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22 釋迦方志-唐-道宣 (master)



No. 2088


釋迦方志序



終南太一山釋氏


惟夫大唐之有天下也將四十載。淳風洽而
澆俗改。文德修而武功暢。故使青丘丹穴之
候。並入堤封。龍砂雁塞之區。聿遵聲教。英髦稽首。顯朝宗之羽儀。輸賝奉贄。表懷柔之
盛德。然則八荒內外前史具舒。五竺方維由
來罕述。豈非時也。雖復周穆西狩止屆昆
丘。舜禹南巡不踰滄海。秦皇畫野近袤臨洮。
漢武封疆關開鐵路。厥斯以降遐討未詳。所
以崆峒問道局在酒泉之地。崑崙謁聖。實惟
玉門之側。至於弱水洞庭。三危九隴。煙然
龍勒。沙障黎河。具曆夏書。咸圖雍部。及博望
之尋河也。創聞大夏之名。軒皇之遊夢也。初
述華胥之國。貳師之伐大宛。定遠之開鐵門。
由余入秦。日磾仕漢。聲榮覆於葱嶺。帝德
亘於耆山。赫奕皇華其徒繁矣。而方土所記
人物所宜。風俗之沿革。山川之卓詭。雖陳之
油素略無可紀。豈不以經途遼遠。遊詣之
者希乎。以事討論縱有傳說。皆祖行人信非
躬覩。相從奔競虛為實錄。何以知其然耶。故
積石河源西瞻赤縣。崑崙天柱東顧神州。嗚
砂以外咸稱胡國。安用遠籌空傳緗簡。是知
身毒之說重譯臻焉。神異等傳斷可知矣。自
佛教道東榮光燭漢。政流十代年將六百。輶
軒繼接備盡觀方。百有餘國咸歸風化。莫不
[001-0948b]
梯山貢職望日來王。而前後傳錄差互不同。
事迹罕述稱謂多惑。覆尋斯致宗歸譯人。昔
隋代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彥琮著西域
傳一部十篇。廣布風俗略於佛事。得在洽聞
失於信本。余以為八相顯道三乘陶化。四儀
所設莫不逗機。二嚴攸被皆宗慧解。今聖迹
靈相。雜沓於華胥。神光瑞影。氤氳於宇內。義
須昌明形量動發心靈。泉貞觀譯經嘗參位
席。傍出西記具如別詳。但以紙墨易繁閱鏡
難盡。佛之遺緒釋門共歸。故撮綱猷略為一
卷。貽諸後學序之云爾。


釋迦方志一部八篇


* 封疆篇第一
* 統攝篇第二
* 中邊篇第三
* 遺跡篇第四
* 遊履篇第五
* 通局篇第六
* 時住篇第七
* 教相篇第八


仰尋。諸佛之降靈也。不可以形相求之。隨機
顯晦故得以言章述矣。然學教者統舉為先。
傍窮枝葉終非遠致。故於篇首摽其致焉。



釋迦方志卷上




* 封疆
* 統攝
* 中邊
* 遺跡


釋迦方志=誌【宋】【元】*志志封疆篇第一



佛之所王土也。號曰索訶世界。即古翻經為
娑婆矣。經中所謂忍土者也。謂此土人強識
力念。能忍苦樂堪任道器。故佛王之。案此封
疆。周輪鐵山山外是空空不可測。山下是地
[001-0948c]
地下是金。金下是水水下是風。其風堅實逾
於金剛。眾生心力同業所感。能持世界不令
傾墜。自風以外即是虛空。約此周輪從下而
上。至無色窮名為有頂。論其畫界從廣所
經。卒非里數之所度也。且如智度論。從色界
天下一大石。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
始至地。約此上下方維。名為一佛所王土
即以大千鐵圍而為封疆之域


釋迦方志統攝篇第二



案。索訶世界鐵輪山內所攝國土則萬億也。
何以知之。如今所住即是一國。國別一蘇迷
盧山。即經所謂須彌山也。在大海中據金輪
表。半出海上八萬由旬。日月迴轉於其腰
也。外有金山七重圍之。中各海水具八功德。
其外鹹海廣於無際。海外有山是鐵所成。四
周遶之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即約蘇迷山
用分方面。東洲名毘提訶。南洲名贍部。西洲
名瞿陀尼。北洲名拘盧也。此之四洲亦名四
有。人之所居佛之所王。准此傍及鐵圍海內
惟有四洲。蘇迷山已上二十八天。并一日
月為一國土。即此為量數至一千。鐵圍都繞
名小千世界。即此小千數至一千。鐵圍都繞
名中千世界。即此中千數至一千。鐵圍都繞
名為大千世界。案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四
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頂則有萬億之所。皆為
佛之統攝。俱遵聲教。


釋迦方志中邊篇第三



惟夫法王所部則大千之內攝焉。若據成都
則此洲常為所住故。此一洲則在蘇迷山南
[001-0949a]
之海中也。水陸所經東西二十四萬里。南北
二十八萬里。又依論說。三邊等量二千由旬。
南邊三由旬半。是則北闊而南狹人面象之。
又依凡記。人物所居則東西一十一萬六千
里。南北遠近略亦同之。所都定所則以佛所
生國迦毘羅城應是其中。謂居四重鐵圍之
內。故經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
佛之威神不生邊地。地為傾斜故。中天竺國
如來成道樹下。有金剛座用承佛焉。據此為
論約餘天下以定其中。若當此洲義約五事
以明中也。所謂名里時水人為五矣。


所言名者。咸謂西域以為中國。又亦名為中
天竺國。此土名賢談邽之次。復指西宇而為
中國。若非中者凡聖兩說不應名中。昔宋朝
東海何承天者。博物著名群英之最。問沙門
慧嚴曰。佛國用何曆術而號中乎。嚴云。天
竺之國。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地之中
平也。此國中原景圭測之故有餘分。致曆有
三代大小二。餘增損積算時輒差候明非中
也。承天無以抗言。文帝聞之乃勅任豫受焉。


夫以八難所標邊地非攝。出凡入聖必先中
國。故大夏親奉音形。東華晚開教迹。理數
然矣。


二言里者。夫此一洲大分三量。二分以北土
曠人希。獯狁所居無任道務。一分以南盡于
三海。人多精爽堪受聖化。故約道勝大聖都
焉。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
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南至金地國五萬八千
里。西至阿拘遮國五萬八千里。北至小香山
[001-0949b]
阿耨達池五萬八千里。觀此通攝取其遐邇。
齊致以定厥中。其理易顯。


三言時者。謂雪山以南名為中國。坦然平正
冬夏和調。卉木常榮流霜不降。自餘邊鄙安
足語哉。


四言水者。此洲中心有一大池。名阿那陀答
多。唐言無熱惱也。即經所謂阿耨達池。在
香山南大雪山北。居山頂上非凡所至。池周
八百里四岸寶飾。正南當於平地地獄所居。
故金剛座東僻至五千里。又池正南當洲尖
處。其北當謎羅川即北。又當葱嶺北千泉也。
上空定約當北辰星。今望第五似如西欹。且
天上一寸地下一千。千泉去京八千餘里焉。
約天無一尺矣。其池北去鉢露羅國減千里。
東南屈露多國。西南罽賓國。各千餘里。然四
海為壑水趣所極。故此一池分出四河。各隨
地勢而注一海。故葱嶺以東水注東海。達儭
以南水注南海。雪山以西水注西海。大秦以
北水注北海。故地高水本注是其中此居海
濱邊名難奪。又佛經宏大通舉事周。博見聖
賢義非妄委。於上所列咸符地圖。然此神州
所著書史。寓言臆度浮濫極多。時約佛經更
廣其類。都皆蕪穢試為舉之。水經云。無熱丘
者即崑崙山 又扶南傳云。阿耨達山即崑
崙山 又山海經云。南流沙濱。赤水後黑水
前。有大山名崑崙丘 又云。鍾山西六百里。
有崑崙山出五水 案穆天子傳云。舂山音鍾。又云。海內崑崙丘。在西北帝之下。方八百
高萬仞。又十州記云。崑崙陵即崑山也。在
[001-0949c]
北海亥地去岸十三萬里。此約指佛經蘇迷
山也。


又東海中山名方丈。亦名崑崙。


又云。西王母告周穆云。山去咸陽三十六萬
里。高平地三萬六千里。


又周穆傳述西王母云。去宗周瀍㵎一萬一
千一百里 神異經。崑崙山有銅柱。其高入
天圍三千里。榮氏注云。柱洲崑崙山東南萬
二千里有無外山 史記云。崑崙山去嵩高五
萬里高萬一千里郭璞云。高二千五百餘里
 淮南云高萬一千一百里十四步二尺六寸
 道經造立天地記云。崑崙山高四千八百里。
又轉形濟苦經云。高萬九千里。又云。此山飛
浮 又云。崑山南三十里。次第有千崑山。
名小千世界。


