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0 圖書編-明-章潢 (WYG)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十
             明 章潢 撰
  學書叙
 仲尼叙書止百篇何其簡也今所存者僅踰半爾然
 二帝三王敬天勤民總之不越乎一中不有以握其
 至簡之心傳乎矧生於心必發於政事凡以經綸布
 置禮樂政刑一一皆後世典則所自始以其先得人
[010-1b]
 心之同然爾雖禪繼迹殊沿革損益代變而讀其典
 謨訓誥命誓則四代規模氣象亦各與世推移要之
 此中不改也雖然豈特五十八篇均此執中之傳哉
 譬諸木之曲直短長其形萬殊大匠斵之必以規矩
 凖繩以度其中而後能成其器也彼子史百家又孰
 能越此心大中之矩哉是故善學書者非求中于書也
 惟兢業以各全其帝降之𠂻則書即千古之心印也
[010-2a]
 
 
 
 
 
 
 
 
[010-2b]
 孔安國曰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及于周芟
 夷煩亂剪截浮詞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
 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宏至道示人
 主以軌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
 徒並受其義
 孔穎達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此文繼伏生之
 下則知尚字乃伏生所加也
 程頤曰看書須要見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求堯
[010-3a]
 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朱子曰欽之一字書中開卷第一義也一經之全體
 不外是矣又曰高宗舊學於甘盤六經至此方言學
 字又曰書有古文今文古文乃壁中之書今文乃伏
 生口傳又曰書有兩體有極易曉者有極難曉者如
 盤庚大誥多方多士之類恐是當時召來面命之詞
 至于湯誥微子之命君陳諸篇則修其詞命
 吕祖謙曰書者堯舜禹湯文武臯䕫稷契伊尹周公
[010-3b]
 之精神心術盡寓其中觀書不求心之所在夫何益
 於求古人之心盡吾之心然後可以見古人之心
 蔡沈曰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於
 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執中
 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
 心法也曰徳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
 所以明此心之妙至於言天則嚴其心之所自出言
 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心之法也典章文
[010-4a]
 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徳
 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也夏桀商紂亡此心也
 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則治亡則亂
 真徳秀曰五十八篇之書無一語不及天無一語不主敬
 董鼎曰孔子斷自唐虞迄乎周者盖以前乎五帝為三皇
 世尚洪荒後乎三王為五霸習尚權譎故自唐迄今以定
 百篇之書一書之中其於明徳新民之綱修齊治平之目
 即堯典已盡其要而危微精一四言所以開知行之端主
[010-4b]
 善協一四言所以示博約之義務學則說命其入道之門
 為治則洪範其經世之要也他如齊天運則有羲和之厯
 定地理則有禹貢之篇正官僚則有周官之制度修己任人
 則有無逸立政諸書煨燼壊亂之餘而宏綱實用尚如此
 又曰六經莫古于書易雖始于伏羲然有卦未有辭辭始
 于文王耳六經莫備于書五經各主一事而作耳易主&KR0114
 筮洪範之稽疑也禮主節文虞書之五禮也詩主咏歌后
 䕫之樂教也周禮設官六卿率屬之事也春秋褒貶臯陶
[010-5a]
 命徳討罪之權也五經各主帝王政事之一端書則備
 紀帝王政事之全體修齊治平之規模事業盡在此書
 書以道政事也後儒有指為二帝三王之心學何與本之
 為心法達之為治法聖人之實學也書云孝乎惟孝友于
 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可見政事不獨君相為然凡日
 用間何一非政何一非心學哉但善觀書者即政事而得
 其心學之精不善觀書者即心學而指為政事之迹試觀
 二典三謨非徒允執厥中危微精一堯以是傳之舜舜以
[010-5b]
 是傳之禹也臯陶益稷所以都俞吁咈于朝堂者不過兢
 兢業業維㡬惟康之儆戒己耳是唐虞之際其君臣相與
 有成一如後代師友之諄諄勸勉故朝廷政事皆心學之
 精微也以至禹貢祗台徳先之言五子逸豫滅徳之歌𦙍
 征威克愛克之戒孰非大禹之心傳哉嗣是而湯誥維皇
 上帝降𠂻下民厥有恒性克綏厥猷維后泰誓維天地萬
 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是
 湯武誓誥于征伐莫非此學也然仲虺伊尹之于成湯太
[010-6a]
 甲傅說之于高宗皆學焉後臣者也觀其制事制心立
 愛立敬遜志時敏終始典學之說後先如出一轍所以
 太甲克終厥徳高宗恭黙思道端有自焉推之如箕子
 之洪範所云皇建有極亦皆有商家學至于召之旅獒
 周之無逸其所告誡於君者一臯陶伊尹之心也所以
 成王之顧命謂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毋以釗冐貢于非㡬
 康王之誥謂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君臣之間
 亦可謂咸有一徳矣若夫大誥以後諸篇皆成王周公所
[010-6b]
 共事焉曰若渉春氷曰痌瘝乃身曰明作有功惇大成裕
 曰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立政若止於言政也
 曰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周官若止于建官也乃
 曰作徳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其詳不能備舉傳至吕
 刑之徳威徳明秦誓之斷斷休休而政事之間孰非學也
 然則學也政事也一也况總其大㫖而敬天勤民不有以
 揭書之要乎夫何書之學不明于後世而學專務内不能
 見諸行事之實者固不免虚寂之是尚然功名富貴之士
[010-7a]
 又皆以政事為口實而寥寥千百載凡君臣之圖維未
 聞論道經邦以帝王學術相儆戒焉何怪乎世道不唐
 虞三代若哉噫學之一字始于說命故曰學于古訓
 乃有獲讀二帝三王之書者其思之
  讀書大㫖朱子說書綱領/後附先儒說
 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春秋編年通紀以見
 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别記以見事之首尾意者當時
 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于事之大者則又採合而别
[010-7b]
 記之若二典所記上下百有餘年而武成金縢諸篇
 其所紀載或更歲月或歴數年其間豈無異事盖必
 已具於編年之史而今不復見矣
 尚書初讀似於己不相干後來熟讀見堯舜禹湯文
 武之事皆切于己
 先生問尚書如何看答曰須考歴代之變曰世變難
 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逺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
 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
[010-8a]
 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
 尚書有不必解者有須着意解者有須畧解者有不
 可解者如仲虺之誥太甲諸篇只是熟讀義理自明何
 俟于解如洪範則須着意解如典謨諸篇辭稍雅奥亦
 須畧解如盤庚諸篇已難解康誥諸篇則不可解矣
 某嘗患尚書難讀後來先將文義分曉者讀之聱牙
 者且未讀如二典三謨等篇義理明白句句是實理
 堯之所以為君舜之所以為臣臯陶稷契伊傅輩所言
[010-8b]
 所行最好綢繆玩味體貼向自家身上來其味自别
 問尚書難讀亦無許大心胸他書亦須大心胸方讀得
 如何程子只説尚書曰他書却有次第且如大學自格物
 致知以至平天下有多少節次尚書只合下便大如堯
 典自𠑽明俊徳至黎民於變時雍展開是何等大命羲和
 定時成歲便是心中包一箇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底
 天方見得恁地若不得一箇大底心胸如何了得
 二典三謨其言雅奥學者未遽曉㑹盤庚等篇又難
[010-9a]
 看如伊尹告太甲五篇說得極切其所以治心修身
 處雖為人主言然初無貴賤之别細讀極好
 書且看易曉處其不可曉者不安强說縱說得出恐
 未必是當時本意近世解書者往往皆是穿鑿如吕
 伯恭亦未免此
 看尚書漸漸覺得曉不得便是有長進若從頭到尾
 解得便是亂道讀尚書有一箇法半截曉得半截曉不
 得曉得底看曉不得底且闕之不可強通强通則穿鑿
[010-9b]
 盤庚五誥之類實是難曉若要添减字硬說將去儘
 得然只是穿鑿終恐無益耳
 如微子篇且認微子與父師少師哀商之淪喪巳將
 如何若其文義知他當時言語如何自有不能曉矣
 書中易曉處直易曉其不可曉處且闕之如盤庚之
 類非特不可曉便曉得亦要何用如周誥等篇周公
 不過說周所以合代商之意是向當時說話其間多
 有不可解者亦且觀其大意所在而已
[010-10a]
 書中不可曉處先儒既如此解且只得從他說但此
