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2 放光般若經-西晉-無羅叉 (T@MING)




《放光般若經》卷第二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
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學五眼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應般若波羅蜜
者,從何所來而生是間?於是間去復生何所?」


佛告舍利弗言:「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
於兜術天上來生是間,或於他方佛國來生
是間,或從人道中來生是間。從兜術天上
來者,終不失般若波羅蜜,諸陀隣尼、諸三昧
門、諸眾智門悉皆在前。從他方佛國來者,便
疾成般若波羅蜜,於智慧中日日增益,諸深
法要皆現在前,却後乃成般若波羅蜜,所生
常見諸佛、不離諸佛。從人道中來者,是菩薩
未及阿惟越致者,諸根闇鈍,不能疾得般若
波羅蜜。不能便見陀隣尼門。舍利弗!汝所
問:『菩薩習行般若波羅蜜者,於是間終當生
何所?』是菩薩當生他方佛國,從一佛國復至
一佛國,常見諸佛、不離諸佛世尊。復有菩薩
[002-0007c]
無有漚惒拘舍羅,從四禪行六波羅蜜,持
是禪福生長壽天,不盡天壽,來生世間供養
諸佛。是菩薩輩諸根闇鈍不大聰明。舍利弗!
復有菩薩行於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禪念、
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漚惒拘舍羅,禪福不
能稽留,常生諸佛所教授處,當生是拔陀劫
中成逮覺者,常不離般若波羅蜜。復有菩薩
以行四禪及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
羅,不隨禪生,生於種姓大豪貴家、生梵志家、
生迦羅越家,所可生處常教眾生。復有菩薩
行四禪、四等意、四無形定,以漚惒拘舍羅,不
為禪所稽留,來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
天,常教授諸天淨佛國土,教授眾生供侍諸
佛。復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
行第一禪,生於梵天於梵天中尊,從梵天以,
至十方諸佛轉法輪處,請諸佛世尊轉於法
輪。復有一生補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
漚惒拘舍羅,具於四禪,具四等意、四無形定、
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具足三昧,不隨禪教,
常見諸佛、供事世尊,持清淨行,便生兜術
天。於其天上,隨其壽命諸根具足,為無央
數諸天人眷屬圍繞而為說法已,復來生世
間人中,作阿惟三佛。舍利弗!復有菩薩
得六神通,不生欲界、形界、無形界,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禮事諸佛。復有菩薩得六神通遊
諸佛剎,其所至處,無有聲聞、辟支佛教名。
復有菩薩持六神通生諸佛剎,其壽無量往
生其國。復有菩薩以六神通遊諸世界,到無
佛處,於其剎中歎佛法眾,令彼眾生聞三尊
[002-0008a]
之功德。聞已歡喜,皆得往生諸佛國土。復有
菩薩從初發意得於四禪,得四清淨、四無形
定、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生三界,常生
有益於眾生之處。復有菩薩行六波羅蜜,從
初發意,便上菩薩位至阿惟越致地。復有菩
薩從初發意便得阿惟三佛轉於法輪,益於
無數億百千眾生已,於無餘界而般泥洹,其
法留住或半劫一劫。復有菩薩適發道意便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諸無數億百千諸菩
薩共遊諸佛國、淨諸佛土。復有菩薩行六波
羅蜜四禪、四等至、四無形定,皆於其中而自
娛樂,住於四禪,從四禪起還至解脫禪從,解
脫禪起至無形定,從無形定起入解脫禪,從
解脫禪起至無思想慧禪,復從是起還入解
脫,以漚惒拘舍羅入蒱佉闍三昧,是為行般
若波羅蜜。復有菩薩以三十七品乃至佛十
八法,不取聲聞、辟支佛證。復有菩薩行般若
波羅蜜,以漚惒拘舍羅入三十七品,諸發小
道者各使得度。諸有聲聞及辟支佛所得道
慧,皆是菩薩之忍也。行般若波羅蜜者,當
知是為阿惟越致。舍利弗!復有菩薩行六波
羅蜜生兜術天者,當知是拔陀劫中諸菩薩
等也。復有菩薩以四禪福乃至佛十八法,所
可有道志不信受,當知是菩薩則一生補處。
復有菩薩行六波羅蜜,從一佛剎復至一佛
國,建立眾生使至道場,知是菩薩從初發
意以來,當更無數阿僧祇劫乃成佛耳。復有
菩薩行六波羅蜜,為眾生故,不說無益之事。
復有菩薩行六波羅蜜,為眾生故,從一佛國
[002-0008b]
復至一佛國,斷三惡趣。復有菩薩行六波羅
蜜,常以惠施安樂一切,恣所求索象馬、車
乘、衣被、財穀、國城、珍寶,皆給與之。復有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能自變身如佛形像,入三惡
趣,隨其語言而為說法,皆度脫之。復有菩薩
行六波羅蜜,變身如佛遍至十方,教授眾生
能淨佛土。已至十方,悉觀諸佛威儀法則、好
醜清濁,而便自起上妙最尊殊異之土,純
以一乘教諸一生補處菩薩。復有菩薩行六
波羅蜜,便具大士三十二相,諸根特異,眾生
見者莫不敬喜。因其歡喜,以三乘法而度脫
之,令般泥洹。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
先當學清淨身口意,便得諸根特異。已得殊
異,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復有菩薩從初發意
行檀波羅蜜、尸波羅蜜,乃成阿惟三佛,初不
墮三惡趣。復有菩薩從始發意至阿惟越致,
初不忘捨十善之行。復有菩薩行檀、尸波羅
蜜,得作遮迦越羅,皆化眾生建立十善,所
有財寶惠施眾生。復有菩薩行檀尸波羅蜜,
億百千反作遮迦越羅,常供養諸佛恭敬啟
受。復有菩薩行六波羅蜜,為諸眾生照明法
化,乃至阿惟三佛不離照明,是故菩薩常明
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菩薩
行者,常攝身口意不善之事不令妄起。」


