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68 御製揀魔辨異錄-清-世宗皇帝 (master)



御製揀魔辨異錄卷六



魔忍曰。臨濟大法。後世得其自受用者。亦間有之。至
於驅耕奪食。解粘去縛。應菴華藏而下。能說者未必
能用。能用者未必能全用。或有窮而未覈。玩而弗精。
故天奇諸老。不復拈起矣。近世遂以宗旨為怪誕。實
由漸而至著也。余述五宗救。得失必書之。非暴其所
聞以論先德。蓋法之隆替係此。知而罪我。又何憾焉。


絕學無為閑道人。只領取箇自受用。夫領取自受用
者。非蘄得乎自受用而領之也。蘄得乎自受用而領
之。則首越而之燕矣。雖然。非實有證夫得無所得之
元旨。斷不能得自受用。既得自受用。一生參學事畢。
至於驅耕奪食。解粘去縛。亦只是自受用。若起箇人
之見。即便巳不自受用了也。學人只愁不作佛。不愁
佛不會說法。驅耕奪食手段。古德謂之一時籍沒伊
家計。然後責伊納鈔。蓋不如是。不能使人能所忘。情
[006-0228c]
識盡。是非泯。聖凡融。斷却命根。大死大活。良非得巳。
非以此自矜口頭滑利也。人果得自受用後。自然信
手舉一莖草。皆能殺人。皆能活人。這個伎倆。豈從人
得。不見佛曰空道。自己尚是冤家。從人得。堪作什麼。
魔忍動稱臨濟大法。考論宗旨源流。即此便是客作
漢。不二法門中。何處安著。夫為人良非細事。如金針
剌眼。豪髮若差。眼便瞎却。然而評論從上古德優劣。
專以能為人解粘去縛與否。有驅耕奪食手段與否。
為斷。却又爭得。驅耕奪食。解粘去縛。又豈只在語句
機緣種種假相邊。即作權巧施設會。亦只如泛一葉
輕舟於大海耳。達磨西來。九年面壁。不說一字。且道
達摩為人不為人。魔忍以此貶斥應菴華藏以下。而
於天奇尤多微詞。應菴華藏天奇之為人處。魔忍又
何能知得。即使應菴華藏天奇。與魔藏父子一鼻孔
出氣。魔藏父子所揑造之大法小法。種種奇名異相。
應菴華藏天奇於數百年前。何由冥符默合耶。乃以
此剌譏伊祖。却又自比於孔子之作春秋。發知我罪
我之歎。何其狂悖。


魔藏云。興化既悟這兩喝。又道曾學箇賓主句。則何
待向軟言句中大悟。中峰道。大覺興化。棒喝交馳。豈
容思議。則二老既同鼻孔。化何更待後語耶。今之不
識宗旨者。每每藉口中峰有掃蕩宗旨藥病之言。據
為實法。守住初悟。不肯信有徹底賓主等事。若向這
裏了去。便不疑五家各闡祖師心印之妙也。復頌云。
喝既巳明。打豈不會。兩度相逢。醒何復醉。衲衣脫下
又加槌。黃檗也應百雜碎。堪笑兒孫逐隊多。翻嫌臨
濟不足貴。
[006-0229a]


中峰本學問淵博。文釆高出道流。迨後自領會得。深
歎尋行數墨泥名著相之害。故其導引禪侶。每以參
須真參。悟須實悟。自心自證。不從人得。諄諄訓示。痛
掃五家宗旨。如云。達摩西來。單傳直指。初無委曲。後
來法久成弊。生出異端。或五位君臣。四種料簡。三元
九帶。十智同真。各立門庭。互相提唱。雖則一期建立。
却不思賺他後代兒孫。一箇箇渾身墮在參天荊棘
中。枝上攀枝。蔓上引蔓。但見葛藤遍地。無有出期。逗
到頭白齒黃。命根子欲斷未斷之際。返思從前知解。
豪髮無靈。甘赴死門。悔將奚及。近代叢林。如斯參學
者。波蕩風靡。十人而九矣。中峰本此等言句。平生不
一而足。至其拈古頌古。不過翻騰公案。欲學者知這
箇不落是非。不得於言句上起優劣想。致墮情識中。
使古德解粘去縛機緣。增粘添縛。向生死海裏頭出
頭沒。識渠此意。則渠拈古二十六篇。頌古三十一篇。
本同一律。其拈大覺兩打興化公案云。二虎之下。獸
不容蹄。兩刃之間。人不容足。當大覺興化棒喝交馳
之際。豈容心思擬議於其間。雖然。只如大覺云。脫下
衲衣痛與一頓。興化言下大悟。又悟箇什麼。這裏見
得。許你作臨濟半箇兒孫。中峰此語。正謂徹底賓主。
猶是門庭施設耳。而魔藏轉欲牽合將來。作伊所揑
造之宗旨之證據。謂二老既同鼻孔。何必待後語始
悟。意謂興化所悟。即悟這箇宗旨。造此黑暗魔窟。引
人入穽。興化中峰二人。雖皆未究竟。然亦至何於此
[006-0229b]
極。夫徹底賓主。若在名相上求。則尚去初悟遠在。既
得初悟。便不向如來行處行。豈肯信此紅紫亂朱之
說。轉復癡狂外邊走。若果薦得古德賓則始終賓主
則始終主之旨。則伊所揑造之宗旨。更容何處安放。
而云若向這裏了去。便不疑五家各闡祖師心印之
妙。不快漆桶。如是如是。夫祖師單傳直指處。不得認
自己精魂以為本性。是故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
亦不於自心之內。見自心有佛相。然則立一祖師之
心。又立一自心。又立一五家之心。於是以心印心。以
心闡心。豈非全是心意識邊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夫祖師有何心印。全是指點各人己躬下事。五家雖
更換面目接人。無非導人自證自悟。何嘗有一實法
與人。若道箇祖師心印。巳屬揑目生華。又道五家各
闡其心印。真乃古德所云認驢鞍橋作阿爺頷頦者
矣。


