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4 廣清涼傳-宋-延一 (master)




廣清涼傳卷中


清涼山大華嚴寺壇長妙濟
大師賜紫沙門延一重編



* 菩薩化身為貧女八
* 天女三昧姑九
* 安生塑真容菩薩十
* 牛雲和尚求聰明十一
* 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十二
* 無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 神英和尚入化法華院十四
* 道義和尚入化金閣寺十五
* 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
* 亡身徇道僧俗十七
* 州牧宰官歸信十八
* 高德僧事跡十九


菩薩化身為貧女八



大孚靈鷲寺者。九區歸嚮。萬聖修崇。東漢肇
基。後魏開拓。不知自何代之時。每歲首之月。
大備齋會。遐邇無間。聖凡混同。七傳者。有
[002-1109c]
貧女。遇齋赴集。自南而來。淩晨屆寺。携抱二
子。一犬隨之。身餘無貲。剪髮以施。未遑眾
食。告主僧曰。今欲先食。遽就他行。僧亦許
可。命僮與饌。三倍貽之。意令貧女二子俱足。
女曰。犬亦當與。僧勉強復與。女曰。我腹有
子。更須分食。僧乃憤然語曰。汝求僧食無厭。
若是在腹未生。曷為須食。叱之令去。貧女被
訶。即時離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為師子
兒。即善財及于闐王。五色雲氣。靄然遍空。因
留苦偈曰。


「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蔕甜
 是吾起三界
 却彼可師嫌」



菩薩說偈已。遂隱不見。在會緇素。無不驚嘆。
主僧。恨不識真聖。欲以刀剜目。眾人苦勉方
止。爾後。貴賤等觀。貧富無二。遂以貧女所
施之髮。於菩薩乘雲起處。建塔供養。聖宋雍
熙二年。重加修飾。塔基下。曾掘得聖髮三五
絡。髮知金色。頃復變黑。視之不定。眾目咸
觀。誠叵思議。遂還於塔下藏瘞。即今華嚴寺
東南隅塔。是也。


天女三昧姑九



古德相傳云。有天女三昧姑者。亡其年代。自
云。大聖命我居華嚴嶺。囑曰。汝宿緣在此。宜
處要津。行菩薩道。接引群品。資供山門。我亦
照汝。又與一分供養。令汝經年不飢不渴。遠
邇人聞。禮奉供施者如市。姑乃募工。營建精
宇。不日而成。躬詣鄉川化人。米麫身自背負。
以充供養。川陸之人。迎施者唯恐在後。遊臺
黑白之眾供。億無算。姑自負重一石。輕疾如
[002-1110a]
風。復加一石。亦無困躓。厥後。諸廩豐實。用
之不竭。一日巡禮者眾。弟子白曰。瓮飯盡矣。
姑曰。何以妄語。持漉具攪之。飯即盈滿。供給
無盡。他物所須。大率如此。四方巡禮者。欲
求見大聖。來請於姑。姑言。但至誠竭慮。焚
香求請。即見金色。及一萬眾。種種光明。依言
如願。至貞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忽謂門徒曰。
吾化緣方畢。今可歸天。汝依吾誡。無令斷絕。
語訖而去。是日祥雲映谷。天樂響空。異香氤
氳。彌滿林壑。群鳥歡噪。百獸鳴吼。有吉祥。
白鶴槃旋。經日而去。門徒無生眾等。咸依師
囑。供養不絕。


安生塑真容菩薩十



大孚靈鷲寺之北。有小峯。頂平無林木。巋然
高顯。類西域之鷲峯焉。其上。祥雲屢興。聖容
頻現。古謂之化文殊臺也。唐景雲中。有僧法
雲者。未詳姓氏。住大華嚴寺。每惟大聖示化。
方無尊像。俾四方遊者。何所瞻仰。乃繕治堂
宇。募工儀形。有處士安生者。不知從何而至。
一日應召。為雲塑像。雲將厚酬其直。欲速疾
工。生謂雲曰。若不目覩真像。終不能無疑。乃
焚香懇啟移時。大聖忽現於庭。生乃欣踊躄
地。祝曰。願留食頃。得盡模相好。因即塑之。
厥後。心有所疑。每一迴顧。未嘗不見文殊之
在傍也。再朞功畢。經七十二現。真儀方備。自
是靈應肸蠁。遐邇歸依。故以真容目院焉。聖
宋太宗皇帝踐位。神武天資。克平偽主。重恢
宇宙。再造生靈。故得像教彌隆。靈峯更弊。初
遣中使。詣五臺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太平
[002-1110b]
興國之五年四月十五日。勅使臣蔡廷玉。內臣
楊守遵等。詣五臺山菩薩院。與僧正淨業。同
計度修造事。及同部轄工匠等。并勅河東河
北兩路轉運。給五臺山菩薩院修造費用。至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張廷訓等。奏修造功畢。
皇帝先自下西蜀。後於興國二年丁酉歲。勅
於成都府。寫造第五大藏金字經一藏。至八年
癸卯歲七月五日。勅內臣安重誨監送。就吾
臺山菩薩院安置。每歲度僧五十人。真宗皇
帝御宇景德四年。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
修葺。并建大閣一座。兩層十三間。內安真容
菩薩。賜額。名奉真之閣。歲遣內臣詣山。設齋
供養。自是。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
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逸前代矣。仁宗皇帝。
纘祖考之丕業。典儒釋之大教。屢遣中使。齋
供詣山。每郊禋禮畢。道場設齋供養。寶玩之
屬。多出禁掖。慶曆八年春三月。勅遣內侍黃
門謝禹圭。送寶冠一戴。先是。慶曆至皇祐三
年。朝廷三次遣使頒降。太宗真宗仁宗皇帝
三朝。御書凡一百八十軸。并天竺字源七冊。
後有山門僧守法慧順綰。於瑞相殿北。重建
大閣一座。兩層凡一十三楹。於上層。置㪷官
分布。中楹安盧舍那佛像。四周造萬聖像。彫
刻彩繪。備極工巧嘉祐二年丁酉歲。勅遣入
內。內侍省黎永德。送御書飛白寶章閣牌額
一面。詣真容院。於三月二十二日。安挂閣上。
若匪皇上留心聖教。注想靈峯。則何以屢錫
寶嚴。躬洒神翰。況太宗朝舊勅。山寺土田。盡
蠲租賦。自古朝廷崇尚。建立伽藍。廣度僧尼。
[002-1110c]
除免差役。何止一端。所以北齊數州之傾俸。
有唐九帝之迴光者歟。


