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96 金剛經注頌釋--達照 (master)



〔錄文四〕




(前殘)


「應生無所住心。」
【譬如□路,其程一百餘里,
一日可達,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屬
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惡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
傷咅,於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復如
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縛,不免生死。是故菩薩於
諸法中應生無所住心。下文云:】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釋曰:真如之心,本自
無住,若不住諸法,則與道相應,若住一法,即連
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則為非住。】


「為利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精進之人,不見
身心相,於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見一切虎狼、夜
叉、羅剎,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義。口
說空,心有怕懼,即不名布施。心口相應,行解不
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眾生,應祗是利益自心中
眾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壯大。既得如是之
用,雖具見聞覺知,不染萬境,既得不染,即一切
解脫,更有何不知□耶?


讚曰:


「 菩薩懷深智,
 何曾不帶悲。
 投身憂餓虎,
 割肉恐鷹饑。
 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大師。」


[001-0074a]


「真語者。」
【說一切性本無所說,即是真語。】


「實語者。」
【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實語。】


「如語者。」
【說一切諸法,本來不動,有何不如?】


「不誑語者。」
【一切眾生聞如是說,皆得解脫,云
何得誑?】


「不異語者。」
【有是說有,無是說無,真是說真,
假是說假,何得有異?又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性
自空,將何為異?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異?


讚曰:


「 眾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心如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佛性本來如。」



「此法無實無虛。」
【虛是一邊,實是一邊,二邊俱
遣,故言無實無虛。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滅色
歸空,猶是生滅,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
無,語嘿雙亡,是非蕩盡,非心所測,非口所宣,
有不能有,無不能無,故言無實無虛。


讚曰:


「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名虛。
 非空亦非我,
 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常觀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
見。」
【此是背明向暗,眾生之心本自無住,無住之
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
[001-0075a]
如人背明向暗,猶如迷人,如此之人,蓋不可言。】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
光明照,見種種色。」
【釋曰:二乘不見色住色,譬如
不見坑落坑,菩薩見色不住色,如人見坑不入坑。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為無惠目,不辯虛
假。菩薩有目,能辯真假,見種種色,悉皆無相。
達摩大師云:「不見色是見色」。】


「受持讀誦。」
【常見自性名為受持,口常記之名為
讀誦。】


「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若約
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時捨身命,求無上菩
提,亦云三世捨身命,求菩提道,亦云三大阿僧
衹劫捨身命,求菩提道。此皆為迷,說於因地,非
為悟者,頓持此經。若約悟人,觀三世空,即是三
時捨身命,初日分是過去世,後日分是未來世,中
日分是現在世,雖作三世觀,亦不及常見自性義。
曰:三世自空,何假於觀?常見自性者,即常見
佛。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此即是信心
不逆。】


「書寫。」
【了了見性,目之為書;開示於人,故名
為寫。眾生得悟,記之於心,念念時中更無妄失,
故名書寫。】
[001-0076a]


「受持。」
【萬法在性,名之為受;法清淨故,目之
為持;故名受持。】


「讀誦。」
【在心曰讀,在口曰誦,心口相應,故名
讀誦。


讚曰:


「 眾生與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捨身猶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比智,
 不及受持經。」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著二邊。二邊既無,
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萬境即是大乘。】


「最上乘者。」
【無遣可遣,亦不言無遣,亦不言拘
與不拘,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名最上乘。大
乘,是菩薩所行之路。最上乘者,即是諸佛位地。


讚曰:


「 所作皆依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
 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慧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詎堪任。」



「荷擔如來阿耨菩提。」
【即是大乘之人,擔者是荷
負之義也。依法修行即名荷擔。】
[001-0077a]