 一段如此訓詁說得通至别一段如此訓詁便說不
 通不知如何
 盤庚篇不可曉如古我先王將多於前功至嘉績于
 朕邦全無意義又當時遷都更不明說遷之為利不
 遷之為害何故說得都無頭緒且如要告諭民間一
 二事做得㡬句如此他曉得曉不得中篇又說神說
 鬼若使如今誥令如此好一塲大鶻突尋常讀尚書
[010-10b]
 讀得伊訓太甲一徳便著鞔過盤庚却看說命要之
 讀尚書可通則通不可通姑置之
 周公不知其人如何其言聱牙難曉如書中周公之
 言便難讀立政君奭是也最好者無逸中用字亦有
 譸張為幻之語至若周官蔡仲等篇却是官様文字
 必當時有潤色之文
 尚書只是虚心平氣闕其所疑隨力量看教浹洽便
 自有得力處又曰其間大體義理固可推索但于不
[010-11a]
 可曉處闕之而意義深逺處自當推究玩索之也
 某嘗欲作書說竟不曾成如制度之屬祗以疏文為
 本若其他未穏處更與挑剔令分明便得
 與仲黙帖云書說未有分付處尚書且須見得二帝
 三王之心而通其所可通毋強通其所難通諸說此
 間亦有之但蘇氏傷于簡林氏傷于繁王氏傷于鑿
 吕氏傷於巧然其間儘有好處
 荆公不解洛誥但云其間煞有不可强處今姑擇其
[010-11b]
 可曉者釋之今人多說荆公穿鑿他却有此處若後
 來人解書則又却須要盡解
 東坡書解說著處直是好他看得文勢又筆力過人
 發明得分外精神問何以失之簡曰也有只消如此
 解者伯恭解書自洛誥始其文甚閙熱其問之云有
 難通處否初云亦無甚難通處後方云果有難通處
 今只是強解將去耳
 伯恭直是說得書好但說不通處却一向解去故有
[010-12a]
 尖巧之病也是伯恭天資大高所以不肯闕疑
 後數年再㑹於衢伯恭始謂予曰書之文誠有不可
 解者甚悔前日之不能闕所疑也予謂伯恭所以告
 予者雖其徒亦未必知因具論之使讀者知求伯恭
 晚所欲闕者而闕之庻㡬得其所以解書矣
 林書解儘有好處但自洛誥以後非他所解
 鄱陽柴氏與尊巳程氏書曰唐虞三代聖帝明王與其
 良臣碩輔精神心術之妙推之天下以為大經大法者
[010-12b]
 盡在于書嘗謂善言道者必有至不可易之論如詩之思
 無邪禮之無不敬皆可蔽以一言吾友深于書者必有至
 要不可易之論願蔽以一言以為讀書之指南程氏答曰
 讀書必有綱領而提之則其間世變之殊事為之異皆可
 㑹而通之一以貫之五十八篇之所載唐虞三代聖君賢
 相撫世酬物殊時殊事而可蔽以一言者其在于允執厥
 中乎是中也隨事而有聖賢之於是中也當事而存是故
 堯舜之禪受堯舜之執中也禹之傳子禹之執中也湯武
[010-13a]
 之放伐湯武之執中也伊尹之相太甲周公之輔成王伊
 周之執中也親如瞽瞍而不克諧以孝則非為人子之中
 頑如有苗而不誕敷文徳則非格逺人之中君如紂而不
 去不囚不死則非微子箕子比干之中水土不平亳不遷
 洛不作則非拯民定業之中其他如訪箕子以傳道誅三
 監以安周董正治官居喪出誥訓夏贖刑攘戎悔過與凡
 修身任賢奉天畏民保治遵法納忠輔道因革廢置寛嚴
 乆速迹雖差殊理實一致無非隨時順理因事處宜各當
[010-13b]
 其可各適其宜而已故堯之授舜舜之授禹自執中之外
 無他語而湯武諸君所以相與扶世立教大抵皆以此中
 相傳而易地皆然者也此所以上契天心下合民情百世
 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然異乎子莫之執中者聖賢固有
 精一之功而非徒中之強執也堯舜性之雖不俟于精一
 而自然能合乎中湯武而下反之則必由此而後造于粹
 然之地焉以是觀之則知書之要而唐虞三代之宏綱要
 㫖雖不中不逺矣
[010-14a]
 程氏又答友人問曰前輩謂讀書要識聖賢氣象某謂讀
 尚書亦當識唐虞三代氣象唐虞君臣交相儆戒夏商以
 後則多臣戒君耳禹臯戒君儆于未然辭亦不費夏商以
 後則事形而後正救之如太甲高宗肜日旅獒等篇且反
 覆詳至不憚辭費矣觀啓與有扈戰于甘野以天子之尊
 統六師與一强諸侯對敵前此未聞也湯之伐夏自湯誓
 湯誥外未嘗數桀之惡且有慙徳武王伐紂則有泰誓牧
 誓武成凡五篇歴歴陳布惟恐紂惡不白己心不明畧無
[010-14b]
 回䕶意矣伊尹諫太甲不從而放之前此無是也使無尹
 之志則去鬻拳無㡬然太甲天資力量逺過成王太甲悔
 悟尹遂可以告歸周公則䜛疑交起雖風雷彰徳之餘宅
 中圖大之後不敢去國且切切挽召公以同心輔佐用力
 何其艱也堯以大物授舜舜以大物授禹此豈細事而天
 下帖然無異辭盤庚以圯于耿而遷國本欲安利萬民而
 臣民讙譁至勤三篇訓諭而僅濟然盤庚猶可也周之區
 處商民自大誥以後畢命以前藥石飲食之一為龍蛇一
[010-15a]
 為赤子更三紀之乆君臣共以為至大至重之事幸而訖
 於無虞視堯舜區處苗頑又何甚暇而甚勞也精一執中
 無俟皇極之煩言欽恤明刑何至吕刑之滕口降是而魯秦
 二誓見取于經而王迹熄霸圖兆矣世變有隆汚風俗有
 厚薄固應如此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讀書者其毋茍乎哉
 婺源滕氏尚書大意序曰書之大意一中字而已允
 執厥中書所以始咸中有慶書所以終以此一字讀此
 一書迎刄而解矣
[010-15b]
  學書大㫖
 萬物之生始乎天也萬物之成始乎人也故易謂乾
 元資始乾知大始凡坤之作成效法莫非天也人道
 經綸參贊於兩間雖因時以建事也向非聖人繼天
 立極盡倫盡制而開物成務冐天下之道焉曷能俾
 萬世永頼小大畢由之哉後人終身率由于先王制
 作中而莫知其始盖由學不稽古未嘗考諸虞夏商
 周云耳古昔羲黄啟運非不有墳典丘索之遺也然
[010-16a]
 人文初開典制未備如結繩之政茹飲之俗時異世
 殊固難盡宜於後之人且洪荒之初其矩矱未必一
 一可得而詳紀焉故孔子删書斷自唐虞訖周末典
 謨訓誥誓命各以時叙而剔繁就簡揭其宏綱要領
 以垂世範今僅存者五十八篇凡大而綱常倫理小
 而法制禁令莫非二帝三王心法所流布此所以立
 百王之定矩肇萬世之太平也二典開卷即曰稽古
 說命曰事不師古非說攸聞曾謂後學而于帝王大
[010-16b]
 經大法莫能原其所自始哉是故經天莫大乎厯象
 日月星辰緯地莫大乎敷土奠高山大川治人莫大
 乎建官立政如璿璣玉衡始諸羲和者不可易也則
 壌成賦始諸禹貢者不可易也知人安民教養始諸
 稷契禮樂始諸夷䕫刑罰始諸臯陶者不可易也以
 二帝三王其創始有本故也何也曰欽曰敬曰誠曰
 忱非徒在乎政事間也言心之始非危微之典乎言
 性之始非降𠂻之誥乎言學之始非學于古訓之說
[010-17a]
 命乎克明峻徳非大學所自始乎精一執中非中庸
 所自始乎洪範皇極非無極太極與夫百家言五行
 者所自始乎不獨堯舜禹以一中相授受惟四海困
 窮之是憂而湯武建中建極以誓告萬方無非永殖
 永清以慰民徯后見休之意也不獨伊周于太甲成
 王惓惓乎顧諟明命所其無逸雖秦誓亦曰昧昧我
 思之惟以求夫斷斷休休之碩輔即此觀之書中一
 政一事其所由始皆可法可傳不可勝窮而修齊治
[010-17b]
 平其根心以發者一而已矣果能以此論世尚友咸
 得其所自始而反求諸其身則始家邦終四海固不
 越乎立愛立敬之常而孝友于兄弟則施于有政是
 亦為政庻乎知始作成之道在我矣否則縱師其迹
 而不得其經始之原欲鑒成憲以無愆也難矣故于
 學書之暇輙記其所自始者命之曰原始云
 易為文字之祖信矣而文之備曾有備于書者乎彼
 庖羲畫卦不特洪範之稽疑于卜筮貞悔見易之用
[010-18a]
 也九疇五行詳言天人之理隂陽剛柔吉凶休咎孰
 非易乎詩以言志不獨虞廷賡歌喜起已肇乎風雅
 之原五子之歌已肇乎風雅之變而皇極敷言其音
 響之協韻者孰非詩乎禮以肅儀度也自伯夷典禮
 作秩宗凡五典五惇五禮五庸以至廵狩㑹同柴望
 祭告同律度量衡莫非禮之教也樂以和神人也自
 后䕫典樂教胄子凡諧和八音出納五言以至祖考
 來格羣后徳譲鳥獸蹌蹌莫非樂之教也春秋以肅
[010-18b]
 紀綱也自臯陶作士命徳討罪黜陟惟公然元祀十
 有二月之書法即史官以時記事之體莫非春秋教
 也周禮以定官職也自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
 官公孤論道宏化六卿分職以倡九牧孰非周禮之
 教乎明徳固闡之於大學也然太甲康誥堯典之克
 明顧諟則己先之矣未發之中固闡之於中庸也然
 堯舜禹湯文武之執中建中則己先之矣學習一貫
 固闡之於論語也然遜志典學習與性成主善為師
[010-19a]
 協于克一則己先之矣盡心知性固闡之於孟子也
 然上帝降衷厥有恒性雖收放心閑之惟艱則己先
 之矣以此觀之凡聖賢經書不已備于尚書之中乎
 且自古帝範相謨皆從此出學必稽古舍此末由志
 欲修己治人惟潛神於兹焉亦足矣
 卲堯夫以皇帝王霸之氣象譬諸春夏秋冬予讀虞
 夏商周之書覩其規模氣象沿襲變態亦何異四時
 之相禪乎是故虞之典謨渾然道徳性命之府也明
[010-19b]
 良賡歌喜起千載一遘而百僚師師黎民時雍風動
 其殆春日暄妍萬類欣欣向榮之候乎太和在唐虞
 宇宙間固於典謨見之也夏書所紀凡九州山川之
 源委土田之膏澤物産之孶畜貢賦之等則文教武
 衛昭昭乎定為萬世章程得非赤日麗空品彚悉森
 然長養於長夏之時乎及讀商書則揖遜變為征誅
 典謨變為訓誥嗣君不惠于阿衡則放之桐而盤庚
 遷殷乃勤訓誠然後用命雖其發明性學皎如朗月
[010-20a]
 寒潭然白露横江已為履霜之景矣若周書則歴數
 紂惡以告武成君臣相誚至感風雷頑民不靖屢煩
 詔諭終之文侯命而周轍東以訖於秦穆之悔皇王
 沕穆之風藐不可復挽矣斯時也閉塞成冬百物斂
 蔵雖冬日可愛豈無挾纊之温然亦曷勝夫觱發栗
 烈之威哉故借四時以状四代亦取其近似云耳且
 虞徳後世蔑加夏功萬世永頼商君臣賢聖更代迭
 興周謨烈耿光惟成康獨盛其書詞渾涵發揚文質
[010-20b]
 亦各不齊後學發為文詞惡可混然無别也
 書首二典何取于典之義乎天秩有典自我五典五
 惇哉是典之所由名者一自天叙五倫言之乃萬世
 不易之常道也凡經典所記載者記載此彛倫之常
 道而後可以典名矣嘗謂堯舜二典其即乾坤二卦
 之首諸易乎乾統天坤乃順承乎天而堯即天也舜
 紹堯底績其即坤之承天而代有終也故孟子曰聖
 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
[010-21a]
 皆法堯舜而已矣盖君道莫大於欽天尤莫要于為
 天下得人得人以代天工君道盡矣此堯典所以為
 君道之至也舜明目達聰孜孜於四岳九官十二牧
 而庻績咸熙得非無成有終而為臣道之至哉惟其君
 道之至也凡為君者必取法乎堯巍巍則天而後為
 君道之典則惟其臣道之至也凡為臣者必取法乎
 舜重華協帝而後為臣道之典則知此則知二典首
 尚書者卓乎典常之具在非徒以文章政事言也彼
[010-21b]
 後世史官徒取一朝之法制禁令布之方策亦名為
