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4 洪範正論-清-胡渭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洪範正論巻二
              徳清胡渭撰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傳曰五行以下箕子所陳正義曰五行先後以微著
 為次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
 為四土質大為五王氏安石/曰五行也者成變化而
 行鬼神徃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
[002-1b]
 林氏曰自此而下皆箕子歴陳九疇之名廣九疇之
 義使先王治天下之大法昭然在目可以舉而措之
 事業者也武王於此必復有所𤼵問如子張何謂五
 美之𩔖及箕子録其語以成書畧去繁文以就簡要
 耳
  日記云一五行以下一二等字漢石經無之渭按
  漢石經者桓帝延熹中蔡邕所書立於太學者也
  古文尚書終東漢之世不得立然則邕所書者伏
[002-2a]
  生之今文也而無一二等字漢書儒林傳曰孔氏
  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起其家授都
  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
  微子洪範金縢多古文説然則宋世家所載洪範
  乃壁中真古文也而亦無一二等字今文古文皆
  無獨唐人注疏本有之其故何哉蓋穎逹義疏就
  梅賾所獻古文本為之東晉時豫章内史梅賾/獻孔安國古文尚書傳
  經有不同也傳云龜文有數至於九正與其經符
[002-2b]
  合宋人從而附㑹之或以為竒白偶黑之㸃或以
  為一二三四之字劉牧當之以五合闗子明易之
  以九宫謬種流傳衆言淆亂而洛書之本文晦矣
  原其弊實列數至九之説有以啟之也推尋箕子
  之意蓋以前一節惟述禹第九疇之言而洛書之
  本文有幾字未及詳也故於演傳之首特掲五行
  等二十字以明之若一二等字則前節已具箕子
  何為複舉之哉然則小劉之説雖聖人復起亦無
[002-3a]
  以易之矣
  九疇子目疑是當時之訓詁為洪範之學者遞相
  傳授以迄於殷而箕子述之以告武王不然文獻
  無徵恐箕子亦不能次第臚列如此也
  水火金木土者六府孔修之序也木火土金水者
  四時相生之序也木金火水土者五徳相勝之序
  也而洪範皆有異故知其先後以微著為次云
  漢書五行志以天一至天五為五行之生數地六
[002-3b]
  至地十為五行之成數説本劉歆歆特據繫辭傳
  以釋左氏水妃火牡之義意不在洪範然水一火
  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數實本此章而志載歆説洪
  範之後復有二語曰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
  章相為表裏此宋世紛紛附㑹所自來也范諤昌
  傳偽龍圖以五合為羲皇重定地上生成之位劉
  牧宗之著易數鉤隱圖以五生數列上位五成數
  列下位合為一圖名之曰洛書遂若洪範五行止
[002-4a]
  得其半而有待於易傳之補綴何其謬也孔子曰
  在天成𧰼在地成形又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五
  行之氣行乎天材質成乎地陽倡而不和陰和而
  不倡五行無地生天成之理也以此説易尚不可
  况洪範乎且五行之先後以微著為次不因數而
  起如必泥天一地二之數以水屬天以火屬地則
  五事八政五紀三徳五福六極皆有一曰二曰之
  文亦將以一三五七屬天二四六八屬地耶歆以
[002-4b]
  洛書為文字最有功於經而五行生成則失之一
  言之謬貽誤千載可不慎與
  禹告成功曰六府孔修而無五行之名六府者水
  火金木土榖也各有官掌之故謂之府蔡墨所謂
  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田正者是也及禹第九
  疇初一曰五行而以食為八政之首食即穀也然
  不得與五行並列矣蓋自上古以來皆設六府之
  官至禹受命而一變故甘誓聲有扈之罪亦曰威
[002-5a]
  侮五行五行之名於是乎著而六府之號隱矣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釋/文
炎榮鉗反上時/掌反又如字
