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7 六道集-清-弘贊 (master)



No. 1645-A


六道集敘


世俗日下。則立教者日勞。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而
孟子則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葢聖賢相告。
其詞宜簡而該。與流俗人言。則其詞宜詳而近。勢則
然也。佛說六道之旨。以窮一心之變。極幽明之故。可
謂。痛哭流涕。而後之人。猶漠然視之。吾鄉在犙和尚。
乃為採古今近事家喻戶曉者。著以為六道集。葢為
未悟人說法。不得不然。吾謂。人所以迷而不悟者。有
二端。其一曰。吾人也何至流為異物。其一曰。人生快
意耳。遑恤他生。然就其一日之間。一念之頃。已不知
幾為天。幾為人。幾為畜生餓鬼。誠得秦鏡懸之於前。
使其肝膽畢呈。意念盡露。六道之變相。紛紜交錯。一
時並見於胸臆之中。庶其懼而知返乎。在和尚博極
羣書。著述數十種。年將七十。而緝此集。其指愈淺。其
憂愈深。讀者毋徒視為虗誕之談。而忘其為肝膽之
照也。   羅浮陳恭尹拜題
[001-0107b]


No. 1645-B


六道集序


和尚本乘願力來。冲齡入道。辯才汜濫。文字縱橫。早
年曲唱新豐。調高千古。中歲光韜韶石藏究三車。不
欲出世為人。爭奈龍天。弗肯尋住鼎湖方丈。遂令聲
價難醻然。卒不樂久居。旋臥象林深處。意謂。靈山會
上。笑拈花者。不過一人。丁此末法時。中棒投機者。屈
寧多指。矧諸方既富煉凡大冶爐。火方紅。我這裡不
妨退步潛身。煙霞共老。與其一期說法。度有限之眾
生。孰若多著要書。利無窮之後。學于是。始從韶石。終
至象林。中間五十幾白。奚啻億萬餘言。龍也何幸受
益良多。獨恨鈍根少領玄趣。然最愛其六道一集。痛
醒羣蒙。夫影必隨形。谷必畣響。種瓜不得豆。結果定
從因。此理勢之所必然。然俗漢恬不之覺。和尚不舍
慈悲。悲夫。眾迷於六道。輪迴靡艾也。猛然拈出示之。
昭昭然如揭日月而行。無幽不燭。普使人人。深知報
應不爽。因果無差。皆能回光返照。各辦前程者。功不
在菩薩下也。龍敢不服膺拳拳乎。僅再拜颺言。而序
其上。 旹


康熈二十一年壬戌東莞弟子李龍標頓首拜題
[001-0107c]


六道集總目




* 卷一

* 天道
* 卷二

* 人道
* 阿修羅道
* 卷三

* 鬼神道
* 卷四

* 畜生道
* 地獄道
* 卷五

* 地獄道之餘



六道集目錄





* 卷一

* 天道

* 述言
* 述諸經文
* 法句喻經
* 天竺無著菩薩
* 孫稚
* 董青建
* 歷陽張應
* 襄陽史世光
* 江陵釋黃遷
[001-0108a]
* 酒泉郡伯裘
* 武帝妃郗氏
* 蜀郡沙門慧韶
* 中天竺沙門勒那
* 湘州釋玄景
* 潞州辛彥之
* 海東玄光禪師
* 京師子鄰法師
* 壽州玄宗禪師
* 長安道宣律師
* 嵩山破竈墮和尚
* 循州北山神
* 于闐國沙彌
* 廣州陳公孺
* 卷二

* 人道

* 述諸經文
* 三教平心論
* 正見經
* 轉輪五道經
* 優婆塞戒經
* 二教論
* 五王經
* 善見律
* 雜事律
* 舊雜譬喻經
* 法句喻經
* 經律云
* 賢愚經
* 度狗經
* 天竺蝙蝠
* 泰山羊祐
* 瑯琊王練
* 吳興向靖
* 餘杭曇翼
* 宋武帝
* 崑崙山曇諦法師
* 北代乘禪師
* 趙州雌雉
* 宣帝
* 元帝
* 博陵崔彥武
* 太山客僧
* 徐陵智威禪師
* 天台智環
* 汾州劉善經母
* 湘州趙宗孫
* 蘄州五祖
* 并州二鴿兒
* 莊惠太子
* 登州鶴喙女沙門釋牛雲
* 回向寺釋法秀
* 壽州毛賴債
* 興元間韋皋
* 龍懷寺曇相法師
* 衡嶽寺知𧦪法師
* 東都沙門圓澤
* 吳郡齊君佐
* 宋仁宗
* 滁州張方平
* 公亮
* 東坡
* 山谷
[001-0108b]
* 燕都僧福安
* 紹興釋大同
* 浙江管春
* 羅定州東安縣令
* 惠州韓耳叔
* 湖廣雉兒
* 潮州篐桶翁
* 譚景升
* 南唐邊鎬南宋高宗
* 阿修羅道

* 集諸經文
* 清辯論師
* 娶修羅女
* 大頭仙人
* 卷三

* 鬼神道

* 釋名
* 牟子
* 天地本起經
* 順正理論
* 正法念經
* 雒陽安世高
* 交趾何敞
* 阿登
* 河陰曇遼
* 太山法相法師
* 陳國袁無忌
* 長安慧嵬禪師
* 廬山曇邕法師
* 竺曇遂
* 始豐曇蘭禪師
* 瑯琊王凝之妻
* 淮南胡茂回
* 秦主姚萇
* 高平李羨奴
* 河內司馬文宣
* 長安王胡
* 榮陽鄭鮮之
* 京師慧果法師
* 王文明
* 東海何澹之
* 張乙
* 襄城李頤
* 會稽弘明法師
* 靈苑曇超禪師
* 楊州道昶
* 南陽宋定伯
* 瑯琊法度法師
* 汾州釋曇鸞
* 河南王彥偉
* 趙郡眭仁蒨
* 濩澤縣李錄事
* 武帝
* 洛州任五娘
* 姚明解
* 博陵崔軏
* 京兆殷安仁
* 嵩嶽元珪禪師
* 高祖皇帝
* 徽州思叔
* 廣州張姓
* 廣信能仁寺
* 廣州張一鵬
* 東莞錢公子
[001-0108c]
* 廣州張妙
* 順德螺岡仙媛
* 西湖真觀法師
* 姑蘇曹魯川
* 釋法聰
* 唐慧稜
* 海昌村
* 卷四