 一代之典章者殆亦沿襲其名而莫知典之所以為
 典也已
 謨之義何謂也即臯陶曰允廸厥徳謨明弼諧是也
 盖舜禹臯陶益稷羣聖相聚一堂其所謨謀者惟徳
 而已此所以為嘉謨也惟日孜孜而九功之惟叙思
 日贊贊而九徳之咸事危微精一執中開道統之宗
 勅天時㡬克艱肇治統之要其相儆戒也不曰罔游
[010-22a]
 于逸罔淫于樂則曰無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
 是作不曰兢兢業業無曠庻官則曰予違汝弼汝無
 面從退有後言禹聞昌言則拜陶聞昌言則師此其
 嘉謨之在虞廷者信乎古今君臣謀猷之法則也後
 世諂諛成風無論巳雖有英君碩輔際㑹一時而帷
 幄之中不過運籌决勝之雄圖鋪張粉飾之偉績其
 視謨明弼諧惟允廸厥徳之是謀者寥寥罔聞己
 弟子受業于師必有言教以切磋成就其性行故有
[010-22b]
 訓之名焉若臣之于君卑高懸隔似不可以訓名矣
 然而自古建官有師傅保之名盖師也者所以師其
 道義而訓誨與師弟同如易卦五爻君位也蒙六五
 童蒙吉彖曰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伊訓篇曰
 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徳以訓於王此訓之所由始
 乎謂今王嗣厥徳罔不在初乃先之以愛敬親長繼
 之以三風十愆終之以善降祥不善降殃無非訓之
 以徳而儆廸者至矣然太甲不惠則放之桐及處仁
[010-23a]
 遷義則歸諸亳既復政告歸則陳戒於徳是以太甲
 三篇與咸有一徳雖不以訓名而均為訓體以至祖
 已之于高宗肜日召公之旅獒周公之無逸周官孰
 非訓廸之體乎盖惟太甲高宗武王成王能受訓戒
 於其師保故萬世而下稱賢聖之君者必歸焉叔季
 雖以師保名官而無其實君之體貌日尊既不肯甘
 受訓誨於其臣矣不特臣之禮度日卑雖有任師保
 之職者孰能如伊尹周召本諸身有之徳以陳善納
[010-23b]
 誨而格乎君心之非哉是故三代以還或形諸論諫
 者有之若伊訓旅獒無逸諸篇則莫之覩矣又何怪
 乎君徳之不太甲成王若也
 誥者告也各隨其事以播告乎臣民反覆曉諭務欲
 其上下之通徹也以誥名篇者不待論矣商有湯誥
 仲虺之誥是也如盤庚遷殷誥也西伯戡黎篇祖伊
 恐奔告於王微子篇序謂微子作誥父師少師非誥
 歟周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蘇子
[010-24a]
 謂之八誥與康王之誥皆誥也他如君奭篇曰予不
 惠惟若兹誥立政篇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於王吕
 刑篇曰荒度作刑以誥四方非誥與若夏𦙍征篇亦
 云告于衆則謂為誥體當亦無疑即已上諸篇潛心
 以紬繹之彼君欲遷都何患乎臣民之不我從者而
 盤庚乃反復三誥惟恐徳意不下達也頑民弗靖不
 殺戮之則遷徙之已爾亦奚用八誥之慇懃哉仲虺
 釋湯慙也至誥諭萬邦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周公留
[010-24b]
 君奭亦胡為乎告語若此其諄複耶盖古人處君臣
 上下寮寀民庻本通為一體無有爾我間隔所以凡
 有一政一事必使上下人已之允孚而後得以行其
 志意盖修辭立其誠由此𠂻惻怛懇到不達不止此
 所以為王道也豈若後之人毎有示諭不過法制云
 耳不禁之以刑威則嚴之以誅伐者所可倫哉古者
 命官必有命辭如高宗之於傅說爰立作相故作說
 命雖上篇記其命相之語中篇記說之進戒下篇記
[010-25a]
 說之論學而均謂之命者縁上篇故也嗣是如微子
 蔡仲君陳畢命君牙冏命以及成王之顧命亦均為
 命之體焉然誦其辭究其㫖不特說命中朝夕納誨
 祗若休命君臣皆非虚語歴觀微子崇徳象賢蔡仲
 率徳改行君陳之孝友畢公之保釐君牙之率祖冏
 命之匡不及君之責臣皆實意而臣之受命者亦皆
 實事豈若末世詞命一出於故套曾不論其才徳堪
 此命否也又安望其王命之有赫儼然受天明命哉
[010-25b]
 若夫成王顧命不徒委寄得人允為萬世託孤標凖
 然其所謂亂威儀貢非㡬一皆攄其平生之所操存
 蹈履者以垂訓嗣王莫非實語實事何為世之豪臣
 又承君彌留之際假遺命以擅權也噫以君牙冏命
 之書尚有以翰林制誥格子視之者孔子删書之㫖
 益微矣
 誓也者所以一三軍之志而示之以紀律也雖純王
 之世兵且不設何有于誓哉然禹誓征苗之師在唐
[010-26a]
 虞之際已然矣則是天生五材誰能去兵君行六師
 何能廢誓故夏有甘誓商有湯誓周有泰誓牧誓魯
 有費誓無非於臨陣之先發號令以約束衆心示之
 以奉天討罪之意肅之以止齊步伐之法作之以果
 毅進攻之勇云耳惟秦誓一篇乃穆公悔過以誓告
 羣臣亦因伐鄭敗諸殽而作也即八誓觀之雖仁義
 之師必有節制而威克厥愛無敢不恭用命也奈何
 世迨春秋列國兵争每每㰱血盟神以相誓而口血
[010-26b]
 未乾率爾敗盟其視尚書所載之誓又天壌矣讀誓
 辭者寧不為世道慨耶
 書有六體而亦有不盡然者如禹貢洪範武成金縢
 與五子之歌是可盡以六體拘之乎但書之體雖不
 同要不越乎史氏所紀録也古者左史紀言右史紀
 事禹貢武成金縢得非右史之所紀乎洪範五子之
 歌得非左史之所紀乎然則書亦史也有謂書以載
 道史以紀事非歟盖天下無道外之事亦無道外之
[010-27a]
 史不然則書以道政事亦不過政事而已矣何與於
 道也是故紀載以本乎道則史即書也事即道也六
 體雖分而又有不盡于六體者同歸于道謂虞夏商
 周之書即虞夏商周之史亦可也茍如後儒所論徒
 有取于史識史才史學三者具長而于道一無當焉
 則其文非不工事非不核筆力非不古健雄俊此亦
 謂三代以下之史也又何怪經史事道之攸分哉善
 觀尚書者雖謂古人經史載籍悉備於書焉亦可矣
[010-27b]
 何必孜孜于六體之合不合哉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天體高高在上欲卑㢲以入萬
 物也難矣易之大象曰隨風㢲君子以重㢲申命風
 其天之㢲乎盖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雖八風剛柔不
 齊而疾徐相隨吹嘘不斷此所以入物甚微而萬物
 之生生孰不由天之㢲入以立其命哉君之於民也
 亦然何也君之崇高者分也而㢲乎民者存乎命誥
 而已是命誥即君之所以風萬民者也故曰君子之
[010-28a]
 徳風重㢲申命乃君子法天㢲民之道也義固得諸
 易矣乃讀尚書命誥諸體其于一政一事誥諭之間
 何諄諄乎不憚煩也不知此即重㢲申命之實事也
 如盤庚之遷殷洛誥之遷洛多方多士之遷殷頑民
 詞之重複固不一而足至曰予不敢動用非徳曰予
 豈汝威用奉畜汝衆曰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歴告爾
 百姓于朕志曰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曰非我一人奉
 徳不康寧君之卑㢲若此豈假此以干百姓之譽哉
[010-28b]
 要皆出於中心真誠惻怛自有不容己者故當時臣
 民莫不翕然風動矣易謂重㢲申命不於諸命誥益
 信之哉何世之君天下者徒知民惟草也不能知風
 之自又惡能重㢲以申命也欲知㢲風命誥者盍于
 易書觀之
 嘗謂禹貢奠高山大川凡九州山川如梁岐衡漳海
 岱淮濟固萬古不易然白壌黑墳赤埴青黎泥塗孰
 能易其土也上中下錯咸則三壌孰能易其田與賦
[010-29a]
 也草木篠簜魚鳥羽毛金錫絲枲元纁孰能易其所
 出之物産也况觀其導山導水滌源陂澤不可以見
 水利所自來乎浮汶達濟浮淮泗達河不可以見漕
 運所自來乎所納銍秸粟米砮丹璣組不可以見貢
 賦所自來乎島夷皮服淮夷蠙珠不可以見四夷職
 貢所自來乎凡九州輿地所載靡不具于禹貢今猶
 古也奈何後儒于經中所載山川各以意見言之豈
 知郡縣雖與九州異名而區域率未之改即九江孔
[010-29b]
 殷載諸荆可知言及揚州者誤矣三江底定載諸揚
 可知言及梁州者誤矣九河之跡其地今猶可考則
 知謂碣石并九河淪于海者誤矣陽鳥今尚攸居如
 故則知疑彭蠡於他郡者誤矣禹貢成于三苗即叙
 之後則知謂禹未嘗親至荆揚遣官亦畏三苗不敢
 入故荆揚有錯簡者誤矣噫後人每每以意見談經
 而不信經即禹貢一篇其餘不可以類推乎聖人之
 言雖徹上徹下然言亦各有攸當不可不知如臯陶
[010-30a]
 五典五禮天工人代得非統論天人之合一哉然知
 人安民九徳咸事則對禹言也箕子五行五事彛倫
 攸叙得非統論天人之相通哉然九疇建極稽疑庻
 徵則對武王言也伊尹顧諟天之明命若人人同矣
 而慎乃儉徳習與性成所以藥太甲焉說命明哲實
 作則若人人同矣而事必師古學于古訓所以藥高
 宗焉周公所其無逸若人人同矣而先知稼穡之艱
 難乃逸所以藥成王焉是故後人誦讀經典諸如此
[010-30b]
 類必得其告君之意纔協乎經㫖而反躬黙契又各
 有攸當者否則執泥言詮安能有益身心哉
 讀典謨訓誥固宜殫心思以繹其㫖趣如躬承列聖
 面命必欲㑹其精神心術之微而後已然歴代君相
 所值時勢不齊則其措置㡬宜各有攸當豈徒記誦
 其言論勲績已哉堯舜禹禪授一道益臯陶契列聖
 際㑹一時濟濟師師難乎其繼已然其時亦有最難
 處者如除四凶殄頑䜛平水土殺三苗設生當其時
[010-31a]
 恐未易擔承特善類滿朝無阻隔之患耳湯武時當
 桀紂雖堯舜處此詎能遽格其非心乎億兆不堪其
 暴虐而解民倒懸望亟雲霓故獨夫授首㑹朝清明
 矧有元聖仁人一心一徳凡欲樹勲業于斯時者猶
 可勉也若伊周所處則有未易着力者矣何也商周
 皆創造之初基圖未固一逢顛覆之君一遇襁褓之
 主縱欲諉而置之將誰諉耶閱太甲篇遷桐三年卒
 聴師保之訓惟處置得宜故君心速化匪阿衡重寄
[010-31b]
 其孰能之周公則又不同閱金縢篇初武王不豫請
 以身代此由我不由人也迨釁起三監流言肆布朝
 野靡不懐疑既不得不避居東土又不得不破斧東
 征雖罪人已殄羣疑莫解鴟鴞大鳴王心未釋未聞
 有一人為之暴白其心迹者向使風雷不動則狼䟦
 東山懼西歸且無日已是太甲之悟繫乎人成王之
 悟動以天周公不尤難哉彼傅說啟沃高宗召公輔
 弼成康皆太平宰相事也是故自臯陶益稷謨及伊
[010-32a]
 訓說命旅獒無逸諸篇俱百代相謨之軌範要皆道
 徳淵邃出之有本而轉移化導難易尤不可不細心
 以體究之茍讀其書不論其世知其人不反求諸心
 身則亦章句己爾何益之有
  學書大㫖總論
 多識畜徳論世尚友孔孟所不廢也概杞宋之無徵
 傷周籍之已去豈為一代法制云然哉羲畫固為文
 字之祖鴻蒙初闢載籍未興故孔子删書斷自唐虞
[010-32b]
 而下特存什一于千伯耳典謨訓誥誓命諸體不同
