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32 真言要決卷第一.第三-- (master)




真言要決卷第三



之理故。法華經云。我為設方便說諸菩薩
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
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夫若得體解大道則
能出死入生。雖復應感群方心常寂滅。既得
動而常寂。何處更有涅槃哉。故思益經云。若
人於諸法滅相中求涅槃者。當知是輩皆為
增上慢人。世尊。正行道者。於法不作生。不作
滅。無得無果。佛藏經云。若人得涅槃者。是
人不隨如來出家。隨六師出家。舍利弗。當知
是人是為法賊入我法中。當知是人污辱我
[003-1229c]
法。當知是人為是大賊。


惡生死而愛涅槃者。猶惡貧賤而愛富貴。惡
貧賤而愛富貴非道德之宗。惡生死而愛涅
槃非真如之旨。故懷道德者始得身居富貴。
體真如者始得神遊涅槃。故居富貴者終不
得嫌其貧賤。遊涅槃者必不得惡其生死。若
以生死涅槃為是非。名為增上慢。若以貧賤
富貴為得失。名為倒置人。故君子能處賤貧。
菩薩能入生死。若以富貴為道德。齊景公不
應被尼甫非。若以寂滅為真如。舍利弗不應
被淨名責。故知愛富貴而作三公者。不及初
入仕道德人。愛涅槃而證四果者。不及初發
心菩薩。此乃內外明著事理顯然。終身不悟
邪愚之甚。


修道獨處坐禪用心精進。或見佛身菩薩身
真人羅漢身。天尊老君身神仙身。及過往有
名號賢德身。并談說妙言稱道授法。即以為
真者。此大大邪惑。何以故。夫諸佛菩薩天尊
老君等。並是過去出世聖人。當今無有見
其真狀者。今日但聞其名見其形像而已。誰
復識其面目哉。其形像者並是世間工巧影
響而作。未必即得似彼真形。今乃想其偽形
為真狀者。此之邪惑顛倒。全是不近人情至。
如嬰兒弱喪年長成大。本生父母見尚不識。
況我非彼所生。復是異世而能識之者哉。若
其法身應化無種不為。豈止守其本狀。若其
取此而為真應者。必入魔網不疑。故魔亦能
種種變化惑作佛身菩薩之身。亦能宣說妙
法。自非大乘慧眼不能別之。若入魔網全不
[003-1230a]
及元不修道。以此而議坐禪。所有境界並不
得取以為證。縱使放光動地彌不得信之。但
當正心不動。魔事即自亡滅。故維摩經云。降
魔是道場不傾動故。西昇經云。不受於邪。邪
氣自去。凡人同生一類不因紹介者尚不得輒
與欵懷。況彼非類幽昧而造次信之者也。若
其目擊道存者。理自絕於言論。若其不爾必
須勘當是非。夫世間人事猶不得以言貌取
人。況出世冥理得以色聲為證。故康子饋藥。
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甞之。此良有以
也。聖人尚爾。況其凡哉。故物理不可覩迹
即信。一一皆須察之。故大智度論云。多聞持
戒禪未得漏盡法。雖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涅槃經云。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
種人。何以故。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說。
若天魔梵為欲破壞變為佛像。具足莊嚴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面部圓滿猶月
盛明。眉間豪相白踰珂雪。如是莊嚴來向汝
者。汝當檢校定其虛實。既覺知已應當降伏。
世尊。魔等尚能變作佛身。況當不能作羅漢
等四種之身。坐臥空中。左脇出水右脇出火。
身出烟炎猶如火聚。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
不生信。或有所說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
作依止。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
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是善不
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修道
願生值彌勒者。此大邪癡。何以故。夫修道者。
破無明見發種智牙。斷四生業滅三塗苦。出
入六道教化眾生。迴向無上菩提罔知限極。
[003-1230b]
此則是法身自在解脫見知。若然者彌勒恒
在目前。何須願值。故奄提遮經云。我常念
所思。大聖之所行。未曾與汝異。何事不清淨。
如不爾者。即是無明常沒不出。縱值彌勒亦
未識之。何以故。三毒肉眼不辯賢愚。但聞
彌勒之名不識彌勒之狀相。學論其彌勒復不
見彌勒之理。徒言此願知復何成至。如釋迦
出世。舍衛大城不見佛者豈止千萬。以此而
議會須開心見道。無目暗願何為哉。何以故。
若夫智不聾盲即是慧眼。慧眼者即無所不
見。無所不見者則能見佛。見佛者謂見真佛。
非是化佛。化佛有生有滅。真佛無去無來。無
去無來遍滿三界。愚無慧眼不能見之。故思
益經云。若有於法生見。則於其人佛不出世。
若人於諸法畢竟滅相中求涅槃者。則於其
人佛不出世。佛藏經云。舍利佛。若人以色
身見佛。是去佛遠。若人能見諸法無相。無
名無觸。無憶無念。無生無滅。無有戲論。不念
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為念。不貪涅槃。
信解諸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見佛。
思益經云。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
性即是佛性。夫我性既是佛性。得佛性即須
內修。內修自得菩提。何假外求彌勒。以外
求彌勒之念。不及內修覺心。


