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88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南宋-思覺 (master)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中


漢州綿竹大中祥符寺住持
長講華嚴海印大師思覺集



第二時儒釋兼濟法事分為十七節:啟白敘意;燒香
供養;禮請上聖;懸幡獻衣;施食施財;儒釋兼濟;
禍福淺深;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化風遠被;行孝感驗;
普勸大眾;禮佛懺悔;壇外放生。
且第一、啟白敘意
[004-0146a]


比丘眾等,伏聞瞿曇設教,實指乎心;孔聖立
言,唯存於孝。心乃萬緣之祖,孝為百行之先。非
心無以了萬緣,離孝孰能敦百行?故龐老心空而及
第,曾參孝感以成名。圭峰標儒釋兼濟之科,慈覺
立真俗混融之論。若欲立身行道,何如設供報恩?
營辦珍饈,將酬厚德。比丘眾等謹與會主,稽
首和南,志誠仰告報恩會上諸佛菩薩、三界四府萬
靈、十方滿空賢聖。


今當第二時中,欲陞寶座,演說世諦法門,伏冀聖
慈密垂加護,庶使法音周遍,顯正摧邪;使末法人,
俱遵孝行。慈愍故,悲愍故,大慈悲愍故。
[004-0147a]


惟願慈悲常攝受


第二、燒香供養


上來敘意已竟,今當燒香供養。謹按《陀羅尼
集經》云:佛言:善男子手執香爐燒香供養,為其
七世父母、現存父母著一丸香,普為六道著一丸香,
又為自身著一丸香,又為一切病苦眾生著一丸香,
如法供養釋迦文佛,運心周遍。諸眾生處,香雲遍
至,滿十方界,稱揚三寶,遍至六道,滿眾生願。
病苦眾生香雲入體,除去一切種種病苦。今請會主
燒香,一一注想。


眾等志誠心,同誦燒香偈:


「 戒定慧解知見香,
 遍十方剎常芬馥。
 願此香雲亦如是,
 回作自他五分身。」



加持燒香真言


第三、禮請上聖


大眾志誠心,同誦嘆佛偈:


「 敬禮金色相,
 面淨如滿月。
 敬禮智無比,
 離垢三界尊。
 髮淨光潤澤,
 頂高如須彌。
 觀者無厭足,
 眉間白毫相。
[004-0148a]
 為眾宣微妙,
 度脫無量眾,
 我讚功德聚,
 無垢清淨福。」



信禮大孝釋迦佛 宣疏


凡情上達大圓鏡


加持諸佛願智真言 (至)禮拜真言 炷香


禮拜能除我慢障,禮拜能感尊貴身,禮拜能滅
七支僭,禮拜能生三業善。今當禮請報恩會上諸佛
菩薩光降道場,受請供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二時禮請



*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
三類化身釋迦文佛
*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伏願慈悲憐憫,俯垂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二時禮請



*
文殊普賢二大菩薩
*
觀音勢至二大菩薩
*
藥王藥上二大菩薩
*
諸尊菩薩摩訶薩眾


伏願 同前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二時禮請



*
阿難目連二尊者
[004-0149a]
*
辟支伽阿羅漢眾
*
圭峰禪師
*
慈覺禪師
*
明教大師
*
報恩海會一切聖賢


伏願 同前


上來禮請報恩海會諸佛菩薩、十方聖賢,已沐
雲臨道場。伏願天眼遙見,慧耳遙聞,他心遙知,
神通遙鑒,以大悲力,啟無緣慈,憐憫有情,哀受
我請,慈悲護念,降臨道場,證盟此齋,充遍法界。
願此善力,廣大無邊,猶若虛空,具諸功德。


奉請已,一心皈命禮常住三寶。


蓮花捧足降臨來


加持獻花寶座真言


第四、懸幡獻衣


《釋氏會要》說:造幡如人身形,以表翻惡向
善,翻邪向正。別而言之,有三意爾:一者欲令己
身常住三寶前故,二者欲令策心不退轉故,三者欲
[004-0150a]
表自心能皈向故。


昔阿育王造金幡千二百首懸諸剎土,遂延壽二
十五年,故名續命神幡。又優波迦多於過去世作一
長幡懸毗婆尸佛塔上,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
道,天上人間常有大幡覆之。今建齋會主奉為父
母獻新淨幡,願此功德,亦復如是。


趙秦晉太始五年七月初三日夜半忽死,再甦自
言:陰司令我按行諸獄,至一獄中自見父母及二弟,
又見二人齎文書來敕獄吏言:有三人家奉佛懸幡,
救解生時過犯。出就福舍,即見大殿莊嚴極勝,
有佛於中踞師子座,頂有日光,泰山府君來為作
禮。吏人告泰山曰:佛是天上天下度人之師,今欲
[004-0151a]
普度此惡道人,皆令出離。時有百萬九千人一時得
出,地獄遂空。此乃造幡功德,能福於冥路耳。今
設齋會主奉為過現父母獻新淨幡,願此功德,亦
復如是。


南無持幡蓋菩薩


加持獻幡真言


獻衣功德


衣供養諸佛菩薩


佛佛相傳,雞足山中,捧持不倦;祖祖密付,大庾
嶺上,提起便休。忍辱正好為衣,慚恥亦能被體。
須信理由事顯,道要人弘。慮眾生慳習之未除,冀
會主施心之大展。道存目擊,事要深思。故經云:
昔有國王行至曠澤,饑渴疲極,有一女人悉能與之。
王見女子裸形無衣,即時付與。衣纔被體,自有火
焚。如是至三,終不能得。王問其故。女子言:由
我往昔慳吝衣故,今受此報。若王想念者,作衣施
佛及僧,我即得之。王受其言,作衣布施。時彼女
[004-0152a]
子持著新衣,自鬼道中生於天上。會主施新淨衣,
願聖慈悲,俯垂攝受。


衣供養菩薩


加持獻衣真言


獻食供養


禪悅食菩薩


長養法身,須憑禪悅;支援慧命,必假資糧。王舍
城中,時節因緣已至;毗耶城裏,飯食想念難除。
陸績懷橘而奉親之事彌彰,目連餉飯而救母之心愈
切。然考叔不食,為化莊公;維摩託來,莫非香積。
休問何時消化,要明來處自然。故《賢愚經》云:
有大長者初生一男,面貌端嚴,福慧絕倫。既生數
日,問父母言:世尊在否?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
否?父母答言:悉皆現在。又言:唯願二親為我請
佛及比丘僧。父母告言:當須供具,非猝可辦。兒
曰:但掃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飯食自
然而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為我請之。父母
隨語,一一依之。三高座者,一為如來,二為本生,
三為今生父母。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
膳美味,自然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室眷
屬聞法歡喜,盡得初果。又經云:施三種人,果報
無盡。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來。今會主
[004-0153a]
奉為謹辦齋食,上獻聖賢,伏冀慈悲,俯垂攝受。


