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60 大念處經--鄧殿臣 (master)




大念處經


鄧殿臣 趙桐 譯



〔題解〕


《大念處經》是巴利三藏中經藏《長部尼伽耶》的第二十二
經,又名《四念處經》。此經論述真修實證的修行法門,即以修習
四念住,內觀身、受、心、法,了知「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
我」,以對治淨、樂、常、我等四顛倒想,修得慧觀,知見苦、無常、
無我之三法印,達至「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諸漏斷盡,
述於涅槃之境。在初期佛教經典中佔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經代表了佛教早期親修實證的特色,有別於部派佛教時
期偏重推理論證的特點。對於各部派的修行實踐有很大影響,
可以說修習四念處就是禪,就是止觀;對於要用自身的體驗,了
悟佛法,轉凡成聖,轉癡成智的修習者來說,修習四念處說是依
止處。


這部經在各個部派的經典中都有保存,祇是編排不一致,在
漢文大藏經《長阿含》中無此經,而在《中阿含》卷二十四中收此
經,名為《念處經》。


此譯本《大念處經》是直接譯自斯里蘭卡國家佛教部監製出
版之僧伽羅文巴利三藏,如與漢譯《中阿含》中《念處經》相比較,
可知無論在篇幅的長短、內容的詳略上都有較大區別,可供對照
參閱。



〔譯文〕




1、我這樣聽說:
[001-0179a]


一時世尊在拘樓人之市場小鎮劍摩毖曇,於拘樓人
中,該時佛陀對諸比丘作如是言:「諸比丘。」彼等回答:
「世尊。」佛陀言曰:



2、諸比丘啊!惟有一途可淨化眾生,脫離憂愁哀
傷,消除苦楚悲痛,獲得正法,體證涅槃,此途名四念處。
云何四念住?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於身,時刻注意觀察,
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慾、悲痛。於受,時刻注意
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慾、悲痛。於心,時刻
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慾、悲痛。於法,
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慾、悲痛。


—弁言竟—



觀身



3、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時刻注意觀
察其身?


諸比丘啊!若有比丘,步如林間,或樹下,或於幽靜
無人處,跏趺而坐,身軀端直,專心繫念,出息出息,彼作
長出息時,於彼長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長出息時,
於彼長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出息時,於彼短出
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入息時,於彼短入息,心中了
了分明。彼須訓練自己,分明覺知彼所有的出息;訓練
自己,分明覺知彼所有的入息。彼如是訓練自己所有出
息寧靜有序,訓練自己所有入息寧靜有序。


[001-0180a]


4、諸比丘啊!猶如技高一籌之木鏇工,或其學徒,
於鏃盤做長轉時,於其所作長轉,心中了了分明,於鏃盤
做短轉時,於其所作短轉,心中了了分明。諸比丘啊!
如是一樣,彼於長出息時,於彼所作長出息,心中了了分
明,彼於長入息時,於彼所作長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
於短出息時,於彼所作短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於短入
息時,於彼所作短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如是訓練自
己所有出息寧靜有序,訓練自己所有入息寧靜有序。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與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念入出息竟—



5、復次,諸比丘啊!彼於行路時,於彼行走動作,心
中了了分明。彼於站立時,於彼站立動作,心中了了分
明。彼於坐下時,於彼坐之動作,心中了了分明。彼於
偃臥時,於彼偃臥動作,心中了了分明。無論彼身體處
於何種情況,須隨時於其保持心中了了分明。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001-0181a]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念身姿節竟—



6、復次,諸比丘啊!彼於進退之際,應以正智觀之,
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瞻視凝睇之際,應以正智觀
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屈伸臂腿之際,應以正智
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穿衣持鉢之際,應以正
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飲食嚼嘗之際,應以
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大小便利之際,應
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行、住、睡、醒、說
話、沉默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明覺節竟—


[001-0182a]