舍利
弗白佛言:「何謂菩薩攝身口意?」


佛言:「菩薩心
念不持身口意諸惡因緣用作罪事。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身口意。雖有身口意,終
不嫉恚、邪見,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無殺盜
婬、無懈慢意,初不起惡智之事。若有菩薩
[002-0008c]
不能𣫍此諸惡事者,此非菩薩。復有菩薩行
六波羅蜜者,除身惡行、除口惡言、除意惡念。」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菩薩除身口意?」


佛言:「菩
薩不倚身口意,是故能除。菩薩從初發意以
來常奉十善,是故過諸聲聞、辟支佛上。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者,淨於佛道、淨於六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淨於佛道?」


佛言:「菩
薩不猗身口意,不猗六波羅蜜,不猗羅漢、辟
支佛,不猗菩薩亦不猗佛。所以者何?於一
切法無所猗故。是為菩薩道。舍利弗!復有
菩薩一一行諸波羅蜜,用是故無能伏者。」



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行六波羅蜜,無能伏
者?」


佛言:「菩薩行六波羅蜜者,不有念五陰、
六情,不有念色聲香味細滑法,不有念十八
性,不有念三十七品,不有念六波羅蜜,不
有念佛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不共,不
有念聲聞、辟支佛道,不有念佛道,不有念
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如是,舍利弗!菩薩行六
波羅蜜,於功德中展轉增益,用是故無能伏
者。


「復次,舍利弗!菩薩住於般若波羅蜜具足
薩云若,以諸慧不墮惡趣、不墮貧賤中,所受
身體諸根具足人不憎惡,常為諸天、阿須倫
所敬愛。」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慧?」


佛言:「菩薩以具足諸慧,盡見恒沙諸佛世尊,
從諸世尊聽受法教,悉聞諸佛德好之法。得
慧菩薩,無有佛想,亦無菩薩想,亦無聲聞、辟
支佛想,亦無我想,亦無人想,亦無諸佛國
想。慧行菩薩行檀波羅蜜,亦不見檀,亦不見
般若波羅蜜,行三十七品、亦復不聞三十七
[002-0009a]
品名,亦不見佛十八法。舍利弗!是為菩薩
之慧。以是慧故具足諸法,亦不貢高見一切
諸法。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淨於五眼:肉眼、天
眼、慧眼、法眼、佛眼。」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菩薩
淨於肉眼?」


佛言:「有菩薩以肉眼見百俞旬
見、二百俞旬;有菩薩以肉眼見一閻浮提、
見二閻浮提、見四天下;有菩薩以肉眼見千
世界、見二千世界、有見三千世界;是為菩薩
於肉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天眼淨?」


佛言:
「菩薩以天眼見四王天上所有,悉識悉知。從
忉利天至第六天,乃至阿迦膩吒天,菩薩悉
見悉識悉知。從四天王上至阿迦膩吒天,此
諸天人皆不識不知不見菩薩天眼所見。菩
薩天眼悉見十方恒沙世界,眾生生死善惡
之事悉見悉知。是為菩薩於天眼淨。」


舍利弗
白佛言:「何謂菩薩於慧眼淨?」


佛言:「菩薩慧
眼不作是念:『有為法無為法、有道法俗法。』慧
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識、無法
不覺。是為菩薩於慧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
謂菩薩得法眼淨?」


佛言:「菩薩以法眼見是
人堅信堅住於法,是人無相、無願之脫立,於
五根受不中止定,於不中止定成解脫慧,以
解脫慧度於三有礙:有身礙、有狐疑礙、有邪信
礙。度是三礙得須陀洹。便得道念,於婬怒癡
薄,得斯陀含。精勤於道,却婬怒癡,得阿那含。
便消五愛:一者色愛,二者無色愛,三者癡愛,
四者很戾愛,五者亂志愛。已度是者,便得羅
漢。如是行空菩薩便得空脫,便成五根,疾近
不中止禪至羅漢道,是人已得無相解脫,逮
[002-0009b]
得五力乃至羅漢。是為菩薩得法眼淨。菩薩
所知生法即是滅法,便逮五根。是為菩薩得
法眼淨。菩薩發意,從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
蜜,具足信根、精進辯根、漚惒拘舍羅根,持是
三根及諸功德,便生王者家、大種姓家、梵志
家、迦羅越家,生四天王上至第六天,便於其
中育養教化眾生,隨其所樂,淨佛國土、禮事
諸佛,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當成三耶三佛。是
為菩薩得法眼淨。法眼菩薩悉知一切從佛
受決、未受決者;有動還者、不動還者;有具足
神通者、未具足者;以具足神通遊諸世界禮
事諸佛者、有未得是者;得佛國淨者、得不淨
者;菩薩教化眾生者、不教眾生者;菩薩為諸
佛所稱譽者、不稱譽者;菩薩有親近諸佛者、
有不親近者;菩薩成佛,其弟子眾諸菩薩數
其數無限者、有限者;是菩薩成佛時,以諸菩
薩為僧者、不以菩薩為僧者;有菩薩以勤苦
行成佛者、不以勤苦行成佛者;有菩薩一生
補處者、未補處者;有菩薩至道場者、不至道
場者、有菩薩坐樹下降致魔者、不致魔者;是
諸眾事一一悉知。是為菩薩得法眼淨。」


