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97 劉子遺書-明-劉宗周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劉子遺書巻四


  明 劉宗周 撰


  學言三


  君子之所謂道者率性而已矣盈天地間皆性也性一
命也命一天也天即心即理即事即物而渾然一致無
有乎精粗上下之岐此所以謂中庸之道也故學以盡
性為極則盡性者道中庸者也療飢者取資於菽粟禦
[004-1b]
寒者取適於布帛而天下之至味異采反寓於平淡之
中亦率性然也後之言道者視平淡為平淡於是妄意
所謂形而上者而求之虚無既遯有而入無又遯無而
入有有無兩遣善惡不立其究歸之斷滅性種以為神
竒則天下之真神奇矣譬之山珍海錯不可以療飢明
珠翠羽不可以禦寒然且率天下之衆而奔走之此佛
老之教所以惑世誣民流禍天下無己時也以上庚辰
萬起萬滅總是一念起滅聖人無念纔有念便是妄也
[004-2a]
念亦有善乎曰克念作聖是也


  身無妄動可乎曰無妄動易無妄念難心無妄念可乎
曰無妄念易無妄心難


  天下之道感應而已矣隨感而應隨感而忘者聖人也
隨感而應隨感而止者賢人也隨感而應隨感而流者
常人也


  語次多詭隨亦見主心之不一


  或問㡬曰未有是事先有是理曰事幾未有是心先有
[004-2b]
是意曰心幾先知之謂神故曰知幾其神乎


  聖人之心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終身不動些子曰
有動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小人閒居為不善只為惹却些子聖人勘之曰無所不至
主敬静也若言主敬便贅此主字


  起一念固是惡除一念亦是惡然後念勝前念知道者
覺之而已


  在性情上理㑹但有過不及可商如出手太粗應手太
[004-3a]
急便是過不必到分數上争饒減也然間有太軟太弱
時總向廓然處討消息


  升沉得失之際因感而動不能忘情前輩周寧宇每以
此自責看來此事大難克只因平日種孽既深按伏且
久雖有好見識好議論只將此種子䕶持在内全不挑
動根株如何得徹底廓清一日乗間又竊發矣臨境時
雖不至大段決裂然既有此病根則出手展足不免時
時掣肘當大利害便全身放倒耳朱子所謂隱㣲深錮
[004-3b]
之疾最難瘳也今且作猛地覻破法直進一步何如
孟子稱舜一則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
逰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
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一則曰舜之飯糗茹
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
若固有之此等處真得古人之心看其禪代轉換處絶
無一絲罅隙渾然天地相似學者常將此氣象尋討本
心是如何便超超長一格去


[004-4a]
  人心一氣而已矣而樞紐至㣲纔入粗一二則樞紐之
地霍然散矣散則浮有浮氣因以有浮質有浮質因以
有浮性有浮性因以有浮想為此四浮合成妄想為此
一妄種成萬惡嗟乎其所由來者漸矣


  本心湛然無思無為為天下主過此一步便為安排心
有安排因以有倚著有倚著因以有方所有方所因以
有去住有去住因以有轉換則機械變詐無所不至矣
人心之體氣行而上本天者也形麗而下本地者也知
[004-4b]
宅其中本人者也三才之道備矣天曰神地曰祇人曰
鬼鬼藏其宅不可睹聞是名曰獨發竅於天神明著焉
成形於地徳行顯焉故君子慎獨而成位乎其中矣
先儒論靜坐有得云此是氣靜非心靜也予謂氣靜亦
好氣静正得涵養法孟子工夫全在養氣以此


  好行小慧凡日用之間事事安排得好皆小慧之屬可
且放過


  莫非命也順而受之正也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如
[004-5a]
斯而已矣受制焉僥倖茍免焉一為桎梏一為巖墻矣
莫非性也率而由之真也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
欲如斯而已矣安排焉知故造作焉一為湍水一為杞
柳矣


  孟子言盡心知性知天是悟境到頭處繼言存養纔著
修持邊此其悟境寔際終言夭夀不貳修身以俟方是
修之盡修之盡乃得悟之盡正是心盡處也其為物不
貳是自心本來家當盡心者盡此而已至此方謂之立
[004-5b]
命方得親占地步在難矣哉只今一動一静間能不作
二畔否猛省