 同謂之書總五十八篇一言以蔽之不過敬天勤民
 爾已何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固必立之君以治
 而教之則大君乃天地宗子也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而命不于常曷從而稽天命哉天之聴視在民則天
 心去留一視乎民而已矣欲為君之肖子敢不敬天
 而勤民哉所以堯舜禪受非輕天下以授之匹夫也
 典徽揆叙地平天成載在典謨者莫詳焉故揖譲一
[010-33a]
 天命也堯舜何心也讀典謨而三聖相授受一道可
 黙㑹也湯武革命非富天下而奪之君也慰民雲霓
 救民水火載在誓誥者莫詳焉故征誅一天討也湯
 武何心也讀誓誥而湯武之應天順人者可黙㑹也
 且嗣君如啟與太甲成康輔相如益稷伊傅周召啟
 沃弼承明良際㑹班班可考而茍有合乎斯道雖秦
 誓亦採而録之與子與賢宗子家相之說殆于虞夏
 商周之書獨觀其深矣故敢以敬天勤民一語蔽四
[010-33b]
 代之書也非予之臆說也常讀魯論末篇叙堯舜禹
 之授受則記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
 天禄永終數語叙湯武之征誅則記萬方有罪罪在
 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數語孔子叙書之意茲可
 識矣况敬天勤民原非二事而一念兢業常懐匹夫
 勝予之儆其萬世君相之法程乎噫天人之際甚難
 言也臯陶謨曰天工人其代之箕子洪範曰惟天隂
 隲下民所以發明天人一致之理尤極懇切善降祥
[010-34a]
 不善降殃又豈徒為君相告耶夫孔子上下二千年
 間録書止此篇章若甚簡矣然言言皆大經大法所
 昭垂也故開卷必先稽古而學古有獲學古入官悉
 有明徴信乎論世多識莫書若也世儒號稱稽古不
 求之書而求之史傳諸子百家上無關于天命下無
 補于民生其于尚友畜徳何有哉
  堯典
 嘗謂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孔子以大而賛
[010-34b]
 矣讀論語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
 則之又以大而賛乎堯然堯之所以則天者雖中心
 信之猶未有所據也及讀堯典見其欽明之徳一天
 徳也時雍之化一天道也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而其則天者其欽天之謂乎至咨四岳舉
 舜㢲位然後乃知堯之所以成其則天之大巍乎煥
 乎蕩蕩難名者其在兹也何也乾資萬物之始坤資
 萬物之生惟乾能統天惟坤乃順承乎天故羣分類
[010-35a]
 聚品物咸亨而致役乎坤一無成代有終者也則是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雖乾坤合徳而乾之所以大者
 以其有坤道之代終也然則堯之所以大者不以舜
 乎及讀舜典見其重華協于帝者固本之以元徳也
 然詢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咨十有二牧舉禹
 作司空棄為后稷契作司徒臯陶作士垂工益虞伯
 夷典禮后䕫典樂龍作納言以至流共工放驩兠竄
 三苗而殛鯀皆舜之為也所以九官十二牧各任厥
[010-35b]
 職時亮天功奮庸熙帝之載而庻績咸熙雖舜亦無
 為而治也已堯之大不於此可想見耶是故坎離震
 㢲艮兊之流行莫非乾坤之運用而合徳則一歸之
 于坤禹益臯䕫稷契之勵翼莫非堯舜之允釐而協
 帝則一歸之于舜觀羣聖際㑹一時堯其乾乎舜其
 坤乎九官之濟濟師師其六子之迭運乎乾始能以
 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民固莫能名乎夫堯不徧
 愛人而為天下得人以廣其愛民亦莫能名乎堯此
[010-36a]
 天之所以大而堯之大所以則天也但大哉乾元至
 哉坤元夫固天地之自相闔闢者而堯舜明良相遇
 一皆法天之道也湯之於虺伊武之于周召孰不然
 哉况堯之試舜必曰欽哉舜咨二十有二人必曰欽
 哉所以昊天之欽若人時之敬授三謨之祗承祗敬
 夏書之祗台欽承商周之欽崇天道恭行天罰歴稽
 諸篇帝王相傳之法本諸此也故章首揭欽明二字
 不徒足以該四十八篇之大㫖而大哉帝堯蕩蕩巍
[010-36b]
 巍所以則乎天而立萬世君道之極者舍此無餘藴
 矣噫終日乾乾夕惕正以崇效天也兹于書之欽明
 而益信
  人心 道心
 人各自有其心而不自知非心之難知也滯聞見者
 惑多言昧反身者怠黙識故於危微存亡間莫之辯
 焉爾是故古今言心者曰虚靈知覺是也曰人之神
 明是也然而為善者此神明知覺也為不善者亦此
[010-37a]
 神明知覺也豈有他哉楊龜山先生曰未言盡心先
 須理會心是何物未理㑹得心盡箇甚可見人皆有
 此虚靈知覺之神而不能反身理㑹所以真妄混淆
 自家立命之原終生懵然莫之醒覺此心學所以不
 容不講也雖然心不萌于不善者不足論縱使見孺
 子入井而怵惕惻隠此真心也知擴而充者誰與觀
 齊宣見牛觳&KR1100而其心有所不忍乃曰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心學寧容以不
[010-37b]
 講乎彼舜禹大聖人也舜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訓釋不一大都謂道心天理人心人欲盖人之生
 也有是耳目口鼻之形即有是聲色臭味之欲此欲
 固未為不善而不識心者則心為形役虚靈知覺之
 神悉從乎耳目口鼻之用其流不至窮人欲滅天理
 不已也此人心所以危也道心豈離人而别有一心
 哉惟自識其心者為能先立乎大而非禮勿視聴言
 動則斯人即為有道之人而其心純乎道也凢耳目
[010-38a]
 口體之用一本乎虚靈知覺之神淵淵乎退蔵宥宻
 固不可窺而不離聲色臭味實不着于聲色臭味所
 欲莫非天理之本然矣道心之微為何如是心一也
 自道而言則曰惟微自人而言則曰惟危顧其操舍
 何如耳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合而觀之操而存焉非道心乎舍而亡
 焉非人心乎危微係乎操舍而存亡原無二心當其
 存也虚靈知覺與道合真雖變通不拘實淵微無朕
[010-38b]
 斯人也心以道為主則應用莫非道心之發見更何
 人心為聴用也當其亡也虚靈知覺盡雜人謀雖未
 甚悖乎道終亦危殆不安斯人也靈覺為精魄所拘
 知見隨形氣而動亦可執其應用不叛道者謂道心
 之聴用哉是以主與用分而二心之說于此乎倡矣
 至曰道心性也人心情也曰道心寂然不動人心感
 而遂通動静之分體用之别也又有謂凡言心者皆
 是巳發故書傳人心道心皆自己發言之遂使務心
[010-39a]
 學者莫之適從舜孔之心傳終為千古不決之訟矣
 嗟夫心為人所同有之心道亦心所固有之道也但
 此心既曰虚靈曰神明而于斯道莫之知莫之覺焉
 其所謂神與靈者安在也以至神至靈之知覺而百
 年之思為盡徇乎七尺之軀殻則心在斯人何勞且
 若一至此哉然亦無足怪也何也此心神靈變化與
 生俱生倐無倐有斂之方寸若惺惺在中徧現兩間
 實杳杳莫測非智識可得而揆度非氣力可得而把
[010-39b]
 持非伎倆可得而窮盡雖勇敵萬夫莫能自遏其一
 念雖威勢加乎海宇而蕞軀日為游魂攝制或纒縛
 荆榛或驅策機穽或甘心無悔焉故偶觸多露天真
 而晏安盡皆習氣舉天下滔滔皆是良可哀也間有
 聰頴之士又皆師心自用方其陽明稍勝恍若魍魎
 潛消不待閃電收光便已流注異象故大舜猶致謹
 乎人心道心之辨而孔子且喫𦂳于操舍存亡之諄
 諄者此也夫何近之論心學者莫不曰直指本心見
[010-40a]
 道較之舜孔似為易簡及䆒其要領不過指見在之
 成心便為本來面目認眼前之覺智悉皆自性良知
 即心是道動念即&KR0446敵體承當立躋聖位又有習静
 蒲團屛息思慮一旦靈慧内照驚詫本體見前且云
 得此欛柄入手四面八方一齊穿紐色色信其本來
 而勿助勿忘活潑潑地造化在其掌握中矣故當今
 之學非流連光景玩弄精魂便墮體出聰歸虚入寂
 夾雜二氏援聖經改立名義以自逞其神竒或有矯
[010-40b]
 流弊者又以此心神明知覺皆不足據一切掃除别
 立宗㫖以標榜門户亦不免舉一而廢百也多說紛
 紛于何而折𠂻之哉噫予過矣予過矣既謂感寂兩
 心者悖虞廷孔門之本㫖又謂直指本心者畧精一
 操存之真功予何敢執己見論先輩耶嘗稽諸古訓
 矣文王之心本自順帝則也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何
 為哉武王之心本自配帝命也上帝臨汝無二爾心
 何為哉孔子心外無矩顔子心外無仁也矩何事于
[010-41a]
 不踰而不踰何待乎七十仁何事乎不違而不違何
 僅于三月哉只此可以識道心矣只此可以見精一
 操存之功雖大聖大賢未嘗瞬息懈矣以此反求諸
 心而求無負此心之神明亦將無負于先知先覺者
 雖狂言勿恤也要之人外無心心外無道道即立人
 之元人即凝道之具舍亡固衆人之通病操存實入
 道之真機所以孔子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曰道不
 逺人人之為道而逺人不可以為道惟人道盡此心
[010-41b]
 之神明知覺具在也安得先得我心之同然者以斯
 道覺斯人哉
  朔易
 天人生機本有定在也若徒明其理而不識天地生
 化之原欲反諸己養徳養身與天地合其化生之機
 也難矣是故生生之謂易而其所以生生者何哉一
 隂一陽是也日陽精也月隂精也易字本取日月相
 疊而相推明生萬物之所以化生不測者其原在兹
[010-42a]
 也嘗有得于朔易之㫖焉虞書曰申命和叔宅朔方
 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盖日月交㑹
 于朔而冬至之朔一歲隂陽之始也傳註謂朔為蘇
 因月由晦復蘇取以釋朔之義可也惟不明朔之本
 來故謂朔為歲事更易而盡遺其本㫖天地生化之
 原聖人垂訓之意反因之而晦矣夫東作南訛西成
 皆言其方而冬獨謂之朔則朔即北矣舜典東廵狩
 至于岱宗南廵狩至于南岳西廵狩至于西岳朔廵
[010-42b]
 狩至于北岳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
 教訖于四海則朔為四方之北無疑也不然何取于
 幽都之義也在易卦離為日坎為月坎非正北方之
 卦乎日月交㑹于壬而壬非亥子之間兩日終始之
 際乎虚乃北方七宿之中而中星在昴則日不在虚
