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u0022 佛為心王菩薩說投陀經卷上-- (master)




No. 2886
佛為心王菩薩說投陀經卷上


五陰山室寺惠辨禪師註


若夫至道圓明虛無湛極。慈悲普攝濟生死
之深。河浮大寶舟廣度四生之難。恩霑大道
逈秡三界之牢。惠鏡長懸照無明之巨夜。法
王慈愍接引多方。眾苦之病無窮。設藥之途
非一。故有照大士垂音五濁之中。悲愍群生
歡請如來設教遵首。稱佛為心王菩薩說投
陀經者。以為王心為身之主耳目處。其外任
持六根。不壞善惡種子。使之亡乍來無有限。
[001-1402a]
礙自在如王。言心王菩薩。解脫之別。得道
之異名。以覺合機故。稱佛說投陀者。西國之
語。此土往翻名為椒[木*棗]。煩惱不生。寂然無相。
故曰投陀經者常也。人能悟道求難死故號
為常。爾時時無有二。行人發意之時。故云爾時佛者覺。虛凝難心意識。蕩寂空無神變自
在。故為佛在大林藪山五陰煩惱是大林藪。無明厚重不能覺察。名之為山山形大

小。縱廣八萬四千由延五陰三毒合為八萬。地水火風名曰四千。由者從也。延
長也。其心造不善業。迄至於今不能改悔。故名由延其山四方有無量夜叉

羅剎虎狼師子毒蛇惡鬼殺害眾生。噉人精
方四大是四大假合共成此身故曰四方。煩惱藪多故言無量。緣境不住故名夜叉。取捨心起。名為羅剎
無明熾盛天口食善法。名之為虎。貪心造罪不生厭離。名之為狼。惡性盛猛能壞善狼。名之為師子。毒蛇者貪瞋
癡。是能壞法身惠命。煩惱亂其身心不得自在。名之為惡鬼。萬行法門自然消滅。故云能害眾生。噉人精氣者。煩
惱是也其山四維有無量賢善大士。修學大乘眼耳
鼻舌身。性清淨無所染著。名曰四維。一切煩惱自然改變。故言為智惠。賢善大士亦名修學大乘。不簡怨親通
同普載名為大乘。亦名無乘。名曰大乘於佛法中決定生信佛法僧寶本是一心。
更無別異。故名為信。信有十心。一者信心。此身無常無我信三寶。常信不滅。設有變滅。信知示現之非佛。是實
滅。是名信心。二者念心。非是生滅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動。守春不移。是名念心。三者進求涅槃。是名進
心。四者惠心。覺了自性。空寂無二。是名惠心。五者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心。六者不退心。進起波若。不為
生死亡惑。是名不退心。亡者迴向心。觀行停熟。流入法河。是名迴向心。八者護法心。護諸眾生而成就之。護
已善根而不失之。是名護法心。九者戒斷生死求捨俗緣。是名戒心。十者志願滿足。六者波羅蜜。超生死輪涅槃
岸。是名願心。故曰生信護持禁戒如淨明殊清淨心是守護心

城。摧伏外道涅槃為城。城諸妄想不令漏失。經曰。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能摧伏諸外道
五峯神仙最居山頂色陰想陰識陰受陰行陰。行者蓋也。能掩其心。今不明了形
礙為色。領納是非為受。妄情思慮為想。魔緣諸境為行。了別名識。稱為色。無明黑闇 長生故曰神仙。亦名長受
仙人。我慢高於五岳。故曰最居高頂仙人我慢。五欲自恣。不悟無

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五處受生貪。是名為五欲。隨所染著。住情即造。故曰恣。生老病死念念遷謝。故
[001-1402b]
曰無常佛與迦葉諸大菩薩側塞虛空。前後圍繞

佛者心也。心王自在。能使識不起異念。即是弟子故曰迦葉。既隨教念命心得解脫。名為菩薩。法門廣大包括十
方。故言側塞虛空。無處不遍故曰圍繞也四部弟子。一時共會眼耳鼻舌名為
四部。心王所制不染色聲香味。故言弟子。俱登一心覺故曰一時。身心不二即是共會會合也。一相一里也

時世尊。在大眾中世以寂滅為義。尊以覺證為能。覺知一切煩惱無所有。故號世尊。八
萬四千煩惱之中悟平等道。故曰眾中尊坐寶蓮華觀行已畢至無功用。寂休閑居。名之為坐。寶
者道也。道體明渾。塵垢不染。故曰蓮華也結跏趺坐此為入定也。端其身心真一心其命即慮靜