7、復次,諸比丘啊!彼應觀想此身,自足底而上,自
頭頂而下,由皮包裹種種不淨充滿,言曰,我此身中,有
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藏、
大腸、腸膜、肺、胃、屎、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淋巴、涕、唾、滑液。諸比丘啊!猶如一隻雙口袋子,各
種種子充滿,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
聰明之士於內觀見分明,曰,此是粳米,此是糙米,此是
菜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於此一樣,諸比丘啊!彼觀
此身,自足底而上,自頭頂而下,由皮包裹種種不淨充
滿。曰,我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
腎、心、肝、肋膜、脾藏、大腸、腸膜、肺、胃、屎、尿、膽汁、
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涕、唾、滑液。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厭想節竟—



8、復次,諸比丘啊!彼無論所做何事,無論置身何
處,應於此身依其組成分類而觀。曰,此身之中有地、
水、火、風等四大種。諸比丘啊!猶如熟練屠夫,或其學
[001-0183a]
徒,立於十字道路口殺牛剝皮,支解成塊,彼於此一樣立
於十字道路口,諸比丘啊!彼無論做何事,無論置身何
處,應於此身從界分而觀之。言曰,我此身中有地界、水
界、火界、風界等四大種。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觀四大節竟—



9、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或死一
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脹瘀黑,膿爛充滿。於彼自
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001-0184a]


—墓地觀一—



10、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為烏鴉
所啄,或為禿鷲所啄,或為野犬叼食,或為狐狸咬食,或
為各類昆蟲所食,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
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二—



11、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祇有骸
骨、血肉、筋腱。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
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001-0185a]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三—



12、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祇餘骸
骨,皮肉盡脫,血跡斑斑,筋腱尚存,於彼自比,言曰,肯
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四—



13、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祇餘骸
骨筋腱,無血無肉。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
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001-0186a]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五—



14、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骸骨支
解,四散分離,手骨一處,足骨一處,脛骨一處,股骨一
處,臂骨一處,脊骨一處,頭骨一處。於彼自比,言曰,肯
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六—



15、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骸骨慘
白如海螺殼。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
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001-0187a]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七—



16、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白骨各
異,四散堆積,經年日久。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
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八—



17、復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骨殖枯
腐,化為齏粉,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
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
[001-0188a]
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
身。


—墓地觀九—


—十四觀身竟—



觀受



18、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
其受?


諸比丘啊!彼等感覺樂受時,自知正感覺樂受,心
中了了分明。感覺苦受時,自知正感覺苦受,心中了了
分明。感覺非苦非樂受時,自知正感覺非苦非樂受,心
中了了分明。感覺有關利害樂受時,自知正感覺有關利
害樂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覺無關利害樂受時,自知正
感覺無關利害樂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覺有關利害非樂
受時,自知正感覺有關利害非樂受,心中了了分明。感
覺無關利害非樂受時,自知正感覺無關利害非樂受,心
中了了分明。感覺有關利害非苦非樂受時,自知正感覺
有關利害非苦非樂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覺無關利害非
苦非樂受時,自知正感覺無關利害非苦非樂受,心中了
了分明。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受,彼於他人注
[001-0189a]
意觀察其受,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受,或觀察
感受之生起,或觀察感受之壞滅,或兼察感受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感受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感
受。


—觀受竟—



觀心



19、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
其心意?


諸比丘啊!彼貪慾熾盛,應了了分明彼貪慾熾盛,
彼心離貪慾,應了了分明彼心離貪慾。彼瞋恚熾盛,應
了了分明彼瞋恚熾盛,彼心離瞋恚,應了了分明彼心離
瞋恚。彼愚癡熾盛,應了了分明彼愚癡熾盛,彼心離愚
癡,應了了分明彼心離愚癡。彼心念專一,應了了分明
彼心念專一,彼心念奔馳,應了了分明彼心念奔馳。彼
心志高潔,應了了分明彼心志高潔,彼心志卑下,應了
了分明彼心志卑下。彼心智優越,應了了分明彼心智優
越,彼心智下劣,應了了分明彼心智下劣。彼心力集中,
應了了分明彼心力集中,彼心力散漫,應了了分明彼心
力散漫。彼心得解脫,應了了分明彼心得解脫,彼心被
束縛,應了了分明彼心被束縛。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心,彼於他人注
[001-0190a]
意觀察其心,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心,或觀察
心意之生起,或觀察心意之壞滅,或兼察心意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心意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心
意。


—觀心竟—



觀法



20、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
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從妨礙梵行生活之
五蓋中注意觀察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從妨礙梵行的
五蓋中注意觀察諸法呢?


