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CBETA)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十六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第四所治能治殊者謂第四是無漏但是能治對前
三所治有漏故言所治能治殊染污性故是因黑不
可意是果黑色界善業名為白者問何不言無色差
別答傳說若處有二異熟謂中生有具三種業謂身
悟意則說非餘欲界中惡雜善者乃至六欲天中有
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惡勝善故正理云以欲界中
不善數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雜樂異熟故欲界善
劣無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業果亦無功能雜苦異
熟問未離欲者造欲善業可為惡雜已離欲者造欲
善業定無惡雜應名白白何故欲色皆名雜耶答欲
善業果名為雜者據未斷欲者說若細分別已離欲
者作欲善業非惡業雜雖為因時非惡業雜受果之
時必惡業雜以因從果總名雜或相雜類故名為雜
以欲界惡勝善故。


四法忍者謂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此十二
思唯盡純黑業者謂四法忍斷見惑八無間思斷欲
修惑唯煩惱不善性名純黑業離欲第九無間道此
時總斷欲界善者謂善法爾時得離繫故是緣縛斷
亦名為斷第九不善業者即此時斷第九品惑是自
[016-0464a]
性斷也問所以四靜慮俱言第九思不說前八者何
解云此中對業以明治道四禪第九思法盡白業故
所以舉之前之八思於四業中無所復對故不說也
以上界煩惱唯無記性非四業攝不同欲界前八盡
黑業故斷已不行名自性斷者即煩惱自體及一果
法并得被斷更不現行名自性斷。


餘欲業黑雜者地獄外名為餘業此師約五趣明後
師約五斷說正理破云前已遮遣謂善無能雜不善
故破後師云此亦非理二所斷中俱有業不能感異
熟果故見道身邊二見相應思修道無記業皆不感果也婆沙評家云惡勝
善劣故善非雜。


即意非意業者謂心王意業是思故前二別也勝義
牟尼唯心為體者以真實牟尼釋意故身語比知故
能所比知總名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者釋唯無
學立牟尼名以有學未離染煩惱言未寂靜故婆沙
問云妙行清淨寂嘿有何差別復有說者義亦差別
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雜亂
義是寂嘿義又論云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
邪清淨故。


三業不善名三惡行者論云一切不善身語意業如
次名身語意惡行准此通取飲酒等業及前後近分
故言一切及取貪嗔邪見者此謂貪等與意業別故
言及取是婆沙宗譬喻師說貪嗔邪見即是思業故
思外說此三種為意業故論有相破問所以此三名
[016-0464b]
惡行者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呵厭故一
切善業為妙行者即不飲酒及禮讚等離前後近分
為根本業道及非意業無貪等者諸意業是思無貪
等意業故論云正見邪見既無故思欲益他損他如
何成善惡答能與損益為根本。


十惡業道者謂殺盜邪婬妄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
語貪嗔邪見等為十相麤顯故說為業道故婆沙云
謂非斷命以手杖搖擊有情及非邪婬於所應行作
不淨行起飲酒等諸放逸業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諸
飲食等及不能避諸犯戒者如是所起身業非身三
惡行所攝又四語惡行者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
說無有惠施無有親愛無有祠祀如是等語惡行世
間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意惡行中貪欲嗔恚俱
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身語妙行中者釋十善業道
也謂妙行中翻前四過即不誑不間謹不麤惡不雜
穢語等並為業道泛爾愛語和合語並非業道。


受生尸羅簡非受生及定道受生有二一者處中謂
別受遠離定有表無表二受律儀即容互發然定依
自身表業而發二定有表無表。


隨前作業則有表者謂隨前屠割等事則有表業若
不起者則無表業搘觸初委反也捫摸曰搘殺罪所觸者
謂至身名為所觸一由加行者謂運手足等命方斷
故貪嗔邪見無加行後起者正理云如是說者亦具
三分有不善思於貪嗔等能為前後助伴事故注曰
[016-0464c]
云謂不共無明四見疑慢等相應不善思與貪邪見
為加行後起正理存此釋也已上


然其加行不與彼同者加行從三根生不與根本同
盜從貪起論云或為財利恭敬名譽或為救拔自親
友除怨發憤恚心者謂欲斥他宗強等彼賴私者是
彼斯也語四從貪嗔生准前說者正理云如為財利
恭敬名譽濟己親起四加行從嗔生者如有除怨發
嗔恚心起四加行從癡生者十業道中名為邪見然
由邪見與癡相應但因邪見殺害眾生此取加行即
名癡也吠陀此云明昔云韋陀訛也即四吠陀論一名阿
由[鞥-合+白-日+田]陀謂醫方諸事二名體謂祭禮也三名婆磨此
云等謂國儀卜相音樂戰法四呪術此四並是術此
四並是梵天所說若婆羅門種年七歲外然師學後
學成就已即為國師其四[鞥-合+白-日+田]陀可十萬頌口相傳據
不書紙葉餘邪論者但在現外總名為邪即餘外道
所有邪論等從二亦爾者謂從嗔生貪從癡生貪亦
爾嗔及邪見從三亦爾者嗔癡二業道類貪釋也前
念名根者有云前念猶輕後念轉重故前名根後名
道今釋前能生後故名根後正暢思名道。