化胡經云。崑山高九重。相去各九千里
 又云。高萬萬五千里。


已前儒道兩說。雖形量差異莫越崑崙。尋崑
崙近山。則西涼酒泉之地。穆后見西王母之
所。具彼圖經。若崑崙遠山。則香山雪山之中
也。河源出焉。故爾雅云。河出崑崙墟。郭璞圖
贊云。崑崙三層號曰天柱。實惟河源水之靈
府。案禹貢云。導河自積石者。但據伏流所出
處而名之。若討本源誠有由矣 故佛經云。
此無熱池東。有銀牛口出殑伽河。即古所謂
恒河也。右繞池匝流入東南海。南有金象口
出信度河。即古辛頭河也。右繞池匝流入西
南海。西有瑠璃馬口出縛芻河。即古博叉河
也。如上繞池入西北海。北有頗胝師子口出
[001-0950a]
徙多河。即古私陀河也。如上繞池入東北海。
案河圖云。崑崙山東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亦
名赤縣。又依書云。河源東北流出葱嶺岐沙
谷。分為兩水。東北支流經于闐南山於國西
北出。又東流大河經朅盤陀城東南。又經疎
勒國西。又東北至城下。又迴流國南五百餘
里至烏鎩國南。又東北至疎勒國北。六百一
十里至烏孫界赤谷城。又東二百七十里經
姑墨國南。又東六百七十里經龜茲國南。又
東三百五十里經烏壘國南。此即漢時都護
所治也。西南去疎勒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南
去鄯善國。千七百八十五里。東北去烏耆國
四百里。河又東南三百四十里經渠梨國南。
又東二百四十里經黑山國南。此東去玉門
關二千六百六十里。河又東經連城注賓城
南且末國北合支水。河又東經婁蘭地。又東
經鄯善國城南。過東北數百里入蒲昌海。其
海東面少北去玉門一千三百里。又東北去
陽關三百里。此河於蒲昌伏流南而少西數
千里。入積石山在羌燒瓽中。書云。積石去
崑崙丘。千七百四十里。或云。伏流萬三千里。
斯諸臆說難以究詳。河出積石西南流九屈。
東北合流經析支地是為河曲。又東北入塞。
過燉煌張棭南。是為河源矣。案此實錄以尋
河源。窮至無熱池所。方為討極。然此池神
居非人所及。又是北天雪山之域。南接中土
佛生之地。以處高勝故非邊矣。


五謂人者。不出凡聖。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
人極位名曰法王。蓋此二王不生則已。生必
[001-0950b]
居中。又山川國邑人之依報。人勝則依勝。故
此二王居焉。又輪王有四王約統四洲。金輪
王者則通四有。銀輪三方除北一洲。銅輪二
方除西北方。鐵輪在南除於三有。言贍部
者。中梵天音。唐言譯為輪王居處。言四輪王
通局。乃殊住必南有也。古翻此洲。云好金
地。謂閻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出海
上。其傍有閻浮樹林其果極大。得神通者方
至於彼。今言此洲輪王得名兩設其致耳。又
一此洲四主所統。雪山已南至于南海名象
主也。地惟暑濕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
其國。風俗躁烈篤學異術。是為印度國。然
印度之名。或云賢豆。或云天竺。或云身毒。天
篤等。皆傳之訛僻耳。然以印度為正。唐無以
翻。雪山之西至于西海名寶主也。地接西海
偏饒異珍。而輕禮重貨是為胡國。雪山以北
至于北海。地寒宜馬名馬主也。其俗兇暴忍
殺衣毛。是突厥國。雪山以東至于東海名人
主也。地惟和暢俗行仁義。安土重遷是至那
國。即古所謂振旦國也。上列四主且據一
洲。分界而王以洲定中。輪王為正居中王邊
古今不改。此土諸儒滯於孔教。以此為中餘
為邊攝。別指雒陽以為中國。乃約軒轅五岳
以言。未是通方之巨觀也。又指西蕃例為胡
國。然佛生遊履。雪山以南名婆羅門國。與胡
隔絕書語不同。故五天竺諸婆羅門。書為天
書語為天語。謂劫初成梵天來下。因味地肥
便有人焉。從本語書天法不斷。故彼風俗事
天者多。以生有所因故也。胡本西戎無聞道
[001-0950c]
術。書語國別傳譯方通。神州書語所出無本。
且論書契可以事求。伏羲八卦文王重之。蒼
頡鳥迹其文不行。漢時許慎方出說文。字止
九千以類而序。今漸被世文言三萬。此則隨
人隨代會意出生。不比五天書語一定。上以
五義。以定中邊。可以鏡諸。餘如隋初魏郡沙
門靈裕聖迹記述。


釋迦方志遺跡篇第四



自漢至唐往印度者。其道眾多未可言盡。如
後所紀。且依大唐。往年使者則有三道。依道
所經具覩遺跡。即而序之。其東道者從河州
西北。度大河上曼天嶺。減四百里至鄯州。
又西減百里至鄯城。鎮古州地也。又西南減
百里。至故承風戍是隨互市地也。又西減二
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餘里。海
西南至吐谷渾衙帳。又西南至國界名白蘭
羌。北界至積魚城。西北至多彌國。又西南至
蘇毘國。又西南至敢國。又南少東至吐蕃國。
又西南至小羊同國。又西南度呾倉去關吐
蕃南界也。又東少南度末上。加三鼻關東南
入谷。經十三飛梯十九棧道。又東南或西南。
緣葛攀虅。野行四十餘日。至北印度尼波羅
此國土吐蕃約為九千里其中道者。從鄯州東川行百餘
里。又北出六百餘里至涼州。東去京師二千
里。從涼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
四百里至肅州。又西少北七千五里。至故
玉門關。關在南北山間。又西減四百里至瓜
州。又西南入磧三百餘里至沙州。又西南入
磧七百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婁蘭地亦名鄯
[001-0951a]
善。又西南千餘里至析摩陀那故國。即咀末
地。又西六百餘里至都羅故國。皆荒城耳。又
西入大流沙行四百餘里。至 瞿薩呾那國
東境即漢史所謂于殿國也。都護所居漢之所守。東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其關名尼
壤城彼土自謂于遁國也。周四千餘里。沙磧
太半寺有百餘。僧出五千大乘學者。從關至
媲摩川二百餘里。有媲摩城中有栴檀立像
高二丈餘。極多靈異光明。疾者隨痛以金薄
帖像上便愈。其像本在憍賞彌國。是鄔陀衍
那王所造。凌空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有異
羅漢。每往禮之。王初不信以沙土坌羅漢。乃
告敬信者曰。却後七日沙土滿城。於後二日
乃雨寶滿街。至七日夜果雨土填城。略無遺
人。其先告者。預作地穴從孔而出。東趣媲摩
像亦同至。有記云。法滅之時像入龍宮也。其
曷勞城今為大堆王欲掘寶必遭風變。又於
媲摩城西行三百三十里。方至國城王都。南
十里有大寺先王所立。西南十餘里寺有夾
紵立像。從屈支國來。昔此有臣於彼禮敬。臣
還本國遙念無已。像遂夜至乃捨宅為寺。都
城西三百餘里勃伽夷城。有坐像高七尺相
好無比。首有寶冠光明時現。都城西百六十
里。路中大磧惟有鼠壤形大如蝟毛金銀色。
昔凶奴來寇。王祈鼠靈乃夜齧人馬。兵器斷
壞自然走退。都城西五里許寺有浮圖高百
餘尺。多現光相王感舍利數百粒。羅漢以右
手舉浮圖。安之函內。乃下之無傾動也。都城
西南十餘里有瞿室𩜁伽山此云牛角有寺像現光
明佛曾遊此為天人說法。記其建國崇學大
[001-0951b]
乘。山巖石室有一羅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
數百年前崖崩塞戶。其國南界接東女國。從
國城西越山谷。行八百餘里至。


斫句迦國即沮渠也南境其國周千餘里。佛寺十餘
僧徒出百。學大乘者。國南有山立多羅塔。松
泉流茂石室深淨。有三羅漢現入滅定。鬚髮
恒長僧常剃之。五印度僧有證果者。多止此
室。又北減三百里方至都城。周十餘里山阜
連屬臨帶兩河。又於國西北。上大沙嶺度徙
多河。五百餘里至。


