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52 佛性問答--業露華 (master)




佛性問答


整理者 業露華



〔題解〕


本文獻為佚名經論,因經中有「信行竊聞」一句,並從經論所
述內容來看,多次引經證《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事跡,由此判
斷,當為三階教經典。唯存一卷,且首尾均殘缺,但從文意看,內
容基本完具。今名為整理時所擬。


本文獻首尾均殘,無法得見全貌。原文有斷句。現存通篇
大致可分為三大部份:一是解釋佛性觀,並具體說明十種觀行。
二是以大量篇幅解釋真如佛性,以說明法性無生、無為染淨、從
緣來去。文章認為體行兩性均為真如佛性體現,因而常不輕菩
薩恭敬一切眾生。三是引佛成證,再次強調眾生佛性是三世諸
佛道場,無相法身隱在眾生之內。佛是眾生,眾生是佛。


本文獻為武周時代抄本,有武周新字多個。文中俗字甚多,
辨認較難。有些字的辨認尚無把握,還祈高明指正。


本文獻末為歷代大藏經所收錄,現據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
遺書北新1002號整理錄文,無校本。



〔錄文〕




(首殘)


□…□兩人,以無知而消息,憑依七一,勉□…□俱
佛,歸愆謝過,悔昔不盲□…□如來愛子,悲泣不能自
勝,愧□…□奉見,面帶鬼衣,荷諸佛大慈□…□不寧,
[001-0337a]
實痛肝脾,坐不安處。□…□而自驅,破服遮形,懇身而
自使,思惟如此,深存窮子,荷長者之恩,愧方便,施救子
之方,渡斯庸作。昔《法華》窮子,是受雇之兒,唯願如來
垂光影護(?),今日窮兒酬賓,亦不勉民驅使?今厲心
厲力,作受雇之兒,惟願如來垂光護(?)。


問:諸佛慈悲度物,法爾應然。何假學人,如此啼聲
愧恥?


答:譬如長者,唯有一兒,犯法忤王,繫於牢獄。
爾時其父憂愍無療,聲淚俱悲。至於繫所,形容憔
悴,不並子不犯罪時。衣服不鮮,改於常日。精神怯弱,
實如迫怖之人。羸瘦呻吟,毀其形貌。唱言:「子,子。
汝今何故,犯法忤王。使我憂愁,致令如此。」思其得失,
罪是子愆。量審根原,非關父過。此則宜應子慚父罪,
愧謝不仁,自責自悲,歸愆愧父。思量此理,我亦如然。
作是觀時,我應合爾。諸佛捨三十二相之上飾,著六道
名相之衣;如來脫八萬四千種之好裳,被四趣之破
服。形容憔悴,同前憐子之翁;羸瘦呻吟,不異哀兒
之父。我今豈得不泣不悲!重更思此之恩,恨不碎身而
自死。由我未免生老病死,故應身不般涅盤。六道
受生,無不為我。諸佛實無六道之業,而受是身。為度
[001-0338a]
眾生,故生此也。疑心聞此,更益悲歎之情。分意從今,
常啼常愧。欲斷新業,以盲觀截而不生;欲壞故愆,對體
應陳而發露。斯則新業不起,舊罪凌消。故佛言:不造
新業,能壞故業。此之謂也。



佛性觀 修善法


但信行竊聞:眾生佛性,是諸佛樹功德之城;思此真
如,實菩薩納善根之藏。所以諸佛因時解故,積功德於
佛性之城;菩薩多能,貯善根於真如之藏。故知體城密
緻,所以諸佛託之;性藏堅牢,菩薩於中賦納。此城居藏
主,乃是本覺法王。自古迄今,無能欺奪。香塗刀斫,無
愛無憎;譽毀二言,色無變異。斯由得心自在,得法無
為,塗斫譽毀緣中,故能荷負。是使貪瞋力士,息偷盜
之方;諸見是非,無由抄劫。七憎逢違不怒,七愛值順
不貪。六賊息百端於色塵,七識廢工巧於詐偽。此由𥞩
無名之地,佃平等之田,種不雜之苗,收不焦之實。
復使第八龍王行雨,旱澇時宜,功不虛施,是獲不空之
果。諸佛因時如是,乘此報而證理槃,菩薩亦然,[烈-列+土*晏]生死
於三界。此由因時寄付,委雄猛之丈夫,交皏得人,超越
於生死。以斯況並,悲耻傷懷。引此比方,可碎身而骨
肉。
[001-0339a]


愧昔𥞩無明之地,佃名相之田,種焦種於坵荒,
植爛芽於鹹鹽。三龍暴毒,唯行霜雹之災。無始留難,
至今疲頓。致使秋收之日,困乏首陀之饑;春農之時,復
遺調牛之力。再思是理,由寄名相老公,杖託失人,致令
若此。迴還歸取,債索無於。當知名相乾城,多饒賊盜,
故知其城脆朽,不可時貯善根。今捨名相之老公,歸猛
雄之大士。


問:猛雄之大士者,是如來之所師。我欲歸憑,
如何可見?


