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99 春秋平議-清-兪汝言 (WYG)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平義卷十一     秀水俞汝言撰
  定公名宋襄公子昭公母弟夫人定姒在/位一十五年諡法安民大慮曰定
元年春王三月
 當以春王三月為句正二月無事可言也昭公既薨
 定公未立魯國五月無君無政固不以不書正月見
 也孔/義春王三月也事在三月故以三月書隠莊元年
 皆事在三月然則何以有正月隠莊于正月即位史
[011-1b]
 嘗書之矣春秋削而不書不書而存正月所以見不
 書故若定公則六月即位正月本無事何書之有簡/端
 録/
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大夫專執/于是始
 執宋仲幾于京師無天子也無天子而後敢執人于
 京師簡端/錄
夏六月癸亥公之䘮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
 六月而䘮至又六日而公即位戊辰以前無故公亦
[011-2a]
 無新公也公衍公為不立矣公子宋猶遷次焉季孫
 之心攷校日月而可知野/編
秋七月癸巳塟我君昭公八月/而塟
 公薨半年餘始歸歸又踰月而塟塟于墓道南孔子
 之為司寇始溝而合諸墓
九月大雩
立煬宫
 煬宫煬公之宫也于是二十世矣立煬宫非禮也季
[011-2b]
 孫則為之野/編煬公者伯禽之子考公之弟魯之以弟
 繼兄者始此此季氏又欲掩其廢嫡立弟之罪孔義/本馬
 森辨/疑
冬十月隕霜殺菽
 未可以殺而殺舉重可殺而不殺舉輕其曰菽舉重
 也穀/梁
二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灾
[011-3a]
 爾雅觀謂之闕何以謂之闕也兩表雙植中不為門
 闕如也野/編
秋楚人伐吳
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子家駒以設兩觀為僣天子矣灾而不知戒又新作
 之孔/義
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晉至河乃復
二月辛卯邾子穿卒二月公穀作三月莊/公卒子隠公益立
[011-3b]
夏四月
秋塟邾莊公六月/而塟
冬仲孫何忌及邾子盟于拔公作/枝
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惠公卒子/懐公柳立
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
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
于召陵侵楚晉楚兵/交止此
 平丘以後無伯會此劉子之會也劉子定天王而楚
[011-4a]
 納子朝于是合十八國之師與齊桓公為前後兩召
 陵曰侵師已入楚境矣明年王人殺子朝于楚竟成
 其志何意五伯之後又有劉子野/編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五月公及諸侯盟于皋鼬公作浩/油鄭地
 晉不能復為主矣公及諸侯盟爾野/編昭公庸懦權出
 季氏未嘗得一㑹諸侯今皋鼬之盟定公得與聖人
 特書公及諸侯幸魯侯之復得及盟也木/訥
[011-4b]
 戴溪曰自鄢陵之後晉楚不復有大戰一旦有召陵之役
 六七十年無此舉也天子之老元戎啟行中國諸侯大抵
 皆在未有若此其盛者僅侵楚而退自相盟于皋鼬當是
 時楚有可亾之勢失此機㑹使吳人乗其後而收入郢之
 功傾天下之勢折而入于吳中國之伯于是絶矣
 木訥曰齊威以八國伐楚而楚来盟晉文以四國戰楚而
 楚大敗今三倍于威五倍于文纔一侵而退定公葢制于
 六卿而不能進也
[011-5a]
杞伯成卒于會成公/作戍
六月塟陳惠公
許遷于容城
 許凡四遷矣畏鄭逼也孔/義四遷皆出楚命葉在方城
 之北楚欲以為方城外蔽命之遷夷又欲成章華之
 臺命遷白羽又遷容城許經四遷不復能國鄭乗之
 遂滅許滅許者鄭致許亡者未必非楚也張/漙
秋七月公至自會
[011-5b]
 不致伐楚公以皋鼬為重也孔/義
劉卷卒劉/蚠
 王卿士不卒有闗于天下之故則卒之陳/氏於襄王之
 難有王子虎焉於敬王之難有劉子焉孔/義
塟杞悼公
楚人圍蔡
 報沈之役也然栢舉兵端起此野/編
晉士鞅衞孔圉帥師伐鮮虞圉公/作圍
[011-6a]
 東南有事未可北伐葢深避楚不能急蔡遂以伯授
 吳矣野/編
塟劉文公
 寰内諸侯書卒者有之矣書塟書諡書公一經特筆