 宿之初度乎可見正北坎位壬子而虚宿所在謂之
 朔乃月之本位也毎月晦朔之間月到坎位而日來
 㑹之則日月交㑹名之為朔日魂月魄交相摩盪陽
[010-43a]
 神隂精互為吐納此正天地之交搆也朔日之名本
 諸此晦即幽都而萬象幽暗自此復蘇與易之明入
 地中用晦而明其義同知朔則知易矣或曰朔固起
 義于日月交㑹之所矣易之義何取于日月乎哉曰
 坎位天地之中化機之根源也惟日月合璧于朔故
 相推明生萬古常新四時之温凉寒暑萬物之生長
 收蔵悉本乎此易之生生取諸日月之相疊也至顯
 明矣繫辭謂隂陽之義配日月懸象著明莫大乎日
[010-43b]
 月孰非朔易之義乎則是朔也易也聖經不過即天
 地造化之自然以示人而東作南訛西成皆天地之
 自然者耳否則朔易止謂歲事更易何為獨曰平在
 而南訛亦于人為何與哉或曰天地生機本乎日月
 交搆者誠有定在也曾謂人之生機亦自相交搆而
 交搆之定在與朔易無異耶曰人心小天地也心蔵
 神離日象也腎蔵精坎月象也坎離互蔵天地且然
 况于人乎試自衆人觀之毎日念慮經營莫非精神
[010-44a]
 之發洩及嚮晦入宴息而時方熟寐則耳目悉斂思
 慮盡&KR0111神入于腎而交乎精魂亦隨神而攝于魄故
 血氣流貫百脉歸原及將寤則神寓于心既覺則神
 游于目此則人人皆然非養生家取坎填離之說也
 惟夜而寐也神入于坎故精得神而愈充斯晝而覺
 也精煥于離故神得精而愈旺此其故何也天一生
 水陽也成于地六則屬乎隂矣在人為精成于地而
 位在坎然其元則生于天一其性本陽謂之元精故
[010-44b]
 其上與神交于離者乃天生之元㑹也地二生火隂
 也成于天七則屬乎陽矣在人為神是神成于天而
 位在離然其元則生于地二其性本隂謂之元神故
 其下與精交于坎者乃地生之元㑹也觀圖書之法象
 坎離之卦畫可證矣故水火不相射其體為坎離水
 上而火下其用為既濟神蔵精精蔵神其生生之本
 原謂非天人合一之道哉所以邵子曰冬至子之半
 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指㸃天地化
[010-45a]
 原莫切于此白沙陳氏曰些兒欲問天根處亥子中
 間得最精指㸃人心樞機莫切于此但言天地而不
 合乎人則是為造化之元談言人而不本諸天地則
 視為修煉之别術言天地人而不實指其處不免揣
 摩臆度卒流為他技矣何不即易書本㫖而闡明之
 俾後學知所適從哉嗚呼世之人徒知天之神為日
 而日與月交于朔莫之知也徒知人之神為心而神
 與精交于坎莫之知也雖天地之造化未易悟而人
[010-45b]
 身之精神試肯審察于寤寐間當即得之矣是以觀
 精神交于腎則天地交搆愈明觀日月交于朔則人
 心交㑹愈顯但在人一日之夜分即在天一月之晦
 朔一歲之冬至天地交而物自生精神交而體自暢
 者無二致也然則法天之學如之何曰見離勞坎其
 義雖均而坎獨為勞良有深義中庸喜怒哀樂未發
 謂之中發皆中節謂之和而下文止承之以時中焉
 果能戒懼于不覩不聞而極深蔵密以立大本則勞
[010-46a]
 朔易之妙當自得之
[010-47a]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譲于䕫龍
 帝曰俞往欽哉
  三禮
 禮者理也天理之在人心一而已矣天下無二理宜
 乎禮亦無二也然古今之言禮者曰修五禮曰五禮
 五庸曰百禮既至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禮何若此
 其繁哉要不越乎吉凶軍賔嘉五者而已矣辟之水
[010-47b]
 焉江河必有源也其流千支萬派皆江河之委也不
 知禮之散殊者日泳游于江河而昧乎水之流不知
 禮之一本謂其能窮水之源也奚可哉嘗讀虞書帝
 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或曰三即五之誤也或曰
 三者天地人也使于本文無所指謂三為五之誤可
 也謂三者天地人亦可也獨不見帝曰俞咨伯汝作
 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之言乎然則寅也直也清
 也三者即伯夷之所典者也孰謂寅直清之非禮乎
[010-48a]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析其條理至纎至悉雖萬端不
 足以盡之人徒紐于舊見舊聞而有指寅直清為三
 禮者鮮不以謬妄訾之矣殊不知人之一身自獨居
 一室以至于大庭廣衆自刑于妻子以至對越天地
 神明自灑掃應對以至作止語黙周旋曲折何一非
 禮何一非天理之節文也使不寅則怠惰矣曾有怠
 惰而可以為禮乎不直則邪僻矣曽有邪僻而可以
 為禮乎不清則雜亂矣曾有雜亂而可以為禮乎果
[010-48b]
 知天理在吾心而舉動之間一循乎天則自夙至夜
 不怠惰則寅寅即禮也不邪僻則直而直即禮也不
 雜亂則清而清即禮也試自一物觀之緩則未有條
 理不肅然者急則條理亂矣直則未有條理不截然
 者枉則條理混矣静則未有條理不秩然者躁則條
 理淆矣知此則寅直清為三禮可無疑也况合是三
 者乃人心固有之天則不待安排不待矯飾隨所感
 觸而森然發見大之而五典五禮析之而三百三千
[010-49a]
 度雖雍容寅則一也儀雖曲折直則一也文雖煩縟
 清則一也何也人心本寅人心本直人心本清凡由
 𠂻達外條理不紊莫非自然之禮也或者又以吉凶
 軍賔嘉各有所宜禮儀威儀各有其等茍以寅直清
 為禮焉則儀文度數可盡廢也耶噫是則逐于儀文
 度數之末而不識其本矣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正以儆世之逐末者觀其
 大林放之問可知也易曰嘉㑹以合禮曰㑹通以行
[010-49b]
 其典禮記曰無體之禮曰至禮不譲而嘉㑹㑹通無
 體不譲不有出于儀文度數之外者乎可見寅直清
 禮之本也吉凶軍賔嘉禮儀威儀禮之文也本與文
 不相離而五典五禮三百三千莫非寅直清之所如
 記曲禮必首之以毋不敬也嗚呼人茍知寅直清三
 者為禮則三即五之誤三指天地人皆疑所不必疑
 釋所不必釋彼區區于器數儀節之辨别者皆非所
 急而禮之本可識矣
[010-50a]
  禹貢疑議
 仲尼删書止存百篇皆存其可信且可為後世法也
 禹貢載在聖經傳來舊矣信聖經者宜據古考今不
 宜因今之異同以疑古也何也地一也或以名而殊
 名一也或以時而改所以古今不盡同而其沿革不
 可盡考矣因其不可考也即致疑禹貢可乎禹貢曰
 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曰嶓冢
 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
[010-50b]
 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又曰岷
 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過於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
 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陽至于
 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是長江原委并禹之導江
 所載亦甚詳矣以禹貢之文考諸今日之地勢其能
 以盡同乎是故言九江則以今日之九江府當之盖
 江分為九既無間斷之殊江漢水滙為彭蠡亦無倒
 入湖口之勢有如朱子之所辯者且縁此遂謂大禹
[010-51a]
 未嘗身履梁雍荆揚地止分遣官屬往視况洞庭彭
 蠡之間乃三苗氏所居當時水澤山林深昧不測方
 負其險阻頑不即工則官屬之往者未必遽敢深入
 其境是以但見彭蠡之為澤而不知其源之甚逺而
 且多但見洞庭下流之已為江而不知中流之常為
 澤而甚廣也以此致誤宜無足怪是因今日之地名
 疑禹貢之錯誤其果然與又引鄭樵謂東匯澤為彭
 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為衍文是又因後人之
[010-51b]
 說疑禹貢之宜删也已試以九江郡與彭澤縣之有
 可考者言之山海經言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
 西水經言廬江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江
 己與禹貢不合漢之廬江郡即今廬州安慶地故不
 在江州潯陽本以蘄之潯水得名亦不屬柴桑縣漢
 九江郡本在江北而江州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
 江北之潯陽并柴桑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晉安
 帝義熙八年始省潯陽入柴桑縣其後唐又改柴桑
[010-52a]
 縣為潯陽縣然則今之九江郡且非漢晉時九江矣
 况禹貢之九江耶惡可據今之九江以潯水中洲渚
 之間隔而并疑經文也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或
 指彭蠡為南江以足經文中江北江之數故與震澤
 不相關或謂三江宜求之上流如郭璞山海經註岷
 山大江所出也崍山南江水所自出也崌山北江水
 所自出也三江皆發源于蜀注于震澤故禹貢紀其
 原及其委耳若只據其地名求之周禮職方氏云揚
[010-52b]
 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則周禮距禹貢特千餘年而
 具區已異乎震澤之名矣矧今之太湖又異乎震澤
 具區之名耶或又指巴陵為東陵指洞庭為彭蠡要
 皆出于臆度之見以數千年之後求合數千年之前
 陵谷變遷安得一一悉如故也經文前云彭蠡既豬
 則其自豬為澤明矣後云東滙澤者今毎歲春夏江
 漢水漲則湖口倒流入彭蠡以上達豫章郡孰謂經
 文之果誤哉噫禹貢傳來舊矣繪畫天下山水田賦
[010-53a]
 為萬世不刋之典九州山川各有分疆觀三江既入
 載之揚州則知求之上流者非也觀九江孔殷載之
 荆州則知郡名江州而求其跡于湖口者非也觀三
 危既宅三苗丕叙載之雍州則知洞庭彭蠡之間為
 三苗所阻不知作禹貢時三苗皆已懐服而遣官之
 說其非尤甚觀漢為北江江為中江則鄱湖為南江
 可不言而喻矣故曰信聖經者宜據古以考今不宜
 因今之異同以疑古也至云禹貢錯誤云十三字衍
[010-53b]
 文當刪則吾豈敢
[010-54a]
 