禪悅食菩薩摩訶薩


加持獻食真言


施財功德


財供養菩薩


報本奉親,儒釋皆能孝也;博施濟眾,堯舜其
猶病諸?欲父母之福果大臻,唯佛法之福田最勝。
慈童女上獻兩鏹、四鏹八鏹,給孤獨善了下財、中
財上財。非唯玉女承顏,直得大千無侶。要保金錢
滿藏,好看貧女賣薪。經云:有一長者初生一男,
其手握拳,披而視之,有二金錢。父母取之,復生
如故。如是勤取,金錢滿藏。阿難白佛:此人何因
得如是手?佛言:此人宿世乏於財寶,常於野澤取
薪賣之。得兩文錢,即以奉施。佛愍此人,即為受
之。因施財故,九十億劫常把金錢,無有窮盡。又
佛告廣博仙人言:復有五種無上之施。何者為五?
一者施於如來,其施無上;二者施於眾僧,其施無
上;三者施說法者,其施無上;四者施於父,其施
無上;五者施母,其施無上。今會主奉為佛、法、
僧、父、母辦五分財,專誠奉獻,伏願慈悲,俯垂
攝受。
[004-0154a]


財供養菩薩摩訶薩


加持普供養真言


眾等志誠,如法應和:


「 若人狹劣者,
 雖多行布施,
 受者不清淨,
 故今果報少。
 若行慧施時,
 福田雖不淨,
 能生廣大心,
 果報亦不淨。」



隨心所願皆圓滿


是諸眾等人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


加持五供養真言


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第二時陞座


加持楞嚴字母真言


儒釋兼濟儀當演


比丘等伏聞圭峰禪師云:「始乎混沌,塞乎天地,
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孝
經》云:先王有至德要道。《戒經》云:孝順至道之
法。設教雖殊,至道一也。始自天子,至於庶人。
家國相傳,各立宗廟。雖五孝之用各別,而百行之
[004-0155a]
原不殊。此則儒宗所明之孝也。舍那如來初成正覺,
頓說華嚴大經。菩薩大戒,戒雖萬行,以孝為宗。
此則釋宗所明之孝也。儒則愛護髮膚,揚名後代,
致樂春不出,曾子開衾。釋則祝髮壞衣,法資現世,
故難陀通信,淨藏回邪。此明二宗侍養之異也。儒
則棺槨宅兆,安墓留形;釋則念誦追齋,薦其去識。
此明二宗居喪之異也。儒則內齋外定,想其音容;
釋則設供講經,資其業報。此明二宗齋忌之異也。
儒則四時煞命,春夏秋冬;釋則三節放生,施戒盆
會。此明二宗祭享之異也。儒則條越五刑,犯當五
摘而恩赦不該;釋則名標七逆,戒出七遮而阿鼻定
入。此明二宗不孝之罪異也。儒則旌表門閭,上天
之報;釋則瑩明戒德,淨土之因。此明二宗行孝之
[004-0156a]
福異也。略明數義,餘可較量。然先王立於祭法者,
令孝子敬事於神靈也。神靈者,即父母之識性也。
是知形有生滅,性非生滅。既形滅而神不滅,豈厚
形而薄神哉?又殺命而祭神者,非聖人之本意也。
何以知其然耶?《禮》曰:「父母既歿,必求仁者
之粟以祀之。」《孟子》云:「見其生不忍見其
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君子遠庖廚也。」《詩》
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且福之大者,莫大
放生。是釋梵之本因,實天地之大德。今殺彼祭
此,豈近仁心?是為可忍,孰不可忍?雖云祈福,
[004-0157a]
福,實是立讎。自徇虛名,殃於神識。經云:昔有
賢者奉法精進,得病奄亡,妻子哀戀,火葬收骨,
安葬已訖,月旦晦朔,烹殺生命,上塚號哭。亡者
戒德,終乃生天。天眼遙見,愍而笑之。變作小兒
於邊牧牛,牛便卒死,兒即號哭,割草著前,曉
諭令食,如此終日。眾人怪笑,共往語言:「牛死
號哭,牛豈知乎?汝愚癡也。」小兒曰:「我不
愚也。牛死常在,猶可有望。汝父已死,設百種食,
共向號哭,燋骨豈知?吾本汝父,蒙佛生天,見子
愚癡,故來啟導。欲得如我,宜當進道。」忽然不
見。妻子奉教,同時生天。以理推之,難憑血祭。
[004-0158a]
若父母生於鬼趣當設祭者,豈不聞「黍稷非馨,蘋
蘩可薦。應知礿祭,勝於殺牛。況鬼神等差,豈
皆受饗?」夫應孝子之懇誠,救二親之苦厄,酬昊
天之罔極,唯釋氏之教焉。遂乃搜索聖賢之教,虔
求報答之方。得此法門,實為妙行。冀諸聞聽,勉
力修行,庶幾點化背恩人,盡使回心酬罔極。


「 儒釋皆宗道貫通,
 星分爪剖賴圭峰。
 放生作福恩堪報,
 改祭為齋善可從。
 施戒更當資福業,
 歲時休但想音容。
 先王古佛相弘濟,
 類我螟蛉可指蹤。」



大孝釋迦牟尼佛


禍福淺深儀當演
[004-0159a]


