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5 兜率龜鏡集-清-弘贊 (master)


兜率龜鏡集卷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釋弘贊在犙輯


○中集之餘



寶襲法師



襲。貝州人。僧休法師之弟子。十八歸依。誦經為業。後
聽經。偏以智度論為宗。布響關東。高問時傑。從休入
京。訓勗為任。有弟子明洪。善大論。亦以榮望當時。紹
宗師業。召入普光寺。時復弘法。而專營浴供。月再洗
僧繼踵安公。歸心慈氏。故得臨終正念。囑望而升兜
率也。


智曉禪師



曉。不詳氏族。招集禪徒。自行化俗。供給定學。自知終
日。急喚汰禪師付囑訖。上佛殿禮辭。遍寺僧眾。咸乞
歡喜。於禪居寺。大齋將散。謂汰曰。吾往兜率天聽般
若去。汰曰弟前去。我七日即來。其夜三更坐亡。至四
更識神往遍學寺。寺相去十里。至汰禪師牀前。其明
如晝。云曉欲遠逝。故來相別。不得久住。汰送出三重
門外。別訖。入房踞牀。忽然還暗。弟子問云。聞師與人
語聲。取火通照。三門並閉。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
即遣往問。果云巳逝。汰後七日。無何坐終。其二髏骨。
全成無縫。又有吳純等禪師。多有靈異。相從坐化。略
不敘之。


智晞禪師



晞。姓陳氏。頴川人。童穉不羣。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
[003-0066b]
世浮危。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台山。安
禪佛隴。警訓迷途。為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
登二十。始獲從願。一得奉值。即定師資。律儀其足。稟
受禪訣。加修寂定。如救頭然。聞東山銅鐘聲。大音震
谷。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可
作香湯。洗浴適意。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並皆來集房側。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日方散。以貞
觀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法。
辭理深䆳。既竟。告弟子曰。吾將汝等。造次相值。今當
永別。會遇靡期。言巳。寂然無聲。良久。諸弟子哭泣。便
開眼誡曰。人生有死。物始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
可去。勿閙亂吾也。又云吾習禪以來。至於今日。四十
九年。背不著牀。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汝等欲得與
吾相見。可自勤䇿行道。力不負人。弟子[言*恣]曰。未審和
尚當生何所。答云。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涅槃
經。以兜率天。常愛青色用青色三昧。以破此天之有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

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
六年。當來昇此說法。十八日朝。語諸弟子。汝等並早
須齋。吾命須臾。至午結跏趺座。端直儼然。氣息綿微。
如入禪定。因而不返。春秋七十有二。時虛空中。有絃
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經停數日。方入石龕。顏色
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灌頂
法師。終於國清寺。誠晞之言不謬矣傳云智者臨終門人請問未審
大師沒此何生報曰吾諸師友並從觀音皆來迎我輔行云。然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天。臨終乃云觀音來迎
[003-0066c]
當知軌物隨機順緣設化不可一準案觀經中品往生彌陀與諸大菩薩親迎豈惟觀音獨接智者大師乃信
位菩薩寧無中品誠為隨機設化。晞之所見乃是智者宿願也


惠仙法師



仙。姓趙。河東蒲坂人。雖多涉獵。然以華嚴涅槃二部。
為始卒之極教也。迄於暮齒。躭味逾深。謂人曰。斯之
二寶。同如意珠。無忽忘而暫捨也。夢僧告曰。卿次冬
間。必當上生。至九月中。微覺不愈。知終在近。告侍人
曰。吾出家有年。屢受菩薩戒。今者欲更受之。召諸大
德。並不赴命。乃曰。大德但自調耳。何名度人。又曰。但
取戒本讀誦訖。自慶潛然而止。入夜。有異天仙。星布
前後。高談廣述。乍隱乍顯。合寺見聞。或見佛像未入
房者。日次將午。忽起坐合掌。召眾人曰。大限雖多。小
期一念。並好住。願與大眾為歷劫因緣。遂臥氣絕。年
七十五。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寺有亘禪師。
頴脫當時。有聲京洛。行彌勒業。願生兜率天。覩仙行
業感徵。必見慈氏矣。


法誠禪師



誠。姓樊氏。雍州萬年人也。童小出家。止藍田王效寺。
事沙門僧弘。誦法華經。以為恒任。又謁禪林寺相禪
師。詢於定行而德茂時宗。學優眾仰。隋文欽德。請遵
戒範。乃陳表固辭。負笈長驅。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
曰。大教。大乘也。諸佛智慧。所謂般若。時學士張靜者。
時號筆工。罕有加勝。乃請至山舍。令受齋戒。潔淨自
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靜利其貨。竭力寫之。終部巳
[003-0067a]
來。誠恒每日燒香供養在其案前。點畫之間。心緣目
視。略無遺漏。時感異鳥。形色希有。飛入室中。徘徊鼓
舞。下至經案。自然馴狎。久之翔近。明年經了。將事興
慶。鳥又飛來。前後如此者。非復可述。至貞觀十四年
夏末。忽感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浴訖。又索
絡轝。傍自檢校。不許榮厚。至月末。日將現。無故語曰。
欲來但入。未暇絃歌。顧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
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
吾今去也。爾等。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悔也。言巳。
口出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端坐
儼然。不覺其神巳逝。時年七十有八既願生兜率。何言九品往生。以
兜率勝境現前。即驗知九品往生不虛矣


