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T@YUAN)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下


念覺枝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念
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
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
說。與念覺支亦與喜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
相應者。所以者何。以其多故除之。及念覺
支喜覺支俱聚中念覺支喜覺支自體。諸餘
心數。盡與二相應。彼是何耶。謂八大地。十善
大地。有覺觀地。則有覺觀。及心不與念覺支
喜覺支相應者。不與喜覺支相應念覺支。彼
是何耶。謂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
念覺支體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
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亦不與喜
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諸地中無喜故。諸餘
心心數法者。此中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
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
第四句。如念覺支。喜覺支念覺支正見正覺
亦如是。諸法與念覺支相應。亦與正念相應
耶。答曰。如是。設與正念相應。亦與念覺支相
應耶。答曰。如是。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定捨
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亦如是。諸法擇法
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正
見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頗法與擇法覺
支相應。非正見耶。答曰有。正見所不攝擇
[049-0367c]
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盡智無生智相
應法。諸法精進覺支相應。亦與正方便相應
耶。答曰。如是。若與正方便相應。亦與精進覺
支相應耶。


答曰。如是。諸法與定覺支相應。亦與正定相
應耶。答曰。如是。若與正定相應。亦與定覺支
相應耶。答曰。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
猗覺支相應耶。答曰。或與喜覺支相應。不與
猗覺支相應。乃至應作四句。喜在一切無漏
心中。不在。一切地中。猗在一切無漏心中。亦
在一切地中。與喜覺支相應。非猗覺支相應
者。猗覺支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猗
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猗覺支相應。所
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
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相應者。是喜覺支猗
覺支俱聚中喜覺支體。與猗覺支相應。所以
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
覺支不相應。猗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
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相
應法。與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所以者何。彼
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相應。亦與猗覺支相
應者。除猗覺支及與猗覺支相應者。所以者
何。以多故除之。與喜覺支猗覺支俱聚中者。
除自體。諸餘心心數法。俱與二相應。彼是何
耶。謂九大地。九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
覺觀。及心非喜覺支。亦非猗覺支相應者。喜
覺支不相應猗覺支。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
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體。不與
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亦
[049-0368a]
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
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心心數法者。此中
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
法。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諸法。不與
喜覺支相應。亦不與猗覺支相應。如喜覺支
猗覺支。喜覺支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
亦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
耶。喜在一切無漏心中。不在一切地。正見在
一切地不在一切無漏心中。是故得作大四句。
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者。正見與喜覺支相
應。喜覺支俱聚中正見體。與喜覺支相應。不
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
自體。如先說。除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
法。彼是何耶。初禪第二禪中。盡智無生智。俱
聚中喜覺支相應法。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
何。是他聚故。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者。喜覺
支與正見相應。正見俱聚中喜覺支體。與正
見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
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覺支不相
應。正見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中間
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相應法。不與喜
覺支相應。彼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亦與正
見相應者。除正見與喜覺支相應。餘喜覺
支與正見相應。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謂
八大地。十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覺
觀。及心不與喜覺支。亦不與正見相應者。
正見不與喜覺支相應。彼是何耶。未至禪禪
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體。不與喜
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不與
[049-0368b]
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
體。如先說。喜覺支不與正見相應。彼是何
耶。初禪第二禪盡智無生智俱聚中喜覺支體。
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集故不與
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
自體。如先說。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未至禪
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盡智無生智。
俱聚中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
喜覺支。正見喜覺支正覺正覺於正見。說亦
如是。


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問何故作此
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
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
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以前論
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慧
不盡是見性。如譬喻者說。彼是何耶。謂次五
識生者。能起身口業者死時心。問曰。彼何
故說次五識生者非見性耶。如五識不能分
別彼次生。意識亦不能分別。何故能起身口
業者非見性耶。答曰。見行於內。彼行於外。何
故死時心非見耶。答曰。見有勢力。彼慧微
劣。問曰。彼作是說。云何通佛經如是說。人
欲死時。善心心數法。與正見俱。答曰。彼作是
說。佛說死時前相續心非死時心。為止如是
說者意亦明一切意識相應有漏善慧盡是見
性故。而作此論。


