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43 《金藏》新資料考--李際寧 (master)



《金藏》新資料考
李際寧



1933年范成和尚在山西趙城縣廣勝上寺發現了《金藏》,次年
10月支那內學院派遣蔣唯心抵晉南調查。同年12月,蔣唯心將
調查情況撰成長文《金藏雕印始末考》,首次發表在南京《國風》第
五卷十二號上。1935年1月《金藏雕印始末考》由南京支那內學
院單印發行。蔣唯心的文章,對《金藏》概況作了系統研究,這是
當代人研究《金藏》最具參考價值的成果之一。儘管如此,幾十年
來對於《金藏》的研究,仍有不少問題難以得到圓滿解答,其主要
原因就是記載崔法珍刊雕《金藏》史事的原始材料,即金章宗明昌
四年(1193年),由秘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渢書寫、翰林侍講學士黨
懷英篆額的記載崔法珍刊雕《金藏》情況的碑文(以下稱為「趙渢
碑」)已經亡佚。


不久前,筆者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發現了有關崔法珍刊雕
《金藏》的新資料。筆者認為,這條資料與佚失以久的「趙渢碑」有
密切關係,是研究「趙渢碑」和崔法珍刊雕《金藏》的重要資料。本
文即圍繞這條材料,對「趙渢碑」及有關問題考辨如下。






這條材料發現在北京圖書館藏明補版的《磧砂藏》中。1966
年,紅衛兵打碎了柏林寺大殿佛像,在佛像中發現了佛教藏經以
及零本佛經和少量單本古籍。消息傳出以後,北京圖書館善本
[001-0447a]
部丁瑜、王玉良等先生迅即前往考察。據丁瑜先生的介紹,這些
書籍當時就散亂地堆在柏林寺院中,人才進院,隨風便吹來一張
殘片,看上去頗類《磧砂藏》的扉畫。隨後經過簡單翻檢,懷疑這
一大批藏經印本就是《磧砂藏》,便搶救收檢起來。此後,這批經
本一直存放在善本庫中。1992年方廣錩先生指導善本部工作人
員將這批佛經按《磧砂藏》目錄進行了順號整理,清理出兩千數百
餘冊,分裝在十個木箱中。


1994~1995年間,筆者對這部大藏經進行了初步整理和研
究,得到以下一些認識:


(1)這批兩千數百冊的佛經,經過與《影印宋磧砂藏經》本比
勘,可以肯定它確屬於《磧砂藏》。儘管已經殘損缺半,仍然有其
特別重要的資料價值,如據此可以補充不少開元寺、臥龍寺本缺
失的部分。同時,通過比較還發現了不少《影印宋磧砂藏經》本修
版至誤的地方。


(2)其中《大般若》等經為元妙嚴寺版。我們都知道《磧砂
藏》始刊於南宋時期,但在開元寺、臥龍寺本中已經見不到宋版
《大般若經》,而是以元代(1271~1368)妙嚴寺本補配入藏。據
筆者瞭解,磧砂宋版《大般若經》僅見於日本奈良西大寺和中國北
京圖書館,北圖本略有殘損。此部新發現的《磧砂藏》之《大般
若經》等經,同樣以妙嚴寺本配補。


(3)這部大藏是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北京居民楊
安請印的。其根據是經本卷尾的戳記:「大明國北京順天府大興
縣居賢坊居住奉/佛信士董福成,謹發誠心,在於□江杭州府後朝
門許/大藏尊經一藏,不為自求,喜捨資財,上報四恩,下/資三有,
法界有情,同圓種智者。奉三寶信士/董福成一家眷等,謹發誠
[001-0448a]
心,眷屬王氏、弟董旺、/眷屬黎氏、男董福興、眷屬聶氏、侄男董黑
搨/外生女妙玉、孫男董福□、侄女善兒/。宣德七年(1432年2)
八月吉日助緣人楊安/。」在這部殘存的《磧砂藏》中,董福成的
請印戳記比比皆是。


