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39 南華真經註疏--郭象 (CK-KZ-jye)


[03p084a]

  大宗師第六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
 註知天人之所爲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
 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至者造極之名天之所爲者謂三景晦明
 四時生殺風雲舒卷雷雨寒温也人之所爲者謂手捉腳行
 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凡所施爲也知天之所爲悉皆自爾非
 關修造豈由知力是以內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觀與眾
 玄同窮理盡性故稱爲至也
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
[03p084b]
 註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爲爲者不能爲而爲自爲耳爲知者
 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
 矣自爲耳不爲也不爲也則爲出於不爲矣爲出於不爲故
 以不爲爲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爲宗是故眞人遺知而
 知不爲而爲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爲名去也
 疏雲行雨施川源岳瀆非關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並自
 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爲
知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
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
 註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
[03p085a]
 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
 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
 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或不爲也故知之所知者
 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爲之所爲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
 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爲不敢異
 異則僞成矣僞成而眞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
 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肢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
 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爲者有分故任而不彊也
 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崖自困
 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
[03p085b]
 所不知也
 疏人之所爲謂四肢百體各有御用也知之所知者謂自知
 於色卽以色爲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謂自能知色不能知
 聲卽以聲爲所不知也既而目爲手足而視腳爲耳鼻而行
 雖復無心相爲而濟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體更
 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闇亦有限極用其分內終不强知
 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於天年不
 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雖然有患
 註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03p086a]
 疏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
夫知有所待而後當
 註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
 則遇物而當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註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物亦待奪無常唯
 當境智兩忘能所雙遣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後無患已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註我生有崖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
[03p086b]
 天也天也者自然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
 爲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
 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詎曉斯旨所言
 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也
且有眞人而後有眞知
 註有眞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眞而不可亂也
 疏夫聖人者誠能㝠眞合道忘我遺物懷玆聖德然後有此
 眞知是以混一眞人而無患累眞知之狀列在下文耳
何謂眞人
[03p087a]
 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
古之眞人不逆寡
 註凡寡皆不逆則所順者眾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羣生假令微
 少會不逆扞者也
不雄成
 註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邪
不謩士
 註縱心直前而羣士自合非謀謩以致之
[03p087b]
 疏虛夷忘淡士眾自歸非關運心謀謩招致故也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註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爲美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
若此
 註言夫能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
 故眞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
 也故雖不以熱爲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爲濡未嘗蹈水不
 以死爲死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
[03p088a]
 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眞人也豈有槩意於所遇哉
 疏慄懼也濡濕也登昇也假至也眞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
 危之爲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眞
 知之士有此功能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古之眞人其寢不夢
 註無意想也
其覺無憂
 註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眞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
 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03p088b]
其食不甘
 註理當食耳
 疏混迹人間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甘美
其息深深眞人之息以踵
 註乃在根本中來
 疏踵足根也眞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於氣息亦復徐遲
 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註氣不平暢
 疏嗌喉也哇礙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
[03p089a]
 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嗌之中恒如
 哇礙也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註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
 疏夫耽嗜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
 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古之眞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註與化爲體
 疏氣聚爲生生爲我時氣散而死死爲我順既冥於變化故
 不以悅惡存懷
[03p089b]
其出不訢其入不距
 註泰然而任之
 疏時應出生本無情於忻樂時應入死豈有意於距諱耶
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註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