* 畜生道

* 述名
* 大法炬經法句喻經
* 天竺兒烏
* 梓潼杜願男
* 沙門攴遁
* 宜州皇甫遷
* 楊州卞公
* 洛陽王五戒驢
* 冀州𥄣伏生母
* 京兆韋慶植女
* 長安趙大
* 文宗蛤蜊
* 京都王會師母
* 并州李信母
* 汾州路伯達
* 韶州劉村狗
* 紹興婦變猪
* 廣州鼈寶
* 錄諸經文
* 順德馬翁芝
* 地獄道

* 列名
* 提謂經
* 清河趙泰
* 沙門支法衡
* 并州劉薩訶
* 上虞唐遵
* 武昌程道惠
* 巴丘縣舒禮
* 長安法祖
* 石長和
* 廣陵李旦
* 益州釋智達
* 多寶寺釋道志
* 沙門僧規
* 仕人姓梁
* 拔虎監膳儀同
* 冀州小兒
* 京兆杜祈
* 文昌
* 齊州釋道相
* 雍州趙文若
* 京城釋慧如
* 雲蓋山釋守顒
* 卷五

* 地獄道

* 京兆王明幹
* 兖州皇甫氏
* 陳郡許氏
[001-0109a]
* 遂州孔恪
* 馮翊李山龍
* 新羅國釋順璟
* 括州任義方
* 西京慧恩法師
* 遂州趙文信
* 河東柳智感
* 京師釋智興
* 咸陽梁婦女
* 武昌戴天胄
* 華州張法義
* 扶風傅奕
* 魏州齊士望
* 曹州裴則
* 雍州楊師操
* 博陵宋行質
* 隴西李思一
* 雍州程普樂
* 鄭師辯
* 坊州王懷智
* 汾州劉摩兒
* 雍州高法眼
* 長安劉公信
* 蕭氏蕭鏗女
* 西京英禪師
* 汾州釋惠澄
* 華陰鄧元英
* 御史馮忠
* 武功蘇珪妻
* 江南高皇帝
* 世宗
* 六一毆陽修
* 贑州劉須微
* 湖廣康元度
* 廣州蔡等實
* 韶州楊舒一
* 盧陵陳忠赤
* 廣東梁子球
* 廣州羊城惡婦
* 順德縣李氏
* 順德陸業卿
* 趙定宇
* 禮像



No. 1645-C


六道集述言


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皆由最初一念識心倐起。而
妄想結成有漏之因。故有三世循環。十二緣生。托質
[001-0109b]
則形分麤細。感報則苦樂殊途。三界六道。莫非生滅。
人間天上。誠為苦本。是故智人啟悟。妙契無生。頓超
三有。踐履十地。息生死之源。處無為之邦。迥脫輪迴。
長辭苦趣。此集之由作也。冀諸智者。知三界之無恒。
識六趣之非久。標志上乘。希求出世。遠劫火之燒然。
免淪墜之沉溺。達今生所受之果。仍酬往昔之因。果
復造因。因移果熟。輪轉六道。往還三界。所謂欲。色。無
色界也。下極金剛際。上至他化天。中間六趣雜居。一
切有情。未離貪欲。故名欲界。自梵眾天。上至色究竟
天。此一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正報身相。如白
銀色。依報宮殿。真金赤色。身光互照。故名色界。自空
處天。至非非想天。人同碧落。界若虗空。四蘊成身。無
色蘊故。故名無色界。如斯三界。亦名三有。以其因屬
有漏。果係有為。有生有死故也。言六道者。亦名六趣。
趣者名到。謂彼所作善惡業因。道能運到其所趣處。
故名為趣。又趣者是歸向義。謂所造之業。歸向人天
修羅鬼畜地獄之處。此之界趣。既由識心結成情器
世間。若達心源。情器俱殞。悟本真常。生死斯絕。生死
真常。元無二路。祇在當人一念。一念不生。三界六道。
無投足處矣。


情世間者。謂一切有情眾生。皆假五陰和合。眾共而生。各各差別不同。故名情世間。器世間者。謂一切無情世
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各各差別不同。故名器世間


康熙已未自恣日寶象林沙門 弘贊 識
[001-0109c] No. 1645
六道集卷一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輯


天道



梵語提婆。此云天。天者天然清淨光潔。於諸趣中。最
勝最樂。最善最妙。最尊最高。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
因。豈生最勝淨潔之處。最勝因者。所謂十善。身三口
四。及意三行。由此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違不善
道。以斯十善。運出五趣。故茲十善戒法。名為天乘。諸
天雖眾。不出三界。曰。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區分。共
有二十八處。欲界有六。第一從下。上升四萬二千由
旬。是四天王天住處。居須彌山半。乃上升之元首。下
界之初天。東方曰持國天王。居須彌山東。白銀埵。城
名上賢。領乾闥婆。此云香陰天帝樂神及毗舍遮。此云噉精氣鬼護東
州人。南方曰增長天王。居須彌山南青琉璃埵。城名
善見。領鳩槃茶。此云壓魅鬼及薜茘多。此云餓鬼護南州人。西
方曰廣目天王。居須彌山西黃金埵。城名周羅。領諸
龍。及富單那。此云臭餓鬼護西州人。北方曰多聞天王。居
須彌山北水精埵。其城有三。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
[001-0110a]
名眾歸。領夜叉。及羅剎。護北州人。四王共有三十二
將軍。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力。悉護十方。人間五十
歲。此四王天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歲九百萬年從此四
王天上升四萬二千由旬。是第二忉利天住處。忉利此云
三十三居須彌山頂。山頂縱廣八萬四千由旬。而中平

