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64 黃氏日抄-宋-黃震 (WYG)


[097-1a]
欽定四庫全書
 黄氏日抄卷九十七    宋 黄震 撰
 墓誌銘
   廣德縣尉趙君墓碣
君諱逺字任道曽祖諱賡祖諱大年不仕父諱居義以
長子今主管鴻禧觀逢龍貴贈朝請大夫君亦以鴻禧
恩為廣德尉景定三年四月二十有七日卒于定海縣
並先塋之廬鴻禧命以其仲兄次子榘為之後明年十
[097-1b]
月七日榘奉君葬慈溪石臺鄉之嚴㠗既葬碣墓千里
請銘於某曰吾父幼嘗刲股活其母長魁國子監以雜
犯黜遂棄科舉學鴻禧任之官强而受受逾年即棄官
歸平生不娶不畜奴婢閉户日夜讀書自娛飢則手炊
既飯輒復讀以終其身然時推伏臘餘濟貧者凡皆公
至行而世或以介僻疑余曰嘻果介僻耶乃銘曰
 移孝於忠身可殺也曽謂親危愛膚髮也君生而能
 性天𤼵也試不偶期已仕不可則止全其無愧者歸
[097-2a]
 之曰予兄既有子百行胥此焉達也嗚呼正可為世
 之鶻梯滑稽靦顔白華者怛也
   提幹文林趙君墓誌銘
淳祐九年秋余始寓居行都北關監稅田君穆騷人也
與鄰壁一夕招余文字飲坐客有年少俊發能粹然以
謙自持者余察而異之問之宗英也其字叔茂至是以
明經連三領薦書田君屬杯賀之爾時余亦應試方見
黜於有司叔茂不余鄙與余語歡若有雅故亟取所試
[097-2b]
文字示余相與立燭疾讀見其理鑿鑿而文皎皎為之
斂衽降歎遂定交明年叔茂登進士乙科調温州樂清
尉再調平江府録事參軍余皆預賀客祖送之列已而
余亦得官東歸而叔茂監穿山鹽場與余再㑹於鄞未
幾辟淮浙發運司從事復與余同仕於吳日益相好越
五年余官中朝而叔茂自徽州録參終更舉其改官者
已四人得幹辦淮東提舉茶鹽司公事訪余話舊余方
幸其將通籍駸駸顯仕益濟民矣迺俄以疾卒于家其
[097-3a]
孤囑其父之執轉求余銘余曰嘻尚忍銘吾叔茂也耶
為之求者曰不然叔茂不幸仕不顯非子知之素其疇
為銘耶余曰不然叔茂雖仕不顯其所存者有足顯於
世者豈余之所能銘耶辭再三不獲迺為次其事而叙
之叔茂諱崇禪熙陵九世孫曽祖不赧蘄州防禦使祖
善恬武節大夫江南東路馬步軍副總管父汝㨂儒林
郎監行在左藏中門叔茂平居疎快坦直及臨政縝宻
而振奮所至有能稱其在樂清手捕劇冦全大辭不受
[097-3b]
賞曰吾職耳殺人榮身忍乎修邑西塘六十里民至今
賴之其在穿山民不擾而課溢額其在發運幕於勢利
無一毫染其在徽日夜疏理獄無留訟民自以為不寃
郡事多倚决焉其才有過人者矣而皆本於至孝初叔
茂幼孤母劉督教之感勵刻苦稍長求太學名士之精
於治書者師事治徧既第母謂汝父嘗尉樂清亦尉樂
清穿山多海風母不樂之即請檄奉以歸前後為獄官
必務隂德曰體吾母之心厯官九考而産業之廢幾半
[097-4a]
則其廉又可知矣嗚呼孝且廉若此而又才足以行其
志使叔茂壽其有益於世當何如而天迺奪之遽耶蓋
君得年纔四十八其生以嘉定辛巳十一月辛丑其卒
以咸淳戊辰四月戊申其藏於安吉州武康縣金龍山
祖塋之旁葬以卒之年八月丙午娶劉氏男四人必德必
熺必鼐必昌女三人必昇次必鼎許嫁沃㑹龍必艮尚
幼先是君命諸子試宗庠君卒三日而旗鈴至必熺占
前名銘曰
[097-4b]
 神明之胄兮積慶之長再世儒科兮曷猶未昌庭柯
 雖改兮蘭則芳往者不可問兮來者未可量
   致政修職孫君墓誌銘
山川扶輿清淑之氣未有不發舒於人物之英然非發
舒之難成全之難也否者天非人不成况地靈乎四明
山夕陽在餘姚縣西南六十里崖斷瀑飛山翠欲滴欝
欝乎望而知其為人物淵藪矣及迹其衣冠鼎盛乃纔
四十年豈非有係其人者而然哉初山之間有孫氏自
[097-5a]
唐長官以來世居之然惟讀書養性家傳樸厚未嘗與
世相聞積而至我朝乾淳間乃生魁特是為學諭諱某
始刻意科舉期大户門聞慈溪方先生達材之賢而禮
致之妻之女授之屋率其族使皆執經就弟子列學諭