 疏翛然無係貌也翛然獨化任理遨遊雖復死往生來曾無
 意戀之者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註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伏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終死也生死都遣曾無執滯豈直獨忘其生而偏
[03p090a]
 求於死耶終始均平所遇斯適也
受而喜之
 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疏喜所遇也
忘而復之
 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
 疏反未生也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眞人
 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
 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眞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
[03p090b]
 生故不爲也
 疏是謂者指斥前文總結其旨也捐棄也言上來智德忘生
 可謂不用取捨之心捐棄虛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
 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眞人也
若然者其心志
 注所居而安爲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懷志操能致然也故老經云
 强行者有志
其容寂
 注雖行而無傷於靜
[03p091a]
其顙頯
 注頯大樸之貌
 疏顙額也頯大朴貌夫眞人降世挺氣異凡非直智照虛明
 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閑雅相貌端嚴日角月玄卽斯類也
淒然似秋
 注殺物非爲威也
煖然似春
 注生物非爲仁也
喜怒通四時
 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温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温
[03p091b]
 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
 疏聖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
 初無心於肅殺似青春之生育甯有意於仁惠是以眞人如
 雷行風動木茂花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註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眞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
 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
 疏堯攻叢支禹攻有扈成湯滅夏周武伐殷並上合天時下
[03p092a]
 符人事所以興動干戈弔民問罪雖復滅亡邦國而不失百
 姓歡心故也
利澤施乎萬世不爲愛人
 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
 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
 自和故䝉澤者不謝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彫落者不怨
 疏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若芻狗百姓
 故無偏愛之情
故樂通物非聖人也
 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03p092b]
 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不迎不送豈有情哉大聖應機其
 義亦爾和而不唱非謂樂通故知惑意於物非聖人者也
有親非仁也
 注至人無親任理而自存
 疏至人無親親則非至人也
天時非賢也
 注時人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疏占玄象之虧盈侯天時之去就此乃小智豈是大賢者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03p093a]
 疏未能一窮通均利害而擇情榮辱封執是非者身且不能
 自達焉能君子人物乎
行名失已非士也
 註善爲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疏矯行求名失其已性此乃流俗之人非爲道之士
亡身不眞非役人也
 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
 疏夫矯行喪眞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驅役焉能役人之哉
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
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03p093b]
 注斯皆舍己效人徇彼傷我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賢人云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
 務光黃帝時人身長七尺又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
 讓天下不受自負石沉於廬水伯夷叔齊遼西孤竹君之二
 子神農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讓不肯嗣位聞西伯有道
 試往觀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武王不從遂
 隱於河東首陽山不食其粟卒餓而死箕子殷紂賢臣諫紂
 不從遂遭奴戮子胥餘紀他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
 奢之子名員字子胥吳王夫差之臣忠諫不從抉眼而死屍
 沈乎江紀他者姓紀名他湯時逸人也聞湯讓務光恐及乎
[03p094a]
 已遂將弟子陷於窾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踣河此數子
 者皆矯情僞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蕩遂至於此自餓自沈促
 齡夭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
 樂眾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古之眞人其狀義而不朋
 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疏狀迹也義宜也降迹同世隨物所宜而虛己均平曾無偏
 黨也
若不足而不承
 注沖虛無餘如若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03p094b]
 疏韜晦沖虛猶如神智不足率性而動汎然自得故無所禀
 承者也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
 注常遊於獨而非固
 疏觚獨也堅固也彷徨放任容與自得遨遊獨化之場而不
 固執之
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疏張廣大貌也靈府寬閑與虛空等量而智德眞實故不浮
 華
[03p095a]
邴邴乎其似喜乎
 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疏邴邴喜貌也隨變任化所遇斯適實忘喜怒故云似喜者
 也
崔乎其不得已乎
 注動靜行止常居必然之極
 疏崔動也已止也眞人凝寂應物無方迫而後動非關先唱
 故不得已而應之者也
滀乎進我色也
 注不以物傷已也
[03p095b]
 疏滀聚也進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滀聚群生是以應而無情
 惠而不費適我益我神色終無減損者也
與乎止我德也
 注無所趨也
 疏雖復應動隨世接物逗機而恒容與無爲作於眞德所謂
 動而常寂者也
厲乎其似世乎
 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疏厲危也眞人一於安危冥於禍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厲乎
 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羑里雖遭危厄不廢無爲之事
[03p096a]
 也
謷乎其未可制也
 註高放而自得
 疏聖德廣大謷然高遠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連乎其似好閉也
 註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疏連長也聖德遐長連綿難測心如路絕孰見其門昏默音
 聲似如閉門不聞見也
悗乎忘其言也
 註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悗然也
[03p096b]
 疏悗無心貌也放任安排無爲虛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
 言自此以前歷顯眞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從此以下明眞
 人利物爲政之方也
以刑爲體
 註刑者治之體非我爲
以禮爲翼
 註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爲治政之體本以禮物爲馭物之羽儀
以知爲時
 註知者自時之動非我唱
[03p097a]
以德爲循
 註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順也用智照機不失時候以德接物俯順物情以前略
 標此以下解釋也
以刑爲體者綽乎其殺也
 註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寛
 疏綽寛也所以用刑法爲治體者以殺止殺殺一懲萬故雖
 殺而寛簡是以惠者民之讎法者民之父
以禮爲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註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03p097b]
