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CBETA)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十九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分別隨眠品第五


隨逐有情名隨行相微細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難了
故阿難陀問同梵行者我今不有慢不阿難聰利尚
不自知故微細也此品雖亦明纏垢等隨眠是本故
標品名又品初先解故從初立號所以業品後明者
業因惑故能招後有業別惑通故先明業後釋隨眠
若依前說業因惑緣如上已辨。


離隨眠業無感有能
者謂業要由惑潤方能感有離惑之業則不能感有
如貞實種無水潤故言貪嗔者謂顯貪字通十煩惱
故如衣有潤塵埃隨着貪潤於境嗔亦隨增故名貪
嗔非唯於嗔慢等亦爾故言亦慢言及疑者釋頌及
[019-0475b]
字新云及是相違釋欲顯六種隨眠體性各別不同
故置及字。


言上二界貪名有貪者有有多種如說三有即是三
界此中言有謂是自體上二界貪多味着自體非味
着境離欲貪故唯於上二界立有貪名言少分緣外
境者或唯初禪有三識緣外色聲觸境或約上地借
下地識緣外境也章言法者或相從說義准欲界名
欲貪者論主既說有貪在上二界義欲界貪名欲貪
故於頌中不別顯示若經部宗現行名纏種子名隨
眠大眾部等隨眠體是不相應行即是欲貪之隨眠
也有部欲貪即隨眠前二屬主釋有部持業釋論有
相破繁而不敘。


集滅雖三見者對此且應總辨通局之相身邊二見
麁果處起唯在一部戒禁取果處起者見苦所斷非
果所起者但總相緣不推因果見道所斷故通二部
邪見及疑緣四諦故見取若因果處起者見苦集斷
若總相緣不推因果滅道斷此三並非迷事故非修
所斷貪嗔慢三若緣四諦所斷起者通四諦所斷若
迷事起者修道所斷以貪等行[夕/鹿]不推理故非親迷
理無明若與五見疑相應起及與緣彼四諦所斷貪
等相應并獨頭者四諦所斷若與迷事貪等相應修
道所斷故貪等四各通五部既起此殊尋疏可知。



緣見此所斷為境者正理彈云若論主所立不應理
所以者何遍行隨眠緣五部故則見苦集所斷隨眠
[019-0475c]
亦應通是見集苦等所斷又見滅道所斷隨眠緣非
所斷法當言何所斷故彼非善立所斷相彼自解云
應言若緣見苦為境名為見苦即是苦法類智忍所
斷總說名為見苦所斷乃至道諦亦然謂見迹者為
得上義於苦等智數數熏習說名為修此道所斷名
修所斷是名為善立所斷相舊立救云正理師謬解
我文謂唯緣此諦所斷為境故為此難故知此中有
其二義一緣此為境二緣所斷為境以他部緣及無
漏緣應知即是緣見此為境所攝以緣諦故新破云
正理依文為難豈得加字通之謂緣見此字分為兩用句故成加也
新解唯約四隨眠為論即正理破成謬也注解甚明
尋之可曉章中直述其解略不述正理難詞然四諦
下親緣重緣相者且如邪見撥無有漏因果即是親
迷苦集又起此見生自味着即是貪心於見起嗔緣
見者下文云違己見中必憎嫌故又於自見解取捨
位中生憎嫌故餘惑重緣類而可解。


言見道法類智忍者即四諦下法智忍類智忍也以
見道中忍是無間道斷惑智是解脫道證滅故唯取
忍今言智忍者舉果顯因言有頂惑唯見斷者謂下
諸地皆有上下可欣厭故有漏道亦能永斷雖是忍
所害惑乃通修斷今有頂地最居上故無上可欣有
漏之道不能復斷要是聖人入見道位起類智忍方
能永斷故不通修言聖者唯見非修者謂聖人纔見
諦理即能斷故不容至後修道位中故見斷言異生
[019-0476a]
唯修非見者凡夫未見諦理必假數修彼方能斷故
唯修非見言後十隨眠者謂欲有四上二界各三成
十以修部居後故言通用無漏俗智斷者無漏即法
類智斷俗智即欣上厭下有漏道斷。


