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4 洪範正論-清-胡渭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洪範正論卷四
              徳清胡渭撰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
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
 正義曰汝者箕子汝王也蘇氏曰至而無餘之謂極
 林氏曰自五行至五紀即聖人所以建皇極者非是
 於數者之外别有皇極吕氏曰錫者上下之通稱如
[004-1b]
 師錫帝曰禹錫𤣥圭皆下錫上之謂蔡氏曰皇君建
 立也極猶北極之極至極之義標準之名中立而四
 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父子則
 極其親夫婦則極其别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之為
 父子夫婦兄弟者皆於此取則焉以至一事一物之
 接一言一動之發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而無一毫
 過不及之差則極建矣極者福之本福者極之效極
 之所集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於上非厚其身而已
[004-2a]
 用敷其福以與庶民使人觀感而化所謂敷錫也當
 時庶民亦皆於君之極與之保守不敢失墜所謂錫
 保也言皇極君民所以相與者如此也
  朱子皇極辨曰自孔氏傳訓皇極為大中而諸儒
  皆祖其說余獨嘗以經之文義語脈求之而有以
  知其必不然也葢皇者君之稱也極者至極之義
  標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方望之以取正者
  也故以極為在中之準的則可而便訓極為中則
[004-2b]
  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脊棟之為屋極其義皆然
  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於皇極之義
  為尤近顧今之說者既誤於此而并失於彼是以
  其說展轉迷謬而終不能以自明也即如舊說姑
  亦無問其他但即經文而讀皇為大讀極為中則
  夫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之為何等語乎今以余
  說推之則人君以眇然之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
  湊面内而環觀之自東而望者不過此而西也自
[004-3a]
  南而望者不過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也既居
  天下之至中則必有天下之絶徳而後可以立至
  極之標準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
  協五紀以齊其政然後至極之標準卓然有以立
  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面内而環觀者莫不於是而
  取則焉語其仁則極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
  莫能加也語其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
  者莫能尚也是則所謂皇極者也由是而權之以
[004-3b]
  三徳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於天考其禍福於人
  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不順哉又曰是書也原於
  天之所錫禹雖其茫昧幽眇有不可得而知者然
  箕子所以言之而告武王者則已備矣顧其詞之
  宏深奥雅若有未易言者然嘗試虚心平氣而再
  三反覆焉則亦坦然明白而無一字之可疑但先
  儒未嘗深求其意而不察乎人君所以修身立道
  之本是以誤訓皇極為大中又見其詞多為含洪
[004-4a]
  寛大之言因復誤認中為含糊茍且不分善惡之
  意殊不知極雖居中而非有取乎中之義且中之
  為義又以其無過不及至精至當而無有毫髮之
  差亦非如所指之云也乃以誤認之中為誤訓之
  極不謹乎至嚴至宻之體而務為至寛至廣之量
  其弊將人君不知修身以立政而墮於漢元帝之
  優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於是非顛倒賢否貿亂
  而禍敗隨之尚何斂福錫民之可望哉
[004-4b]
  王氏讀書管見曰皇建其有極是以身立教以其
  至極而無以復加則謂之極以其無過不及則謂
  之中以其至當而不可易則又謂之至善其名殊
  其實一而已