 疏禮雖忠信之薄而爲御世之首故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
 動非禮勿言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禮之於治要哉羽翼
 人倫所以大行於世者也
以知爲時者不得已於事也
 註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居不得已之勢也曠
 然無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爲哉任
 時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隨機感以接物運至知以應時理無可視聽之色聲事有
 不得已之形勢故爲宗師者曠然無懷付之羣智居必然之
 會乘之以游者也
[03p098a]
以德爲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邱也
 註邱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
 本也付羣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疏邱本也以德接物順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順其本
 性故至於邱也
而人眞以爲勤行者也
 註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已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間
 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悗然不識言之在口而人之大
 迷眞謂至人爲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動若行雲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虛心玄應豈有
[03p098b]
 懷於爲物情係於拯救者乎而凡俗之人觸塗封執見舟航
 庶品亭毒群生實謂聖人勤行不怠詎知汾水之上凝淡窅
 然故文云孰肯以物爲事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註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疏既忘懷於美惡亦遣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
 聖智虛融未嘗不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註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眞人同天人均彼我
 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03p099a]
 疏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既而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
 之也
其一與天爲徒
 註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其不一與人爲徒
 註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齊萬物與玄天而爲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
 爲徒也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眞人
 註夫眞人同天人齊萬致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
[03p099b]
 無不一冥然無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疏雖復天無彼我人有之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
 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斯趣者可謂眞
 人者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註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
 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疏夫旦明夜闇天之常道死生來去人之分命天不能無晝
 夜人焉能無死生故任變隨流我將於何係哉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03p100a]
 註夫眞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爲晝夜豈有所不得
 今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䟽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係哉而流俗之徒
 逆於造化不能安時處順與變俱往而欣生惡死哀樂存懷
 斯乃凡物之滯情豈是眞人之通智也
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註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
 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爲父故晝夜之
 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
 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則死生變化唯命之從也
[03p100b]
 疏卓者獨化之謂也彼之眾人禀氣蒼昊而獨以天爲父身
 猶愛而重之至於晝夜寒温不能返逆况乎至道窈冥之鄉
 獨化自然之境生天生地開闢陰陽適可安而任之何得拒
 而不順也
人特以有君爲愈乎巳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眞乎
 註夫眞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
 而已哉
 疏愈猶勝也其眞則向之獨化者也人獨以爲君王爲勝巳
 尊貴尙殞身致命不敢有避而況玄道至極自然之理欲不
 從順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03p101a]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註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無復往還彼此
 相忘恩情斷絕洎乎泉源旱涸鱣鮪困苦共處陸地頳尾曝
 腮於是吐沫相濡呴氣相濕恩愛往來更相親附比之江湖
 去之遠矣亦猶大道之世物各逍遙雞犬聲聞不相來往湻
 風旣散澆浪漸興從理任教聖迹斯起矜蹩躠以爲仁踶跂
 以爲義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聖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魚失
 水所以呴濡人喪道所以親愛之者也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03p101b]
 註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爲
 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喻夫唐堯聖君夏桀庸主故譽堯善而非桀惡祖述
 堯舜以朂將來仁義之興自玆爲本也豈若無善無惡善惡
 兩忘不是不非是非雙遣然後出生入死隨變化而遨遊莫
 往莫來履玄道而自得豈與夫呴濡聖迹同年而語哉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註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爲我載生爲我勞老爲我佚死
 爲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
[03p102a]
 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但運載有形生必勞苦老既無能暫
 時間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
 然何所惜邪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註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已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
 生爲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爲善者吾死亦可以爲
 善矣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註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
[03p102b]
 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註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
 嶽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
 世皆新矣而自以爲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
 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
 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
 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闇冥以譬眞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
 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嶽於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
[03p103a]
