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CBETA)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十八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破僧亦誑語者謂天授知五法實非是道而誑無
智比丘言是真道故妄語梵云僧伽此云眾言從用為
名者謂虗誑有破僧之用。
[018-0471a]


言不和合非得為體者若爾可僧和合時以得為體
解云諸法未必一切皆相翻立如異生性以非得為
體聖性非唯以得為體也言心不相應行蘊所攝者
准舊解是十四中眾同分攝若依婆沙正理以十四
外別立和合性故婆沙云乃至不相應行為自性即
餘處說復有所餘如是種類也正理亦同如前十四
不相應中釋言因受果名者以果是無記非無間體
因是不善是名無間體今說無間名破僧者從果立
名目言所破僧所成者謂非調達成破僧體但是破
愚夫今不得聖所破僧眾眾所成就雖當時大千世
界法輪不轉而成此非得但是四伴及五百少年比
丘。


亦言一劫熟者婆沙云何為是劫有說大劫如是
說者此是中劫由而得解脫故如毗奈耶說提婆達
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
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問如是伽陀當云何通諸有
破僧人破壞和合僧生無間地獄壽量經劫住尊者
世友作如是說減一劫住亦名一劫如世間人於減
一日任持所作亦名一日此亦如是言隨罪福等者
正理云謂造多逆人唯一能引餘助滿故隨彼罪增
等者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柔輭身多猛
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或無中夭受苦多時依成
實論若造一逆一劫受苦乃至若造五逆五劫受苦
餘後四劫從初為名生報。


言非在家苾蒭尼等非在家簡俗眾非尼簡餘眾正
[018-0471b]
理云以彼依止無威德故言非愛行者以愛行人於
惡意樂不堅深故於染淨品俱躁動故言非犯戒者
舊云以此准知先破僧後斷善要具尸羅言威肅故
若斷善根便捨戒故象頭山者梵云羯闍尸利沙山
此云象頭山頂如象頭故昔云伽耶山者訛也以羯闍之
與伽耶聲相近故故謬傳亦然西方別有伽耶山去
鷲峰山一百五十餘里非同一界非破僧處鷲峰山
去象頭三四里同一界內別處法事故破僧言鷲峰
山即法華經靈鷲山也即昔云謂鷲有靈故故名靈
鷲今三藏云鷲峰山慈恩云既棲鷲鳥有類高臺故
名鷲臺章云鷲峰與此是同言非破聖者正理云他
不能引得證淨者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者謂於忍
位決定不退於三寶深信決定忍佛所說八支聖道
能趣涅槃故言忍異師名破者准四分律調達於王
舍城中說五法五百新學比丘便即信受後至伽耶
方稟羯磨今此但言忍異或是通言即亦同彼五法
中制乳斷肉不食鹽等者為著味故所以斷之常居
聚落邊寺者乞食往來便易兼利施主故律抄云不
食乳酪犢子飢困故二不食魚肉由此殺生故三不
噉於鹽多有塵土故四不截衣縫廢損線功故五不
住蘭若受房生福故西域記云羯拏伐剌那國別有
三伽藍不食乳酪遵調達之遺訓也言三更和者是
真諦法師說也言能障聖道輪者釋輪壞以五法行
化於時障於八支聖道法輪不轉也。


壞僧和合者謂
[018-0471c]
同別稟羯磨壞和合僧也正理云若忍許彼所說時
名破法輪亦名僧破又云謂僧壞邪道轉時聖道被
遮暫時不轉。


言極少猶須九人者不對佛故不論他也理實要有
真佛方可破僧三州無佛自稱是佛人不信也婆沙
問云破僧時佛在眾不答佛時住彼界內而不在眾
云何知耶曾聞調達欲破僧時佛以慈愍呵制之言
提婆達多汝勿破僧勿犯極重惡不善業勿趣非愛
大苦果處佛雖如是慇懃呵制而彼都無止息之心
爾時世尊起正知見審觀前際而我昔時破他眷屬
即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曾壞他仙人眷屬彼
業異熟今現在前見是已知此僧眾定當破壞便入
靜室嘿然安坐提婆達多便破僧故知世尊在於界
內而不在眾。


