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4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 (master)


[098-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八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十


  明州


  明州餘姚即今理鄮古舜後為餘姚之墟兩漢志為會
稽鄮縣之地光武曾為賊所敗逐有奴在田中耕因藏
光武獲免後定天下議賞光武問欲何官奴曰欲得鄮
[098-1b]
縣令後或號鄮縣為官奴縣唐開元中二十六年析會
稽之鄮縣置明州取境内四明山為名天寳元年改為
餘姚郡乾元元年復為明州長慶元年浙東觀察使薛
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今請却移郡于鄮縣
置其元郡城近高處却安縣從之皇朝為奉國軍節度


  元領縣六 今五


  鄮縣 奉化 慈溪 象山 定海新置


  一縣舊廢


[098-2a]
  翁山


  州境


  東西一千九百五十里内一千八百入大海與新羅
接界 南北三百六十里内二百三十五里接大海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六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
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八百五里 南
至台州寧海縣水行一百八十里從縣西南至台州
[098-2b]
二百五十里都四百三十里 西至越州餘姚縣一
百七十里 北至越州餘杭縣界海際水行一百八
十里 東南至海中崛門山四百里與台州象山縣
分界西南至陸昭嶺一百七十里與越州剡縣接
界 西北至越州界一百七十里至越州二百七十
里 東北至大海岸浹口七十里從海際浹口往海
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檢山


  户


[098-3a]
  唐開元户四萬二千四百皇朝户主一萬八百七
十八客一萬六千八百三


  俗


  與越州同


  人物無


  土産


  絹 海物 舶船 舊貢紅蝦鮓 大蝦米


  鄮縣舊四十鄉今二十五鄉漢舊縣居鄮山之陰屬㑹
[098-3b]
稽郡至隋廢唐武徳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為鄮縣屬
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於縣置明州 甬東樓按史記越
王勾踐平吳徙夫差于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海中洲
也 亹州山在縣東北近海岸 動石山山有堅石髙
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行于山者
聞隆隆作聲新婦岩夏侯曾先地志云新婦岩山北
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岩
四明山在州西八十里有四角各生一種木皆不雜也
[098-4a]
山頂有池其池有三重石臺 石樓在縣南一名石柱
云是四明山纜風出處 靈山郡國志云山有石鼓臨
澗若鳴則野雉鳴翔故曰靈山 東海上有野人名為
庚定子舊説云昔從徐福入海逃避海濵亡匿姓名自
號庚定子土人謂之白水郎脂澤悉用魚膏衣服兼資
絹布音訛亦謂之盧亭子也 勾踐故城漢縣廢城在
縣西按郡國志云句章縣本是平山四明接其東嶺天
台續其南峯是也 古鄞城亦漢縣廢城在今縣南
[098-4b]
崜亭自剡至此溪灘磧髙險人行往來皆于此裝束齊
僕射張稷曾生子于此乃名崜 陳國冡郡國志云鄮
縣有陳國冡一名鶴栖墓昔國為日南太守死有雙鶴
隨柩而歸會稽栖于墓上三年然後去


  奉化縣南六十里九鄉本鄮縣地唐開元中與州同置
慈溪縣西北七十里舊二十一鄉今十四鄉本鄮縣地
唐開元中與州同置以房琯為令


  象山縣西北七十里元二十一鄉今十四鄉本台州所
[098-5a]
管之邑唐貞觀三年六月置後二年十一月割入明州
定海縣東七十里七鄉海壖之地梁開平三年呉越王
錢鏐以地濱海口有魚鹽之利因置望海縣後改為定
海縣


  廢翁山縣唐開元時與州同置大厯六年因袁晁反於
此縣遂廢之


  台州


  台州臨海郡今理臨海縣春秋及戰國時皆為越地秦
[098-5b]
屬閩中郡漢惠帝三年閩君揺封為東海王都東甌世
號曰東甌王亦兼有其地至武帝時東甌舉國徙居江
淮間盡虚其地郭璞注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閩越
即西甌又漢書地理志云回浦縣有東部都尉是也揚
雄解嘲云東南一尉西北一侯孟康注云會稽東部都
尉也後漢光武帝時改回浦為章安縣吳大帝時分章
安永寧置臨海縣少帝時又分臨海始平松楊羅
縣以置臨海郡晉宋齊皆因之梁又為赤松郡隋平陳
[098-6a]
郡廢以其地入永嘉郡唐武徳四年討平李子通于臨
海縣置海州領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
為台州六年没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台州省寧海
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分
置始豐舊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海縣神龍二年置象
山縣天寳元年改為臨海縣乾元元年復為台州


  元領縣五


  臨海 黄岩 天台 永安 寧海


[098-6b]
  州境


  東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九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三
千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四千五百里 東
至海際一百八十里 南至海州五百里 西至處
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越州五百里 東南至大海
二百九十三里 西南至括蒼山足七十里極大山
[098-7a]
 西北至婺州六百一十二里 東北至明州象山
縣東踞門四百六十里極大海