修道計三大阿僧祇劫望得作佛者。此大邪
癡。何以故。修道者斷生死業離六趣苦。履一
乘道入不二門。除無明心開智慧眼。法身獨
脫自在神通。教化眾生出生入死。或為眷屬
僮僕。或作餓鬼畜生利物。即為無種不應。或
[003-1230c]
入地獄濟拔諸苦。心無所得。大慈大悲。盡未
來際無有厭倦。若然者則是法身常住不死
不生。雖應六道無來無去。豈存心於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而已哉。如不然者則是無明。
既是無明則輪迴六道。此盡三大阿僧祇劫
幾迴受苦。泥黎此非直心所得。與道相違。有
證有求。深是增上我慢。故涅槃經云。菩薩名
無所得。有所得者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
十五有得大涅槃。名無所得。又云。汝之所問
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若說有得。是
魔眷屬。非我弟子。佛藏經云。如來於法都
無所得。有所滅故名為涅槃。亦不見有得涅
槃者。又云。有所得者。於我法中即是邪見。是
名大賊。一切世間天人中賊。是名一切世
間怨家諸佛大賊。夫聖人應化誘導群生。擁
立指歸非為了義。但凡愚無智。即謂別有一
佛可求。求之不已。遂生邪見。故楞伽經云。
佛告大慧。為無為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
者。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
為令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受聲聞記。非是
法佛。夫至如釋迦出世。一生補處菩薩數若
恒沙。亦應一一作佛。若其一一作佛。則無日
無佛出世。縱令一一作佛。作佛已後更欲何
為。夫修出世道而求作佛者。無異世間愚
人纔蒙一位一班則欲圖謀帝道。背國圖君
則是逆賊。違道求佛豈是順人。許由山谷之
士尚無意於萬乘。況出世智人豈有心於十
號。至如維摩詰文殊師利央掘魔羅等。並是
過去他方出世。應化諸佛猶自作菩薩弟子
[003-1231a]
之眾。助釋迦弘道教化眾生。何處始發心修
道至理都未思量。乃承彼謗進之假名。遂望
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作佛。故大智度論云。但
為世俗故說有須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
諸法實無我相。今用分別須陀洹果乃至佛。
是世俗法。夫老君之為柱史。孔子之宰中都。
並為助國行道居斯下末。是以聖人開化出
處萬途。或捨帝位而出家。或懷聖道而入俗。
此並為抑揚群品舒卷行藏。便居高位者不
恃貴以矜尊。處下僚者不怨卑以憂辱。故
釋迦自持應器。孔丘願得執鞭。況乎碌碌凡
庸而輒自尊誇重。故聖人應化如此。豈有定
體而為佛相哉。老君孔子皆是出世聖人。未
見修道願作者。唯聞佛有放光功德咸共尚
之。不察了義根源而貴假名。未用遂即希求
此號。不覺與理相違。夫佛者以覺悟大慈法
身得名。非以三十二相得號。今乃以無明
三毒之見希求作佛形容者。豈關至理。故金
剛波若經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
聖王即是如來。維摩經云。佛身者則法身也。
夫法身無相。豈有佛身色像於其間哉。故
大智度論云。有二種因緣。一者福德因緣。二
者智慧因緣。欲引導福德因緣眾生故用三
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緣引導眾生故用法
身。法身有二種眾生。一者知諸法假名。二者
著名字。為著名字眾生故說無相。為知諸法
假名眾生故說三十二相。夫中道正說如此。
佛理可不悟之哉。故涅槃經云。佛者名覺。既
自覺悟。復能覺人天。若有此覺佛理足明。若
[003-1231b]
無此覺何以求佛。故法華經云。舍利弗。汝等
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
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
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
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
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告舍
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
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
來但以一佛乘法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
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夫佛之一乘知見者。即謂無相無作無為無
得。法身清淨無生究竟種智也。故金剛般
若經云。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
作佛。號釋迦牟尼。以無有法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燃燈佛與我授記。汝於來
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
諸法如義。夫如體畢竟寂滅無生。誰有求而
得者。故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夫佛
既離相。心何所希求。若有希求豈非邪見。