 
 
 
 
 
 
 
[010-54b]
 嘗讀洪範見武王之所訪箕子之所陳俱在彛倫攸
 叙然疇雖有九而其㫖要則惟水火金木土五者而
 已矣何也彛倫攸斁而帝不畀鯀以洪範九疇者以
 其汨陳五行也天以洪範九疇錫禹而初一日五行
 則五行謂非九疇之大綱乎雖于初獨不言用下文
 八者俱以用言非五行獨無用也盖以下文所云用
 者皆用此五行也九疇只此五行夫固所以隂隲下
 民而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所謂彛倫之攸叙叙此
[010-55a]
 焉耳是故惟五居中不以數言五事五紀庻徵五福
 則皆五也政雖八也食貨祀賔師統于三官而八政
 非五與徳雖三也正直一而剛柔之克各二三徳非
 五與稽疑雖七也卜兆五而其占則用二稽疑非五
 與至六極則皆五福之反也但五行在天地間凡萬
 事萬物莫非自然之運用而用之者則各有攸當耳
 所以敬用五事即五行之本諸身而罔弗欽也農用
 八政即五行之施諸民而農為先也協用五紀即五
[010-55b]
 行之合乎天而罔敢悖也建用皇極即五行之一于
 中而端表則也乂用三徳即五行之矯其偏而從乎
 正也明用稽疑即五行之各兆而慎所擇也念用庻
 徵即五行之各有徵而可自省也嚮用五福威用六
 極即五行之禍福在人所自取也可見皇極居中固
 有以握乎九疇之樞五行在初實有以統乎九疇之
 用是五行不言用而天下萬世大經大法雖欲越此
 以為用焉不可得矣况箕子之所陳者乃千古聖學
[010-56a]
 之傳故建極在上㑹歸在民王道蕩蕩平平本人人
 所當率由而天人貫通之理亦人人所當㑹歸焉者
 循此則彛倫叙悖此則彛倫斁矣可不慎哉至以此
 揆之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而五居中于義本無所取但其所同者五行也一六
 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是水火木金土在
 洛書謂之九數而天也萬物之數管是矣在洪範謂
 之九疇而天地萬物之用管是矣諸儒不知五行乃
[010-56b]
 洛書洪範自然孚起之妙必欲以疇強合于數焉何
 哉且洛書自一至九其奇耦方位各有定在洪範自
 初一至次九不過九疇之綱耳果何以見其初一五
 行三八政之類皆為奇次二五事四五紀之類皆為
 耦初一五行方位當在下次九五福六極方位當在
 上八政當在左五紀當在右洛書之數九而洪範何
 為于初一即曰五行次二乃曰五事次三乃曰八政
 其數皆雜亂而不循其奇耦方位之叙也雖曰天乃
[010-57a]
 錫禹洪範九疇原未指為洛龜何為即以洪範之九
 疇配洛書之九數以其言列其位且衍之八十一章
 焉果洛書也果洪範也止因其同一九字而必欲一
 一同之又何怪其愈傳而愈訛耶况禹既因洛書以
 叙疇矣或謂先天卦取則洛書又有謂後天卦取則
 九疇果天已錫之伏羲復錫之于禹果伏羲已先禹
 而為之書禹乃後伏羲而為之疇果禹先文王而叙
 之為九文王後禹而列之為八果禹先箕子而為之
[010-57b]
 範箕子後禹而衍其說耶諸說紛紛皆劉歆之說誤
 之也要之道一而已矣得其意則殊塗而同歸否則
 道本一而見則二惡足以窺聖人之學
[010-58a]
    貎恭肅  水潤下  時雨
 皇極 言從义  火炎上  時暘
    視明哲  木曲直  時燠 五福
 之建 聴聰謀  金從革  時寒
    思睿聖  土稼穡  時風
    貎不恭狂 水不潤下 恒雨
 皇極 言不從僭 火不炎上 恒暘
    視不明豫 木不曲直 恒燠 六極
[010-58b]
 不建 聴不聰急 金不從革 恒寒
    思不睿蒙 土不稼穡 恒風
 五行在天五事在人天人一體而人之用五事即所
 以用五行也用一也敬則皇極建不敬則皇極不建
 而休徵咎徵隨之矣使于五事之用而五行配属不
 清于何而用之于何而驗之哉嘗考諸古反諸身因
 以詳究洪範之說焉木貎火言土視金聴水思此孔
 劉傳疏舊說又增咎以眊増罰以隂信未然也蘇允
 明乃謂木貎金言火視水聴而土思子由又謂土貎
[010-58b]
 金言木視水聴而火思其信然乎至蔡傳出而其說
[010-59a]
 始定然天人之際終有未易明者必先明乎天地之
 生成斯人道可識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
 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雖其生理備具而天地不合則
 不成也故地以五合一而水成天以五合二而火成
 地以五合三而木成天以五合四而金成地以五合
 五而土成此五行之所以生且成者天地隂陽㑹合
 而渾闢無窮者也水生于天而行于地故其性潤下
 于易象取水在天上水行地中而浮游天地皆水也
[010-59b]
 火生于地而運于天故其性炎上于易象取明入地
 中火在天上薫灼天地皆火也周易首乾坤終坎離
 既未濟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又謂雨以潤之日以
 暄之是也天三生木所以木皆發榮向上其性曲直
 資水以生其位東方而條達舒暢者其出機也地四
 生金所以金皆堅實沉下其性從革頼火以變其位
 西方而嚴凝肅殺者其入機也天五地十隂陽萃合
 為土萬物莫不資之以生以成而止曰土爰稼穡特
[010-60a]
 舉人之養生最切者言之而土乃天地之冲氣也是
 天地開闢莫先乎水水濕生燥火燥生潤水滋木生
 木為火母火爍金變水為金子燥濕融結而土為水
 火木金所附五行生成變化不可窮詰其理則不可
 易也其在人也有形即有貎以貎属木者取其氣之
 生以貎属土者取其形之成不知生成之原在易曰
 男女搆精萬物化生太極圖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而人生焉有生之初氣以水而聚形以水
[010-60b]
 而結有生之後周身血氣之運莫非水也貌非人之
 水與甫生之際即有聲聲氣發露神之昭也天有震
 以著其陽之動人有言以宣其心之聲觸之即發出
 悖來違倐起倐滅亦無定象爝火燎原片言喪邦言
 非人之火與諸家每以心腎為神氣之㑹者亦有見
 于腎中水精氣所由生顔色之光澤係乎腎水之周
 流故腎為形色之本心固神明所舍而心主乎舌故
 聲音之發皆根于心也木于時為春其氣散在人為
[010-61a]
 魂在目為視故以視属木金于時為秋其氣收在人
 為魄在耳為聴故以聴属金易謂精氣為物游魂為
 變木外榮視外見魂外游類也金内鑑聴内受魄内
 守類也彼謂金有聲而屬諸言者固未識内外出入
 之義抑知金以火而革聴以言而變與土爰稼穯屬
 之思者人頼五穀以養生内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又曰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在味為甘在志
 為思思傷脾脾為一身之統思為五官之主也非與
[010-61b]
 五行具于人即其運于天也明矣其用之人也又豈
 天人不相孚也耶水即雨而莫不潤者其徳也故貎
 之徳恭而作肅為水之用焉潤身生色謙退下人所
 謂抑抑威儀維徳之隅是也肅則時雨而休徵反此
 為狂則恒雨而咎徵矣火即暘而莫不炎上者其徳
 也故言之徳從而作乂為火之用焉發禁躁妄出逺
 鄙倍所謂出其言善千里之外應之是也乂則時暘
 而休徵反此為僭則恒暘而咎徵矣木氣燠而曲直
[010-62a]
 四達仁徳也故視之徳明而作哲為木之用焉離明
 外施旁爥無疆四目明而無不照也哲則時燠而休
 徵反此為豫則恒燠而咎徵矣金氣寒而從革歛蔵義德
 也故聽之徳聰而作謀為金之用焉聲入心通訏謨逺猷
 聰四達而無不納也謀則時寒而休徵反此為急則
 恒寒而咎徵矣土氣宣播為風猶人之大而化焉之
 謂聖也故思之徳睿而作聖為土之用焉通微生于
 思至黄中通理神明昭融哲謀肅乂無所不用其極
[010-62b]
 所以聖則時風而休徵反此為蒙則恒風而咎徵矣
 但其用有五其敬則一維敬則平康正直剛柔得中
 而皇極建斯為五事之得而休徵五福應之不敬則
 剛柔偏而皇極不建斯為五事之失而咎徵六極應
 之若曰某徵某福某極應某事焉拘滯穿鑿如劉向
 之說則非矣是故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
 庻民究其實不外乎敬用五事之至也此固攸叙彛
 倫之要天人之大範也初一曰五行而八者之用皆
[010-63a]
 用此耳五行寧無敬乎哉
  學于古訓
 學訓不明則邪說興詖行作而國家之政治日益頺
 壊學之所係亦甚鉅矣嘗讀學記曰博習親師曰離
 經辨志曰敬業樂羣是窮經博古得非自昔學術所
 重耶何近之談學者謂心性外一切詞章記誦皆聖
 學之榛蕪不知人心自有仲尼六經皆我註脚茍醉
 心糟粕惡足以語身心性命之淵微哉此言學而不
[010-63b]
 究夫學之所自始故多言得以惑之耳書始唐虞而
 學之一言則始諸說命謂學于古訓乃有獲凡後之