 傳曰潤下炎上言其自然之本性木可以揉曲直金
 可以改更種曰稼斂曰穡土可以種可以斂正義曰
 揉曲直者為器有須曲直也可更改者可銷鑄以為
 器也言其可為人用之意由此而觀水則潤下可用
 以灌溉火則炎上可用以炊㸑亦可知也四者即水
[002-5b]
 火木金之本性其稼穡以人事為名非是土之本性
 變曰言爰以言其異也蔡氏曰潤下者潤而又下也
 炎上者炎而又上也曲直者曲而又直也從革者從
 而又革也稼穡者稼而又穡也稼穡不可以為性故
 不曰曰而曰爰爰於也於是稼穡而已非所以名也
  王介甫云水言潤則火燥土溽木敷金斂可知也
  火言炎則水洌土蒸木温金清可知也水言下火
  言上則木左金右土中央可知也木言曲直則土
[002-6a]
  圜金方火鋭水平可知也金言從革則木變土化
  水因火革可知也土言稼穡則水之井洫火之㸑
  冶木金之為械器可知也所謂木變者何灼之而
  為火爛之而為土此之謂變所謂土化者何能熯
  能潤能敷能斂此之謂化所謂水因者何因甘而
  甘因苦而苦因蒼而蒼因白而白此之謂因所謂
  火革者何革生以為熟革柔以為剛革剛以為柔
  此之謂革金亦能化而命之曰從革者何可以圜
[002-6b]
  可以平可以鋭可以曲直然非火革之則不能自
  化也故命之曰從革也渭按王氏此義如説卦之
  廣𧰼雖未必皆聖人之意而亦未嘗背於理視彼
  拘而鮮通者有鵬鷃之别矣
  張子正䝉曰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
  土不得而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
  之雜故木之為物水漬則生火然而不離也蓋得
  土之浮華於水火之變也金之為物得火之精於
[002-7a]
  土之燥得水之精於土之濡故水火相得而不害
  爍之反流而不耗蓋得土之精實於水火之際也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從革一從革而
  不能自反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之
  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
  也朱子云張子此説/一字不可増減
  陳氏櫟/纂疏云自潤下而下皆二意水能潤能下
  火能炎能上金從而又能革從從所鍛制革又可
[002-7b]
  革而為他而其堅剛之資依舊自在故與曲直等
  俱成雙字炎上上字當上聲潤下下字當去聲
  土無所不生而五穀乃人生所不可一日無者故
  特就穀土言之曰土爰稼穡按禹貢九州有厥土
  厥田之别蓋萬物自生者謂之土庶土交正是也
  人所耕藝以得穀者謂之田田為穀土咸則三壤
  是也土亦可埏埴以為器非不切於民用然終不
  如稼穡之為急故畧彼而言此
[002-8a]
  鄭氏云此五行即六府也蓋指生民日用之利而
  言之玉氏讀書管見云五行非泛論造化指五材
  言之乃養民之六府耳此言深得經㫖劉向説洪
  範五行專主災異以為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
  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棄法律逐
  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作宫室飾臺
  榭内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好戰攻輕
  百姓飾城郭侵邊境則金不從革簡宗廟不禱祠
[002-8b]
  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漢志於五者之後又
  各摭其事應以實之此皆穿鑿附㑹之説非經㫖
  也今一槩不取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釋/文
鹹音/咸
 正義曰指其體則稱曰致其𩔖則言作下五事庶徵
 言曰作者義亦然也又曰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
 言其名次第二言其性體第三言其氣味蘇氏曰五
[002-9a]
 行之所作不可勝言所可言者聲色臭味而已人之
 用是四者惟味為急故舉味以見其餘邵氏寳/曰言
 味則聲色臭在其中矣有理焉而不言者蓋於五事
 見之五事人也五行天也天人一理也
  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皆人頼