  户


  唐開元户二萬一千皇朝户主一萬七千四百九
十九客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二


  風俗


  同越州


  人物無


[098-7b]
  土産


  海物 絹 乾姜 甲香 鮫魚皮


  臨海縣舊三十五鄉今一十五鄉本漢回浦縣地後漢
光武改為章安縣晉太康地記云呉分章安置臨海縣
屬㑹稽郡少帝時置臨海郡屬焉括蒼山在州西四
十里髙一萬六千丈神仙傳王方平居崑崙往來羅浮
括蒼山相連石壁山有刋字蝌蚪形髙不可識春月樵
者聞鼓吹簫笳之聲聒耳元嘉中遣名手畫寫狀如圓
[098-8a]
扇即此山 葢竹山在縣東三十一里髙九百丈周迴
一百里抱樸子云餘山不可合神丹金液有山精木魅
多壊人藥唯有大小台華山少室葢竹等山可成 俏
山郡國志云上有夫人祠山北湖陰又有俏御史廟孤
石聳出似婦女艷妝而坐 白鶴山在縣東二十里上
有深湖中有盤石前有石鼓鳴則兵亂昔有白鶴飛入
會稽石鼓俗傳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臨海記云郡
西有白鶴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逺望如倒掛白鶴因名
[098-8b]
挂鶴泉又郡國志云漢末有徐公于此山成道控鶴騰
空而去又有鶴挂嶺猶翺翔之勢 髙相山山中有穴
無際會稽圖云此穴與海相通 仙石山山有館土人
謂之黄公客堂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有
四竿筯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即王方平所逰之
地 覆釜山上有巨人足跡係夸父逐日之所踐吳越
春秋云夏帝登此山得龍符唐天寳六載敇改為龍符
山 石新婦山在縣東一百一里山旁多有竒石婦人
[098-9a]
之狀石悉如紺色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人盛圖
于白團扇焉 靈石山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毁材木以
為船舸山石即于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
石山 芙蓉山臨海記云州東北七十里臨海中有芙
蓉山智者禪師傳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紅蓮之始
開唐天寳六載改為香麗山 登壇山髙一千二百丈
在縣西六十里舊圖經云有壇每陰雨有火望之如燃
 臨海山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臨海一
[098-9b]
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相合即名臨海
溪山因溪名常風山在縣西五十里郡國志云上有
石穴常有風故以為名 樓石在縣東六十二里望之
似樓 海門山在縣東一百二十六里在臨海北岸東
枕海 玉峴山在縣東一百九里臨海記云黄石山洩
水九層㳂涯瀉落如白練東南有鍾乳穴多水有伏翼
如鵝大其山本名黄石唐天寶六載敇改為玉峴山
崛門山郡國志云山在大海中腹有孔上達于頂有聲
[098-10a]
即大風不風即水涌出必有大兵呉將平孔有聲逺聞
千里 夷州四面是溪頂有越王釣石在焉 月桂子
唐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司馬孟詵冬官侍
郎狄仁傑以聞


  黄岩縣西一百五里舊三十鄉今十二鄉漢順帝永和
元年置今温州永嘉縣屬會稽郡是也厯六朝不改至
隋廢以其地併入臨海縣唐上元二年四月復析臨海
地以名之天授元年八月改為黄岩以其山頂有黄石因
[098-10b]
以為名 永寧山三童山亦有溪名三童


  天台縣西北一百一十里舊十五鄉今管五鄉輿地志
云呉初置為南始平縣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陳隋之
代廢之唐貞觀八年又置上元三年改為唐興縣梁改為
天台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天福初改為台興縣今為
天台縣 天台山在州西一百一十里臨海記云天台
山超然秀出有八重視之如一帆髙一萬八千丈周迴
二百里又有飛泉懸流千仭似布故登真隠訣注云此
[098-11a]
山在桐柏山後四明山東南三百里啟䝉記注云天台
山去天不逺路經油溪水深險清冷前有石橋路逕不
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絶㵎唯㤀其身然後能濟濟者梯
岩壁援蘿葛之莖度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綺秀列雙
嶺于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
晉隠士道猷得過之獲醴泉紫芝靈藥今石橋名相
山又道書所謂玉堂天台山其山八重視之如一中有
金庭不死之鄉陸邁與王逸少書云自山陰至臨海多
[098-11b]
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也 赤城山在縣北六里孔靈
符會稽記云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霞雲懸溜千仞謂
之瀑布登真隠訣云此山下有洞在三十六小洞天數
其山是赤城丹洞周迴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山洞天也
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而界道又述
異記云赤城山一峯特高可三百丈丹壁爍日 銅溪
在縣西北三十里孫綽賦云過靈溪而一濯是也 瀑
布山亦天台之别岫也西南瀑布懸流千丈飛瀉逺望
[098-12a]
如布又按神異記云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
牽三青羊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
嘗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蟻之
餘不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嘗與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石城山在縣東三十里 猶溪在縣東三十五里
永安縣西一百五十里舊十五鄉今六鄉顧野王輿地
志云晉穆帝永和三年分始豐南鄉置安樂縣屬臨海
郡尋廢唐上元二年再置後改為永安縣


[098-12b]
  寧海縣東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二鄉今六鄉臨海記云
晉永和三年分會稽郡八百戸于臨海郡章安地立寧
海縣隋隸海州唐武徳五年改海州為台州又屬台州
尋廢至永昌三年又置 桐柏山在縣西五十里登真
隠訣云其山八重四面視之如一有金庭不死之鄉方
四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