出家修道專以呪術防身為道者。此乃與鬼
神為怨。何名薰修大慈之行。故佛每說正法。
一切天龍鬼神皆悉集聽。未見佛起嫌心以
[003-1231c]
呪驅逐。但令開發道眼而起大慈。今者修道
都不觀身無常多諸過患。先以呪詈呵鬼防
護穢濁之身。豈是奉持大師教旨。故涅槃經
云。比丘不應作治身呪術六十四能十八或
人呪術。夫三世諸佛皆以般若大悲為本。不
以罵鬼呪術為宗。猶五帝三皇皆以慈儉淳
朴為基。不以禁令嚴刑為本。若修道專以呪
術而伏鬼神者。猶治政專以刑罰而威百姓。
刑罰為治。不久必亂。呪術為道。不久必邪。故
知呪術非修道之方。刑罰非致治之體。故
大智度論云。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根本。
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又云。諸呪
術中般若波羅蜜是大呪術。何以故。能常
與眾生道德樂故。餘呪術樂因緣能起煩惱。
又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故。故云。般若波羅蜜
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三世諸佛
皆用是明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夫般
若波羅蜜者。是心體實智。此智能破煩惱斷
妄除邪。以能除邪故名為神呪。夫除邪者。
謂除我心邪妄。非謂呪彼鬼神。但令我心體
真無邪。鬼神自然不擾。故老子云。以道莅天
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夫若口誦般若波羅蜜而不內除邪妄
者。無異鸚鵡學佛語。以能持此呪故得
無上菩提。若□不持此呪必無除邪得
道之理。


如來令遣出家修道人著壞色糞掃納
衣者。一為破愛好我慢。二為居山林曠
野要人不圖。三為趣得供身不為貪覓。
[003-1232a]
四為示見少欲知足教化眾生。今者乃
有深練好繒。翦作花草分間蔭映。納作
山衣被服端嚴。淫誘女色。服既是為心。
何得真。如此造事姦人。豈合與同河飲
水。內懷犬羊之質。外被文豹之資。何
止誑惑眾生。深是污辱三寶。然此一服
值數十千。自非理外規求。如何可得心
行如此。何名道人。天堂判自不論地獄
遣誰代入。夫糞掃納衣。若心生貪著行
違於道。佛尚不許聽著。何況苞藏姦伏
假作山衣。佛藏經云。若納衣比丘於糞
掃中拾取弊故應生是心。以此障寒及
修聖道勤行精進。若比丘於此納衣生
貪著心。即應捨之。我不聽著。何況餘衣。
何以故。舍利弗。是比丘於此衣中生非
比丘法。是比丘不復應著。何況餘物。舍
利弗。時是比丘寧以熱鐵鍱自纏其身。
不應復著此納衣。何以故。於此衣中深
愛心故。夫法衣既爾。應器亦然。故大
智度論云。佛聽比丘用二種鉢。若瓦若
鐵。如來制戒不許出家修道人食肉者。
一為斷大慈種。二為身心濁逸。三為
不發一切眾生善心。四為令一切有命
者畏。五為增長惡業。今者乃有私地食
肉。稱言將護眾生。不畏天眼之誅。反
畏愚情之責。發露之旨其義安施。覆藏
罪過何時懺悔。又假令有一二不食肉
者。則專精蘇蜜細粉稻梁以自供身。我
慢自在。長養肥盛。放逸貪淫。聞人近請
[003-1232b]
作齋。先思量飲食麁細。不能內省合消
以不逆。計校施財物。必多喪葬。富者則
爭共安名報願。貧人則競推僧次。收殘
裹[怡-台+噗-口]稱與疾僧。重索齋餘言供同學。觀
行戒律本不關心。飲食錢財無忘窹寐。
縱使面顏無恥可不懼罪三塗。孔子尚
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況乎
佛者□。故楞伽經云。凡所飲食。作食
子肉想。作眼藥想。不應食肉。聽食肉
者無有是處。佛藏經云。寧噉熱石。吞飲
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涅槃經云。善
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
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忠言相告。真是大慈。諂言相說。真是嫉
妬。夫見過言說有二種。一者為利益故
見過相告。二者為嫉妬故見過相說。不
得一向執見過為是過為非。無問道俗
皆同此理。故孔子云。君有爭臣。父有
爭子。士有爭友。忠告善道。夫若有忠心
訶責者是。若懷嫉妬譽歎者非。其訶責
稱歎者。必須礭得實情不得望風浪說。
故大智度論云。應訶而讚。應讚而訶。口
集諸過終不見樂。夫若為行道利益見
過訶責者。是奉佛深心。若為畏懼嫉妬
見過不言者。是違佛至意。故涅槃經云。
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
法者即能驅遣訶責糺治。當知是人得
福無量不可稱計。若比丘見壞法者。置
不驅遣訶責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003-1232c]
若能驅遣訶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
也。夫聲聞尚爾。況菩薩乎。勝鬘經云。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
之。何以故。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者。天
人充滿惡道減少。