答:約緣亦爾,得見所由。汝好精誠,一心佈願。佛
以有情、無情相對,則凡夫見佛性不虛。又以生人、死人
比方,則了了見如妙德。有情無情之喻,說在《涅槃》之文,生
人死人比方,備在《勝鬘》之典。所以生者有解,與死不同;

死者無情,與生有異。用斯況並,則眼下分明。又以愚
心,亦謂如來說竟,所謂迷時,將佛性名相舉體作名相眾
生;悟時,則名相眾生舉體即如真佛性。既是佛性,理無
昔日名相眾生可除。既無昔日名相眾生可除,則昔日名
相眾生是今佛性。佛為闡提不信因果,說佛性是眾生。
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修羅。為菩薩背生死之依,說眾
生是佛性。是如來藏佛、是佛性佛、是當來佛、是佛相佛。
佛云:「若言眾生身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故知佛性
之中別有眾生者,亦無是理。


尋佛此語,即見如妙德比丘,了了分明,如觀掌中阿
[001-0340a]
摩勒菓。四大雖偽,假偽而顯真;名雖是虛,藉虛名而呼
喚。恥慚無始迷故,轉佛性為眾生,今既悟時,還眾生
是佛性。迷時迷真作妄,悟時悟妄還真。迷悟本由自
心,妄真實無二境。所以然者,以體收相,無別名相可
除;以相收如,理無別真可立。故知相即是體,故無別妄
可除;體即從緣,理無別真可立。由心倒逆,於佛性上妄
見眾生;迷既醒時,即眾生上見於佛性。既見佛性,
無別眾生。既無眾生,還無別真可立。既無別真可立,
體即從緣。體若從緣,六根還依塵境。


此則約緣總見,仍未及不到。自次已後,緣正雙捱(?),
得及不過,始終不改,乃至成佛。初則歷緣,以求真性。



第一依持


體能依持四大,不破不傷。攬捉卅六物,諸緣不離
不脫。喻如微塵,與水相和依持。若也不持,水塵流散。
此由金剛本覺持縛使然,連合地水火風,團成色陰。色
則真如實色,陰相則佛性。業行形容,色則與體生死相
隨,陰相則壹時不住。所以喻如金人,初作二色,色相分
明。斯乃色相超然,不得不言不異。毀人從質,人相即
無。色與真金,湛然常住。故知相之與色,三世有殊。
色則隨體旋環,相陰即從斷脫而灰謝。譬杍材工巧,治
木為床。析床還木之時,床相與名,二俱安在?木之與
色,如影隨身。以此比方,用為有異。善哉體性,奇異奇
[001-0341a]
能。隱四大之中,浮沉難測。貫穿諸骨,接綴相叉。
皮肉髮毛,外遮補納。縫不用線,割不須刀。自性能為,
巧於巧婦。可身秤體,不褊不褒,寬迮任情,不裨不煞。
從緣大小,恰秤身裁。無始迄今,渾成披著。隨身引縮,
不由工匠舒軟;性自捉持,不假梓材撲𣃆。依於四大,
猶如血乳難分,住在陰中,實難離析。同而不共,共
而不同。觸骨觸皮,徹骨間而覺了。而是覺性,無相無
形,非短非長,難方難比,體無別體,不可言無,若色若
心,無處不遍。祇可而無尺樣,離緣見之。縱依別體報
身,還以妙覺為體。將知此覺,即是佛性大人。色上六
根,則真如用具。眼中觀視二色,色相了了分明。耳裏
聽聞,隨其類解。口能嘗味,甘苦皆知。身被觸時,無不
曉覺。心間憶想,善惡俱緣。鼻對香臭之時,善能分別。
斯則六根窮覓,窠窟皆空。與色並觀,朦朧似見。不知
若為依怙,而於陰內寂絕無蹤,竟無寸尺可尋,如太虛無
質。依持未謝,約色而逞真;離脫之時,陰如塵而星散。
體無相貌,不知何以能然。法性不自露形,隱六根而常
大動。雖無形像,不可言無。觀生死兩人,求不見而不
得。



第二建立


此言過去諸佛菩薩,皆因佛性而生;未來大聖群賢,
亦從真如流出。現在泥龕素像,悉是果德聖容。以未窮
[001-0342a]
根,乃眾生是本。故知一乘、三乘之佛,皆以佛性作之;
六趣四生,悉用真如為體。由無明迷理,縛在三界凡夫;
以智慧達迷,翻生一乘、三乘淨土。名雖有別,相縱有
殊,以體往收,一心無二。斯為無明緣妄,能樹立三界雜
類之身;逐淨識歸真,建成一乘三乘之佛。嗚呼本覺,染
淨隨緣,凡聖界中,受身無量。泥溺名相、妄相之界,號
曰眾生;八識超六、七二心,則稱之為佛。是故一乘、三
乘,佛土依報,並是佛性解行莊嚴;三界六道,養性資生,
悉是真如智情雕飾。哀哉體性,巧隱陰、入、界中。彼若
法身,無形無假。從凡至聖,若個不然。約四大之身,造
作恒沙萬行,故知含靈有識,皆具足二種莊嚴。以此言
之,故云建立。



第三五陰


此明五陰,抱陰是歸,自性隱藏,潛於陰入,雖不可
見,而亦不無。一切伎能,皆因四大。恒沙萬德,無非抱
陰造作施為。受想行識,無相無形,依陰想而為主。



第四六識


此明眼、耳、鼻、舌、身、意,惟是一心。舒心緣境之
時,則名六識。喻如一室,致一彌猴,四壁迴旋,而安六
牖。愚人圜喚,於此六牖,見六彌猴。智者推求,一而無
二。以斯喻況,故知六識唯是一心。人喻色塵,六牖彌
[001-0343a]
猴譬於六識。愚人呼喚,六牖之內,唯一彌猴。室喻
四大之身,六牖比於六穴,歷緣別用,呼作六根。卷六唯
心,無別無二。故佛言:「心如猿猴,騰踴跳躑。」



第五生滅色身


內外十時差別,故號生滅色身。此由第七生滅色
心,使第六內不生滅色身,輪迴不住。



第六不生滅色身


此由不生滅色身,體不壞故,續生滅色身。續此斷
常,無始至今,而不休息。此不生滅色身雖無相貌,性至
柔忍,不為生老病死所殘;體實堅剛,不被三塗阻壞。是
以能續三世,如線穿珠;此死彼生,如經持緯。



