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03 孟子注疏-漢-趙岐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孟子注䟽卷七上


  漢趙氏注 宋孫奭音義并䟽


  離婁章句上注離婁者古之眀目者也盖以為黄帝
之時人也黄帝亡其𤣥珠使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
也能視於百歩之外見秋毫之末然必須規矩乃成
方圓猶論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萹疏正義曰前章首論滕文公問以古道故以滕文公為篇題次於公孫丑問政謂其為政莫大於反古也然則此篇孟
[007-1b]
子首言離婁之眀故以目為篇題次於滕文公問以古道是亦反古道者莫大乎明也遂次滕文公之篇
所以揭離婁為此篇之題此篇凡六十一章趙氏分之以為上下卷此卷只有二十八章而已一章言雖
有巧智猶須法度二章言法則堯舜鑒戒桀紂三章言安仁在於為仁惡弗去則患及其身四章言行有
不得於人反求諸身責已之道也五章言天下國家本正則立本傾則踣六章言巨室不罪咸以為表徳
之流行可充四海七章言遭衰逢亂屈服强大據國行仁天下無敵八章言人之安危皆由於己九章言
水性趨下民樂歸仁十章言曠仁舍禮自暴棄之道也十一章言親親敬長近取諸已十二章言事上得
君乃可臨民信友悦親本在於身十三章言養老尊賢國之上務十四章言聚斂富民棄於孔子重人命
之至者十五章言知人之道十六章言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人臣恭儉明其亷忠十七章言權時之義嫂
[007-2a]
溺援手十八章言父子至親相責離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十九章言上孝養志下孝養體二十章言小
人為政不足間非君正國定下不邪侈二十二章言不虞獲譽不可為戒求全受毁未足懲咎二十二章
言言出於身不惟其責則易之矣二十三章言人患在為師二十四章言尊師重道二十五章言餔啜沈
浮君子不與二十六章言無後不可二十七章言仁義之本在孝悌二十八章言天下之富貴不若得意
於親其餘三十三章分在下卷不無敘焉注離婁至題篇○正義曰莊子天地篇云黄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崑崙之山南望而歸遺其𤣥珠使知索之不得使離朱索之盖其人也離朱即離婁也論語第七萹
首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是其盲也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007-2b]
注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或以為魯昭公之子雖天
下至巧亦猶須規矩也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
音注師曠晉平公之樂太師也其聽至聡不用六律不
能正五音六律陽律大蔟姑洗蕤賔夷則無射黄鍾也
五音宫商角徴羽也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下注當行仁恩之政天下乃可平也今有仁心仁聞而
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注仁
心性仁也仁聞仁聲逺聞也雖然猶須行先王之道使
[007-3a]
百姓被澤乃可為後世之法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注但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為政
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能獨自行也詩云不
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注詩
大雅假樂之篇愆過也所行不過差矣不可忘者以其
循用舊故文章遵用先王之法度未聞有過者也聖人
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凖䋲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
用也注盡已目力續以其四者方圓平直可得而審知
[007-3b]
故用之不可勝極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
不可勝用也注音須律而正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
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注盡心欲行恩繼以不忍加
惡於人之政則天下被覆衣之仁也故曰為髙必因丘
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注言
因自然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矣是以惟仁者宜在髙位
不仁而在髙位是播其惡於衆也注仁者能由先王之
道不仁逆道則自播揚其惡於衆人也上無道揆也下
[007-4a]
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
之所存者幸也注言君無道術可以揆度天意臣無法
度可以守職奉命朝廷之士不信道徳百工之作不信
度量君子觸義之所禁謂學士當行君子之道也小人
觸刑愚人罹於密網也此亡國之政然而國存者僥倖
耳非其道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
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
喪無日矣注言君不知禮臣不學法度無以相撿制則
[007-4b]
賊民興亡在朝夕無復有期日言國無禮義必亡詩曰
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
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注詩大雅板之篇天
謂王者蹶動也言天方動女無敢沓沓但為非義非禮
背先王之道而不相匡正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
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注人臣之道當進君
於善責難為之事使君勉之謂行堯舜之仁是為恭臣
陳善法以禁閉君之邪心是為敬君言吾君不肖不能
[007-5a]
行善因不諫正此謂賊其君也故有恭敬賊三者之義
音義蔟音湊洗音銑射音亦徴陟里切仁聞音問注同衣於既切揆度大各切後章注不度同度量丁竝
去聲僥古堯切辟音闢蹶俱衛切泄弋制切沓徒合切女音汝正義曰此章言雖有巧智猶須法度固由
先王禮義為要不仁在位播越其惡誣君不諫謂之賊明上下相須而道化行也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
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貟者公輸子魯般魯之巧匠也孟子謂離婁明雖足以察秋毫之末公輸子其性雖巧
然不以規矩之度不能成其方員之器規所以員也言物之員者皆由規之所出也矩所以方也言物之方者
皆由矩之所出也師曠之聡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者師曠樂官名也孟子又謂師曠其耳雖聡善能聴音然
不得六律以和之固不能正其五音也六律五音太簇姑洗蕤賔夷則無射黄鍾是六律也宫商角徴羽是五
[007-5b]
音也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者堯舜二帝唐虞之盛者也然而不以仁政而施於天下故不能平
治天下而享無為之功矣以其天下平治由仁政之施也如物之方員必自規矩之所出五音之正由六律以
和之者也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者孟子言今之人君雖有仁人
不忍之心又有仁聲而逺聞四方然而民皆不得霑被其恩澤不可為後世之所法者以其不行古先王之道
而治之也無他盖以先王之道有恩澤足以被民其法可為後世取象故也苟不行先王之道雖有仁心仁聞
亦若離婁之眀師曠之聡堯舜之道不得以規矩六律仁政為之亦無如之何也已矣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者此孟子言至於此所以復言之者也徒善不足以為政盖謂雖有先王之道而為之善然
而人不能用而行之是徒善不足以為政也徒法不能以自行盖謂雖有規矩六律之法然而人不能因而用
[007-6a]
之是徒法不能以自行也以其規矩六律之法不能自行之必待人而用之然後能成其方員正其五音也堯
舜之道自不足以為之政必待人而行之然後能平治天下而為法於後世也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
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者孟子引大雅假樂之篇文而云也盖謂不愆違不忘去其故舊典章皆循而用之
未有過失者也故復言之曰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典章者即先王之法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
規矩凖䋲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者孟子又言聖人既竭已目力而視續以規矩凖䋲而為方員平直故
其用之不可勝極也盖規所以能員矩所以能方凖所以能平䋲所以能直故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
五音不可勝用也者孟子又言聖人既已盡其耳力而聽之又續以六律而正五音故其用亦不可勝極也盖
六律所以正五音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者孟子又言聖人既已能盡心之所思
[007-6b]
慮續以施其不忍人之政則仁恩徳澤足以覆盖於天下矣無他以其仁恩廣大矣故云覆天下故曰為髙必
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者孟子言至於此又所以復言之者也盖譬言人之欲