魔忍曰。佛祖單傳之道。不言福德操行。要非無福德
無操行者。所能傳持。但恐偏墜福德操行而入道不
精耳。自應菴華藏以後。臨濟之道。日就浸溺。餘波末
流。無所不有。欲求高峰之履踐。中峰千巖之福智。以
振起末運。烏可多得哉。三峰先師。據令獨行。直砭道
之沉痼。福德操行人類文章。非所云也。如宋學士製
師塔銘。敘其末曰。濂嘗往伏龍山見師。師問曰。聞君
閱盡一大藏教。有諸。濂曰。然。曰君耳閱乎。目觀乎。曰
目觀也。曰使目之能觀者。君謂誰耶。濂揚眉向之。於
是相視一笑。締為方外友。以此言之。則臨濟正法眼
藏。至師之世。巳若大羮元酒。備而不用久矣。厥後天
奇祖翁。只以一誰字誨人。至於廣通輩。遂明目張膽。
數滹沱之法。為奇名異相。法運之變。否亦甚矣。而天
[006-0229c]
童之棒。三峰之宗旨。恰恰乎激揚於是。豈徒然哉。


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是以佛祖云。善惡都莫思
量。自然得入心體。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宗徒因
此。但取頓圓。不尊戒行。不知實者權之實。真者幻之
真。權者實之權。幻者真之幻。膠立真實之位。則見相
橫前。仍沿此岸。不修權幻之行。則守愚空坐。即是塵
勞。果於一味的旨。不犯纖毫。必於萬善門頭。不捨一
法。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
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雲布
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礙。自在隨緣。一切施為。
無非佛事。所為以虗空之心。合虗空之理。而無虗空
之量者也。學人欲了生死。斷輪迴。非鼓波羅密之智
檝。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
豈能理事無礙。身心一如。如何厭幻欣真。簡權認實。
用生死之根本。測圓頓之性宗。伹有空花。終無妙果
魔忍謂佛祖單傳之道。不言福德操行。所謂鸚鵡學
人言。依語失義者。佛祖單傳之道。何甞如是。不聞大
集經云。捨離大慈而觀無生。是為魔業。厭離有為功
德。是為魔業。釋迦達磨。豈應有異旨耶。魔忍又謂但
恐偏墜福德操行而入道不精。益屬魔說。夫曰道。則
有情無情。全在裏許。悟者不入。迷者不出。未得了悟。
而勤修福德操行。未甞出於道外。既得了悟。而勤修
福德操行。如何轉不在道中。夫此圓宗。離四句。絕百
非。更無一法為當為對。豈得將福德操行。與之為當
[006-0230a]
為對。而云偏墜福德操行。據魔之見。不當偏墜福德
操行。則當偏墜於道耶。夫有左有右。則各有一偏。有
中有不中。則有四偏。今將以道為左。而以福德操行
為右耶。抑以道為中。而以福德操行為偏耶。若以道
為左。而以福德操行為右。則不左不右之中。何物居
之。若以道為中。而福德操行為一偏。則彼三偏者。又
何物居之。得毋啞然自失否。又曰。自應菴華藏以後。
臨濟之道。日就浸溺。餘波末流。無所不有。夫曰道。即
釋迦牟尼佛。亦專擅不得。尚不得云釋迦之道。況可
云臨濟之道乎。夫道。無量無邊。輝騰照耀。威音𨚗畔。
彌勒當生。含蓋十方。超出三界。若有道可名。謂之釋
迦之道。則何以異於西天九十六種外道乎。今魔忍
動稱臨濟之道。裝誣臨濟不少。如果臨濟別有道者。
即臨濟巳是外道。又何怪夫餘波末流。無所不有。唯
其本無有道可名。是以自證自悟者。從佛口生。為佛
真子。既具正知正見。則能害所害俱消。自縛他縛同
解。逢緣猶蓮華上之水。歷事若虗空中之風。尚不得
以福德操行名之。何況非福德操行。後世宗門衰謝。
只圖暖熱門庭。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冬瓜印子。盲傳
瞎受。展轉相欺。反覆自誑。此等宗徒。去勤修戒行不
敢妄說涅槃者。尚是千里萬里。其餘波末流無所不
有者。固其所耳。又何怪乎。雖然。原是一班俗漢。妄認
臨濟子孫。原與臨濟沒交涉在。譬如古來曾讀六經
四書。而於修齊治平之道。茫然無知。更且所為之事
[006-0230b]
遺臭萬年者。其人亦多矣。與周孔有何交涉哉。藏忍
父子。鰓鰓然自以為臨濟後人。欲為臨濟扶衰救弊。
豈非疑杌為鬼。剜肉成瘡。魔忍又推尊其師。謂三峰
據令獨行。以砭道之沉痼。夫人則有沉痼耳。道安得
有沉涸。道無受沉痼之所。而又安得有受砭之所。既
無受砭之所。而自謂能砭。豈非妄施功。虗揑怪乎。乃
謂千巖未能了徹臨濟正法眼藏。舉金華宋濂揚眉
一笑為證。夫宋濂揚眉。千巖一笑。知千巖是何心行。
厥後宋濂為千巖作塔銘。欲自負作家居士。錄入文
中。豈得以此即為千巖只認得箇昭昭靈靈之實據。
況乎正法眼藏。廣周法界。不於此外別有一法。而得
安住一切諸法。含攝諸塵。圓裹三際。如何將正法眼
藏。專屬之臨濟。又如何可謂是臨濟正法眼藏。至千
巖之世。如太羮元酒備而不用。足知伊於臨濟示寂
垂語處。皆作十成死句會矣。念言語漢。有甚了期。如
作十成死句會。臨濟三聖尚何足道。直得諸方稱揚。
流傳今古。今且不惜饒舌。略為注破。臨濟云。我滅後
不得滅却我正法眼藏。喫官酒。販私鹽。三聖出云。爭
敢滅却。將錯就錯。臨濟云。巳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
麼。忽轟一聲塗毒鼓。三聖便喝。自起自倒。臨濟曰。誰
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却。任爾雲雨翻覆。箇
中不見不聞。所以古德或云。密付將終。全主即密。或
云。親承入室之真子。不同門外之遊人。乃魔忍尚謂
臨濟實有箇正法眼藏。真所謂三家村裏漢。放下擔。
[006-0230c]
商量今日中書堂裏議何事也。如此陋見。乃強作解
事。妄謂千巖以來正法眼藏。若太羮元酒備而不用。
不知正法眼藏。千巖如何備。又如何用。塗污千巖猶
小。其塗污臨濟亦巳甚矣。