佉沙國即疎勒也周五千餘里寺數百僧數萬。習小
乘有部。地多石磧其俗生子押頭匾𠥶。從此
南行山野石磧。五百餘里至。


烏鎩國。周千餘里都城周十餘里。南臨徙多
河信佛法。寺十餘僧減千人習小乘學。城西
二百餘里至大山。嶺上有塔。數百年前山崖
自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偉大鬚髮下
垂。覆于肩面。國王以酥油灌之擊揵搥。比
丘高視曰。我師迦葉波也。今始乃聞已涅槃
耶。又問釋迦佛出世耶。告云已滅度矣。即昇
空化火焚身。其土出白瑿青玉等。從國城西
度河登葱嶺。東崗八百餘里至福舍。其地在
四山之中方百餘頃。無樹木有細草。緣如別
說。又西南踰大嶺至。


朅盤陀國。周二千餘里都城周五十餘里。北
背徙多河敬佛法。寺十餘僧五百餘。人小乘
有部。其國東南大石室二口。各一羅漢入滅
心定。經七百餘歲。其鬚髮生年別為剃。又西
北行三百餘里。方至王都。東南臨徙多河山
[001-0951c]
嶺連屬。又西少南登山。氷雪五百餘里至波
謎羅川。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或狹無十
里。據南北大雪山間。地鹹鹵多石。草木希少
絕無人住。川南越山有鉢露羅國。此川在大
葱嶺上。贍部一洲地最高也。中有大龍池。東
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餘里大卵出焉。其水
西流至達摩悉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故此
已西水並西流。東出一流。東北至佉沙國西
界。與徙多河合。自此諸水皆東流也。龍池正
南當無熱池。北當千泉川。南當池大嶺。名婆
羅犀羅。南北三四百里。山地極高。池北即大
葱嶺也。水經云。高可千餘里兩邊漸下。南北
竪嶺行數極多百餘條矣。多有山葱崖險葱
翠。因以名焉。嶺南接大雪山。北至千泉。應有
二千五百許里。東極烏鎩西達活國。應三千
餘里。又從川西南入山險。七百餘里至。


商彌國。周二千六百里。土出雌黃國人信佛
寺有二所僧亦少耳。北越達摩悉帝大石山。
至。


尸棄尼國。周二千餘里山磧連野。又南越山
河。


至達摩鐵悉帝國一名鑊侃國一名護密國即覩貨羅之故
地也。在兩山間。東西一千五百里。南北減
百里。或狹不踰十里。東臨縛芻河。寺有十餘
僧數蓋少。城寺石像上。懸金銅圓蓋眾寶飾
之。人有旋繞蓋亦隨轉。人止便止。四周石壁
莫測其然。有說聖力使之。或謂機關之祕。又
西南登山入谷五百餘里。至。


屈浪拏國亦故地也。周二千餘里少有信向。
[001-0952a]
又西北踰嶺三百餘里。至。


淫薄健國亦故地也。周千餘里都城十餘里。
又西北山谷行二百餘里。至。


鉢鐸創那國亦故地也。周二千餘里。都城山
崖上周六七里。寺有四所僧亦少耳。山谷西
行二百餘里。至。


呬摩呾羅國亦故地也。周三千餘里山川相
半。堅城數十。西越山谷三百餘里。至。


訖栗瑟摩國亦故地也。東西十餘里南北
三百里。都城周十五里。北至。


鉢利曷國亦是故地。廣百餘里南北三百餘
里。都城二十餘里。又從訖栗國西越峻入
洞。經川城三百餘里至。


瞢健國亦是故地。周四百餘里都城周十六
里。北度河至 阿利尼國亦故地也。周三百
餘里帶縛芻河兩岸。大城周十五里。東渡河
至 遏羅胡國亦故地也。北臨前河周二百
餘里。大城周十五里。又從瞢健國西行百餘
里。出葱嶺西頭也尋山而下至。於活國亦
是故地。周二千餘里王城周二十餘里。其王
突厥也。鐵門已南諸小國多屬突厥。地安平
俗多信佛。寺十餘僧數百。大小兼學。西至。


縳曷國四五百里。東南越山谷諸城三百餘
里至。


闊悉多國亦是故地。國周減千都城十餘里。
山多川狹極風寒。僧寺三所眾亦少耳。東
南入谷越嶺度諸小城四百餘里。至安呾羅
縛國亦是故地。周三千餘里。王城周十五里
屬突厥。寺有三所僧有數十。有育王一塔。山
[001-0952b]
阜連屬極寒厲也。從此西南上大雪山。婆羅
犀羅嶺東頭。經三日行又至極頂。通望贍部
一洲。諸山並皆四下。又尋嶺下行亦三日。極
峻曲谷鑿氷而度。西經迦畢式國邊城小邑
數十。又西南數百里方至王都。又西少南一
千三百里。越山川至 弗栗恃薩儻那國。廣
二千餘里南北千餘里。王城周二十餘里信
佛法。從此南行五百餘里至。


漕矩吒國亦曰早利周七千餘里王城周三十餘里。
山川相半寺有百數。僧徒數萬皆學大乘。育
王塔十所。天祠數十計多外道也。土宜欝金
香草。出興瞿草生羅摩。印度川南境䅦那呬
羅山。王城東南二千餘里。至西印度伐刺拏
國。方合北道南趣佛國。


其北道入印度者。從京師西北行三千三百
餘里至瓜州。又西北三百餘里至莫賀延磧
口。又西北八百餘里出磧至柔遠縣。又西南
百六十里至伊州。又西七百餘里至蒲昌縣。
又西百餘里至西洲。即高昌故地。漢時宜禾
都尉所治處也。後沮渠涼王避地於彼。今為
塞內。又西七百餘里至。


阿耆尼國即烏耆也東西六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
都城周六七里。僧寺十餘。二千餘人。並學小
乘說一切有。戒行精勤食三淨肉。從此黑嶺
胡類群分。重財輕義無禮無敬婦尊夫卑良賤
一等。吉素凶皂以為服制。又西南行二百餘
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川行七百餘里至屈
居勿反支國即丘慈也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里。城周
十七八里。寺有百餘僧五千餘。並學小乘說
[001-0952c]
一切有。如上三淨俗大信佛。王城民宅多樹
像塔不可勝記。東境大城中有天祠。池龍時
出。與牝馬合而生龍駒。初生𢤱悷子方馴駕。
故國多善馬。近王名金花者。感龍馭乘王。欲
終時鞭觸其耳因即潛隱。與人婦通生子驍
勇。王搆突厥殺此城人故令空荒。城北四十
餘里東昭怙釐寺。佛堂中有玉石方二尺。上
有佛足迹。長尺八寸廣六寸。齋日放光。王城
西門外路左右。有立佛各高九十餘尺。於此
建場五年一會。西有阿奢理貳寺唐言奇特
也。昔王外遊觀禮聖迹。母弟留守因自割勢
為防讒搆。王深異之弟後遇人犍五百牛遂
愍贖之。慈善根力男形欻生遂不入宮。王訝
奇特故因置寺。又西經小磧六百餘里至。


跋祿迦國古名姓墨又名函墨東西六百餘里。南北三百
餘里。王城周五十里。寺數十僧千餘人並小
乘學。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凌山。即葱
嶺北原也。水多東流。此路不得赭衣持瓠及
聲叫。有犯者龍能飛風雨沙。遇必皆沒。山行
自西四百餘里至大清池又名熱海亦名鹹海周千餘里東
西長。四面有山行人祈福。又西北五百餘里
至素葉水城。周六七里商胡雜居。已西數十
孤城亦爾。又西四百餘里至千泉。泉涌多出
方二百餘里。南面雪山三垂平陸。又西百五
十里至呾邏私城。又西南二百餘里至恭敬
城。又南五十里至。


奴故赤建國。周千餘里。又西二百餘里至赭
時國唐言石國周千餘里西臨葉河。又東南千餘
里至悚敷世捍國。周四千餘里山周四境。又西
[001-0953a]
行千餘里至窣覩利瑟那國。周千四百里東
臨葉河。葉河出葱嶺北。西北流又西北入大
磧。應五百餘里至颯末建國唐言康國周千六百餘
里南北狹。都城周二十餘里處極險固。自此
東南至弭末賀國米國也周繞四五百里東西狹。
又西北至劫布咀那國曹國也周千四五百里東
西長。又西三百餘里至屈霜儞迦國何國也周同
曹國而東西狹。又西二百餘里至喝捍國東安國也
周千餘里。又西四百餘里至。


捕捍國中安國也周千七百餘里東西長。又西四百
餘里至伐地國西安國也周四百餘里。又西南行
行五百餘里至貨利習彌國。順縛芻河兩
岸東西可三十里。南北五百餘里。又從颯[示*末]
建國西南行。三百餘里至。


羯霜那國云史國也周可千五百里。又西南二百
餘里入大山。山路絕險又少人物。東南山行
三百餘里至鐵門關。左右石壁其色如鐵。鐵
固門扉懸鈴尚在。即漢塞之西門也。出鐵門
關便至。


