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35 徐霞客遊記-明-徐宏祖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逰記卷十二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逰日記二十一雲南/
己夘八月初一日自小獵夷東下山獵夷者即石甸北
松子山北曲之脉其脊度大石頭而北接天生橋其東
垂之嶺與枯柯山東西相夾永昌之水出洞而南流其
中開塢南北長四十里此其西界之嶺頭也有大小二
[012-1b]
獵夷寨大獵夷在北嶺小獵夷在南嶺相去五里皆枯
柯之屬自大石頭分嶺為界東為順寧西為永昌至此
已入順寧界八里矣然余憶永昌舊志枯柯阿思郎皆
二十八寨之屬今詢土人業雖永昌之産而地寔𨽻順
寧豈順寧設流後畀之耶又憶一統志永昌志二者皆
謂永昌之東入峽口出枯柯而東下瀾滄余按姚關圖
説已疑之至是詢之土人攬其形勢然後知此水入峽
口山透天生橋即東出阿思郎遂南經枯柯橋漸西南
[012-2a]
共四十里而下哈思凹即南流上灣甸合姚關水又南
流下灣甸㑹猛多羅而路江之水北折而迎之合流南
去此説余遍訪而得之獵夷主人楊姓者與目之所覩姚
關圖所云皆合乃知統志與郡志之誤不淺也其流既
西南合潞江則枯柯一川皆首尾環向永昌其地北至
都魯凹南窩南至哈思凹皆屬永昌為是其界不當以
大石頭嶺分當以枯柯嶺分也由嶺頭東南直下者三
里始望見江水曲折南流川中又下三里乃抵江上有
[012-2b]
鐡鎖橋横架江上其製一如龍江曲尺而較之狹其半
其水自阿思郎東向出石崖洞而西南入哈思凹峽中
者即永昌峽口山入洞之下流也按阿思郎在獵夷北
二十里其北有南窩都魯凹則此塢極北之廻環處也
踰嶺而北其下即為滄江東向之曲乃知羅岷之山西
南下者盡扵筆架直南下者盡扵峽口山東南挾滄江
而東為都魯南窩北脊山從其東復分支焉一支瀕江
而東一支直南而下即枯柯之東嶺也為此中分水之
[012-3a]
脊迤邐由灣甸都康而南界瀾滄潞江之中為孟定孟
艮諸夷而直抵交趾者也其瀕江東去之支一包而南
為右甸再包而南為順寧大猴焉是塢南北二凹相距
四五十里甚狹而深瀕江兩岸俱田惟僰夷猓玀居之
漢人反不敢居謂一入其地即發擺寒戰頭/庝也故雖有膏
腴而讓之夷人焉度橋沿江西岸西南至哈思凹共四
十里而至亦登沿江東岸東南踰江入峽六十里而至
雞飛初予聞有熱水溢扵石盤中盤復嵌扵臺上皆天
[012-3b]
成者又一冷水流而環之其出亦異始以為在亦登問
道亦登又以為在雞飛問道雞飛又以為瘴不可行又
以為茅塞元路又以為其地去村遠絶無居人晩須路
宿余囅然曰山川真脉余已得之一盤可無問也遂從
東大路上坡向枯柯右甸道始稍北遂東上一里而平
行西下岡三里有墟茅三四在岡頭是為枯柯新街又
東一里有一樹立岡頭大合抱其木挺直其枝盤繞有
膠淋漓扵本上是為紫梗樹其膠即紫梗也初出小孔
[012-4a]
中亦桃膠之類而蟲蟻附集扵外故多穢雜云坑岡左
右俱有坑夾之北坑即從岡盤窟下南坑則自東峽而
出于是南轉東盤北坑又半里轉東半里抵東峯下乃
拾級上躋三里始登南突之嶺始望見南峽兩山壁夾
自東而西從此西出則盤壑而注扵江橋之南同赴哈
思凹者乃知其山之度脊尚在嶺之東上不可亟問也此
坡之上即為團壩營葢土官之雄一方者即枯柯之夜
郎矣于是循南峽而東躡又一里登嶺頭有一家隠路
[012-4b]
南其後竹樹夾路從樹中東行一里稍轉而北盤一南
突之凹又東上盤坡而東有大樹踞路傍下臨西出之
澗其樹南北大丈餘東西大七尺中為火焚盡成空窟
僅皮膚四立厚二尺餘東西全在而南北俱缺如二門
中髙丈餘如一亭子可坐可憩而其上枝葉旁覆猶青
青也是所謂枯柯者里之所從得名豈以此耶由此又
東二里折而北上一坡盤其南下之凹凹北有居廬東
西夾峙而西廬茅簷竹徑倚雲臨壑尤有幽思其東有
[012-5a]
神宇踞坡間聞鯨音鼓賽出絶嶺間甚異之有一家踞路
南藩門竹徑清楚可愛入問之曰此枯柯小街也距所
上坡又二里矣于是又東沿北坡平上其南即西出深
澗北乃崇山竹樹䝉蔽而村廬踞其端東向連絡不絶
南望峽南之嶺與北峯相持西下而蕎地早糓墾遍山
頭與雲影嵐光浮沉出没亦甚異也北山之上雖髙而
近為坡掩但循崖而行不辨其崇墜而南山則自東西
墜而盡扵江橋之南其東崇巘穹窿髙擁獨雄時夙霾
[012-5b]
䝉翳出没無定此南山東上最髙之峯自北嶺東度再
突而起者也沿之東行南瞰深壑北倚叢巘又東二里
有岐一南下塢中為墾壑之道一北上叢嶺為廬坂之
居而路由中東行南瞰下凹有水出穴間又東二里下
瞰深壑有水一方倚北坡之上路即由之北向而上以
有峽尚環而東也北上一里又轉而東屢盤北坳而東
上坡屢上不止又七里而至中火舖其坡南突最髙中
臨南峽之上峽脊由其東南環而西下扵坡之對崖南
[012-6a]
面復聳一峰髙籠雲霧間即前所望東畔穹窿之頂也
自枯柯江橋東沿峽坡迤邐而上約三十里矣踞坡頭
西瞰江橋峽中其水曲折西南下松子山北環之嶺東
北而突為獵夷之嶺峽南穹窿之峯又南亘分支西繞
横截扵江橋塢之南西至哈思凹凹之南復有小支自
獵夷西南東突而出與横截塢南之山凑西南駢峙如
門門内之灣即為哈思凹門外又有重峰西障此即松
子山南下之脊環石甸扵西者也自此坡遙望之午霧
[012-6b]
忽開西南五十里歴歴可觀坡之東有瓦室三楹踞崗
東南兩旁翼以茅屋即所謂中火舗有守者賣腐扵中
遂就炊湯而飯及出戸則濃霧自西冒而東東下半里
度一脊瞰其南北二峽環墜如穽而叢木深翳不見其
底當由西下而分注江橋南北者也其脊甚狹度而東
復上坡山雨倐至從雨中陟之得雨而霧反霽一里餘
盤崖踰坳或循北峯或循南峯兩度過脊始東上沿北
坡而東一里又陟一南突最髙之嶺有哨房一龕踞其
[012-7a]
上是為瓦房哨于是南臨南峽與峽南穹窿之頂平揖
而對瞰矣至是雨止峯出復見峽南穹頂直南亘而去其
分支西下者即横截塢南之崗西與哈思凹相凑成門
者也穹頂東環之脉尚從東度但其脊稍下反不及西
頂之髙皆由此北坡最髙之頂東下曲而度者始辨都
魯凹東所分之脊至此中突其分而西者為中火舖枯
柯寨之嶺曲而東降者度脊南轉西向而突為穹窿之
頂此分水一正脉也由瓦房哨下半里復北度脊始見
[012-7b]
北峽坑墜為東北而下右甸之上流是北水之所分也
而南水由西下南峽又東度兩脊穿兩夾嶺一里復盤
南嶺之隂而上其處深木叢篁夾坡籠坳多盤北坑之
上又一里南轉而凌其西下之坳始逾南峡之上流從
其南陟崗東上始逾南度之脊此分水正脉所由度而
西轉者也又東一里有草龕去北崗是為草房哨從其
東又東北下一里稍轉而東南半里有脊又南度而東
轉此右甸南環之嶺所由盤礴者也于是東向而下二
[012-8a]
里餘度一曲有小水北下或小溪小橋横陟之又東逾
一崗共下四里遂望見右甸城在東塢中有岐自東北
坡去而大道循南峽東向平下二里南峽中始有村廬
夾塢舂杵之聲相應又南三里遂出坡口乃更下一里
而及坡麓路由田塍中東南行望見右甸之城中懸南
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四面山環不甚髙都
魯凹東分之脉北横一支直亘東去又南分一支南環
右甸之東草房哨南度之脉東環右甸之南從甸南界
[012-8b]
東北轉與甸東界南環之支凑甸中之水東向而破其
凑峽下錫鉛去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髙而甸乃員
平非狹嵌故無熱藴之瘴居者無江橋毒瘴之畏而城
廬相托焉由塍中行共四里入其北門暮宿街心之葛店