三子因益秀拔修職君其第三子雖以後其叔父而剛
采有立性行尤絶類學諭又能繼成其志方伯仲氏以
其師之說講授於家君則綱紀其旁凡子弟之就學及
學成而䇿勲若既仕而待選皆有助及伯仲氏既亡則
[097-5b]
又創爐溪文社躬自督課之如頃者太常卿子秀與武
學博士炳炎大農承嘉皆君之子孫行遂彬彬輩出而
方先生之子山京實君之甥亦巍踐世科擢進士第一
人其餘族黨姻聨接踵上第幾不容傴指文聲官業往
往與山川相發揮果地靈耶抑亦成而全之者人耶余
自端平甲午讀書餘姚已徧與孫氏交嘉熙丁酉冬君
又禮致余西塾尚及識學諭公年已九十龎眉碧瞳猶
拳拳其族之人讀書亦親見君方上承下接其間時惟
[097-6a]
太常公方登科餘皆方讀書晝夜聲相聞余謂此如巨
木春回芽莢濈濈華實而蕃大也將孰禦已皆果然因
每黙念其淵源之所自未嘗不三歎三詠於君也俄一
日以訃聞余既悲之其孤復走介乞銘於余余又重悲
之曰其何忍銘君然知君深不得辭也君諱一元字季
良曽祖諱某祖諱某父諱某即學諭所命為之後者君
年甫十有五即執其喪哀毁如親生經紀墳域老於世
事者不能及事母以孝聞母惟二女鍾愛之貲産歸之
[097-6b]
者什六七君一一體承無違及卧疾侍養衣不解帶送
死禮彌厚買田五十畝以給其塋始祖塋嘗為寺僧犯
其禁獨君討治不遺力後有欲治墳其旁者君又起力
爭之有司幾行之過賴其人素賢聞即自悔而全䕶之
君亦怡然相與使數百年松楸四顧皆雨露春由君一
念之孝之推也君方壯時負笈京庠每試輒中的兩上
橋門皆成鷁退即曰大丈夫豈必仕而後為政也哉歸
而撫其族凡姪若姪女孤者嫁娶之出而視其鄉凡嵗
[097-7a]
祲有告乏者賑給之益修學諭公所結義役銖積其餘
將别置班并代下户凡大小保長之役而鄉或有犯義
敗俗者輒切責而禁止之由是宗族鄉黨無不憚其嚴
而感其惠嗚呼向使君得設施當世所謂使平得宰天
下亦如宰此社肉者不其然耶然君蕭然超特士也曽
不以窮達二其心築堂曰齊壽闢室其西曰怡偲書院
日與親朋觴詠其間詩思清婉非屑屑晚唐體而自與
四靈合才之得於天者如此臨終之日尚手題桃符詩
[097-7b]
入寢室即奄然不疾而化嗚呼使君非素有得於此者
又疇克爾耶君生於淳熙己酉六月二十六日卒於咸
淳戊辰正月一日享壽八十以男子辰入學恩授迪功
郎該今上登極恩循修職郎初娶趙氏藤州推官某
之女繼亦趙氏壽已八十二四男皆其所出長曰子雲
先君二十年卒次子瀾嘗繼朱氏既而閱南軒徐氏一
樂堂記感父母俱存復本姓之為樂也歸侍如初惟嵗
時别室祀朱氏次子辰太學習是齋進士次子瑾鄉貢
[097-8a]
進士以繼叔父某之後孫男八人卋國子監進士次淼
磊鑫燊壘次文翁添老出繼孫女二人曽孫男二人孫
女一人皆尚幼諸孤以臘月二十一日丁酉葬君四明
鄉金鵝山之陽銘曰
 赤水之陽兮丹山之旁烟翠之居一簇兮宦轍之交
 四方不有魁特兮孰開厥祥君實世其德兮澤流愈
 滂種而不自穫兮所存者長恩洽于家兮惠積于鄉
 施無不報兮子孫其昌増髙而益深兮尚世世其毋
[097-8b]
 忘
   東埜翁迪功王君墓誌銘
寶祐三年八月十六日越長潭王氏東埜翁卒翁之嗣
太學生仲淵既奉之葬謂未足妥吾親也未銘越十五
年咸淳己巳嵗六月壬午得地㑹稽縣太平鄉小江東
山之原而遷之山水秀拔與謝太傅故隐相望曰是足
妥吾親矣始乞銘於大參楊公棟楊公謂余而姻也銘
有嫌為狀其行使他求銘辛未嵗二月仲淵屬其子鄉
[097-9a]
貢進士元春以其狀求於越之員外丞黄震震驚曰楊
公天下士不銘而求銘宵人乎辭再三不獲則一惟楊
公之狀述焉翁諱惟寅字賔叔其先晉丞相導也導二
十世曰超孫為梁武毅將軍超孫二世曰元凱為隋剡
縣户曹户曹葬剡武毅夫人杜氏葬長潭長潭舊屬剡
王氏遂為長潭著姓曽祖迪功郎諱迥以翁之季父今觀
文殿大學士修齋先生登政府恩贈太保祖承奉郎諱
思文以翁之季父吏部侍郎所該恩贈通奉大夫父諱
[097-9b]