《說文》曰:父者,矩也;母者,收也。矩也者,
軌則之謂也。授之以性,成之以形,傳之以義方,
教之以《詩》《禮》,故曰:有父以瞻也。收也者,
涵育之謂也。十月懷躭,三年乳哺,憂勞盡力,憔
悴甘心,故曰:有母以依也。父母之恩,卒難可紀。
然則順之則福至,逆之則禍生。禍福之門,皆因於
我。故經云:慈童長者其父喪後,財賄用盡,役力
賣薪,因得兩錢奉養於母。次得四錢,及八錢、十
六錢,亦奉於母,孝心轉勝。眾人語云:「汝父在
日,入海採寶。」後歸問母,母同前說。遂稟其母,
欲作父業。母戲許之,子便辭母。母曰:「我有一
子,當待我死,何由可放?」子曰:「以信立身,
許我已定。」母即以手牽挽髮髻,子便絕髮而去。
既入大海,多獲珍寶。於時一夜大風卒起,眾商既
失,遙見一城紺琉璃色,饑渴奔投。有四玉女擎如
意珠,作娼伎樂,而共來迎。四萬歲中受大快樂,
[004-0160a]
自然生厭,又欲前去。至頗璃城,有八玉女,受八
萬歲。又至白銀城,十六玉女,受十六萬歲。又至
黃金城,三十二玉女,受三十二萬歲。准前捨之,
但當前行。近見鐵城,心中疑怪,遂入鐵城,見有
一人頭戴火輪,捨置頭上,即便出去。慈童問言:
「何時得免火輪之苦?」答言:「世間有人,作其
罪福,一如汝者。由汝先於閻浮提內日以兩錢奉
母,故得琉璃城四萬歲受樂。由奉四錢、八錢、十
六錢,故得八萬、十六萬、三十二萬歲受樂。末後
背母恩,絕髮而去,故得受此火輪之苦。有人如汝
作此罪福,方可代汝,汝可得脫。」因即問言:「此
有罪人如我類否?」答言:「其數百千。」慈童
聞已,便發願言:「所有罪苦併集我身。」念已,
火輪即時墮地。佛告比丘:「時慈童者,我身是也。
[004-0161a]
比丘當知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
養,獲福無量。當作是學,應盡心孝順父母者也。」
故《孝行錄》云:行孝之人有十種功德,不孝之人
有十種過患。且十種功德者:一者父母歡喜;二者
眾人樂見;三者諸聖加護;四者州縣推舉;五者官
賜粟帛;六者朝廷獎譽;七者旌表門閭;八者往生
淨土;九者常值諸佛;十者成等正覺。十種過患者:
一者父母憂愁;二者人不喜見;三者多遭霹靂;四
者或陷王法;五者死入地獄;六者出為餓鬼;七者
為梟獍蝮蠍;八者遺棄小兒;九者為孤貧獨老;十
者永沈苦海。此數者罪福如前,淺深有別,遠害就
利,可不孝乎?然上根者率性而孝,中根者循禮而
孝,下根者畏刑而孝。畏刑則循禮,循禮則率性,
此古人立法之本意也。向下摘取《孝經》五句之文,
以辨三教生前歿後奉親之道。切希會眾決意行持,
乾枯業海之波瀾,成就聖人之德業。


「 賣薪行孝見慈童,
 順逆皆由一念中。
[004-0162a]
 玉女承顏花報謝,
 火輪墮地業因空。
 經標十種排功過,
 道被三根品異同。
 火急修行勤奉養,
 背恩何日出樊籠?」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釋迦佛真言 拔除罪障真言 歌讚


居則致其敬儀當演


居而能敬,則容止可觀,尊卑有分。如不能敬,
雖群會屯聚,犬馬何別?是以古人有色難之誡,孝
子懷知敬之心。定省如期,溫清不懈。侍坐則衣冠
濟濟,承顏則言貌溫溫。縱斑衣彩戲則尤懷謹恪之
心,任銀屏隔坐而豈無戰悅之色?誠非偽行,性出
天資。故經云:菩薩慈孝於父母者,性存報恩,恭
敬承事,遠惡就善,隨時供給。夙興夜寐,瞻父母
意,無事不辦;所得教訓,未曾遺失。心所修行,
常自觀察。當辦何事,所聞教誨,尋即知之。常懷
[004-0163a]
歡喜,一心愛敬。盡知父母之心,常念報恩之事。
又佛告舍利弗言:復有專修義利,謂於身命無所顧
惜,於覺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為前導,而於
父母專修供養。曲躬合掌,謙下問訊;迎送給事,
並和順業。是則名為專修義利。又佛告給孤獨言:
孝養父母,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
翼翼。念二親恩,而無窮極。道經云:元始天尊告
上智仙人言:若或有人能為父母,當以降生之日默
念二親生我之恩,精勤齋戒,廣修眾善,以報劬勞。
《孝行錄》云:孝子目無異觀,耳無異聽。怡聲下
氣,叉手正容。癢不敢搔,寒不敢襲。問然後對,
時然後語。言不爭先,事不專決。不命之坐不敢坐,
不謂之去不敢去。所居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惡言
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父母之過不外揚,妻妾之
言不專用。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斯可謂之敬矣!咄嗟我輩,有親而不能敬,出入不
[004-0164a]
告,用度不常。狹侮尊親,交結群小,躭荒酒色,
較量是非。父母忍之則恃氣虛憍,父母責之則反睛
怒目。甚者至於違禮越禁,敗業破家。根其原由,
是皆不能敬其居也。仰觀如來之教,豈不愧哉!蓋
如來是三界之至尊,常有天人侍衛,故屈慈父,而
反拜之。王欲拜時,如來舉身,高七多羅樹。且受
其拜者,道在子也;不正受者,表致敬也。故圭峰
云:「居則致其敬者,儒則別於犬馬,釋則舉身七
多。」而世人只知子敬其父,而不知父敬其子。故
當知,情可泯而行不可虧,恩可微而道不可屈。


「 敬事雙親問起居,
 歸寧色養日無虧。
 晨昏定省看承我,
 冬夏溫涼點檢渠。
 泣竹冬月天生筍,
 扣冰淵躍雪天魚。
[004-0165a]
 踴身高七多羅樹,
 方信如來道有餘。」



