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2 項氏家說-宋-項安世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項氏家説附錄卷一
            宋 項安世 撰
孝經説
 古文以至徳章後次以感應章次揚名章次閨門章
 次諫爭章次事君章次喪親章按感應接至徳章後
 閨門接揚名章後事君接諫爭章後文義皆貫則古
 文近是今從之
[011-1b]
 章次之義五孝備矣然後三才孝治聖治分别在上
 者之孝事親五行分别在下者之孝要道至徳感應
 復推演在上者之孝揚名閨門諫爭事君復推演在
 下者之孝而以喪親終焉
開宗明義章
 仁義禮智禮樂之實皆起于事親從兄故為徳之本
 因親以教愛因嚴以教敬是以其教不肅而成故為
 教之所由生在己為徳率人為教
[011-2a]
 自事親言之始于愛其體終于行道顯名自粗而至
 精也自行道言之始于家中于國終于名立于後世
 自近而至遠也始于事親但言温凊定省之屬中于
 事君猶是指忠言之終于立身身則無所不備矣五
 常百行無非孝也此孝之大成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學者多疑之此
 盖以嵗月論也事君之日起于膝下故稱始焉事君
 者自強而仕至老而𫝊故稱中焉至于身則死而後
[011-2b]
 亡為斷也
天子章
 天子之孝當保四海愛親者敬親者即下文愛敬盡
 于事親也不敢惡于人不敢慢于人即下文徳教加
 于百姓刑于四海也刑與形通著之義也孟子齊宣
 王易牛之意與此同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諸侯章
 諸侯之孝在能保其國國者祖先之世守也驕溢則
[011-3a]
 亡之矣諸侯生而有國専地與民易于犯上觀漢諸
 侯王𫝊可見故専以驕溢戒之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能保
 身然後神有所依民有所仰不然身不可保保土與
 民安得而有之此甚言驕溢之禍可畏也故以戰戰
 兢兢明之保者保而有之和者合而附之
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中庸曰動而世為天下道言而
[011-3b]
 世為天下法循道而行在人則為徳故曰非先王之
 徳行不敢行又曰非道不行
 大臣民之表也衣服不貳出言有章行歸于周三者
 皆民所望也小臣事人者也故專論事父事母事君
 事長之道庶人則飬而已
 天子之不敢慢不敢惡諸侯之戰戰兢兢卿大夫之
 夙夜匪懈士之夙興夜寐庶人之謹身節用雖行事
 不同其操心一也孝治章論治天下治國治家亦皆
[011-4a]
 以不敢為言
三才章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者順徳之民
 日月星辰順乎天百穀草木順乎地人順乎父母經
 者常度義者物宜猶曰天文地理云爾天之明地之
 利言循經與義之效也天文不順則失其明地理不
 順則失其利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之為言順其常而行之也
[011-4b]
 非謂法天地之經以為斯民之孝也孝自是民之常
 性非有所象而為之也
 嚴肅之義固同就二者分之肅為輕于嚴也肅主于
 情嚴主于事肅有竦飭之義故于教言之嚴有恐迫
 之義故于政言之辭嚴而氣厲教之肅也令急而法
 重政之嚴也
 先之以博愛保惠之也陳之以徳義訓誥之也先之
 以敬讓身率之也此先字與上文先字不同上文是
[011-5a]
 先務之先此是率先之先導之以禮樂則立為教條
 矣示之以好惡則刑政行焉此先王治天下之序也
 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生養之道足則情義厚
 也
聖治章
 天生萬物以人為貴人有百行以孝為先事父事母
 皆孝也而比之母則父為尊故莫大于嚴父自天子至
 于庶人皆嚴父也而其生也以天下養其死也尊
[011-5b]
 以配天則惟天子然後得極其大焉故莫大于配天
 也
 聖賢之言有為經生所汨亂者如孝經周公嚴父之
 説所繋最大不可不辯也夫所謂嚴父者不獨謂生
 己者也自父以上曰王父曰曽祖王父曰髙祖王父
