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31 書蔡氏傳旁通-元-陳師凱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上 元 陳師凱 撰
   序
文文字也書書籍也
 說文序云依𩔖象形故謂之文形聲相益即謂之
 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
 如也蓋制字之初以象形為本如日月蟲魚之屬
 次則指事如上下字次則諧聲如江河字次則㑹
[001-1b]
 意如武信字次則轉注如考老字次則假借如令
 長字日圓月闕是象形也卜在一上為上卜在一
 下為下是指事也工與江聲相近可與河聲相近
 是諧聲也諧和也又名形聲如江字水形工聲河
 字水形可聲也亡戈為武人言為信是㑹意也鄭
 氏通志略云非止戈為武當云亡戈為武亡讀為
 無也考字足左廻老字足右轉是轉注也使令之
 令借音令尹之令長短之長借音長㓜之長是假
[001-2a]
 借也此文字第一門故詳言之
揆度也
 度入聲孟子集註云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無不
 同也
伏羲以木徳王神農以火徳王黄帝以土徳王少昊以
金徳王顓頊以水徳王髙辛以木徳王唐堯以火徳王
虞舜以土徳王夏禹以金徳王商湯以水徳王周文武
以木徳王
[001-2b]
 此皆據釋文愚案終始五徳之傳起戰國鄒衍之說
 其合於經者月令五人帝春帝太皥即伏羲也夏帝
 炎帝即神農也中央黄帝即軒轅也秋帝少皥即少
 昊也冬帝顓頊即髙陽也此其說之合者也其不合
 於經者夏后氏尚黒非金徳也殷人尚白非水徳也
 周人尚赤非本徳也此其不合者也
顔師古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
 此據前漢藝文志注文也陸氏釋文序録云秦禁學
[001-3a]
 孔子之末孫惠壁藏之而釋文注又與師古說同故
 蔡氏亦據之
掌故晁錯
 掌故官名錯初捕反
齊人語多與潁川異
 伏生齊人晁錯潁川人
科斗蟲名蝦蟇子書形似之
 即三代時字起於黄帝之史倉頡歴代修改至周宣
[001-3b]
 王時太史籀又加損益為大篆十五篇與古文並行
 孔子書六經時以黒漆寫之於竹簡漆書㸃畫稠濃
 形𩔖蝦蟇子秦時獄吏程邈作隷書即今常行楷字
 李斯作小篆即今玉筯篆時人以隷書便於徒隷書
 冩簡易皆競習之故三代古文棄而不習至漢時無
 能識者乃妄稱為科斗書在三代時無科斗之號也
 幸伏生口傳於前孔壁發藏於後安國得以考論文
 義遂使三代古文得傳於今日此萬世之功也
[001-4a]
為隷古定謂用隷書以易古文
 孔氏疏云言隷古者正謂就古文體而從隷定之釋
 文序録云古文尚書皆科斗文字孔安國以校伏生
 所誦為隷古冩之愚案隷古尚書宋時郴學有板其
 字盖用隷書筆法冩古文㸃畫平正無詰屈蟠糾之
 𫝑若今廣韻玉篇内所載古字非用隷書換易古文
 也易字當是冩字之誤又案郭忠恕佩觿云尚書宋
 齊舊本隷冩古文
[001-4b]
焚書在三十四年
 疏云始皇三十四年因置酒咸陽宫丞相李斯奏請
 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
 偶語詩書者棄市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坑儒在三十五年
 疏云三十五年始皇以方士盧生求僊藥不得以為
 誹謗諸生連相告引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又
 衛宏古文竒字序云秦改古文以為篆隷國人多誹
[001-5a]
 謗秦患天下不從而召諸生至者皆拜為郎凡七百
 人又宻令冬月種瓜於驪山硎谷之中温處瓜實乃
 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說之人
 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生方相論難因
 𤼵機從上填之以土皆終命也
詳此章雖說書序序所以作者之意而未嘗以為孔子
所作至劉歆班固始以為孔子所作
 漢書藝文志云書之所起逺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
[001-5b]
 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志
 乃班固所刪劉歆七略中語也又案古周書七十篇
 孔子所刪去者而今每篇亦皆有序冠其篇首則知
 百篇小序决非孔子所作矣
江充造巫蠱敗戻太子
 疏云蠱者怪惑之名指體則毒藥害人者是若行符
 厭俗之為魅令人蠱惑夭年傷性皆是也以蠱皆巫
 之所為故曰巫蠱武帝末年滛惑鬼神由此姦人江
[001-6a]
 充因而行詐先於太子宫埋桐人告上云太子宫有
 蠱氣上信之使江充治之於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
 知己不為此以江充故為陷己因而殺之而帝不知
 太子實心謂江充言為實即詔丞相劉屈氂𤼵三輔
 兵討之太子赦長安囚與鬬不勝而出走奔湖關自
 殺
古文
 安國壁中書也
[001-6b]
今文
 伏生口傳書也
裁二十餘篇陸氏曰即馬鄭所註二十九篇是也本二/十八
篇後加偽/秦誓一篇
 堯典舜典/合臯陶謨益稷/合禹貢廿誓湯誓盤庚三篇/合
 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
 梓材召誥洛誥多方多士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康王/之誥
 合/吕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已上是伏生口傳二十八
[001-7a]
 篇今開所合者共三十三篇蔡傳後云古文今文皆
 有者此是也
増多伏生二十五篇
 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征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
 篇咸有一徳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城旅獒微子之
 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已上是壁中
 書多於伏生者也蔡傳後云今文無古文有者此篇
 是也凡今文所有古文亦有之故止稱今文無古文
[001-7b]
 有不稱今文有古文無也
復出此篇并序
 舜典益稷盤庚中下二篇康王之誥此五篇伏生所
 合安國析出之通前伏生二十八篇安國増多二十
 五篇及此析出五篇并小序一篇共五十九篇除開
 小序冠篇首正五十八篇也又案隷古尚書自堯典
 稱第一至秦誓第五十八中間禹貢湯誓泰誓不更
 稱第一也
[001-8a]
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案藝文志故字上更有一雅字讀連下句顔師古於
 詩經魯故下注云故者通其指義也它皆類此今流
 俗毛詩改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又案爾雅有釋詀
 篇如顔說則雅故者即爾雅釋詁也讀書者依雅故
 解古今語則義可通矣故字上當補雅字
晉書又云鄭沖以古文授蘇愉愉授梁栁栁之内兄皇
甫謐又從栁得之而柳又以授臧曹曹始授梅頤頤乃
[001-8b]
於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
 據孔頴達敘此歴歴今本晉書無之恐太宗未修以
 前舊史所載也隋書經籍志云伏生口傳二十八篇
 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武帝時魯恭王壊孔
 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
 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内女子所獻不
 同又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
 第以隷古字冩之合成五十八篇作傳㑹巫蠱事起
[001-9a]
 不得奏上私傳其業於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
 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
 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元亦為之注然
 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自餘絶
 無師說晉書祕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
 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
 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
 戾至東晉元帝時豫章内史汝南梅頤字仲真始得
[001-9b]
 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吴興姚
 方興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
 字於是始列國學又云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
 太守范寗註釋文序録云齊明帝建武中吳興姚方
 興采馬王之註造孔傳舜典一篇云於大桁頭買得
 上之郭忠恕佩觿云吴興大&KR2008户剛反舩舶之類又
 通鑑劉裕梟桓元首于大桁桁與&KR2008航同舩與市未
 詳孰是
[001-10a]
張霸所偽作
 釋文序録云百兩篇者東萊張霸分析二十九篇以
 為數十又採左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
 簡文意淺陋成帝時劉向校之非是後遂黜其書
   堯典
說文典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
 本注云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丌居
 之切下基也愚案典字於六書屬形兼意疏云策長
[001-10b]
 二尺二寸簡長一尺二寸漢書藝文志云率簡二十
 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
 字愚觀書中脫簡錯簡多不過三十字則古書凡千
 萬言者簡編甚繁不可無架閣之所也
曰粤越通古文作粤
 此即安國隷古文
九族髙祖至𤣥孫之親
 此本安國及馬氏鄭氏說髙祖一曽祖二祖三父四
[001-11a]
 已五子六孫七曽孫八𤣥孫九
舉近以該逺五服異姓之親亦在其中也
 此是包歐陽夏侯及林氏說父族有四父本族一姑
 夫二姊妹夫三女夫四母族有三母父族一母母族
 二姨母家三妻族有二妻父族一妻母族二
二十八宿衆星為經金木水火土五星為緯
 經不動者也緯往来行動者也案通志略載殷巫咸
 齊甘徳魏石申三家經星都三百座一千四百六十
[001-11b]
 五星内二十八宿計一百六十六星
辰以日月所㑹分周天之度為十二次也
 晉天文志云自軫十二至氐四為夀星於辰在辰自
 氐五至尾九為大火於辰在夘自尾十至斗十一為
 析木於辰在寅自斗十二至女七為星紀於辰在丑
 自女八至危十五為𤣥枵於辰在子自危十六至奎
 四為諏訾於辰在亥自奎五至胃六為降婁於辰在
 戌自胃七至畢十一為大梁於辰在酉自畢十二至
[001-12a]
 井十五為實沈於辰在申自井十六至栁八為鶉首
 於辰在未自栁九至張十六為鶉火於辰在午自張
 十七至軫十一為鶉尾於辰在已凡二十八宿度數
 闊狭多少隨時推歩故歴代移易不同今但據晉史
 以見其槩耳其日月所㑹則每年立春後十六日有
 餘而日躔諏訾之次其正月合朔則在𤣥枵矣
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識其初出之景
 春分之日初出之景於地則在卯方之中於日則在
[001-12b]
 卯時之中盖春分已前則冬至日出辰漸漸南来未
 及乎卯中也春分已後漸漸北去至夏至而日出寅
 又過乎卯中也直至秋分則又自北而来至于夘中
 秋分以後又自卯中南行而至于辰為冬至故春分
 秋分日皆出卯晝夜皆五十刻而氣候亦得寒温之
 中也
星鳥南方朱鳥七宿唐一行推以鶉火為春分昬之中
星也
[001-13a]
 朱鳥七宿井鬼栁星張翼軫也一行𤣥宗時僧舊唐
 書云姓張名遂魏州人公謹之孫出家為僧於嵩山
 一云改/名敬賢推周易大衍之數撰開元大衍厯中星者所以
 正四時日行之所在昬中則夕見於地之正南方旦
 中則晨見於地之正南方月令記昬旦二中堯典止
 記昏中古者玉衡之器以玉為管横設之以二端對
 南北自南面北望之則北極正對管之北端自北面
 南望之則昏時某星正直管之南端在南上正午之
[001-13b]
 地故謂之中星其北極一處則凝然不動常對管端
 其南上中星則逐時移動每夜定挨過一度盖太陽
 所在星輝隱沒本不知其行在甚度惟從中星推之
 中星挨至某宿第㡬度則黄道日軌亦退至西上日
 入處某宿第㡬度晝考諸日影夜考諸中星則七政
 之運皆可推而厯日不差矣鶉火午上栁星張三宿
 也自驚蟄至清明則此三宿逐次為中星當春分之
 夕則星宿為中星也然此只是就堯典論之後世如
[001-14a]
 月令史漢晉隋唐宋諸書所載中星皆不同有二十
 四氣中星又有五更中星盖後世厯法漸密推歩愈
 精不如古厯之簡易也
史記索隱作南為謂所當為之事也
 索隱云譌依字讀春言東作夏言南譌皆是耕作營
 為勸農之事史記正義云譌于偽反據此索隱仍依
 史記作譌但闢孔本作訛耳
敬致周禮所謂冬夏致日蓋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識
[001-14b]
其景如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也
 案周禮言致日者五處春官馮相氏云冬夏致日春
 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注云冬至日在牽牛景丈三
 尺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疏云春秋分日在婁角
 而景長七尺三寸六分地官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又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
 謂之地中疏云土圭尺有五寸周公欲求土中而營
 王城故有土圭度日影之法測度也深謂日景長短
[001-15a]
 之深也正日景者夏日至晝漏半表北得尺五寸景
 正與土圭等即地中也古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
 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遊升降於三萬里之中
 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鄭司農云以夏至之日立八
 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
 為然疏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者景一寸差千里故