  五行之所作以為養者也而味為最急五味入於
  口充於藏腑滋於營衛而達於肌膚平時則可以
  養人之生有疾則可以活人之命天地之大徳莫
[002-9b]
  盛於此故特舉五味言之
  五味之所以養人者粒食之外有二道焉一是膳
  羞周官食醫職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
  多鹹調以滑甘左氏昭二十年晏子曰和如羮焉
  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齊之以味濟
  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是也一是
  藥物瘍醫職云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
  脉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是也王介甫云
[002-10a]
  鹹可用以耎苦可用以堅酸可用以收辛可用以
  散甘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脉耎則
  和故鹹可以養脉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
  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
  肉堅之而後可以耎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
  甘不欲則弗用也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
  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不曰水作鹹而曰潤下作鹹不曰火作苦而曰炎
[002-10b]
  上作苦是古人文字近便承接之法讀者不可以
  辭而害意潤下等十字仍當作水火木金土五字
  㸔内經素問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
  辛水生鹹其明證也葢五行在天之氣陽變陰合
  絪緼於太虚之中降生庶物千彚萬狀不可窮極
  或一物自為一味或一物而兼數味甚至有五味
  具備如本草所稱五味子者惟其材質未定故遇
  物成味無所不作若在地之五材則囿於一物安
[002-11a]
  能如此變化此雖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而終莫能
  言其所以然也嗚呼非知天地之化育者其孰能
  與於此
  或問就近承接之文法它書亦有可證者乎曰有
  之杜預注左𫝊降生五味云謂金味辛木味酸水
  味鹹火味苦土味甘皆由隂陽風雨而成是物之
  味皆成於天之氣也至𤼵為五色則云辛色白酸
  色青鹹色黒苦色赤甘色黄夫味之辛者豈能成
[002-11b]
  白酸者豈能成青乎是辛酸鹹苦甘五字仍當作
  金木水火土五字㸔也徵為五聲則云白聲商青
  聲角黑聲羽赤聲徵黄聲宫夫色之白者豈能成
  商青者豈皆成角乎是白青黑赤黄五字亦仍當
  作金木水火土五字㸔也蓋不欲重舉五行字面
  遂頂針説下然亦無害於義昧者不察遂以為色
  生於味聲生於色耳
  先儒説此節泥潤下炎上等字面皆以五材為五
[002-12a]
  味所由成故其説膠滯膚淺多乖謬而不可通孔
  𫝊云鹹水鹵所生苦焦氣之味酸木實之性辛金
  之氣甘生於百穀正義釋之曰水性本甘久浸其
  地變而為鹵鹵味乃鹹説文云鹵西方鹹地東方
  謂之斥禹貢海濱廣斥是海浸其旁地使之鹹也
  月令冬云其味鹹其臭朽是也火性炎上焚物則
  焦焦是苦氣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為焦味
  故云焦氣之味也臭之曰氣在口曰味木生子實
[002-12b]
  其味多酸五果之味雖殊其為酸一也是木實之
  性然也月令春云其味酸其臭羶是也金之在火
  别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為金之氣味
  月令秋云其味辛其臭腥是也穀乃土之所生故
  甘為土之味月令中央云其味甘其臭香是也夏
  元肅云五味必言作者水之𤼵源未嘗鹹也流而
  至海凝結既久而鹹之味成則鹹者潤下之所作
  火之始炎未嘗苦也炎炎不已焦灼既久而苦之
[002-13a]
  味成則苦者炎上之所作木之初生金之始鑛土
