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2 項氏家說-宋-項安世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項氏家説卷三
            宋 項安世 撰
  説經篇三
   孔氏古文尚書二十五篇
按孔氏所多者虞書則大禹謨一篇夏書則五子之歌
𦙍征二篇商書則仲虺湯誥伊訓三太甲咸有一徳三
説命凡十篇周書則三泰誓武成旅獒微子蔡仲周官
[003-1b]
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凡十二篇此二十五篇皆孔氏自
以隸書古篆訓釋科斗之文乃皆明白瀏亮略無疑闕
而其餘與今文同者三十三篇以孔氏之字書參伏生
之親授當更明白乃反多聱牙不可誦說又伏生耄矣
于難誦者一字不遺而明白易曉者乃皆忘之此亦事
理之不可曉者意者古語古字本自難通孔氏訓時頗
有改定之功如今之譯經潤文者爾不然何其無一讀
之聱牙一簡之摩滅乃反平易于老生親𫝊之書耶
[003-2a]
   孔安國傳
先儒注釋其有補于經者甚多凡行于世者皆不茍也
孔安國之于尚書至爲有功如注湯欲遷夏社不可衆
人不過謂屈于伊陟臣扈之諫耳安國則曰以棄代稷
無可代社者故仍用句龍氏然後知社稷之制至今沿
之者爲有由也酒誥曰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衆人
止言待新民寛故勿殺待舊民嚴故盡殺之安國則曰
予當擇其罪之大而殺之然後周公之訓爲可傳也其
[003-2b]
他如此類者甚多經學既廢人習新說古注皆不知讀
先儒之苦心不明于今者何可勝數如趙岐注孟子至
大至剛以直必有事焉而勿正皆以爲伊川先生新讀
如此而不知其爲趙氏之本注也俗學之陋至此亦可
憫哉
   平在朔易
朔者終而復始易者窮而復通北方終窮之地故以朔
易名之示天道無終窮之理也
[003-3a]
   鯀哉
凡人之名稱有複字者不助辭如𦙍子朱共工驩兜虞
舜伯禹是也單稱一字者加哉字鯀哉益哉埀哉是也
他書單名以也字副之囘也賜也之類
   姓氏
古者姓與氏爲二後世姓與氏爲一姓者諸眷之所同
氏者一房之所獨姓以别同異氏以定親疎皆不可無
也如嬀姓之生衆矣凡居於嬀汭者不知其幾族皆同
[003-3b]
姓也而于諸嬀之中有虞氏焉則舜之家所獨稱也故
書載堯之嫁女曰釐降二女于嬀汭嬪于虞言嬀以著
姓明自祁適嬀所以正婚姻之禮也言虞以别氏明所
歸之族所以詳室家之辨也古人于此謹矣後世直以
氏為姓一家百族同用一氏親疎逺近更無分别則與
古之用姓同矣故史臣書之皆曰姓某氏見姓之與氏
自是為一不可復知也
禮記大𫝊謂婚禮至周始繫之以姓而百世不通非也
[003-4a]
此盖惑于後世五帝三王同出一祖之說不可用以為
據昔者聖人之立姓也專以為婚姻之辨字皆從女惟
女子稱姓以别之是則有姓之初便有婚姻不通之法
矣此法必起于黄帝故凡天下之姓皆自以為黄帝吾
祖也其實人之有姓自黄帝始爾盖是時始置二十五
姓以别臣宗而後世遂以為此帝之二十五子云
姓氏之法至漢猶有存者夏侯嬰為滕公子孫遂為滕
氏又有與公孫主為婚者遂為孫氏田千秋好乘小車
[003-4b]
子孫遂為車氏史記諸臣傳稱滕公萬石君太倉公魏
其武安皆不著姓此即古人以官為氏之意盖用此以
自别于同姓之諸侯然自是遂忘其本姓則史職不修
之過也古者太史氏掌奠世系辨昭穆凡立氏者必告
于太史氏春秋之末知果别族于太史為輔氏此其驗
也後世史職既廢宗法又亡而欲田里之氓自記其世
系難矣此其故皆由封建世禄井田之法壞諸侯卿大
夫之後降為甿隸士庶人之族散而之四方故宗法不
[003-5a]
可得而立史職不可得而紀以至于大廢而盡亡也
   三苖族系
左氏春秋傳昭公九年周人以姜戎咎晉言曰先王居
檮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姦居于瓜州而惠公實誘以來
杜預謂允姓即姜戎之别瓜州三危之地按此則姜戎