初二日晨起霧色隂翳方覓飯而夫逃覓夫代行乆之
不得雨復至遂鬱鬱作記終日
初三日雨復不已仍不得夫坐邸樓鬱然不樂作記竟日
初四日早霧而晴顧僕及主人覓夫俱不足恃乃自行市中
[012-9a]
是日為本甸街子仍從北門内南轉岡脊為督捕同知公署
署門東向其南即往南門街而東則曲向東門街皆為
市之地也予往來稠人中得二人一擔往順寧一駝往
錫鉛皆期日中至葛寓予乃返迨午往錫鉛駝騎先至
遂倩之而往順寧者亦至已無及矣乃飯以駝騎行出
東門循南坡東向半里涉東來之塢渡小溪東山岡漸
折而東南行四里漸臨東塢東塢者右甸東南落水之
塢尾也城北大甸圓而東南開此塢南北西三面之水
[012-9b]
皆合而趨之路臨其西坡于是南轉二里又涉二東北
注之坑復依南麓東行二里上北突之嘴則甸東之山
亦自北南環與嘴凑峽扵是相對若門而甸由其中東
注焉此甸中第一重東鎖之鑰亦為右甸東第一重東
環南下之分支雖不峻而蜿蜒山頂地位實崇也踰嘴
東稍下凑峽之外復開小塢而東水由其底路由其南
坡之半又東二里有數家倚坡北向塢而廬過此東下
有水自南峽出涉之上其東坡遂循坡之南峽東南上
[012-10a]
其東坡遂循坡之南峽東南上水流其岡北路由其岡
南于是始不與水見又東南循岡三里盤一北下之坳
而上岡頭是為玉壁嶺其嶺自南北突東西俱下分為
坑有兩三家住峯頭時日尚高以前路無可止遂歇岡
初五日平明起飯而行宿霧未収下其東坑渉之復東南
上一里又循東來之峽而行夾岡之南東向四里度其
北過之脊仍循峽東下行夾岡之南二里餘又稍下涉
北出之水又循東來之峽而行夾岡之南東向二里復
[012-10b]
度其北過之脊于是行脊北東行之支東向行其上半
里有兩三家夾道是為水塘哨由此東南行山峽間五
里始墜坡而下其右又墜一峽東下其路左再隨崖東
下者二里西臨右峽之上而路左忽墜一坑盤穽而下
者二丈有水沉其底長二丈濶八尺而狹處僅二尺若
琵琶然淵然下嵌左倚危壁右界片棧而外即峽之下
盤者不知此水之何以獨止也由其南又半里而躡嘴
下墜者半里左崖之端遂盡而右峽來環其前還望左
[012-11a]
崖盡處叢石盤崖儼如花簇而右崖西界大山亦懸駢
削扵重樹間幽異之甚由峽底又東南行一里其峽外
束如門披門南出稍轉東而下坡半里有水自東曲折
而西大木横架其上南度之是為大橋橋下水即右甸
下流東行南轉至是西折過橋又盤西崖南去已成湯
湯之流而橋南沿流之峽皆隨之為田三四家倚橋南
東坡之上有中火之館此右甸第二重東鎖之鑰亦為
右甸第二重東環南下之分支與東南行大脊相對成
[012-11b]
峽夾溪南去者也由橋南即躡東南坡而上水由峽直
南去路陟坡東南升一上者二里凌嶺頭西望峽溪之
山稍南有破峽從西來者即水塘哨西下之水也其南
來水一支亦至是東盡而有寨盤其上焉其又南一支
嶙峋獨聳上出重巒是為杜偉山此乃右甸東南來之
正脊是草房哨度脉至此更崇隆而起轉而直南去而
東夾此溪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
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所望處尚在寨盤頂之東北
[012-12a]
從此更夭矯南向夾溪漸上又二里而隔溪與寨盤之
頂對又二里降坡南下穿坳而東見其東又墜為小坑
路下而涉之一里又南踰東坡西環之坳又一里有數
家倚東坡而居其東又有一溪自東北來環所廬之坡
而注西峽西峽水自北南下與此水夾流而合扵坡南
此坡居廬頗盛是為小橋正西與杜偉山對遙望杜偉
山自西北來至此南轉其挾臂而抱扵西南者皆灣甸
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峽與寨盤之頂夾而東出
[012-12b]
者皆順寧之境水皆東南流則此山真一方之望而為
順寧灣甸之東西界者也飯扵村家大雨復至久而後
行由坡東下北來之溪小石梁跨之所謂小者以别扵
大溪之橋者也復東南上隔溪對杜偉山而南下瞰西
峽之底二流相合盤壑南去此山為右甸東第三重東
環南下之支分為錫鉛之脉者也南五里或穿嶺而左
見嶺東近峽墜坑其遠峰又環峙而東或分而南穿嶺
而右見嶺西近峽西溪盤底杜偉駢夾如是二里乃墜
[012-13a]
其南坡或盤壑西轉或躡坳東折或上或下又五里有
三家當坳而廬是為兔威哨于是再上其東坡則東西
壑皆可並睹矣西壑直逼西麓而長以杜偉西屏也東
壑遙盤東谷其下叢沓而猶不見底其東北有横浮一
抺者此挾江而東南之嶺也其正東有分支南抱者此
中垂而為順寧之脉也從嶺漸下或左或右嶺脊漸狹
四里始望見東塢有溪亦盤折其底與西峽似而西界
外山自杜偉頂南其勢漸伏又紆而南則東轉而環其
[012-13b]
前南界外山則直亘南向與東轉南環之嶺凑問東西
峽水則合扵錫鉛之前而東南當凑峙之峽而去問順
寧之道則踰東界之嶺而行有道踰前山南環之嶺者
為猛峒道從臘昔猛打渡江而至興隆厰者也于是從
崗脊轉東行其脊甚狹又二里西峽之溪直逼南麓下
而東峽溪亦近夾遂如堵牆上行又東二里又東南下
者二里坡盡而錫鉛之聚落倚之此右甸東分支南下
第三重之盡處也其前東西二溪交㑹有溫泉當其交
[012-14a]
㑹之北溪水淺而以木環其四周無金雞永平之房覆
亦無騰越左所之石盤然當兩流交㑹之間而獨有此
亦一竒也是日下午至駝騎税駕逆旅先覓得一夫索
價甚昂强從之乃南步公館即錫鉛驛也返飯扵肆亟
南由公館側浴扵溫泉暮返而卧
初六日晨起夫至將行以一飯包加其上輒棄之去遂不得
行余乃散步東溪有大木横其上為橋即順寜道也仍西上
公館從其西南下西溪是為猛洞道有茅茨叢北崗上是為
[012-14b]
錫鉛街子得一夫索價亦昻且必欲明日行遂返邸作記
初七日前棄擔去者復來乃飯而同之行從公館東
向下涉東溪獨木橋遂東上坡半里行平坡上或穿
坳而南或穿坳而北南北皆深坑而路中穿之東去
二里餘沿南崖北轉半里穿西突之坳半里復東踰
嶺而南半里又出南崖上扵是見南壑大開壑中支條
崩叠木樹茸蘢皆出其下而錫鉛南山其南又叠一支
紆而東南下以開此壑所陟山東自東大山分支西突
[012-15a]
此岡為錫鉛東鎖鑰直西南逼凑南山水下其中甚束
至此而始出東壑也瞰南倚北又二里見岡北亦嵌為
東西塢聞水聲淙淙余以為即西下錫鉛東溪者而孰
知從倚北之嶺已分脊此塢且東南下矣于是反倚坡
北下共半里而涉其一橋度塢中水是為孟祐之西溪
其水南出前塢與錫鉛之水合扵孟祐之南所謂孟祐
之河者也澗之東即居廬叠出有坡自北來懸其中一
里東向躡其上當坡而居者甚盛又東轉再盤一坡共
[012-15b]
一里又有居廬當坡皆所謂孟祐村矣此右甸東分支
南下第四重之盡處也于是又見一溪自東塢出環塢
而前與西溪交南壑中南壑平開而南抵南山下錫鉛
之水沿其北麓又破峽東南去東南開峽甚遙而溪流
曲折其間直達雲州舊城焉由村東即循峽北入東塢
一里東下度峽中橋其橋東西跨溪上上覆以亭橋内
大水自東北透峽出橋外大水自東南透峽出過橋東
向縁西垂之嶺上其上甚峻曲折梯危折而左則臨左
[012-16a]
峽折而右則臨右峽木䕃藤翳連幄牽翠髙下虧蔽左
右叠換屢屢不已五里漸平則或沿左坡或沿右坡或
陟中脊脊甚狹而左右下瞰者亦與前無異也又三里
則從坡右稍下約一里陟脊凹而東又縁坡左上一里
臨南坡之上于是迴望孟祐錫鉛諸山層環叠繞山外復
見山焉余初疑錫鉛西嶺頗伏何以猛峒之道不西由
其凹而南陟其岑又疑灣甸之界既東出猛峒而猛峒
以北杜偉以南其西又作何狀至是而遙見西嶺又有
[012-16b]
崇峯一重臂抱扵西盖枯柯東嶺老脊之南度者一由
瓦房哨東度脊西南下其亘反高夾永昌之流而南下
哈思凹凹之南其脉猶未盡故亦登溫板雞飛在此脊