(4)這部大藏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杭州西湖南
山高麗慧因寺僧人鮑善恢發起補刊完整。其補刊《磧砂藏》的活
動,見於《大般若經》卷第五百二十八卷尾的題記:「……善恢宿生
慶幸,忝遇佛乘司殿職於萬善戒壇,惟慚惟愧;募正知於一真實
地,誠恐誠惶。嘗睹本寺藏經函內少欠數多,遂往磧砂、妙嚴二剎
補印藏典,全其品章。因見彼寺經版年深歲久,朽爛缺欠者多。
發心備版,化募眾緣,命工刊補完就,使大教流通,令正法久住。
……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孟春吉日杭州仙林萬善戒壇知殿淨
人鮑善恢謹識……」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中題記:「杭州府西湖南山高麗惠因
華嚴講寺沙彌善恢、致圓,嘗往蘇州府城東磧砂延聖寺印補大藏
尊經,遇見經版中間多有損壞缺少,印去者不能全藏。發心化募
十方施主,命工刊補完成。……大明永樂十年(1412年)歲在壬辰
菊月重九日住山比丘真境謹題。」


從補刊題記中可以知道,參與該藏補刊助緣的多是杭州府附
近四方僧俗,如「始九」《大寶集經》卷八十九第三版版心題:「湖州
新市施主范氏,報薦亡夫倪子實,往生淨土。」在此,為節省篇
幅,有關資料不再一一轉錄,當由另文介紹。


(5)此次補刊經版活動的起迄時間,當在明初「永樂七年
[001-0449a]
(1409年)」前後至「永樂十年」。「永樂十年」,是我們見到的
最晚的補刊題年。因而估計補刊經藏活動的下限時間當距永樂
十年不遠。


以上是有關背景情況。新發現的崔法珍刊雕《金藏》的材料,
就是在這部經過明代永樂年間補刊的《磧砂藏》的題記中發現的。


題記共有兩則,刊雕在《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千字文編號
「火九」)和卷第一百五(千字文編號「文五」)的經尾。兩卷的行款
版式、字體風格大部分與《影印宋磧砂藏經》本相同,不同之處在
於卷二十九最後一版(第十一紙)為鮑善恢補刊,補刊助緣題記雕
在本版第3~4半葉的版心處;卷一百五第十五、十六兩版為鮑
善恢補刊,其中補刊助緣題記有多則,此不詳錄。此處為研究
方便,謹將兩則題記分別錄文於下。


題記一:


「最初敕賜弘教大師雕藏經板院記:


潞州長子縣崔進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歲
斷臂出家。嘗發誓願雕造藏經,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
定十有八年(1178年),始印經一藏進於朝。奉敕旨,令
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經,於大聖安寺安置。既而宣法
珍,見於宮中尼寺,賜坐設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經,
已蒙聖恩,安置名剎。所造經板,亦願上進。庶得流布聖
[001-0450a]
教,仰報國恩。』奉詔許之,乃命聖安寺為法珍建壇,落發
受具,為比丘尼。仍賜錢千萬,洎內閤五百萬,起運經板。
至二十一年(1181年)進到京師。其所進經板凡一十六
萬八千一百一十三,計陸千九百八十為卷。上命有司選
通經沙門導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1183年)年,賜法
珍紫衣,號弘教大師。其導遵等,亦賜紫衣德號。其同心
協力雕經板楊惠溫等七十二人,並給戒牒,許禮弘教大師
為師。仍置經板於大昊天寺,遂流通焉。韙哉!眷遇之
隆,古未有也。自昔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靈
山演法,各隨眾生根器利鈍方便,分別大小乘教,為世津
梁,後人因之。識心達本,悟無為法者,不可以數計矣。
然教法之興,雖繫於人,亦由其時。自漢明帝,歷晉魏以
來,雖有釋氏經典,所傳由未廣也。其後,玄奘、義淨二大
士跋涉轇海,至天竺國,不憚艱苦,磨以歲月,得經教焉。
自是震旦佛法備矣。是以城邑山林、精藍塔廟,或建寶
藏,或為轉輪,安置經典,為世福田。若緇若素,書寫受
持,頂戴奉行者,無處無之。蓋如來本願,欲使眾生見聞
而獲福也。然今弘教大師備修苦行,以刊鏤藏板為本願。
於是協力助緣劉法善等五十餘人,亦皆斷臂,燃臂燃指,
刳眼割肝。至有捨家產、鬻男女者,助修經板勝事,始終
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嗚呼,可謂難也哉。已門人慧仁
等,具言刊經本末,謁文於東平趙渢述記,時歲次己丑。
仙林講寺祗殿鮑善恢為是本寺藏典缺少,嘗往磧砂、妙嚴
二剎印補,見彼經板多有朽爛欠缺,發心備板,化募眾緣,
命工刊補,幸獲完備。今善恢自思,刊補小緣,經久歲月,
[001-0451a]
率難成就。想當時弘教大師自幼出家,斷臂設誓,刊刻藏
板,始終三十年方得成就,實為世間第一希有功德,而復
遇金世宗皇帝敕賜錢及號記焉。善哉!得非有是道,復
有是人,有是人復遇是時,此其所以成難成之功,庶不負
如來付囑之意。嗚呼,前哲之功,於斯盛矣,懼夫久而泯
其所由無傳於世,因而刊之,使後賢觀其所由,遂不昧弘
教大師之功也耶!