言第一者止是定也目連神通第一依定發故約所
依名止第一觀第一者即慧之別目言非佛滅者謂
於大師般涅槃後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如來者咸
失責言大師在世汝何不言我是大師今般涅槃後
乃作是語是故決定於此六時法輪不壞於所餘時
法輪可壞論云非破法輪諸佛皆有必依宿業有此
事故。


言父母恩田者正理難云若有父母子初生時為殺
棄於狼犲路等或於胎內方便欲殺由定業力子不
命終彼有何恩棄之成逆彼定由有不活等畏於子
[018-0472a]
事急起欲殺心然棄等時必懷悲愍數數緣子愛戀
纏心若棄此恩下逆罪觸為顯逆罪有下中上故說
棄恩皆成逆罪或由母等田器法然設彼無恩但害
其命必應無間生地獄中諸聰慧者咸作是說世尊
於法了達根源作如是言但應深信准此扇𢮎無恩亦成逆罪
轉形成逆者謂母變為男或父變為母故害成逆若
變為畜即不成逆論云依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令
男離命根非父非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答曰有謂
母變形者是頗有女非母非羅漢為問亦爾言因彼
血者正理云識託方增故言殺後母無逆者准正理
云是無間同類誤殺父母皆不成逆者論云如子執
杖擊父身蚥母隱在床謂餘而殺又婆沙云遣使言
若父行時殺若坐時殺亦不成逆言無間力強必有
表者此謂父母與餘人同一處起一加行殺於二類
表唯有一以從強有故言表微各異者正理云今觀
彼意表有多微有逆罪有餘罪攝言無羅漢想亦成
逆者正理云亦無決定解此非羅漢無簡別故害定
成逆罪非於父母全與此同以易識知而不識者雖
行殺害無棄恩心阿羅漢人無別標相既難識是亦
難知非故漫心殺亦成無間言父是羅漢得一逆罪
者論云若爾譬喻經說當云何通謂佛在南印度國
有一國王以國委付太子始欠持此云頂髻往室羅筏歸
佛出家得羅漢果太子無道專行非法暴亂百姓有
舊老臣至父王所具陳上事請大王還國示悔太子
[018-0472b]
父王許請還本國太子侫臣恐被誅戮侫太子言父
王今欲還來奪位請遣一使在路而殺太子納此侫
言遂遣使殺父王知業因緣應合子殺甘心受死佛
知此事遣弟子共彼太子始欠持言汝已造二逆謂
害父殺阿羅漢論主通云彼顯一逆由二緣成或以
恩田福田二門呵責彼罪故言二逆言打心出血無
逆者正理云無決定心壞福田故婆沙於此四句分
別者有出血不成逆謂以打心出血有不出血成逆
謂以殺心打佛令血處成二分而不出彼或俱句如
殺心出佛身血或俱非除上爾所。


言造逆加行至無離染得果者謂必定生地獄故不
能離染餘殺生等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轉
作聖人相續定不令成殺業等故准正理論無間加
行有二一近二遠於中近者不可轉故本論依之而
作問答於中遠者容有可轉若不爾者世尊應說無
間加行亦無間罪。


言知法非法者謂天授自知八正是真五法是妄而
顛倒顯示誑諸愚夫顯真是妄示妄是真故於五中
其罪最大言障世生天解脫者正理云乃至力能遮
遏諸異生等未入正定令不得入若已入正定令不
得餘果若已得果令不得離染若已得離染令不證
漏盡習定等息第五次重者謂出血第三謂殺羅漢
第二殺母第一謂殺父言恩等少者釋後輕所以等
也等者等取德田由德勝恩田故重以彼德田能拔
[018-0472c]
眾生生死苦故於德田中少者即輕就恩田中父少
母多母懷養慈恩多故言約異熟果有頂業勝者謂
金剛喻定非招異熟為簡於彼故言約異熟果也。


言無間同類者正理云同類者亦是相似義謂此五
種同罪與五無間輕重相似也言殺住定菩薩者謂
殺百劫中菩薩恩深由如父故於彼造業名為同類
殺有學聖者以學無學同聖福田於彼造業名為同
類奪僧和合緣者謂奪資具令僧分散和合資緣與
僧眾等於彼造業名為同類卒堵婆者眾人恭敬與
佛相似於彼造業其類是同。