云何世俗正見。答曰。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彼
是何耶。謂不淨覺相應者。安那般那念念處
[049-0368c]
與煗頂忍世第一法相應者。與禪無量解脫
勝處一切處相應者。世俗正見。多於四大海
水。此中略說麁者。云何世俗正智。答曰。意
識相應有漏善慧。彼是何耶。答曰不淨覺相
應。乃至世俗正智。多於四大海水。及五識相
應善慧。彼是何耶。善眼識相應。乃至善身
識相應者。善眼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
見父母佛辟支佛聲聞及諸尊重處。生善眼
識善耳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聞佛語
及父母諸尊重處語。生善耳識。餘善三識。非
常人能起。唯除觀摶食修行者。能起三善識。
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若是世俗正見。亦
是世俗正智耶。答曰。若是世俗正見。亦是世
俗正智。頗是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耶。答曰
有。五識相應善慧是也。世俗正見攝世俗正
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曰。世俗正智
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
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見。亦成就世俗正智耶。答曰。
如是。若成就世俗正智。亦成就世俗正見耶。
答曰。如是。誰成就世俗正見世俗正智耶。答
曰。不斷善根者。總而言之。是不斷善根者。然
有多少。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見智者。但成就
色界者。或有但成就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
色界者。或成就色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
無色界見智者。以是事故。總而言之。是不斷
善根者。然有多少。


若斷世俗正見。亦斷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
若斷世俗正智。亦斷世俗正見耶。答曰。如
[049-0369a]
是。誰斷世俗正見正智耶。答曰。阿羅漢。總
而言之。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若離無所
有處欲。斷八地正見正智。乃至離欲界欲。未
離初禪欲。斷一地正見正智。是故總而言之。
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


問曰。何故名世俗耶。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
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若以毀壞言世
俗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若以是貪立
足處言世俗者。亦恚癡立足處。答曰。應作是
說。以毀壞言世俗。問曰。若然者。無漏道亦毀
壞。應是世俗。答曰。若毀壞增長於有無漏道
雖毀壞不增長。於有令有損減。復次毀壞能
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無漏道雖毀壞能
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復次若毀壞是苦
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無漏道雖毀壞是滅
苦集道迹滅生老病死道迹。復次若毀壞是
身見。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
毒雜過雜滓墮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聖道
與此相違。不名世俗。復次有說者。是貪立足
處言世俗。問曰。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答
曰。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問曰。
若世俗是毀壞耶。答曰。或是世俗非毀壞。乃
至廣作四句。是世俗非毀壞者。過去未來二
漏。是毀壞非世俗者。現在道諦。是毀壞亦是
世俗者。現在二漏。非毀壞亦非世俗者。過
去未來道諦。一切無為法。經說長老式蜜提
往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
耶。佛告式蜜提。以毀壞故言世俗。復問。何等
是毀壞。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毀壞。乃至意
[049-0369b]
入是毀壞。問曰。世尊。何故說入是世俗耶。答
曰。為受化者故。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
悟解故。佛說入是世俗。問曰。毀壞有何差別
耶。答曰。毀者是剎那頃無常。壞是身壞時無
常。復次毀是細無常。壞是麁無常。復次毀是
內法無常。壞是外法無常。復次毀是眾生數
法。壞是非眾生數。


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問曰。何故作此
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
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
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以前論是此
論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復次欲
說近對治法故。先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
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對治。謂無漏見智。故作
此論。云何無漏見。答曰。盡智無生智所不攝
餘無漏慧。彼是何耶。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
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曰。除見道中諸忍。
餘無漏慧。彼是何耶。學無學八智是也。