第七生滅色心


生由無明不覺,稱言生滅色心。以六、七無常,使第
八內不生滅色心而不暫歇。由生滅色心故,使第六內不
生滅色身,受生死之身,從昔至今,暫無安暇。不其如來
藏體自性無能,隨六、七二心而緣名相,任貪瞋牽抱不自
由。從無始至今,為斯驅涉,妄想翻境,名相易心,八識
湮墮,第七生滅之心輪迴不住。


[001-0344a]


第八不生滅色心


此言不生滅色心體常,故續生滅色心,如拖火之輪,
故知不生滅色心續生滅色心而不休息。前第七內不生
滅色心從生滅故,使不生滅色心同生死無常。今第八內
中,以真收妄,則真家之妄,則生死同一法身。故佛言:
「生死、涅槃一也。」滅不常滅,雖滅即生;生不常生,雖生
則滅。能續生滅色心,故轉無始生滅色心,而至於今,
今生滅二心,猶如眼目。



第九始覺


此明始覺從近邇生。三世無常,緣緣無記,放一捉
二,猿戲於林,從愛見而起心,若風飄水日。哀哉始覺!
隨老小而惛愚。生滅無能,逐嬰童而黠利;盛年慷慨,奮
迅師子之雄;歲向半秋;營儜而羸弱。含生悉爾,有識皆
然。過去之事莫知,未來之生亦爾。現在無記,念念如
流,三世無常,嘗無一醒。但能造作生死之因,使本覺流
離,退菩提之位,隨名隨相,好醜而易其心。有始無終,
故名始覺。



第十本覺


此本能為萬物之主,是凡聖法王。無始迄今,如大
地陰陽,能生一切。雖在苦空無常之界,不為生老病死
毀傷。縱在常樂我淨界中,不為菩提涅槃增長。體自明
[001-0345a]
瞭,猶若寶珠,照耀心神而無闇冥。斯則已前九事,
從此本生。有始有終,故名本覺。


問:如前十種觀行,本覺無相無形。我欲發心,不
知何重安隱。


答:若以依持而收本覺,則本覺而是依持。又以本
覺而收依持,則依持而是本覺。哀哉!真如無質,似女
似男;佛性無形,似人似畜。何期男名女相,籠縛真如;
畜相人名,裹纏佛性!嗚呼名相,乃斬體解之刀;六、七
二心,是壞思惟之劍。噫嘻名相,盲無量眾生,痛歎嗚
呼,斫破凡夫眼目,致使盲聾瘖啞,流轉十二緣河,旋環
八苦之中。棲遲若是,迷如如之道,失體解之途,乘
名相之泥,我所之地。今慶二千年內,忽得見具眼根,分
見如來難見之性。既見如來難見之性,誓死捉持,觀體
解之心,無令暫間斷,則不免名相之劍刎壞六根,若欲境
智鈎鎖連珠,唯藉思惟綴接。若不以解續體,即佛性沒
名相之中。又不以體續心,則八識湮溺無明大夜。一時
不察,體解之解,無以可成。一念不思,見體之心難續。
所以眾生佛性,相似不殊,或佛性似眾生,或眾生似佛
性。是以學人得失,莫若由斯。聞者不勤持,由體同物
類。奇哉聖性!若能隱密其形,居凡聖界中,寂無影像。
處聖人身內,似佛如來;在凡夫陰中,似眾生男女。難斷
難理,體相混沌無源,表裏無殊,和而一揆。是以內無別
[001-0346a]
體,取者皆迷;外無別相可除,捨而難捨。取相為體,作
見解續之,用覺了收緣,得而不得。斯由一人兩諱,貴賤
不分。悟則體相俱真,迷則妄真俱妄。故知如來藏體,
從器方圓,是使一境而翻。四心若器,隨其見解,取各不
同,故知體即無質無形,相即唯名唯色。是以從四心團
割,不自名言;任取者裁量,隱真從意。故使一乘體解,
翻生淨土之人。二乘觀五陰緣空,得辟支佛道。三乘觀
色無常臭惡,見苦離因,以淨戒修身,獲四沙門果。


人天迷名迷相,所以受生死之身,三惡旋環,案丸不
住。此由性無別體,聲聞緣覺息求覓之心;理無別真,感
人天起斷常之見。是使比丘法愚,不念父母、宗親、我所
資生,悉皆捨盡。束三業於如如之境,注心眼續之。入
菩薩不退印中,以監境智。二千年內,不覺晝夜昏明,一
意專緣,以八心續體,所以長時困苦,祇由易壞難成,積
歲累年,淹功二萬。此由凡心罪垢,聖境難尋,況汝末
代凡人,風聞雨潤。嗚呼,見體之心不續,則境智斷
常。境智斷常,六、七二心,則群行攻劫,貪瞋力士競怒
英雄,名相、妄想相征,猶如亂世。此由六、七謀臣無
道,叛八識慈善法王,使本覺湮流,泥於生死。斯由見隨
名相,譬劫火燒天。解不續真,常行刀刃,心頑肉冷,謂
舉無傷,三世踐之而不覺痛。以斯照察,過於寶鏡之
鑑。用此比方,可不自知得否。涅槃生死,駕御今身,
[001-0347a]
三惡之後難期,地獄之前努力。無常之將至,若秋暴霜,
司命無慈,毒過毒藥,入人膚體,如劍解之,痛楚心肝,如
刀攣切,聞身康健,努力勤行。忽爾羅此之時,悔將何
及。所以作十重院郭,欲使學者樹三世見解之基。
若也不然,恐被斷常而繫縛。既融心續見知,法體如然,
無始以來,至今常爾。非關學人斷理,致使若斯,從昔迄
今,體當如是。今欲心境相就,十重之內,依倚何重。除
七附三,始終不二。觀依持建立,知斷脫者非親。五陰
如如,知有情者是爾。須別體而見,約相而詮真,必須以
見解分張。體相之殊,同四大真如,不可超然離析。何
者?體則以覺了知情為體,了了與相有殊;相則四大為
之,迢然與體有別。更相依怙,攞灑實難。故佛言:「體
相如如,二而不二。」或如水冰同體,取捨甚難。復以寶
像,內在琉璃,欲將有異。亦同鑄金為佛,體相俱真。又
以米在殼中,可舂可簸,則欲颺治糠糩,恨無智慧簸箕。
又非是善舂之人,停心息意,且合糠而咽,免作
餓死之人。倘運遇而值慈父釋迦,安徐請決。


