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5 道德真經集註(二)--彭耜 (CK-KZ-jye)


[03p073b]
知足不辱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辱莫大於貪
 程大昌曰知足之富决不受辱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陳象古曰雖不欲長久其可得乎
 黃茂材曰古之人知止足之戒無如漢之二疎辭榮還里保
 其天年而終可謂長久矣乎曰二疎爲免於殆辱則可以爲
 長久則未可
 程大昌曰無辱無殆故可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03p074a]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御註曰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體道之全故可名於大無成
 與虧是謂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故其用不敝此孔子所以
 集大成而爲聖之時
 碧虛子陳景元曰大成謂全德之君子如大壑酌之而不竭
 明鑑應之而不疲故曰其用不敝盛德大業者謙沖而不驕
 富貴滿堵者虛儉而不奢所用豈能窮匱大直者謂隨物而
 直彼含垢而不申其直不在己故若屈也大巧者謂因物性
 之自然而成器用不造爲異端故若拙也
[03p074b]
 涑水司馬光曰物成必毁盈必溢理之常也有道者雖成若
 缺雖盈若沖故不獘不窮
 穎濱蘇轍曰天下以不缺爲成故成必有獘以不虛爲盈故
 盈必有窮聖人要於大成而不䘏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
 沖是以成而不獘盈而不窮也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
 行雖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辯而
 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辯
 臨川王安石曰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
 陸佃曰大成不見其足故若缺大盈不見其溢故若沖大直
 不見其伸故若屈大巧不見其力故若拙大辯不見其給故
[03p075a]
 若訥
 淸源子劉驥曰道無成虧故謂之大成道無盈虛故謂之大
 盈不有其成故若缺不見其盈故若沖成必有虧以其若缺
 故其用不敝盈必有虛以其若沖故其用不窮大直者直而
 不肆故若屈大巧者不爲而成故若拙大辯者不言之教故
 若訥
 黃茂材曰苟不知道其誰肯以屈拙訥自處哉
躁勝寒靜勝𤍠淸靜爲天下正
 御註曰陽動而躁故勝寒陰止而靜故勝𤍠二者毗乎陰陽
 而不適乎中方且爲物汨方且與動爭烏能正天下惟無勝
[03p075b]
 寒之躁勝𤍠之靜則不雜而淸抱神以靜天下將自正
 碧虛子陳景元曰躁動也言春夏陽氣發於地上萬物因之
 以生物極則反故夏至則一陰生乎其中矣氣動極則寒寒
 則萬物以衰死明躁爲死本盛爲衰原夫至淸者在濁而物
 莫能滑亂至靜者處動而事莫能溷撓且大成大盈大直大
 巧大辯則有不獘不窮若屈若缺若訥以對之惟淸惟靜則
 可以持眾事而爲天下之中正者也莊子曰抱神以靜形將
 自正必靜必淸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也
 穎濱蘇轍曰成而不缺盈而不沖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辯而
 不訥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
[03p076a]
 勝𤍠靜能勝𤍠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
 然淸靜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沖非直非屈非巧非拙
 非辯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爲天下正矣
 達眞子曰春與夏則萬物動之時也動之極則有寒之者至
 焉故曰躁勝寒是躁勝之時必有寒也秋與冬則萬物靜之
 時也靜之極則有𤍠之者至焉故曰靜勝𤍠是靜勝之時必
 有𤍠也此理之必然矣皆出於勝極之所致也惟大成猶若
 缺大盈猶若沖大直猶若屈大巧猶若拙大辯猶若訥皆無
 其勝極之心也心無勝極則淸不爲物所污靜不爲動所誘
 若是則心之所造其有不正哉故曰淸靜爲天下正
[03p076b]
 葉夢得曰春秋傳曰正直爲正正曲爲直淸靜之爲天下正
 正其直者也
 黃茂材曰有天之寒暑有人之寒暑墮脂折膠天之寒亦甚
 矣而躁則勝之爍石流金天之暑亦酷矣而靜則勝之乃知
 人身自有一宇宙其寒暑足以勝天之寒暑若其知道淸靜
 自然則可同於太極爲天下正何止於勝之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御註曰以道治天下者民各樂其業而無所爭糞其田疇而
 已强陵弱眾暴寡雖疆界不能正也
[03p077a]
 碧虛子陳景元曰卻屛去也糞治田也郊交也言二國相交
 之境也天下有道謂時之泰也兵甲寢息人多務本戸競農
 桑屏去走馬之武功而歸治田之常業天下無道謂時之否
 也强弱相陵人皆失業習尙戰爭自然戎馬生於郊境之上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去走馬以息戰民耕桑以糞田内
 若意馬不馳丹田自實如不務道則好兵則戎馬生於郊野
 達眞子曰走馬者亡戰之馬也戎馬者備戰之馬也國之戰
 敵皆棄道徇欲所致之然也天下有道無所事於戰敵故卻
 其走馬則同於糞壤天下無道有所事於戰故戎馬生於郊
 淸源子劉驥曰莊子所謂野馬塵埃以馬喩氣也楊子亦言
[03p077b]