可居者。止四萬由旬。四面各有八天。中央善見大城
內有金城。是天帝釋住處。共為三十三天。人間一百
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歲。三千六百萬年。以紅蓮華合。青蓮華
開為夜。青蓮華合。紅蓮華開為晝從此忉利天上升十六萬由旬。有

處如雲。七寶所成。猶如大地。縱廣八萬由旬。是第三
夜摩天住處。夜摩。此云時分人間二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
二千歲。計人間歲。一萬四千四百萬年從此夜摩天上升三十二萬
由旬。有地如雲。縱廣十六萬由旬。是第四兜率天住
處。兜率此云喜足人間四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四千歲。計人
間歲。五萬七千六百萬年從此兜率天上升六十四萬由旬。有地

如雲。縱廣三十二萬由旬。是第五化樂天住處。化作五塵
而自娛樂人間八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八千歲。計人間歲。二億
三萬零四百萬年從此化樂天上升十二億八萬由旬。有地

如雲。縱廣六十四萬由旬。是第六他化自在天住處。
他化作宮殿園林。一切樂具。於中自在受用此是欲界頂天。人間一千六
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計人間歲。九億二萬一千六百
萬年從此上升一倍。二十五億六萬由旬。有地如雲。縱

廣十二億八萬由旬。是色界諸天住處。共有一十八
天。通號四禪。以其離散動故。亦名梵世。謂其離欲染
[001-0110b]
也。皆以劫數為壽。身白銀色。無男女相。形惟一種。初
禪三天。一梵眾天。壽半劫。是民。二梵輔天。壽一劫。是臣。三大梵王天。壽一劫半。是君。從此倍倍上
升。例此可知二禪三天。一少光天。壽二劫。二無量光天。壽四劫。三光音天。壽八劫三禪

三天。一少淨天。壽十六劫。二無量淨天。壽三十二劫。三徧淨天。壽六十四劫四禪九天。
一無雲天。壽一百二十五劫。二福生天。壽二百五十劫。三廣果天。壽五百劫。四無想天。壽同上。五無煩天。壽千
劫。七善見天。壽四千劫。八善現天。壽八十劫。九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劫。此是色界頂天。後之五天。名淨居天。
是三果聖人居處從此上升一倍。是無色界。共有四天。亦名

四空天。人同碧落。界若虗空。惟有受。想。行。識。四陰。無
色陰故。故名無色界。一空處天壽二萬大劫。二識處天壽四
萬大劫。三無所有處天壽六萬大劫。四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

然此三界諸天壽數雖定。而亦有中夭者。惟兜率天。
及無想天。壽命皆定。不說中夭也。


正法念處經云。若
持不殺戒。得生四天王處。若持不殺不盜。得生三十
三天。若持不殺盜邪婬。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殺盜邪
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兜率天。奉行佛戒。兼身
口七善業。得生化樂。他化自在天。業報差別經云。若
眾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報。修有漏十善。與定
相應。得色界天報。修四空定。得無色界天報。順正理
論云。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
巳。身形速得圓滿。男生在天父右膝。女生在天母左
膝。皆悉化生。或有於天母手華。忽然化生。阿含經云。
兒來未久。便知饑渴。自然寶器。盛百味飲食。若福多
者。飯色自白。中者黃色。下者赤色。若渴則飲。寶器中
甘露漿。入腹漸消。如酥投火。無復形影。亦無大小便
[001-0110c]
利。死如燈𦦨滅。無有屍骸。以化生故也。色界天眾。於
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不
由學習。自解典語。起世經云。欲界諸天。皆食段食。色
界諸天。從初禪乃至遍淨天。以喜為食。無色界諸天。
以意業為食。有云。色界無色天。並以禪悅法喜為食。
涅槃經云。雖得四天王。他化自在天身。乃至梵天。非
非想處天身。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天報盡時。五衰相
現。身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成實論問曰。生天
離惡積善。何故報盡。即入三途。答曰。凡夫無始巳來。
惡業無窮。一日貪瞋。尚受千形。況惡既多。暫伏結生。
報福既盡。昔業時熟。還墮三途。何所致惑。為有識心
達本者。能破三界二十五有。故云。若人識得心。大地
無寸土。經云。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盡成消殞。如
未能達本歸源。則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淨土。聞佛說
法。悟無生忍。則頓超三界。迴絕輪迴矣梵世。梵者淨也
[001-0111a]



[001-0112a]


法句喻經云。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
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胎身。既知福盡。甚大愁憂。自
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惟有佛耳。於是馳往佛所。稽
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
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
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
中。五德還福。復為天帝。佛從定起。讚言。善哉天帝。能
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巳畢。不更勤苦。爾時世
尊。以偈頌曰。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寂滅為
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帝釋聞
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尊寂滅之
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五德離身。即五衰相現。一衣服垢穢。二頭上華萎。三
腋下汗流。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反上即五德也。凡言經云。律云。是釋迦如來親說。若言論云。乃菩薩羅漢
註釋經律。之語


天竺



無著菩薩



健䭾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
利見。承風悟道。出家修學。其弟世親菩薩。出家受業。
博聞強識。達學研機。無著弟子師子覺。密行莫測。高
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覩慈氏。若
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
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命。時經六月。
亦無報命。時諸外道。咸皆譏誚。謂世親及師子覺。流
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
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人。乘虗下
[001-0112b]
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
對曰。從此捨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
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
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答曰。我旋
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天樂。無暇相顧。詎能
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巳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答
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
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云云出西域記。覩史多。舊
曰兜率。慈氏。即彌勒也。佛經律論三藏。所載人生六道中。或從六道中來者甚多。茲僅錄一二。以彰其餘。即如
此土所共見聞者。亦不能盡錄惟錄其要。俱見如下