牛雲和尚求聰明十一



僧牛雲者。雁門人也。俗姓趙氏。童蒙之歲。有
似癡惷。父母送之黌堂學堂也都無言覽之意。獨
見僧尼。擎跽作禮。年十二。其親送之往也華嚴
寺善住閣院。出家。禮淨覺為師。每令汲水拾
薪。眾皆譏其庸鈍。年滿受具。殊無誦習。洎三
十六歲季冬月。乃發志誠內。自惟忖曰。我見
人。云臺上每有文殊現身。我今跣足而去。若
見文殊。唯求聰明。學誦經法。時方雪寒。心無
退憚。先至東臺頂。忽見一老人。然火而坐。雲
問曰。如此雪寒。從何方而來。老人曰。吾從山
下來。雲曰。為何道上。全無脚跡。老人云。吾
從雪前來。復詰雲曰。師有何心願。[曰/月]雪跣足
而至。豈不苦也。雲曰。吾雖為僧。自嗟蒙鈍。
不能誦念經法。老人曰。來意若何。曰求見文
殊菩薩。惟乞聰明。老人云。奇哉。老人又問。
此處不見文殊菩薩。更擬何之。雲曰。更上北
臺。老人曰。吾亦欲去。雲曰。同去得否。老人
曰。請師先行。雲乃遊遍臺頂告別。老人向西
而去。至暮。方抵北臺。亦見老人。然火而坐。
牛雲驚疑。謂老人曰。適向東臺。相別吾先來。
何為老人已至。老人云。師不知要路。所以
來遲。雲雖承此語。心謂。只此老人。應是文
殊師。乃禮拜。老人曰。吾是俗人。不應作禮。
雲但設拜。情更不移。良久老人云。候吾入定。
觀汝前身作何行業而闇鈍也。老人纔似閉
目。遽即語曰。汝前生為牛。因載寺家藏經。今
[002-1111a]
得為僧。從牛中來。因闇鈍爾。於龍堂邊。取一
钁來。與汝斫却心頭淤肉。即明決也。雲遂依
言向堂邊。果得一钁。度與老人。老人曰。汝但
閉目。候吾令汝開眼。即可開之。雲依教。似
覺當心。被斫身無痛苦。心乃豁然。如暗室中
遇明燈。若昏夜之吐日月。老令開眼。師目既
啟。即見老人。化文殊像。語雲曰。汝自今已
去。誦念經法。涉歷耳目。無忘失也。於華嚴寺
澗東院。有大因緣。無得退轉。雲乃不勝悲戀。
伏地而禮。未舉頭頃。菩薩已隱。師即下山。肢
體輕便。習誦經典。眼見耳聞。無不總持矣。
來年夏五月。遶育王塔。行道念經。至夕二更
初。倏見真光一道。從北臺頂。連瑞塔基。久而
不散。於光明中。當閣上。現閣一座。光色煥
爛。前有牌額。題金字云。善住之閣。師乃憶菩
薩所授之言。依光中所現之閣。而建置焉。至
唐明皇帝開元二十三年。師年六十三。夏臘
四十四。無疾而終。


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十二



佛陀波利者。唐言覺愛。北印度罽賓國人也。
亡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五臺清
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以唐高宗大帝儀
鳳元年。至臺山。南陟思陽嶺。見林木干雲。
景物殊勝。內心忻懌。五體投地。向山頂禮
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惟有大聖文殊師利。
於此山中。汲引群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
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來禮謁。伏乞
慈悲普覆。令覩尊儀。言已。悲泣淚流。向山頂
禮禮已。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作婆羅
[002-1111b]
門語。謂波利曰。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跡。不
憚劬勞。遠尋靈異。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
出家之士。亦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勝陀
羅尼經。能滅眾生惡業。未知師將得此經來
否。波利報曰。貧道宜來禮謁。不將經來。老人
曰。既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不識。師
當却迴取此經至。流傳斯土。即是遍奉眾聖。
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之恩也。師如取
得經本來。第即示師文殊所在。波利得聞此
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心禮拜。舉頭之
頃。不見老人。僧大驚愕。倍更虔誠。畢志捐
生。復還西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至永淳
二年迴。至長安。具以上事聞奏。高宗大帝。
遂留經入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勅司賓寺
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唐本。勅賜絹三千匹。
經遂留內中。波利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取
經來。意願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
念。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使含靈
同益。帝遂留新翻之經。還僧梵本。乃將詣西
明寺。訪得通梵語唐僧順正。奏共翻譯。帝可
其請。波利遂對諸大德。與順正譯訖。波利持
本。再至五臺山。相傳入金剛窟。于今不出。僧
順正等。具波利所述聖誨。序之經首耳。


無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僧無著者。姓董氏。溫州永嘉人也。天姿頴拔。
毅然不群。爰自童蒙。岐嶷成性。年十二。依本
州龍泉寺大德猗律師出家。誦大乘經數十
萬偈。唐天寶八年。以業優得度。二十一歲。始
紹師業。首習毘尼。因詣金陵牛頭山忠禪師。
[002-1111c]
參定心要。厲節無虧。寸陰不捨。研窮理性。妙
契本源。忠謂師曰。汝志性聰敏。宜自開發。眾
生與佛。元無別心。如雲翳若除。虛空本淨。無
著言下頓開法眼。東山祕旨。有所歸焉。雖道
無不在。而境勝易從。遠詣臺山。志求大聖。大
曆二年正月。發跡浙右。夏五月初。至清涼嶺
下。時日暮。倏見化寺。鮮華絕止。因扣扉請
入。有一童子。名胊𦙁者。啟出應無著。請童子
入。白寺主。以昏夜寓宿。童子得報。延無著
入。主僧賓接。如人間禮。問曰。師自何來。無
著具對。又曰。彼方佛法何如。答。時逢像季。
隨分戒律。復問。眾有幾何。曰或三百。或五
百。無著曰。此處佛法如何。答云。龍蛇混跡。
凡聖同居。又問。眾有幾何。答云。前三三與後
三三。無著乃良久無對。主僧云。解否。答云。
不解。主僧云。既不解。速須引去。無宜久止。
命童子送客出門。無著問曰。此寺何名。答。清
涼寺。童子曰。早來所問前三三與後三三。師
解否。曰不能。童子曰。金剛背後。爾可覻之。
師乃迴視。化寺即隱。無著愴然久之。即說偈
曰。