  之始稼穡亦然已上諸説皆以在地之五材能作
  五味今按左傳昭元年醫和曰天有六氣降生五
  味𤼵為五色徵為五聲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分
  為四時序為五節六氣之化分而序之則/成四時得五行之節是天之
  六氣即五行之氣也史記軒轅治五氣集/解王肅曰五行之氣又二十
  五年子太叔曰生其六氣用其五行謂天生之/天用之
  為五味𤼵為五色章為五聲正義曰五行之氣入
[002-13b]
  人之口為五味𤼵見於目為五色章徹於耳為五
  聲是味聲色皆出於天之五氣非在地五材之所
  為也五臭為鼻之所欲者香而已視色聲又緩故
  左傳不言臭穎達見其不言臭遂認六氣為五臭
  而謂羶焦香腥朽乃五味所由成夫氣者味色聲
  臭之原也天之氣豈即物之臭乎謬極矣
  素問六氣臟𧰼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
  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夫氣
[002-14a]
  云入鼻則五氣當即是五臭故王氷注素問曰五
  氣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
  氣湊腎也以氣為臭僅見於此然醫和之所謂六
  氣顯指陰陽風雨晦明六者皆天之氣豈可謂或
  香或羶腥或焦朽哉即月令之言五臭春羶夏焦
  季夏香秋腥冬朽亦謂其時所尚者在此物非謂
  春氣羶夏氣焦季夏氣香秋氣腥冬氣朽也儒書
  與醫不同説洪範者自當依經𫝊以立義不可䦨
[002-14b]
  入醫書也
  本草凡草木蔬果鳥獸蟲魚之𩔖皆各有其味可
  以養生可以療病審如孔義則鹹惟海水酸惟木
  實而他物之鹹酸者皆不在其數矣苦惟火之餘
  燼辛惟金在冶之氣則當食苦者必以火燼當食
  辛者必以爍金而堇荼薑桂之屬反不得為苦辛
  矣甘惟田中所生之穀則凡植物動物之甘者皆
  不必用矣謂海物與水俱鹹可也若百果之甘苦
[002-15a]
  者或兼酸味或先酸後甘則有之矣何云味雖殊
  而為酸一乎藥味之苦者多矣豈皆火焚之餘乎
  五辛之味皆出於土豈鑠金之氣所為乎種種紕
  繆不可殫述夏氏謂五行之初未成五味久之而
  後變為其味總不離乎二孔之見故欲知五味所
  由成必當於天氣求之而在地之五材斷不能觸
  物成味如本草之所云也夫天道幽逺而難知五
  行之作五味自箕子𫝊之則然也後未有能言其
[002-15b]
  所以然者也聖人不我欺篤信焉而已矣於其所
  不能言者而強為之説則鑿矣
  或問百果草木之實嵗各一熟豈五行之氣嵗嵗
  為之味乎曰非也經特言太初造物之始五味各
  有所屬耳若既有種𩔖則其味一成而不變自生
  自結造物者無所事於其間矣然吾觀一嵗之中
  凡百果草木之實收有豐歉味有美惡恐亦五行
  之偏勝所致内經有司天六氣之運實至理所存
[002-16a]
  不可以不察也
  九章之中惟五事庶徵可與五行相配餘皆無涉
  劉向并以配五福又於五咎徵外増一恒隂以配
  六極之弱真可供一笑也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釋文貌/本亦作
䫉視常止反徐市止/反思如字徐息吏反
 正義曰貌舉身之大名言是口之所出視是目之所
 見聽是耳之所聞思是心之所慮蔡氏曰貌言視聽
[002-16b]
 思者五事之序也貌澤水也言揚火也視散木也聽
 收金也思通土也王氏樵/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
 秀氣也故水火木金土之氣凝而為貌言視聽思之
 質
  東坡書𫝊曰人之生也五事皆具而未能用也自
  其始孩而貌知恭見其父母匍匐而就之擎跽而
  禮之是貌恭者先成也稍長而知其語以達其意
  故言從者次之於是始有識别而目乃知物之美
[002-17a]
  惡耳乃知事之然否於是而致其思無所不至故
  視明聽聰而思睿者又次之蔡𫝊云人始生則形
  色具矣既生則聲音𤼵矣而後能視而後能聽而
  後能思也説本蘇氏日記駮之曰蘇蔡以𤼵用先
  後立説但嬰兒之能言則有在視聽之後者矣以
  聲音為言殆又不可既生而聲音𤼵如之何從作
  乂邪此説良是然蘇氏據醫經五藏所屬之五行
  以配五事其先後之義未明也故復就嬰兒𤼵用
[002-17b]
  以曉之今蔡氏既遵朱子而五事之序一如上章
  五行之序則先後之義了然矣何為復舉始生既
  生以支離其説哉蓋蘇朱二義不可和㑹而蔡氏
  乃兼用之宜其齟齬而不相入也
  以始生之胚胎説貌以既生墮地之後説言視聽
  則言未必在視聽之前不若皆以始生言之之為