之西者猶順寧屬而其南即東與杜偉山自草房哨度
脊者如椅之交環其臂其中皆叢沓之山直下東南而
開峽底扵猛峒西坳之伏處其西正開之始南降三十
里而後及猛峒焉此正西遙望之所及者而正南則前
夾之頂至是平等而猶不能瞰其外正北則本支自障
[012-17a]
之正東即其過脉分支之處第見南峽之猶自東北環
來也又東上五里餘坡脊遂中夾為槽路由槽中行里餘
透槽東出脊乃北轉其下右壑盤沓如初而左峽又墜
南下之坑故路隨脊北轉焉又一里脊東有峰中突稍
上有中火之館西向倚崖而峙顔曰金馬雄闗前有兩
家即所謂塘報也賣腐以供旅人之飯云既飯由館左
又東半里轉而北透一坳其西峰即中火所倚者此其
後過脉處與東峰夾成凹由其中北透半里即東
[012-17b]
轉峽過脉東峯之北東向下半里又臨北壑之上旋入
夾槽中兩崖如剖中嵌僅通三尺而底甚平槽上叢木
交蔽半里有倒而横跨其上者連兩株皆如從橋下行
又一里其跨者巨而低必傴伏而過焉槽南闕處猶時
時見西墜之峽最後又見槽北之峽猶西墜也共二里
稍東上踰脊南轉有架木為門踞嶺東者為白沙舖哨
此南度之脊也乃右甸東分支南下之第五重其脉獨
長挾西分四支而抱扵内又南度而東南行與右甸南
[012-18a]
杜偉山之脊西夾孟祐河而出扵雲州舊城西又與第
六重沿瀾滄南岸之脊東夾順寧河而出扵雲州舊城
東從此南度紆而西南折而東南下東突為順寧郡城
又東南而盡扵雲州舊城焉由哨門南向稍下輒聞水
聲潺潺從西南迸峽下即東北墜坑去而路從其南東
向下猶有夾槽墜其中二里出槽東行岡脊上于是見
北壑之北則瀾滄南岸之山紆廻東抱而南為老脊東
之第六支屛亘扵順寧河之東今謂之東山即志所稱
[012-18b]
某山也其脊南至雲州西南突者盡扵新城西東北由
茅家哨過脉而南者盡扵雲州舊城所合二水東下而
入瀾滄處南壑之南則即此白沙脊南度東轉為老脊之
第五支屛亘扵順寧城之西今謂之西山即志所謂某
山也兩山夾塢東南去而順寧郡城踞其中西山下西
北盤東山之坳為三䑓山渡江大道東南塢盡之隙則
雲州在焉此一川大概也而川中欹側不若永昌騰越
之平展云從崗平行二里又稍下一里前有一峯中道
[012-19a]
而突穿其坳而上約一里有一二家倚坡東為望城闗
從東南壑中遂見郡城故也從此又迤邐下坡十里抵
坡下東出大路兩度小橋上一坡二里入郡城新城之
北門南過郡治前稍轉東街則市肆在焉又南踰一坡
出東門半里而入龍泉寺寺亦東向其地名為舊城而
實無城也是日寺中開講甫完僧俗擾擾予入而停擔於内
初八日晨起從殿後静室往叩講師當其止静未
晤而出予時欲趨雲州雲州有路可達䝉化念從此而
[012-19b]
往則僱夫尚艱不若仍返順寧可省兩日負戴乃以行
李寄住持達周師以輕囊同僕行達師候飯上午乃出
寺前東隨小溪下川中一里度亭橋循東界山麓南行
三里稍上一西突之坡村廬夾道有普光寺傍東山西
向又東南半里下涉一小澗仍南上坡居廬不絶已而
其山東夾而入又有小水自東壑來渡之又東南踰一
坡共五里大溪之水自西而東折有亭橋跨之其水湯
湯大矣由橋南里餘漸西南上東突之坡上一里村廬
[012-20a]
夾道倚西山東向有長窑高倚西坡東下而西上為瓦
罐窑由其南再越東突之脊一里東南下東出之峽一
里又東南上而循西界山麓南行再下再上五里有一
二家倚東突之坡坡間有小池一方曰鴨子塘又東南
五里岡頭有村倚西岡東向是為象庄田其南稍折而下
一里渡一澗其澗懸岡東下其西山環峽復東南上二
里踰其南突之岡盤之而西南下二里抵西凹下折而
循東上岡盤嘴而南六里有坊倚路左其上有村曰安
[012-20b]
樂村又東南四里稍下有村倚西坡東向為鹿塘自歸
化橋渡溪右循西界山其南支峯東突溪流盤峽中至
鹿塘其下壑盤而東田塍益盛村廬踞東西兩山甚繁
而坡之鹿塘尤為最云時日纔下午前無宿店止邸樓作紀
初九日平明飯而行仍循西界山南行八里許西界
山忽横突而東大溪乃東北折入峽有小溪自西南山
腋來合乃舎大溪由小溪南半里東度小溪石橋又南
半里有村三四家倚南山東㘭從南山躡西坳而上一
[012-21a]
里南踰東突之脊有茅屋三楹踞脊間為把邉闗有二
三家傍之居即西山之東突者而溪流則繞其東峽而
南焉由闗南下峽中半里透峽仍循西山行復東見溪
流自其東破峽南出又下一里溪流西南來路東南臨
其上兩盤西灣之峽又稍上共一里有村踞路右崗上
又南一里稍下再盤西灣南踰小石東行之脊遂南行
坡塍間一里又稍上東突之坡東南盤其嘴一里路分
兩岐一東南下峽者為渡溪往新城道盖新城道由溪
[012-21b]
東峽中行舊城道由溪西崖半行也時峽中溪橋已為
水漲衝去須由翁溪涉溪而渡而水甚急不若由舊城
東北渡橋迂道至新城雖繞路十里而免徒涉之艱時
聞楊州尊已入簾去閃知愿書亦不必投正可從舊城
兼収之乃由溪西西南循山行復入坡塍一里東南上
東突之坡又南二里有村倚西山嶺上為翁溪村村之
南西界大山又環而東突東界山亦折而東向去中開
東西塢大溪東盤塢底平疇夾之翁溪之村正東向而
[012-22a]
下臨塢中有路下涉塢中者即渡溪徃新城道也由村
南循東山南轉者即舊城道也乃循山東行一里復東
南縁坡上北瞰塢中溪南逼坡脚瀠而東流路躡坡上
甚峻二里東登嶺頭乃轉南行塢亦隨之南向破峽出
路南行西坡一里大溪紆東南去路乃南下坡二里有
數家分廬塢中是為順徳堡堡南有山自西界横度而
東突大溪紆之路南由其度脊處穿坳而過半里抵坳南
輒分峽下又一里有峽自南來盖西大山由坳西直南
[012-22b]
去南抵舊城之後其東餘支又北轉如掉尾而中夾為
塢其來頗深有村廬倚西坡上二峽合扵前遂東向成
流墜峽下路亦挾北坡東下隨之半里度峽中小橋其
南則掉尾之交又横度東突路復南向其度脊處穿坳
而上一里踰崗坳南下有村在南塢大溪自馬鞍山西
盤西界東突之嘴復東山南行塢東路循西麓南行塢
西二里西界山之南復一支横障而東又有數家倚南
山廬間曲路隨山東轉溪亦隨塢東折一里盤其東突
[012-23a]
之嘴大溪亦直搗其下路與水俱抱之而南南壑頗開
廬塍交錯黍禾彧茂半秀半熟間有刈者壑中諸廬函
地/名最大倚西山而居壑中一里及之由其前東南行
塍間一里餘南從大溪西岸行二里東西兩界餘支交
環扵前而西支迥突為尤甚既東向環而至中復起一
小尖若當門之標水由其東裂塹出路由其西踰坳上
是為順寧雲州分界越脊南下則其南壑又大開波流
雜沓扵其間而遠山旁午或斜叠扵南則西大脊自錫
[012-23b]
鉛南盤繞而東者或夭矯扵東則東界分支沿瀾滄西
岸度茅家哨而南盡扵順江小水者此其外繞之崇峯
也而近山則塢北西山之脉至此南盡扵西為舊城東
山之脉至此南盡扵東為新城塢西則西大脊之中一
峯從灣中東突直臨舊城之西塢南則西大脊東轉之
支先夾一支為近案塢東則東界沿江之支又從東西
轉直抱扵新城之前為龍砂此其内逼之廻巒也然猶
近不見壑中諸水而祇見舊城廬落即在南崗一里及
[012-24a]
之亦數百家之所聚也飯扵舊城東向下坡半里有大
道沿坡西南去者興隆厰道也東北去者新城道也於
是東北行田塍間半里有新牆一圍中建觀音閣甚整
而功未就然規模雄麗亦此中所未覩也其處當壑之
中兩水交㑹處目界四達於是始見孟祐河即繞其東
順寧河即出其北遂共㑹於東北焉扵是西向遙望有
特出而臨扵西者即大脊灣中東突之峯其北開一隙
自西北來者孟祐河所從出也其南紆一隙向西南峽
[012-24b]
者興隆厰所從踰也有中界而垂扵東者即沿江度茅
家哨西環之支其北開一隙直上而夾茅家哨者新城
所托之塢也其南迸一隙東叠而注扵順江小水者諸
流所滙之口也小憩閣中日色正午凉風悠然僧瀹茗
為供已出圍牆北則順寧之水正出當門之塹循北崖
東轉架亭橋其上名曰砥柱其水出橋東繞觀音閣後
則孟祐河自西南來合之東去入水口峽者也渡橋即