 於地中尺五寸景去南戴日下萬五千里春官典瑞
 云土圭以致四時日月疏云度其景至不至通卦驗
[001-15b]
 云冬至立八尺之表晝漏半度之表北得丈三尺景
 是其景至也或長或短則為不至也地官土方氏掌
 土圭之法以致日景注云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
 寸冬至景丈三尺其間則日有長短疏云謂冬至日
 極短夏至日極長其極長極短之間冬至後日漸長
 夏至後日漸短假令冬至日南至之後日漸北之時
 日行大分六小分四大分者一寸為十分小分者十
 分寸之一分又為十分但日景一寸則於地千里大
[001-16a]
 分一為百里小分一則為十里則冬至後日向南行
 六百四十里但冬至丈三尺景除本尺五寸外加丈
 一尺五寸從冬至至春分晝夜等之時則減五尺七
 寸半景從春分到夏至又減五尺七寸半景則減盡
 丈一尺五寸惟有尺五寸在以為夏至之景南戴日
 下萬五千里謂之地中故云其閒則日有長短也冬
 官玉人云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注云致日
 度日景至否疏云於地中立八尺之表於晝漏半夏
[001-16b]
 至日表北尺五寸景與土圭等冬至日丈三尺為景
 至若不依此皆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但景至與
 不至皆由君政得失而来度之者若不至使君改徳
 教也愚案歴代史志皆載日晷其長短並不同文多
 不録學者當自於全史考之可也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晉天文志云鄭衆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
 日立八尺之表其景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
[001-17a]
 城地也鄭元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
 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當去其
 下地八萬里矣日邪射陽城則天徑之半也體圓如
 彈丸地處天之半而陽城為中則日春秋冬夏昬明
 晝夜去陽城皆等無盈縮矣故知從日斜射陽城為
 天徑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萬五千里句也立極
 八萬里股也從日斜射陽城弦也以句股求弦法入
 之得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
[001-17b]
 分天徑之半而地上去天之數也倍之得十六萬二
 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天徑之
 數也以周率乘之徑率約之得五十一萬三千六百
 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周天之數也一/度
 凡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隋天文志云先驗昬旦定刻漏分
 辰次乃立儀表於準平之地名曰南表漏刻上水居
 日之中更立一表於南表影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
 以望北極樞而立北表令參相直三表皆以懸準定
[001-18a]
 乃觀三表直者其立表之地即當子午之正三表曲
 者地偏僻毎觀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西則立表處
 在地中之西更當向東求地中若中表在東則立表
 處在地中之東更當向西求地中取三表直者為地
 中之正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東方半體乃立
 表於中表之東名曰東表令東表與日及中表參相
 直是日之夕日入西方半體又立表於中表之西名
 曰西表亦從中表西望西表及日參相直乃觀三表
[001-18b]
 直者即地南北之中也若中表差近南則所測之地
 在卯酉之南中表差在北則所測之地在卯酉之北
 也進退南北求三表直正東西者則其地處中居卯
 酉之正也宋元嘉十九年遣使往交州測景夏至日
 影出表南三寸二分何承天計陽城去交州路當萬
 里而景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唐
 太史議曰交州去洛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
 表考其弦當五千里平五千里影差一尺八寸二分/則一千里管三寸六分四十
[001-19a]
 杪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則止/該四千里不盡四分四十杪開元二年遣使天下候
 影太史監南宫說擇河南平地設水準繩墨植表以
 引度之大率五百二十六里晷差二寸餘南候林邑
 冬至晷六尺九寸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北候鐵勒
 夏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冬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
 計陽城南距林邑經六千一百一十二里五月日在
 天頂北六度北距鐵勒與林邑正等則五月日在天
 頂南二十七度四分舊說千里而差一寸疎矣
[001-19b]
東方蒼龍七宿火謂大火
 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大火卯宫氐房心也
 心亦獨稱大火
北方𤣥武七宿之虚星
 𤣥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也
日行至是則淪於地中萬象幽暗故曰幽都
 日出止於寅日入止於戌所行黄道則斜繞東南西
 三方其北方亥子丑三位日行之所不到惟夜半然
[001-20a]
 後轉至地下北方而其光景沈伏不能反照故曰淪
 於地中萬象幽暗也
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
 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也
唐一行所謂嵗差者是也
 一行日度議曰考古史及日官候簿以通法之三十
 九分太為一嵗之差自帝堯演紀之端在虚一度及
 今開元甲子卻三十六度日在虚一則鳥火昴虚皆
[001-20b]
 以仲月昬中合于堯典石刻尚書圖云古法以紀蔀
 為宗從伏羲先天甲寅積周一千八百一十四紀再
 入十五紀人元一十有二蔀當癸酉蔀嵗在己丑而
 生帝堯至甲辰嵗十有六即位越二十有一嵗得甲
 子而演紀作厯是年天正冬至日在虚一度又案紀
 元厯嵗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此一
 嵗之氣積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六十四
 分太陽所躔周天之度也嵗差一百二十八分注云
[001-21a]
 以嵗周數除周天數即得太陽嵗行不及之分度每
 一萬注以一度為萬分自演紀至開元十二年甲子
 冬至日在斗十度凡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
 分至乾徳二年甲子冬至日在斗六度凡退四十一
 度四千八百四十八分至仁宗慶厯四年甲申冬至
 日在斗五度此法通古合今故知堯厯日在虚一度
 而鳥火昴虚以仲月昏中合堯典愚案自堯二十一
 年甲子至今至治元年辛酉計三千六百五十八年
[001-21b]
 堯時冬至日在虚一今在箕九退過四十三度即以
 四十三為法除三千六百五十八得八十五是大約
 八十五年退一度矣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
 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其餘分於一度之中當四分之
 一如以一度分作九百四十分當得二百三十五分
 也
繞地左旋者
[001-22a]
 坐北面南則東為左西為右天運降於西升於東故
 為左旋
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者
 天運一日夜轉一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
 外又攙進一度也朱子語録云日月皆從角起日則
 一日運一周依舊只到那角上天則周了又過那角
 些子日日累將去到一年便與日㑹又曰而今若就
 天裏看時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
[001-22b]
 把天外来說則是一日過了一度季通嘗言論日月
 則在天裏論天則在太虚空裏若去那太虚空裏觀
 天自是日日衮得不在舊時處
麗天
 麗者附而不綴之義二十八宿及衆星不動者皆綴
 定於天體矣
不及一度者
 恰行一周不及天所攙過一度也朱子語録陳安卿
[001-23a]
 嘗問天道左旋自東而西日月右行則如何朱子曰
 横渠說日月皆是左旋說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
 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過一度日
 行速健次於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正恰好被天進一度則日卻成每日退了一度
 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
 又恰周得本數而日所不及之度亦恰退盡本數遂
 與天㑹而成一年月行遲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
[001-23b]
 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之天郤成退了十三度有竒
 進數為順天而左退數若逆天而右厯家以進數難
 筭只以退數筭之故謂之右行且曰日行遲月行速
 也
九百四十分者
 厯家額設一日細數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
 即四分日之一也
[001-24a]
與天㑹者
 天每日攙過一度則是日每日追不及一度直待三
 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後日追及天也如是觀
 之卻不是日一年一周天乃是天一年而攙過一周
 天也日一日一周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次周天天
 一年三百六十六次周天
十九分度之七者
 以一度分作十九分月行不及天十三度之外於十
[001-24b]
 九分度之中又不及七分也此是并天攙過一度筭
 如以一度為九百四十分而以十九除之則每分該
 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絲六忽八微以七乘之該三
 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絲七忽六微以十九乗為
 全度該九百三十九分九釐九毫九絲九忽二微虧
 八微月一日夜實行三百五十二度八百二十八分
 六釐八毫四絲三忽四微不及天十三度三百四十
 六分三釐一毫五絲七忽六微
[001-25a]
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者
 以一日十二時除九百四十則一時該七十八分三
 分分之一此云四百九十九者是六時令二十九分
 也
而與日㑹者
 日月合朔也每年正月朔或立春前或立春後皆㑹
 于𤣥枵二月朔㑹娵訾逆周十二位
十二㑹得全日三百四十八者
[001-25b]
 十二箇二十九日也
五千九百八十八者
 十二箇四百九十九分也
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者
 以九百四十為一日之法而除五千九百八十八得
 六箇九百四十為六日也
不盡三百四十八者
 除六箇九百四十該五千六百四十之外尚餘三百
[001-26a]
 四十八也
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者
 有全日三百四十八并餘分之積得六日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者
 即上除不盡之數計四時令三十四分三分分之二
 也
三百六十者
 厯家設此為常額多於此者為盈少於此者為虚易
[001-26b]
 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
 百有六十當朞之日正謂此也
氣盈者
 從二十四氣筭来三百六十之外所多者也
朔虚者
 從十二月朔筭来三百六十之内所少者也
一嵗閏率者
 合氣盈朔虚之數也其詳具於左方
[001-27a]
 一日九百四十分
 一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
 一嵗三百六十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是日行之數二
 十四氣一周也
 一年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是月行之數十
 二月朔一周也
 一朞大約三百六十日以為常數
 從二十四氣筭来則日與天㑹多五日二百三十五
[001-27b]
 分為氣盈
 從十二月朔筭来則月與日㑹少五日五百九十二
 分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而閏生焉
 一年閏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二年閏率二十一日七百一十四分
 三年閏率三十二日六百一分除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作一閏外餘
 三日一/百二分
 四年閏率一十三日九百二十九分
[001-28a]
 五年閏率二十四日八百一十六分借下年四日六/百二十三分凑
 作再/閏
 六年閏率六日二百四分
 七年閏率一十七日九十一分
 八年閏率二十七日九百一十八分借下年一日五/百二十一分作
 第三/閏
 九年閏率九日三百六分
 十年閏率二十日一百九十三分
[001-28b]
 十一年閏率三十一日八十分作第四閏外餘一/日五百二十一分
 十二年閏率一十二日四百八分
 十三年閏率二十三日二百九十五分
 十四年閏率三十四日一百八十二分作第五閏外/餘四日六百
 二十/三分
 十五年閏率一十五日五百一十分
 十六年閏率二十六日三百九十七分借下年三日/一百二分凑
 作第/六閏
[001-29a]
 十七年閏率七日七百二十五分
 十八年閏率一十八日六百一十二分
 十九年閏率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正作第七閏/無餘無欠
 一年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十九年積一百九十日