為髙者必因其丘陵而為之也為下者必因其川澤而為之耳無他以其丘陵之山其本髙矣川澤之地其本
下矣言為政於天下者而不因先王之道為之豈足謂之智者乎言不可謂之智矣以其先王之道是為之所
本焉故智足以有知苟為政而不知以先王之道為本豈謂之智乎大抵孟子言規矩凖䋲六律者皆譬為政
而言也抑亦知孟子長於譬喻者歟是以惟仁者宜在髙位不仁而在髙位是播其惡於衆也者孟子於此畢
其譬喻乃曰是以惟仁者之君宜其處髙位為尊也不仁之君而處髙位是其處髙位而播揚其惡於人民之
衆矣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者孟子言上之為
[007-7a]
君無道術以表率其下下之為臣無法度以守其職朝廷之士皆不信其道徳百工之作皆不信其度量君子
之人以之觸義之所禁小人之人以之犯冒其刑憲然而如此而國尚存而不亡者以其僥倖得存焉必云幸
也盖少有存者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
民興喪無日矣者孟子言至此所以復言之也故云城郭頽壊而不完兵甲之器少此非為國之災害也田野
荒蕪而不開闢貨財竭盡而無貯聚此非為國之害也然而上之為君無禮法以檢制下之為人臣不學法度
以守職賊民相殺戮以之興起是則國之喪亡俱在朝夕無復有日矣詩云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
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者自天之方蹶至泄泄猶沓沓也是詩大雅板之篇詩
也自事君至沓沓也是孟子自觧上云沓沓之義也其詩盖言王者方動而為非為之臣者無更沓沓但復為
[007-7b]
非禮義以事其王者也故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蹶動也天謂王者也泄泄則沓沓是也孟子
復自觧之言事君以無義之事事之其進退無禮節其言則非先王之道而為言者是若沓沓者也以其當匡
正其君不可復長君之惡耳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者孟子言至於此所
以又復言之者也故云君之有難惡當責之以善能責君難惡以為之善是為恭臣恭其君也陳之以善事而
閉其君之邪心是謂敬其君者也如不責君之難不陳善而閉君之邪而乃曰我君不能行善因不諫正之者
是謂殘賊其君者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注公輸子至規矩也○正義
曰案淮南子云椘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見椘王曰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王曰公輸天下之巧工作
為雲梯之械設以攻宋曷為弗取墨子曰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於是公輸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
[007-8a]
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乃偃兵不攻是公輸即魯般也或云是魯昭公之子也注師曠晉平公之樂太師至
羽也○正義曰案吕氏春秋云晉平公鑄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平公曰工皆以為調
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将知不調臣竊為恥之至師涓果知鐘之不調是師曠善聽為晉平公之樂師也云
六律陽律太簇姑洗蕤賔夷則無射黄鐘案律歴志云呂不韋春秋言黄鍾之宮律之本也下生林鐘林鐘上
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生蕤賔蕤賔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
生夾鐘夾鐘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呂淮南王安延致儒生博士亦為律呂云黄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因而
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鐘之數立位在子太簇之數七十二姑洗之數六十四蕤賔之數五十七夷則之數五
十一無射之數四十五以黄鐘太簇為商姑洗為角角生應鐘不比正音故為和應鐘生蕤賔不比正音故為
[007-8b]
繆日冬至音比林鐘浸以濁日夏至音比黄鐘浸以清以十二律應二十四時之變甲子大呂之徵也丙子夾
鐘之羽也戊子黄鐘之宮也庚子無射之商也壬子夷則之角也其為音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為六十音因
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五日以當一嵗之日故律之數天地之道也凡此則以律正五音之謂也注
詩大雅假樂之篇○正義曰箋云愆過也率循也言成王之令徳不過誤不遺失循用舊典之文章舊典謂周
公之禮法也注云詩大雅板之篇○正義曰箋注云蹶動也泄泄猶沓沓也箋云天斥王也王方欲艱難天下
之民又方更變先王之道無沓沓然為之制法度逹其意以成其意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注至極也
人事之善者莫大取法於聖人猶方員須規矩也欲為
[007-9a]
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注堯
舜之為君臣道備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
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注言舜之
事堯敬之至也堯之治民愛之盡也孔子曰道二仁與
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注仁則國安
不仁則國危亡甚謂桀紂不甚謂幽厲厲王流于彘幽
王滅於戱可謂身危國削矣名之謂諡之也諡以幽厲
[007-9b]
以章其惡百世傳之孝子慈孫何能改也詩云殷鑒不
逺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注詩大雅蕩之篇也殷之所
鑒視近在夏后之世耳以前代善惡為明鏡也欲使周
亦鑒于殷之所以亡也音義厲王流於彘丁音帶韋昭曰彘晉地漢為縣屬河東
案史記周厲王立三十年暴虐侈敖國人謗王王殺謗者三十四年民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襲王王奔彘
戯音義逺于願切正義曰此章言法則堯舜鑒戒桀紂也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者孟子言規矩之度其為方員之至者也謂之至者以其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聖人是為人倫之至者亦
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者孟子言凡欲
[007-10a]
為人君者當盡其為君之道也凡欲為人臣者當盡其為臣之道也此二者在皆則法堯舜而已矣以堯舜所
為君臣之道備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者言為人
臣者如不以舜之所以事堯者事君是不尊敬其君者也為人君者如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者治民是殘賊其
民者也舜所以事堯者盡其義之道也堯之所以治民者盡其仁之道也義所以敬其君者也仁所以愛其民
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
不能改也者孟子言孔子有曰道有二是仁與不仁為二而已暴虐其民以至於甚極則身必為下之所殺而
國必喪亡矣不至於極甚則身必危難而國必減削諡之曰幽厲之君既諡為幽厲以章惡於後世雖有孝子
慈孫所出亦不能改此諡也厲王但止於流彘幽王滅於戲是謂身危國削矣如身弑國亡而孟子不止歸於
[007-10b]
人名者以其被所殺戮國已喪亡足以章其惡固不待為謚而彰之矣如桀紂者也詩云殷鑒不逺在夏后之
世此之謂也者盖詩大雅蕩之篇文也其詩已謂殷之世所以鑒視在近而不逺者以其即在夏后之世是也
以其前代善惡足以為明鏡而可鑒也孟子所以云此之謂也者盖欲使周之時亦鑒於殷之所以亡也注堯
舜之為君臣道備○正義曰書云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盖為君之道盡
於此矣是君道之備也舜自元德升聞以之事堯而慎徽五典百揆時叙賓于四門四門穆穆其後坐常見堯
於墻食常見堯於羮盖為臣道盡於此矣是臣之道備也注桀紂幽厲○正義曰案史記本紀云桀為虐政滛
荒湯伐之於是桀敗於有娀之墟湯王乃改正朔易服色是為湯王為殷之始王又云紂資辨㨗知足以拒諫
言足以飾非好酒淫樂醢九侯脯鄂侯武王東伐至于盟津伐紂紂兵敗走入登鹿臺衣其寳玉赴火而死武
[007-11a]
王遂斬紂頭懸之白旗殷民大悦武王於是為天子以為周之始王又云厲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之於是相
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韋昭曰彘晉地也漢為縣屬河東今曰永安是也厲王終死于彘於是太子静即
位是為宣王宣王崩子幽王官湼立幽王以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乃為㷭㷭大鼓有寇至則舉㷭火諸侯
悉至至而無宼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為數舉㷭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
怨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㷭火徵兵兵不至遂殺幽王驪山下汲冢紀年曰湯滅夏以至于紂
二十九王凡四百九十六年自武滅紂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注詩大雅蕩之篇○正義曰箋云此言殷
之明鏡不逺近在夏后之世謂湯誅桀也後武王誅紂今之王何以不用為之戒孟子於此所以引之以戒其
時之君臣也