諸比丘啊!彼有貪慾,應了了分明彼有貪慾,彼無
貪慾,應了了分明彼無貪慾。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貪
慾云何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貪慾如何棄除,應
了了分明已棄除之貪慾如何未來不生。


彼有瞋恚,應了了分明彼有瞋恚,彼無瞋恚,應了了
分明彼無瞋恚,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瞋恚云何會生
起,應了了分明已生之瞋恚如何棄除,應了了分明已棄
除之瞋恚如何未來不生。


彼有昏沉,應了了分明彼有昏沉,彼無昏沉,應了了
[001-0191a]
分明彼無昏沉,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昏沉云何會生
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昏沉如何棄除,應了了分明已
棄除之昏沉如何未來不生。


彼有掉悔,應了了分明彼有掉悔,彼無掉悔,應了了
分明彼無掉悔,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生起,
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棄除,應了了分明已棄除
之掉悔如何未來不生。


彼有多疑,應了了分明彼有多疑,彼無多疑,應了了
分明彼無多疑,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多疑云何會生
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多疑如何棄除,應了了分明已
棄除之多疑如何未來不生。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諸法,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諸法,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
諸法之生起,或觀察諸法之壞滅,或兼察諸法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諸法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
法。


—五蓋竟—



21、復次,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於五取蘊
之中注意觀察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於五取蘊之中
注意觀察諸法呢?
[001-0192a]


諸比丘啊!彼應了知色的性質,云何生起,如何消
滅;受的性質,云何生起,如何消滅;想的性質,云何生
起,如何消滅;行的性質,云何生起,如何消滅;識的性
質,云何生起,如何消滅。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諸法,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諸法,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
諸法之生起,或觀察諸法之壞滅,或兼察諸法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諸法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
法。


—五取蘊竟—



22、復次,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從六內處
與六外處中注意觀察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從六內處與六
外處中注意觀察諸法呢?


諸比丘啊!彼應了了分明眼根,了了分明色塵,了
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
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
已棄捨之束縛如何未來不生。


應了了分明耳根,了了分明聲塵,了了分明依此二
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
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
[001-0193a]
如何未來不生。


應了了分明鼻根,了了分明香塵,了了分明依此二
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
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
如何未來不生。


應了了分明舌根,了了分明味塵,了了分明依此二
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
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
如何未來不生。


應了了分明身根,了了分明觸塵,了了分明依此二
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
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
如何未來不生。


應了了分明意根,了了分明法塵,了了分明依此二
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
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
如何未來不生。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諸法,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諸法,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
諸法之生起,或觀察諸法之壞滅,或兼察諸法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諸法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
法。
[001-0194a]


—處節竟—



23、復次,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觀察
七覺支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注意觀察七覺
支諸法呢?


諸比丘啊!彼有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念覺支;
彼無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
生起之念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念覺支如
何發展圓滿。


彼有擇法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擇法覺支;彼無擇
法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擇法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
起之擇法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擇法覺支
如何發展圓滿。


彼有精進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精進覺支;彼無精
進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精進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
起之精進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精進覺支
如何發展圓滿。


彼有喜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喜覺支;彼無喜覺支,
應了了分明彼無喜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喜覺支
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喜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彼有輕安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輕安覺支;彼無輕
安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輕安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
起之輕安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輕安覺支
如何發展圓滿。
[001-0195a]


彼有定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定覺支;彼無定覺支,
應了了分明彼無定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定覺支
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定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彼有捨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捨覺支;彼無捨覺支,
應了了分明彼無捨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捨覺支
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捨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諸法,彼於他人注
意觀察諸法,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諸法,或觀察
諸法之生起,或觀察諸法之壞滅,或兼察諸法之生起與
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諸法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
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
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
法。


—覺支竟—



24、復次,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從四聖諦
中注意觀察諸法。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從四聖諦中觀
察諸法呢?