  顔子喟然一歎是説自家屋裏話故不勝其苦孟子盡
心諸章猶是對塔説相輪然孟子晚年造詣如此所謂
學已到聖處也


  人有恒言曰性命由一念之起滅一息之呼吸一日之
書夜推之以至百年之生死時然而然不期然而然莫
非性也則莫非命也今人専以生死言性命盖指其盡
[004-6a]
處言也而漸易以七尺之成毁則性命之説有時而晦矣
孔子如天曽子如地顏子如斗柄建四時子思子五嶽
四瀆孟子則泰岱黄河之尊也


  纔開口便佞安能動人纔措足便輕安能立徳


  心放自多言始多言自言人短長始


  應事之道順而已矣立心之道正而已矣盡性之道中
而已矣事天之道誠而已矣


  後之學者毎於道理三分之推一分於在天以為天命
[004-6b]
之性推一分於萬物以為在物之理又推一分於古今
典籍以為耳目之用神反而求之吾心如赤貧之子一
無所有乃日夕乞哀於三者而幾幾乎其來舍焉如客
子之過逆旅止堪一宿所謂疎者續之不堅也當是時
主人貧甚尚有些子靈明可恃為續命之膏又被佛氏
簒據之則益望望然恐曰我儒也何以佛為哉并其靈
明而棄之於是天地萬物古今典籍皆闞亡而返求其
一宿且不可得終望門持鉢以死嗚呼悲夫


[004-7a]
  或問曰孰有以一念為萬年者乎曰無以為也往者過
來者續今日之日豈非昨日之日乎學貴日新日日取
生手一日剥換一日方不犯人間烟火氣以上壬午
王門矯朱子之説言良知以四有立教言有言無言格
言致自謂儘可無弊然宗㫖本定於無已是一了百當
故龍溪直説出意中事但恐無之一字不足以起教也
故就有善有惡以窮之仍恐一無一有對待而不相謀
也故指知善知惡以統之終病其為虚知見也又即為
[004-7b]
善去惡以合之可謂費盡苦心然其如言心而心病言
意而意傷言知而知岐言物而物龎四事不相為謀動
成矛盾本欲易簡反涉支離盖陽眀偶一言之寔未嘗
筆之於書為敎人定本龍溪輒欲以己意籠罩前人遂
有天泉一段話柄甚矣陽眀之不幸也


  無善無惡之説終於至善二字有礙解者曰無善無惡
斯為至善無乃多此一重之繞乎善一也而有有善之
善有無善之善古人未嘗及也後人奉以為聖書無乃
[004-8a]
過與


  陽眀先生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意之動
理無動靜氣有寂感離氣無理動靜有無通一無二今
以理為靜以氣為動言有言無則善惡之辨輾轉悠謬


  心是無善無惡其如動而為好惡好必善惡必惡如火
之熱水之寒斷斷不爽乃見其所為善者孟子性善之
説本此故曰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此
[004-8b]
性善第一義也大學之好惡正指平旦之好惡而言故
欺曰自欺謙曰自謙自之為言由也自之為言獨也
心之主宰曰意故意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猶
身裏言心心為身本也


  天一也自其主宰而言謂之帝心一也自其主宰而言
謂之意天有五帝而分之為八節十二辰故曰帝出乎
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説言乎兑戰乎乾勞乎
坎成言乎艮即主宰即流行也此正體用一原顯㣲無
[004-9a]
間處今以意為心之所發亦無不可言所發而所存在其
中終不可以心為所存意為所發


  陳剰夫曰大學誠意是鐵門關主一二字乃其玉鎖匙
也一者誠也主一敬也主一即慎獨之説誠由敬入也
剰夫恐人不識慎獨意故以主一二字代之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盖言獨體之好惡也原來只是自
好自惡故欺曰自欺謙曰自謙既自好自惡則好在善
即惡在不善惡在不善即好在善故好惡雖兩意而一
[004-9b]
幾若以所感時言則感之以可好而好感之以可惡而
惡方有分用之機然所好在此所惡在彼心體仍是一
个一者誠也意本一故以誠還之非意本有兩吾以誠
之者一之也


  心可言無善無惡而以正還心則心之有善可知意可
言有善有惡而以誠還意則意之無惡可知子能順杞
栁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栁以為桮棬也
心無善惡信乎曰乃若其意則可以為善矣乃所以為
[004-10a]
善也意有善惡信乎曰乃若其知則可以為良矣乃所
以為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意之罪也吾自知之吾自蔽
之不能知所止焉耳