[007-11b]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
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注三代夏商周國謂公侯之
國存亡在仁與不仁而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
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
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强酒注保安也
四體身之四肢强酒則必醉也喻惡亡而樂不仁也音
惡烏故切下惡醉喻惡皆同樂音洛此卷内皆放此惟後章樂正樂之實禮樂即音岳强其丈切下注同
正義曰此章言人所以安莫若為仁惡而弗去患必及身自上達下而其道一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
[007-12a]
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者孟子言夏商周三代之王其所以得天下也以其
皆以仁存心為政於天下而得之也三代之中其有以失天下者以其不仁故失之也以至公侯之國所以有
廢而不興有興而不廢者亦如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失天下也以不仁也以其皆在於仁道而已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
而强酒者孟子言為天子者不為仁則不能安其四海諸侯不為仁則不能安其社稷卿大夫不為仁則不能
安其宗廟士庶人不為仁則不能安其四體四體身之四肢也天子守四海諸侯守社稷卿大夫守宗廟士庶
人守其身故各因其所守而言也今天下之人皆知疾惡其死亡而以樂為不仁是若惡其醉酒而以强飲其
酒耳亦謂惡濕而居下之意也


[007-12b]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注反其仁已仁猶未至邪反其智已智猶未足邪反其
敬己敬猶未恭邪反求諸身身己正則天下歸就之服
其徳也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注此詩己見上篇其
義同音義治人不治張云上直之切将理之義也下直吏切己理之義也後皆放此行張下孟切下
改行之行正行皆同正義曰此章言行有不得於人反求於身是為責己之道也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
仁治人不治反其智至而天下歸之者孟子言愛人而人不親之必吾仁有所未至也故當反己責之治其人
[007-13a]
而人不治者必吾之智有所未盡也故當反己而責之也禮接於人而人不以禮報答之必吾之敬有所未至
也故當反己而責之也凡所行有不得於人者皆當反求諸己而已以其身之所有未至也故當自反而責之
盖以身先自治而正之則天下之人皆歸之而服其徳也如顔淵克已而天下歸仁焉是也詩云永言配命自
求多福已説於上篇此固不説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注恒常也人之常語
也天下謂天子之所主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之
家也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治天
下者不得良諸侯無以為本治其國者不得良卿大夫
[007-13b]
無以為本治其家者不得良身無以為本也是則本正
則立本傾則踣固在所敬慎而已音義踣朋北反正義曰此章言
天下國家各依其本本正則立本傾則踣也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者孟子言人之所常言皆曰天
下國家也天子有天下公侯有國大夫有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者言天下之根本獨在
於公侯為之根本也公侯之根本又在卿大夫為之根本也卿大夫之根本抑又在於私身為之根本也如大
學有云欲明明徳於天下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必先修其身此其意也云天下國家
者天子有天下謂之天下諸侯有國謂之國然有國者不可以稱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稱國故諸侯謂之邦
國天子謂之王國國字文從或又從圍為其或之也故圍之也至於家則自天子逹於庶人未嘗不通稱之矣