東北上坡是坡即順寧東山之支自瀾滄西岸迤邐而來
[012-25a]
其東南直下者過茅家哨此其西南分支者至此將盡結
為馬鞍山東下之脉為新城而此其東南盡處也登坡一
里下瞰二流既合盤曲壑底如玉龍曲折其北又有一坡
東下即新舊兩城中界之砂夾水而逼扵南山者稍下而
上里餘又越其脊始望見新城在北峽之口倚西山東下
之脉又三里稍下越一小橋又半里抵城之東南角循城
北行又半里入雲州東門州中寥寥州署東向祇一街當
其前南北相達而已至時日纔過午遂止州治南逆旅
[012-25b]
初十日平明起飯出南門度一小坑即西南循西山
坡而行二里漸折而沿其南坑之崖西向上二里餘
南盤崖嘴此嘴東北起為峯頂分兩了即所謂馬鞍
山也東南下為條岡直抵舊城溪而東逼東山界兩
城之間為舊城龍砂新城虎砂者也此乃順寜東山
之脉由三溝水西嶺過脊南下而盡扵此者由此循
峯西向北上又二里始平行峯西一里出馬鞍峯右是
為馬鞍嶺有寺倚峯北向前有室三楹當嶺頭為茶房
[012-26a]
從嶺脊西向峻下二里始平又半里及山麓有澗自東
北小峽來西注順寧河此已為順寧屬矣葢雲州北界
新城以馬鞍山舊城以函宗南小尖束水之坳其相距
也甚近渡澗北上坡盤北山西麓行四里東西崖突夾
順寧溪搗其中出路踰其東崖而入又北一里其坡西
懸塢中是為花地其坡正與翁溪村東西遙對中墜為
平塢則田塍與溪流交絡焉乃西北下坡半里及塢又
有澗自東北小峽來西注順寧溪路從溪北西向行塢
[012-26b]
中三里餘將逼翁溪村之麓大溪自北峽出潄西麓而
界之當從此涉溪上翁溪村出來時道見溪東有路隨
北峽入遂從之又一里路漸荒又里餘墜崖而下及扵
溪即斷橋處也新城之道實由扵此不由翁溪從束崖
墜流間架橋以渡自橋為水汩乃取道翁溪以溪流平
塢間可掲而涉也臨溪波湧不得渡乃復南還三里西
渡翁溪溪濶而流漲雖當平處勢猶懸激抵其中流波
及小腹足不能定每一移趾輒幾隨波盪去半晌乃及
[012-27a]
西岸復由田塍間上坡一里西抵村下大路乃轉而北
即來時道也循西山躡坡而上三里有岐自峽中來㑹
即斷橋舊徑矣隨大路又六里過把邉闗瀹湯而飯下
塢東北一里度小橋又一里復與大溪遇溯其西崖北
十里而至鹿塘時纔過午以暑氣逼人遂停舊主人樓作紀
十一日由鹿塘三十里過歸化橋從溪東循東山麓
行五里入普光寺予疑以為即東山寺也入而始
知東山寺尚在北乃復隨大路三里抵南闗坡下亭橋
[012-27b]
即從橋東小徑東北上坡又二里而東山寺倚東山西
向正臨新城入寺拾級而上正殿前以樓為門而後有
層閣閣之上層奉玉帝登之則西山之支絡郡堞之廻
盤可平揖而盡也下閣入其左廬有一僧曽扵龍泉一
晤者見余㽜同飯而共坐前門樓乃知其僧為阿禄司
西北山寺中僧也以聽講至龍泉而東山僧邀之飯者
為予言自少曽遍歴撾龍木邦阿瓦之地其言與舊城跛
者新城客商所言歴歴皆合下午乃出寺一里度東橋入
[012-28a]
順寜東門覓夫未得山雨如注乃出南闗一里再宿龍泉寺
十二日飯扵龍泉命顧僕入城覓夫扵殿後静室訪講師既
見始知其即一葦也為余瀹茗炙餅出雞葼松子相餉坐
間以黄慎軒翰卷相示蓋其行脚中所物色而得者下午
不得夫乃遷寓入新城徐樓與䝉化妙藥師同候駝騎
十三日與妙藥同寓候騎不至薄暮乃來遂與妙藥各
定一騎帶行囊期明日行
十四日晨起而飯駝騎以候取鹽價午始發即東下坡
[012-28b]
渡北來溪身以鐵索架橋亭扵其上其制倣瀾滄橋者
以孔道所因也渡橋東即北上坡循東山之麓北向而
登是時駝騎一羣以遲發疾趨以賈勇隨之上不甚峻
而屢過夾坑之脊三里從脊上西望望城闗祗隔一峽
也又北上兩過旁墜之脊三里忽隨坡西下轉一坳復
一里越一西突之岡由其北下環山為塢有坪西向而
拓豐禾被塍即西突之岡所抱而成者一里陟坪而北
又下連越二小溪皆從東南腋中來下西峽者其處溪
[012-29a]
流縱横蹊徑旁午而人家隠不可見從此復北上五里
有二三家倚岡頭是為二十里哨登岡東北平行其脊
一里復轉東向循岡北崖下又一里則有溪自東峽來
予初以為既登岡歴諸脊當即直上踰東大山不意又
有此溪中間之既下乃溯流東入峽半里其水分峽出
一西南自岡脊後一北自大嶺過脊處乃依南麓涉其
岡後之流溯北澗之左復北向上即兩水中垂之坡也
于是從叢林深翳中上二里踰一岡復循南崖之上行
[012-29b]
一里又穿坳而西臨西崖之上兩崖俱下盤深箐中翳
叢木而西箐即順寧北塢大溪源所出矣又穿夾槽而
上半里循西箐北崖上西北平行一里轉入北坳平透
坳北一里其脊南之脊猶西墜也半里復入夾壁之槽
平行槽中半里亦有上跨之樹又北一里稍髙有石脊
横槽底即度脉也此脊自羅岷山東天井舖南度迤邐
隨江西岸至此為順寧東山雲州北山而南盡扵順江
小水之口若羅岷大脊則自南窩東北折而南自草房
[012-30a]
哨而去矣已出夾槽東北墜坑而下一里即有水自東
南腋飛墜下西北坑者路下循之與白沙哨之東下者
同一胚胎又東北陟脊度脊再上共三里有四五家踞
岡頭是為三溝水哨葢岡之左右下墜之水分為三溝
而北注瀾滄矣又東北下七里盤一岡嘴又下三里有一二
家當路右是為塘報營又下三里過一村已昏黒又下二里
而宿於髙簡槽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烹太華茶飲余
十五日昧爽飯平明東北下坡坡兩旁夾深崖而
[012-30b]
坡中懸之所謂髙簡諸村廬又中踞其上二里
轉坡北下峽中復轉東北循坡下四里始望見瀾滄
江流下嵌峽底自西而東其隔峽三臺山猶為宿霧所
籠咫尺難辨于是曲折北下者三里有一二家瀕江而
居是為渡口瀾滄至此又自西東注其形之濶止半扵
潞江而水勢正濁而急甫聞擊汰聲舟適南來遂受之
北渡時駝騎在後不能待也登北岸即曲折上二里躋
坡頭轉而東行坡脊南瞰江流在足底北眺三臺山屏
[012-31a]
圍嶺北以為由此即層累而升也又聞擊汰聲則渡舟
始横江南去而南岸之駝騎猶望之不見乃平行一里
折而北向踰脊半里乃循東崕瞰西塢北向行二里始
望見三臺村館在北山之半懸空屏峙以為賈勇可至
又一里路盤東曲反漸而就降又二里下至壑底壑中
澗分二道來一自西北一自東北合扵三臺之麓而三
臺則中懸之水由塢西而入瀾滄乃就小橋渡東北來
澗約一里即從夾中上躋中懸之坡曲折上者甚峻六
[012-31b]
里始有數十家倚坡坪而居是為三臺山有公館焉又
東北瞰東塢循西崖而上十二里躡南亘之脊其脊之
東西塢猶南下者又躡磴三里有坊其岡頭為七碗亭者
岡之東下臨深壑廬三間綴其上乃昔之茶菴今虚無
人又上里餘盤突峯之東其峯中突而脊則從北下而
度始曲而東起故突峯雖為絶頂其東下之塢猶南出
云乃踞峯頭而飯時四山雲霧已開惟峯頭猶霏霏釀
氤氲氣由峯北隨北行之脊下墜一里餘乃度脊東突
[012-32a]
是為過脉是山北從老君山南行經萬松嶺天井舖度
脊南下其東之横嶺西之博南二脊皆繞斷於中惟此支
則過此而南盡扵泮山從其北臨西壑行再下再上三
里有哨房當路亦虚無栖者又東北隨嶺脊下六里循
東塢盤西嶺又下二里乃北度峽中小石橋其水從西
峽來出橋而合扵南峽北從阿禄司東注扵新牛街入
漾濞者也石橋之南其路東西兩岐東岐即余所從來
道西岐乃四川僧新開欲上達扵過脊者度橋即循北
[012-32b]
坡臨南壑東北上三里躡岡頭有百家倚岡而居是為
阿禄司其地則西谿北轉南山東環有岡中突而垂其
北司踞其突處其西面遙山崇列自北南紆即萬松天
井南下之脊挾瀾滄江而南者其北面亂山雜沓中有
一峯髙懸特出詢之土人云此即猛補者後山其側有
寺而大路之所從者余識之再瀹湯而飯以待駝騎直
至下午乃來以前無水草遂止而宿是夜為中秋先從
順寧買胡餅一圓懐之為看月具而月為雲掩竟卧
[012-33a]
十六日昧爽飯而北行隨坡平下十里而下更峻五里至