  愈也孔子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子産曰物生始
  化曰魄既生魄陽為魂此皆就胚胎言之魄者精
[002-18a]
  之所為也隂也水之屬也始化曰魄其五藏九竅
  百骸之形畧具是為貌既生魄而魂附之魂者氣
  之所為也陽也火之屬也釋氏四大之/説以氣為火口之所以
  能言者於是乎在黄勉齋幹/云精濕而氣燥精實
  而氣虚精沈而氣浮故精為貌而氣為言此説是
  也乆之而魂益昌盛木之𤼵榮滋長也而目之所
  以能視者具矣又久之而魄更堅強金之凝結沈
  重也而耳之所以能聽者全矣若夫心者神明之
[002-18b]
  舍也樂祁曰心之精爽是謂魂魄蓋魂魄分屬貌
  言視聽而總㑹於心土之居中央而分王乎四季
  也故能思者備焉此説仍依五行微著之序與朱
  子不相背馳其理似長於蘇蔡而貌澤言揚視散
  聽收思通之義亦於斯可見矣
  陳師凱蔡𫝊旁通曰精之潤澤者為貌如水之浸
  潤故屬水氣之𤼵揚者為言如火之炎上故屬火
  又貌者精之榮也故為水言者心之聲也故為火
[002-19a]
  目内實而精散於色故屬木色之華彩者莫如木
  也耳内虚而氣接於聲故屬金聲之逺聞者莫如
  金也故木實則色茂眼實則視廣金虚則聲揚耳
  虚則聽收心者思之體思者心之用也五事之有
  思猶五行之有土也水火木金皆不可無土貌言
  視聽皆不可無思故論語云貌思恭言思忠視思
  明聽思聰思於貌言視聽無所不在土於水火木
  金亦無所不有故以思屬土
[002-19b]
  孔疏云木有華葉故貌屬木言之決斷若金之斬
  割故言屬金火外光故視屬火水内明故聽屬水
  土安靜而萬物生心思慮而萬事成故思屬土謂
  東方震為足足所以動容貌也西方兑為口口出
  言也南方離為目目視物也北方坎為耳耳聽聲
  也中在内猶思在心也此皆據漢志以為説漢志
  本劉歆劉歆本伏生尚書大𫝊其義蓋取易八卦
  之方位東西南北四正卦以為木金火水之序以
[002-20a]
  配洪範之貌言視聽而坤土寄王於西南其位實
  在中央遂以配思也兊口言離目視坎耳聽取義
  頗切惟以震足為貌之動未免牽強
  蘇子由云人之身蓄為五藏𤼵為五事以應五行
  脾之𤼵為貌而主土肺之𤼵為言而主金肝之𤼵
  為視而主木腎之𤼵為聽而主水心之𤼵為思而
  主火自黄帝以來言之詳矣醫者舍此無以治病
  今按子由説本醫經言屬金聽屬水與漢志同日
[002-20b]
  記云木藏曰肝而𤼵竅於目水藏曰腎而𤼵竅於
  耳金藏曰肺而𤼵竅於口耳目口道家謂之三要
  以其為精氣神之門戸也心為火藏用事於中百
  體之君也而其官則思脾為土藏運化萬物餘藏
  之母也於五事當屬貌觀佛家言四大以毛髮爪
  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地即土也則貌
  當屬土矣此其理之不容有二者也
  朱子語録吳人傑云貌是水言是火視是木聽是
[002-21a]
  金思是土與庶徵之序相脗合可見以五行之序
  配五事蔡本於朱朱本於吳前此未有也王天與
  曰伏生漢志多牽強蘇氏雖有據亦未順洪範之
  序唯吳蔡説五行五事庶徴皆順
  五事配五行經無明文説者謂五事不本五行可
  也謂五事之序不必依五行之序亦可也從漢志
  貌木言金視火聽水思土之説可也從醫經貌土
  言金視木聽水思火之説亦可也然五徵之配五
[002-21b]
  事經固有明文矣肅乂哲謀聖吾知其為貌言視
  聽思之所作也若雨之何以應貌𤾉之何以應言
  燠之何以應視寒之何以應聽風之何以應思則
  茫然不知其故雖先儒於肅乂狂僭等十字比物
  連𩔖曲為之説而反覆推尋終無確然不易之理
  其可信以為是乎唯五徵之配五行差明於五事
  之所配雨吾知其為水易象坎為水為雲為雨可
  證也雨與肅相應則貌之屬水焉必也𤾉吾知其
[002-22a]
  為火易象離為日為火可證也𤾉與乂相應則言
  之屬火焉必也巽為木位東南於時為燠木性温
  和雖隆冬按之亦不冷故春秋雨木氷為災則燠
  者木之𩔖也燠應哲則視之屬木焉必也金體嚴
  凝雖盛夏按之亦不熱故乾位西北為金為寒為
  氷則寒者金之𩔖也寒應謀則聽之屬金焉必也
  土者五行之冲氣居中央而分王乎四季風行於
  雨𤾉寒燠之間亦如之故風與土為𩔖風應思則
[002-22b]
  思之屬土焉必也故五事依五行之序則五徵皆
  順從漢志醫經之説則五徵有不可曉者朱子所
  以獨有取乎斗南之説也或難余衆言殽亂折諸
  聖今子以一家之言折羣儒之謬然則朱子既聖
  矣乎余曰朱子雖未入聖域而其言深合乎聖人
  之意是亦聖人之徒也中庸曰百世以俟聖人而
  不惑孟子曰聖人復起必從吾言吾於朱子亦云
  林少穎云五行自為五行五事自為五事以至八
[002-23a]
