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6 楞嚴經集註-宋-思坦 (CBETA)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一名中印度那闌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大唐神龍元年歲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門般剌密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趙宋桐洲沙門思坦集註
明石盂後學比丘慧基重校訂
明巡視漕河監察御史長安霍達參閱鋟


習重者更假祕呪


初敘意略明


初結前文


初明持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
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真際云。心三貪瞋邪見。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前妄語謂大。此妄言即小。或
舉總數耳總雖云四別在後三
熏聞云。四棄如根本。十三僧殘等如枝葉。前約破戒壞
其善根。則喻云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今約持戒滅其惡本。故喻云自不能生一
切枝葉。心三口四即僧殘等業行之體也。亦攝四棄前後方便。然貪嗔癡俱生
之惑。非定心無以伏斷。此中且就餘萹俱者言之。蓋止其麤相也。成論云。戒如
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應知三障皆名為賊。持戒所捉正在業報。兼於煩惱
耳。】
[007-0506a]


二結過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失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二明今意


初勸誦持顯益


初勸誦持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
呪。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


【熏聞云。宿習。通論則該四重等一切惑業。以無始來熏習成種故。別論則正語
婬習。以欲界凡夫最難防慎故。何以明之。如下文特指阿難與摩登伽恩愛習
氣。又壇室中令置烏芻瑟摩之像。由此聖者宿多貪欲。因觀暖觸而得圓通故。
又前阿難遭婬所攝。佛敕文殊將呪往護。而不用餘呪者。得無別意乎。
長水
云。前雖廣說持戒清淨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離魔事。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
沙。如影隨形。與道為妨。或數病數惱。多婬多瞋。邪師魔嬈。諸難競起。皆是無始
不善。凡夫始學。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呪。能滅宿世惡習令無嬈亂。
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說定慧破煩惱障。復明戒學但止罪業。今說神呪能破
宿殃兼除報障。三障苟亡。不證何待。釋要云。持戒但遮現業。若有無始冤橫宿
殃不能排遣。或於禪中發來。三種治魔亦不得免。唯有建立道場持呪禮佛等。
則他力可治。】


二顯利益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
脫成阿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
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熏聞云。女經云阿難昔五百歲曾與此女而為夫婦。彼小乘經蓋言其近耳。
[007-0507a]


苕溪云。愛心永脫。指初聞呪。得阿那含成阿羅漢。指前文殊簡圓通後。若爾由
聞法故方成無學。何謂神力冥資耶。良以密承呪力。顯藉法音。內資外熏乃能
速證。若但因呪而不由法者。何故前云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塵譬宿
習。風如神呪。順風揚塵。散之則易。誦呪除習。脫之匪難。】


二示道場方軌


初方便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
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此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
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


【據下文云。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後行菩薩清淨律儀。今所持戒應通大小。若出
家者除戒體本淨。當須懺淨。如更稟菩薩律儀。彌益其善。若在家者。或先受近
事戒。或但受菩薩戒。以下正修有白衣故。
熏聞云。四分律儀云。弟子知和尚
犯戒。知不應如是人邊受戒。知雖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則不成受。反是成也。南
山云。餘之九師。律無正文。准可知也。若梵網所說。須于先持菩薩戒法師前受。
若千里內無能授者。得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補遺云。今
此先持比丘清淨禁戒。允合止觀二十五法方便。末世先須持戒清淨。止觀持
戒清淨中有四意。第四名懺淨。初云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然約小乘
犯有輕重。輕者可懺。重不可懺。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重法。若依大乘
許其懺悔。如四種三昧中說。
真際云。誦呪一百八遍。表除百八煩惱也。

聞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離三見。道除于二見。上界不行恚。并十俱生及十纏成
[007-0508a]
一百八。】


二正修


「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如
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
悟。」


【孤山云。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水清月現。感應自然。若見此相。當觀空寂。是佛彌
顯。是魔則滅。
熏聞云。證真云凡入道場。若不依天台止觀。但恐邪正難明。彼
論即是修首楞嚴三昧行法。】


二酬請廣說


初道場方軌


初請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
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二答示


初別示


初明壇法


初立壇方法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
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
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旃檀沈水蘇合薰陸[鬱-山+止]金白
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鷄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
為八角壇。」


【苕溪云。上言場地。如今之墠。下既名壇。必須起土為之。是則先除地為場。後別
取黃土和香為泥。於其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除埽也。鄭云。封土曰壇。除地
曰墠。國語云。壇之所除地曰場。起土即封土也。謂起土界也。此在室中擬安供
[007-0509a]
具。高低之量可以意取。
荊公云。水性劣火。結為高山。山土也。土信也。雪山廣
大。香草清水所生。此譬廣大信心。大力白牛純白無雜。雖有大力而隨順眾生。
此譬大乘佛性。肥膩香草譬妙善。清水譬淨智糞譬遺餘。旃檀除熱風腫。譬能
除苦惱。淨善大乘佛性依廣大信心。以淨智妙善資養成就。其遺餘尚非麤穢。
可和合除苦惱。淨善與眾生嚴成寂滅場地。平原譬起信者平等廣心。上有五
色。以黃為正。此譬中道正信。十香譬十度。能窮智淵底為智度。沈水能沈至水
底者也。或神力或智慧力或淨行力無不具足。而能遠到為力度。旃檀或赤或
黑或白。上旃檀則若所謂一銖聞四十里者也。以精合神。得佛力持。一切魔事
不能留難。為願度。蘇合殺鬼精物。除邪通神明者也。一切能入無非善行。為方
便度。鷄舌可入諸香。令人身香者也。畜精智。起明見。為慧度。零陵能止精。明目
者也。治心調氣除毒去邪滅穢起淨。為禪度。[鬱-山+止]金除心氣蠱毒鬼疰及臭者也。
離睡眠蓋。寤寐常覺。為精進度。青木能寤魘寐者也。一切能忍如無痛覺。為忍
度。薰陸能止痛者也。除身不善。獲得解脫。無瘡疣色。為戒度。白膠能除身惡氣
去瘡𤺋者也。和合諸度。令眾不實所有。以脫內苦。為施度。甘松能和合眾香。除
腹脹下氣者也。若不能如前但能以平等廣心。起中道正信。依此諸度發清淨
行。為入佛性方便。亦足以嚴場地。細羅為粉。合土成泥。則以甚微細智。合中道
正信也。
熏聞云。方圓丈六為八角壇。當取徑有丈六。正得其宜。如方等行法。
亦令作壇。縱廣一丈六尺。】
[007-0510a]


二供養方法


敕壇中供物


初晝夜常供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
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鑪閒華鋪設。莊嚴
香鑪。純燒沈水無令見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砂糖油餅乳糜蘇
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谷響云。八月露水得陰氣之正。長水云。諸佛菩薩不食此食。為令增福示現而
食。使修行者福慧具足速得圓滿。如佛受純陀最後供養。令其具足檀波羅蜜。
此亦如是。】


二兩時別供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鑪。以兜樓婆香煎取
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鑪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熏聞云。兜樓婆香舊云白茅香也。
孤山云。享獻也祭也。或作饗。饗者鄉也。鄉
之然后能饗焉。謂中心向之。祭乃見饗。
荊公云。壇前南方正等覺地。蜜五合
蘇三合。則參伍和合。別安小鑪。則應麤而大。趣妙而小。兜樓婆赤香。合覺淨善
也。煎取香水。合覺淨智也。沐浴其炭。則淨治無煩惱煙。合覺慈力也。然令猛熾。
則欲熾盛光明。投蘇與蜜燒令煙盡。則欲滅和合煩惱令盡。食時與物交。中夜
與物辨。于此二時皆饗正等覺。以合覺淨善淨智。無愛見慈力熾然光明。滅和
合行令煩惱盡。此乃內所以享佛菩薩。】