夢庚道誼自娛不求仕西山先生真公嘗為誌其墓母
張氏以寳慶東朝恩需封孺人翁生十五嵗而孤慨念
其父平生所交皆乾淳大老日以其舊得於耳聞者踐
諸身與師友講求必於道德性命發為文章得古法度
者特其緒餘故能事母孝律己正推之親族閭里盡誠
應事動必中理親族閭里皆憚其嚴而服其誼晚嵗卜
山水勝處蒔花種竹延師教子時與親朋觴詠其間自
號東埜翁得年六十有二以仲淵入大學恩補迪功郎
[097-10a]
娶周氏封孺人翁方宗族鼎盛蟬聨赫奕時獨蕭然有
出塵思庶幾晉王謝風流而又適以晉丞相孫得地東
山與謝太傅故隠相望是豈容不銘銘曰
 元氣渾淪賦予萬物得其全者扶疎勃欝豈惟大本
 聳梁棟姿必有枝分助之清竒昔晉王謝流風蕃衍
 王導相國凝之幽逺謝有太傅亦生庭蘭一氣之全
 流暢其間王氏再興長潭之上功名大節天下之望
 有退而藏東埜之翁蕭然逺韻亦亢厥宗其宗孔華
[097-10b]
 其人孔好何斯山川乃稱宅兆小江之濵東山之原
 太傅故隠相望萬年
   臨川章府君墓誌銘
咸淳七年余叨守撫州適嵗大祲首舉饒止翁平糶齊
民子孫鼎貴之事以勸有粟者鄉長老或言豈惟止翁
如朝奉章公庚寅嵗祲積雪中掃雪熾火以延糴者民
歡如雷今其子教授君躡髙科亦駸駸乎貴顯矣獨不
足為勸乎余問教授君為誰正余同年進士為余勸分
[097-11a]
於鄉鄉民所賴以全活者也已心悅之欲紀其事未暇
爾明年春教授君之官訪余言别忽出顯文閣學士趙
公汝暨所為朝奉公壙記屬余為墓銘余謂墓銘本非
余敢僣若舉積德之報以勸則正長民者責此不容不
書也因取趙公所記閱之朝奉公性至孝嘗刲股以愈
母疾嘗卜居得地改以葬其父曰寧吾無家母寧吾父
無吉兆鄉鄰有訟者以理諭之即止有遇祟躓於路者
提耳呼之即甦是孝弟之行不惟人所敬亦鬼神所敬
[097-11b]
豈不尤足以勸亦不容不書也公逺祖名瞻初與晏元
獻公之祖皆今之瑞州髙安人善地理之學同遊臨川
各尋葬地晏之祖葬沙河公之逺祖葬横嶺故老相傳
謂於葬法晏之後當顯章之後當蕃已皆果然地理之
學雖非余所能知如天之報施善人則昭昭可攷元獻
晏公勳在社稷子孫至今猶未艾公之家傳且十世而
德益修子孫今方興是又足為世德之勸皆不容不書
也公之曽祖從吉従吉生成績成績生賢賢生公諱文
[097-12a]
煥字明叔娶饒氏子二長名節早世次又新即余同年
今從政郎教授建昌軍孫曰亷孫公之卒葬歳月已見
壙記者不再書銘曰
 天之生人心均此仁視人之飢舉切吾身何斯不仁
 秦越相視擴而充之蓋由親始温温章公孝于而親
 閭里化之至通明神遇飢發廩克廣厥施自仁而推
 蓋其餘事仁者必興天道則然有子髙科遂彰厥先
 惟公先世嫓美晏氏各求吉兆以開後嗣晏有元獻
[097-12b]
 又銘鼎彛公繼之興乃昉于兹有德則昌孰先孰後
 作此銘詩以勸永久沙河之晏横嶺之章於萬斯年
 永永相當
   史館校勘奉議毛君墓誌銘
文章意氣之士多疎於吏才吏才誠優矣又往往乏雅
韻余平生察所識能兼之者惟毛新甫新甫幼敏悟强
記甫十嵗科舉業操筆立就既長好班馬文陶韋詩文
思水湧山出變態天成四方名士過門即相與樽酒共
[097-13a]
論窮日夜不休或醉墨淋浪則文章愈得意平生以此
為最樂事俸入惟此之俱空不留一錢所謂文章意氣
之士非耶然其居官精宻所至有能名初尉西安有囚
歸自郡獄折脅死以誣里正初捕時毆折者新甫計其
距初捕已十六日實則出獄而監守者毆折之遂雪其
寃有爭折膊而易骨蒸驗者骨之大小長短同衆莫能
决新甫秤其所易骨較重一錢半乃取叢冢中折骨私
易之爾遂辨其誣嘗攝龍游有訴相窖者詞至再三不
[097-13b]
受貪守無得以為閭里災其後為浙西常平司従事其
長有欲獻羨餘四十萬者新甫力爭以置社倉惠民又
有賣錢氏獄者又力爭後使者至卒得直無錫縣有獻
缺役田入和靖書堂者又力爭役得不廢凡其切切救
民乃多類此余故敬且愛之自浙西同幕府咸淳丁夘
同入館明年同考禮部試且官廨與連甍居情日益親