「 廓周沙界聖伽藍
 滿目文殊接話譚
 言下不知開何印云
 迴頭秖見舊山巖」



無著既出。坐而待旦。天曉即路。是月望日。
屆華嚴寺眾堂安止。次月朔日。維那白。齋後
大眾。各備盞啜茶。有一老人。持盞付無著云。
啜茶記送金剛窟來。無著受教。少頃茶畢眾
散。無著坐食堂南床上。見一老人僧踞北
床。問無著云。師從南方來。持得好念珠來否。
[002-1112a]
無著云。無。但有麁珠耳。老僧請看。無著與
之。遂失所在。翌日中昃。坐般若院經藏樓前。
有二吉祥鳥。當無著頂上。徘徊飛翔。數匝東
北而去。越三日。景正東時。坐房中。見白光二
道。至無著頂上而滅。同房僧法賢等。具見。
無著大駭曰。是何祥瑞。乞再現之。決弟子疑
網。言訖。再現。久而方滅。無著。是日正中時。
獨詣金剛窟。既至。禮十餘拜。即坐而少憩。忽
如昏寂。睡中聞人叱牛數聲。似令飲水者。無
著驚覺。倏見一老人。年及耄期。弊巾苧服。足
履麻屨。牽牛而行。無著。前執老人手。因拜問
曰。從何方來。曰山下丐糧去來。無著曰。家居
何所。曰在此臺山。老人問曰。師何因來此。無
著曰。傳聞此地有金剛窟。故來禮拜。老人曰。
師困耶。無著曰。不也。曰師既不困。何緣昏
睡。無著曰。凡夫昏沈。何足為怪。老人曰。師
昏沈。請師少息啜茶得否。無著許諾。老人手
指東北。無著隨觀。見一寺。僅五十餘步。老人
牽牛前導。無著踵後。既抵門闔。老人呼君提
數聲。有童子。啟扉而出。見無著伸禮。即牽牛
入。延無著入。但見其地平坦。淨琉璃色。堂舍
廊宇。悉皆黃金。其堂三架。東西兩掖。各一
楹。老人延無著升堂。自坐柏木牙床。指一錦
𧝋。令無著坐。童子送茶二器。皆瑠璃盞。酥蜜
各一器。即玳瑁。㮈老人謂無著云。南方有此
物不。無著云。無。又云。南方既無此物。甚裏
喫茶。無著不對。老人曰。且喫茶畢。老人曰。
師出家。作何事業。無著云。都無事業。大小乘
中。亦無功課。遣日而已。老人曰。師初出家
[002-1112b]
時。本求何事。曰本求大果。曰師以初心修習
即得。復問。師年幾許。曰三十一。曰師年至三
十八。宿福必至。復於此地有緣。謂無著云。徐
徐而歸。好看道路。勿損手足。吾方且偃息。無
著請留一宿。老人不許曰。師緣有兩伴。不見
師歸。即懷憂惱。□當住此緣。師有執處在也。
無著云。出家之人。有何執處。雖有行伴。亦不
顧戀。老人曰。師常持三衣否。無著曰。自受戒
已來持之。老人曰。此是執處也。無著曰。亦有
聖教在。若許住宿。正念捨之。又曰。曾聽律
否。曰曾。老人曰。准律云。明相小乘無難不得
捨衣。師早下去。老人即起。無著亦起。相隨至
堂前立。老人說偈云。


「 若人靜坐一須臾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壞微塵
 一念淨心成正覺」



偈畢。顧童子送之出寺。老人撫無著背云。師
好去。無著即退。至金剛窟邊。童子問曰。此何
窟。無著云。名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下更有
何字。無著思惟久之。謂童子曰。下有般若字。
童子曰。此即化般若寺也。無著執童子手。禮
一拜取別。童子曰。迴禮聖賢。因說偈曰。


「 面上無瞋供養具
 口裏無瞋吐妙香
 心裏無瞋是真寶
 無染無著是真如」



說是偈已。無著再拜。舉首不見童子。化寺亦
隱。唯覩蒼山崔嵬。喬木蓊欝。無著悲愴戀慕。
佇立久之。因觀所遇老人之地。有白雲湧起。
須臾遍谷。見文殊菩薩乘大師子。萬聖翼從。
凡食頃間。東有一段黑雲來過。菩薩即隱。少
頃雲散。既而遇汾州菩薩寺僧修政等六人。
[002-1112c]
同至金剛窟。遊禮聖迹。忽聞山石震吼。聲如
霹靂。群僧駭怖。奔走映蘽。俄頃而息。修政
等。詢問無著。乃言所遇之事。修政等。慶聞靈
跡。自恨不覩其事。即覻欷久之。乃依無著口。
依實錄之。傳於遐邇。示後覽之者。注想靈峯
矣。其無著。興修供養之事。具如別錄所載。此
不繁述。又華嚴鈔說。無著。厥後常思靈異。一
日復在金剛窟。觀禮聖迹。遇一老人。命入無
著。推其先入。老人即入。遂不復出。無著窟前
佇立。都無所見。忽覩冠裳數人。朱紫服色儼。
至窟前相推而入。無著心疑。因詰其從者曰。
此何人也。得入斯窟。答云。是一萬菩薩□帝
揚化諸處。任官歲久。職滿却歸此窟。蓋大聖
文殊師利菩薩。見在窟中。講華嚴經。無著聞
已。欣然隨入。行三兩步。石窟狹小。不容乃
止。


神英和尚入化法華院十四



釋神英。俗姓韓氏。本滄州人也。齠年悟道。
丱歲從師。諷誦精勤。日夜匪懈。事師竭力。五
事無虧。操比松筠。心同金石。依年受具。行業
益修。每念浮生。速於瞬息。遂乃杖錫雲遊。尋
訪知識。早通禪定。兼明經論。遠詣南嶽。參神
會和尚。他日謂英曰。汝于五臺山。有大因緣。
速須北行。瞻禮文殊大聖。兼訪遺蹤。既承師
教。策勵忘倦。以唐開元四年夏六月中旬到
山。願禮大聖。止華嚴王院。嘗一日齋後獨遊
西林。忽覩精舍。額題法華之院。神英直入巡
禮。俄見多寶佛塔一座四門。玉石形像。細妙
光瑩。神工罕及。次後有護國仁王樓五間。上
[002-1113a]
有玉石文殊普賢像并及部從。前三門一十
三間。裏門兩掖。有行官道場。亦有文殊普賢
部從。三門外。是五臺山十寺血脈圖。巡禮既
畢。神英欲出院門。復見眾僧。姿狀神異。心疑
化境。遂出東行。約三十步間聞聲。迴首視之。
略無所見。神英乃悲泣久之曰。此必大聖所
化。於我此地。有大因緣。即于化院之地。結菴
而止。發大誓願。我當如化院建置伽藍。居之
歲餘。歸依者眾。遂募良匠。營搆不酬工直。所
須隨緣。遠自易州。千里求採玉石。製造尊像。
罷琢精絕功妙。入神壁畫。多是吳道子之真
跡。院成工畢。費盈百萬。題號法華之院。和
尚因即住持。春秋七十有五。一日命諸門人。
囑以後事。奄然示滅。年代雖遠。靈塔猶在。