嗚呼,何期體相,生存斷脫,離合共居,況乃求後分
張,是其常惑。斯乃眾生體相,無始常然,離合同而不同,
迄今若此。斯由無明緣行,迷色陰貪瞋,感使本覺棲遲,
隨斷常而離合。爾能會是,可恒見解於聖法之中。若也
[001-0348a]
不時,無由履踐如如之境。故知眾生佛性在五陰之中。
會陰名空,則五受陰名為佛性。既是佛性,即是五分法
身。智者如此解時,體行真如,自然方現當來果性;依教
稱揚,體行兩性真如,則不輕恭敬。體性、行性,約色見而證
真。果性無形,非凡夫心而可及。依教仰信,歎付當來本覺色心
法,不輕而教禮。分見眾生佛性,斯是見佛之人;不達法性

真如,縱值別聖彌陀,猶為不見。是以優波相解,錯禮神魔,
所取是邪,名為不見。須菩提觀佛,亦與優波不殊,佛恐謬歸,
引轉輪聖王為喻之。於是須菩提解佛所說,捨凡聖相而體

歸三藏。煞羅漢之時,迷法身而由相攝。此由以相收體,不
見真如,隨教解聞,名為不見。違情則煞,不生畏懼之心。又復不
認盲人,[翏-彰-章+恭-共*力]香山羅漢之也。以體收相,證理悟聞,依性分知,

是名為見。看風必須依樹,樹動斯則見風。欲覓法性真
如,理須就相。此明風無相貌,自性無形。動樹揚塵,聲林乃
見。相則非相,相即是如。樹內無風,則風搖其樹。故知
色動,體使其然也。觸相有知,覺驅其身。覺無相貌,不可別見手
持。若不約相取之,如何可得也。父精白骨,即是佛性棟樑;

母血皮筋,是則真如住室。此明凡夫佛性,父母赤白二精,三
界有身,憑斯而住。法身無相,隱居四大之中,地水火風雖

殊,悉有真如覺性。如如本覺,無相無形,隱五陰之中,如入
室器,無貌無質,不可捉持。入陰界中,寂然無似,唯見色陰,微妙
精華。尋究是人,無蹤可逐,不知若為,依持四大,不破不傷。
陰色輝輝,與非人懸異,內外明朗,狀如影戲之籠,此由本覺大人
[001-0349a]
使之然也。善哉希有,不可思議。恥無始久迷,愧今聞而太晚。

骷髏最上,號名承露之盤;四大股肱,稱曰浮圖精舍。
明聖凡七孔,並寄在頭。問答見聞,無不關道。四大色陰,真是浮
圖,故號骷髏為承露盤也。體不獨立,性不孤存,借此地水火風,
喻浮圖精室。所以壘磚作塔,稱曰浮圖,凡屋草堂,猶名佛舍。斯
乃以真攝偽,磚得浮圖塔厝之名,何況體相一如,而不得稱?以斯
類並,骷髏得作承露之盤;用此比方,四大得言浮圖堂也。斯則融
緣屬體,即以體收緣,緣既體緣,是故得稱如前言也。悚暫齊慄
敢肆誠言,信此邪智之情,作如是解之。祇洹堂裏,晏坐歡

娛;五陰林間,熾然無變。祇洹者是歎四大之辭,法性於中,寂
然安靜。將此四大,喻若祇洹,行住坐臥於中,故稱堂也。色、
受、想、行、識,譬五陰之林,佛性遊五陰之間,逍遙自在。世尊

於內,寂寞無形,法性無生,故名常住。此言聖人凡人修道,
悉依此性而證菩提。既為凡聖所師,故稱此性為世尊也。由佛性
常故,凡聖依之。既為凡聖所依,故號名常住也。無為染淨,不

住其中;生死涅槃,從緣來去。不守自性,染淨隨緣。體實堅
牢,生死不及。此由無明七識,使眾生受生滅之身,以本覺體常,
為生滅身而依怙也。但使眾生有覺者,若個不是真如?若

有解斯,誰敢見而不敬?是以不輕被打,不改敬心,菩薩尊之。
如來大事,於帝釋也。析旋俯仰,皆是性能;憙笑憂悲,無

非佛性。無情之物,一切無能;有識解心,一切能作也。色身存
在,體相一如。四大傾色,則相殊體異。不異之性,是凡夫
[001-0350a]
所學之門。不一真如,是聖人所觀之處。斯則如如無形無

色,喻若箜篌之音,散在曹木絲絃之間,寂然無似。眾
生佛性,亦復如然。隱四大箜篌之中,無名無相,是以智
臣善鼓,能歌萬種之聲;大王拙謀,毀其曹木。智臣善鼓,
喻八識之心。大王拙謀,譬無名六七。六七翻真成妄,即生輕煞
之心;八識翻妄成真,則誓身而受死。是以不輕八識,敬四眾箜篌
之身。增上慢心,唯行打罵也。此性幽儼寂寞,無跡無蹤。