言忍超彼異熟地者謂忍不墮惡趣故言唯除順現
受業者謂不還果一去不還但不得受生後二報現
身既猶在此故得現受無妨其不定業異熟定故亦
能為障故不除也下無學果亦准此說言二喻如前
者謂不還無學各有離所居國債主為障喻並指同
前忍中也。


言從修妙相至得定名四男定者論主云然彼菩薩
恒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扇𢮎等身已上離惡
趣四過失故第五第六得二功德堅固定有二相一
自行苦二他惱苦於此二苦皆能堪忍故正理云豈
不未修玅相業位菩提心不退應立住定名何故要
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定名答爾時人天方共知
彼先時但為諸天所知又彼先時唯有趣等覺定非
有餘六定也。
[018-0473a]


言要男子身者正理云修妙相業必依勝身方能引
起故言思所成者正理云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
異熟此所繫故非聞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
起故由此思慧所成婆沙問云三十二相為一思所
引為多思耶評云三十二思引三十二相一一後多
業圓滿問菩薩所起三十二思於諸相中先引何相
答有說先引足下平滿善住相先安其足後及餘故有
說先引目紺青相先以慈眼觀世間故如是說者此
即不定隨此相緣合則先引此相言百劫修妙相者
謂減則不足若多則無用故但百劫也三十二相廣
如婆沙一百七十七釋五十思者且一說婆沙更有
三釋煩不具敘釋福量中第三師說與婆沙正義同
故彼云如是所說皆是純淨意樂方便讚美菩薩福
量然未得其實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
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
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餘所識。


初逢釋迦發願者正理云乃至世尊為陶師子於彼
佛所起慇淨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供養已發弘
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三位精進圓滿婆沙
問云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
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
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
契經說過去有佛號底沙云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
勤修梵行一名釋迦二名慈氏昔云彌勒者訛也爾時彼佛
[018-0473b]
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
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
應先根熟知已即念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
一人速熟則易化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
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壇隨路先往既
至山中入吠瑠璃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
處處尋佛如犢子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
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歡喜不堪於行無
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
陀歎彼佛云云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
上覺准大乘總超四十劫一由翹足超九劫二由精
進布髮掩泥超八劫三由雪山捨身求半偈超十二
劫四由薩埵王子投身飢虎超十一劫問何故慈氏
菩薩自根前熟所化後熟釋迦菩薩則與此相違答
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多饒益他少自
饒益是故皆與所化有殊問近佛地菩薩必於名句
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讚佛何故
七晝夜唯以一頌而讚佛耶答菩薩爾時思願勝故
不重文頌若改文頌思願不淳復次怖畏散乱如頌
差別心亦異故復次顯己心無厭倦能以一頌數數
發起勝思願故言逝宮者又釋所謂人宮人宮速皈
磨滅故又云多聞室欲界天中舉初天中一顯餘三
及顯上五天即六欲天逝宮色界天中舉初一天顯
[018-0473c]
餘三天及顯已上諸天天處謂無色界天處也釋圓
滿中婆沙三說評云如是說者此等所說皆依一時
一行增上說為圓滿如實義者得盡智時此四波羅
蜜多方得圓滿論釋波羅蜜多名云能到自所往圓
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


類謂性類如葉類器金銀等類器各各別也思不能
託者謂思但託身語而轉無自託之理如指不自指
思俱有法者即餘思餘受想四相等也戒類中准前
應釋者准施類中釋三名也戒是善性名福造作性
故名業思所託故名事故具三名修類中慈善故名
福者慈以無嗔善根為性故是善也慈相應思託慈
為門者謂此慈定中思以無嗔與樂為門故亦名為
事非業性故不名為業慈俱時戒者謂是定中修此
慈觀即定共戒也思不自託戒非正託故並非事以
思但託慈為門故不同戒類別解脫戒是思正託故
受事名餘俱有法雖受福名者非造作故不名為業
非思所託故不名事但是善故名之為福。


言為供養施者論云或由怖畏怖求貪等捨事亦成
非此意說為簡彼故說為供益言頌言此招大富果
者正理云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迴向解脫亦得離
繫果而且就近決定為言且說招大財富果依何立
此大財富名以財妙廣不可奪故桶勝等施毒判所
傷雖施而無大財富果言如葉類器者西方多以荷
葉等為器也戒修類福准此應釋者謂戒類以戒為
[018-0474a]
體修類以定為體亦喻准施而明。