辯偽篇第六



夫事有真偽。理有正邪。自悲慧眼無容能別。
故殘賊誑惑愚人。以規貨財者。必遺假金
銀。造事誑惑眾生。以求錢帛者。必稱聖功
德。然非金銀不動愚人志。非功德不感癡人
心。故造假金者。必用真金為表。銅錫為骨。造
誑惑者。必以聖道為語劫剝為心。愚人所以
被殘賊誑止為貪金銀。癡人所以被詐偽惑
止為貪功德。若不貪功德者。必不被詐偽人
惑。不貪金銀者。必不被造事人欺。不被功
德惑者是見理人。不被假金欺者是別貨人。
不見理者必貪善致敗。不別貨者必貪金致
禍。故物之恒致敗喪者。非為貪惡。並為貪善
故也。故曰。魚吞釣者為貪香餌。人喪命者為
貪善道。何以故。夫姦淫喪命者。止為薰香
妖治。不為腥臊醜陋。盜賊喪身者。止為金銀
繒綺。不為糞土砂礫。故老子云。天下皆知
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已。


造偽過所誑關令。以求度關者。必稱司門。
造偽告身誑官人以求資蔭者。必稱吏部。造
妖偽誑眾生。以求財食者。必稱聖言。故造偽
過所者。特忌司門郎中。造偽告身者。特忌尚
書吏部。造妖惑者特忌解道智人。故司門郎
[003-1233a]
中手暑過所。尚書吏部面自補官。解道智人
心自悟理。司門郎中懸別偽過所。尚書吏部
懸別偽告身。解道智人懸別妖惑語。若關
令暗者被偽過所誑。官人愚者被偽告身欺。
眾生愚者被妖偽人惑。以此而議物理皆不
得率爾信其言迹耳。故孔子云。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涅
槃經云。共住久處智慧觀察。大智度論云。說
相似般若波羅蜜。相似者名字語言同而心
義異。


倚官狹勢求財者必覓首領令其句牽。販佛
賣僧求施者。必覓邑主令其勸化。首領句牽
者。必假官人以作威恩。邑主勸化者。必稱佛
法以說罪福。百姓懼威覓恩。則竭產無悋。
眾生畏罪求福則傾家不辭。故倚官狹勢者
極眾。販佛賣僧者極多。遞相侵漁貧人何以
自活。百姓耕織擬供賦役。衣食復在其間。
施惠既盡公私何以取濟。是故倚官狹勢者。
明主能除之。販佛賣僧者。正見能斷之。故大
智度論云。若總眾生供以供養佛。佛所不
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
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
施。