 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分除為二百六日六百七十
 三分分為七閏每閏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除盡
 無餘故曰氣朔分齊謂之一章一行云厯法合二始
 以定剛柔二中以定律厯二終以紀閏餘二始者一
[001-29b]
 為陽始二為隂始一竒為剛二偶為柔甲丙戊庚壬/為剛日乙丁
 己辛癸/為柔日二中者五為陽中六為隂中五者十日六者
 十二辰也五音及十二律為六十十日十/二辰亦為六十故律厯志兼之二終者十
 為隂終九為陽終故閏法以十九嵗為一章也三嵗
 一閏非四則三五嵗再閏非十一則十二八嵗三閏
 非八則九十一嵗四閏非四則五十四嵗五閏非正
 則二十六嵗六閏非十則九十九嵗七閏非六則七
鯀崇伯名
[001-30a]
 疏云崇國伯爵史正義引皇甫謐云崇夏鯀封虞夏
 商周皆有崇國殷之崇國文王所伐者寰宇記在京
 兆鄠縣
鯀婞直
 楚辭注婞胡冷反很也
 
 
 
[001-30b]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上
[0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中  元 陳師凱 撰
   舜典
東晉梅賾上孔傳
 案此注全用孔氏疏檢晉書無之惟隋書經籍志有
 此事而以姚方興為姚興以方字讀連下文又以大
 航為大桁未知孰是
王范之註
[001-31b]
 王肅范寗也隋志有王肅註古文尚書十一卷范寗
 註古文尚書舜典一卷陸氏釋文云舜典王氏註相
 承云梅賾上孔氏傳古文尚書亡舜典一篇時以王
 肅註頗類孔氏故取王註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
 以續孔傳徐僊民亦音此本今依舊音之曰若稽古
 帝舜曰重華協于帝此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
 傳本無阮孝緒七錄亦云然方興本或此下更有濬
 哲文明温恭允塞𤣥徳升聞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
[001-32a]
 異聊出之於王注無施也愚案此前題云王氏注又
 云今依舊音之又云聊出之於王注無施則陸氏似
 謂此注仍是王氏本特附入方興所上二十八字或
 十二字又案序録云舜典一篇仍用王肅本則今古
 注舜典是王氏注明矣
齊蕭鸞
 南朝齊明帝
隋開皇初購求遺典
[001-32b]
 開皇三年因祕書牛宏上表言典籍散逸詔獻書一
 卷賚縑一匹
左氏所謂無違敎也
 見文十八年
此盖又兼四岳之官
 四岳主四方之諸侯經云賔于四門故知舜以百揆
 兼四岳也
易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意為近之
[001-33a]
 程子曰雷之震動驚及百里人無不懼而自失唯宗
 廟祭祀執匕鬯者則不致於喪失人之致其誠敬莫
 如祭祀則雖雷震之威不能使之懼而失守故臨大
 震懼能安而不自失者唯誠敬而已朱子曰匕所以
 舉鼎實鬯以秬黍酒和鬱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
天文志云言天體者三家
 案此段注全據孔氏疏此所謂天文志乃蔡邕所作
 非諸史之志也
[001-33b]
一曰周髀傍米/切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晉書云一曰盖天蔡邕所謂周髀者即盖天之說也
 其本包犧氏立周天歴度其所傳則周公受於殷商
 周人志之故曰周髀
宣夜絶無師說不知其狀如何
 孔疏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但絶無
 師說今案晉志云宣夜之書云惟漢袐書郎郗萌記
 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髙逺無極眼瞀精
[001-34a]
 絶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逺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
 千仭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
 月衆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湏氣焉是
 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
 乎無所根繋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
 與衆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
 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
 得爾也愚按此說頗似朱子所謂天無形質只是氣
[001-34b]
 旋轉之說
周髀之術
 晉志云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天地皆中髙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㝡髙
 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為晝夜天中髙於外衡冬
 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髙於外衡下地亦六
 萬里外衡髙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髙相從日
 去地恒八萬里日麗天而平轉分冬夏之間行道為
[001-35a]
 七衡六間每衡周徑里數各依筭術用句股重差推
 晷景極游以為逺近之數皆得於表股者也故曰周
 髀漢王仲任據盖天之說日隨天而轉非入地夫人
 目所望不過十里天地合矣實非合也逺使然耳今
 視日入非入也亦逺耳當日入西方之時其下之人
 亦將謂之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為出逺者
 為入矣何以明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
 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逺使然耳今日西轉
[001-35b]
 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愚案孔疏下天似下脫盖笠
 地法四字蔡傳亦脫之當補
渾天說曰天包地外猶卵之裏黄圓如彈丸
 此說是吴中常侍廬江王蕃所作也晉志亦引之又
 案晉志及孔疏裏字皆作裹取包裹之義今蔡傳諸
 本並訛作裏字又隋書謂如卵則稍長不若如彈丸
 為是
其天居地上見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001-36a]
 此度是自東數向西去直排定者如機上數經絲也
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
 此下數句論度數直至冬至去極一百一十五度皆
 是自北數向南去横布定者如機上數緯絲也愚案
 在天度數其初止以為日行之限布在黄道上斜繞
 天腹其三百六十五度如甜𤓰文北極如甜瓜蔕其
 後渾天家見天體圓如彈丸南北東西縱廣如一遂
 借三百六十五度闊狹之限横布於天以記三極相
[001-36b]
 去及出地入地冬夏二至春秋二分日行相去中間
 所隔廣狹多寡之數是以渾天說中所論度數有以
 縱言者有以横言者讀者宜别之
洛下閎始經營之鮮于妄人又量度之至宣帝時耿夀
昌始鑄銅為之象
 此皆據孔疏漢志不載今案晉志云漢太初初洛下
 閎鮮于妄人耿夀昌等造圓儀以考厯度又案隋志
 云渾天儀者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機衡又有
[001-37a]
 渾天象者以著天體以布星辰古舊渾象以二分為
 一度周七尺三寸半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歴喜云
 洛下閎為武帝於地中轉渾天定時節作泰初厯或
 其所製也一云洛下閎姓姚氏字/長公隠於洛下巴人也愚案隋志分儀象
 為二篇謂機衡為儀謂有機無衡者為象故注疏及
 傳亦或言象或言儀各有所指也
宋錢樂又作渾天儀衡長八尺孔徑一寸璣徑八尺圓
周二丈五尺強
[001-37b]
 錢樂本名樂之孔疏脫之字南史無傳隋志言徑八
 尺者漢候臺銅儀也又梁華林重雲殿前所置銅儀
 亦徑八尺檢其鐫題是劉曜光初六年史官丞孔挺
 所造又云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太史令錢樂之采效
 儀象鑄銅為之徑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
 分少地在天内不動以為渾儀則内缺衡管以為渾
 象則地不在外是别為一體愚案孔疏與正史大同
 小異蔡傳正據疏義耳
[001-38a]
歴代以來其法漸宻本朝因之為儀三重其在外曰六
合儀次其内曰三辰儀最其内曰四逰儀
 渾儀至唐李淳風一行而法甚宻本朝因之者言宋
 亦因用舊儀之法不曽改創法度也案新唐書天文
 志貞觀初李淳風上言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則
 渾天儀也太宗因詔為之七年儀成表裏三重下據
 準基状如十字末樹鼇足以張四表一曰六合儀有
 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相結於四極之内列二
[001-38b]
 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
 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月逰規列宿距度七曜所行
 轉於六合之内三曰四㳺儀𤣥樞為軸以連結玉衡
 逰筩而貫約規矩又𤣥樞北樹北辰南距地軸傍轉
 於内玉衡在𤣥樞之間而南北㳺仰以觀天之辰宿
 下以識器之晷度皆用銅帝稱善置於凝暉閣又舊
 唐書天文志云開元九年詔一行與梁令瓚更造渾
 儀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赤道黄道周天度數注水
[001-39a]
 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命之曰水運渾
 天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其規環尺寸具載唐志文
 多不錄宋太宗更名太平渾儀
四游儀
 爾雅疏云地與星辰俱有四游升降立春西游春分
 正中立夏北游夏至極下立秋東游秋分正中立冬
 南㳺冬至極上夏至之時地下萬五千里冬至上㳺
 萬五千里升降於三萬里之中愚謂天動地静地氣
[001-39b]
 雖升降而地之體則隤然不動所謂四游決無此理
 輒據此以釋四游儀之所以得名耳
黒雙環所刻去極度數
 皆是自北數向南去之度
赤單環黄單環所刻度數
 皆是自西數向東去之度
厯家之說又以北斗魁四星為璣杓三星為衡
 史記天官書云北斗七星所謂琁璣玉衡以齊七政
[001-40a]
 索隐曰春秋運斗樞云斗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
 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為
 魁第五至第七為杓晉志云魁四星為琁璣杓三星
 為玉衡
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
 古者天子以冬至日於國之南郊祭天於圜丘於郊
 故謂之郊鄭氏通志略云祀昊天上帝禮神之玉以
 蒼璧其牲及幣各隨玉色牲用一犢幣用繒長丈八
[001-40b]
 尺王服大裘其冕無旒尸服亦然乗玉輅錫繁纓十
 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罇及葅醢之器以瓦爵以
 匏藉神之席以藁秸及蒲翦而不納配以帝嚳
禋精意以享之謂
 見國語
所尊祭者其祀有六
 禮記疏云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者謂祭四時隂陽
 之神也泰昭壇名也昭取明也春夏為陽秋冬為隂
[001-41a]
 若祈隂則埋牲祈陽則不應埋之今總云埋者以隂
 陽之氣俱出入於地中而生萬物故並埋之以享隂
 陽為義也用少牢者降於天地也自此以下及日月
 至山林並少牢也先儒並云不薦熟唯殺牲埋之也
 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者相近當為攘祈攘郤也寒
 暑之氣應退而不退則祭攘郤之令退也祈求也寒
 暑之氣應至而不至則祭求之令至也寒則於坎寒
 隂也暑則於壇暑陽也王宫祭日也者王君也宫亦
[001-41b]
 壇也營域如宫也日神尊故其壇曰君宫也夜明祭
 月也者祭月壇名也月明於夜故謂其壇為夜明也
 幽宗祭星也者祭星壇名也幽闇也宗當為禜禜壇
 域也星至夜而出故曰幽也為營域而祭之故曰幽
 禜也雩宗祭水旱也者亦壇名也雩吁嗟也水旱為
 人所吁嗟禜亦營域也為營域而祭之故曰雩禜也
羣神謂丘陵墳衍古昔聖賢之類
 周禮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物注
[001-42a]
 云積石曰山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鍾曰澤土髙曰
 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墳下平曰衍髙平曰原下濕曰
 隰愚謂地有十等蔡傳止云丘陵墳衍者又案小宗
 伯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山川已見上文故此
 止稱丘陵墳衍也古昔聖賢者小宗伯注云三皇五
 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愚謂如祭法有功烈於民
 者皆是也
桓圭
[001-42b]
 周禮疏云桓若屋之桓楹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
 也四植謂之桓柱之豎者豎之則有四稜也桓圭盖
 以桓為琢飾長九寸
信圭躬圭
 周禮注云信當作身皆象以人形為琢飾欲其慎行
 保身皆長七寸
榖璧蒲璧
 周禮注云榖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二玉盖以
[001-43a]
 榖蒲為琢飾皆徑五寸不執圭者未成國也愚按大
 宗伯云七命賜國子男五命故云未成國也
天子執冒
 周禮疏云方四寸邪刻之
燔柴以祀天
 禮記燔柴於泰壇燔音煩疏云燔柴於泰壇者謂積
 薪於壇上而取玉幣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于天
 也祭禮通解云陽祀自煙始隂祀自血起
[001-43b]
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者也
 王制疏云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山川視伯
 小者視子男鄭注云謂其牲幣粢盛籩豆爵獻之數
 非謂尊卑劉向說苑曰五嶽何以視三公能大布雲