二壇外莊嚴


初列諸像


「令其四外徧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
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
[007-0511a]
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
右安置。」


【長水云。懸幡列像。一一皆令影現鏡中。欲使行人熟此境界。則於事事無礙法
界之理易得證耳。若時若處。一念之中徧歷十方。徧見諸佛徧行佛事徧得供
養。一念既爾。塵塵皆然。
苕溪云。西域當陽皆取東向。所是左右。則右尊而左
卑也。此方敷置或可隨宜。應以尊居右卑居左。如智論以舍利弗為佛右面弟
子。目連為佛左面弟子。不唯西域。此方古者亦以右為尊。太尉勃。親以兵誅諸
呂氏功多。平欲讓勃位。乃謝病。文帝初立病之問。平曰。高帝時。勃功不如臣。及
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相讓勃。於是乃以大尉勃。為右丞相位第一。平徙
為左丞相位第二。又高紀。二月行自雒陽。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
廷臣無出其右者。注曰。古者以右為尊。言材用無能過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
藝文志曰。墨子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注曰右猶尊尚也。又漢書曰。以御史大夫
周昌為趙相。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憂趙非公無可者。注云。是時尊右而
卑左。故謂貶秩為左遷。諸侯王表曰。作左官之律。注云漢時依上古法。朝廷立
列以右為尊仕。諸侯為左官。凡引諸文。以明右尊左卑者。比見不曉此旨。見身
子為右面弟子。右肩侍父之說。凡此經論。輙有改其字。及作異解者。故此若隨
時之變。則設其次位以左為尊。亦復何妨。但不得擅改經字。
熏聞云。藍地迦
青面力士也。軍茶利等未見所翻。頻那夜迦。舊云頻那是豬頭。夜迦是象鼻。此
[007-0512a]
二使者也。
荊公云。陀羅尼集經。壇場法有藍毗迦軍茶利座。孔[少/隹]明王經。藍
毗迦羅剎也。有大神力。具大光明。藍地迦蓋即藍毗迦也。蘇悉地經有忿怒軍
茶利菩薩。從執金剛問法。又陀羅集經有金剛軍茶利菩薩。所謂軍茶利者。當
是此菩薩。一字佛頂輪王經有毗俱胝菩薩。又毗盧遮那神變經曰。右邊毗俱
胝。手垂數珠鬘。三目持髮髻。尊形猶皓素圓光色無比。所謂毗俱胝。當是此菩
薩。頻那夜迦障礙神也。蘇悉地經云。一切魔族頻那夜迦。自帝釋四王皆護法。
涅槃云。我今所供雖復微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斯乃因少果多也。】


二懸八鏡


「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熏聞云。蓋表如來藏理事交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荊公云。此八鏡佛智也。
與彼八鏡互相攝入。】


二示誦儀


初修


初行


初明成就


初明助行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
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
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呪。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
交光處承佛摩頂。」


【苕溪云。所言每一百八徧。常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常行一百八徧。斯是行道
徧數。
補遺云。華嚴日夜各分為初中後。肇師注小般若三時云。從旦至辰名
初日分。從辰至未名中日分。從未至戌名後日分。此經意顯捨身無間。若諸經
六時者。應隨四時日夜刻數多少長短均而分之。
苕溪云。願教如梵網經十
[007-0513a]
大願等。
熏聞云。梵網云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一。願得好師
二。同學善知識三。教我大乘經律四。十發趣五。十長養六。十金剛七。十地使我
開解八。如法修行九。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薩不發是
願者。是犯輕垢罪。又云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
投於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等。
云云。
補遺云。三七日約數。多止于三者。以陽數至於九故也。諸經顯密又多
止于七者。如法華文句云。數法有小七大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記云此方數
法。黃帝所立有二不同。下數十萬為億。上數億億為億。七數亦然。故以七七而
為大七。于小七成四十九也。今謂大七至于四十九者。以大衍之數五十。其用
四十有九故也。諸法約數。必須隨順世法應陰陽五行之數。數與非數。皆如來
藏中法耳。何世法之有哉。然億億為億。恐應云萬萬為億。
荊公云。三各七日
合覺數也。建立道場。以禮佛法僧為最初方便。故初七中至誠頂禮如來菩薩
阿羅漢號。誦呪行道。則依不思議力發行。一時常行一百八徧。則示以此除百
八煩惱。二七發願。則已發行。方以願力持之。有願無行。則願無實。三七十二時
一向持呪。則純依佛不思議力。十二時則倍初七中七行道道場以精進成就。
故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則所謂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
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也。
手鑑云。五悔之法。依離垢慧所問禮
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佛。二讚佛德。三禮佛。餘即五悔。又智論云。菩薩晝夜
[007-0514a]
三時各三事。功德無量。轉得近佛。若依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
廣略。然悔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除惡業障。然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
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應須起行。此復二種。一事行。如方等經及禮佛等。二依
理觀。如普賢觀端坐念實相。名第一懺。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禮佛下別明
對治。禮佛除我慢。以我慢故不能禮敬。今摧我慢山。即是除惡起信敬善。勸請
除謗法障。起慈善根。隨喜除嫉妬障。為慶悅故。平等善根迴向破狹劣障。成廣
大善心無限故。發願破邪倒罪。即導前四令至所在。一願至初住真因。二願至
妙覺極果。文殊問經云。晝夜六時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至菩提。如斯五法尚
能入位。況滅罪乎。
釋要云。行人建立道場。自供養凡有八事。能治八障。成就
八善。一供養。除慳貪障。感大富貴。二歎佛。除口障。得無礙辨。三禮佛。除我慢障。
得尊貴身。四懺悔。除三障四魔。得依正具足。五勸請。除謗法障。得多聞智慧。六
隨喜。除嫉妬障。得大眷屬。七迴向。除狹劣障。成廣大善。八發願。除退屈障。能總
持諸行。願如束物。所行即無舒散。垂終若得願力則惡念不生。不牽惡道即生
善處。】


二明正行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苕溪云。此觀行淨或六根淨。】


二示不成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
不成就。」
[007-0515a]


【方等陀羅尼云。行此法時。十人已還。天台依之。經有明制。不可踰也。世有修法
華等行者。或多增人數。或長延日限。廣邀士女。來會香華。止存誑俗之心。寧為
感聖之道。至有燒身臂指。先告四方。縱不苟財亦成沽譽。內盲理觀。外掇譏嫌。
如此師徒予見之矣。大經云。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
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離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無
有是處。彼誡但修苦行。實求涅槃者尚為不可。況沽譽乎。況苟財乎。真修行人
請思此語。】


二坐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


【重聞云。此與止觀所說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七日行法為異。故
下判屬半行半坐三昧。應知正修首楞嚴定。亦如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妙勝
定經云。但能直心坐禪。即是第一懺悔。問前科經文從持戒誦呪以來俱名助
行。今端坐修定豈非正行耶。答前乃分其大綱。不可責其細目。況今略示坐儀
日限。更不委明定相。予甞有此經禮誦儀一卷。以備早暮熏奉之式。須者行之。】