 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歟氣之盛衰繫心動靜心靜氣
 正心動氣奔有道之士其心旣靜其氣徐淸其息自減從減
 至無凝然自定故卻走馬以糞糞者糞其根本謂其歸根反
 本也天下無道忘道逐物其心旣動其氣自奔嗜慾氣邪妄
 想氣亂故戎馬生於郊莊子所謂坐馳亦此之謂也
 黃茂材曰至治之世以道莅天下何用走馬卻以糞宜矣及
 其有事且急也非戎馬無以遏亂畧乃使生於近郊蓋有不
 得已焉如人日衰疾病間作捨醫藥不可夫攝生者而至於
 用醫藥其於道不亦遠乎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
[03p078a]
常足矣
 御註曰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
 而禍亂作禍亂作則戎馬生於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
 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碧虛子陳景元曰犯法爲罪夫人有欲愛之心者則非理貪
 求奔馳而不反是故逐秋毫之微者失太山之重爲罪之因
 莫重乎可欲也列子曰齊人有欲金者淸旦衣冠而之市適
 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
 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夫觀於濁水而迷
 於淸淵者不照也禍害也可欲者於貪求之中尙有數耳不
[03p078b]
 知足者凡經厯於目而無一可捨滿不知損亡敗及之故禍
 釁之發莫大乎不知足也咎殃咎也物之經目猶有限也天
 下之物見與不見咸欲得之使盡在己而靡有孑遺者此無
 道之甚也小則害身大則喪國得不戒哉
 穎濱蘇轍曰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爲是必戎馬
 之所自起也知足者所遇而足故無不足也
 臨川王安石曰墨子曰非無安居也我無足心也非無足財
 也我無足心也萬物常至於足而有所謂不足者以其無足
 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財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不知足者足亦不足知足則不足
[03p079a]
 常足
 達眞子曰罪者人加也禍者鬼責也咎者天伐也人之罪未
 深於鬼禍鬼之禍未深於天之殃咎也凡無道徇欲者必致
 乎此知足者足於道而不足於物足於内而不足於外是以
 舉無不足也故知足之足則常足矣若是則奚有罪禍咎之
 及已哉
 淸源子劉驥曰人之有欲至於决性命之情以爭之故罪莫
 大於可欲若不知足則攘奪誕謾無所不至故禍莫大於不
 知足欲得則所欲必得恣縱之甚殃咎尤大然此三事不過
 衣食適身充口之外皆是餘物故繼之以知足知足則定乎
[03p079b]
 性命之分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何禍咎之有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
 黃茂材曰人有三患可欲也不知足也欲得也一性之内無
 欠無餘人能知之無適不足
 程大昌曰可讀當如許可之可人之有欲者不加制遏顧乃
 自恕自許以爲無害者也世人縱欲而不知足者未必不幸
 於一勝所欲旣遂則秦人盡兼天下而還以兵亡是其禍也
 漢文帝之罷露臺也自言其心曰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
 何以臺爲及其謝諸將用兵則又曰朕能勝衣冠念不到此
 故雖拊髀歎頗牧飲食念鉅鹿而十萬橫行可樂之言終不
[03p080a]
 聽也武帝繼之奢侈踰於古初郡縣亘乎四夷而哆然未厭
 也由後世言之文帝爲足乎武帝爲足乎
  

不出戸章第四十七


不出戸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碧虛子陳景元曰當食而思天下之飢當衣而思天下之寒
 愛其親知天下之有耆老憐其子知天下之有穉幼夫如是
 又何出戸而知天下哉
 涑水司馬光曰得其宗本
 穎濱蘇轍曰性之爲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
 人其所以不出戸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03p080b]
 陸佃曰萬物皆備於我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葉夢得曰雖山河不能爲之礙况戸牖乎
 黃茂材曰天地萬物其道一也
 林東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天下之心何難知之有所福者
 善所禍者淫天之道何難見之有此其不出戸亦可知不窺
 牖亦可見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御註曰去道彌遠
 涑水司馬光曰去本逐末
 穎濱蘇轍曰世之人爲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爲身心之所
[03p081a]
 紛亂外爲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戸牖之微能
 蔽而絶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
 彌少也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雖遠愈迷
 葉夢得曰有不能達則播糠眯目天地且爲之易位
 淸源子劉驥曰離靜而動故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碧虛子陳景元曰蓋由得之於身心而施之萬事
 涑水司馬光曰至理不易