孫稚



○字法暉。齊國般陽縣人也。父祚。晉太中大夫。
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父後移
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門于法。街行尊像。經過
家門。夫妻大小出觀。見稚亦在人眾之中。隨侍像行。
見父母拜跪問訊。隨共還家。祚先病。稚云。無他禍崇。
不自將護所致耳。五月當差。言畢辭去。其年七月十
五日。復歸問訊。悉如生時。說其外祖父。為太山府君。
見稚曰。汝未應來。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將來。欲以代
譴。有教推問。欲鞭罰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淵。
時在其側。稚謂曰。雖離故形。在優樂。處但讀書。無他
作。願兄勿復憂也。但勤精進。繫念修善。福自隨人矣。
我二年學成。當生國王家。同輩有五百人。今在福堂。
學成皆當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應上生。但以解救
[001-0112c]
先人。因緣纏縛。故獨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復
歸。說邾城當有宼。難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祕之。
故無傳者。又云。先人多有罪讁。宜。為作福。我今受身
人中。不須復營。但救先人也。願父兄勤為功德。作福
供僧。食時務使鮮潔。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
若不能如言。皆費設耳。當使平等。心無彼我。其福乃
多。祚時有婢。稚未還時。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云。此
婢欲叛。我前與鞭。不復得去耳。婢云。前實欲叛。與人
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太同泰


董青建



○父字賢明。建元初。為越騎校尉。初建母宋
氏。孕建時。夢有人語云。爾必生男。體上當有青誌。可
名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寬和。
家人未甞覩其慍色。見者咸異之。至年十四。而州迎
主薄。建元初。皇儲鎮樊漢。為水曹參軍。二年七月十
六日寢疾。自云必不振濟。至十八日臨終起坐。謂母
曰。罪盡福至。緣累永絕。願母自割。不須憂念。因七聲
大哭。聲盡而絕。至閏月十一日。賢明夢見建云。願父
暫出東齋。賢明便香湯自浴齋戒。出東齋。至十四夜。
於眠中。聞建喚聲。驚起。見建在齋前。如生時。父問曰。
汝往在何處。建云。從亡來。住在練神宮中。滿百日。當
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見父母兄弟哭泣傷慟。三七日
禮諸佛菩薩。請四天王。故得暫還。願父母從今巳後。
勿復啼哭祭祀。阿母巳發願。求見建。母不久當命終。
即共建同生一處。父壽可得七十三。命終之後。當三
[001-0113a]
年受罪報。勤苦行道。可得免脫。問曰。汝從夜中來。那
得有光明。建曰。今與菩薩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
問云。汝天上識誰。建曰。見王車騎。吳興張永。外祖宗
西河。我非獨但此一門中生。從四十七年以來至今。
七死七生。巳得四道果。先發七願。願生人間。故歷生
死。從今永畢。得離七苦。建臨終時。見七處生死。所以
大哭者。與七家分別也。問云。汝皆生誰家。建曰。生江
縣吏部羊布。廣州張永。車騎王玄。宋謨。蕭惠明。給事
梁季父。今生董越騎家。惟此間生十七年。餘處止五
三年耳。自今巳後。毒癘歲多。宜勤修功德。建見世人
死。多墮三途。生天者少。勤精進。可得免度。發願生天。
亦得相見。行脫差異。無相值期。又問云。汝母憂憶汝。
垂死。可令見汝不。建曰。不須相見。益懷煎苦耳。但依
向言說之。諸天巳去。不容久住。慘有悲色。忽然不見。
去後。竹林左右。猶有香氣。家人亦並聞餘香焉建。乃初果
須陀洹人。七死七生漏盡。而證得第四阿羅漢果。出三界。故云。從今永畢得離諸苦。然建所生處。皆是善門也


歷陽



○張應者。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
蕪湖。妻得病。應請禱備至。財產略盡。妻法家弟子也。
謂曰。今病日困。求鬼無益。乞作佛事。應許之。往寺中
見竺曇鎧。曇鎧曰。佛如愈病之藥。見藥不服。雖見無
益。應許當事佛。曇鎧與期。明日往齋。應歸。夜夢見一
人長丈餘。從南來入門。曰。汝家狼籍。乃爾不淨。見曇
鎧隨後曰。始欲發意。未可責之。應既眠覺。便炳火作
高座。及鬼子母座。曇鎧明往。應具說夢。遂受五戒。斥
[001-0113b]
除神影。大設福供。妻病即除愈。咸康二年。應至馬溝
糴鹽。還泊蕪湖浦宿。夢見三人。以鎠鈎。鈎之。應曰。我
佛弟子。牽終不置。曰。汝叛走多時。應怖。謂曰。放我。當
與君一升酒。彼乃放之。謂應曰。但畏後人復取汝耳。
眠覺腹痛泄痢。達家大困。應巳久病甚。遣人呼鎧。適
值鎧不在。應尋氣絕。經日而甦。說有數人。以鎠鈎。鈎
將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見有鑊湯。刀劒。楚毒之具。應
時悟是地獄。欲呼師名。忘曇鎧字。但喚和尚救我。亦
時喚佛。有頃。一人從西面來。形長丈餘。執金杵。欲撞
此鈎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鈎人怖散。長人引應
去。謂曰。汝命也盡。不復久生。可蹔還家。頌唄三偈。并
取和上名字。三日當復命過。即生天矣。應既甦。即復
怵然。既而三日持齋頌唄。遣人疏取曇鎧名。至日中
食畢。禮佛讀唄。徧與家人辭別。澡洗著衣。如眠便盡
唄者。讚也。謂讚歎三寶也。諷經亦曰唄。偈者。佛經中偈頌也。怵音出。憂也。悚懼也


襄陽



○史世光。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請沙門支
法山。為誦小品般若經。疲而微臥。聞靈座上。如有人
聲。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靈上著。衣帢。具如生
平。語信云。我本應墮龍中。支和尚為我誦經。曇護。曇
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護堅。並是山之沙彌。
巳亡者也。後支法山。復往為誦大品般若經。又來在
座。世光生時。以二旛在寺中供養。乃呼張信。持旛送
我。信曰諾。便絕死。將信持旛。俱西北飛上一青山上。
如瑠璃色。到山頂。望見天門。光乃自提旛。遣信令還。
[001-0113c]
與一青香如巴豆大。囑曰。以上支和尚。信未還。便遙
見世光直入天門。信復道而還。倐忽甦活。亦不復見
手中香也。旛亦故在寺中。世光與信於家去時。其六
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爺飛上天。婆為見否。世光
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每來必見簪
帢去。必露髻。信問之。光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後
乃著天冠。與羣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信問。何用
屢來。光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
琴音清妙。不類世聲。家人小大。悉得聞之。然聞其聲。
如隔壁障。不得觀察也。惟信聞之。獨分明焉。有頃去。
信見光入一黑門。須臾來出。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榜
撻。楚痛難堪。我省視還也。舅生前犯殺罪。故受此報。
可告舅母。請僧[言*奉]經。當稍免脫。舅昔輕車將軍也第七
梵天。即初禪天在六欲天上