二證


「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孤山云。須陀洹按位即圓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別圓地住。苟不然者。豈得
自知成佛不謬耶。】


二總結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苕溪云。天台止觀示四種三昧。攝一切行法。一曰常坐。如一行三昧。二曰常行。
[007-0516a]
如佛立三昧。三曰半行半坐。如方等法華。四曰隨自意。如請觀音等諸大乘經。
今經所屬亦半行半坐也。壇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艱。然所誦呪。下文亦許
不入道場。故使有緣隨器受益。】


二演說呪辭


初阿難述請


初阿難陳辭


初述承呪力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
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護其力。
尚未親聞。


二請說呪辭


唯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
脫。


二大眾同禮


于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二如來正說


初現化佛說呪


初現化佛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
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


【補遺云。此第六番放光。經初說呪往護。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亦出千葉寶
蓮有佛化身。與此事同。皆為表法。所說呪法無上尊極故。從肉髻者。經初收光。
收必自髻。全以所收之光。再為發揮宣說前來往護神呪。百寶光表百法界。千
葉華表千如。有化如來坐華。表千法同一覺性。從佛頂現。表千法是佛所證無
上之法。化佛頂又現十道百寶光。表千法門佛理齊也。然初從佛頂現化佛。又
從化佛現金剛密迹擎山持杵。表此神呪即生善滅惡之用。
熏聞云。無上依
經云。頂骨涌起自然成髻。】
[007-0517a]


二說神呪


「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谷響云。畏金剛擎山持杵。愛如來坐華放光。由茲二事兼并懷抱。孤山云。諸經
神呪例皆不翻。天台會釋不出四悉檀意。一云呪者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
敬主不敢為非。此世界義。二云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不相應
者即執治之。此為人義。三云呪者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如微賤人奔逃異國。訛
稱王子。因以公主妻之。而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主往訴之。其人語曰。
若當瞋時。應說偈云。無親遊他國。欺誑一切人。麤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說是
偈時默然瞋歇。即對治義。四云呪者諸佛密語。唯聖乃知。如王索先陀婆。一名
而具四實。謂鹽水器馬也。群下莫曉。唯智臣解之。呪亦如是。秪一法語。徧有諸
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即第一義。具此四義故存本音。五不翻中即祕密故不
翻。谷響云。一祕密故不翻。即陀羅尼。二多含故不翻。謂薄伽梵。三此方無故不
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謂阿耨菩提等實可翻之。但摩騰以來多存梵故
後皆倣之。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薄。故存梵。于四例中即翻字不
翻音。一翻字不翻音。諸經呪詞。二翻音不翻字。如華嚴中[歹*厂@ㄙ*ㄙ]字以作此方萬字
音翻之。而字體猶是梵書故。三音字俱翻。經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來梵夾。


補遺云。孤山云縱翻華言。義亦莫曉。例如典語召物。物實不異。而庸俗不知。
聖地密言凡豈能解。其猶大武柔毛。以召牛羊。清滌清酌。以召水酒。而凡庸者
不知此為何語。顯祕之說亦復如是。
鬼神王名者。所領各有部分居處耳。聖
[007-0518a]
智者。涅槃菩薩品迦葉云。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
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鹽二器三水四馬。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
食時即便奉鹽。若王食已欲飲漿時即便奉器。若王欲遊即便奉駕。】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
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鞥-合+白-日+田]弊毗迦切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娑舍囉
婆迦僧伽喃南無廬雞阿羅漢跢喃南無蘇盧多波那喃南無婆羯唎陀
伽彌喃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南無提婆離瑟
𧹞十一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𧹞十二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
無䟦羅訶摩泥十四南無因陀囉耶十五南無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囉耶十七烏摩般帝十八
裟醯夜耶十九南無婆伽婆帝二十那羅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南無
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訶迦羅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
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
三十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南無般頭
摩俱囉耶三十四南無䟦闍羅俱囉耶三十五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南無伽闍俱囉
三十七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輸囉西那三十九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跢他
伽多耶四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囉
訶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阿芻[鞥-合+白-日+田]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
四十九阿囉訶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鞥-合+白-日+田]沙闍耶俱嚧吠柱
[007-0519a]
唎耶五十三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補師毖
五十七薩憐捺囉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囉訶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
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囉訶帝六十五

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雞都囉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
阿囉訶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翳曇婆伽婆多七十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薩怛多般怛㘕七十五南無阿婆囉視耽七十六般囉帝

揚歧囉七十七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䟦囉毖地耶
叱陀你八十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
八十三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羯囉
訶婆訶薩囉若闍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剎怛
囉若闍九十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毗多崩
薩那羯唎九十四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
沙舍悉怛囉九十七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摩訶般囉
戰持一百摩訶疊多一百一摩訶帝闍摩訶稅多闍婆囉摩訶䟦囉槃陀囉婆悉
阿唎耶多囉毗唎俱知誓婆毗闍耶䟦闍囉摩禮底毗舍嚧多
勃騰罔迦䟦闍囉制喝那阿遮一百十一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䟦闍囉擅持十三
舍囉遮十四扇多舍[鞥-合+白-日+田]提婆補視多十五蘇摩嚧波十六摩訶稅多十七阿唎耶多囉十八
訶婆囉阿般囉十九䟦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䟦闍囉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藍陀唎二十二
[007-0520a]
䟦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鞥-合+白-日+田]
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毗折㘕婆摩尼遮二十八䟦闍囉迦那迦
波囉婆二十九嚧闍那䟦闍囉頓稚遮三十稅多遮迦摩囉一百三十一剎奢尸波囉婆三十
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囉羯拏三十四娑[鞥-合+白-日+田]囉懺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麼麼寫

三十七誦呪者至此句稱弟子某甲受持烏𤙖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薩怛他伽都瑟尼
一百四十一虎𤙖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𤙖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躭婆那
四十七虎𤙖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虎𤙖一百五十一都嚧雍
五十二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揭囉訶若闍五十四毗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虎𤙖五十
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毗騰崩薩那囉六十

虎𤙖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囉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波囉
點闍吉唎六十六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訶薩泥
帝[口*隸]六十九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一百七十一摩訶䟦闍嚧陀囉七十二帝唎菩
婆那七十三曼茶羅七十四烏𤙖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麼麼七十七印兔那麼麼寫
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稱名若俗人稱弟子某甲囉闍婆夜七十九主囉䟦夜八十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烏陀迦
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薩多囉婆夜八十四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突毖叉婆
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囉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囉尼部彌劒波伽波陀婆
八十九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條怛婆夜
九十三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藥叉揭囉訶九十五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畢唎多揭囉訶
[007-0521a]
九十七毗舍遮揭囉訶九十八部多揭囉訶九十九鳩槃茶揭囉訶二百補丹那揭囉訶二百
迦吒補丹那揭囉訶悉乾度揭囉訶阿播悉摩囉揭囉訶烏檀摩陀揭

囉訶車夜揭囉訶醯唎婆帝揭囉訶社多訶唎南揭婆訶唎南嚧地
囉訶唎南忙娑訶唎南二百一十一謎陀訶唎南十二摩闍訶唎南十三闍多訶唎女十四
視比多訶唎南十五毗多訶唎南十六婆多訶唎南十七阿輸遮訶唎女十八質多訶唎女
十九帝釤薩[鞥-合+白-日+田]釤二十薩婆揭囉訶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二雞囉夜彌二十
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二十四毗陀夜闍真陀夜彌二十五雞囉夜彌二十六茶演尼