[007-14a]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注巨室大家也謂賢
卿大夫之家人所則效者言不難者但不使巨室罪之
則善也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注慕思也賢卿大夫一國思随
其所善惡一國思其善政則天下思以為君矣沛然大
洽徳教可以滿溢於四海之内也音義沛普害切正義曰此章言
天下傾心思慕向善巨室不罪咸以為表徳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者巨室
喻卿大夫之家也孟子言為政於天下易而不難也但不得罪於鄉大夫之家也以其卿大夫之家以上則近
[007-14b]
君而君所待以輔弼以道則近民而民待以視效故君之言動其是非可得而刺也國之政令其得失可得而
議也道合則從不合則去君民之從違而係之也故為君不得罪於卿大夫則為政可以行天下矣巨室之所
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者言卿大夫之所思慕也一國亦随而思慕之一
國所思慕則天下亦随而思慕之故沛然大洽其上之徳教可以充溢乎四海如東注之水沛然流溢乎四海
也此言四海猶中國則謂之天下夷狄則謂之四海耳孟子之意盖欲當時國君為政直其道正其心使卿大
夫慕之而不去則逺近雖異方莫不均慕之此徳教所以溢乎四海亦如傳云大夫者近者視而倣之逺者望
而傚之盖其意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徳役大徳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
[007-15a]
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注有
道之世小徳小賢樂為大徳大賢役服於賢徳也無道
之時小國弱國畏懼而役於大國强國也此二者天時
所遭也當順從之不當逆也齊景公曰旣不能令又不
受命是絶物也涕出而女於吳注齊景公齊侯景謚也
言諸侯既不能令告鄰國使之進退又不能事大國往
受教命是所以自絶於物物事也大國不與之通朝聘
之事也吳蠻夷也時為强國故齊侯畏而恥之泣涕而
[007-15b]
與為婚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
受命於先師也注今小國以大國為師學法度焉而恥
受教命不從其進退譬猶弟子不從師也如恥之莫若
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注文王行仁政以移殷民之心使皆就之今師效文王
大國不過五年小國七年必得政於天下矣文王時難
故百年乃洽今之時易文王由百里起今大國乃踰千
里過之十倍有餘故五年足以為政小國差之故七年
[007-16a]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
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注詩大雅文王之篇
麗億數也言殷帝之子孫其數雖不但億萬人天既命
之惟服於周殷之羙士執祼鬯之禮将事於京師若微
子者膚大敏達也此天命之無常也孔子曰仁不可為
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注孔子云行仁者天下之
衆不能當也諸侯有好仁者天下無敢與之為敵今也
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
[007-16b]
誰能執熱逝不以濯注詩大雅桑柔之篇誰能持熱而
不以水濯其手喻其為國誰能違仁而無敵於天下也
音義令力政切女丁去聲以女妻人曰女祼音灌暢丁云謂鬯酒也好呼報切下好仁好為皆同濯張直
角切丁作瀹音藥正義曰此章言遭衰逢亂屈伏强大據國行仁天下莫敵雖有億衆無徳不親執熱
須濯明不可違仁也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徳役大徳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順天
者存逆天者亡者孟子言天下有治道之時小徳樂為大徳小賢樂為大賢故小徳役服大徳小賢役服大賢
以其徳之得於己者有多少故有大徳小徳以其賢之賢於人也有逺近故有大賢小賢天下有道則論徳而
定位故小徳役大徳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而亂則小國弱國畏懼而役於大國强國以其力有小大勢有强
[007-17a]
弱故有小有大有弱有强天下無道則力勝徳勢勝賢故小役大弱役强言二者皆天使然也順其天者故存
逆其天者故亡以其所遭之時然也故當順而不當逆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絶物也涕出而女於
吳者孟子引齊景公謂諸侯既不能以令制鄰國又不能受命以制於鄰國是自絶於交通朝聘之事也於是
景公泣涕以女事於吳是時吳為强大也故女於吳此乃小役大弱役强者也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
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者言今也為之小國者既以師其大國而羞恥受大國之命焉如此是若為之
弟子者以羞恥受教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者言如
恥受命於大國莫若師法文王也如師法文王則大國不過五年小國不過七年必能為政行於天下矣以言
其時之易也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将于京者此盖
[007-17b]
詩大雅文王之篇文也孟子所以引此者盖言其天命靡常惟徳是親之意也其詩言商王之子孫雖相附麗
而不足以為强雖數至億而不足以為衆至文王膺受上天之駿命而商之孫子乃為君侯於周之九服中然
為君處服于周是天命靡常惟徳是親也不特商之子孫如此其為殷之侯者為壯羙之士亦莫不執祼鬯之
禮而皆助祭于周之京師也孔子曰仁不可為衆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者言孔子有曰為仁者不可為衆
而當之也夫國君能好仁則天下無敢與之敵也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者言
今也欲為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為之是若持其熱物而不以濯也濯者以水濯其手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
以濯盖詩之大雅桑柔之篇文也孟子於此所以引之盖謂詩有云言誰能持其熱物往而不以水濯手也以
其執熱須濯手於水也如欲無敵於天下必須為仁也注齊景公齊侯景諡也至為婚○正義曰云景諡也者
[007-18a]
案史記云靈王十六年齊莊公母弟杵臼立是為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卒諡曰景地近荆蠻故注云蠻夷也注
詩大雅至無常也○正義曰箋云麗數也于於也言商之子孫其數不徒億多言之也至天己命文王之後乃
為君於周之九服中言衆之不如徳也九服案周禮九服云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蕃人也毛注云殷士殷侯也
膚羙也敏疾也祼灌鬯也將行也鄭云祼謂以圭瓚酌鬱鬯以獻尸也瓚如槃大五升口徑八寸深二寸其柄
用圭是也注詩大雅桑柔之篇○正義曰箋云當如手持熱物之用濯亦猶治國之道當用其賢人者也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
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注言不仁之
人以其所以為危者反以為安必以惡見亡而樂行其
[007-18b]
惡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
家也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
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
濯足矣自取之也注孺子童子也小子孔子弟子也清
濁所用尊卑若此自取之喻人善惡見尊賤乃如此夫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國必自
伐而後人伐之注人先自為可侮慢之行故見侮慢也
家先自為可毁壊之道故見毁也國先自為可誅伐之
[007-19a]
政故見伐也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
之謂也注己見上篇説同音義菑音災浪音郎夫音扶下同孽魚列切
正義曰此章言人之安危皆由於己也孟子曰不仁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
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者孟子言不仁之人可與言哉言不可與之言也以其不仁之人以危為之安以菑為
之利樂行其所以亡者也如不仁而可以與言議以其能從諫從善也如此則何有亡國敗家者哉言不能亡
國敗家也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者子曰至自取之也者孟子
言有孺子歌詠曰滄浪之水清兮則可以洗濯我之纓滄浪之水渾濁兮則可以洗濯我之足以其纓在上人
之所貴水清而濯纓則清者人之所貴也足在下人之所賤水濁而濯足則濁者人之所賤也孔子曰小子當
[007-19b]
聽之清斯濯其纓濁斯濯其足貴賤人所自取之也孺子童稚也小子則孔子稱弟子也清斯喻仁濁斯喻不
仁言仁與不仁見貴賤亦如此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後人毁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者
孟子言夫人苟自為可侮之事然後人從其事而侮慢之家自為可毁讟之事而後人從而毁讟之國必自為
可誅戮之事而人然後從而誅戮之斯亦自取之謂也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者己
説在上篇注云如臨深淵戰戰恐懼也○正義曰此盖詩之小雅小旻之篇文也注云戰戰恐懼也趙氏放之
而已