  天穆然無為而乾道所謂剛健中正純粹以精盡在帝
中見心渾然無體而心體所謂四端萬善参天地而賛
化育盡在意中見離帝無所謂天者離意無所謂心者
從古本則格致工夫畢竟毫無下落或云自平天下以
至正心誠意諸𫝊皆格致疏也終涉附㑹或云言誠意
[004-10b]
而格致在其中意者解毋自欺句云不自欺其知乎又
意者獨中有知良知只是獨知時乎皆蛇足之見也畢
竟知無可知致無可致乎曰大學首言眀眀徳則徳性
自然之知業已藏在其中本眀起照何患不知只患不
知止不知本則一㸃莽蕩靈明於學問了無干涉故首
章特掲修身為本後章又言知其所止而致知格物之
義已無餘藴至於身之托命果在何地止之歸根果在
何地決不得不從慎獨二字認取明矣故曰大學之道
[004-11a]
誠意而已矣知此之謂知先知此之謂知本知此之謂
知止知此之謂物格而知至正不必云自欺其知不必
云獨中有知反傷誠意本㫖今謂格致是誠意工夫須
善㑹本文不得以辭害意也


  慎獨是學問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國天下一
齊俱到故在大學為格物下手處在中庸為上達天徳
統宗徹上徹下之道也


  古本聖經而後首傳誠意前不及先致知後不及欲正
[004-11b]
心直是單提直指以一義摠攝諸義至末又云故君子
必誠其意何等鄭重故陽明古本序曰大學之道誠意
而已矣豈非言誠意而格致包舉其中言誠意而正心
以下更無餘事乎乃陽明婉轉歸到致良知為大學宗
㫖大抵以誠意為主意以致良知為工夫之則盖曰誠
意無工夫工夫只在致知以合於明善是誠身工夫博
文是約禮工夫惟精是惟一工夫之説豈不直截簡要
乃質之誠意本𫝊終不打合及考之修身章好而知其
[004-12a]
惡惡而知其美只此便是良知然則致知工夫不是另一
項仍只就誠意中看出如離却意根一步亦更無致知可
言予嘗謂好善惡惡是良知舍好善惡惡别無所謂知善
知惡者好即是知好惡即是知惡非謂既知了善方去好
善既知了惡方去惡惡審如此亦安見其所謂良者乃知
知之與意只是一合相分不得精粗動静且陽明既以誠
意配誠身約禮惟一則莫一於意莫約於誠意一闗今云
有善有惡意之動善惡雜揉向何䖏討歸宿抑豈大學知
[004-12b]
本之謂乎如謂誠意即誠其有善有惡之意誠其有善固
可斷然為君子誠其有惡豈不斷然為小人吾不意良知
既致之後只落得做半个小人若云致知之始有善有惡
致知之終無善無惡則當云大學之道正心而已矣始得
前之既欲提宗於致知後之又欲收功於正心視誠意之
闗直是過路斷橋使人放步不得主意在何處


  濓溪曰幾善惡故陽明亦曰有善有惡濓溪曰動而未形
有無之間者幾也陽明亦曰意之動然兩賢之言相似而
[004-13a]
實不同先儒以有無之間言幾後儒以有而已形言幾
也曰善惡言有自善而惡之勢後儒則平分善惡而已
或曰意非幾也則幾又在何處意非幾也獨非幾乎
濓溪曰幾善惡即繼之曰徳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
曰智守曰信此所謂徳幾也道心惟㣲也幾本善而善
中有惡言仁義非出於中正即是幾之惡不謂忍與仁
對乖與義分也


  易曰幾者動之㣲吉之先見更不雜凶字君子見幾而
[004-13b]
作所謂善必先知之也惟先見故先知先知之謂知幾
知幾則知所止矣或曰吉下有凶字仍是不善必先知
之不以禍福言也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知之良二語決不能相入
則知與意分明兩事矣将意先動而知隨之耶抑知先
主而意繼之耶如意先動而知隨之則知落後著不得
為良如知先主而意繼之則離照之下豈容魑魅若或
驅意於心之外獨以知與心則法惟有除意不當誠意
[004-14a]
矣且自來經傳無有以意為心外者求其説而不得無
乃即知即意乎果即知即意則知良意亦良更不待言矣
主靜立人極只是意誠好消息