  胡士行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能者養之以福不
  能者敗以取禍福非極外物也聖人先㑹此極則
  福斂於聖人矣故曰斂時五福又云極本民所有
  也民不能有賴君之教而有遂以此極為君之極
[004-5a]
  極率性之道也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聖非豐愚非
  嗇也特凡民有之而不能有其有必有聖人焉立
  之此修道之教也
  漢五行志曰皇君也極中也朱子訓皇本此而中
  不從其訓然極之義不可以為中而四方之中實
  謂之極極訓中亦未為謬但認中為含糊茍且不
  分善惡之意則差之千里耳誠不可以無辨
  先儒皆以錫福為教人朱子語録云斂福錫民豈
[004-5b]
  别有福以錫之只取則於此各正其身順理而行
  則為福也此亦是教人意教字不為誤但説得顢
  頇不甚分明愚竊謂此章自斂時五福至其作汝
  用咎即夫子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之意教只
  就舉錯上説非尋常一切訓告啓發之謂也福雖
  有五而錫福之福經意主富而言周官太宰云禄
  以馭其富二孔以錫之福為與之爵禄是也金吉
  甫曰五福皆係於天而人之所可勉者唯好徳而
[004-6a]
  已錫福雖係於人主而人主所可錫者亦唯富而
  已此論最妙
  皇極之所以建者具在前四疇故此章只以一句
  了却建極而下文則暢言錫福以中庸言之建極
  乃修身道立之事而錫福則取人以身之事也身
  不修無以為取人之準身既修而取人之不慎使
  小人得與於其間則已建之極終不可保富鄭公
  弼常言天子無職事惟辨君子小人而進退之乃
[004-6b]
  為天子之職此建極之君所以唯錫福為兢兢而
  不使小人得徼幸無望之福以亂我已治之天下
  也嗚呼建極不易保極尤難天位葢其艱哉
  敷錫是上錫下錫保是下錫上故蔡傳云君民所
  以相與者如此葢爵禄惟君子不及小人則天下
  皆知所勸懲而以皇之極為極是建極之君得保
  斯極而終有之者乃民之所與也故曰錫汝保極
  此句當重㸔錫福正為保極計保極所以終建極
[004-7a]
  之事故箕子反覆言之非於建極之外别添此一
  段議論也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徳惟皇作極釋文比/毗志反
 蔡氏曰淫朋邪黨也人有位之人比徳私相比附也
 言庶民與有位之人無淫朋比徳者惟君為之極而
 使之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極也
  夏元肅云民必言淫朋人必言比徳者葢謂之淫
  朋則若羣不逞之徒謂之比徳則若漢之南北部
[004-7b]
  唐之牛李然
  大禹言丹朱之惡曰朋淫于家此所謂淫朋乃庶
  民之有才無徳而終罹于咎者非謂閭巷之小人
  三三五五鬬雞走狗六博蹋鞠以酒食相徵逐者
  也凡士之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者乃淫
  朋也不但此也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
  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惡成創痏者皆淫朋也處
  士横議如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覇於稷下一
[004-8a]
  旦而服千人者亦淫朋也天下而無事也天下而
  有事此輩即以其所長為寇盜之嚆矢矣孟子曰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此日之賊民即平日之淫
  朋也人主可不戒哉
  徳有凶有吉故比亦繫之徳比徳者凶徳也東萊
  集說云淫朋之惡易見至於比徳茍相比為善何
  以不可葢比則私也雖為善而非皇極矣將徳字
  㸔在好一邉恐非經㫖且相比為善即非皇極此
[004-8b]
  言似指東漢黨錮及宋洛蜀朔諸人然諸人雖不
  能大公無我而皆有忠君愛國之心要之皆君子
  也茍以此等為比徳則當時小人之指以為朋黨
  而錮且殺之者不為誣罔矣吾恐後世之姦邪欲
  空人之國而去其君子者反得藉此言為口實故
  不取而仍加辨焉比徳只是在位之同惡相濟者
  不用深求也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
[004-9a]
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徳汝則錫之福時人
斯其惟皇之極釋文罹馬力馳反又來多反/好呼報反渭按罹史記作離
 正義曰不協于極不罹于咎謂未為大善亦無惡行
 是中人已上可勸勉者取其所長棄瑕録用也王氏
 安石/曰詩云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而康而色之謂蔡
 氏曰此言庶民也有猷有謀慮者有為有施設者有
 守有操守者是三者君之所當念也念之者不忘之
 也帝念哉之念不協于極不罹于咎所謂中人也進
[004-9b]
 之則可與為善棄之則流於惡君之所當受也受之
 者不拒之也歸斯受之之受念之受之隨其才而輕