時永樂九年歲次辛卯孟冬望日杭州仙林萬善戒壇祗
殿善恢謹題。」


題記二:


「最初雕造大藏經板:


昔潞州長子縣崔進之女法珍,年一十三歲,斷臂出
家。發大誓願,雕藏經板,垂三十年,方刻有成。大定十
有八年,始印一藏進於朝。敕旨迎經於大聖安寺,建壇受
具為比丘尼。仍賜錢千萬,洎內閤錢五佰萬起運經板。
至二十一年至京師。其所進經板凡一十六萬八千一佰一
十三面,為卷六千九百八十。敕命有司選通經沙門道遵
等五人教正。二十三年賜法珍紫衣,敕號弘教大師。其
協力雕造經板楊惠溫七十二人,並給戒牒,許禮弘教大師
為師。仍置經板於大昊天寺安奉,遂流通焉。然其舊經
率多繕寫,故教完具為難。今弘教大師備修苦行,以刊鏤
藏經為本願,於劉法善等五十餘人,亦皆斷臂,燃臂燃指,
刳眼割肝。至有捨家產、鬻男女者,助修經板勝事,始終
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嗚呼,可謂難也哉。時永樂七年
己丑歲杭州仙林講寺祗殿善恢,為見本寺藏典數多缺欠,
[001-0452a]
嘗往磧砂、妙嚴二剎印補。因見彼寺經板多有朽爛缺少,
發心備板,化募眾緣,命工刊補完備。經於歲月,率難成
就。今善恢自思,往昔弘教大師,自幼以清淨堅固勇猛之
心,斷臂設誓,刊刻藏板,數及二十萬,始終三十餘年方得
成就,實為世間第一希有功德。此其所以成難成之功也
耶。因而刊之,使後觀其所由,不昧初因者也。


時永樂九年歲次辛卯仲秋吉杭州仙林講寺祗殿善恢
謹題。」


從題記一的結構看,它非常明顯地分為兩部分:文首起「潞州
長子縣崔進之女,名法珍」,迄「嗚呼,可謂難也哉」一段,是第一部
分,是鮑善恢自述其題記中有關崔法珍刊雕《金藏》資料之來源於:
「已門人慧仁等,具言刊經本末謁文於東平趙渢述記」。以下是鮑
善恢聯想自己補刊《磧砂藏》之艱難而發感慨。


就題記二言,從其資料來源、題記結構、遣詞用語諸方面看,
則題記明顯地帶有略寫的迹象,是錄文一的「簡寫本」。





鮑善恢題記謂「己門人慧人等,具言刊經本末謁文於東平趙
渢述記」,說明其門人弟子確曾見到了「趙渢碑」。趙渢,山東東平
人,《金史》有傳。然文字簡略,未言及刻碑一事。按照現在學術
界一般看法,「趙渢碑」佚失在明代中期。鮑善恢生活在明代永樂
年間,他的時代是應該能夠看到此碑的。


為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傳世文獻中有關崔法珍刊雕
《金藏》的資料。自明代以下,各種文獻凡記述法珍刊雕《金藏》
者,皆為互相輾轉引錄,都非纂輯者親眼得見。至今所傳,無出其右。
因此,在辨證鮑善恢題記可信度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對「趙渢碑」
的文獻記載及相互關係略做比較。
[001-0453a]