  幾者動之微不是前此有个靜地後此又有動之著在
而幾則界乎動靜之間者審如此三截看則一心之中
隨處是截流斷港安得打并一貫予謂周子誠神幾非
三事摠是指㸃語


  周子云有無之間謂不可以有言不可以無言故直謂
[004-14b]
之微中庸以一微字結一部宗旨究竟說到無聲無臭
處然說不得全是無也


  大學止辨公私義利而不分理欲天人中庸只指隠微
顯見而不分前後動靜此是儒門極大公案後人憒憒
千載於今


  公私義利之辨非格物致知之極不足以語此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全是指㸃微體過此一關微而著
矣好而流為好樂惡而流為忿懥又再流而為親愛之
[004-15a]
僻為賤惡之僻又再流而為民好之僻民惡之僻濫觴
之弊一至於此摠為不誠意故然則以正心章視誠意
微著之辨彰彰而世儒反以意為粗根以心為妙體何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只此是心不正實供今乃舍此而
摘及有所二字為莫須有之獄不已過乎亦曰無善無
惡心之體云爾


  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曰格知身之為本而家
[004-15b]
國天下之為未予請申之曰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
齊治平之為末


  從朱子之補傳則學問思辨可以兼舉庻有合於明善
誠身之説而今皆廢之何居曰謂之大學則學問思辨
行皆在其中至一篇成書只是疏其道之所在而八目
逓言之其要歸之知本而已


  朱子表章大學於格致之説最為吃𦂳而於誠意反草
草平日不知作何解至易簀乃定為今章句曰實其心
[004-16a]
之所發不過是就事盟心伎倆於法已疎矣至愼獨二
字明是盡性吃𦂳工夫與中庸無異旨而亦以心之所
發言不更疎乎朱子一生學問半得力於主敬今不從
愼獨二字認取而欲綴敬於格物之前真所謂握燈而
索照也


  正心章云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又將主敬工夫用在
正心項下終忽視誠意關故耳此陽明之説所自來也
治平章極口發揮好惡二字直是王道本於誠意
[004-16b]
一誠貫所性之全而工夫則自明而入故中庸曰誠身
曰明善大學曰誠意曰致知其旨一也要之明善之善
不外一誠明之所以誠之也致知之知不離此意致之
所以誠之也本體工夫委是打合


  意根最微誠體本天本天者至善者也以其至善還之
至微乃見真止定靜安慮次第俱到以歸之得得無所
得乃為真得所謂知本知此而已此處圓滿無處不圓
滿此處虧欠無處不虧欠故君子起戒於微以克完其
[004-17a]
天心焉欺之為言欠也所自者欠也自處一動便有夾
雜因無夾雜故無虧欠而端倪在好惡之地性光呈露
善必好惡必惡彼此兩關乃呈至善故謂之如好好色
如惡惡臭此時渾然天體用事不著人力絲毫於此尋
箇下手工夫惟有愼之一法乃得還他本位曰獨仍不
許亂動手脚一毫所謂誠之者也此是堯舜以來相𫝊
心法


  無有作好如好好色無有作惡如惡惡臭


[004-17b]
  莫顯乎微夫微之顯知微之顯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


  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逺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
心體本無動靜謂未發屬靜已發屬動固非也謂未發
屬動已發屬靜亦非也葢發與未發只是一个時時發
時時未發正是隂陽互藏其宅通復互為其根後人執
名相以疏動靜分性分情動成兩畔言有言無摠屬支
離烏識心體本然之妙乎


[004-18a]
  古人未嘗以動靜言心惟大易𫝊曰夫易無思也無為
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見心體亦復如是夫
乾其靜也専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
動也闢是以廣生焉見心體亦復如是一就感應間識
取一就屈伸往來間識取皆不是截然兩候


  隂陽之理無處無之因隂陽見動靜非以動靜生隂陽
從來學問只是一个工夫凡分内分外分動分靜說有
說無劈成兩下總屬支離


[004-18b]
  不睹不聞本言人所不睹聞末章已有註脚而解者深
求之必欲分愼獨為兩事然則註言雖不見聞亦不敢
忽非乎曰此惟瞑目塞耳則然也心不在焉始有視不
見聽不聞若靜中工夫愈得力則耳目聰明亦愈加分
曉可見人一生無不睹不聞時也若謂戒懼工夫不向
睹聞處著力則可