覩貨邏國古云吐出羅也之故地也。南北千餘東西
三千餘。東拒葱嶺。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
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其中自分二十七
國。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由溫熱多雨故
也。順河北下至呾密國東西六百餘。南北四
百餘。王城周二十餘里。寺十數僧出千人。
大有窣覩波即古塔之別名如偷婆等佛像靈異。又東至赤鄂
衍那國。東西四百南北五百餘。王城周十餘
里。寺五僧少。又東至忿露摩國。東西百餘
南北三百餘。王城周十六七里。寺有二所僧
[001-0953b]
百餘耳。東至愉朔俱漫國。廣四百餘從百餘
里。王城周十餘里。寺二所僧亦不多。西南臨
縛芻河。便至鞠和衍那國。廣二百餘從三
百餘。王城十餘里。寺三所僧百餘。又東至
鑊沙國廣三百餘從五百餘。王城周十六
七里。又東至。


珂咄羅國。廣從千餘里。王城周二十餘里。東
接葱嶺至拘謎陀國。廣二千餘里從二百餘
里。據大葱嶺之中。王城周二十餘里。西南臨
縛芻河國。南接尸棄尼國。南度此河至達摩
悉帝等國。如前中道所引也。又從鐵門南而
少東。五百餘里至縛喝國。一道拘謎西南至嚩伽浪國。廣
五十餘里從二百餘里。都城十餘里。又南至
紇露悉泯健國周千餘里。都城周十五里許。
又西北至忽懍國周八百餘里。都城周十五
里餘。寺十餘僧五百。又西至縛喝國廣八百
餘。從四百餘。北臨縛芻河王城周二十餘
里。俗美其國詺為小王舍城。寺有百餘僧二
千餘人。並小乘學。城外西南有納縛此云新也寺在
雪山北。作論諸師贊重此寺基業不替。像鎣
名珍毘沙門像衛之。突厥葉護欲襲寺取寶。
屯軍寺側夜夢天王長戟貫胸。可汗心痛因爾
便死。堂中有佛澡灌受可升餘。雜色炫燿
金石難名。又有佛牙長寸餘廣八九分。色黃
白而光淨。佛掃帚者用迦奢草。長二尺餘圍
可七寸。雜寶飾柄。三物齋日。法俗所感放大
光明。有大浮圖高二百餘尺。金剛泥塗以寶
莊之。有佛舍利時放神光。又諸羅漢入涅槃
者示通立塔。雖有證果不現通者則不封樹。
[001-0953c]
王城西北五十餘里有提謂城王城正北四十
餘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圖高三丈許。即釋迦
開元獻[麩-夫+少]長者髮爪之所建也。佛以僧伽胝
欝多羅僧僧却崎。又覆盋竪錫杖次第安布。
立塔儀式令依崇建王城西七十里。迦葉
波佛時所建浮圖高二丈餘。又從大城西南
入雪山河三十餘里。至銳末陀國廣五六百
里。縱百餘里。王城周十餘里。又西南行三
百里至胡寔建國。廣五百餘從千餘里王
城周二十餘里多山川。又西北至呾刺健國。
廣同前從五十餘里。王城十餘里西接波刺
斯國界。又縛喝國東至忽懍國。於此東南至
紇露悉泯健國。千餘里於此北近縛伽浪國。
東西五十餘里。此國東北接活國。又從縛喝
國南百餘里至揭職國廣五百餘從三百餘。
都城周五里許。寺十餘僧三百餘人。並小乘
學。陵阜相連東南入大雪山。六百餘里出覩
貨羅故地。又至梵衍那國。廣二千餘從三
百餘里。在雪山中城依巖險。寺有數十僧數
千人。學小乘出世部。王城東北山阿有大石
佛。高一百五十尺。金寶莊嚴。又東寺左有
鍮石釋迦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合成。立
之城東三里。寺有涅槃臥素佛。長千餘尺亦
金寶莊之。東南二百餘里度大雪山東。寺有
佛齒及劫初獨覺齒。長五寸餘廣減四寸。又
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又有商諾迦縛
即商那和修傳法第三師大阿羅漢鐵鉢。受九升許。并九
條僧伽胝絳赤色。設諾草皮之所績成。以其
先世於解夏日。持此草施僧福力所被。五百
[001-0954a]
中陰身生恒服之。從胎俱出逐身而長。阿難
度時變為法服。受具已後又變為九條。其齒
鉢等並金緘之。羅漢證滅入邊際定智願力
故。留袈裟待遺法盡。方乃變壞今已少損。信
有徵矣。大雪山東至小川澤東入雪山。踰黑
嶺至迦畢試國。周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垂
黑嶺。都城周十餘里。寺有百餘。僧六千餘人。
多學大乘。其王信佛歲造丈八銀像自修供
之。天祠數十異道千餘人 王城東三里北。
山下有大寺佛院。東門南大神王像。右足下
有大寶藏。近有外王逐僧欲掘。神冠中鸚鵡
鳥像奮羽鳴呼地動。王軍皆仆起謝而歸。寺
北嶺上有數石室。亦多藏寶。欲私關者。藥叉
變為師子蛇蟲。來震怒之。室西三里大嶺上
有觀自在像。誠願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城
東南三十餘里。曷邏怙羅寺。大臣所造以名
目之。浮圖高百餘尺。昔臣夜夢令造浮圖。從
王請舍利也。及旦至宮。有人持舍利瓶。臣留
舍利令人先入。乃持瓶登塔覆鉢自開。安舍
利訖。王使追之石已合矣。齋日放光流出黑
油。夜聞音樂。城西北二百餘里。大雪山頂有
龍池。山下為龍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
餘。有時煙起或如火猛焰。漸滅之時方見舍
利。狀如白珠繞柱入雲還下塔中 城西北
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齡齓齒長一寸
餘 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
寸餘色黃白。髮孔分明佛髮青色。螺旋右縈。
引長尺餘卷可寸許。


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銅浮圖高百餘尺。佛舍
[001-0954b]
利升餘。每十五日夜放光繞盤曉入塔中。


城西南比羅婆絡山云象堅也頂。盤石上起塔高
百餘尺。舍利升餘。山北巖泉是佛受山神飯
已。漱口嚼楊枝。因生今為茂林。寺號楊枝也。
又從龍池東行六百餘里。越雪山度黑嶺。至
北印度界。已前諸邑並名胡國。至此方合中
間道也。其地名曰 濫波國北印度所攝也。入天竺婆羅門地也
五印度之境。周匝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
雪山。北廣南狹如半月也。七十餘國同一王
命 濫波國者。在無熱池西。倚北胡活國。東
南三垂黑嶺。北約雪山都城周十餘里。寺十
餘僧數亦少。多學大乘。天祠數十異道特多。
東南百餘里踰大嶺大河。至那伽羅曷國屬北印度
古花氏城廣六百餘長二百餘里。山周四境都城周