 穎濱蘇轍曰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
[03p081b]
 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契理卽知何必親見
 林東曰亦道在邇而求諸遠意
  

爲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而無不爲矣
 御註曰學以致其道始乎爲士終乎爲聖日加益而道積於
 厥躬孔子謂顏淵曰吾見其進也致道者墮支體黜聰明離
 形去智而萬事銷忘故日損
 穎濱蘇轍曰苟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
 臨川王安石曰爲學者窮理也爲道者盡性也性在物謂之
[03p082a]
 理則天下之理無不得故曰日益天下之理宜存之於無故
 曰日損窮理盡性必至於復命故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爲
 者復命也然命不亟復也必至於消之復之然後至於命故
 曰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爲然無爲也亦未嘗不爲故曰無
 爲而無不爲
 陸佃曰爲學日益此智者也爲道日損此仁者也損之又損
 之至於無爲而無不爲聖人也智者所以窮理而將以增其
 所無仁者所以盡性而將以減其所有故有日損若夫聖人
 則所謂至命者也無所不有故無日益無所不益故無日損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損者減也世之學求之於外外事
[03p082b]
 紛葩故尚於多知博聞日加其能以遊名利之場道之學者
 其志在内内事簡直故貴於息心養氣日踐其事以遊道德
 之鄉勞役精神氣血皆以削除減之損之以至無爲無事
 陳象古曰學者有漸從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則藏其用秘
 其明故曰日損
 黃茂材曰無所不知而後可以言學故學欲日益忘其所知
 而後可以言道故道欲日損益者易進損者難忘損而未能
 忘其損未爲損也損之而忘其損乃可至於無爲之地
 穎濱蘇轍曰無所不爲而不失於無爲矣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03p083a]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以道自治無心而天下自服法以
 係之力以率之智以籠之威以加之故有不服之者天下者
 通言萬物也
 達眞子曰無心則無爲無爲則無事舜禹有天下而不與蓋
 其無心及於無爲無爲及於無事故也
 穎濱蘇轍曰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於
 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無爲故無事其心見於外而
 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黃茂材曰深於道者爲無爲事無事若其有事豈足以取天
 下
[03p083b]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
 御註曰聖人之心萬物之照也虛而能受靜而能應統觀萬
 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此之謂以百姓心爲心莊子曰卑而
 不可不因者民也
 碧虛子陳景元曰聖人體道無爲虛心待物物感斯應應其
 所感感旣不一故應無常心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
 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此乃聖人無常心也
 穎濱蘇轍曰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爲形在方爲方在圓
 爲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心因百
[03p084a]
 姓之心以爲心
 臨川王安石曰聖人無心故無思無爲雖然無思也未嘗不
 思無爲也未嘗不爲以吉凶與民同患故也
 黃茂材曰有常德有常道何獨無常心有常德有常道所以
 處己無常心所以處世天下之人如此其不一也而使其心
 皆如吾之心豈不繁然亂哉故聖人不以己之心爲心而以
 百姓之心爲心欲與天下大同也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德信矣
 御註曰善否相非誕信相譏世俗之情自爲同異豈德也哉
[03p084b]
 德善則見百行無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則見萬情
 無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眞僞兩忘是非一致是全德之
 人此舜之於象所以誠信而喜之
 穎濱蘇轍曰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信
 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信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德
 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
 而無棄人哉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爾善吾豈不以爲善而爾自不善
 吾亦善之爾信吾固信之爾雖無信吾亦信之
 黃茂材曰善其善不善其不善則所善者寡矣信其信不信
[03p085a]
 其不信則所信者狹矣天下之大人物之眾孰善孰不善孰