 重以成就之也福者爵禄之謂茍以為非是則於下
 文于其無好徳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為不通矣
  朱子曰有猷有為如可以託孤寄命有守如臨大
  節而不可奪若漢霍光雖有猷有為只是無所守
  王氏日記云有猷如子貢有為如子路有守如原
  憲愚謂此庶民三者兼備殆非尋常人物得百里
[004-10a]
  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是有猷有為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是有守即
  如伊尹伐夏救民是有猷有為其在畎畝之中一
  介不取三聘始就是有守及其相太甲也顛覆典
  刑則放之處仁遷義則歸之志安社稷始終無他
  心亦足以見其守故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徳一
  徳即有守也其根本在樂堯舜之道霍光何足以
  語此
[004-10b]
  陳氏龍正/學言曰有守是徳有為是才才之中又
  分猷為二種葢人有思慮者未必能揮霍能揮霍
  者未必能精詳合猷為而其才始備渭按有徳者
  必有才有才者不必有徳不協于極葢有猷有為
  而不克有守者曰予攸好徳而惟皇之極則進於
  有守矣埤傳云庶民淫朋非無才者所能也三代
  以下布衣任俠之雄作氣勢結私交植黨行權以
  立强於時者荀悅之所謂三游而自皇極之主視
[004-11a]
  之皆有猷有為者也棄之於下則為淫朋敗徳之
  徒收之於上則為奉職首公之士聖王在位鼓舞
  之以功名程課之以實效使猷為者進於有守由
  是人無廢才國無死黨風俗正而大化成矣愚謂
  此等有才者初亦未為淫朋故曰不罹于咎惟棄
  之於下則彼將憤其才之不見用而相激為淫朋
  作好作惡以罹于咎猶方榖之正人上不能使之
  好徳則必陷於罪也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亦惟皇
[004-11b]
  極之主誘掖奬勸使猷為者進於有守耳不然不
  協於極豈能終不罹于咎哉
  上古之才徳出於一中古之才徳分為二惟其出
  於一也故皋陶陳九徳不復言才而八元八愷謂
  之才子亦不復言徳葢以才者徳之用徳者才之
  體也中古之人或有徳而無才或有才而無徳於
  是分為二世遂以徳為無用之物才為濟惡之具
  而不知其非也文言以仁禮義智為四徳徳豈無
[004-12a]
  用之物孟子云為不善非才之罪則才非濟惡之
  具也其所以無才者氣為之拘也其所以無徳者
  欲為之累也然徳與才雖無善惡之分而有本末
  之辨本可以兼末末不可以兼本故孔子曰有徳
  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徳仁者必有勇勇者不
  必有仁此即皇極貴徳之㫖也
  此節只分兩等有猷有為有守乃攸好徳而協于
  極者聖賢之徒也不罹于咎曰予攸好徳此中人
[004-12b]
  之可勸勉者陳師凱蔡傳旁通分作三等謂念之
  者是中人以上受之者是中人自謂好徳者是中
  人以下此說支離不可從
  念之二字内含錫福意當說得鄭重夏書曰念兹
  在兹釋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正此念
  之之謂然亦非徒記憶而已也孔傳云汝則念敘
  録之敘録二字補得好吾猶嫌其輕葢古之用人
  者非有資格之可限積歲月以取貴也茍其人而
[004-13a]
  為聖賢則匹夫之賤可舉而加之上位如舜發於
  畎畞伊尹舉於莘野傅說舉於版築膠鬲舉於魚
  鹽太公望舉於釣叟即此所謂有猷有為有守汝
  則念之者也以次敘録乃下文受之一輩人葢念
  之者當徵庸為卿士而受之者但可備師尹之闕
  與其僚屬耳
  難者曰上既知野有遺賢曷不即徵庸而姑念之
  乎余曰舊徳老成在位未可輕易而一官一職又
[004-13b]
  非所以處賢者故有待於他日與見賢而不能舉
  舉而不能先者異矣
  陳大猷云皇則受之與上汝則念之正是對而互
  文或言汝或言皇猶或言于汝極而又言惟皇作
  極同王天與云而康而色辨傳皆以民言於兩而
  字未協而汝也盍依孔注皆指武王言言汝康和
  汝色俯就誘掖之則人感發無隱於君曰我所好
  在徳則君迎其善意而錫之福也二說並當中人
[004-14a]
  可與為善故委曲加之教誨下此一等非惡即弱
  不可與為善而且罹于咎矣教誨亦不屑豈復有
  進用之望聖人之所錫福只於中等截住最為謹
  嚴而說者以含𢎞寛大為皇極之所尚豈不謬哉
  善機萌動形而為言曰予攸好徳正秦誓所謂其
  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故聖人樂得而進用
  之林氏乃云未必有好徳之實朱子辨傳亦云雖
  未必出於中心之實人君亦當因其自名而與之
[004-14b]
  以善審爾則言不由衷與巧言令色之徒相去無
  㡬聖人豈復與之哉時是也是人即指曰予攸好
  徳者或轉屬他人非是葢自謂好徳雖好之而猶
  未能實得之也惟皇之極則協于極矣
  蔡傳云禄亦福也上文指福之全體而言此則為
  福之一端而言是說亦未盡善葢惟斂時五福是
  全體敷錫便指富之一端但隱而未露耳五福自
  富而外非人君所能錫前已詳言之矣
[004-15a]