壞故名薩論主引經部釋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也
勿無所緣計我我所者謂有部不計緣無生心既許
我等必有所緣也經部宗說許緣無法亦得生心故
二宗釋身見義別然此身見婆沙論若就蘊說或為
二十或六十五若就處界乃更多種且蘊二十者分
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處即有二十言分別行緣者
行謂行解緣謂所緣將五蘊為所緣分其行緣蘊各
有四一是我見三是所見一謂色與我作僮僕即繫
屬於我二謂色與我作瓔珞莊嚴我也三色與我作
亦名室宅器中有我故一一蘊有四行緣合為二十句
也若分別所起處即成六十五句者謂色有三種所
與受我為僮僕瓔珞等乃至於識亦有三種三四十
二并我總為十三五蘊各有十三成六十五句若言
六十二見謂除我見五取見六十并斷常二為六十
二若梵網經說六十二見與此全殊非空不述執斷
常者若有計我我所與蘊是一蘊滅我滅是名斷
見或計我我所與蘊是異若蘊滅我在是其常見
或計蘊壞我能於餘世受生故常也撥無名邪見者
謂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邪見一切妄見
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重故如
[019-0476b]
說臰蘇惡極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謂旃茶羅此云極惡於中
甚者名惡極惡此見亦爾也執餘有漏以為勝者謂有漏法為聖

所斷名之為劣今執為勝故名為取也理實應立見
等取者見所取之見等取餘有漏法也正理又云或
見勝故但舉見名以見為初取餘法故此是見為所
取名為見取五戒等者等取十戒具戒也論云或執
但由受持戒禁等便得清淨也外道𤘽牛等禁者以
外道通不了八萬劫前之事不知𤘽牛過去有順後
生天之業但見𤘽牛死得生天便謂食草噉糞是生
天因故以効之名𤘽牛等禁故本論說有諸外道起
如是行見立如是行論云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
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
超苦樂處如是等類非因執因一切應知是戒禁取
見苦所斷如彼廣說投水火者外道計恒河水能洗
滌眾罪謂為福河事火外道計火能燒淨一切燒諸
煩惱故復投之或為苦身趣餘投以為苦行如投巖
等言唯受持戒禁者謂戒俱為證滅遠因要假定慧
方得涅槃今唯執戒能得涅槃故名戒取故戒經云
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計筭數智得涅槃者謂外
道計筭至無量數便不可數計此勝智以為涅槃或
計此智能得涅槃言等取執非戒禁餘法者即諸餘
外道計非因等法或計無想定為涅槃因等正理云
或戒禁勝故但立戒禁名又婆沙云復次前之三見
推度所緣執用猛利故名為見後之二見執受能緣
[019-0476c]
執用猛利故名為取。


言計為一者謂外道計彼五蘊合為一段故無五差
別言常我倒身邊見攝者常倒邊見攝言迷麁果者
以此二見皆依身起身是麁果故云迷麁果故正理
云於自在等非因計因彼必不能觀察深理但於自
在等語蘊麁果義妄謂是常一我作者此為上首方
執為因是故此執見苦所斷論主難云若爾有執投
水火等種種邪行是生天因或執但受持戒禁等便
得清淨既不從常我倒生應非見苦所斷答云雖非
常我倒生復迷苦諦故云見苦斷應知頌文且據戒
禁從常我生見苦所斷以實而言亦有不從常我倒
生者此二迷苦麁果者初從常我倒生於果處轉故
隨二倒見苦所斷復所迷境雖通苦集苦果是麁集
因是細迷其麁果執為因道故見苦所斷舊云此唯
於果處轉果相麁顯易可見故計苦因為因非全邪
故既迷果相故亦見苦所斷有漏戒乃至迷果者然
此所迷鹿顯果相起故見苦諦時即便永斷故二執
謗道邪見及疑為清淨道者謂邪見撥無正真道及
疑真道後便執此邪見為解脫因此親違道於因果
相不別迷執故見道時方能永斷言違道諦強者以
執迷見為正堅而不捨故云強也故正理云緣戒禁
取等者行相極麁故不遠隨逐故意樂不堅故少設
劬勞即便斷滅故見苦斷緣親迷道者與上相違見
道諦時方能永斷故非道計道有二一見苦斷一見
[019-0477a]
道斷謗集滅時既撥所斷所證法相若執為道便為
無用定依所斷所證之法而立道故故非集滅所斷
論有四難繁而不述。