道義和尚入化金閣寺十五



釋義禪師者。未詳姓氏。本江東人也。受業於
衢州龍興寺。神清骨秀。風標彩人。唐開元二
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遠自江表。與杭州僧
普守。同遊至臺山清涼寺粥院安止。有主事
僧白。普請於東嶺荷薪。道義。即以竹鞋一兩。
雇人代行。遂披三事衲衣。東北而行。訪尋文
殊所在。心自惟曰。大聖是九祖佛師。神用叵
測。洪纖隱顯。靡所不知。自恨。末法出家。聖
賢伏跡。唯此臺山聖境。大攝生靈。金顏玉毫。
有時而現。顧自江左。遠達靈山。無有患難。蓋
由加持所致。伏願慈悲廣洽。不擇枯榮。普示
真身。則愚誠願之。精心一念。物我俱忘。忽舉
目頃。見一老僧。身甚偉大。容色輝映。絲髮皓
然。頂骨圖起。身挂雲衲。神彩嚴峻。乘一白
[002-1113b]
象。尋嶺而來。道義見之。不覺避路。投身於
地。傾心禮足。象行稍疾。俄頃而至。象以鼻
觸義。意令禮拜。大聖僧謂義曰。師遠自江
表。來陟靈山。不憚艱危。大收聖神。然此臺
山一境。上下五峯。不論道俗。乃至足踐一
土一石。非但滅生死之罪。佛記此等。當來
必獲紫金之身。師既到來。因諧果就。自須喜
幸幸莫大焉。今日天色雖和。然山頂風冷。即
時且去。須取綿衣。明旦登臺。得其宜也。義遂
禮謝。未及再視。象過如風。杳然莫覩。義歸清
涼寺。取所寄衣衾。自宵達旦。方至西臺。果遇
風寒。義師心自奇前事。莫敢語人。及上臺頂。
果覩光瑞。靈塔八功德水。罔不周覽。明赴中
臺。適行半路。復遇昨所見者乘象老僧。杖錫
而來。謂義曰。師可急行。及他食次。老僧今日
須到太原。一緣赴韋尹家齋。二要論少事。然
不久別。午後為期。莫遠東西。自有消息。義
禮未畢。俄爾失所。義遂前進。至供養所。果與
眾僧食。次義復奇之。慰沃心靈。體忘疲倦。
直至日昃。略無音信。道義登嶺翹望。挈缾行
脚。向中臺頂上。處處巡禮。一心注想大聖真
儀。又憶乘象神僧所教。佇伺消息。靡敢懈倦。
因出僧堂南。約數十步。翹首瞻望。忽見一童
子。年十三四。衣新黃衫。履新麻屢。自稱覺
一。云和尚在金閣寺。遣來屈衢州道義闍梨
喫茶。義遽隨覺一。向東北行。二三百步。舉目
見一金橋。義即隨登。乃金閣寺。三門樓閣。金
色晃曜奪目。大閣三層。上下九間。覩之驚異。
虔心設禮。遂入寺庭。堂殿廊廡。皆金寶間飾。
[002-1113c]
獨當門大樓。及所度橋。純以紫磨真金成之。
義瞻仰不暇。神志若失。唯竭誠展禮。童子引
義入東廂。從南第一院登門。忽見乘象老僧。
當門踞大金繩床而坐。云阿師來耶。莫要禮
拜。請上階來。義欲敷坐具展拜。老僧制之。義
不敢拒命。即昇堂佇立。大聖呼覺一。取一小
繩床來。令闍梨坐其繩床。器物迹是純金道
義合掌頂禮。悚惕而坐。內懷驚歎。未敢咨詢。
少選。大聖謂向義曰。阿師從江東來。彼處佛
法如何。義曰。末法住持。少奉戒律。若非目證
不可知也。大聖言。善哉。義因此方敢咨問。謂
和尚曰。此中佛法如何。大聖曰。此中佛法。凡
聖同居。不在名相。但隨緣利物。即是大乘。義
曰。和尚寺舍尤廣。觸目皆是黃金所成。愚情
莫能測度。可謂不思議者也。大聖曰。然。遂令
覺一。將茶及藥食來。既至。命義啜食。香味芬
馥。迴殊常味。食已。大聖復召覺一。送阿師遊
十二院。義與覺一。遍歷諸院修謁。至大食堂
前。多有僧侶。或禪或律。若坐若行。數約盈
萬。或復受禮。或相承接者。十二院題額各
異。


東廊六院


* 大聖菩薩院
* 觀音菩薩院
* 藥王菩薩院
* 虛空藏菩薩院
* 大慧菩薩院
* 龍蘽菩薩院


西廊六院


* 普賢菩薩院
* 大勢至菩薩院
* 藥上菩薩院
* 地藏菩薩院
* 金剛慧菩薩院
* 馬鳴菩薩院
[002-1114a]


義巡謁畢。老僧遣義早歸。寒山難住。道義遂
辭老僧。出寺百步。迴顧已失所在。但空山喬
木而已。方知化寺。遂迴長安。大曆元年。列其
上事。聞奏太宗皇帝。帝下勅建置。詔十節度
使照修創焉。