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諸無漏見。是無漏
智耶。答曰。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乃至廣作
四句。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見道中諸忍是
也。所以者何。彼有見相無有智相。是無漏
智非無漏見者。盡智無生智是也。所以者何。
彼是智相無有見相。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
者。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餘無漏慧是
也。彼是何耶。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所以者
何。彼是見相亦是智相。非無漏見非無漏智
者。除上爾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
之。於未立名未稱未說者。作第四句。彼是
[049-0369c]
何耶。行陰作此四句。一切無漏慧。作三句。有
見相智相者。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
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攝立
如是。若成就無漏見。亦成就無漏智耶。答曰。
若成就無漏智。亦成就無漏見。頗成就無漏
見。非無漏智耶。答曰。有住苦法忍時。


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問曰。何故不說斷耶。
答曰。若說於文不煩。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
不捨一剎那。而作文分別。若所說於文煩者。
如四大海水。文義盡略說之。復次以垢故斷。
無漏法無垢故不斷。問曰。若無漏法不斷者。
佛經云何通。如說。比丘汝若解栰喻法者。
法尚應斷。何況非法。答曰。斷二種。一除愛
斷。二捨斷。此中說捨斷。無漏法雖除愛
斷。而有捨斷。以捨斷故。而作是說。諸比丘。
捨聖道盡漏。以念恩故。復數數起聖道現在
前。而受種種身苦。謂頭痛等苦。是故佛作是
說。比丘當知。聖道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應捨
此道入於涅槃。如人依栰渡河。以念恩故。
猶頂戴肩負。他人語言。汝男子栰所應作皆
已作之。汝今當捨隨意而去。彼亦如是。


云何是法云何非法也。答曰。內道言說是
法。外道言說是非法。內道法隨順空。隨順無
我。隨順涅槃。法尚應捨。何況外道言說。令有
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復次善受持名
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
名句味身者尚捨。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
者。尊者瞿沙說曰。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不
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長生死故應捨。何況
[049-0370a]
非法。尊者波奢說曰。正觀是法。不正觀是
非法。正觀法尚應捨。何況不正觀法耶。復次
慚愧是法。無慚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
不善根是非法。四念處是法。四顛倒是非法。
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念是法。六愛身是
非法。七覺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
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
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如是等
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阿毘曇毘婆沙論》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
章義。此中應廣說優婆提舍。問曰。彼尊者
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論。答曰。彼尊者
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
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即論二智。謂他
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論二智故。餘處亦因二
智而作論。如根揵度中論法智比智。餘處亦
因二智而作論。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餘
處意欲論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論。如根犍度
論苦集滅道智。如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
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餘處意欲論八
智。即因八智而作論。如使揵度定揵度智
揵度所說。餘處意欲論十智。即因十智而
作論。如說。眼根以幾智知。猶如善巧陶師。先
調柔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欲意。作種種器。彼
尊者亦爾。以聞思慧。觀察法相。斷緣中愚故。
隨其欲意造論。亦不違法相。復次此二智。以
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惠亦是通體是四枝
五支禪果故。復次此二智體。是智性見性。復
[049-0370b]
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他心智緣現在世。念
前世智緣過去世。若作是說。念前世智是有
漏無漏者。應作是說。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
故。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
得不失。是修者。體是修。果修果者。是四支
五支禪果。從修生者。修習故。得不失者。得不
捨。問曰。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但說今得耶。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
得此智。名得通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說之。
非已得當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覺
所觀所行。所覺者是欲界初禪。所觀者。是中
間禪。所行者。是上三禪。復有說者。所覺是
欲界初禪。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禪。所行
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禪。問曰。他人心覺觀緣
色時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緣色耶。答曰。外國
法師經文作如是說。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
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是名他心智。問曰。罽
賓沙門。何故不作如是說耶。答曰。亦應作如
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覺所
觀所行者。說其體。不說所緣處心心數法。如
實知之。心者是心數。法者是數法。如實知之
者。是說知境界。應說一。知他心智。謂知他心
智通。應說二。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繫不繫。
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四禪果。應說
六。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應說八。謂四
禪有漏無漏。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
說十二。謂四禪中各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
十八。謂有漏有九種無漏有九種。應說二十四。
[049-0370c]
謂初禪有漏有三無漏有三。乃至第四禪亦爾。
應說三十六。謂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有
九種。應說七十二。初禪有漏有九種。無漏有
九種。乃至第四禪亦爾。若以在身。若在剎那。
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此中總說一種他心
智而作論。