大孝釋迦牟尼佛


養則致其樂儀當演


親能養我,我不能養親,則背恩也。若能不背於養,
則樂在其中矣。孝子當念十月懷躭,三年乳哺,推
乾就濕,咽苦吐甘。至於成人,委之以家門,訓之
以《詩》《禮》。蓋孟母有三遷之教,柳親有和膽之
勤。此皆親能養我也。我既成立,義當養之。歷觀
古人,屈指可數。如負米之子路,懷橘之陸績。老
萊戲綵,潘岳捧輿,朱雋販繒,江革傭力。或尊榮
於富貴,或卑下於貧賤,是其能養均矣。故佛告郁
伽長者言:在家菩薩積聚財寶,非不如法,平直正
求,不逼切他。如法得對,起無常想。悉捨無吝,
給事父母。又經云:是諸眾生尊重供養於父母者,
是人常有梵釋護世之所扶持,能令居家安隱豐樂,
如是現世果報珍寶,皆因供養父母而得。又於來世
[004-0166a]
生在人中,或復當來得生天上。何有智者聞是法音,
於父母所不勤供養?又佛告給孤獨言:財有三種:
一曰下財,謂能積聚,不孝父母,不奉聖人,不好
布施,不達悉空故;二曰中財,謂孝順父母,又施
他人,但不信死後更生,不肯布施修後世福故;三
曰上財,能以衣食孝順父母,奉敬先聖,布施無乏,
使成道德,獨步無侶故。《僧祗律》云:父母不信三
寶,即少供給;若信三寶,理宜恣與。此明出家之
士奉為父母。《增益經》云:父母與一生補處菩薩等,
故應承事供養。道經云:若或有人能為父母多修齋
供,廣造真經,讀誦受持,教人遵奉,當知是人及
於父母,承此果報,即得長生,給養自然,心靈快
樂。《孝行錄》云:且如天降黃金,林生紫筍,並非
常道,不若治生。或市井經營,或田疇布種,或日
求升合,或富有家資,應思儉則有餘,勤則不匱。
操持上味,奉給雙親。下品蔬食,自供口腹。又為
[004-0167a]
修治寢室,開豁軒窗,熱則通風,寒則貯火。或捶
背而理髮,或設浴而授衣。又宜選買紬綿,多藏羅
綺。不厭盈箱之奉,況當衣帛之年。夏則薄涼,冬
則輕暖。裁縫既畢,奉獻尊親。至如嘉果茗茶,亦
合常時奉養。果能如是,樂莫大焉。恐或悖逆凶頑,
荒淫無度,朝昏不顧,甘旨全無,致使爺娘悲愁哽
噎。甚者穿花踏柳,走馬鬥雞。一己浮遊,二親饑
餒。根其原由,是皆不能樂其養也。諦觀如來昔為
太子割肉奉養父母者,豈不愧哉?得道之後,又以
其道諭於父母,亦非世人所能及也。故圭峰云:「養
則致其樂者,儒則怡聲下氣,溫清定省,故有扇枕
溫席之流;釋則節量信毀,分減衣缽,故有割肉充
饑之類。」古規有在,善法宜遵。月虧卻許重圓,
親老無由再復。
[004-0168a]


「 養須致樂善看承,
 和意怡顏侍寢興。
 捧檄經年伸悅懌,
 戲斑終日笑憑陵。
 陸郎甘旨忻懷橘,
 朱雋寧親喜販繒。
 爭似如來全道力,
 淨居忉利等閒昇。」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護命善門真言


病則致其憂儀當演


親病子亦病,親安子亦安,親之身即子之身
也。父母有病,痛徹子身,如此相知,豈不憂也?
漢文帝口嘗湯藥,庾沙彌身試艾針。蔡順嘗吐,士
岩吮癰。肩輿奉親,設拜求藥。十旬不解帶,七旬
不寢寐。或賣身破產,或禱鬼祈神。燈點長明,
幡懸續命。古人於此,親病懷憂。故目連白佛言:
世尊,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救度現世父母,可為
爾否?佛言: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
[004-0169a]
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先為所生現在父母,
以百味飯食施十方自恣僧,願我父母,壽命百年。
又《藥師本願經》云:佛告阿難:若帝后妃主、儲
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綵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
及餘厄難,亦應造立神幡,燃燈續明,放諸生命,
散雜色花,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道經
云:或因父母疾病纏綿,建立道場,修崇道法,其
病即愈,平復如常;或因父母險厄囚繫,惡鬼害身,
蟲獸為妖,夢寐驚恐,但能恭潔念道修齋,退殄災
殃,消除魔鬼。《孝行錄》云:忽爾雙親有疾,猶如
萬箭攢心。自代無門,宜求諸聖。又念業通三世,
病起多端,理宜色不滿容,行不正履。怒而不篤,
言而不聞。曉夕憂勤,左右扶策。衣不解帶,藥必
先嘗。淨洗唾壺,躬安濁器。縱逢瞋怒,不退精勤。
[004-0170a]
或於塔寺祈禱,或仗僧徒懺悔,感蒙聖力,冀得親
安。所以文王一飯,武王亦一飯;母氏不食,符表
亦不食,良可鑒矣!其或略無垂顧,縱任沈疴,荏
苒因循,遂致離別。考之藏教,謂之橫死。既為人
子,安能忍哉?根其原由,是皆不能憂其病也。觀
夫忍辱太子,敲骨出髓治父王病者,豈不愧哉?圭
峰云:「病則致其憂者,儒則武王不脫冠帶,文王先
嘗湯藥;釋則太子以身為藥,高僧以身為誓。」而
世人以草木金石之藥療病,是為極矣,而不知以頭
目髓腦之藥治病癒勝。又如來能以法藥治其心病,
必置父母於無患之地,究竟常樂矣!然眾生身病不
少,誰知心病尤多。身心之病能除,佛法始知玄妙。


「 親病當知子負憂,
 求醫問藥莫知休。
 賣身破產終無吝,
 設拜肩輿不用羞。
 代死要為潛耀輩,
 吮癰當作士岩儔。
[004-0171a]
 更能仰叩真慈父,
 天理爭教疾弗瘳。」



喪則致其哀儀當演


身之喪,不如心之喪。身之喪止於三年,心之
喪永劫在念。故如來報親於累劫,大悲發願於前生。
況我凡夫,敢忘喪制?孝子當念父母初生我時,憂
懼萬端。我臨父母之喪,寧不哀慟?遍觀上古,誰
不悲哀?所以曾參七日不餐,王延三年泣血;守真
哀毀骨立,樊宏病不自支;顏烏助土成墳,董永貸
錢助葬;許孜悲號而鳥獸翔集,王褒泣血而
樹色慘悽;方儲感白兔之祥,蔡邕有連理之瑞;梁
武帝踐霜雪而傷嘆,陸士衡痛慈景之先違。偉哉真
哀!壯哉古哲!如婆羅門女,福德深厚,諸天欽仰;
為母死亡,哀號之甚,禮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以資冥
福。忽聞空中有聲報曰:「聖女勿致悲泣,我今示
汝母之去處。」女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
[004-0172a]
空中再報曰:「我是汝所瞻禮者覺華定自在王如
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汝。」又
波斯匿王為太后崩,泣不自勝,揮淚而言:「世尊
,太后無常,年在期頤。無少壯力,夙夜孝養,未
曾違忘。命可贖者,盡當持贖。若以金銀城郭,若
以人民可以贖者,盡當持贖。」佛言:「大王當知,
有四大恐畏,無能避者。云何為四?老為大恐畏,
肌肉消盡;病為大恐畏,無強健志;死為大恐畏,
盡無有壽;恩愛別離為大恐畏,哀號迷悶。此四者,
不可以刀杖避。」即說偈言:


「 一切人歸死,
 無有不死者。
 隨行種禍福,
 自獲善惡業。
 地獄為惡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別,
 唯福能遏禍。」


[004-0173a]


又《孝論》云:法雲在母之憂,哀號殊甚,飲
食不入口累日;慧約之父母垂死,皆號泣不能自
存。然佛教略彼喪制,哭泣者蓋欲泯愛惡而趣清淨
也。苟愛惡之心未息,尚留於物,臨喪而弗哀,亦
人之安忍也?律曰:不展哀苦者,亦道俗之同恥也。
堪嗟末俗,忽略所生,棺槨不施,衣衾不舉。聞樂
而樂,臨喪弗哀。根其原由,是皆不能哀其喪也。
諦觀釋迦親自舁棺,人天為之哭泣,目連見母不食,
哀號聲震三千者,豈不愧哉?圭峰云:「喪則致其
哀者,儒則武丁不言,子臯泣血;釋則目連大叫,
調御舁棺。」然世人能擗踴哭泣,哀以送之,終不
知父母精神之所往。我佛了知父母俱在天宮受生,
[004-0174a]
或破煙然,或登實際。眾若未明天眼,不睹慈顏也。
須當克苦修行,免使歷生辜負。


「 臨喪孝子具真哀,
 擗踴號咷五內摧。
 嘔血數升悲在膂,
 忘餐七日淚橫腮。
 目連大叫真賢者,
 調御舁棺信善哉。
 不向真乘消愛見,
 從前感動總癡孩。」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花聚陀羅尼真言


祭則致其嚴儀當演


祭而不嚴,如不祭。能嚴於祭,君子嚮之。佛
法未來,三代謹嚴於祭;佛法既至,理宜改祭為齋。
齋祭雖同,損益有異。蓋祭具牲醴,齋獻蘋蘩。存
歿有因,禍福相倚。故有扣冰魚躍,泣竹筍生。澗
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
[004-0175a]
行潦之水。可以薦於鬼神,可以饈於王公。又云: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此乃古人祭之嚴者
也。經云:餓鬼好人,各具五百。而餓鬼家子孫歌
舞,好人家子孫啼哭。或問世尊:何爾如是耶?佛
言:餓鬼家子孫為其作福,當得解脫,故乃歌舞;
好人家子孫為其殺害,將受大苦,故乃啼哭。《地
藏本願經》云:大辯長者白地藏言:南閻浮提眾生
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
善因,是命終人,得解脫否?答言: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及營齋之
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
[004-0176a]
勿得先食。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
力。若能精勤,七分之中,亡者獲一。六分功德,
生者自利。道經云:若復有人,或為亡者七七修齋,
轉誦靈文,以資魂識,不歷塗毒,便得生天。《孝德
傳》說:孟宗母喪,毀瘠致病。母性嗜筍,宗欲以
筍祭,即入竹園,哀告天地,乃得以祭。傷嗟末法,
宗廟墮頹,禮法崩壞,衣冠不具,齋祭不嚴。根其
原由,是皆不能嚴其祭也。諦觀如來示目連以方便,
令設盆供脫母氏一切餓鬼之苦者,豈不羞哉?圭
峰云:「祭則致其嚴者,儒則孟宗薦筍,釋則目連
餉飯。」故《梁武懺》云:為亡人作福,如餉遠人。
若人生天,增益功德;若在三途八難,速令解脫。
[004-0177a]
蓋人之精神,歷變化,亘古今,終不滅也。如火之
在薪,薪雖盡而火曷嘗燼乎?但恐其善惡之習淺深
不同,或昇或墜,亦自別耳。正好以慧為炬,以慈
為舟,冀不滯於昏衢,得永超於苦海。


「 當思祭則致其嚴,
 礿禘蒸嘗禮法兼。
 明法唯忻陳簠簋,
 克誠配享奉虀鹽。
 休將大辯齋蔬棄,
 須信青提缽飯甜。
 人哭鬼歌無用怪,
 來昆善惡佛能占。」



大孝釋迦牟尼佛


化風遠被儀當演


天下之有為者,莫盛於生也。吾資父母以生,
故先於父母者也。孝子當念:身從何來?從父母來。
父從何來?從祖父母來。母從何來?從外祖父母
來。又念伯父、叔父、舅氏之屬,皆父之類也;
伯母、叔母、姑姨之屬,皆母之類也。推父母甘旨
[004-0178a]
之心,則無不供承;推父母教令之心,則無不隨順;
推父母醫藥之心,則無不看侍;推父母修行之心,
則無不勸助。雖禮有先後,事有通扃,而愛敬之心,
皆如父母。乃至兄弟姊妹,甥姪子孫,皆父母之支
派也;執勞運力仆妾之屬,皆父母之使令也。雖尊
卑貴賤有殊,而愛敬之心則一,故得上下歡心以事
父母。古有聚族數百口,同居數百年,豈有他哉?
皆愛敬父母而及於宗族故也。所以邵興榮八世共
住,封延伯三世同財。至如尺布共之,積年合爨,
牛馬相乳,鴉鵲同巢,此數者,皆由內和故能外感,
又乃自愛其親,施及一切者。如彼男子在家,女子
在室,上有慈父,下有慈母,勸以全功專修孝行,
[004-0179a]
此孝之根本也。次又勸彼為孫者孝於祖父母,為外
孫者孝於外祖父母,為養子者孝於所養父母,為婦
者孝於舅姑,為婿者孝於妻之父母,為仆妾者孝於
主人,此孝之枝葉也。然皆不忘養育之恩,一一孝
於本生父母,如枝葉不離本根也。此則孝無不在而
父母為宗。若以此為宗,則無施不可。若孝子之事
君也,以孝道養君之心則為師臣,以孝行行君之法
則為大臣,敬君而君亦敬其宗廟社稷則為社稷之
臣,愛君而君亦愛其黎民百姓則為天下之臣,推色
難之心則為良臣,推幾諫之心則為直臣。皆移忠之
道也。是故四海之內皆孝子,四海之內皆忠臣。若
孝子之臨民也,以孝道感民之心則不言而化,以孝
行為民之法則不令而威。敬其民而不敢慢,則民亦敬
之如父;愛其民而不敢傷,而民亦愛之如母。推事父
母之善巧,則可使為能吏;推事父母之謹畏,則可
使為循吏。治一國則一國之人孝,治一鄉則一鄉之
人孝。傷夫!人皆有親,而鮮能養;人皆有子,而
[004-0180a]
鮮能孝。若有孝子能養其親,則聞其名者無不讚嘆,
見其面者無不瞻仰,觀其行者無不誠服,仰其風者
無不教化。亦能振天地,感鬼神。則鬼神匡扶,天
地覆載,自然禍亂不作,災害不生,五福聚於雙親,
百順流於九族,風雨調順,國家安寧者也。所謂
頭頭俱挺露,物物盡瞻依。