離惡加行名善加行者此有兩意一離惡加行即離
殺生加行名善加行根本後起亦爾二離惡加行者
謂俱離惡前之方便即如欲受戒離惡前方便來入
戒壇周迊禮僧等。


一一皆由三根究竟者新此是剎那等起不通餘緣
[016-0465a]
又云究竟即思俱轉剎那等起也且誑語由貪者謂
貪他財行誑取嗔他故誑如深河誑言淺等令他死
癡可知。


殺麤語嗔於有情處起者殺必於有情想成殺業道
約假有情非名色等麤語但約發語叱吒等欲令切
其心時嗔謂有情相違損害之心成其業道非於無
情成業道也邪見一名色處起者謂邪見撥無因果
假有情故亦非眾具但緣五蘊四諦因果故言名色
處起雖邪見亦撥無無為今且約有為蘊說誑語等
三必依名等等取句文謂誑語皆緣異名句文令他
異解故故言名身此等皆是從多非不少分亦緣餘
法。


若一行殺餘皆得罪者論云如為一事展轉相教故
一殺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
成殺罪唯除立誓誓要救自命緣亦不行殺雖由亦
有他力逼在此中示無殺心故。


殺罪要具五緣者若准新解於他有情想合為一緣
但為四緣唯此五緣猶少若依律疏更加命斷彼以
他想即是不誤更不別說又解此中不誤殺言已顯
斷命故不可說剎那滅蘊者有部宗云有為蘊剎那
自滅不待客因如何成殺喻中如滅燈光鈴聲者謂
令後不續非滅前念前念自滅不待客因故引為喻
第二解約斷命名殺新云此解為正言亦通現在者
婆沙云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
[016-0465b]
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即能令後蘊不續故於現在蘊
亦得殺罪又問云諸蘊中殺何蘊得罪有說色蘊唯
色可為杖等所觸又說五蘊問四蘊無觸如何可殺
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不轉故如破瓶時乳等亦
失又都於五蘊起殺心故於彼得罪又問殺壽盡者
為不得罪答彼若此剎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
得殺罪若由加害乃至一剎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
罪況多剎那。


盜論云若有盜取窣堵波物彼於如來得偷盜罪以
佛臨入涅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故有餘師說望
守護者得罪新云前釋為正正理云有說此罪於能護人則
彼自盜應無有罪是故前說於理為勝婆沙多釋評
取佛處得罪若有掘取無主伏藏於國王邊得罪若
有盜取諸迴轉物已作羯磨於界內僧之邊得罪若
羯磨未成普於佛弟子得偷盜罪正理云若盜他人
及象馬等於所住處業道方成婆沙云取兩國中間
伏藏若輪王出現世時輪王處得罪若無輪王都無
寶云於兩國主處得兩國共救之


受齋戒時者有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非
時第二解於自妻妾乃至況出家者舉重況輕者佛
重王輕新云此論引自妻為例而釋從國王處得更
無異解今章既分兩解但今犯即得罪不說於王邊得也正理文同此乃至
若王自犯業道亦成婆沙又云於寄客女行不淨行
亦王處得罪於貨女行不淨行若與價都無所得若
[016-0465c]
不與價於王處得。


未解言義雜穢攝者謂雜穢語寬餘所不攝即雜穢
語攝言解義者謂善言義者無迷亂緣耳識已生名
為能解。


如是八種名非聖言總有十六言說此八非聖言是
誑語八聖言非誑語謂實見等婆沙云何故名非聖
言答不善故名非聖復次於非聖相續中現前故名
非聖復次非聖所成故名非聖復次非聖所說故由
此得非聖名聖言翻此若境由眼等識所證等者准
婆沙宗舉識顯根必由識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方
有作用非彼同分如界品說是無記性如死無覺者
無記性是世友義如死無覺是大德義彼論又云以
三根取至境與境合故立覺名所以知三合名覺者
經告鬘母言所見所聞所知所覺既離所見聞知外
別立所覺故知三境是所覺能覺即是鼻舌身三也
五根現量所證五境名見者此師意眼觀見色耳視
聞聲乃至身視覺觸總名見從他傳聞云我見我聞
乃至我知總名聞也法境無見者第六法境非五根
現證故不得名見故但三也。


先軌範師者舊云學瑜
伽論者名先軌範師也與前說異者此但眼名見不
同前說五根總名見故異餘稍同正理破云曾無聖
教言耳見聲鼻見香如何五境皆名所見故彼二師
義無諦語自內所受意識證境名所證故異。


一染汙心者謂見他朋友欲令他離間發此惡心故
[016-0466a]
名染汙。


若他壞不壞皆成離間者謂若他不壞不成
壞他語者應無壞聖正領解時壞與不壞皆成業道。


非愛謂染心者謂非教誡師呵責弟子等心也。


語一
字初句流來者初句既言染心壞他語說名離聞語
此亦合言諸染心語名雜穢語合有兩語字此句既
闕故取前者。


異虗誑語等前三種語者此師意說異
前三謂染心獨起雜穢語也前三語業起時不兼雜
穢有此不同故敘異說。


貪業道者唯貪他財有餘師引五蓋經云佛說應斷
此世貪故一切貪皆名業道有餘師云愛雖總名貪
而攝麤品者方成業道輪王北州非業道故撥善惡
等見者此中總有十一不同無施與無苦樂無祠祀
婆沙有三解初解云三無差別同顯一義故二云外
論者言無施與者謂無施類三福無苦樂者謂無施
別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眾婆羅門福內論者
言無施與者謂無過去福無愛樂者謂無未來福無
祠祀謂無現在福復次約身語意三業如次配之謗
無父母感子業者由外道依定故見母令修還為己
女女變為母又見父終為子子作父等由不定故為
此謗然母為任持胎藏之初父為下種之用今謗無
此二用也無化生有情者婆沙云有諸外道作如是
說有情生皆因現在精血等事無有無緣忽然生者
譬如牙生時必因種子水土時節乃至故定無有化
生有情。
[016-0466b]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