舍利
弗白佛言:「何謂菩薩得佛眼淨?」


佛言:「已得
金剛三昧,得薩云若、佛十種力、四無所畏,行
四等心、十八不共、大慈大悲。是菩薩眼所見
諸法一切眾事,無事不見、無聲不聞、無物不
識、無法不覺。舍利弗、是為菩薩得阿惟三佛
得最正覺眼。菩薩欲得五眼淨者,當習六波
羅蜜。所以者何,諸所有善法,悉合在六波羅
蜜中故。一切菩薩、聲聞、辟支佛法諸法等者,
[002-0009c]
無過般若波羅蜜等。般若波羅蜜者,是五眼
之母。菩薩學五眼者,疾成阿惟三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度五神通品第五



「復次,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念具足
度五神通,逮諸菩薩無量神足,能動天地、變
身無數更合為一,徹視無礙石壁皆過。譬如
鳥飛無所觸礙,能履水蹈虛、身出水火、手捫
摸日月、身至梵天。有是神足不自貢高,不見
貢高,用本空故。誰有能起是神足者?唯有
得薩云若者乃能起是耳。舍利弗!菩薩學般
若波羅蜜者,為已得神足之證,耳所徹聽為
過諸天人耳。雖得徹聽亦不貢高,於有無之
中了無所得,於有空、無空無所生。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得天耳慧神通之證,能知他人心
中所念。知有婬怒癡者、無婬怒癡者,知有愛
欲意、無愛欲意者,知有有者、知無無者,知有
亂意、無亂意者,有多者、有少者,有定意者、無
定意者,有脫者,無脫者,有高者、有下者,雖
知是,不自貢高。何以故?是意非意故、意不可
思議故。以神通滅宿命之證,識一意至百意,
從一日至百日、一月至百月、一歲至百歲、一劫
至百劫,無數百劫、無數千劫、無數億百千那
術,盡自識知名姓、種族、所作所習、壽命長短。
所受苦樂、死此生彼從彼生此,所作事物、威
儀禮節都識所更,不以神通而自貢高。菩薩
學如是,為學般若波羅蜜。以神通明識宿命,
以天眼見眾生生死所趣善惡之道,所得高
下各隨本行,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謗毀聖
賢、信邪倒見。以邪見因緣,自壞其身,死墮地
[002-0010a]
獄中。為人身善、言念亦善,不謗聖賢,見正
信行,得生天上。能見十方眾生乃至五道,所
見如是。其一神通之德盡見十方,持神通滅
漏盡之證,不取聲聞、辟支佛道,不持餘法,當
成阿惟三佛,不以神通漏盡證故而自貢高。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具足神通,其功德轉增
上乃至阿惟三佛。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
檀波羅蜜,淨薩云若迹,計空無狐疑。菩薩
住尸波羅蜜,淨除薩云若迹,不疑罪福,以空
無所起故。舍利弗!有菩薩住羼提波羅蜜中,
淨除薩云若迹,以空故不起瞋恚。菩薩住惟
逮波羅蜜,淨除薩云若迹,於身精進不起懈
怠。菩薩住禪波羅蜜,淨除薩云若迹,定志意
不起。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淨除薩云若迹,
不起愚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住六波羅蜜
中,淨除薩云若迹,從空來往,不疑不犯、不
瞋不忍、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亦
不施與亦不有貪、不戒不犯、不進不退、不
忍不恚、不定不亂、不慧不癡、不謗不譽、不
有為不無為。如是、舍利弗!無所從生法,無
有罵者、無有歎者;無有為、無為。是為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得奇特之德,諸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具足之德,以教眾生、
淨佛國土。


《摩訶般若波羅蜜》授決品第六



「復次,舍利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發等意,
於一切人發等意已,便得一切諸法等。已得
諸法等,便能等意於一切法,便為現在諸佛、
菩薩、羅漢、辟支佛之所愛敬,所在生處,眼終
[002-0010b]
不見惡色、意初無惡念,行般若波羅蜜菩薩
終不耗減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爾時說般
若波羅蜜行時,坐中有三萬比丘,以身所著
衣盡用奉佛,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是佛笑。


時阿難從坐起,正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
言:「佛不妄笑,會當有意。」


佛告阿難:「是三萬
比丘,於是壽終當生阿閦佛國。却後六十二
劫皆當作佛,號摩訶伎頭。復有六萬欲天子,
皆當生彌勒佛前,皆當出家作沙門。」


佛之威
神,令會者見東方千佛及四部眾,及諸十方各
千佛現。爾時沙訶樓陀剎土不如彼佛國土
嚴淨。爾時坐中有十千人,皆發願言:「我曹
皆當作功德生彼淨國。」爾時佛知善男子意
所念,佛復笑。