言邊中唯取常見者謂斷常二見並是邊於中唯取
常見立倒除其斷見以非常法計為常故言取計樂
淨為樂淨倒者謂執劣為勝皆是見取而今但取苦
下計苦為樂不淨計淨為二倒計餘為勝簡而不取
也言唯取我見者謂除我所見也以言非我所見故
此是一師義言緣少淨故者謂別時得清淨也謂諸
外道所計苦行能離欲染亦得別時少分淨故及內
道中計唯持戒以為其道亦是少分別時得清淨故
若爾以取計樂受為樂計善法為淨亦於少分實處
轉何是倒解云彼執有漏同涅槃樂同涅槃淨於有
漏中無少樂淨同彼涅槃一向倒故所以名倒其戒
禁取非道計道即有分同無漏聖道證淨涅槃故不
成倒言無門轉者謂斷見執斷邪見撥無此二並
以託無名為無門非謂無其所緣之門也。


想心隨見
名倒者外難云想心見相應隨見名為倒受等見相
應隨見名受倒答世間極成想心顛倒不言受倒如
言此事惱我心想不言惱我受等故故隨世間唯說
想倒言十二倒至預流永斷者想心唯是與見相應
故亦是見斷是婆沙正義也八唯見斷者謂常我各
三謂想心見樂淨各一謂唯取見為八此等推度性
及見相應故是見斷四通見修斷者若執有漏為涅
[019-0477b]
槃淨者此想心與見相應則見所斷若未離欲於有
漏喜樂生樂受想不知是行苦性及於可意色境取
淨妙想不知有漏皆是修斷也若謂不通修斷者未
離欲聖先已斷樂淨二倒因何於不淨之境而取淨
想無樂之中而求於樂起貪欲也有部通云然聖有
時暫起迷乱卒爾於境欲貪現前於旋火輪𦘕夜叉
迷亂故。


經部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者引經部師說
破有部義八者謂四倒中各取想心此二師意說見
唯迷理故唯見斷想心通迷理事起故通修斷然與
分別部又不同分別部說唯四通修此說八倒通修
斷故論主意明部經所以此中絕救。


行轉不同者行謂行解轉之言起正理云有愚癡者
先於有事非有事中挍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為慢
由行轉異分成七種解云有事謂稱境無事謂不稱境也於劣謂勝於
等謂等者正理云豈不此二俱於境如實而轉不應
成慢如於可愛事心生愛染如實而轉如何成貪然
由此起能染惱心既許成貪是煩惱性如是雖實勝
劣處生而能令心高舉染惱名慢煩惱於理何失於
他勝謂己等名為過慢者正理云謂於他等勝族明
德等中謂己勝等名為過慢言慢過慢者舊論名為
過過慢也執我我所名我慢者論云於五取蘊執我
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未得謂得者正理云謂於
未證得地道斷等殊勝德中謂己證得名增上慢於
多分勝謂己少分劣者正理云諸有在家者或出家
[019-0477c]
者於他工巧尸羅等德多分勝中謂己少分劣心生
高舉名為卑慢此中於己有高舉者以於他多勝謂
己少劣謂增己故亦說為高准此論文𢍉慢有高處慢稱境無高處
無德中謂己有德者謂諸惡行違功德故立無德名
猶如不善彼於成此無德法中謂己有斯殊勝功德
恃惡高舉故名為邪慢言類謂亦類即慢之差別言
雖知極劣而自尊重者正理云喻云如呈瑞者或旃
荼羅波雖自知世所共惡然於呈瑞執所作時尊重
自身故成高舉抄云呈瑞者即樂人也彼知王臣大人欲從宅出及從外來便將蘇異般
華及菓等迎前舉里以吉瑞彼得人心喜多賜珍旃荼羅即獵屠人等呈王所使然彼自知是極下類亦自高
舉也言無有愛全者總於三界皆不願生不同有愛但