 雨焉能大斂雲雨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
 雨天下施徳博大故視三公也四瀆何以視諸侯能
 蕩滌垢濁焉能遹百川於海焉能出雲雨千里焉為
 施甚大故視諸侯也山川何以視子男也能出物焉
[001-44a]
 能潤澤物焉能生雲雨為恩多然品類以百数故視
 子男也
肆覲東后
 王制疏曰覲見也謂見東方諸侯案覲禮云諸侯覲
 於天子為宫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鄭
 注云王廵守至于方岳之下諸侯㑹之亦為此宫以
 見之王升立於壇上南面諸公中階之前北面諸侯
 東階之東西面諸伯西階之西東面諸子門東北面
[001-44b]
 諸男門西北面王降階南面而見之三揖既升壇使
 諸侯升公拜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
律凡十二管皆徑三分有竒空音/孔圍九分而黄鍾之長
九寸
 律呂本原云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十其一三五七
 九為陽九者陽之成也其二四六八十為隂十者隂
 之成也黄鍾者陽聲之始陽氣之動也故其數九分
 寸之數具于聲氣之元不可得而見及斷竹為管吹
[001-45a]
 之而聲和候之而氣應而後數始形焉均其長得九
 寸審其圍得九分積其實得八百一十分是為律本
 度量權衡於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而損益焉
大吕以下律吕相間以次而短至應鍾而極焉
 律吕本原云黄鍾九寸大吕八寸三分七氂六毫太
 蔟八寸夾鍾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絲姑洗七寸一
 分仲吕六寸五分八氂三毫四絲六忽蕤賔六寸二
 分八釐林鍾六寸夷則五寸五分五氂一毫南吕五
[001-45b]
 寸三分無射四寸八分八氂四毫八絲應鍾四寸六
 分六氂
以之制樂而節聲音
 律吕本原云黄鍾之數九九八十一是為五聲之本
 故宫聲八十一三分損一以下生徵徵聲五十四三
 分益一以上生商商聲七十二三分損一以下生羽
 羽聲四十八三分益一以上生角角聲六十四以三
 分之不盡一筭數不可行此聲之數所以止於五也
[001-46a]
 朱子曰五聲之序宫㝡大而沈濁羽最細而輕清商
 之大次宫徵之細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愚謂五
 聲之大小出於五行之生數數少者清數多者濁天
 一生水數最少故羽最清天五生土數最多故宫㝡
 濁地二生火故徵之清次羽地四生金故商之濁次
 宫天三生木居四者之中故角音之清濁亦居四者
 之中也實本於河洛之自然豈人力之所強為哉
以之審度而度長短
[001-46b]
 律吕本原云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長短也生於
 黄鍾之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注云凡黍
 實於管中則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滿一分積九十
 分則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數與下章千二
 百黍之數其實一也前漢律厯志云以子榖秬黍中
 者一黍之廣度之蔡元定云一黍之廣為分故累九
 十黍為黄鍾之長積一千二百黍為黄鍾之廣愚案
[001-47a]
 孔疏云以一黍之廣度之千二百黍為一分非也
以之審量而量多少
 律吕本原云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生於
 黄鍾之容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以井
 水準其概以度數審其容合龠為合注云兩龠也十
 合為升二十龠也十升為斗二百龠也十斗為斛二
 千龠也愚案元定律吕書以合龠為合而蔡傳謂十
 龠為合盖誤於孔疏也孔疏謂十龠為合非也漢志
[001-47b]
 亦謂合龠為合盖合者取合幷二龠之義故一升該
 二十龠一斛該二千龠也若謂十龠為合則一斛該
 萬龠而量過於大矣西山父子以律吕名家不應相
 反是殆誤録疏文而失於檢正也據朱子文集亦作
 合龠為合洪範内篇亦作合龠為合蔡傳之訛當改
以之平衡而權輕重
 律吕本原云權衡者銖兩斤鈞石所以權輕重也生
 於黄鍾之重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其龠百
[001-48a]
 黍重一銖一龠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注云兩
 龠也十六兩為斤三十二龠也三十斤為鈞九百六
 十龠也四鈞為石三千八百四十龠也孔疏云衡平
 也權重也稱上謂之衡稱鎚謂之權
黄鍾所以為萬事根本
 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禀於六律六
 律為萬事根本焉蔡氏又推黄鍾為六律之元故曰
 黄鍾為萬事根本也
[001-48b]
五禮吉凶軍賔嘉
 周禮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祇/以禋祀祀
 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
 飌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埋/沉/
 祭山林川澤以疈僻/辜祭四方百物以肆剔/獻祼享
 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
 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以凶禮哀邦國之憂
 以䘮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烖以禬
[001-49a]
 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宼亂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
 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㑹殷見曰同
 時聘曰問殷覜曰視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衆
 也大均之禮恤衆也大田之禮簡衆也大役之禮任
 衆也大封之禮合衆也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
 親宗族兄弟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賔射之禮親
 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賔客以脤膰之禮
 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注云禋祀煙
[001-49b]
 氣之臭聞者槱積也詩薪之槱之三祀皆積柴實牲
 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司中三能
 台/司命文昌宫風師箕也雨師畢也隂祀自血起貴
 氣臭也社稷土榖之神社祀勾龍稷祀棄五祀五官
 之神少昊氏之子曰重為勾芒食於木該為蓐收食
 於金脩及熙為𤣥㝠食於水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
 融后土食於火土五嶽東岱南衡西華北恒中嵩髙
 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沈疈辜疈牲胷也謂磔攘及蜡
[001-50a]
 祭肆進所解牲體謂薦孰時也獻獻醴謂薦血腥也
 祼灌以鬱鬯謂始獻尸求神也祫言肆獻祼禘言饋
 食著有黍稷互相備也札疫癘也禍災水火也禬禮
 同盟者合㑹財貨以更其所喪恤鄰國相憂也殷見
 殷猶衆也殷頫諸侯使卿以大禮衆聘大師用其義
 勇大均均其地政地守地職所以憂民大田簡車徒
 大役築宫室大封正封疆嘉善也所以因人心之善
 者而為之制脤膰社稷宗廟之肉
[001-50b]
纁𤣥黄
 不見禮經蔡傳只據古注孔疏亦云未知出何書王
 肅所注同
羔雁雉
 疏云羔取其羣而不失其類鴈取其候時而行雉取
 其守介死不失節雉不可生知一死是雉也
民功曰庸
 夏官司勲文王功曰勲若周公國功曰功若伊尹民
[001-51a]
 功曰庸若后稷事功曰勞若禹治功曰力若咎繇戰
 功曰多若韓信
中古之地但為九州
 中古指禹治水以前朱子大全集作古者中國之地
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幷州
 東字誤夏官職方氏云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恒山
 朱子語類云分冀州西為并州今案長安禹迹圖及
 東坡地理指掌圖皆以幷州在冀州之西通典云幷
[001-51b]
 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則在冀之西明矣
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
 職方氏云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注云醫無
 閭在遼東書疏云知分冀州為幷州者以職方有幽
 幷周立州名必因於古知舜時當有幽幷且職方幽
 幷山川於禹貢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為之也
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
 爾雅曰齊曰營州疏云齊有營丘豈是名乎書疏云
[001-52a]
 齊即青州之地知分青州為之董氏輯纂引曾氏謂
 分冀為營又引王氏謂非分青為營二說皆非又案
 杜氏通典以安東府屬古青州指掌圖云以青州越
 海析遼東之地為營州注云今安東府與通典合營
 非分於冀明甚又案指掌圖云舜肈分為十二州盖
 以古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幷州衛水在真定分
 燕以北為幽州又案堯都平陽後為唐國唐後為晉
 今為平陽路舜都蒲坂為今河中府禹都晉陽又徙
[001-52b]
 安邑安邑屬解州在禹貢時皆屬冀州在舜分十二
 州時皆屬幷州通典言左有恒山右有大河則唐虞
 夏所都皆在幷州之域但幷州設未久後復合於冀
 故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後世地理書皆
 以禹貢為定莫能别此三都為幷州爾
冀州止有河内之地今河東一路是也
 案地理指掌圖宋河東路所管平陽隆徳威勝平定
 太原大通寧化岢嵐汾遼綘隰火山靖康代忻石憲
[001-53a]
 麟豐保徳二十一郡然皆正幷州之境不知何以指
 為冀州之地恐以職方有其浸汾潞之文而幷州浸
 淶易故以河東為冀州歟然汾晉之地自史漢而下
 皆以為幷輿地所載沿革甚詳尚再思之
每州封表一山為一州之鎮如職方氏
 職方氏云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㑹稽澤藪曰具區
 川三江浸五湖正南曰荆州山鎮曰衡山澤藪曰雲
 夢川江漢浸潁湛河南曰豫州山鎮曰華山澤藪曰
[001-53b]
 圃田川滎雒浸波溠正東曰青州山鎮曰沂山澤藪
 曰望諸川淮泗浸沂沭河東曰兖州山鎮曰岱山澤
 藪曰大野川河泲浸盧維正西曰雍州山鎮曰嶽山
 澤藪曰弦蒲川涇汭浸渭洛東北曰幽州山鎮曰醫
 無閭澤藪曰貕養川河泲浸淄時河内曰冀州山鎮
 曰霍山澤藪曰楊紆川漳浸汾潞正北曰并州山鎮
 曰恒山澤藪曰昭餘祈川虖池嘔夷浸淶易
然舜既分十有二州至商時又但言九圍九有周禮職
[001-54a]
方氏亦止列為九州則是十二州盖不甚久不知其自
何時復合為九也
 周禮疏云此州界揚荆豫兖雍冀與禹貢略同者不
 失本處雖得舊處猶有相侵入不得正若周之兖州
 於禹貢侵青徐之地周之青州於禹貢侵豫州之地
 周之雍豫於禹貢兼梁州之地周之冀州小於禹貢
 時冀州以其北有幽燕幷州故知也周之九州無徐
 梁禹貢有徐梁無幽幷爾雅云兩河間有冀州河南
[001-54b]
 曰豫州濟東曰徐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荆州江南
 曰揚州燕曰幽州濟河間曰兖州齊曰營州詩譜曰
 雍梁荆豫徐揚之民咸被其化數不同者禹貢所云
 堯舜法爾雅所云似夏法詩譜所云似殷法自古以
 來皆有九州惟舜時暫置十二州至夏時還為九州
 故春秋云夏之方有徳也貢金九牧是也愚案十二
 州至禹即位時必復為九州而其州名必合爾雅而
 不合禹貢爾雅又云從釋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
[001-55a]
 既為禹所名乃有幽營而無青梁是不用禹貢舊名
 也謂禹時未復九州歟則既有十二州何為貢金九
 牧而所鑄者九鼎邪何為五子之歌以所都為冀方
 邪可以知省十二為九者必禹時無疑也
夏楚二物
 學記注云夏槄也古雅反楚荆也爾雅注云槄今之
 山楸
金黄金贖贖其罪
[001-55b]
 黄金依孔氏傳疏云黄金銅也古之贖罪皆用銅漢
 始用黄金但少其斤兩令與銅相敵愚謂贖者贖鞭
 扑之罪
此五句從重入輕
 典刑最重流宥次之鞭輕扑又輕贖又輕
二句或由重而即輕
 指眚災肆赦所犯雖重然出於過誤不幸直赦之也
或由輕而即重
[001-56a]
 指怙終賊刑所犯雖輕然有所倚恃故意再犯必賊
 殺之也
據此經文則五刑有流宥而無金贖
 金贖在鞭扑之下鞭扑已在五刑之外以待罪之輕
 者金贖又在鞭扑之外則輕之又輕者盖典刑至重
 鞭扑至輕流宥以待典刑之稍輕金贖以待鞭扑之
 尤輕者當分作三段看典刑流宥為一段所以言其
 重也鞭扑金贖為一段所以言其輕也眚災怙終為
[001-56b]
 一段所以言法外意也
殛則拘囚困苦之
 朱子語録云殛非殺也洪範云殛死猶今言貶死又
 云殛鯀于羽山想是偶然在彼而殛之
隨其罪之輕重而異法
 輯纂引孫氏云放重於流竄重於放殛重於竄
怒在四凶舜何與焉
 可怒者在四凶非舜之私意怒之也程子云喜怒在
[001-57a]
 事則理之當喜怒者也又云如鑑之照物姸媸在彼
 隨物應之而已
春秋傳所記四凶之名與此不同說者以窮竒為共工
渾敦為驩兜饕餮為三苗檮杌為鯀
 文公十八年注云渾敦不開通之貌窮竒其行窮其
 好竒檮杌頑凶無儔匹之貌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堯十六即位
 在位七十載該八十六年又試舜三載該八十九年
[001-57b]
 又不聽政二十八載該一百一十七年稽古録云夀
 百一十七歳而崩
孔氏云喪畢之明年不知何所據
 盖以上文有三載字此繋以月正元日故意為百姓
 既喪三載則舜亦為喪畢之明年也孟子云堯崩三
 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是也
能者擾而習之也
 左傳云不相能也與此能字義相近
[001-58a]
僉衆也四岳所領四方諸侯有在朝者也
 舜問四岳四岳止一人而稱僉曰者可知為四岳所
 領諸侯之辭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職
 周官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如周以六卿兼三公