愚人有事求恩者。好乞長史錢。癡人造罪
求福者。好施僧尼物。百姓實無心怜長史。
止自覓私恩。眾生實無心愛僧尼。止自求私
福。長史亦無心怜民戶。止自覓錢財。僧尼亦
無心愛檀越。止自求利養。長史若不倚王
法作寒暑。百姓終不肯乞一錢。僧尼若不倚
[003-1233b]
佛法說吉凶。眾生必不肯施一物。故知真清
謹長史。唯奉國王正法。行事終不作寒暑。從
百姓索錢。真清淨沙門。唯奉如來正法修道。
必不說吉凶從眾生覓施。長史所以稱戶主
為好人者。為得他財錢。復不向人說其取受。
僧尼所以稱檀越為信心者。為得他財施復
不向人說其過愆。縱使多乞長史錢正誤正
役終不免。縱使多施僧尼物正業正報終不
亡。正課既不免。則不須乞長史物。正報既
不滅。則不須施僧尼財。故事帝王者。但莫造
妖逆劫盜鬪殺奸欺及諸罪過。而勤力田蠶。
孝養父母。友順兄弟。慈愛妻兒。和睦諸親。遜
悌鄉黨。供奉正課。若然者何但不畏官人長
史。乃至不懼帝王。故孔子云。內省不疚何憂
何懼。若其違上所行。縱使車載黃金。送與帝
王。亦終不免刑戮。何況乞官人長史錢。是
以事道佛者。但滅三毒無明。勤身苦作以活
性命。敬順師長。慈悲於一切眾生。斷除嫉妬
我慢。遠離諂曲邪非。莫起一切惡行。隨已所
堪給濟困乏。若然者何但不畏僧尼道士。乃
至不懼諸佛天尊。故維摩經云。無畏是道場。
無諸過故。若其違上所行者。縱使捨身命
與佛亦終不免入地獄。何況施僧尼財。若官
人枉法取百姓錢。國法終不捨。若僧尼破戒
受檀越施。佛法終不原。國法終不捨。為身
自執法治百姓佛法終不原。為身自行道化
群生。官人尚自除名得重罪。何處有恩及百
姓。僧尼尚自歿身入地獄。何處有福及眾生。
故出身仕官者。不得同於庶民。出家修道
[003-1233c]
者。不得同於凡俗。故官人則有衙府自異。道
人則有寺觀自殊。官人則有倚公營私之愆。
道人則有傍是行非之過。非傍公則不得作
威恩以營私。非傍聖則不得說禍福以行偽。
非明王不能制彼濁官吏。非正見不能定彼
偽僧尼。溫室之經多說利養。至於講說歲有
百千遺教之經。專明禁戒。至於講說未見一
人。以此參驗足明心迹。化誘取物。剝脫貧
窮不問有無。唯多即喜。夫上古薄賦斂省徭
役。猶稱為聖主。況修習出世之道。而劫奪無
厭。如此外道無明。非明王不能制御。故勝
鬘經云。餘眾生於諸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
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天龍鬼
神力而調伏之。