者三苖之後也襄公十四年晉人責姜戎亦言為惠公
自瓜徙洛戎子對曰我姜戎四岳之裔也按姜姓實出
太岳則三苖氏又四岳之後文公十八年史克列叙四
[003-5b]
凶謂三苖為縉雲氏不才子按縉雲氏實黄帝時官名
則四岳又縉雲氏之後也隱公十一年鄭莊公謂許為
太岳之𦙍杜注言太岳神農之後堯四岳也按神農氏
姜姓則縉雲氏又神農之後也盖神農氏沒子孫仕于
黄帝為縉雲氏仕于堯為四岳而四岳之子孫受封于
南方者為三苖三苖之子孫長于西方者為姜戎云齊
滅紀晉滅姜戎楚滅申及許陳氏滅齊則四岳之子孫
固皆亡于春秋之時矣然西魏時宕昌羌梁企定猶是
[003-6a]
三苖之後其所憑藉實遠大云
   九功九徳
舜之九功即禹之八政也府以積貯言之于五行之外
增穀為六者當時水土之政主為穀也政以施行言之
金木土各以其類增而為八者天下已平為萬世法則
賓祀教刑森然竝舉皆不可略也九功則用五行以治
穀用穀以治三事自粗而至精也八政則五行各致其
用精粗竝舉而三事在其中矣賓祀教兵刑皆以正徳
[003-6b]
司空以利用食貨以厚生也臯陶之九徳即禹之三徳
也寛柔愿皆柔克也簡剛彊皆剛克也亂擾直皆正直
也亂訓治擾訓馴治且馴則無事矣禹衍而為五以明
己之治臯陶析而為九以察人之徳故其目為愈詳也
要之五行之理聖賢皆體而用之至禹而後極上極下
而備衍之以成一家之言耳
   帝德罔愆
安世嘗謂惟臯陶最善稱舜者夫舜之徳至難名也臯
[003-7a]
陶特立罔愆二字以為總目謂其凡事竝無過失則舜
之終身本末皆備于此矣然嘗疑之今之言舉事無失
者必以為精明之極而臯陶言舜之無失乃以簡寛得
之則已與常說大異矣至指陳其簡寛之實迹則曰罪
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則又近于聵
聵者夫治天下者必使賞當功罰當罪不殺無辜不失
有罪則可謂無失矣而舜之于功罪不能使賞罰之必
當而但能使疑者之蒙私不能使罪人之必得而但能
[003-7b]
使無辜之不見殺臯陶以此為舜之無所過失之驗是
則其所為無失者特不失其仁厚之本心而已故其末
繼之曰好生之徳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此則其
罔愆之主意也世之治亂皆係于人主之聰與否古今
之言聰明者未有過于舜者而舜之為治乃不能自保
其無疑與失也其可保者獨吾之好生之心不疑不失
而已後之人自視聰明孰與舜多而必欲其賞罰之必
行功罪之必得是欲以己之所為求勝于舜也舜必不
[003-8a]
可勝則其所刑殺過差多矣此申商之所以得罪于萬
世也不然則信賞必罰天下至明之政也而何亡人之
國若是之亟哉孔子以用中于民為舜之大知其意深

   九江孔殷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云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然
則當是時九江已不可攷矣
   沱潛
[003-8b]
荆梁二州江漢所經皆有沱潛二水爾雅謂水自江出
為沱自漢出為潛盖經師所傳如此其辭簡古故至今
莫知二水之處按四瀆濟最微無可言者河最大而出
于西域至中國而成河故别流之來合者皆不可見獨
江漢二水近出梁州夾蜀山而行江在山之南漢在山
之北自梁至荆山行凡數千里凡山南溪谷之水皆至
江而出山北溪谷之水皆至漢而出其水衆多不足盡
錄故南總為沱北總為潛盖當時之方言猶今溪谷云
[003-9a]
爾後之讀爾雅者誤以江漢為沱潛所出之源不知其
為沱潛所出之路也禹貢言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别猶
言他也盖江之發源在岷山極西處自江源而東凡别
水之來會者皆為此江之沱不得自為一水也今蜀江
沿岸溪水合處猶有鑑沱句流沱月明沱歸鄉沱之名
尚可推見當時命名之意云
   用人惟已
班叔皮王命論曰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此可作用