尋陰入界推求,無形無質。三十六物,不知在何物之中。
皮肉骨血之間,未悉住之何處。則煞其四大,如屠肆之
家,狼藉破著,寒心不忍。分作四分,圍曆推窮,不瞬視
之,覓而難見。青黃亦白,一色全無;大小短長,然無寸
尺。若麻若豆,芥子等形;若髮若毛,而無津膩。或臍
上下,唯有兩袋糞囊;或在目中,白黑二精如水;或言頭
內,唯有白腦如膿;或乃心求,唯肉一臠;或言在耳,唯見
結貯。滿中處處被求而無名色,不知姓字何等,名諱是
誰。出過百非之言,逃奔四句之外。是以十方聖者,稱曰
如如。無相無名,寂然無似。身如芥子,不窄不寬;身
等須彌,不寬不博。大小相稱,長短能裁。傍側任情,方
圓從意。難求難覓,自性隱藏。三十六物之中,寄言無
所。生來死去,猶如夢見之身。如蛇脫皮,空留四大。
[001-0351a]
此陰入界性,實無所可方。十八界中,而無一相。名而則
無名可字;字而則無字可名。欲視則無相可觀,欲觀則無
形可視。如虛空空故,而得空名。此性非有非無,離
有無而得字。搜求訪覓難見,阿那律見空中鳥跡之難。
本覺無相無名,如和羹之酢味,香美鼻口,無體可求。四
大真如,亦復如是。滿中覺了,而遍六根。取則而無,捨
之即有。於是煩怨心醉,迷悶傷魂。良久澄神,少時蘇
息,心口相慰,悲歎交懷。含不哀之啼,落無聲之淚。於
則逃神出陰,靜嘿端居,繫念思惟身心糜爛。次以前析色求
體,無有一似可以擬心也。於是還合四大,就色推尋,陰內籠
中,似將有異,狀如影戲,思實可觀,種種色身,於中顯現。
斯則似於所似,可字可名,從器方圓,可觀可視。此性體
非凡非聖,似聖似凡;非畜非人,似人似畜;非神非鬼,似
鬼似神;非道非魔,似魔似道。無形無質,能於種種形容;
無相無名,能為多種名色。非黃非白,能作黃白之軀;非
智非愚,能為智愚之行。如論色陰,恒沙萬類之差,
一性體中,寂然空靜,而能容受千同萬異之形。性淨界
中,顯化塵沙萬像。色雖差別,喻若牧牛;一性解心,猶
如乳味。善哉,體性工巧,譬彼畫師,九七印作三界之圖,
畫出四生之類。以五戒十善,剋作人天之身。十惡五
[001-0352a]
逆之愆,簸出三塗之罪。品類隨其貧富,雕飾六道之形。
八識丈夫,安置恒沙淨土。用三十七品,畫作八十種好之
大人。以六波羅,位分十地。苦集二諦,纂出聲聞。十二
因緣,像題緣覺。八九畫師慈故,惟以白法,鏤作人天淨
土之身。六七工匠拙謀,唯以黑法莊嚴四趣。是以隨其
生處,即失本名。如來供須,從緣立字。若佛在世,覺性
不殊。與今無別。若佛涅槃,解心不二。與昔不殊。性相
常住,猶若虛空。不守自性,故染淨隨緣。凡聖界中,受身無
量。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色無自性,從四大生,非有非
無,善其能取。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喻如虛空,無自性
故,從緣轉變,得無是名。能斷能常,隨斷常而出沒。由體常
故,續生死而不休。自性無為,隨生死輪而不休息。是以三世流
轉,不息不住;六趣往還,不絕不斷。故知聖凡陰色,悉是佛性

姿容;眉眼口鼻耳身,則是真如相貌。故智者言:相即是
體,故知色陰即是佛性形容;體即從緣,故知眼耳鼻舌諸根,悉是
真如相貌。四大雖偽,覺性遍中。受想行識之心,依於色

陰。性不獨立,真偽相持。和合共成,建揚諸法。諦觀四
大,實如鏡裏之形;欲取捉持,復似水中之月。以真為體,
即表裏俱真;棄相求如,無同水月。未審與學人取證,見解不

同,但某愚情,以斯為見。嗚呼八九之心,羈零六七二心。
緣治牽流淨識,湮沒生死之河。致使真如,妄真俱妄。浩
浩名相,若海沸而揚波,六識七心,逐山渠而俯仰。水
流蓬轉,隨堰礙而從緣。一味淨心,溺名相波而湮沒。是
[001-0353a]
以菩薩善取,以佛性澄六道名相之波;凡夫拙謀,以名相
波濁,真如亂沸。是以不輕善取,以體收相,捨身命而歸
依;直心解謀而揚體善,佛稱弟子。八大善人,取相度六
百四萬億名相眾生,身壞死時,墮於地獄。三藏謀拙,煞
羅漢於說戒之辰。以此校量,體學相歸,非凡夫心而可
雪。是以一一境界,則不輕體解續之,發氣吐言,法直心
而揚體善。己罪悔過,於師同學不敢覆藏。第八識心,自
然清淨。六七忤而不得,無明惑之不迷。能觀之心,特加
獎勵。用如來之教,試敕無明;欽諸佛之言,捨除我
所。名相妄相,是轉生死之繩;諸見是非,實繫身之獄索。
今以體收相,斬縛生死之繩;以聖攝凡,割繫身之獄索。
斯則按真如寶劍,斫破生死名相網羅;持應聖之刀,刎壞
三塗惡果。修無名相之善,供養八種佛陀,如過去諸佛,
歸依願生淨土。勿使無明惑亂,能觀之心,境智相扶,
無令玷缺。念取則心玷減於妄相,境缺則名相覆真。境智乖違,
六七二心則浮遊名相之內。故知妄相如火,名相若風。風火