  孟子注疏卷七上


[007-20a]
  孟子注疏卷七上考證


  離婁章句上疏此篇凡六十一章趙氏分之以為上下
卷○閣本誤作六十章今改正


  疏其餘三十三章○閣本訛三十二章今改正


  離婁之眀○臣齊燾按孟子纂箋引趙岐注離婁黄帝
時人莊子黄帝亡其𤣥珠使離朱索之即離婁也今
本並無此文


  又是為敬君○監本訛是勉之君今改正


[007-20b]
  疏君子之人以之觸義之所禁○禁監本訛具今改


  規矩方員之至也章注堯舜之為君臣道備疏其後坐
常見堯於墻○坐監本訛生今改正


  注桀紂幽厲疏武王於是為天子以為周之始王○
監本以為周之下脱始字以為周之始王下衍以為
天子四字今從閣本刪


  又子幽王官湼立○官湼監本訛宮湦今改正


[007-21a]
  三代之得天下章疏亦謂惡濕而居下之意也○此句
上監本有論語孔子四字係衍文今從閣本刪


  愛人不親章注反其仁己仁猶未至邪反其敬己敬猶
未恭邪○兩猶字監本俱訛獨今改正


  天下有道章注既不能令告鄰國使之進退○隣監本
訛大今改正


  不仁者章滄浪之水清兮○臣宗楷按倪氏曰漢水東
為滄浪之水見禹貢酈道元云武當縣北四十里有
[007-21b]
滄浪洲漢水古為滄浪即漁父所云滄浪之水今滄
浪水合流出北界山盖後人名之非古滄浪


  疏末注云如臨深淵至放之而已○共五句係他章
之注錯襍於此








  孟子注䟽卷七上考證
[007-22a]
  欽定四庫全書


  孟子注疏卷七下


  漢趙氏注 宋孫奭音義并疏


  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注失其民之心則天下畔之簞食壺漿以迎武王之
師是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
[007-22b]
施爾也注欲得民心聚其所欲而與之爾近也勿施行
其所惡使民近則民心可得矣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
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
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
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注民之思明君猶
水樂卑下獸樂壙野敺之則歸其所樂獺獱也鸇土鸇
也故云諸侯好為仁者敺民若此也湯武行之矣如有
則之者雖欲不王不可得也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
[007-23a]
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
憂辱以陷於死亡注今之諸侯欲行王道而不積其徳
如至七年病而却求三年時艾當畜之乃可得以三年
時不畜藏之至七年欲卒求之何可得乎艾可以為炙
人病乾乆益善故以為喻志仁者亦乆行之不行之則
憂辱以陷死亡桀紂是也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
之謂也注詩大雅桑柔之篇淑善也載辭也胥相也刺
時君臣何能為善乎但相與為沈溺之道也音義走壙張音
[007-23b]
奏下音曠為于偽切下為叢為湯為之為無後皆同敺音驅鸇諸延切埤音卑獱音頻獺别名卒千忽切後章
卒至同正義曰此章言水性趨下民樂歸仁桀紂敺使就其君三年之艾畜而可得一時欲仁猶将沈
溺所以明鍳戒也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至心也者孟子言桀紂亡失天下是失其民失其民乃是失其民
之心也得天下有道至勿施爾也者言人君所以得天下有其道也得其民斯為得天下矣所以得其民有道
者得其民之心斯為得民矣所以得其心有道在民所欲而與之聚之民之所惡而勿施於民則近得其民心
矣民之歸仁也至不可得己者言民之歸親於仁人之君如水之歸就於下獸之樂趨於廣野矣故為淵而敺
聚其魚而歸之淵者是獺為之敺矣為叢木而敺聚其爵而歸之叢者是鷹鸇為之敺也為湯王武王而敺聚
其民而歸之湯武者是桀與紂也今夫天下為之君者有能好行其仁政則天下之諸侯皆為敺聚其民而歸
[007-24a]
之亦如獺為淵敺魚鸇為業敺爵者而歸之矣如此雖欲不為王不可得而不為耳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
至於死亡者言今之國君欲為王者如七年之病欲卒而求討三年之艾草也苟為己前不積雖終身而死亦
不得此三年之艾也若苟不志仁於乆雖終一身憂辱亦以陷於死亡之地矣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
謂也盖詩之大雅桑柔之篇文也盖言何能為之善乎但相與及其沈溺於患難也孟子所以言此者欲時君
在於乆行其仁不但欲為之王然後乃行之耳注獺獱也鸇土鸇也○正義曰案釋名云獺形如猫居水食魚
者也獱獺之屬也鸇鷂之屬也能食鳥雀注詩大雅章桑柔之篇○正義曰此詩盖芮伯刺厲王之詩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
[007-24b]
也注言人尚自暴自棄何可與有言有為仁人之安宅
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曠空舎縦哀傷也弗由居是者是可哀傷也音義舎音
捨注同正義曰此章言曠仁舎禮自暴棄之道也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者孟子言人之有為自暴者不可與之言議也有為自棄者不可與之有所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
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者此盖孟子自觧自暴自棄之言也仁人之安宅也至哀哉者孟子言仁道乃人
之所安之宅舎也義乃為人之正路也今有空曠其此宅而不安居之捨去此正路而不行之者是可得而哀
傷之者也此孟子所以有是而言於當世也