「樂小法者。」
【即是二乘之人,故說著我見、人
見。】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此人前世有罪,合
墮惡道,今世持經。時有人語曰:汝前既作了如許
重罪,今時持經,有何所益?持經之次,被人輕賤
。持經之人不聽是語已,貪經故,不聽餘聲。此人
雖有重罪,其罪消滅。更一釋,前心起妄,合結罪
業,後心覺悔,輕賤前心,即業結不成,故云消
滅。此人不久當得菩提。


讚曰:


「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
 重罪轉為輕。
 若了依他起,
 能除執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慮不圓成。」




次下如來說因地修行,已曾供養無量億佛,雖
即如是,不如有人於末劫世中得悟者,如來於過去
劫中供養功德百分不及末劫時修行之一分功德。】


「狐疑不信。」
【二乘之人,惠目不開,不見如來平
等之性,不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信生死與涅槃
等,不信煩惱即菩提一相,不信無持無犯,乃至不
信男子女人同於一相,亦不信一切眾生是一切諸
佛,為小乘之人無目,不見無二之法,諸佛慈悲恐
墮二乘凡夫,故不具說,須看諸經。】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為後代眾生重
[001-0078a]
更問佛,佛答:】


「當生如是心。」
【釋還是前四生義,如者,是空之
異名,為眾生執色,佛即說空,是為眾生治病爾!】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眾生即是妄念,意欲滅
妄念,意欲滅妄取真,為眾生執妄故滅,眾生隨佛
語,遂即滅之,既得滅已,即云我無妄想。經云
:滅度一切眾生已。釋曰:如此之語並教初心,故
令滅妄歸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此是菩薩第
一義空,見一切眾生本來涅槃,無眾生相。下文
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薩。


讚曰:


「 空生重請問,
 無心自為身。
 欲發菩提者,
 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
 用智乃為真。
 度生權用我,
 證理即無人。」



「燃燈佛。」
【智惠性是,借燈為喻,智惠光照無
餘世界,故號燃燈。佛問空生:汝謂如來於智惠
中,有法得菩提不?空生答:佛於智惠中,無有法
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智惠即是一切法,不可以法
得故,無有法得菩提。下文云:】


[001-0079a]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菩提。」
【此即是受記義,
若離智惠,別有法可得,即是虛妄,如何得受記?
經云:】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受
記。」
【釋曰:若有法得菩提,即是人法俱存,既有人
法,即同凡夫,如何得受記耶?無記可記是名受
記。


讚曰:


「 人與法相持,
 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似妄,
 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
 受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無。」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釋曰:見一切法本來不
生,即是如義,如義即如來。勝天王經云:眾生如
如,佛亦如如,無一無二。淨名云:一切法皆如
也,眾聖賢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異。諸法若
生,即有一有二,既有一二,何得不異?祗是諸法
空相,即無有異。金剛三昧經云:相性如如無所
動。以要言之,因緣若是有,諸法應不如;因緣既
本空,諸法自然如。故知諸法即如義。下文云:】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釋曰:一切法
若生,即非佛法。一切法本來不生,云何不是佛
法?法
[001-0080a]
若有佛即有生,佛既無生,法何生耳?下文云:】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釋曰:諸法若
生,即有名字,名字依名而呼,故名一切法。今明
諸法本來不生,何有名字?名字與法,二俱空故,
故言即非一切法。下文云:】


「是名一切法。」
【了諸法空,本無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涅槃第十四卷云:佛即是法,法即是
佛,故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佛亦不生。法華經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釋曰:眾生
即是妄想,亦名煩惱。若有妄想煩惱,即同外道,
滅色歸空,不了色性自空。起心滅妄,如此見者,
即非菩薩。淨名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滅空。見眾
生者,如人食莨菪子,空眼見針花,空中無針,病
眼妄見,如此之人,同凡夫外道,蓋不可言,故言
不名菩薩。下文云:】


「無有法名為菩薩。」
【釋曰:一切空寂,本來不
生,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不見煩惱,不見一切
[001-0081a]
法,是名見法。正見之時無可見,即是菩薩,故云
無有法,名為菩薩。下文云:】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釋
曰: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各各不能自名,故說無
我,諸法若生,即有我相,法既不生,誰言有我,
了無我者即是通達。次明五眼,】