傳世文獻中有關崔法珍刊雕《金藏》的資料,只有不多的幾
條:


(1)、《日下舊聞考》


清《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五《存疑.秘書省》條:「秘書省今
在燕弘法寺(金國文具錄)。」《考》纂者按語云:「析津志,弘法寺在
舊城。金大定十八年,潞州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
寺設壇為法珍受戒為比邱尼。二十三年,賜紫衣弘教大師。明昌
四年立碑石,秘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渢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撰
額。蓋此剎元時尚存,廢於明代。」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朱彝尊以「布衣」身份,「捃拾載籍及
金石遺文」,從一千六百多種古籍中選出有關北京史志的資料,編
輯成《日下舊聞》,分十三門,四十二卷。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又由於敏中等任總裁,對《日下舊聞》補遺、增添、考證,編成
《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


《日下舊聞考》的資料來源,見於每條下的注。其中引書今天有許
多已經亡佚,如《元一統志》、《圖經志書》等,其中也包括元
末人熊夢祥的《析津志》。因此可以肯定,《日下舊聞考》的編輯者
增補《考》時使用了《永樂大典》的輯佚資料。況且其時自《永樂大
典》中輯佚古書,也成為一時風氣。《日下舊聞考》卷十三《國朝宮
室》云:「校輯《永樂大典》內之散簡零編,並蒐訪天下遺籍不下萬
餘種,匯為《四庫全書》。擇人所罕覯,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資考鏡
者,剞劂流傳,嘉惠來學。」因而推測,《日下舊聞考》有關崔法珍刊
雕《金藏》的資料,出於《永樂大典》之《析津志》。


(2)、《金史紀事本末》


《金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世宗致治》:「(金國文具錄)秘書省
[001-0454a]
今在燕宏法寺。《析津志》云:宏法寺在舊城。大定十八年,潞州
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寺設壇為法珍受戒為比邱
尼。二十三年賜紫衣宏教大師。明昌四年立碑石,秘書丞兼翰林
修撰趙渢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撰額。蓋此剎元時尚存,至明
始廢。姑錄於此,以存金石之遺。」


《金史紀事本末》,清末李有棠著。本書情況,上海古籍出版
社的《出版說明》做了介紹:「李有棠字芾生,江西萍鄉人。舉人出身。光
緒年間(1875~1908年)任江西峽江縣儒學訓導時,周覽歷代記事
本末,深為遼金二代中缺遺憾,即而撰之。」李有棠著有《遼史紀事
本末》與《金史紀事本末》。因其考定頗詳,詔給內閣中書銜。


李有棠書引法珍刊雕《金藏》資料之出處,蔣唯心《金藏雕印
始末考》一文頗含糊其辭。宿白先生認為李書出《析津志》。宿先
生在《〈趙城金藏〉和〈弘法藏〉》注文中說:「蔣文第三章引《金
史紀事本末》一段云:『李有棠引舊記……』,以『舊記』代替『析津
志』。周叔迦《大藏經雕印源流紀略》引李書亦略去『析津志』而不
書。蔣、周兩先生為何忽視李有棠之根據,殊為不解。」李有棠
生活在清末,其時所見資料來源,或亦出於輯佚《永樂大典》之《析
津志》。


(3)、《析津志》


《析津志輯佚.寺觀》弘法寺:「在舊城。金大定十八年,潞州
崔進之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寺設壇,為法珍受戒,
為比丘尼。二十三年,賜紫衣弘教大師。明昌四年,立碑石。秘
[001-0455a]
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渢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撰額。」


《析津志》,元末人熊夢祥編纂。熊夢祥小傳見乾隆《豐城縣
志》卷十人物誌。熊氏書成於元末,明初編修《永樂大典》時此書
還被收在其中,而至明中晚期,此書已經亡佚。依李致忠先生的
結論:「析津志的失傳,大概當在萬歷(1573~1620年)或萬曆前一
點。最晚也要在明末以前,就已經亡佚了。」