阿難白佛:「願聞笑意。」


佛告阿難:
「見是萬人不?」


阿難言:「唯然,世尊!已見。」


佛言:
「是萬人壽終,皆當往生彼諸佛國,皆不離諸
佛世尊,後當作佛,號莊嚴王如來、無所著、等
正覺。」


《摩訶般若波羅蜜》妙度品第七



爾時尊者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
葉,及諸大神通比丘,復有餘大神通菩薩摩
訶薩,諸優婆塞、優婆夷,俱白佛言:「唯,世尊!
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摩訶薩之最大度、上
度、妙度、無上尊度,唯世尊辯才之度無與等
者。復無無等度、法度、空度、空無相度、諸法空
度、有無空度、具足諸德空度。唯,世尊!是諸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其功德普具,無能
伏者,唯,世尊!令是菩薩摩訶薩成般若波羅
蜜功德。行般若波羅蜜菩薩,已作是無與
[002-0010c]
等之施,無與等者。種種具足檀波羅蜜,身
體種種無有與等者,已得無等之利行般若
波羅蜜,自致得成阿惟三佛。唯,世尊!世尊亦
復行般若波羅蜜,種種無與等法之本、種種
無等之欲本、種種無與等五陰之利,轉無上
法輪。過去當來諸佛世尊,行般若波羅蜜亦
復如是,亦復轉於無上法輪。唯,世尊!諸菩
薩摩訶薩欲得度於諸法彼岸!當習行般若
波羅蜜。唯,世尊!若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者,諸天、龍、鬼神,諸阿須倫、世間人民,皆
當為作禮。」


佛告諸大會比丘及諸菩薩:「當為
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者作禮,諸天、
龍神皆當作禮。」


佛告舍利弗:「世有菩薩摩訶
薩,便有諸天、帝王、世間人民,便有梵志、迦羅
越種,便有轉輪聖王,便有四大天王乃至阿
迦膩吒天,便有須陀洹道,羅漢、辟支佛道,便
有菩薩,便有佛道。已有菩薩,便有供養衣服、
飲食、床臥、七寶、珠璣、瓔珞、琉璃、摩尼。舍利弗!
天上、世間人所娛樂便身之具,以菩薩故,皆
悉有是。所以者何?行菩薩之事,住於六波羅
蜜中調伏眾生,使布施乃成般若波羅蜜。菩
薩摩訶薩欲安隱眾生者,當行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舌相光明品第八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普遍三千大千世界。
於其舌根出種種無央數百千光明,徹照十
方各一恒沙國。是時東方及十方國土無央
數諸菩薩,見是光明,各各自白其佛:「是何瑞
應,有是大光明?」佛告諸菩薩言:「西方去是度
一恒邊沙,有佛世界,名娑訶,其佛號釋迦文。
[002-0011a]
出舌相光明,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今有
是應。」於是十方恒沙國諸菩薩各白其佛言:
「我等欲往見釋迦文及諸菩薩,并欲聞般若
波羅蜜。」諸佛各各告諸菩薩言:「欲往隨意。」於
是諸菩薩各各取諸名華名香、種種幢幡珍
寶華蓋,發其國土來詣忍界。諸四天王乃至
阿迦膩吒天,各持天上諸名香華來詣佛所。


諸天人諸菩薩皆悉來至,見釋迦文佛已,各
各供養散諸名華。所散華寶,即於佛上在虛
空中化成四柱臺。其臺高顯,四面窓向。臺遍
三千大千剎土,各各莫不見有好臺,羅列分
別不相障蔽,其臺妙好交露莊飾,未曾所
有。於是坐中諸億百千人,各各從坐起,長跪
叉手前白佛言:「唯,世尊,願使吾等於當來世
逮得法利,當如世尊今於百千眾圍繞說法,
所現感動亦當如是。」佛於是知諸大眾各已
有仍堪任於諸法無所從生法忍。佛便笑。



難白佛言:「何因緣笑?願聞其意。」


佛告阿難:「是
億百千眾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却後六十八
億劫劫名散華,皆當作佛,號覺華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


《摩訶般若波羅蜜》行品第九



於是世尊告須菩提言:「為諸菩薩摩訶薩說
所從因成就般若波羅蜜。」


是時諸會菩薩、大
弟子、諸天人意念言:「今須菩提為諸菩薩說
般若波羅蜜,自持辯才說耶?是佛威神乎?」



菩提知諸菩薩、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語舍
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說法、所出音聲、所可教
授,皆是世尊大士之務。佛所說,法事與法不
[002-0011b]
相違背,是善男子學法以法作證。舍利弗!
我等當承佛威神,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
羅蜜,非我等所入境界也。聲聞、辟支佛不
能為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於是舍利
弗、須菩提共白佛言:「唯,世尊!言菩薩菩薩者,
何所法中有言菩薩乎?我等初不見法有菩
薩者,我初不見菩薩,亦不見菩薩字,亦不見
般若波羅蜜,當為何所菩薩而說般若波羅
蜜?」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及字,亦不
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止。」