施益中若異生第二生等猶下生故所以離欲未離
並得自益聖人離欲定不再生所以自益要未離欲
可以思知。


言是謂色香味觸者此中約衣食等故說四境略不
言聲聲非異熟故有非恒故衣等四境成食但三境
成言女寶等即輪王七寶也。


施犯戒人受千倍果者新云犯戒以是人趣故勝傍
生千倍非為有德有苦言恩別如父母等者等取師
及餘有思者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菩薩本生曾為一
熊在深山中爾時有人入山採薪遇雪飢寒熊將収
養餘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見獵師示彼熊
處共來加害分取肉時兩手便墮。


言解脫人至最勝者以能所俱上故也言隨近已至
者隨便遂來至便施也。


言五種得大果父母長育生身恩故病者無所依怙
增悲心故說法者增長法身示人善惡故後身菩薩
積集功德廣攝眾生故論問云法師四田中是何田
解云父母菩薩恩田攝病者是苦田未審法師於趣苦四田之中何田所攝謂是恩田
所以者何為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盲者能施慧眼
故令有情生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
至能為佛所作事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


言於上四田者謂趣苦恩德四田也言今依義次從
後向前者謂頌中後起在前意樂居後今准義前後
[018-0474b]
為次則意樂居前後起在後或有唯由後起得成重
者如盜佛像得已供養後起即輕得已銷鑄其罪即
重言非由餘四者雖有六因此中正約田及根本二
種故指後起加行思意樂為餘四也言如於父母行
殺則重行盜則輕者盜殺雖齋是根本而殺即重盜
即輕此則約田顯根本重言所餘加行思意樂至准
前釋者如欲害佛但由加行成重不由根本等思與
意樂隨其心重故重成言除此中間業非輕重者如
具二三四五等因也有云若具六因皆上品業最重
若不具六因皆下品此業最輕若二三是下名非輕重。


言以不善為助伴者正理云如盜他財後汙他妻室
殺他子等善翻上者謂善若有五因即名增長若無
五因位但名造作。


言是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不假
前人受用今施制多即此類福也如慈等無受者如
慈等四無量時雖運己心令出得樂而實前境未實
得樂故名無受。


言末度伽果如棗樹如星莢樹論法合云如是施主
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不招非愛
然由田過令所殖種或生果少或全無故。


非時食名遮罪者論云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
護法及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
故但立遮名。


言定地善極能熏心者是重習義定地於心相續極
[018-0474c]
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華熏巨勝也。


言同梵補天一劫壽者或應俱欲界天中受一劫勝
果正理云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
若未離欲建卛堵婆造寺和僧修慈等加行乃至亦
感劫天樂豈不前說欲界無有善業能招一劫異熟
無一善業猶如不善唯一剎那能招劫壽依如是理
故作是說然於一事發起多思次第能招劫量天樂
謂於彼死復於中生故劫樂言無違前失准此論文建塔等不
能生上界修四無量容生上界


言無染者正理云說無染言顯請法施主不希利養
恭敬名譽不爾便為自他俱損言契經等者等取餘
十一乃至論議經也又正理云言契經者謂能總攝
容納隨順世俗勝義堅實正理云如是契經是佛所
說或佛弟子許故說。


言感世間可愛果善者謂感人天中愛果種子由此
力故能感世間高族貴生大富妙色輪王帝釋魔王
如是類諸可愛果。


此善生已名有涅槃法者准世親
菩薩意言種解脫分善名有涅槃法未種名無涅槃
法。


言如理者其道理也書印體者婆沙云此中書者非
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名書此是
書分色字非是不相應行中字也印與書同筭謂語筭也謂稱九九

八十一等亦非所筭一十百千等法文謂善巧安布
音聲等亦非所述詠法名為文也數謂能計數亦非
[018-0475a]
所計婆沙云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十百千
等但是所有能數之法若依勝論德句義中別有數
體大乘所數不相應攝此宗所數不別立法。


善無漏名妙染名劣者准此妙劣處中自成正理云
即有漏善無覆無記總名為中有為應習者問何故
不善無記不名應習正理釋云不善無記非昇進法
故不名修習解脫名無上者論云以無一法能勝涅
槃乃至餘法有上義准已成。


但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