「肉眼。」
【釋曰:見色空寂,名為肉眼,此為初
心,先用肉眼。】


「天眼。」
【前既見色性本空,一切皆無,有一切
法,能有者,既若如是,一切法平等,即是天眼所
見。】


「惠眼。」
【前既見一切平等,即無二相,即無分
別。思益經云:惠眼見無物可見,故名惠眼。】


「法眼。見世間無世間,見一切法無一切法,見
一切相無一切相,見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此是法
眼。」


「佛眼。」
【見一切法,本來不動不生,無取無舍,
如是見者名為佛眼。此五眼者,無論凡聖共同有
之。在聖名為五眼,在凡名為五無明,亦名五十
惡,亦名五無間。


讚曰:


「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惟觀俗,
 惠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001-0082a]
 圓明法界內,
 無處不鑒容。」



「爾所國土中。」
【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心有起處,
皆是國土。】


「所有眾生者,」
【即是妄念也。】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如來者,即是本心,一
切妄念皆從本心而生,何得不知?】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妄從本心起而起,此是
主客之心,本心是主,妄心是客,不可將客為主
人,不可將郎主以為奴,不可為奴以為郎主,不可
將賊為子,如此說者,皆約五陰而論,約化用之
處,辯其是非,定其宗旨,分拆邪正,揀練假真,
恐學者徒然,故作是說。】


「是名為心。」
【見妄念不生本無,妄念即是本心,
故言是名為心,即是菩薩心,亦名涅槃心,亦名
道心,亦名佛心,亦名菩薩心,微上語。】


「所以者何?」
【答:】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
得,未來心不可得。」
【釋曰:說了名過去,今語名現
在,未語名未來,說此三身者,為約五陰身,若推
五陰空,即無過去、未來、現在等心,故言三心不
可得。


讚曰:


「 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001-0083a]
 過去滅已滅,
 當來生不生。
 常作如此觀,
 真妄坦然平。」



「以福得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是無心破有
心,為凡夫起心受福,起心作福,此是妄心,故云
無福。若了人法二空,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無
心作福,亦無心受福,無心即是佛。故云得福德
多。】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釋曰:如來
色身具足三十二相,身長丈六,紫磨金色。佛問空
生:此身如來是不?答:】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
【此是色身,非
是如來;如來無相,色身有形;如來無生,色身有
生;如來無滅,色身有滅,所以我不將色身以為如
來。】


「如來說色身非是色身。」
【此色身者是推方便,應
化是方便之身,】


「是名具足色身。」
【即是妙色之身,妙色之身即是
如來,如來者即是法身,法身能合萬法,不生不
滅,不去不來,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讚曰:


「 八十隨形好,
 相分三十二。
 應報萬般身,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色身齊一棄。
[001-0084a]
 所以證菩提,
 實由諸相離。」



「若人言如來有說法,即為謗佛。」
【釋曰:佛身者
即法身也,法身作何形相,而言有說,故知如來無
所說。】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釋曰:若對五陰色身即有
所說,若了色是空,空中無說。若對法身,法身具
合萬法,是名說法。更有一釋,約世諦而言,為色
身是妄,說亦是妄,空有名故云是說法。更有一
釋,若約化境,即是化身說法。若約理而言,即是
法身說法。法佛說法,惟佛與佛乃能知之。非諸二
乘凡夫之所能解,已下可知。】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二乘之人為佛是高,
眾生是下,此是妄識分別,依識而解,菩薩了人法
空,本來無妄識,無所分別,即一切法平等,無有
高下。二乘無目,不見自心,自生高下想,為涅槃
是高,生死為下,菩提是高,煩惱是下。一切萬
法,實無高下,人心自有高下相,是故螺髻梵王
言:人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二乘之人,亦復如
是,心有高下,不依正法,故見有高下。
[001-0085a]