江陵



○釋黃遷。年二十時。常寄江陵市西。楊道產家。
行般舟。勤苦歲餘。因爾遂頗有感變。或一日之中。赴
十餘處齋。雖復終日竟夜行道轉經。而家家悉見黃
遷在焉。眾稍敬異之。以為得道。孝建二年一日。自言
死期。謂道產曰。明夕吾當於君家過世。至日。道產設
八關然燈通夕。初夜中夜。遷猶豫眾行道。休然不異。
四更之後。乃稱疲而臥。顏色稍變。有頃而盡。闔境為
設三七齋。起塔。塔今猶存。死後久之。現形多寶寺。謂
曇珣道人云。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諸天共相迎
[001-0114a]
也。言巳而去。曇珣即於長沙禪坊。設齋九十日。捨身
布施。至其日苦乏氣。自知必終。大延道俗。盛設法會。
三更中。呼問眾僧有聞見否。眾自不覺異也。珣曰。空
中有奏樂聲。馨煙甚異。黃遷之契。今其至矣。眾僧始
還堂就席。而珣巳盡右五出冥祥記。此記十卷。齊朝王琰撰


酒泉郡



○凡太守到郡無幾輒死。後有渤海陳裴。見
使此郡。裴憂愁不樂。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遠諸
侯。放伯裘。能解此者。則無憂。裴仍不解此語。卜者報
曰。但去自當解之。裴既到官。侍監有王侯平。有史侯。
董候等。裴心悟曰。此所謂諸候矣。乃遠之。即臥。思放
伯裘之義。不知何謂。至夜半後。有物來上裴被上。裴
覺。以被冒取之。其物跳踉。訇訇作聲。外人聞。持火入。
欲殺之。魅乃言曰。我實無惡意。但欲試府君耳。聽一
相赦。當深報府君恩。陳裴曰。汝為何物。而忽干犯太
守。魅曰。我本百歲狐也。今變為魅矣。垂化為神。而正
觸府君威怒。甚遭困厄。聽一放我。我字伯裘。若府君
有急難。但呼我字。則自解矣。裴乃喜曰。卜謂放伯裘
之義是也。即便放之。小開被。忽然有赤光。如震電。從
戶出。明日夜。有敲戶者。裴問曰。誰。答曰。伯裘。問曰。何
為。答曰。白事。問曰。白何事。答曰。此界有賊發奴也。裴
案發則驗。每事先以語裴。於是境界。無毫毛之奸。人
咸謂聖君出。後經月餘主簿李音。共裴侍婢私通。既
而驚懼。慮伯裘來白。遂與諸侯謀殺裴。却謂傍無人。
便使諸侯持杖直入。欲格殺之。裴惶怖。即呼伯裘。來
[001-0114b]
救我。即有物如申一疋絳練。然作聲音。侯伏地失魂。
乃以次縛取之。考問來意。故皆服首。後月餘日。裘與
裴辭曰。今得為神矣。當上天去。不復與府君相見往
來。遂去不見也出搜神異記




武帝妃



○妃郗氏。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盡明。及長
性明慧。善隷書。讀史傳。女工之事。靡不閑習。宋齊間。
諸王求婚。父曄皆不許。後以適帝。生三女。帝為雍州
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天監年。化為巨蟒。入於後宮。
通夢於帝。帝體將不安。蟒輒激水騰涌。或現龍形。光
彩照灼。時蟒作人語。啟帝曰。妾以生存。嫉妒大小。為
性慘毒。損物害人。死為蠎身。無飲食饑窘困迫。又一
鱗甲內。有多蟲唼咬肌肉。痛苦甚劇。感帝昔眷念於
妾。故陳露於帝。祈一功德。以見拯拔。帝聞之感激。因
此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
祀之。帝乃大集沙門於殿。宣問何善能脫其苦。誌公
對曰須禮佛懺滌。其愆可脫。於是帝與誌公。及名德
沙門。搜索。大藏經文。採摭佛語。感彌勒題名。撰成懺
文十卷。在宮修禮。忽聞異香馥郁。帝因仰觀。乃見一
天人容儀端麗。謂帝曰。蒙帝功德。巳脫蟒身。得生忉
利天上。今呈天身。以為證驗。殷勤致謝。言訖不見出通
載并懺序


蜀郡



○龍淵寺。沙門慧韶姓陳。本頴川太丘人。少欲
多智。聦敏不羣。春秋五十四。卒於本寺。時成都民姓
[001-0114c]
應名始豐。因病氣絕。而心尚煖。五日方醒。云。被攝至
閻王所。聞處分云。迎韶法師。須臾便至。王下殿。合掌
頂禮。更無言說。惟書文書。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
於曠路樹下。見一少童。以漆柳箕。擎一袈裟。令韶著
之。有數十僧來迎。豐惟識和慈。二禪師。幢蓋列道。騰
虗而去。又當終夕。有安浦寺尼。久病悶絕。醒云。送韶
法師。及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講堂中其地如
水精。牀席華整。亦有麈尾。几案蓮華池。韶就座談說
少時便起。送別者令歸。其生滅冥祥。感見類此。以天
監二年七月三日卒出續高僧傳


元魏



中天竺



○沙門勒那。此云寶意。是西國人。徧通三藏。
妙入總持。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宣武皇帝。每請
講華嚴經。披閱精義。無廢一日。正處高座。忽有一人
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
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來從命。
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
乃含笑熈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四人。
亦同時殞。魏境道俗。聞見斯異。無不嗟歎。