「 淳風遠被化澆漓,
 本固須知葉不衰。
 三世同財財愈盛,
 積年合爨爨常炊。
 馬牛相乳和如此,
 鴉鵲同巢義可知。
 禍亂不生災害殄,
 君臣父子太平時。」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莊嚴王陀羅尼真言 歌讚


孝行感驗儀當演


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為道而不存其用,無道
[004-0181a]
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未見行
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驗乎父母,能為道
乎?故知龍吟雲起,虎嘯風生,孝越常倫,自然感
應。特標祥瑞,警策人間。不孝者自格其非,行孝
者愈堅其志。今當標舉,各冀稱揚。大舜微時,父
母使浚井,從而掩之,出於東家井中。蓋大孝之力
能爾,故神龍所護也。郭巨掘地,得黃金一釜,上
有文曰:「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奪,人不得取。」
劉殷夜夢西籬下有粟,掘之得百石,名曰:「七年
粟,賜孝子劉殷。」食七年方盡。宋思禮母病思泉,
以大旱,泉水皆涸。思禮禱之,泉忽湧於庭下,日
不乏汲。姜詩母好飲江水,詩因取水,被溺而死。
後泉湧於舍傍,味如江水。徐勣事母至孝,雖赴試
省圍,亦須迎侍。登第,還家奉養,不求仕進。後
朝廷聞其孝,就命常為本州教授,以從其志。滕曇
[004-0182a]
恭年五歲,母患熱,思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銜
悲哀切。俄有一沙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
還以與母。尋訪沙門,莫知所在。趙符制名君錫,
父老肌重,上下馬難,人莫能於扶持。每朝會請謁,
君錫侍行,則父體輕健。人以為孝感。蔡順拾椹,
赤黑二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
母,赤者自食。」賊知其孝,乃遺米而去。徐州有
孝婦,以二器盛菜。有老人問其故。婦曰:「美菜
供姑,惡菜與子。」老人曰:「崗南有菜,可以取
之。」婦至崗南,見菜生滿地。古翂父為吏所陷,
罪當大辟。翂乃登聞鼓,求代父死。武帝異之,乃
宥其父。許坦年十歲,隨父入山採藥。父為猛獸所
搏,坦即號叫,以杖擊之,獸走父全。太宗謂侍臣
曰:「坦雖幼童,能致命救親,深可嘉尚。」乃授
文林郎。張元其祖喪目失明,元請僧誦《藥師經》。
[004-0183a]
行道七日,夜夢人曰:「三日後祖目必差。」已而
果然。解叔謙母有疾,遂向夜於庭中稽顙祈禱,聞
空中語曰:「此病得丁公藤乃差。」求服之果愈
。鄭潛耀母寢疾,刺血為書,請於諸神,乞以身代。
火盡而「神許」二字獨不化,翌日母愈。楊炎一門,
三世以孝行稱,至門樹六闕,古所未有。王少玄父
仕於郡西,隋末為亂兵所害。後欲求骨以葬。時
白骨滿野,無由可辨,乃刺血滲之,旬日竟獲父骨。
何琦喪母泣血,停柩在殯,為鄰火所逼。煙焰已及,
乃匍匐撫棺號哭。俄而風止火息。顏烏至孝,父亡,
負土為墳。群鳥銜土以助之,口中血出。遂名其
縣為「傷鳥縣」。宗乘父喪,躬自負土作墳,不久
[004-0184a]
而成。墳土自高五尺,松竹自生。吳隱之執喪過
禮,家貧,無人助哭。每哭之時,常有雙鶴鳴叫也。
夏方遭疫癘,父母等死者十三人。方年十四,夜則
號哭,晝則負土。葬畢,廬於墓側。烏鳥猛獸,馴
遶其側。王褒葬其父,廬於墓傍,墓前有數栢樹。
褒涕泣所著之樹,樹色慘悴,與餘樹不同。梁文正
父母俱卒,文正恨不獲終養,乃穿壙為門,蹬道出
入。晨夕灑掃其中,結廬墓側。自是不言三十年。
其後有甘露降於塋樹之前,白兔馴遶。鄉人以為
孝感所致。元德秀喪母,哀甚,刺血繪佛之像,書
佛之經,而史氏稱之。李觀居父之憂,刺血寫《金
剛般若》,遽有奇香發其舍,郁然連日,及之其鄰。
釋道丕,母許氏,初生如天童子。其父歿於王事,
丕遂出家。年二十,往霍邑立草庵,鳩工聚集白骨,
[004-0185a]
晝夜誦經,祝曰:「我今志為人子,豈無靈驗者
乎?」未數日,果有髑髏躍出于前,丕遂抱持歸華
陰。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亦可謂全孝也。釋
宗頤,母陳氏,師出家後,常勸母持菩薩戒,注想
彌陀。又令剪髮為出家僧。於未終時,夢見尼僧十
餘輩相召。母夢覺以告師。師曰:「此乃往生之祥
也。」言已,母色變白。至臨終時,精神爽利,倍
於常日,合掌向西端坐,於念佛中忽然坐滅。此亦
全孝者也。如近世孝感者,今大丞相虞公有減臣之
筭,增父之年,事章達於上。帝嘉其純孝,遂著名
於輔相籍中。乃邛南劉浩然拜章之驗,士大夫以此
敬之。


「 孝感如前驗頗詳,
 神明造物衛行藏。
 白鳩標瑞棲其宇,
 芝草呈祥挺在堂。
 陳氏夢尼生淨土,
 李公刺血發天香。
[004-0186a]
 隆興丞相心詞妙,
 天下人心好忖量。」