讚曰:


「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理中何彼此,
 法上豈親疏。
 自他分別遣,
 高下執情除。
 了知平等性,
 咸共入無餘。」



「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即是般若波羅蜜法,即
是菩提。下文云:】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
【釋曰:非者云
空了人法二空,即無惡無善,既不作惡,即無地
獄。若不修善,即無天堂。能如是知,即不被二境
所攝,即無所拘,即是菩提之路。故下文云:是名
善法。次下較量更無別義。】


「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釋曰:眾生者,祗是汝
心,妄想分別;種種顛倒,即是眾生;佛出於世,
祗汝妄心。思益經云:佛出於世,為度妄想。爾
不了人法二空,為定有如是煩惱眾生可度。若了人
法二空,即無妄想眾生可度。如是度者,即名真
[001-0086a]
度。若度外眾生,即合總度盡,云何即今有如許眾
生受流浪生死?故經云:迷即眾生,悟即是佛。佛
出於世,教示人:自製六根,降斷三毒,舍貪嗔
癡。凡夫用佛語,如此等事漸漸輕微,即是度眾
生,若證真空之理,實無可度。下文云:】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
壽者。」
【釋曰:如來若有形相,即可言:如來度眾
生。如來既無相貌,誰見度眾生?眾生無形相,
佛亦無形,二俱無相,不可以無相度無相。下文
云:】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
有我。」
【釋曰:二乘、凡夫,執有我相,所以離生死
而求涅槃,舍煩惱而求菩提,舍一邊,取一邊,故
名凡夫。下文云:】


「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釋曰:凡夫亦空,
迷者妄執。但無執心,一切清淨。轉輪聖王乃是西
國天子,亦有三十二相,佛亦有三十二相,如何分
別?佛恐眾生不能分別,故作是問。空生解空第
一,佛所以將如來名字相,或故問汝: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不?須菩提果然執相而答:】
[001-0087a]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即問道:】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
來。」
【空生忽悟:】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釋
曰:三十二相即是色身,亦是相貌;如來無色,亦
無相貌,不可將相貌以為如來,亦不可將音聲以為
如來,若以音聲為如來者,風聲、水聲、鳥聲、獸
聲,則合是如來。如來無色無聲,是故偈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
【釋曰:我者是自性之義,是名真我。音者
是靈之別名,亦名神靈。離此而求,皆落邪道。色
亦是苗,聲亦是苗。末法時中,所有修學者,皆認
相及認音聲者,多如是之人,盡不契真理。


讚曰:


「 涅槃含四德,
 唯我契真常。
 音名八自在,
 獨一最靈長。
 非色非聲相,
 心識豈能量。
 看時不可見,
 悟理即形彰。」



「莫作是念。」
【佛恐空生落斷滅見,故示合離兩
[001-0088a]
邊。前既云:觀如來不得以具足相觀。今又恐空生
執著不作具足相,故道: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
相故,得阿耨菩提。又向空生道:】


「如若作是念發菩提者,說諸法斷滅。」
【釋曰:若
作有相觀,即是一邊見;若作無相觀,亦是一邊
見;若作有無觀,即是斷滅法。下文云:】


「於法不說斷滅相。」
【釋曰:真如法性,非是有
無;真如之心,湛然不動。觀與不觀,皆是起作;
起作之心,元是生滅,故言莫作是念。】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釋曰:
一切萬法,本來不生,誰言有我、無我?如是見
者,即名為忍,忍即無生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釋曰:如是見者,
勝七寶布施功德。


讚曰:


「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情塵。
 常依二空理,
 當證法王身。」



「不受福德。」
【見身相是有,即受福德。身尚自
無,教誰受福德?次明法身,亦辯如來之義。世間
之人,皆云:如來行住坐臥,此是邪見。行住坐臥
者,非是如來,如來無形無相,不可言行住坐臥是
[001-0089a]
如來。如來者,不來不去,即是如來。故經云:】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曰:佛性
無生,故名無來;自性不滅,故云無去;不生不
滅,即是如來。若言行住坐臥者是如來,即屬生
滅,云何名佛?】