二十餘里。寺多僧少。天祠五所。異道百人。


城東二里有石塔高三百尺。編石突起雕鏤
非常。此即昔時值然燈佛。敷鹿皮衣髮布
掩泥之地也。經劫猶存。無憂王重法建此石
塔以誌之。每於齋日天輒雨花大眾集觀。西
有佛寺次南小塔。是掩泥處。王避大路遂僻
建立。城內大塔故基舊有。佛齒別塔高三丈
餘。云從空來既非人工。寔多靈異。城西南十
餘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來降迹處。次
東有塔。是昔值然燈佛買花處 城東南二十
餘里小石嶺上塔高二百餘尺。西南深㵎瀑
布飛流懸崖。東岸石壁大洞穴是龍王所居。
門徑狹闇。昔佛於此化龍留影。煥若真形。至
誠請者乃暫明現。窟外方石有佛足跡輪相
發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經行處。又側髮爪塔。
[001-0954c]
又說薀界塔。窟西大盤石上。有濯袈裟文。
城東南三十餘里有醯羅城。四周險固中有
重閣。上安佛頂骨。周尺二寸其色黃白。髮孔
分明欲知善惡。香泥印之隨心而現。有佛髑
髏狀如荷葉。色同頂骨。有佛眼睛大如奈許。
清白映徹。並七寶小塔盛前三迹。又以寶函
盛而緘封。有佛大衣細氈黃色置寶函中。微
有壞相。中有佛錫杖白鐵作環栴檀為笴。寶
筒盛之。近王恃力將入宮中。尋復故處斯五
聖迹。王令五淨行者執侍掌護。有須見者稅
一金錢。請仰稅五科寶乃重觀禮彌繁閣西
北塔小而多靈。人以手觸其上。鈴震動。自此
東南山谷中行五百餘里至健陀邏國北印度也
千餘里長八百里。東臨信渡河。都城周四十
餘里。少空荒寺有十餘。天祠百所異道雜居
 城內東北故基是佛鉢寶臺經數百年。今
在波斯王宮供養。城東南八九里卑鉢羅樹。
高百餘尺枝葉蒙密。昔四佛座下見有坐像。
傳云。賢劫諸佛皆坐其下。昔釋迦如來於此
坐已告阿難曰。後迦膩色迦王集吾骨肉在
此。王後在南建塔基周一里半。金銅相輪二
十五重。或云。四十層者舉高五百五十尺。有
舍利一斛。初有化牧牛人。林間造三尺小塔。
王擲棄之。乃於大塔第二級下。石基之側半
現小塔。疾者歸愈。其大塔東面石陛上。昔有
金色蟻大如指如麥。相從嚙石壁文如鏤。
廁以金砂作二加趺佛像。高四五六尺。又
於南面石陛。畫佛丈六之形。昔有二貧人。
各施一金錢共畫一像。請現神變。像即現胸
[001-0955a]
以上。分為兩身。下合為一。次南百餘步白
石佛像高一丈六尺。面北放光夜出繞塔。賊
欲盜物像出迎之。賊退像還。大塔左右小塔
數百。莊工極巧香音兩異。仙聖旋繞。佛記此
大塔。七燒七立佛法方滅。已燒至三今現營
搆。西有故寺並前王所立。諸大論師世親菩
薩。如意論師脇尊者等。造毘婆沙處。寺東北
五十餘里渡大河。至布羯邏伐底城。周十四
五里。東有四佛說法塔。無憂王建之。高數百
尺彫鏤希世城北五里故寺東塔高數百尺。
即菩薩捨千眼處。東有石塔高百餘尺。梵釋
初作妙珍鎣飾。佛滅寶變金為石也 又西
北行五十餘里塔者。是佛化鬼子母處 又
北五十餘里塔者。是商莫迦菩薩此云睒也被王射
處。又東南約二百里。跛魯沙城北東二十餘
里。彈多落迦即檀特也山嶺上塔。是蘇達拏云善牙也
隱之所。婆羅門捶男女處。流血塗地。今諸草
木皆同絳色。巖間石室妃習定處 又西北
行百餘里。越小山至大山。南有一寺塔。僧學
大乘。昔獨角大仙為女亂處。沙城東北五十
里大山。有大天祠。祠東南行百五十里。至烏
鐸迦漢荼城。周二十餘里。南臨信渡河。從
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里至。


烏仗那國北印度之正國也。古謂烏長山谷相連周五千里。昔
日輪王苑也。土宜欝金香。夾蘇婆窣堵河。
王城周十四五里。寺有一千四百僧有一萬
八千。並大乘學。今多荒少其習大乘。統文略
義律儀傳訓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
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天祠十
[001-0955b]
餘異道雜居 王都瞢揭釐城。其東五里大
塔多瑞。是佛昔作忍仙為羯利此云鬪諍王支解
之處。城東北二百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邏
龍泉。即前河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合凍晨夕
飛雪佛昔化暴龍。金剛以杵擊崕。龍怖歸依。
請佛放雨乃許之。令人收糧。十二年一雨水
災。又泉西南三十餘里。水北岸大石上佛伏
龍已。留迹示之隨心長短。順流三十餘里。有
佛濯衣石袈裟文如鏤。城南四百餘里。醯羅
山谷尋水逆流。東上花果緣崖。或聞諠話音
樂聲。方石相接。是佛昔聞半偈捨身處。城南
二百餘里。大山側有摩訶伐那寺此云大林佛昔為
薩縛達羅王即一切施也失國避地為貧人。故令縛
送處。寺西北下山四十餘里。有寺塔高百餘
尺。側方石上佛足迹相放光照寺。為天說本
生處塔下有石黃白津膩。是佛昔為聞法折
骨寫經處 又西七十里塔。是佛昔為尸毘
迦王此云輿也割身代鴿處 又西二百餘里。珊
尼羅闇川薩裒殺地言蛇藥也寺塔高八十尺。佛昔
為帝釋身作大蟒僵死。以施貧疫處。


側有蘇摩塔。是佛變為蘇摩蛇噉者病愈事。
川北崖塔病求多愈。又側有涌泉。佛昔為孔
雀王。[此/束]啄而出用救疾處 城西南七十里
大河東。塔高六十尺。是嗢呾羅犀那言上軍也王所
造。佛令以舍利與王分在河濱立塔。王以白
象負歸象變為石。城西五十餘里渡大河。有
盧醯呾迦塔言赤也高五十餘尺。佛昔為慈力王。
刺血飲五藥叉處 城東北三十里。遏部多
言奇特也石塔高四十尺。佛為人天說法。塔從地出
[001-0955c]
現即存焉 又西渡大河四十里寺精舍有
阿縛慮枳抵云觀也伊濕伐羅云自在也菩薩像即觀世音
感靈遠照此西百五十里山嶺。龍池周三十

餘里。王城東北踰山谷。逆上信渡河。途路
極險。乘縆棧梁鎖杙躡隥。千有餘里至達
麗羅川。鳥仗那舊所都也。大寺中有刻木梅
呾麗耶古云彌勒唐言慈氏菩薩像。金色晃朗高百餘尺。
末田底迦即末田地阿羅漢所造。以通力引匠升覩
史多即兜率也天。三返觀相乃成其好。自有此像
法方東流也。東行越嶺逆信渡河。履險飛梁
五百餘里渡河。又東渡縛芻河登危至。


鉢露羅國。周四千里大雪山中。東西長寺數
百。僧數千。學師戒行多濫。其國非印度所統。
多氷雪其土出金如火色。北對婆羅犀羅大
嶺。還從健馱邏國。烏鐸迦城南。渡信渡河。
廣四里許。西南流清澄如鏡。毒龍惡狩窟穴
其中。有持舍利寶花者船多沈沒。渡河至呾
叉始羅國北印度也周二千餘里。都城周十餘里。寺
多增少並大乘學。


城西北七十餘里。有伊羅鉢龍池。周百餘步。
池東南三十里。兩山間塔高百餘尺。佛昔記
慈氏興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故有振動。斯
周百步曾無一搖。有欲發者地振人仆。城北
十二里塔於齋日常放神光。仙花天樂。近有
癩者。塔於於禮懺除穢塗香。不久便愈身又
香潔。昔佛為戰達羅鉢刺婆王云月光也以頭施
處。凡經千施即塔。名月光也 城東南山塔
高十丈許。決目王所治育王所造。又東南
越山谷七百餘里。至。
[001-0956a]


僧伽補羅國北印度也周三千五百里。西臨信渡
河。大城周十四五里。城東五十里。有石塔高
二十餘丈佛所遊處。池沼十餘。四色蓮花彌
覆其內。


從此南返至呾叉始羅國北界。渡信渡河
東行二百餘里。渡大石門。是摩訶薩埵王子
捨身飯虎處。東有寺僧百餘。又南百五十里
石塔者。薩埵以竹自刺血啗獸處。地及草木
今猶絳色。次北石塔高二十餘丈。放光開信
病歸多愈。又東五十餘里。孤山有寺塔高二
百餘尺。僧徒二百人並大乘學。佛昔化藥叉
不食肉處。又東南山行五百餘里。至。


烏剌尸國北印度也周二千餘里。山阜相屬。都城周
十八里。不信佛法。屬迦濕彌羅。有佛塔高二
十餘丈。育王所造。有寺僧少學大乘教。又東
南登山鐵橋千餘里至。


迦濕彌羅國北印度也古曰罽賓周七千里四面負山。雖
有門徑狹而劣通。城西臨大河。長十三里廣
四里許。寺百餘僧五千餘人。土出龍種馬欝
金火珠。有四浮圖各有舍利一升餘。佛滅後
第四百年。脇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證無學。將
五百羅漢來此造十萬頌。鄔波弟鑠釋素呾
纜藏即優婆提舍論。修多羅藏。異名也次造十萬頌毘奈耶毘婆
沙論。次造十萬頌阿毘達摩論。凡六百六十
萬言。備釋三藏。新城東南十餘里故城北大
山陽寺塔。僧徒三百人佛牙長寸半。色黃白
齋日便放光。又南十五里有觀自在菩薩立
像。有願見者斷食便覩。王城西北二百餘里
至商林寺。
[001-0956b]


城西五百十里大河北接山。有寺僧百餘人。
從此西南越山行七百餘里至。半笯蹉國北印度屬
罽賓周二千餘里。寺有五所多山川。東南行四

百餘里至遏邏闍補羅國非正北印度乃荒服國也周四千餘
里。都城周千餘里。寺十所僧甚少。天祠一
外道甚多。自濫波達此形體鄙薄。非印度之
正境也。從此下山東南行。並是大川達遠無
畔。惟以河國而分界部。雖有小山並是孤
住。自此以北通連雪山。東達神州涼部以南
諸雪山也。案此山亦即贍部之巨鎮地者。於
此城東南下平。渡水行七百餘里。至。


