二五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之語恐不當用於此
 非中則正無所取非仁則義無以行
未詳
[031-4b]
 陽也剛也仁也□也物之始也隂也柔也義也□也
 物之終也
後章云太極之妙隂中有陽陽中有隂動静相涵仁義
不偏未有截然不相入而各為一物者也此語甚善似
不必以隂陽剛柔仁義相配
   中庸集解質疑
自其天地之位而以中言之自其萬物之育而以和言
之區别固未有害也深觀其所從來則天地之所以位
[031-5a]
萬物之所以育盖有不可析者子思曰致中和天地位
焉萬物育焉龜山曰中故天地位焉和故萬物育焉參
觀二者之論則氣象自可見矣與孟子論始終條理
似不類知之在先然後行其所/知以終之此自當剖判
中庸不可能一章章句可疑䖏恐是立語太髙如有能/斯有為
之者則與/道二矣不可以為道其末云然則道終不可為乎曰
自道言之執柯伐柯猶以為逺也自學者觀之則所謂
求仁者其可廢乎如此說破却似無病
[031-5b]
鬼神之為徳鳶飛魚躍兩章平處看未出却望批教
逹道逹德兩章細讀婺本文句有脱漏不相屬處誠如来
諭但困而知勉强而行勇也殊未能達如湯天錫之勇
曽子孟子所謂大勇豈困而知勉强而行者乎如學而/知之利
而行之也似未安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此則有輕重中/庸論智仁勇摠結之曰三者天下之達徳恐不可分輕
重淺/深也
至誠無息解云誠自成也非有假扵物也而其動以天
故無息前此盖疑而其動以天一句下文云無息者誠
[031-6a]
之體也不息所以體誠也既曰無息者誠之體則其動
即天也若下以字則已是不息所以體誠矣
不尊不信一章經文云下焉者雖善不尊龜山解云三
代而下卑陋而不尊卑陋二字恐與經文善字相妨若
改定云三代而上逺而無徵三代而下近而不尊頗似
穩當如漢人所謂親見揚子/雲狀貎不能動人之意
   荅朱侍講所問
 子在川上范内翰記程子之言指此逝者為道體龜
[031-6b]
 山以不逝者為道體同異如何
龜山之論疑未完粹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貞也所謂道
體也若曰知逝者如斯則知有不逝者異乎此是猶曰
不已者如斯則知有貞者異乎此其可乎
 脩道之謂教自明誠謂之教兩教字同否其說如何
 眀道伊川說脩道自不同吕楊游氏皆附眀道説古
 注亦然但下文不相屬又與眀誠處不相貫不知如何
脩道之謂教設教者也自眀誠謂之教由教以成者也
[031-7a]
教字本同但所從言之異耳天下皆不失其性則教不
必設道不必脩惟自誠眀者不能人人而然故為此脩
道設教然後人始得由此教故自眀而至於誠也使道
之不脩設教有所偏則由教者亦必有所差安能自眀
而至於誠乎二程諸家脩道之説或主乎設教或主乎
為此而設教如言已失其本性故脩而/求復之此言為此而設教其歸趣則一而已
 中和之中與中庸之中有同異否遺書十八卷所謂/中之道與在中之
 義何/别
[031-7b]
中和之中以人言也喜怒哀樂之未/發就人上說中庸之中以理言
綂論中/之道遺書所論在中之義盖當喜怒哀樂之未
發此時則在中也
 參前倚衡指何物而言
誠之形行之著也
 艮背之指在學者當如何用
艮背之義在學者用之莫若止其所有所止則外物之
交乎前不能止之故夫子釋彖之辭不曰艮其背而曰
[031-8a]
艮其止其意可見
 仁字之義如何周子以愛言之程子以公言之謝子
 以覺言之三者孰近程子言仁性也愛情也豈可専
 以愛為仁又曰或謂訓人訓覺者皆非也然則言愛
 言覺者皆非耶孟子曰仁人心也前輩以為言仁之
 切無如此者其說安在且程子以爲性孟子以為心
 其不同者又何邪
指其用則曰愛指其理則曰公指其端則曰覺學者由
[031-8b]
此皆可以知仁若直以愛以覺為仁則不識仁之體此
所以非之孟子曰仁人心也此則仁之體也程子以爲
性非與孟子不同盖對情而言情之所發不可言心如/遺
書所謂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不曰自心之有動者謂之情程子之言非指仁之體
特言仁屬乎性爾有未是䖏望/一一指教