問曰。他心智體是何耶。答曰。體是慧已說
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問曰。亦知數法。何
故但名知他心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
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數法。亦知數
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見於王。不求見眷
屬。若見王時。亦見眷屬。彼亦如是。復次諸法
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
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
緣。或以行以緣。以自體者。如五陰四諦等智
是也。餘解廣說如上。


界者。有漏是色界繫。無漏是不繫。問曰。何故
無色界無他心智耶。答曰。非其因故。乃至
廣說。復次他心智因色故生。無色界無色。地
者。是四根本禪地。不在諸邊無色地。問曰。諸
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答曰。此是通若有
三昧。能生通果。則有此智。諸邊中無此定故。
問曰。中間禪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答曰。或
有說者。以初禪地者知。復有說者。以二禪地
者知。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地者知。所以
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
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緣者。
初禪地者。緣欲界初禪二禪地者。緣欲界
[049-0371a]
乃至第二禪第三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三
禪第四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四禪。他心智
不知無色界。問曰。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禪他心智。不知
第二禪心。乃至第三禪他心智。不知第四禪
心。問曰。生欲色界。起無色定現在前。他心智
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答曰。不知。所以者
何。如果時不知。因時亦爾。念處者是三念處。
除身念處。智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
智。三昧者無漏者與道無願相應。有漏者不
與相應。根者總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世
者在三世。緣三世者。過去者緣過去。現在
者緣現在。未來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
來。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
三種。三界繫及不繫者。有漏是色界繫。無
漏是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緣欲色界及
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種。緣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盡緣三種。見道斷修道
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是不斷。
緣見道修道不斷者。盡緣三種。緣名緣義者
是緣義。緣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緣他身。是
方便得。離欲得者。是方便亦是離欲。初禪者
離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禪離三禪欲得。方便
者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辟支
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問
曰。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設經說。初行
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
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亦
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
[049-0371b]
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作
是思惟。今此眾生。為何所觀何所分別。作
是思惟時。如實知之。此眾生如是思惟如是
分別。是名他心智。滿足集法經亦說。他心智
方便云何。答曰。觀五取陰。是苦空無常無我。
作如是觀無漏智。問曰。如他心智緣四諦智。
何故但說緣苦智者耶。答曰。應說盡緣。而不
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此說初起入法方
便。若說緣苦智。當知亦說緣餘智。問曰。前方
便此後方便。有何差別耶。答曰。前所說方便。
至有漏無漏。此所說方便。一向是無漏。復次
後方便。勝妙明淨勝前方便。問曰。若眼不
見色。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能知。以耳聞
其聲故。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為能知他心
不耶。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若眼耳鼻不見
色聞聲嗅香。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舌
知味故。若不見色聞聲嗅香知味。為能知他
心不耶。答曰。知。以身觸故。若不見色。乃至
身不覺觸。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或有說
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評曰。
應作是說。方便時不知。滿足時能知。問曰。何
故他心智方便時因色生耶。答曰。因麁得入
細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
己。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
不緣自己耶。答曰。他心智不緣他心所緣所
行。若他心智。緣他心所緣所行者。亦可名
自心智。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數法十五種。欲
界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有三種。
初禪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種心心數
[049-0371c]
法。及知初禪下有漏心心數法。中者。知欲界
三種。知初禪下中二種。上者知欲界三種初
禪三種。如初禪乃至第四禪。上者知十五種。
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種。未曾得有漏心。
亦有十五種。無漏心有十二種。初禪地有三
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爾。第二禪地下
無漏心。知初禪地下無漏心。亦知二禪下者
第二禪。中者知初禪第二禪下中二種。上者
知初禪二禪下中上三種。知第二禪乃至
第四禪。上者知十二種無漏心心數法。問曰。
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種及自地下
者。無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數法及自
地下者。非中上耶。答曰。有漏心心數法異。無
漏心心數法異。一身中可有三種有漏心心
數法無漏心心數法。以根故別。若是下根則
無中上根。乃至若是上根。則無中下根。