[003-9b]
人惟己解注
   盤庚
商盤周誥古今以為聱牙而當時用之以告民庶何哉
曰此其所以為聱牙也告民庶之辭與作文章不同告
民庶者必俯而就之或用時語或用方言或用官府吏
文或辨釋當時事因所以在當時衆庶為易曉在異代
異俗為難通也如今郡縣曉諭文牓自有土俗常用之
語與其所常有之事他鄉之人多不盡曉况後世乎
[003-10a]
   説命序
傅說起于徒役之中而居父兄百官之上此雖高宗之
盛舉亦古者置相之常道也故聖人序書不言作相之
事盖以古天子諸侯之立國皆有父兄大臣以為社稷
之重鎭常與其君共求賢哲而付之以政所謂當國行
政者非必父兄大臣也故曰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
愼歟此言為當國行政者設也堯舜之時四岳為大臣
而舜禹行政湯之時仲虺為大臣而伊尹往來行政于
[003-10b]
其間成王之時太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而周公行政
其後周公畢公皆以太師出守東都而召公以太保行
政其序位皆在周畢之上而官秩仍在其下不以為疑
也齊以高子國子為上卿而管仲為政鄭以子皮為上
卿而子産為政魯以季氏為上卿而孔子為政非若後
世茍用一人必須移動大臣排絀故老而後可為也夫
是以君之用之也易而臣之居之也安大臣亦相與出
力而推奬之無有相傾相軋之事雖其人皆有推遜之
[003-11a]
誠亦其理勢之可以相安也六國之時所以迭用他國
之臣為相亦其去古之近于國之舊臣利害無所相及
也至國朝承唐官制罷相者皆歸本班猶有古意自官
制一新凡執國政者一去其位則不復得侍于闕廷必
俟彼出而後此入此爭端之所以不息也
   西伯戡黎序
先儒謂西伯戡黎故殷始咎周此非書意也按書中但
言西伯戡黎祖伊恐奔告于受爾至孔子作序乃言殷
[003-11b]
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以文
勢攷之咎周乃在乘黎之先盖文王之世殷未嘗咎周
也至武王之末年殷始咎周疑間生而責讓至度其事
勢必有侵伐之謀武王于是戡黎國以據壺關之險東
向臨之牧野之事盖決于此時矣故孔子改戡為乘高
以臨紂以見兵勢之成又推其釁隙起于殷人之咎周
以見兵端之發聖人于殷周之際多言書外之事皆明
著本末以示後來盖書有不必存者而事則不可不存
[003-12a]
也史記膠鬲問武王之師曰西伯曷為而來此武王稱
西伯之驗也
   西土有衆
武王渡河雖曰羣后畢會及聆其誓語專以西土邦君
為言則孟津之會皆西土之諸侯也盖紂都河北正天
下之勁兵所處用南方之人未必勝之故武王之所用
皆關隴蜀漢之士先以河東之兵塞壺關之險以為疑
兵而武王自以西土之衆自關向洛整陣徐行以為正
[003-12b]
兵自孟津北河攻之故曰同力度徳武王之慮精矣
   惟九年大統未集
説者以此為文王受命之九年非也史記周本紀太公
世家周公世家皆言武王即位九年乃觀兵于盟津明
此即武王之九年也時已十一年矣何以謂之九年古
者天子諸侯皆除喪之後始即政事之位通初喪數之
為十一年但數即政之年則九年耳自魯成公以來始
有踰年即位之事春秋書之譏不終喪也惟親政九年
[003-13a]
大統未集故武王未得盡承文王由舊之志今既集矣
其承厥志乃反商政政由舊所以承之也
   武成脱簡
王介甫以此篇為脱簡當以厥四月哉生明至予小
子其承厥志移在天下大定之下此説良是必如此然
後文理可讀月日亦順又見武王所承之志上謂文王
欲由商之舊政而未得今予小子不可不承故次以乃
反商政政由舊此即承志之事也若如本文則是文王
[003-13b]
志在厎商之罪而武王承之也豈不上誣先志哉
   周王發
先儒謂周王乃史官追書之辭方告名山大川時武王
未稱王也且以文王尚稱文考為證此説非也若商命
未絶則武王不當起兵既已起兵則周之稱王必矣決
無以商之臣子號令羣后上伐天王之理也文王之稱
文考乃是歸周祀廟告成之後始行追王之禮方起兵