 也野/編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栢舉楚師
敗績楚囊瓦出奔鄭栢舉鄭地舉公作/莒吴始書子書戰
 栢舉之役吳之力也而蔡侯以之是亦蔡之力也竟
[011-6b]
 收入郢之捷以伸召陵之志夫昭侯者世子有之子
 也于父為孝子于諸夏為功臣春秋書歸粟于蔡天
 下義是舉也野/編
 戰書人敗書師奔書名與城濮戰書人敗書師殺其
 大夫書名同子玉子常之罪固同而楚之輕于任人
 敗師亡衆前後一轍矣孔/義
庚辰吳入郢公穀/作楚
 稱吳狄之也君舎于君室大夫舎于大夫之室狄道
[011-7a]
 也孔/義楚陵犯中國三百年中國不能制假手于吳國
 幾亡然去楚而吳繼之此聖人之所傷也戴/溪
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公作/五月
夏歸粟于蔡
於越入吳
 吳入郢於越入吳吳猶越也並狄之而栢舉之功乃
 屬之王邦之蔡野/編先是昭三十二年吳嘗伐越以賈
 怨故今吳入楚而越亦乗虛入吳木/訥杜氏謂於發語
[011-7b]
 也曰不然也昭五年越人與楚子伐吳八年楚放公
 子招于越三十二年吳伐越何以不從發語書於越
 而獨于此及定十四年於越敗吳若十三年於越入
 吳而書於越乎且經書者或謂之荆或謂之楚何獨
 於越而顯之或/問
六月丙申季孫意如卒平/子
秋七月壬子叔孫不敢卒婼之子/成子
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
[011-8a]
 報觀虎之役也三年鮮虞獲晉觀虎孔/義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速/公
 作遫斯執/元公成立
 因楚敗也哀元年許復見葢楚復封之也孔/義
二月公侵鄭公至自侵鄭
 晉令也自宣十八年公伐杞魯無君將者八十年至
 是侵鄭侵齊圍成皆書公則三桓既衰也然非公室
 能張實以陪臣執國托公行師耳孔/義魯君之無兵三
[011-8b]
 家之專也魯君之再有兵陪臣又強而三家不得專
 也魯之變愈降哉木/訥
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桓子獻鄭俘陽虎強使懿子報夫人之幣變文書介
 副欲以起問者見事情也孔/義
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晉于是失宋野/編范獻子以宋主于趙氏又有賄焉譛
 晉侯而執之此晉三卿内叛之始宋叛伯之始孔/義
[011-9a]
冬城中城
 備齊也中城在海州木/訥
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
 昭三十年鄆潰二於齊矣至是欲復取之齊魯交兵
 始此孔/義何忌不言何闕文也野/編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齊侯鄭伯盟于鹹衛地諸侯/始復特盟
[011-9b]
 離盟復見自兹以往盟會紛然一如隠桓之舊矣野/編
 陳氏後傳特相盟自齊桓以來未之有也於是再見
 諸侯無主盟矣是故石門志諸侯之合也于鹹志諸
 侯之散也
齊人執衛行人北宫結以侵衛
齊侯衛侯盟于沙公作沙澤/晉地即瑣
 此齊景争伯也野/編齊衛合黨之始至哀元年而伐晉
 矣孔/義
[011-10a]
大雩
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齊叛晉與鄭盟故為鄭伐我且報二卿之圍鄆孔/義
 自襄二十五年崔杼伐我之後四十餘年兵不至魯
 至是再見則以晉伯之不復振也國夏兩伐晉救無
 功于是而及齊平矣李氏/會通
九月大雩
冬十月
[011-10b]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公至自侵齊
二月公侵齊三月公至自侵齊
 逾月之間再出侵齊公之進退聽之三家而不得自
 專矣孔/義
曹伯露卒靖公卒/子陽立
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公會晉師于瓦公至自瓦衛/地
 晉人來援不見齊師而去不成為救以會書矣此見
[011-11a]
 晉之不足賴也野/編
秋七月戊辰陳侯柳卒懐公卒子/閔公越立
晉士鞅帥師侵鄭遂侵衞士公/作趙
 侵鄭為有鹹之盟也侵衞為有沙澤之盟也野/編
塟曹靖公
九月塟陳懐公三月/而塟
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衞
 晉故也
[011-11b]
冬衞侯鄭伯盟于曲濮衛/地
 葢相將去晉也晉于是失鄭衛野/編