大乘燈禪師



燈。愛州人也。幼隨父母汎舶往杜和羅鉢底國。方始
出家。後隨唐使剡緒入京。於玄奘法師處受具戒。居
京數載。思禮聖蹤。遂持佛像經論。到師子國禮佛牙。
備盡靈異。過東天竺。耽摩立底國。停一十二載。習梵
語。循修福業。遇義淨法師。隨詣中天竺。到那爛陀寺。
次向毗舍離國。至拘尸城。每自歎曰。本意弘法。重之
東土。寧志不我遂。奄爾衰年。今日雖不契本懷。來生
願畢斯志。其常修覩史多天業。夢會慈氏菩薩。日畵
龍花一兩枝。用標心至。云云。


希圓法師



圓。姓張氏。姑蘇人。宗親豪富。而獨捨家。從登戒法。便
[003-0067b]
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三學。演暢經論。乃著玄中鈔
數卷。皆辭義妙盡。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
之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甞少缺。圓
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屹然坐終於法座。時眾
聞異香裛孴。天樂錚鏦。或絕或連七日。此真上生之
證歟。乃乾寧二年四月也。茶毗收舍利七百餘粒。被
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令諲法師



諲。姓楊氏。陜府閿鄉人。因遊洛南長水。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就中講演經論三十餘載。日別誦維摩上生。
以為恒課。執行持心。願生兜率。以清泰二年乙未歲。
終於邑寺。春秋七十一。法臘五十一。荼毗獲舍利。學
人檀越。共建塔焉下生經云。若釋迦文佛弟子修于梵行。來至我所。或奉持其法。來至
我所。乃至若有書寫經頌。宣於素上。其有供養者。皆來至我所


貞晦法師



晦。姓包氏。吳郡常熟人。長講法華經。旁讀大藏教文。
二時行道。精進罔疲。凡世伎術百家之言。黜於議論
之外。誡門徒曰。異端之說。汩亂真心。無記不熏。何須
習俗。吾止願為師子吼。不作野干鳴也。但專香燭塗
掃。修上生業。以內院為息肩之地。至後唐清泰二年。
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餘人。自具香湯澡浴。令唱上
生禮佛。罄捨衣資。為非時僧得施。至十一日。望空合
掌云。勞其聖眾。排空相迎。滿百徒侶。爾日皆聞天樂
之音。頃刻而卒。俗壽七十三。僧夏五十四臘。經講計
[003-0067c]
三十七座。覽藏經二徧。以其年二月十八日。塟浚郊
東寺莊之原。幢旛威儀。緇白弟子。約千餘人會送焉
經云。若有精進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乃至念佛形像。稱彌勒名。發弘誓願命終
如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天。蓮花上。貞師即其人也。古人以異學為野干鳴。經論亦云。學習外書如刀割泥。
自傷其刃。如觀日光。自損其目。今人猶恐學之不逮。豈不患其自傷之不深乎


恒超法師



超。姓馮氏。范陽人。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萬。
超生而聰慧。童穉不戲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諷
騷。辭調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悟。
乃歎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運載。遂
投駐蹕寺出俗。學大小乘經律論。講諸經論。二十餘
年。宣導各三十餘徧。節操高邁。緇素見之。無不怯懼。
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
遂命筆為詩云。虗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
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牕向月明。他時隨范
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超確乎不拔。相國
瀛王馮道。聞其名。知是鄉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歸
向之意。超曰。貧道閑人。早捨父母。尅志修行。本期彌
勒知名。不謂浪傳於宰衡之耳也。於吾何益。門人敦
喻。不得巳而答書。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虗名薄利。
而留心乎。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數辰。而終於
本院。院眾咸聞天樂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
七十三。僧臘三十五。茶毗收舍利二百餘顆。分施之
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其邀名餐利之徒。讀斯傳者。宜退思之。及時知省
[003-0068a]


循州山神



唐。宣律師問天神曰。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
寺。多有靈跡。何也。答曰。此乃文殊聖者弟子。為此山
神多造惡業。文殊愍之。便來教化。遂識宿命。請為留
跡。我常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也。於貞觀
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見付屬儀。按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
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是也