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



釋法照者。本南梁人也。未詳姓氏。唐大曆二
年二月十三日。南嶽雲峯寺食堂內食粥。照
向鉢中。見五臺山。佛光寺東北一里餘。有山。
山下有㵎。㵎北有一石門。自覺身入石門。行
五里許。見一寺。題云。大聖竹林之寺。久之方
隱。心極駭異。二十七日辰時。還向鉢中。盡見
五臺山華嚴寺。諸寺了然可觀。地皆金色。殊
無山林。內外明澈。池臺樓觀。眾寶莊嚴。文殊
大聖。及萬菩薩。咸處其中。又現諸佛淨國。食
畢方滅。心疑益甚。因歸院語諸僧。眾且問有
人嘗至五臺山否。時有嘉延曇暉二闍梨。應
曰。某甲曾到五臺山佛光寺安泊。與師鉢內
所見。頗同。雖然問知。亦未發心遊禮。至四年
夏。在衡州湘東寺高樓之上。九旬入念佛道
場。及六月初二日未時。五色祥雲。遍覆諸寺。
雲中現諸樓閣。閣中有數十梵僧。各長一丈。
執錫行道。衡州奉郭。咸見阿彌陀佛。及文殊
普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大。眾覩聖
現。涕泣致禮。酉時方滅。法照向晚行道場外。
遇一老人。年約七十。告法照曰。阿師。嘗發願
向五臺山。今何不去。法照曰。時難路險。若為
去得。老人曰。師可急去。法照却入道場。再
發誠願。夏滿即往臺山。禮拜大聖。是秋八月
[002-1114b]
十三日。自南嶽。與同志十人。來遊臺山。果無
留難。至明年四月初五日。方達五臺縣。南遙
望。對佛光寺。南有數十道白光。舉眾咸覩。六
日詣佛光寺棲止。果如鉢中所見之寺。是夜
後分。因出房戶。忽見一道白光。從北山下來。
至法照前。師遽入堂內。乃問眾僧曰。是何光
相。僧答言。此處常有大聖不思議之光相。照
聞已。即具威儀。步尋其光。遂至寺東北。約
一里許有山。山下有㵎。㵎北有一石門。及見
二青衣童子。似八九歲。顏貌端正。倚門而立。
一稱善財。一名難陀。相見歡喜。問訊禮拜法
照云。何故多時流浪生死。始來相見。遂引入
門。向北而行。將至五里。忽見一金門樓。可高
百尺。兼有掖樓。漸至門所。方見一寺。寺前有
大金橋。金榜題號曰。大聖竹林之寺。一如鉢
中所見。周圓可二十里。中有一百二十院。院
中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渠流花果。
充滿其中。法照入寺。至講堂內。見大聖文殊
在西。普賢在東。各處師子之座說法。次其身
及座。高可百尺。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
有無數菩薩。前後圍遶。法照。至二聖前師子
座下。稽首禮已。問二聖言。末代凡夫。去聖時
遠。智識轉劣。垢障尤深。煩惱蓋纏。佛性無由
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
要。易得成佛。利樂群生。唯願大聖為斷疑網。
時文殊師利告言。汝以念佛。今正是時。諸修
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
門。最為其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久遠劫
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
[002-1114c]
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現深禪
定乃至。諸佛成無上覺。皆從念佛而生。故知
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等應當常念無上法王。
令無休息。法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告言。此
世界西。有極樂國。彼當有佛。號阿彌陀。彼佛
願力不可思議。當須繫念諦觀彼國。令無間
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中。永不退轉。
速出三界。疾得成佛。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
舒金色手。摩法照頂。而為授記。汝已念佛故。
不久證于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盡此一報之身。定□苦海。到於彼岸。時文殊
大聖而說偈言。


「 汝等欲求解脫者
 應當先除我慢心
 嫉妬名利及慳貪
 去却如斯不善意
 應專念彼彌陀號
 即能安住佛境界
 若能安住佛境界
 是人常見一切佛
 若得常見一切佛
 即能了達真如性
 若能速斷諸煩惱
 即能了達真如性
 在苦海中而常樂
 譬如蓮華不著水
 而心清淨出愛河
 即能速證菩提果」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又說偈言。


「 諸法唯心造
 了心不可得
 常依此修行
 是名真實相」



普賢菩薩。亦說偈言。


「 普誡汝及一切眾
 常應謙下諸比丘
 忍辱即是菩提因
 無瞋必招端正報
 一切眾見皆歡喜
 即發無上菩提心
 若依此語而修行
 微塵佛剎從心現
[002-1115a]
 悉能廣修諸行願
 運接一切諸有情
 速離愛河登彼岸
 □□□□□□□」