 皆父也祖者始也王者大也言始初最大之父也雖
 上而百世之祖亦猶曰百世之大父云爾凡父之所
 從生與父之所同生皆父道也若止取生己者為嚴
[011-6a]
 父之祭則成王止應以武王配天不應以后稷配天
 文王配帝也後儒不明其説遂至配天之際每世一
 變以為凡為人子者皆當自嚴其生己之父使侑天
 者無常主作主者無常位黷天慢祖莫大乎是是則
 經生讀經不攷下文之罪也又所謂周公者特言是
 禮定于周公之手以為姬之受姓自后稷始猶天之
 始萬物也故推以配天周之王天下自文王始猶上
 帝之宰百神也故推以配上帝是二主者皆周家之
[011-6b]
 大父也配主一定三十七王八百餘年遵而用之無
 敢易也豈有三十七主皆得配天之理周公蓋以當
 國大臣為其國家定郊廟之禮者爾烏有已為大臣
 而得自嚴其生己之父以配上帝者哉此説之至不
 通者而由孝經以來千五百年莫有明其説者遂至
 以聖人之言為黷天慢祖之據經生以辭害意之罪
 一至于此可勝歎哉
 則周公其人也周公盖成武王之意而已然武王末
[011-7a]
 受命而周公行之故孔子言孝必以周公與武王竝
 天子之所以嚴其父者于是為不可加矣親萌于膝
 下之時嚴滋于日長之際二者聖人因之愛敬之教
 所由興也故親生之膝下愛之本也以養父母日嚴
 敬之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此愛之所以不可割也
 君臣之義也此敬之所以不可簡也父母生之續莫
 大焉人子之髪膚即父母之傳體天下之相續者未
 有親于此者也夫如是安得不愛君親臨之厚莫重
[011-7b]
 焉國積尊而極于君家積尊而極于親天下之相臨
 者未有重于此者也夫如是安得不敬以上三節皆
 反覆推明愛敬之理以見教之本于順人而人之不
 可以逆此也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
 于凶徳雖得之君子不貴也此為愛敬他人者言也
 將以為順而實則凶自以為得而其失甚大冄三言
 之甚明其不可也先親而後人言之順也自親而及
 人行之順也言順則可宣于口故可道行順則合于
[011-8a]
 人心故可樂自是推之無所往而不順焉積之為徳
 義㪚之為行事望其容止之狀察其進退之儀皆順
 道也皆吉徳也一動容一舉足無有逆于道者非天
 下之至孝其孰能與于此可尊言其意象可法言其
 事跡可觀可度之别亦然徳義作事容止進退四者
 即言行之目也故獨于言行用兩思字惟其所發不
 茍故其所著見者無不善也古文思皆作斯亦不可
 茍之意也畏而愛之其心也則而象之其跡也徳教
[011-8b]
 道之也政令齊之也博愛敬譲徳義皆徳教也禮樂
 好惡皆政令也畏而愛之畏之在初愛之在久君子
 之為皆然畏生於嚴愛生于親皆出于孝也則而象
 之則猶擬度也象猶倣傚也擬度其人而倣傚其
 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身不行道則雖教之
 而不成令之而不行也宋景文公曰郊曰天配以祖
 遠而敬之也明堂曰帝配以父近而親之也此説得
 之
[011-9a]
事親章
 居上不驕君道也為下不亂臣道也在醜夷不爭兄
 弟朋友之道也前五者止施于父母之身此三者通
 于天下國家矣此三者不除雖能備前五者不足以
 為孝也聖人之教人皆欲其廣而充之故每進愈深
 孔孟之言大率如此
 五者備謂之能事親未足以盡孝子之名也必除後
 三者而後足以為孝觀辭意便可見也
[011-9b]
 聖人教人常自小而至大然此但教人之法耳若聖
 人行之則雖小節而大在其中且如居則致其敬能
 致其敬則豈復有驕爭悖亂之事如飬則致其樂能
 致其樂則豈復有危亡兵刑之憂若在聖人行之則
 止用一字而天下之善備矣至于教人則不能且教
 之以敬其父母而不敢慢娱其父母而使之樂然後
 引而伸之使之推事親之敬以至于統臣妾統百姓
 統萬國無往而不致其敬推養親之樂以至于保四
[011-10a]
 海保社稷保宗廟無往而不致其樂此一章之内所
 以有五者三者之序也
 五者備矣皆人子之善行也三者不除皆人子之惡
 行也
五刑章
 罪莫大于不孝陳法以禁之也此大亂之道也明理
 以諭之也非聖人非孝之非語意與非先王之法言
 非堯舜之道同先儒作非毁之未通
[011-10b]
廣要道章廣至徳章
 言孝悌禮樂皆歸于禮者自其徳言之謂之孝悌自
 其事言之謂之禮樂循而行之之謂禮行而樂之之
 謂樂觀孟子事親從兄章可見