繼倫法師



倫。姓曹氏。晉陽人也。弱齒出家。慧察過人。登戒之後。
至年二十一。學通法華經。義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
一覧能講。由是著述其鈔。又撰法華鈔三卷。以偽漢
己巳歲。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願生兜率內院。終後
頂熱半日方冷。則開寶二年也。享年五十一。茶毗畢。
淘獲舍利。遠近取供養焉。


從諫禪師



諫。姓張氏。本南陽人。越壯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捨
妻拏。求僧披剃焉。甫登戒地。堅護心珠。因悟禪那。頓
了玄理。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其子。一日自
廣陵來覲。遇諫於院門。威貌嚴莊。不復可識。乃問曰。
從諫大德所居。諫指之。東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
不出。其割裂愛網。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
月。忽出詣檀越辭別曰。善建福業。貧道秋初當遠行。
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巳。
右脇而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餘矣。門人奉遺
[003-0068b]
旨。送屍於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視之。肌貌如生。一
無近者。遂以餅[飢-几+宜]覆之。經宿有狐狼跡。唯啖所覆。身
且儼如。乃焚之。收餘燼起白塔焉。


息塵比丘



塵。姓楊氏。并州人。年方十二。因夢金人。瑰奇之狀。引
之入精廬。明旦白二親。懇求出家。未𠃔之前。泣而不
食。父母憫其天然。情何猒塞。遂曲順之。即投草堂院。
從師誦淨名經。菩薩戒。達宵不寐。年十七。便聽習維
摩講席。粗知大義。及乎弱冠。乃受具戒。執持律範。曾
無缺焉。年二十三。文義幹通。復學因明唯識。不虧敷
演。於天祐二年。李氏奄有河東。武皇帝請居大安寺
淨土院。四事供養專覧藏教。修鍊上生業。設無遮大
齋。前後五會。塵常以身飼狼虎。入山谷中。其獸近嗅
而奔走。又於林薄裸體。用啖蚊虻以為布施。旋贖鱗
羽。或施牢獄人食。或賑惠貧乏。或捐幡葢。於淨明金
藏二塔。又講華嚴新經。傳授崇福寺繼暉法師。由是
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經一徧。字字禮大佛
名經。共一百二十卷。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長。晉高
祖。賜紫服并懿號。固讓。於天柱寺示微疾。至七月二
十七日辰時。唱上生而逝矣。俗年六十三。僧臘四十
四。焚之。得舍利數百粒。晉祖敕塟於晉水之西山。小
塔至今存焉。


白居易侍郎



易。字樂天。太原人。敏悟絕倫。工文章。年十七。登進士
[003-0068c]
第。仕至刑部尚書。居於東都。疏沼種樹。構石樓於香
山。自號香山居士。甞問心要。於凝禪師。元和四年。詔
惟寬禪師入見問禪要。敕居易問師曰。既云禪師。何
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
行於心為禪。律即是法。法不離禪。長慶二年。易知杭
州。往問道於鳥窠禪師。後至廬山。復問道於歸宗常
禪師。甞勸一百四十八人。結上生會。行念慈氏名。坐
想慈氏容。願當來世。必生兜率。晚歲風痺。遂專志西
方。祈生安養。畵西方變相一軸。為之願曰。極樂世界
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病苦者。同生無
量壽佛所。一夕念佛坐榻上。倐然而逝。易甞於鉢塔
寺。依如大師受八關齋戒者九度易。未達淨穢由心。苦樂皆妄。故起取
捨之情。志願不一。若悟惟心。天宮淨土。並是化境。皆一同居之土。然四大本空。五蘊非我。又何苦樂之有哉


玄朗禪師



朗。字慧明。婺州東陽人。姓傅氏。雙林大士六世孫也。
九歲出家。師授其經。日過七紙。弱冠。遠尋光州岸律
師受滿足戒。旋學律範。又博覽經論。聞天台一宗。可
以清眾滯。可以趣一理。因詣慧威法師受學。不患貧
苦。達法華淨明大論。止觀禪門等。凡一宗之教迹。研
覈至精。後依恭禪師。重修觀法。遊心十乘。諦冥三觀。
四悉利物。六即體徧。雖致心物表。身厭人寰。情捐田
廬。志栖林壑。隱左溪岩。因以為號。獨坐一室。三十餘
秋。麻紵為衣。糲蔬充食。每翹跪祈請。願生兜率內院。
歛念之頃。忽感舍利從空而下。構殿壁。繢觀音賓頭
[003-0069a]
盧像。焚香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歎未曾有。
此後猿玃來。而捧鉢。或飛鳥息。以聽經。誨人匪倦。講
不待眾。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
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尋經典。不然一燭。非因覲聖
容。不行一步。其細行細心。葢循律法之制。遂得遠域
沙門。鄰境耆耋。擁塞填門。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
也。一日顧謂門人曰。吾眾事云畢。年旦暮焉。以天寶
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門人曰。吾六即道圓。萬行未
得。戒為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春秋八十有二。
僧臘六十一。眾夢其居寶閣第四重。是表第四天內
院也。茶毗巳。分舍利為二分。一塔左溪之西原。一塔
東陽之東原。行其道者。號左溪焉。為天台第八祖也。