方期其顯用於世有忌者俄去之余亦隨補外遥相念
也辛未春有詔新甫再入館余方喜其此行必顯用忌
[097-14a]
者又復沮其來人多為新甫扼腕新甫聞之泰然無幾
微見顔面未幾疾革卒于家越壬申冬其孤不逺二千
里乞余銘嗚呼其何忍銘然余知新甫深又何忍不銘
故為序次而系之銘新甫諱鼎新台州黄岩縣人曽祖
輔祖幾父居厚世以儒學聞於鄉新甫生於開禧乙丑
正月癸酉甲辰嵗入太學登丁未進士第厯西安尉興
國軍教授浙西提舉茶鹽司凖遣改常平司凖遣臨安
府學教授除史館檢閱主管華州西嶽廟除史館校勘
[097-14b]
咸淳辛未三月壬午卒年六十七娶鄭氏子男三人公
大公弼公溥皆力學能世其家女二人長適其甥袁自
成次適登仕郎陳續孫孫男三人汝礪冠生沂生有遺
文文說若干卷詩若干卷雜文若干卷藏于家某年某
月某日𦵏縣之方岩鄉南奥之和尚塘公平生文章意
氣如此吏事如此分教興國及教授臨安府務以義理
淑士習在史館筆削尤有法聲譽甚都不料其止此也
乃銘曰
[097-15a]
 騏驥一日千里兮不可使代耕雞之司晨旦旦兮不
 可以翺翔嗟公之氣軼俗兮落筆爛其成章乃悉心
 於民隠兮澤所至而下霶亦既駸駸而向用兮誰歟
 却之而退藏退藏兮積彌厚其在後之人兮未央
   新喻縣丞修職張公墓誌銘
余咸淳庚午秋護試紹興府初識考試官張君天瑞聞
迺翁縣丞公之賢欲見恨未能越三年君忽訪余撫州
則縣丞已下世乞余銘其墓余既悲之且以其逺來不
[097-15b]
得辭遂次其事為之銘縣丞諱某字某其先開封人唐
賢宰相諱文瓘之後有號張三公者又自歙之黄墩遷
饒州德興縣四傳至大理評事偕家始再興其長子汲
仕至殿中丞其第三子潛傳三世生燾仕至參知政事
諡忠定公今縣丞公則評事第二子日宣之六世孫其
曽祖名南夫其祖名珪其父名萬中萬中贅余氏縣丞
公生外家少長力學年二十一薦于鄉以屢舉恩寶祐
四年授迪功郎調縉雲縣尉清苦自勵一意為民長官
[097-16a]
凡民訟多倚之浹部使者亦剡薦諸朝民至繪像以祠
秩滿再調新喻縣丞未之官該今上登極恩轉修職郎
俄苦風痺咸淳七年某月某日卒于家年七十三公孝
友忠信且少負異才乃五上春官不一售非命耶然老
益堅三對大廷直言無忌雖再屈不少慴士果命所能
制耶然矯矯出仕勢如老驥方振鬛胡遽嬰疾僅再調
不果行士亦終如命何耶然公平生以振起家學自任
仕雖不顯而學益昌子孫衮衮方且代之興終亦非命
[097-16b]
所能制也公娶朱氏子四人長即天瑞某官次廷瑞次
鳳孫以後外氏次龍孫以後胡氏女一人嫁迪功郎衢
州西安縣尉趙必煛孫男四人史老禪孫闕/
      祖德某年某月某日葬公姜塢先塋之
旁有詩文數百篇藏于家銘曰
 水萬折勢必東時細流忽混同山蜿蜒起復歇脈隠
 隠為四列唐宰相偉張公迨我宋綿無窮嗟縣丞命
 雖嗇學益昌耿不息續既往開方來何可量於休哉
[097-17a]
   陸大博墓誌銘
國家設科發䇿正以伸天下敢言之氣一有拘忌有司
反先喑無聲嘻可歎已然於斯時也有能獨諤諤其間
豈不誠竒士哉紹興間秦檜之當國有司無敢言時事
高彦先獨昌言之寶祐間丁子萬當國有司又不敢問
天下事陸先生又獨昌言之皆所謂竒士也然秦丞相
當國久髙彦先被竒禍丁丞相不旋踵敗陸先生竟獲
免士固有幸不幸歟然髙彦先雖被禍後數十年朱文
[097-17b]
公出為請贈典於朝廟食巋然至今凜凜有生氣陸先
生雖免禍當時獨大參陳公韡目擊其事而薦奬之公
殁今將二十年未有繼之發明者果孰為幸不幸歟然
君子為世道慮寧願其為陸先生磯激方露已平流漫
無迹不願其為髙彦先孤標傑出於繁霜夜零之餘也
余故於陸先生之事重有感先生早入太學每試必第
一聲名卓立流輩天下爭誦其文如快覩翔鸞竒瑞余
尤所酷嗜之謂先生之文曠世不一見所謂讀其䇿知
[097-18a]
其必能措置天下大事者而恨未得望下風嵗在辛未
余守撫州正先生寓里喜而亟造其廬則先生久已困
目眚然聞其議論之宏偉駭其記誦之如流尚猶崢嶸