  以攸好徳致富則二福臻矣富則居移氣養移體
  其康寧可知由是以介壽由是以令終即謂敷錫
  之福兼五福亦無不可也或曰富者豈必無疾憂
  凶短折乎曰此必非好徳所致也茍以徳受爵禄
  則既富方穀實有可兼致餘福之理雖不必盡然
  而其理則固有之也
無虐煢獨而畏髙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
昌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
[004-15b]
其辜于其無好徳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釋文無虐/馬本作亡
侮煢岐扄反畏如字徐云鄭音威行如字/徐下孟反渭按虐煢獨史記作侮鰥寡
 林氏曰人之有能有為汝則當有以奬勸之使進其
 行於朝廷之上則邦家賴之其將至於昌盛矣茍其
 好徳則不以其勢之煢獨而虐之茍其無好徳則不
 以其勢之髙明而畏之蔡氏曰此言有位者也羞進
 也正人如康誥所謂惟厥正人者富禄之也穀善也
 黄氏曰正人長官也陳氏曰煢獨謂孤寒寡援者髙
[004-16a]
 明謂勢位尊顯者渭按正人即有能有為者羞其行
 則既富方穀矣人主不能迎其善機而導之使好徳
 則彼必將陷於罪而為無好徳之人如是而猶錫之
 福則驕奢淫佚無所不至福之適所以禍之也故曰
 其作汝用咎夫既不好徳何以錫之福大抵以髙明
 而畏之耳舜舉十六族不虐煢獨也去四凶不畏髙
 明也反是則比徳盈朝而皇極壞矣
  煢獨髙明並指在位者言揚雄解嘲云髙明之家
[004-16b]
  鬼瞰其室即此髙明二字之義單寒之子獨行踽
  踽無親知有氣力者為之奥援便是煢獨非必窮
  民無告也陳解至確蔡氏畫首句為一節謂結上
  庶民起下在位之人只因錯解煢獨二字耳今細
  玩無虐至其昌數句的是一氣說下且明與昌為
  韻豈可畫斷時人斯其辜即無好徳矣就一人身
  上説旁通欲分此節為三段非也
  陳壽翁云正人有四說唯引康誥正人者為安今
[004-17a]
  按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疏云正人若周官
  三百六十職正官之首小臣諸節謂正人之下非
  長官之身及為官行文書有符令之印者也正人
  作此解於既富之義亦合若孔傳以正為正直則
  是其人乃協于極者豈復陷於罪戾而為無好徳
  之人耶且作康誥時去陳範不逺其語言文字自
  當一例正人為庶官之長無疑也
  古者一官之長皆謂之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
[004-17b]
  地五行之官有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而稷為
  田正左傳虞思為陶正滕侯為卜正周禮天官之
  屬有宫正酒正凡此𩔖皆康誥與洪範所謂正人
  者正人即後文之師尹尹亦正也
  有能如求之藝有為如由之果但言能為而不及
  其守是亦才有餘而徳不足葢官職繁多如必擇
  有守者而任之則官不勝其闕矣故不言守有才
  者必能了官事第恐不能無愧於爾室耳故必人
[004-18a]
  君使之好徳於其家而後不至陷於罪也若有守
  則無煩慮此矣
  民人二節意主於錫福然其中亦有教誨處皇則
  受之而康而色及此使有好于而家是也而家之
  而亦指武王
  庶民疏逺其受而教之者必能好徳而後錫之福
  茍無好徳則不錫也若在位髙明之家植黨孔固
  者即無好徳人主亦或畏而錫之福矣故箕子於
[004-18b]
  上文不言而獨於此節言之
  正人皆智效一官能效一職者由是而上則躋之
  於公卿輔弼之列矣小知易大受難茍無徳而錫
  之福則必有覆餗之凶棟橈之懼故箕子深以為
  戒
  聖人在上其公卿輔弼之臣必皆才全徳備者也
  此但為正人言之故有能有為即羞其行而欲登
  之於輔弼則必俟其好徳而後重錫之福否則不
[004-19a]
  敢濫也
  無好徳而錫之福漢宣帝之於霍氏是也霍氏一
  門貴盛黨與滿朝正所謂髙明之家宣帝實畏之
  故重封累爵以稔其惡使能用曲突徙薪之說霍
  氏豈至有赤族之禍耶其作汝用咎非獨臣之罪
  君亦與有過焉
  上節言錫福庶民承前庶民無淫朋說此節言錫
  福在位之人承前人無比徳說葢淫朋比徳之有
[004-19b]
  無全係錫福之當否信乎保極之要道惟在舉直
  錯諸枉而已朱子皇極辨欠分别民人不如蔡傳
  之精細壽翁云三徳疇人頗僻民僭&KR1135其證甚明
  魏用九品中正之法以取人其弊至於下品無髙
  門上品無寒士虐煢獨而畏髙明莫此為甚故其
  時士多淫朋朝皆比徳卒附師昭以移魏祚晉重
  王謝唐重崔盧一門之内朱輪華轂者動數十人
  其間雖有名徳而亂臣賊子亦往往出其中此皆
[004-20a]
  人主畏髙明而濫錫福之弊也有天下者可不三
  復箕疇以塞朋黨之源杜亂賊之漸哉
  益稷篇帝曰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
  記之書用識哉欲並生哉工以納言時而颺之格
  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聖人于無好徳者不輕為
  棄絶如此然曰庸曰威其道不離乎舉錯格則錫
  之福否則非但不錫福而且威之以刑豈若後世
  人主優柔姑息者之所為乎