  政五紀已下各自為疇而不可以附㑹先儒既以
  五行配五事故其論五事之序或以為合於五勝
  或以為合於五常要皆是附㑹之辭林氏之持論
  如此愚竊謂五行之理有可以相通者五事庶徵
  也其不可以相通者八政五紀皇極三徳稽疑福
  極也庶徵之配五事經有明文後之學者因其有
  可通而悉欲通之非也因其有不可通者而遂謂
  無一之可通亦非也林氏之言未免膠柱而鼓瑟
[002-23b]
  矣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釋文睿/恱嵗反
 正義曰恭從明聰睿即是敬用之事吕氏曰此形色
 天性之善也謂之曰者本然之體非有所待如水曰
 潤下之𩔖也有貌則有恭貌本恭不恭則非所謂貌
 矣餘亦然
  貌言視聽思者烝民之所謂物孟子之所謂形色
  也恭從明聰睿者烝民之所謂則孟子之所謂天
[002-24a]
  性也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
  勿動動即貌勿者心之所為也故曰視思明聽思
  聰貌思恭言思忠孔孟與尹吉甫之言後先一揆
  其精於洪範之學如此
  貌有動容之意與言視聽同言視聽不但指口目
  耳則貌亦非但指其身可知也曲禮曰坐如尸立
  如齊玉藻曰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
  中矩又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
[002-24b]
  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徳色容莊周禮保氏養國子
  以道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
  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
  曰車馬之容凡此𩔖皆貌之恭也
  從者順理成章之謂也詩曰維號斯言有倫有脊
  又曰出言有章易曰言有序論語曰言中倫皆所
  謂從也曾子曰出辭氣斯逺鄙倍矣葢倍則不順
  理鄙則不成章故君子戒之
[002-25a]
  明者觀人之詳聰者聽言之審也非徒辨色别聲
  之謂曽子固云古之人主前旒蔽明黈纊塞聰非
  塗其耳目也亦不用之於小且近所以養其聰明
  也養其聰明者蓋將用之於大且逺夫天下至廣
  不可以家至户察人能用其聰明於大且逺者得
  其要也昔舜治天下欲無蔽於諸侯百官則詢四
  岳欲無蔽於四岳則闢四門欲無蔽於四門則明
  四目達四聰者舜不任其視聽而因人之視聽以
[002-25b]
  為聰明也不自用其聰明而因之於人者此君道
  固天道天聰明自我民聰明是也
  日記以思曰睿為思無邪非也無邪别是一義睿
  則通微之謂也蓋理之至者不可以耳目求不可
  以言語𫝊唯思為能通之雖所思一出於正而不
  能通乎微猶弗思也荀子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揚子曰濳天而天濳地而地其睿之謂乎
  己之貌使人視之而可畏可象是曰恭己之言使
[002-26a]
  人聽之而有倫有脊是曰從人之貌已視之而知
  其邪正是曰明人之言已聽之而知其是非是曰
  聰當貌思貌當言思言當視思視當聽思聽而能
  通乎微以致其恭從明聰是曰睿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釋文哲之舌反/徐丁列反又之
世反渭按哲/史記作智
 正義曰此章所演亦為三重第一言其所名第二言
 其所用第三言其所致吕氏曰改曰為作用工之地
[002-26b]
 各由其本然而修之以成徳也林氏曰孟子曰形色
 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貌言視聽思必皆以
 敬用者此蓋踐形之學也恭從明聰睿蓋學所以踐
 形也肅乂哲謀聖則可以踐形而治天下國家之本
 立矣陳氏曰自恭而充之齊一清整而能肅自從而
 充之理當人服而能又自明而充之洞達立决而能
 哲自聰而充之審善定計而能謀自睿而充之則無
 所不通而能聖
[002-27a]
  觀二章所演俱作三重枝枝相對葉葉相當益信
  五事序本五行林氏謂不可通真謬論也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則可
  謂恭作肅矣孟子曰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徳之至
  也堯之允恭舜之温恭文王之懿恭孔子之恭而