訖唎擔二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八雞囉夜彌二十九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嚧陀
囉訖唎擔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二雞囉夜彌三十三那囉夜拏訖唎擔三十
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五雞囉夜彌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三十七毗陀夜

闍瞋陀夜彌三十八雞囉夜彌三十九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四十毗陀夜闍瞋
陀夜彌二百四十一雞囉夜彌四十二迦波唎迦訖唎擔四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四
雞囉夜彌四十五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四十七毗陀夜
闍瞋陀夜彌四十八雞囉夜彌四十九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五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彌
二百五十一雞囉夜彌五十二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難陀雞沙囉伽那般帝五十四索醯夜
訖唎擔五十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六雞囉夜彌五十七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
五十八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九雞囉夜彌六十阿羅漢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
二百六十一雞囉夜彌六十二毗多囉伽訖唎擔六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四雞囉夜
[007-0522a]
彌䟦闍囉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訖唎擔六十七毗陀夜闍瞋陀
夜彌六十八雞囉夜彌六十九囉叉罔七十婆伽梵二百七十一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
婆伽梵七十三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南無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

囉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薩怛多鉢帝唎七十八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陀囉陀囉八十
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二百八十一虎𤙖八十二虎𤙖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
八十五娑訶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婆囉波
囉陀泮九十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薩婆提[鞥-合+白-日+田]弊泮九十二薩婆那伽弊泮九十
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補丹

那弊泮九十七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薩婆突澀比𠾆訖瑟帝弊泮九十九薩婆什
婆唎弊泮三百薩婆阿播悉摩𠾆弊泮三百一薩婆舍囉婆拏弊泮薩婆地帝雞弊
薩婆怛摩陀繼弊泮薩婆毗陀耶囉誓遮𠾆弊泮闍夜羯囉摩度羯囉
薩婆羅他娑陀雞弊泮毗地夜遮唎弊泮者都囉縛耆你弊泮䟦闍囉
俱摩唎毗陀夜囉誓弊泮三百一十一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闍囉商羯囉
十三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摩訶迦囉夜十五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南無娑羯唎多
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訶羯唎曳泮三百
二十一羯囉檀遲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嘮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

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
曳泮二十九演吉質三十薩埵婆寫三百三十一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至此句依前稱弟子某甲
[007-0523a]
瑟吒質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烏闍訶囉三十五伽婆訶囉三十六嚧地囉訶囉
三十七婆娑訶囉三十八摩闍訶囉三十九闍多訶囉四十視毖多訶囉三百四十一跋略夜訶
四十二乾陀訶囉四十三布史波訶囉四十四頗囉訶囉四十五婆寫訶囉四十六般波質
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嘮陀囉質多四十九藥叉揭囉訶五十囉剎娑揭囉訶三百五十
閉[口*隸]多揭囉訶五十二毗舍遮揭囉訶五十三部多揭囉訶五十四鳩槃茶揭囉訶五十
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車夜揭囉訶五十八阿播薩摩囉揭

囉訶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六十唎佛帝揭囉訶三百六十一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
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乾度波尼
揭囉訶六十六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藥迦六十八怛隸帝藥迦六十九者突託迦
七十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隸瑟蜜迦七十
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薩婆什伐囉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鞥-合+白-日+田]達嚧制劒七十八

綺嚧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三百八十一揭囉訶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
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麼輸藍八十六䟦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
輸藍八十八烏陀囉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九十跋悉帝輸藍三百九十一鄔嚧輸藍九十二
伽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跋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
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囉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
嚧訶凌伽四百輸沙怛囉娑那羯囉四百一毗沙喻迦阿耆尼烏陀迦末囉[鞥-合+白-日+田]囉
建哆囉阿迦囉蜜唎咄怛斂部迦地栗剌吒毖唎瑟質迦薩婆那俱囉
[007-0524a]
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末囉視吠帝釤婆[鞥-合+白-日+田]釤悉怛多鉢怛囉四百
一十一摩訶跋闍嚧瑟尼釤十二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辮怛隸

十五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哆姪
十九二十阿那隸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鞥-合+白-日+田]囉跋闍囉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
䟦闍囉謗尼泮二十五虎𤙖都嚧甕泮二十六莎婆訶二十七


二述功德勸持


明果德由此呪故自行化他以勸持


初正示


初備列眾義


成佛降魔說法相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
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
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長水云。悉怛多般怛囉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徧覆一切
法。故云葢。從此流演祕密神呪。故云呪心。又是一切呪中之總要故。無有一佛
不因此呪而成正覺制諸魔外應諸國土轉大法輪也。
苕溪云。總言呪心者。即
前文云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所說心呪也。
熏聞云。此以心呪釋心
呪。[泌-心+?]疏云。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呪心。又云或是十方如來心印法門。故
名呪心。亦是祕密藏中精要之法。故名呪心。此取呪中精要釋呪心故。智者說
心有三種。一慮知心。二草木心。三積聚精要心。今祕密藏是積聚之義。呪心即
精要心。然呪謂呪詛。亦曰呪願。佛以此語詛願眾生生善滅惡革凡成聖。若果
羸之呪螟蛉也。是亦密詮首楞嚴義與前顯說力用無殊。但被物之異耳。天台
止觀五略。初發大心。方言中云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
[007-0525a]
又稱汗栗䭾。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䭾。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
此經心之一字。要須原其梵語。隨文對翻。方能定其法喻親切。
補遺云。此約
出生佛界。以顯神呪之功也。初二句總明。次十方下別明。言十方諸佛得此呪
故八相成道。初因此呪心者。為因地入道門。該乎兜率降神入胎出胎出家逾
城等相也。得成正覺成道相也。執此呪心者。呪有破惡義。內執破惑心。外以降
魔也。乘者。下至第八行儀轉法輪也。法華明以諸法空為座。此言諸佛以呪心
為所生之法亦如之。所以外坐蓮華應物也。含者具法義。呪以具足百界千法。
故外能微塵現大也。】


授記拔苦事師相


「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
來依此呪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怨憎會苦。愛別
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水火難。飢
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呪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持者念力。內有念持之力。外能授眾生記莂也。自果未成者。此言十方諸佛自
凡入聖。初入分果。未成妙覺。故蒙佛記也。授記于人并自蒙授記。必資內念之
力也。依取依賴義。自行依賴神呪。以道化他亦依賴之也。隨取侍奉義。自行隨
奉神呪。外能侍奉知識等也。補遺云。諸文云五陰盛。涅槃十一云。何名五陰盛
苦。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名為五陰盛苦。此則八苦。前七為別。後一為總。為有五
[007-0526a]
陰盛身故。故有眾苦。亦如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故知必須直下忘我。本
無有身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孤山云。灌頂經云。大橫有九。小橫無
數。
熏聞云。彼經第十二云。一者橫病。二者橫有口舌。三者橫遭縣官。四者身
羸無福又持戒不[宋-木+尤]。橫為鬼神之所得便。五者橫為劫賊之所剝脫。六者橫為
水火漂焚。七者橫為雜類禽獸所噉。八者橫為冤讐符書魘禱。邪神牽引。未得
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牽引亦名橫死。九者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
失度。不直良醫。為病所因于是滅亡。又信世間妖孽之師為作恐動。寒熱語言
妄發[示*乃/古]福。所犯者多。心自不正。不能自定。卜問覓[示*乃/古]。殺猪狗牛羊種種畜生。解
奏神明。呼諸魍魎鬼神請乞福祚。欲望長生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死
入地獄。展轉其中無解脫時。是名九橫。
補遺云。橫為冤讐等。者為字去聲呼。
本為假符書害怨讐者。反以邪神牽引。未得報怨之福。反受其[示*乃/古]也。為作恐動
寒熱言語者。邪師因其寒熱之病。附出誑言以恐動之也。卜問覓[示*乃/古]者。凡病者
必求[示*乃/古]因也。解奏神明者。解字古買反。欲解散其[示*乃/古]也。奏若道士奏章。涅槃亦
說有九橫死。涅槃高貴德王品云。有九種因緣能夭其壽。一者知食不安而反
食。二者多食。三者宿食未消而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隨時節。五者病時不隨
醫教。六者不隨瞻病者教。七者強耐不吐。八者夜行為惡鬼打。九者房室過差。