 信孰不信聖人未嘗有棄物之心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未嘗有疑物之心故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夫然則吾心之中無適而非善信是爲德善德信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爲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

 御註曰方其在天下則吉凶與民同患雖無常心而不可以
 不戒故所以爲已則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爲天下則齊善
 否同信誕兩忘而閉其所譽渾然而已聖人作而萬物覩故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惟聖人之視聽則聖人者民之父母
[03p085b]
 也矜憐撫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碧虛子陳景元曰惵惵憂勤貌又不停貌渾者無分别也陸
 希聲曰聖人在天下𢡁然應彼物感未嘗少息而其心渾然
 與天下爲一未嘗自有所爲故仲尼之所絶者有四謂無意
 無必無固無我是以能無可無不可無爲無不爲也河上公
 本作怵怵王弼本作歙歙注傾也聖人以無爲德化不逆萬
 物之情故百姓被其聖德而各遂其能明者爲眡聰者爲聽
 皆傾注其耳目以傚聖人自然之法而聖人冕旒垂目黈纊
 塞耳不勞身於聰明不察物於幽隱撫念蒼生皆如赤子甯
 忍以事騷撓惟孩之而已矣
[03p086a]
 穎濱蘇轍曰天下善惡信僞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
 定聖人憂之故惵惵爲天下渾其心無善惡無信僞皆以一
 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
 於善無所喜於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惡者不慍釋然
 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王雱曰惵惵者恐懼之意聖人以天下爲心所以建立萬法
 天下以聖人爲心所以歸復大道心者能覺知分别而聖人
 務使人復於無知故曰渾心也一本作歙歙歙歙收歛之意
 亦通也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聖人忘言不得已而惵惵垂誨欲
[03p086b]
 令天下之心渾合爲一至言皆注知於百姓耳目冀其開悟
 哀憐愚昧之至也聖人欲令其去澆競皆返孩稚之樸此聖
 人視赤子之至誠如是
 達眞子曰惵惵者恐畏之謂也聖人之在天下常恐畏其人
 之不善欲使之皆善常恐畏其人之不信欲使之皆信故善
 者應不善者亦應信者應不信者亦應故爲天下渾其心則
 此所謂無常心也若是則百姓皆注其耳則莫不聽也百姓
 皆注其目則莫不視也百姓視聽皆一仰於聖人者何哉以
 聖人皆孩之也故曰聖人皆孩之
 陳象古曰言百姓隨教順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難
[03p087a]
 率也
 黃茂材曰謂之聖人出而與民同患者也天下之人孰不注
 其耳目今也惵惵然渾其心無所是非無所好惡可以使民
 由之而不知孩者未有知也
 程大昌曰若嬰兒之未孩則孩也者又嬰兒之稚者也孟子
 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則赤子也者取其方爲嬰兒而
 眞湻尤爲未散者也百姓旣注其耳目而聖人遂求有以復
 其赤子之初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03p087b]
 御註曰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天機自張與出俱生天機自
 止與入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陰陽之所變
 碧虛子陳景元曰未出乎域中者也
 涑水司馬光曰出生地則入死地
 穎濱蘇轍曰性無生死出則爲生入則爲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碧虛子陳景元曰徒類也生之徒謂攝生者之類也死之徒
 謂趨死者之類也十有三者韓非曰四肢與九竅十有三動
 靜屬於生死焉夫善攝生者目不妄眡於采色耳不妄聽於
 淫聲鼻不妄嗅於穢腥口不妄言於非道手不妄持於凶器
[03p088a]
 足不妄履於邪徑動靜翛然諸惡莫犯此乃長生之徒也趨
 死者目亂於采色耳耽於淫聲鼻因於穢膻口美於非道手
 便於凶器足㨗於邪徑動靜没溺諸吉無有此乃近死之徒
 也夫生死之原皆係此十三事矣孫登曰天地之物有生之
 類順理者寡逆理者眾故十分之中順理者三耳夫生不以
 道死不以理順生者尠則逆死者多故死之中順命者三耳
 或解云三業十惡能制伏者長生之徒放縱者近死之徒以
 理推之九竅四肢最長
 涑水司馬光曰言十人之中大約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剛强
 以速其死者三雖志在愛生而不免於趨死者亦三其所以
[03p088b]
 愛生而趨死者由其自奉養太厚故也
 穎濱蘇轍曰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
 自𢦤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旣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
 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趨於盡則所謂動而
 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
 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