  安是也蓋至是而作肅之能事始畢
  書曰聖有謨訓明徵定保詩曰訏謨定命逺猶辰
  告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002-27b]
  此所謂從作乂也
  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李克謂魏
  文侯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
  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此皆觀人之法也臯
  陶之稱帝堯曰知人則哲能官人何憂乎驩兠何
  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作哲之極功
  乎
  易大𫝊云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
[002-28a]
  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
  其辭屈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
  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此皆知言之道也詩
  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諺曰築舍道旁三年不成
  以聽之不聰故爾聽既聰矣則將如舜之好問好
  察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何謀之不𫉬哉故曰聰
  作謀
  孔𫝊云睿通於微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周子通書
[002-28b]
  曰無思本也思通用也㡬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
  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
  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
  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
  小旻之五章曰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
  哲或謀或肅或艾五事之徳見於它經者惟此而
  已
  魯昭公之習儀以亟漢成帝之尊嚴若神恭之末
[002-29a]
  也不可以作肅祝鮀之佞嗇夫之利口從之似也
  不可以作乂離朱之目足以察秋毫之末明之小
  者也不可以作哲師曠之耳能識南風之死聲聰
  之小者也不可以作謀思莫切乎貌言視聽游心
  六合之内窮髙逺而測深厚思之蕩而無用者非
  睿也不可以作聖故中庸曰慎思論語曰近思易
  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五行之氣凝為五材潤下以資溉濯炎上以供炊
[002-29b]
  㸑曲直從革以備宫室械器稼穡以充粒食皆生
  民之所用而不可一日無者雖聖人亦不能不用
  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是也至於
  降生五味徵為五色章為五聲達為五臭所以給
  口目耳鼻之養者凡民莫不用之聖人亦豈能去
  之哉然聖人終不以為用也何也五材與味色聲
  臭皆氣之麤者也其賦於人清明粹美不離乎氣
  質而亦不雜乎氣質者有理存焉豈徒甘味恱色
[002-30a]
  娛聲别臭云爾哉語其本然之則曰恭曰從曰明
  曰聰曰睿語其成徳之功作肅作乂作哲作謀作
  聖此修身之要治天下國家之本聖人之所用而
  不敢斯須不敬者也凡民莫不有貌言視聽然其
  所辨者秪在味色聲臭之間至於恭從明聰雖固
  有之而不能盡其才肅乂哲謀亦可以有為而卒
  不能成其徳故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敬用五
  事精於用五行者也故五行不言用而於五事乎
[002-30b]
  見之
 
 
 
 
 
 
 洪範正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