魔忍記密雲悟與法藏付法悟由云。三峰藏來參。請
陞座。示臨濟宗旨來源。師舉至百丈再參馬祖。黃檗
吐舌。丈云。子巳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云。不然。今日
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且不識馬祖。若承嗣馬
祖。以後喪我兒孫。故臨濟三度問佛法大意。檗只棒
三頓。後臨濟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只
貴單刀直入。三峰出眾。禮拜。起便喝。師云。好一喝。峰
又喝。師云。汝試更喝一喝看。峰禮拜。歸眾。師乃顧峰。
復舉僧問古德云。朗月當空時如何。德云。猶是堦下
漢。僧云。請師接上堦。德云。月落後相見。且道月落後
又如何相見。峰便出。


當日密雲於魔藏請示臨濟宗旨來源時。便應痛棒
趕出院。免令如何若何。魔魅人家男女。乃搬演雜劇。
說恁麼百丈再參黃檗吐舌。如此絡索。何嘗是單刀
直入漢。木心不正。到底皆邪。此却難為密雲諱。藏之
魔。悟所啟也。魔藏出眾禮拜起便喝。悟曰。好一喝。峰
又喝。悟曰。汝試更喝一喝看。藏禮拜歸眾。真成一雙
傀儡。自起自倒。悟乃復徵月落相見因緣。詰藏以月
落後如何相見。惹得魔子撮空弄虗。却賺盲師認真
作實。白雲千里萬里矣。乃遂以源流拂子表信。所為
盡九州鐵鑄不得這一大錯。


魔忍又記三峰問云。濟上門庭即不問。如何是堂奧
中事。師曰。汝即今在恁麼處。峰云。此猶是門庭邊事。
師指云。汝且坐。峰云咦。未幾。師以源流付之。
[006-0231a]


說箇堂奧中事。便是知解宗徒。十方無壁落。四面亦
無門。何處分堂分奧分門分庭。從上以接引初機善
權方便。謂之門庭施設。究屬強名。豈為真實。悟者。即
門即庭即堂即奧。不悟者。道是堂奧不得。道是門庭
亦不得。盡大地無非這一著子。若悟得這一著子。則
說是門。即是庭即是堂奧。而無入是門行是庭升是
堂奧者。若不悟。道有是門庭堂奧。是幻魔。道無是門
庭堂奧。是空魔。夫以門庭堂奧言者。法相也。以進門
行庭升堂入奧言者。人相也。若取法相。便不得進門
行庭升堂入奧。若取人相。便在門庭堂奧之中。而捉
摸不著門庭堂奧。且即人即法。即法即人。人便是門
庭堂奧。如何可言進門行庭升堂入奧。且非人非法。
非非人非非法。人相法相兩不可得。何得復有門庭
堂奧種種戲論。直得大地平沉虗空消殞。折合歸來。
自然能將門庭作堂奧。移堂奧作門庭。又復分明順
序。門庭是門庭。堂奧是堂奧。今魔藏橫一堂奧之見
在胸中。疑佛祖別有箇秘密法門。正是所為門外漢
也。密雲謂奧者。主人之所安息。即漢月之立地處。金
鎞不快。刮眼添傷。故曰。藏之魔。悟所啟也。