當世者莫及也信竒士矣撫州適嵗祲賑救之方多所
見教已而余叨除常平使者又除提點刑獄凡民情風
俗之要見教尤悉非疇昔究心當世之務者不及此也
益信其竒士矣未幾先生俄不疾而化余哭之哀及余
東歸其孤追及余江東道上乞余銘余不忍辭也行次
[097-18b]
黄竹叢旅舍即次其事而銘之先生諱鵬升其先山隂
人曽祖憲遷蕪湖祖宗周遷盱江父守謙贈宣教郎始
遷臨川先生遂為臨川人登淳祐七年進士第調全州
州學教授攝靜江府興安縣再調福建轉運司幹辦公
事除國子録遷太學博士以疾丐外添差通判潭州尋
丐祠凡四任主管仙都觀以終其在全州創立小學増
闢湖湘書院講切義理無虚日有講貫集至今行湖湘
間其在興安剔蠧弊推豪强寛租賦凡吏胥久例白納
[097-19a]
錢悉除之是行也雖勉為胡公穎數月留而田里至今
有遺愛其在福建諸郡累年之訟擬决一空其在朝六
館交賀得明師其奉祠而歸尚能訓其里以孝弟忠信
户外之屨常滿先生雖以疾不及盡用於世其隨寓而
行每如此使其獲盡用當何如哉先生性資坦夷而質
直行已有法度與朋友交盡信鄰里有急難力貧給助
不遺力自十二三入鄉校諸老先生已驚異其文少長
力學經史諸子以及天文地理度數律厯之學靡不精
[097-19b]
究平生著述甚富戊午校三山閧場者掠之無存今存
於家者惟大學中庸春秋講義先生生於開禧丁夘五
月甲午卒於咸淳癸酉正月癸未年六十七積階至朝奉
郎娶馮氏封安人生男三人長欽祖將奏補遺澤次揚
祖先卒次榮祖男孫二人芑孫菜孫是年十二月庚申
葬先生於臨川新豐鄉白楊寺之原嗚呼天生一代竒
士而乃止於此耶銘曰
 謂天無意兮賦才何優謂天有意兮曷命不侔英靈
[097-20a]
 雖返於山川兮精忠尚凜凜於斗牛㑹復鍾為人傑
 兮開世道之休
   趙奉議墓誌銘
天祐我宋皇族盛大滿天下其家於信之鉛山者自少
𫝊諱士初始少𫝊為太宗皇帝五世孫其先四世皆封
漢王少𫝊始以德齒俱尊首知西外宗正生子八人皆
擢進士第有諱不迹者尤知名仕至華文閣待制累贈
銀青光禄大夫光禄生朝請大夫諱善闕/知臨江軍贈
[097-20b]
奉直大夫奉直之子是為奉議諱汝瀁字文浩性坦夷
無城府篤學能詩文髭髯秀美與人交笑語出肺肝而
居官謹宻所至有能名初尉定海制置使顔公頤仲屬
開河渠六十里以避江濤之險民不擾而利無窮定海
舊多冦公設方略擣其穴捕獲甚衆且請止戮其為首
者制置使大喜上其功公以改合入官為奉新縣丞攝
其邑事賑荒多所全活民謂公生佛丞無㕔事已三十
年公捐俸一新之秩滿知南城縣㑹郡家督賦急公委
[097-21a]
曲與百姓約一以信應之民用以安盜發南豐郡以屬
公公盡釋其脅従人尤德之通判鎮江府在總領所治
下舊苦煎熬公至處之裕然遷通判建昌軍攝軍事值
水後盜起公鎮撫不遺力忌者反以為言公遂杜門不
復出仕自號假庵讀書養性終其身其習熟於世德者
為何如使公得盡其用其増光前文人當何如哉然時
行時止存其在我若益長蔚乎本支之相扶詎易量也
耶公少學於華容丞王子明子明既死公出仕若滿解
[097-21b]
而歸必酹其墓世多其厚德居鄉多義舉輕財樂施平
生處事一斷於理無遲疑二三以至疾革尚手揮白扇
精神灑然家事無大小區處悉定書之冊而卒時咸淳
九年五月七日也得年六十有七娶周氏從姑之女也
繼張氏忠定公孫繼朱氏晦庵先生孫俱贈孺人男三
人長崇荄修職郎瑞金縣丞次崇□漕貢進士以後其
弟汝&KR3112次崇樸女四人崇昭適其甥張庭蘭崇貴適三
請鄉貢進士上官萬里崇慶未行餘尚幼孫男三人必
[097-22a]
燐必□寅僧必□為堂姪全州通判崇柱之後是年某
月某日𦵏公西鄉招善都之長生坂公所預卜也銘曰
 才之優足以行德之優退而藏存者長家其昌支之
 茂本之强
   艾隠先生林君墓誌銘
寶祐乙夘嵗余應鄉書聞有髙才卓識持衡風簾間者
是為林君桂發而未果識也余既竊第歸君來從事府
幙一見如平生歡而末由欵誨益也後四三年再㑹君