谷響云。夫昔因不純。今多枉橫。假修心行道之力。藉祕呪冥加之功。枉橫俱
消各盡天命。且世之迷者。率冀富同猗頓壽類容彭。朝為蟬翼之善。暮望丘陵
[007-0527a]
之福。而不省聖力冥資。飜謂佛言無騐。法言曰。壽可益歟。曰德。曰回牛豈不德
耶。曰德故爾。如使回也殘牛也賊。焉得爾。注曰。言復甚也。且儒之達者尚知潛
益。而不以病夭為疑。況學佛之徒。了三界空華。見世間夢事。何富壽之有乎。若
然者。則克荷斯經無慚德矣。】


攝親示滅付法相


「十方如來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
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
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行取按行上能治下之義。內心以神呪治己惑業。外能開小即大也。誦謂剎那
無間之義。于此祕密藏心剎那無間。而成無上道坐道場入涅槃。故能從因通
至果地至涅槃相也。文中因說通義。兼前成道也。傳持之義直至滅後。與前第
九同涅槃相也。亦可成無上覺指妙覺。與分果不同也。總云出生如是初住分
果八相也。
孤山云。然此並是密說常住真心周徧法界。故有因果自他生善
滅惡若福若智等種種功德耳。】


二指廣結名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呪。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
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呪名如來頂。


二勸持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
事。無有是處。


二明因人由此呪故滅惡生善以勸持


初廣明生善滅惡


初總勸受持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㲲。書寫此呪貯
[007-0528a]
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
所不能害。」


【西竺貝葉。此土紙素。書呪信受者。三毒不起。諸魔遠離。】


二別明功力


初標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出世間智。三乘妙心即時頓悟。】


二釋十一


初能除諸難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
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心得
正受。一切呪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
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毗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
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荊公云。正受亦名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謂之正受。異于無明所緣境故。圓覺
經三昧正受。
熏聞云。厭蠱者。應法師云。厭鬼名。眠內不祥。伏合人心曰厭。蠱
腹中蠱。謂蠱行毒也。聲類作弋者反。謂虫物害人也。正法華經有蠱狐。舊維摩
經有妖蠱。應師並同聲類音之。今但音古。
補遺云。梵網亦云生金銀毒。謂此
二物和毒味損物者也。】


二能生諸智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
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
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
[007-0529a]
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熏聞云。那由他此當萬億。俱胝此當千萬。見應師音義。
荊公云。那由他此當
京數。俱胝此當億數。金剛藏王。慈恩翻首楞嚴為金剛藏。然則此諸菩薩證此
定故以是為名。
補遺云。陰心精速。謂金剛藏王得如來藏心。去惑純精。陰密
神速。發彼持呪之人神識也。
興福云。初鬼神獲恩。後遁迹潛加。】


三不墮惡處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荼毗舍遮
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
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熏聞云。富單那一云臭餓。迦吒富單那此云辛奇臭餓。迦吒蓋即竭吒富單那。
此云辛臭鬼。】


四諸功德聚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恒河沙
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勳修永
無分散。」


【如惡叉聚。喻與諸佛無分散也。】


五眾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
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苕溪云。于未受持時。謂犯戒已。未經懺悔重受之時也。此約在家者言之。出家
二眾次文別說。】
[007-0530a]


六輕重罪滅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呪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
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
呪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
棄。誦此呪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熏聞云。珙鈔引俱舍頌曰。約處唯除北。約人除扇榹。敕皆反。四身一語業。三殺
一虗誑。一殺生加行。無間一劫熟。隨罪增苦增。八比丘分二。以為所破僧。云云。


補遺云。言五逆罪。約處除北洲。約人除黃門。四屬身業。破僧口業。三屬殺。破僧
但虗誑。出佛身血但殺之加行。方便罪耳。不成正罪故。又佛不可殺故。一逆乃
受一劫無間獄罪。熟謂生彼也。隨罪增苦增。應是凡二逆受二劫等。八比丘分
二。以極少言之也。本八比丘為一切眾。破之成二眾。更相是非。四人已上成眾。
故以八比丘言之。若俱舍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破僧。提
婆白佛欲出家。佛不許。學通欲破僧行。出佛身血。佛在阿耨達池說。我于耆闍
崛山經行。提婆于高崖舉石以擲我頭。山神以手接石。小片迸墮傷佛胟指。出
俱舍業品。扇榹黃門也。北洲并黃門以父母于子少愛心。無重恩故。非無間業。
四身一語業。前四屬身業破僧屬口業。三殺一虗誑。破僧一虗誑也。一殺生加
行出佛身血。以如來佛身不可害故。得殺生加行罪。無根本罪。無間一劫熟。隨
罪增苦增。一句明時處。一句明苦增。隨有多逆。感無間若。多若具故。八比丘分
[007-0531a]
二。以為所破僧。破僧有二。謂轉法輪僧并羯磨僧。轉法輪僧唯在佛世。羯磨僧
通佛滅後。破轉法輪。以有佛故須九人。破羯磨以八人。以八比丘分二。四為正
眾。四為邪眾。又有同類五逆。】


七宿業消除


「阿難。若有眾主。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
讀誦書寫此呪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舘。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
無生忍。」


【普賢觀云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今呪力亦然。】


八所求如願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呪。或身上帶此悉怛
多般怛羅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
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
況雜形。」


【命終尚能隨願往生諸佛淨土。況世間所求而不獲耶。】


九安國除難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飢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鬬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
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禮拜恭敬
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銷滅。」


【苕溪云。支提翻靈廟。或名可供養處。又云有舍利曰塔。無舍利曰支提。如阿含
有四支徵。知倚反謂佛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資中脫云。闍梵語。翻幢也。】


十年豐障消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亦
[007-0532a]
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灾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鎻不著其身。晝夜安眠
常無惡夢。」


【五穀。謂麻黍稷麥豆。十億曰兆。聖法在處尚無惡夢。況餘灾橫。】


十一惡星不入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灾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
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灾異。有此呪地悉皆銷滅。十二由
旬成結界地。諸惡灾祥永不能入。」


【長水云。八大惡星。謂金木水火土羅計彗。雖有善宿。變即成灾。九執曜除日月
取計都為八。孔[少/隹]經云。日月及熒惑。辰歲并太白。鎮及羅睺彗。此皆名執曜。由
旬正言踰繕那。此云合應計。合爾許度量也。或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
停之舍。猶如此方舘驛。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
用小數耳。
補遺云。按經史凡吉凶先見之徵曰祥。伊訓曰。伊陟相太戊亳有
祥桑穀共生于朝。】