魔忍曰。寧可將身入地獄。不將佛法作人情。古德自
誓語也。借如闢書所論。則先師既不知自已立地處。
又不識舉一舉二之用處。是一茫然無知之掠故漢
子耳。乃獨喜便出一事而付之源流。豈不以佛祖慧
命為兒戲乎。况不獨先師一人為然也。付法數人皆
然也。輒前是而後非之。清淨法眼。果安在哉。先師嘗
自頌前三則語曰。舉一舉二出親言。三番擲過有南
[006-0231b]
泉。七百年來起臨濟。搥胸換手哭蒼天。葢傷夫傳持
祖道者。使學家三番擲過而不知也。或者疑之曰。三
峰既以彼為不識宗旨。即勿受源流可也。既巳受其
源流矣。亦何辨論之多乎。此葢不察弘法救弊者之
心耳。夫仲尼之仕魯。孟軻之遊梁。非求售也。將欲闡
明堯舜之道而巳也。彼一聖一賢者。豈以梁魯之君。
班堯舜而彼臣之哉。庶幾可說以堯舜之道耳。夫言
不用即去。去而禁之曰。終身勿失人臣之禮中士可
能也。去而禁之曰。終身勿談堯舜之道。雖孔子孟軻
亦未能也。不能而愈禁之。獨無慨嘆乎。夫三峰之受
源流。亦猶孔子孟軻事梁魯之君也。三峰之不得於
師。亦猶孔子孟軻之不得於諸侯也。古者臣有不得
於君。子有不得於父。道亦窮矣。或著書以明志。或賦
詩以寫哀怨。小弁離騷之類是也。三峰先師。正百代
之宗旨。揚古抑今。辭氣慷慨。實所以明上下之道。使
不墜於地而巳也。獨無觸諱乎。孔子葢甞作春秋矣。