相州



○鄴下寺。釋玄景。統解玄微。純講大乘。後因臥
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
天主。又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故。答云。凡夫
識想。何可檢校。向有天眾。欲來邀迎耳。爾後異香充
[001-0115a]
戶。眾共聞之。又曰。吾欲去矣。當願生世。為善知識。遂
終於所住。即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云。沈骸
水中。及歿後。遵用前旨。葬於紫栢河。深瀅之中。三日
往觀。所沈之處。反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派。道俗異
其雅瑞。傳跡于今右二。出續高僧傳


潞州



○剌史辛彥之。建十五層浮圖。州人張元。暴死
復甦云。神遊天上。見一堂極崇麗。天人曰。辛刺史有
大功德。作此堂以俟之。


海東



○新羅國。玄光禪師。參南嶽。證法華三昧。師即
禮辭南嶽。返錫江南。值本國海舶。遂獲附載。方及大
洋。忽覩釆雲亂目。雅樂盈空。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
中聲云。天帝請海東玄光禪師。師拱手遜避。舟停不
進。即見青衣恭迎入大宮闕。見羽衛陳列。鱗介繁錯。
間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龍宮。請法師說巳證
法門。吾曹受益不少矣。既升殿。請陟高臺。天帝扣問。
師為開演經七日而畢。帝躬送別。向所乘舟。師復登
之。舟遂泛泛而去右二出統紀




京師



○大安國寺。子鄰法師。年少時。忽思歸覲二親。
其父喪明。母終巳三載。因詣嶽廟。求知母之幽趣。即
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嶽王為期。其夜嶽王。果召
鄰問。何故懇苦如是。鄰曰。母王氏。亡來巳經除服。敢
問大王。母今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現繫獄受苦。
鄰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雞卵。又取白傅頭
[001-0115b]
瘡。坐是之故。職師之由。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曰。縶
縻有分。放釋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鄮山。禮阿育
王塔。或可原也。鄰詰朝。遵途。到會稽鄮陰山寺。叩頭
哀訴。五輪著地。禮畢。數所投䇿。至四萬數。俄聞有呼
鄰聲。若蔡順之解。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倐然不見。先所禮處。今鄮
山育王寺。後峰之翠微茅菴基。及池存焉古人分娩食雞卵。尚
得重報。今人娩後多殺生命罪當如何。為母為子者。不可不知。鄮山在浙江寧波府城。東南四十里許。阿育王
塔。詳見第四卷中。○縶音執。絆也縻音縻繫也


壽州



○紫金山。玄宗禪師。永嘉人。見紫金山。悅可自
心。留行禪觀。此山先多虎暴。或噬行商。或傷樵子。避
苛政者。哭婦甚哀。從宗卜居。哮𣊟絕跡。自邇入山者
無憚矣。一日禪徒擁集。見一老父。趨及座前。拜跪勤
恪。宗曰。子何人耶。答云。我本虎也。在此山中。食𣊟眾
生。因大師化此。冥迴我心。得脫業軀。巳生天道。故來
報謝。折旋之頃。了無所見右二出宋高僧傳