[007-25a]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逺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
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注邇近也道在近而患人求之逺
也事在易而患人求之難也謂不親其親以事其長故
其事逺而難也音義長其長竝張丈切注及下同正義曰此章言親親敬長近取
諸己則邇而易者也孟子曰至天下平者孟子言道在近而人乃求之於逺事在易而人乃求之於難但人人
親愛其所親敬長其所長則天下即太平大治矣親親即仁也長長即義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
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悦弗
[007-25b]
信於友矣悦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悦於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注言人求上之意先從已始本
之於心心不正而得人意者未之有也是故誠者天之
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
未有能動者也注授人誠善之性者天也思行其誠以
奉天者人也至誠則動金石不誠則鳥獸不可親狎故
曰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疏正義曰此章言事上得君乃可臨民信友悦親本在於身
也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者孟子言居下位而為君上之臣者而不見獲於上則民故
[007-26a]
不可得而治之也以其上之所以得民者乃治也獲於上有道至不誠其身者言獲於上者有其道如不信於
友則弗獲於上矣以其君之所以願乎臣者忠也如臣弗信於友則其忠不足稱矣此所以弗獲於上矣信於
友有其道如事其親而弗悦其親則亦弗信於友矣以其友之所以資於己者仁也如事親弗悦則其仁不足
稱矣此所以弗信於友矣悦親有其道如反己而不誠則弗悦於親矣以其親之所望於己者孝也如反身不
誠則其孝不足稱矣此所以不悦於親矣誠身有其道如不能明乎善則不誠其身矣以其所謂誠者亦明乎
在我之善而已如不明其善則在我之善有所未明又安知所謂誠故不明乎善則不誠其身矣由此推之則
信於友是獲於上之道也悦親是信於友之道也誠身是悦親之道也而明乎善者是又誠身之道也是故誠
者天道也思誠者人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者孟子言此故誠者是天授人誠善
[007-26b]
之性者也是為天之道也思行其誠以奉天是為人之道也然而至誠而有不感動者必無也故曰未之有也
不至誠而能感動之者亦必無也故曰未有能動者也○正義曰論語云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
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曽子三省之事也大雅矜矜此盖荀卿之言然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
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注伯夷讓國遭紂之世辟之隠
遁北海之濵聞文王起興王道盍歸乎来歸周也太公
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
善養老者注太公呂望也亦辟紂世隠居東海曰聞西
[007-27a]
伯養老二人皆老矣往歸文王也二老者天下之大老
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
往注此二老猶天下之父也其餘皆天下之子耳子當
随父二父往矣子將安如言皆歸往也諸侯有行文王
之政者七年之内必為政於天下矣注今之諸侯如有
能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間必足以為政矣天以七紀
故云七年文王時難故乆衰周時易故速也上章言大
國五年者大國地廣人衆易以行善故五年足以治也
[007-27b]
音義焉于䖍切下章焉廋同正義曰此章言養老尊賢國之上務七年為政以勉諸侯者也孟子
曰伯夷辟紂至養老者孟子言伯夷辟紂之世乃辟紂而逃遁居於北海之畔後聞文王作興而起王道乃曰
盍歸乎来歸周也我聞之西伯善養其耆老者也太公辟紂至養老者孟子又言太公辟紂之亂而辟居於東
海之畔後聞文王興起乃曰盍歸乎来歸周也我聞西伯善養其耆老者也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至其子焉
往者言伯夷太公二老乃天下之大老也猶父也而皆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天下之父既歸之其為天下之
子又焉往是必皆歸之也注伯夷譲國至歸周也○正義曰案太史公云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譲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
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後因叩馬諫武王武平殷亂二人恥食周粟隠於首陽山且餓死焉孔子云伯
[007-28a]
夷叔齊餓于首陽山之下是也又云太公望東海之上人也或云處士隠海濵周西伯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
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注云天以七紀故云七年○正義曰書云五紀曰嵗月日星辰厯鼓今云七紀者案
魯昭公十年左傅云天以七紀杜注云二十八宿四七是其旨也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徳而賦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注求孔子
弟子冉求季氏魯卿季康子宰家臣小子弟子也孔子
以冉求不能改季氏使從善為之多斂賦粟故欲使弟
子鳴鼓以聲其罪而攻伐責譲之曰求非我徒疾之也
[007-28b]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况於
為之强戰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此
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注孔子棄富不仁
之君者况於争城争地而殺人滿之乎此若率土地使
食人肉也言其罪大死刑不足以容之故善戰者服上
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注孟子言天
道重生戰者殺人故使善戰者服上刑上刑重刑也連
諸侯合從者也罪次善戰者辟草萊任土地不務脩徳
[007-29a]
而富國者罪次合從連横之人也音義辟音闢任如禁切合從之從音
正義曰此章言聚斂富民棄於孔子重人命之至也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至攻之可也者孟子言
冉求為季氏之家臣不能佐君改於其徳以為治國而乃聚斂其粟倍過於他日孔子責之曰求非我之徒弟
也乃令弟子鳴鼓以聲其罪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至罪不容於死者孟子言由此冉求賦斂觀
之以孔子所攻則今之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是皆棄之於孔子者也又况為之强戰争地以戰而殺人至於
盈滿其野争城以戰而殺人至於盈滿其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之肉也其罪必不容於死以其罪大雖死
刑不足以容之也故善戰者服上刑至任土地者次之者孟子又言故善能為陳而戰者服於上刑上刑重刑
也合從連横之諸侯罪次之以其罪次於善戰之上刑也務廣開闢草菜而任土地不務脩徳者又次之以其
[007-29b]
又次連横合從之諸侯者刑也注求孔子弟子至疾之也○正義曰案史記弟子傳云冉求字子有鄭氏曰魯
國人又案論語云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安國
云冉求為季氏宰為之急賦税鄭注云小子門人也云季氏魯卿季康子者案左傳云季康子魯卿季孫肥諡
曰康諡法曰安樂撫民曰康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注眸
子瞳子也存人存在人之善惡也胷中正則眸子瞭焉
胷中不正則眸子眊焉注瞭眀也眊者蒙蒙目不明之
貌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注廋匿也聽言察目
[007-30a]
言正視端人情可見安可匿之哉音義眸音牟瞭音了眊音耄廋音搜
正義曰此章言目為神侯精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惡不隠也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
其惡者孟子言存在於人者莫貴乎眸子眸子目瞳子也眸子不能盖掩人之惡也胷中正則眸子瞭焉胷中
不正則眸子眊焉者言人胷中正而不邪則眸子於是乎明瞭明也胷中不正則眸子矇矇而不明眊不明也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者言知人之道但聽其言觀其眸子眀與不明則人可見又安可廋匿之哉此
孟子言知人之道但觀人之眸子耳注眸瞳子瞭明眊不明之貌○正義曰是皆矇釋文而言之也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
順焉惡得為恭儉注為恭敬者不侮慢人為廉儉者不
[007-30b]
奪取人有好侮奪人之君有貪陵之性恐人不順從其
所欲安得為恭儉之行也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注恭儉之人儼然無欲自取其名豈可以和聲音笑貌
强為之哉音義惡音烏卷末烏可已也音同正義曰此章言人君恭儉率下人臣恭儉
明其廉忠也孟子曰恭者不侮人至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者孟子言為之恭儉者則不侮慢於人亦不能僭
奪於人盖以恭敬則不侮儉約則不奢故也如有侮奪人之君惟恐其民不順已之所欲安得為恭儉者焉為
之恭儉又豈可以聲音笑貌為之恭儉哉言人為恭儉在心之所存不在於聲音與其笑貌為之矣