[097-22b]
吳門與語夜參半君衮衮談古今析義理如傾河漢不
可休知其學必有自來而未能悉也自是每見閩之士
必問君家世皆言君艾隠先生之子艾隠古學古心超
然不與世接君亦刻厲先志坐是偃蹇於世余於是益
敬之慕之又十年余歸自江西君適從事沿海制司之
幕因得請問艾隠先生詳委君乃愀然言曰宦遊日久
先君墓猶未銘正欲以屬之子余謝不能再三明日以
其狀來又辭至再三皆不獲乃敬為敘其事而次之先
[097-23a]
生諱守道字守一自孩提已嶷然不羣恥與羣兒弄十
嵗失怙恃卓有大志刻苦讀書蚤工詩賦年十五即嘆
曰破碎非吾學也改學經又歎曰破碎猶吾前日詩賦
也改従晦庵先生遊願聞大道之要裹糧束書至中途
聞晦庵計而返慨然閉户力學精思家踐如及考亭之
門焉夫世之士生而讀書即以科舉為的既得之矣即
復渾渾利禄場至老死不知省其或能付得失於分定
知義理為先務又必得大儒為依歸開其所従入之門
[097-23b]
而塞其所不必由之途然後知自拔於流俗如先生幼
孤自奮以詞賦破碎不為而改經學又以經義亦害道
不為而改求大儒為之師求之師不偶復歸而求之有
餘師譬之於水萬折必東不極不止非大丈夫而能爾
哉然則先生之視勢利為何如矣性剛直每面折人過
鄉閭多畏憚不敢為非蓋其修身踐言所以率先人者
深也能豪飲飲至數斗不亂吟筆天成輒出人意表嘗
獨行㝠思忽有所得大笑聲振山谷此皆竒氣之所發
[097-24a]
見而世莫測也然則使先生而獲遇於世又當何如矣
家貧僅終伏臘而賦佃租特寛不擇美惡燥濕輒槩入
鄉父老以此德之桂發捧鄉書至讙以為積德之報而
不知此於先生未足窺毫末也嗚呼士患為科舉累不
志於道耳而先生志於道矣士志於道患質弱不足於
用耳而先生有竒氣矣士有竒氣患脫畧細行與人或
少恩耳而先生於鄉曲細弱盡情矣然猶卒不一遇於
世此命也於君何有而以得於外者為輕重哉然亦安
[097-24b]
有積之厚者發不𢎞而必于其身也哉先生之先出比
干比干以諫死其子堅避難長林山因以林為氏武王
封堅清河林放從祀先聖封清河伯蓋襲堅之舊如雍
如楚如不狃皆以名節見春秋左氏傳故春秋時林氏
惟魯為盛其後林禄從晉元帝渡江遂為江南人禄十
一世孫孝寶守泉州又為閩人唐僖宗乾符二年有先
輩公自閩擢進士第與衙推公兄弟竝興子孫蕃衍故
自唐以來林氏又惟閩為盛至昭宗朝有光州之固始
[097-25a]
林氏隨王潮兄弟王閩者實在先輩公既顯之後人先
生别族爾先生之父諱晞顔祖諱順夫嘗以三舍法升
上庠曽祖諱團先生生於某年某月以端平元年十二
月晦日夙興盥頮不疾而逝年若干淳祐元年十一月
望葬茶溪之南娶陳氏方窆𦵏時陳氏猶在諸孤不忍
預死其親不併為陳氏祔穴陳氏卒又不忍穴先生墓
傍遂起義别葬子男三人宗旦如坦皆有文名桂發受
業晦庵之門人信齋楊公復以繼先志登丁未進士第
[097-25b]
今以沿海制司幹辦公事秩滿赴班孫男四人曰略曰
拓曰抃曰玉芝玉芝入太學桂發子也孫女萬全先生
多遺稾庚子闕/ 多不存存者若干卷藏於家晚猶嗜
易積十年闕/ 卦義濵死尚吟誦不輟易簀置易床頭
銘曰
 於戲此艾隠先生林公之阡艾隠貴不以爵壽不以
 年世有貴且壽於艾隠未必如艾隠之家之能世其
 賢然則方來者其可量耶於斯乎可以觀天
[097-26a]
   處士張君孺人林氏墓誌
士非少長卓立必既逹而後黽勉於善者雖賢不得稱
素行也士非父母俱賢必從師而後訓迪於善者雖美
質未必能少長卓立也嘉熙庚子夏余讀書邦庠同舍
張君澤民時年猶未弱冠每晚凉新浴衆方散步清談
澤民獨日誦古文不少休平居非公堂講肄足跡未嘗
出戸限余以是敬其少長能卓立知其必有自來者已
而澤民冠鄉書入太學擢進士第厯官所至稱才能人
[097-26b]
人誦其父母之賢能教子余雖獨知之早反以官牒差
池未果登堂以拜歲在戊辰始獲同官中都亟欲往拜
之則其父已下世其母亦已老且病余悲之未幾余補
員外丞以出澤民亦隨以母喪歸余又重悲之越六年