佛告須菩
提:「譬如字眾生為眾生,言我人、言生,是男是
士是夫、是作是知是覺。」


佛告須菩提:「設是名
法但著名字,亦不生、亦不滅,從久遠以來但
共傳字耳。」


佛語須菩提:「所謂般若波羅蜜,
所謂菩薩及菩薩字,但著字法,從久遠以來
但行其字,亦不生、亦不滅。須菩提!譬如所
有色痛想行識,但著字法,從久遠以來因緣
合為數。諸因緣合數法,亦不生、亦不滅也。所
謂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及菩薩字,亦復如
是。」


佛告須菩提:「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從久遠
以來但著字法,亦不生、亦不滅。色聲香味細
滑法,亦復如是,亦不內、亦不外,亦不生、亦不
滅,從久遠以來但著字法。般若波羅蜜、菩薩
及字,亦不內、亦不外、亦不在兩中間止。」


佛告
須菩提:「譬如內身所有名為頭,字為頸、肩、臂、
脊、肋、髀、腨、腸、腳,是法亦不生、亦不滅,亦不
內、亦不外、亦不兩中間止。所謂般若波羅蜜、
菩薩及字,亦復如是。」


佛告須菩提:「譬如外諸
所有草木枝、葉、莖、節,從久遠以來但著名字,
[002-0011c]
是字亦不生、亦不滅、亦不內、亦不外。所謂般
若波羅蜜、菩薩及字,亦復如是。」


佛告須菩提:
「譬如過去諸佛世尊,從久遠來因字如住,是
字亦不生、亦不滅,亦不內、亦不外。須菩提!譬
如夢、響、幻、熱時之炎,如如來所化,皆著字數
法。所謂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及字,亦不生、
亦不滅、亦不內、亦不外、亦不兩中間止。」



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當學
字法、合法及權法數。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
痛想行識字有常無常,亦不見五陰字有苦
有樂,亦不見五陰有我無我,亦不見五陰空、
無相、無願,亦不見五陰淨、亦不見寂、亦不見
著、亦不見斷,亦不見五陰生、亦不見滅;眼耳
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及十八性,亦復
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不於有為
性中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菩薩,亦不見
菩薩字;亦復不於無為性中見。所以者何?須
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
無想念故。行般若波羅蜜住於無想法,成三
十七品。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
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亦不見菩薩,亦不見
菩薩字。行般若波羅蜜,成佛十八法,亦復不
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字,亦不
見菩薩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為已盡超越
諸法之相。超越已,亦不著、亦不斷。」


佛告須
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覺知字、數、合
法。覺已不入色,亦不入痛想行識,亦不入眼
耳鼻舌身意,亦不入色聲香味細滑法,亦不
入十八性,亦不入意識覺,亦不入苦樂、亦
[002-0012a]
不入不苦不樂,亦不入有為性、亦不入無為
性,亦不入檀、尸、羼、惟逮、禪,亦不入般若波羅
蜜,亦不入相好,亦不入菩薩身,亦不入五眼
,亦不入慧度,亦不入度神通,亦不入度慧,
亦不入內外空,亦不入所有、無所有空,亦不
入教化眾生,亦不入淨佛國土,亦不入漚惒
拘舍羅。何以故?不見諸法當有可入者。」


佛告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
無所入,便增益六波羅蜜,便履菩薩位。履菩
薩位過阿惟越致地,具足諸神通。具足神通
已,遊諸佛國,育養眾生、供養禮事、淨佛國土、
盡見諸佛,從諸佛求願,即隨其所欲而皆得
之。從諸佛世尊聞法,得諸陀隣尼三昧門,乃
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終無有斷絕時。」


佛告
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具知是法數
著字。於須菩提意云何,色痛想行識為是菩
薩耶?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耶?」


須菩提對
曰:「非也,世尊!」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以色
聲香味細滑法為是菩薩耶?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為是菩薩耶?」


對曰:「非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以地水火風空識為
是菩薩耶?」


對曰:「非也。」


「以癡為是菩薩耶?行、識、
名色、六入、栽、覺、愛、受、有、生、死?是菩薩耶?」


對曰:
「非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離五陰、
六衰、六情、十八性、地水火風空,離十二因緣,
是菩薩耶?」


對曰:「非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五
陰、十二因緣及如,為是菩薩耶?」


對曰:「非也,世
尊!」


「於須菩提意云何,可離如為菩薩耶?」



菩提對曰:「非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
[002-0012b]
等義,而言五陰、六衰、十二因緣及如非菩薩,
亦不離五陰、六衰、十二因緣及如為菩薩也?」


尊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見有眾生,
當於何許有菩薩?云何以五陰、六衰、十二因
緣為菩薩?云何當離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為
菩薩?如如亦非菩薩,離如亦非菩薩。無有
是處。」


世尊讚歎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
菩薩學,當作無所見學,不見眾生、不見般若
波羅蜜。於須菩提意云何,以五陰常故言菩
薩耶?以五陰無常故為菩薩耶?以五陰是我
所為菩薩耶?非我所為菩薩耶?以五陰空、無
相、無願故言是菩薩耶?」


須菩提對曰:「非也,世
尊!」


佛言:「離五陰空、無相、無願為是菩薩耶?」



菩提對曰:「非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汝觀何
等義,而言五陰空、無相、無願非菩薩,亦不離
五陰空、無相、無願為菩薩乎?」


須菩提白佛言:
「初不見五陰,當云何以五陰故言菩薩?初不
見有常,云何以無常故言菩薩?」


須菩提白佛
言:「世尊!初不見有樂,云何以五陰苦而為菩
薩?初不見有我,云何以五陰無我而為菩薩?
初不見有人,云何以五陰空故而言有菩薩?
世尊!初不見有相,云何以五陰無相而為菩
薩?世尊!初不見願,云何以五陰無願而為菩
薩?」