又夷齊之逃盖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平日規模自如此
此所以為聖之清也程子之言秪是平論事理耳
太伯端委以治吳則斷髮文身自是仲雍事蘇氏所
[031-9a]
引漢眀帝唐𤣥宗却不相當詩稱王季因心則友則友
其兄推此心也太伯而不去王季必有所不敢居矣眀
帝𤣥宗則以位爲樂者也東海王讓帝方晦迹以避猜
疑決無推挽不容釋之患又何煩髙舉逺引乎
富而可求一章舊從上蔡說近看伊川經解為長盖上
蔡以命言天下之士徒能言富不可/求夫子則知真不可求伊川以義言聖人
分上固不必論命也
將堯舜事業横在胸中此傅說所謂有其善者也孔子
[031-9b]
夢見周公則心潜誠篤寤寐無間者也
傳不習乎恐秪是不習而傳與人盖三者皆是與人際
接之事知用之難而懼動之差曽子用宻察之功也
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其有所試矣在事不
在己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言三代之俗毁
譽皆由直道亦未嘗以己參之也夫子傷當時毁譽亂
真故示之以吾心而復慨然懐先王之舊俗也不言毁
者盖如易象舉上文包下句以譽包毁語勢當然只語/勢當
[031-10a]
然便可見元者善之長意但拈出則/味却薄盖矢口自如此不是特地也班固歸於上之人
推本而言亦在其中苐章指未必如此
脩道之謂教依吕楊說甚穏
仁說竊謂已分上功夫與語學者不同精講眀辨剖析
毫釐闕/不留一字之義此已分上功夫也若語學者聖
賢門中多是指示下手處或拈出親切處鮮有正言其
體者所謂輔之翼之使自得之也命辭立言欲使學者
有所向望大是難事固有立言者所見本不差秪縁未
[031-10b]
熟到得流布語下生病者多矣此易傳所以不輕出
改定仁說比去嵗本殊完粹言仁録所疑如論未知焉
得仁等處科條極精宻又所云思慮語言躬行皆不可廢
但欲實到即須躬行非是道理全不可思量講說此誠
不可易之論深中談𤣥之病然闕/   却有懲創太過
處凡言仁録中仁道無窮非思慮言語可盡之類固有
過髙處恐不必例看疑之𠖇然莫覺悚動乎中之類非
指言仁體似不必疑之盖無所歸宿則誠不可若所謂
[031-11a]
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固有非言語所可盡者也以覺
為仁則誠不可若所謂天民之先覺固非覺字不道著
也大抵論學之難其髙者其病墮於𤣥虚就平者其末
流扵章句校二者之失髙者便入於異端平者浸失其
傳猶為勤訓故惇行義輕重不同然要皆是偏耳如寄
示諸說固足以深捄窮大失其所居無所倚著之病然
天下事未甞無對懲創太過獨不思倚著之病乎執中
之難深願體之五六年每見誨示下而復髙髙而復下
[031-11b]
非飽經厯真切磨何以臻此用功之實進徳之新於此
可窺然惓惓之意猶謂要必中立不倚則慮所終稽所
敝無傳習之舛不識如何
鼂景迂其學固雜然質厚而句法少穿鑿可取者固多
也大抵比方前輩議論雖各有疵然要可養忠厚革囂
浮自當兼存也
   又詩說辨疑
思無邪放鄭聲區區樸直之見只守此兩句縱有他說
[031-12a]
所不敢從也論語集注解思無邪一段雖説得行終不/若舊説之省力至於放鄭聲一句决與鄭
漁仲之説/不可兩立横渠謂夫子自衛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衰三桓僣竊自太師而
下皆知散之四方聖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若如鄭漁
仲之說是孔子反使雅鄭淆亂然則正樂之時師摯之
徒便合入河入海矣可一笑也集傳所以誤取渠仲與
石虎語雖無復君臣之禮然麤樸愚戅終是愛君今北
人痛惜親戚之不可捄藥其語往往似罵其實愛之切
[031-12b]
也忽是正嫡又資質愿善國人深憐之故刺如是之多
不可作欺善怕惡看也宋玉登徒子賦用遵大路之語
左傳韓起解褰裳之義均爲他書之引詩者也皆非詩
之本説也今集傳一則采之一則以斷章而棄之謂韓/起之
言非詩之本説則登徒/子賦亦可如此說也無乃猶以同異為取舍乎此却