諸比丘啊!彼應了知苦聖諦,了知集聖諦,了知滅
聖諦,了知道聖諦。



25、諸比丘啊!何謂苦聖諦呢?生是苦,老是苦,死
是苦,憂、悲、苦、惱、絕望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
苦,求不得是苦,凡執著於五取蘊皆是苦。
[001-0196a]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生呢?於比比眾生中,有如
此一名眾生出生。受生、入胎、重又獲出生,五蘊重受,
六處重獲,諸比丘啊!這就是生。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老呢?於比比眾生中,有如
此一名眾生,衰老降身,朽弱龍鍾,齒牙脫落,聲音嘶啞,
皮膚松皺,青春消止,機能衰退,諸比丘啊!這就是老。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死呢?於比比眾生中,有如
此一名眾生謝世、逝去、分崩、消失、彌留、死亡、生命終
止,五蘊離析,屍首掩埋,諸比丘啊!這就是死。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憂呢?無論何人遇到損失慘
重,遭受不幸之擊,生起憂傷、憂愁、憂心如搗,傷心、心
傷腸斷,諸比丘啊!這就是憂。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悲呢?無論何人,損失慘重,
遭受不幸之擊,難忍悲哀、悲傷、悲思、悲號、悲啼、悲哭。
諸比丘啊!這就是悲。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苦呢?身上痛苦,身上不適,
苦楚,以及由身體接觸感受不適,諸比丘啊!這就是苦。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惱呢?心理痛苦,心理不適,
苦楚,以及由心靈印象感受不適,諸比丘啊!這就是惱。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絕望呢?任何人遭逢重大損
失,或遭不幸之擊,決心死志,絕望,決死情態,絕望情
態,諸比丘啊!這就是絕望。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怨憎會苦呢?如某人遇到他
所不喜歡的,令他怨憎的形象、聲音、氣味、味道、感觸
時,或遇到令他厭惡的人時,或者這一切同時降臨時,他
[001-0197a]
所感受到的,便是怨憎會苦。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愛別離苦呢?如果某個人喜
愛某種形象、某種聲音、氣味、味道、感觸,或某個人,比
如他的父親、母親、或兄弟姐妹親友,但卻不能得到,必
須與他們別離。諸比丘啊!這便是愛別離苦。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求不得苦呢?諸比丘啊!受
生支配之眾生,願望如是生起,但願不受生的支配,但求
生不臨身,此亦非以願望而得,這就是求不得苦一語之
意。


諸比丘啊!受老、病、死、憂、悲、苦、惱、絕望支配之
眾生,願望如是生起,但願不受絕望的支配,但求絕望永
不臨身,此亦非以願望而得,這就是求不得苦一語之意。


諸比丘啊!簡言之,執著於五取蘊皆為苦一語又為
何意?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如是,
諸比丘啊!此為簡言之,執著於五取蘊皆為苦一語之
意。


諸比丘啊!這就是苦聖諦。



26、那麼,諸比丘啊!何謂集聖諦呢?那是導致再
生的慾望,它是貪慾與享樂相結合,於每一生中皆能尋
到欣喜。它是尋求感官享樂的慾望,尋求永生的慾望,
尋求短暫生存的欲望。


但是,諸比丘啊!此慾望由何處產生與成長?它在
何處立足生根?祇要有任何令人喜悅、適意產生之地,
慾望就會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001-0198a]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令人喜悅、適意的東西,使其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呢?


眼根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
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眼觸之受、耳觸之受、鼻觸之受、舌觸之受、身觸之
受、意觸之受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
根。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思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貪色、貪聲、貪香、貪味、貪觸、貪法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論究色、論究聲、論究香、論究
味、論究觸、論究法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
根。


省察色、省察聲、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觸、省察法令
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生起成長,立足生根。


諸比丘啊!這就是集聖諦。


[001-0199a]


27、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滅聖諦呢?它就是慾望
完全的消失與止息,它就是放棄、松手、不染著。但是諸
比丘啊!這慾望衰退消失於何處?它於何處離去,斷滅
呢?何處有令人喜悅適意之處,慾望應於此處衰退消
失,於此離去、斷滅?何物(處)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何
處衰退消失,於何處離去、斷滅呢?