法興法師



興。洛京人。七歲出家。不參流俗。執巾提盥。罔憚勤苦。
諷法華淨名經。戒律軌儀。有持不犯。節操孤頴。所霑
利物。身不主持。付囑門人。即修功德。建三層七間彌
勒大閣。高九丈五尺。尊像七十二位聖賢。八大龍王。
罄從嚴飾。大和二年春正月。聞空有聲云。入滅時至。
兜率天眾。今來迎導。於是洗浴焚香。端坐入滅。建塔
於寺西北一里所經云。佛告優波離。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
像。香花衣服。繒葢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
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徃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
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眾生。作大皈依處。若有皈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於無上
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佛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受記。此興之明證也

[003-0069b]


智江法師



江。俗姓單。幽州三河南管人也。唐乾寧四載。始年十
五。遂成息慈。往五臺山梨園寺。納木叉法。自此擔簦
請業。擇木依師。淨名上生二典。疏釋煥然。因著瑞應
鈔八卷。同光元年。在微子之墟住院。締構堂宇。輪奐
可觀。復塑慈氏釋迦二尊。十六羅漢像。咸加績彩。克
肖聖儀。善務方辦。俄遘沉疴。以周顯德五年。孟秋順
終。享齡七十四。當屬纊時。滿院天人雜沓。若迎尊之
狀。疇昔誓生覩史之昭應也。吏部員外郎李鉉著塔
銘之上生經。乃安陽侯所譯。前哲巳多疏釋。今不一存。惜哉。無價寶珠。誠非薄福者能得。安陽。本沮
渠國人。是蒙遜之從弟。為人強記。涉獵群書。因曇無讖法師入河西。弘闡佛法。安陽乃銳意內典。奉持五禁。所
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少時嘗度流沙。至于闐國。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諮問道義。斯那天才秀發。誦半
億偈。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祕要治病經。東歸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卷。及還河西。
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及偽魏吞併西涼。乃南奔於宋。晦志𢍉身。不交世務。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𢍉。初出彌
勒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復請出禪經。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安陽無欲榮利
宣通正法。是以黑白咸敬而加焉


善本禪師



本。俗姓董。頴川人。父祖皆宦。母於佛前禱曰。若得子。
必以事佛。及生。而骨相秀異。既長。博學操履清修。無
仕宦意。終日沉默。嘉祐八年。為試大僧。依圓成律師。
師語人曰。本。他日當有海內名。遂使聽習毗尼妙法
蓮華。夜夢善財童子。合掌導而南。既覺曰。諸聖加被
我矣。欲我南詢諸友乎。時圓照禪師。道振吳中。即往
謁之。默契宗旨。服勤五載。盡得其要。後遊浮山。見巖
[003-0069c]
叢之勝。有終焉之志。遂居大寂岩。久之出世。於婺州
雙林淛東。道俗追崇。謂傅大士復生焉。移住錢塘淨
慈。繼圓照之後。禪徒千餘眾。神宗詔住京師法雲寺。
賜號大通禪師。又繼圓通之後。王公貴人。施捨填門。
廈屋萬間。塗金縷碧。如地湧寶坊。陞堂說法。如象王
回顧。學者多因此悟入。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
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巳而果歿。有異禽翔鳴於庭
而去。將終之夕。越僧數人。夢師歸兜率天云。塔全身
於上方。為大鑒下十三代。雲門下七世也。


志德法師



德號雲巖。山東昌鎦氏子也。童年出俗。聽習經論。盡
得其奧。元世祖召見。賜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剎。
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特賜佛光大師之號。
每與七眾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無犯。至於然
香然頂指。為終身誓。故恒以律。繩自徒眾。若互用常
住物者。誤一罰百。故犯擯之。居天禧三十餘年。一衲
一履。終身不易。午過不食。夜則危坐達旦。以苦誦喪
明。忽夢梵僧迎居兜率內院高座。空中散花如雨。因
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猶誦經不輟。頃之辭眾。
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八。龕留二十一日。顏貌紅潤如
生。茶毗。舍利無數。