澤民俄以其父處士及其母孺人狀來屬余併為銘余
以疇昔所嚮往不得辭處士諱該字子博慶元府象山
縣人本姓盛氏張之出也以盛之治命後舅氏始姓張
父曰𨽻大父曰珍世有隠德孺人諱慈午姓林氏同里
[097-27a]
人世與張氏俱鄉稱善人者也處士貲産悉以遜諸兄
孺人替送唯謹處士母老奉菽水盡歡孺人順承唯謹
處士居鄉急義有患難必竭力扶援孺人叶助唯謹澤
民讀書處士課其程孺人躬緝績甲夜分燈澤民從師
處士竭其貲孺人早夜預備其女裝澤民薦于鄉處士
曰書不負人汝毋得負書澤民及第歸孺人曰恨汝父
不及見其母負父訓如其生及迎養孺人東嘉聞一施
董聲為愀然不樂及其子為百姓雪死寃於臬事司人
[097-27b]
或危之孺人乃大喜曰汝父亦慰九泉矣蓋其同心同
德有如此澤民在上庠援恩典乞雙封二親命將下處
士先沒孺人獨拜命處士以淳熙戊申八月十有一日
生淳祐辛亥十月二十有一日卒享年六十有四孺人
生於淳熙丙午之八月二十有八日卒於咸淳戊辰之
十有一月朔壽乃至八十有三心同德同而命不同澤
民與人言未嘗不墮淚然處士孺人之俱以賢稱者心
也德也命在天者豈所計耶澤民家伏臘初僅僅足自
[097-28a]
澤民䇿勲場屋遂貧自澤民登仕途益貧嘗調建康府
理曹貧不能將母不敢行京尹尚書潜公聞其賢而念
之禮致之幙下孺人竟卒于京又貧無以為喪凡棺椁
衣衾皆潜公賻給之潜公愛賢錫類之仁於是為不可
及而澤民夙受父母訓家庭之行益修取重當世其賢
又何如也處士生二男長栩孫早世次潤孫即澤民今
以法從諱賢交薦為紹興府諸暨縣女二人長適舒祥
卿次適徐祥發孫男五人女一人未行處士以寳祐甲
[097-28b]
寅十有一月甲申葬縣之政實鄉西岡孺人以咸淳己
巳十有一月庚申祔其兆甲戍十月始得礱石請銘銘

 父知教子矣母或掩其非母賢矣非父之甚盛德孰
 與開其基惟兹同德兮其合自天積慶于家兮洪河
 之源生不同封兮燎黄其駢生不同壽兮銘同萬年
   余夫人墓誌銘
慶元府舊有訥庵先生余君以經學教授閭里従之者
[097-29a]
數百人後多出爲名卿才士余生也晚猶幸得師其門
人宗學諭王公貫道因亦得竊聞先生緒論及識其子
余君子容與其外孫薛君漫翁時端平三年丙申嵗春
也去之三十有八年嵗在甲戌余以奉祠里居漫翁忽
衰絰踵門而告曰悲矣訥庵余先生之後盡矣吾舅子
容久已死今吾母又死吾母而不為之誌世無復有知
余氏者矣且吾母雖婦人其行有足稱者年二十五始
嫁嫁二年即寡家貧未有子勢不可一朝居吾母泣曰
[097-29b]
使我不此守薛氏之鬼餒矣立之子誓弗去未幾訥庵
門人有擢第歸求昏者母曰孀居命也否者吾夫不死
矣有勸者曰今嫁嫁官人非前比也母曰不得為官人
妻亦命也否者吾夫當擢第矣余聞漫翁言而悲之為
次其事而誌之余氏世為鄞縣人父端臣太學生訥庵
先生也夫薛與之故衡州使君某諸孫也子璡進義校
尉許浦都統司計議官即漫翁也夫人有明識幼能誦
論語孟子年十二能助其母理家政及力貧居寡奉祭
[097-30a]
祀睦姻族教子讀書井井就條有男子所不如其生以
紹興甲寅享年八十一以咸淳十年二月八日卒是年
十二月四日葬清道鄉潘㠗即其夫薛君墓側孫男三
人真老妙老觀老則為叔父後孫女二人皆未行初漫
翁困場屋游淮堧得勇爵歸夫人却不受拜曰我之所
以望汝者豈在此也漫翁自是益感厲思有以酬夫人
素志命猶未偶風木之悲已及漫翁為余言至此泣數
行下余聞其言益悲曰是豈容不銘也耶孀居者多矣
[097-30b]
夫人獨食貧誓死者五十有五年其節何如也不更二
夫者有矣夫人以其夫不得官不忍改適他人之有官
其識何如也母冀其子之貴宜矣夫人不悅其子以他
途進必欲其以儒學進其志又何如也是皆可銘也而
豈容不銘也耶銘曰
 少壯婺居操冰雪兮教子詩書志金鐡兮嗚呼兹其
 為名父之女歟庶幾乎烈兮
   孫承節墓誌銘
[097-31a]
杜牧自撰墓誌既沒未有改為之者也程太中自譔墓