時尚未暇也
[003-14a]
   癸亥陳于商郊
紂之為人與桀不同桀不過昏庸暴虐如秦二世漢桓
靈而已紂好勇而善疑有伸鉤索鐡之力而專養亡命
逋逃之人以為親兵百戰百克天下畏之其失在于恃
兵狂酗殺人為嬉不恤國事此正如前趙之劉曜北齊
之高歡未可以脆敵待也故武王伐紂其規模與湯不
同武王先取壺關以塞紂西向之路然後自洛陽渡河
攻之初以戊子日離宗周整衆徐行日三十里自周至
[003-14b]
洛九百里凡一月而後至人力不勞兵勢不急紂固恃
兵之強與大河之固安坐而未出也既戊午涉河一日
而誓師明日復誓遂行自孟津至朝歌四百餘里凡五
日而至癸亥之夕徑陳于國門之外甲子之朝紂狼狽
出師人心震駭皆望塵而奔周人自後攻之盡𠞰其多
罪逋逃之衆血流漂杵舊惡無餘于是善良奠枕而天
下定矣唐太宗討薛仁杲六十日不戰一戰而散其精
卒遂平隴右本朝狄武襄公自離京師行止竝有定法
[003-15a]
晷刻不差及至崑崙關卷甲夜度遂一戰而定廣南其
制勝之方大略相類聖賢舉事以理固無後世之利心
而處事以義亦無腐儒之癡法也
   五紀
歲以紀一歲之事月以紀一月之事日以紀一日之事
星辰謂二十八星十二辰以紀九州之分土萬民之好
惡厯數如太初三統以紀帝王之運世天度之從違王
省惟歲章當在此下
[003-15b]
   皇極
皇建其有極歛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此言君之導其
民也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此言民之從其君
也此六句皇極一章之總目也自此以下分為兩大段
以演説此兩節之事自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以下至汝
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皆演説君之導民也自無偏無
陂遵王之義以下至會其有極歸其有極皆演説民之
從君也又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言人君
[003-16a]
配天立極以結上一節之意也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
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言庶民從君如天以結下之一
節也又曰天子作民父母言上之教養之心如此其切
也以為天下王言下之歸往之心如此其一也此三節
皆反覆推明君民之義言愈近而意愈切也惟辟作福
恐當在此章下
   五紀皇極
此二章皆有脱簡曰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當在五紀
[003-16b]
章之内與庶徵章全無干涉也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
當在皇極章之末其文與為天下王相接其意與惟皇
作極相類且所言福威皆皇極章内之事與三徳殊不
相關也
   三徳
剛克柔克自是二徳之名剛多于柔者為剛克柔多于
剛者為柔克非謂以剛柔勝人也以政言之強者禦之
以剛弱者撫之以柔此于五行屬太剛太柔也以教言
[003-17a]
之高者抑之使柔卑者振之使剛此于五行屬少剛少
柔也正直則中徳也雖曰三徳而五在其中禮家以一
為三以三為五以五為九其理皆出于此盖一本不動
而二自為四四自為八故謂之九易之八卦書之九疇
其義一也
   曰貞曰悔
人但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不知其何説也王介甫謂
静為貞動為悔亦臆之而已此占家之事惟京氏易謂
[003-17b]
發為貞静為悔則合于筮法盖占家以内卦為用事謂
問者之來意也外卦為直事謂祸福之決也來意方發
專一之至故謂之貞外卦既成祸福始定故有悔焉盖