 負而趨變故曰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眞謂山舟
 牢固不動巋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
 然也
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
 註不知與化爲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
 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
 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
 於器此藏小也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
 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03p103b]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註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
 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此乃常存
 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恒常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故能
 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遊者斯藏天下
 於天下也旣變所不能變何所遯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
 物達大道之眞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之未始有極也
 註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
[03p104a]
 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邪
其爲樂可勝計耶
 註本非人而化爲人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
 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犯過也夫大冶洪鑪陶鑄羣品獨遇人形遂以爲
 樂如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卽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
 不可勝計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註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
 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於生爲亡而於
[03p104b]
 死爲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遯者自然也孰能逃遯於自然之道乎是故聖
 人遊心變化之塗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
 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
 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又况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爲體故其爲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
 乎
 疏係屬也夫人之識性明暗不同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內
[03p105a]
 從容平淡群有欣慽至於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
 死但復無嫌惡猶足以爲物師傅人放效之而況混同萬物
 冥一變化屬在至人必資聖知爲物宗匠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無爲無形
 注有無情之情故無爲也有常無之信故無形也
 䟽明鑒同照有情也赴機若響有信也恬淡寂寞無爲也視
 之不見無形也
可傳而不可受
 注古人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可得而不可見
[03p105b]
 注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䟽寄言詮理可傳也體非量數不可受也方寸獨悟可得也
 離於形色不可見也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注明無不得有而無也
 䟽自從也存有也虛通至道無始無終從本以來未有天地
 五氣未逃天道存焉故老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
 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注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
[03p106a]
 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之果不
 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䟽言大道能神於鬼靈神於天帝開明三景生立二儀至無
 之力有玆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
 而生者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也
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
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注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爲無高在深爲無深在久爲
 無久在老爲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知
 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裏名也與化
[03p106b]
 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䟽太極五氣也六極六合也且道在五氣之上不爲高遠在
 六合之下不爲深邃先天地生不爲長久長於夐古不爲耆
 艾言道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者也
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䟽狶韋氏文字已前遠古帝王號也得靈通之道故能驅役
 羣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
 儀者也
伏犧氏得之以襲氣母
 䟽伏犧三皇也能伏牛乘馬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襲合
[03p107a]
 也氣母者元氣之母應道也爲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
 調陰陽合元氣也
維斗得之終古不忒
 疏維斗北斗也爲眾星綱維故謂之維斗忒差也古始也得
 於至道故歷於終始維持天地心無差忒
日月得之終古不息
 疏日月光證於一道故得終始照臨竟無休息者也
堪坏得之以襲崑崙
 疏崑崙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崑崙山神名也襲入也堪
 坏人面獸身得道入崑崙山爲神也
[03p107b]
馮夷得之以遊大川
 疏姓馮名夷弘農華陰潼鄉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
 川黃河也天帝錫馮夷爲河伯故遊處盟津大川之中也
肩吾得之以處太山
 疏肩吾神名也得道故處東嶽爲太山之神
黃帝得之以登雲天
 疏黃帝軒轅也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荆山之下鼎成有龍垂
 於鼎以迎帝帝遂將群臣及後宫七十二人白日乘雲駕龍
 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顓頊得之以處玄宫
[03p108a]
 疏顓頊卽黃帝之孫卽帝高陽也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
 五佐少昊二十卽位採羽山之銅爲鼎能召四海之神有靈
 異年九十七崩得道爲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
 宫也
禺强得之立乎北極
 疏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鳥身乘龍而行與顓頊並
 軒轅之𦙍也雖復得道不居帝位而爲水神水位北方故位
 號北極也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疏少廣西極山名也王母太陰之精也豹尾虎齒善笑舜時
[03p108b]
 王母遣使獻玉環漢武帝時獻青桃顔容十六七女子甚端
 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復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疏彭祖帝顓頊之玄孫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善
 養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爲夏伯大彭豕韋爲殷伯齊桓
 晉文爲周伯合爲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
 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註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其道
 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爲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