相燃,誰堪當處?如來之藏難得見聞,況復修行,誠言不
易。若道聞難行易,佛不應說退菩提之心。故知難行。
若聞易行難,緣覺聲聞,不應如聾如醉。此明難聞。三乘
被破,果極始迴,歷劫積功,尚猶勸捨。斯等共佛𩰖諍,執
理不歸。佛自說三,云何見毀。咎其得失,乃謗如來:將
非魔作佛,惚亂我心耶?佛乃揚言,白:十方世界中,唯有
一佛乘,二乘猶自無,何況有三乘?斯則破三從一,捨末歸
[001-0354a]
真。故佛言一乘、一道、一行、一緣是。佛如是奪三乘人之見

解,如活剝生牛;授與一乘,如服沙礫。執見不熟。於是如
來說毒塗乳,顯慈母養子之方。更唱楊柳之文,止嬰孩
啼泣。三乘學者,譬彼嬰孩。緣覺聲聞人當其位。故經云:三
子之內,名沽第二不孝之兒。楊柳之文,喻於漸教也。故知難聞

難見,難信難行。況復薄福凡夫,胞聞而罕得?必須加
功懇力,賀慶希逢。無始已來,未曾聞見。今生值遇,難山線
而枚針;暫出得聞,越盲龜御木孔也。是以堅持八識,如護浮

囊,秤體歸依,如持油鉢。行住坐臥,如盲人杖而隨身。見聞
覺知,如入海而執懼。今既聞聲聞難聞之法,復得緣覺不信

之根,悲喜交懷,譬臨刀囚而會赦。何期焦種,今日
重生。析石久離,忽然還合。復慶盲人得眼,見昔日不見
真如。無始冥沫,至今謂呼失去。不期貪瞋力士,蒙翳見隱
額之珠;寶藏久埋,貧女忽然會遇。既得額珠家寶,即應息盜眾
生,懺謝無始欺奪之辜,而愧無上煞害。此明既得見已,則須

了了如見修行,境智相扶,如持油鉢。亦如渡者,堅護浮
囊。鞭此死屍,截流而去。觀如聞修行之。汝帶生盲之甲,
戰諸見之兵,無慧因故,肉眼所見,見悉而盲。於行善行惡之人,
不敢而生分別。十善十惡之教,是凡夫斷惡修善之經。己欲修
[001-0355a]
行,肉眼必須分別是教可捨、是教可依。此則慧眼、肉眼[六/仁-二+?]行,善
哉希有。持應聖之刀,煞是非之賊,由不識凡人聖人故,不敢
是非。打我煞我之人,敬為佛解,彌陀地藏,任意作之。逢杖逢
刀,甘心受認。決定刀下受死,杖下受殃。敢死從心,不為凡解,
但能作如對治,則不虛死浪生。見解不空,始是必有功而死也。

按真如寶劍,闞吼名相乾城,敕第八之丈夫,戮無明魅主。
以體收相,即翻破無始無明。六七二心,無依生處,貪瞋憎受,凌
解雲消。故《勝鬘》言:我以第八識心翻破名相。則通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降伏四魔,則師子吼。是以

生盲之觀,非法忍而常為;應聖感機,非眼開而須作。
夫之眼等牛羊,見而無知。雖是人心,譬畜情而無別。若不遠期
法忍,恐令肉眼壞之,是以深防,無由輒用。既聖凡不辨,愚識無
知,不待眼開,如何放棄。如來藏觀,離眾生見而安心,過去

普親,況別生養而知報。以體收相,則聖凡悉是真如。以本覺
故,六七二心,即善惡無記。斯皆佛性。但能作如是解,設錯不墮
三塗,縱不遠結菩提,在此不生邊地。既不生邊地,復不墮三塗,
以此思量,何慮不生淨土?蓮花之舌,應不虛言;金口所談,至誠
無二。前既得見聞信,復得修行。次已後,明無常忽至,

及橫報來忤,於生死兩人若為對治。無常取使,或天人,或鬼
神,或羅剎像,或鳥獸身,或獄卒形,或魔佛,或真佛,或菩薩形,或
聲聞像。唯以體收相,唯以聖攝凡。無始已來,打我煞我,亦同前
解。安心捨受。以體收相,用償宿辜,以聖攝凡,所感如是。

盲應體觀,渡凡夫出生死大關,縱被留問委曲,以斯辯答。
問:真如寶印,披視閻羅,奉應聖之符,以為公驗。斯則東
園凡夫過所,是盲者淨土行文,報至之時,乘斯而去。大
[001-0356a]
丈夫開如來藏庫,握佛性妙刀,用盲觀為傍排,以應聖為
矛戟,牢持信根之箭,深信此觀,堅固其心。帶精進之弓,
念思惟,如聞奉行,無時懈墮。駕大乘之寶車,以體收相,伐戰