法照聞已。歡喜踊躍。疑網悉除。法照禮謝
已。合掌而立。文殊師利告法照言。汝可往詣
諸菩薩院。次第巡禮。即受教已。次第巡禮。
遂至七寶果園。其果纔熟。可大如盌。即取食
之。味甚香美。法照食已。身意泰然。迴至大
聖前。作禮辭退。遣二童子。送至門外。禮已舉
頭。遂隱不見。師乃愴然。倍增悲感。遂立石題
記。今猶在焉。四月八日。至華嚴寺般若院。西
樓下安止。十三日日中後。與五十餘僧。同往
金剛窟巡禮。到無著見大聖處。虔心敬禮。三
十五佛名。凡禮十餘遍。忽見其處。盡是瑠璃
七寶宮殿。文殊普賢。一萬菩薩。及佛陀波利。
俱在一會。法照見已。惟自慶喜。隨眾歸寺。
是夜中時。向華嚴寺。西樓上忽見寺。東山
半。有五盞聖燈。其大如盌。法照祝曰。請分百
盞。燈遂分百。再祝曰。請分為千。尋即便分。
復變為三。行行相對。遍於山半。因此忘身。獨
詣金剛窟所觀見大聖。於夜後分。至金剛窟
重禮三十五佛名。十遍五會。念阿彌陀佛二
千口。悲淚啟告。自惟無始惡業。漂流生死。種
種剋責躄身。三十餘次自撲。未已。忽見一梵
僧。身長七尺。稱是佛陀波利。至法照前。語
曰。師今悲泣。有何意耶。答。法照遠來。願見
大聖。佛陀波利言。師實願見否。答。願見。師
即脫履立於板上。曰師但閉目。隨我而行。遂
引法照入金剛窟。忽見一院。黃金題榜云。金
剛般若之寺。皆七寶莊嚴。房廊樓閣。都一百
[002-1115b]
七十五間。金剛般若一切經藏。在寶閣中。遂
向大聖。投身作禮。合掌啟告文殊師利言。惟
念。何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廣度眾生。令入
無餘。何時果我無上願海。發是願已。爾時文
殊師利菩薩告言。善哉善哉。再為摩頂。授記
言。汝心真正。志為菩薩。能于惡世。發斯勝
願。利樂群生。如汝所說。必當速證無上菩
提。必能速具普賢無量行願。圓滿具足。為天
人師。度無量眾。法照蒙授記已。稽首作禮。又
問。未審。今時及未來世。一切同志念佛四眾。
不求名利。勇猛精進。臨終定感佛來迎。接上
品往生。速離愛河否。文殊告言。決定無疑。除
為名利及不志心者。言訖。遂遣童子難陀。將
茶湯來。并及藥食。法照言。不須藥食。大聖
言。但食無畏。遂進兩盌湯。一盌味。甚極甘
美。大聖亦進三盌湯。并及藥食。其器皆是瑠
璃寶成。既而令波利送出。照意不欲出。大聖
告言。不可。汝今此身。元是凡質。不淨之體。
不可住此。但為汝。今與我緣熟。此一報盡。得
生淨土。方得却來。言訖不見。還在窟前板上
佇立。天明。獨見一梵僧。告法照曰。好去。好
去。努力努力。勇猛精進。作是語已。忽然不
見。良久遲迴。悲喜不已。始知大聖悲願。難可
思議。法照雖覩聖異。不敢妄傳。恐生疑謗。
至冬十二月初。遂於華嚴寺。入念佛道場。絕
粒要期。祈生淨土。得無生忍。速超苦海。救度
群品。如是七日。至初夜分。正念佛時。忽見一
梵僧。至道場內。告法照曰。汝所見者。臺山境
界。何故不說。言訖而隱。法照心疑此僧。亦未
[002-1115c]
宣露。翌日申時。正念誦次。復見梵僧。年約八
十。神色嚴峻。告法照。向時所見者。臺山境
界。何不依事實記錄之。普示眾生。令所見者。
發菩提心。斷惡修善。獲大利益。師何祕密。不
向他說。照答曰。寔無有心祕密斯事。恐人疑
謗墮於地獄。所以不說。梵僧告言。大聖文殊。
見在此土。尚有人謗。豈況汝今所見境界。但
令多人見聞之者。發菩提心。來到此土。滅除
無量無邊生死之罪。斷惡修善。稱佛名號。得
生淨土。即是利益無量無邊眾生。豈不大哉。
何慮疑謗。祕而不說。法照聞已。答云。謹奉所
教。不敢祕密。梵僧微笑。即隱不現。法照方依
所教。具前逢遇。寔錄一一示眾。江東釋惠從。
以大曆六年正月初九日。與華嚴寺僧崇暉
明謙等。三十餘人。隨法照。至金剛窟所親遇
般若院所。立石標誌。同行徒眾。虔誠瞻仰。悲
喜交集。倏聞其處鍠然鐘聲。清音雅亮。眾咸
驚歎靈異。果特謂照師曰。所見不虛。俱念宿
緣多幸。得與同遊。書之精舍屋壁。普使見聞。
同發勝心。共期佛果。後至大曆十二年九月
十三日。法照與小師等八人。於東臺同見白
光十餘現。次有黑雲靉靆。少頃雲開。見五色
通身光。光內紅色圓光。大聖文殊。乘青毛師
子。眾皆明覩。又降微雪。及五色圓光。遍現山
谷。不可知數。其同行人小師。純一惟秀歸政
智遠。沙彌惟英。行者張希。童子如靜等。無不
咸見。其後法照大師。乃度華嚴寺南一十五
里。當中臺中麓下。依所逢大聖化寺式。特建
一寺。仍以竹林題號焉。
[002-1116a]


德宗皇帝貞元年中有護軍中尉邠國公扶
風竇公。施勅賜三原縣莊租賦之利。每皇帝
誕聖之日。於五臺山十寺普通蘭若。設萬僧
供。命司兵參軍王士詹。撰述刻石記紀頌。其
詞略曰。彌陀居西國。照師宗焉。帝堯在位。邠
公輔焉。是知佛寶國寶。殊躅而同體也。竹林
精剎。應現施工。已立西方教主。大師法照。自
南嶽悟達真要。振金錫之清涼。根瑞相以徘
徊。躡雲衢而直進。躋靈山入化寺。周歷而□
□□百二十院。所覩異光奇迹。具紀於大師
實錄。□□□播。故略而不書。茲乃淨土教主
東流也。故治地□□寺焉。文多不能具載。中
臺慈恩和尚。先化黑白五百人。彫造玉石功
德一十二尊并大殿一座。於大宋元祐五年
春月。三人故放火燒燬。殿上釘自濟玉石功
德盞。化為灰粉。僧省瑞。再化十方四眾。同力
修營。於定州黃山彫造。到玉石釋迦文殊普
賢等一十二尊。將至中臺并殿。紹聖五年六
月日。終畢。告示後人。燒功德人。不出一年。
盡皆惡死。殃隨無間。故知毀之者。惡報無量。
苦輪不息。同力修崇者。獲福無邊。果證菩提
矣。


亡身徇道俗十七



釋無染者。未詳姓氏。受業中條山。講四分律
涅槃經因明百法論。每誦華嚴經。至諸菩薩
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
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
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
演說法。仍聞佛陀波利自西國而來。追求聖
[002-1116b]
跡。遇化老人。再令西域取經。入金剛窟。於今
不迴。古德既然。吾豈獨無緣乎。師乃自誓發
跡遊方之禮。遍訪名公。或遇禪宗。參決理性。
或逢講授。探討經義。以唐貞元七年。至五臺
山。止善住閣院。時院僧智頵。為五臺山十寺
都檢校。主釐僧務。師乃依頵。挂錫棲心。為終
焉計。常念。文殊化境。非凡庶可登。吾幸居
此。豈宜懈怠哉。冬即採薪荷眾。夏即跣足遊
堂。立志不移。歷二十餘載。凡七十餘次禮諸
臺。所遇震跡。化相金橋。寶塔聖磬。金鐘圓
光之類。莫窮其數。最後中臺之東。忽覩一寺。
額號福生。內有梵僧。數約盈萬。師乃從頭作
禮。遍行慰勞。既而面見文殊。亦為僧相。語師
曰。汝於此山。宿有因緣。當須供眾。勿得空
過。言訖不見。化寺亦隱。梵僧俱失。師乃歎
曰。吾覯茲靈異。豈可徒然。念此危脆之樂。有
何久固。乃發誓願。告示四方遊臺僧尼。并及
信士。每供養一百萬僧。乃然一指以誌之。漸
及五百萬數。遐邇悉知。王侯不化而自來。金
寶不求而自至。千萬供畢。十指皆然。至開成
中夏四月。乃白大眾曰。吾於此山。薄有因緣。
七十二次。遊諸聖跡。酬千萬僧供。不出此山。
吾今耄矣。春秋七十四。夏臘五十五。此身難
保。危同朝露。欲於中臺頂上。焚一炷香。答辭
十方諸佛一萬菩薩。息心而住。諸徒眾等。各
不相代。並是菩薩弟子。龍王眷屬。夙興善業。
得住此山。夙夜精勤。省策三業。龍花三會。共
結要期。比候下山。恐有留難。珍重而去。徒眾
不曉師意。則共白言。三五日間。早來歸院。師
[002-1116c]
乃但携瓶錫准焚香。獨與清信士趙華。持蠟
布二段。麁麻一秤。香油一斗。於中臺頂。從旦
至暮。禮拜焚香。無時暫息。都捐飲食。亦不睡
眠。念佛虔誠。聲無間斷。至夜將半。華訝其
歸。曉復至臺頂見師。執志確然不移轉。益精
專倍於常日。師乃告華曰。吾有密願。已見功
成。汝與吾照緣。不得障道。為吾取蠟布麁麻
香油。將來纏裹吾身。要於夜半子時。然身供
養諸佛。吾若道果得成。首度於汝。華勸論不
止。遂持蠟布。以纏師身。次被以麻。香油溉
灌。將從頂煉。師戒曰。吾若有餘骸。照以薪
光。火盡天滅。當須揚散。無使顯異。惑亂眾
人。華即如教。自頭而然。至足方倒。華勉曰。
昔聞喜見願力然身。今見上人繼乎先躅。奇
哉。乃宣告門人。取眾靈骨。就梵仙山南起塔。
於今現在。