本世紀三十年代趙萬里先生組織輯佚《永樂大典》佚書,其中
就有《析津志輯稿》一種。1983年北京圖書館善本組加工整理,北
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按李致忠先生撰寫的《整理說明》:「北京圖
書館所輯析津志,主要來自四種書。第一種是從永樂大典原本中
直接採集;第二種是從日下舊聞考中轉輯;第三種是從徐維則鑄
學齋藏本所謂憲台通紀中採集;第四種是從通學齋主人孫殿起收
購又轉讓給北京圖書館的順天府志殘卷,及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
繆荃孫從永樂大典所輯順天府志殘卷中轉錄。」其有關崔法珍
刊雕《金藏》的資料,或者應該出自《永樂大典》所引《析津志》。


(4)、《永樂大典.順天府》


《永樂大典.順天府》卷七:「弘法寺:在舊城。金大定十八年
潞州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於朝,命聖安寺設壇為法珍受戒,為
比丘尼。二十一年以經版達京師。二十三年賜紫衣弘教大師。
以弘法寺收貯經版,及弘法寺西地與之。明昌四年立碑石,秘書
[001-0456a]
丞兼翰林修撰趙渢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撰額。」


繆荃孫藝風堂抄本《順天府志》,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書中有
繆荃孫硃筆親校。此書的來歷,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時做了出版
說明:「順天府志為繆荃孫於光緒丙戌(1886年)年自永樂大典四
千六百五十卷順天府七至十四抄出。永樂大典內順天府共二十
卷,時僅存八卷,後均佚逸。繆抄題為順天府志,今仍之。」繆荃孫
《藝風藏書記》卷三《明初順天府志殘本》記載:「荃孫修府志時,搜
之大典平字韻,已失去。忽見此書七卷至十四卷,上下均闕,亟為
錄存。」此書在《藝風藏書記》卷三題名為《明初順天府志殘本》。
後人多誤此書名為《順天府志》。姜緯堂先生在《文史》第三十二
輯上撰文《辨繆鈔〈順天府志〉的來歷》,指正其書應名為《永樂
大典.順天府》,是書即《永樂大典》「平聲,十二,先」韻,「天」字,卷
四千六百五十至卷四千六百五十七的全文。繆荃孫抄此書的時
間,在光緒十二年至十四年(1886~1888年)正月之間。其時,
翰林院八千多冊《永樂大典》還在,繆抄即來源於此。


繆抄《順天府志》的結構,姜緯堂先生有總結:「各條資料皆首
冠所出之書名,文長者且於文末附註『已上×××』(書名),『已上
並見×××』(書名)。」這種結構,正與《永樂大典》原本相合。繆
抄本的「弘法寺」條下是「昭覺禪寺」,在「昭覺禪寺」條下,正有「已
上並見《元一統志》」字樣。照此看來,法珍刊雕《金藏》的資料,出
自《永樂大典.順天府》的《元一統志》。


分析上述四則傳世文獻的流傳情況,可知有關崔法珍刊雕
[001-0457a]
《金藏》的資料,其來源無出《永樂大典》者。而《永樂大典》資料的
來源,不論是《析津志》還是《元一統志》,它們肯定只能出於同一
個「底本」,這個底本,就是金明昌四年由趙渢書寫、黨懷英篆額之
「趙渢碑」。


鮑善恢生活的時代,正是《永樂大典》撰成不久。此時「趙渢
碑」還在,《析津志》等記載金元歷史的資料還在,鮑善恢等人是有
條件見到「趙渢碑」原碑文的。


回過頭來再看鮑善恢的題記,從文獻內外的資料,也可以證
明鮑善恢題記一的第一部分是「趙渢碑」原文。


首先從鮑善恢題記內部分析。鮑善恢的題記一繁一簡,簡者
是「縮寫」,而文繁者,是「趙渢碑」原文的記錄,這一點,在題記中
有明顯的區別。如題記一敘述前朝史事曰:「潞州長子縣……」,
而在題記二卻改用「昔潞州……」這樣的文字,後者顯而易見帶有
回憶前朝事的口氣。