眼根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
斷滅。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悅適意,慾望
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眼觸之受、耳觸之受、鼻觸之受、舌觸之受、身觸之
受、意觸之受令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
去、斷滅。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思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貪色、貪聲、貪香、貪味、貪觸、貪法令人喜悅適意,
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論究色、論究聲、論究香、論究味、論究觸、論究法令
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省察色、省察聲、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觸、省察法令
[001-0200a]
人喜悅適意,慾望於此衰退消失,於此離去、斷滅。


諸比丘啊!這就是苦滅之聖諦。



28、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滅苦之道聖諦呢?這就
是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
正定。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見?諸比丘啊!知道苦,
知苦的生起,知苦的斷滅,知滅苦之道。諸比丘啊!這
就是正見。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思?決心離絕欲樂,決心
不於任何人心懷怨恨。立志不傷任何生靈,諸比丘啊!
這就是正思惟。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語?不打妄語,不背地誹
謗,不惡聲相向,不輕率戲語。諸比丘啊!這就是正語。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業?戒殺生,戒不與取,戒
邪淫,這就是正業。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命?聖弟子棄捨不正當職
業,以正當的職業而謀生,這就是正命。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勤?諸比丘啊!彼立志、
努力、奮發、精進,任持此心,令一切邪惡不善之法不得
生起。立志、努力、奮發、精進,任持此心,令已生邪惡不
善之法皆得丟棄。立志、努力、奮發、精進,任持此心,令
尚未生起的優良品德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奮發、精
進,任持此心,令已生起優良品德常保常存,維持成長,
增進發展,以達於圓滿成就。諸比丘啊!這就是正勤。
[001-0201a]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念?諸比丘啊!彼於日常
生活中,於身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
不忘,除淫慾,滅苦惱。於受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
了了分明,憶念不忘,除淫慾,滅苦惱。於心應常注意觀
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除淫慾,滅苦惱。於
法應常注意觀察,精進不懈,了了分明,憶念不忘,除淫
慾,滅苦惱。諸比丘啊!這就是正念。


那麼,諸比丘啊!何謂正定?諸比丘啊!彼於日常
生活中,已離欲求,已離惡習,猶有尋思、觀察,入住初
禪。初禪中從捨離生,而有喜樂。止理性、觀察,猶有喜
樂,入住二禪。二禪之中,內心清淨,思想集中,喜樂漸
淡,趨於冷靜,憶念不忘,了了分明,身內祇餘快樂感受,
於此境界高人述之為冷靜,憶念不忘,快樂生活,彼入住
三禪。去快樂,棄苦受,先前一切苦欣皆已消失,入住無
苦無樂之四禪,四禪中祇餘行捨淨化的念支,諸比丘啊!
這就是正定。


諸比丘啊!這就是滅苦之道聖諦。



29、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諸法,彼於他人
注意觀察諸法,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諸法,或觀
察諸法之生起,或觀察諸法之壞滅,或兼察諸法之生起
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諸法無非是如其所念,如
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
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諸
[001-0202a]
法。



30、諸比丘啊!無論何人能依法修習四念處七年,
可得二果報之一,或於現世獲淨智,或故時五蘊尚存,得
不還果。


諸比丘啊!且不談七年問題,諸比丘啊!有人依法
修習四念處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可得二
果報之一,或於現世獲淨智,或故時五蘊尚存,得不還
果。



31、諸比丘啊!且不談一年問題,諸比丘啊!有人
依法修習四念處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
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七天,可得二果報之一,或
現世獲淨智,或故時五蘊尚存,得不還果。



32、因此,這就是我開宗明義第一句話之意,諸比丘
啊!眾生得清淨,克服憂傷,除苦惱,得正果,證涅槃,惟
有一途,此途名四念處。


釋尊如是說法已,諸比丘歡喜信受。


大念處經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