 輯纂引傅良云周召以師保為冢宰是卿兼三公也
 顧命自同召太保奭以下皆卿也是時召公為保兼
[001-58b]
 冢宰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畢公為司馬皆是以
 三公兼之
後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類也
 李沆制詞吕蒙正中書侍郎兼户部尚書平章事鄭
 獬制詞富弼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
士理官也
 月令注理獄官也夏曰大理韻㑹云臯陶為大理
[001-59a]
吕刑所謂上服下服是也
 吕刑云上刑適輕下服下刑適重上服蔡傳云事在
 上刑而情適輕則服下刑舜之宥過無大康誥所謂
 大罪非終者是也事在下刑而情適重則服上刑舜
 之刑故無小康誥所謂小罪非眚者是也
惟大辟棄之於市宫刑則下蠶室餘刑亦就屏處盖非
死刑不欲使風中其瘡誤而至死
 宫刑腐刑也如草木腐而生意絶也前漢司馬遷傳
[001-59b]
 茸以蠶室師古云茸人勇反推也蠶室初腐刑所居
 温宻之室也又衛宏漢官舊儀云皇后親桑於苑中
 蠶室置蠶官令丞諸天下官下法皆詣蠶室與婦人
 從事又三輔黄圖云蠶室行腐刑之所司馬遷下蠶
 室屛處隐風處也朱子語録云宫刑下蠶室其他底
 刑也是就箇隐風處不然牽去當風割了耳鼻豈不
 害破傷風胡亂死了人又祭義云古者天子諸侯必
 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宫仞有三尺棘牆而外
[001-60a]
 閉之疏云仞三尺髙一丈也棘牆者牆上置棘外閉
 謂扇在户外閉也
曲禮六工
 殷制
周禮有攻木之工
 考工記云攻木之工七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
 六築冶鳧㮚段桃攻皮之工五函鮑韗韋裘設色之
 工五畫繢鍾筐㡛刮摩之工五玉楖雕矢磬摶埴之
[001-60b]
 工二陶旊
攦工垂之指
 陸氏釋文云攦吕係反又力結反
虞山澤之官周禮分為虞衡屬於夏官
 夏字誤案周禮地官山虞毎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
 人中山下士六人小山下士二人林衡每大林麓下
 士十有二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
 虞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中川下士六人小川
[001-61a]
 下士二人澤虞每大澤大藪中士四人下士八人中
 澤中藪如中川之數小澤小藪如小川之數府史胥
 徒在外輯纂引曽氏云益盖為衆虞之長耳又周禮
 注云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衡平也平林
 麓之大小及所生者
三禮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禮
 其詳已見上文五禮下天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
 中司命風師雨師是也人鬼先王宗廟是也地祗社
[001-61b]
 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是也
周禮亦謂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
 周禮春官宗伯掌邦禮其屬有都宗人家宗人注云
 都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家謂大夫所食采地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
 賈氏疏云成均五帝學名大司樂以樂徳敎國子中
 和祇庸孝友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
 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001-62a]
蕩滌邪穢斟酌飽滿
 出史記樂書主聲音而言其和平足以蕩滌人之邪
 穢其節奏足以斟酌人之飽滿所謂樂而不淫和而
 不流也周子通書曰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
 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動盪血脉流通精神
 亦出史記主舞蹈而言其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屈伸
 俯仰綴兆舒疾足以動盪人之血脉流通人之精神
[001-62b]
 所謂樂行而倫清耳目聦明血氣和平者也
養其中和之徳而救其氣質之偏者也
 樂記云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
 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宻剛氣不
 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
 不相奪也又曰樂也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又周子
 通書云優柔平中徳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又
 曰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
[001-63a]
 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
 焉愚案周子之言中和是兼内外體用而言若中庸
 所謂中和則中為性之徳和為情之徳静而無少偏
 倚則能養其中矣動而無少差繆則能養其和矣盖
 氣質之性有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偏惟能養其中
 和之德則直者必温寛者必栗剛者不至於虐簡者
 不至於傲矣
大抵歌聲長而濁者為宫以漸而清且短則為商為角
[001-63b]
為徵為羽所謂聲依永也
 朱子語類云古人曉音律風角鳥占皆能之愚案管
 子地貟篇云凡聽徵如負猪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
 馬在野凡聽宫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羣羊凡聽
 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李淳風云宫音如牛鳴
 牢中隆隆如雷聲響商音如離羣之羊如叩鐘如飛
 集之羽如汲水咨嗟聲感人角音如千人語銀銀然
 令人悲哀如人呌啾啾如千人呼嘯如雞登木徵音
[001-64a]
 如奔馬炎上如縛彘駭起羽音如擊濕鼓如流水揚
 浪激聲相磋如麋鹿鳴人之歌聲難以類比愚甞察
 之人聲怒聲多宫哀聲多商樂聲多角喜聲多徵聚
 聲多羽如歌聲則又以其抑揚髙下而辨之如燕太
 子丹送荆軻至易水上髙漸離擊筑荆軻和而歌為
 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
 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
 目髪盡上指冠如此皆在歌呼抑揚之間變徵之聲
[001-64b]
 清楚故能使人幽憂涕泣復為羽聲本尚幽怨纔加
 忼慨則其聲頓揚近於變宫便能聳動感激使人瞋
 目豎髪故人之聽聲必在聲入心通之妙難以言述
 古之雅歌今皆不傳雖詩章具在終不得其抑揚髙
 下之法也
假令黄鍾為宫則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吕
為羽盖以三分損益隔八相生而得之餘律皆然即禮
運所謂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也
[001-65a]
 三分損益隔八相生者三分黄鍾之長而損其一自
 子至未下生林鍾長短已見前如黄鍾九寸三分/而損一則得六寸為林鍾之長
 分林鍾之長而益其一自未至寅上生太蔟三分太
 蔟之長而損其一自寅至酉下生南吕三分南吕之
 長而益其一自酉至辰上生姑洗三分姑洗之長而
 損其一自辰至亥下生應鍾三分應鍾之長而益其
 一自亥至午上生蕤賔三分蕤賔之長而益其一自
 午至丑上生大吕三分大吕之長而損其一自丑至
[001-65b]
 申下生夷則三分夷則之長而益其一自申至夘上
 生夾鍾三分夾鍾之長而損其一自卯至戌下生無
 射三分無射之長而益其一自戌至已上生仲吕陽
 律生隂吕謂之下生凡五位布筭者倍其實三其法
 隂吕生陽律謂之上生凡六位四其實三其法又案
 蔡氏律吕證辨云大吕夾鍾仲吕止得半聲必用倍
 數乃與天地之氣相應故應鍾上生蕤賔蕤賔又復
 上生大吕也朱子語類云自唐以前樂律尚有制度
[001-66a]
 可考唐以後都無可考杜佑通典所筭本朝范馬諸
 公非惟不識古制自是於唐制亦不曽看通典又不
 是隐僻底書不知當時諸公何故皆不看愚案語録
 朱子多責人不讀通典今據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
 為宫禮運注疏極詳諸史志亦言之西山蔡氏律吕
 本原尤為明白兹不遍録具載通典說于后云五聲
 六律旋相為宫其用之法先以本管為均八音相生
 或上或下取五聲令足然後為十二律旋相為宫若
[001-66b]
 黄鍾之均以黄鍾為宫黄鍾下生林鍾為徵林鍾上
 生太蔟為商太蔟下生南吕為羽南吕上生姑洗為
 角此黄鍾之調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
 也若大吕之均以大吕為宫大吕下生夷則為徵夷
 則上生夾鍾為商夾鍾下生無射為羽無射上生仲
 吕為角此大吕之調也仲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聲也太蔟之均以太蔟為宫太蔟下生南吕為徵
 南吕上生姑洗為商姑洗下生應鍾為羽應鍾上生
[001-67a]
 蕤賔為角此太蔟之調也蕤賔皆三分之次故用正
 律之聲也夾鍾之均以夾鍾為宫夾鍾下生無射為
 徵無射上生仲吕為商仲吕上生黄鍾為羽黄鍾正
 律之聲長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其子聲為羽也
 黄鍾下生林鍾為角林鍾子聲短非仲吕為商之次
 故還用林鍾正管之聲為角夾鍾之調有四正聲一
 子聲姑洗之均以姑洗為宫姑洗下生應鍾為徵應
 鍾上生蕤賔為商蕤賔上生大吕為羽正聲長用其
[001-67b]
 子聲為羽大吕下生夷則為角夷則子聲短故還用
 正聲為角此姑洗之調亦正聲四子聲一也仲吕之
 均以仲吕為宫仲吕上生黄鍾為徵正聲長用其子
 聲黄鍾下生林鍾為商林鍾子聲短用正聲為商林
 鍾上生太蔟為羽大蔟正聲長故用其子聲為羽太
 蔟下生南吕為角此仲吕之調正聲三子聲二也蕤
 賔之均以蕤賔為宫蕤賔上生大吕為徵大吕正聲
 長故用子聲為徵大吕下生夷則為商夷則上生夾
[001-68a]
 鍾為羽正聲長故用子聲為羽夾鍾上生無射為角
 子聲短還用正聲為角此蕤賔之調亦二子聲三正
 聲也林鍾之均以林鍾為宫林鍾上生太蔟為徵太
 蔟正聲長用子聲為徵太蔟下生南吕為商南吕上
 生姑洗為羽姑洗正聲長故用子聲姑洗下生應鍾
 為角應鍾子聲短還用正聲為角此林鍾之調亦子
 聲二正聲三也夷則之均以夷則為宫夷則上生夾
 鍾為徵夾鍾正聲長故用子聲為徵夾鍾下生無射
[001-68b]
 為商子聲短故還用正聲為商無射上生仲吕為羽
 仲吕正聲長故用子聲為羽仲吕上生黄鍾為角黄
 鍾正聲長故用子聲為角此夷則之調正聲二子聲
 三也南吕之均以南吕為宫南吕上生姑洗為徵姑
 洗正聲長故用子聲為徵姑洗下生應鍾為商應鍾
 子聲短故用正聲為商應鍾上生蕤賔為羽蕤賔正
 聲長用子聲為羽蕤賔上生大吕為角正聲長用子
 聲為角此南吕之調正聲二子聲三也無射之均以
[001-69a]
 無射為宫無射上生仲吕為徵仲吕正聲長用子聲
 為徵仲吕上生黄鍾為商正聲長用子聲為商黄鍾
 下生林鍾為羽正聲長用子聲為羽林鍾上生太蔟
 為角正聲長用子聲為角此無射之調正聲一子聲
 四也應鍾之均以應鍾為宫應鍾上生蕤賔為徵正
 聲長用子聲為徵蕤賔上生大吕為商正聲長用子
 聲為商大吕下生夷則為羽正聲長用子聲為羽夷
 則上生夾鍾為角正聲長用子聲為角此應鍾之調
[001-69b]
 正聲一子聲四也朱子語類云旋相為宫若到應鍾
 為宫則下四聲都當低去所以有半聲亦謂之子聲
 近時所謂清聲是也大率樂家㝡忌臣民陵君故商
 聲不得過宫聲愚案如黄鍾全用九寸謂之正聲折
 半取四寸五分謂之子聲餘皆倣此又案律吕本原
 黄鍾自為宫變半為無射商變半為夷則角變半為
 仲吕徵變半為夾鍾羽大吕自為宫半之為應鍾商
 半之為南吕角半之為蕤賔徵半之為姑洗羽太蔟
[001-70a]
 自為宫全為黄鍾商變半為無射角半之為林鍾徵
 變半為仲吕羽夾鍾自為宫全為大吕商半之為應
 鍾角半之為夷則徵半之為蕤賔羽姑洗自為宫全
 為大蔟商全為黄鍾角半之為南吕徵半之為林鍾
 羽仲吕自為宫全為夾鍾商全為大吕角半之為無
 射徵半之為夷則羽蕤賔自為宫全為姑洗商全為
 太蔟角半之為應鍾徵半之為南吕羽林鍾自為宫
 變為仲吕商變為夾鍾角全為黄鍾徵變半為無射
[001-70b]
 羽夷則自為宫全為蕤賔商全為姑洗角全為大吕
 徵半之為應鍾羽南吕自為宫全為林鍾商變為仲
 吕角全為太蔟徵全為黄鍾羽無射自為宫全為夷
 則商全為蕤賔角全為夾鍾徵全為大吕羽應鍾自
 為宫全為南吕商全為林鍾角全為姑洗徵全為太
 蔟羽又律吕本原云十二律旋相為宫各有七聲合
 八十四聲宫聲十二商聲十二角聲十二徵聲十二
 羽聲十二凡六十聲為六十調其變宫十二在羽聲
[001-71a]
 之後宫聲之前變徵十二在角聲之後徵聲之前宫
 不成宫徵不成徵凡二十四聲不可為調黄鍾宫至
 夾鍾羽並用黄鍾起調黄鍾畢曲大吕宫至姑洗羽
 並用大吕起調大吕畢曲太蔟宫至仲吕羽並用太
 蔟起調太蔟畢曲夾鍾宫至蕤賔羽並用夾鍾起調
 夾鍾畢曲姑洗宫至林鍾羽並用姑洗起調姑洗畢
 曲仲吕宫至夷則羽並用仲吕起調仲吕畢曲蕤賔
 宫至南吕羽並用蕤賔起調蕤賔畢曲林鍾宫至無
[001-71b]
 射羽並用林鍾起調林鍾畢曲夷則宫至應鍾羽並
 用夷則起調夷則畢曲南吕宫至黄鍾羽並用南吕
 起調南吕畢曲無射宫至大吕羽並用無射起調無
 射畢曲應鍾宫至太蔟羽並用應鍾起調應鍾畢曲
 朱子語類云宫與羽角與徵相去獨逺故於其間製
 變宫徵二聲愚案律吕本原七聲之序宫一商二角
 三變徵四徵五羽六變宫七如黄鍾為宫則太蔟為
 商姑洗為角蕤賔為變徵林鍾為徵南吕為羽應鍾
[001-72a]
 為變宫皆以隔八相生得之其生之序則宫一徵二
 商三羽四角五變宫六變徵七若正聲長而不能為
 七聲之次則亦用半聲也盖聲音之數往而不返故
 黄鍾不復為他律役而獨為聲氣之元也五聲十二
 律合之為六十調七聲十二律合之為八十四調通
 典云殷以前但有五音自周以來加文武二聲謂之
 為七其五聲為正二聲為變變者和也朱子云二者
 是樂之和相連接處朱子又云今人曲子所謂黄鍾
[001-72b]
 宫大吕羽這便是調謂如頭一聲是宫聲尾後一聲
 亦是宫聲這便是宫調愚案前段所謂黄鍾起調黄
 鍾畢曲者此之謂也愚又案隔八相生至無射生仲
 吕其道窮矣復變而上生黄鍾謂之變律如仲吕再
 生黄鍾則不及九寸仲吕律長六寸五分八氂三毫
 四絲六忽隂生陽四因其實三其除法得八寸七分
 七釐七毫九絲四忽不盡二筭如前所謂變半者則
 以此變律復折半為用也又案朱子大全集云俗樂
[001-73a]
 之譜合為黄鍾四下為大吕四上為太蔟乙下為夾
 鍾乙上為姑洗上為仲吕勾為蕤賔尺為林鍾工下
 為夷則工上為南吕凡下為無射凡上為應鍾六為
 黄清五下為大清五上為蔟清五尖為夾清此聲俗