願為龍象非總於三界取也言大龍王等者准正理
等言為顯阿素羅王北俱盧州無想天等此一分愛
至聖不起者謂此愛勝畜生等身聖人必不生惡趣
故亦不起皆修所斷者殺等諸纏修斷可知言無有
愛緣眾同分起無常愛云云眾同分是修所斷故此
無有愛亦是修斷若其有愛緣修斷故亦唯修斷。


凡慢類我見所增者即我見親增長也即是親導引
連續現前之義言由起邪見行殺等者謂由邪見不
信罪報遍行殺等故此諸纏邪見所增聖人以斷邪
見必不行殺等言以見疑為背者謂慢類等依見疑
起見疑有力扶持慢等猶如背也。


不共無明者正理抄云此有二相一謂自力起者不
共唯見斷者有二不與餘隨眠共名不共修斷亦有
[019-0478a]
言遍隨眠五部者謂此惑遍在五部不眠伏也唯此
十一具其三義故名遍行自餘三義全闕故非遍行
故正理云何故唯於見苦集斷諸隨眠內有遍行耶
唯此普緣諸有漏法意樂無別勢力堅窂故能為因
遍生五部見滅見道所斷隨眠唯有能緣有漏一分
所緣有別勢力不堅窂不能為因遍生五部故唯前
二部有遍行隨眠何緣得知修所斷染法以見所斷
遍行為因如何不知世間現見有我見者由我見力
外境增貪我見若無便於外境貪微薄故又由至教
如說云何見所斷為因法謂諸染汙法又論云所言
遍緣五部為約漸次為約頓緣若漸次緣餘亦應遍
若頓緣者誰復普於欲界諸法頓計為勝能得清淨
或世間因答不說頓緣自界地一切然說有力能頓
緣五部各少分法名為遍行若貪慢等是自相惑無
頓緣力故非遍行唯此十一餘貪嗔等惑非是遍行
准此愛慢不說自成又正理云貪等煩惱唯託見聞
所思量事方得現起以於妻等起貪等時緣顯非形
緣形非顯故知貪等皆不遍緣言九能上緣者正理
云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緣下則
應遍知界壞上境勝故緣無此失且欲界見苦所斷
邪見謗色無色苦果為無見取於中執為最勝戒取
於彼非因計因疑懷猶預無明不了見集所斷如應
當知色緣無色例此應知緣界既爾緣地亦爾言二
見不緣上者論難云生在欲界若緣大梵起有情見
[019-0478b]
或起常見如何身邊見不緣上耶答云不執上界為
我我所等云云論又難云若爾計彼為有情常是何
見攝答對法者言此二非見是邪智攝又云何緣所
餘緣彼是見此亦緣彼而非見耶答以宗為量故作
是說正理云以欲界生不作是執我是大梵王亦不
執言梵王是我所故非身見身見無故邊見亦無乃
至身見所引邪行相智謂不與疑等貪等煩惱相應
故乃至或緣八地者問何不并自地為九合緣答以
有隨增無隨增別故自他地不得合緣餘隨行亦遍
行攝者若相應法有因及遍二義若不相應但有為
因一義故皆遍行攝也。