從祀先公
 今之從祀昔之逆祀也故鬼之寃待虎發之而蒲圃
 事起矣野/編魯祀之不順多矣僖公以兄故特躋于閔
 上昭公以奔故不祔于先君今始復其正也孔/義按昭
 公之說本于馮山胡趙二氏皆從之 孟子載陽虎
 為仁為富之言是不以人廢其言也孔子書從祀先
[011-12a]
 公是不以人廢其事也通/說
盗竊寶玉大弓
 先王分器而盜得竊諸公宫無政也故失地則諱失
 寶玉大弓則書失之書得之書重其事也孔/義
 簡端録虎叛不書奔不書從祀先公竊寶玉大弓得
 寶玉大弓則書此所謂定哀之間多㣲詞也叛易知
 也奔易知也祀乎器乎其于國也大矣而人或以為
 小也不書其可乎且書叛書奔跡也而未若二者之
[011-12b]
 書之得其情與勢也
 汪氏曰南蒯以費叛陽虎以鄆讙龜陰叛侯犯以郈
 叛皆不書書竊寶玉大弓何也費也鄆讙龜陰也郈
 也是皆三桓之私邑非公邑也故以之叛不書寶玉
 大弓魯之分器其不得以私邑比明矣而可以不書
 乎
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鄭伯蠆卒蠆公作囆獻公/卒子聲公勝立
[011-13a]
得寶玉大弓
 陽虎既竊魯何以復得之殆虎遺于道路以為緩追
 之計也書曰得幸之也邵/寳
六月塟鄭獻公三月/而塟
秋齊侯衞侯次于五氏晉/地
 兩侯五氏之次將以何待猶未敢頌言伐晉也野/編
 伐晉也書次者何未遂伐也三次而伐其欲逞也久
 矣于鹹鄭叛也于沙衛叛也及齊平魯亦叛晉諸侯
[011-13b]
 無盟主有盟主非美事也無盟主非細事也孔/義
秦伯卒哀公卒子/惠公立
冬塟秦哀公
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
夏公會齊侯于夾谷公至自夾谷夾公穀/作頰
晉趙鞅帥師圍衛
 晉自召陵以來凡兵書侵以義不足服人也此曰圍
 以力不足服人也孔/義
[011-14a]
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穀田上/有之字
 前此嘗歸我濟西田矣後此嘗歸讙及闡矣皆不云
 來來者齊志也誠于歸矣邵/寶
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秋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公作/費
 郈叔孫邑也而仲孫與焉是以二卿敵一郈也師又
 再舉是以兼時收一郈也武叔于是不武矣論語公
 山以費叛佛肸以中牟叛春秋傳南蒯以費叛虎以
[011-14b]
 陽闗叛侯犯以郈叛春秋不書五叛此有深意郈若
 不叛何由墮乎史稱董安于之忠然趙氏安晉室危
 矣故春秋異于史也野/編
宋樂大心出奔曹
宋公子地出奔陳地公/作池
 大心與地辰佗彄雖非宋之賢臣然以國卿之重介
 弟之親而一朝以嬖佞逐之宋之非國可知補程/傳
冬齊侯衞侯鄭游速會于安甫安公作/鞌齊地
[011-15a]
 參盟復見葢于鹹于沙合而為安甫之會矣野/編
叔孫州仇如齊
 謝歸田又致郈也孔/義
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暨字下公/穀有宋字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陳入
于蕭以叛
夏四月
秋宋樂大心自曹入于蕭
[011-15b]
 辰佗彄地大心之為宋患也寵向魋故也孔/義樂氏石
 氏公弟公子同姓之卿也辰有故而去者也以國人
 出甚矣又可相將俱入乎書曰宋公之弟辰戚之也
 而情則愈踈春秋以辰首惡仲佗石彄次之公子地
 又次之大心自有本末併不言叛也野/編
冬及鄭平叔還如鄭涖盟涖公/作莅
 去年平齊今年平鄭逝不事晉矣野/編書鄭輸平以志
 諸侯之合書鄭平以志諸侯之散此春秋之始終也
[011-16a]
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襄公卒/子比立
夏塟薛襄公
叔孫州仇帥師墮郈
衞公孟彄帥師伐曹
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
 曷為帥師墮郈墮費孔子言于季孫曰家不藏甲邑
 無百雉之城先是南蒯以費侯犯以郈為有甲與城
 也則趣墮之矣子之功猶未竟乎曰己竟矣夫魯之
[011-16b]
 有費郈猶晉之有晉陽朝歌也晉分為六而魯之不
 至析為三者賴有此墮也野/編
秋大雩
冬十月癸亥公會齊侯盟于黄齊公穀作/晉齊地
十有一月丙寅日有食之推厯當為十/月丙寅朔
公至自黄
十有二月公圍成公至自圍成
 三家城其邑以自利也而家臣據邑以叛則非其利
[011-17a]