他心智不知勝地勝根勝人心。勝地者。初禪
地他心智。不知第二禪地心心數法。乃至第
三禪地。不知第四禪地心心數法。勝根者。下
根他心智。不知中上根心心數法。勝人者。學
人他心智。不知無學人心心數法。問曰。一切
無學人他心智。盡知學人心心數法耶。答曰。
不知。時解脫不知見到心。見到不知時解脫
心。所以者何。見到於時解脫根勝故。時解脫
於見到人勝故。問曰。學人起第二禪心現在
前。無學人起初禪心現在前。為展轉相知不。
答曰。不知。所以者何。無學人於學人人勝。
學人於無學人地勝。聲聞起第二禪心心數
法現在前佛起初禪心心數法現在前。為展
[049-0372a]
轉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於聲聞根
勝。聲聞於佛地勝。欲界有四種變化心。謂初
禪果。乃至第四禪果。初禪地他心智。為知此
四種心不。答曰。或有說者知。所以者何。盡是
欲界心故。復有說者。唯知初禪果。餘則不知
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有他
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
則知。若佛欲令鈍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鈍
根者則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薩波達知舍
利弗不知。薩波達則知。舍利弗不知。欲令
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則知人不知。何以
知之。有經說。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時。
眾多比丘。置鉢在露地。及世尊鉢。亦在露
地。爾時有一獼猴。從娑羅樹下。往詣眾多鉢
所。時諸比丘。恐破鉢故。皆共遮之。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汝等莫遮此獼猴。不破汝等鉢也。
爾時獼猴取世尊鉢。徐還上樹。盛滿流蜜。以
奉世尊。世尊不受。以雜虫故。爾時世尊。起世
俗心。欲令去虫。是時獼猴即知佛意却在一
面。除蜜中虫。復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淨
故。世尊復起世俗心。若此獼猴。以水作淨者。
我則受之。是時獼猴即知佛心。以水作淨。佛
便受之。以其淨故。爾時獼猴以世尊受其蜜
故。心生歡喜。踊躍無量。起舞却行。墮坑而
死。得生人中。於佛法出家。得阿羅漢道。名摩
頭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毘奢。作偈讚佛。


「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隨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諸禪深妙定
 無有能知佛心者」


[049-0372b]


問曰。佛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
說者。不得。所以者何。世無二佛故。復有說者
得。以能緣故。不以起現在前。辟支佛如渴伽
獸角獨出世者。與佛無異。若作是說。眾多
出世者。有緣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
起現在前。聲聞有知聲聞心他心智亦能緣
亦能起現在前。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
漏心。無色界心。無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眾生或有生有滅。生者。生欲界色界眾生。及
生無色界凡夫人。為當得他心智不耶。答曰。
以二事故當得。一以能緣。二以現前行。滅
者。生無色界聖人。若涅槃者。為當得他心智
不。答曰。不當得。復有說者。當得。以能緣故。
不以現前行。評曰。不應作是說。當得不現前
行。寧當說不得。不當說得。不現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聲聞所
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聲聞
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聲聞他心智所知。
如經說。比丘當知。雪山中有如是處。獼猴所
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不
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猶
如境界。獼猴如辟支佛。人如聲聞。如是之
義。今當顯現。見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
法。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已曾得者。
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
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聲聞人他心
智。見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
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聲聞。以方便現在
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行者入見道作方便。
[049-0372c]
聲聞入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
見道。聲聞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能知行
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聲
聞人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
智分。聲聞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
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為見道作方便。辟
支佛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
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知行者
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
支佛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
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
苦比忍乃知滅比忍滅比智。佛不以方便一
切功德現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見道現
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於三種道。以總相知。亦以別相知。辟支佛
亦知三種道。於聲聞辟支佛道。以總相別相
知。於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聲聞亦知
三種道。於聲聞道。以總相別相知。於辟支
佛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問曰。聲聞見道
諦時。為見辟支佛佛道不。若見者。他心智何
故不知。若不見者。云何得緣彼不壞信耶。
答曰。應作是說見。問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
不知耶。答曰。以總相知見。他心智是別相
知故。一眾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眾生心心
數法。智時為知受體。為知受諸剎那耶。若
但知受體者。諸餘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
知受諸剎那者。云何自身非眾多耶。自身眾
多者。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眾生一
剎那受。如一剎那受。餘一切剎那受亦爾。
[049-0373a]
如受剎那。餘心心數法剎那亦爾。如一眾生
心心數法。餘眾生心心數法亦爾。我他心智
俱心心數法則多。一切眾生。如我心心數法
多。所依身亦應多。答曰。應作是說。知受體。
問曰。若然者。餘所不知受。云何知耶。答曰。
若知餘受。無有是處。知時唯知所知者。復有
說者。知受諸剎那。問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
眾多耶。答曰。多有何過。所以者何。如我他
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一切眾生他心智體。亦有二十一種。知我心
心數法。是故無過。問曰。他心智。為緣過去緣
未來緣現在耶。答曰。緣現在。問曰。若然者
經本所說云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
答曰。經本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
滅智他心智。而不說者。有何意耶。隨緣故說。
過去者緣過去。未來者緣未來。若如所說。他
心智知三剎那。謂知現在剎那。次前滅者。次
當生者。經本應作是說。