[004-20b]
  其作汝用咎箕子所以戒武王者至矣黄文叔云
  商世家之患已作盤庚具乃貝玉先惡于民紂草
  竊姦宄脅權相滅皆世家也故箕子作汝用咎之
  戒為武王言之今按箕子所陳者皆萬世人君治
  天下之大法非一時補偏救敝之術也黄氏議論
  雖好終落第二義
  庶民攸好徳即錫之福則在野者有所觀感而淫
  朋絶矣正人無好徳終不錫之福則在位者知所
[004-21a]
  懲戒而比徳消矣故下文遂引敷言以明錫汝保
  極之效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
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
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釋文陂音祕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好
呼報反惡烏路反平婢/緜反渭按陂史記作頗
 王氏安石/曰無偏言乎其所居無黨言乎其所與以
 所居者無偏故能所與者無黨故曰無偏無黨以所
[004-21b]
 與者無黨故能所居者無偏故曰無黨無偏蕩蕩言
 其大平平言其治大而治終於正直而王道成矣林
 氏曰偏謂偏於己黨謂黨於人張氏曰天下有公好
 惡不必作也作則非公矣蔡氏曰㑹者合而來也歸
 者來而至也此章葢詩之體所以使人吟詠而得其
 性情者也夫歌詠以叶其音反覆以致其意戒之以
 私而懲創其邪思訓之以極而感發其善性諷詠之
 間恍然而悟悠然而得忘其傾斜狹小之念達乎公
[004-22a]
 平正大之理人欲消熄天理流行㑹極歸極有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與周禮大師教以六
 詩者同一機而尤要者也後世此意不傳皇極之道
 其不明於天下也宜哉金氏曰王義王道王路即皇
 極所以為教蕩蕩平平正直即皇極所以為體反覆
 互文以贊詠形容之爾傅子駿云此章乃古詩韻語
 與箕子前後書文不同王文憲是之
  唐書藝文志開元十四年𤣥宗以洪範無偏無頗
[004-22b]
  聲不協詔改為無偏無陂
  顧氏炎武/唐韻正曰周禮肆師治其禮儀以佐宗
  伯注故書儀為義鄭司農云義讀為儀古者書儀
  但為義洪适隸釋云周禮注儀義二字古皆音莪
  以今考之漢孔耽神祠碑感慕詩人蓼蓼者儀並
  以儀為莪也衛尉卿衡方碑感衛人之凱風悼蓼
  義之勤勞司隸校尉魯峻碑悲蓼義之不報痛昊
  天之靡嘉並以義為莪也吳才老韻補儀牛何反
[004-23a]
  周禮注儀作義古皆音俄詩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他又九十其儀其
  新孔嘉其舊如之何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
  子樂且有儀又飲酒孔嘉維其令儀又其告維何
  籩豆静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又慎爾出話敬爾
  威儀無不柔嘉又辟爾為徳俾臧俾嘉淑慎爾止
  不愆于儀穆天子傳黄澤謡黄之池其馬歕沙皇
  人威儀管子弟子職相切相磋各長其儀劉向說
[004-23b]
  苑食則有節飲則有儀往則有文來則有嘉揚雄
  太𤣥經陽氣汜施不偏不頗物與爭訟各遵其儀
  皆作俄音自中山王文木賦載重雪而梢勁風將
  等於二儀始與枝雌知斯為韻
  渭按義從我得聲故古音莪本與頗協唐韻義在
  去聲五寘音宜寄切與頗不協故必改陂讀曰祕
  始與義協陂亦在寘部音彼義切古音則義與平
  聲歌戈為韻明皇顧未之考耳
[004-24a]
  道路者歸極之所由也無偏陂無作好惡就民人
  言言各去其私心惟王道是遵也後六句主王道
  言蕩平正直極言其道之易遵使之鼔舞勸相日
  趨於極而不倦也遵是初就道㑹歸有極則至於
  是而不遷矣或云前後只反覆咏嘆無淺深之别
  非也
  偏黨作好惡是朋比之根柢今皆無之則民人悉
  協于極而天下之淫朋比徳於是乎絶矣
[004-24b]
  舜皋賡歌及孟子所引夏諺皆句句用韻皇極之
  敷言亦然葢虞夏之間詩體如此敷言非大禹所
  作即係夏臣文字箕子為父師而典之故述之以
  告武王傳子駿以為古書韻語良是
  保極之道惟在進君子退小人而其事最難偶進
  一小人則衆君子將無以自立如姤一陰生於下
  不至於為剥為坤而不止皋陶曰知人則哲惟帝
  其難之故雖建極之君亦必以錫福小人為戒也
[004-25a]
  葢小人得志能蠱惑君心則五事之敬者必斁又
  變亂舊章則八政之舉者必隳而皇極之已建者
  亦終不能保而有之矣此無好徳而錫之福箕子
  重以為戒而欲天下之民人共絶其朋比以入於
  無偏無黨之域也
曰皇極之敷言是彛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
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
下王釋文近附/近之近
[004-25b]
 王氏安石/曰道之本出於天其在我為徳皇極我與
 庶民所同然也故我訓於帝則民訓於我矣林氏曰
 范内翰云守之足以為彛推之足以為訓著為典則
 而不易是彛也發號施令下告於庶民使無淫朋比
 徳是訓也蔡氏元定/曰敷衍也皇極之敷言即上文