磔迦國北印度也周萬餘里。東據毘播奢河。西臨信
渡河。都城周二十餘里。俗少信佛多事天
神。寺有十餘天祠數百。城西南十五里奢羯
羅故城。寺塔高二十餘丈。昔四佛說法經行
處。又西北六里許。塔高二十餘丈。亦四佛
說法處 新都城東北十餘里。石塔高二
十餘丈。多有舍利齋日放光。東行五百餘里
至。


那僕底國北印度周二千餘里。都城周十四五
里。寺十天祠八。城東南五百餘里。至闍林寺
周二十餘里。佛舍利塔數百千區。并石室等。
僧有三百人。學小乘說有部也。德行清高
小學之博。賢劫千佛並此說法。釋迦滅後第
三百年。迦多衍那迦栴延也於此造發智論。寺塔
高二十餘丈。有四佛行坐迹處。從此東行百
五十里至闍爛達那國北印度也東西千餘。南北
六百里都城周十餘里。寺有五十。僧二千餘
人大小專門。天祠三所外道五百人。東北越
[001-0956c]
山七百餘里至。


屈露多羅國北印度也山周四境。都城周十四五里。
寺二十餘僧千餘人多大乘學。天祠十五異
道雜居。出火珠雨石。俗癭且尰。城內有塔記
佛曾遊於此說法。自斯北行近二千里。山路
危險至洛護羅國北印度也又北山行二千餘里。雪
寒更甚。達秣邏娑國又名三波訶北印度攝又從窟露羅
南行七百餘里。越山濟河至。


設多圖盧國北印度也周二千餘里西臨大河。都
城十七八里。佛法大盛城內外寺十所僧亦
少耳。城東三里塔高二十餘丈。育王所造。
傍有四佛行坐迹。自此西南行八百餘里。至
波狸夜呾羅國入中印度也周三千里都城周十五
里。寺有八所僧亦少耳。俗信外道。天祠十所
異道千餘。土有稻種六十日收。東行五百餘
里至。


秣菟羅國中印度也古云摩偷羅周五千餘里都城二十餘
里。寺二十餘僧二千餘人。大小兼學。天祠五
所異道雜居。土植菴沒羅果。小者生青熟黃。
大者始終青色。城中三塔。四佛遺迹甚多。及
舍利子。沒特伽羅子謂目乾連也滿慈子富婁那也優婆
優波離也阿難陀。羅怙羅。曼殊室利等諸塔。每
三長月六時。諸僧尼集阿毘達磨眾。供養舍
利弗塔。習定眾供目犍連塔。誦經眾供滿
慈塔。毘奈耶眾供優波釐塔。尼眾供阿難塔。
未具眾供羅怙羅塔。大乘眾供諸菩薩塔。尋
斯諸塔不必遺身。但立像設供用呈心造。如
羅怙文殊未取滅度則可知矣。城東六里有
山崖寺。是尊者烏波毱多云近護也之所造也。有佛
[001-0957a]
指爪塔。寺北石巖室高二丈廣三丈。細籌四
寸填之。近護導夫妻俱證羅漢者。送一籌乖
此不在室記。又室東南二十餘里。大涸池側
有塔。佛曾遊此有獼猴持蜜施佛。佛令水和
遍眾同飲。猴喜墮坑而死。便生人中。池北林
中四佛經行處。大有遺迹。又東北五百餘里至
薩陀泥濕伐羅國中印度也周七千餘里都城周二
十餘里。寺有三所僧七百人。皆小乘者。天祠
百餘異道甚多。城西北四里塔高二十餘丈
舍利一升時放大光。城南百餘里至佛寺。又
東北四百餘里至。


窣祿勒那國中印度也周六千餘里。少荒東境臨
殑伽河即古恒河北接大山城東南閻牟挪河。從
國西北山中出中境而流。都城周二十餘里
東臨閻牟河。寺有五所僧千餘人多小乘學。
天祠百餘異道甚多。河西大寺東門外塔。佛
曾於此說法度人。其側有佛髮爪塔。閻牟河
東八百餘里至殑伽源。廣三四里。東南入海
廣十餘里。水色滄浪味甘沙細隨水而流。俗
謂福水有沐除罪。或有輕命自沈。云生天受
樂。有僧伽羅國提婆菩薩。化外道受正法處。
渡河東至。


秣底補羅國中印度周六千餘里都城周二十餘
里。不信佛而敬天。寺有十餘僧八百人多小
乘者。天祠五十餘異道雜住。國西北境殑伽
東岸。摩裕羅城周二十餘里。出鍮石水精。城
側臨大河。有大天祠多有威靈。有池編石為
岸引河為浦。五印度以為殑伽河門生福滅
罪處。常有百千人澡濯。從摩裕北行三百里。
[001-0957b]
至。


婆羅吸摩補羅國北印度周四千餘里山周四境。
都城周二十餘里寺五僧少。天祠有十異道
雜住。國北大雪山有蘇伐剌拏瞿呾羅國言金氏也
出上黃金。東西地長即東女國。非印度攝。又
即名大羊同國。東接土蕃西接三波訶。北接
于闐。其國世以女為王。夫亦為王不知國政。
男夫征伐種田而已。又從末底補羅國東南
行四百餘里至。


瞿毘霜那國中印度周二千餘里都城十四五里。
寺二所僧百餘人而習小乘。天祠三十餘異道
雜住。城固險峻。其側古寺塔高二十餘丈。佛
曾於此一月說法。有髮爪二塔各高丈餘。旁
有四佛坐迹。又東南行四百餘里。至堊醯掣
呾邏國中印度周三千餘里。都城周十七八里。
寺十餘所僧有千餘。習小乘正量部。天祠有
九外道三百餘人。城依險固其外池側。佛為
龍說法七日處。立塔側有四佛行坐迹。立塔
表之。又南二百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毘
羅刪拏國中印度周二千餘里都城周十餘里。信
外道少敬佛法。寺二所僧徒三百人皆大乘
學。天祠五所。城中寺塔高十餘丈。佛曾於此
七日說蘊界法。四佛行坐遺迹尚存於此。東
行二百餘里至。


劫比他國中印度古僧伽舍也周二千餘里。都城周二十
餘里。寺有四所僧千餘人。天祠十所同事大
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狀人根形甚長偉。俗人
不以為惡。謂諸眾生從天根生也。城東二十
餘里大寺中僧數百人。淨人數萬頭皆宅寺
[001-0957c]
側。大垣內有天帝造三寶階。中階黃金。左以
水精。右用白銀。南北而列東面下地。是佛從
逝多林即祇陀林升天善法堂。為母三月說法下降
處。百年前階尚在。今並沒盡。後王倣之。猶高
七十餘尺。上起精舍 側有石柱光潤映現。
隨其罪福影出柱中。育王所造階側浮圖。四
佛行坐迹也。佛澡浴處立塔。其所有佛入室
精舍。又其側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
足所履處皆蓮花文。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