  道無方所性無方所謂所不睹所不聞是天命之性亦
得然解大學者首禁有所此處乃得有所耶


[004-19a]
  愼獨是學問工夫第一義然大學於誠意之前尚有致
知工夫而在中庸為了義何也曰中庸後章說知說行
更自完備又臚之為學問思辨行而陽明則曰學也者
學此者也問也者問此者也思也者思此者也辨也者
辨此者也行也者行此者也仍只完得誠之而已故知
誠意為了義致知者致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
中庸疏獨曰隠曰微曰不睹不聞並無知字大學疏獨
曰意曰自曰中曰肺肝亦並無知字朱子特與他次个
[004-19b]
知字葢為獨中表出用神庻令學者有所持循


  陽明先生言良知即物以言知也若早知有格物義在
即止言致知亦得朱子言獨知對睹聞以言獨也若早
知有不睹不聞義在即止言愼獨亦得


  喜怒哀樂一氣流行而四者寔與時為禪代如春過則
夏秋過則冬冬復春却時時保个中氣與時偕行故謂
之時中此非愼獨之至者不足以語此與小人無忌憚
正相反


[004-20a]
  喜怒哀樂中便是仁義禮智信故中庸於中字逗出誠
字或問朱子曰中庸言中又言誠何也曰横看成嶺側
看成峰


  好惡從主意而決故就心宗指㸃喜怒從氣機而流故
就性宗指㸃畢竟有好惡而後有喜怒不無標本之辨
故喜怒有情可狀而好惡托體最微


  大學言心不言性心外無性也中庸言性不言心性即
心之所以為心也有説乎曰善非性乎天非心乎故以
[004-20b]
之歸宗愼獨一也


  知在善不善之先故能使善端充長而惡自不起若知
在善不善之後無論知不善無救於短長勢必至遂非
文過即知善反多此一知雖善亦惡今人非全不知但
稍後便視聖人霄壤


  起一善念吾從而知之知之之後如何頓放此念若頓
放不妥吾慮其剜肉成瘡起一惡念吾從而知之知之
之後如何消化此念若消化不去吾恐其養虎遺患總
[004-21a]
為多此一起纔有起處雖善亦惡轉為多此一念纔屬
念緣無滅非起今人言致良知者如是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此興亡之先
兆也葢人心亦有兆焉方一念未起之先而時操之以
戒懼即與之一立立定不至有岐路相疑之地則此心
有善而無惡即有介不善於善中而吾且擇之精而守
之一若明鏡當空不能眩我以妍媸此所謂善必先知
之不善必先知之吾之言致知之學者如此


[004-21b]
  就性情上理㑹則曰涵養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就
氣質上銷鎔則曰克治省克得輕安即是涵養涵養得
分明即是省克其實一也皆不是落後著事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莫是落後著否曰
有剝即復間不容髮此一㸃元陽在天地間無一息間
斷七日來復言復已久也若操未剝之陽為來復之陽
所爭不逺看來仍是占先手若已落後著則手忙脚亂
安得有如許力量便與不行不復行謂當下消化不是
[004-22a]
後不再作也今人皆所謂頻復者甚之迷復


  知無先後但自誠而明便占先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
前知若自明而誠尚得急著離誠言明終落後著即明
盡天下之理都收拾不到這裏總屬狂慧


  凡事豫則立信在言前則言前定敬在動前則行前定
道在事前則事前定性在道前則道前定


  君子之道即小推大故曰費而隠以心言則曰莫見乎
隠以道言則曰費而隠故自夫婦之居室推之以極於
[004-22b]
天地聖人所不能盡以見大莫載小莫破即夫婦聖人
天地固不足極大小之量也又引詩以指㸃隠體如鳶
魚之在天淵超於睹聞之表不可端倪有如此者君子
之學請姑自居室造端而自有以闖至隠之堂奧則天
地聖人之量亦即此而在無事他求矣費而隠所以顯
而微也