言所餘煩惱至義准可知者除此六外餘五部惑皆
緣有漏准此自成故頌不說就此文中大分為二初
至非能對治故明無漏緣惑二貪嗔慢已下明有漏
緣前文有三初至諸行擇滅明緣滅諦二緣道已下
至各三所緣明緣道諦三又論云已下兼顯緣上
惑言擇滅上下非因果者謂滅是無為無為無生無
相引起因果義故正理云謂若有法此地愛所潤此
地身見執為我我所彼諸法滅還為此地見滅所斷
邪見所緣彼由躭著此地行故若聞說有此地行滅
便起此地邪見撥無非上地中有下躭著寧下邪見
撥上滅無又顯宗云然諸善智悟境理通容有頓緣
多地行滅諸邪見起於境迷謬因執所隔不能總緣
言諸行擇滅者謂煩惱名為諸行由諸行滅顯得無
[019-0478c]
為故舉諸行目其擇滅正理問云謗滅邪見為見滅
耶為不見滅耶若見滅者如何謗無若不見者何名
緣滅應言見滅但尋教見即謗如是所說滅無如有
目者於多杌處遙見人立撥無為非人雖親緣人而
非不謗故有見滅而撥為無次明緣道言六地法智
品道者謂於六地定中觀欲界四諦之法起無漏智
為法智若依九地定觀上界四諦境起無漏智名為
類智下當辨問所以法智但六地類智便九地者何
答法智觀欲界境起無色於欲四遠故不能觀欲故
除三無色類智既觀上界故通三無色又欲界無能
治道故言緣欲界道不同擇滅斷惑所顯故言欲界
諸行擇滅言六地皆彼緣者且如未至定中起無漏
與餘地所起皆互為因果以道諦無漏非繫地故故
異地互為因果由邪見謗果亦謗其因謗因亦謗其
果不同其滅非展轉因唯謗自地不及上下言雖法
類亦互相因等者釋伏難也伏難云若互相為因邪
見即緣類智法智亦互為因何故欲界邪見等不緣
類智耶為通此難故知而類智不治欲等如章且如法類
互為因者如苦法忍生苦類智或苦類智生集法智等問既離欲惑方依上地

起無漏道及得無漏見疑已無如何得為三惑緣耶
答道下見疑緣六地道者但約未證聖時緣他身說
不約緣自身無漏若自起無漏無漏即無見疑謂無
漏至苦忍初心方有無漏若起見疑煩惱上忍位中
已得非擇滅故不能緣自身無漏也論云法智既能
[019-0479a]
治色無色至三惑所緣者此難意類智不知欲非欲
惑所緣欲界修道證道法智既能治上應為他事彼
地各三惑緣釋中有二一以四諦能治中缺苦集智
二以見修所斷中闕治見斷章從非此已下是初義
又論云下是第二義言不能治彼見所斷者以見所
斷惑對治決定故又於見位迅疾忿速故見道中滅
道法智品非能對治上界見惑以修斷惑對治不定
又於修位稍容預故故修道中滅道法智而能治上
界修惑又論云二初無故者引論結答也義與前同
次兼顯上緣言即由此因者謂因由所以之義謂由
緣滅唯自地緣道法類不同有遮之義顯緣上苦集
境無遮也又解由滅無因緣義不能緣他地道有因
緣義得緣他地道明知苦集境既互為緣因亦得緣
他地二釋並通任情取捨八地苦集境互為緣因者
雖非親因而得為疎因章釋但言得為增上緣新云
唯除因緣餘因容作故正理云雖界地相望因果義
隔絕而起九地苦集展轉相牽又生依立更互為因
故一切邪見容有四緣耳自下釋有漏緣如章可解。


未斷言通後位者謂通相應隨增位也言遍行隨眠
能於五部隨增者謂如前說十一遍使能緣五部隨
位增長故問豈不前說唯滅道下六種隨眠能緣無
漏今何言遍使通緣五部耶答此遍行惑理實不能
緣滅道體但緣彼諸部下煩惱品其煩惱體是苦集
苦集見疑既能親迷苦集故說通五部不說緣無漏
[019-0479b]
體何所相違非遍行隨眠者即苦集下貪嗔慢等不
遍煩惱及滅道修部一切隨眠並皆不能緣他部故
名非遍也言無漏上境者無漏即聖道涅槃上境謂
上地諸法然此二類皆無隨增皆具二義一無愛攝
二與惑相違以遍行隨眠有上流者無所緣隨增非
遍行隨眠無漏緣者無所緣隨增問住下地心求上
地等是何答謂是善法欲非謂隨眠言受等由相應
故隨增者謂煩惱現起皆與受等相應同成染汙如
水雜毒此二差別如前已明。