坡底東西二塢水來合而北去乃度東塢小橋沿東麓
北行塢中隨水三里又一溪自東峽來度其亭橋是為
猛家橋水由橋東破峽北出路由橋北踰岡而上其崗
東綰溪口有數家踞其上從其北下復隨溪行西岸曲
折盤塢十二里有百家踞岡頭東臨溪口為新牛街俱漢
人居而地不開洋有公館在焉今以舊街廵司移此由
其北西北下二里有小江自西而東即漾濞之下流也
[012-33b]
自合江舖入䝉化境曲折南下又合勝偹江九渡雙橋
之水至此而東抵猛補者乃南折而環泮山入瀾滄焉
江水不及瀾滄三之一而渾濁同之以雨後故也方舟
渡之登北岸即隨江東南行半里隨江東北轉遂循突
坡而上二里登南突之坡下瞰隔江司與阿禄司溪出
江之口對江流受之遂東入峽路從北山之半亦盤崖
而從之半里有一家獨踞岡頭南臨江波而居頗整又
東三里有削崖髙臨路半峭壁間有洞南向其色斑赭
[012-34a]
即阿禄司所望北面特出之峯此其西南隅之下層也
又東四里有兩三家倚岡而居為馬王箐江流其前峽
中後倚特出崇峯東望遙壑中開東北坳中有箐盤峽
而下西與江流合而南去其東南兩峯對峙夾束如門
而江流由此南出焉乃瀹湯而飯扵村家由村東北上
三里當特出崇峯之南其下江流峽中至此亦直南去
又東北二里盤其東南之垂支有三五家踞岡上為猛
補者亦哨寨之名也扵是逼特出崇峯東南下矣其東
[012-34b]
下盤壑中廻即東北桫松哨南箐之所下者其正南江
流直去恰當兩門之中又從門隙遙見外層之山浮青
遠映此乃瀾滄江畔公郎之境矣又東北盤崖麓而上
二里而下半里忽澗北一崖中懸南向特立如獨秀之
狀有僧隠菴結飛閣三重大路過其下時駝馬已前予
謂此竒境不可失乃循廻磴披石關而陟之閣乃新構
者下層之後有片峯中聳與後崖夾立中分一線而中
層即覆之峰尖透出中層之上上層又叠中層而起其
[012-35a]
後皆就崖為壁而綴之以鐡鎖横繫崖孔其前飛甍叠
牖延吐烟雲寔為勝地恨不㽜被襆扵此倚崖而卧月
明也隠菴為瀹茗㽜榻余恐駝騎前去匆匆辭之出此
巖在特出崇峯東南峽中登其閣正南對雙突之門門
外又見一逺峯中懸圓亘直上如天柱其地當與瀾滄
近而不知為何所隠菴稱為鉢盂山亦漫以此巖相對
名之耳又謂在江外亦不辨其在碧溪江名外抑在瀾
滄外也由其東又上坡二里登東崗又東北迢遙而上
[012-35b]
八里而至桫松哨是哨乃東岡之脊西度而起為特出
崇峯南盡扵碧溪江東北岸為順寧東北盡處與䝉化
分界者也以嶺上有桫松樹最大故名時駝騎方飯扵
此遂及之又隨脊東上四里轉而北登岡頭為舊牛街
是日街子猶未散已行八十里矣此東來度脊之最髙
處北望直抵漾濞其東之㸃蒼雄挿天半南望則瓦屋
突門之峯又從東分支西繞環壑扵前西望則突出崇
峯近聳西南江外横嶺諸峯遙環西北亦一爽心快目
[012-36a]
之境矣扵是北向隨嶺下二里盤崖轉東循脊北東行
八里至舊廵司又東北下二里盤南壑之上有路分岐
踰脊北下想北通漾濞者正路又東隨脊二里餘踰東
嶺北下扵是其峽北向墜即隨峽東坡東北行五里至
瓦葫蘆有數十家倚之懸居環壑中坡東有小水一自
西腋一自南腋交扵前壑而北去則此瓦葫蘆者亦山
叢水溢之源也夜宿邸樓月甚明恨無貰酒之侣悵悵而卧
十七日昩爽飯而行即下東坡一里渡西來小水
[012-36b]
循北山而東半里南來小水與之合同破峽北去路亦
隨之挾山北轉一里有亭橋跨其溪曰廣濟渡而東循
東麓北行二里有峽自西山來合又北五里北壑稍開
水走西北峽去又有一水自東峽來合其勢相埒即溯
之入東行里餘有小橋架其上北渡東上半里溯溪北
轉二里餘轉而東一里有數十家倚北山而居是為䑕
街子峽至是東西亘溪流峽底路溯北崖北崖屢有小
水掛峽而下路東盤之屢上屢下踰坡東降東峽稍開
[012-37a]
盤北崖之紆三里溪一自北來一自南墜乃折而溯北
來之溪半里溪仍兩𣲖一西北來一東來乃折而從東
來者三里稍隨一北曲之灣灣中有小水又東隨大道上
或峻或平皆瞰南壑行五里乃踰嶺脊脊稍中凹乃東
北自定西嶺分支西度為甸頭山又分兩支一支北轉
挾洱水北出蒼山後一支南下亘為䝉化西夾之山而
此其脊也脊東即見大塢自北而南其東界山與此脊
排闥相對而北之甸頭山則中連而伏其外浮青髙擁
[012-37b]
者㸃蒼山也南之甸尾陽江中貫曲折下墜而與定邊
接界焉䝉化郡城已東伏平川之中而不即東下也從
嶺脊平行而南半里路從其南連盤二峯則南塢大開
有數家倚南山下而峽中皆環塍為田又東一里乃北
轉穿一東突峯後而透其坳半里至麓又下半里溯江北岸
東行度三鞏石橋復東一里入䝉化西門半里税駕冷泉
菴即妙師栖静處中有井甘冽為䝉化第一泉故以名菴
十八日晨起令顧僕同妙師覓駝騎期明日行余
[012-38a]
亟飯出北門䇿其騎為天姥崖遊北二里由演武塲
後西北下五里過荷池西北三里則大溪自東曲
而西流北涉之四里盤崖而北為䝉化天姥適中處又
北二里過西山之灣又北二里有岐西向入峽其峽灣
環西入内為土官左氏之世居天姥道由峽直度北去
約三里居廬連絡始望見天姥寺在北塢之半廻腋間
又三里有一圓阜當盤灣之中如珠在盤而路縈其前
又北三里循坡西北上一里而及山門是為天姥崖而
[012-38b]
寔無崖也其寺東向殿宇在北僧房在南山門内有古
坊曰雲隠寺按一統志龍宇圖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
䝉氏龍伽獨自哀牢將其子細奴邏居其上築龍&KR2839
城自立為竒王號䝉舎詔今上有浮屠及雲隠寺始知
天姥崖即雲隠寺而其山實名巄&KR2839圖也其浮屠在寺
北廻岡上殿宇昔極整麗葢土司家所為今不免寥落
矣時日已下午急飯而歸渡大溪抵荷池已昏黒矣入
城妙藥正篝燈相待飯而卧
[012-39a]
 
 
 
 
 
 
 
 
[012-39b]
 
 
 
 
 
 
 
 徐霞客逰記卷十二上
[012-40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逰記卷十二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逰日記二十二
十九日妙藥以乳線贈余余以俞禹錫詩扇更作詩扇
贈之駝騎至即飯而别妙藥送出北門仍二里過演武
塲東又北循東麓一里有岐分為二一直北隨大塢者
為大理下關道一東向入峽踰山者為迷渡洱海道乃
[012-40b]
從迷渡者東向上五里涉西下之澗于是上躋坡二里
得坪有數家在坪北曰阿兒村更躡坡上五里登坡頭
平行岡脊而南度之此脊由東峯北度而下者其東與
大山夾為坑北下西轉而入大川其西則平墜川南從
其上俯瞰䝉城如一甌脱也又北倚坡再東上三里有
三四家當脊而居為沙灘哨脊上有新建小菴頗潔又
躡脊東上二里盤崖北轉忽北峽駢峙路穿其中即北
來東度而南轉之脊也是為慶龍關透峽即隨峽東墜
[012-41a]
石骨嶙峋半里稍平是脊北自定西嶺南下東挾白崖
迷渡之水為禮社江南由定邊縣東而下元江西界䝉
化甸頭之水為陽江南由定邊縣西而下瀾滄乃景東
威逺鎮沅諸郡州之脉所由度者也東向下者四里餘
有數家居峽中是為石佛哨乃飯又二里有三四家在
北坡曰桃園哨于是曲折行峽中隨水而出或東或北
不二里輒與峽俱轉而皆在水左如是十里再北轉始
望見峽口東達川中峽中小室累累各就水次其瓦俱
[012-41b]
白乃磨室也以水運機磨麥為麵甚潔白乃知迷渡川
中饒稻更饒麥也又二里渡橋由溪右出峽隨山南轉
半里乃東向截川而行其川甚平拓北有崇山屏列即
白崖站也西北有攅峰横亘而南即定西嶺南度之脊
也兩髙之間有坳在西北即為定西嶺踰嶺而西為下
闗道從坳北轉為趙州道予不得假道扵彼而僅一涉
禮社上流攬迷渡風景皆駝騎累之也東行平堤三里