夫曰常樂我淨。曰極樂國土。不二法門中。古德言其
樂者多矣。雖樂亦情識中事。實則不得有樂之可名。
然到得拈却炙脂帽子。脫却鶻突布衫之時。淨潔空
堂堂。光華明日月。何以名之。不名之為樂不可矣。此
中那有傷心隕涕之聿。師曰。起無緣之慈。發同體之
悲。如菩薩行願者。要亦是夢中佛事。尚安得有諍已
之是。斥人之悲。謂世莫我知。因而俯仰興悲之理。魔
藏曰。舉一舉二出親言。三番擲過有南泉。七百年來
起臨濟。搥胸換手哭蒼天。魔忍述其師之意曰。蓋傷
夫傳持祖道者。使學家三番擲過而不知也。豈非楞
嚴所云。悲魔入其心腑者乎。乃託於小弁離騷之義。
以自粉飾。夫小弁離騷。在世間法。巳非中正之道。若
周公孔子當之。必不如是。況可以此論出世間法耶。
[006-0231c]
出世間法。本自無諍。如何斤斤然。辨龜毛之短長。議
兔角之銛鈍。中心怦怦。憤悶不平。至欲起臨濟於九
原而問之。一何癡至於此。夫臨濟若是箇漢。則昔本
無生。今亦不滅。當伊握筆鼓舌。說此寫此。魔魅人家
男女。塗污慧命語句之時。早在塵塵剎剎中。發觀音
大悲心。道。苦哉佛陀。救伊不得。若非然者。臨濟即是
箇尿牀鬼子。問他何用。不見肇法師云。人則求古於
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
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
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
住。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即魔藏七百年前起臨濟
一語。可知於不遷論義。未明。既於不遷論義未明。可
知於如來二字。尚未解得。方且算不得箇義解宗徒。
何得學人饒舌。說甚舉一舉二。夫了知一。萬事畢。實
際理地。不立一塵。無有聖人法如微塵許而有異。亦
無凡夫法如微塵許而有異。若乃放過一著。落在第
二。則萬行門頭。不捨一法。豈得五戒不持。放出業識
無明。與師爭論孰非孰是。甚乃至於搥胸換手哭蒼
天。能不你哭我笑。婆子哭蒼天公案。被伊如此引用。
雖岐死禪和。如麻如粟。然婆子當時。不料被魔藏塗
污至此也。至於源流授受之間。引孔孟事梁魯之君
以為解。其悖道傷義。豈特佛法之所不容。且為王法
之所必戮。夫君臣之義。猶父子然。天定之也。孔子為
魯之臣。豈孔子所得擇焉者哉。孔子即不相魯。豈得
[006-0232a]
曰非魯臣。孔子安得議魯君為非堯舜而不為之臣。
且堯舜之所以為堯舜者。唯以君臣父子之義。自堯
舜而益明。萬萬世蒙其福。故孔孟言必稱堯舜。豈有
包藏鄙菲君父之心。而口述堯舜之道以檢點之。若
是者。正堯舜孔子之所必誅。而魔忍竟此以塗污孔
子。以塗污堯舜。何其悖哉。至於戰國之時。天下橫分。
君臣之義。不墜如綫。孟子生於其時。較之孔子之時
抑又變矣。然其事梁齊之君。終不敢挾堯舜之道以
撿點惠宣也。不必孟子之賢而始然也。其以堯舜之
道陳於君前者。恥已之不能使其君為堯舜。非撿點
也。使以為堯舜之道盡在已。而檢點齊宣梁惠。尚安
得為孟子哉。孟子之忠。非淺夫之所知。孟子之孝。則
三尺村童所傳為二十四孝中之一也。忠孝一心。君
父一理。曾聞孟子以堯舜之道檢點孟母耶。今藏忍
父子。背叛其師密雲悟。自比於孔子孟子之不得於
梁魯之君。自稱得箇什麼臨濟之道。挾之以檢點密
雲。而自比於孔子之作春秋。怪誕荒唐。至於此極。伊
於孔孟之書。曾未涉其津涯。乃掠取村塾學究不通
時文之講解。矯誣聖賢。污濁佛祖。以眩惑一時無學
無識之士大夫。其與左道妖言。曾何以異。彼固不知
堯舜之道為何道。彼亦不知佛祖之道又為何道。不
過以密雲為臨濟宗幻有傳之子。希得其源流枝拂。
以便開堂聚眾。弔譽沽名。密雲智眼未明。為其所惑。
一時付以源流。迨後悔之無及。救之不可。而藏忍遂
[006-0232b]
大肆厥詞。公然與密雲為讐。謂密雲雖是臨濟子孫。
而不得臨濟之道。自稱臨濟之道盡在已。於此惑世
誣民。使天下謂密雲不如其弟子。而伊為實得臨濟
之嫡傳者。又恐無學無識之士大夫。固不知臨濟之
道是何物也。於是就其在村塾中。所聞什麼堯舜之
道。什麼孔子仕魯孟子仕梁之事。依稀彷彿。含糊影
射。以魔魅之。將伊所謂臨濟之道者。比之堯舜之道。
而以密雲比梁魯之君。伊父子自比孔孟。實為憎上
慢。大我慢。造大妄語。墮無間獄。自西天四七東土二
三以來。源流以父子言者聞之矣。從未聞以君臣為
比者也。如以君臣為比。而以不得堯舜之君為魔藏
解。則曷不念密雲當日。又安得為臣者。盡如皐夔稷
契。而後用之耶。當密雲嗣幻有傳之時。宗門衰替日
甚。學徒中如魔藏輩。或以其解路推求。不為無見。或
以其起信堅固。求法懇誠。一時獎賞鼓勵。以待後日
徐徐啟廸。其後或因終隔重障。而成棄置。或因中止
化城。而加提持。此亦師家常事。乃魔忍將密雲平生
整頓法藏處。便責其何以前是而後非。且曰不特魔
藏為然。付法數人皆然。清淨法眼安在。如忍之意。則
必師家一經付法。便終身不敢指斥弟子之非。乃可
自保護其清淨法眼耶。佛門中亦有如是清淨法眼
否。密雲既於付法數人皆然。正可見密雲不是盲傳
瞎授。其於諸人必皆有一長所取。且不聞他人有如
魔藏者。可知密雲於他人。尚未甞甚失清淨法眼。而
[006-0232c]
於魔藏一闢再闢至於七闢。尚救得清淨法眼一半。
今魔忍轉以為非。則是謂法門中之皐夔稷契既不
可得。便應將渾沌窮奇檮杌饕餮。不加誅殛。盡嘉許
而錄用之。終身毋敢斥其非。然後可乎。且源流以父
子言者。猶是假世間之名相。表出世之真傳。實則父
子雖至親。現是兩身。至於從佛口生為佛真子。則從
源出流。真是一身。正如水焉。源亦此水。流亦此水。既
巳源流契合。則千里萬里之水皆同。如有不同。則何
源之有。何流之有。今魔藏既傳密雲悟之源流矣。而
又謂悟之道為非道。然則所為源流。是何源流。既無
所為源流。則又何所為道耶。夫強名曰道。亦是教乘
中。借世法名義。以為言。其實豈得與世教中所為道
者。同論。世教中所為道者。每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
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以是傳之孔子。雖有此說。實無此事。數聖人
者。何甞一堂授記。曰我如是。爾亦如是耶。不過後世
之人。以數聖人德相若。心相同。以其時代計之。尊者
曰授。卑者曰受。前者曰授。後者曰受。謂之某傳於某
云爾。若夫宗門。一堂啐啄。如氷釋於水中。到得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處。爾如是。我亦如是。入此地位。實無
可以名言者。不得巳。乃以世間法。名出世間法。謂之
傳道。實則說箇道。即不得。說箇傳。更不得也。豈若堯
以傳舜。舜以傳禹之云哉。如欲假是以為比。直是佛
傳於佛。經數百傳止是一佛耳。如是。乃可謂之源流。
[006-0233a]
今魔藏父子之於密雲。何源耶。何流耶。而又何道耶。
其始以密雲為臨濟嫡支。而蘄得其杖拂。既得其杖
拂。又曰。百代之宗旨。非密雲所知。然則所謂源流者。
同於世間之爵位。而密雲之源流。直是偽爵偽位。既
以偽爵偽位視之。而又謂已之所得之百代宗旨。必
須此偽爵偽位。乃可以闡揚。則不特出世間法。所萬
萬無有之理。亦世間法。所萬萬無有之理矣。且夫源
流杖拂。奚為者哉。自世尊以金縷袈裟囑付摩訶迦
葉。轉授補處。至慈氏下生。迨黃梅曹溪而下。衣止不
傳。以杖拂表信。夫衣止不傳而以杖拂表信。衣與杖
拂。何以無二無別。且信者何信。杖拂又何以即可表
信。若於此顢頇糢糊。則佛祖以來相傳不絕者。豈不
祇成戲論耶。疎山仁弄一木蛇。人問之。則曰。曹家女。
木蛇何以是女。此女何以屬曹家。此木蛇與杖拂。是
同是異。若也未明。宜乎將杖拂同於世間爵位矣。古
德釋華嚴教所被機。簡五種非器。首斥違真。何謂違
真。曰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莊
飾我人。經非彼緣。故非其器。經云。為名利說法。是為
魔業。然則魔藏之求源流於密雲。佛祖從千百年前。
早為道破。尚得謂之非魔業否。藏既屈身於密雲。以
誘得其源流。既得之。即以芻狗視密雲。而蹴踐之。此
是何等心行。具是心行。則其說是何等妄說也。為佛
法害。為人心世道害。得罪佛祖。得罪堯舜周孔。在佛
法曰魔民。在世法曰妖人。其安可以不誅。
[006-0233b]