考潞州之歷史沿革,其名來源於春秋時期潞子國,戰國時曰
上黨。北周置潞州郡,隋恢復上黨郡名。唐時名稱一度反覆,後
仍稱潞州。宋曰隆德府。金復稱潞州,屬金十九路之河東北路。
元初稱隆德府,尋復稱潞州,屬河東山系道。明升潞安府,屬山西
承宣佈政司。清從之曰潞安府。鮑善恢是明初人,其題記二中曰
「昔潞州」,說明此時潞州已改名「潞安府」,談彼地之往事,正宜以
「昔」相稱。而在題記一之中不用「昔潞州」,卻直云「潞州」,正反
映此文字是金朝人趙渢當時的自敘。


有這樣區別的地方不止一處。如錄文一中敘述金朝皇帝命
導遵等僧人參與校正經文一句,云:「上命有司……」,而在錄文二
里,這一句被鮑善恢改述為「敕命有司……」。「上命」者,是本朝
人對當今皇上的尊稱,鮑善恢本人無論如何不能稱金朝皇帝為
「上」。而錄文二是鮑善恢的縮略改寫,「敕命有司」一句,正是他
對前朝事件的準確敘述。兩則題記口氣如此不同,合理的解釋是
[001-0458a]
因為敘述者身份不同。蓋前者是金朝人趙渢,後者則是明朝人鮑
善恢。


其次,用題記一與傳世文獻相比較,不僅主要情節相同,甚至
文字和語言亦驚人的相似。儘管北大繆抄本較其他記載多出了
「二十一年以經版達京師」、「以弘法寺收貯經版,及弘法寺西地與
之」兩句,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文獻的特點,可以清楚地看到它
們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如(1)法珍的籍貫及父名;(2)經藏進京的
時間;(3)設壇受戒地點;(4)賜紫衣的時間;(5)御賜法號等等,這
些特點是我們瞭解崔法珍刊雕《金藏》的最基本情況。鮑氏的題
記不僅記錄了這些情節,且較之更詳盡,如非照錄趙渢原碑之文
字,就很難解釋為什麼與傳世文獻資料如此一致。當然,我們見
到的傳世資料,其內容遠比鮑善恢題記簡略,此蓋由於史志書籍
體例約束,需要經過編纂加工,刪繁就簡。因此,保留下來的只能
是事情的大略。而鮑善恢撰寫題記的目的,就如他自己所說:勿
使「前哲之功」「懼夫久而泯其所由,無傳於世」,故刊版傳之,「使
後賢觀其所由,遂不昧弘教大師之功」。為此,他當然會詳細記載
有關內容,甚至照錄原碑文字。


我們認為鮑善恢題記照錄了「趙渢碑」,還得到題記以外資料
的證明:


首先,題記敘述的《金藏》刊雕的起止年代與《趙城金藏》完全相
同。題記云:法珍「雕造經藏,垂三十年,方克有成」。這一句話,
在各本傳世文獻中是沒有的。傳世文獻中,唯有陸光祖萬曆十二
年(1584年)《募刻大藏經序》提到一句:「……昔有女子崔法珍斷
臂募刻藏經,三十年始就緒,當時檀越有破產鬻兒應之者。」然
而陸光祖生活年代遠晚於鮑善恢,有關「三十年」之說,不可能由
鮑善恢抄自陸氏。如果說二者有抄錄引用的關係,也只能是陸氏
[001-0459a]
抄引前人鮑善恢的。


判斷一部佛教大藏經刊雕的起迄年限,重要的依據之一是經
卷內的題跋。北京圖書館藏《趙城金藏》的雕印年代,按照蔣唯心
的調查:「(在原刻版中),今存三十餘處記載刻版年代。」其中最早
的題年款,刊在「日」字帙《大般若經》卷八十二跋:「皇統九年己巳
歲(1149年)」;最遲為「雁」字帙《大乘智印經》跋:「大定十三年
(1173年),藏經會下重雕造」。蔣唯心據調查結果,對《趙城金藏》
的起訖年代謹慎地做了判斷:「於般若卷八十二以前尚有八帙,智
印經後有經七十餘帙,刻版起訖雖未必適在皇統九年與大定十三
年,然據此推測亦不過遠。」經過調查,《趙城金藏》現存的明確題
年是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見「鳴」字帙《妙法蓮花經》卷三、
卷五、卷六、卷七。四卷現均藏上海圖書館。這樣算起來,自天
眷二年至大定十三年,與三十年之數約合。