二總述佛意結勸


初述宣呪本意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
隱。


二舉利益勸修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汝及眾中諸有學
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呪心不生
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熏聞云。具四緣故。方獲其益。謂依我壇場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淨僧
[007-0533a]
三。于此呪心不生疑悔四。憶持此呪者。當自惟念于是四緣為全為缺。苟初緣
未具。第三罔知。而持戒不疑能無自勵。每讀至此傷痛盈懷。雖口誦之惟勤。且
心通而弗逮。焉知來者不如經乎。
苕溪云。心通不出三義。一者證果。即端坐
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也。二者發解。謂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
自知成佛不謬。三者宿命。謂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
知得無礙惑。】


三述願加護


初金剛眾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
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二天王眾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
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三八部眾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
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四天神眾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
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補遺云。陰陽相感。薄而為雷。電雷光也。而言師與伯者。必有神物主之也。】


五靈祇眾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
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苕溪云。無色界天但無麤色。非無細色。故有稽首白佛之事。涅槃云。非想等天
[007-0534a]
若無色者。云何得有去來進止。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陰經亦云。無色界天禮拜世尊。華嚴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仁王云。
無色界天雨諸香華。阿含中說。舍利弗入滅時。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雨細。故
知無色非無色也。昔人偏計豈唯暗大。亦昧小宗。而涅槃云非二乘所知者。非
全不知。蓋言未了細色之相故。
補遺云。無色界有無不可偏計。須考三界得
名所從。上下相對相望。別約一邊得名。通而論之。無欲則已出三界。無色則已
離五陰。若言無色界無色陰者。為順無色界名亦偏計故。涅槃非二乘所知。分
別無色界色。屬別教智故也。又無色界天不列天眾。而在雜眾者。以其無色非
前天之儔類。故與風神無形者類而言之。故在雜也。無色有細色。則小聖天眼
亦合見之。何故斥非所知。應恐小乘天眼但總相見。若去來進止。非佛菩薩法
天二眼。不能知也。】


六藏王眾


初述化意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況救護末世
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二敘護持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
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
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
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007-0535a]


【孤山云。以上群靈皆獲本妙心。住首楞嚴。能建大義。示現菩薩諸天鬼神等像。
護持行人耳。而言以寶杵碎首者。夫大聖之訓物也。或用攝受。或行折伏。羣邪
之屏跡也。或感其惠。或畏其威。惟此二途咸令得度。今行折伏俾畏其威。若涅
槃殺一闡提。法華破諸惱亂。仙豫之誅淨行。滿足之僇眾生。皆由住無緣慈得
一子地。乃能如是耳。慈念眾生如一子故。涅槃明四等成就住二地。慈非喜住
一子地。捨住空平等地。此皆分真所得而外現折伏耳。
谷響云。涅槃云殺一
蟻子得罪。殺一闡提無罪。釋曰。蟻子無辜殺之結罪。闡提惑眾殺之有益。法華
經羅剎女白佛言。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碎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補遺
云。阿梨樹此方無故不翻。其樹似蘭香。枝若落地必為七分故也。出慈恩大鈔。
涅槃明。如來往世為王名仙豫。由五百婆羅門不信大乘。王盡殺之。由謗法故
墮地獄中。既生而起三念。知是地獄。知因謗法。知由王殺。乃改心自責。俄捨地
獄。生甘露鼓王佛剎得一劫壽。僇亦殺也。字亦作戮。晉譯華嚴。善財至滿幢城
滿足王所。見無量眾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縛。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雙目。或
斬身首。或投沸[厂@火]。或疊纏身油灌以火焚之。善財問。云何修道。答言。我成就菩
薩幻化三昧。十惡眾生不可教化。我為調伏。化作苦治令捨惡。具善得樂。發心
具一切智。當知我於蟻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


三依正助兩行以分圓位


初述請


初敘過述益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純。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
佛慈誨得正重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007-0536a]


二因行請位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
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
佇佛慈音。瞪矒瞻仰。」


【苕溪云。阿難所請斯有二意。一者既受行門必有次位。如得門入宅須知堂室
淺深。是故請之。二者經初佛語阿難。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
諸委曲相。前解行圓融則心言直矣。地位無曲未知其相。因此請之。未到涅槃
謂究竟涅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問入地之正行。准下三種漸次。初則除其
助因。所謂五辛。未為正行。至于第二刳其正性。所謂婬心。由是之故。修三摩提
能得第三違其現業。乃至獲無生忍。所以第二漸次名為真修。即修行之目。應
知涅槃如所到之境。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三法若具。則首楞嚴
教能事方畢矣。
長水云。住有因果。惑有麤細。智有明昧。斷有淺深。證有分滿。
用有優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墮增上慢。以我教中隨進德修業勝劣不同。故
立五十七位漸入漸深。不同外道天魔都無涅槃最極果。即位所至處。乾慧最
初因。即位發基處。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即信解行地。名為修行。初
地見道。乃至等覺名為證入。即分證果。知諸地之名。而未能辨名下之義修證
行相。故此問也。即示其不解。】


二讚許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
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
[007-0537a]
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苕溪云。刳猶去也。去其妄念以受真教。】


三宣說


初總明


初明圓妙理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二明述悟事殊


初迷真起妄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長水云。此為分別一敘迷真起妄為立位之因。地位之興本由迷悟。妄迷真起。
本性即虗。故有斷分。斷即成悟。悟有淺深因成階降。階降既分名位斯別。若不
迷真焉有斯位。故須敘也。】


二滅妄名真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資中云。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名為不覺。翻此不覺了本無生。名之為覺。
即菩提之號因不覺立也。由迷有生。生即有滅。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
號對生滅立也。生滅既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
為悟依。故名轉依。自智境界轉所依藏為涅槃菩提涅槃。初非一異。但轉迷名
無上菩提。轉有名大涅槃。從有故迷。以覺故空。有性自空。非有滅空。故生死涅
槃無相違也。
興福云。轉依有六。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正位。
補遺云。謂資
粮加行對前入位方便。故言正也。以勝解漸愧力。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淨種
功德。漸伏現行。亦名為正轉依。二通達轉。由見道達真。方斷二障麤重。證一分
真實轉依也。三修習轉。謂諸地漸斷俱生。證真轉依也。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以
金剛定。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也。五下劣轉。謂二乘厭苦欣
[007-0538a]
寂。證真擇滅。無勝堪能也。六廣大轉。謂大乘位俱無欣厭。通達二空。雙斷二障。
頓證無上菩薩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依也。今取廣大。而言可悉。此六轉依
以天台四教斷之。前四別位。第五藏通。六在圓頓。經言二轉依號。如真性無相。
由迷悟故假名生焉。轉依之語諸文不異。轉依之義隨文不同。雖則不同。其歸
一也。無非為明返妄歸真。生滅對不生滅。妄對乎真。轉妄依真。號菩提也。轉生
滅依不生滅。號涅槃也。法華玄記云。言轉依者。轉染依依于淨在染。則種子依
于梨耶。在淨則轉于能依以成第九。當知梨耶不離染淨。】