爾時世尊讚歎須菩提言:「善哉,善哉!菩
薩摩訶薩學,當於五陰作空、無相、無願、無所
見、無所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



告須菩提:「汝向者所言:『我不見法有菩薩。』實
如所言。須菩提!法法不相見。法不見法性,法
性亦不見法。五陰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五
[002-0012c]
陰性。六情性不見法性,法性不見六情性。」



告須菩提:「有為性不見無為性,無為性不見
有為性。有為不離無為,無為亦不離有為。」



告須菩提:「菩薩作是行般若波羅蜜,於諸法
無所見。雖不見諸法,亦不恐亦不畏懼,不悔
亦不懈怠。何以故?以不見五陰,不見眼耳
鼻舌身意,亦不見色聲香味細滑法故。亦不
見婬怒癡,亦不見十二因緣,亦不見吾我,亦
不見知見事,亦不見三界,亦不見聲聞、辟支
佛意,亦不見菩薩亦不見菩薩法,亦不見佛
亦不見佛法,亦不見道。一切諸法盡不見,亦
不恐亦不怖亦不畏懼。」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薩何以故不恐不畏?」


佛告須菩提:「以菩薩
意識法不可得、不可見,以是故不恐不畏。菩
薩當於諸法,當作無所得、無所見。學行般若
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菩薩,亦
不見菩薩字,亦不見菩薩意,是則菩薩學、是
則菩薩行。」


《摩訶般若波羅蜜》學品第十



是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具
足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具足尸、羼、
惟逮、禪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
薩欲知色痛想行識,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
六情內外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十八性,
欲消滅婬怒癡,欲消滅吾我想,當學般若波
羅蜜。欲除狐疑,欲除犯戒妄見,欲除三界
婬諍,欲捨六衰習,欲除四食,欲捨四淵流、四
結、四顛倒,欲捨十惡知十善之行,當學般若
波羅蜜。欲知四禪、三十七品、四等心及佛十
[002-0013a]
八法,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覺意三昧者,當
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四禪及四空定,欲得師
子遊步、師子奮迅三昧者,欲得諸陀隣尼三
昧、首楞嚴三昧、海寶三昧、月幢三昧、諸法
普至三昧、觀印三昧、真法性三昧、作無垢
幢三昧、金剛三昧、諸法所入門三昧、三昧
王三昧、王印三昧、力淨三昧、月幢三昧、諸
法所入真辯才三昧、諸法言所入照十方三
昧、諸法陀隣尼門印三昧、不忘諸法三昧、
諸法都聚印三昧、虛空所止三昧、淨三昧、處
三昧、不起神通三昧、作上幢三昧,菩薩欲
得是諸三昧門及餘三昧者,當學般若波羅
蜜。」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薩摩訶薩欲
滿一切眾生之所願者,當學般若波羅蜜。菩
薩欲具足諸功德,持是具足之德不墮罪處,
亦不生卑賤之家,亦不在羅漢、辟支佛地住,
亦不為菩薩頂諍,當學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語須菩提言:「云何為菩薩頂諍?」


須菩提報
言:「菩薩摩訶薩不以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
蜜,復不以漚惒拘舍羅趣空、無相、無願三昧,
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順菩薩道,是為菩薩
頂諍。」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以故名為菩薩
頂諍?」


須菩提報言:「所謂法愛是。」


問言:「何等
為法愛?」


須菩提報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入於五陰,計校五陰空、無相、無願,是為
順法愛。入於五陰,計校五陰空寂、無常、苦、空、
非我,是為菩薩法愛。計校言:『當滅五陰。是
無為證、是非證、是成道,是著,是斷,是可習、
是不可習,是菩薩行、是非菩薩行,是道、是非
[002-0013b]
道,是菩薩學、是非菩薩學,是六波羅蜜、是非
六波羅蜜,是漚惒拘舍羅、是非漚惒拘舍羅,
是菩薩順法愛。』」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入法中計校分別,是為菩薩
順法愛。」


舍利弗語須菩提言:「何等為菩薩
順道?」


須菩提報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
以內空觀外空,不以外空觀內空;不持內
外空觀空空,不持空空觀內外空;亦不以空
空見大空,亦不以大空觀空空;亦不以大空
見最第一空,最第一空亦不見大空;第一空
亦不觀有為空,有為空亦不觀第一空;亦不
持有為空觀無為空,亦不持無為空觀有為
空;亦不持無為空觀無邊際空;亦不以無邊
際空觀作空;作空亦不觀性空,性空亦不觀
作空;作空亦不觀自空;自空亦不觀性空;
自空亦不觀諸法空,不持諸法空觀自空;諸
法空亦不觀無空,無空亦不觀諸法空;諸法
空亦不觀有空;有空亦不觀無空;有空亦不
觀無有空,無有空亦不觀有空。舍利弗!菩
薩作是行般若波羅蜜,轉上便應菩薩之道。


「復次,舍利弗!菩薩作是學般若波羅蜜,不念
五陰亦不貢高,亦不念眼耳鼻舌身意,不
念色聲香味細滑法,亦不念六波羅蜜乃至
佛十八法,不念亦不貢高。作是學般若波羅
蜜,亦不念道意妙無與等者,亦不念不貢高。
所以者何?是意非意,意性廣大而清淨故。」