須深加省察若措之事業如此則甚害事也或喜漁仲
之說方銳乞且畱此紙數年之後試取一觀之恐或有
可采耳
[031-13a]
   與張荆州問論語孟子説所疑
 十世可知章若夫自嬴秦氏廢先王之典而一出
 於私意之所為有王者作其於繼承之際非損益之
 可言直當盡變革之宜而已低字者並/南軒本說
以大闕/觀之因時㑹通以行典禮其損其益百世可知
也或少潤色之或盡變革之盖莫不在其中矣恐不必
特然拈出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章不以其道得處富貴則不處
[031-13b]
 不以其道得去貧賤則不去
恐於本文未恊
 朝聞道章聞道則不忍斯須而離於道安常順理雖
 夕死可矣
伊川曰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辭義最
完若謂安常順理雖夕死可矣聞道者固如此但於文
義為不恊似是懲艾異端了此一大事之說故發此義
然深味伊川之語自與異端驚怪超悟之論判然不同
[031-14a]
自不必懲艾也
 能以禮讓章謂雖繁文末節具存而躬率者不先則
 其本既亡矣而何以謂之禮乎
上篇所云為禮而不敬臨䘮而不哀則其繁文末節雖
多亦何以觀此語却穏盖就其人分上説既不知本則
所爲無非繁文末節也若施之於此章則似未安此章
之意恐是不能以禮讓其本既亡矣則其為國也将如
禮何禮未嘗亡也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故也
[031-14b]
 宰予晝寝章而又謂今吾於人聽言觀行而勉之以
 改是
於予與改是盖言因宰我而改此觀人之法所以深厲
之也若曰勉之以改是則文意似不平直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章曰性又曰天道者兼體用合
 天人而眀之也
自人言之則曰性自理言之則曰天道天人本無二然
有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焉所以合天人而眀之
[031-15a]
也謂之兼體用則未安以性為體而以天道為用可乎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章二子者於其所為胷中休休
 然初無一毫介於其間亦率夫天理之常而已
惡惡之心所過者化無復凝滯盖其所惡在事不在己
怨之所以希也然當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之時恐
難以胸中休休然形容之盖隂陽慘舒各有氣象如雷
霆震擊固隨即開霽然雷霆只可謂之雷霆不可謂之
春風和氣也夷齊之惡惡固皆天理然終是有聖之清
[031-15b]
意思必如孔子乃可謂之率夫天理之常也
 孰謂㣲生髙直章乞醯之事若不失扵欺偽則失之
 於姑息
恐只有委曲姑息之病
 巧言令色足恭章是皆常人之所安行而不以為耻
 者
此句待世太輕巧言匿怨之類常人固多不免然其間
豈無知其非者但為已不切視之悠悠不以爲耻耳闕/
[031-16a]
 之以常人所安行則不可
   已上並論語
 中也養不中章開其眀而祛其惑
此句已涉教恐當刪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章大人能反之者也所謂自明
 而誠者也若夫上智生知之聖則赤子之心元不喪
 失所謂自誠而眀者也
大與聖對言之則有等級若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徳與
[031-16b]
日月合其眀則非聖人莫能與此盖自充實輝光以上
皆可通謂之大人也謂之不失赤子之心則反之而
不失者與元不喪失者皆可包矣恐不必區别闕/
 君子深造之以道章資者慿藉據依之謂闕/
資固為憑藉兼資養資用之意其義乃完闕/
 仲尼亟稱於水章然則其在人也本安在乎仁是也
著書與講説不同與學者講說以此指示之可也若解
釋此章則似不須推至此止就本文發眀使其玩索為
[031-17a]
善若引而伸之太盡則味薄而觀者不甚得力語孟解