夫先王茅茨土階。惡衣菲食。而憂養兆民
者。稱為聖君。金屋瑤臺。食珍衣綺。而暴亂蒼
生者。稱為暗主故聖君能撫諧百姓。而國
泰身安。闇主乃殘滅黔梨。而國亡身滅。況乎
世尊大覺棄聖位。於轉輪不入香味色聲。證
無上之真道。法身常住。應六趣而引接群生。
持鉢巡門。乞常飡而度慈五濁。豈存心於綺
練。豈留意於偽形。若以滋味美色為懷。猶乖
堯舜養民之道。若以實剎銀基為念。乃同
桀紂亂國之心。非理勞弊含生。寧得稱為三
界慈父。違道懷私愛己。寧得稱為天人大師。
其有弟子聲聞之眾。並令捨俗于空閑。或
居塚墓以調心。或依山林而學靜。應器三衣
錫杖行住恒與同居。活命取濟隨緣少欲遠
於貪著。復設經律明訓。兼以垂誨將來尚
[003-1234a]
不得。以持行為心。豈得以破戒為意。至於
像法流末正教沈淪。慧目者寡。生盲者眾。不
復遵其聖軌。唯逐財色聲名誘化無識群迷。
廣構僧房殿塔。營造偽像罄竭資財。唯大唯
高爭名爭勝。飾以金銀。彩色炫耀。無目眾
生燒香禮拜。嚬眉稱為供養諸佛。內心實恒
波浪。外相詐見禪儀。竟無饒益之心。唯有規
圖之志。群隊揚聲喚。佛何曾有微覺之情。相
率大唱善哉。詎懷片善之意。怱怱爭頭逐食。
喻於獵狗尋羶。擾擾競覓施財。劇於飛蛾赴
火。不辨菽麥之狀。亦復說法化人。當身見自
被囚。焉能為人解縛。但知勸他布施。不悟
己自慳貪。仍號我是沙門。施者當應獲福。莫
省己之長短。破戒違律之愆。奸非諂曲恣偽。
猶稱如來釋種。故知。破滅正法非是外人。寧
更有蟲內傷師子。故佛藏經云。舍利弗。我法
實以多供養故後當疾滅。夫復有傍。是行非
淫亂。以為相大乘。酒肉貪嗜無厭。名為不
生分別。妄語惡口兩舌。乃云言語性空。未解
一念澄心。猖披以為解脫。爭有爭無之鬪訟。
競斷競常之是非。隨心憎愛之毀譽。逐語尋
言之戲論。著空斷修諸行。不以六度在懷。聞
道法性無生。并捨因緣業果。不復尊敬師友。
放逸慠佷凌人。觸目無一所知。即號我離
文字。經藏都未深入。智海於何出生。雖誦句
偈微言。實不識其玄旨。依他經論言說亦道。
我無所求執。此無記癡心以為同塵。晦迹食
穢憑河受辱。夸為有力大人無明。縱志貪餐
口言無心。任運學諸世間邪術。將作種智
[003-1234b]
多能禱祀厭詛。求恩自誑人稱我善。親彼財
交色合疎其骨肉。善遊賣假偽之印符。取資
財以潤屋針疚。合鍊金石卜筮推步。盈虛呪
禁占相吉凶。巫覡呼神喚鬼朋黨。共相親狎
扇惑老嫗小兒。稱為救度病苦眾生。其間唯
行奸非剝脫。甘言誘人衣食百倍。多世巫
醫自矜結。好貴人自美狎遊名德。恃託先王
典籍。衒賣取人錢財。貪欲積聚無崖。講教遂
妄勞倦。逢迎富勢豪貴。不覺面柔足恭。以此
活婦養兒一。何不知慚恥。聞人說己之過。無
心剋己復仁。淫逸聲色混淆。不顧禮儀風俗。
即聾從昧與頑用囂。積習生常稱之為道。其
猶婬女成性無憚。世之毀譽久處。鮑魚之肆
不聞其臭。此乃真是禽獸。真是闡提。真是
愚癡。真是殘賊。苟貪目下之利。將來何以逃
殃。長惡不悛敗亡可俟。淑人君子可不戒哉。
故易云。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甞
不知之。未甞復行。豈甚虛矣。


為道者除偽修真。為政者除惡樹善。不除惡
不名治政。不除偽不名修道。若修道能除偽
則種智自明。為政能除惡則萬民自富。民
富無惡則奸盜不行。智明偽除則邪魔不擾。
邪魔不能擾。是得道真。奸盜不能行。是
得治要。得治要則人無夸企。得道真則心
無取捨。心無取捨則復命歸根。人無夸企
則還淳反朴。還淳反朴始名真治。復命
歸根始名真道。真道具則文字斯損。真
治興則不言而教。不言而教則結繩復用。
文字斯損則目擊道存。故治政者唯在去
[003-1234c]
奸。修道者唯在除偽。偽不除則真道暗。奸
不去則政治昏。政治昏則奸倿起。真道暗
則邪惑興。邪惑興則群魔制。奸倿起大盜
侵。為盜侵者由其不除亂本。為魔制者由
其不斷邪源。故斷邪源者當須察微。除亂
本者當須照隱。照隱者杜其萌兆。察微者
絕其漏因。漏因既絕則邪不能干。萌兆既杜
則奸不能亂。奸不能亂唯在君明。邪不能
干唯在心惠。若君不明必為奸臣所惑。心不
惠必為邪魔所牽。被奸臣惑者君民必亡。被
邪魔牽者身心必敗。故書云。僕臣正身后
剋正。僕臣諛身后自聖。老子云。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故明
君興祚必任賢臣。暗主覆宗必任倿人。以此
而議可不察乎。故書云。后德惟臣。弗德惟
臣。