成慈尼



慈。字戒芻。廣州番禺沙灣人。俗姓何。生而敏傑。不類
羣嬰。五歲即不茹葷羶。親知非俗所留。遂送女菴中
[003-0070a]
事佛。執勞無憚。多覺少寐。年既漸長。立性堅貞。執行
持心。不狗餘情。聽講思義。穎悟異人。崇禎庚辰歲。年
四十有一。始得薙染。時由尼眾甚希。故滯年稔矣。從
受具來。專攻律藏。研究性遮。故得持犯炳然。戒德氷
雪。而靈趣宿發。趣向高邁。志在大乘利人為急。深厭
有漏。欲釋形拘。甞聞西方下品生者。數劫乃得見佛。
皆非已志。欲再生世間。親近知識。又疑隔陰之昏。雖
得人身。貪嗔易染。況末劫知識難值。未免退墜。忽一
日閱藏經。見有上生兜率內院。親覲彌勒菩薩。一生
即便見佛聞法。無有遲速之品階。遂堅志上求。因請
余決曰。上生宗旨。可得聞乎。余遂授與上生經一卷。
彼即懇請講釋。余乃按經。示以依正宗趣。彼時依經
作觀。持名不輟心口。體雖多病。精爽過人。素好坐禪。
脇罕著席。後住廣州總持菴。約徒甚嚴。於崇禎丙戌
四月望日告病。越五月十七日午時。忽於坐定中。見
一菩薩。侍人忘其名。焂然引至兜率內院。覩種種莊
嚴。光明耀目。慈氏菩薩相好難述。彼遂舉身敬禮。禮
巳。白云。願世尊攝受我。大士告曰。汝却後七日來生
此處。又於二十一日。坐靜中。忽覩慈氏菩薩現在其
前。自見已身成童子相。即趨下禪牀。拜求攝受。次日
告諸來問疾者曰。我明日行矣。當留步送吾上山茶
毗云云。翌日午時。喚眾稱彌勒如來名。寂然而逝。時
同學尼戒芳。并侍病者口述。余筆隨錄之。


釋開晢


[003-0070b]


晢字遠目。廣州番禺鄭氏子。生即卓異。幼便能書。筆
法天成。不因傳習。年十二。丁內艱。誦蓼莪。痛念劬勞。
莫能少報。後讀佛書。知有採菽之方。遂謹奉歸戒。如
護鵝珠。偶一日閱胞胎經。達生死過患。深厭塵網。啟
父出家。父憐其矢志堅勇。喜而從之。復追裴相國之
遺風。具詞躬送。禮韶之英邑。西來山。本師在和尚為
侍者。時年十有七歲。張樞部尚公。高尚其事。由是揮
讚印其詞末焉。十九薙髮。執勞服役。未甞少憚。事師
則必敬必慎。禪誦則夜以繼旦。稟識才藻。質同水鏡。
目不邪觀。顧如象王。臥類師子。不易言。不齒笑。處眾
無慍色。對客有怡顏。循循善誘。淵默自若。誠具大人
之器度。故緇白一見。莫不敬伏。時洪宗伯天擢。覩其
澄神。肅侍師側。嘉羨無巳。謂真堪為法門繩範焉。至
其發問難義。非人可及。聞即領旨。理不再詢。甞披上
生經。不離欲界。即覲彌勒。不假斷結。便階不退。即銳
志誓求兜率內院。比經修觀。依正了然。彌勒洪名。動
靜不離方寸。至大清己丑歲。年二十有三。感病纏綿。
體雖羸弱。起止未甞須人。不盥𠻳。不進飱。自病來。曾
無不愉之色。況有呻吟之聲。越明年燈夕前。長坐半
月。至十七日。進藥之際。師臨慰曰。四大虗假。猶如夢
幻。須牢把正念。勿隨妄波。情想倐生。漂淪苦海。吾觀
汝神思。不踰旦夕矣。晢即微笑曰。如此世界。早去一
日。得一日之安。某一生篤志親覲彌勒如來。信而有
徵。苟不如願。則諸佛誠言。豈欺我哉。但某尚欲誦上
[003-0070c]
生經一卷。以為末後公據。師曰。汝還記得經文麼。答
曰。灼然在臆。師曰。汝氣力既微。可宜淨念相繫。行後
吾當代汝[言*奉]之。即便澄目上觀。寂然長往矣。茶毗。牙
如珂雪。舍利四色。嗚呼。昔孔門之有回也。茲吾門之
有兄歟。今一旦云逝。豈惟失我露潤。誠摧法門之一
棟矣。惜哉。同學弟開詗謹錄。


開犖求寂



犖。字鐵有。俗姓黎。廣州順德逢簡人。孝弟天性。慈善
夙榮。年十六。便自惟曰。苦海汩沒。若不猛省回頭。則
彼岸超登無日。遂禮鼎湖山本師在和尚。稟受歸戒。
踰次夏。靈根迅發。猶香象之脫鎖。親欲阻而難留。徑
趨和尚前。求為應法沙彌。事師淳謹。習學彌勤。倘被
師責。迥無不悅之色。進止威儀。若久修梵行之比丘。
常慕同學晢公。上生徵應。一心堅持慈氏洪名。於順
治丁酉歲臥疾。歷十七日。雖云困篤。而持名不忘心
口。觀者。歎其少年。能持正念若是乎。至於臨終之際。
唇齒既不能動。其念佛之音猶亮。及其息盡。神色猶
生。從臥病以至茶毗。絕無穢氣。由此驗知。決獲上生
無疑矣。同門友開詗錄。