中此比頗多姑舉其一爾
 詩亡然後春秋作章春秋作於隠公適當雅亡之後
 故曰詩亡然後春秋作
文定之說頗似費力變風訖于陳靈至孔子之時詩之
亡乆矣其曰詩亡然後春秋作盖指筆削春秋之時非
謂春秋之所始也詩既亡則人情不止於禮義天下無
復公好惡春秋所以不得不作歟
[031-17b]
 君子之澤章小人對君子而小者其在上爲政亦未
 嘗不流澤也
善之薫陶惡之汙染流芳遺臭皆不能遽息觀紂之俗
至康王猶未殄則小人之澤五世而斬者可見矣小人
正是與君子善惡相反者恐非對君子而小者也
 逢䝉學射於羿章程子曰孟子取庾公之斯不背師
 之意然人須就上理㑹事君之義當如何然則果何
 如哉盖亦曰審其重輕而已矣
[031-18a]
按遺書此段闕/戒人尋枝摘葉言孟子只是取庾公之
斯不背師之意人却節外生事須就上理㑹事君之義
當何如盖戒學者不領本意而展轉滋蔓也上下文極
分眀細讀可見
 君子所以異於人章人而妄則何以異於庶物哉此
 非疾而詆之之辭言其理然也又曰而横逆之至則
 非所患也雖非所患然自反之功則無窮也
此章所云如此則與禽獸何擇焉於禽獸又何難焉雖
[031-18b]
非疾而詆之然所謂并秋殺盡見者也如有一朝之患
則君子不患矣意盖在上文謂若有前面許多功夫到
得非仁無為非禮無行地位則雖横逆之至非所患矣
所謂旡妄之疾勿藥有喜也大意欲學者移畏外患之
心而篤志於内脩耳恐不須添雖非所患然自反之功
則無窮也兩句
 堯舜與人同耳章聖人雖獨盡其道而立則俱立達
 則俱達未嘗不與人同也故曰堯舜與人同耳
[031-19a]
闕/
[031-20a]
 
 
 
命而已矣似未親切如孟子論三子不同道其趨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仁字上更難添語言若云一者何也
曰由仁而已矣則可乎
 萬章問伊尹章謂非予覺之而誰者非不讓也理固
 若是也又云謂以堯舜之道要湯者言伊尹行堯舜/之道而湯往致之耳非伊尹有要湯之心也
[031-20b]
 若行道扵此而要君之聘/於彼則豈所謂道者哉
理固若是然亦有任之意
因其問伊尹以割烹要湯故告之以伊尹所以致湯之
聘者非割烹也乃堯舜之道也政如子禽問夫子至是
邦必聞其政求之與子貢告以夫子之求之其諸異乎
人之求之與同意曰要曰求皆因問者之辭指之使知
在此不在彼爾以意逆志讀之自可見不須更辨伊尹
有心無心於要也要字文義謂湯往致之亦頗費力
[031-21a]
只是伊尹以堯舜之道自致湯之聘非枉已有求也
 伯夷伊尹栁下恵章於惡聲惡色視聽不加焉則其
 立心髙而守已固矣
伯夷聖之清者也立心髙而守已固恐說得頗輕
 又云雖然以三子而論之伊尹其最髙乎故於伯夷
 之風則以爲聞之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於栁下恵
 之風則以為聞之者鄙夫寛薄夫敦而獨不言伊尹
 之風所被者廣也
[031-21b]
三子似難分髙下伊尹得時得位澤加於民所被者廣
故獨不言風耳
 萬章問不見諸侯章禮之所以謂之門者以其節之
 不可越也
以君子所出入故曰門若謂節之不可越則說禮之防
亦得
 告子湍水章惟人得二氣之精五行之秀其虚眀知
 覺之心有以推之而萬善可備以不失其天地之全
[031-22a]
 故性善之名獨歸於人
自有以推之而下皆是推擴功夫所以盡其性也此章
方論性善恐未須說到此下文又云人之有不善何也
盖有是身則形得以拘之氣得以汨之欲得以誘之而
情始亂情亂則失其性之正是以為不善也亦似未該
備品物流形參錯不齊亦或有得氣之偏駁而不善者
但其資始者則無不善耳
 告子生之謂性章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以言夫各正
[031-22b]
 性命之際則可也
物與無妄所謂各正性命也告子生之謂性之說恐只
說得氣禀使果識所謂各正者則人物之分必不至混
然無别矣下文所云則其所謂生之謂性者語雖似而
意亦差此則立義甚精
   荅學者所問時為博士/
 多士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
此恐是脱簡