代州總因寺沙門福運。清苦節行僧也。慈悲
濟物。每慨虛生。常謂人曰。鷹隼逐鳥。何不相
逢。猛虎搏人。幾時遭值。自恨年耄身肉枯乾。
不能與眾生一頓飽食。苦哉苦哉。唐開元二
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徑入南山。歲谷大石寺。
北有一盤石。跏坐於上。執刀自割。分其身肉。
為三十段。投置石上。因誓願曰。施諸飛走眾
生一餐之食。願食此肉者。捨惡趣身。受人天
報。言訖而卒。門人士俗。奔走其所。見委骸於
地。緇素悲哀。積薪闍維。既而祥雲滿谷。俄頃
暴風四起。身之骨灰。蕩然無餘。神異如此。若
非忘我相了色空。孰能若是哉。


清信士宋元慶者。洛陽縣北鄉人也。唐聖曆
[002-1117a]
元年二月十四日。來遊五臺。禮文殊大聖。元
慶善根夙植。久厭塵勞。行潔氷霜。曾無瑕玷。
屆茲真境。深契素心。願啟一時。功踰多劫。因
遊西臺祕[序-予+林/女]嵒寺。乃潛於佛廟之側。後積薪
油焚身。供養文殊菩薩洎諸聖眾。當此之時。
聞東南隅山震數聲。西北有光。爛然五色。蓋
表斯人內財供養之感應也。異哉。


繁峙縣門明雅者。智達空有。物我齊忘。厭有
漏身。賀三堅果。於元慶焚身之年四月三日。
祕[序-予+林/女]師廟之側。屠身供養。手自持刀。支解身
體。略無變色。始從兩足。次及於心。皮肉紛
然。唯有胸臆。猶合掌發願。願早成佛。濟度眾
生。後乃剖心。命由斯殞。惜哉。


州牧宰官歸信十八



開元十八年。代州都督薛徽。以歲屬亢陽。久
愆時雨。草木焦枯。種植俱廢。都督謂眾曰。吾
聞。臺山文殊菩薩。極多靈異。有無緣慈。必哀
祈請。遂登臺頂。竭誠禱雨。倏見華嚴寺上。有
群飛白鶴。凡二十二隻。徘徊翱翔。集於臺上。
須臾即散。俄頃黑雲靉靆。駛雨洪澍。五縣霑
古有唐林縣也民至二十六日。方興耒耜。是秋大
豐。耒耜小穀皆熟。粟斗三錢。百姓饒樂。若非
至誠感神。曷能致此。


開元二十三年。代州都督王嗣。嘗巡禮清涼
山五臺諸寺院。忽遇一伽藍。廣大莊嚴。內有
文殊師利像。因入中禮拜。復從院出。乃逢隱
者三五人。草衣麻屨。容狀甚陋。都督謂。是貧
士行丐至此。乃問。自何而來。隱者曰。來遊山
林。因而縱賞。吾能以六合入於一塵。三千納
[002-1117b]
於毫芥。又為都督。談十二空之正理。演十二
見之邪宗。辭論縱橫。辯才無礙。都督聞之愕
駭。隱者仍有告誡。都督俛首未對。忽然而失。
嗣於是頓發願心。欲飯千僧。以祈勝福。問寺
僧曰。此中有千僧否。僧云。今七八月遊山者
皆去。僧難可及。嗣乃志心虔求冥助。至設齋
日。感千僧普會。嗣盡誠齋施。既畢。僧散並不
知所止。嗣覩此感應。信心益固。後遙禮五臺。
沒身歸嚮矣。


聖曆二年。長史崔義猷。遊禮五臺北臺。忽雲
霧晦暝。跬步無覩。猷即投身自撲。遍體血
流。死而復蘇。仰見雲間。一道光明。接華嚴
寺。猷乃尋光而行。過處隨滅。直至華嚴寺。
經宿南去。向佛光寺。一百餘里。先此瑞應。
至寺覩見解脫禪師如生。共猷談對。既而語
諸寺僧。寺僧靡不驚駭。皆云。解脫已亡多年。
何故復見。此不可思議事也。猷益異云耳。


聖曆二年。長史齊政。携家遊臺。至清涼寺北。
遇數僧。持錫杖跣足而行。政詢之。答云。訪文
殊師利。因勉政發心。共登臺頂。及登遽失僧
所在。政嗟異而下。還及清涼寺。又聞聖鐘鏗
然。嚮喨山谷。政竭誠齋設。供施而歸。感其靈
應。因為記云。


中臺西南百餘里。有一小山。名曰峯山。當臺
邑之北。山半有生風穴。仙人掌。道人庵。說法
臺。昔名九泉山。上有金華寺。下有澡浴池。世
傳萬菩薩過夏之所。有時現像。猶若片雲。飛
騰峯頂。或如白鶴。群翔山後。久而方歇。土俗
備覩。咸云。萬聖出現。歲豐之兆。其言頗驗。
[002-1117c]