 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
 思無爲之妙也
 臨川王安石曰有求生以惡滅者生之徒十有三是也有求
 滅而惡生者死之徒十有三是也有生無異於死者動之死
[03p089a]
 地亦十有三是也惟其不悟眞滅眞生是以不脱輪迴故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道眞仁靜先生曹道沖曰修生者若奉黃老之道求長生不
 死者也亦十中或有三得之死之徒若奉釋氏修無生寂滅
 之道亦十中或有三得之旣不達黃老長生之旨又不悟釋
 氏無生之性故其數終則死而枉縱之人不得天數凡所動
 作皆趨速死之地又非修無生不往不來之法皆以嗜慾動
 則就虧神損道之地十中亦有三以此而自致傷夭之者
 三峩了一子李文惒曰夫坎水子位在人爲腎宜實而不宜
 虛元陽復還之生門也離火午位在人爲心宜虛而不宜實
[03p089b]
 眾陰剝陽之死戸也是以人能修坎則生役離則死故攝生
 者悟精氣之生身在乎坎妄念之喪神在乎離故自少至老
 一周十二辰消而從坎重復卽生之徒十有三重陽而再益
 火滅而益膏也不善攝生者莫知生理役用從離妄念縱慾
 故自少至老亦一周十二辰消而自離再姤卽死之徒十有
 三重陰而再損膏竭而益火也
 葉夢得曰十有三四肢九竅是也老氏蓋嘗以有身爲大患
 矣而昧者不察累於有身之患皆無能外此十有三物之間
 使能知其非我有則超然乃立乎形骸之外豈出入之所得
 名然而沉迷轉徒自壯至老日化而至於死非特不知生而
[03p090a]
 且其動而趨焉者未嘗不之於死地也則亦以是十有三物
 而已
 黃茂材曰坎爲水水數六離爲火火數七凡十有三也
 林東曰出於胚胎則爲生體魄入地則爲死雖有生死而九
 竅四肢生死俱焉一身之中上七竅而下二竅兩手兩足故
 謂十有三也然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蓋以自𢦤自賊動與惡
 會而自趨死地亦十有三
 本來子邵若愚曰老子以十分爲率而言之生之徒十分中
 有三分死之徒十分中有三分又有民之緣求養生動之死
 地亦十分中有三分緣生之徒心著有死之徒心著無民之
[03p090b]
 生心著境三者心有所著皆居生死之地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御註曰不知身之爲大患
 穎濱蘇轍曰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則死之徒也人之所賴
 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碧虛子陳景元曰諸惡害其有情而不損其無心
 穎濱蘇轍曰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安有死地哉
 達眞子曰凡言攝者皆非己所有也能齊死生則以生爲假
[03p091a]
 攝而已
 陳象古曰外境之來於我何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道
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碧虛子陳景元曰道者虛無之體德者自然之用道體虛無
 運動而生物物從道受氣故曰生之德用自然包含而畜物
 物自德養形故曰畜之凡動植之類皆本道而生因德而養
 物質方具故形之物旣形矣則隨四時之勢而成之道降純
 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氣而養物之形道可以爲父德可以
[03p091b]
 爲母由此而言萬物無有不尊仰於道而貴重於德也爵者
 錫命也世之所以尊貴者皆因王者之爵命萬物咸被道德
 生成之功而尊貴若父母者是道德非假於爵命而常自然
 有所攝伏也
 穎濱蘇轍曰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爲
 德牧養羣眾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以
 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
 而爲勢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
 王雱曰德者道之分物者德之器勢者物之理道尊而德卑
 德貴而物賤尊者如君父貴者如金玉命於天則爲天子命
[03p092a]
 於天子則爲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賤之矣惟道在萬
 物之先而制其命孰能爵之故常自然也
 淸源子劉驥曰萬物之尊道而貴德也迎之不見其首隨之
 不見其後不可得而尊故不可得而卑不可得而貴故不可
 得而賤所以莫之爵而常自然也
 黃茂材曰道有常尊不待物而尊德有常貴不因物而貴非
 如人爵者也人爵尊貴出於使然道德尊貴自然而已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
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御註曰别而言則有道德勢物之異合而言則皆出於道道
[03p092b]
 者萬物之奥也萬物化作而道與之生萬物歛藏而道與之
 成出乎震成乎艮養乎坤覆乎乾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若有
 機緘不能自已道實冒之
 碧虛子陳景元曰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肖翹蝡動之物得
 不尊之貴之乎道之生乎萬物若顯其有則收其仁矣養乎
 萬物若恃其爲則居其功矣長育羣材成熟庶品養覆動植
 若矜其宰則處其長矣有是而退藏於密可謂陰德深矣遠
 矣
 臨川王安石曰此三者皆出於無我故謂之元德
 黃茂材曰道之與德相爲用也始言其道之大終言其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