有圍牆當路左踞川中方整而甚遙中無巨室乃景東
[012-42a]
衛貯粮之所是曰新城半里其墻東盡復行堤上三里
有碑亭在路右乃大理倅王君署事景東而衛人立扵
此者又東半里有溪自北而南架木橋扵上水與溪形
俱不大此即禮社之源也自白崖定西嶺來南注定邊
下元江合馬龍為臨安河下蓮花灘者也時川中方苦
旱故水若衣帶從此望之川形如犁尖北拓而南斂東
西兩界山亦北髙而南伏盖定邊景東大道皆由此而
東去又半里入迷渡之西門其墻不及新城之整而居
[012-42b]
廬甚盛是為舊城有廵司居之其地乃趙州洱海雲南
縣䝉化分界買米扵城出北門隨墻東轉一里有支峯
自東南繞而北有小浮屠在其上盤其嘴入東塢中又一
里其中又成一小壑曰海子有倚山北向而居者遂宿焉
二十日平明飯而行又東一里入峽其中又成一小
壑二里隨壑北轉漸上坡再上再平三里踰嶺頭
遵岡北行又三里有村在西坡腋間為酒藥村又北循
坡行其坡皆自東而西向下者條崗縷縷有小水界之
[012-43a]
皆西出迷渡者再下再上約十里有賣漿者廬岡頭曰
飯店有村在東山下曰飯店村又北一岡二里坡西扵
是有山與東坡夾而成峽其小流南下而西注迷渡路
乃從峽中溯之北二里轉而東北上二里陟而踰其坳
此烏龍壩南來大脊至此東度南轉而峙為水目者也
脊頗平坦南雖屢升降坡間而上寔不多北下則平如
兜不知其為南龍大脊余自二月十三日從鶴慶度大
脊而西盤旋西南者半載餘乃復度此脊北返計離鄉三
[012-43b]
載陟大脊而東西度之不啻如織矣脊北平下半里即
清華洞倚西山東向再入之其内黄潦盈瀦及扵洞口
余去年臘月十八日當雨後洞底雖濘而水不外盈可
以深入兹方苦旱而水當洞門即外臺亦不能及其門
内垂垂浸水中止此穿一隙其上亦透重光不如内頂
之崇深也稍轉而北其上竇即黒暗而窮其下門俱為
水没無從入中洞也此洞昔以無炬不能深入然猶踐
濘數十丈披其中透頂之局兹以水漲望門而止不知他
[012-44a]
日歸途經此得窮其藴藏否也出洞北行半里踰嶺即
西向白崖大道仍舎之而北二里有池一方在西坡下
其西南崖石嶙峋亦龍潭也又北一里過一村村北路
右有墻一圍為楊土縣之宅又北一里即洱海衛城隅
從西城外行半里過西門余昔所投宿處也又隨西而
北半里抵北門外乃覓店而飯先是予從途中見牧童
手持一雞葼甚巨而鮮潔時雞葼已過時盖最後者獨
出而大也余市之至是瀹湯為飯甚適洱海徃雞山道
[012-44b]
在九鼎梁王二山間予昔所經者騎夫以家在蕎甸故
强余迂此盖洱海衛所環之塢甚大西倚大脊崇岡東
南滙為青龍海子破峽而遶小雲南驛為水口其南即
青華洞前所踰南坳其北即梁王山東下之支平伏而
横接東山者自洱海北望以為水從此洩而不知反為
上流予亦欲經此驗之于北行田塍間西瞻九鼎道登
登緣坡在隔澗之外數里也六里抵梁王山東支之南
有寺在其西腋南向臨川曰般若寺路乃東向踰岡一
[012-45a]
里有村廬倚西山而居曰品甸由其東一里再北上坡
乃一堤也堤西北山廻壑抱東南積水為海于時久旱
半已涸矣從堤而東半里有廟倚堤而北懸海中為龍
王祠又東半里轉北堤始盡復踰東突之坡一里復見
西腋尚蟠海子支流平行嶺脊又北三里則東坡下墜遥
接東山腋中有水盈盈則周官㱔海子也其北則平岡
東度而屬于東山此海寔青龍海子之源矣梁王之脉
由此東度不特南環為洱城東山即蕎甸北賔川東大
[012-45b]
山崇窿為鐡索箐紅石崖者皆此脊繞蕎東而磅礴之
余夙聞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蕎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
經小雲南隨川北轉經臙脂壩合禾米諸甸水而北入
金沙意此脊之北蕎甸水亦東北流至此乃知其獨西
北出賔川者始悟此脊自闕/        山而
盡扵小雲南北界扵蕎甸之東聳賔川東山而盡扵紅
石崖金沙江岸脊北盤壑是為蕎甸與禾米二甸名雖
鼎列而水則分流焉從嶺上轉西北一里隨北塢下三
[012-46a]
里而至塢底直北開一塢其北崇山横亘即斜騫扵賔川之
東而雄峙者西界大山即梁王山北下之支東界大山即周
㱔北岡東度之脊所轉北而直接横亘崇山者從嶺上觀之
東西界僅與脊平至此而巖巖直上其所下深也塢中村廬
纍落即所謂蕎甸度西南峽所出澗稍北上坡而止騎夫家
二十一日平明飯而行騎夫命其子擔以隨纔出門子
以擔重復返再候其父飯仍以騎行則上午矣北向
隨山之麓五里一村在川之東為海子村當川窪處
[012-46b]
而寔無海也第東山有峽向之耳漸轉西北五里西
山下復過一村又四里數十家倚西山而廬其前環
堤積水曰馮翊村其北即崇山横障之麓川中水始
沿東山北流至是西轉潄北山而西西山又北突而
扼之與北麓對峙為門水由其中西向破峽去路由
其南西向踰入遂與水不復見蓋北突之嘴夾水不
可行故從其南披隙以踰之也由馮翊村北一里至
此坳麓乃向西盤崖歴壑山雨忽來傾盆倒峽浹地
[012-47a]
交流二里轉西南盤崖上又一里轉西北遂躡石坡一
里升岡頭有岐西向踰坳者賔居道也北向陟岡者賔
川道也乃北上半里登嶺頭于是西瞰大川正與賔居
海東之山隔川遙對而川之南北尚為近山所掩不能
全覩然峯北蕎甸之水已透峽西出盤折而北矣乃西
北下山一里騎夫指北峰夾岡間為鐡城舊址昔土酋
據之以為險者盖梁王山北盡之支北則蕎甸水界為
深塹南則從峯頂又墜一坑環之此岡懸其中西向特
[012-47b]
立亦如佛光寨恃險一女闗之意也又下里餘北渡墜
坑之水乃循東山北行又三里抵蕎水所出口其水分
衍漫流而北隨之或行水中或行磧上或涉水左或涉
水右茫無正路四里上東麓始有路北向循麓行六里望
路西有鞏橋當川之中則大理由賔居來大道有聚落
在橋西為周官營從其東直北三里一小坊在岡上過
之始見賔川城又北一里過南薫橋入其南門行城中
北過州治前一里出北門飯市肉以食北一里過小岡
[012-48a]
坊西北下坡一里抵川中澗其北有鞏橋五洞頗整以
澗水僅一衣帶故不由橋而越澗又西北二里遂抵西
山東突之嘴盤之北又二里有路自西南踰坳來合即
余昔從梁王山來者其北有村廬倚西峯下是為紅帽
村余昔來飯處也從村後西山北行四里西山開小峽
于是路分為二遂西向入峽一里渉小澗北上一里登
岡頭過一坊又西北行二里西南踰脊望見南山自西
屏列而東是排沙北界之山西自海東東抵賔居南與
[012-48b]
大脊烏龍壩山並夾者土人稱為北山而觀音箐在其
北塢其西北瀕洱海為魯擺山則三澗門所來之脊又
東挾上下倉之水而北出拈花寺南橋下者也從岡頭
又西北行三里稍下有水自西南來有亭橋北跨之為
乾果橋北有數家倚岡余昔之所宿而今亦宿之乾果
北有一尖峯東向而突亭亭臨上盖西南自魯擺海東
之脊分支東北上為上下倉觀音箐分界下為煉洞乾
果二溪中垂亦雞中第一水口山也
[012-49a]
二十二日平明飯而行西北三里涉一小溪又上里許扺尖
峯下循其東崖而北一里隨崖西轉遂出峯北于是北塢
自西而東即雞山之水自煉洞而東下牛井街合賔川而北者
也路隨南崖西向下二里有村在路旁上有坊曰金牛溢
井土人指村北溪旁有石穴為金牛溢處而街則在其
外又西盤峽陟坡二里下渡一小水復西北上再上再
下五里登一岡頭皆自南北突者又二里稍下過廣甸
流芳坊又北一里村廬相望即煉洞境矣南倚坡北瞰
[012-49b]
塢又二里過公館街又北一里過中谿庄又北上岡一
里有茅舎累累為煉洞街子又北半里過煉法龍潭坊
又北一里稍下過一橋有數家倚西山塢中前有水一
塘其上有井小亭覆之即龍潭也不知煉法者為誰矣
村北有巨樹一株根曲而出土上髙五六尺中空鞏而
復倒入地中其下可通人行于是又西北二里踰一坡
又西北一里過茶菴又西北下涉一坑一里涉坑復上乃