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注淳于髠齊人也問禮
[007-31a]
男女不相親授孟子曰禮也注禮不親授曰嫂溺則援
之以手乎注髠曰見嫂溺水則當以手牽援之否耶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注孟子曰人見嫂溺不援出是為
豺狼之心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
也注孟子告髠曰此權也權者反經而善也曰今天下
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注髠曰天下之道溺矣夫子何
不援之乎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
援天下乎注孟子曰當以道援天下而道不得行子欲
[007-31b]
使我以手援天下乎音義髠音坤與音餘援音爰正義曰此章言權時之義
者也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者淳于髠齊國之人也問孟子曰男女授受之際不相親授是禮然與否
孟子曰禮也孟子答之以為是禮然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者髠又問孟子如是則嫂之沈溺於水當牽援
以乎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言如嫂之沈溺於水而不牽援之者是有豺狼之心者也以其豺狼之為
獸其心常有害物之暴故以喻之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者孟子又告淳于髠以謂男
女授受不親是禮當然也嫂之沈溺援之以手者是權道也夫權之為道所以濟變事也有時乎然有時乎不
然反經而善是謂權道也故權云為量或輕或重随物而變者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之何也髠復問
孟子言今天下之道以沈溺之也夫子之不拯援之是如之何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
[007-32a]
天下乎孟子言天下之沈溺當以道拯援之嫂溺則當以手援之今子之言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言不
可以手援天下當以道援之矣斯亦明淳于髠之蔽也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注問父子不親敎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
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
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注父親教子其勢不
行教以正道而不能行則責怒之夷傷也父子相責怒
則傷義矣一説云父子反目相非若夷狄也子之心責
[007-32b]
於父云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
也執此意則為反夷矣故曰惡也古者易子而敎之父
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注易子而
教不欲自相責以善也父子主恩離則不祥莫大焉疏
正義曰此章言父子至親相責則離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善者也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公孫丑
問孟子言君子以不自教誨其子是如之何孟子曰勢不行也至父子相夷則惡矣者孟子答公孫丑以謂君
子所以不教子者是其勢之不行所以不自教也教之者必以正道而教之以正道而教之而子不行則續之
憤怒既續之以憤怒則反傷其為父子之恩矣夷傷也父子之思則父慈子孝是為父子之恩也今繼之以怒
[007-33a]
是非父之慈也且以子比之夫子既教我以正道而子之身自未能出行其正道也如父子之間子以是言而
反父是則父子相傷矣父子既以相傷其恩則父子必相疾惡也故云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
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者孟子又言古之時人皆更易其子而教之者以其父子之間不相責譲其
善也如父子自相責譲則父子之恩必離之矣父子恩離則不祥之大者也所謂易子而教者如已之子與他
人教他人之子與已而教之是易子而教也所謂不祥之大者則禍之大者矣注夷有二説一説則以夷訓傷
一說以夷為夷狄其義皆通矣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
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007-33b]
吾未之聞也注事親養親也守身使不陷於不義也夫
不義則何能事父母乎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
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注先本後末事守乃立也曽子養
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
曾元養曽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
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曽子則可謂養志
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注將徹請所與問曽晳所欲與
子孫所愛者也必曰有恐違親意也故曰養志曾元曰
[007-34a]
無欲以復進曾子也不求親意故曰養口體也事親之
道當如曾子之法乃為至孝音義養餘亮切下同晳先歴切徹直列切
正義曰此章言上孝養志下孝養口體者也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至吾未之聞也
者孟子言人之所事者何事為大以其事父母之親為大也人之所守者何守為大以其守己之身為大也不
失其身而為能事其父母之親則我嘗聞之矣如失其身而能事父母之親則我未之聞也盖以已身尚不能
守之况能事其父母乎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者言人誰不為所事凡有所事於
彼者是皆為所事也然而事父母之親是所事之本也夫人誰不為所守凡有所守於我者是皆為所守也然
而守身是所守之本也所謂身安而國家可保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此之謂也豈非事親守身為事為守之
[007-34b]
本者歟曾子養曾晳至事親若曽子可也者孟子又言昔日曽子奉養其父曽晳必有酒肉将欲徹去曽子必
請所欲與者知曽晳問復有餘剰曽子必應曰有餘剰曾晳已死曽元奉養其曽子曽元曽子之子也必有酒
肉將欲徹去曽元不請所欲與者如曽子復問有餘剰曽元乃應之曰無矣遂將以酒食復進曽子也如此是
謂養其父之口體而已必若曽子之養父乃可謂養其父之志也如事其親若曽子之事親則可矣盖曽子知
父欲有餘者與之所愛之子孫故狗而請其所與問有餘故復應之曰有是其遂其親之志意而不違者也故
曰養志也曽元反此盖有違逆其親之志意但為養口體者也非養志者也故孟子所以言事親若曽子則可
以為之孝子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
[007-35a]
君心之非注適過也詩云室人交徧適我間非格正也
時皆小人居位不足過責也政教不足復非説獨得大
人為輔臣乃能正君之非法度也君仁莫不仁君義莫
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注正君之身一國
定矣欲使大人正之音義適丁音謫注同間古莧切正義曰此章言小人為政
不足間非賢臣正君使握道機君正國定下不邪侈将何間者也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至為能格君心之非
者孟子言小人在位不能事君不足適責之也所行政教亦不足間非之也惟大人之為臣而事其君故能格
正君心之非也注詩云室人交徧適我○正義曰盖詩國風北門之篇文也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謫我箋云
[007-35b]
我從外入在室之人更迭徧来責我使已去也言室人亦不知己志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毁注虞度也言人之行
有不虞度其時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於
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求全之
毁者陳不贍將赴君難聞金鼓之聲失氣而死可謂欲
求全其節而反有怯弱之毁者也音義難乃旦切正義曰此章言
不虞獲譽求全受毁者也孟子言人有不虞度其功而終獲其名譽又有欲求全其行而終反受其人之毁者
以言其君子之人於毁譽不容心於其間但務為善之實而不期人之譽務去其不善之實而不愠人之毁是
[007-36a]
皆行義以俟命而已矣注尾生與陳不贍之事○正義曰此皆據史記之文而言之也其事煩故不重述耳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注人之輕易其言不
得失言之咎責也一説人之輕易不肯諫正君者以其
不在言責之位者也音義易以豉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注人之所患患於不知已
未有可師而好為人師者惑也疏正義曰此章言君子之患在好為人師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者孟子言人之有患非他特在其好為人之師也盖在人患在於不知已未有可
師耳如務在好為人師則惑也