魔忍曰。六祖一日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
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麼。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
源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
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此
曹溪之本語也。余觀拈花一宗。流於震旦。自初祖至
六祖。皆有旁出。會公向無名無字上計本源佛性。斥
為知解固宜。是故五家各立宗旨。專為治此知解之
病。非厭故尚新者也。如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
處。曰東山水上行。僧問洞山如何是佛。曰麻三斤。臨
濟曰。一句中具三元。一元中具三要。若此。則本源佛
性之知解。豈能生乎。今闢書以立宗旨為知解。是與
六祖之言相反矣。


此事。直下無儔無侶。無同無異。無始無終。無內無外。
是故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是即是。不是即不是。
既是。則無有纖毫之不是。既不是。則無有纖毫之是。
今謂拈花一宗。流於震旦。自初祖至六祖。皆有旁出。
可知伊是箇記誦宗徒。未可謂之知解宗徒也。古德
謂思而知。慮而解。鬼家活計。日下孤燈。今魔忍輩。但
能記誦。而未能知解。較知解更下一籌。又何得依文
學語。檢點知解宗徒。夫宗門之書。若其意以正宗為
優。旁出為劣者。即皆不了之談。挾私之見。如宋景德
時。楊億奉勅刪定道原所作傳燈錄。其中不可為依
據者甚多。至其他記載源流之書。作者亦非盡有岐
視之見。蓋子孫繁衍。班班可考者。自然依代列載。其
傳之不遠。中間絕續無考者。既不便敘入傳流有緒
之中。只得列之為旁出。此一時編纂凡例。著書家強
立名色。非謂旁出之人。皆不能得其師之全體。較正
派有優劣也。魔忍何甞知得解得。且六祖曰。吾有一
[006-0233c]
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
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而六祖呵之曰。向
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向汝去有把茆
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六祖識得神會此語。是思
而知。慮而解。雖識得箇無名無字無頭無尾無背無
面者。而執著箇無名無字無頭無尾無背無面。便落
在佛見法見邊。故以此言提持之。使之猛省。設使爾
時有人問六祖。畢竟喚作什麼。六祖何妨即向伊道。
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乎。知解只是知解。非知
解只是非知解。灼然灼然。如是如是。若因曾道箇無
名無字。而定不許喚作本源佛性。則知解即從無名
無字邊起。亦是箇狙公賦芧。暮四朝三。而掩耳盜鈴
漢。即以此為不存知解。尚為識得曹溪否。魔忍又以
東山水上行。麻三斤。三元三要等語句。謂必如是。然
後本源佛性之知解不生。而以此等語句。謂可專治
知解之病。真乃強作解事。且雲門洞山臨濟三語。如
何可視為一例。白雲千里萬里去在。人問雲門。如何
是諸佛出身處。而曰東山水上行。識得東山水上行。
定知盡大地是諸佛出身處矣。人問洞山。如何是佛。
而曰麻三斤。正是一句中具三元。一元中具三要。果
識得麻三斤是佛。那更向三元三要尋討。至於臨濟
拈出箇三元三要。無非鉤在不疑之地。一期方便法
門。安得據雲門洞山臨濟以檢點神會。乃謂此等是
五家各立宗旨處。同為專治知解之病。其意蓋謂五
[006-0234a]
家各造五種可解不可解話頭。使人懡㦬無從思議
耳。埋沒五家不少。夫以不可解為絕思議。則即其不
可解處。正是極易思議處。又何由能治人知解。如東
山水上行。如麻三斤。如此實語如語。不妄不誑語。謂
云不可解話頭可乎。夫此圓宗。諸佛列祖之所不能
異同。乃謂五家各立宗者。五家既同此無頭無尾無
名無字無背無面。又如何肯自甘外道。各立宗旨。若
有所立。即是魔說。尚未得為知解宗徒。如何可用以
治知解。密雲以立宗旨為知解之說。謂之義有未盡
則可。豈得謂與六祖之言相反。不知魔忍意中將六
祖提持神會處。作麼生會。