利弗問須菩提言:「云何意性廣大而清淨?」



菩提報言:「於婬怒癡亦不合亦不散,不與
塵勞合亦不散,不與惡行及六十二見合亦
[002-0013c]
不散,亦不與聲聞、辟支佛意合亦不散;是為
菩薩意性廣大而清淨。」


舍利弗復問言:「意為
有耶?言是意非意。」


須菩提報言:「意無所念
時,有意、無意寧可得、可見、可知不?」


舍利弗報
言:「唯,須菩提!不可得、不可見、不可知。」


須菩
提語舍利弗:「若意無念時,亦不見有意,亦不
見無意,亦不可得、亦不可見,是故即為清淨。」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無意意?」


報言:「於
諸法無作無念,是為無意意。」


舍利弗復問:「無
為無作亦是意耶?於五陰無為無作亦復是
意,乃至道無為無作亦是意耶?」


須菩提報言:
「如是,如是!如所問。」


是時舍利弗讚歎須菩提
言:「善哉,善哉!如須菩提,為是佛子,為從佛生,
為從法化生,則為法施非為思欲施,隨其證
而為說法,實如佛所舉,樂空寂行第一。菩薩
摩訶薩當作是學般若波羅蜜,便為阿惟越
致,終不離般若波羅蜜。菩薩欲學知聲聞、辟
支佛地,當學般若波羅蜜,當讀當習當持。
欲學菩薩地,當學般若波羅蜜,當讀當學當
持當習。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
教,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亦當從是中而
學成。」


《摩訶般若波羅蜜》本無品第十一



是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我亦不覺有菩薩,亦不見菩薩。當為何
等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當教誰?不見諸法終
始,云何當為菩薩作字言菩薩耶?世尊!是
字必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是字亦不見、
亦不可得。世尊!我亦不見五陰終始,云何
[002-0014a]
當為菩薩作字?是故,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
住。世尊!我亦不見六情、六衰終始,當云何
為菩薩作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
是字亦不可見、不可知。云何為菩薩建字?是
字亦不可見、亦不可知,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亦不見十八性,亦不見十二因緣終始。
世尊!我亦不見十二因緣生滅根本,亦不見
婬怒癡終始,亦不見六十二見,亦不見六波
羅蜜終始,亦不見吾我、亦不見人、亦不見壽、
亦不見命眾生終始,亦不見三十七品、空無
相無願、四禪、四等、四無形禪之終始,佛志、法
志、僧志、戒志、施志、天志、安般志、死志終始,亦
不可得見。我亦不見佛十八法終始。世尊!五
陰如夢、如響、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終始不
可得,寂靜,不生不滅終始,不著不斷終始。及
如法性之法真際終始,皆不可見。世尊!我
亦不見善惡之法終始,我亦不見有為無為、
有漏無漏之終始。世尊!我亦不見當來過
去今現在之終始,我亦不見不當來不過去
不現在法之終始。我亦不見世尊終始,我亦
不見十方恒邊沙國土、諸如來、無所著、等正
覺,諸弟子及菩薩眾終始。世尊!諸法之終始,
尚不可得、不可見,當教何等菩薩?當為誰說
般若波羅蜜?是字亦不住、亦不不住,是字
不可得知;亦不可得、亦不可見,是故字亦不
住、亦不不住何以故世尊諸法之如終始不可見故當云,何為菩薩作字?何以故?諸字
法皆不見、亦不可得。世尊!菩薩者,合數
建字法,亦無有與作字者。五陰、十八性、十二
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無有與作字者。世
[002-0014b]
尊!譬如夢、、響、光、影、炎、化名虛空。世尊!譬
如言地水火風空,亦無有與作字者。言戒、三
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是字亦無有與作字
者。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其字亦無有與作字者。言菩薩、言道,言佛、佛
法,其字亦無有與作者。言善惡,言有常無常、
苦樂有我,無我言寂靜、所有無所有,其字
無有與作者。以是故,我狐疑。所以者何?諸法
終始不可得見而為菩薩作字。世尊!是字亦
不住於法性。何以故?是字無所有、不可得,是
故字亦不住、亦不不住。若菩薩摩訶薩聞作
是說般若波羅蜜,不惋不悔、不懈不怠、不恐
不怖,當知是菩薩審諦住阿惟越致地,住於
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
痛想行識不當於中住,眼耳鼻舌身意不當
於中住,色聲香味細滑法不當於中住,六識
不當於中住,六栽不當於中住,六覺不當於
中住,地水火風空識不當於中住,十二因緣
不當於中住。何以故?以色痛想行識空故。世
尊!若五陰空者為非五陰,五陰亦不離空,空
亦不離五陰;空則是五陰,五陰則是空。是
故,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當於
五陰中住,乃至十二因緣亦不當於中住。何
以故?十二因緣空故。十二因緣則是空,空
則是十二因緣。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
若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當於
中住,佛十八法亦不離空,空則十八法,十
八法則空,是故不當於中住。


「復次,世尊!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不當於
[002-0014c]
中住。何以故?六波羅蜜空故,住則非六波
羅蜜。六波羅蜜不離空,空亦不離六波羅蜜。
是故,世尊!菩薩不當於六波羅蜜中住。