次前是蓮花尼化為輪王先見佛處。佛告尼
曰非汝先也。有蘇部底須菩提也宴坐石室。知諸法
空見吾法身。次東南池有龍居焉。恒護聖迹
不可輕犯。從此西北減二百里至。


羯若鞠闍國中印度曲女城也周四千餘里都城西近殑
伽河。長二十餘里廣四五里。邪正相半寺百
餘。僧徒盈萬大小兼學。天祠二百餘所。異道
數千人。即統五印度之都王也。號尸羅逸多
言戒日也吠奢姓。初欲登位。殑伽岸有觀自在像。
乃請之。告曰。汝本此林蘭若比丘。金耳月王
既滅佛法。王當重興愍物在懷。方王五境慎
勿昇師子座及稱大王號也。王乃共童子王。
平殄外道月王徒眾。又約嚴令。有噉肉者當
截舌。殺生當斬手。乃與寡妹共知國事。於殑
伽側建千浮圖。各高百餘尺。城邑鄉聚達巷
交衢。立精舍儲食。止醫藥惠羈貧。聖迹之所
皆為立寺。二十年來五年一會。傾及府藏拯
濟群有。惟留兵器用備不虞。初作會日集諸
國僧。三七日中四事供養。令相論議。若戒行
貞固道德優洽者。升師子座王便受戒。清淨
[001-0958a]
無學示有崇仰。穢行彰露者。驅出國界。諸有
王臣植福無怠者。携手同坐。異此不顧。王巡
省方俗不常其居。行必四兵導引嚴設。汎舟
乘象擊鼓吹螺。象軍八萬以威四遠惟兩三
月不外遊行。宮中每日飯諸沙門。僧有千人
婆羅門五百。日分三時一時理務。兩時營福。
又絕血食。日例一頓。於河西寺東起寶臺高
百餘尺。中有等身金像。次南起寶壇浴佛像
處。於此東北十五里許。別築行宮從寺至宮。
夾道為閣窮諸彫飾。樂伎不移遞奏而已。又
以三尺隱起金像。載以大象寶幰其上。王為
帝釋像執寶蓋左侍。有迦摩鏤波國拘摩羅
言童子也作梵王像執拂右侍。各五百象軍被鎧
同衛。前後各百大象。樂人於上鼓奏音聲。戒
日王又以真珠雜寶金銀諸花隨出四散供養
三寶。其五印度尼寺稀少。縱有尼者與僧同
門。食亦同處無虧戒約。然童子王剎帝利姓。
語使人李義表曰。上世相承四千年。先人神
聖從漢地飛來。王於此土。城西北塔育王所
造。昔佛於此七日說法。其側有髮爪塔。四佛
行坐迹。又南臨殑伽河。三寺同垣異門。佛像
嚴麗。佛牙長寸半。光色變改寶函盛之。遠近
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煩撓重稅金寶。而樂禮
者不辭重貨。齋日便出置高座上。散花雖積
牙函不沒。寺僧清肅淨人數千戶。寺前左右
精舍高百餘尺。石基甎室中像寶莊或純金
銀 次東南大精舍。石基甎室高二十餘丈。
是佛六月說身無常苦空不淨處。又有四佛行
坐迹。在城東南六七里。殑伽南岸上。城東南
[001-0958b]
百餘里。有納縛提婆城。據殑伽河東岸。三寺
同垣異門。周二十餘里 次前二百餘步。塔
高二十餘丈。佛曾七日說法處。中有舍利時
放光明。其側四佛行坐迹。寺北四里臨殑伽
岸。塔高二十餘丈佛曾七日說法。四百餓鬼
解悟生天。其側又有髮爪塔。次側又有四佛
行坐迹。又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殑伽河南至。


阿輸陀國中印度周五千餘里都城周二十餘里。
寺有百餘僧三千餘人。大小兼學。天祠有十
異道少耳 城中故寺是伐蘇畔度菩薩言世親也
數十年中作大小乘論處。城北五里殑伽岸。
大寺中塔高二十餘丈。佛為天人三月於此
說法。側有佛塔四佛行坐迹。寺西五里有佛
髮爪塔。城西南五里。大菴沒羅林中故寺。是
阿僧伽菩薩云無著也夜升天宮。於慈氏所受瑜伽
莊嚴大乘經論及中邊等。曉為眾說。林西北
百餘步佛髮爪塔。自此東行三百餘里。度殑
伽北至。


阿耶穆佉國中印度周二千五百里。都城臨河周
二十里。寺五所僧千餘人習學小乘。天祠十
所異道雜居 城東南臨殑伽。塔高二十餘
丈。佛曾三月說法處。有髮爪青石塔。有四佛
行坐迹。又東南行七百餘里渡殑伽河。南閻
牟那河北至。


鉢羅伽耶國中印度周五千餘里都城據兩河交。
周二十餘里寺二僧少。天祠數百異道特多。
城西南臨閻牟河曲二三千里。東北流合間
有瞻博迦花。林中塔高十餘丈。佛曾於此降
外道處。有髮爪塔經行迹。又有提婆菩薩作
[001-0958c]
廣百論處 城中天祠堂前大樹技葉蒙密。
食人鬼依之。左右遺骸為𧂐。人至祠中無不
輕命。上樹投下為鬼所誘 城東兩河間交
廣十餘里。土地平塏細沙彌布。古今王豪諸
有捨施莫不止焉。號大施場。戒日大王亦修
此業。場東合流口。日數百人自溺而死。彼俗
名為生天所也。有欲行法七日於此絕粒。自
沈中流遠近相趣。乃至山猨野鹿。群遊水濱
絕食沈水。當戒日王行施之時。有二獼猴雌
為狗殺。雄者負屍擲此河中。其又自餓累日
而死。自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餘里至憍賞
彌國中印度周六千里都城周三十餘里。寺十餘
僧三百餘人。天祠五十外道眾多。城內故宮
大精舍。高六十餘尺。刻檀佛像上懸石蓋。即
鄔陀衍那王古優陀延也唐云出愛之所造也。靈光間起。
諸王以力欲舉。終莫之移。昔佛為母上天說
法。王請目連神力接工。就天摸相。及佛下天
像便起迎。佛慰喻曰方為佛事。舍東百餘步。
四佛行坐迹。佛浴室井今猶充汲。城內東南
隅具史羅長者宅。有佛精舍髮爪塔。其大塔
側又有四佛行坐迹 城西九里石窟。佛曾
遊此伏毒龍也。側有大塔高二十餘丈。旁有
佛經行迹及髮爪塔。病求多愈。釋迦遺法滅
在此國。貴賤入境自然感傷。窟東北大林中
行七百餘里。度殑伽北岸至迦奢布羅城。周
十里許。是護法菩薩伏外道處。塔高二十餘
丈。佛曾於此六月說法。有經行迹及髮爪塔。
自北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迦國中印度周四千
餘里。都城周十七里。寺二十僧三千人。天祠
[001-0959a]
五十外道巨多。城南道左右。寺塔高二十餘
丈。佛曾於此六年說法。側有奇樹高七十
尺。春冬不改是佛齒木棄而茂生。諸邪見者
競來殘伐尋生如故。側有四佛行坐迹并髮
爪塔。基角相連林池交影。自此東北五百餘
里。至 室羅伐悉底國中印度即舍衛也周六千餘里都
城荒毀。故基周二十餘里。寺數百僧徒少。
天祠百餘外道甚眾 荒城故殿東基上小塔。
是鉢羅犀那恃多王古云波斯匿唐言勝軍也為佛造堂處。
次側故基上塔。是王為佛姨母鉢羅闍鉢底
古云波闍波提此云生主比丘尼造精舍處。次東塔是蘇達
云善施也之故宅也。側有大塔。是鴦寠利摩羅言指
鬘也捨邪處也。城南六里許逝多林。是給孤園

太子所造寺也今荒廢尚有石柱。高七十餘
尺育王造之。甎室一存餘並湮沒。室中有為
母說法金像。東北有佛洗病僧塔。西北有目
連舉身子衣塔。不遠并塔佛所汲用。又舍利
弗與佛經行道說法處並有表塔。靈藥異香
常降其所。又外道殺女以謗佛處。立塔表之。
寺東百步大深坑。是調達欲毒害佛生陷處。
南有大坑。是瞿伽離比丘毀佛生陷處。又南
八百步大深坑。是戰遮婆羅門女毀謗佛生
陷處。此三坑皆洞達無底。洪雨大注終無停
偃 寺東七十步精舍名曰影覆。高六十尺
中有東面坐像。與外道論處 次東天祠量
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晚日蔭東遂覆
天祠。


又東四里大涸池。是毘盧釋迦王舊云流離也
入地處。後人立塔記之 又有身子初造寺
[001-0959b]
時與外道捔處。亦立塔記。


寺西北四里有得眼林。中有佛經行迹塔。其
緣勝軍王抉五百賊眼。聞佛慈力一時平復。
捨扙遂生。城西北六十里故城。是人壽二萬
歲時。迦葉波佛本生處。其北有塔。即此佛全
身舍利之所。育王造塔表之 又東南行五
百餘里。至。


劫比羅伐窣堵國中印度古云迦毘羅也周四千餘里空城
十數並無人住。宮城周十五里許。以甎成之。
故寺千餘宮城一。寺僧三十餘。天祠二所外
道雜住。城內正殿基上。精舍中作王像。


其側是摩訶摩耶言大術也夫人寢殿基上。精舍作
夫人像。其側精舍中作菩薩像。神降之相彼
執不同。上座部云。當唐國五月十五日。諸部
又云。當此五月八日。此蓋聞見之異耳。其側
有仙相塔。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擲象。越城
墮地為大坑處。側有精舍作太子像及受業
像 其傍精舍是妃寢處。作耶輸陀羅并羅
怙羅像 別本云。太子初夜開城北門出去。
又城東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馬凌空踰
城處 四城門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門像。
城南四里尼拘盧林塔。佛得道與天人說法
之所 城南五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六萬
歲時。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城東南塔即此
佛遺身也。無憂王於前建石柱高三丈餘。