魔忍曰。余閱法華經諸菩薩。發願於後五百歲忍苦
弘經者。咸曰。娑婆世界。懷增上慢。數數見擯余初以
為過慮。以今觀之。信其言之苦矣。夫後五百歲非時
也。麟出非時。世且怪之。況舉世難信之法寶乎。三峰
先師。抱舉世難信之法。出去聖絕遠之時。忤增慢懷
疑之耳。故一拈香而人以為怪怪奇奇。而喍虛吠影
之譏。銷骨鑠金之毀。雜然而至。亦其勢之固有也。孔
子圍於陳。弟子有慍色。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
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
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
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
為容。賜。爾志不遠矣。嗟嗟。余嘗以子貢之言進之。若
三峰先師者。非徒不能貶也。且昭昭焉若揚日月以
耀人之過。取嫉於世也。孰謂不宜。雖然。此三峰之病。
亦三峰之志也。余適讚其像曰。乘有翼虎。開萬鈞弩。
道大時疑。心勞志阻。據重關則當仁不讓。處尊貴即
御飯亦吐。追千古以得師。復五燈而續祖。故其道也
尊。其心也普。皇皇乎大哉。若日月之麗天。又何在乎
旨者之必覩也。
[006-0234b]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儒門典籍。捨六經外。皆
不可一概信。即六經中。而孟子猶疑尚書武成之篇。
況其他乎。孔子圍於陳。與門弟子問答。史記載之。其
事良不可信。按論語曰。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不言陳發卒徒。圍孔子也。孟子曰。孔子之
戹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孟子此言。謂宜納交於上下固無理。謂譏陳蔡之君臣亦無謂。何為有是言哉。
蓋當時即有陳蔡發兵圍孔子之說。而孟子辨之。言孔子戹於陳蔡之間。因陳蔡之君臣。皆與孔子無交。是以
適有絕糧之戹。而非有兵戎之患云爾。歷來轉以史記所載者釋孟子。而孟子之意遂不顯。今按史記所載。吳
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知孔子在陳蔡之間。使人召孔子。陳蔡之大夫相謂曰。孔子賢者。其剌譏皆中侯王之
疾。恐孔子至楚而發其陰私。遂相與發卒徒圍孔子。絕糧三日。孔子使子貢告於楚昭王。昭王發兵迎孔子。圍
乃解。此其為子虗烏有無疑。當是時。陳蔡如彈九。安敢搆怨於楚。且吳伐陳而楚救之。楚迎孔子而陳轉圍之。
陳之君臣。雖至愚劣。亦安敢當大國伐我之時。復得罪於救我之大國耶。楚使者與孔子俱。陳其并圍之耶。抑
解圍一角而出之耶。楚王聞之。有不即發兵迎孔子。而必待子貢之往告耶。既至於從者皆病莫能興。何子貢
獨能潰圍而出耶。此事之必無者也。又古語云。賢者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而謂孔子之聖。剌譏皆中
侯王之疾。以致陳人畏懼而欲加之以兵。何與論語溫良恭儉讓之說相反也。且所記孔子之告子貢顏淵曰。
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道非耶。吾何以至此。而子貢曰。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盍亦少貶焉。顏淵曰。
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夫子。夫顏淵子貢之賢。豈得謬戾至此。君子當患難。省躬克已。則有之矣。安得有忽思
改弦易操之理。且道大則於人無所不容。而亦無惡於天下。豈有以道大而轉致天下莫能容之事。如果至於
不容於天下。則必於已實有不韙。天下國家豈有皆非之理。安得漫然曰。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夫子。豈聖賢
戒慎恐懼之心哉。且孔子於子貢之勸以少貶。則怒而嗤之。於顏淵之言不容何病。則悅而受之。天下有如是
好諛之聖人乎。且曰。回也使爾多財。我為爾宰。於絕糧三日之時。因一語投機。忽欲為弟子主掌家財。尤可為
無謂之極矣。此又理之所必無者也。於理於事既皆必無。然則史記之言。好事者為之也魔忍好