 無偏無陂以下之言也反覆推衍故謂之敷言是天
 下之常經而古今之大訓皆天理之自然葢天所錫
 禹者所謂于帝其訓也王氏充耘/曰曰皇極之敷言
[004-26a]
 以下葢更端以總結一章之大㫖上言人君立教一
 本於天此言庶民歸極則歸功於君君代天立教但
 知有天而已庶民因君以復其性但知有君而已
  此節兩曰字夏元肅皆以為更端之辭蔡傳以前
  曰為起語辭後曰為民之辭今玩其文義前曰當
  從夏後曰當從蔡
  蔡季通以無偏無陂以下為敷言集傳遂舍師説
  而從父説息關余氏疑其非然自斂時五福至其
[004-26b]
  作汝用咎皆箕子戒武王之辭曰汝曰而皆指武
  王也非所以訓民人蔡説確不可易
  皇極二字洛書本文也大禹第叙之曰建用皇極
  而已皇極二字之義則未之明也自敷言作而反
  覆紬繹其義始明是天不言而敷言代為之言也
  故曰于帝其訓
  光即光被四表之光建極之君其光華無逺弗届
  但庶民不能化其偏黨以近之耳是訓是行即是
[004-27a]
  近天子之光不必云雖千萬里之逺如威顔咫尺
  也
  蔡傳云言民而不言人者舉小以見大也葢化行
  自貴者始言庶民則在位之人可知天子作民父
  母以為天下王在庶民為稱誦之辭在箕子則有
  責成之意葢必至是而後為庶民于汝極錫汝保
  極也豈易易哉
  攸好徳則錫之福好民之所好也無好徳則不錫
[004-27b]
  之福惡民之所惡也故曰天子作民父母王者徃
  也天下之所歸徃也㑹其有極歸其有極則天下
  皆歸徃矣故曰以為天下王
六三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
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濳剛克髙明柔克釋文克馬云勝/也燮息協反渭
按濳左傳史/記並作漸
 傳曰燮和也林氏曰三徳者聖人所以臨機制變稱
 物平施以為皇極之用而權其輕重也胡安定云聖
[004-28a]
 人既由中道而治天下又慮夫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故用三徳所以隨時制宜以歸安寧之域也故皇極
 則見聖人之道三徳則見聖人之權范内翰云不剛
 不柔曰正直正直者中徳也剛克謂剛勝柔也柔克
 謂柔勝剛也如經云威克厥愛愛克厥威之克繼以
 沈濳剛克髙明柔克者葢所以抑其過引其不及而
 歸之於中也陳氏曰平康正直如唐虞待於變之民
 周家待二南之俗是也彊弗友剛克如舜待四凶周
[004-28b]
 待三監是也燮友柔克如湯武漢髙光唐太宗撫新
 附之民是也張氏曰遇平康則正直為中遇彊弗友
 則剛克為中遇燮友則柔克為中此所謂時中也蔡
 氏曰聖人撫世酬物因時制宜三徳乂用陽以舒之
 隂以斂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所以納天下民俗
 於皇極者葢如此王氏充耘/曰剛克糾之以猛所謂
 惟辟作威是也柔克待之以寛所謂惟辟作福是也
 渭按杜元凱注左傳云沈濳猶滯溺也髙明猶亢爽
[004-29a]
 也言各當以剛柔勝已本性乃能成全此實洪範之
 本義
  三徳雖平列意重在剛克柔克葢正直前章之所
  有惟剛克柔克之義未備故復有此疇觀下文詳
  言剛克柔克而繼之以作福作威則其意可見
  正直者王道之本體剛柔適得其中惟宜用之於
  平康之世放勲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徳之舜典曰夔命汝典樂教
[004-29b]
  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大禹謨
  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此皆
  平康正直之治也
  林少穎云先儒之論謂地雖柔亦有剛能出金石
  天為剛徳亦有柔克不干四時喻臣當執剛以正
  君君亦當執柔以納臣此說迂囘而難通而謂臣
  當執剛君當執柔殊失經㫖葢經之言三徳皆謂
  人君之徳也必以剛屬於臣柔屬於君此則周漢
[004-30a]
  之季世所以致危亡之禍也孔氏此説葢本於寗
  嬴之言耳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于衛反過寗
  寗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
  沈漸仕廉/反剛克髙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
  為剛徳猶不干時况在人乎葢言處父一於用剛
  而不知髙明柔克之道是以知其不沒耳天為剛
  徳以下則又推衍其義非所以釋洪範者也孔氏
  乃引以為證誤矣惟杜元凱之説則得之今按林
[004-30b]
  氏駮孔而依杜其説甚當以沈濳髙明二句為抑
  其過引其不及而歸之於中亦得經㫖但下文又
  申言之曰剛克以御彊弗友然患其過而為亢也
  於是從而沈濳之葢抑其過而歸之於中也柔克
  以御燮友然患其不及而為懦也於是從而髙明
  之葢引其不及而歸之於中也夫曰從而沈濳之
  從而髙明之則沈濳髙明四字作工夫説不作本
  性説全乖杜意而於經之文義亦不協不可用也
[004-31a]
  東萊集説云上二句治之也下二句教之也蔡傳