問曰。他心智為緣一法。為緣多法耶。若緣一
法。經所說云何通。如說。有欲心如實知有欲
心。若一時知欲亦知心者。豈非知多法耶。餘
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當世尊憶念時。遍知
眾僧心之所念。若緣多法者。云何體是三念
處耶。答曰。應作是說。緣於一法。問曰。若然
者。佛經云何通。如說。如實知有欲心。答曰。
心與欲相應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
知心不知欲。如觀垢衣。若觀垢則不觀衣。若
觀衣則不觀垢。彼亦如是。餘經復云何通。如
說。世尊當憶念時遍知眾僧心之所念。答曰。
[049-0373b]
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觀一
比丘心住寂靜道。次以比相智知諸比丘心
亦爾。復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
比相智知。乃以願智知。復有說者。世尊不以
他心智比相智願智知。世尊得盡智時。得未
曾得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心數法。亦不入禪。
亦不起通現在前。當憶念時遍知諸比丘僧
心。復有說者。知多法。問曰。若然者。云何體
是三念處耶。答曰。初方便時是三念處通。若
滿足是總緣法念處。評曰。應作是說。一切他
心智緣一法。是別相觀。緣現在緣他心心
數法。見道中無。在修道中。不與空無相三昧
相應。不攝盡智無生智。無礙道中無他心智。
法應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
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憶念過去無數
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問答。廣
說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
相者是前時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復有說者。
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時有。所以者何。
前時有可示此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差別
貌。如經說。


佛告阿難。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設者。名色
身。若無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設。有對觸不。答
言。不也。彼經說。內入是相外入是貌。復有說
者。彼經說。內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
內入故。說諸識根差別。如說除上爾所事。
是中無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說。若以如是
相如是貌入初禪。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
者是所緣。如偈說。
[049-0373c]


「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閻浮檀金
 無能說其過」



是中說慧名相貌。過去無數生者。是說念前
世智境界。應說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
念前世明念前世力。應說二。謂已曾得未曾
得。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初禪果乃
至第四禪果。應說六。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
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八。初禪地有二種。謂
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禪地亦如是。應說
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說十二。初禪有三種。
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十八。謂
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應說二十四。
初禪有六種。謂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有三
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三十六。初禪有
九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七十二。初禪
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乃至第四禪
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
念前世智。此中因總說一念前世智而作論。
問曰。念前世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處體性是慧。
以念力多故名念處。如阿那波那念體性是
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憶前生念體
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憶前生念。除色想體
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
智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
念前世智體性。乃至廣說。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049-037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