上士不為過。非有畏。不為理自不為。中士
不為過。非不欲。為懼罪福故不敢為。下士不
為過。非不欲。為懼刑罰故不敢為。故無刑
罰下士過必生。無罪福中士過必起。雖罪
福刑罰。上士終不為過。何以故。體至道故。理
自然故。心平等故。無規求故。無嗜欲故。無
愛憎故。自然不為過者心真。有畏不為過
者情偽。情偽者恒須制御。心真者方可獨
行。可獨行者名為上智。須制御者名為下
愚。以此自觀足明真偽。故禮記云。仁者安
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是以上士無愧
於幽冥。下士恒懼於刑罰。故詩云。尚不愧于
屋漏。大智度論云。若無罪福則世俗法亂。
[003-1235a]
禮記云。刑以防淫。


世人修福者悉求人天報。止自恒作三塗因。
世人求安者悉畏五刑罪。止自恒違國法令。
若不違國法令則不須畏五刑。若不作三塗
因則不須求人天報。但驗四人違法令。即明
眾生恒作罪。故知。修福者即是作罪人。讀律
者即是違法人。夫登朝仕官者未有自知。已
無堪莫不皆求好官職。乃至無知署吏拔為
卿相。亦謂材德備堪及其不勝其任。犯國刑
網方始驗其真偽。以此理觀足明善惡。故孔
子云。不以言舉人不以人癡言。易曰。鼎折
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勝其任。


為道者易。為俗者難。易者事簡而真。難者
事煩而偽。至如服食器用本為供身。供身取
濟不必要須華侈。何以故。夫食充虛。何假百
味。器得盛物。何假金銀。衣得覆形。何假文
繡。屋得庇體。何假彫鏤。彫鏤為難非常茨
可呪。文繡為費非縑素可方。金銀為費非
凡木可比。百味為損非蔬食可踰。俗情以為
有殊。而適用是一。即此參驗難易可知。難易
既知真偽足辯。真偽既辯道俗可明。道俗既
明至理自悟。故以簞食瓢飲衣弊褞袍環堵
以居者。儒之易也。綴鉢摶食巖穴以居者。道
之易也。夫何故哉。體易得真故也。體易得真
則心鏡內朗。心鏡內朗始堪冥心濟物。故易
云。以蒙養正其此之謂矣。


夫易簡之德稱乎天地。無為而治稱乎聖
人。是以天地易簡萬物各得生成。聖人無為
群生各安其業。故老子曰。是以聖人去甚
[003-1235b]
去奢去恭。木性是一。隨材異住。人性是一。
隨德立名。故人之真偽不可易。名材之大小
不可易任。是以小人不得稱為君子。君子
不得稱為小人。何以故。名須當實故。夫爭名
實者則非君子。矝賢才者則是小人。故小人
好爭。君子好讓。好讓者推善於人。好爭者
引德於己。引德於己此德偽德。推善於人
此善真善。真善既不爭名。偽德豈不知恥。
善偽德爭名。則反常亂俗。真善不爭則化物。
體真則化物。體真則賢愚咸得其分。真善
不爭則貴賤各安其所。故老子云。不尚賢。使
民不爭。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易曰。勞謙君子
有終吉。


心不獨任六情以助之。君不獨治百司以佐
之。無心識則形骸不存。無帝王之則群生不
立。故帝王與百司本為養黎庶。六情與心識
本為養形骸。養形骸者不得無六情。養蒼生
者不得無群佐。若六情守分則形骸自安。群
佐不擾則蒼生自泰。故知。喪民者止由群
職。敗身者止由六情。若心能制六情則形骸
不須養而自逸。居能制群職則蒼生不須治
而自安。若六情待制名為妄情。百司待制名
為偽佐。若百司真則君無所憂。六情真則心
無所慮。無所慮者情與性冥。無所憂者臣
與君合。臣與君合則可不具陳。情與性冥則
為而不恃。為而不恃則首足俱順。可不具
陳則貴賤咸序。貴賤咸序則四民自靜。首足
俱順則百體自安。四民自靜在於無欲無
[003-1235c]
為。百體自安在於無欲。無為者削法物。無欲者損色聲。削法物則淳朴以居。損色聲則
天真自保。老子云。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
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欲民自朴。易云。損
先難而後易損以遠害。夫始於除欲故先難。
終於無累故後易。去欲無患故得遠害。故曰損以遠害。夫憂身危害皆為愛欲故也。愛欲
既除。害焉能及。故俗人尚益。道家尚損。損者
與物玄同。益者與物乖迂。同者為與理冥。迂
者為與物爭。爭者危身喪命。冥者遠害全
真。故損之為德。大矣至矣。故易云。山下有
澤損君子以懲忿室欲。
真言要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