 工皆能知之但或未識古律之名不能移彼以為此
 故附見其說云
被之八音
 金為鐘石為磬絲為絃竹為管匏為笙土為塤革為
[001-73b]
 皷木為柷敔
敷奏復逆
 復逆者周禮云小臣掌三公及孤卿之復逆注疏云
 復是報白之義逆謂上書
納言官名周之内史漢之尚書魏晉以來所謂中書門
下省皆此職也
 周禮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
 二曰禄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
[001-74a]
 奪執國灋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㑹計掌叙事
 之灋受納訪以詔王聽治李埴續補漢官儀云尚書
 唐虞官也書曰龍作納言詩云仲山甫王之喉舌秦
 改稱尚書漢亦尊此官典機宻明帝詔曰尚書盖古
 之納言出納朕命機事不宻則害成可不慎歟漢尚
 書稱臺魏晉以來為省晉志云給事黄門侍郎與侍
 中俱管門下衆事舊唐志云秦漢初置侍中曽無臺
 省之名自晉始置門下省南北朝皆因之侍中二貟
[001-74b]
 隋曰納言武徳改侍中掌出納帝命所謂佐天子而
 統大政者也新唐志云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
 鈔舊志/作抄以度支國用授六品以下官斷流以下罪及
 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彈三曰露布四曰議五曰表六
 曰狀自露布以上乃審其餘覆奏書制可而授尚書
 省
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為一官而周制同領於司空
 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王制云司空執度
[001-75a]
 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四時量地逺近興事任力所
 謂平水土若百工同領於司空也冬官司空之職編
 簡散亂錯雜於五官之中如土冝土均之法懐方合
 方之職皆司空之事漢儒不察獨以考工記補之良
 可歎也
此以士一官兼兵刑之事而周禮分為夏秋兩官
 杜佑通典以兵附於刑謂大刑用兵甲其次用五刑
 亦猶古意
[001-75b]
韓子曰竹書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
 見退之黄陵廟碑晉束晳傳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
 準不方/鳩反盗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
 車其紀年十三篇
方猶雲徂乎方之方
 揚子法言云雲徂乎方雨流乎淵注云徂徃也方四
 方也
零陵蒼梧
[001-76a]
 零陵今湖南永州郡名舜冢在道州界蒼梧今廣西
 梧州也
 
 
 
 
 
 
[001-76b]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中
[001-77a]
欽定四庫全書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下  元 陳師凱 撰
   大禹謨
九州之外世一見曰王
 周禮秋官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壹見注
 云九州之外無朝貢之歳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
 一來耳
水火金木土榖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001-77b]
而生五榖或相制以洩其過或相助以補其不足而六
者無不修矣
 水克火以烹飪火克金以鍛冶金克木以成器此相
 制以洩其過者也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
 敎天下此木克土而生五榖相助以補其不足者也
 雖然此以人事言之也五行之用質生於地而氣行
 於天聖人因五材而修之其功可見也所以爕調元
 氣財成輔相而致其參贊化育之功者則不可得而
[001-78a]
 見也然政在養民而又謂之六府則是當以在人者
 論不以在天者論
正徳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所以正民之徳
也又云為之惇典敷敎以正其徳
 惇典惇五典也敷敎敷五敎也上云父子兄弟夫婦
 是五典五敎中切於民者也其實并五典盡敎之三
 者舉其近耳
九者既已修和各由其理民享其利莫不歌詠而樂其
[001-78b]
生也
 朱子語録云九歌便是作韶樂之本看得此歌本是
 在下之人作歌不知當時如何取之以為樂又曰九
 歌只是九功之叙可歌想那時田野自有此歌今不
 可得見
周禮所謂九徳之歌九韶之舞
 大司樂云九徳之歌九㲈之舞注引左氏云九功之
 徳皆可歌也謂之九歌九㲈讀為大韶
[001-79a]
太史公所謂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
苦者也
 史記樂書云君子不為約則修徳滿則棄禮佚能思
 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徳誰能如
 斯
洚水洚洞
 孟子集注頭音降又胡貢胡工二反今訓為洚洞當
 從胡貢反
[001-79b]
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
 中庸序云心之虚靈知覺一而已矣盖虚靈是未發
 時心之體也知覺是已發時心之用也人心道心皆
 是已發之心故以知覺言之不必下虚靈字然又云
 主於中則所主者即體也
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
 如寒欲衣飢欲食目欲色耳欲聲口欲味鼻欲臭四
 肢欲安佚之類皆從形氣上來此人字非人已之人
[001-80a]
 如天人之人以其皆屬自家身已上事故曰人心
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如渇不飲盗泉水餓不食嗟來食見孺子入井而怵
 惕之類皆從義理上來即知覺之得其正者以其合
 於事物當然之理故曰道心
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
 私者我之所獨盖耳目鼻口皆屬自家體段如專欲
 求利於己則必違義而生害以至於危而不安矣
[001-80b]
道心難明而易昧故㣲
 道者人之所共由盖四端之發原於仁義禮智是天
 下公共之理也然不能即其善端發見而充廣之則
 人欲縱肆而所謂道者微妙難見矣
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人心不能無也必道心常為之主則理可勝欲雖形
 氣之所發者亦無不合乎義理之正而無一毫私意
 於其間矣
[001-81a]
動静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而信能執其中矣
 此時中之中指已發而言也先儒於未發之中則以
 不偏不倚訓之於已發之中則以無過不及訓之盖
 未發之前不見其過與不及也必已發而時中然後
 見其無過亦無不及焉所謂允執者亦性焉安焉之
 謂欲執其中者必在精一至於允執則不思不勉而
 亦無事乎精一矣唯聖者能之大賢以下則擇善固
 執而已
[001-81b]
可願猶孟子所謂可欲
 孟子集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惡者必可
 惡其為人也可欲而不可惡則可謂善人矣孟子是
 論觀人之法書是論修己之法然可欲之善則同
龜卜蓍筮
 蓍所以筮龜所以卜史記云上有擣蓍擣逐/留反下有神
 龜龜千歳乃滿尺二寸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分而
 為五十者二每用四十九莖分掛揲歸十有八變而
[001-82a]
 成卦以占吉凶卜官得大龜以庚辛日殺之剔取其
 甲以清水澡之東向立灼以荆若剛木灼鑽畢以五
 兆占之以辨吉凶其祝龜曰假爾泰龜有常祝蓍曰
 假爾泰筮有常詳見洪範七稽疑
神宗堯廟也
 蘓子古史云神宗者舜之所宗堯也注云舜受命于
 文祖禹受命于神宗盖將以天下與人必告其所從
 受天下者也祭法疏云有虞氏以上尚徳禘郊祖宗
[001-82b]
 配用有徳者而已虞氏禘郊祖宗之人皆非虞氏之
 親是尚徳也自夏以下稍用其姓代之
軍旅曰誓
 見周禮士師
商作誓周作㑹
 見禮記檀弓
歴山在河中府河東縣
 韻㑹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亦名歴山又
[001-83a]
 越州餘姚縣濮州雷澤及嬀州皆有歴山舜井
仁覆閔下謂之旻
 爾雅云秋為旻天詩序云旻愍也毛公云仁覆閔下
 則稱旻天閔愍通用書疏云求天愍已故呼曰旻天
號呼于旻天于其父母
 朱子語録云號泣于是天呼天而泣也于父母呼父
 母而泣也
怨慕之深
[001-83b]
 孟子集註云怨已之不得其親而思慕也又云自責
 不知已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
即孟子所謂底豫也
 集註云底致也豫恱樂也書所謂不格姦亦允若是
 也
瞍長老之稱
 集註云瞽瞍舜父名蔡氏於堯典云瞽無目之名於
 此又云瞍長老之稱盖舜父老而無目號曰瞽瞍而
[001-84a]
 蔡傳釋其所以為號之由也
干楯羽翳也皆舞者所執也
 爾雅疏云干扞也郭云相扞衛孫炎云干盾自蔽扞
 纛翳也孫炎云舞者所持羽也郭云今之羽葆幢舞
 者所以自蔽翳又案周禮春官樂師有羽舞有干舞
 注云宗廟以羽兵事以干疏云析羽為旌羽舞析羽
 也干戈兵事所用故以干舞為兵孔氏書疏云武舞
 執楯文舞執羽干羽皆舞者所執據器言之有武有
[001-84b]
 文用以為舞而不用於敵故敎為文也
   皋陶謨
大包藏凶惡之人
 此指孔壬與舜典而難任人同說文云象人懐姙之
 形故以包藏訓之
禹言三凶而不及鯀者為親者諱也
 榖梁傳云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公
 羊傳云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001-85a]
正言而反應者
 寛正言也栗反應也餘倣此
所以明其徳之不偏
 寛而不栗是偏於寛也栗而不寛是偏於栗也今云
 寛而栗是能兼有之所以明其徳之不偏如伯夷是
 偏於清也栁下惠是偏於和也若伯夷清而和栁下
 惠和而清則不偏矣餘倣此
皆指成徳之自然非以彼濟此之謂也
[001-85b]
 凡寛而且栗柔而且立者皆因氣禀之不偏故其徳
 性之美成於自然非寛者勉求為栗以濟寛柔者強
 求為立以濟柔也朱子云九徳凡十八種是好底氣
 質
木火金水旺於四時而土則寄旺於四季也
 自立春後木旺七十二日立夏後火旺七十二日立
 秋後金旺七十二日立冬後水旺七十二日季春辰
 土旺十八日寄在立夏前季夏未土旺十八日寄在
[001-86a]
 立秋前季秋戌土旺十八日寄在立冬前季冬丑土
 旺十八日寄在立春前亦共七十二日通為三百六
 十日
有庸馬本作五庸
 據釋文云
衷降衷之衷即所謂典禮也
 湯誥傳云天之降命而具仁義禮智信之理無所偏
 倚所謂衷也人之禀命而得仁義禮智信之理與心
[001-86b]
 俱生所謂性也愚案以此為即典禮者盖父子君臣
 夫婦長幼朋友之常即仁義禮智信之道聖人所以
 因而品節為吉凶軍賔嘉之五禮亦無往而非此道
 故曰天叙又曰天秩盖本於天而備於我其體則具
 於中而無少偏倚其用則行於外而非過不及此蔡
 氏所以謂之即典禮也
典禮雖天所秩叙然正之使叙倫而益厚用之使品秩
而有常則在我而已
[001-87a]
 朱子云因其生而第之以所當處者謂之叙因其叙
 而與之以其所當得者謂之秩又云許多典禮都是
 天叙天秩下了聖人只是因而勅正之因而用出去
 凡其所謂冠昬喪祭之禮與夫典章制度文物禮樂
 車輿衣服無一件是聖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聖
 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將去如推箇車子本自轉將
 去我這裏只是略扶助之而已
民彛物則各得其正所謂和衷也
[001-87b]
 各得其正則發必中節而於天理之自然者皆無所
 乖沴是以能和衷也輯纂引齊氏云聖人為禮以節
 之歐陽公所謂順其情而節文之使知尊卑長幼凡
 人之大倫也此其髙下之宜豐殺之别貴賤偏全之
 等所以明於人心習熟於人之耳目而終其身不敢
 肆其情欲於度數之外也此三代帝王防範人心之
 先務隄防世變之大端也
五服五等之服自九章以至一章是也
[001-88a]
 周禮春官司服注云九章一曰龍二曰山三曰華蟲
 四曰火五曰宗彛皆畫以為繢六曰藻七曰粉米八
 曰黼九曰黻皆希以為繡公之服自衮冕而下衣五
 章裳四章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鷩即華
 蟲雉也衣三章裳四章凡七無龍與山也子男之服
 自毳冕而下毳畫虎蜼二獸於宗彛之器衣三章宗
 彛藻米裳二章黼黻凡五無龍山蟲火也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希者刺粉米於衣無畫也衣一章裳二章
[001-88b]
 黼黻而已凡三大夫之服自𤣥冕而下𤣥者衣無文
 裳一章刺黻而已凡冕服皆𤣥衣纁裳五服同用冕
 其旒數則亦異又案楊信齋祭禮經傳通解云衮衣
 之冕十二斿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九斿用玉
 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
 冕五斿用玉百二十𤣥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
天之明畏非有好惡也因民之好惡以為明畏
 輯録云問聰明明畏不知明畏是兩字還是一字林
[001-89a]
 氏以為聰明言視聽明畏言好惡未知如何先生曰
 林氏似是明畏言天之所明所畏所明如明明揚側
 陋之明所畏如董之用威威用六極之意愚案此盖
 謂民之所好者天必明之民之所惡者天必畏之畏
 與威同
   益稷
四載水乗舟陸乗車泥乗輴山乗樏
 此據古注也陸氏云輴丑倫反樏力追反
[001-89b]
輴史記作橇漢書作毳以板為之其狀如箕擿行泥上
樏史記作橋漢書作梮以鐵為之其形似錐長半寸施
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
 陸氏云輴漢書作橇如淳音蕝以板置泥上服䖍云
 木橇形如木箕擿行泥上尸子云澤行乗蕝子絶反
 樏史記作橋徐音近遥反漢書作梮九足反書疏云
 史記河渠書泥行蹈蕝山行即橋丘遥反徐廣曰橋
 一作輂几玉反輂直轅車也漢溝洫志泥行乗毳山
[001-90a]
 行則梮居足反毳如箕擿行泥上如淳云以板置泥
 上通行路也梮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
 上山不蹉跌也韋昭云梮木器也如今轝牀人轝以
 行也輴與毳為一樏與梮輂為一古篆變形字體改
 易說者不同未知孰是又史記夏紀云陸行乗車水
 行乗船泥行乗橇山行乘檋正義云橇形如舩而短
 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今
 杭州温州海邉有之也檋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
[001-90b]
 前齒長後齒短也
左傳云井堙木刋
 見襄二十五年