二別示


初明迷真起妄顛倒類生


初敘意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
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苕溪云。明世界相續唯在依報。謂四大因起等。今世界顛倒蓋指正報。即十二
類生也。世界顛倒為指正報者。恐未然也。三世四方顯是依報。彼明世界顛倒
之相。生出十二類生。非直指十二類為世界也。
長水云。前明三種相續。今明
二種顛倒。即攝業果故也。長水以業果在眾生中。孤山以業果在世界中。以十
二類即業故也。
補遺云。此下二顛倒文科節。初阿難至真三摩地為總標。次
阿難下別列二倒。初眾生顛倒又二。初明迷真。次迷本下倒相。於迷真中兼示
下文世界迷真。故言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言及眾生者。即下世界中十二類生
業果也。次阿難下二世界顛倒。】


二正明


初眾生顛倒


初總明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
[007-0539a]
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
眾生。」


【孤山云。性明圓故。謂由真心本具諸法。如明鏡中圓具像性。因妄明心變動真
性。故曰因明發性。由發性故遂起分別。故曰性妄見生。從畢竟下。結顯上文全
真成妄也。
補遺云。真如不變名性。隨緣名心。一真如中具此二義。由性者不
變也。明心者隨緣也。由有性中圓明隨緣之故。眾生妄生照覽。因以妄動發其
性也。性中加妄遂有見生。故曰性妄見生也。經中特安圓字。即顯隨緣之性生
出妄明。
荊溪云。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即此義焉。
苕溪云。此有下四句。上
二句皆能所相生。有即苦果。因即惑業。非因者。如前文云既稱為妄云何有因。
所因者。如前文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下二句。總明上二句皆無實體。住者依
也。推末至本了無所依。故知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正是顛倒之義。
補遺云。上
文云成究竟有。即眾生苦惑業也。此之四句。言其苦惑業相。初二句總示。此有
所有者。指上成究竟有。故曰此有。言所有者。謂苦果從惑業生也。初句云苦果
也。次句云惑業之因。故曰非因所因也。住所住相者。言苦惑業三皆是住著之
法。若求其住之相了不可得。三道即三德。故無根本。然則成究竟有。有之一字
別指苦果已成之法。】


二別示


初正明妄惑


「迷本圓明是生虗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其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
復宛成非相。
[007-0540a]


二熏業牽果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
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苕溪云。有身故生。有受故住。生住心法。于諸有中展轉發生。斯即前文業果相
續也。如卵生等既是色質。豈非身耶。苦受等領納現境。對三相論之即是住相。
生力至成業者。生即是果。力即是業。熏即動業之惑。以欲貪為本。如現在生身
由過去業力之所發明。復由現在起惑。熏成未來善惡之業也。同業至相生者。
七趣眾生隨其妄惑各有同業相感。因于殺盜婬三所感之業。則有相滅相生
之事。
長水云。婬欲故相生。殺盜故相滅。亦可云異見成憎故相滅。同想成愛
故相生。
補遺云。意云。真如非身受心法。而迷妄故。展轉發生身受等法。】


二世界顛倒


初迷真兩立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
流不住。因此世成。」


【孤山云。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故有東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為界。然其
所有本無其因。故非因所因。此唯妄住。故云無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則有過
現未來遷流不住。三世成矣。
補遺云。前文從畢竟無成究竟有。雖在眾生顛
倒中明。義兼世界。故今牒之云是有等。但今文以四方界義為有。是前苦果依
報。依正同以惑業為因。故曰是有所有非因所因。以明三世義也。所以有三世
遷流者。良由惑業不斷故也。】


二相涉類生


初總示


初標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007-0541a]


【孤山云。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眾生正報因果和合亦成十二。】


二示


初成十二因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
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長水云。內有動相外感風輪。故有聲現。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故有色立。金風相
摩則有火光。火則有氣。氣則香也。寶明生潤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暖故
成觸也。觸分澁滑與舌相對則有味生。五境合意則名為法。此六塵境與內六
根妄想和合雜亂。由此造作一切諸業。故成業性。業必有報。十二品類因此區
分。故成輪轉。
資中云。根塵各六成十二。
苕溪云。因動有聲。如擊鼓撞鐘之
類。文殊云音聲性動靜。此就聲塵當體為因。以動之一字不對餘塵說故。若更
就當體分之。則動為其因。聲如其果。從因聲有色至因味知法。則展轉相因。皆
以餘塵為因。遞相為果。以顯六亂之相不同。十二因緣次第之義故。當知展轉
相因雖有十二。而但云六亂者。正顯根塵各從其類。兩兩相望雜亂而起。最後
云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塵。以後例前。則有聞聲。見色等義況云六亂妄想。
是知見聞覺知皆歸妄想。聲香味觸。略舉四塵窮十二變總結根境。
補遺云。
因以世界相涉變化眾生。則是動義。故動生聲為初。一往六塵為倫次。義非定
論也。亦可因色有聲有法等方成六亂。經文且示一塗為言。一旋復者。約根塵
十二次第。一翻旋轉之相也。】


二感十二果


「乘此輪轉顛倒想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
[007-0542a]
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孤山云。依㲉而起曰卵生。含藏而生曰胎生。假潤而興曰濕生。無而忽有曰化
生也。如是四生。由內心思業為因。外㲉胎藏濕潤為緣。約藉緣多少而成次第。
卵生具四。是以先說。胎生具三。濕生具二。化生唯一謂思業也。此依瑜伽所解。


真際云。前四生為總。次八類為別。從總開別故成十二。】


二別顯


初示十二


初動類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
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資中云。動即是風。風即是氣。故云和合氣成。羯邏藍者。入胎初位。準俱舍論胎
中分位有五。胎卵未分。皆同此也。
孤山云。八萬四千。非八萬四千煩惱塵勞
為其種類乎。然此類生以因感果。微細行相。唯聖盡明。止在總知唯妄所為。未
可委究歷事義趣。
熏聞云。羯邏藍。餘經或名歌羅邏。此云凝滑。或云雜穢。狀
如凝酥。
補遺云。此十二類生。先言世界虗妄等者。蓋眾生之心。多著境界而
感其生成于顛倒。如初感外虗妄動。則受飛沈動類。下去准知。然列此十二類
生。即是別明眾生顛倒之相耳。所以上文眾生顛倒其文甚略。受生之相皆因
外感。故別明世界顛倒變化眾生。以成上文也。】


二欲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
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恐指依報能生情欲者為雜染也。如形顯之色男女之態皆可欲之境。故曰欲
[007-0543a]
顛倒。老氏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然後感己欲心。取彼之境。故曰和合滋成。


資中云。人懷正道竪首而行。違正從邪故生橫類。
孤山云。遏蒲曇即第二位。
胎卵已分也。
熏聞云。遏蒲曇此云疱。狀若瘡疱。】


三趣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
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苕溪云。濕以合感。故云執著。合因煖氣。故曰煖成。翻覆者飛伏之貌也。此約形
說。謂飛動而伏走也。沇疏云違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此類。飛走不定。如蠛[蠓-卄+並-前-刖-一]
昆虫之類耳。蠛[蠓-卄+並-前-刖-一]小虫似蚋。喜亂飛。莊子謂之醯雞。昆虫溫生寒死之虫。

中云。蔽尸。或云聚血。或云耎肉。既不入胎。故無諸位。
熏聞云。蔽尸。即第三位。
問何故動類唯指初位。欲類但言第二。趣類止云蔽尸。從假類去皆云羯南。答
若有初位必具後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後。經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
尸羯南既不入胎。故無前位。然而蔽尸須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二往之意可
會。又假類而下雖皆云羯南。其中非無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鉢羅奢佉此云
形位。良由第五于諸類中闕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類等俱云羯南
也。
補遺云。趣謂趣向。不可迴之義。謂執重趣向。故受執濡滯。言和合煖成者。
以濕滋氣方有所生。】