大孝釋迦牟尼佛


普勸大眾儀當演


經題


比丘謹白大眾:父母者,形生之本,人道之恩。先
聖後聖,成道樹教,未始不先於父母者也。若父母
在堂,如佛住世,應起難遭之想,當生孝養之心。
此則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也。若父母即世,如
佛入滅,應起報恩之想,常生拔苦之心。此則喪則
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也。能如是者,則孝子之事親
終矣。歷觀自古,誰不尊崇?是知父母之恩,既比
昊天之德,涓塵之孝,願酬河海之親。凱風念吹棘
之心,南陔有採蘭之詠。況乎花卉有重開之日,蟾
蜍見復滿之期。惟有雙親,無多歲月。所以為臣者
念報劉之日短,為兒者樂事親之日多。莊生有過隙
之言,孔聖動逝波之嘆。故圭峰禪師通明二宗教典,
[004-0187a]
設教雖異,事親則同。上來一一敘陳,大意篤於行
孝。然行孝者,即報恩也;報恩者,即度脫也。欲
度脫者,於此三事當須了知。一者了知親有遠近,
二者了知恩有重輕,三者了知報有分全。且親有遠
近者,遠即多生父母,近即今生父母。恩輕重者,
今生父母恩德最重,多生父母漸漸輕耳。報有分全
者,但能侍養一生,名之為分;必能度脫多生,名
之為全。又儒教所宗,偏重於父;謂人以形質為本,
傳體相續,故取姓於父。但數父祖以上,乃為七世。
釋教所宗,偏重於母;謂人以性識為本,形質是
性識所依,母是子身寄託之處,故依母而生。卻推
此身以前,乃為多生。今此道場論行孝者,等而
[004-0188a]
非偏;論報恩者,全而非分。故一切諸佛成道之時,
多生父母皆相會遇,聞法獲益。又佛告諸天言:父
母生子,多有所益,要當報恩。過去諸佛所生父母,
先取涅槃,皆自供養。將來諸佛,亦復如是。只
如沙彌羅比丘,年始八歲入山修道,證阿羅漢果。
以宿命通,自知一神為五母作子。自云:我為第一
母作子時,我死之後,母見鄰兒出入行步,便念「我
子在時,亦當行步」,是以悲泣;我為第二母作子
時,天命夭折,母見乳兒便念乳我,亦復悲泣;我
為第三母作子時,十歲復死,我母飯時,不得俱食,
亦復悲泣;我為第四母作子時,薄命先死,母見鄰
兒因媒娶婦,悲念我故,亦復悲泣;我為第五母作
子時,年始七歲,辭家學道,我母追念,亦復悲泣。
我見五母共會而泣。我一魂神,展轉作子,使令五
母啼哭發狂。是故當知,得宿命通,能知五母。又
[004-0189a]
復推徵前世父母,安可較量?但學如來修出世因,
成等正覺,如上父母方得度也。若不爾者,但務立
身行道,揚名後世,實於父母無少利益。故石壁鈔
主云:生前養育,猶少益於尊親;歿後蒸嘗,殊不
利於冥路。但得揚虛名於後世,徒負恩於生前。若
其親在三途,不減分毫之苦。想茲遠近,虛事劬勞,
由是遲回,故不為也。伏望大眾深明此理,印定自
心。直須捨短從長,切勿務華去實。


「 君看五母哭彌羅,
 憂海無風強起波。
 定果色墮癡愛網,
 金剛杵碎死生魔。
 傷嗟棄本甘纏縛,
 黽勉知恩好切蹉。
 念念迴光酬罔極,
 流光催老急如梭。」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大寶樓閣真言 歌讚 下座 止


第二時回禮


禮佛懺悔
[004-0190a]


謹按《報父母恩德經》云: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
霑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父母有大恩德;棄恩背義,
晨去暮歸,不知父母動止寒溫。晦朔朝晡,永乖扶
持;安床薦枕,永不知聞。參問起居,悉皆斷絕。
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瞋呵欺抑。或復
父孤母寡獨處空房,猶如過客寓止宅屋。妻子約束,
每事依從;父母瞋呵,全無畏懼。或復是女,婚嫁
已畢,遂萌不孝之心。夫婿詬打,忍受甘心;父母
微瞋,反生怨恨。自家骨肉,卻以為疏;異姓他宗,
情深眷重。或處他邦異郡,音信不通,致使雙親肝
腸寸斷。阿難,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阿鼻獄。其
獄縱廣八千由旬,四面鐵城,其地亦鐵。鐵為羅網,
熾火洞然,猛烈焰爐,雷奔電爍,烊銅燒鐵,流
[004-0191a]
灌罪人。銅狗鐵蛇,恒吐煙焰;炮燒煮炙,支節燋
然。劍刃刀輪,如雲如雨,空中亂下;或斫或刺,
苦罰罪人。歷劫受殃,無時間歇。阿難,若復有人
為父母懺悔罪愆,持齋持戒,若能如是,名曰孝子。
若不行此行者,終是地獄之人。《禮》云:居處不莊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
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又云:五刑之屬三
千,其罪莫大於不孝。是知我等於父母所多有過失,
未曾了知。雖幸免於王刑,恐難迯於地獄。敢依大
覺披露罪根,仗法力以祛除,獲慈風而蕩散。如阿
闍世王犯殺逆罪,耆婆告言:「大王當知,如是罪
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又佛告舍利弗:若人成
就五無間罪及犯餘罪者,應當於三十五佛前,晝夜
[004-0192a]
慇懃,如法懺悔。修齋會主等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然後禮拜,懺悔罪咎。


比丘謹白會眾:今當禮佛,直須珍重,發報恩心。
願諸世尊,當慈念我,當證知我。若我今生,若我
前生,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一切罪障,皆悉懺悔。今依經文,先皈三寶。眾等
志誠,同伸皈依。


道場懺主,與諸有情



*
歸依佛  兩足尊
*
歸依法  離欲尊
*
歸依僧  眾中尊
*
歸依佛  滅身業罪
*
歸依法  滅口業罪
*
歸依僧  滅意業罪
*
歸依佛  永不墮地獄
*
歸依法  永不墮餓鬼
*
歸依僧  永不墮傍生


歸依佛法僧三寶
[004-0193a]


禮三十五佛


眾等同運志誠心,誦普禮聖眾真言:


。薩哩嚩。怛他誐多。伴佐伴佐。囉迦嚕
彌。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釋
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
軍佛,伏願不違本誓,鑒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
愆,酬歷劫二親之罔極。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 同前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精
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
伏願不違本誓 云云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 同前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無
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伏願
不違本誓,鑒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愆,酬歷劫
[004-0194a]
二親之罔極。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怛他誐哆。 同前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娑
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
佛,伏願不違本誓 云云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怛他誐哆。 同前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光
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
戲神通佛,伏願不違本誓 云云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 云云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財
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焰帝幢王佛、
善遊布功德佛,伏願不違本誓 云云


眾誦普禮聖眾真言:


唵。薩哩嚩。 云云


志心皈命禮三身平等、四智圓明、大慈大悲鬥
戰勝佛、善遊步佛、不空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
[004-0195a]
華遊布佛、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法界藏身阿彌
陀佛,伏願不違本誓,鑒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
愆,酬歷劫之罔極。


誦普禮聖眾真言:


。薩哩嚩。怛他誐多。伴佐伴佐。囉伽嚕彌。


惟願慈悲常攝受


上來禮佛懺悔,已遂周諧。願我會眾此世來
生,三障罪業,悉皆消滅。若我前生,若我餘生,
曾行布施,或守淨戒,或修淨行,所有善根及無上
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較計籌量,及一切父母所有善
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三世佛所作
回向。我今回向,亦復如是。眾等志誠,說偈回向。


「 眾罪皆懺悔,
 諸佛盡隨喜。
 及諸佛功德,
 願成無上智。
 去來現在佛,
 於眾生最勝。
 無量功德海,
 我今皈命禮。」


[004-0196a]


普懺罪菩薩摩訶薩


加持滅五逆罪真言


無邊惡業罪消滅


庭際放生


聞見覺知,皆具本來佛性;羽毛鱗甲,莫非宿
世所生。倘精神之可來,非耳目之可接。都緣情想
稍異,遂致飛走各殊。為慈鳥鸚鵡,則不忘反哺之
心;為土梟破獍,則終起殺親之想。表示人間之順
逆,甄別孝子之是非。善能了知,不無教化。況我
如來慈力,菩薩願力,或為善性鹿王,或作金毛獅
子。小雁銜哀,則能使獵人釋放;慈鳥垂泣,亦令
稻主敬從。忍死者,為願袈娑;說偈者,垂恩帝主。
此乃方便之力,攝化之方,汝等莫得而知,無門而
入。我今仗佛神力、陀羅尼力、施主願力,悉皆釋
放。欲令汝等,各得逍遙。《佛報恩經》云:昔有一
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顫懼不解。移入佛影,
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大
[004-0197a]
慈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已盡,舍利弗習氣
未盡;佛三阿僧祗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
習苦行。以是因緣,怖與不怖,其理別也。《孝論》
云:聖人以精神乘變化而交為人畜,恐世俗莫自
覺也。觀彼飛走之屬,恐是昔時之父母。正誡於殺,
為篤於懷親;專諭於道,恐陷其精神。必令孝子
好生惡殺之心,慎終追遠之念且至大矣。經云:應
生孝順心,愛護一切眾生。斯之謂也。觀夫飛禽走
獸,水族遊鱗,或挂羅網,或拘籠檻,或穿腮而反
翼,或繫足而倒懸,將臨湯火之間,欲赴砧刀之上,
憂愁恐懼,變慴慞惶。望雲漢以魂消,憶林泉而膽
[004-0198a]
碎。雖知萬死,猶冀一生。顧眄哀鳴,以求救濟。
是故《盆經疏》云:能為父母,三節放生。謂歲終
時、夏滿時、忌辰時,隨力所及,放諸生命。始自
一七之數,乃至七七之數,或至無量,何其妙也!
是故沙彌救蟻,流水濟魚。覬禪師建立生池,鄭昌
圖焚燒網罟。楊寶之療病雀,韋丹之放神龜。孔愉
因一龜而封侯,之享由二鯉而增筭。顏魯公作放生
池碑,則著有唐之盛德;孟軻氏有聞其聲誡,則信
君子之能仁。歷觀古人,皆能此事。今會主
正好開籠釋檻,斷縛解懸,施水焚香,合掌咒願。
或法樂以津濟,或秘咒以加持,俾令世世生生,不
遭羅網內;在在處處,常居佛影中。任去任來,無
罣無礙。向下重伸偈句,再為發明。


「 一念迷真失故鄉,
 迷頭認影只顛狂。
 前程不睹心花發,
 日用唯耑業識忙。
[004-0199a]
 已陷羅網遭困厄,
 忽蒙香火作津梁。
 掉頭展翅何來去?
 佛影彌綸自在翔。」



加持放生陀羅尼真言 歌讚 附後


再宣放生文


按《釋氏會要》云:昔者南海之濱有一枯樹,
五百蝙蝠穴聚其中。有諸商人憩止樹下。時屬寒洌,
聚集樵薪,蘊火其中。煙焰大熾,枯樹忽焚。時商
人中有誦阿毗達磨藏,彼諸蝙蝠雖為火焚,愛好法
音,忍而不去,於此命終。隨業受生,捨家修學,
乘聞法音,並證聖果。今脇目尊者招集五百應真作
《毗婆娑論》,斯並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又《金
光明經》云:爾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
便與授菩提道記:汝等天子於當來世,過阿僧祗
[004-0200a]
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於是世界當成菩提,同共一家
一姓一號,名曰青目、優缽羅華、香山如來,如是
次第出現於世。時有樹神即白佛言:世尊,是十千
天子何因何緣,修行何行勝妙善根,便得受記?佛
言:於過去世,有一長者,名曰流水,遊行聚落,
見有一池,其水枯涸。於其池中,有十千魚,命將
不復。長者見已,生大慈心。以象負水,救彼魚命。
復為宣說寶勝如來名號,並解說十二因緣。彼魚聞
已,同日命終,生於天上。佛言:爾時流水長者即
我身是,今十千魚者即十千天子是。由聞法故,今
於我所得受道記。所以向下普為生命,稱揚法樂。
伏冀薰成種智,作遠因緣。速超六道四生,早證三
明八解。重將法語,更濟有情。自利利他,重重無
盡。今欲宣揚聖號,大眾志誠,如法應和。
[004-0201a]



*
南無寶勝如來
*
南無離怖畏如來
*
南無廣博身如來
*
南無妙色身如來
*
南無多寶如來
*
南無阿彌陀如來


四大部經題目 云云


三乘四諦法


皈依三寶


上來放生功德已竟,憑仗良因,奉報四恩,均
資三有。水陸含情,同圓種智。


普念摩訶般若波羅密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中終
[004-02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