  云克治友順也彊弗友剛克以剛克剛也燮友柔
  克以柔克柔也沈濳剛克以剛克柔也髙明柔克
  以柔克剛也正直之用一而剛柔之用四也陳壽
  翁云蔡傳習俗之偏以彊燮言氣稟之過以沈濳
  髙明言三徳一經而四權四權之中其二政以治
  之其二教之自治也三說相承皆以下二句為王
  者教人自治之道今按三徳皆屬建極之君與民
[004-31b]
  人無涉若以下二句為教之自治則剛柔轉屬民
  人殊失經㫖克訓治尤非范内翰云不剛不柔曰
  中徳語本商頌非無剛柔也剛柔不相勝而各得
  其中是為正直易屢稱剛中柔中茍非剛柔則何
  以見其為中邪左傳仲尼曰寛以濟猛猛以濟寛
  政是以和因引詩以不剛不柔為和之至和即中
  也七分剛三分柔是為剛勝七分柔三分剛是為
  柔勝今但云以剛治以柔治則剛克柔克初無異
[004-32a]
  於正直亦何以見其為道之權邪王氏書疑云沈
  濳者柔善也髙明者剛善也彊弗友剛惡者也燮
  友柔惡者也以燮友為柔惡而柔克以治之僻且
  悖矣
  林氏引范内翰說有云三徳須用之當其宜平康
  之世治之以中徳於彊弗順之世則治之以剛徳
  於和順之世則治之以柔徳吕刑曰刑罰世輕世
  重謂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
[004-32b]
  典周禮大/司寇文亦隨時而用之也此亦大概比方說世
  字不可太泥邵氏簡端録謂當兼地與人說良是
  葢世統天下而言之地以一方言人以一身言太
  平之世為平國宜用正直矣然亦有彊弗友者非
  治之以剛克不可舜投四凶以禦魑魅皋陶施象
  刑以懲蠻夷寇賊是也亦有燮友者非治之以柔
  克不可舜咨十有二牧曰柔逺能邇庶頑讒説格
  則承之庸之是也亂之方興為亂國如文王當殷
[004-33a]
  之末世伐宻伐崇剛克也然六州歸附之衆則惠
  鮮懷保之是亦用柔克矣亂之初平為新國如武
  王克商有大賚而善人是富柔克也及命康叔治
  紂之餘民則曰罰蔽彛用其義刑義殺是亦用剛
  克矣聖人撫世酬物因時制宜妙用存乎一心不
  可泥世輕世重之說謂平國無剛克柔克而新國
  無剛克亂國無柔克也故必兼地與人言之而其
  義始備
[004-33b]
  平康之世用正直如無疾之人養之以膏粱自可
  延年而益壽彊燮二種則如有疾之人非以藥石
  治之不可一是實證宜用瀉大黄芒硝之𩔖剛克
  也一是虚證宜用補參苓耆术之𩔖柔克也若仍
  用膏粱則必増劇矣故平康之世亦有時用剛克
  柔克譬如生平無疾之人一旦忽遇沉痾安得不
  以藥石治之哉
  彊弗友剛克燮友柔克其説可謂盡矣而必繼之
[004-34a]
  以沈濳剛克髙明柔克者何葢洪範垂訓為萬世
  人君法用之者不必皆聖人也如漢文帝宋仁宗
  是沈濳一邊人漢明帝唐太宗是髙明一邊人沈
  濳者性偏於柔遇彊弗友者自以為盡法矣而猶
  未免失之柔髙明者性偏於剛遇燮友者自以為
  能容矣而猶未免失之剛故臨事必察其性之所
  偏而矯之以歸於中徳即後人佩韋佩弦之意或
  謂此二句乃王者自治之道亦非自治在建極前
[004-34b]
  一層此乂用三徳只就治人説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夫子教由求
  以自治之方沉濳剛克髙明柔克乃王者自用剛
  克柔克以矯其徳性之偏使治人之道剛柔適得
  其中也舊説謂天下之人有沉濳者王者教之自
  治以剛克有髙明者王者教之自治以柔克非是
  剛克中有許多等級柔克中亦有許多等級蔡傳
  引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以説此經最有妙理如
[004-35a]
  舜去四凶若加以大辟便太重止於罷黜又太輕
  惟投諸四裔乃剛克而得其中柔克倣此沈濳者
  含容巽順常患其失之寛故須以剛勝髙明者發
  揚蹈厲常患其失之猛故須以柔勝上二句是因
  人而施下二句是量己而用
  東萊云彊弗友謂暴很而不能從者則以刑法治
  之燮友謂順從其政治者則以爵賞旌勸之其意
  亦以剛克為威柔克為福耕野説本此以剛柔為
[004-35b]
  威福上下文方得融洽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
頗僻民用僭忒釋文辟徐補亦反頗普多反僻/匹亦反僭子念反忒他得反
 正義曰為臣無得有作福作威玉食言政當一統權
 不可分也臣之作福作威謂秉國之權勇畧震主者
 也人謂在位小臣華氏曰周官八柄馭羣臣爵禄予
 生皆作福也置奪廢誅皆作威也林氏曰箕子論聖
[004-36a]
 人宰制天下之權可謂盡之矣然聖人所以用其權
 者必在乎賞刑名器之間故繼之以惟辟作福言所
 以爵賞人者必出於人君之所褒崇而不可假於臣
 下者也假於臣下則福之柄下移矣若齊之田氏是
 也惟辟作威言所以刑戮人者必出於人君之所裁
 制而不可假於臣下者也假於臣下則威之柄下移
 矣若宋之子山是也惟辟玉食言人主之名器所以
 尊崇萬乗之勢者亦不可以假於臣下也曰玉食則
[004-36b]
 凡乗輿服御之不可假人者皆在其中矣假於臣下
 則上下陵僭如季氏之八佾三家之雍徹是也此三
 者茍繫於人君之所操持則威福在已名分謹嚴故
 有以操縱予奪以用此三徳其或假於臣下則權勢
 下移紀綱紊亂其何以操此三徳以為皇極之用哉
 善夫介甫之說曰皇極者君與臣民之所共由者也
 三徳者君之所獨任而臣民不得僭焉者也此實至