鼓而聲彼,念彌陀,念地藏。敕正念臣為總管,使第八識心,
剪除六七。生死存亡,用斯捨受。此則凡夫降魔之寶

印,伏外道金剛之神符,生死輪王,自然息歎。故經云:如
人得王印,去處無障礙。既奉如來寶印,握諸佛神符,此
死彼生,必號蓮華佛子。當知此觀,非今渡一個兩個凡
夫,十方淨土聖人,皆由此送。姓頗羅墮者,非恒沙算而
得窮。同字釋迦,析大地草木,數至十三,數難知數。共
名彌陀之佛,豈虛空譬而得知?十位菩薩住地之人,非百
千萬阿僧祇而能測悉。善哉佛性,送爾許凡夫,出生
死之園。希有真如,運三世眾生,超昇火宅之外。何期佛
性,無始渡人,從昔至今,未嘗閒暇。嗚呼佛性,乃解生死
絙繩,挽拔無量凡夫而生淨土。汝今逄遇,努力捉持,一
失此絙,何生再值。噫,癩病忽爾,眉生痛歎,無始久盲,
忽然見道。自此已下,引佛證成。同如來迴向,明知四
佛,不離眾生。今古聖人,皆從凡出,故知眾生佛性,則是
三世諸佛道場;一味真如,並是聖凡出纏之路。以體收
相,則無佛不歸;以果收因,即無凡不敬。故經云:體解大
道,則凡聖一如;超越聲聞,名無上意。既歸凡聖,理必盡
原;通聖及凡,始終體解。境無名相,則受取自亡;三毒撞
傾,則生死歇暇。以體收相,斯則梵行之人;以果收因,即
[001-0357a]
我生已盡。慚先日愚癡無智,謂十二部經內而有真如,今
日方知,乃於眾生身中而見。故知眾生佛性,不在素紙竹
帛之中;無相法身,隱在眾生之內。何期佛性,隨器立名;
一味真如,則失其本字。隨名隨相,而為名相眾生。無始
飄零,泥於名相。嗟與諸佛,無前無後,受識同時。彼則
解脫出纏,余則稽留五燒之世,迷於無始之際,悟於像末
之秋。生無教主之辰,開無決疑之口,是以戒見俱破,喻
如活剝生牛。煩惱是非,其瘡極大,所以如來拱手,諸佛
不治。大聖寂於涅槃,菩薩分形異類。所以久來流浪,祇
為不遇佛性。浮囊不慎,羅剎索求,名相墳河,泥流生死。
是以十方諸佛不救,故知是定死難渡之人。今於釋迦遺
法之中,忽然還活,如囚得命,荷慶佛性。耆婆無始迷
狂,賴值真如妙藥。何期無明大夜,忽遇明燈,三毒林中,
乃生佛子。貪瞋境裏,悉有真如;凡聖人中,乃有法身之
佛。如來藏體,與聖齊功,果得菩提,無生不備。故大聖
稱言:如來藏佛,若悟深而則淺,佛是眾生。以因收果。
不悟淺而則深,眾生是佛。以果收因。斯則冰中見水,誰
道此人而言妄語?斯則依水求冰,攢火木中,無有人能譏謙得
失。斯則貪瞋不起,癡即不生。三毒既無,名為解脫。既

出貪瞋三界,生老病死何足可傾。境無憎愛可貪,是則名
為晏坐。故《維摩》言:不於三界見身口意,是名晏坐也。智人
斷惡修善,道人己過數陳,息道人不善。不輕悔罪,約法
性而陳愆,生死危亡;觀藏體而除謝,斯則修善。盡聖凡
[001-0358a]
之際,斷惡理及因果真如,名超聲聞之階,行越三乘之位。
以體收相,則是淨土之人;以果收因,是則名為正見佛道。
以相收體,是邊地之人;廢體從緣,故名流轉生死。昔三
世諸佛,因時修善,悉入佛性道場。凡欲陳愆,則對真
如懺謝。晝則尊行恭敬,夜則明燃心燈;悶則行道遺眠,
乏則坐觀如來藏佛。諦觀法性則無始罪業自亡,目視真
如則未來生死永息。懺斯舊罪,如秋葉辭林;悔過善根,復似春
花發樹。一時一念,定勝千劫名相修禪;一念一時,過越恒

沙文字持戒。敬生中道,是則得渡因緣;貴聖敬凡,是則
名為淨身口意而修佛事。學大丈夫之調御,咄提婆之惡
心。潛盲觀而獨存,入聖叢而菟伏。非如來印而不語,非
見佛不出頭,非得眼不人師,非識根而不授藥。自次以
後,明體學相歸,一倍顛倒。引此兩人以為軌則,策勵身心,知
相學是邪,歸體是正,用斯況並深生信怖。所以昔三藏煞羅

漢於說戒之夜,由不得盲觀入心。牛王目起嫌於蘭若比
丘,為不忍天鼓。善星解行不救,為不秤實而知,有見由
譏,為不依佛慧。斯等為別解別行,而造集因。分別是非,自招
苦果也。是以多聞三藏,有漏學之纏;善星解行超群,返造

三塗惡業。未知前人,凡聖得教,就義應然。我既是生盲
之人。理須休彼。一人具八大之善,傳惡響於三塗,空歎
教內文字真如,棄眾生佛性,此持文字之戒。不是非於
人,不了法性真如,不受人謗毀,故經云教內似得,文外即
無,此之謂也。不輕菩薩勤三業於眾生,三藏之留栖勤
[001-0359a]
學於經論,教非邪錯,取者有及有過,文義相乖,令勤
學而無益。以體收相,故是有解丈夫;廢體從緣,故非君
子攬矣。所以智人則聖,遇像凡詐智師,賢求愚弟。賢求
愚弟,則以體收緣;凡詐智師,即以相收體。慧廣令智退,所

謂善星。解多令心盲,謂之三藏。故經言:寧當少聞,多
解義味。千金買藥,不愈微風。賤價之醫,能除萬瘧。
輕敬闡提四眾,故稱賤價之醫。免生死而證涅槃,今號釋迦之佛。
善星親事無上法王,不免三塗,空歸無益。千金之藥,即喻如來;
賤價之醫,喻如四眾也。牛王精勤求佛,返受羅剎之身;貧

女無求,倒生天上。牛王著文字修道,捨體應兩人,雖誦三聚法
輪,而不能救。隨逐諸見,為名相而破眼根。又不認盲,謗於蘭
若。縱持法聚,是無慚愧之人。為此因緣,而為羅剎。故佛言:雖
復誦經禪,口中刀劍出。即牛王是也。貧女者,是破戒持見之人。
終日思愆,常慚常愧,見人過咎,不敢譏論,於己罪辜,身心惶懼。
懷任一子,寄產他方,還國值河,湮流而死。為憐子故,併命黃津,
不以生天,共兒受死。故佛言:無求倒生天上。是故汝今亦復如
是,守護見解,及菩提心,逢杖逢刀,一所併命。如彼貧女,愛念其
兒。兒喻菩提之心,女喻汝身,事須努力。他方喻於名相,本國即
喻真如。黃河喻彼違緣,併命喻斯受死也。斯等三人,為解多