[031-23a]
 吕刑簡孚有衆惟貌有稽無簡不聽簡或以為簡核
 或以為簡牘
恐是簡牘大抵治獄案牘要得著實使衆人孚信必須
察言觀色稽之於貌然後得其實苟無案牘之眀驗
則不敢聽所以畏天而不敢易也
 至徳以為道本與崇效天卑法地相類如何
至徳以為道本乃所以為道之本也若曰至徳乃道之
本則非
[031-23b]
 信近於義如蒲人之盟不必復也厯位與王驩言非
 逺辱也墨子之本無可宗也亦時中之義如何
信與恭皆可如此說下句似未通
 利有攸往向說當作純亦不已看恐亦有乗時有為
 之意
隨卦義看難立定說也
 萃九五匪孚元永貞傳曰苖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徳
 舜徳非不至也盖有逺近昏眀之異故其歸有先後
[031-24a]
 豈苖虐腥聞有所格絶而氣有不通感乎
政當看舜徳已至猶自反之意不必深問苗民所以未

 哀公問仁人不過乎物物恐是物則之物
物是物則之物但當深玩不過二字
 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
 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
 教也向聞只是飢食渴飲畢竟未曉
[031-24b]
此章但當體察不必箋注
 禮之教化也㣲其止邪也於未形如齊眀盛服佩玉
 和鸞無非教化如何
此類皆是
 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知與見孰先後
互言之耳
 又上蔡語八佾舞於庭不仁者之所為以雍徹不知
 者之所為仁知何别
[031-25a]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以為不仁相維辟公天子穆
穆奚取於三家之堂所以為不知
 乾之九三不言龍何也
易不當如此看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親如何别
上蔡之說近之
 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寃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
 不寃二者何以異
[031-25b]
以史氏之辭論之則民自以為不寃者勝於天下無寃
民盖天下無寃民者所斷皆當其罪罪人未必皆心服
也然以實攷之則定國實不勝釋之
 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傳曰五以陽剛居中得正位
 乎天位克盡其道矣五既以陽剛居中得正位乎天
 位又何所需
在我既盡然後可以望於彼苟未能中正盡道而欲有
所需待無是理也
[031-26a]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明畏明威
 如何
天理昭明可畏者皆我民之明威也
 又或問相䑕詩說云疾惡不深則遷善不力竊謂人
 之處世當平心待物不可有憤世疾邪之心今相䑕
 詩何疾惡之甚也
相䑕詩說盖謂久染汚俗者疾惡不深則不能自脫特
初學者之事耳若既脫汚俗則當平心視物不可有憤
[031-26b]
世疾邪之念也
 又問善言徳行徳行如何可言
善言徳行如人說自家中事自然分眀
 又問中和二字如何
中和二字更須玩味體㑹若只欲解說則前人之說固
多矣
 又問所過者化不知是化人與自化
所過者化不必分自化與化人
[031-27a]
 又問吕后欲王諸吕王陵固争平勃不争卒誅諸吕
 不幸事功未遂平勃蚤死則此心將何以自眀
如陳平之事雖使未濟而死獲謗扵後世君子不憾也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顧後世之毁譽是有待於外也
 又上蔡語録云心之窮物有盡而天者無盡如之何
 包之
  竊意窮物盖窮理也萬物各有其理將欲處之各
  盡其道非研窮工夫則無由得然人固自有天然
[031-27b]
  之本體純粹清眀不待思慮不勞計度遇事觸物