  莫髙匪天而鳶戾焉莫深匪淵而魚躍焉莫微於鳶魚
而天淵體焉道心惟微之妙亦有如是者子思子贊之
[004-23a]
曰言其上下察也正指心體昭著處非泛言化育流行


  終日見天而不見有鳶之飛終日見淵而不見有魚之
躍亦見亦顯亦隠亦㣲


  鳶飛戾天而繒弋不及極於高也魚躍於淵而網罟莫
加極於深也所托之地皆闇也鳩鷃決起尋丈而下控
於地鱔鰍之類與波出沒人得而量之小人之道也與
天命之性不可得而見即就喜怒哀樂求之猶以為粗
[004-23b]
幾不足據也又就喜怒哀樂一氣流行之間而誠通誠
復有所謂鬼神之德者言之德即人心之德即天命之
性故不睹不聞之中而莫見莫顯者存焉是以君子既
嘗戒慎恐懼以承之又若或使之如所謂小心翼翼昭
事上帝上帝臨汝無貳爾心者故特以祭法推明之一
切工夫總是一誠始信陽明戒慎恐懼是本體非虚語
也本體此誠工夫亦此誠相逼成象洋洋復洋洋凡以
見鬼神之為德如此


[004-24a]
  德性之中本自廣大亦復精㣲本自高明亦復中庸致
之盡之極之道之須當用何等問學工夫時時致廣大
而盡精㣲時時極高明而道中庸是謂温故致廣大愈
廣大盡精㣲愈精㣲極高明愈高明道中庸愈中庸是
謂知新而其要歸於敦厚以崇禮只此三千三百一一
體備於身敦而且厚日積月累由中符表底於崇高崇
禮所以崇德也崇德所以盡性也此之謂尊德性而道
問學


[004-24b]
  聰明睿知皆此心虚中之象而耳目不與焉耳目者聰
明之户牖而非其専官也一心耳外闢之則為聰明周
徹之曰睿極深之曰知而氣機通復之候生長收藏各
盡其妙是謂寛裕温柔發强剛毅齋莊中正文理密察
之德


  鐘虚也而鳴心虚也而靈耳虚也而聽目虚也而視四
肢百骸虚也而運掉夫道又何以加于虚乎存之其中
也天下之大本也發之其和也天下之達道也


[004-25a]
  本心之學聖學也而佛氏張大之諱虚而言空空故無
所不攝攝一切有無而皆空有無不受也又離一切有
無而不空其所為空自在也看來只是弄精魂語下而
遺上者與


  配天達天其始不離下學立心耳天豈逺乎哉心得其
所以為心則達乎天矣人得其所以為人則配乎天矣
又曰其天天即我我即天今必云有物先天得之者天
自我出何故將天亦私為一己之物乎


[004-25b]
  至誠盡性之至不學而能即經綸大經已足見其心精
密而無漏矣又出之不窮為立天下之大本運之無外
為知天地之化育其要歸於無能而已無能故無倚
肫肫其仁仁之至也淵淵其淵静之至也浩浩其天化
之至也合而言之誠之至也


  中庸之道從闇入門而托體於㣲操功於敬一步步推
入至於上天之載而乃能合天下以在宥愈㣲亦愈顯
即㣲即顯亦無㣲無顯嗚呼㣲乎至矣乎


[004-26a]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時乗六
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篤恭而天下平修之意也


  誠者自成也誠於意之謂也


  誠者不思而得良知不慮而知良知一誠也致知誠之
者也此文成秘旨


  心一也視於無形之謂明故明無不見聽於無聲之謂
聰故聰無不聞思於無思之謂睿故睿無不通慮於何
[004-26b]
慮之謂智故智無不知四者有逓入之象焉然則人心
其統於智乎此所謂良知也盎然而知者仁也所以寛
裕温柔也又謂之惻隠之心秩然而知者禮也所以齋
莊中正也又謂之辭讓之心截然而知者義也所以發
强剛毅也又謂之羞惡之心井井然而知歸之無所不
知者即智也所以文理宻察也又謂之是非之心分而
言之燦然知也合而言之渾然智也是為心宗是為聖


[004-27a]
  理一也得於心為德本於生為性藴於性為情達於情
為才亶於初為命體於自然謂之天故曰誠者天之道
也惟天無外人得之以為人物得之以為物天得之以
為天地得之以為地盡則俱盡虧則俱虧不由乎我更
由乎誰是為性宗是為人造


  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故曰性相近也此千古論性
第一義惟濓溪足以發之


  性相近以生而善者為主習相逺以習於不善者為主
[004-27b]
上智下愚不移則痛下愚也


  論語二十篇語語言性皆要人就近處復仍就逺者下
工夫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葢曰中
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云爾