慧廣,返惑真如。語鬧辭繁,失眾生佛性。終歸悟理,
少解如聞,不藉廣知,軌在用之無失。不輕體解,傳美響
於十方;三藏文知,傳臭名於今代。若人起教,擬策末世凡夫,

[001-0360a]
我若不順不行三業,即同前𩰖諍。以斯況並,故知無始常行
打罵聖人。據昔類今,即是知不正學。是以生盲之觀,非法忍

而常為;應聖感機,非眼開而須作。法身之觀,以體收相
而安心,菩薩大慈,於愛憎而平等。普親之觀,況別生養
而知恩,不淨無常,去愛慢而除捨。拭塵巾觀,則不輕而
敬四生,慚愧之衣,非成佛而披著。以聖攝凡悔過,則惡
名不到三塗。以體收相而歸依,則美名流於淨土。舒則
聖凡周流萬像,卷則凡聖一味一如。文有凡聖二名,義無
聖凡別體。以因收果,則無聖不從凡而來;以果收因,無凡不當
成聖。時差別故,因果異名;證有先後差殊,則立聖凡二

字。王臣佐史,皆是一人。諸佛、菩薩、眾生,終無異體。所以身
不證者,祇為迷故成凡;會理有無解故,所以稱之為聖。
此由人迷理,擁凡聖則別立二名。理顯人通,義均則凡聖一揆。
何期一池之水,妄立八字之名;一味真如,分居十一之位。
此由解心不等,取境不同,隨見解而牽,生致如斯。是以諸佛觀
生若己,謙下於漏徒,菩薩觀己若生,則恭卑於僕禮,香塗
刀斫,會理無怨。解節身技,達迷能忍。了眾生無相,則相
是如;悟已無人,則身無我過。所以捨身屬彼,棄我所而事

之。此性諸佛所師,不可輕也。故佛言一切眾生,皆有性淨。
是故於彼勿生下劣想,應當尊重,彼即我師,如法恭敬也。捻香

燃火,禮空裏之如來。地上真如,信凡心而謗罵。空中無
佛,尚盡身命而歸依;眼見佛性容聖,返生輕害。素紙竹
帛,猶合掌南無;前境真如,全無敬意。因文敬義,義則是
眾生;因義敬文,文則是經卷。因文敬義,因義敬文,文義
相從,豈非是理?將刀斫影,豈可關身?祇是識字讀經,
何關罪事?若言文字是道,不見廣解者不墮三塗;復唱三
[001-0361a]
藏解知,不見無免煞聖人之罪。斯等不敬眾生佛性,
唯學教內文字真如,復輕聖內之凡,又慢凡中之聖。眾生
佛性,非今始傳。諸佛應身,昔非不有。三藏講說,豈不見斯?信
有而不行,知有而不作,是以見違情羅漢,類凡夫而煞之。由不認
盲人,乃逢斯事。加復隨名隨相,不體解眾生,恣縱心神,聖凡俱
害。謂名文是道,慢得定之人;信口是非,賤敬眾生之行。

故經云增上慢人,此之謂也。不專論誦,捨教內文字
真如。口歎身恭,敬眾生佛性,當根[社-土+平]理,空悟偈言,臨欲
終時,更增受命。其罪滅已,顯過消除,三毒既亡,六根清
淨。今當作佛,號曰釋迦。以果收因,即不輕是也。增
上慢眾,千劫阿鼻。歷代經傳,豈虛談也。先師既爾,
弟子應然。步涉師蹤,則如舊跡。以體收相,故號不輕;
廢體從緣,名為增上。若愚學即不及,若慧學即太過。

得及不過,謂真學也。是以不輕煞智慧之賊,存福行而恭
勤,歎三性而讚言:汝當作佛!誦一十九字,故曰少聞。
以體收相,而妄心是名多解;多聞三藏,經說無知少解。
不輕今稱天人師佛,隨文取義,相執是非,學與根差,反增
生死。故佛言:如返人得兵,劫火遇風災,此之謂也。是
以聖人常住,以無明為宗;六道死生,以是非為本。大丈
夫辭怨親於平等,別生死於自他,防刃刀息於地唇,斷是
非於憎愛。呵五陰,淨六根,咄瞋癡,離於心腑,遠諸見於
[001-0362a]
無知,積菩提於無我,謂解脫之丈夫,故曰出纏之大士。
又非破漏之才,故曰全賢之像。上來盲應佛性,敢肆果毅
之錄,所見愚情,寄於尺紙。且自悅心腑,以慰愁懷,迷
悶之時,暫將榮殆。斯喻群盲摸象,言似杵臼之箕。唱色
暉紅,則有雷軻之異。故知此性叵測,惟大聖稽古得知,
法性深邃幽玄,非凡情陳而窮曉。其言寡碎,不堪悟人,
信自愚情,撰之成韻。請明知解者,願勿別(?)之。有智
賢等,乞不嗤笑。唯願改定,去偽留真。但某雖是蓬夫,
不諱簸揚之惡。縱生貧賤,志存松竹之心。亦有見賢思
齊之,亦慕智人思愆。又以如來藏觀,明所行方法。如來
藏觀者,於內有三:一者明所觀境界,二者法能觀之心,三
者收頓入一乘,頓出生死。第一所觀境界者。於內有二:
一者明


(尾殘)


〔錄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