鄒氏優婆夷



廣州優婆夷鄒氏。建陽令可與公之女。南海緒生鄺
國學妻也。生便聰慧幼。即隨父母持齋。歸心三寶。知
有上生兜率法門。遂念彌勒尊佛。而居庭有訓。孝慈
劬儉。周急愍危。喜供僧尼。建立精舍。四事無缺。凡所
[003-0071a]
施願。必回向上生。幼男長女。俱捨從入道。略無癡戀
時值國變難興。惟心心默念佛名。故得舉家老少安
然。甞夢上昇兜率。遊觀內院。屢修懺法。輙感祥瑞。偶
一日中午。天色朗明。家僮侍婢。倐見一人。身長丈餘。
峩冠麗服。從戶罅入。徐步中堂。遂至寢室。忽然不現。
人有告知者。鄒恬然嘆曰。有生皆苦。會必當離。吾夙
願既至。其將行矣。因搆微疾。而淨念相繫。延諸清眾。
日誦金剛般若。以助生方。自知時至。即索香湯盥浴。
緇素圍繞。同稱慈氏洪名。便跏趺瞑目。侯至日中。寂
然不逝。於時異香滿室。祥光映徹園林。覩者莫不歎
異。斯誠上生之明證。女中之丈夫矣。時順治癸巳年
三月也。享齡四十有一。


○後集 經呪願文



夫欲進修勝業。必藉聖教以為司南。出世殊勛。固非
心思臆見能臻厥要。是以事理無違。猶目足之斯應。
福慧齊乘。若帆柁之相須。故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緣。得生彼國。又云。若有精進。修諸功德。掃塔塗
地。行眾三昧。讀誦經典。發弘誓願。即得往生兜率彌
勒佛前。第以今時末代。人競澆漓。忽諸善行。偏求虗
理。行說故違。而誇齊先聖。遇修持者。則誹為執相識
情卜度。妄擬深詣無生。寧知如來設教。顯密隨機。或
漸或頓。巧施非一。或以一理而彰眾行。或以眾行而
圓一理。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
法一言一字。冥符中道。一瞻一禮。盡入華藏玄門。況
[003-0071b]
如來正法。千生難值。邊地豈易得聞。法苑云。自晉世
末。始傳斯經。洎乎宋明。肇興茲業。鐫千尺之尊儀。摹
萬仞之道樹。設供上林。鱗集大眾。於是四部欣躍。虔
誠弘化。每歲良晨。三會無缺。自齊代馭曆。法筵增廣。
大宣德教。彌綸斯旨。從茲以降。大會罕集。行者亦希。
設有修學。措心無法。故今僅錄諸經真言。俾知歸向。
進趣有門。依之修持。則功高於知足內院。比經作觀。
而神凝於覩史多天。因階不退。果垂三會矣。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
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菩
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千百萬億天
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
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大灌頂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欲生十方妙樂國土者。亦當禮敬
藥師瑠璃光佛。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亦當
禮敬藥師瑠璃光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爾時如來為妙德等五百長者。說報恩品巳。復告五
百長者言。未來世中。一切眾生。若有得聞此心地觀
報四恩品。受持誦習。解說書寫。廣令流布。如是人等。
福智增長。諸天衛護。現身無疾。壽命延長。若命終時。
即得往生彌勒內宮。覩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三會。
[003-0071c]
當得解脫。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見佛聞法。入正定聚。
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智光諸長者等。既出家巳。請問如來。云何修習。無垢
之業。時佛即為說無垢性品巳。告諸大眾。若有淨信。
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
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
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
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
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勤彌勒。證不退位。龍華
初會。得聞正法。受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
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世尊為彌勒等諸大大菩薩。說阿蘭若功德莊嚴
品巳。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涅槃後五百
歲。法欲滅時。無量眾生厭離世間。渴仰如來。發無上
菩提心。入阿蘭若為無上道。修習如是菩薩行願。於
大菩提。得不退轉。如是發心。無量眾生命終。上生覩
史天宮。得見汝身。無邊福智之所莊嚴。超越生死。證
不退轉。於當來世。大寶龍華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分別功德論



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敬信三寶。時婦
先亡。由敬信故。生忉利天。顏面端正。彼自念言。我今
端正。此間誰堪為我作夫。便以天眼觀見本夫。今巳
[003-0072a]
出家。年老闇鈍。專信而巳。常勤掃洒塔寺為業。必應
生天。時天女降下。住其夫前。比丘見巳。問其因緣。天
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堪為我夫。
見君精進。常勤掃塔。必應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夫。
故來陳其情狀。言訖。還歸天上。時比丘見此事巳。增
加精進。修補塔寺。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
女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當生兜率天。我今不復
得君為夫。言訖還天。比丘聞巳。倍更精進。得阿羅漢。