 也南蒯侯犯不狃薦為叔季之害叔季亦欲墮之矣
 故聞聖人之言輙墮焉聖人固無聲色也若公斂處
 父在成方有功于孟氏且曰成墮齊人必至于北門
 其意則私其言可聽孟氏之不肯墮宜矣雖然聖人
 果得志于墮成何有惜乎明年女樂入而夫子行矣
 孔/義墮郈墮費可能也圍成不肯墮不竟其事是難能
 也夫墮成三子者之意也不墮何害正好與晁錯七
 國事對看野/編
[011-17b]
十有三年春齊侯衞侯次于垂葭衛地公作瑕/穀無衛侯
 與五氏同野/編
夏築蛇淵囿
 讙田歸而築囿于其地孔/義
大蒐于比蒲
衞公孟彄帥師伐曹
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
冬晉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荀寅下公有及字寅/林父後荀吳之子吉
[011-18a]
 射隨會後范/獻子之子
晉趙鞅歸于晉
 鞅殺邯鄲午范氏中行氏伐趙氏而鞅奔晉陽拒范
 中行也而直書曰叛人臣專土是無君也韓魏黨于
 趙氏者也故請于公逐二氏二氏奔朝歌亦曰叛者
 興兵首禍是無君也鞅歸于晉韓魏為請故也三家
 分晉本于是矣孔/義
薛弑其君比比弑恵/公夷立
[011-18b]
 稱國以弑當國大臣之罪也胡/傳
十有四年春衞公叔戍來奔
衞趙陽出奔宋衛公穀/作晉
 公叔戌何以奔戍將去夫人之黨夫人愬之趙陽戍
 黨也野/編
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牂
二月公作三月公/孫作子牂作牄
 頓欲事晉背楚而絶陳好也書滅頓誅楚而罪陳也
[011-19a]
 孔/義
夏衞北宫結來奔
 結戍黨也書三大夫奔以著衞亂之所從始孔/義
五月於越敗吳于檇李吳子光卒檇公作醉句踐元年/闔閭卒子夫差立
 傷而卒也以違檇李得不書滅野/編
公會齊侯衞侯于牽公至自㑹牽公作堅又作掔衛地/即脾上梁間齊魯為㑹
 止/此
 左氏謂晉圍朝歌牽洮二會皆救范中行氏也孔/義
[011-19b]
秋齊侯宋公會于洮
 宋未絶晉至是始從齊也孔/義
天王使石尚來歸脤周魯之交止此/書天王止此
 晉伯衰矣重反在列國故石尚來也野/編
衞世子蒯瞶出奔宋
 世子蒯瞶何以奔坐欲殺少君也問殺少君事為有
 為無曰無之于奔宋則可知己以事攷之夫楚者許
 之宇下也許止不奔楚奔晉懼楚之得其情也此為
[011-20a]
 弑父也宋南子之家也投之不懼此為不殺母也野/編
 張洽取臨江常山二劉氏之說謂瞶必無殺母之事
 左氏所記乃南子之䜛言非當時之實録也不然宋
 南子家何以反奔宋乎孔/義
衞公孟彄出奔鄭
 坐世子黨也然則公叔戌趙陽北宫結亦世子黨也
 野/編
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
[011-20b]
大蒐于比蒲邾子來會公
 往嵗大蒐皆三家為之邾子來會公是比蒲有公也
 野/編
城莒父及霄
 城二邑懼晉也孔/義無冬闕文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來朝
鼷䑕食郊牛牛死改卜牛
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
[011-21a]
 去年滅頓今年滅胡以報召陵也孔/義
夏五月辛亥郊
壬申公薨于髙寢
 非正也野/編
 黄震曰定公當昭公失國之後親征伐親會盟用孔
 子以相夾谷用子路以墮三都三桓為之稍戢其十
 二公之自立者與
鄭罕達帥師伐宋罕公/作軒
[011-21b]
 宋大國至于景公而鄭能困之則桓魋之為也許/氏
齊侯衞侯次于渠蒢渠公/作蘧
 與垂葭同野/編
邾子來奔䘮
 奔䘮非禮以行于天子者行之同列補程/傳昭公之世
 為魯所虐定公為拔之盟終其世不犯邾邾人德之
 故來會來朝又來奔䘮禮雖過而情則真也日/抄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姒公/作弋
[011-22a]
 不稱夫人哀未君也公/羊不稱夫人不赴且不祔也左/傳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九月滕子來會塟
 會猶愈于奔也野/編
丁巳塟我君定公雨不克塟戊午日下昃乃克塟昃榖/作稷
辛巳塟定姒
 辛巳在十月三日杜/註書曰定姒則知其為定公之元
 配矣子巳嗣位而母不成䘮不書夫人與小君葢紀
[011-22b]
 當時之實事也屠明靖/集傳
冬城漆
 邾庶其邑城漆謀伐邾也定公薨而三桓復啟釁矣
 孔/義
 
 
 
 春秋平義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