嬉怡微笑悟道性情美。名之嬉怡之言。忱忱樂心神故微笑也威德光明普照
一切煩惱消滅名威。識了無生德故曰威德清淨。是光普照一切者。謂陰入界。一切陰色受想行識是。入者
十二入。內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為色聲香味觸法。名十二入。界者中門。六識六根六塵即是十八
界。是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是一切行人觀之空無所有。名之曰照。故云普一切也佛告心王

菩薩告之言發發開生死心。見法身相虛凝不動自在無礙。即是心王菩薩也汝當為諸大
眾宣說甚深無上妙法宣由吐也。從無地吐法出身寂寥無常平等。平等不二故
言甚深。妙者要要妙之法。佛所說也令諸眾生識煩惱性空無所有

眾生迷故為有煩惱。覺已知無故言空無所有令投陀一心法苦樂一相
生死是苦。涅槃為樂。生死既空。涅槃非有。平等無生故言一相心王菩薩。承佛神
力。身昇虛空。變現自在承者受也。佛神力自覺身心本無所有故云虛空。變
自在者。轉妄以入真。萬物不動故云自在於大眾中放大智光。光如百

千萬億日月。清涼調適清涼是光。光相不動說名為如百者。百波羅蜜千法明
門。萬者行也。定惠雙照明同日月故言百千萬億日月也。煩惱火滅故言清涼。喜怒不生名為調適隨諸

眾生所求皆得聖化無礙故云皆得普照十方招集有緣諸
來大眾十方者十惡也。招集者四諦是。有緣者十二因緣是。煩惱非一。名曰諸來之言。會煩惱交會共
造一心。故言大眾寂空。明名之照也天龍八部護法善神心淨為天。智惠龍。五陰三
毒。合為八部。不起異念名為難。護法神善神天王等眼耳鼻舌名為天王。見聞覺知不起二相。故為
之等也上至有頂。下極空際頂是實也。實相之理圓空不動故言有頂。上下無二
曰極。極者空也。空際名為佛性也六道死生蒙光喜悅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道
[001-1402c]
地水火風名為死生理生。虛無湛然不名為聽。皆來聽法。神光照蕩空寂無生。故云喜悅也大眾雲

言此妄身由如雲集。暫有還散究竟無實也菩薩摩訶薩。大慈所薰
菩薩者西國語。此云道心眾生是。慈能拔苦。苦惱不生。名大慈。薰者香也。薰我身煩惱滅盡。此是無價香。非是
世間草木之香。故云大慈所薰也復放六百萬億最勝光明六百者六
根是。一根一百故曰六百。萬者萬行之門戶也。億者總持之大名。見道轉染故名曰最勝也其光明

中宣說一切眾生本性清淨了眾生相即是實相故言本性清淨
生無滅妄想不起。是名無生。善法常住。是名不滅無垢無淨分別是無。名分別是淨。垢
性自空。淨性非有無生死際。無涅槃際生死性空。涅槃非有二際平

等。等諸法空故二際俱空空。故平等。諸法亦然也閑居靜住。即
是投陀因成果就故曰閑居。淳一無離名為靜住寂然念道。絕斷攀緣
見道性空攀緣即滅不生分別誠性體空本無分別何以故。以生死涅
槃不一不二法身不動離諸名數。故云不一不二也俱假名說說侫
引愚夫涅槃方便。是佛權教指方陳說。今識道性體空。生死如夢如電。愚夫不了為生死可捨。為涅槃
可得。於空之中妄生染著。眾自覺歎迷來曰久故言假說上品眾生體達法相。

不入涅槃。不出生死法性體空空無出入中品眾生求涅
捨生死是聲聞行。貪求涅槃是凡夫。不捨不求是菩薩行也無方便惠。實際為
不識生死涅槃。皆是虛空幻化。是無方便惠。經曰。有惠方便縳惠方便縛下品眾生無
明癡住心無智惠名曰無明。不能發起心故言癡住也不覺不知沈淪苦
恒在生死故曰沈淪苦海。常以苦海。生苦老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憂悲之苦。憶想不住。
念念分別名為生。苦老者煩惱惱身心。不得自在故言老苦。舉緣妄想馳散放逸心神躁擾。名曰病苦。菩提之性
理在煩惱之中。不覺不知名為死苦。非本所求。妄生追念。念不離竟。名為求不得苦。佛是慈。眾生慈父。愛念
眾生。由如赤子。眾生違背輪迴生死故云愛別離苦。五陰為怨。惡業為憎。煩惱交會隱藏無地。故言怨憎會苦。大
道之破塞佛性未由顯現。故曰憂悲之苦。苦無邊際。名之為海諸菩薩等。汝當