周禮一畆之間廣尺深尺曰畎一同之間廣二尋深二
仞曰澮畎澮之間有遂有溝有洫皆通田間水道以小
注大言畎澮而不及遂溝洫者舉小大以色其餘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云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
 廣尺深尺謂之&KR0850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001-91a]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
 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
 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於川各載其名凡天下之地
 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翼為明聽即作股肱耳目之義
 翼為在股肱明聽在耳目
宗彛虎蜼取其孝也
 爾雅云蜼卬鼻而長尾郭璞云蜼似獼猴而大黄黑
[001-91b]
 色尾長數尺似獺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懸於
 樹以尾塞鼻或以兩指江東人亦取養之為物㨗健
 蜼音誄廣韻音余救以季二反周禮注讀如蛇虺之
 虺又讀如公用射隼之隼釋文又音以水反周禮注
 疏云宗彛者據周之彛尊有虎彛蜼彛因於前代則
 虞氏有虎彛蜼彛可知若然宗彛是宗廟彛非蟲獸
 之號而言宗彛者以虎蜼畫於宗彛則因號虎蜼為
 宗彛其實是虎蜼也但虎蜼同在於彛故此亦并為
[001-92a]
 一章也虎取其嚴猛蜼取其有智以其雨則以尾塞
 鼻是其智也愚案禮疏謂虎蜼取其嚴猛與智而蔡
 傳云取其孝者盖以虎彛蜼彛為四時享祼之器不
 與諸尊彛同孝思之所在也
黼若斧形取其斷也
 書疏云考工記白與黑謂之黼釋器云斧謂之黼孫
 炎云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
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
[001-92b]
 書疏云刺繡為兩已字相背也考工記云黑與青謂
 之黻以青黑線刺也取其善惡相背也
絺鄭氏讀為黹紩也紩以為繡也
 釋文絺勅私反此據周禮注釋文云黹張里反疏云
 鄭君讀希為黹黹紩也謂刺繒為繡也紩音姪韻㑹
 云縫也
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
 此言繪繡於衣裳其序如此衣六章日月在上華蟲
[001-93a]
 在下裳六章宗彛在下黼黻在上
繪於衣繡於裳皆雜施五采以為五色也
 考工記云畫繪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
 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𤣥地謂之黄青
 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𤣥與黄相次也青與赤
 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
 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黄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音/環
 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虵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
[001-93b]
 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注云𤣥黄相次以上六色
 繢以為衣五采備以上繡以為裳火以圜者形如半
 環山以章獐也在衣水以龍在衣鳥獸虵華蟲也蠱
 之毛鱗有文采者在衣疏云畫山兼畫獐畫龍兼畫
 水衣在上陽主輕浮故畫之裳下隂主沈重故刺之
 也
又案周制
 見春官司服注
[001-94a]
以日月星辰畫於旂
 鄭元云王者相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旗所
 謂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案書疏云桓二年左傳云三
 辰旂旗三辰即日月星也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惟
 日月為常不言畫星盖太常之上又畫星也周禮疏
 云若孔君安國義虞時亦以日月星畫於旌旗與周
 同鄭意虞時無日月星畫於旌旗若虞時日月星畫
 於旌旗則衣無日月星也
[001-94b]
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彞
 周禮疏云鄭知登龍於山者周法皆以蟲獸為章首
 若不登龍於山則當以山為章首何得猶名衮龍乎
 又知登火於宗彞者宗彞則毳也若不登火於宗彞
 上則毳是六章之首不得以毳為五章之首故知登
 火於宗彞也
衮冕九章以龍為首
 畫龍山華蟲火宗彞五者於衣刺藻米黼黻四者於
[001-95a]
 裳王享先王則衮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鷩冕七章以華蟲為首
 鷩必列反即華蟲華蟲即雉畫華蟲火宗彞三者於
 衣刺藻米黼黻四者於裳王享先公享射則鷩冕侯
 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
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
 毳虎蜼之毛也畫虎蜼二獸於彞器之腹也其衣三
 章畫宗彞與藻刺粉米其裳二章刺黼黻凡五也疏
[001-95b]
 云粉米不可畫之物雖在衣亦刺之王祀四望山川
 則毳冕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愚案此
 下再有希冕三章𤣥冕一章蔡傳略舉不備録也今
 具如左希冕三章希音/止希刺也刺七/亦反刺粉米於衣刺
 黼黻於裳凡三也王祭社稷五祀則希冕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𤣥冕一章衣無文裳刺黻而
 已凡冕服皆𤣥衣纁裳故𤣥冕一章仍以𤣥為名眀
 衣無文𤣥色而已也王祭羣小祀則𤣥冕大夫之服
[001-96a]
 自𤣥冕而下如孤之服又案楊信齋祭禮經傳通解
 云林之竒曰黄帝始備衣裳之制舜觀古人之象繪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於衣繡宗彞藻火粉米黼黻於
 裳以法乾坤以昭象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徳能備此
 十二物者也使服其服者當湏有盛徳焉繪以三辰
 所以則天之眀尤為君徳之光自黄帝以來歴代之
 制莫不然也周人特備以斿留/皁/之數耳周禮乃
 無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衮冕至𤣥冕說者謂周登
[001-96b]
 三辰於旂冕服惟有九章嗚呼何說之異也自堯舜
 至于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嚴儀章日以著夫
 子於四代禮樂特曰服周之冕取其文之備尊卑之
 有辨也何得至周反去三辰之飾文乃不足乎盖不
 過據左氏三辰旂旗之文左氏謂旗有三辰何嘗謂
 衣無三辰邪豈有王者象三辰之眀歴代皆飾於衣
 周人特飾於旗有何意乎況又謂上公冕服九章而
 王服亦九將何所别周公制禮防亂萬世乃至於無
[001-97a]
 别歟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則十二章備
 矣鄭氏曰謂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魯禮也夫被衮以
 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魯之足云豈有周制止九章魯
 乃加以十二章之理乎楊氏云周制大裘之上有𤣥
 衣𤣥衣之上有十二章鄭說周止九章非是
六律陽律也不言六吕者陽統隂也
 六律黄鍾太蔟姑洗蕤賔夷則無射六吕大吕夾鍾
 仲吕林鍾南吕應鍾也六吕又名六同案周禮大師
[001-97b]
 樂注黄鍾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大吕
 丑之氣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𤣥枵太蔟寅之氣也
 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應鍾亥之氣也十月建焉而
 辰在析木姑洗辰之氣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
 吕酉之氣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夀星蕤賔午之氣也
 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林鍾未之氣也六月建焉而
 辰在鶉火夷則申之氣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鶉尾仲
 吕已之氣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實沈無射戌之氣也
[001-98a]
 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夾鍾夘之氣也二月建焉而
 辰在降婁愚案建者謂斗柄所指也辰者謂日月所
 㑹也建與辰各自為合而陽律統隂吕之象亦可見
 矣子與丑合黄鍾統大吕也寅與亥合太蔟統應鍾
 也戌與夘合無射統夾鍾也辰與酉合姑洗統南吕
 也申與已合夷則統仲吕也午與未合蕤賔統林鍾
 也又有律娶妻吕生子之說以類附于下周禮注云
 黄鍾初九也下生林鍾之初六林鍾上生太蔟之九
[001-98b]
 二太蔟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之九三姑
 洗下生應鍾之六三應鍾上生蕤賔之九四蕤賔上
 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則之九五夷則上生夾
 鍾之六五夾鍾下生無射之上九無射上生仲吕之
 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娶妻而
 吕生子也賈氏疏云同位謂若黄鍾之初九下生林
 鍾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婦一體是象夫婦也異
 位象子母謂若林鍾上生太蔟之九二二於第一為
[001-99a]
 異位象母子但律所生者為夫婦吕所生者為母子
 十二律吕律所生者常同位吕所生者常異位故云
 律娶妻而吕生子也黄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
 地統律長六寸太蔟為人統律長八寸林鍾位在未
 得為地統者以未衝丑故也
有律而後有聲有聲而後八音得以依據
 周禮云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皆文之以
 五聲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竹匏
[001-99b]
 木愚謂有律而後有聲者如黄鍾既生十二律然後
 律吕旋相為宫徵商羽角五聲五聲既具然後八音
 有所依據而成樂如黄鍾九九八十一以為宫即八
 十一絲為宫七十二絲為商之類是也
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
 樂記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
 矣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
[001-100a]
 則無怗滯之音矣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
 壊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
 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
 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
 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
 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
 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001-100b]
五言者詩歌之協於五聲者也自上達下謂之出自下
達上謂之納
 輯纂引蘇氏云五言詩也以諷詠之言寄於五聲也
 陳氏曰納采詩而納之於上如命太史陳詩以觀民
 風與工以納言是也出出詩而播之樂章如闗雎用
 之鄉人用之邦國與時而颺之是也
盖射所以觀徳
 射義云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内志正外體直然後
[001-101a]
 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
 徳行矣
其容體必不能比於禮其節奏必不能比於樂其中必
不能多
 射義云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歳獻貢士於天子天子
 試之於射宫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
 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
 者不得與於祭
[001-101b]
周禮王大射則供虎侯熊侯豹侯諸侯則供熊侯豹侯
卿大夫供麋侯皆設其鵠
 此天官司裘職文也大射者祭祀之射王將有郊廟
 之事以射擇諸侯及羣臣與邦國所貢之士可以與
 祭者侯者其所射者也以布為之以虎熊豹麋之皮
 飾其側又方制之以為&KR1647音/準謂之鵠著於侯中王之
 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
 以下所射諸侯之大射熊侯諸侯所自射豹侯羣臣
[001-102a]
 所射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
又梓人為侯廣與崇方三分其廣而鵠居一焉
 梓人冬官職也崇髙也方等也三分周禮作参分鵠
 居侯中於髙廣當三分之一也制弓長六尺以射故
 制侯以弓為節天子大射侯道九十弓每弓取二寸
 二九一十八是九十弓得一丈八尺為虎侯之崇廣
 熊侯七十弓崇廣一丈四尺豹侯麋侯五十弓崇廣
 一丈以三分之則一丈八尺者其鵠方六尺一丈四
[001-102b]
 尺者其鵠方四尺六寸六分一丈者其鵠方三尺三
 寸三分此所謂参分其廣而鵠居一也諸侯之在國