舉外典。以炫惑當日無識之士大夫。故其敘伊師魔
藏事蹟。將言與密雲諍論宗旨之始末。而先引孔子
戹於陳蔡之事以比之。以其師為孔子。而已為顏淵。
[006-0234c]
凡密雲之徒之不附已者。即比諸陳蔡之君臣。誠不
足以供一笑。夫此圓宗。雖曰舉世難信之法。然既入
此無為法門。實如仰觀天。俯察地。自然有目共見。不
特無所為難信。方且說箇信即不得。唯證相應。不在
言說。所以永明云。說因緣自然。皆屬世間言語。談有
無真俗。悉是分別識心。當見性之時。豈留觀聽。在發
明之際。焉落言思。若然。人之信與不信。有何交涉。人
果自證。萬難強之使不信。人若不自證。亦萬難強之
使信。即或起信。亦非淨信圓信。而安有自謂諸佛列
祖所傳世間難信之法實在已。而欲強天下以共信
之理。不觀天地乎。有目者見天見地而天地不問。無
目者不見天不見地而天地亦不問。又何斤斤注意
於其間哉。況藏忍父子所揑造之宗旨。種種惑世誣
民之法。又安可使舉世共信之耶。夫冀人之信。貪也。
怨人之不信。嗔也。其冀其怨。皆癡也。貪嗔癡尚未除。
一箇我字。如油入麵。如漆投膠。如蠅沒酒。如蛆在糞。
正無出頭之日。又何暇舉法華。舉史記。旁徵曲引。以
伸其說。以沽其名。以直已而曲人。業識茫茫。無本可
據。臘月三十日到來。閻羅老子面前。尚可巧言如簧。
說甚麟出非時。忍苦弘經。種種謬論否。漆桶未脫漢。
且宜少看文字。多一字。即多一障。若魔忍亦只是箇
可憐憫者。其讚伊師魔藏曰。乘有翼虎。開萬鈞弩。道
大時疑。心勞志阻。據重關則當仁不讓。處尊貴即御
飯亦吐。追千古以得師。復五燈而續祖。數語。却是魔
[006-0235a]
藏爰書鐵案。揚雄法言之書。斥酷吏曰。虎哉虎哉。角
而翼者也。蓋謂酷吏如虎生翼。飛而食人之肉耳。魔
忍涉獵世間文字而未通曉。乃奉其師以如是名目。
雖然。謂魔藏乘有翼虎。良信良信。彼其揑造宗旨。中
人膏肓。後代發心參學之侶。未具正知正見者。讀其
書而惑其說。直饒佛出世救不得。則其斷人慧命。非
虎而翼者哉。夫此圓宗。即邊而中。故無法可比。即妄
而真。故無法可待。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唯一絕待如
來法界。出法界外。無復有法。無所可待。無所可絕。所
以古德云。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華開天
下春。一事寂萬法真。見性之人。頓了無疑。譬如以針
尖舉於棗葉。尚不足以形容其易。蓋針尖尚有一舉
之能。而棗葉尚有可舉之所也。何所用其開萬鈞弩
之力。若以力言。雖有阿修羅之力。舉須彌山易。舉這
箇難。舉這箇者即這箇。又將何力以舉這箇。大涅槃
經說一百句解脫。諄諄開示人以解脫即是如來。如
來解脫。無二無別。蓋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悉皆無有。
皆從知見文字出生。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如妙
明心中。更有何物。故其有也。乃不有之有。且其無也。
乃不無之無。不無之無。不住於無。不有之有。不住於
有。有無皆不住。諸法悉解脫。安得有所為道大時疑
心勞志阻種種揑怪。彼其道也。外道之道。其心也。眾
生之心。以眾生心。住眾生相。以眾生相。行外道行。其
於不思議解脫法門。誠所為首越而之燕。抱氷而求
[006-0235b]
爇。乃欲率天下而從之。時之疑也。志之阻也。乃正法
之不終澌泯也。魔忍之意。必欲天下皆不疑。以快其
魔志。豈非造魔業於無窮哉。重關如何可據。纔有可
據。便失初地。何重關之有。藏忍父子。並未踏著初地。
是以心意識熾然。妄見種種奇名異相。聞古德有所
為重關之說。實未知重關是何物。是以下箇據字。若
實有箇要津隘口者然。亦可𠷣已。到得重關。山是山。
水是水。師住師位。弟子住弟子位。所為王登寶殿。野
老謳歌。菩提無作而作。萬行無修而修。又安得所為
當仁不讓於師耶。曹山法身偈曰。不食空王俸。復自
注曰。若遇御飯。直須吐却。蓋以明法身向上事。無佛
無眾生。若起聖見作第一人想。即為損法財滅功德。
故曰直須吐却。今魔忍曰處尊貴則御飯亦吐。好箇
掩耳偷鈴漢。既有尊貴想。早巳嚥却御飯。如何又云
御飯亦吐。且既作處尊貴想。早是噇糟咽糠了也。何
由得見御飯。魔忍之意。謂其師巳證至尊至貴之法
身。其於曹山吐却御飯之語。直作輕鄙侯王。不屑食
其食解。然則伊父子兩魔民。非即亂民耶。夫既御飯
亦吐。則是不輕眾生。不貴諸佛。宛作頓覺之人。并法
不隨順面目矣。何以又云追千古而得師。所為吐却
御飯者安在。蓋魔藏我慢貢高。恥為密雲弟子。思天
下謂密雲為愈已。輒求所以抹煞之。妄攀高峰為印
心之師。覺範為印法之師。一派魔言魔語魔心魔行。
而魔忍惑焉。津津稱道之而不知其醜。所為可憐憫
[006-0235c]
者。夫師弟子之分。若無真悟。仍只是世法名教。不得
為生無生身之父子。若法藏之於密雲。本不得稱為
父子。至於攀高峰為印心之師。覺範為印法之師。真
是脫空漫語。豈心外別有法耶。而法外別有心耶。既
巳印心。又須印法。一人印心。一人印法。不知其將何
者為心。何者為法。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
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然則魔
藏所云印心印法者。誠異乎永嘉之論矣。永嘉教人
心法雙忘。魔藏乃將心法兩印。高峰覺範。雖甚駑下。
亦不收此不肖兒。且法乳之恩。必有所自。若謂平生
有得力處。即稱法乳。則一切聖賢所垂語句。利益後
人。皆可得力。魔藏何不人人遙嗣之。雖宗門父子。不
同世間父子。然亦豈有揀擇一二佳父之理。且古德
上賢。出類拔萃者。代有其人。盲眼不識。高峰實為中
平。覺範尤其下劣。忽然揀得此二人奉以為父。誠可
發一大笑。維摩室中有一燈傳無盡燈之語。後世遂
以說法鼎盛者五家。謂之五燈。此不過後人之假名。
若謂五燈之外。不容有六燈。其五燈之燈。各異其光。
分照分傳。不可為一燈。則所為五燈者。皆為妖火。急
應撲滅。奚為既滅而復之哉。且五燈法派。雖有絕有
續。而五燈光明。周徧三千大千世界。雖經恒河沙劫
而終無滅息之理。何勞魔藏之復之。且此燈非人之
所能撲滅。而又豈人之所能復燃。何謂復五燈而續
祖。誠可為不識羞恥矣。據此數讚語。法藏之為魔民。
[006-0236a]
豈非爰書成。鐵案定。乃魔忍一則曰若揭日月。再則
曰皇皇乎若日月之麗天。何物么魔。唐突孔子不巳。
甚至唐突日月。肆無忌憚。至於此極。又謂魔藏揭日
月以耀人之過。取嫉於世。孰謂不宜。夫此無是無非
法門。孰為過。孰為非過。密雲之有過無過。姑不具論。
魔藏之於密雲。既經一日師資之禮。而必揭其過於
天下。以此為平生志願。然則魔藏者。尚可容於佛門
否。尚可容於世間否。魔忍竭力為魔藏掩覆。豈知據
欵結案。却成揭露其醜不遺餘力也。


御製揀魔辨異錄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