 孝主于愛而要道至徳二章皆主敬為言者敬則愛
 心存不敬則愛心亡敬者行孝之綱領也顔淵問仁
 仁主于愛而其目皆曰禮即是此意使天下之臣子
 弟皆樂其道謂之要道使天下之君父兄皆被其徳
[011-11a]
 謂之至徳要道言其操術之約至徳言其流化之妙
 要言其發端至言其極效也
感應章
 天遠故言明地近故言察易言觀天文察地理孟子
 言明庶物察人倫用字與此皆同
 聖人之事天命徳討罪勑典秩禮皆有以合其心者
 敬之而已故知事父則知事天聖人之事地山川丘
 陵草木鳥獸皆有以成其順者愛之而已故知事母
[011-11b]
 則知事地明察彰著四字當用司馬文正公説
 故事天明故事地察故上下治凡三條而結以天地
 兩條不言上下條者猶有尊有先宗廟修身凡四條
 而結以宗廟一條不言餘條也盖能其所難則易者
 在其中矣法服法言徳行三條結以言行不及法服
 者亦此意也必有尊也必有先也明皇以為諸父諸
 兄是也此兩條明上文長幼順之義不忘親也恐辱
 先也此所以申上文事父事母之義鬼神著矣此亦
[011-12a]
 中上文神明彰矣之義凡此皆上言其大意此言其
 事目也自此以下復總結其意而極言之其曰孝悌
 之至則總父母長幼言之也其曰通于神明則總天
 地宗廟言之也其曰光于四海則併舉上下治而言
 之也
 孝悌雖是二事其寔秖是一理書曰惟孝友于兄弟
 未有愛其親而不愛其親之子者也故經文或併列
 長幼而止結父母或專言父母而忽及長幼凡以明
[011-12b]
 其理之一也明察順治之下止結以明察二字尊先
 敬謹之下止結以致敬一條皆並列長幼而止結父
 母也資父愛敬之下忽以孝對敬君子之教以孝也
 下忽以臣與悌參言之皆專言父母而忽及長幼也
諫爭章
 慈愛㳟敬疏云愛出于内慈為愛體敬生于心㳟為
 敬貌文義頗精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爭友之説
 也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爭子
[011-13a]
 之法也爭臣之義有親疏小大之異
事君章
 反復事君一章憂思懇惻之意惓惓如此此所謂以
 孝移忠者歟惟孔孟之心為能盡之此其所以居亂
 世事闇君而不害也
喪親章
 孝經文體其發端結趨剏問置答皆與小戴禮禮運
 燕居閒居哀公問儒行等篇相類孔子家語乃專用
[011-13b]
 此格成書雖其中多聖賢格言然其出也必在孔門
 七十子之後鄒魯諸儒記誦師説言孝言禮各以其
 類薈萃成篇恐人之不尊也故每篇皆假設夫子與
 人問答以貫穿之必使衆説羣義同出于一口之中
 一人之問其有辭義太遠者則别為問端必使上承
 前説下起後義如文士作文之法而後已如諫爭章
 所謂若夫慈愛㳟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
 父之令可謂孝乎此其上承下接牽合粘綴最為明
[011-14a]
 白者至于終篇復結之曰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
 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則又若問答之初先以默定
 為破題原題講腹結尾之成模而後言之者此一格
 必近下諸儒所撰不若緇衣等記等篇彚載聖言各
 出子曰既不失當時之實而又不妨次第其法使淺
 深先後以序相承也論語與家語之異盖亦如此非
 謂家語皆非聖人之言也但其論載無法反以雜亂
 聖言為可惜耳大槩戰國諸生所著之書其體皆然
[011-14b]
 如素問之書本自精奥而必假之黄帝岐伯之問答
 六韜言兵具亦為詳實而以為一一盡出于武王之
 問大公之對則陋矣
 鄭氏孝經以先王為大禹公羊氏春秋以王者為文
 王漢儒之泥往往類此
 明皇序親譽二字盖用其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
 之劉炫明安國之本謂古文孝經二十二章也陸澄
 譏康成之注謂今文孝經十八章也劉炫隋人陸澄
[011-15a]
 晉人分注錯經即杜預左氏𫝊序所謂分經之年與
 傳之年相附也古者經各為一書不相錯雜寫之琬
 琰謂石臺孝經也
 
 
 
 
 
[011-15b]
 
 
 
 
 
 
 
 項氏家説附録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