誌歿而填實卒葬嵗月者治命也余鄉有承節郎監鎮
江府丹徒鎮孫君亦自譔墓誌而歿其所親孫君某致
其子鳴道之言乃屬余更為之余再三謝不可方君曰
杜牧程太中文行昭當時其所自述乃皆平平此人之
所共信則因而用之可也今承節君坎埳平生而髙自
稱譽儻亦因而不改將誰其信之也余曰固也然自所
誌不用而改屬之他人承節有靈其謂何且余與孫君
[097-31b]
無一日雅故而輒更其所自誌果足以契其㝠㝠之心
否也辭又再三不獲則亦惟取其所自誌者而列之君
之自誌曰宋有不羈之士曰孫福翁其字叔和世為慶
元府慈溪縣黄鄮人年十餘嵗通九流應科舉不偶退
而編三皇五帝而下迄于五代名曰野史纂無極太極
以來至于時政名曰墨兵録天地事物之變及乎品彚
流形名曰繁露凡百二十卷他作亦百二十卷壯而抱
劍游四方上督視史公籌邊十䇿調以歸州巴東尉笑
[097-32a]
而去之歸而讀佛氏所謂大藏經又悉加之纂注夢游
香醉山因自號香醉山人大悟生死法常謂人曰甚或
大素氏之不仁也勞我以生生不足恃逸我以死死其
止止生本無生安得有死年既七十乃雕辭斧語立石
隧前慨然長喟曰地與天相軋火與風相射四海九州
太虚中一微塵耳安知其朽不朽哉凡皆孫君自誌之
畧如此越兩年乃卒實咸淳八年除夕年七十二咸淳
十年除日葬黄鄮之盛山父名微云熙豐間參政名固
[097-32b]
之後孫君謂其精於易預知孫君生為異人者也子男
五人某女三人壻謝庭華李季和幼未行余觀孫君所
自誌殆挾竒氣負大志流落困踣逃於佛而終焉者也
故其語往往多驚人謂三皇五帝為野史謂無極太極
為墨兵幼能博極羣書壯欲手縛强敵老謂四海九州
雖一塵不如豈惟驚人且驚鬼神也自號不羈是真不
羈者耶雖然終非凡子也銘曰
 氣浩然兮如虹志矯然兮如龍命之不偶飜然兮談
[097-33a]
 空
   朱縣尉墓誌銘
咸淳十年六月六日崇德縣尉朱君卒明年夏其孤屬
余銘其墓余惟君家世世讀書號更樓朱家其先宗玉
名戴氏禮吉先明易皆教授鄉里君之仲父監渠先生
和叔始以詞賦教授君髫齓從之游年十二通科舉業
十七八馳聲鄉校二十三捧鄉書二十六再捧鄉書自
是無試不魁獨不利春官年五十七始以屢舉恩得官
[097-33b]
越一年再薦于漕明年又不利春官越三年将之官俄
以疾卒于家薦紳先生皆痛惜之君宏正灑落浩然不
以世慮介其意人有用其文䇿勲者厚謝之毫髮無取
年饑糴踴即下其價以廣施惠顧其器識自有足致逺
大者至若詞華俊發行輩辟易無敢與並駕每一涉筆
科屋兄弟師友姓名赫奕翩翩滿榜帖如大將出建旗
鼓諸軍所向攻城略地無不立雋功其鋒又何可當也
而乃止於斯非命耶世之僥倖致富貴者幾人掇拾人
[097-34a]
緒餘僥倖髙科者又幾人而君獨反制於命何耶然鄉
評物論藹乎惟君是歸於彼瑣瑣穢若弃唾彼雖幸而
得之内心終慚沮不自寧或終其身沒聲利如君厚其
積不計其報花竹滿前觴詠自適名教内樂地陶陶然
廣大巨量又豈命之可制也耶君諱慮字山甫居慶元
府慈溪之更樓曽祖祐免解進士祖汝明迪功郎汀州
司户參軍父輝迪功郎致仕方氏其妣也娶亦方氏繼
胡氏子男四人岳翁泗翁聖翁梓翁皆能力學世其家
[097-34b]
聖翁以後君之同祖弟祕祕嘗為餘杭縣學學官女三
人長適進士顧國寳次適修職郎新紹興府餘姚縣尉
范金次許嫁修職郎新婺州金華縣丞汪衍道孫男二
人景鳯景驥君生於嘉定五年七月六日得年六十有
三德祐元年七月四日葬縣之德門鄉小桐㠗石湫之
源初君之同祖弟祕與君同年薦於鄉同年推恩同年
卒同年同日𦵏葬亦同其地銘曰
 彼駑駘飽芻粟嗟其意氣何齷齪此天馬識者希然
[097-35a]
 其抱負何太竒有美人兮瑞世生不遇兮翩其逝同
 其樂者誰歟塤鳴篪應死生與俱
 
 
 
 
 
 
[097-35b]
 
 
 
 
 
 
 
 黄氏日抄卷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