其次、鮑善恢題記中所記卷數與《趙城金藏》實際卷數約略相
同。《趙城金藏》的實際卷數,由於缺乏明確的記載,加之發現時
即有缺失,已經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故不能確知。按照《趙城金
藏》從「天」至「幾」的千字文編次,應有682帙,約6900餘卷。童瑋
先生說:「(趙城金藏)全書採用千字文次第編目,自天至幾字止,
計682帙,每帙基本含十卷,或略有增減,約七千卷左近。」。這
個數字,與鮑善恢題記中的「計陸千九百八十為卷」的數字相符。
自宋元以來,諸本大藏皆無此一卷數,南方幾部大藏的卷數都在
[001-0460a]
六千餘卷,與「七千卷左近」相去甚遠。另外,題記中提到「所進經
板凡一十六萬八千一百一十三」,鮑善恢如果沒有所本,也不會憑
空想這麼個卷數和板片數。筆者認為,他的題記第一部分,就
是趙渢碑的原文。


其時,在鮑善恢題記中間,有許多我們過去不曾掌握的資料,
這些資料亦不見於任何傳世文獻的記載。如果鮑善恢及弟子其
時沒有見過「趙渢碑」,很難相信明代人能夠提出這些想像:如道
遵、楊惠溫、劉法善等校經、助緣刊經等人名。特別是題記提到
「捨家產、鬻男女」等情景,這些並不見於傳世文獻,但在今天尚
存的《趙城金藏》中間,明確地保留了百姓「捨家產、鬻男女」的助
緣活動的題記。這些應證,是最好的說明。


最後略談一下《金藏》版片存儲地點和「趙渢碑」的碑名問題。


自蔣唯心提出金藏與弘法藏關係的問題,又經宿白先生著
文,學界基本延用這種觀點,即《弘法藏》就是《金藏》的元代補刊
本。《弘法藏》的問題比較複雜,本文不擬討論。在此只就與本文
有關的題記資料略做考辨。題記云:「仍置經版於大昊天寺,遂流
通焉。」《金藏》是金代唯一一部雕板大藏,板片的保護,必然是一
件重要的事。原版存板於何寺,要看彼寺是否具有顯赫莊嚴的地
位。大昊天寺,遼金名剎,在金中都宮城正北棠陰坊。遼道宗清
寧五年(1059年)秦越大長公主捨棠陰訪為寺,土百頃。遼道宗施
五萬緡助建,并御書「大昊天寺」扁額及碑文。大殿後有寶塔高二
百尺。金代時期,寺及塔「種種莊嚴,不可殫記」,壯麗景象,《元一
統志》備載。值得主意的是《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九所引《歸田類
藁》云:「至大二年十一月(元武宗海山,1309年),昊天寺無因而火。」實際
上,也就是在元以後,大昊天寺幾乎沒有什麼記載了。在有金一
[001-0461a]
代,盛極時期的大昊天寺,存藏《金藏》的板片的確是很有可能的,
其板片的儲藏地點就應該是大昊天寺內的藏經院。因此,筆者認
為「趙渢碑」的碑名,應該就是鮑善恢題記起首之標題:「最初敕賜
弘教大師雕藏經板院記。」





崔法珍斷臂刊雕藏經一事,明代以來即出現了不少誤解。


萬曆十七年(1589年)在五台山開雕《徑山藏》。《徑山藏》又
名《嘉興藏》,自嘉靖年發起,初在五台山刊雕,因其地寒冷,移至
嘉興繼續。其裝幀形式,一改以往經折式而為冊葉裝,時人稱之
「方冊本」。此藏籌劃間,許多著名人物為此著文做序,形成了一
部《募刻五台山大藏經會約》。有關法珍的誤解就出現在此書中。


此書中收有吳郡王世貞《刻大藏緣起序》。《序》云:「……於
是開士密藏始發心仿弘道尼磧砂故事,以儒書例而募梓。」王世
貞認為道開不懼艱辛刊刻《徑山藏》是學宋時弘道尼刊雕《磧砂藏》
故事。