[007-36b]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注魯人樂正克
孟子弟子也從於齊之右師子敖子敖使而之魯樂正
子随之來之齊也孟子在齊樂正子見之也孟子曰子
亦来見我乎注孟子見其来見遅故云亦来也曰先生
何為出此言也注樂正子曰先生何為非克而出此言
也曰子來㡬日矣注孟子問子来㡬日乎曰昔者注克
曰昔者来至昔者往也謂數日之間也曰昔者則我出
此言也不亦宜乎注孟子曰昔者来至而今乃来我出
[007-37a]
此言亦其宜也孟子重愛樂正子欲亟見之深思望重
也曰舍館未定注克曰所止舍館未定故不即来館客
舍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注孟子曰子
聞見長者之禮當須舍館定乃見之乎曰克有罪注樂
正子謝過服罪也音義敖五髙切見孟之見張音現使所吏切亟音棘正義曰此
章言尊師重道敬賢事長人之大綱樂正子好善孟子譏之責賢者備也樂正子從子敖之齊樂正子從子敖
往齊而見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見我乎孟子見樂正子来遅故曰子亦来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樂正
子問孟子何為於我而出此言也曰子来㡬日矣孟子又問樂正子從子敖到齊以㡬日乎曰昔者樂正子曰
[007-37b]
往日来至若數日之間也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孟子又言子到數日而今乃来見我則我出此言
是其宜也曰舍館未定樂正子又曰為客館所止未定故不能即来也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
孟子又言子曾聞見長者之禮必待舍館定然後乃見長者乎曰克有罪樂正子於是無所答乃對孟子曰是
克有罪也以其待舍館定然後見非尊師重道者也宜孟子以備責之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
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注子敖齊之貴人右師王驩
者也學而不行其道徒食飲而已謂之餔啜也樂正子
本學古聖人之道而今随從貴人無所匡正故言不意
[007-38a]
子但餔啜也音義餔張博孤切亦音哺啜昌悦切正義曰此章言學優則仕仕以行道
否則隐逸餔啜沈浮君子不與是以孟子咨嗟樂正子者也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来徒餔啜也我
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者孟子謂樂克曰子随右師来至齊是徒以食飲而已我不意有如子本學古
聖人之道而且今随右師之逰而以徒為其飲食也孟子所以言此盖謂子敖我未嘗與之學古者而今子乃
随之逰是詘道以從人之謂也注云子敖齊之貴人右師王驩者○正義曰此盖以經文推而為觧也公孫丑
篇云孟子為卿於齊出弔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下卷
言公行有子之喪右師往弔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
不悦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孟子聞之曰禮也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是知為齊
[007-38b]
之貴人右師王驩者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
阿意曲従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禄仕二
不孝也不娶無子絶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
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注舜懼
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
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注正義曰此章言
量其輕重無後為不孝之大者也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言不孝於禮有三惟先祖無以承後世無以
[007-39a]
繼為不孝之大者而阿意曲從陷親於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特不孝之小而已舜以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故孟子乃言此以謂舜受堯之二女所以不告父母而娶是為其無後也告之則不得娶故
也君子於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猶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禮而合義故君子以為不告猶告也注堯二女○正
義曰案古史云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並堯之女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注事皆有實事親從兄仁義之實也
知仁義所用而不去之則智之實也禮之實節文斯二
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注禮義之實節文事親從兄
[007-39b]
使不失其節而文其禮敬之容故中心樂之也樂則生
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樂此事親從兄出於中心則樂生其中矣樂生之至
安可已也豈能自覺足蹈節手舞曲㢤疏正義曰此章言仁義之本
在孝悌盖有諸中而形於外也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至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者孟子言仁道之本實在事
親是也義之本實在從兄是也以其事親孝也從兄悌也能孝悌是為仁義矣智之本實在知事親之孝從兄
之弟而弗去之者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言禮之本實使事親從兄者是也由此言
之則事親之孝為仁之實凡移之於事君者則為仁之華也從兄之悌為義之實則知凡移於從長者是為義
[007-40a]
之華也知仁義為智之實則知前識者是為智之華也禮之實在仁義則威儀為禮之華也樂之實在仁義則
節奏為樂之華也凡此是皆從而可知矣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言由
仁義之實充之至於樂則流通而不欎日進而不已是其樂則生生則烏可已烏可已則得之於心而形之於
四體故不知手舞足蹈之所以者也盖當時有夷子不知一本告子以義為外故孟子宜以是言之而救當時
之弊者也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將歸已視天下悦而歸已猶草芥
也惟舜為然注舜不以天下将歸已為樂號泣于天不
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
[007-40b]
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
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注舜以不順親意為非
人子底致也豫樂也瞽瞍頑父也盡其孝道而頑父致
樂使天下化之為父子之道者定也音義底之爾切正義曰此
章言以天下富貴為不若得意於親也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將歸已視天下悦而歸已猶草芥也惟舜為然者
孟子言天下之人皆大悦樂而将歸嚮已視天下悦而歸已但若一草芥不以為意者惟大舜為能如此也不
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至此之謂大孝者孟子又言人若不得事親之道則不可以為人
若得事親之道而不能順事親之志故不可以為人之子惟舜能盡其事父母之道而瞽瞍頑嚚且亦致樂瞽
[007-41a]
瞍既以致樂而先天下而天下亦従而化之瞽瞍致樂故天下父子者親親之道定此所以為舜之大孝矣故
曰此之謂大孝注瞽瞍頑父也○正義曰瞽瞍者案孔安國尚書傳云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惡故
時人謂之瞽配字曰瞍瞍無目之稱頑者左傳云心不則徳義之經為頑






[007-41b]





















  孟子注疏卷七下


[007-42a]
  孟子注疏卷七下考證


  居下位章疏以其上之所以得民者乃治也○語意不
足疑有脱誤


  疏正義曰論語云云○共十句本注所無疑古注今
有逸者


  人不足與適也章注政教不足復非説○臣邦綏按非
説二字未洽太𤣥經云禍不禍非厥訧也説文訧過
也此説字疑訧字之訛


[007-42b]
  不孝有三章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輔廣曰此必見
於古傳記趙氏時其書尚存故引之今則不復存矣


  仁之實章疏○樂之實二句似未疏疑有缺文


  疏言禮之本實使事親従兄者是也○此句未明疑
有脱誤


  又凡移之於事君者則為仁之華也○朱子此所謂
實以對華而言耳意亦宗此


  孟子注疏卷七下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