  識得夫子言性處方可與盡性後人皆以性求性妄意
有一物可指終失面目即孟子道性善亦是下了註脚
千秋上下大道陸沉總坐無極太極四字學者且細讀
通書尋个入門


[004-28a]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何故避性字不言只
為性不可指言也葢曰吾就性中之情藴而言分明見
得是善何言乎情之善也這惻隠心就是仁何善如之
仁義禮智皆生而有之所謂性也乃所以為善也指情
言性非因情見性也即心言善非離心言善也後之解
者曰因所發之情而見所存之性因所情之善而見所
性之善豈不毫釐而千里乎


  凡所云性只是心之性決不得心與性對所云情可云
[004-28b]
性之情決不得性與情對


  告子累被孟子鍛鍊之後已識性之為性矣故曰生之
為性孟子恐失人分上本色故復重加指㸃葢曰生不
同而性亦不同云犬牛之生惟有知覺運動而已吾人
既為萬物之靈則其生有獨得其粹然者所謂仁義禮
智是也告子概言之無乃雜乎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此孟子言
性第一義也此後纔有个善字可下


[004-29a]
  智只是故之一端而孟子特指以証性葢此是非之心
尤容易起風波少錯針鋒無所不至故孟子指出鑿字
凡叛道之人都是聰明漢


  孟子論性只就近處指㸃如惻隠之心同是惻隠有過
有不及相去亦無幾不害其為惻隠也如羞惡之心同
是羞惡有過有不及相去亦無幾不害其為羞惡也過
於惻隠則羞惡便減過於羞惡則惻隠便減心體次第
受傷至於禽獸不逺然良心仍在平日禦人國門忽然
[004-29b]
見孺子入井此心便露出來豈從外鑠者


  惻隠之心仁也又曰惻隠之心仁之端也説者以為端
緒見外耳此中仍自不出來與仁也語意稍傷不知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説得仁的一端因就仁推義禮智
去故曰四端如四體判下一般孟子最説得分明後人
錯看了又以誣仁也因以孟子誣中庸未發為性已發
為情雖喙長三尺向誰言之


  孟子論性之説惟口之於味一章最費解説今畧為拈
[004-30a]
出葢曰耳目口鼻之欲雖生而有之之性乎然獨無所
以宰制之乎是即所謂命也故君子言命不言性以致
遏欲存理之功綱常倫物之則有至有不至雖生而若
限之命乎然孰非心之所固有乎是則所謂性也故君
子言性不言命以致盡人達天之學葢性命本無定名
合而言之皆心也自其權藉而言則曰命故常能為耳
目口鼻君自其體藴而言則曰性故可合天人齊聖凡
而歸於一總要人在心上用功就氣中參出理來故兩
[004-30b]
下分疏如此若謂命有不齊惟聖人全處其豐豈耳目
口鼻之欲聖人亦處其豐乎性有不一惟聖人全出乎
理豈耳目口鼻之性獨非天道之流行乎審若此既有
二性又有二命將小人有縱惡之途而君子沮為善之
志矣惟提起心字則性命各有條理令人一一推諉不
得此孟子道性善本旨也後之言性者離心而言之離
之弗能離則曰一而二二而一愈𤣥愈逺離性言命亦


[004-31a]
  勿忘勿助間適合其宜即是義非是以勿忘勿助去集
那義也如此正是義襲了


  忘是不及助是過過之病甚於忘氣本易動又因而助
之遂至偏勝則本心之體因而梏亡所傷在根也所謂
氣一則動志也


  知言之學只是從未發之中看得透故早破了偏見此
處差之毫釐氣便於此而受過過則暴也此孟子得統
於子思處


[004-31b]
  心是萬古同然所以千聖千賢若合符節但起見處則
微有不同即堯舜一堂亦有手輕手重何况後之君子
惟孔子立大中之極亦為經歴多全不執已見一步步
迤邐上去隨路問程也孟子直是見得到為他將孔子
做箇榜様又煞下苦心一日輕輕將知言說過豈知啞
子嘗瓜有難向人開口處後人於此處終草草了安得
不千錯萬錯


  濓溪為後世儒者鼻祖通書一編將中庸道理又翻新
[004-32a]
譜直是勺水不漏第一章言誠言聖人分上事句句言
天之道也却句句指聖人家當繼善成性即是元亨利
貞本無天人之别而本義錯會又以解天命之謂性將
人分上家當一并推在造化上所闗不小然朱子解通
書此條下原不錯