循北山之環腋而西上一里餘瞰其南壑中環如規而底
[012-50a]
甚平又西上一里遂分兩岐北向踰嶺為雞山道乃北
上行嶺頭二里復西折而下下二里有峽自西南來其
底水破峽西北出即下倉海子水所由注牛井者有亭
橋跨之是雞山東第二水口山也渡橋西復北上坡折
而南盤西峽而北一里循峽西北上又一里有哨當嶺
頭從此平行直南乃下倉道踰嶺北下一里則拈花寺
東向倚西山居環壑中入而飯飯後雨至為少憩從寺
左轉而西上一里踰一北突之嶺有坊曰佛臺仰止始
[012-50b]
全見雞山靣目頂聳西北尾掉東南髙懸天際令人神
旺踰脊西下即轉而北一里下陟北墜之峽又半里西
踰一北突之坳坳南岐有坊倚坡此白石崖東麓坊也
余昔來未及見故從其西麓之坡折而東上過坳復西
向循大路趨一里過白石崖西坊又西一里有岐稍下
則雞山前峽之溪東向而入牛井街合賔川溪北向桑
園而下金沙矣溪有小亭橋跨其上過橋北騎夫東轉
北上而向沙址予西向溯溪欲尋所謂河子孔者時水
[012-51a]
漲濁流奔湧以為不復可物色遇一嫗問之指在西南
崖下而沿溪路絶水𣲖横流荆棘交翳或渉流或踐莽
西二里忽見一亭橋跨溪上其大倍扵沙址下流者有
路自北來越橋南即循南山東向出白石崖前乃登山
官道始知沙址小橋乃㨗徑而此橋即洗心橋也河子
孔即在橋南石崖下其石横卧二三丈水由其下北向
溢出穴横長如其石而髙不及三尺水之從中溢者甚
清而溪中之自橋西來者渾濁如漿盖橋以西水從二
[012-51b]
𣲖來一北來者瀑布峽中與悉檀龍潭二水所合一西
來者桃花箐東下之流二𣲖共㑹橋西出橋東又㑹此
孔中清水此雞山南澗之上流也于是隨北來大路上
靈山一㑹坊二里至坊下即沙址西來路所合者其西
南隔澗有寺踞坡麓為接待寺此古刹也在西第一支
東盡之麓雞山諸刹山路未闢先有此寺自後來者居
上而此刹頹矣時予不知騎僕前後徘徊一里漸隨溪
東岸而上其東峯下臨即東第三支廻環之嶺新構塔
[012-52a]
基扵其上中與大士閣中第二支相對成峽而路由其下者
也又北一里盤坡稍上過報恩寺寺為東第三支山麓之首
刹亦如接待之在西支之首惟中第二支為兩溪交㑹處夾
尖無刹可托其上即大士閣中臨之而已從報恩西又北一
里有橋西跨澗上渡橋循大士閣東麓北向上半里有岐西
向盤嶺者大士閣大道也直北臨東溪西崖而入者悉檀龍
潭道也聞駝騎已先向龍潭予隨之一里又東度橋從澗東
躡峻上其上趾相叠然巨松夾隴翠䕃飛流不復知有登陟
[012-52b]
之艱也又二里轉龍潭上半里而入悉檀寺時四長老俱不
在惟純白出迎乃税駕北樓迴憶嵗初去此已半載餘矣
二十三日雨浹日憩悉檀
二十四日復雨憩悉檀
二十五日雨仍浹日下午𢎞辨師自羅川中所諸莊回
得呉方生
三月念四日書𢎞辨設盒夜談
二十六日中雨霽晩復連綿
[012-53a]
二十七日霽乃散步藏經閣觀丁香花其花嬌艷在秋海
棠之間滇中甚多而雞山為盛甚折揷御風毬時毬下小
截為駝夫肩負而損與上截接處稍解余姑垂之牆隂以
遂其性御風之意思其懸崖飄颺而名之也
二十八日霽甚下午體吉自摩尼山回與摩尼長老復吾
至素飱乃整夜談久之
二十九日為𢎞辨師誕日設麵甚潔白平午浴扵大池余先
以久涉瘴地頭面四肢俱發疹塊累累叢膚理間左耳左足
[012-53b]
時時有蠕動狀半月前以為虱也索之無有至是知為風而
苦扵無藥兹湯池水深煎以藥草久浸而薰蒸之汗出如雨
此治風妙法幸而值之知疾有瘳機矣下午艮一蘭宗來體
師更以所録山中諸刹碑文相示且謀為余作揭轉報麗江
九月初一日在悉檀上午與蘭宗艮一觀菊南樓下午别去
初二日在悉檀作紀北樓是日體吉使人報麗府
初三初四日作紀北樓
初五日雨浹日買土參洗而烘之
[012-54a]
初六初七日浹日夜雨不休是日體吉邀坐南樓設茶餅飯
出朱按君謝撫臺所書詩卷併本山大力本無野愚所存詩
跋并程二㳺詩畫圖章他山陳渾之恒之詩翰相玩半日
初八日雨霽作紀北樓體吉以本無隨筆詩稿示
初九日霽甚予欲往大理取所寄衣囊并了蒼山洱海未了
之興體吉來㽜曰已著人特往麗江若去而麗江使人來是
誑之也余以即來辭體吉曰寜俟其信至而後去余從之遂
同和光師窮大覺來龍從寺西一里渡蘭那寺東南下水過
[012-54b]
迎祥石鐘西竺龍華其南臨中溪即萬夀寺也俱不入西北
二里入大覺訪遍周遍周居片角莊月終乃歸遂出過鎖水
閣從橋西上共一里至寂光東麓仍東過澗從澗東躡大覺
後大脊北向上一里登其中岡東望即蘭那寺峽西望即水
月菴後上烟霞室峽也又上一里再登一岡其岡西臨盤峽
西北有瀑布懸崖而下其上静廬臨之即栴檀林也東突一
岡横抱為蘭陀後脊岡後分峽東下即師子林前墜之壑也
于是岐分嶺頭其東南來者乃蘭那寺西上之道東北去者
[012-55a]
為獅林道西北盤崖而上者為栴檀嶺也其西南來者即余
從大覺來道也始辨是脊從其上望臺連聳三小峯南下脊
兩旁西墜者南下為瀑布而出鎖水閣橋東墜者南下合獅
林諸水而出蘭那寺東是東下之源即中支與東支分界之
始不可不辨也余時欲東至獅林而忽見瀑布垂綃乃昔登
雞山得未曽見姑先西北上于是愈上愈峻路愈狹曲折作
之字而北者二里乃西盤望臺南嘴此脊下度為大覺正脊
而東折其尾為龍華西竺石鐘迎祥諸寺又龍横為大龍潭
[012-55b]
南為悉檀前案而盡扵其下此脊當雞山之中其脉正而雄
望臺初湧處連貫三珠故其下當結大覺為一山首刹其垂
端之石鐘亦為開山第一古跡焉然有欲以此山作一支
者如是則不得以塔基為前三距之一而以此支代之但
此支寔短而中縮西之大士閣東之塔院寔交峙扵前與
西支之傳衣寺嶺鼎足前列故論支當以寂光前引之崗
為中塔基上擁之迹為東而此脉之中縮者不與論刹當
以大覺中懸為首而西之寂光乃其輔翼東之悉檀另
[012-56a]
主東盟而此寺之環拱者獨尊故支為中條附庸而寺
為中條冠冕此寺為中條重而中條不能重寺也嘴之
西有亂礫垂峽由此北盤峽上路出栴檀嶺之上為羅
漢壁道由此度峽西下為栴檀中静室道而瀑布則層
懸其下反不得見再度峽西崖隨之南下一里轉東岐
得一新闢小室問瀑布何在其僧樸而好事曰此間有
三瀑布東箐者最上而小西峽者中懸而長下塢者水
大而短惟中懸為第一勝此時最可觀而春冬則無有
[012-56b]
此所以昔時不聞也老僧牽衣㽜待瀹茗予急扵觀瀑
僧為導西下峻級半里越級灣之西有小水垂崖前墜
為壑而路由其上南盤而下又半里即見壑東危崖盤
聳其上一瀑垂空倒峽飛噴迢遙下及壑底髙百丈餘
揺嵐曳石浮動烟雲雖其勢小扵玉龍閣前峽口瀑而
峽口内嵌扵兩崖之腋觀者不能對峽直眺而旁覷倒
瞰不能竟其全體此瀑髙飛扵穹崖之首觀者隔崖平
揖而自顙及趾靡有所遺故其跌蕩之勢飄揺之形宛
[012-57a]
轉若有餘騰躍若不及為粉碎扵空虚為貫珠扵掌上
舞霓裳而骨節皆靈掩鮫綃而丰神獨迥不由此幾失
山中第一勝矣由對峽再盤西嘴入野和静室門内有
室三楹甚爽兩旁夾室亦幽潔其門東南向以九重崖
為龍即以本支栴檀嶺為虎其前近山皆伏而逺者又
以賔川東山并梁王山為龍虎中夾益開展無前直底
小雲南東水盤諸嶺焉盖雞山諸刹及静室俱南向以
東西二支為龍虎而西支之南有木香坪山最髙而前
[012-57b]
鞏亦為虎翼故藉之為勝者此視之為祟者亦此獨此
室之内不與衆同而此山亦伏而不見他處不能也野
和為克新之徒尚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
為詩雖未工而志甚切以其師叔見曉寄詩相示并已
稿請正且具飡焉問克新向所居精舎尚在西一里而
克新亦在寂光乃不西往復從瀑布上東盤望臺之南
二里從其東脇見一静室其僧為一宗已獅林西境矣
室之東有水噴小峽中南下涉之又東即體吉静室其
[012-58a]
上為標月静室其中峽所噴小水即下為蘭那東澗者