言苦異熟果上二界無者他逼惱因彼定無故言彼
無果顯因亦無以有苦果方是不善因既無苦果明
無不善因又正理云色無色界一切隨眠四支五支
定所伏故無有勢力招異熟果故彼皆是無記性攝
言身邊見迷自事者謂彼但執自身為我我所及斷
常等不損害他也又論云此與施等不相違故謂執
我常者恐此我常當來受苦為此常我於當來世受
人天等樂現在勤修布施持戒此釋我常二見非不善也執斷邊
見能順解脫故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
勝謂我不有我所亦無順涅槃故故非不善此論釋斷見也


言依經部宗者謂先𨊲範師也言一者俱生者如禽
獸等身見現行無有分別與大乘同若依有部我見
唯有分別無俱生如禽獸等執自地者是不染無知
非我見也。


三不善根者正理問云豈不一切已生惡法皆為後
[019-0479c]
因非唯三種答無越三理以不善根翻對善根而建
立故且何緣不立慢等為不善根佛於法中知而建
立故章但三義建立依婆沙有五義建立如前業品
已解。


言簡身邊見相應癡者次前章明此癡是無記
性故言簡隨煩惱者謂簡纏垢等也。


異熟生等四者等取威儀通果工巧也此等皆是無
記根者謂遍自地五部及隨所有識體是無記與無
記為因名無記根正理云根是因義無覆無記慧亦
為因故無記根攝此三有力生諸無記也言於二趣
轉者謂疑於有無二趣相而轉趣即所向之義根法下轉者
論云有根必應堅住下下垂上生苗義嗔非無記故
此不論外國師者即西方經部師也此師意說此四
能生無記染法故立為根又正理云彼作是言無覆
無記慧力劣故非無記根根義必依聖窂立故由慢
力故諸瑜伽師退失百千殊勝功德故慢力勝立慢
為根此解無記除惠加慢異婆沙宗言愛上定者謂味著定也。


見上
定者謂分別此定正理抄云既言修上定者似不取
欲身邊見此二不緣上二界故亦可約是定辨其為
根實亦生染無記二途不定更訪明文慢上定者恃
定高舉為根此上所說婆沙評云如善不善根但為
三無記亦爾若上座部不立無記為根無聖教故力
羸劣故任運起故何籍為根。


言四記事者謂因上明四無記根便即問言經中亦
說十四無記事彼亦是此無記攝不答云彼經但約
[019-0480a]
應捨置問立無記名非此三性無記所攝因此便明
四記之事言一切有情皆定當死者經云生者皆皈
死故言人為勝劣等者正理云但隨問一說一為聲
意顯別問為勝為劣謂於人趣中差別問故應差別
答如有問言人趣為勝此應反詰汝何所方問劣亦
爾若雙問者應一向記亦勝亦劣非於此中勝劣相
問但隨問一說一為聲故意顯別問為勝為劣故此
問成應反結記言捨置記者論難云如何捨置而立
記名以記彼問言此不應記故正理云此亦說應捨
置言應置問中應言應記置若作餘語記便不成唯此
以有答問非全理也言石女者婆沙云謂女身中不任懷孕空

無子故說石女發智本論說者論文稍廣今略敘之
論云對法諸師作如是說一向記者若有問言世尊
是如來應正等覺耶所說法要是善說耶諸弟子眾
行妙行耶乃至五蘊皆無常耶應一向記契實義故
初別記者若有直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為分別
諸法有眾多謂去來今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
法應復分別過去法中亦有眾多色乃至識若請說
色又應分別言色中有三善惡無記乃至復有表無
表色欲說何者此由好心問義故於答中便為分別令前人隨名數而得解反詰
記者若有謟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反詰言法有
眾多欲說何法不應分別乃至令彼嘿然而住或令
自記無便求非捨置記者謂有問言世有邊等此應
捨次依經者是大眾部說也正與此論大體稍同又
[019-0480b]
此四問之中後二雖皆問我然第三約假我故應反
詰第四約實我故應捨置記。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