卦有元亨利貞故取貞字為主爻有吉凶悔吝故取悔
字為決也姚小彭氏作易内外傳以吉凶悔吝為元亨
利貞之反其言亦有理初聞者必訝其異然不可不思

竊意夏商筮法止用貞悔至文王之易以變爻為占六
[003-18a]
爻皆不變者乃占貞悔則不止用二矣
   五福六極
福極皆人君之事攸好徳者黎民敏徳也惡者賊民興
也康寧者内外無患也憂者國家多難也疾者癘疫流
行也弱者寖以衰微也凶者考終命之反短折者壽之
反在福為二在極為一也貧與弱者富之反疾與憂者
康寧之反在福為一在極為二也惡與好徳一福一極

[003-18b]
   金縢
金縢之事本無可疑而説者多疑之盖謂死無可代之
理殊不知此特後世之人自不能行而行之者又不出
于誠是以不能動天爾桑林之禱六事自責是湯以身
代百姓也雲漢之詩寧俾我遯是宣王以身代百姓也
而上天皆為之變動孔融以弟代兄之死吉翂以子代
父之死而時君皆為之矜惻其他如王尊之塞決戴封
之積薪自古匹夫以必至之誠上動天意者何可勝數
[003-19a]
况武王之興天所眷佑周公之聖天所賦與因天感天
其有不動者乎二公本欲用常禮穆卜周公乃欲以身
自卜故不敢以告二公又古者宗廟皆在宫中武王有
疾周公以上相攝事獨命祝史與廟中之人為壇墠祝
册而公卿大夫皆不知之如後世人主宫中黙禱而外
庭不知者多矣
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周公
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
[003-19b]
年則罪人斯得孔氏謂辟者行法也居東則東征也信
然則周公誅謗以滅口豈所以自明于天下哉鄭氏謂
辟讀為避居東則避之也予嘗反復本文則鄭説為是
盖周室初基中外未定流言乘間而作成王疑于上國
人疑于下周公茍不避之禍亂忽發家國傾危將無以
見先王于地下矣周公之與二公盖一體也故密與二
公謀之使二公居中鎭撫國事而身自東出避之因以
寧輯東夏但不居中則不利之謗自息而亂無從生矣
[003-20a]
故周公居東二年外變不起而内論亦明向者倡為流
言謀作禍亂之人遂得主名内外之人始知其為管叔
之罪也衆論既明于下則漸可以開曉成王之惑周公
于是作鴟鴞之詩極道國家之艱難心迹之勞悴自愬
于王以冀王之察己也王雖未能洞然遂信周公之忠
然亦未敢決然遂以周公為非者盖由左右諸大夫國
人之論皆已明白無有一言以助成王之疑者故成王
之心雖欲非之亦無所據而發也盖是時也舉國之人
[003-20b]
疑周公者獨成王一人爾人力既盡則天道從而開之
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偃木抜邦人大恐成王
與羣臣弁服以適祖廟啓龜筮之櫃以占家國之災此
盖古者遇災之常禮也既得金縢之書二公知天道之
在是矣于是導王以問諸史與百執事之人羣臣久鬱
承問而興皆翕然曰信以證其事悵然曰噫以明其寃
見公本不言而天自發之天理人情憤悱相會于聲嗟
氣歎之間而成王之心已豁然而大悟矣于是周家復
[003-21a]
興天下大定卜年八百卜世三十豈非天人之助也歟
夫以當時事體危疑如此成王之意艱重而難囘二公
之辭裵囘而未發百執事之心堙鬱而不吐使周公憪
然不避授兵以出討謗己者執而戮之此霍光之所不
敢為也而謂周公為之乎盖周公既歸始相成王大誥
多方出兵以誅三監云
周公之事再明周家之業再安皆二公之力也故公之
出也則告二公而後出明二公之同議也其問諸史與
[003-21b]
百執事也則書二公及王明非王之及二公也其築大
木也則又出于二公之命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茍
可以明天理之驗而信周公之功者無所不用其至二
公之心可謂貫日月而通神明矣兹其所以為二公也

   康誥酒誥
周公命康叔治商曰往敷求殷先哲王曰丕遠惟商耉
成人曰師師兹殷罰有倫曰罰蔽殷彝曰劼毖殷獻臣
[003-22a]
盖治者必順其俗因其宜用其仁賢而復其善政然後