長安



○西明寺。道宣律師者。德鏡玄流。業高清素。精
誠苦行。畢命終身。棲遑問道。志在住持。綴緝儀範。二
百餘卷。結集高軌。屬有深旨。貞觀中。曾隱沁部雲室
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
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律師遽問。
何人夜中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乃北方多聞天王
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師曰。貧
道修行。無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
[001-0115c]
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釋迦佛牙。寶掌雖久。頭目
猶捨。敢不奉獻。俄授於師。師保錄供養焉。粵以乾封
二年。仲春之節。身在京師。城南淨業寺。逐靜修道。年
至桑榆。氣力將衰。專念四生。又思三會。忽以往緣。幽
靈顧接。病漸瘳降。勵力殷仰。遂感冥應。時四天王至。
問訊律師。廣序賢劫四佛興世。涅槃遺跡等事。復有
諸天。四王臣佐。至律師房門。似人行動。蹀足出聲。律
師問言。是誰。答言。弟子姓張名瓊。師問。何處檀越。答
言。是南方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
武。各御邦都。所統海陸。道路區分。持犯界別。並親受
佛教。護持善惡。使遺法載隆。積殖其功。常加守護。不
徒設也。師曰。檀越既遺德劣。故來相看。何故門首不
入。答云。弟子不得師教。不敢輒入。師云。願入就座。入
巳。禮敬伏座。問曰。檀越既篤信三寶。又受佛囑護持。
善來相看。何不現形。答言。弟子報身。與餘人別。光色
又異。驚動眾心。共師言論足得。不勞現身。問曰。貧道
入春巳來。氣力漸弱。醫藥無效。未知報命遠近。答云。
師報將盡。無煩醫藥。問曰。定報何日。答云。何須道時。
但知師不久盡。生第四天彌勒佛所。問曰。同伴是誰。
答曰。弟子第三兄張璵。通敏超悟。信重釋宗。撰祇洹
圖經。百有餘卷。烈峙天宮。無聞地府。師承此告。及踊
思尋請述之。用開道俗。又一天來至師所。致敬申禮。
具敘暄凉。師問曰。檀越何處。姓字誰耶。答曰。弟子姓
王名璠。是大吳之蘭臺臣。今是南方天王韋將軍下
[001-0116a]
之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洲之佛法。有鬬諍凌
危之事。無不躬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不久當至。復
有一天來云。姓羅氏。是蜀人也。言作蜀音。廣說律相。
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又有一天
姓費氏。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在韋
將軍下。諸天貪欲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交天欲。清
淨梵行。偏敬毗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
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
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
佛法大弘。然人多犯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
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
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嬈。若不守
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
遵。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究。事等忘
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薰空界。四十萬里。諸天
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佛法。與人同止。
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
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棲
遑奔至。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
起。謂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
來一代所制毗尼。並在座中。聽受戒法。問云。益州成
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涌出。答曰。蜀都元基
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
西耳河造之。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其地西北。去雟州
[001-0116b]
二千餘里。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至晉時。有
僧於此地。見土墳。隨出隨除。終不可平。後見坼開。乃
深掘丈餘。獲像及人骨。在船。其髏骨肘脛。悉皆麤大。
數倍過於今人。即迦葉佛時。閻浮提人壽二萬歲時
也。今時劫減。命促。人小。固不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
時。牽曳難得。弟子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至周滅
法暫隱。到隋重興。更復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
出。亦不測其根源。見其華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焉。又
問。多寶字。其隷書。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巳
有此國書耶。答曰。亡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隸
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現今南洲四面。千有餘洲。莊
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
路遼遠。動數十萬里。重譯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
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大學之太傅也。周訪
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
文。皆是隷字。檢春申。是周武六國同時𨽻文。則非吞
併之日也。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
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又問。今西京城西。高
四土臺。俗云是蒼頡造書之臺。如何云隷書字。古時
巳有。答云。蒼頡於此臺上增土造高。觀鳥迹者。非無
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
云古帝王也。鳥迹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有。無益之
言。不勞述也。又一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謁律師云。弟
子是周穆王時。生在初天。本是迦葉佛時。天為通化。
[001-0116c]
故周時暫現。所問高四土臺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
三會說法度人。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
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臺。是迦
葉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
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汙此像。護像神瞋。令公
染疾。公又夢上帝極責。覺問侍臣由余。答云。臣聞周
穆時。有化人來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
造中天臺。高千餘尺。基址現在。又於蒼頡臺。造神廟。
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為之耶。公聞大怖。語
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棄之馬坊。將
非此是佛神耶。由余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
像澡浴。安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
牲以祭之。諸善神等。擎棄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余。
答曰。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
所有供養。燒香而巳。所有祭祀。餅果之屬。公大悅。欲
造佛像。絕於工人。又問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側。
應有工匠。遂於高四臺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
年百八十。自云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臣今年老。
無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諸
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好圓備。公
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德。於土臺上造重閣。
高三百尺。時人號之高四臺。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
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又問。目連舍利
弗。佛在巳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目連。非大
[001-0117a]
目連也。釋迦如來。度大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臺。
其下現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遊天竺。佛告穆王。彼
土現有古塔。可返禮事。王問何方。佛曰。在鄗京之東
南也。又問。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孚
靈鷲寺。兩堂隔㵎猶存。南有華園。可二頃許。四時發
彩。或云漢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如何為實。答
云。但是二帝所作。昔周穆之時。巳有佛法。此山靈異。
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
漢明之初。摩騰法師。是阿羅漢。天眼亦見有塔。請帝
立寺。其山形像似靈鷲。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
信佛法。立寺勸人。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
人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驗。豈惟五臺獨驗。今終
南山。太白。太華。五嶽名山。皆有聖人。為住持佛法。令
法久住。有人設供。感赴徵應。事在別篇。不繁此述也。
問。羅什法師。一代所翻之經。人多偏樂。受持轉盛何
耶。答曰。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同時翻譯者
並儁。又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
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什師德行。位在三賢。
所在通化。那煩補闕。隨機而作。故大論一部。十分略
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冥祥感應。歷代彌新。深會聖
旨。罕逢難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刪定。特異恒論。又
問。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來。或經七
日多日。如生不異。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
主。主雖前去。餘神守護。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
[001-0117b]
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餘者仍在。如
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
五十。防衛比丘。若毀一戒。二百五十神去。餘者恒隨。
於是律師。既承靈囑。扶疾筆受。隨聞隨錄。合成十卷。
律師憂報將盡。復慮天人將還。筆路蒼茫。無暇餘事。
文字亦復疏略。但求聖意。不存文飾。耳目雖倦。不覺
神勞。但恨知之不早。今依天人所說。不違三藏教旨。
即皆編錄。雖聞天授。還同佛說。始從二月。迄至六月。
日別來授。無時暫閑。至冬初。十月三日。師氣力漸微。
香旛遍空。天人聖眾。同時發言。從兜率天來請律師。
師端坐。一心合掌。斂容而卒。臨終道俗百有餘人。皆
見香華迎往昇空。云云出法苑。并高僧傳。其餘鳥獸僧俗生。天。備載經論。及兜率
龜鏡集中。真武。乃北方一神耳。今道士以那吒太子。帶貼髏。立真武側。罪莫大焉


嵩山



○破竈墮和尚。名氏叵測。天后之世。參嵩山安
禪師。通徹禪法。逍遙弗羇。山有廟。靈甚。殿中惟有一
竈。遠近烹宰祭祀。凡人拜奏之時。往往見鬼物形兆。
師領徒入廟。以杖擊竈三下曰。咄。此竈泥瓦合成。聖
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擊三下。遂傾破
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拜曰。我本竈神。久受業
報。今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今當生殊勝天上。特
來禮謝。師曰。汝是本有之性。非吾強言。神再拜而去
出通載及宋高僧傳○今人被擊。即大生瞋怒。若不瞋怒。如擊木石無異。奚契一咄泥瓦合成之旨。其有伶俐
漢子。於此言下薦得。即會無生法矣○叵音頗。不可也


循州



○北山神。宣律師問天人曰。南海循州北山。興
[001-0117c]
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何也。天人曰。此乃文殊聖
者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之。便來教化。遂
識宿命。請為留迹。我常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
者是也。於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見付囑儀○按上生
經云。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彌勒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
淨。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乃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
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所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天報。況復一生而不尅獲乎。未曾有經。有受十善
之法。此不繁出。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天。是彌勒菩薩。於中教化諸天子。若生彼處。即得不退轉地○生兜率
天。有數十人。出高僧傳。及兜率龜鏡集中


于闐國



○沙彌般若彌伽薄。堅持戒行。專誦華嚴。時
忽有人合掌言。諸天請師。願師閉目。俄至天上。天帝
釋跪而請曰。今方與修羅戰。屢被摧衂。屈師誦華嚴
經。望法力加被。師乘天輅。心念華嚴。以諸天眾。對彼
勍敵。修羅見之。忽然潰散。須臾。送歸。身染天香。終身
不滅出華嚴感應錄