  主一之謂敬心本有主主還其主便是主一


  心如榖種仁乃其生意生意之意即是心之意意本是
生生非外鑠我也


[004-32b]
  物有本末惟意該之事有終始惟誠意一闗該之物有
本末然不可分本末為兩物故曰其為物不貳終始雖
兩事只是一事故曰誠者物之終始


  濓溪以中言性而本之剛柔善惡剛柔二字即喜怒哀
樂之别名剛善則怒中有喜惡則只是偏於剛一味肅
殺之氣矣柔善則喜中有怒惡則只是偏於柔一味優
柔之氣矣中便是善言於剛柔之間認箇中非是於善
惡之間認箇中又非是於剛善柔善之外另認箇中也
[004-33a]
此中字分明是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故即承之曰中
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圖説言
仁義中正仁義即剛柔之别名中正即中和之别解變
和言正者就仁義上言也皆酷為中庸註疏


  通書思曰睿章最難解周子反覆言誠神幾不已至此
指出箇把柄言思是畫龍㸃睛也思之功全向幾處用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知幾故通微通微故無不
通無不通故可以盡神可以體誠故曰思者聖功之本
[004-33b]
而吉凶之機也吉凶之機言善惡由此而出非幾中本
有善惡也幾動誠動言幾中之善惡方動於彼而為善
去惡之寔功已先動於思所以謂之見幾而作不俟終
日所以謂之知幾其神機非幾也言發動所由也善不
善之幾中於感應者止有過不及之差而乘於念
慮者則謂之惡然過而不已念慮乘之亦鮮不為大惡
矣君子知幾端在感應上多所得力若念慮之惡君子
早已絶之矣


[004-34a]
  只此一㸃微幾為生生立命之本俄而根荄矣俄而榦
矣俄而枝矣俄而葉矣俄而花果矣果復藏仁仁復藏
果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是故知死生之說是
故知無死無生之說


  佛氏言性而不言天故性非其性吾儒則曰天命之謂
性佛氏言心而不言意故心非其心吾儒則曰欲正其
心者先誠其意


  喜怒哀樂所性者也未發為中其體也已發為和其用
[004-34b]
也合而言之心也


  朱子曰心統性情張敬夫曰心主性情張說為近終是
二物曷不曰心之性情


  誠神幾曰聖人常人之心首病不誠不誠故不幾而著
不幾故不神物焉而己不得已而求其似姑從平旦時
認取程子以水喻性其初皆清也而其後漸流而至於
濁則受水之地異也盖言氣質義理之分如此但大易
稱各正性命乃利貞又稱成之者性也亦以誠復時言
[004-35a]
則古人言性皆主後天而至於人生而静以上所謂不
容說者也即繼之者善已落一班畢竟離氣質無所謂
性者生而濁則濁生而清則清非水本清而受制於質
故濁也水與受水者終屬兩事性與心可分兩事乎予
謂水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時而濁未離乎清也相近
者也其終錮於濁則習之罪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孟子道性善將先後天一齊
并出來為立教之宗


[004-35b]
  性本虚位情有定理


  敬齋云敬無間斷便是誠予謂心有間斷只是不敬故
若敬則自無間斷敬則所以誠之也此所謂自明而誠
也非敬即是誠敬齋尚未及和靖敬齋只持守可觀而
和靖於涵養分上大是得力以上癸未冬月


  虞廷十六字為萬世心學之宗請得而詮之曰人心言
人之心也道心言心之道也心之所以為心也可存可
亡故曰危幾希神妙故曰微惟精以言乎其明也惟一
[004-36a]
以言乎其誠也皆所謂惟微也明亦可暗誠亦可二三
所謂危也二者皆以本體言非以工夫言也至允執厥
中方以工夫言中者道之體也即精一之宅也允執者
敬而已矣敬以敬此明是謂嘗惺惺敬以敬此誠是謂
主一無適微故精精故一故曰惟微惟精惟一連數之
而語脉貫合至允執一句方更端也惟允執二字專以
工夫言故堯授舜單提之而不見其不足後之儒者止
因悞解大學既有格致之功又有誠正之功以合之中
[004-36b]
庸明善誠身之説因以上援虞廷分精分一既分精分
一則不得不分人分道種種支離而聖學遂不傳於後
世矣






  劉子遺書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