「復次,
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文字數不
當於中住。文字數若多若少,不當於中住。何
以故?文字數空故。


「復次,世尊!行般若波羅
蜜菩薩,神通亦不當於中住。何以故?神通
則是空,空則是神通。


「復次,世尊!行般若波
羅蜜菩薩,色痛想行識無常,不當於中住。
何以故?無常空故。假令無常不空則非無
常,空亦不離無常。無常則是空,空則是無常,
是故菩薩不當於中住。五陰苦、五陰無我亦
不當於中住,五陰空亦不當於中住,五陰寂
靜亦不當於中住。


「復次,世尊!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如不當於中住,法及法性不當於中住,
真際不當於中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
羅蜜,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不當於中住。世尊!
菩薩摩訶薩無有漚惒拘舍羅,作吾我想,著
於五陰,有仍五陰受般若波羅蜜,亦不順般
若波羅蜜,不得具足般若波羅蜜,便不能得
出生薩云若。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著於吾我想,住於諸陀隣尼三昧門,以想識
求陀隣尼三昧門,又復有仍受般若波羅蜜,
亦不應不順般若波羅蜜,不得具足般若波
羅蜜,不能得出生薩云若。何以故?不受色
痛想行識故。不受五陰則非五陰。所以者何?
其性空故。諸陀隣尼三昧門不受,不受則非
陀隣尼三昧門,其性空故。乃至般若波羅蜜
亦復不受,本性空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002-0015a]
羅蜜,當觀性空之法。雖觀於諸法,不當使有
所著,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無所受三昧。積聚
廣大無限之用,諸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薩
云若亦不受,乃至內外空及有無空亦不受。
何以故?不可以想行故。所以者何?相行有
垢故。何等相?五陰相、三昧相是謂垢相。當
作是受、當作是念。不爾者,異道人先尼終不
有信於薩云若慧。何等信?信於般若波羅蜜,
不以相信解受持觀其所應,亦不以相、亦
不以無相。作是不受相,先尼得解信要,便得
度空性之慧,不復受色痛想行識。所以者何?
以見解空相之法。何以故?亦不於內見慧、亦
不於外見慧、亦不離內外事見慧。何以故?亦
不見法當有可識知者,亦不於內五陰見慧、
亦不於外五陰見慧、亦不離五陰見慧。以是
因緣,先尼得解。得解已,便得信要於薩云若。
是謂比諸法信等以為證,而不見諸法。先尼
作是解脫已,便於諸法無所受,不想不念故。
是法亦無有得者、亦無有受者、亦無有解者。
是法亦非受、亦非持、亦不可獲、亦無有念,一
切諸法皆無念故。世尊!菩薩摩訶薩所以於
般若波羅蜜通達來往於彼此岸者何?於諸
法無所受。不受色痛想行識者,於諸法無所
受故。乃至三昧、陀隣尼門無所受,於諸法亦
無所受,不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力、佛十八法
不共,終不中道般泥洹。何以故?三十七品非
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非十八法。是法非
法、亦不非法,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不受五陰。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002-0015b]
波羅蜜,當作是觀:『言何許是般若波羅蜜?般
若波羅蜜為是誰?誰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當復作是念言:『不可得法、不
可見法非為般若波羅蜜。』」


於是舍利弗問尊
者須菩提言:「賢者!何等法不可得、不可見?」



菩提報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不可見;禪、惟
逮、羼、尸、檀波羅蜜,亦不可得、亦不可見,以外
空、內空及有無空故。五陰亦不可得見,三十
七品、佛十八法、神通,亦不有、亦不可得見。法
性、法住、真際、佛薩云若,亦不有、亦不可得見,
以內外空、有無皆空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若作是觀、作是念,意不惓不
厭、不恐不怖,當知是菩薩終不離般若波羅
蜜。」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何以當知菩薩不
離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報言:「如色之狀貌離
色,如痛想行識狀貌離痛想行識,如檀波羅
蜜狀貌離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狀貌離
般若波羅蜜,乃至佛十八法、乃至真際,亦復
如是。」


舍利弗問須菩提言:「五陰狀貌何類?六
波羅蜜、佛十八法,狀貌何類?法性及如、真際,
其狀貌何類?」


須菩提報言:「五陰無所有之狀貌,
六波羅蜜、佛十八法、真際,亦無所有之狀貌。
其類非物之類。舍利弗!是故當知五陰狀貌
離五陰,如六波羅蜜狀貌離六波羅蜜,乃至
真際亦復如是。五陰離五陰相,乃至真際亦
離其相,相亦離其真際。」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於中便出生薩云若耶?」


報言:「如所
問無有異。何以故?諸法無所出亦無所生。」



利弗又問:「何以故諸法無有生、無有出?」


須菩
[002-0015c]
提報言:「五陰空,亦不見其出、亦不見其生。般
若波羅蜜、佛十八法、真際,亦不見其出、亦不
見其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是學般若波
羅蜜,以漸近薩云若。以漸近薩云若,便得身
意相淨。已得身意相淨,便無婬怒癡。意強梁,
貪意不復生,意終無六十二見事,終不於母
人腹中生;常得化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育
養眾生、普淨佛國土,至成阿耨多羅三耶三
菩,終不離諸佛世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當作是行。」
《放光般若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