「微塵者。」
【即是妄心之異名。】


「世界者,」
【即身之別字,此身乃是妄心之所成
立。若身是有,乃至心有者,則是一合相,身心俱
無,將何為一合相?故云:】


「則非一合相。」
【下文云:】


「一合相者,則不可說。」
【釋曰:夫言一合者,無
一可一,無合可合,萬法無名,更有何可說?下文
云:】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釋曰:若見有一事,
即不名一合相,即有差別。若有差別,即有生死,
以有生死,故號凡夫。次牒見:前一牒是聲聞,次
一牒是緣覺,下一牒是大乘修學之人。應作如是
知,莫取前二種見,此見著二邊,後見不屬有無。
下文云:】


「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釋曰:但不作有見,不作無見,即不住法相。下文
云:】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
【釋曰:一切
法尚自空無,何況有相?】


「是名法相。」
【了法及相,二俱空故,即是法相。
[001-0090a]
一切諸法,本自如如,無有動相。為眾生說如是
法,即是正說。】


「不取於相。」
【無相可取,非是起心,若有心不
取,還是有取。不取者,本來無心,故云不取於
相。相亦是空,心亦是空,無心復無相,有何可
取?故云耳。】


「一切有為法。」
【但是世間有情,青、黃、赤、
白,皆是有為;起心、不起心,亦是有為。若是作
相,即有為;言我不作不取,亦是有為。】


「如夢幻泡影。」
【即今妻子、兒女、父母、姊妹、
兄弟、車馬、錢財、金銀、瑠璃,乃至自身高貴、
聰明、智惠皆是夢相見。譬如夢中得富貴,種種寶
物、宅舍,及其覺後,一物亦無。即今現世,亦復
如是,迷時三界有,悟罷十方空。如今見有者,如
水上泡,如癡兒見水泡,為言是寶珠。現在身即是
影,無有真實,名之為影。幻者,是不定之意。】


「如露亦如電。」
【一切有為法,如草頂露,須臾即
消;如雲中電,須臾即滅。以要言之,祗是觀五蘊
空:觀色如夢,觀受如泡,觀想如影,觀行如露,
觀識如電。此五種觀,亦是幻化,化未有是實。若
為初心,要用是觀,盡其觀已,究竟無觀。下文
云:】


「應作如是觀。」


【讚曰:
[001-0091a]


「 如星翳燈幻,
 皆為喻無常。
 漏識修因果,
 誰能得久長。
 危脆同泡露,
 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
 終竟落空亡。」



【經曰:】

佛說是經已。」
【今則不然,佛說是空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
【釋曰:須菩提
是空義,從本已來,未曾暫有,故名長老。比丘
者,此名自性無惡。比丘尼者,此名自性空。如是
了義,即是說經已。】


「優婆塞、優婆夷者。」
【此是梵音,此土名信。優
婆塞,名清信;優婆夷者,此名久信。】


「一切世間,天、人。」
【此名清淨行。】


「阿修羅。」
【不定心。】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曰:若約
事相,即是許多聽眾,亦名同聞眾。今約理會,義
即不然。許多儘是行位,未悟之時,許多行位,及
其悟了,盡同法身,故言歡喜奉行。若約事相解
者,如許多人,不解歡喜,番投自歸,名為奉行。
又有人言:依法修行,名為奉行。若如理者,如今
即不分,更有天、人、阿修羅等。若作相解,無有
是處,如來設教,皆約當身,自化自度。祗不能自
悟,要須大善知識指示,然始見路。佛教如是,普
願勿疑,故以記耳。】


金剛經注頌勘校釋畢。
[001-0092a]


〔錄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