願見彌勒佛呪西國三藏口授得云



南無彌勒隸耶夜 菩提薩埵夜 哆姪他。彌帝隸
 彌帝隸 彌哆囉 摩𨚗栖 彌哆囉三皤鞞
 彌哆嚕皤鞞 莎婆訶


彌勒菩薩法身印呪



以二小指二無名指。叉於掌中。以二食指。各在中指
背。令頭著中指甲下。以二大拇指豎。其二中指頭相
離一寸半許。開頭指來去。呪曰。


妹夷帝𠼝二合二妹夷帝𠼝二合三妹怛囉二合摩那
西四那字上聲妹怛囉二合三皤鞞妹怛嚕二合婆鞞六婆字上
莎訶此呪同上願見呪。前後兩譯。字雖不同。而梵音無異。伹聲有長短詳略耳


七佛所說神呪經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所說陀羅尼。名閻摩兜。此言解眾生經。
現在病苦。悉皆消除。能却障道。拔三毒箭。九十八

使。漸漸消除滅。度三有流。現身得道。即說呪曰。


支不多捺帝 閻浮支捺帝 蘇車不支捺帝 杌
[003-0072b]
耆不支捺帝 烏蘇多支捺帝 婆遮不支捺帝
 閻摩賴長支捺帝 阿恕娑賴長支捺帝 恕波帝
支捺帝莎訶


誦此呪三徧。以五色縷。結作三結。繫項。此陀羅尼。四
十二億諸佛所說。若諸行人能書寫讀誦此呪者。現
世當為千佛所護。此人命終巳後。不墮惡道。當生兜
率天上。面覩彌勒佛。又有眾生。能修行此呪者。斷食
七日。純服牛乳。中時一食。更無襍食。一日一夜。六時
懺悔。先作億千垓劫。所有重罪。一時都盡。得見千佛。
手摩其頭。即與授記。宿罪殃惡。悉滅無餘。


佛說陀羅尼集經



爾時得大勢菩薩。說大陀羅尼名烏蘇波置樓。此言
救諸苦病。拔濟群生。出於三界。令諸行人得從萬行。


阿那耆置樓 波羅帝那耆置樓 若摩陀羅置耆
置樓 阿輸陀羅尼耆置樓 烏蘇波置那耆置樓
 胡盧波置那波置樓 遮波副波置樓 若無梨
置波置樓 耆浮呼梨那波置樓 若無阿遮不梨
帝那 莎訶十一


誦呪五徧。用縷三色。結作三結繫項。此陀羅尼。是過
去四十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我今巳說。此呪力能
令十佛世界。六種震動。所有一切眾生。以此呪法音
光明。入其毛孔。塵勞垢集。悉皆消除。以我得大勢威
神力故。及此呪威神力故。此諸眾生。命終巳後。悉得
往生兜率天上。面覩彌勒。若諸行人。欲求解脫。而為
[003-0072c]
業障之所滯礙。懈怠懶墯。三業不勤。我時即以智慧
火。禪定水。燒然洗滌業垢。障道之罪。令其惺悟。使發
菩提之心。若有行人。四大不調。病苦殃身。能讀誦此
陀羅尼者。我時與八部鬼神。四大天王。往是人所。即
時授與阿伽陀藥。如意寶珠。令無所乏。是諸男子女
人。以我神力。及陀羅尼力。轉便精進。即得大果。又佛
說祕密八名陀羅尼經云。若人受持讀誦者。命終之
後。得生兜率陀天。


持地論



菩薩說十種大願。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二
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三者願通達一切諸佛正
法。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五者願行菩薩一
切種正行。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七者願於一切世
界。悉能現化。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發菩提心論



菩薩有十大願。常悉修行。一者願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種善根。施與一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
增長。世世所生。終不忘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護。二
者願我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
中。三者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影隨形。四者願
我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五者願我通達世
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六者願我以無厭
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七者願我以佛神
[003-0073a]
力。徧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
生。八者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
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九者願我隨逐眾生。將
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十者願我雖
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願
我以此十大誓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若
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
願。亦不可盡。廣度眾生。無邊法界。所修善根。皆悉迴
向無上正覺。生彌勒佛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但行
住坐臥。一生巳來。所修善根。並共法界眾生。迴向彌
勒佛前。速成不退自外修念觀行。見佛方法。彌勒等業。具在禪門十卷廣說。此中略出
其文以示上生者耳