又東北三十餘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四萬歲
時。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城東北塔即此佛
遺身也。無憂王為建石柱銘記之。高二丈餘
 城東北四十餘里。有太子坐樹下塔。大城
[001-0959c]
西北數百千塔。是誅釋子塔。有四釋子拒軍。
城人不受被放出境。一為烏仗王。三為梵衍
等王。至今不絕 城南尼拘律樹塔。是佛初
來見父王處 城南門外塔。是捔射處。東南
三十餘里。是太子射矢沒地因涌泉流。俗傅
箭泉病飲多愈。或持泥傅額隨苦皆愈。又東
北九十里臘伐尼林。釋種浴池花水相映。其
北二十五步無憂花樹。今已枯悴佛誕處也。
有說云。當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云。當此
三月十五日者 次東有塔二龍浴太子處。
初佛生已不扶而行四方各七步。所蹈之處
出大蓮花。既右脇生天帝衣接。四王捧之置
金几上。凡施四塔并立石柱表之。旁有小河
東南而流。俗號油河。是太子產已。天化此地
光潤令沐。以除風虛今變水河。尚膩如油。
從此東行二百餘里。荒林中至。


藍摩國中印度多空城。東南佛塔減百尺。昔初八
分之一舍利也。靈光時起側有清池。龍變為
蛇出繞其塔。野象採花以散之。無憂王欲開
龍護不許。


又東大林百餘里大塔。是太子至此解寶衣
中末尼珠。付闡鐸迦還父王處 又東有贍
部樹枯株尚在。有小塔是太子以餘衣易鹿
皮處。其側塔者剃髮處。年自不定或云十
九。二十九者 又東南野行百九十里。尼拘
陀林塔。高三丈餘。昔人於佛焚地。收餘灰炭
於此起塔。病者祈愈。有四佛行坐迹。塔高百
餘尺。左右數百小塔。又東北大林路險五百
里。至。
[001-0960a]


拘尸那揭羅國中印度城頹荒人物少也。內東北
角塔是准陀故宅。其井猶美營供所穿。城西
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此云有金也。近西
岸娑羅林。兩林間相去數十步。中有四樹特
高。大甎精舍中。作佛涅槃像。北首而臥。旁塔
高二百餘尺。前有石柱記佛滅相。有云。當此
土三月十五日者。說有部云。當此九月八日。
諸部異議云。至今貞觀二十年。則經一千二
百一十二年矣。此依菩提寺石柱記也。或云。
千三百年。或千五百餘年。或云。始過九百未
千年者。精舍側有佛。昔為雉王救火及鹿救
生。各立一塔次西塔者。是蘇跋陀羅言善賢也
滅證處。次有一塔是執金剛神躄地處。次側
一塔是停棺七日處 次側一塔是阿泥樓陀
上天。告母降來哭佛處 城北度尼連禪那
河。三百步塔者。是佛涅疊般那言焚燒也處也。
地今黃黑土雜灰炭。有祈感者咸獲舍利。次
側一塔佛為大迦葉波現雙足處。次又一塔
前立石柱。刻記八國分舍利事。此西南行二
百餘里至大邑。又大林行五百餘里。至。


婆羅痆女黠廝國中印度古波羅奈也周四千餘里都城西
臨殑河。長減二十里廣六里許。人居盛滿多
信外道。寺三十餘僧三千餘並小乘正量部。
天祠百餘外道萬餘。多事大自在天根也。大
城中天祠二十所。天根高百餘尺。城東北婆
羅痆河。西塔育王造。高十餘丈。前立石柱
碧蘚現佛 河東北十餘里鹿野寺也。區界
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僧徒一千五百人。
並小乘正量部。有佛精舍高二十餘丈。甎龕
[001-0960b]
四合節級百數。皆隱起金像鍮石佛等。次西
南塔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洞澈
清淨誠感像現。隨其善惡。即成道已。初轉法
輪處 其側三塔。即昔三佛行坐處。傍有諸
塔。五百獨覺入滅處。又側一塔。慈氏菩薩受
記處。又西一塔是佛過去。為護明菩薩。迦葉
波佛授今成佛處 次南四佛經行處。長五
十步高七尺。青石積成上作釋迦經行像。像
形特異肉髻上髾。髮頭抽出神而有徵。寺
迹極多精舍浮圖。乃數百事不可具也。寺西
清池周二百步佛嘗盥浴 次西小池佛嘗滌
器 次北小池佛嘗浣衣。三池龍止味甘且
淨。有慢觸者。金毘羅獸即而害之。側有方石。
上有佛袈裟文迹。外道兇人有輕蹈者。池龍
輒興風雨。


側有浮圖。佛曾作六牙象王。見獵者被法衣
故拔牙與處 側又一塔。佛昔為鳥與獼猴
象相問誰大處 又大林中塔。佛與調達昔
為鹿王。佛代孕鹿命處。鹿野之號因而生焉
 寺西南三里。大塔高三十丈基峙壯麗。側
又一塔。是五人迎佛處。大林東三里塔者。佛
昔為兔與諸獸聚。自知形小燒身饋之。因感
天帝下讚。故使月輪有兔像現。寺東順殑伽
河三百餘里。東至戰主國中印度周二千餘里。都
城臨殑河周十餘里。人盛滿寺十所。僧減千
人並小乘。天祠二十所異道雜居。城西北寺
塔佛舍利一升。昔佛於此七日說法。并四佛
行坐迹。有慈氏菩薩像。形小而威德大。城東
北二百餘里至阿避陀羯賴拏寺云不穿耳因緣北
[001-0960c]
方僧也。寺東南渡殑河百餘里至大邑。河
北岸那羅延天祠重閣甚嚴。又東南三十餘
里有降鬼塔半已陷地。前建石柱高二丈餘。
即佛為噉人鬼說法處。鬼置石座千數。茂林
清池不遠。數寺皆有僧住學大乘者。又東南
渡河百餘里塔者。即分舍利瓶及餘舍利也。
每齋日放光。又東北渡殑伽河百五十里。至。


吠舍釐國中印度古云毘舍離也周五十餘里。邪正兼半
寺數百。現存五三僧少耳。天祠數十露形多
之。城已頹毀故基周七十許里。宮城周五里
許。少人居住。宮城西北六里。寺塔是說淨名
處。


又東身子證果塔 又東大塔是王得一分舍
利一斛許。無憂王取九升。均造餘塔。後更有
王欲開。地震遂止。西北有塔石柱高六丈。次
南獼猴為佛穿池。池西群猴持佛鉢。上樹取
蜜處 池南猴奉蜜處。各有塔記。寺東北四
里許塔。是淨名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疊
甎。傳云積石。即說法現疾處也。近使者王玄
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
焉。并長者寶積宅。菴羅女宅。佛姨母入滅處。
皆立表記 寺北四里塔。佛將往拘尸天人
送立處 次復一塔。是佛最後觀城邑處。


次南是菴羅女以園施佛處。其側一塔。是佛
三告阿難住壽涅槃處 又側一塔。是千子
見父母處。即賢劫千佛也 東故重閣講堂
基塔。時放光明。是佛說普門經處。


城西北六十里大塔。是佛別栗呫婆子處。


大城西北減二百里故城塔。佛說本生。曾於
[001-0961a]
此為大天輪王事。


國城東南十五里大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
處 又南減百里。大寺層臺重起。僧學大乘
四佛行坐迹 側又一塔。是佛南趣摩揭陀。
北顧吠舍釐城中息迹處 寺東三十里。殑
伽河南北岸各一塔。是阿難陀分身與二國
處。從北岸東北行五百餘里。至。


弗栗恃國北印度也人謂三伐恃周四千餘里。東西長。寺
十餘僧減千人大小通學。天祠數十外道眾
矣。故宮城中有三千家。殑伽東北岸塔高二
丈餘。南望長流。佛度五百漁人處。由捕得大
魚十八頭。頭各兩眼 又東北百餘里故城
西。塔高百餘尺。佛嘗六月說法度人。又北百
五十里佛髮爪塔。又西北千五百里。入山谷
至。


尼波羅國北印度周四千餘里在雪山中。都城
周二十餘里。雜信寺及天寺極多。僧二千餘
人。大小兼學王純信佛。城內有閣高二百餘
尺。周八十步上容萬人。面別三疊疊別七層。
俳佪四廈刻以奇異。珍寶飾之。


城東南不遠有水火村。東一里許有阿耆波
沴水。周二十步。早澇湛然不流常沸。家火投
之遍池火起。烟焰數尺。以水洒火火更增熾。
碎土以投。亦即燃盡。無問投者並成灰燼。架
釜水上煮食立熟云。此水中先有金櫃有
國王將人取之。櫃已出泥人象挽之不動。夜
神告曰。此是慈氏佛冠。下生擬著不可得也。
火龍所護。城南十餘里孤山特秀。寺居重疊
狀若雲霞。松竹魚龍隨人馴附。就人取食犯
[001-0961b]
者滅門。比者國命並從此國而往還矣。今屬
吐蕃又從吠舍。南百五十里渡殑伽河至
摩揭陀國。即常所謂摩竭提王舍城也。
釋迦方志卷上