 言學者悉本諸此且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曰監于
 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莫非學古意也孔門以學立教
 論語二十篇雖各因人而施然學詩學禮學易學文
 孰非好古敏求之源流哉以孔門稽諸說命似亦後
 先一揆矣雖然說之言盖有為而發也須合三篇以
 㑹通之庻乎得其學之全焉何也恭黙思道非高宗
[010-64a]
 之學乎舊學于甘盤非即黙思之謂乎說盖懼其專
 於思而廢夫學一於黙而畧乎事也啓心沃心闡徳
 輔徳高宗之望傅說者真不啻大旱之望霖雨而傅
 說弼直高宗惟在事事有備無患如甲胄起戎干戈
 省躬啟寵納侮爵徳任賢諄諄于政事間欲以暝眩
 之藥瘳厥疾焉故終始典學遜志時敏必如此而後
 道積厥躬徳修罔覺也不然則時惟建事而事不師
 古㡬何而不師心以自用哉然知行合一學之則也
[010-64b]
 說又專于力行之艱何也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
 羣臣固已信王實有此知矣盖道咸得諸恭黙之思
 則不患其聰明之不啟識見之不徹也故曰知之非
 艱行之惟艱孰非豫防其偏而望其知行思學之合
 一乎信乎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而恭黙以思道
 者不得不學古以稽其實必先明諸心以知所往然
 後力行以求其至而明哲實作則者不得不慎行以
 履其祥此所謂古人之全學也否則一于博古者不
[010-65a]
 免渉于支離一于恭黙者不免流為虚寂故曰說之
 言盖有為而發也
  祖甲帝乙
 經以載道史以記事前人有定論矣然道外無事事
 外無道經史可以事與道分言之哉春秋魯史也其
 事齊桓晉文其文則史一經聖人筆削遂成性命之
 書此其事之所在即道之所在可傳可信為萬世紀
 事之宗也尚論三代以前經有殘缺考諸史史有誣
[010-65b]
 雜折諸經可也兹于祖甲帝乙深病史之不可憑矣
 幸而有經存焉盖書乃聖經所以道政事者也無逸
 篇周公陳以訓導成王而歴舉商王之無逸者有曰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
 之依能保惠于庻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
 十有三年及讀少微通鑑曰祖甲嗣立為人淫亂殷
 衰在位凡三十有三年而崩將以為兩人也則名同
 享國厯數同及考邵子經世書凡世次厯年亦無不
[010-66a]
 同者將以為一人也何以一治一亂一賢一不道其
 相懸一至此耶且無逸之書周公舉以告其君孔子
 取以筆諸經可信可傳無踰此者史遷尚以祖甲為
 淫亂而妄加詆毀向非無逸之篇則祖甲之誣將終
 于莫之白而至有疑祖甲為太甲者是史以記事其
 于事之是非真偽且不可憑則又何有于道哉又嘗
 誦易于泰之五爻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歸妹五爻
 亦曰帝乙歸妹吉易三百八十四爻實舉其人者甚
[010-66b]
 鮮而于帝乙則兩及之雖歸妹之禮或始于帝乙而
 元吉之占各因其卦爻然茍非賢君周公於易爻何
 為屢以名號稱也按書之多士篇曰自成湯至于帝
 乙罔不明徳恤祀左傳晉趙鞅救鄭筮遇泰之需曰
 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春秋去古未逺且其言即為
 泰九五而發亦有可據何京房傳乃有湯歸妹之辭
 荀爽對策張說作銘皆因之程傳則以史謂湯為天
 乙厥後有帝祖乙皆賢王也後又有帝乙未知孰是
[010-67a]
 夫書稱帝乙有明徳及考史鑑所載則云帝乙商道
 益衰將信載道之經乎抑信記事之史乎信經則書
 與易合信史誠不免程傳之疑矣夫易書所稱帝乙
 祖甲皆周公所表章也二王必為商之賢王無疑况
 商王多以十干為名取乙之名者五曰天曰祖曰小
 曰武曰帝其世次各異何為不直信易卦爻所稱本
 帝乙也而反以天乙祖乙之相混以甲名者五曰太
 曰小曰沃曰陽曰祖亦世以名殊何為不直信書無
[010-67b]
 逸所稱本祖甲也而反以太甲之相淆雖然經史中
 或帝乙原無可考疑為天乙可也而載諸多士者至
 明顯矣傳易者不之信而祗信緯書與京氏之說或
 祖甲原無可考疑為太甲可也而載諸無逸者至明
 悉矣傳書者不之信而祗信帝紀與孔氏之說焉則
 是經且因傳而淆之矣又何怪史遷詆誣祖甲帝乙
 而後世莫之辯哉噫傳稱夏后孔甲擾于有帝且有
 盤盂之戒而史遷亦謂其淫亂不道今雖欲辯之其
[010-68a]
 如文獻不足徵何
  康誥
 嘗讀大學首條三語已足以括其要矣然四引康誥
 以證之曰克明徳曰作新民曰如保赤子曰惟命不
 于常固足以盡大學之義而康誥一篇謂不盡于四
 語中乎可見古人善言書亦可見後人讀書不能窮
 其奥而揭其要也然考康誥所由作在書序則曰成
 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
[010-68b]
 材書傳則曰武王封康叔于衛乃作康誥酒誥梓材
 以命之若果以為成王時作也然篇中所稱如朕其
 弟顯考文王乃寡兄朂遹乃文考既曰考曰兄曰弟
 其必非成王詞也明矣或謂誥作于周公而稱弟者
 周公弟之也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而可為周公
 之稱乎此必武王命康叔之詞而序之誤也無疑矣
 或又為武王時康叔尚幼故未就封然篇中有曰朕
 心朕徳惟乃知曾謂知武王之心徳者尚可以幼言
[010-69a]
 之乎但其文拳拳于明徳慎罰中有助王宅天命矧
 曰其尚顯聞于天無作殄等語不類封國之誥也嘗
 按春秋傳定公四年祝佗曰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周
 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命伯禽封于少皥之墟分康叔
 命以康誥封以殷墟又曰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宼
 即此以意度之或者即康叔為司㓂而命之以是誥
 與以命司㓂之誥為封國之誥或者因康叔之國在
 殷地而後人誤傳之與但斯言也亦因康叔為司寇
[010-69b]
 之言而言之耳雖左氏去周盛時未甚逺其言或亦
 有據而未敢必也噫若果信以為司冦之誥匪特與
 明徳慎罰之文不相悖而封國在司冦之後則書傳
 與祝佗之言皆可意㑹矣特外此别無可考則亦安
 敢信以為然哉
  洛誥君陳畢命
 粤稽古帝王其徳澤入人之深淪肌浹髓固結而不
 可解此豈刑驅勢廹威力刼制之哉抑豈沾沾之惠
[010-70a]
 煦煦之恩能使人皆帖然服之易世而不變哉嘗于
 書而深有感夫殷周之際焉自讀泰誓牧誓武成諸
 篇見武王一戎衣有天下凡殷之子孫臣庻靡不臣
 服于周矣武王定鼎于洛志在都洛故并殷民遷之
 宜其感化之易易也迨成王命召公相宅于洛作召
 誥惟諴于小民顧畏民碞真知本哉周公往營洛邑
 使來告卜作洛誥乃命周公留洛固以東都重地不
 得不頼公之鎮定之亦以殷人不靖非周公不足以
[010-70b]
 輯寧而化誨之也然于多士多方則又誥戒之不已
 曰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
 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
 命爾乃廸屢不静是殷人之不心服者何若此其難
 變哉繼命君陳懋昭周公之訓且曰爾無忿疾于頑
 可見殷頑尚未之改也至康王命畢公保釐東郊毖
 殷頑民猶以餘風未殄將由惡終為言必既歴三紀
 然後世變風移是其壮者老矣老者死矣故其民之
[010-71a]
 頑者始咸若於周王之訓也夫民一也在周為頑在
 殷不謂之忠乎蓋由湯至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
 下歸殷乆矣乆則難變也况賢聖繼世迭興雖鳥獸
 昆蟲草木莫不浸潤於膏澤中矣斯民醉飽先王之
 徳豈遽忍于畔商哉特苦受毒逋不得不望周以解
 其倒懸耳及暴虐既除謳吟思商又何日忘之哉固
 非區區勢力所能脅又豈旦夕惠澤所能轉移而心
 服之哉殷先哲王其徳澤入人深也如此然周於頑民
[010-71b]
 宜乎以刑威驅廹之無難矣乃由商舊政且表厥宅
 里樹之風聲舒徐以待其自新自化故曰惟周公克慎
 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三后協心同底于
 道俾太和在成周宇宙間豈一朝一夕之故哉是故觀
 于商而知民之沒世不忘以王澤之入人深也觀于
 周而知民之必世後仁以王澤之感人漸也惟其漸
 也此其所以深也志王道者盍于洛誥君陳畢命而
 玩味之始知後世君天下者逈與三代别矣
[010-72a]
 