讚彌勒佛四禮願文玄奘法師依經翻出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諸佛同證無為體。真如理
實本無緣。為誘諸天現兜率。其猶幻士出眾形。元無
人馬迷將有。達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淨皆如是。愚
夫不了謂同凡。知佛無來見真佛。於茲必得永長歡。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願共諸眾生。上
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佛有難思自在力。能以多
剎內塵中。況今現處兜率殿。師子牀上結跏坐。身如
檀金更無比。相好寶色曜光輝。神通菩薩皆無量。助
佛揚化救含靈。眾生但能至心禮。無始罪業定不生。
故我頂禮彌勒佛。惟願慈尊度有情。願共諸眾生。上
[003-0073b]
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慈尊寶冠多化佛。其量超
過數百千。此土他方菩薩會。廣現神變寶牕中。佛身
白毫光八萬。恒說不退法輪因。眾生但能修福業。屈
伸臂項值慈尊。恒沙諸佛由斯現。況我本師釋迦文。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願共諸眾生。上
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志歸命禮。當來彌勒佛。諸佛恒居清淨剎。受用報
體量無窮。凡夫肉眼未曾識。為現千尺一金軀。眾生
視之無厭足。令知業果現閻浮。但能聽經勤誦法。逍
遙定往兜率宮。三塗於茲必永絕。將來同證一法身。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願共諸眾生。上
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論曰。夫期適千里。必假舟車乃濟。冀昇彼岸。非藉行
願莫登。良以凡夫惑習障重。勝行難成。須求大聖冥
應加被。初機進步未牢。善根易退。唯以大願互相輔
翼。故大莊嚴論云。佛國事大。獨力功德。不能成就。要
須弘誓。如牛雖能挽車。全憑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
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
故。是以大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福處。常願往生。
以斯福業。乃至命終。各生其中。今志祈內院。見佛聞
法。證不退地。因緣非小。故前代聖哲。莫不乘本願力。
而能上升。玄奘法師臨終。尚令大眾唱偈發願。寂然
上生。而彼甞云。西國道俗。並作彌勒之業。為同欲界
[003-0073c]
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淨土。恐凡陋穢。
其行難成。如舊經論。十地菩薩。隨分得見報佛淨土。
依新論意。三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淨土。豈容下品
凡夫。即得往生。此亦隨機別時之意。未可以斯為定。
其愚夫愚婦。乃至屠兒鸚鵡。尚得往生。況其餘具信
行願者。但各有旨。無得互相是非。然其淨土有四。品
階列九。見佛有於遲速。憙足內院。無有斯分。如屈伸
臂頃便得見佛聞法。至不退轉。言同欲界其行易成。
斯有典實。淨土有四者。一凡聖同居土。即極樂世界
七寶莊嚴。九品往生者。是化佛所居之土。二方便有
餘土。謂二乘人。修方便道。斷四住惑。尚餘無明惑未
盡。受法性身。而居此土也。三實報莊嚴土。菩薩方便
巳斷。餘習未盡。感得勝報。即別教十地。圓教三賢。乃
至等覺所居。是報佛之土。馬鳴龍樹。往生者也。四常
寂光土。即理性之土。是妙覺菩薩。究竟佛果。法身所
居也。然其報土。要修無漏正因。與理行相成。方得往
生。尚非二乘所居。況容下凡能見。下品凡夫。本無勝
業。隨起一行。或修觀。或持名。乃至臨終十念成就。即
得往生同居。見化彌陀。是以經中。或云彼土純是菩
薩。無有二乘。或云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斯皆隨機
感見。土品殊分。非關拯接有其高下。西國大乘許。小
乘不許。悉謂有餘實報二土。然極樂天宮。各隨志願。
宿根信發。精專一業。競趣寶所。彼此見佛。悟無生忍。
位階不退。奚優奚劣。無以私心。窺測如來聖教。猶豫
[003-0074a]
結胸。自賺賺他。過非小。矣智鑒而慎諸。


兜率龜鏡集卷下



音釋





音揖。書囊也又香襲衣也


擬集二音盛也。又眾多也


音焚。地名閔鄉縣。屬陜州潼關


音里。蚌屬


音希。蠡也。杓也
十乘


天台以十乘觀法。令上中下根人修之。而登彼岸一觀不思議
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偏。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安忍。十離法愛


六即


天台約事理修行次第。位次高下。以明六即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
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四悉


四悉檀也。悉者偏也。檀是梵語。此云施也。謂佛以此四法。偏施
一切眾生故也。一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弟一義悉檀



田字入聲。年八十曰耋




音志。目光也
四無垢性


一衣服。二臥具。三飲食。四湯藥。此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
離貪求。是名無垢性

阿伽陀藥


此云普去。又云圓藥。謂能去眾病。華嚴經云。眾生見者。眾病悉

四住惑


即五住地惑。之上四住也。一。一切見住。即三界見惑。二。欲愛住。即欲界思惑。三。色愛
住。即色界思惑。四。有愛住。即無色界思惑。二乘人。修方便道。斷此四惑。尚餘第五根本無明住餘未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