此其源頭也其上去大脊已不甚遙而崖間無道道由
望臺可上至是已越中支之頂而御東支矣由此而東
半里入白雲静室為念佛堂白雲不在觀其靈泉不出
扵脇而出扵脊不出扵崖外而出扵崖中不出扵穴孔
而出扵穴頂其懸也似有所從來而不見其墜也似不
假灌輸而不竭何前不遽出必待結廬之後何後中不止而
獨擅諸源之先謂之非功徳水可乎較之萬物閣岩下
[012-58b]
之瀦穴霄壤異矣又東一里入野愚静室是為大静室
浹談半晌西南下一里飯扵影空静室與别已半載一
見把臂乃飯而去從其西峽下半里至蘭宗静室盖獅
林中脊自念佛堂中垂而下中為影空下為蘭宗兩静
室而中突一岩間之一踞岩端一倚岩脚兩崖俱墜峽
環之岩峙東西峽中南擁如屛東屏之上有水上墜洒
空而下罩扵嵌壁之外是為水簾西屏之側有色旁映
傅粉成金焕乎層崖之上是為翠壁水簾之下樹皆掩
[012-59a]
側有斜騫如翅有旁臥如虬獨有體側而横生者衆枝
皆圓而此獨扁衆材皆奮而此獨横亦一竒也蘭宗遙
從竹間望余至即趨迎留宿時沈莘野已東㳺乃翁偶
不在廬余欲候晤遂從之和光欲下山因命顧僕與俱
恐山廬無餘被憐其寒也奴請匙鑰余并箱篚者與之
以一時解縛不便也奴去蘭宗即曳杖導余再觀水簾
翠壁側樹諸勝既暮乃還其廬是日為重陽晴爽既甚
而夜月當中峯之上碧落如水恍然羣玉山頭也
[012-59b]
初十日晨起問沈翁猶未歸蘭宗具飯更作餅食予取紙為
獅林四竒詩畀之水簾翠壁/側樹靈泉見顧僕不至予心怏怏即
辭蘭宗下纔下見一僧倉皇至蘭宗尚隨行訊其來何
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矣再詢之
曰長老見尊使負包囊往大理詢和光疑其未奉相公
命故使余來告余故知其逃也非大理也遂别蘭宗同
僧亟下五里過蘭那寺前幻住菴東又下三里過東西
兩澗㑹處抵悉檀已午啓篋而視所有盡去體吉𢎞辨
[012-60a]
欲為予急發二寺僧往追予止之謂追或不及及亦不
能强之必來亦聽其去而已矣但離鄉三載一主一僕
形影相依一旦棄予扵萬里之外何其忍也
十一日予心忡忡體吉恐余憂悴命其姪并純白陪余散行
藏經樓諸處有圓通菴僧妙行者閲藏樓前瀹茗設果純白
以象黄數珠見示象黄生扵象肚下大如白菓取得之/製為數珠百千中不能得一其象亦
象中之/王也坐樓前池上徴迦葉事取藏經中與雞足相涉者
摘一二段録之始知經言迦葉守衣入定有四石山來
[012-60b]
合即其事也亦未嘗有雞足名又知迦葉亦有三惟迦
葉波名為摩訶迦葉摩訶大也餘皆小迦葉耳是晩鶴
慶史仲文適自省來史乃公子省試下/第歸而登山自遣
十二日妙行來約余往㳺華嚴謂華嚴老僧野池乃月輪之
徒不可不一晤向以坐闗龕中以未接顔色為悵昔予以嵗
首過華嚴其徒俱出無從物色余時時悼月公無後至是亟
飯而行和光亦從西一里踰東中界溪即為迎祥寺于
是涉中支界矣又一里南踰鎖水閣下流登坡于是涉
[012-61a]
中支脊矣西北溯脊一里過息隂軒又循瀑布上流西
北行里餘渡北來之溪于是去中支陟西支界矣又北
一里西涉一峽溪再上一西來小支之嘴登之西北行
一里又西渡亭橋橋下水為華嚴前界水上下俱有橋
而此其下流之渡橋内峽中有池水流而不溷亦龍潭
類也由溪南向西北行于是陟西支脊矣半里入華嚴
寺寺東向踞西支大脊之北創自月潭至月輪而光大
之為雞山首刹慈聖太后賜藏貯之後燬扵火野池復
[012-61b]
建野池年七十餘歴侍山中諸名宿今老而不忘先德以
少未恭學掩關静閲孜孜不倦亦可取也聞余有修葺
雞山志之意以所録清凉通傳假余其意亦善下午將
别史君聞余在亦追隨至余恐途已晩遂别之從别路
先返以史有輿騎也出寺西北由上流度橋四里連東北
踰三澗而至其東界之支即聖峯燃燈之支垂也又一
里東下至其盡處有寺中懸為天竺寺其北澗自仰髙
亭峽中下其南澗又從西支東谷屢墜而下者夾聖峯
[012-62a]
之支東盡扵此王十岳㳺記以聖峯為中支誤矣由
其垂渡北峽小橋于是又陟中支之西界循北麓而來
半里兩過南下小水乃首傳寺前左右流也其南峽中
始闢為畦有廬中央是為大覺菜圃從其左北轉半里
踰支脊連横過法華千佛靈源三菴是皆中脊下垂處
半里北踰鎖水閣下流即大覺寺矣仍東隨大路一里
過西竺寺前上圓通菴觀燈籠花樹其樹葉細如豆瓣
根大如匏瓠花開大如山茱萸中紅而尖蒂俱緑似燈
[012-62b]
垂垂予從永昌劉館見其樹未見其花也此菴為妙行
舊居㽜瀹茗乃去一里由迎祥寺北渡澗仍去中界而
入東支界溯水而北過龍泉菴五華菴今名小龍潭乃
悉檀大龍潭之上流大龍潭已涸為深壑乃小龍潭猶
滙為下流余屢欲探之至是强二僧索之五華後崕見
水流淙淙分注悉檀之右而坡道上躋不見其處二僧
以日暮勸返比還寺門且閉矣
十三日史君為悉檀書巨匾盖此君夙以臨池擅名而詩亦不
[012-63a]
俗復相與劇談既午輿人催就道史懇余同由九重崖横獅
林栴檀而西宿羅漢壁明日同一登絶頂作别余從之遂由
悉檀東上坡半里過天池静室六里而過河南止足師静室
更北上一里直躡危崖下是為徳充静室徳充為復吾
髙足復吾與史君有鄉曲之好故令其徒引㳺此室而
自從西路上羅漢壁具飯扵西來寺以為下榻此室當
九重崖之中為九重崖最髙處室乃新構而潔其後危
崖之半有洞中懸可緣木而上余昔聞之不意追隨首
[012-63b]
及扵此余仰眺叢木森霄其上似有洞門彷彿時史君
方停憩不前余即躡險以登初雖無徑既得引水之木
隨之西行半里又仰眺洞當在上復躡險以登初亦無
徑半里既抵岩下見一木倚崖直立少斫級㾗以受趾
遂猱木升崖凡數懸其級始及木端而石級亦如之皆
危甚足之力手之力亦半無所寄所謂慿虚御風而寔
慿無所慿御無所御也洞門正南向上下皆削壁中嵌
一門髙五丈濶與深亦如之而旁無餘隙中有水自頂
[012-64a]
飛洒貯之可供一人飡憩之亦僅受一人榻第無餘隙
恐不免風雨之逼然臨之無前近則木香坪之嶺已伏
扵下逺則五龍壩之障正横扵其南排沙觀音箐諸山
層層中錯各獻其底裡而無餘藴焉久之聞室中呼聲
乃下又隨引水木而東過一棧觀水所從出處乃一巨
石下甫出即刳木引之西注此最上層之水也其下一
二丈又出一水則復吾之徒引入静室其下又出一水
則一衲引之連出三級皆一峽坳雖穴異而脉必潜通
[012-64b]
其旁分而支引者舉岩中皆藉之矣既下室中啜茶菓
復繼以餅餌乃隨下層引水之木西一里入一衲軒延
眺久之又茶而行西一里過向所從登頂之坡横而西
路漸隘或盤坡嘴或過峽坳皆亂礫垂沓而中無滴水
故其地不能結廬遂成莽徑二里餘峽坳中有一巨木横
偃若橋又西二里乃踐坡轉嘴而上過野愚静室又半
里上至白雲静室白雲固㽜以日暮而去白雲隨過體
吉静室而别西半里過一宗静室傍水又躡坡半里踰
[012-65a]
望臺南突之脊于是暝色已來月光漸耀一里餘兩過
望臺西坳之水又一里南盤栴檀嶺乃西過羅漢壁東
垂皆乗月而行也又稍盤嘴而上半里為慧心静室此
幻空碧雲寺前南突之坡也余昔與慧燈别扵㑹燈寺
訪之不值今已半載餘乃乗月叩扉出茗酌扵月中甚
適此地去復吾先期下榻處尚三里而由此西下度箐
暗不可行慧心乃曳杖為指迷半里度而上又半里登
坡與碧雲大路合見月復如前慧心乃别去又西一里
[012-65b]
過一静室乃盤嘴北向躡坡則復吾使人遍呼山頭矣
又一里入西來寺寺僧明空他出其弟三空余向所就
飡者聞之自其静室來迎復吾知吾軰喜粥為炊粥以供
久不得此且當行陟之後吸之明月之中不啻仙掌金莖矣
十四日三空先具小食饅後繼以黄黍之糕乃小米
所蒸而柔軟勝扵糯粉者乳酪椒油葼油梅醋雜沓
而陳不豐而有風致盖史君乃厥兄明空有約而來以下/闕
 徐霞客逰記卷十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