 
 
 
 
 
 
 
[010-72b]
  穆王三書
 穆王周賢君也後儒信雜說而不信聖經乃誣之以
 耄荒何哉昔孔子定書自周成康之後獨存穆王作
 君牙伯冏吕刑三書用人訓刑俱不墜文武成康之
 風烈謂之為賢君也諒非溢辭矣及觀韓退之作徐
 偃王遺碑乃曰偃王凡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
 義時周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龍騎之西遊宴
 王母于瑤池歌謡忘歸四方諸侯之争辯者無所質
[010-73a]
 正咸賔祭于徐執三帛二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二十
 六國穆王方且復命造父御長驅而歸伐徐偃王北
 走嗚呼如退之之說則夫子所存三書皆可廢矣孰
 知是說也倡之者列子和之者左氏信雜說而不信
 聖經退之不得逭其責也夫乘八駿而宴王母列子
 之說也謂西極之化人請穆王同遊王執化人之袂
 騰上乎中天既而王悅不恤國事肆意逺遊乃至巨
 蒐氏之國又升崑崙之墟以至于瑶池此但列子假
[010-73b]
 託謬妄之言以彰其神仙之術與黄帝不親政事夢
 想華胥之事同莊列寓言大段譎怪多類此厥後左
 傳不察乃因其說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皆將
 有車轍馬跡焉妄者又作穆天子傳以廣其孟浪之
 說此退之所為據也夫以列子謂穆王好神仙不恤
 國事為可信則黄帝不親政事亦可信耶以穆王宴
 瑤池為可信則黄帝至華胥國亦可信耶且列子謂
 西極化人既以變物之形又且移人之慮又為王問
[010-74a]
 所從來左右曰王黙存耳化人亦曰吾與王神遊也
 形豈動哉夫既謂之黙存謂之神遊而遂謂其乗八
 駿宴王母不親政事信以為實雖荘列寓言之意亦
 弗之察矣但韓子亦因文見道者至謂偃王能行仁
 義穆王伐之不益謬哉夫有周王在上偃王乃敢斷
 諸侯之辯争受列國之玉帛恐知仁義者不為也况
 信怪誕之說而違夫子定書之㫖因徐偃之偽而使
 穆王受耄荒之誣是可以弗之辯哉其命君牙為大
[010-74b]
 司徒則自謂守文武成康遺緒其心憂危若蹈虎尾
 渉春氷必頼股肱心膂為之翼也其命冏伯為太僕正
 則自謂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至有僕諛厥
 后自聖之言非惟見其所任尹牙伯冏為得人而惕
 躬畏咎亦甚切矣其命吕侯以刑也則歴告以謹刑
 罰恤非辜年雖老耄而一念哀矜欽恤之誠見于言
 表反謂其意不在天下何耶向使穆王三書所言皆
 無實所任之人皆不當在夫子必不取之以垂訓也
[010-75a]
 夫子存其書則君牙伯冏吕侯必非妄人穆王必非
 不恤國事之主也明矣當是時君臣若此謂徐偃僭
 王已謬况又受諸侯之贄乎何後儒因伯冏為太僕
 正則曰穆王好馬故也因吕刑王享國百年耄荒則
 曰老而怠荒故好遊也所以書傳謂穆王廵狩無度
 財匱民勞至于末年為一切權宜之術以斂民財夫
 子録以示戒是惑之愈甚而愈失其真矣盍即書之
 本文而玩其㫖乎書曰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
[010-75b]
 誥四方盖荒度之義與禹貢荒度土工同言年雖老
 耄猶荒度作刑以誥四方正見其不敢怠也至謂宏
 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
 爾之中誦斯言也穆王之命誥與吾夫子垂訓之意
 昭然如日星也後人徒信雜說而不信聖經何哉
  秦誓
 昔者孔子刪書而終之以秦誓嘗竊怪焉或以為周
 衰而秦興孔子固已先見其微而于叙書特録之也
[010-76a]
 噫聖人之心至公無我豈逆料于數百年之後而以
 事功成敗論哉及觀秦誓一篇則見穆公悔過遷善
 懇至惻怛若禹湯罪已有汲汲乎其不暇者至其昧
 思一介之臣以斷斷無技休休有容為賢而以斯人
 為子孫黎民之利其媢嫉者反之此尤可為千古之
 龜鑑春秋戰國諸君慮未有及此者也然則如繆公
 者聖人惡得而不與而秦誓一篇聖人惡得而不録
 聖人取舍予奪垂鑑萬世豈茍私一繆公而已哉故
[010-76b]
 論五霸之功則大齊桓以其首能率衆尊周而攘夷
 也論五霸之徳則取繆公以其獨能自反悔過而遷
 善也知夫此則堯夫特稱秦繆為霸者之最盖論徳
 而不論功其家法有自來矣夫繆公誤用杞子之謀
 而違蹇叔以至有殽之敗因其三帥喪師辱國夫人
 而悔之矣惟其悔之而不責於孟明視西乞術白乙
 丙之流而深引咎自責增修其徳政三敗率用孟明
 而霸西戎此其難者故傳曰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
[010-77a]
 周也與人之一也孟明之為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
 也由是觀之秦誓之詞夫豈茍為美而已耶予又觀
 繆公事其有出于桓文之上者三晉夷吾之入晉秦
 納之矣夷吾背河外列城與賂而不與秦而繆公不
 遽怒也丕豹奔秦勸之伐晉則不許及晉饑乞糴則
 又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且曰吾怨其君而矜其
 民若此者可謂庻㡬于王者之量彼齊桓一怒蔡姬
 而遂興伐楚之師晉文之侵曹圍惡其出亡而無禮
[010-77b]
 何偏也百里奚亡國之俘也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
 登之上大夫之佐終其身倚任而不疑若蹇叔若由
 余若公孫子桑皆列國之儁也並相與周旋共國政
 焉若此者可謂庻㡬於王者之明彼晉有子犯從亡
 於外者十九年矣而其入國也猶投璧于河以為誓
 齊桓知任一管仲而終不免溺于䜿刁易牙開方之
 徒何明之足稱也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
 舉過數大夫諌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
[010-78a]
 自懼也若此者可謂庻㡬于王者之言彼齊魯之同
 盟舊矣而桓之入也首加師于魯衛晉之宗也衛侯
 一貳于楚晉文執之且使加酖焉其視繆公哀滅江
 之心不可同年而語明矣由是觀之繆公惟其能悔
 過遷善是以平生舉動亦多光明謂其為霸者之最
 良不誣也秦自繆公而後代有英君以至于始皇卒
 倂天下或謂繆公有遺澤于子孫也亦宜然其後世
 所由之道强猛恒有餘而仁恕多不足甚則變壊先
[010-78b]
 王之法流毒四海為生民之一厄使孔子見之必所
 深痛安得以與穆公者而與之余故曰孔子之録秦
 誓也賢穆公以示訓也不計秦之後有始皇者也堯
 夫進穆公也嘉其徳之近于王也慨天下之純乎霸
 而入于夷者也
[010-79a]
 
 
 
 
 
 
 
 
[010-79b]
 武王始入殷訪于箕子受洪範踐阼三日召士大夫
 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得可以為子孫者乎諸
 大夫對曰未得聞也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黄帝顓頊
 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
 欲聞之則齊矣齊三日王端冕出師尚父亦端冕奉
 書入負屛而立王下堂北面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
 不北面至西行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
 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慾者從慾勝
[010-80a]
 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
 萬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於席四端於机於鑑於
 盥盤于楹于杖于帶於履屨於豆觴於户牖於劒弓
 矛皆為銘儆焉
 上古初無文字庖羲畫卦及先後天圖河洛圖書即
 文字也故後世雖有文字之傳而圖象不廢武王受
 洪範于箕子乃有九疇圖受丹書于太公世止傳其
 文耳圖則未之覩也近王欲立氏攜丹書圖示予謂
[010-80b]
 關中舊傳此圖象一展閱之令人悚然懼欣然喜盖
 不待誦其全文觸目儆𠂻受益非淺淺矣夫圓天象
 也方地象也黑白晦明之象也人心體虚靈洞鑑圓
 融靡不統括故圓象天苞隨感裁決行止疾徐時措
 合冝故方象地矩與易繫圓神方知其理一也然此
 心在中敬則昭明澄徹怠則晦蒙窒塞故曰敬勝怠
 者吉怠勝敬者滅事物應感義則正明斷制欲則叢
 棘桎梏故曰義勝慾者從慾勝義者凶是方圓即中
[010-81a]
 外體用寂感之分黑白即善惡邪正禍福之辨所謂
 蔵之約行之得可以為子孫恒者何簡明親切一至
 此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作徳心逸日休
 作偽心勞日拙先後一揆有自來矣但此心發與未
 發分象方圓豈判然不相合哉亦惟觀象天地斯得
 之矣彼天之圓包乎地外地之方奠於天中天體太
 虚而天之氣則充貫乎地凡萬類絪緼發生于地者
 皆天之氣也乾統天坤順承天乾坤一一即心之象
[010-81b]
 也此心渾淪太極莫知端倪應㡬變化各止其所未
 應事非先既應事非後寂然不動非局于内感而遂
 通非滯于外顯仁蔵用常明常覺要在得心忘象聖
 訓躍然常在心目間矣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
 義立而徳不孤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内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内也觀其㑹通列聖豈欺我哉
 
 圖書編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