廣州



○南海縣。麻奢鄉。陳公孺。性懷耿侃。喜客無倦。
不尚奢美。惟好儉樸。晚年歸信法門。受持六齋。倐興
剏立精舍之念。於康熙丙午年。捨宅後地。為寶象林。
建瑞塔禪寺。誘諸子姪。而趣向佛乘。故令一方知崇
三寶。遠惡修善。實藉公焉。癸丑歲。公年六十有六。感
微疾數旬。至五月初五日。使人扶遊茘圃。以賞新茘。
是夜寂然長逝矣。本寺僧眾。即為之修禮懺法。時有
沙彌藏一。自東安石驎菴來。執大殿香燈職。午飯畢。
[001-0118a]
趺坐殿後。俟茶上供。而頭忽垂至膝。同坐者。謂其瞌
睡。以手觸之不動。方知巳絕。呼人共舁上牀。移時乃
甦。眾詰之。一曰。初見前殿門外。有數金甲神人。雄偉
勇聳。列跪門前。天人雜沓。窒塞虗空。幢旛寶蓋。香華
燈燭。樂音徧界。中有一人甚高大。極目望不至首。有
二大旛。一題云娑羅樹王佛。一題云越三界菩薩。有
二天童。各執一小旛。一題云。妙喜世界。一題云極樂
天幢。復有一旛。遣藏一執。云。送山主往化樂天。一執
之出門。方至橋首。見二長老在後喚云。你未得去。藏
一聞之。即便回也。化樂。是欲界第五天也。余惜公入
法門日淺。未知出世大道。由福報故。生化樂天。不然。
即生第四兜率天。親承彌勒大士。聞深妙法。與給孤
長者。把臂同遊龍華三會。證無生忍。寧不快哉寶象林釋
慧弓綠○龍華。謂彌勒佛。當來坐於龍花樹下。成等正覺。三會說法度人。故也。妙喜。是東方阿閦毗佛世界。極
樂。是西方阿彌陀佛世界。阿閦毗。此云不動。阿彌陀此云無量壽。若據旛。則公當隨生一佛世界。或其人採語
不真。亦未可知。以化樂。極樂。音相近也。若人誠心繪塑佛像。即生妙喜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即生極
樂世界。按上五旛。俱是接引徃生者。故有佛菩薩聖號。然造旛之法。須知有能嚴。所嚴。能嚴者。旛即供具。莊嚴
供養於所供佛塔。或諸佛菩薩。不應安佛菩薩尊像。當作禽獸形。或書讚頌偈詞。其所嚴者。是所敬之尊。乃書
佛菩薩聖號。即以香華燈燭。種種果食百珍。而供養之。按諸經律。令造旛者。皆是能嚴之旛。如昔給孤長者。既
作塔巳。欲以旛旗。并雜繪綵。而為供養。佛言。應作。彼不解旛式。佛言。聽作師子旛。犎牛旛。金趐鳥旛。及龍旛等。
於上𦘕作彼之形像。又普廣經云。若四輩男女。臨終之時。若巳命過。於其亡日。造作黃旛。懸著剎上。使獲福德。
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旛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旛隨風轉。破碎都盡。成於微塵。旛一轉時。輪王
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然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
得休息

[001-0118b]


華嚴經云。人欲終時。自見中陰相。行惡業者。見三惡
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仗。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
善者。見諸天宮殿。妓女莊嚴。遊戲快樂。如是等勝事。
故永明壽禪師云。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
垢。則丘陵坑坎穢土受質。皆是等倫之果也。


六道集卷一


音釋



帝釋
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
天之主。昔為人時。姓憍尸迦。建立迦葉佛舍利塔。
三十二人助修。共生忉利天。帝釋為主。總名三十
三天也。


身口七善業
身不殺盜邪婬。口不妄言綺語兩舌
惡口。


十惡業十善業
十惡者。身三。殺盜婬。口四。妄言綺
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不作是事。名為十善。天
台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
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
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於重倒
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
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故也。


埏埴
上音羶。和土也。下音實。黏土也。老子曰。埏埴
以為器。即打瓦也。
[001-0118c]



音掐。帽也。



羣字上聲。困也。


轆轤
上音六。下音盧。井上汲水圓轉木也。



豪上聲。邑名。在常山。漢光武。分鄗字為高邑。



音于。對舉也。


由旬
有三別。大者六十里。中者四十里。下者三十
里。


八萬四千
問曰。教中常言八萬四千。何耶。答曰。此
其大數也。亦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心具八萬
四千塵勞煩惱。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之。
問。又常言七七之期。何耶。答。人在胎時。七七日。形
具五體死時。極至七七日。必定託生也。餘如後釋。


小品般若
十卷。


大品般若
三十卷。



音風。牛名。出罽賓國。形如槖駝。脊上高隆。


二十五有
一四州。東西南北。二四惡趣。修羅。鬼。畜。
地獄。三六欲天。四梵天王。五無想天。六五那含天。
七四禪天。八四空天。然此二十五有。總在六道中。
有生有死也。梵王。無想。那含。總在四禪天。由外道
謂梵王。為生萬物之主。謂無想以無心為涅槃。五
那含為真解脫。故此別立其名也。


八部
一諸天。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
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四眾
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
[001-0119a]
婆夷。俱受五戒者。


譴謫
上音牽去聲。下音窄。責罰。


法喜禪悅食
以愛樂大法。得法資長道種。心生歡
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為法喜食。由得禪定自
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正念現前。心生喜樂不貪
世味。是為禪悅食。



音希○昔陳鍼。是智者大師之兄。為梁晉安王
中兵參軍。年四十。仙人張果相之曰。死在朞月。師
令行方等懺。鍼見天堂門牌曰。陳鍼之堂。後十五
年。當生於此。果後見鍼。驚問曰。君服何藥。答曰。但
修懺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
終。武帝為郗氏禮懺。尚生忉利。而鍼躬修懺法。豈
不天堂預置乎。


十二緣生
亦名緣起。亦名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
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
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名三世
因果。循環之法也。無明行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
入觸受五。名現在果。愛取有三。名現在因。生老死
二。名未來果。詳如餘處。
[001-01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