 中者亦如之此祭祀之射也其次有賔射諸侯來朝
 天子入而與之射或諸侯相朝而與之射其次為燕
 射謂燕息而與之射也天子諸侯大夫三射皆具惟
 士無大射而有賔射燕射三射之外又有鄉射鄉大
 夫貢賢能之後行鄉射之禮而詢衆庶又有州長射
 于州序其侯並同賔射之法又有主皮之射二一是
[001-103a]
 卿大夫從君田獵班餘獲而射一是庶人之射主皮
 者無侯張獸皮而射之也又有習武之射司弓矢職
 云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是也又梓人職云張皮
 侯而棲鵠此言大射也張五采之侯則逺國屬此賔
 射也張獸侯則王以燕息此言燕射也朱子中庸云
 畫布曰正棲皮曰鵠大射則以虎熊豹麋之皮棲于
 侯中而又以其皮飾于上下惟大射用之賔射用五
 采之侯所謂畫布曰正也射人注云正之言正也射
[001-103b]
 者内志正也又訓為鳥名射義疏云齊魯之間名懸
 肩為正射人職云王射三侯五正諸侯射二侯三正
 卿大夫射一侯二正士射豻侯二正五正者中朱次
 白次蒼次黄𤣥居外各從五行所克為次三正損𤣥
 黄二正畫朱緑三侯者五正三正二/正之侯也餘倣此其侯亦如虎熊
 豹之崇廣凡中央之赤皆方二尺以外之色分布之
 其外又畫雲氣以為飾惟士豻侯飾以豻皮豻胡犬
 也天子以下燕射尊卑皆用一侯禮記疏云天子熊
[001-104a]
 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
 畫以鹿豕白質赤質皆以白土赤土塗之大夫士言
 布則白布不塗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面畫其頭象
 於正鵠之處耳所畫處皆丹質君畫一臣畫二陽竒
 隂耦之數也天子以下其侯道同五十弓崇廣方一
 丈也又六藝五射一曰參連二曰白矢三曰剡注四
 曰襄音/讓尺五月井儀是射法也
如周制鄉黨之官以時書民之孝悌睦婣有學者
[001-104b]
 地官黨正云正歳屬民讀灋而書其徳行道藝以歳
 時涖校比族師云月吉則屬民而讀邦灋書其孝悌
 睦婣有學者閭胥云既比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
 愚案閭二十五家也族百家也黨五百家也五家為
 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
 鄉黨正族師閭胥皆鄉大夫所屬故蔡傳不别言之
 總稱為鄉黨之官也
蒼生者蒼蒼然而生視逺之義也
[001-105a]
 荘子云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逺而無所至極邪其
 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漢志堯處子朱於丹淵為諸侯丹朱之國名也
 見前漢律厯志
奡盪舟
 奡寒浞之子左傳作澆魚弔/反力能陸地行舟
塗山國名在今夀春縣東北
 此據孔氏疏文也在今淮西道臨濠府鍾離縣寰宇
[001-105b]
 記云塗山在縣西九十五里太康地志云塗山古當
 塗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盖禹㑹諸侯之地今邑界
 有當塗故縣後廢
五千里者毎服五百里五服之地東西南北相距五千

 五百里詳見禹貢篇末禹貢之制五百里甸服即自
 王之宫城筭起毎面五百里是穿心一千里即為王
 畿故五服穿心止有五千里也周制則除王畿千里
[001-106a]
 起筭通外九服穿心萬里也禹服五千開方為方千
 里者二十五止得周制四分之一耳
十二師者每州立十二諸侯以為之師使之相牧以糾
羣后也
 如王制所載鄭氏以為夏制每州二百一十國除十
 二國為師外餘一百九十八國以十二師分治之則
 所掌各得一十六國半天下九州惟天子縣内九十
 三國通八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内除為師者一百丹
[001-106b]
 八國餘一千六百六十五國為羣后矣然傳言㑹諸
 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亦槩言其多乎將通薄海
 内外而計之乎若以五千五服開平方計之止得方
 百里者二千五百必如周制九畿之數而後得百里
 之國者萬也然除山川丘陵之外亦不得以滿此數
 矣書疏云傳稱萬盈數也萬國舉盈數而言非謂其
 數滿萬也詩桓曰綏萬邦烝民曰揉此萬邦豈周之
 建國復有萬乎天地之勢平原者甚少山川所在不
[001-107a]
 啻居半此以不食之地亦封建國乎又案孔氏古注
 以二千五百人為師每州用三萬庸是為十二師東
 萊謂一州一師十二州共立十二師如十二牧蔡氏
 俱不從者以如古注之說則州境有闊狹用功有多
 少例言三萬人不知用工日數且治水四年施工必
 多計日則不合人數計人則不合日數故不從也如
 吕氏之說則禹治水之時弼成五服之日又止九州
 不合十二州之數且經文州字居十二上是言每州
[001-107b]
 有十二師非十二州故亦不從也惟注疏引鄭氏之
 說以為毎州十有二師然彼又謂百國一師州十二
 師則州千二百國八州凡九千六百國餘四百國在
 圻内則又妄之甚者也蔡傳特取其每州十二師一
 語其外亦不從也
九州之外廹於四海每方各建五人以為之長而統率
之也
 書疏引王制五國以為屬屬有長是通内外皆五國
[001-108a]
 立一人以為長也而蔡傳不從者以十二師繋於州
 五長繋於海故知五長專在外所謂咸建者是指東
 西南北皆建之也
帝之此言乃在禹未攝位之前非徂征後事盖威以象
刑而苖猶不服然後命禹征之征之不服以益之諌而
又増修徳敎及其來格然後分背之
 朱子語録云苗頑弗即工此是禹治水時調役他國
 人夫不動也後方征之既格而服則治其前日之罪
[001-108b]
 而竄之竄之而後分北之今說者謂苗既格而又叛
 恐無此事又文集云頃在湖南見說溪洞蠻傜略有
 四種曰獠曰犵曰狑而其㝡輕㨗者曰猫近年數出
 剽掠為邉患者多此種也豈三苗氏之遺民乎古字
 少而多通用然則所謂三苗者亦當正作猫字耳詹
 元善說苗民之國三徙其都初在今之筠州次在今
 之興國皆在深山中人不可入而已亦難出㝡後在
 今之武昌縣則據江山之險可以四出為宼而人不
[001-109a]
 得而近之矣未及問其所據聊倂記于此
戛擊考擊也
 考扣也
搏至拊循也
 說文云搏至也廣韻云手擊也然則至者言手之所
 至也韻㑹訓撫為循訓拊為擊然則蔡傳訓拊為循
 者亦取撫摩琴瑟以成輕清之聲歟漢趙充國傳拊
 循和輯則拊亦訓循矣古注及疏皆以搏拊為一樂
[001-109b]
 器之名以韋為之實之以糠形如鼓所以節樂者而
 蔡傳不從者以戛擊是作用之名搏拊對之亦當為
 作用之辭且節樂者不當獨見於堂上又非輕清之
 聲以合詠歌者故不從舊說也然蔡氏所據則案周
 禮大師云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鄭司農云樂
 或當擊或當拊疏云先鄭之意謂若尚書云擊石拊
 石皆是作用之名拊非樂器後鄭不從然則蔡氏實
 據先鄭司農之說也
[001-110a]
升歌於堂上
 升瞽人登階也周禮疏云將作樂時大師帥取瞽人
 登歌於西階之東北面坐而歌者鼓瑟以歌詩也郊
 特牲云歌者在上貴人聲也
神之格思之格
 朱子云格來也隨感而至也
虞賔丹朱也堯之後為賔於虞猶微子作賔於周也
 微子之命傳云賔以客禮遇之也
[001-110b]
管猶周禮所謂隂竹之管孤竹之管孫竹之管也
 周禮大司樂孤竹之管以祀天神孫竹之管以祭地
 示隂竹之管以享人鬼鄭氏注云孤竹竹特生者孫
 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隂竹生於山北者又案小師注
 云管如篪六孔疏云廣雅云管象簫長尺圍寸八孔
 無底八孔者盖轉寫誤當從六孔為正也鄭元云管
 如篴音/笛而小併兩而吹之如今賣飴餳所吹者爾雅
 疏云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愚案大師注云登歌下
[001-111a]
 管貴人聲也特言管者貴人氣也
鼗鼓如鼓而小有柄持而摇之則旁耳自擊
 此小師注文也又案大司樂祀天神用靁鼓靁鼗祭
 地示用靈鼓靈鼗享人鬼用路鼓路鼗蔡氏既引隂
 竹孤竹等以證管而不引此以證鼗者以大師下管
 奏鼓朄音/𦙍小師下管擊應鼓朄與應皆鼓之小者注
 謂擊鼓者即事之漸先擊小後擊大鼗亦鼓之小者
 必先摇鼗後擊鼓故即引小師注而不復引大司樂
[001-111b]
 之文也且後鄭謂靁鼓靁鼗皆八面靈鼓靈鼗皆六
 面路鼓路鼗皆四面則其器不為小矣是以不取為
 證也
郭璞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
連底撞之令左右擊
 愚案非如桶也正方如斗耳但不如斗上大下小此
 則上下皆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不存斗口六面
 皆用板平之底板有孔穿柄所謂椎柄正似斛槩耳
[001-112a]
 造時先穿柄於底板然後合成故柄横木得陷於内
 引柄撞之其横木自左右擊也蔡傳所引即爾雅注
 文但彼注撞作挏爾雅又云所以鼓柷謂之止郭云
 止者其椎名
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籈櫟之
 此亦據爾雅注文爾雅云所以鼓敔謂之籈郭云以
 木長尺櫟之籈者其名籈者音真書疏云櫟即戛也
笙以匏為之列管於匏中又施簧於管端
[001-112b]
 笙師注云笙十三簧疏引廣雅云笙以匏為之十三
 管宫管在左方爾雅云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注
 云大者十九簧疏云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鐷也韻㑹
 引潛夫論云簧削銳其頭塞蜜蠟有口舌之類
鏞大鍾也葉氏曰鍾與笙相應者曰笙鍾與歌相應者
曰頌鍾頌或謂之鏞詩賁鼓維鏞是也
 爾雅云大鍾謂之鏞愚案大射禮云樂人宿縣于阼
 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鍾其南鎛西階之西頌磬東
[001-113a]
 面其南頌鍾其南鎛周禮眡瞭擊頌磬笙磬注云磬
 在東方曰笙在西方曰頌頌或作庸功也疏云東方
 是生長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由是
 觀之則鍾磬俱有笙頌之名不當為賁鼓維鏞之鏞
 也然蔡氏取之者以經文作鏞且合二孔注疏及爾
 雅大鍾之義故從之也頌戚氏音容又案郭氏注爾
 雅云書曰笙鏞以間亦名鑮音博據此則鏞正為其
 南鎛之鎛不當訓為頌鍾之頌也
[001-113b]
歌鹿鳴笙南陔間歌魚麗笙由庚或其遺制也
 朱子詩傳云間代也言一歌一吹又云笙詩有聲無
 詞意古經篇題之下必有譜焉輯纂引新安陳氏云
 戛擊之搏拊之以歌詠詩章所謂歌者在上也管鼗
 鼓柷敔笙鏞皆堂下之樂管竹也笙匏也皆在堂下
 以間此衆樂與堂上之樂更代而間作也所謂匏竹
 在下也奏石絲以詠歌之時則堂下之樂不作奏匏
 竹等衆樂之時則堂上之樂不作以今人之樂觀之
[001-114a]
 亦如此耳今諸解者徒見儀禮鄉飲酒禮燕禮並有
 間歌魚麗之文遂引以證此章林氏倡於前蔡氏述
 於後其辭欠明盖間歌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與
 笙由庚崇丘由儀相更替也與此以間初不相干不
 過一間字同間代更替之義亦同耳王氏炎以為堂
 上登歌堂下間歌直引間歌魚麗之間以解笙鏞以
 間之間謂以間即是間歌殊不知堂下安得有歌乎
簫古文作箾舞者所執之物說文云樂名箾韶季札觀
[001-114b]
周樂見舞韶箾者則箾韶盖舜樂之總名也
 左傳襄二十九年云見舞象箾南籥者注云象箾舞
 所執文王之樂也箾音朔又云見舞韶箾者注云舜
 樂箾音簫然則箾有二音於舜樂則音簫於文王樂
 則音朔然獨於象箾注為舞所執於箾韶不注而蔡
 氏亦以為舞者所執何也盖左傳既云見舞韶箾者
 則為舞者所執可知或云簫韶或云詔箾或音朔或
 音簫其實一耳韻㑹入聲注云舞竿也
[001-115a]
先儒誤以簫管釋之
 右注及疏皆然
九成者樂之九成也功以九叙故樂以九成九成猶周
禮所謂九變也
 周禮大司樂疏云言六變八變九變者謂在天地及
 廟庭而立四表舞人從南表向第二表為一成一成
 則一變從第二至第三為二成從第三至北頭第四
 表為三成舞人各轉身南向於北表之北還從第一
[001-115b]
 至第二為四成從第二至第三為五成從第三至南
 頭第一表為六成則天神皆降若八變者更從南頭
 北向第二為七成又從第二至第三為八成地祇皆
 出若九變者又從第三至北頭第一為九變人鬼可
 得禮焉此約周之大武象武王代紂故樂記云且夫
 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
 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其餘
 大濩以上雖無滅商之事但舞人湏有限約亦應立
[001-116a]
 四表以與舞人為曲别也
或曰笙之形如鳥翼
 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五經通義曰
 簫編竹為之長尺有五寸博雅云大者二十三管無
 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云笙形如鳥翼未詳
鏞之簴為獸形
 冬官梓人云厚唇弇口出目短大胷耀所敎/反後大體
 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虎豹貔/螭之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
[001-116b]
 聲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則於任重宜聲大而宏則
 於鍾宜若是者以為鍾簴
瓠巴鼓瑟而㳺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事見荀子注云瓠巴伯牙不知何代人
有大磬有編磬有歌磬
 周禮磬氏疏云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尺
 八寸是磬有大小之制也爾雅云大磬謂之毊虗嬌/反
 郭璞云毊形似犂錧疏云犂刃為錧韻㑹云股廣三
[001-117a]
 寸長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簴謂之編磬周禮注云
 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假令股廣
 四寸半者股長九寸也鼓廣三寸長尺三寸半厚一
 寸愚案韻㑹誤以鼓作股又案編鍾編磬所以用十
 六枚者盖十二律當十二枚又有四清聲作四枚共
 十六枚也歌聲即上文鳴球是也
石音屬角㝡難諧和
 角音不髙不下太下則近商太髙則近徵為清濁之
[001-117b]
 中故難和也
記曰磬以立辨
 見樂記磬罄罄然辨别也
或曰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之事故舉磬以終焉
 孟子集註云玉磬也振收也並奏八音則於其未作
 而先擊鎛鍾以宣其聲俟其既闋而後擊特磬以収
 其韻
考工記曰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
[001-118a]
 注云脂牛羊屬膏豕屬臝謂虎豹貔螭為獸淺毛者
 之屬羽鳥屬鱗龍蛇之屬
舜與臯陶之賡歌三百篇之權輿也
 韵㑹云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
 
 
 
 
[001-118b]
 
 
 
 
 
 
 
 書蔡氏傳旁通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