聖宋慶曆二年七月五日。有薄霧數片。從寺
古殿後出。漸遍山頂。其中現菩薩形相。或三
或五。各成行列。離山而南。右遶縣邑。僧俗告
語。無不仰觀。前縣令路坦。留詩以記其異。


高德僧事跡十九



釋智頵者。亡其姓氏。中山人也。齠齔之年。
傑出流輩。爾以弱冠。厭俗遺榮。遠詣臺山。依
善住閣院賢林為師。策勵無怠。夙夜忘勞。落
綵登壇。戒珠圓潔。天性節儉。室無長衣。遇有
餘資。隨施貧病。既而辭師訪道。不數年間。大
通佛教。講法華妙典。窮佛知見。闡維摩勝旨。
了不二法門。常念法性幽微。筌蹄權假。乃收
跡靈境。挂錫舊居。其如高德服人。囊錐脫而
露穎。嘉譽流遠。宮鐘擊以飛聲。唐元和年中。
眾議請充山門僧首。固讓不獲。俛仰從命。遭
時歲艱儉。供施稀曠。院宇蕭疎。鐘磬息韻。眾
復叩請。為華嚴寺都供養主知大常住。即四
方聚供之所也。宜其德必有隣。善則獲應。故
值法照無著華嚴疏主。並釋門龍象。寶地芝
蘭。緇素爭依。神靈密祐。時澄觀新製疏畢。眾
請頵講華嚴大經。繇是。日有千僧。齋供豐腆。
帑藏充溢。不知其由。時人咸謂。感聖來遊。
師自主寺務。凡十餘載。有隣院僧義圓。亦諸
僧之翹俊者。以頵久典常住。意其利於資供。
既生疑謗。乃搆流言。謂。頵心非平等。志務貪
婪。修德競時。豈當若是。頵聆斯謗。遽求自
退。眾遂許之。師乃即日拱手而出。是夜有護
法天神。報義圓曰。智頵和尚。乃千佛一數。師
敢輕言耶。可速求謝咎。若其不然。必沈惡趣
[002-1118a]
矣。義圓駭懼。詰旦詣頵。禮足悔謝。頵之德
行感如此。及武宗在位。毀滅釋氏。頵藏匿嵒
藪。餘眾解散。宣宗踐阼。重興寺宇。勅五臺
諸寺。度五千僧。再請頵為十寺僧首。并都修
造供養主。至大中七年夏四月。普供天下巡
禮四眾齋粥。一月既罷。一日誌大眾曰。人命
如箭。焉能久保。心徇浮華。不求息慮。誰之
過歟。遂退居靜室。不出二日。端坐而終。春秋
七十七。夏臘五十八。


釋法珍。不知何許人也。亦忘受具之年。自捨
塵俗。戒行精苦。誓除人我。志求解脫。講華嚴
楞伽唯識瑜伽。每升座宣揚。如師子吼。化導
無間。遐邇歸心。在華嚴寺。三十餘載。親見文
殊師利。雲中出沒。現種種形。數盈千萬。法師
因發誓願。設無遮大會。巡山之人。歲有萬數。
詣五臺頂。然長明燈。幡花不絕。至隋開皇十
三年七月而終。後五年。隋帝夢五臺山華嚴
寺。法珍大師院。有摩尼寶珠二十顆。勅遣黃
門侍郎郭。馳驊求取珠。法珍院供養庫中。果
得寶珠。盡符聖夢。乃造七寶函。盛之進獻。自
餘珠寶。有百千種。凡五斗餘。有詔復送臺山。
仍以珊瑚樹一株並歸山。供養文殊大聖。師
之德行。概見於此云耳。


釋孫哲。不知姓氏。及何所人。住天盆寺。三十
餘年服餌松柏以中食。常坐不臥。寡於言說。
志節高邈。逈踰塵表。寒暑行道。曾無懈息。
身衣弊衲。都無餘服。菩薩行願。人所罕測。居
常一日。親覩文殊師利。持一銀𣞙金面鼓。來
入伽藍。哲驚異悲感。因自躄身。口鼻血流。起
[002-1118b]
而言曰。往聞聖鼓他化天樂。佛在世時。大聖
持來。供養於佛。如來滅後。還歸天上。弟子業
穢之質。大聖示跡。降此伽藍。俾無限塵勞。於
斯盡矣。乃勤懇致禮。禮已不見。自此謂門人
曰。吾命將盡。恐身不淨。污穢伽藍。欲去橫水
鎮趣滅。爾等各念無常。勉修勝業。囑已下山。
果至彼鎮。儼然示化。


釋神贊。俗姓盧氏。不知何許人也。戒行孤潔。
好求訪聖跡。不惑之年。來詣臺山。禮謁菩薩。
住華嚴寺清涼嵒間。禪誦為業。眾推高德。未
詳終沒之所。


釋惠龍。幽州人也。丱歲出家。弱冠受具。性圓
秋月。節勁霜松。戒等護鵝。慈深救蟻。了四分
毘尼。略無凝滯。遠近請益。教誘盡材。專詣臺
山。禮文殊師利。六時懺誦。徇法亡軀。自刺身
血。寫菩薩戒。普施願早成佛。師氣貌嚴峻。言
聲響亮。演法導迷無剛不伏。亦僧中之能士
也。後不知其所終。


釋令休。河南人也。樂尋聖跡。遍歷名山。勵
節懃苦。眾咸推伏。遠詣臺山。禮文殊師利。忽
聞空中有聲。告曰。南閻浮提人。多不定聚。剛
強難化。汝宜度之。勿憚劬勞。斯為上士。僧
曰。欲求解脫。若為可得。空曰。汝可除心。僧
曰。云何除心。作何方便。空中告曰。無心之草
名瞢𧄼。汝就觀之。自當悟解。師即求之。後果
見其草。乃自惟曰。我問除心有何方便。却令
觀此無心之草。有何意旨。如是審思。豁然了
悟曰。草譬煩惱。無心喻空。草既無心。煩惱亦
爾。煩惱既空。當何所斷。乃大悟無生。法空觀
[002-1118c]
門。於斯了矣。師不勝悲喜。即就此草。結庵而
止。人或問其故。師指草謂曰。人多心病。此草
能攻。所欲來求。與宣良驗耳。厥後獲愈者多
矣。至開皇二十一年癸酉正月上旬。無疾而
卒。春秋七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