諦了。如是光明從何而來。內外推求都無生
內外根塵空無自姓。故都無生處也從心化生。湛然常一從定生惠。故曰
化生。言心者非是生滅之心。乃是無想之心。名字雖多其體不異。故曰常一也一想光明觸

[001-1403a]
眾生身。從毛孔入觸之言照眾生身。內外虛通眾生心。納由如毛孔一相光明無處不
遍。名之為入也眾生愚者入無量定入諸言觸。觸此身心。由如虛空本來不動也

光觸眼者。入妙色三昧眼雖見色妄識不起。與物合故名為妙色三昧
觸耳者。入音聲三昧耳雖聞聲不得聲相識。不分別名曰音聲三昧也光觸
鼻者。入香林三昧鼻雖聞香不得香體。即是空空無分別。故言香林三昧光觸
舌者。入法喜三昧舌雖觸味不得味相。味相自空識無分別。名為法喜三昧光觸
身者。入智明三昧身雖知寒熱澁滑等。不得觸相。識不分別故名為智明三昧
觸身者。入法明三昧六識體空無能分別狀。若韻音六根。是一根故名為法明三昧
光遍十方。仙人蒙光。我慢即除無明之光照。除我相人相眾生
相壽者相。自然消滅也身心清淨。悟無生忍清淨之心是無生死惡鬼

毒蛇夜叉羅剎噉人精氣者。皆發菩提心身心寂空是發
菩提心也二見牛頭鬪諍心息善惡二見名曰牛頭。生滅不住名之為鬪。畢竟不生
名之為見波旬魔王開地獄門。施清淨涼水生死魔煩惱魔。魔
力威大自在如王。無明閉塞名為地獄。豁然悟解萬參羅本無所有名為地獄。開施言捨離知見想不生。即是法清涼。
水即是法水。湛然清淨也飢餓眾生自然飽滿心生煩惱。憶想妄緣。名為飢餓。
禪定無生法喜無滿。故名為飽也發清淨心。飡法喜食。身心解脫

味道心和名為法喜。不住有無。自然解脫深入法性自在無為實相之理名曰入深。
體性不動入逍遙自在。故曰無為也雖得無為察心不住不住而住住於不住也

學方便故所化之緣曰方。能化之智曰便法為妻化生一子。處
在深宮正念思惟妻者定也。定能生惠。故曰化生。一子者菩薩是也。實相遠窺而莫覩。
故曰深宮。空寂無生名為正念也學大方便。不捨有為。不住無為

性理有無平等不二。是大方便二惠方便念念具足一既不存。二從何立。惠亦無
體。言下有名解了還無故曰方便。前念由淺。後念轉深。深相平等名為具足其年雖小常

樂出家。學無上道初入定門。道未成。名為年小。心無間念曰定。從定起惠。名為出
家。學者學性平等。故曰無上道也不樂世事。常修少欲知足之

端心自守。五陰消亡故不樂世尊意滿無求。名為知足修六和敬。眼興色和
[001-1403b]
心滅境亡。體無分別。色心不二。合一相理也何以故。心不緣色。妄識不
生。即是和義和者合也。合一切空。空故名義。義即是佛餘如上說。動靜
常一耳鼻舌身意等。此之五根義同眼識。故言餘如上說也守護心城不令賊
道心堅固。六塵之財無由得入外道六師多方巧術。詐為親善六賊者。向外取塵。名為外道。六師者。取捨難
易故曰多方。強生分別名為巧術。塵性本空取不可得名迷惑。不了言詐親善語王子言。世

有極樂。自歎娛長養王身六賊馳騁誇引。心王追求六塵縛。遶自在喜悅
身心名極樂。生死不住名為歎娛。五陰熾盛故言長養既受樂已。天上伎樂種

種饌饈。自然來至眾生愚癡見惡歡喜。如觀伎樂。妄想無數故言種種。貪癡食名為饌
饍。舉心即是。是曰自然來至也五欲天女巧轉五心所求皆得

心迷五欲。本空愚夫不了妄生染著心。名為天女。執情取相。任意即造故云皆得也王子聞已似
悲復喜心迷故悲。悟解還喜我從昔來只為愛網。網我身
昔者古也。從古已來五欲羅網籠罕佛性不能得出。故曰愛網也不能自拔。何能
救他為無惠眼不見本來。故曰不能自拔。佛性既不顯現。煩惱云何能遣。故曰不能救他今日何
緣復作斯語。誑惑於我心開悟道却語無明本無實事。云何誑我。我者佛性。是
佛性者無來無去無住無著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由如虛空湛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