 當之論葢大中之道人之所同有為君者茍不能以
[004-37a]
 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而與斯民共之則人將
 淫朋比徳而自棄於小人之域此國家之所以亂也
 威福名器人主之利勢茍不能執之於一已使臣下
 得而僭焉則人民化之亦將側頗僻僭忒矣此亦國
 家所由以亂也二者雖殊同歸於亂惟聖人能以皇
 極經綸之大經而與斯民共之又以三徳宰制天下
 之大權而總攬於己二者並行而不相悖則斯民必
 將相率而歸於大中至正之域此堯舜禹湯文武之
[004-37b]
 治所以巍巍煌煌歴萬世而不可企及也陳氏師凱/
 曰大夫之家諸侯之國而謂之而家而國葢王者一
 統天下諸侯大夫不敢有其室雖寄治於諸侯大夫
 其實無非天子之家國也渭按辟謂天子或兼諸侯
 非也臣謂王朝之卿士五等之諸侯也人謂師尹及
 諸侯之大夫民謂邦畿列國之庶民也
  說此章者上下節俱有權字上節是經權之權下
  節是權柄之權不可混而為一
[004-38a]
  王介甫云作福柔克之事作威剛克之事也有其
  權必有禮以章其别故曰惟辟玉食也禮所以定
  其位權所以固其政下僭禮則上失位下侵權則
  上失政失位失政人所以亂也
  刑賞是勸懲之常法得剛柔之中所謂正直也威
  乃刑之峻者剛勝於柔福乃賞之懋者柔勝於剛
  故先儒不以剛柔為威福而以剛克柔克為威福
  日記云本言權不可下移必并玉食言之者權必
[004-38b]
  以禮章其别玉食者王禮也上下之分也下之與
  上異名而同愛故服布素者愛士之簪組服士之
  簪組者愛公卿之劍佩服公卿之劍佩者愛王者
  之冕旒王者居人可愛之地惟有徳以下其心有
  權以定其志故人相安於分義而莫敢踰越不然
  誰無出分之慕哉故為人上者必端本必建極以
  不二之權行兼三之徳則天下受其造就之福矣
  釋詁辟君也天子諸侯之通稱詩曰相維辟公諸
[004-39a]
  侯也載見辟王天子也故王肅曰辟君也不言王
  者關諸侯也諸侯於國得專賞罰諸家皆用其說
  以陽虎執桓子證害于而家季氏逐昭公證凶于
  而國愚竊謂洪範一書箕子皆為武王言之曰汝
  曰而皆指武王辟不當兼諸侯而言且作福作威
  惟天子有之使諸侯亦得作威福則禮樂征伐自
  諸侯出何以為有道之世乎王制曰諸侯賜弓矢
  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為鬯命之教
[004-39b]
  然後為學葢諸侯雖有政以治其國而實奉行天
  子之法度禮樂征伐皆天子之威福諸侯不得擅
  作也至於玉食則惟普天率土悉主悉臣故四海
  九州之美味皆得享之諸侯非但分不當然恐力
  亦未必能致也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使諸
  侯得作威福則大一統之治安在王肅此説最為
  悖謬當深黜之唯陳氏旁通得經意
  與人言曰汝曰而猶自稱曰我或曰吾也而康而
[004-40a]
  色之而既指武王則而家而國之而亦當指武王
  家雖屬大夫而天子實建之是亦天子之家也國
  雖屬諸侯而天子實開之是亦天子之國也故箕
  子對武王曰而家而國害于而家謂害自大夫起
  也子頺之樂禍叔帶之召戎莽卓之簒漢八王之
  亂普是也凶于而國謂凶自諸侯生也洛表之距
  繻葛之戰呉楚七國之反河北藩鎮之横是也凶
  害皆王室受之故箕子以戒武王諸家乃以為戒
[004-40b]
  臣之辭非也玉食雖輕於威福然魁柄既移則天
  下之物力亦必歸焉若漢之董賢選物上第皆歸
  私室非細故也故連𩔖及之
  司馬文正光/云誅一不善而天下不善者皆懼故
  謂之威賞一有功而天下之有功者皆喜故謂之
  福人主必聰明剛斷然後能收威福之柄蘇文忠
  軾/云欲威福不移乎下莫若舍己而從衆衆之所
  是我則為之衆之所非我則去之夫衆未有不公
[004-41a]
  而人君者天下公議主也如此則威福將安歸乎
  不然違衆而用己己之耳目終不能徧天下要必
  有資之於人愛憎喜怒各行其私而讒邪之說行
  矣然後從而賞罰之雖名為人主之威福而其實
  左右之私也姦人竊其威福而鬻之於外則權與
  人主侔矣渭按司馬公以聰明剛斷為收威福之
  道固也然或自用其聰明自恃其剛斷而以一己
  之好惡為賞罰則威福非天下之公必有從而竊
[004-41b]
  之者矣威福之柄移於大臣而與邇臣圖之則威
  福即移於邇臣移於邇臣而與小臣圖之則威福
  即移於小臣王室陵夷朝廷多難而惟諸侯是依
  則威福之柄遂移於諸侯不至於大夫僭禮樂陪
  臣竊國命不止故人主之大權一落不復收不可
  不慎之於始也唯建極之君公聽並觀以天下之
  好惡為賞罰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衆
  棄之如此則雖有姦雄亦無所容其盜弄而宗社
[004-42a]
  有無疆之休矣故吾以為東坡之論賢於涑水云
  皇建其有極修己之事畢矣以下皆治人之事而
  進君子退小人為最急苟無好徳而錫之福則淫
  朋比徳偏黨成風而皇極之體壞矣其次莫如總
  攬權勢不使下移苟臣而有作福作威玉食則害
  家凶國僭竊相承而皇極之用隳矣故二疇獨丁
  寧反覆不厭其辭之繁也
 
[004-42b]
 
 
 
 
 
 
 
 洪範正論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