四假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
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007-0544a]


【真際云。妄心浮偽。易奪不常。舍此取彼。故成其觸。觸謂觸對。即根境和合也。


孤山云。羯南此云硬肉。即胎內第四位。纔生即飛。故缺前位。
苕溪云。轉蛻飛
行。蓋是化生取譬之象。列子云天地委蛻。下文純想則飛。皆取譬也。是則轉蛻
譬故形之易蛻。飛行喻新質之輕舉。無而忽有。理合在茲。脫此生彼如轉蛻飛
行。若[少/隹]鴿之化鳥鼠之變皆化生義。如轉蛻之譬。和合觸成者。雖則變化。必假
根境相觸為因。或陰陽之氣觸其故身。能變新質。】


五障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
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資中云。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障隔不通名為留礙。精明顯著。因此
受生。故成色相。星辰日月吉者為休。凶者為咎。下至爝火蚌珠皆是此類。蓋由
世間或依報留礙。或義理不通。暗于知見。心希明著。積集受想。乃受精明。上至
九曜。下及螢蚌。仍能休著及于他人。
熏聞云。爝火者。據莊子云。日月出矣而
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釋文云。爝音爵。然火也。一云權火謂小火也。字
林云。爝炬火也。珠蚌中陰精。
熏聞云。著成者。著陟慮反。明也。】


六惑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
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資中云。由迷惑不了。厭壞色相。思無邊空。色盡心空。厭空絕想。乃至有頂沈冥
幽隱。即無色界外道之類。
熏聞云。問既云無色。何謂羯南。答應取一分細色
[007-0545a]
通名其類。不可責同堅硬之狀。當知此方亦化生之類。
補遺云。或有厭有著
空。心存銷散。不成真空明理。乃惑暗生焉。此外道因禪得生無色之類。然此上
文。長水指今無色。不同無色界天。今言外道者。以邪心得生。不同正定。非久還
墜。所以神呪功能中指為惡處也。又吳興下文。以舜若多空神銷今無色者。今
謂既云八萬四千其類充塞。亦可兼指風空神也。
真際云。空散銷沈通指四
空。
補遺云。今謂亦可別對四空。方允其類充塞之義。空指空處。以脫色籠故。
散指識處。緣識生定未免散亂故。銷指無所有處。銷前識心故。沈指非想非非
想處。到空之底故。】


七影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
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資中云。蹈跡附影之類。皆從意想所生。論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禱神明。託附形
象。終身奉事。志慕靈通。因果相酬。故生其類。
熏聞云。罔象猶云彷像。蓋不真
之貌也。莊子云水有罔象。釋文云水神名。
補遺云。操心不實。故曰罔象。影附
于人。故曰影顛倒也。凡此之類必資憶想。因既不正。死受鬼報。】


八癡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
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資中云。外道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或習定[厂@火]凝。思專枯槁。心隨境變。遇物成
形。如華表生精黃頭化石之類是也。
谷響云。晉張華字茂先。時燕昭王墓有
[007-0546a]
妖狐。謂華表曰。我聞張司空多學。欲往干之如何。對曰。張司空博物君子也。非
但損子。亦[示*乃/古]于吾。狐不聽。刺投華。華與論天下人物。多為其所折。謂華曰。天欲
雨。請辭去。華固留之。謂左右曰。我聞巢居知風。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者鼠。
乃密令人斫華表。然而照之。為狐狸而去。梵云劫毗羅。此翻黃頭。頭如金色。因
以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于頻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壽。食已于林中化
為石如床。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其石裂矣。
補遺云。形如
槁木。心若死[厂@火]。不合真如。只成愚鈍癡暗人耳。傳曰。心不則德義之經謂之頑。
今以不合真理乃成頑也。】


九偽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
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資中云。和合巧偽。改故作新。或假託因緣遞為形勢。資身養命業果相循。不從
自類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內八萬戶虫並是此類。相待猶言相假。凡
染以己假他之謂。水母俗謂之蝦蛇。一名蟦。形如羊胃無目。以蝦為目。】


十性類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
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況詛厭生其類充塞。」


【資中云。有一類生。因聲呼召。引發性成。如蝦蟆等以聲附卵。
熏聞云。孤山引
顯識論云。雌孔[少/隹]聞雄者為鳴。于是有身。彼謂之聲生。又莊子云。虫鳴于上風。
雌應于下風而風化。注曰。虫以鳴聲相應。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論因。或
[007-0547a]
是樂為婬聲。習以生著。從自性類。不假他成。名非無色相。藉聲誕質故曰無色。


補遺云。凡言性者。稟自然之質也。今相引假他而成性分。非顛倒是何歟。言
非無色者。必先假自質也。言無色者。假聲而生也。如長水曰。雖從聲感。假自性
質。如蝦蟆等。以聲附卵然後長養。非聲則壞。
苕溪云。呪詛亦呼召耳。由物類
相感。若厭禱而生也。】


十一罔類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
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資中云。誣罔取他。約為己有。名罔顛倒。背親向義。寄死託孤。忘本蒸甞。認彼宗
嗣。是其因也。甞者祭也。爾雅曰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禴。新菜可礿。秋祭
曰甞。甞新穀也。冬祭曰蒸。進品物也。罔者以無為有之謂。
苕溪云。以異質故
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蒲盧俗謂之蠮螉。取彼桑虫以為己子。】


十二殺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
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
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資中云。父母有愛。名非無想相。冤無有愛。故云無想。亦可梟鏡有情。非無想也。
附塊抱樹而生其子。乃無想也。
長水云。冤對相酬。連環不止。託至親之父子
發至冤之殺害。豈非怪哉。初生託質互有想愛。故云非無想相。後時成大父母
遭食。故云無想也。
資中云。問既是冤對。無感生緣。何得用附而生。冤中有愛。
[007-0548a]
答如畜猪羊。貪殺故養。豈非怨中亦有愛乎。
長水云。答託質須資愛想。殺害
由乎先業。愛想無常。由業所運。始雖起愛後變成憎。故遭其食。
孤山云。按史
記孝武本紀云。祀黃帝用一梟破鏡。梟鳥名也。食母。破鏡。食父。黃帝欲絕其類。
使百物祀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今云鳥者恐譯人誤。或鳥字合是等字耳。


熏聞云。土梟見爾雅注。梟。不孝鳥也。自關而西謂梟為流離。其子適大還食
其母。述異記云。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故曰梟獍。】


二結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苕溪云。金剛般若卵胎濕化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類義必無殊。觀乎現
文。唯無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種。悉是欲界之相耳。此蓋如來隨宜所說。且
就現前幽顯可騐者略而示之。幽如鬼神精靈等。顯如魚鳥龜蛇等。若以有頂
外道解無色者未必然。將恐欲界亦有斯類。如舜若多神豈在四空乎。應知下
文廣談七趣。秪由此中說相未周。前後相成。方見經旨。此中生數雖多。趣相則
略。若以七趣一期觀此十二類生。猶缺地獄修羅二趣。然餘五趣亦未委明。大
槩且言迷真起妄。故有類生。破妄顯真。故有諸位。迷悟相翻意在于悟。從悟說
位。用酬前文阿難之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007-054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