其俗安其民服大凡治新造之國撫新附之民未有不
由此而得其歡心者也周公之慮深矣
   惟民其勑懋和
勑古來字也勑懋謂勞來勉懋二字盖同一意尚書勑
字今皆讀為敕盖因俗音之誤若據本文止當以來字
讀之不然則皆改為勅乃可勑天之命與勑我五典若
作勤力説于義亦通不煩改説也
[003-22b]
   無或刑人殺人
無或二字即戒康叔先儒謂無使權出或人非也此章
大意謂刑殺劓則皆出于公法非汝封之所得私無或
輒用其私以刑殺劓刵人也
   酒誥
或云康叔以衞侯為王司冦故首篇專諭刑罰是也然
不知酒誥一篇亦是為司冦言之周官萍氏掌幾酒謹
酒司虣氏掌禁以屬遊飲于市者皆司冦之屬官也
[003-23a]
   惟天降命
麴蘖之可為酒酒之可奉賓祭養老勞勸皆天也酒之
流可以敗徳生禍亦天也故周公于此二者皆以天言
之祀兹酒則謂之天降命敗亂喪徳則謂之天降威人
惟從其命勿犯其威則可謂善事天矣知此然後可以
知天
   周公曰拜手稽首
荀子大略篇曰平衡曰拜磬折頭與/腰平如衡下衡曰稽首至地
[003-23b]
曰稽顙大夫之臣拜不稽首以是推之則今之折腰揖
即古之拜也今之低頭揖即古之稽首也今之拜伏其
頭至地乃類古之稽顙耳然今之拜自是古之跪俛伏
三事殊與古拜不類今之揖其形用古之拜其聲用古
之喏日者/切亦是兩事皆與古揖不類也古揖舉手/而無聲
   君奭
予嘗讀君奭顧命之書而深悲之然後知出而任人之
事者誠天下之危機而聖賢之甚不得已也召公親見
[003-24a]
金縢之事其艱難憂畏如此幸而洛邑既成成王即政
二公優游退居田里以息平生之勞此其宜矣而周公
方自洛誥之後再為成王之所挽使之留鎮成周以撫
東方之諸侯周公復挽召公使之留鎮宗周以撫西方
之諸侯一師一保左右相扶召公之意盖慘然而不樂
也周公作君奭一書道商周之近例陳文武之大憂以
繫召公而留之召公既留而周公死成王崩于是召公
復當周公之危機矣是故導成王以作顧命以正先君
[003-24b]
之終翊康王以見諸侯以正新君之始盖傳位于憑几
之時而受位于成服之日設兵戈以衞喪主陳玉幣以
賓天王彼四海九州知有康王雖百管叔不可得而間
也嗚呼悲哉亦可謂艱大之舉矣此與孫權止泣而令
三軍順宗麻鞋以見諸將雖時之隆汙不同而鎮遏危
疑之意亦不相逺其所異者暫假冕服于一時之頃以
正大位而繫人心終反喪服于三年之久以就亮陰而
終子道此則後世之所不能行為可恨耳按漢之嗣君
[003-25a]
皆以太子受位于柩前而即皇帝位于葬後盖猶以葬
訖釋服凖古之祥除自漢而後則倂葬後即位之禮而
盡去之矣
   割申勸寧王之德
鄭氏禮記注曰周申觀文王之徳古文為割申勸寧王
之徳今博士為厥亂勸寧王之徳古文似近之割之言
盖也安世按今博士即漢之今文尚書伏生所傳也古
文即孔安國所傳今尚書是也鄭氏訓割為盖于古讀
[003-25b]
為通古字多假借如此類甚多如曷為害胡為瑕安為
焉何亦為曷為瑕今人曲為割之申之勸之之説皆不
若鄭氏之簡明也
   六月庚午朏
書之紀日者必以歴數先之如朔朏生明死魄之類因
以寓歴法焉然四代之書惟周為然亦足以見周文之
備也又每書必異辭如朏者月之微明即月三日也曰
朏足矣又謂之哉生明生明足矣又謂之旁死魄與死
[003-26a]
魄之日相鄰即生明也盖一事而三變其文周之俗尚
文如此亦史家以文勝質之驗也
   格其非心
書言格其非心孟子訓之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
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觀此則格者非拒而止也
若拒而止之則是適其人間其政日與之格鬬非大人
之事也六經中格字皆取至到之義有恥且格七旬有
苖格格其非心謂化服之至也祖考來格格于皇天格
[003-26b]
于上帝感通之至也格于藝祖亦謂歸至其處物格而
後知至先儒以為窮至其理義亦同此
 
 
 
 
 
 項氏家說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