在同一書中又有另一種說法。馮夢禎撰《刻大藏緣起》云:
「宋元間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磧砂、吳興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
具有藏板,不啻七八副。……迨國朝僅有兩京之板,而諸方之板
盡廢。北板稍精而藏於禁中,請印甚難。……時密藏開師、尚書
五台陸公與夢禎等商及此事,不覺慨然隳淚。因記磧砂藏板緣
始。弘道尼斷臂募化弘道,化後其徒復斷臂繼之,更三世,其願始
滿。……」


馮夢禎文中提及之陸公,即陸光祖。陸光祖萬曆十二年
(1584年)《募刻大藏經序》云:「……昔有女子崔法珍,斷臂募刻藏
[001-0462a]
經,三十年始就緒,當時檀越有破產鬻兒應之者。」


馮、王二人認為弘道尼刊雕《磧砂藏》,馮夢禎更誤認為斷臂
刊經。陸光祖認為崔法珍斷臂募刻藏,積三十年方成。但他所說
之法珍為明代人。可見有關誤傳由來以久。


這些誤傳以後又影響到海外。延享年間(1744~1747),日
本僧人隨天撰《緣山三大藏緣起》云:「至明興南北二藏,其如北藏
者,禁闕緘秘,請印甚難。南版雖間許印,其制重大,價值甚高,致
請自少。爰有尼法珍者,欲募刻方冊藏本,簡便宏通,遂為激發四
方,自斷臂示其決心。於此海內感動,諸人戮力,至有破產鬻子應
之者,三十年而就其功,是方冊藏版。……」隨天認為法珍為明
人,其斷臂刊雕者,為明代方冊本藏經。


近代以來,誤傳依然流傳。《磧砂藏》端平(1234~1236)目錄
題記載有藏主法忠,葉恭綽在《磧砂延聖院小志》中猜測:「法忠與
法珍,字音略同,豈即為一人而轉述有歧歟,抑或共同發願,由法
忠看而崔法珍先為苦行勸募歟,姑附一說,以存軼事。」


更有人捕風捉影認為:「《金史紀事本末》的法珍,為另一人,
與刻藏之事無涉。斷臂募刻《磧砂藏》的是弘道,與明代的法珍無
涉。王世貞序文說仿弘道磧砂故事,即就法珍而言。換言之,弘
道斷臂刻宋藏,法珍斷臂刻明藏,是兩個人,兩個事……」


王、馮、陸三公所引用資料,其文意之中,顯然看得出與崔法
珍刊雕《金藏》有密切關係。馮夢禎言「因記磧砂藏板緣始」云云,
或即其曾經看到過鮑善恢永樂九年補刊之《磧砂藏》題記,而誤記
「落發受具為比丘尼」、號「弘教大師」為「弘道尼」?陸光祖之言,
[001-0463a]
明明白白所指斷臂募刻者為崔法珍。


《磧砂藏》,南宋寶慶(1225~1227年)至紹定(1228~1233年)
間,刊雕於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寶祐以後,延聖院大火。又
值南宋垂亡,刻事一度中斷。元大德間(1295~1307年)松江府僧
錄管主八續刊《磧砂藏》並以吳興妙嚴寺之藏版補入,既而再補充
秘密經入藏。至元沒明興,民間所藏之經本往往殘缺不全。鮑善
恢所在之萬善戒壇亦「藏典缺少」,遂往磧砂、妙嚴二寺補印。而
此時彼二寺之藏版「多有朽爛欠缺」,不能補齊,於是有明代補版一事。
鮑善恢補刊經版,在當時當地想必有較大影響,這由其補刊題記、
助緣題記可知。而馮夢禎、王世貞等人距明代初年已遠,而補版
《磧砂藏》又罕傳於世,鮑善恢的補版題記,更不為後人所知。故
僅聞其舊事,不知其原委,以至談到「弘道尼」事,則眾說紛紜,以
訛傳訛,輾轉相襲。



1996.12.



本文在組織和撰寫過程中,特別得到了方廣錩先生的指導和
幫助,特此致謝。另外,筆者在修改本文的過程中,曾拜託北京大
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調查收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哥斯德東方書庫
中的《磧砂藏》是否有此題記。承榮教授告之,彼庫所藏原北京大
悲寺之《磧砂藏》的《大寶積經》卷二十九、卷一百五兩卷,皆為明
代補抄,未見此題記。在此,並向榮新江教授致謝。


1997年1月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