  而吾胷中一際接焉固有至當之理油然而生若
  夫心之容物固所以求其天奈何人之私意易萌
  思慮所不及計度所不逮則背理傷義未能保其
  不無也往時侍坐誨以易傳中孚之初九曰志有
  所從則是變動虞之不得其正矣夫既變則已違
  夫天矣虞之則涉於人固有正不正矣恐亦是此
  意乞賜詳誨
[031-28a]
心之窮物有盡而天者無盡横渠所謂有外之心不足
以合天心也來説為近
 上蔡語錄云窮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
 容中道恕其窮理之本歟
  竊謂恕之一字要須玩索上蔡語云忠則流而不
  息恕則萬物散殊知此則知一貫之理矣夫人之
  所以䖏物不中節者皆由内外不合彼我不貫之
  故耳苟能於乍見孺子入井之心涵養體察則渾
[031-28b]
  然與物同體之心周流而無間而其觸物應事交
  泰而感通焉有不合於理哉其曰恕其窮理之本
  歟非親切用力此地不及此也未知是否乞賜詳
  誨
乍見孺子一段所以示學者因發見處識察此心闕/
功之端耳玩味已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一段則恕字
庶可識矣
 遺書問子貢曰博施於民而能濟衆可謂仁乎子曰
[031-29a]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仁聖何以别曰此子貢未識仁
 故測度而設問也惟聖人為能盡仁然仁在事不可
 以為聖又問堯舜其猶病諸果乎曰誠然也聖人惟
 恐所及不逺不廣四海之治也孰若兼四海之外乎
 是常以為病也博施濟衆事大故仁不足以名之
  竊謂此兩轉問荅語脉前既曰仁在事不足以為
  聖則是仁之體不可以事見此言正明博施濟衆
  之事既不可以論仁又不可以論聖後復曰博施
[031-29b]
  濟衆事大仁不足以名之則是愽施濟衆堯舜實
  病非謂仁中做不得博施濟衆事但以此論仁則
  不可耳其曰仁不足名之非是小著仁也前後語
  若異而意歸無異未知是否乞賜詳誨
子貢之問大而不切愽施濟衆乃聖之功用非學者下
功夫處其曰仁在事不可以為聖又曰博施濟衆事大
皆此意也但仁不足以名之恐記録者差舛一兩字
 易傳曰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惟其心誠一故能
[031-30a]
 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險難之不可亨也
  竊謂易傳句句字字當作實事看此心苟誠則赴
  湯蹈火無有齟齬一不誠焉則出言吐氣亦不成
  倫理如李廣之射入石唐之畨人能水行三十里
  不噎又如心風人力倍常時與被火之人竄身於
  煙火之中而能保全者是其誠一之所致也未知
  是否乞賜詳誨
是其誠一之所致也此語有病
[031-30b]
 又遺書云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
 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竊謂人徒見火之熱而不知
 其所以熱人徒見子之孝而不知其所以孝所以者
 安在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說稍近但失於容易未極精㣲更冝玩索
 遺書云只窮一物見此一物還便見得諸理否曰湏
 是徧求雖顔子亦只能聞一知十若到後来達理了
 雖億萬亦可通竊意通一可以知萬何故須用徧求
[031-31a]
 何故顔子聞一止能知十
所以須徧求者參㑹交徹然後該貫顔子聞一知十以
其資材言也
 遺書云於物上理㑹也得不理㑹也得注云且須於
 學上格物不知如何是學上格物
物不外理理不移物故曰理㑹也得不理㑹也得學上
格物凡有體段形象可見可言者皆物也
 
[031-31b]
 
 
 
 
 
 
 
 東萊别集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